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产业扶贫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省**市扶贫办

题目:抓好农业产业发展 全力助推脱贫攻坚经验借鉴

资料提供时间:2019-12-17

目录

更多

行唐县:“苹果经济”圆了脱贫梦 文章下载

行唐县:“苹果经济”圆了脱贫梦

“俺村的苹果个大、皮薄,含糖量高,而且营养丰富。‘中秋王’‘红富士’两个品种还曾荣获第十八届中国廊坊农交会金奖和银奖哩!”近日,石家庄市行唐县南桥镇东安太庄村果农刘国才一边热情地招呼着前来采摘的游客,一边介绍起自家的苹果,幸福感和自豪感溢于言表。

近年来,行唐县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将苹果产业发展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大力培育脱贫致富“苹果经济”。他们以南桥镇东安太庄村为着力点,以打造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和全省苹果强镇为目标,探索出了一条以苹果种植为主,冷链运输、果品加工、设施农业、生态旅游等延伸产业融合发展的致富新路。

当地村民深知:要想生产出来的苹果“飞”得高、“走”得远,关键要看品牌的基础是否扎实牢靠。

为提高苹果的营业价值和口感,行唐县将走出去“问计”和请进来“授计”相结合,多次组织果农到山东、陕西、井陉等地区参观考察、问计寻策,学习苹果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除了学习先进经验外,我们每年还邀请全国苹果技术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为果农传授管理技术。”该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不仅让果农们学会了先进技术,也让苹果产量与质量不断提升。

果农正在采摘苹果。

2009年7月,东安太庄村成立了苹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安太”牌苹果商标,着力提升了“安太苹果”的经济价值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这不,前不久我们‘安太苹果’被列为2019年河北省重点支持培育的25个区域公用品牌之一”。该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

行唐县还积极与河北农大、石家庄果树所合作,在该村建起了国家现代苹果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指导该村引进了十余个“三优”苹果新品种,建起了3000多亩高标准苹果示范园。目前,已成为河北省第二大苹果生产基地。

同时,该县围绕“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积极培育生态观光游、民俗体验游、休闲采摘游、度假养生游等乡村旅游业态,在该村率先推出美丽乡村旅游观光采摘项目,让广大游客在吃农家饭、摘农家果、住农家屋中尽情地感受乡村民俗风情和采摘旅游带来的乐趣,促进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

游客正享受采摘带来的乐趣。

目前,行唐县东安太庄村已成为“省级观光采摘果园”、“农业部标准化果园示范基地”、“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苹果产业的蓬勃兴起,不仅带动了村里农家乐的发展,今年村里还建起了潘龙坡旅客接待中心。

“今年全村3000多亩苹果已有1500多亩进入盛果期,平均亩产突破4000公斤,年产量600万公斤。仅苹果种植,乡亲们就能收入4000多万元。如今,全村402户乡亲们依靠苹果产业奔上了发家致富的小康路。”行唐县南桥镇东安太庄村党支部书记刘金国介绍说。

长城网2019-11-12

 

 

走在充满希望的大路上 ———草原天路沿线县区探索脱贫新模式综述 文章下载

走在充满希望的大路上 ———草原天路沿线县区探索脱贫新模式综述

雨润山林,一场初秋的细雨刚刚过去,碧洗的天空下,一棵棵马尾松昂首挺立,把苍翠洒遍山野。站在张家口张北县黄花坪村山头,黑油油的柏油路舒展着臂膀,从山腰上、山脚下伸向远方。

在路的另一端, 尚义县大青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享受着这条通途带来的 “红利”:来自京津如织的游客,争相拍照,把张垣美景传递到四面八方。

今年7月底, “网红” 草原天路迎来自己全新时刻,在全市相关县区、部门努力下,天路全线贯通。蜿蜒山间的公路, 唤醒了坝上沉睡的青山,让人看到了多彩的张垣,给山坳里的群众带来金色的希望。

一条绿色路

天路对于张垣意味着什么? 不仅是一条坦途大道,更是一条对欠发达地区发展路径战略选择之路。农村贫困人口多,脱贫攻坚任务重, 面对同步全面建成小康、 筹办举办冬奥会、建成张家口首都 “两区”的重任, 绝不能走 “先污染后治理” 的老路、“守着青山绿水苦熬”的穷路,必须走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绿色发展、生态强市的创新之路。 这既是市委、市政府对草原天路谋划初衷, 也成为各地打造的方向。

行走在草原天路, 绿色成为主基调,处处闪耀着绿的影子、绿的因子。

无处不在绿色的景象。 张北、 尚义、沽源、康保等沿路县区, 围绕绿色做文章———增加绿色面积、 守护绿色成果。沽源县以天路生态建设为引擎, 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30.84平方公里, 改良天然草场12800亩, 治理严重碱化、退化草原1600亩,实施天鹅湖等湖泊水环境保护工程。 张北县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重点打造天路生态观光区,在台路沟等沿线乡镇,种植花灌木、樟子松,对天路两侧秩序开展空白地绿化补植,实现春看花、夏有彩、秋观叶的观赏效果, 同时在实施造林绿化工程的基础上, 实行严格的禁牧措施,实施草原生态保护示范区项目,多措并举守护来之不易的绿色。

处处都有的绿色产业。生态旅游、特色种养殖等新型业态,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张北县依托地域特色和产业特点,建成了5万亩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了百果采摘、花田草海、七彩梯田、西水玫瑰园等生态观光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就业增收、观光旅游、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引导旅游路沿线农民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依托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建成了风电主题公园、风电观光塔、国家风光储输项目、德胜村光伏项目等一批新能源项目,形成了集草原风电观光、科技展览、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风电主题观光游,先后打造精品景区23处。沽源县在对沽水福源、天鹅湖度假村、五花草甸等景区改造提升同时,以龙头企业引领旅游业转型升级,引进了沽源天际线旅游开发等公司,投资开发沽源草原天路景区、丰源店乡全域旅游、奥运风光城等项目,发展景区景点15个。尚义县以草原天路为轴心,把大青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鸳鸯湖国际露营公园、察汗淖尔国家级湿地公园、鱼儿山越野主题公园、石人背地质公园 “五大公园”作为节点,相继建成了大青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十三号窑洞主题宾馆及五台蒙古营、马莲冰雪小镇、鸳鸯湖滑雪场等旅游景点,全县旅游产业呈现出多点开花、风格各异的发展态势。

随处可见的绿色张力。 在奥伦达部落·五色天路运动休闲小镇户外进行有氧呼吸、在华大天路田园小镇欣赏田园风光、在滦河旅游区民宿体验别样风情、在旗帜乳业工业旅游区感受现代牧业、 在大青山国家森林公园、石人背地址公园看旖旎自然风光……一个个围绕在草原天路周边的旅游景区,通过天路串珠成链,一改过去单纯观光弊端, 迈向全区域、 全时段、全品种的旅游形态,品牌吸引力更加提高。各种要素向天路周边注入, 各县建设了多条旅游公路,打通完善了交通网络;推进厕所革命,美化了农村卫生环境;投入资金建设停车场地、标识系统, 建设乡村旅游游客中心、高速出口游客咨询服务站……基础设施、服务环境更加优化。通过草原天路这个绿色 “引擎”,给沿线周边汇聚起更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潜力和张力。

一条致富路

把风光变财富,让绿与富共赢。曲曲折折的天路,日渐成为一条带领群众致富的康庄大道。

张北县天路入口附近的黄花坪村村民杜有亮感触最深。“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现在好了,靠着门前这条路,短短几年就实现了致富”,谈及变化杜有亮乐得合不拢嘴。现在的黄花坪村已经有40多家农家乐依村而建,人均收入达到6000多元。

依靠农家乐,吃上“旅游饭”,在草原天路周边繁星点点、 成为了 “新常态”。位于草原天路10余公里处的张北县德胜村,依靠草原天路发展光伏、旅游观光等产业, 去年人均年纯收入12500元,成功脱贫出列;位于小二台镇东南部12公里、紧邻草原天路的西滩村,借助天路优势,村里建起农家乐供游客们品尝农家饭菜、体验农家生活,村民们农闲时节出售烤土豆、烤玉米、烤红薯等农产品,以及土豆、莜麦、亚麻等土特产, 月收入可达五六千, 也于2018年成功脱贫出列;尚义大青山深处的二道背村, 是全县海拔最高的村子,以种植土豆、莜麦、胡麻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过着靠天吃饭的穷日子,如今借助天路上的大青山旅游度假区,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森林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的沽源县长梁乡大石砬村,以前地处偏僻什么都干不成,去年草原天路东延从这里穿村而过,今年,村里就有好几家农家院破土动工。

针对贫困户少资金、缺技术,找不到合适的增收门路的问题,在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役中,沿线县区把模式创新、共建共享作为主攻方向。

张北县将强化景区扶贫责任作为重点,草原天路、中都草原、野狐岭等重点景区和重点旅游企业对贫困户在就业岗位、经营摊位上给予优先照顾和特殊的利益分配,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收购贫困户农副产品,制定经营摊位优惠政策,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参与渠道。目前,全县已有14个乡镇、70个行政村参与到旅游产业当中,涉及贫困村28个,旅游产业直接受益11000多人,其中, 建档立卡贫困户1814户、3266人。

沽源县、尚义县积极动员民营旅游企业参与旅游扶贫,鼓励租赁村民土地和村集体草原、山坡等资源,优先雇用景区周边贫困户,优先收购和销售贫困村的农副产品, 增加村集体和农户收益,引导重点景区与周边贫困村结对帮扶。其中,尚义县南壕堑镇十三号村把村中心38户闲置农宅作为入股对象,拆掉旧房,建起150多间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窑洞宾馆, 带动村民户均增收2600多元;推行土地流转,建起了150亩现代农业观光采摘园,村民每年获取土地租金13万元,户均增收1600元。沽源县通过流转土地带动贫困户140户298人脱贫,通过景区务工、拉马等方式使120多人受益。

“各打各的优势仗,各走各的特色路”,借助草原天路的品牌影响,特色产业因地施策、因势施策,走活了贫困山区脱贫攻坚“大棋局”。

一条变化路

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边远山区,主角是贫困农户,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摆脱思想贫困,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从输血向造血转变的内生动力。草原天路的全线贯通,带给沿线群众的绝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加,还打开了一面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户,给贫困地区留下了宝贵的“头脑风暴”。

八月的沽源,凉风习习、碧波荡漾。在新修的草原天路旅游线路长梁———丰源店两乡间,2000多亩金黄色的大片油菜花海,与蓝天白云、绿色草原,构成一幅壮美画卷。“没想到种花也能赚钱”,家住大石砬村的村民衡树明,家有耕地18亩,其中6亩土地被此项目租种,光租金就挣到了1800元,在看到络绎不绝的游客那一刻,他的心底里发出无限感慨。

新型旅游项目的落地、旅游市场的扑面而来,让固守大山的村民看到了外界,思想活络起来,那薄薄的土地不再是承担起全家致富的唯一希望。张北县白庙滩乡黄土场村的孙贵,从种地改为养马,四年时间收回了成本;曾经的贫困村西滩村,借助草原天路的优势,家家户户做起了“无本生意”,上天路为游客拉马、牵骆驼,每年能挣一万多;德胜村做起了“小本生意”,夏天向游客销售村民自家产莜面、土豆等特色农产品,常常卖断了货。而在尚义县,新想法、新思路也层出不穷,满井镇依托天路带来的草原旅游品牌,在特布不落村搞起了骑行比赛,以体育扶贫方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就通过赛事服务挣到“外快”。

新事物带来新思想,村民的头脑、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尚义县红土梁镇二道背村,村民姚芳放下了先前自认为的做服务 “不体面”想法,同3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起到大青山旅游度假区打起了工,每天蒸包子、烙饼忙得不亦乐乎,每月工资2000多元,虽然不比城里打工挣得高,但在本地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张北县德胜村村民“洗脚上楼”过上了现代都市人生活,以前地里劳作不注重穿着、卫生,现在搞起了旅游服务,定期洗澡、上互联网,他们实现了与现代的接轨。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是曾经困扰坝上贫困地区的现实,然而通过天路的修建和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 展现给我们的是路在脚下的变化,带给我们的是从绿水青山之中找寻发展的金钥匙的启示; 用绿色赶走贫穷,全线贯通的天路,正把更多希望延伸向大山深处。

张家口新闻网2019-8-19

 

 

向阳公社现代农业休闲园——瞄准靶子助脱贫 文章下载

向阳公社现代农业休闲园——瞄准靶子助脱贫

“家里7亩地原来自己种水稻,一年地里的收入也就两三千元,现在以土地入股园区,去年除了2800元的保底流转费,还拿到了1400元的股权分红。”江西景德镇浮梁县臧湾乡臧湾村的臧尚谋说,另外他去年还在园区打工200多天,一天收入130元,一年在家门口就挣到了两三万元。“收入高了,心情也比原来好了许多。”

臧尚谋所说的园区,是位于臧湾乡的向阳公社现代农业休闲园。向阳公社紧临景瑶旅游公路,距景德镇市区27公里,由浮梁县双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旭日生态莲藕合作社于2016年联袂打造。园区总面积840亩,其中荷花种植面积240亩,向日葵种植面积80亩,山林循环种养面积410亩,观光娱乐休闲等设施建设面积110亩。

“园区取名公社,既是要通过打造上世纪70年代的公社文化,让游客能参加人民公社集体劳动,吃食堂,观看红色娘子军汇演,制造独特的农业旅游卖点,也有意把周边的农民真正团结在一起,带领大家共同脱贫致富。”园区负责人方嘉日说,“也只有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收入能不断提高,园区的发展才能更好。”

为形成与农民利益共享的机制,园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农场+农户”的模式,吸收了68户农户以土地形式入股。入股土地既有保底流转费,也可参与盈利分红。

不过在方嘉日看来,农民仅有土地的收入还远不能实现脱贫致富,而没有产业支撑园区也不可能实现持续的发展,所以向阳公社应该通过发展产业瞄准靶子帮助农民增收,实现园区和农户的双赢。

“我们已经发展了无公害莲子、莲藕、油菜、绿色蔬菜、花卉等的种植,荷花、向日葵等的休闲观光,公社文化体验游等多个产业”生产部负责人臧承开说,明年园区还将种植梅花,实现四季有花赏。

同时,园区还帮助周边农田划分生产片区,统一提供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指导农民发展种植、养殖项目,并在农产品收获后统一回收,从而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增收。另外,园区还通过发展各种产业,每年吸收100余名农民季节性就业,务工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达6000元。

浮梁县农业局副局长章朝红介绍说,向阳公社吸引的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运输、餐饮和农特产销售等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在向阳公社的带动下,周边越来越多的农民充分利用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办起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目前,全县共有休闲农庄85个,观光采摘园50个,农家乐162家,2018年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70万人次,生态休闲游已成为带动浮梁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

中国农业新闻网-2019-2-28

 

 

华州区农业局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文章下载

华州区农业局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原有生产模式已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客观需要。华州作为传统农业地区,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壮大现有产业,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引领群众脱贫致富,是华州区农业局面临的新课题。

华州区农业局深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集体经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在解决农民增产增收,提效和可持续发展中,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方法。

华州区是全国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之一,农业局抢占先机,在一项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中取得成功。首先出台关于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5个示范性文件,从制度上保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顺利进行。其次重视宣传,使政策深入人心,达到家喻户晓的效果。把脱贫攻坚与产权制度改革密切结合,设立27个试点村,把全区58个贫困村纳入示范行列。汇编文件、小知识手册,开展培训60场次,培训4723人次。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改革政策的方法步骤,组建基层交易工作机构11个,招聘工作人员35名,培训村级信息员135人。

率先在全市成立“渭南市华州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发布信息67期,组织土地流转交易66宗,流转面积15700亩,交易金额1256万元,发放产权贷款1005笔,累计2052万元。

经过一年努力,工作成效全省领先。全区9镇1办135个村,全部完成清产核资工作。133个村递交了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申请书。121个村颁发“农村经济组织证明书”。135个村全部完成清产核资和成员界定工作。62个村发放集体经济组织证明书。农业局扎实推进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渭南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在华州区举行,省内外180多家单位8000多人来华州区交流取经。

园区带动 壮大集体产业富了农家

农业局技术人员深入金堆园区指导普罗旺斯西红柿生产

省市农业专家到高塘镇柿村猕猴桃产业园开展技术指导

9月初,大明镇渔池村村主任李正峰,看着满园红彤彤的李子,心中充满喜悦。渔池村在秦岭脚下,早晚温差大,适合果树成长。2014年,李正峰承包了马场村32亩河滩砂石荒地,采用“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形式,组建光军丰专业合作社产业园,种植新品种李子,今年头年挂果,预计纯收入13万元左右。他说:“今年,区财政局为我们村注入村集体经济组织扶贫专项资金50万元,我又承包了68亩地扩大产业,将继续带动本村85户贫困户332人,加入到产业园中来,实现共同致富。”

柳枝镇的莲峰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8月底完成今年首次分红10余万元。园区的螺丝辣椒丰收,其中贫困户王纪华承包的大棚分得4.6万元红利。近两年来,园区以种植螺丝辣椒和普罗旺斯水果西红柿为主,获得非常好的效益,将带动300户贫困户保底分红共同致富。

近年来,农业局注重特色果品的培育和繁殖,大力发展水果西红柿产业,从柳枝镇莲峰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到金堆镇金新社区西红柿产业园,这种形美味甜的果子在华州区刮起红色旋风,红了山里山外,红了贫困家庭的日子。尤其9月初,金堆镇的高山水果西红柿丰收,首次试种成功使得群众看到希望。产业园负责人薛晓峰说:“我们这里处在大山深处,群众收入普遍不高,靠种植玉米土豆生活。产业园带动的这21户,都是老弱病残,没有劳动能力,所以让他们以干股形式入股坐享红利。”

在华州区,这种喜人现象比比皆是。农业局遵循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长短结合,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适度发展原则,按照“南果北粮中蔬菜”的思路,实现“村村有项目,户户有产业”的目标,给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农业局深刻认识到根据自然条件和地域特点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是实现脱贫攻坚的长久之策。2018年以来,全区新建规模化养殖场5个。发展特色干杂果,猕猴桃、鲜桃、葡萄、草莓、圣女果等果木18070亩。新增蔬菜面积5666.09亩,其中日光温室10亩,大中棚1573亩,露地菜4077亩,食用菌56.09亩。使贫困村和贫困户在产业带动下实现持续脱贫,彻底甩掉贫困帽。

农业局还重视发展绿色产业,建成金堆高山蔬菜基地,南沙设施蔬菜基地,毕新社区蔬菜基地等20个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按照“稳粮、优菜、强畜、扩果”思路,建成君沙省级农业园,高标准农田1万亩,千亩猕猴桃产业园2个,标准化蔬菜基地20个,大型种猪养殖场1个。建成华州生态种植示范园、柳枝千亩现代农业产业园、高塘采摘体验园、下庙下新田园综合体等。加快推进杏林文化生态园、华州文化生态体验园。这些园区,为现代农业带来积极效应,为实现华州区现代农业发展迈出可喜的一步。

目前,全区58个贫困村均已实现产业全覆盖,共评审通过64个产业扶贫项目,落实项目60个,带动贫困户5713户。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58个,成立互助资金协会12个。建成电商网点2个,电商用户达到23户。下达中省专项资金项目2批42个,专项投资1973万元。

扶贫扶志 群众有热情致富有出路

金堆镇东西坪村五味子产业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使得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生产热情日益高涨。

在农业局包联的莲花寺镇东罗村,76岁的贫困户杨三女在农业局的帮扶下,承包了邻村35亩土地,准备大规模栽植油桃。杨三女一家是因病致贫,人口多,老伴常年卧病在床。以前全家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小麦、玉米,平均年纯收入6000元。2013年改栽了6亩露天桃,2亩大棚桃。几年来,农业局注重鼓励其种植信心,全程技术跟踪服务,确保其稳产增收。2016年挂果,平均每亩纯收入1.2万元,彻底摘掉贫困帽。杨三女说:“小打小闹,收入有限,不能形成规模,无法吸引外商来收购。只有扩大栽植面积,提高产量质量,才能吸引客商。”

目前,东罗村共有耕地面积2784亩。其中大棚蔬菜300亩,鲜桃1100亩,其余为基本农田。在农业局不懈帮扶下,2017年人均纯收入8487元,比脱贫标准的3070元多出5417元。

只有形成产业,才能吸引更多客商,只有发展规模,才有更多收益。近年来,农业局一直致力于特色、绿色产业扶贫,使群众腰包鼓起来。2017年12月,华州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局将把握这一机遇,紧紧围绕实现农业产业、资源环境、农村社会三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重点建设种植业结构调整、果菜提质增效、畜禽水产提升、休闲观光农业等23类项目体系建设工程,未来的华州农村将更美更好。

如今,走进华州农村,只见瓜果飘香,绿树成荫,一幅幅美丽多彩的画卷不断展开,众多村庄换新装。华州区农业局局长李渭涛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今年区本级财政给全区58个贫困村、77个非贫困村一次性投入2530万元,用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脱贫。同时,从今年起连续3年,区财政每年投入1500万元用于鼓励群众发展自主产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精准扶贫。有这两项强有力的扶贫政策,我相信华州区一定会打赢脱贫攻坚战。”

未知2019-2-26

 

 

打造现代农业样板 助力决胜脱贫攻坚 文章下载

打造现代农业样板 助力决胜脱贫攻坚

腾冲市

沃土溢彩 边城毓秀

腾冲,西南边陲的极边之城,这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物种多样,火山灰土壤营养丰富,空气质量优于国家大气环境Ⅰ级标准,水、土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造就了一个最适宜优质烟区。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腾冲烟草建设了一个“黄金走廊”绿色生态优质烟叶生产示范区,打造了一个“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典范。

以匠人之心提烟叶发展之质,继金色丝路。围绕“市场、质量、规范”的要求,搭建“工商研”科技创新平台,创建“种植在户、服务在社”的种植经营模式,构建绿色烟叶生产技术体系,科学规划30万亩基本烟田,全面推行水旱轮作和百亩以上连片种植。率先通过STP整县推进项目阶段验收,综合评估名列亚洲第一;荣获“第六批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和“全国烟草行业烟叶工作站标兵单位”称号。腾冲烟叶在工商交接中连续多年受到国家局、省局的表彰。工商共建4个品牌导向型原料基地,扎实推进“2260”高端特色烟叶开发工作,全力满足重点骨干品牌原料需求。

以斗士之气助力脱贫攻坚,守极边之土。腾冲市烟叶生产规模连续10年稳定在30万担以上,2010年至2018年,累计生产收购烟叶337.6万担,实现烟叶产值44.1亿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把烤烟产业发展融入烟区脱贫攻坚大局,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烤烟种植计划,2018年全市种烟建档立卡贫困户575户,户均增收3.23万元。依托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成功将明光镇凤凰社区建设成为全省脱贫致富示范区,演绎了“乌鸦变凤凰”的典型案例。积极拓展烟农增收渠道,引导烟农合作社开展多元化经营,建成生物质燃料加工厂2个、有机肥加工厂1个、“蚜茧蜂”牌菜籽油加工厂1个,以“烟草+油菜”辐射带动“农业+旅游”“漫城花海徒步”等活动,助力打造腾冲绿色生态新“名片”。

以实干之躯担乡村振兴之责,促天下和顺。2010年至今共投入资金6.03亿元建设基础设施16639件,覆盖农田26.79万亩。其中,烟水配套工程1641件、机耕路356条、烟叶调制设施11009座、购置烟草农机具3591台(套),界头花梨沟水库烟草援建水源工程,惠及了0.94万人生活用水、改善了2.3万亩农业灌溉,提高了乡村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夯实了腾冲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回首34年的发展历史和瞩目成绩,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腾冲烟草对行业价值观的不懈坚持。在这连绵纵横的高黎贡山之麓,腾冲烟草人将不忘初心,主动担当作为,执绿色生态之笔,绘天地人和之画,在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昂首前行。

隆阳区

聚焦高质量 展现新作为

隆阳区位于云南省西部,国土面积5011平方公里,所辖区域属西南季风区亚热带高原气候类型,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生态土壤条件符合烤烟种植最适宜区标准,素有“滇西粮仓”之称,被列为“优质烟叶生产基地”。

隆阳区自1986年开始种植烤烟,历经33个春秋,烤烟产业实现了“三个转变”,即发展方式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烟农意识从“政府要我种”到“我要种”转变、种植经营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益生产管理转变。2009年以来,全区烟叶生产规模连续11年稳定在20万担以上,2009年至2018年,累计生产收购烟叶264.6万担,实现烟叶产值31.1亿元,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隆阳烟草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紧盯工业企业对烟叶的需求,加强烟叶市场研判,与工业客户建立有效沟通,切实打牢烟草产业“第一车间”。近年来,工商共建烟叶基地单元3个,通过共同制定生产技术方案,持续优化生产技术标准,完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定向生产精品烟叶,充分彰显烟叶风格特色,着力提高原料有效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工业企业重点骨干品牌适配率,烟叶工商交接等级合格率、等级纯度位居全市前列,市场需求旺盛,较好实现了工商合作共赢。

隆阳烟草始终践行“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以稳定核心烟区为抓手,全力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助推烟区发展成果共享,着力把烟区打造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典范。2005年至2018年,共投入52991.48万元资金,建设烟水工程2.52万件、机耕路72条71.79千米、烟叶调制设施17721座、烟草农用机械1772台套、育苗工场39个,规划建设高标准基本烟田21万亩,其中核心烟区7.37万亩,受益烟农1.24万户。依托烟农合作社,构建“烤烟+绿心蚕豆”“烤烟+甜脆豌豆”等高原特色农产品种植模式;积极探索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建成生物质颗粒燃料加工生产线3条(产能1.2万吨)、有机肥工程化生产线1条(产能0.5万吨);利用育苗工场开展蚜茧蜂扩繁,助力全市烤烟及大农业生产病虫害绿色防控,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烟农增收模式上取得了新突破。

东方风来满眼春,扬帆跨越新征程。隆阳烟草产业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崭新的明天,全力推进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烟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努力为隆阳区建成“山水田园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创新之城”作出应有的贡献。

玉龙县

金沙生态美 绿色惠民生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地处三江并流核心自然保护区腹地,是离长江源头最近的烟区,具有高原河谷烟草独特的生态条件和土壤特性。天蓝、地绿、水净、气清、阳光明媚的生态环境造就了玉龙烟叶特有的风格,是江苏中烟品牌配方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原料。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烤烟以来,玉龙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趋强的巨大跨越,年烤烟种植收购量始终占全市45%左右。近3年,全县年均种植烤烟9.98万亩,收购烟叶27.4万担;烟农收入3.86亿元,户均收入4.72万元以上;3年累计上缴烟叶税2.55亿元、年均增长10.26%、占全县财税总收入的17%左右。

玉龙烟叶在生产技术措施上突出绿色生产,坚持发展现代绿色生态农业。全方位搭建“工商研学”合作平台,开展土壤保育、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技术、生物质燃料、清洁能源烘烤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大平衡施肥、膜下小苗移栽、绿色植保、秸秆还田等烟叶生产适用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为玉龙烟草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科技腾飞的翅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广大烟区得到生动实践。“十二五”以来,全县完成烟水工程、机耕路、密集烤房、农机具等项目1.63万件,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01亿元。建立健全基本烟田“占一补一”平衡机制,高标准配套规划基本烟田23.4万亩,核心烟区8.9万亩。建成品牌导向型基地单元4个,其中特色优质烟叶基地单元2个,烟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提高,烟基工程成为“民心工程”。

玉龙烟叶始终坚持“市场、质量、绿色、生态、安全”工作方针,坚持把创新生产组织模式、强化专业化服务作为助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践行全心全意为烟农服务理念,健全与生态环境相融合、与规模种植相适应、与工业需求相对接的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烟叶供应链创新,实施“集中运输、代表交烟”制度,亩均降本950元,与江苏中烟4个基地单元100%实施“定向生产、全收全调、厂站交接”,工作经验在2018年全国烟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砥砺奋进的号角已吹响,高质量发展的航程已扬帆。作为玉龙县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烟草产业正在并还将继续发挥“支柱产业、扶贫产业、优势产业”功能。玉龙烟草人将矢志不渝、砥砺前行,为全县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引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芒市

生态添绿意 匠心铸特色

祖国西南边陲,有一个美丽的孔雀之乡——芒市,她不仅有多彩的民族文化、独特的边境风情、厚重的爱国情怀,还有着与津巴布韦高度相似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煦的日光、纯净的空气、优质的山泉,再加上勤劳朴实的边疆人民,使得远跨重洋的冿引特色优质烟叶,在芒市这片土地上飘香。

2012年津引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项目落户美丽的贡米之乡——芒市遮放,从此,芒市走上了一条“贡米”与“烟叶”交相辉映的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路线。以建立绿色生态优质烟叶生产技术体系为抓手,围绕科学施肥、节能减排、GAP管理为核心开展关键技术研究,积极探索绿色生态发展,全面推广实施蚜茧蜂防治烟蚜、生物质燃料烘烤,尤其在香料烟生产上重点实施农残检测与控制,得到了国际客户的高度认可。如今的芒市烟区已然成为地方绿色生产的典范,引领着全市农业产业向清洁化、现代化发展。当前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5.5万亩左右,其中津引特色烟叶已发展到2万多亩、6万担规模,占公司该品种烟叶生产总量的31.4%,成为云南特色烟叶产区,连续3年成为全国、全省烟叶烘烤培训主阵地,进一步厚植了芒市烟叶生产的技术底蕴。其烟叶品质受到了江苏中烟等工业客户的高度认可,已逐渐成为受工业客户青睐的产品。

提质增效是使命,增收致富是目标,芒市烟叶是近年来脱贫攻坚战线上的“标兵”。2018年实现烟叶总产值2.06亿元,占地方农业总产值的8.9%。充分依托自身产业优势,把烟叶种在了美丽的贡米基地、将烟叶种植指标向民族地区倾斜、把烟叶种在了边疆人民全面奔小康的“大道上”……如今80%以上烟农为少数民族,6%的烟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芒市大力推进烟叶产业扶贫战略,为巩固边疆稳定、推进民族繁荣作出重要贡献。在芒市“两烟”产业的助推下,美丽生态田园城市初具雏形,在创新实践中逐渐显现。

自2009年以来,芒市烟区累计投入烟水烟路、机耕等补贴资金近1.6亿元,经过几年的努力,芒市烟区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描绘出一派“生态田园烟叶飘香”的美丽画卷。芒市烟区也将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牢固树立责任烟草形象。2019年,根据省局(公司)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规划烟区78片共12.6万亩,为芒市烟草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迈出了扎实而有力的一步。

今后,芒市烟区将坚持特色化发展战略,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狠下功夫,紧扣省局“产业融合、品牌自有、渠道自建”促农增收工作方针,不断充实芒市烟区的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芒市烟区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梁河县

品优质精 笃定远方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梁河,它是中国葫芦丝之乡,南方古丝绸之路重镇。北回归线照耀和煦阳光,印度洋送来暖湿季风,在青山滴翠、江水如镜、空气清新、民族团结的氛围里,别有一番天地,也让这位“深闺美女”鼓起勇气抬出心底的憧憬和梦想,紧跟烟草产业发展的步伐,决心融入民族团结和边疆发展的大潮。

没有一种作物能承载如此厚重的历史与人文,在她清晰的脉络深处,特色品质与精准扶贫共谱美丽华章,传扬工匠精神,致力于烟叶风格特色彰显,梁河全县种植津引品种烟叶2.42万亩,是全省乃至全国种植该品种烟叶的最大县,这里不仅是最大的津引种植基地,更是德宏烟叶为卷烟上水平作贡献不停留在梦想的努力与实践,烟叶被工业客户评价为国内最接近津巴布韦的烟叶。

我们等候千年,换来金叶在凤尾竹下随风摇曳;我们徘徊百年,让这醇香的烟叶合着葫芦丝吹响“美丽的地方”;我们用8年的努力,让金叶飞纵,刀耕火种的阿昌人民,用汗水换来丰收的喜悦和脱贫的希望。强化连片规模种植,重点打造千亩以上连片11片,其中最大连片规模达1.15万亩。发展产业助力脱贫攻坚,2018年,烟叶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33.6%,2019年,种烟建档立卡贫困户1000户,可实现户均收入2.59万元,实现“种植烤烟,保证脱贫”。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征战,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万马奔腾,3年的蜕变惊醒这沉睡千年的土司家园。这一组组数据犹如跳动的音符散落在大盈江、龙川江畔:省局(公司)在梁河县针对阿昌族聚居区全面实施“四大工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5.03亿元,累计建设烟水工程199项121.46公里、受益面积8万亩,机耕路29条共24.1公里,密集烤房2225座、受益面积4万余亩,补贴农机具444台、受益面积11.97万亩,为高标准建设基本农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居民生活条件发生巨大改变、收入大幅提升、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那面“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红旗在祖国西南边陲迎风招展,畅响云霄的是阿昌汉子嘹亮的歌喉。

这是一片不平凡的叶子,她凝结云南烟草人的心血,承载着阿昌人民追逐幸福生活的希望。风雨兼程,梁河烟叶生产已历经8载,展望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梁河烟草将始终坚持市场需求导向,通过不断完善改进,实现烟叶特色彰显更加充分,推动梁河烟叶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顺利实施再添新砖、加新瓦。

云南日报2019-6-17

 

 

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探索 文章下载

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探索

脱贫攻坚事关全局,产业扶贫首当其冲。抓住产业发展,就等于牵住脱贫攻坚的“牛鼻子”。自省委、省政府发出“春风行动”令,号召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深刻的产业革命以来,贵州师范学院驻印江自治县同步小康工作队协助峨岭街道党工委找准“贫”根,抓住“困”源,团结带领结对帮扶的峨岭街道杨柳塘、川岩、黔溪等7个贫困村村民转变思想,牢牢把握好产业发展“八要素”,在“三场革命”中高效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实践中探索出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发展“八结合”的新模式,让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

主特结合布产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的彰显,往往离不开一条清晰的产业发展路径。杨柳塘村地处峨岭街道办事处东南面,距杭瑞高速印江东出口500余米,土地平坦,集中连片,光照充足,是生产优质蔬菜、水果的理想场所。该村结合“八要素”,因地制宜,广泛发动群众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的形式,在坝上种植时令蔬菜200亩,在山上发展蜂糖李50亩,桃子50亩,红香柚200亩辐射带动街道曾家坳、川岩等6个村发展蔬菜2500亩,形成了“主蔬特果”的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做强主导产业(蔬菜)、做优特色产业(精品水果),突出区域特色,构建“一村一品”产业格局。

长短结合扩产业。经果林生产周期长,一般3至5年才挂果,短期内农户难见效益,故要坚持“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原则,既要带领贫困群众发展短平快的致富产业,更要帮助他们建立稳定长效的增收机制,发展长效稳定的增收产业,确保贫困群众当期能脱贫、远期能致富、未来可持续。川岩村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家禽林下养殖、蔬菜等“短、平、快”产业和红香柚、柑橘等长效产业。2017年向印江自治县农牧局争取果蔬项目资金150万元发展400亩红香柚,2018年春在基地中套种了300亩南瓜和100亩辣椒,带动85户贫困户受益,贫困户年均增收2000元。

种养结合兴产业。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畜禽粪污通过加工处理,可制成优质有机肥料。利用畜禽粪污生产使用有机肥,破解化肥使用过量问题,有利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种养结合,是一把开启资源循环利用的“金钥匙”。同心村2017年引进印江自治县龙津商会会长陆安林在石凤组新建80000羽养鸡场,年产值达1100万元。蛋鸡粪污通过发酵加工处理,制成优质有机肥料送至同心村220亩红香柚基地和100亩蔬菜基地。

内外结合拓产业。大棚蔬菜具有安全、卫生、提高产量、节水节肥、增加收入等优点,且不受季节的限制。而露天种植在田间的蔬菜受阴雨天气的影响,夏季受高温暴雨的威胁,因此产量和质量都不能保证,但属于自然生长,种出的蔬菜品质、口感好,绿色无公害。杨柳塘村土地较为集中连片,内外结合,积极争取100多万扶贫资金,新建集约化育苗基地育苗大棚1栋1920平方米,生产大棚20栋1920平方米,春秋季育苗,夏冬季栽种西红柿、西瓜等果蔬。露天种植豇豆、黄瓜、茄子、苦瓜、丝瓜等时令蔬菜。

林地结合带产业。圈养鸡每平方米的笼子里就养10来只鸡,一天到晚待在笼子里一动不动,每天只长肉和产蛋,而且蛋鸡生长迅速,四五十天就能长成成年蛋鸡,但圈养鸡缺乏锻炼肉质松散肥腻。而利用果林或树林林下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和林阴优势,以放牧为主、舍饲为辅的饲养方式养出的鸡虽然饲养时间长,但鸡肉口味鲜美、蛋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售价高是圈养鸡的2至3倍。峨岭关村、黔溪村、曾家坳村土(耕地)地零散,但植被非常好,在各村村支书的带领下大力发展林下养鸡,利用房前屋后、山林果园天然的青草、昆虫、蚯蚓、草籽等资源优势,发展12000羽血毛土鸡,年可实现人均增收1560元。

高矮结合旺产业。我省人多耕地少,将两种以上果蔬通过高矮结合,交错种植,保证多种蔬菜在一起互不干扰,既可以有效地利用立体空间,又可以调节蔬菜的收获时间、保持果蔬共享光合作用,同时还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条件。苦瓜茎蔓较长,属于缠绕性攀缘植物,栽培的株行距较大,多为支架栽培,植株高出地面1.0~1.5米,杨柳塘村在苦瓜地里套种辣椒,即苦瓜爬藤前在两行苦瓜之间种植1茬辣椒。苦瓜3月初播种育苗,4月初定植;辣椒1月上旬播种,3月初定植,5月上旬开始采收。辣椒以汴椒1号为例,亩产量可达5000~8000斤,以每斤1.0元的价格批发出售,每亩产值5000~8000元;苦瓜亩产可达3000-4000斤,以每斤2.0元的价格批发出售,每亩产值6000~8000元,两项可达12000元。

农旅结合融产业。在充分尊重农业产业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发展旅游,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农旅融合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升级。黔溪村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严寅亮的故乡,附近还有汪家祠堂、共济桥、文昌阁等名胜古迹,文化底蕴深厚,争取资金180万元在阳坡打造严寅亮故居广场,争取资金50万元种植软籽石榴220亩,争取资金100万元种植蜂糖李种植200亩,形成农旅一体,以旅游带动产业发展。通过“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创新田园综合体+书法文化特色小镇业态,提速乡村旅游发展。

校农结合稳产业。“八要素”中产销对接是农村产业革命成败的关键一环。贵州师范学院采取“校农合作”模式,引导7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实现订单式生产,创新探索校农结合“四个一”做实“产销对接”。即:依托一座高校资源,辐射其他高校食堂、超市,实现产销对接、优势互补;搭建一个信息平台,做到以销定产、按单定量;引进一支技术团队,技术保障到位、服务到位;购置一台冷藏车辆,开辟绿色通道、压缩成本。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师范学院2018年累计为峨岭街道7个贫困村销售南瓜30余吨,其他蔬菜50余吨,乌骨鸡1万余只,绿壳蛋近10万枚,为贫困村创收近300万元。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脱贫的主要依托。各地资源条件各不相同、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也不尽相同,必须因地制宜选择产业,优化产业布局,选准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按照“五步工作法”学“绣花”,围绕“八要素”抓落实,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满怀信心和决心永立产业革命潮头,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贵州日报2019-8-9

 

 

吕进大力推广农业技术,成为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文章下载

吕进大力推广农业技术,成为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在成武县苟村集镇,有个名叫吕进的年轻人。多年来,他奔赴于农业生产第一线,热忱为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积极引导群众组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经济组织,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农业新技术,为农民致富、农村发展、农业崛起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提起吕进,群众都说:“他是俺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人

今年41岁的吕进,2004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干部管理学院 ,1999年1月参加工作,在苟村集镇农业技术服务站已干了19个年头。多年来,他苦心学习、钻研农业科学技术,由“门外汉”很快变成了 “行家里手”。2016年3月,他发现全镇20000多亩芸豆普遍存在因光照不足而发生了弱苗症,便立即联系了享有国务院津贴的张荣品教授,自费租车拉着这位专家深入到全镇的25个行政村,现场对群众进行技术指导,改变了群众只重视固体肥而忽略液体肥使用的传统观念,使棚均产量提高了130斤,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群众致富奔康的引路人

在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过程中,他发现群众种植蔬菜大多是“一户一棚一杆秤”销售模式,致使一些蔬菜收购商随意降低蔬菜收购价格,使菜农蒙受到了不应有的损失。对此,他引导群众通过组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办法,鼓励群众抱团闯市场。宋田庄村群众多年来就开始种植蔬菜大棚芸豆,但一直难以形成种植规模。他在搞好调研、摸清家底的情况下,建议该村群众实现规模连片进行生产,并引导该村青年张金斗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实现了种植效益的最大化。几年来,他先后帮助群众组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6个,家庭农场一个,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导航人

在日常工作中,他发现农村普遍存在“人家种啥咱种啥、跟着下不害怕”传统种植现象。对此,他因势利导,因人制宜。高庄行政村青年农民宋观宾,在省城一食用菌生产基地务工多年,有着一手食用菌栽培的“绝活”,可他却步入了大棚蔬菜种植的行列。吕进多次找他座谈,帮他理思路、搞规划,通过算账对比和市场分析,终使宋观宾利用村头荒和闲散宅基地,搞起了平菇的栽培,使其四分村头荒收入了53000多元。在其带动示范下,目前高庄村已有贾中雨、宋海灯等贫困户利用闲散宅基地搞起了平菇栽培,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脱贫的目标。

惠农网2019-6-26

 

 

湘西州: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 助力古丈脱贫攻坚 文章下载

湘西州: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 助力古丈脱贫攻坚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既能促进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兼顾“三农”问题和乡土情结等社会效益的新兴旅游业态,适合当前精准扶贫大背景。近年来,古丈县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综合体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呈现出了以下几个新亮点。

推进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新亮点。重点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综合体,在农业园区建设和设施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强化休闲观光功能,打造具备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科技示范、科普教育、农事体验、餐饮娱乐、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如默戎镇应以牛角山国家级现代农业(茶叶)综合区提升建设为核心,以牛角山民族(苗族)风情休闲观光线为主线,以茶叶精品园为基地,以牛角山农家乐为亮点,建成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

发展一批精品民宿新亮点。围绕高端、生态、精致、特色的休闲度假发展方向,制定高端民宿经济准入门槛,确保资源配置合理、项目精品优质。提升古丈县少数民族民宿档次,创建一批内涵丰富、业态多元、体现当地民俗文化的古丈版乡村民宿。出台乡村民宿标准,积极引导低层次、低消费的农家乐逐步向高品质、优服务的民宿转型,成立民宿经济行业协会,建立健全一整套管理、服务、协调、控制体制机制,强化行业自我管理创新。完善路网、路标系统,合理规划设置停车场,积极实现民宿小景点向生态大景区的转变。

打造几条精品线路新亮点。依托古丈县山水资源、地方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在全县范围内重点打造包装推广坪坝-默戎民俗风情景观线度假之旅、岩头寨镇人文观光线文化之旅、双溪-古阳-罗依溪茶叶观光带生态之旅、岩排溪-排若特色民居休闲观光带休闲之旅4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沿景观线路,大力开展以休闲旅游为主导业态的风情小镇创建,高标准打造千年苗寨默戎镇、九龙洞神秘悬棺、戴勾戴丫夯吾、牛角山有机茶园、古阳镇奇妙天桥山、梳头溪月亮梳头、曹家坪南方长城起源地、岩寨村七女穿洞、天下奇观红石林、老司岩明清古居、坐龙峡、洞溪村明清将军秀才故居、岩头寨镇野竹村云桥仙渡诸天山、岩头寨镇梓木村童子鼓舞与高腔汉戏、老寨村文化名人、排溪村唐朝五十里梯田等各具特色的精品景点,串点成线。

开展农文旅融合节庆活动新亮点。围绕古丈县主导茶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强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民间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弘扬,积极鼓励旅游与农业、工业和文化融合发展。继续举办古丈斗茶会,苗族的正月十四日庙会、“七月七赶秋节”以及土家族的“社巴节”“跳马节”等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实现“一镇一节,一村一品”。统筹安排好各类旅游节庆活动,安排好时间节点,做到内容丰富多彩,做好特色节庆活动的组织和宣传工作,深化“节庆活动+新闻媒体+市场营销”的立体化策略,吸引广大游客。

积极开发乡村旅游商品新亮点。组建旅游商品协会,加强旅游商品研发,扶持培育乡村旅游商品企业。加强古丈毛尖茶、古丈腊肉、古丈娃娃鱼等一批区域知名度较高的农业品牌建设,拓展品牌产品范围,衍生品牌创意产品,大力发展集民俗、乡土、时尚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商品。加快建设各类乡村旅游商品购物中心,依托农村电商,创新品牌经营模式,促进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延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链。

湘西州政府门户网站2019-1-8

 

 

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建议 文章下载

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建议

在贫困地区创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对于构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相较于其他地区,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更为薄弱,集体经济“空壳化”现象尤为严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面临的制约更多、难度更大,亟需通过构建更具创新性的发展机制、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政策举措,以实现贫困地区集体经济的突破性发展。

1

挑战:利益关联疏离影响集体内生发展动能,改革进程滞后导致制度建设不够健全

建议:全面完善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制度,发挥乡村能人带动作用

实践证明,贫困地区集体经济发展特别需要本地能人的带动和农民集体归属感、凝聚力的重塑。但对大部分贫困地区而言,改革以来集体经济组织提供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孤寡弱势群体救助等公共服务的能力总体上不断弱化,农村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乡村社会结构的分化又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农民与集体、农民相互之间关系松散化程度。对于乡村本土能人和农民而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与自身利益缺乏紧密关联,从而导致贫困地区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能不足。

同时,由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尚处于试点阶段,加之贫困地区面临限期脱贫的巨大压力,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构建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当前贫困地区大部分村集体尚未开展成员界定、清产核资、股份量化、成立集体经济组织等改革基础性工作,其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结构、治理机制和管理制度还不健全。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全面完善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制度。合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和乡村能人在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上的关键作用,构建基层干部和乡村能人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同时着重完善集体经济组织产权结构、治理机制和管理制度,奠定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发展的制度基础。

一是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导向作用。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优化乡村治理的重要方面,引导基层干部克服消极懈怠心理和畏难情绪。构建有效激励机制,通过“保底底薪+绩效奖励”的薪酬结构、股权激励等方式,对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予以奖励。

二是有效发挥乡村能人的带动作用。运用“物质+精神”的双重手段,促进新乡贤、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各类乡村精英人员回归家乡,构建乡村精英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合作机制,既可以通过组织措施探索将精英人才纳入村级领导班子或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层,也可以通过产业合作的方式实现收益共享。

三是加快完善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管理制度。按照“扩面、集成、提速”的要求,加大力度推进贫困地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是通过清产核资、成员界定和股份量化理顺贫困山区集体经济组织的内部产权关系,构建集体经济组织清晰的产权结构和健全的治理结构。结合清产核资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防范内部人控制风险和集体资产流失。

2

挑战:资源数量有限导致集体稳定收入来源缺失,区位条件受限导致资源价值转化不畅

建议:进一步拓展多元增收渠道,加大力度引聚外部发展要素

土地承包制使农户成为农业的主要微观经营主体,极大释放了农户家庭经营的生产潜能,但也导致集体经济组织事实上不再具备对承包土地的直接支配权利。在贫困地区,当前集体经济组织所能直接支配的资源仅为少量“四荒地”和闲置集体建设用地等,类型单一,数量有限。资源的有限性导致集体经营性收入来源渠道非常狭窄。

贫困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环境孕育了丰裕的农业资源、景观资源以及文化资源,保持着优良的生态本底。若开发利用得当,可成为集体经济产业发展中重要的资源依托。但我省贫困地区大多处于区域经济地理板块的边缘,交通不便,对人才、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的吸附能力薄弱。加之贫困地区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自身积累也较为有限,缺乏激活内部资源的能力。

解决资源转化问题,要进一步拓展多元增收渠道。贫困地区在特色产业、生态农业、农旅融合产业等方面却普遍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应结合实际,多元化拓展集体经营性收入来源渠道,当前,需要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有效盘活农村资源。应深度挖掘贫困地区富集的生态资源、自然光热资源和水文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等,构建乡村产业与集体经济发展的紧密衔接机制,通过产业业态的多元化发展,创造形成集体经营性收入来源。要创造条件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康养农业、生态旅游、光伏发电、文化创意等多种产业和业态。盘活农村承包地、“四荒地”、林地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和林下种养模式,鼓励盘活闲置宅基地、经营性建设用地等用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二是积极发展服务创收。支持集体经济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项目,赋予集体经济组织直接承接小微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格,扩大农村小微型基础设施建设村民自建的范围和规模,拓展政府购买集体经济组织公共服务的范围。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加工仓储、营销流通等服务。引导集体经济组织为进入乡村的外来投资主体提供矛盾协调、劳务用工、物业管理等配套性服务。三是创新性用好财政惠农政策。鼓励将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形成的资产和财政扶持资金股份量化给集体经济组织,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以所量化股份入股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形成集体的分红收入。

此外,还应加大力度引聚外部发展要素。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应以开放性发展为指向,通过引聚政策资源、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有效激活集体内部沉淀资源,释放发展潜能。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投资引导作用。鉴于贫困地区投资的高成本、高风险特征,应当通过更大力度的财政奖补、税收优惠等财政措施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二是撬动金融资本投入。应搭建投融资平台,采取贷款贴息、贷款担保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投入。同时深化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改革,撬动金融资本以更大规模进入特色农业和新业态发展领域。三是引导社会资本流入。应适度放宽社会资本的准入门槛,允许社会资本在符合规划、不损害农民利益、不破坏乡村生态的条件下进入农业农村,以多种方式盘活集体内部资源。

3

挑战:村域界限影响发展空间拓展,政策差异影响村与村之间均衡

建议:积极探索跨区联合发展模式,克服空间限制

一般而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作为基本范围,集体经济发展也以此作为基本单元进行谋划和推进。但立足于单个行政村或自然村建构的集体经济组织所拥有的各类资源资产数量等往往有限。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因政策受益程度的显著差异,非贫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大多已明显落后于周边的贫困村。因此,如果在贫困地区简单地采取单村发展模式,必然造成集体经济发展空间严重受限。集体经济不仅会因较为普遍地落入“发展能力陷阱”而难有作为,而且还将主要由于政策支持强度差异而带来村与村之间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矛盾的加剧。

针对村域界限分明导致发展空间拓展困难,应积极探索跨区联合发展模式。贫困地区集体经济发展还需要突破集体经济单村发展模式的局限,大胆探索多村联营和飞地经济的发展模式。一是探索集体经济多村联营制。鼓励多个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共同出资的方式联合成立多村合作集体经济组织,以农村股份合作社联合社或土地股份合作社联合社的组织形式实现对多村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强强联合”“弱弱抱团”或“强弱互补”的发展格局,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实力。二是鼓励发展飞地经济。鼓励受生态保护限制、规划限制、村内资源匮乏或发展空间较小的村通过向外购置商贸店铺、入股其他村集体或企业等异地置业、异地联建方式,克服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的空间限制。

4

挑战:长效政策支持不足以及政策碎片化,影响集体经济发展效率

建议:创新性优化相关支持政策,加强整合协同力度

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总体上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但一定程度上存在偏重直接给钱给物给项目的短期化政策偏向,对贫困地区集体经济的发展潜力和长效脱贫价值认识不足。一方面是针对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税收、土地、人才专项政策缺失,基本上为扶贫政策支持体系中最为薄弱的领域。另一方面,贫困地区在空间上往往与重要生态功能区高度重叠,一些贫困地区还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因此能够获得扶贫、生态补偿、民族地区发展、革命老区建设等多项优惠政策。但目前进入贫困地区的多种政策资源大多目标指向相对单一,并没有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相互关联和有机结合,政策资源投入的碎片化特征明显,没有发挥有效助力贫困地区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效用。

解决政策支持不足导致集体经济发展缺乏效率问题,应创新性优化相关支持政策。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需打好设立专项支持政策、整合多元政策资源及构建系统政策支持体系的“组合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政策支持方式,提高政策支持效率。一是创设集体经济发展专项基金。通过整合现有各部门涉农资金,设置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专项基金,作为集体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或贷款贴息、融资担保资金。二是加强政策整合协同力度。将发展集体经济与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生态环境改造、少数民族优惠、革命老区建设等各类支持政策有机衔接,强化政策整合力度,探索在完成专项政策目标的同时同步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和办法。三是强化综合性政策支持。在继续加大和优化财政支持的同时,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土地、税费、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四川日报2019-4-1

 

 

南充市全力实施精准脱贫纪实 文章下载

南充市全力实施精准脱贫纪实

脱贫,希望所在;攻坚,力量所在;奔康,目标所在。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南充全市坚持“挂帅出征、挂图作战、挂责问效”抓脱贫,坚持“日暗访、日通报”暗访督查抓落实,大力探索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强化产业培育,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深入推行“五带五强”工作法,强化党建扶贫,南充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

3月17日,记者从市扶贫开发局了解到,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退出贫困村1217个、脱贫56.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为0.2%。南部、蓬安、仪陇、高坪、嘉陵5个贫困县成功摘帽,阆中、营山已顺利完成省级摘帽验收,南充将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贫困县摘帽。在2016年、2017年四川省脱贫攻坚综合考核中,南充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2018年,南部县荣获全省唯一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1023个脱贫奔康产业园 带动9.1万户贫困户致富

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产业脱贫,是富民根本之策。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南充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路径。

3月16日下午,春风暖阳,时值周末,位于顺庆区搬罾镇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中的各个草莓园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一个个草莓大棚里,草莓个大鲜红,游客们提着篮筐,穿梭在一排排草莓之间,弯着腰采摘挂在藤蔓上的草莓……搬罾镇石庙子村村民冯国珍一边在园里除草、一边给游客们介绍草莓的口感和品种。作为一名贫困户,冯国珍受聘在草莓园打工,主要负责除草、修剪枝条和看护草莓。如今在石庙子村,像她这样依托于草莓园,就近务工的村民不在少数。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该镇实施精准脱贫,带动村民增收、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面积达1.2万亩,涵盖现代农业展示、农产品储存、科技培训、花卉展示和休闲游乐五大功能,是一个集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共带动3000多户农户从事蔬菜生产,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每年吸纳1000多名农民就近入园务工,务工农民年人均增收达1.5万元以上。

在仪陇县日兴镇黎明村现代化的食用菌产业园,一个个种植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菇农们正忙着菌袋的制作。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领下,黎明村建起了柑橘、食用菌、莲藕三个产业园。食用菌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业主带领27户贫困户组建,每户贫困户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入股5万元,参与种植获得收益,仅入股的保底分红每年就有7000元;入股并参与种植的农户每年可获得收益3万元至5万元。

“土地流转费一年有1000元,我在柑橘园务工,每天收入有60元,这样做比土地撂荒强。我还通过小额信贷入股了食用菌合作社5万元,每年收益在1万元左右。”58岁的贫困群众陈远珍一边在柑橘园里干活,一边向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生命线”。为解决群众“造血功能”差、持续增收乏力的问题,我市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五方联动”,采取抓工业的理念和市场经济思维,在全市1290个贫困村全覆盖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下成为业主大户或家庭农场主,让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政策资金入股,享受产业发展红利。

目前,全市已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023个,通过劳务承包、入股分红、入园务工、返租倒包等方式,带动贫困户9.1万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应对“大长高低” 创新“三大机制”强化保障

全市坚持突出重点,大胆探索,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模式、新机制,全面提升扶贫质量和效益。

南部县八尔湖镇纯阳山村贫困户姚素琼患食道癌,丈夫因脑溢血住院,家庭经济困难。2016年,村上建起脱贫奔康食用菌产业园后,她种植了一个菇棚,一年净挣10万元。

姚素琼回忆,2016年7月,得知村里要建脱贫奔康产业园,她想贷款入股产业园发展。但是姚素琼不懂市场,她坦言,自己也曾担心:“如果菌菇销路不好,贷款可能血本无归。”南部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谭必武说,姚素琼的担忧,也是很多贫困户的心声。

针对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收益低等问题,如何防控市场风险?我市创新“多元投入、利益联结和风险防控”三大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在每个贫困村建立产业扶持基金50万元,运用市场化办法撬动业主投入、金融投入、社会投入。产业扶持基金可入股龙头企业或业主大户发展产业,收益用于给贫困户分红、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并按比例提取作为基金补充,确保滚动投入、滚动发展。此外,贫困户除了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返租倒包、托管承包等农户“普惠性”利益联结之外,还可通过产业到户资金、产业扶持基金、小额信贷资金等“特惠性”政策资金入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享受保底分红。并且在贫困村试点建立“扶贫保险+风险基金”的风险防控机制,每个村建立10至30万元的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并引入保险机构承保,一旦发生信用风险、种养风险,先由保险公司理赔,再由风险基金按一定比例补助,增强贫困户在发展产业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最大限度消除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

“如果亏了,有保险公司赔偿,政府也有风险基金补助,就如同上了双保险。”姚素琼心里有了底后,贷款5万元入股产业园,不仅成为园区股东,还参与菇棚日常管理。

如今,贫困户除了土地流转、资金入股、返租倒包等“普惠性”利益联结之外,还可通过产业到户资金、产业扶持基金、小额信贷资金等“特惠性”政策资金入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享受保底分红,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在探索发展脱贫奔康产业园的实践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生命线’,产业兴则脱贫快,产业强则脱贫实。”市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邓强表示,目前,全市在抓产业扶贫上始终坚持市场导向、抱团发展和群众主体,加上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思维探索出了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五方联动”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的模式,推动了产业项目、贫困户、政策资源向园区“三集中”,破解了产业扶贫的“死结”。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退出贫困村1217个、脱贫56.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为0.2%。

激发内生动力 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底气足

脱贫的主体是贫困群众, 只有激发贫困群众自身内生动力, 才能迸发出强大的驱动力量, 从而打赢脱贫攻坚战。

南部县长坪镇双沟村,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2014年初,全村有397名村民处于贫困线以下,收入低、居住环境差。而年逾六旬的村民曹仁德是其中一位,一家人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2016年7月,随着几台挖掘机和推土机开到双沟村石庙子山,曹仁德一家人的生活悄然发生改变。

“扶贫要先扶志,我们采用‘公司+村党支部+棚主+贫困户+金融’的方式建生猪养殖脱贫奔康产业园,帮助像曹仁德这样既无资金又无技术的贫困户脱贫增收。”双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伏云国说。

“我们鼓励村民树立脱贫志气,并发展致富增收产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伏云国介绍,目前,双沟村不仅建成年出栏生猪5000头的生猪养殖脱贫奔康产业园,还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带领贫困群众栽植丑柑、脆香甜柚230亩,150户村民发展小养殖产业;修建村道水泥路1.2公里、组道路4.5公里、产业路8.9公里……随着全村103户、394名贫困群众成功脱贫,双沟村也顺利退出贫困村。

阆中市飞凤镇瓦店村与帮扶单位在开展脱贫攻坚过程中,调整帮扶思路,将以往给贫困户送钱送物的帮扶方式,转变为在村上设立帮扶基金。帮扶基金前期共10万元,主要用于3个方面:帮助发展产业,为特别困难的贫困户购买种苗和生产资料;解决特困户生活用电难题;用作激励费用,结合“四好村”创建、感恩教育等,在村上开展“示范户”、“卫生户”、“诚信户”等评选活动,对先进给予资金奖励,大大激发了“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

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我市各级各部门坚持“干部引领带着干、群众主体自己干、风险兜底鼓励干”,分布全市农村的帮扶干部注重率先解决“志穷”,再解决“人穷”,帮助贫困群众摒弃“等人送小康”心态,“学会自己走路”,如充分利用“农民夜校”、坝坝会等形式,组织贫困群众听扶贫政策宣讲,开展脱贫评比,评选先进典型,让贫困群众树立起依靠自己勤劳双手脱贫致富的志向;组织贫困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坚定“别人能干好、我也能干好”的信心。同时,严格按市场规律寻找门路,让贫困群众“自己干自己的事”,贫困群众干什么政府绝不强迫,贫困群众干的事政府绝不包办,通过激发内生动力,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意愿更强,稳定增收的能力更强,致富奔康的底气更足。

逐梦小康绘蓝图,脱贫路上信心足。如今,在南充大地上,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全市各级干部群众正以更大的决心、更务实的作风、更精准的举措,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四川新闻2019-3-18

 

 

吕梁市农业农村局:抓好农业产业发展 全力助推脱贫攻坚 文章下载

吕梁市农业农村局:抓好农业产业发展 全力助推脱贫攻坚

“农业农村发展事关全市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大局,农业农村工作历来是全市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农业农村局始终把认真开展‘8+5+1’专项整治整改和‘三服务’作为高质量高标准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举措,制定整治整改方案,强化上下联动,同时采取多项措施,加强政策引导,强化产业扶贫,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和脱贫攻坚工作新局面。”近日,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尚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就进一步巩固农业农村局驻村点兴县张家岔村整村脱贫成果、提升村民幸福感和满意度,孙尚平进行了详细介绍。他说,脱贫攻坚首先要夯实产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产得出,卖得出,产得好、卖得好。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根据市场需求,大力调整张家岔村种养业结构,培育“优质、高产、高效”种养业。充分发挥部门技术优势,为贫困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对今年重点发展的绿色谷子产业基地进行统一建档立卡管理和相对集中连片规划布局,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同时大力培育短、平、快的劳务产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引导农户与兴县山花烂漫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签订种植合同,该公司将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回收农户种植的谷子;积极联系本地龙头企业清泉醋业对村民种植的高粱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2元进行收购,从而解决贫困户农产品滞销的问题。

孙尚平说,今年,张家岔村启动实施了“一村一特一基地”产业发展战略,即在该村重点发展一个特色酿醋产业和建立一个绿色谷子基地,重点抓好“3231工程”(即:贫困户人均有2亩经济林,户均种2亩优质小杂粮、养2只羊、1头牛、产100斤醋、种1亩高粱),力争年底贫困户人均增收10%,达到5700元以上。

围绕市委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整治,孙尚平介绍,今年,市农业农村局先后筹划举办了“第三届吕梁名特优功能食品展销会”和“第四届吕梁名特优功能食品展销会暨2019农民丰收节”,今年9月举办的第四届吕梁名特优功能食品展销会,成功签约25个项目,总金额9.14亿元,有效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同时组织123户农业企业参加了第六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组织16户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参加了“2019上海·全国优质农产品博览会”,一系列活动的举办,既展示了吕梁市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成就,也为搭建特色农产品投资贸易平台,打造“吕梁山珍”电商孵化基地,塑强吕梁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孙尚平表示,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扛牢政治责任,坚守初心使命,提升学习质量和成效,按照“三服务”和专项整治整改的要求,认真梳理问题,积极整改落实,以创建“一乡一特一园区、一村一品一基地”为主要抓手,不断巩固提升产业扶贫成果,为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应有的贡献。

吕梁日报2019-11-4

 

 

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生态旅游……石阡脱贫攻坚创造“加速度 文章下载

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生态旅游……石阡脱贫攻坚创造“加速度

炎炎夏日来到石阡,山上绿波浩瀚,山下小溪潺潺。走进石阡县龙塘万亩苔茶园,成片的苔茶树在夕阳下泛出金黄色的余光,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致,刚靠近茶海入园口,便已闻到扑鼻而来的茶香。夜郎古温泉景区与小桥流水人家般的别样风景跃入双眼,令人心旷神怡。隐匿在山林里佛顶山的温泉小镇,青山环绕、绿树掩映。距离县城160公里开外的飞地产业园,只见一排排整整齐齐的标准化厂房,在烈日阳光下,共同绘成了石阡全方位发展的时代画卷。

近年来,石阡立足县情、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以茶产业为主导,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呈现出市场化、现代化、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开设温泉文化旅游集聚区,通过发展新型工业带动实体经济,创办大龙石阡飞地产业园。充分利用独特优势,挖掘特色产业,形成了以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生态旅游业等多方位的发展体系,开辟了一条适合于脱贫致富的创新路径。

现代农业:创收致富精准出力

低头是绿叶,抬头是蓝天,采茶有四季,一年好致富……

苔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朝就有著述,到了上世纪50年代,石阡生产的“工夫红茶”已销往苏联和东欧等国家,2009年,石阡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苔茶之乡”,开始受到外界的关注。在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下,石阡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茶产业作为主导发展产业。

近年来,石阡以生态化理念、产业化方式全力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打造茶产业为为当地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长效支撑产业。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在优化茶基地、扩大整体建设规模,创建茶品牌、延展销售渠道等方面深入推进。

目前,全县苔茶种植面积达36.47万亩,并在省外城市建立专卖店及销售点15家,省内县级以上专卖店50多家,网上销售点40余家,年生产茶叶2.4万吨,实现综合产值23.76亿元,产业规模居贵州全省前列,铜仁市第一。

不仅如此,石阡县开创了一条农旅一体化发展的致富之路,以茶旅一体为主攻方向,结合石阡独特的山、水、泉、茶、城等独特资源开办禅茶馆、茶艺馆等,按照“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的发展思路,延长苔茶产业链,提高茶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分享到全产业链上的合理利润。

有着“贵州最美茶乡发源地”的龙塘镇,目前已打造出了以茶叶加工、休闲品茗、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园,龙塘万亩茶园以龙塘大屯万亩有机苔茶示范园建设为核心,借助茶产业带动旅游发展,实现双重增收致富。

类似龙塘万亩茶园这样的生态旅游示范园只是茶旅一体发展的一个缩影,该县还创建了一批如3A级景区白沙知青农场、聚凤农旅一体油茶基地、五德万亩桃园、聚凤油茶园等各具特色的旅游基地。仅2018年,实现旅游扶贫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596人增收。

新型工业:飞地经济乘胜追击

走进飞地产业园区贵州恒盛玻璃有限公司,6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成为这里较早一批投产运营的企业。横盛玻璃拥有着全自动钢化玻璃生产线,以生产环保节能超大尺寸低辐射镀膜玻璃产品为主,在充分利用周边农户“精扶贷”贷款入股园区龙头企业的方式,成功获得农户入股400万元,并分红32万元给园区所在地麻音塘蔡溪村80户贫困户。

2012年,石阡县政府与大龙经济开发区签订了《工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大龙经济开发区规划10平方公里的土地,建设大龙经济开发区石阡产业园。园区于2013年破土动工建设,首期规划的核心区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核心区1360亩征地,其中1060亩已场平用于建设,余下300亩正在场平。

在“政府推动、项目带动、产业互动、区域联动”的原则下,完善基础设施,园区外的“七通一平”由大龙开发区修建,园区内由石阡产业园负责,园区采取双方负责人交叉任职,实现双重管理,招商引资实现共同招商、共同享受一切优惠政策,探索出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飞地经济”运作模式。

石阡“飞地经济”模式的实践,开启了贵州省先行先试示范性飞地园区探索与发展之路,目前,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亿余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4.9万平米、职工保障性住房600套,集齐了新能源新材料、服装纺织和新型建材等7个产业板块。

历经六年多探索,现已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大龙石阡飞地产业园累计签约项目28个,签约资金65.8亿元,目前已正式投产17家,上半年,实现工业产值2.6亿元。”园区负责人说。

在充分带动新型工业发展基础下,实现以园养园,兴工富县,大龙石阡飞地产业园成为扶贫协作的新亮点。仅2018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3.5亿元,带动贫困户1000余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生态旅游:温泉衍生产业致富

说起石阡,第一印象便是温泉。素有“中国温泉之乡”的石阡,拥有十分丰富的地热矿泉资源,总流量达2.2311万吨每天,水温常年保持在27℃~55℃,这一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理位置,赋予了石阡得天独厚的自然出露温泉水。

据了解,全县现已勘查出石阡地热田、凯峡河地热异常区、中坝地热田等地。经国土资源部贵阳矿产资源检测中心检测,地热矿泉水中富含锶、锂、硒、锌、氡、偏硅酸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弱碱性矿物质,在“全国独有,世界少有”。

2012年以来,石阡县抢抓贵州全省创建文化旅游集聚区试点机遇,以创建石阡温泉文化旅游集聚区为目标,以“集约化、规模化、体系化和特色化发展”为导向,以石阡温泉群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载体,着力打造“温泉之城·长寿石阡”。按“两区一带”布局,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城南温泉综合开发项目。

在此基础上,该县着力打造在全省有核心竞争力、全国有大众知名度的温泉健康养生品牌。据统计,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5.2亿元开发建设集酒店、康体、休闲、洗浴为一体的温泉体验中心,可同时容纳6000人洗浴,日接待量可达到20000人次以上。

除此之外,石阡成功引进贵州交建集团总投资15亿元打造石阡佛顶山温泉小镇,这是集观光旅游、度假养生、医疗保健、休闲娱乐、文化体验、运动康体、养老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世界级温泉小镇,从而形成了以石阡古温泉和佛顶山温泉小镇为核心的综合性康养旅游基地,强势推动“大旅游”,温泉养生产业年产值达18余亿元。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发。脱贫攻坚进入决战之年,石阡坚持新发展理念,守好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绿色化、高质量发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铜仁日报2019-8-3

 

 

田阳着力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助力脱贫攻坚 文章下载

田阳着力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助力脱贫攻坚

田阳县地处广西西部、右江河谷中游,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优势明显,拥有水陆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山水和农业资源丰富,素有“天然温室”“中国芒果之乡”“中国果蔬名县”“南菜北运基地县”的美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壮民族的发源地;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田阳县以乡村振兴为载体,大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休闲农业取得明显进步和长足发展。先后获得“中国壮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县”。

健全组织,完善体制。为促进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构建了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化开发建设体制。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合力推进,为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出台《田阳县旅游产业专项发展资金设立及管理办法》,充分发挥田阳县休闲旅游产业专项发展资金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科学规划,持续发展。为确保休闲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发展”。该县编制完成《田阳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把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科学规划。同时,与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相衔接,又相继编制了《田阳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提质三年行动总体规划》《田阳县20万亩农林生态扶贫产业示范区建设性规划》以及“田阳县创业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18°巴某凉泉度假村”等重点景区景点的规划和设计,为该县休闲农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该县已初步形成了一条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在田阳,游客既可以到广西聚之乐休闲农业示范园品田园乐趣、到那满镇新立村“醉美乡村”农家乐旅游区观光游玩、到20万亩农林生态扶贫产业示范区领略现代农业风光、到五村镇巴某村踏春赏花,又可以漫步在田州古城、敢壮山景区感受壮族韵味。

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围绕“打造休闲农业旅游强县,全力助力脱贫攻坚”的目标,着力打造“农业观光之旅”“农俗体验之旅”“农耕文化之旅”等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对重点项目重点建设。

一是建设“18°巴某凉泉度假村”项目。为打造乡村休闲农业精品景点,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该县做足山水、空气、气候、产业、文化等文章,重点实施游客服务中心、民宿、桃李景观园等旅游开发项目。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引进公司合作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项目,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联动,有效助推巴某村扶贫攻坚。2019年7月,田阳县五村镇巴某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并荣获“广西十大最美乡村”称号,为带动县域及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是建设田阳县创业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项目。项目位于田阳县那满镇新立村,项目引进旅游开发公司,投资9.05亿元,打造“醉美乡村”农家乐旅游区。通过对那满镇新立村及其周边村屯,莲花山、驮列河、龙潭、军事遗址等地进行综合整治及其开发,建设私人定制特色水果园、观光长廊、蔬菜花卉休闲园等农业观光项目以及游泳池、垂钓、烧烤露营娱乐区等娱乐项目,是一个集沃柑种植(行业最先进)、餐饮、休闲、娱乐、住宿等农家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农业示范区。今年,创业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年接待旅游人数达8万人次,年经营收入230万元,年实现利润30万元。今年9月该示范区获得“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

三是建设广西聚之乐休闲农业园项目。该景区位于田阳县百育镇,先后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全国十佳休闲农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是百色市现代休闲农业的领军企业和旗帜。为打好农旅融合牌,园区精心打造现代设施农业观光、QQ快乐农场、农家课堂书屋、少儿科普基地、珍稀动物养殖、休闲度假、生态美食、团队拓展培训、辟谷养生文化园、汽车露营集散地、外景婚纱摄影、艺术展览、节假日游乐为一体的休闲胜地。每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30万人次,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

四是建设20万亩现代农林生态脱贫产业核心示范区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25亿元,重点建设现代农林综合展示区、芒果标准化高产示范区、有机果蔬观光体验区、珍优花卉苗木博览区和芒果及林下经济展示带等项目,打造现代农业、立体开发、绿色生态、旅游观光、扶贫联动、规模经营、集约发展,多措并举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核心示范区。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竣工,并于今年10月份获得广西四星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称号。

塑造品牌,注重宣传。结合田阳县实际,该县通过打造“生态农业观光之旅”“农俗文化体验之旅”“农业休闲度假之旅”“红色革命老区体验之旅”“现代农业科技观光之旅”五大休闲农业品牌,开发田园互动、民间文艺、壮乡民俗表演等旅游项目,充分发掘“百色市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壮狮展雄风·品壮乡遗技”等特色品牌,提升田阳县休闲农业旅游景点知名度。今年2月,该县成功举办“发展乡村旅游·助力扶贫攻坚”暨广西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介活动,25家新闻媒体以及32家区内旅行社,16万游客观赏巴某村桃李基地,领略乡村新风貌,品壮乡小吃,体验田园风情,切实提升了田阳县休闲农业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百色新闻网2019-12-17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