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产业扶贫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省**市林业局

题目: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推动脱贫攻坚工作

资料提供时间:2018-08-10

目录

更多

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秋季攻势 文章下载

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秋季攻势

2017年9月8日,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万虎组织全体干部召开林业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会议传达全省林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会议精神。会上刘万虎局长指出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党政同抓、全社会共同参与。

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一场硬仗,需要有把握有准备,林业产业将为这一场持久硬仗做好服务,打好基础,作出贡献。林业局在学习盘县盘活刺梨产业时对全县林业产业进行了梳理总结,结合我县林业现状、林业产业实际,找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因县择业的林下产业,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对我县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具有重大意义。通过采取生态治理与产业调整相结合、产业发展与产业配套相结合、部门牵头与全民动员相结合、专业队伍与农户自主造林相结合“四结合”模式,积极整合退耕还林工程、造林补贴项目和核桃标准化建设项目,实施通道绿化、“153工程”等一系列工作任务,带动全县精准扶贫更上一层楼。

省委书记、省长孙志刚指出打好脱贫攻坚秋季攻势是扛起政治责任的具体行动,是巩固扶贫成果的重要举措,是抢抓有利时机的重要战役。全省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四个意识”体现在行动上,切实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立即行动起来,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状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不断掀起实干苦干加油干的热潮,坚决打好脱贫攻坚秋季攻势,确保今年脱贫攻坚再战告捷。

为了响应脱贫攻坚秋季攻势行动令,大抓产业脱贫攻坚。林业局通过核桃产业建设扶贫攻坚使贫困农户能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发展局面。林业局预计2017年通过核桃产业建设扶贫攻坚,增加产值3650万元,能脱贫贫困户1270户,培训核桃技术人员600人。2018年通过核桃产业建设扶贫攻坚,增加产值5000万元,能脱贫1700户,培训核桃技术人员500人。2019年通过核桃产业建设扶贫攻坚,增加产值6550万元,能脱贫2080户,培训核桃技术人员500人。为了能在计划中实现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将对秋收以后的贫苦户将进行舆论宣传。让贫困户在秋收以后准备核桃育苗播种,为接下来的大面积普及种植核桃做好苗种准备。首先让贫困户知道核桃产业是针对普安县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地质条件等综合因素评定下来利于农户长期发展的生态产业。其次要让贫困户有发展意识的转变,种植核桃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核桃销售可以增加收入。最后组织发动群众,发动贫困户积极参与培训成为核桃技术人员,让自身具备种植技术带动集体发展。对贫困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和组织工作,要把扶贫同扶志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培育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自主脱贫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摆脱贫困。

再好的产业链子,群众思想没有做透,村民有顾虑都会影响产业发展,所以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秋季攻势必须将工作落到实处,进行产业优惠宣传的同时要将产业后继发展考虑进去,不然群众发展产业但是没有销路没有实惠的话,产业发展链也将大打折扣。打好脱贫攻坚秋季攻势,必须要以强有力的工作措施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深入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市场导向、坚持适度规模,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让广大贫困群众获得更多实惠。

普安县政府办公室2017-10-9

 

 

小核桃变成群众致富“金蛋蛋”——“产业脱贫看林业”系列报道 文章下载

小核桃变成群众致富“金蛋蛋”——“产业脱贫看林业”系列报道

开栏的话:产业扶贫是脱贫的根基和依托,只有产业真正发展起来,才能彻底拔掉“穷根”,实现可持续稳定脱贫。我市坚持将林业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重点,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三带一创”、“三变”改革,打造品牌、助力脱贫,有效增强扶贫“造血”功能,拓宽产业致富阳光大道,林业产业在脱贫攻坚中推动作用日益彰显。近日本报将陆续刊登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创新举措,旨在引领全市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全面助力脱贫攻坚。

九月,核桃收获的季节。商州区杨峪河镇任家村核桃示范园一片繁忙的景象。处处是忙碌的身影,合作社负责人王建行正在全力组织“股民”们采摘果实。

商洛,为我国优质核桃的最佳适生区,被誉为“中国核桃之都”和“核桃产业强市”。近年来,我市坚持将核桃产业作为产业脱贫的主导产业来抓,围绕“三变”和“三创一带”,在抓核桃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创新经营模式,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力度,实现了核桃产业发展和贫困户脱贫的有机融合。截至2016年底,全市核桃总面积317万亩,年产量10.76万吨,产值21.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核桃收入1610元,贫困户人均增收1552元。2017年,预计核桃增产20%以上,将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实现脱贫。

“龙头企业 合作社 基地 贫困户”,注入发展资金。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机制、新模式,着力破解核桃产业发展机制瓶颈,有效融入和带动贫困户发展。创新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采取 “合作社 产业大户 基地 贫困户”等经营模式。商州区杨峪河镇任家村采取“企业 合作社 贫困户”,充分发挥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先后成功引进市林业科工贸公司、西安双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群众分散经营的核桃园530亩,建成林下养鸡场2个,种植中药材400多亩,实现立体综合发展,全面提高经济效益。鼓励洛南天玉、陕西智源、西安双城、亿龙农牧、盛大农副产品、长胜贸易、天宇润泽农业生态等一批产业龙头企业采取流转土地、订单生产、借苗还果等形式,建立企业联结种植基地的新机制,促进农户脱贫致富。截止目前,企业流转带动核桃基地面积21.3万亩,带动示范基地 83个。

让农民变股民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依靠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大户带动,激发内在动力,商州区杨峪河镇任家村坚持把流转核桃林地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统一组织起来加入核桃合作社,组建了专业技术队、农耕专业队和加工专业队,日常工作各负其责,采收期间全体投入突击采收,及时烘干。五龙山核桃合作社吸收62户贫困户为社员,以各户的核桃树为资产,社员按人入股,免去贫困户入股资金股金,结合各贫困户核桃资源和贫困人口确定分红标准。同时优先安排贫困户参与核桃园科学管理,领取劳务工资,真正实现了 “三变”改革。产业大户引领。山阳县产业大户韦敏,带领法官镇74户贫困户经营核桃园532亩,人均增收1800元以上。柞水县核桃产业大户张道明,通过通过传、帮、教、带,帮扶28户“后进户”,带动该村发展良种核桃园2400亩,2016年全村核桃收入超过5万元的大户达33户。洛南、丹凤等县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懂技术、会管理的137个产业大户进行承包经营,集中修建了管理用房、灌溉设施、生产道路等。产业园区承载。丹凤县民乐现代农业园区依托设施农业、核桃壳活性炭加工等吸纳周边350户贫困户在园区就业创业。陕西天宇润泽公司流转1300亩核桃园,建立核桃主题公园,将产业园打造成观光园、采摘园等,通过核桃科管、休闲观光带动产业发展,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收益、园区务工,实现稳定增收。

商洛林业2017-11-29

 

 

绿化脱贫齐头并进 宜宾兴文县走上林业产业脱贫路 文章下载

绿化脱贫齐头并进 宜宾兴文县走上林业产业脱贫路

初夏时节,苗乡大地一片生机盎然。在宜宾兴文县大河苗族乡龙山村,村民正撸起袖子栽种巨黄竹,挖坑、放苗、培土,现场一派热火朝天。

近年来,兴文县林业部门针对贫困村的具体情况,为贫困户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在现有的林业资源的前提下,发展生态林业和家庭农场;同时,开发荒山荒坡、发展绿化,为农增收。

政府“兜底”作保障 林业产业助农增收

“我们村土地瘦,种庄稼收成不好。现在种植巨黄竹,经济效益高、好管理,都指望着它来增加收入。”龙山村支部书记陈大海计划今年在全村栽种3000亩竹林。望着栽好的一片竹苗,陈大海对未来充满希望。

龙山村地形复杂、土质薄,土地抛荒比较严重,农业发展受到极大制约。全村690户2368人中有105户369人是贫困人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16年,陈大海针对龙山村荒山荒地多的情况,到兴文县农业局询问造林政策,并希望能邀请专家到龙山村考察,探索出一条可行性道路。通过深入考察、细致分析并根据龙山村的实际情况,兴文县农业局向他推荐了巨黄竹。

“种巨黄竹生产周期短,并且能可持续利用。如果要种树,不仅投产时间长,而且投产就要砍树,树砍完了,荒山还是荒山。”说到种植巨黄竹的原因,陈大海头头是道。目前,龙山村全村已有660余户加入了种植巨黄竹行列,其中包括95户贫困户。

不仅是龙山村,如今整个大河苗族乡都走上了依托林业产业的脱贫之路。“大河苗族乡今年发展巨黄竹7000亩,竹种和种植技术由专合社免费提供。”据兴文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村民除了从竹子本身获得收益外,国家林业还对连片种植1000亩到3000亩的绿色产业示范园进行补贴,兴文县委、县政府再补贴400-600元/亩财政扶持资金,缓解造林负担、加快林业发展,使其成为脱贫与绿化共进的有力法宝。

林业带动产业发展 绿化脱贫齐头并进

为什么将林业发展和脱贫联系起来?兴文县林业局局长黄平解释,“林业天然和农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农民增收的补充作用不可忽视。”据了解,针对兴文县贫困村实际情况,兴文县林业局计划从2015年到2018年,在15个乡(镇)57个贫困村中,发展木本原料林基地32000余亩、竹林基地22000余亩、特色经济林22000余亩、林下经济2400亩,促农增收,让绿化脱贫齐头并进。

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兴文县将在现有林业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家庭林场,指导建设生态养殖基地和森林人家,发展林下养殖山地正宗土鸡、牛、羊,开发林下种植业木瓜、杜仲、地黄、金银花、花生、蕨菜等中药材和森林蔬菜,加快实现林农一体化、林禽一体化,以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发展产业,切实提高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此外,还组织广大贫困群众参与植树造林,并吸收167名贫困人口转为生态护林员,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了农民的生态收入。

据悉,通过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森林植被恢复等多个项目,兴文县向贫困村实施了项目倾斜和优先安排,截止目前,已经安排覆盖全县贫困村23个,完成财政投资192万余元。

据统计,2016年,兴文县全县实现林业总产值12.6亿元,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得的纯收入达1652元。

 四川在线2017-5-4

 

 

林园长“叶子” 脱贫摘“帽子” 林业产业助力精准扶贫 文章下载

林园长“叶子” 脱贫摘“帽子” 林业产业助力精准扶贫

盛夏时节,走进庐江万山镇春清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茶叶生产基地,一片片整齐的茶苗郁郁葱葱、青翠欲滴。万山镇廿埠村塘稍村民组贫困户时其银等20多位村民和往常一样,一大早就来到茶园剪枝、除草。

时其银乐呵呵地告诉笔者,他们长年在茶园修剪和除草,每年增收近1万元,“合作社让我们鼓起了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

今年以来,庐江县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经济,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扶贫工作步伐,使林业产业成为林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交出了一份“以绿生金”的“答卷”:既让林园长“叶子”,又使脱贫摘“帽子”。

合作社的“三个红包”

万山镇春清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春清是一位在庐江县生态林业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企业家。六年前,他在廿埠村承包了1470亩山地,发展油茶、茶叶等特色经济林,使昔日冷清凄凉的荒山焕发出勃勃生机。

眼瞅着工人们忙活,王春清自信满满:这片山地不仅是合作社新的财富之源,更是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如今在庐江,和王春清一样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助力贫困户脱贫的“林”姓老板已达2200多个,仅最近三年就投入造林资金4.1亿元。

王春清告诉笔者,茶树已成了广大贫困群众的“摇钱树”,除了获得林地流转出让金、茶园劳务工资和采茶的工钱以外,还可以领三个红包。

第一个红包是无偿使用林地。合作社对流转的山地进行整理,每户七分地,分片分段交给贫困户无偿使用,经营收益部分归贫困户所有。

第二个红包是免费提供茶苗。向贫困户免费提供价值约6000元的2000棵优质茶苗,合作社负责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的技术要领,新品种开发,新科技引进等。

第三个红包是统一收购产品。实行订单生产,以高于市场10%-20%的价格收购贫困户茶叶,保证效益、利润最高化,并可以拿到二次返利,这样就能使贫困户当年就达到经济脱贫指标。

“三个红包加起来,每户贫困户一年就能增收1.5万元,可以确保稳定脱贫。” 庐江县林园局总工高社生高兴地说,“做大林业产业,对精准扶贫有重要意义,成果已惠及所有贫困村,直接解决了林区贫困户的增收问题,使一个个贫困家庭走出了困境。”

贫困户成“三金农民”

廿埠村支书张后胜指着春清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茶园裸露的黑石头说,过去这里的山坡石头多、土层薄,过去种子撒一片,秋后收一箩;现在栽上茶树,既添绿又增收,“原来一文不值的荒山如今变绿、值钱了,群众脱贫有奔头了。”

廿埠村老院村民组贫困户时宗虎正在地里忙活,汗水浸湿了衣服。他乐呵呵地告诉笔者,自从通过林地流转租了他们荒山建立茶园后,他们就在自家地里为社里干活,除了地租收入以外,每个月还能领到千元以上工资,收入比过去种庄稼高五六倍。

“没想到,我将家里的林地在合作社入了股,去年还多了1200元的分红款。现在一家人的生活有了起色,条件比以前好了许多。”“盘算”起自家的收成,廿埠村大树村民组贫困户程传桂一脸快意。

如今在庐江县,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通过林地收“租金”、打工领“薪金、入股分“股金”,在脱贫致富道路上一路“领跑”。

今年以来,庐江县围绕“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目标,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优势,通过推进林地流转、组建专业合作社、培育“产业工人”等措施,努力打造“新三金”类农民,林业精准扶贫迈出坚实步伐。

流转山地收“租金”。通过不断健全林地流转服务体系,规范林地流转秩序,推进林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探索出了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林地流转形式,使贫困户林地向种植大户、种植能手集中流转,“转”出了脱贫增收的新天地。

入社打工挣“薪金”。有效地整合林地、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优化招商环境,为贫困群众家门口挣钱提供了岗位,让他们在本地林企打工挣钱,成为贫困户收入的主要来源。

合作经营分“股金”。贫困群众以林地入股的形式参股,有的以技术入股,有的还参与管理、经营,合作社采取的是“保底、保息分红”,在保证贫困户的租金、利息不受影响的前提之下,根据经营效益情况分红,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扶贫走活“三盘棋局”

春清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只是庐江县扎实推进“林业产业+扶贫攻坚”的一个缩影。王春清自豪地说,“现在合作社用工高峰期,每天用工约200多人,其中三分之一是贫困户”。

“为充分开发荒山资源,我们采取见缝插绿的方式,积极引导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在荒山坡地种植茶叶等山地林业产业,引领贫困群众走上靠山吃山、护山养山的生态致富之路,取得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 高社生深有感触地说。

为走活“项目精准”、“产业精准”、“施策精准”的林业产业扶贫“三盘棋”,庐江县结合实际,将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作为承接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的重要平台,将贫困镇村的造林绿化工程优先安排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组织实施,让广大贫困群众通过参与造林绿化增加劳务收入实现脱贫。

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这是庐江县生态补偿和林业扶贫工作的思路创新。

“为确保贫困人员收益的最大化,庐江县还形成了‘树随地走’的造林新机制。” 高社生说,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在贫困群众的荒山荒地上造林,新造林地林木所有权仍为贫困群众所有。

这种“树随地走”的新机制,不仅使贫困群众通过造林获得劳务收入,而且由于林木所有权不变,还可获得国家生态补偿、退耕还林、林权流转等其他不同类型的资产性收益。

“发展林业产业既是各级政府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又是农民脱贫后持续增收、防止返贫的重要支撑。”庐江县林业局局长夏泽银介绍说,“我们坚持林业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有机结合,采取多种措施发展林业产业,助推贫困区县脱贫攻坚。”

项目实施、产业扶持、发展森林旅游……绿水青山处,庐江县林业扶贫奏响了“强音”。最近几年,该县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先后荣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基地县”、“全国十大生态旅游休闲名县”等称号;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2.4%。

庐江县林业和园林局2017-7-25

 

 

打开山门行富路——汉滨发展林业产业推动生态脱贫 文章下载

打开山门行富路——汉滨发展林业产业推动生态脱贫

截至目前,汉滨区林地面积达375万亩,全区建成以核桃、茶叶为主的绿色经济林果园128万亩,其中核桃54万亩,茶叶16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县域林业产业基地。林业总产值达到34亿元,带动贫困户21855户,贫困人口75534人。森林覆盖率达65%。

这些数据的背后,既是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近年来,该区在同属国家主体功能区、国家深度贫困区、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的区情下,深入践行“两山”理论,遵循林业产业生态化、林业生态产业化的思路,不断攻克林业扶贫难题,提高林业精准脱贫成效,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靠山养山才是金山银山

尽管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但贫困人口占全市三分之一的汉滨,不仅是个农业大区,且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为此,早在十多年前,汉滨区就根据区情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过去以生态林为主的单一生产,转向“科技兴林、以林富民”,把林业建设与农民利益挂钩。十多年来,该区通过退耕还林、建设防护林体系、义务植树等一系列措施,整山治水,描绘出座座青山。

2010年,该区把林业产业定位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围绕“北山核桃,南山茶叶”产业布局,定下人均1亩达到“百万亩经济林果园”的发展目标,高标准规划了中原、茨沟、大河等10个万亩核桃镇,双龙、牛蹄等8个茶叶产业基地镇,以及凤凰山山麓万亩油茶基地。

为推进林果园提质增效,形成拳头,做大规模,2012年,根据发展实情,该区再次提出“十百千万”工程,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园”,以专业合作社、企业经营、大户经营为纽带,集中力量和资源,在全区培育10个万亩核桃镇、5个万亩茶叶镇,300户百亩林果园大户、100个千亩林果园村、建成30个以上山林生态经济示范园区。

近年来,该区对于生态建设的认识更加统一,思想更加凝聚,积极推进“林业+”脱贫模式,将生态建设与茶叶、核桃等经济林发展融为一体,以退耕还林、经济林低产改造等项目为依托,建设精品示范园,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让绿水青山成为生态脱贫的靠山。

护生态就是护钱袋

中原镇东沟村三组49岁的陈后云,因交通条件极为不便,生活困难,妻子2006年离家出走,至今未归。之后,陈后云与儿子相依为命。2014年,因居住条件极差,陈后云被纳入贫困户。

2017年,根据多方考量,陈后云被该镇聘用为生态护林员,一年工资为5000元。在干好生态护林工作的同时,陈后云还发展了十几亩核桃,一年下来,家庭总收入超过1万元。2017年,通过危房提升改造,陈后云的居住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实现脱贫。

该区林业局局长杨佑金介绍说,汉滨区是陕西重点山区林业区,也是国家秦巴山区连片扶贫重点区,林业是山区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为帮扶贫困户实现生态脱贫,自2016年以来,坚持“精准、自愿、公开、公平、公正”聘用原则聘用,在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聘用有劳动能力的生态护林员1282名,按照“区聘、镇管、村用”的管理办法管理,划定管护区域,支付管护报酬,实现了“一人护林、全家脱贫”的生态扶贫目标。

“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工资按时领!”双龙镇镇长黄础安说,按照发布公告、贫困户申报、镇办审核、考察评定、张榜公示、签订护林聘用协议等程序,各镇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生态护林员,要求贫困户必须有1人具有劳动能力能够从事护林工作,年龄在18—60岁之间,且能通过生态护林稳步实现脱贫。且明确每名生态护林员的管护面积原则上不少于500亩的管护区域,要求护林员依法制止非法占用林地、砍伐林木、猎捕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及时上报森林火情、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情况。

作为贫困户,2017年被评为生态护林员的五里镇鲤鱼山村孙启林,打心眼里高兴:“不仅有一份固定收入,更重要的是感觉自己得到重用,增添了信心!我不但能严格按照合同书上管护任务管好我管辖的山林,还从事林下种养殖产业,脱贫不是问题,我会把日子越过越美!

“既为刚刚脱贫的农户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又确保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该区让1282名贫困户当生态护林员,不仅激发出其内生动能,实现了1282户贫困家庭脱贫,还有另一个重大意义在于,也使得全区每一个山头地块,都有了“监护人”。

目前,这1282名生态护林员共管护山林100多万亩,全区生态林管护达到了不留死角全覆盖,真正实现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2017年,该区森林生态补偿面积达128.8万亩,生态补偿基金1876.1万元。补偿基金涉及全区25个镇办,其中涉及贫困村 215个,贫困户21855户,贫困人口75534人,补偿面积35.7万亩、补偿资金388.93万元。

同时,在实施新一轮20.7万亩的退耕还林工作中,该区大胆创新,形成了部门包抓、企业包建、合作社包联、带动贫困户发展的“三包一带联户退耕”工作机制。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盘活退耕农民闲置土地12.3万亩,退耕农户的土地流转收益稳定在350元/年以上。企业在土地流转中吃了定心丸,可以放开胆子办企业、甩开膀子建产业。在部门包抓的有力推动下,企业包建基地成为常态,在外务工农民坐享分成,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真正实现退得下耕、还得上林、致得了富。

“在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的条件下,群众变富了,人居环境变好了,实现多方共赢!”杨佑金说。

敞开山门才有大前程

为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近年来,该区出台各项制度,捆绑各项林业资金以及土地整理、水保、小流域治理等涉农项目,对建园农户给予2/3种苗款补助等政策,3年来,仅政府补贴苗木款达7000余万元,全区共投入资金3.6亿元,有力保障和促进了林果园建设。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建园效果方面,区林业部门组成技术指导组,巡回镇办,进行技术服务,先后举办培训班600多场次。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签订了一系列的科技支撑协议,使经济林产业建设高起点发展。

并将生态建设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在植绿、护绿的过程中,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吸引资本下乡,打造了一批上规模、上效益、带动能力强的生态产业扶贫示范基地,示范带动全区生态产业快速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2年,汉滨区牛蹄镇陈荣堂返乡注册资金1亿元,创立安康市京康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先后投资1.7亿元流转土地5000亩,建起了3100亩高标准“陕茶一号”富硒茶园。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合作建园、股权收益分红等措施带动牛蹄镇建档立卡贫困户760户将于2020年前全部脱贫。

在公司的发展带动下,牛蹄镇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过去“25℃以上的坡耕地占总耕地的60%;撂荒地占总耕地的60%;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的“三个60%”,变为“荒地变梯田,梯田变茶园,茶园变金山!”

2010年,外地客商潘建龙在瀛湖镇注册资金500万元,成立安康市瀛天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发展至今已是一家集绿色富硒核桃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公司以“支部+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在天柱山村集中流转3600亩土地建成了瀛天核桃现代农业园区,累计带动贫困户75户226人,已实现脱贫50户154人,户均年增收2万元。2017年,又用相同模式在吉河镇福滩村集中流转土地1000亩,园区建成后可实现43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万元。

该公司配套建设了年加工2000吨核桃干果和500吨富硒核桃精炼油、500吨富硒核桃酱加工生产线,并通过了国家QS生产许可认证,成为我市首家具备集核桃良种选育、种苗繁育、种植、粗加工、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的核桃生产企业,全部投产后可安排贫困户就业55人,实现年产值1.2亿元,可解决全区15万亩核桃的销售,并能带动数万户贫困农户脱贫增收。

在汉滨,像京康、瀛天这样的生态林业企业,已达132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29个。正是这些具有较大规模、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生态林业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区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齐步小康。

下一步,该区还将充分发挥全区森林生态资源和中心城市丰富的游客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使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依托文武山、天柱山、龙王山、鲤鱼山、牛山大力发展农家休闲游;依托凤凰山、天池山、五台山、千家坪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体验游;依托现代林业园区大力发展乡村观光体验游,使更多群众享受到生态发展红利,步入更加美好的生活。

安康新闻网2018-7-16

 

 

经济“林”种出脱贫新希望——广元市林业和园林局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纪实 文章下载

经济“林”种出脱贫新希望——广元市林业和园林局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纪实

市林业和园林局扎实推进生态立市,紧紧围绕“做强木本油料、做优木质料食用菌、做活林下经济、做特珍稀树木、做精生态旅游、做深林板加工”等“1+5”六大特色林业产业,加大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林业产业发展不断创新,助推脱贫攻坚效果显著。

特色林业助力脱贫攻坚

今年以来,市林业和园林局落实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4757.1万元、退耕还林工程资金7144.06万元,用于全市739个贫困村316.65万亩公益林建设和22.27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建卡贫困村建成核桃基地5万亩,完成核桃品种改良2.8万亩,发展林下经济5万亩。持续实施政策兜底脱贫,落实补助资金849万元,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生态护林员2518名。搬迁安置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899户39141人。

市林业和园林局重点强力推进核桃基地建设管理,综合管护现有核桃基地70万亩,完善提升核桃采穗圃3320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引导贫困户发展以林药、林菜、林菌为主的林下种植和林禽、林畜、林特(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为主的林下养殖。在栎类资源丰富的贫困村,人均发展2500段/袋,户均发展10000段/袋木耳,将实现当年人均增收4000元,户均增收15000元。

依托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野生花卉资源等举办生态旅游节会,力争第二届森林资源教育大会及森林康养招商大会在我市举行。届时,贫困户以务工、农特产品销售、旅游接待等方式参与森林旅游开发。

第一书记扎根基层“解难题”

先后取出5.2万元个人存款,垫付购买涵管、租赁挖掘机等费用,成天铆在施工现场,和大家伙儿一起干……经过40多天奋战,全长12公里、联通所有剑阁县东宝镇长梁村的道路提前修成,打通了全村脱贫致富的“经脉”。

有着这样一份干劲的人,就是长梁村第一书记——解国强。

解国强现任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处副处长,自从担任剑阁县东宝镇长梁村第一书记以来,循着“龙头支撑、大户引领、长短结合、种养并举”思路,在市林业和园林局的帮扶下,组织全村栽植核桃1000余亩,打造了200亩核桃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头种植烤烟50亩,与13户贫困户抱成团,采取聘工管理方式,给务工的贫困户每人每天发60元工钱,仅此一项贫困户户均务工月收入超过1500元。解国强还充分利用长梁村自然生态好的优势,积极鼓励有能力的群众发展产业。在得知刚从畜牧学校毕业的尚志明要回乡创业养羊后,他就帮忙协调小额贷款,购买小羊,最终建起规模化养羊场。

在他的带动下,全村2016年种植烤烟167亩,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的大户有6家,出栏100只羊的大户有3家,出栏1000只以上土鸡的大户有3家。

林下产业催生“脱贫果”

在位于昭化区柳桥村4组一间厂房内,大小不一的、类似灰球一样的东西摆放一地,经询问,得知这是一种宝贝——中药材茯苓。据了解,该村有26户贫困户参与种植茯苓。贫困户高明阳说:“这个产业见效比较快。”

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我市野生中药材品种多达500余种,是大部分中药材的最佳适生区。天麻、黄精、淫羊藿、柴胡、杜仲等道地药材享誉全国。截至目前,我市林下经济基地规模达到了120万亩,主要有林药、林菌、林菜、林茶、林禽、林畜等多种模式。林下种植中药材年均亩收益3000元以上,大大高于常规粮食种植效益,全市林农人均收入达360元,脱贫解困、助农增收的产业效益逐步显现。

通过发展以林下中药材种植为主的林下经济,不仅使我市优美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而且增加了林农当地就业机会,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回乡创业、务工的年轻人增多,留守中老年人也有收入,林区更加和谐稳定。

优势产业叩响“增收门”

市林业和园林局围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低质低效林改造、产业基地建设、林下经济、科技推广、林木良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储备和争取项目并严格规范实施。对生产力提升的关注集中于科技支撑,整合现有科研力量建成市林业园林科学研究院,积极开展院校合作,完成“朝天区核桃品种培育及产业开发”等新成果9项。将以科技项目建设为依托、以基层林业站建设为抓手,促进成果快速转化和推广应用。

接下来,市林业和园林局将继续加大项目资金向摘帽县、退出村倾斜力度,以绣花功夫实施林业精准扶贫,突出造林项目、产业发展、综合管护、技术培训、新型经营主体对接贫困户等“五个优先”,将贫困户融入林业产业链条,做到“精准对接,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广元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结合大规模绿化全川广元行动的实施和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建设,深化特色林产品“三品一标”创建工作。提升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和木质原料食用菌、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珍稀苗木花卉、林板加工“1+5”林业优势特色脱贫奔康产业,延伸完善产业链,做大做强产业群,助推全市年度脱贫目标圆满完成。

广元日报2017-8-4

 

 

党建示范为引领 林业产业助脱贫 文章下载

党建示范为引领 林业产业助脱贫

兴文县是乌蒙山扶贫连片开发省级规划县,截至2016年底,未脱贫贫困户7126户26320人。近年来,中共兴文县林业局党委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不断强化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切实发挥党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通过引领贫困户发展林业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凝聚力量强组织,脱贫队伍“落子到位”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局党委引领下,全体党员干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成立了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两名局班子成员分别分管全县林业扶贫和对口联系村扶贫工作,同时落实相关股室负责开展具体工作,抽调人员作为扶贫工作组成员,做到了扶贫责任层层落实。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扶贫工作,坚持力量下沉,向对口联系村下派了第一书记到,林业党员干部聚强结对帮扶,压实帮扶责任,签订责任书;对57个贫困村选定每村2-4名生态护林员、每村1名科技员结对帮扶贫困村,指导贫困村林业生态、产业发展,一支能够扛起脱贫攻坚大旗、担当兴文林业扶贫发展重任的干部队伍“落子到位”。

沉下身子做产业,组织作用发挥到位

抓党建、做产业、促脱贫,重在找准着力点。结合兴文县贫困村现状,围绕党建、产业“两手抓”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因村因户因人施策,通过实地调研,组织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村民代表等召开专题工

作,征求和收集各方需求和意见,认真制定党建目标、产业发展规划,形成思想共识,拧成工作合力。全县持续抓好方竹、木本油料(油茶、核桃)、红豆杉等、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30万亩竹基地,20万亩木质工业原料基地,20万亩生态旅游基地,10万亩特色经济效益林基地,5万亩珍稀树种和花卉苗木基地。同时,大力发展家庭林场和林下养殖山地乌骨鸡、牛、羊,开发林下种植业--太子参、木瓜、银花、羊肚菌、竹荪、蕨菜等中药材和森林蔬菜,破除林业产业见效周期长的瓶颈,采取‘支部+专合社+基地+农户’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县林业局党委书记、局长黄平谈到林业产业脱贫如数家珍。

提升技能助产业,科技帮扶服务到位

要实现贫困村产业脱贫持久稳定的目标,还需贫困农户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和技能。联合村委搭建科技培训平台,通过致富能手引领带动、农机专家现场指导、省市远教团队跟踪帮扶等举措,深入到乡镇、村组对贫困户进行培训,“我们读书少,没文化,发展产业没技术,现在通过‘科技下乡’活动,开展了竹枪施肥技术、竹木栽培技术、竹木丰产技术、经济林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等,提高了我们科学发展产业的技能,促进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文家村村民代表罗芸说道。为发展产业提供科学保障,兴文县林业局开展科技“四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日”、“党员义工日”等活动100余场次,派出专家65人次,培训人数达1.8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8万余份,受益林农达10万余人。

多方共建促发展,林业项目投入到位

脱贫快慢,产业发展,投入是关键。兴文县按照“党建示范、多方共建、群众受益”的林业扶贫投资机制,以生态扶贫规划为引领,以重点产业扶贫项目为平台,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依托“两大工程”、造林补贴、植被恢复、安全饮水项目、小农水项目、农村公路建设、地灾搬迁项目等,持续深化“两证一社”改革,增加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对林业扶贫的投放。累计实现林权抵押贷款4294万元,投资280万元在贫困村新建林区公路35公里,整合林业、水务、国土、环保等部门生态扶贫资金投入达3761.57万元。

兴文县林业局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班子队伍+基层组织+骨干党员+科技人才”战斗堡垒作用,发展林业产业,决战脱贫攻坚。

宜宾布谷鸟2017-5-25

 

 

加格达奇林业局产业快速发展助力精准脱贫 文章下载

加格达奇林业局产业快速发展助力精准脱贫

加格达奇林业局突出重点,多措并举,以产业发展为有效载体,创新扶贫机制,激发扶贫活力,加快致富步伐,在产业快速发展中助力精准脱贫。

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责任制度

加格达奇林业局先后制定了《加格达奇林业局林业职工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目标,成立了“精准脱贫”考评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加格达奇林业局林业职工精准脱贫工作考评办法》,把职工脱贫工作纳入全局总体目标考核中,作为一项否定指标,与领导的政绩挂钩。同时,林业局还明确奖罚标准,制定了项目发展规划,促进了各级领导抓“精准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完善推进机制,将脱贫指标层层分解下达,各单位按目标要求完成,每月召开一次工作汇报会,每季度召开党政领导干部大会,半年考评检查一次、并随时到基层单位督导抽查进行推进。建立领导包扶机制,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把脱贫的任务指标落实到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头上, 实行精准脱贫成员单位包基层,处级领导包项目,党员干部包职工的责任承包机制,确保被包扶人早日实现脱贫。

加强宣传,激发职工创业热情

为营造浓厚的创业致富氛围,这个局从抓好职工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入手,层层召开启动大会,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宣传的同时,建立发展致富项目产业的网络体系,通过微信公众平台、QQ、飞信和局域网站等通讯手段迅速传播各种致富项目、科学技术、致富信息、发展前景以及需要克服解决的各种技术难题等,不断开拓职工致富视野,营造了浓厚的创业发展氛围。通过选树创业示范户,召开创业典型经验交流会,宣传致富带头人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逐步引导和影响职工走上创业发展之路。

保障有力,增强职工脱贫信心

林业局采取政策扶持、资金扶持、技术扶持和物资扶持等方式为创业职工提供全方位保障。对从事金莲花种植、沙棘种植的贫困职工,林业局给予免费提供种苗木、免收各项费用,并无偿提供种植场地,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先后投入使用资金15万元,为包扶创业困难职工发放贷款12.5万元,用于致富项目的发展,并与地区兴财担保中心联系,帮助贫困职工办理小额贷款。对职工在脱贫致富发展项目上出现的技术难题,邀请专家、科技人员和技术能人开展各类技术培训班6期,并现场为贫困职工讲解专业技术知识,进行零距离的技能培训,现场咨询、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解答职工群众在种养殖业中遇到的科技难题。对集体创收的项目,各单位累计免费为职工提供车辆200余台次,扶持费用达30余万元。今年林业局又投入2万元为困难职工购买旅游、特色养殖、中草药种植等技术书籍1000余册,以充实科普书屋,让困难职工有书可查,有效解决致富项目技术难题。

加快发展,推动困难职工增收

在创业项目管理上,加林局因地制宜,结合资源优势和职工的工作特点,筛选了一批脱贫致富项目使职工脱贫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在生态旅游上,这个局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开发了百泉谷旅游风景区,间接为贫困职工提供了100多个工作岗位。在榛子产业发展上,各单位通过为贫困职工提供榛子平茬场地来达到贫困职工致富增收目的。2016年共计为贫困职工提供榛子平茬场地18000亩。在沙棘种植上,今年共有32名贫困职工参与其中,种植沙棘5000余亩,苗木成活率达到85%。在金莲花种植上,原生态穴状栽植金莲花2000亩,现长势良好,5年后规模将达到达一万亩。在中幼林抚育上,今年实行全员参与,所有的困难职工均有抚育任务,增加收入。截至目前全局共落实脱贫项目20余个,在开发原有成功项目的同时,又在寻找新的脱贫致富项目,为加林局精准脱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加格达奇林业局2017-2-9

 

 

发展林业生态产业 担当脱贫攻坚主力 文章下载

发展林业生态产业 担当脱贫攻坚主力

发展林业生态产业 担当脱贫攻坚主力

发展经济学中著名的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认为:环境随着人均收入增加、经济增长而恶化,当经济发展到达某个拐点后,又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得到优化。

然而,在云南,随着一场空前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役打响,经济发展并没有付出U型曲线中的生态代价。相反,云南88个贫困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0.02%,较“十一五”末增加10.24个百分点,2017年,云南林业总产值达到1955亿元,同比增长14.7%。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拥有经济林果510万亩,户均4.3亩,贫困地区群众来自林业的人均年收入突破2000元。生态产业已经成为贫困山区群众长期稳定脱贫的“铁杆庄稼”“绿色银行”。云南以建设生态型社会经济体系的大智慧谋划发展,成功打破“生态拐点”的演进。

云南贫困人口、贫困县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全省94%的国土是山区、70%以上的农民居住在山区,山区少数民族特别是“直过民族”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云南地处长江上游,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带一路”大通道上的绿色明珠。全国划分的50个重要生态功能区,云南占10%。云南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高达56.85%,高出流域平均水平18.89个百分点。云南绿色发展不仅关系自身,也关系国境生态安全,更关系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江下游生态安全。

面对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如何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注入绿色动能,闯出一条建设生态型社会经济体系的路子?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想,云南审时度势地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就要把云南作为一个生态经济系统来经营,探寻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适应、促进、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而林业,是最符合云南实际的着力点。林业资源优势是云南的显著特色,是云南实现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竞争之要。云南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立足山区优势,希望在山,出路在林,关键在唱活“林草戏”。

生态产业奠定产业脱贫基础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昭通市镇雄县,是著名的镇彝威革命老区,云南脱贫攻坚最难攻克的“硬骨头”之一。

杉树乡距离县城148公里,是镇雄县最偏远的乡镇。细沙河村党支部书记罗修权介绍说,如果不是退耕还林发展竹产业,他也会是今天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细沙河村以前种荞麦和洋芋,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百姓生活艰难。2002年,细沙河村实施退耕还林,村里1385户农民家家种起方竹,加上原有的野生方竹,人均有竹5亩,人均增收达4000元。

两轮退耕还林,杉树乡群众共享受国家直接补助3.69亿元。更令群众欣喜的是,退耕还林第五年,竹产业就实现了每亩收入500多元,并逐年增加。今天,杉树乡60%的群众发展起竹产业,全乡竹林总面积达12.85万亩,产值8700多万元。退耕还林后,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全乡7000人多人外出务工。退耕还林种植方竹16年,杉树乡从一个人均收入不足900元的贫困山乡彻底走出贫困,曾经遇雨就浑的细沙河水清得捧起来就能喝。

山区脱贫,关键在产业。贫困地区要摆脱低水平的脱贫,最终走上现代化道路,必须要根据当地比较优势,结合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发展特色产业,确保农民近可脱贫、远能致富。

核桃是云南的传统产业。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启动,云南结合全国重要木本油料基地建设及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等重点工程,持续推进以核桃为重点的生态产业建设。今天,云南核桃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之首,面积达到4300万亩。

澳洲坚果是云南的新型产业。1991年,临沧市永德县首次在山区引进试种澳洲坚果。依托退耕还林工程,2017年,临沧澳洲坚果种植面积达227.89万亩,产值6亿元,种植面积占据全球半壁江山、位居世界第一。

以退耕还林工程为契机,云南相继出台加快核桃、澳洲坚果等基地建设的政策措施。“十二五”以来,全省木本油料基地建设每年以450万亩的速度推进,目前种植面积已达4900万亩,产值290亿元,云南成为全国重要的木本油料产业基地。2014年-2018年,云南93.26%的退耕还林任务安排到了贫困县。到2017年,全省15.6万建档立卡贫困户57.9万人累计退耕还林85.1万亩,在补助期限内,将获得现金补助10.2亿元,人均1762元。2018年,云南争取到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指标330万亩,位居全国第一。新一轮退耕还林,云南林业部门在全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以核桃、澳洲坚果、花椒等树种为主的经济林64.3万亩,为困难群众的持续增收种下绿色、种下希望。

退耕还林演绎出一个个幸福故事。

临沧市永德县大雪山乡大宗箐蚂蝗箐村34户农民从冷凉山区搬迁下山,依托退耕还林种植坚果。18年时间,他们从住木片片房时的一贫如洗到家家户户在坚果林中盖起小洋楼。老街一组农民杨文柱,通过种植坚果、出售坚果种苗,在林下种魔芋、大豆和养鸡,一年收入近50万元。他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坚果种植“土专家”。

“8·03”地震灾区昭通市鲁甸县,“花椒”被群众称为“救命树”。当年地震来袭时,震中龙头山镇因为大部分群众在山上采摘花椒而躲过了灾难,也正是花椒产业的发展壮大,使受灾群众迅速从废墟中重振信心,重建家园。龙头山镇光明村种植花椒1.3万亩。灾后重建,光明村恢复重建最先启动,2016年2121户农民杀猪宰羊搬进了新居。鲁甸恢复重建以花椒为龙头,全县花椒种植面积达23万亩,产值近8.5亿元,户均收入达2.02万元。

莽莽群山成为生态产业的“第一车间”,万千林农成为现代林产业的“产业工人”。

林下经济开启山区创富密码

在“木头财政”时代,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曾是金沙江上游最热闹的村镇。当时,50多家木材加工厂聚集鲁甸。天然林禁伐,鲁甸人一度失落。

鲁甸山林里出产野生重楼。农民和云在1998年租种了40亩荒山,组建云鑫绿色生物开发公司,种植林下中药材。20年后的今天,鲁甸成为“中国林药之乡”,是全国最大的滇重楼、云木香、秦艽基地。全乡种植各类药材6.5万亩,产值突破3亿元,并吸引来自全国的客商在这里形成中药材市场,年交易额上十亿元。

鲁甸乡甸南一组农民杨新种了14亩重楼,又出租了6亩地给云鑫公司,并在公司里当技术人员。今年,他的纯收入将突破100万元。云鑫公司采用种苗低价赊销、成品保护价收购的方式,在当地扶持300户贫困群众,辐射带动1200户农户,种植2000多亩重楼。滇重楼亩产值可达35万元,“百万富翁”在鲁甸并不鲜见。

玉龙县是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重要林区。天然林禁伐后,玉龙县找到了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发展路径。玉龙县打响“高原地道中药材”的品牌,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全县种植中药材12万亩,产值达6.2亿元。看好玉龙的生态环境和产业基础,云南白药、康美实业等国内药业巨头纷纷携资金入驻,“三产融合”的大健康产业,让曾经的“木头财政”大县实现了绿色转型。

林药、林菜、林禽、林蜂、采集加工……云南把林下经济作为山区群众脱贫的重要产业,变单一林业为复合林业,鼓励适度、适量、适当开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采集加工,树头摘林果、树上捆石斛、树下种林药,最大限度地挖掘林业资源利用空间。

依托各自资源禀赋,全省各地制定了不同的林下经济发展路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滇中地区以野生菌、林下药材的加工及流通为主,滇东北地区以天麻、重楼等林下药材种植为主,滇南地区以种植石斛、三七等林下药材和林下野生动物繁殖驯养为主,滇西北及滇西南地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森林生态旅游。

2017年,全省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6800多万亩,产值超过650亿元,占全省林业总产值的33.25%。

野生菌、石斛、重楼、松果等成为山区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松茸已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二大出口农产品地位。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富集程度在全国屈指可数。云南打造全域旅游,独特瑰丽的森林生态景观,构成了“云南大景区”最具发展潜力的森林景点,也成为了生态扶贫中的“美丽产业”。

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普达措,以较小面积的开发利用,实现对区域95%以上范围的有效保护。国家公园建设明确功能分区,环保投入超过了总投资的25%,通过开展适度的大众生态旅游活动,实现了以园养园,每年接待游客95万人次,收入2亿元。国家公园每年从门票中提取资金反哺社区居民,11年来累计反哺资金达1.5亿元。摆脱贫困的社区居民对家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生态保护意识也得到极大提高。普达措国家公园运行11年来,公园的生态质量没有下降反而得到了提升。

“严格保护、强化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云南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把森林生态旅游作为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培育,初步形成了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湿地公园为主体,各类动植物园和国有林场为辅助的森林旅游体系。

2017年,全省依托林业部门管理的各类保护地开展生态旅游,共接待游客427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5.9亿元,直接带动相关产业实现产值93亿元。旅游业产业关联度高,对群众脱贫致富带动力强。森林生态旅游正在成为云南全域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广大山区群众脱贫最具潜力的产业。

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让云南林产业实现了从平面到立体到全域的深度开发,实现了对生态资源最小消耗的极尽利用。

生态扶贫塑造绿色山川现代林农

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建塘镇尼史村哈格小组藏族农民格桑批初去年盖了新房。今年,他成功地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出列。

几年前,因为给女儿看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格桑批初成为贫困户。林业部门把他聘为生态护林员,负责巡护村里的几片山,每年发给1万元工资。格桑批初家在纳帕海旁,去年他用当生态护林员的工资还了女儿看病的贷款,村里组织每家每户在纳帕海旅游区牵马、卖烧烤,再加上到山里拾菌子、摘竹叶菜的收入,格桑家去年起了房子,还投资给儿子在城里开了小超市。因为是生态护林员,他对村里的生态环境很在心:“村里人靠山、靠海子(纳帕海)生活,只有环境好了,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从2016年开始,国家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安排生态护林员,中央财政按照平均每人每年1万元标准补助,通过安排一个生态护林员带动一户贫困户脱贫。

目前,云南的生态护林员规模达到4.95万名,带动2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有效解决了山区贫困户长期稳定的增收问题。随着生态扶贫的深入,一批具有生存技能、有发展动力、主动呵护青山绿水的现代林农,正在成为与绿色山川和谐发展的“新主人”。

突破瓶颈再造绿色发展新动能

云南脱贫攻坚当前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阶段。全省林地面积是耕地的4.8倍,脱贫攻坚要取得新突破,必须在“靠山吃山”上挖潜力。

经过多年的潜心培育,林产业已成为很多县(市、区)群众脱贫的“民生产业”,但与贫困群众脱贫的迫切期盼相比,与林业蕴藏的巨大产业优势、政策机遇相比,林产业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仍有巨大的潜力空间,打造生态建设、决战贫困的“绿色发展新动能”,做强生态产业,云南时不我待!

生态扶贫,关键在产业。云南生态产业尽管历尽艰辛打造出以核桃、坚果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但由于广大山区山高路远、信息闭塞、经济要素整合程度低、资本和龙头企业很难引入,无论是产业还是劳动力都很难进入现代市场的分工,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以核桃产业为例。云南90%以上县(市、区)种植核桃,贫困县几乎都在发展核桃,主产区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超过1500元。核桃,已成为山区农民受益最广、最可持续的民生产业。但是从建设现代产业的角度看,云南核桃加工率不到30%,产品结构单一,档次低,缺乏知名品牌,仍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云南木本油料在种植规模上已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仍存在种植基地建设滞后,精深加工不够,产业链不长,缺乏大品牌、强企业引领,市场拓展能力差,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资源优势没有形成产业优势,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迟缓,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不足,林下资源开发利用仍然处于较低层次,林产业小、弱、散问题依然突出。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云南亟需发展精深加工,实现生态产业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稳定面积、提升品质、升级加工、培育龙头、打造品牌、开拓市场。云南亟需加大扶持力度,夯实产业基础,强化科技支撑,加快产品品牌打造,加快加工体系、市场体系建设。同时,要拓宽金融扶持通道,建立生态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创新投融资体制,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充分利用产业扶持专项资金、产业投资基金、贷款贴息等政策,集中力量支持规模化精深加工,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壮大市场主体,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云南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集中在乌蒙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等石漠化严重、沙化严重、泥石流严重地区以及干热河谷、高寒山区等生态脆弱地区。这些地区因生态环境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薄弱,既是脱贫攻坚的“上甘岭”,又是生态建设的困难地区。云南地处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六大水系源头或上中游,生态建设已成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确保云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云南历来高度重视对生态脆弱地区的治理及植被恢复,依托国家和省的营造林项目,逐年加大对这些地区的生态治理和修复,但按目前现行政策和项目,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资金仍然缺口巨大。构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着力推进贫困地区生态修复与治理,云南亟需国家研究启动困难立地造林工程,切实加大投入,提高造林补助标准,力争通过5-8年的努力,在以干热河谷地区为主的生态脆弱区域,实施困难立地造林工程,减轻现有森林资源压力,促进植被恢复,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实施生态扶贫,云南还需抢抓政策机遇。目前,云南脱贫攻坚任务紧迫,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渴望与林业政策、项目、资金等要素供给差距较大。如,一部分应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尚未纳入国家盘子,生态护林员指标缺口较大,一部分林业补助标准偏低。如,退耕还林群众反映补助标准较低,公益林补偿仅每年每亩15元,造林补贴、提质增效、低效林改造等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只有每亩100-200元等。下一步,云南要切实抓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高退耕还林对贫困户的覆盖度和精准度,促进产业化发展,提高贫困户的受益水平。要积极争取生态护林员指标,全面落实生态护林员政策,努力走出一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补偿脱贫与特色产业脱贫并重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云南林业从“筚路蓝缕”到现代林业引领生态扶贫,始终与山区群众心手相连。而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实施生态扶贫,在大山中再造出一个绿色发展新云南,云南任重而道远。

搜狐网2018-8-10

 

 

安居区发展林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纪实 文章下载

安居区发展林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纪实

马家乡藤椒种植基地

近年来,安居区大力发展产业基地,努力推动企业品牌创建,培育助农增收新亮点,林业产业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目前,全区已建成香桂、藤椒、柠檬、构树等示范基地6.8万亩,林产品加工厂3座。2017年,全区实现林业总产值13.8亿元,3.2万户农户、6308名贫困人员从中获益,34个贫困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千亩藤椒初具规模

农民实现持续增收

近日,记者来到马家乡方广村的藤椒产业示范核心区看到,成片的藤椒已经初挂果实,忙碌的村民正抓紧时间修剪枝条,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季打基础。看着眼前忙碌而充满生机的一切,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撂荒地。

“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愿望非常高,这为我们发展藤椒产业奠定了基础。”马家乡党委书记王君向记者介绍,马家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普通农作物种出来卖不了钱,导致撂荒地越来越多,看着荒芜一片的土地,老百姓非常心疼,主动找到乡党委政府要求流转土地集中发展特色产业。

经过商议,最终由马家乡引进龙头企业——遂宁祉香食品有限公司,在马家乡双山村、方广村、治田村、打石山村流转土地1200亩,建成产业核心示范区,发展藤椒产业。

“除了每亩300元的土地流转金,农户就近在产业基地务工,每月还能挣1000多元。”村民朱万英就是基地常驻工人中的一员。“一天可以挣60元,又可以照顾家里面,我很满意这份工作。”朱万英说,看着藤椒基地从一片片的小树苗长到现在开始结果,大家都很高兴,“这片地荒废了那么久,终于发展起来了。”

“2016年流转土地栽下1200余亩藤椒树苗,去年就挂了果,第三年就能进入丰产期。”藤椒基地里,王君站在地里,给记者算起了账:“种植1亩藤椒,丰产后每年可采收鲜椒700公斤,产值约7000元,以马家乡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种下的共6800亩藤椒全部进入丰产期后,产值能达到4700余万元,将带动2000余户农户脱贫致富。”

探索“向树要粮”

大力发展林下产业

走进遂宁市新欣瑞合农业有限公司养牛场及构树基地,一块“向树要粮,造福人类”的广告牌格外显眼。该公司董事长王文富告诉记者:“在区林业局的扶持下,基地积极探索"向树要粮"林业产业发展模式,种植的构树主要为自己养殖厂提供饲料,养殖场的牛长势非常喜人。”

“科学种植的杂交构树盛产后亩产可达10万-15万吨,按目前600元每吨的市场价估算,每亩地每年至少可盈利6000-9000元。”王文富向记者介绍道,目前,新欣瑞合公司和三个村的农民“打伙”,农民土地入股2200多亩,预计8月能将构树苗种好,明年到了盛产期,农民以60%的比例参与分红,有劳动力的还能通过劳动挣工资。

“杂交构树叶子干物质粗蛋白质超过30%、枝条粗蛋白质达到25%、畜禽动物所必需的16种氨基酸含量达31%,是畜禽动物最好的青贮饲料,是优良的植物蛋白来源。“说起构树种植的前景,王文富充满信心。

“一方面,构树叶可以转化为养殖饲料进行售卖,喂鸡、喂鱼、喂牛;另一方面,用构树叶养殖的鸡、鱼等牲畜又可以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助农增收。“王文富表示,自己一直着力打造和推广养殖品牌“遂州红牛”,吸引了不少外地客商前来采购,但如今很多客商来了以后直接就指定要添加了构树叶喂养的牛,“这些添加了构树叶喂养的牛,长势就是不一样,所有客商都想要,卖价也更高。”

目前,该基地正在向“林、饲、畜”一体化方向发展,将在发展新型杂交构树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进一步拓展经济效益。“将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合作在三家镇春木村建设800亩的杂交构树炼苗基地。拟建工厂化育苗基地,新建3000平方米的组培室和育苗基地200亩,计划发展种植基地4万亩和配套饲料加工厂。”对前景,王文富很有信心,饲料加工厂建立起来后,将更大规模种植构树,让构树饲料远销省内及全国,形成遂宁品牌,并带动村民致富。

做强林业产业

助力脱贫攻坚

林业如何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生力军作用,林业扶贫怎么作为,怎么才能大有作为?近年来,安居区委、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扶贫工作,积极抢抓“大规模绿化全川”新机遇,坚持龙头带动、加工引领、延伸链条,创新“长短结合、种养结合、产销结合”发展模式,建立“土地入股、保底收益、产值分成、二次返利”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全区林业产业经济。

“我们将通过积极争取资金扶持林业产业发展,引进企业落户安居,重点加大对发展林下产业的扶持力度。”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区林业局将立足林业发展实际,引导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林业建设,不断提升安居区林业产业现代化建设水平。

让脱贫攻坚扎实见效也是安居区接下来工作的重点之一。根据贫困户自身的劳动能力状况,制定了翔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将把科技扶贫纳入到实际的帮扶解困工作中,派出技术骨干和聘请相关专家对贫困户进行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培训,通过科学讲解,下乡授课,实地示范等方式方法,解决贫困户在林业产业经营发展中出现的技术难题,确保脱贫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遂宁新闻网2018-5-31

 

 

产业脱贫看林业——吉安市林业生态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纪实 文章下载

产业脱贫看林业——吉安市林业生态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纪实

产业扶贫是脱贫的根基,只有产业的崛起,才能彻底拔掉“穷根”,摘掉“穷帽”,实现稳定脱贫。

近年来,我市林业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胜脱贫攻坚、建设幸福美丽吉安、同步全面小康”战略布局,大力发展林业“四大”生态产业,助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林业不仅有生态功能,还是促农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市林业局局长陈春泉如是说。目前我市森林覆盖率达67%以上,林业资源丰富,“绿水青山”要变成“金山银山”,主要靠发展产业。

□汪晓玲

全面推广构树产业

“我用构树饲料喂养了20头生猪45天出栏,经过成本核算,比传统饲料喂养增收4000多元,平均每头增收近200多元”。井冈山市茅坪乡马原村贫困户李良新是首批“构树猪”养殖户。

构树是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植物树种,种在地里基本不用管理,隔几个月收割一次,就像韭菜一样,是一种割不断的财富。吉安县登龙乡田心村民试种了530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发展构树产业,是当前实施林业扶贫、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务院十大扶贫产业之一。市林业局以此为契机,担当实干为民富,立足本职求作为,将构树产业作为林业扶贫的主攻点和着力点。该局充分考虑贫困农户的生产实际,量身定制脱贫模式,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养殖专业户”“公司+专业人员+市场营销机构”等组织模式发展构树产业,实行订单生产。同时,鼓励精准识别出的有土地资源,有劳动力,但没有发展门路的“两有户”,以土地资源入股,到户扶持资金以股金形式投入企业,实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让农民出租土地有股金、能分红、可务工,拓宽了农民致富门路。

此外,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将联户种植、集中代种、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相结合,以优惠政策促进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目前,全市有10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事构树种植、加工、养殖等产业,2000余名贫困户实现再就业。市林业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苗木培育→种植(基地建设)→饲料加工→生猪养殖→肉食品销售”的全产业链建设。

发展森林中药材产业

初夏时节,走进井冈山市厦坪镇复兴村绞股蓝药材种植基地,犹如走进绿色的海洋,片片绿叶郁郁葱葱,垂涎欲滴,绿色怡人。正在地里除草的贫困户陈菊兰高兴地说:“今年,我家试种了30亩绞股蓝中药材,按现价少说可以卖到8万元,比种粮食强多了,今年,我家就能脱贫致富。”

我市山多地少,既要保生态又要富口袋,为此,市林业局立足市情林情,大力开发利用特色资源,调结构、惠民生,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积极策应大健康产业发展,引进中药生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绞股蓝、青钱柳、金线莲、铁皮石斛等系列养生保健饮品,实施“企业+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布局,政策扶持,企业带动,很快点燃了像陈菊兰一样的贫困户的种植热情。目前,井冈山林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井冈山桦林生物有限公司合作联姻,通过仿生态种植,建成了标准化七叶绞股蓝种植基地1000亩,青钱柳种植基地500亩,带动全市180多户贫困户增收。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森林药材种植,引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全市林业部门强力推进“产业兴旺、产业扶贫”的亮点之一。

“有产才能富民,有业才能兴家。”市林业局局长陈春泉说,林业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要因地制宜选好项目,科学规划产业业态,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等林下经济,帮助困难群众种下“摇钱树”,开辟致富路。

做大做强竹子产业

2017年,市政府与国际竹藤中心签订竹产业战略合作协议,围绕竹资源培育、竹种选育、竹资源综合利用、竹产业发展规划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推动我市竹产业持续发力。

我市是“中国竹子”之乡,拥有毛竹林面积216万亩,毛竹蓄积3亿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毛竹产业的发展,把大力发展毛竹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来抓。

随着竹子加工技术的不断创新,竹材不仅可以代木,制作家具、地板、建材和日常生活用品等,以竹代木,以竹胜木,背后是一笔生态环保的大账。一根竹子,3—5年即可成材,一般的速生用材林,成材都要10—15年,竹子可一次造林成功,可年年择伐,永续利用。我市年产毛竹约8000万根,相当于90多万立方米的木材量,约占全市木材产量的1/4,多用竹,就可以少砍树,以竹代木生态效益巨大!

如今在我市,一根竹子,实现了从竹根、竹竿、竹叶甚至到竹粉末在内的全竹利用,竹根做根雕,竹竿制地板、凉席,竹梢、竹鞭做工艺品,就连传统竹产业中的废料———竹屑、竹粉、竹节也得到了100%的利用。国家级龙头企业———井冈山莱乾新能源有限公司,利用竹木加工剩余物为原材料,通过“生物质智能生态岛”科技转化,形成日处理200吨生物质原料的生产能力,将生物质100%转化为天然气、碳粉、醋液、生物油等产品,实现绿色循环经济。

全竹利用,“吃干榨尽”。我市用占全省五分之一的竹资源创造了全省30%的竹业产值。一根原始价值15元左右的竹子,经过全产业链深度开发,平均附加值达到60多元。市林业局负责人介绍说,一根毛竹撑起了我市一方经济。2017年,全市竹产业总值达60亿元,对全市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5%以上。

做精做优香精香料产业

我市是全国主要蒎烯加工基地和药用香料油集散地。份额占到国内15%、国际3%。“香精香料产业既是绿色产业,也是富民产业,一亩大叶芳樟可以获得2200元的收益,直接带动200多户贫困户脱贫。”市林业局负责人如是说。

江西省大叶芳樟科技有限公司吉水县白沙镇1000多亩大叶芳樟基地里,笔者看到了正带领100多个村民给大叶芳樟锄草、施肥的白沙镇安坪村农民项家银。笔者了解到,基地里生产香料的大叶芳樟长势喜人,一年砍一次,第二年萌芽重新生长。项家银的工作就是带领村民清山整地、栽树、矮化密植、锄草、施肥、防治病虫害、砍伐芳樟。项家银告诉笔者,“工友多数是安坪村的贫困户,全村有200多人长年在公司基地里务工,每人每天工资120多元。”

随着天然香精香料需求的日益增加,我市香精香料产业面临基地建设缓慢、加工企业规模小、精深加工产品少等问题。为进一步发展壮大香精香料产业,打响“中国香料之都”品牌。近几年,我市在持续壮大龙脑樟产业的同时,加快推进大叶芳樟科技成果转化,与吉水县政府签订香精香料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市绿庐陵公司全资子公司井冈山林茂生物科技公司与吉水兴华天然香料公司参股合资,规划新建大叶芳樟基地10万亩,芳樟原料年销售收入6亿元,带动林农年亩增收2000元,芳樟精油及其他香料产品出口欧美市场,准备三年内创业板上市,推动全市香精香料总产值五年内突破100亿元。同时,市林业局加强调控支持,促进兴华香料公司扩产增量,延伸松节油精深加工产业链,预计2020年有望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利润6000万元以上。

井冈山报2018-7-25

 

 

金阳:做精产业经济 奋力脱贫攻坚 文章下载

金阳:做精产业经济 奋力脱贫攻坚

5月14日,省政协副主席、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在金阳县调研时强调,金阳要坚持按照产业兴旺的要求,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多模式加快发展集体经济。要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借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创“三产融合”扶贫新路子,探索走出彝区乡村振兴新路子。

近年来,金阳县精准施策、聚合发力,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牢牢把握金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坚持走“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的生态绿色发展之路,围绕“四个好”目标,从供给侧入手,奋力开辟助农增收新路径,做精产业,为精准扶贫打下可持续增收的产业基础。

“三产融合”基地公路修通,部分厂房已建成

发展“3+X”立体经济 构建增收格局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每年的春秋两季,在金阳乡村大地上,到处都是林业干部、乡党政干部指导群众种植核桃、青花椒、华山松“三棵树”的身影,听到的都是群众关于“三棵树”栽种和丰收的话题。

事实上,一直以来,该县积蓄跨越赶超的强劲动能,在全县打造“林上有果摘、林间有畜养、林下有芋挖、包里有钱装”的增收格局,逐步走上了“从绿掘金”、造就“金山银山”之路,为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该县以“全域立体林业”发展理念,把林业产业建设作为全县重要的增收工程、生态工程和小康工程,实行“政府提供风险抵押担保、农户还款”的种苗供应机制、以及“无主荒山荒坡谁种植谁拥有”政策,以林上经济“三棵树”、林下经济“套种养”的创新方式,大力发展青花椒、核桃、华山松“三棵树”套种套养的“3+X”立体林业经济。

抢抓全州“打造1000万亩以上‘1+X’核桃产业基地”的大好时机,放大“省级林业产业强县”效益,围绕“三带林业”产业体系发展,分别在河谷、二半山、高山“三带”提升“三棵树”套种套养立体林业经济,梯度构建“三棵树”产业区,全力建好“青花椒、核桃、华山松”三棵树,着力形成“低山青花椒套种白魔芋、二半山核桃套种花魔芋、高山华山松套种牧草”的立体林业产业发展模式,把林业产业建成广大群众的“养老保险”“绿色银行”,推动全县向“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转变,把林业产业建设成为全县重要的增收工程、生态工程和小康工程。

为稳步推进“三棵树”林业产业,该县及时组建完善项目领导小组及“三棵树”产业推进办公室,并落实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出台相关文件,把“三棵树”产业发展列入各乡(镇)、各部门重要议事日程,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村组和具体农户,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

全县上下锁定“三棵树”产业目标,实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投资、群众参与的方式,捆绑项目资金集中向林业产业投放,按照每年新增核桃20万亩、青花椒20万亩、华山松5万亩的速度,以灵活机动的大兵团、宽线条、全方位的工作举措狠抓“三棵树”建设。实施“县级领导包乡、部分领导包村、乡镇领导包大户”等一揽子方针,做到了领导、机构、人员、资金、技术、规划、责任的“七落实”。县、乡政府及村组、农户联动,及时将地块落实到村、组、户,并在安排种植任务上优先考虑精准贫困户,以每户贫困户不得少于5亩的标准进行落实,以村为单位成片推进,加快发展青花椒、核桃、华山松三大林业产业,在辖区内实现宜种即种、应栽尽栽,全域覆盖。

在发展“三棵树”林业产业中,该县以改变林业产业“大资源、小产业”的现状,充分发挥政策、产品、地理、人力等优势,坚持长远与近期、走势与本土、产业与县情、要素与产业、产品与市场5大对接,推进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推广“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林农”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推进“三棵树”林业产业基地良种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建设进程。

建立完善“三棵树”科技服务体系,狠抓稳产、高产科技技术攻关,加强与省林科院、西南农大、四川农大等单位进行深度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对现有低产、低效青花椒和核桃林进行嫁接改良,形成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重点、以村组为基础的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专门技术服务机构及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点,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一方面加强科技宣传培训,大力推广科学技术,提高核桃经营的整体水平,从而实现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加强与相关行业部门、专家的联系,了解和掌握行业动态,预见产业发展方向,为“三棵树”产业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

同时,“立体”套种养,开辟林下经济。通过千方百计做好林业立体经济“树上、林中、林下”三篇林业特色文章,大力发展特色林下经济,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在保障经果林和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扶持发展林下经济。

利用退耕林、生态林等资源优势,实施华山松林套种牧草工程、套养畜禽林木产业,大力推进林下养殖、林下种草、林间放牧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丝毛鸡、二代野猪、乌金猪及黑山羊等多种畜禽养殖业,让退耕还林与促农增收工程相得益彰,实现“林上有果摘、林中有畜养”。

示范推广青花椒与白魔芋、核桃与花魔芋间套种植,实现了林业产业和农特产业两大优势产业强强结合,优势互助,经济效益长短互补,有效解决了山区林农产业发展土地瓶颈问题,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了以林促农,以农养林,产业集约发展,实现林上有果摘、林下有芋挖的“树上”与“树下”的双赢。

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一系列有效措施的落实,为全县“三棵树”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促进了全县“三棵树”的迅猛发展。2017年底,全县“三棵树”总面积达201.54万亩,产值达15.5亿元,全县人均“三棵树”套种套养收入7750元。其中青花椒总面积达103.57万亩,产值达8.9亿元;核桃总面积达76.06万亩,产值达3.97亿元;华山松总面积达21.91万亩,产值达0.7亿元。

探索“春土豆秋蔬菜” 开辟新脱贫路

金阳高寒山区气候寒冷、土壤条件差、出产单一、群众文化素质低,是全县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高寒山区贫困群众怎么脱贫?这块“硬骨头”怎么啃?

在脱贫攻坚中,该县通过反复调研、论证并充分酝酿后,创新助农增收举措,以超常规的思路,深入推进“1+ⅹ”生态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抓好“果薯蔬草药”产业发展,着力推广优化高海拔地区传统产业结构,走“有机”路、打“错季”牌,探索出以大春种植“青薯9号”马铃薯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小春种植错季蔬菜解决群众经济收入问题,变一季种植为两季种植、单一产业为复合产业的“春种马铃薯,秋种露地蔬菜”脱贫增收新模式,助推全县贫困群众脱贫奔康。“春种马铃薯,秋种露地蔬菜”助农增收新思路,是该县对州委、州政府关于大凉山“果薯蔬草药”产业扶贫部署的深入实践,是对高山地区贫困群众脱贫奔康路子的积极探索。

2017年初,该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于县域内立体气候明显、高山、二半山、低山温差大等地区实际,抢抓全州打造“100万亩青薯9号马铃薯示范基地”机遇,发动高寒山区群众大力推广“春种马铃薯,秋种露地蔬菜”模式,投入4494万元种植“青薯9号”10万亩,并利用马铃薯收挖后闲置地种植露天秋季蔬菜6.5万亩,变过去一年一季种植为现在的一年两季多元结构种植新模式,在解决群众温饱的同时,增加了经济收入。

为抓好“春种马铃薯,秋种露地蔬菜”发展模式,该县采取超常举措,真抓实干,早计划、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迅速成立县、乡两级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项目实施工作组,加强对项目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全县上下统一思想,强化职责,把“春种马铃薯,秋种露地蔬菜”作为脱贫攻坚重要任务纳入目标考核。各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发挥优势,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真抓实干共同推进。

县政府通过财政扶持、信贷等方式,投入4494万元购买“青薯9号”种子,统筹各类涉农资金,投入1000万元统一购买蔬菜种子。制定技术方案,大规模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县级重点培训乡村技术骨干,乡农技服务中心培训科技示范户,分区域、分季节、分层次抓好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确保技术进村入户到田,指导大面积生产。优化服务,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产业信息,利用产业信息网络,做好蔬菜产品的市场分析和预测,为产区、销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促进产品的销售。

各部门团结协作,共同推进,县农工办负责安排、部署、落实、督察各相关部门、各乡镇的产业推进情况,组织“爱心礼包”和“以购代捐”促销活动;县农投公司负责“青薯9号”及菜种的选购和销售;各乡村具体负责项目落地落实;金阳泰兴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做好种薯和肥料的调运和储备发放。

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发动,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春种马铃薯,秋种蔬菜”是改善农业种植业结构、实现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举措。通过外出参观学习、算账对比、致富典型宣讲、举办科技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把目标任务落实到田间地块,登记落实种植户花名册,从县到乡、村、组、农户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并进行项目公示,做到家喻户晓。组织发动全县上下因地制宜、真抓实干,“实打实”推进“春种马铃薯,秋种露地蔬菜”落实处、见成效。

该县的“春种马铃薯,秋种蔬菜”助农增收模式实行,实现了海拔3000米左右高寒山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巨大成功,使高寒山区改变了千百年来只种一季大春作物的传统习惯,实现了一年种两季、由一次收入变成了两次收入,也为全县广大群众“菜篮子”安全有效供给做出了积极贡献,还激发了贫困人口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促其依靠诚实劳动实现有尊严的脱贫、可持续的致富、惠子孙的奔康。2017年,全县种植“青薯9号”马铃薯6.5万亩,收挖之后种植秋季露天蔬菜6.5万亩,实现产值3.5亿元,年助菜农、薯农人均增收2000元。

聚焦“三产融合”发展 拓宽增收渠道

在金阳县农业供给侧改革“三产融合”扶贫生态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施工车辆来来往往,挖掘机、推土机、大铲车、大卡车等各种工程车辆在不停地忙碌着,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建设工人们干劲十足,土地平整、路网、排水管网在不断延伸……

这个新建的“基地”位于该县尔觉西乡曲木德村团结组的大水沟一侧,是该县第一个将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产融合”建设的脱贫攻坚现代农业产业聚集区,基地投资规模2.94亿元,厂区占地260亩,建设青花椒白魔芋精深加工厂、饮料加工厂、啤酒厂、矿泉水厂、保鲜库、养殖场等项目,计划今年6月完工投入运营。

该县以国家“三区三园一体”现代农业项目建设为契机,探索建立多功能的综合农业产业园,积极争取省州支持打造一批基地生产水平高、种养结合紧密、产地加工能力强、社会化服务水平高、产品销售有品牌、体制机制完善、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聚集区,而“基地”是该县建设产业聚集区的第一批示范区。

去年以来,该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该县在“融”字上求突破、“合”字上出实招,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工业、农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的支撑。

依山傍水、依势而建、生态发展是该县打造“基地”示范园的主要特点。根据山区平地少的地理环境,“基地”将发展以业主为主体,以项目整合为基础,以群众广泛参与为后盾,将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产”链条串点成线,放在一个企业里面一起运行,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现代农业模式。这种模式循环利用资源,并且依托企业管理平台,必将成为该县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亮点,该“基地”必将成为全县“三产”融合发展的展示区。

基地建成后,按照“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理念,将150余个就业岗位重点用于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对部分身体有残疾、劳动能力弱的贫困户,照顾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岗,有效助推贫困户就业脱贫。“基地”的各项目建设,饲料加工厂的原材料的需求等,将带动全县34个乡(镇)150个贫困村5万多贫困户的马铃薯及露地蔬菜种植,养猪厂、养牛厂、丝毛鸡养殖场、养殖场的规模化养殖,将容纳当地贫困群众进厂务工,增加劳务收入,辐射带动全县生猪养殖业发展,增加贫困群众养殖收入。

四川经济日报2018-6-11

 

 

发展林业产业 巩固脱贫成效——名山区车岭镇金刚村脱贫攻坚见闻 文章下载

发展林业产业 巩固脱贫成效——名山区车岭镇金刚村脱贫攻坚见闻

金刚村位于名山区车岭镇西北部,是名山区林业局联系帮扶的贫困村。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该村以传统种养业为主,缺乏支柱产业,发展不平衡。而通过近几年持续帮扶,该村已于2017年实现了省级“村摘帽、户脱贫”退出验收。

2016年,在名山区林业局帮扶下,金刚村开始发展雷竹种植,为脱贫致富找到了路子。如今,金刚村又开始进行脆红李种植,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奠定基础。

雷竹产业初见成效

7月2日,借着下午短暂空闲,金刚村第一书记张纯来到名山区中医医院,为扭伤的左脚换药。前几天,在走访脱贫户时,张纯不慎将左脚扭伤。“这点伤不算什么。”张纯说,现在正是脱贫攻坚巩固时期,每天还需坚持到村里开展工作。

在金刚村村委会对面的田地里,密密麻麻的雷竹长势良好,翠绿细嫩的竹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张纯说,一晃都两年多时间了,雷竹就快进入出产期,老百姓终于要见到效益了。

2016年,引进雷竹种苗时,名山区林业局通过政策扶持,每株价值9元的雷竹种苗,金刚村农户只需出资3元,贫困户则免费获得种苗。在帮扶单位支持下,220亩雷竹在金刚村扎下了根。

“当年,选择雷竹作为金刚村脱贫产业,并不是随意为之。”张纯说,金刚村自然环境适宜种植雷竹,雷竹管理较为轻松,劳动强度不大,而且雷竹竹笋销售市场潜力较大。

如今,当初构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今年,金刚村已收获一批雷竹笋,并以平均每公斤10元的价格销售一空。虽然还有部分农户的雷竹还没有产出,但距离这一天已经不远。张纯说,雷竹三年产出,这一时间点就快到了。

脆红李产业巩固提升

虽然有了雷竹,但村“两委”和张纯并没有就此停下发展脚步。2017年底,在看到周边脆红李发展势头好后,张纯和村“两委”又动起了发展脆红李的心思。从实地调研到带领群众学习观摩建立信心,再到帮扶单位大力支持。今年3月,22000株,400亩脆红李又在金刚村落了户。

“今年3月,区林业局为我们拉来了苗子。”金刚村原来的贫困户杨树忠说,自家领到100多株脆红李苗,加上原来种下的雷竹,现在家里有了两个挣钱产业。

为了将脆红李种植管护好,金刚村坚持开展农民夜校,把种植管护技术传授给农户。在脆红李种下后这3个多月时间中,该村便开展了相关农技培训。张纯说,接下来还准备进行几次技术培训,从施肥到修剪,争取让脆红李也向雷竹一样,在这里蓬勃发展下去。

种植脆红李,让老百姓增收得实惠,除了这一层想法外,张纯还有另一层想法。“不管发展农业还是林业,都要和现今发展趋势相结合。”张纯说,随着道路、铁路的建设,金刚村地理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将来这里不再是名山边远村落,而是将成为名山窗口。另外,把产业同旅游结合起来,等到脆红李成熟后,还可吸引游客来此采摘体验,当地百姓也将获得更多收益。

近段时间,由于气候多变,张纯不免对刚种植的脆红李担心起来。虽然脚部有伤,但他还坚持每天都到村里来“上班”。“过段时间,我们还要去调查一下脆红李长势。”张纯说,如果需要补栽补种,我们就尽快去做,老百姓种植积极性很高,我们也不能慢下来。

雅安日报2018-7-4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山区农村林下经济发展的思考 文章下载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山区农村林下经济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陕南移民搬迁的不断推进,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和人居住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致使经济基础差、产业不发达、制约着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作为一名村党组织书记我认为,要让山区群众尽快富起来,必须依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走林下经济发展之路。

清晰的发展思路,是事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在新常态下,要把林下经济发展好,要让山区群众尽快富起来,一是作为村党组织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制定切实可行、群众满意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形成高山核桃、板栗、中药材、半山茶叶、蚕桑、林果园、矮山牛羊、家禽、猪满圈的发展格局;二是要引领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扶贫需扶志、治穷必治愚,要摒弃过去那种“种田种地为吃饭、喂猪催肥过好年”的旧的传统观念,培育现代化新型农民;三是要多为群众算经营土地的对比帐,要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种什么既简单又比种庄稼赚钱,使其主动放弃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以此提高广大群众对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特别是实施“天保”工程以来,生态植被好了,山上的野猪、松鼠多了,农民群众辛辛苦苦种的庄稼,稍有不慎就会被它们糟蹋。为了让成熟的庄稼不受侵害,家庭主劳每天晚上都要去庄稼地里昼夜守护,至今还流传了一句顺口溜“巴山山高高出头,又出野猪又出猴,想要夫妻同床睡,必须是包谷收上楼”,这就是对山区群众辛勤劳作的真实写照,因此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经营方式,逐步从粮农向林农转变;四是引导群众树立生态保护理念,住山吃山更要护山爱山,要充分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优势,如兴桑养蚕、林下养蜂都是一些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好项目,过去在农村还流传了这样一句格言“勤喂猪、懒养蚕28天就见钱”,这就要我们贫困群众开动脑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早日摆脱贫困。

瞅准适合的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前提。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种什么赚钱由市场来决定、由经营者自己作主,作为政府不能走过去那种“定业圈地”的老路。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一些农村将会在一定时期内出现大面积土地撂荒,部分农户无地可种,或种地很不方便的问题。一是要引领群众把距离较远的不便于耕种的土地统一流转出来,种一些周期性较长的中药材或者发展干果业,既保护了生态,又能避免野兽侵害,同时比种粮食更简单又划算;二是创新土地流转和后续产业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土地效益兴建产业基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用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支持以支部牵头、党员示范,致富带头人与贫困户成立互助组,形成生产共助、风险共担、收入共享的产业发展格局,走农村合作化道路。

强力的政策激励措施是保障。产业发展要靠政策支持,要靠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单打独斗难以成规模。一是希望政府在管理和政策方面给予支持,结合精准扶贫,出台更多的激励政策措施,在产业发展前期以贴息贷款,苗木补偿等方面給予支持;二是继续加大退耕还林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退耕还林的后续管理,鼓励支持农村群众把“山当田种、树当粮务”,达到以林保土、以林涵水、以林致富;三是加强对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的技术培训,充分挖掘培养农村乡土人才和致富能手带头创业,带头发展林下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尽快促进山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永乐新闻2017-8-17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