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探索
脱贫攻坚事关全局,产业扶贫首当其冲。抓住产业发展,就等于牵住脱贫攻坚的“牛鼻子”。自省委、省政府发出“春风行动”令,号召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深刻的产业革命以来,贵州师范学院驻印江自治县同步小康工作队协助峨岭街道党工委找准“贫”根,抓住“困”源,团结带领结对帮扶的峨岭街道杨柳塘、川岩、黔溪等7个贫困村村民转变思想,牢牢把握好产业发展“八要素”,在“三场革命”中高效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实践中探索出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发展“八结合”的新模式,让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
主特结合布产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的彰显,往往离不开一条清晰的产业发展路径。杨柳塘村地处峨岭街道办事处东南面,距杭瑞高速印江东出口500余米,土地平坦,集中连片,光照充足,是生产优质蔬菜、水果的理想场所。该村结合“八要素”,因地制宜,广泛发动群众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的形式,在坝上种植时令蔬菜200亩,在山上发展蜂糖李50亩,桃子50亩,红香柚200亩辐射带动街道曾家坳、川岩等6个村发展蔬菜2500亩,形成了“主蔬特果”的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做强主导产业(蔬菜)、做优特色产业(精品水果),突出区域特色,构建“一村一品”产业格局。
长短结合扩产业。经果林生产周期长,一般3至5年才挂果,短期内农户难见效益,故要坚持“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原则,既要带领贫困群众发展短平快的致富产业,更要帮助他们建立稳定长效的增收机制,发展长效稳定的增收产业,确保贫困群众当期能脱贫、远期能致富、未来可持续。川岩村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家禽林下养殖、蔬菜等“短、平、快”产业和红香柚、柑橘等长效产业。2017年向印江自治县农牧局争取果蔬项目资金150万元发展400亩红香柚,2018年春在基地中套种了300亩南瓜和100亩辣椒,带动85户贫困户受益,贫困户年均增收2000元。
种养结合兴产业。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畜禽粪污通过加工处理,可制成优质有机肥料。利用畜禽粪污生产使用有机肥,破解化肥使用过量问题,有利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种养结合,是一把开启资源循环利用的“金钥匙”。同心村2017年引进印江自治县龙津商会会长陆安林在石凤组新建80000羽养鸡场,年产值达1100万元。蛋鸡粪污通过发酵加工处理,制成优质有机肥料送至同心村220亩红香柚基地和100亩蔬菜基地。
内外结合拓产业。大棚蔬菜具有安全、卫生、提高产量、节水节肥、增加收入等优点,且不受季节的限制。而露天种植在田间的蔬菜受阴雨天气的影响,夏季受高温暴雨的威胁,因此产量和质量都不能保证,但属于自然生长,种出的蔬菜品质、口感好,绿色无公害。杨柳塘村土地较为集中连片,内外结合,积极争取100多万扶贫资金,新建集约化育苗基地育苗大棚1栋1920平方米,生产大棚20栋1920平方米,春秋季育苗,夏冬季栽种西红柿、西瓜等果蔬。露天种植豇豆、黄瓜、茄子、苦瓜、丝瓜等时令蔬菜。
林地结合带产业。圈养鸡每平方米的笼子里就养10来只鸡,一天到晚待在笼子里一动不动,每天只长肉和产蛋,而且蛋鸡生长迅速,四五十天就能长成成年蛋鸡,但圈养鸡缺乏锻炼肉质松散肥腻。而利用果林或树林林下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和林阴优势,以放牧为主、舍饲为辅的饲养方式养出的鸡虽然饲养时间长,但鸡肉口味鲜美、蛋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售价高是圈养鸡的2至3倍。峨岭关村、黔溪村、曾家坳村土(耕地)地零散,但植被非常好,在各村村支书的带领下大力发展林下养鸡,利用房前屋后、山林果园天然的青草、昆虫、蚯蚓、草籽等资源优势,发展12000羽血毛土鸡,年可实现人均增收1560元。
高矮结合旺产业。我省人多耕地少,将两种以上果蔬通过高矮结合,交错种植,保证多种蔬菜在一起互不干扰,既可以有效地利用立体空间,又可以调节蔬菜的收获时间、保持果蔬共享光合作用,同时还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条件。苦瓜茎蔓较长,属于缠绕性攀缘植物,栽培的株行距较大,多为支架栽培,植株高出地面1.0~1.5米,杨柳塘村在苦瓜地里套种辣椒,即苦瓜爬藤前在两行苦瓜之间种植1茬辣椒。苦瓜3月初播种育苗,4月初定植;辣椒1月上旬播种,3月初定植,5月上旬开始采收。辣椒以汴椒1号为例,亩产量可达5000~8000斤,以每斤1.0元的价格批发出售,每亩产值5000~8000元;苦瓜亩产可达3000-4000斤,以每斤2.0元的价格批发出售,每亩产值6000~8000元,两项可达12000元。
农旅结合融产业。在充分尊重农业产业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发展旅游,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农旅融合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升级。黔溪村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严寅亮的故乡,附近还有汪家祠堂、共济桥、文昌阁等名胜古迹,文化底蕴深厚,争取资金180万元在阳坡打造严寅亮故居广场,争取资金50万元种植软籽石榴220亩,争取资金100万元种植蜂糖李种植200亩,形成农旅一体,以旅游带动产业发展。通过“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创新田园综合体+书法文化特色小镇业态,提速乡村旅游发展。
校农结合稳产业。“八要素”中产销对接是农村产业革命成败的关键一环。贵州师范学院采取“校农合作”模式,引导7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实现订单式生产,创新探索校农结合“四个一”做实“产销对接”。即:依托一座高校资源,辐射其他高校食堂、超市,实现产销对接、优势互补;搭建一个信息平台,做到以销定产、按单定量;引进一支技术团队,技术保障到位、服务到位;购置一台冷藏车辆,开辟绿色通道、压缩成本。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师范学院2018年累计为峨岭街道7个贫困村销售南瓜30余吨,其他蔬菜50余吨,乌骨鸡1万余只,绿壳蛋近10万枚,为贫困村创收近300万元。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脱贫的主要依托。各地资源条件各不相同、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也不尽相同,必须因地制宜选择产业,优化产业布局,选准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按照“五步工作法”学“绣花”,围绕“八要素”抓落实,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满怀信心和决心永立产业革命潮头,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贵州日报20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