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亮点经验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扶贫办

题目:关于精准扶贫的调查和思考

资料提供时间:2023-02-10

目录

更多

河南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文章下载

河南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泉在哪儿?”

“在半山腰,两公里远。”

仰角70多度的斜坡上,61岁的白海红小心地走着。宽度仅容一人的小路,因为多年无人经过,已经覆上了一层青草。

半小时后,白海红停下脚步。眼前,石头垒砌出一个洞口,他蹲下身,探出手,摸到一汪泉水。

曾经,白海红几乎每天清晨都要走1小时路,排1小时队,来到这里接上一担水,挑给全家吃。

白海红所在的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海拔2400多米,三面环山,村里的百姓曾天天愁水。

“一辈子也忘不了2013年2月3日,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里。在老党员马岗家,总书记看到屋里的水缸,特意舀起一瓢水尝了尝。”白海红说。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2014年底建成通水,圆了甘肃人民期盼半个多世纪的梦想。自来水通进元古堆村那天,乡亲们奔走相告。

“山上通了水,种上了党参、黄芪、当归,一年有5万多元的收入,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白海红笑着说。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推动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今日神州大地,脱贫地区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

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

猕猴桃、柚子、刺葡萄,一片接着一片,随着山势铺开……走进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仿佛走进了百果园。村民梁立成正在猕猴桃园补充水肥。

“猕猴桃出现坏果怎么办?”

“顺着果蔓,理出主干,找到生病的那株藤,精准治疗。”

梁立成这番经验,来之不易。早些年,他尝试种猕猴桃,看到自家的地远不及种植大户家的产量高,心里很不是滋味。

当年的菖蒲塘村,很多村民和梁立成一样,发现病虫害,找不到“药方子”;摘了熟果子,寻不到好销路。

2013年11月,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在脱贫攻坚中,各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在因地制宜上做文章。

“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我们坚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着力补上技术、营销等短板,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水果种植。”菖蒲塘村驻村第一书记唐金生说。一听到外地推出了猕猴桃、柚子的新品种、新技术,他们就想方设法派人学习,引来试种。

“我更换品种,改进管理,一亩猕猴桃产5000斤。今年虽有旱情,6亩多地净赚2万多元。”梁立成算了算账。

以发展壮大果业为依托,菖蒲塘村走上了一条农村美、农业兴、农民富的新路子。唐金生介绍,全村水果种植面积从2013年的1750亩扩展到现在的6000多亩,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121元增加到2021年的28538元,曾经的贫困山乡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2017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是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

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元古堆村曾是贫中之贫——2012年,全村1917人,扶贫对象有1098人,人均年收入仅1465.8元。

如今,走进新的元古堆村,村口景观墙下,摆着水缸、石磨、木轮轱辘3个老物件,道出曾经的“穷根”——吃水难、出行难。

“门口这条路,原来也叫水、泥路。水和泥中间有个顿号。”元古堆村党支部书记董建新笑言。

跟着董建新,过石牌坊。宽敞的水泥路随着地势,穿过流水小桥、电商中心、中心广场,延伸至500亩菊花田、梅花鹿养殖园,铺展到家家户户。

路边,一座农家院正在装修,筹备开办民宿。院子的主人,叫苟怀文。

2007年,苟怀文大学毕业,一直不愿回村。“小时候,出门要翻眼前的山。想一想,就怕。”

2013年开始,村里硬化13.5公里村道、16.99公里巷道。3年后,苟怀文回家结婚,“小汽车开到了家门口”。

今年,村里变化更大。规划的入村集散区、综合体验区,一个个“走”下图纸。戏台广场、休闲驿站……文化活起来,市集闹起来。

今年春节,苟怀文决定返乡创业。装修民宿,手头缺钱。政府协调,给他贷款15万元,5年期限,全部贴息。“置办旅游业用具,能再贷15万。”田家河乡党委书记陈进说。

2018年,元古堆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整村脱贫。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2400多元。

从武陵山区到六盘山区,从土家苗寨到雪域高原,一个个贫中之贫被攻克,一户户脱贫家庭命运改变,一个个脱贫山乡沧桑巨变,书写了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答卷。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红玫瑰、黄菊花、粉百合……来到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旺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手工坊,满眼姹紫嫣红。

“这些花,是社区姐妹们一针针绣出来的。”旺家社区党支部书记何英介绍。

手工坊的建立,源于今年3月何英的一次走访。当时,见易地扶贫搬迁户许平在织花,她不由赞叹:“真漂亮!”

何英拍下针织花,把照片发在社交平台,引发了旺家社区促进搬迁群众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一个“微创新”。

旺家社区是万山区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居住约1.8万名集中安置群众。如何让搬迁群众在城里站稳脚跟?社区把加强党建引领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重要内容。在党组织推动下,社区劳动力全员参加技能培训,并建设一座6000平方米的易地搬迁“微工厂”产业园。

许平2019年搬到旺家社区,一个孩子上学,一个孩子才1岁,婆婆长期生病,“到工厂上班要打卡,难以兼顾家里。”如何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帮助许平这样的搬迁群众?

“针织花照片发到社交平台后,引来不少点赞和求购。”何英说,“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社区党支部积极协调妇联、企业等,办起编织培训班。4月初,手工坊正式开业。许平作为牵头人,设计样式,分发模板。大家分头制作,再统一组合。

工作时间灵活,工资按件计算,手工坊吸引36名妇女加入,开发了30多种花束、挂件,通过直播卖货,每人月工资2000多元。

目前,贵州全省949个集中安置点已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一个个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个坚强战斗堡垒,带领群众攻坚克难,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41.45万户、92.99万人,实现了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走进一个个脱贫山乡,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转化为脱贫一线超强的战斗力。

“我们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我们在脱贫攻坚中形成的重要经验和认识概括为“七个坚持”,其中第一个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

深入脱贫山乡,深切体悟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制胜之道,一个深刻的感受油然而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把脱贫攻坚这件大事办好;只有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创造这样世所罕见的脱贫奇迹。

行走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这一感受更加深刻。

贺兰山下,一座座大棚整齐排列。“种上蜜瓜,一个大棚年收入可达10万元。好效益靠啥?‘科特派’。”在闽宁镇园艺村,种植大户马雅铃指了指大棚门口的标牌,上面写着“厦门市科技特派员、闽宁协作服务基地”。

过门道,进大棚。藤蔓挂在绳上,圆滚滚的蜜瓜垂在半空。马雅铃在绿叶中穿梭,忽见一条藤蔓叶子发黄,随即打电话求助。

5分钟后,一位50岁左右的女士出现在大棚。只见她伸手从口袋拿出修剪刀,边剪边讲:“阻断病源,防止传染,最为关键。”

“这位‘科特派’大姐,天天在大棚里转。哪些瓜果开花了,哪个棚里果子熟了,她都知道。”马雅铃所称的“‘科特派’大姐”,名叫赖瑞云,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是福建省第十二批援宁工作队队员。

早在1996年5月,福建、宁夏“千里结亲”。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担任帮扶领导小组组长,直接组织实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这一年,马雅铃14岁,全家从宁夏西吉县一个贫困山村,搬到永宁县这片待开发的荒地。第二年,这里被命名为闽宁村,后来发展成闽宁镇。

2020年,宁夏利用闽宁协作资金,加上地方筹资,在园艺村建起设施大棚园区。马雅铃承包了6个大棚。从选种优质蜜瓜,到制作有机肥,再到防治病虫害,赖瑞云手把手地教,马雅铃实打实地学。

“赖大姐从福建引来番石榴、莲雾试种。将来,这些水果行情好,价格高,赚钱多。”马雅铃让弟弟加入,一个种,一个卖,生意越做越大。

26年来,福建派出200多名援宁干部,更有数千名教师、医生和科技人员接力帮扶。闽宁镇先后使用东西部协作资金2.46亿元,安排实施项目57个。“十四五”期间,闽宁协作进一步走深走实:明确闽宁镇打造东西部协作示范镇、移民致富提升示范镇、乡村振兴示范镇,推进10个闽宁产业园转型升级,巩固提升100个左右闽宁示范村……这场跨越时空的“山海情”,不断续写新篇。

“组织东部地区支援西部地区,而且大规模长时间开展这项工作,在世界上只有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做到,这就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掷地有声。

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前厅卖电动车,后堂开修理店,陕西省平利县长安镇上一家店铺特别光鲜,与“返贫”似乎不沾边。

2010年,凌均年在镇上买下两层楼,凭着诚信经营,小日子过得滋润。

5年前,病魔从天而降。凌均年突然吐血、腹痛,到医院一查,患上了肝硬化。“起初两年,每年治病花销1万多元。”

2020年,凌均年的病情加重,除了在本地治疗,还要经常去西安的大医院治疗。医疗费、交通费、食宿费开销大,积蓄很快要花完。

“单看凌均年的住院支出,近3年就有14.9万元。”县、镇两级马上登门核实,把凌均年纳入防返贫监测对象。

2021年底,凌均年的医保报销比例上调。今年,他在县医院住了两次院,只掏了不到1000元。此外,他申请到大病医疗救助,获得6000元临时救助。妻子还当上了公益保洁员。

“控制了病情,降低了花销,防止了因病返贫。”凌均年重新开门营业,赶上镇里发展夜间经济,在屋后长廊卖起饮料、小吃。

在平利县,18.9万名农村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动态监测范围。到目前,像凌均年一样,被纳入防返贫监测对象的有4900多人。今年4月,县里出台防止因病返贫专项救助办法,专门帮扶患病后负担较重的农村人口。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谆谆叮嘱,化成真抓实干的坚决行动。

在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晏河村,脱贫户周福蓉靠着电商产业,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乡亲致富。

周福蓉跟电商结缘,最初是卖苗木。2014年,她种苗木赔了本,成了贫困户。2016年,她到县里开办的电商培训班学习,将苗木卖到网上,全家脱贫。2017年,仅代销土特产,月收入已达7000多元。

周福蓉没有止步于此。光山县组织的一次农产品展销会,让她开了眼:“各式各样的菜摆在面前,种菜是个好路子。”这回,她被微商吸引,尝试“视频攒人气,引流到微信,用‘互联网+本地化’的模式卖菜。”

2019年,周福蓉筹资承包占地100多亩的农场,建设30座蔬菜大棚,饲养2000多只土鸡。种菜,她不用化肥,不打农药,蔬菜供不应求。

14个微信群、4776位微信好友,周福蓉特别珍惜。她不仅在群里卖菜,还教大家种菜、做菜,去年赚了50多万元。她还帮周边村民卖土特产,仅大米一年就销了10万多斤。

“数字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近年来,光山县实施“电商+产业+服务”战略,免费培训近万农民;上线100多款信阳地区优质农产品,打造以“光山十宝、信阳十特、河南十优”为代表的优质农特产品体系;2022年,建立直播基地,打造网红团队,一周销售茶叶300多万元,一周销售马畈鲜桃100多万元……

2014年,河南省被确定为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省份之一,光山县等7个县被确定为首批示范县。目前,全省认定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99个,实现对53个脱贫县全覆盖。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村网络零售额达753.9亿元。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十八洞村梨子寨石碑上,“精准扶贫”四个大字依然催人奋进;四川昭觉县的“悬崖村”阿土列尔村,入云的天梯见证生产生活巨变……乡村振兴足音铿锵,响彻万千阡陌。

人民日报2022-10-13

 

 

黑龙江创新模式完善机制精准扶贫结硕果 凝心聚力勇于担当精准脱贫再发力 文章下载

黑龙江创新模式完善机制精准扶贫结硕果 凝心聚力勇于担当精准脱贫再发力

“十二五”以来,我省扶贫开发立足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积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不断创新扶贫模式,完善扶贫机制,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逐步实现由“漫灌”到“滴灌”、“概略”到“精准”、“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积极构建专项、行业、社会扶贫大格局,通过实施产业扶持、整村推进、金融扶贫、助学扶贫等专项扶贫措施,组织各行业部门落实扶贫责任,协调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使贫困地区经济及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贫困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截至2014年末,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33.7亿元、整合行业和社会扶贫资金293.5亿元、协调信贷资金551.3亿元用于扶贫开发,帮助8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扶贫开发取得了丰硕成果。

当前,全国扶贫开发正处于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为确保完成2020年如期脱贫的目标,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部署为统领,以国家级贫困县、大兴安岭南麓特困片区县和省级贫困县为攻坚主战场,以同步实现小康和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为主线,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2015年末,完成300个贫困村、13.9万户脱贫任务;2018年底前,非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全部脱贫;2019年底前,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提前一年完成脱贫任务,2020年巩固提高。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角,已经吹响。全省28个贫困县人心思变、人心思富,正用一条条举措、一滴滴汗水、一份份收获,诠释着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彰显出黑龙江坚决打赢打好扶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延寿县强基工程鼓起贫困群众腰包

延寿县从长远发展着手,科学地制订扶贫开发规划,牢牢抓住设施建设这个脱贫致富的关键环节,在道路交通、农业设施、产业项目建设等方面下大气力,不惜重金投入,有力地夯实了经济发展的基础,为经济大发展、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帮扶对象的脱贫致富提供强大的动力“加速器”,推动和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取得了显著成绩。

改善交通状况,优化环境促增收。“十二五”以来,全县共投入扶贫资金7000多万元,实施完成了35个贫困村的180公里水泥路、236公里砂石路、39座桥、648道涵、砌护143公里边沟项目建设。贫困群众增加了收入,175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玉河乡文化村主要公路仅从中心屯穿过,其他屯全部为砂泥路,群众出行困难,收获的粮食销售每市斤低于市场3到5分钱。2014年投入400多万元,完成了3条通屯路、2个屯的4公里屯内路建设,实现村与乡、屯与屯相通的畅通交通网络。村民自己算了一笔账,仅粮食销售增收这一项,每人年可增收500多元,加之销售农副产品等费用,该村已达到脱贫标准。

强化农业设施建设,节本增效促增收。共整合资金7600多万元,消除加固水库24个,建泵站36处,砌护主干渠39公里,支渠74公里,平整土地1.5万亩。通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农田渴水产量低、抗御灾害能力弱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开始想方设法加大种植投入,不断地提高产量,提高收入。据统计,2013年和2014年全县粮食产业连续递增10%,按市场价格计算,农业人口实现年人均增收300元以上,到2014年底已有10个贫困村、2.3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加信镇新建村是一个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的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以来,县政府投入整合资金120万元,村民自筹22万元,治理改造低产土地3800亩,衬砌灌渠3200米;投入农业开发资金300万元,衬砌300亩灌溉水库及附属,增加蓄水10万立方米;投入扶贫资金180万元,建设标准化提水站3处及附属,不仅解决了交通不便的问题,而且有效地增加了农业发展后劲,农田成了旱涝保收的丰产田,全村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年人均收入超万元的富裕村,2014年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村。

加大产业设施投入,提升附加值促增收。针对各贫困村产业结构单一等致贫的原因,坚持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特色产业项目,对农作物进行深加工,形成创收产业链,实现二次增收,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促进脱贫致富。5年来,全县投资2.3亿多元,兴建起各种养殖企业35个、特色种植小区6个、粮食深加工企业4个、农村产品加工5个、农产品销售网点50多个,各种产品深加工项目布局各乡镇,为农业产业增加产值,安置富余劳动力就业创收发挥了巨大作用。六团镇双安村,地处偏僻,远离公路,人均耕地少,以种植大田作物为主,经济价值低,2012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400元,是个典型贫困村。在推进产业项目扶贫工作中,投入扶贫资金376万元,群众自筹30万元,完成3000平方米场地、1000平方米加工用房、3套加工设施、1座烘干塔等设施建设。通过两年多的扶持,该村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合作社得到长足发展,全体村民全部加入合作社,9000多亩地全部流转,产品申请QS标识,并已打入沃尔玛超市。2014年全村增收24万元,户均增收近千元。

拜泉县多策并举加快脱贫步伐

拜泉县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实际,突出整村推进,全力抓好产业扶贫,科学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贫困村面貌有了较大改善,群众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收入由2011年的1590元提高到2014年的5395元。

立足精准扶贫,科学确定扶贫对象。为全面掌握全县贫困现状,在全省统一部署下,对全县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了精准识别。全县共识别出贫困村104个,抽调312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组成了104个工作队,深入到贫困村帮助识别贫困户,保证了识别工作的准确性。全县共识别出贫困户36360户,贫困人口127192人,为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整村推进,实现整村脱贫。“十二五”以来,拜泉县把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工作“主战场”,投资10690万元对47个贫困村进行扶持。为了最大程度发挥扶贫项目作用,从项目立项、申报、建设、验收到交付使用,全程按规定严格管理,确保群众全程参与、直接受益。项目建设全程公开,接受监督,扶贫项目投入形成的资产必须计入贫困村集体资产账中进行管理,项目建设完成后进行资产移交,明确管理责任。全县为贫困村修建道路185公里、桥涵11座、村民活动室22个、购置大型农业机械154台、修建农机库房17处、谷物晾晒台4处、村民休闲广场12处、安装太阳能路灯292盏、修建栅栏22210延长米。整村推进的全面实施,使全县75880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基本解决了贫困村行路难、机械力量薄弱、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低、公益事业不完善等难题,贫困村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激发了广大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培育产业扶贫项目,促进贫困群体增收。为了提高全县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结合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全力抓好产业扶贫工作。“十二五”以来,扶贫投入产业扶贫资金6285万元,建设完成了养殖小区5处,黑木耳基地1处,谷物烘干塔1处,大棚18.25万平方米,温室5100平方米,开发水田300亩,农机库房1处,购置甜菜生产机械等。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全县贫困村和贫困户生产能力和水平,为县域经济实现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助力。

动员全县力量,做好社会扶贫工作。为了把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结合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百个单位联农村,千名干部进农家”活动。县直单位联系贫困村,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包扶贫困户,全县共结扶贫帮扶对子1126个,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分析贫困原因,寻找脱贫出路,研究脱贫项目,制定脱贫措施。“十二五”以来,为贫困村和贫困户投入项目、物资等近两亿元,贫困户和贫困村面貌得到了全面改善,有力促进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

甘南县贫困群众乐享社会扶贫雨露

甘南县把加快发展作为促进减贫的根本举措,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作为扶贫的中心任务,突出社会合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公益元素注入扶贫开发,使得扶贫攻坚工作成效明显,贫困人口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几年来,全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8.9万人减少到2014年末的5.3万人,累计脱贫人口3.6万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53.74%。

定点帮扶显真情。“扶贫工作不要做面子工程,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2013年,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对甘南县定点帮扶。几年来,该集团公司已累计投入定点扶贫资金670万元。建设人畜饮水抗旱水源井16眼,先后解决了3117户农户饮水安全问题,为95户农户和有72名老人的敬老院接续了自来水,为14个贫困村42个自然屯的12万亩耕地提供了春耕抗旱水源支持;实施农田土地深松整地项目,为4个贫困村实施土地深松5000余亩,初步缓解了因土壤板结造成的粮食减产问题;援建计算机教室10处,采购联想电脑550台套,由145个班级近5000名中小学生上课使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计算机知识提供了帮助;设立兵工助学金,连续3年累计助学贫困大学生115人,为每名优秀的贫困大学生一次性提供助学金5000元,2014年为平阳镇东升村建设阳光节能大棚35栋,2015年正在为东阳镇同盟村建设阳光节能大棚40栋,项目建成后,同该村食用菌基地产业扶贫项目相结合,将为更多的贫困户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社会帮扶见实效。巨宝镇清涛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形式成为合作社社员,在经营管理的2.5万亩土地中,有3440亩来自76户贫困户及残疾户。59岁的郭臣行动不便,爱人又患有糖尿病,入社之前家里靠着不足30亩地维持生活,2013年他将土地以高出市场的价格流转给合作社,靠着合作社对残疾人的照顾政策,他在合作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年有1.5万元的打工收入。郭臣说,当时想都不敢想,现在实现了,现在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感觉踏实。同村的潘文秀患有风湿病和心脏疾病,已经六七年不能干活,平时靠着儿子赡养,如今20亩土地入社有一部分收入,平时在合作社获得一部分打工收入,到今年年底还将依据合作社经营情况有一部分分红收入,现在基本不用儿子补贴了。

“第一书记”带来新希望。2015年,国家实行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政策,为社会扶贫又注入了新的力量。兵工集团下派到兴鲜村的“第一书记”栗勇,在到任的这一个月的工作和生活中,通过走访农户、访贫问苦,感受到了群众生产的困难和生活的艰辛,对了解的情况进行了归纳分析,与村支部共同商讨解决制约贫困的瓶颈问题。最终提出了“一体两翼”远景发展目标。“一体”是以少数民族乡村旅游业为主体,“两翼”是以水稻种植业、肉羊养殖业为补充,引导村民分解劳动力,水稻种植业、肉羊养殖业、乡村旅游业各占三分之一。目前,肉羊养殖业是该村新兴的一项特色产业,已经初具规模,现有养殖圈舍8栋3200平方米,养殖肉羊650只,今年县扶贫办又即将投入财政扶贫资金近200万元,再建设养殖圈舍2000平方米、饲料库房20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合作社肉羊年饲养量将达到5万只。

泰来县依托特色产业助推贫困户增收

泰来县结合自身特点和地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全力推动贫困户增收致富。201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52亿元,同比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5332元,同比增长14.1%,贫困人口减少11920人,下降19.9%。

科学谋划特色产业发展方向。为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经过深入调查、全面分析,科学地确定了全县的特色主导产业。一是大力发展水稻产业。每年新发展水稻面积在10万亩左右,仅此一项,受益贫困户达3000余户,人均增收600元以上。二是大力发展杂粮杂豆产业。全县有沙岗地80万亩,具有发展杂粮杂豆产业基础性优势。几年来,围绕品种改良、新技术推广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杂粮杂豆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年总产量5万吨以上,年产值达3亿元,受益农户人均增收500元以上。三是大力发展棚室蔬菜产业。根据地处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在具备条件的部分乡镇大力发展棚室蔬菜产业。目前,蔬菜种植面积达3000亩,其中棚室蔬菜达到500亩,年产值达1440万元,受益农户人均增收900元以上。四是大力发展养殖业。把发展养殖业作为调结构、促增收重要措施之一,常抓不懈,重点发展奶牛、肉牛、肉羊、生猪的养殖。截至2014年末,奶牛存栏3万头、黄肉牛饲养量6.1万头、生猪饲养量60万头,畜牧业产值实现17亿元,受益农户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不断加大特色产业扶持力度。围绕既定的产业发展思路,出台政策、整合资源,大力推进各项扶持措施落地。一是政策扶持。先后制定了奶牛业、水稻产业、杂粮杂豆产业、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促进产业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鼓励广大农户参与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之中。二是项目扶持。几年来,整合农业开发、国土、水利、农业、以工代赈、畜牧等各类涉农资金,努力增加投入,有力地保证了产业发展资金需求,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金融和技术扶持。制定并出台了奶牛保险工作方案,为奶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为从事水稻、杂粮杂豆、棚室蔬菜产业的贫困户协调贷款,解决贫困户缺少生产资金的问题;组织畜牧、农业等技术人员开展科技服务进村入户活动,定期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解决农民发展生产技术难题。

多措并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一是打响特色产业品牌。着力在做大做强产业品牌上大做文章。2010年,“泰来大米”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保护申报成功,2011年,“泰来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成功,填补了齐齐哈尔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空白。“齐嫩湖畔”、“六河”、“冰玉”、“晶洁香”、“宇琪”、“禾翔”、“智丰”7个品牌的大米获得了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识;注册了“晟桥”、“素食猫”、“齐嫩湖畔”等有机食品标识。通过在各级各类媒体上大力宣传推介“泰来大米”和杂粮杂豆品牌,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二是引进龙头企业。成功地引进了汇源果汁、雅士利婴幼儿奶粉、龙泰肉制品、龙湘食品、康派尔食品、金禾米乳、中泰粮油、博远米业、源龙源酒业、荣程酒业等农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竞争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三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引导贫困户加入到组织化生产和产业发展中,实现了“小群体”、“弱群体”与“大龙头”、“大市场”的有效连接。目前,全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486个,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134万亩,有力地保障了主导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

桦南县绿色生态产业助力精准脱贫

桦南县坚持把脱贫解困奔小康作为一号政府工程,把发展作为治贫脱贫致富长效良药,跳出扶贫抓扶贫,大力发展水稻、大豆、瓜菜、黑木耳、生猪、肉鸡、肉牛、肉驴、绒山羊、獭兔等绿色产业,实现生产发展,贫困户增收。几年来,全县累计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5亿元,建设扶贫项目1245个,实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的作用,有效地助推了贫困人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变思路、建基地,大兴绿色产业。确立了以绿色产业扶贫为突破口,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拓宽贫困人口增收途径。一是依托优势建基地。按照一个区域一个特色、一个适生区形成一个产业带的发展模式,在南部乡镇建设了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在西部乡镇建设了万亩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在北部乡镇建设了万亩高产大豆生产基地,在中东部乡镇建设了万亩经济作物生产基地。重点建设了“一村一品”示范村10个、重点村20个。全县食用菌已发展到2亿袋、紫苏3万亩、大榛子1.2万亩,中草药0.2万亩,农民人均增收2200元。把生猪、肉牛、肉驴、肉鸡、绒山羊等健康养殖和生态畜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绿色畜牧产业做大做强。发展各类养殖场67个,带动4200户贫困户发展畜禽养殖,每户年均增收1100多元。二是科学示范建基地。以高产创建为突破口,加强核心示范园区建设,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辐射带动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投入资金3200万元,在梨树乡建设了集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收割、节水化灌溉、标准化生产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带动了周边村屯开展绿色水稻生产,每亩实现增收15%以上。目前,已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万亩,带动生产基地120万亩。投资1000万元在土龙山镇兴中村建立的肉驴养殖厂,辐射周边发展肉驴养殖1000户,发展肉驴养殖2500头。三是整合资源建基地。以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目标,加快推动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7.1万亩,推动了产业基地的规模化建设。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林区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大力开展生态经济林建设,全县大榛子产业开发实现了质的飞跃。投资215万元,在八一村建设了大榛子基地产业项目,栽植大榛子苗5万株。如今,大榛子树已陆续进入挂果期,一棵树能产近2斤果,市场价为28元/斤,贫困户从大榛子栽植项目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挖内潜、借外力,扶壮龙头企业。始终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理念,坚持把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创新扶贫开发机制的关键来抓,充分用活国家扶贫政策,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建设一批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增强了产业扶贫的带动作用。依托丰富的水稻、大豆、畜禽、山产品等资源优势,培育和扶壮了鸿源农业开发集团、巨龙实业等龙头企业。全县龙头企业订单生产面积达到166万亩,带动农户5.8万户,其中贫困农户3.1万户,户均增收1100多元。

建组织、促发展,助力精准扶贫。把规范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推动绿色产业扶贫的重点。重点培育和扶持了带地入社、民企联利、订单农业、特色种植基地、粮食银行、家庭农场等6种模式的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了“1234”培育工程,即培育10个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规范化家庭农场,认定30名规范合作社理事长,400名新型职业农民。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987个,联合社6个,注册家庭农场287家,全面激发了脱贫致富活力。全县已发展股份合作型、专业协会型、龙头牵动型、园区辐射型、能人带动型、市场集散型、产销协作型等7种模式的合作经济组织365个,覆盖了优质水稻、瓜菜、畜禽、农机、食用菌等35个产业门类,带动农户5.3万户,其中贫困户3.2万户,户均增收2100多元。通过加强合作组织建设,打造出了“孙斌”牌大米、“呱呱娇”牌白瓜籽系列饮品等21个特色品牌。

桦川县政策暖人心扶贫见成效

桦川县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增进党群干群感情、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稳定和谐、助农增收脱贫”的重要抓手,制定了“四五六七”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在扶贫措施上,采取突出整村推进扶贫、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突出产业项目扶贫、突出转移劳动力就业扶贫、突出帮扶单位定点扶贫、突出政策兜底扶贫、突出夯实组织基础扶贫等“七突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收入明显增加,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

突出整村推进扶贫,促进了重点乡村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作为解决区域贫困和个体贫困并存问题、增加贫困群众经济收入的最有效途径,几年来,投入整村推进资金5200余万元,实施自来水入户,修建水泥路,路灯、广播设备安装,建综合服务室,建休闲广场,垃圾处理厂建设,种养殖产业化项目等208个。通过项目的实施,贫困户增收渠道进一步巩固和拓宽。

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为美丽乡村试点贫困村投入扶贫专项资金998万元,并将45个贫困村全部纳入到环境综合整治当中,整合各类建设资金达到2430余万元,为贫困村致富增收与改变村容村貌同步进行提供了必要保障。

突出产业项目扶贫,拓宽了贫困农户增收门路。运用市场思维,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围绕区域特色优势凸显的水稻、烤烟、绿色蔬菜、菇 、食用菌等产业,投入产业扶贫专项资金2800万元,实施低产田改造、水稻育秧小区复种和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使产业扶贫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

突出转移劳动力就业扶贫,提高了贫困农户致富能力。依托各类培训基地,重点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特别是“两后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组织输转力度。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1.3万余人,发放贫困学生职业教育补助87.1万元,已有1650名贫困家庭子女实现稳定就业。

突出帮扶单位定点扶贫,形成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格局。各级帮扶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能,为桦川县最贫困的乡村送技术、送物资、送资金、送信息,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帮扶工作,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在定点帮扶中,中国人民保险集团有限公司选派了挂职干部,帮助各项事业发展出主意、想办法,每年提供100万元的帮扶资金支持。省直帮扶部门先后派出60余人次到桦川实地调研,走访对接,了解贫困需求,帮助谋划脱贫措施。开展了多项救灾救济、捐款捐物、捐资助学等活动,直接投入资金近200万元。市直帮扶单位也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在资金、政策和项目等多个方面,帮助桦川争取上级支持。

突出政策兜底扶贫,增强了贫困户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着力缓解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所需资金短缺问题,全县互助资金协会发展到11个,入会农户1188户,互助资金总规模达430万元。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将460户740人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贫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都纳入低保体系,实行了应保尽保。通过医疗救助兜底一批,将贫困户全部纳入新农合保险范围,先后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4.8万元,为1630名贫困农户缴纳了新农合医疗保险,为12个贫困村的24100亩土地购买了农作物阳光保险。

突出夯实组织基础扶贫,提高了贫困村脱贫致富战斗力。以解决部分贫困村“两委”班子战斗力不强等问题为重点,把村里的致富能手、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等优秀人才通过“公推直选”的方式,充实到村“两委”班子当中。同时,结合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以“百部联百村”活动为载体,确定了45家县直单位“一对一”开展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建立了党委“一把手”联系包保制度,与帮扶村建立联建支部,并选派本单位干部任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极大地提升了村“两委”班子战斗堡垒作用,为贫困村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

汤原县多措并举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

汤原县不断创新机制,加大整合投入力度,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助推扶贫事业快速发展。全县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9亿元,在33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改善了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

扶贫先扶志,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工作的切入点。针对扶贫村现状,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切入点,以转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作为发展经济的突破口。2012年至2015年新建村内水泥路61公里、修砌水泥板边沟38公里、安装栅栏3000延长米、安装路灯550盏,还新建粮食晒场1.85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的生产生活,美化了村容村貌、为美丽乡村建设加分添彩,增强了村民自我管理的意识。

扶持产业项目,以发展生产和转移就业带动贫困户增收。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400万元,建设了两处1.4万平方米的食用菌研发生产基地,建设木耳菌房4020平方米、木耳菌挂袋大棚150栋。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力就业率,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吊袋木耳大棚项目的实施带动了近20个村近千户农户发展吊袋木耳生产,打造了该县农村新兴支柱产业,带动吸纳2100多名贫困家庭的劳动力从事食用菌生产或在基地务工就业,每年劳务创收210万元,人均实现增收1.5万元,实现了8000余人脱贫。建设烤烟小区10个,烤烟房400栋。烤烟小区项目的实施,开辟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新渠道。全县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每年农民种植烤烟收入5000万元以上,县财政增加税收近2000万元。同时,每年可安排2000多名贫困群众在烤烟基地打工就业,人均年增加收入6000多元。通过食用菌种植、烤烟生产等产业项目扶持,已有4.5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

组织全社会力量,整合资源,群策群力做好帮扶工作。具体围绕四个方面开展社会扶贫工作,一是定点驻村扶贫。中、省、市直帮扶单位分别对所包扶的村进行实地考察走访,并下派驻村干部39名,由省、市委组织部下派第一书记6名,共对接贫困户200余户,为贫困户、贫困村解决实际困难。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派驻的挂职干部龙亚飞同志,亲自走村入户搞调研,并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扶贫开发建议;省派第一书记赵玉杰、关铁夫等同志到职后,直接驻村并很快进入角色,已经为所包村争取到两个项目20余万元,代表所包村外出招商。二是民营企业扶贫。30多家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帮扶全县58个贫困村,帮扶结对82对,受益贫困户达810户。直接投入资金52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60人次,资助贫困户720户。社会组织扶贫。军警部队帮扶贫困村75个,帮扶结对240对,受益贫困户数730户。直接投入资金10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475人次,资助贫困户600多户。三是各界人士扶贫。社会各界共260人参与扶贫,帮扶贫困村290个,帮扶结对312对,受益贫困户6800户。直接投入资金达70万元,帮助引进项目3个,金额达300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530人,修建校舍4所,资助贫困户2480户,举行培训班11期,共培训2550人次。

同江市全面发展消除贫困

同江市始终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民生工作的大事、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用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着力解决好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和多数贫困户的生产能力问题”的要求,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绩。2014年,全市42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2226元增加到5201元,贫困人口由51366人减少到33805人。

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始终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扶贫开发的战略性工作,把种养业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实行分类指导。购进优质基础母牛5022头,扶持贫困户2511户;购进紫貂335只,扶持贫困户7户;购进仔猪3520头,扶持贫困户2931户;建设两个赫哲族扶贫肉牛养殖小区,建牛舍1600平方米、小区管护房120平方米、畜牧技术服务站120平方米,购置饲料加工和繁改设备和农业机械,购进优质基础母牛269头,带动了赫哲族群众发展经济。为重点村建设畜牧服务站1980平方米,为每个村投资1万元购置繁改设备,举办黄牛繁改技术培训班7期、黄牛科学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班5期。投入406万元,为街津口乡卫明村建设葡萄种植基地450余亩,建设葡萄汁加工厂一座,带动134户贫困户脱贫,解决240人就业;投入610万元,为三村镇头村建设蔬菜温室10栋、蔬菜大棚50栋,带动100户贫困户脱贫。初步形成以种植业为基础,以畜牧业为支柱,以多种经营为补充的产业化格局,重点村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加快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以来共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2.8亿元,重点实施了青龙莲花河涝区治理、鸭北涝区治理、松干堤防整治、三江口、新颜护岸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提高了防洪除涝灌溉能力。新增防洪保护面积80万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50万亩,新增水田灌溉面积18万亩,新增水土保持治理面积3.5万亩,受益人口68000人。在重点村挖排水渠45,800延长米,建设水毁民堤2.15万延长米,修农田路252公里,建桥2座,建涵87处。修建村屯砂石路190.5公里,铺设过道涵管7000多节。基础设施的完善,带动了重点村的经济发展,为重点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乡村道路建设不断加强,全市通车自然村屯由2011年的52个增加到113个,通车里程由2011年的290公里增加到591公里。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消除了无电村屯。农村中小学校全部实现砖瓦化,新建、扩建和维修校舍70所,校舍危房问题基本解决。实施人畜饮水工程,结束了63个重点村群众喝地表水的历史,解决了吃水难问题。建设村级卫生所63个,配备了所需的医疗设备,改善了重点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农民求医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卫生防疫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强化了地方病、传染病防治工作,农村卫生环境有了明显改善。79个自然村实现了数字微波光缆通讯,初步解决了通讯难的问题;为63个自然村安装了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8%以上,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314.5万元,为10个乡镇的21个行政村修建村屯水泥路34.5公里、村内栅栏1.17万延长米、路边沟1.24万延长米、村内公共厕所3座、安装太阳能路灯400多盏、改造泥草房5户、绿化树木750棵。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19.5万元,为全市10个乡镇的14个村屯建设休闲广场1.09万平方米、建设村民活动室1540平方米、建设卫生所4栋320平方米。

林甸县开启滚动扶贫致富新模式

2011年以来,林甸县积极探索建立了滚动扶贫机制,不断借助外力强基础、依托龙头兴产业,初步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截至2014年,已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244.96万元,完成21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带动13400人脱贫。

抓基础,打通了贫困村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将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帮贫脱困的前提和基础。持续聚焦贫困村道路出行、农业基础设施等制约瓶颈,积极争取整村推进项目,集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打通了贫困村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先后为21个贫困村铺设红砖路46公里、水泥路26.7公里,整修农田路38550延长米,新修民堤2500延长米、水渠39901延长米,新打抗旱井28眼,铺装步道砖2000平方米;建设粘豆包配套生产车间600平方米,帮助159户贫困户新建移动香瓜大棚33500平方米、节能温室3600平方米、玉米膜下滴灌1050亩;扶持贫困村新建自产蔬菜批发市场1处,购置大型农机具9台,配建农机库房1160平方米,为贫困村购置水泵7台,覆膜机61台,修建围栏720延长米,有231个自然屯、18400户农户受益。

兴产业,开启滚动扶贫致富新模式。滚动扶贫模式即采取自愿的方式,引导全县建档立卡实名制管理系统中的贫困户,分期分批进驻产业扶贫示范区棚室进行生产,实现了财政扶贫资金的滚动发展,用于滚动再扶贫。2012年,与润琦集团、双阳河果蔬种植合作社合作,在全省率先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滚动扶贫新模式,在润琦集团万栋生态有机棚室基地内辟建了产业扶贫示范区,扶持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进驻棚室生产,滚动发展,稳定脱贫。截至目前,已投入产业扶贫项目资金2817万元,建成扶贫棚室84栋,有65户贫困户入驻经营,每个贫困户年均纯收入可达4万元,两年的扶持期内入驻贫困户可实现稳定脱贫目标。同时,产业扶贫示范区还吸纳了周边村屯1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年人均收入1.5万元。

抓整合,集聚脱贫致富新动力。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到扶贫开发工作中来,全力构筑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社会互动、群众主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2014年启动实施干部驻村工程,省直5个部门、市直76个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县直48个部门分别组成驻村工作队,深入贫困村开展定点驻村帮扶,实现了4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省环保厅为四合乡学田村投入12万元帮助该村安装路灯,并捐赠图书500余册、衣物623件;省人大办公厅为四季青镇隆山村配备了电脑、打印机,为该村7个自然屯配备扩音器7套,并提供涵管100节,尿素10吨;省贸促会已投入资金6.5万元帮助宏伟乡核心村建设休闲广场。县定点包扶单位累计投入245.61万元,用于教育资助、育秧大棚建设、排水口修建等方面扶持。大庆市民进企业家联谊会和共享蓝天志愿者团队、县内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及社会人士累计投入162.5万元资助515名贫困家庭学生,并为一所中心小学配备电脑40台、电子白板1套、功放2套、操场播放设备1套、投影设备1套、图书架8个、阅览桌椅20套、图书300册,改善了办学条件。

饶河县扶贫项目助力老区迈新步展新颜

饶河县通过整村推进、彩票公益金、特色产业、雨露计划等项目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贫困人口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农民收入逐年增加,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初的1550元增加到2014年末的4795元,人均增加3245元,年均增长21%。近5年来累计脱贫人数达17366人,贫困发生率由42%下降到33.8%。

整村推进推出村落新面貌。有31个贫困村几乎全部通过整村推进项目进行村容村貌改造,为乡村修建水泥路12.15公里、涵洞92道,建彩钢栅栏9400延长米;修建路边沟10940延长米,修农田路36.8公里,排水沟5.5公里。为村民修建休闲广场10350平方米,建村级活动室200平方米;打深水井2眼并安装配套设施;修建排水闸1座;安装水处理设备1套;安装太阳能路灯85盏。为农民引进大豆玉米良种4.26万公斤;建水稻育秧基地20亩;实施旱改水工程0.95万亩;为2.5万亩农田引进通丰养份平衡剂;引进改良肉牛45头,引进良种野猪65头,引进良种梅花鹿45头。村内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水、电、通信、卫生院一应俱全,通村水泥路达到全覆盖。

彩票公益金项目铸就辉煌。2013年和2014年总投资5222.01万元,其中,中央彩票公益金1500万元,整合资金3722.01万元,村均投入520余万元,完成了两大类22个项目建设,有效地改善了老区村的村容村貌。投入彩票公益项目资金540.5万元,完成生产路55.89公里、农道桥7座、涵洞145座、排水渠3.2公里、村内街道维修4.2公里、村内街道水泥路2.8公里。整合部门资金3482.01万元,完成排水渠22公里、灌溉渠道20公里、生产路14公里、街道路面维修4公里、6米宽街道水泥路5公里、涵洞60座、提水泵站1座。项目区公共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199.5万元,投入彩票公益金项目资金959.5万元、整合资金240万元,先后完成石砌路边沟8.68公里、铁栅栏16.6公里、水泥晒场2万平方米、休闲广场500平方米、库房30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人畜饮水工程4处、建村级活动室200平方米。高标准、全方位的项目建设,使项目区内10个贫困老区村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提升了老区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项目直接扶持10个老区村的681户贫困户、带动3015户农户受益,为贫困老区村的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特色产业打造扶贫新道路。根据县域资源优势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的基础上,确定以水稻智能催芽为主的种植业、以乌苏里江渔业养殖孵化为主的水产养殖业、以果蔬生产为主的特色棚室产业、以珍贵毛皮动物为主的畜牧业为扶贫主导产业,总投资3200万元。项目完工后,蔬菜种植面积将达到温室121栋,超级大棚370亩,露地菜2000亩;珍贵毛皮动物养殖园区项目,建成占地面积13.89万平方米(200亩),58栋生产用房,容纳84户养殖户入住。项目达产后园区年饲养量可达6.66万只,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皮张4.99万张,实现销售收入3990万元,利润总额1490万元。同时辐射全县及周边县市,可直接带动养殖户52户,辐射养殖户500余户。

绥滨县“立体式大扶贫”功省效宏

绥滨县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整体推进”的方针,整合扶贫资源,聚集各方力量,构建了“立体式”大扶贫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被评为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全省扶贫开发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扶贫系统统计监测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选送国华学子工作先进单位等。

政府主导,整合资源,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不断完善扶贫资金投入机制,通过向上争取一点、项目整合一点、帮建单位帮扶一点、政府补贴一点、农民自筹一点,形成了“各炒一盘菜、凑成一桌席”的资金投入机制。“十二五”以来,在国家财政投入整村推进专项资金9210多万元的基础上,又积极整合各种涉农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实施重点建设。先后实施了4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共建设卫生所13个,自来水入户4个村、自来水改造2个村,建设烤烟房90栋、新建了村级白色道路125公里,修田间路116公里,建设温室大棚10栋4400平方米。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通乡、通村、省级网络化公路都实现了95%硬质化。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程控电话入户率都达到了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80%;农村砖瓦化率达到40%,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突出精准,创新思路,扶贫长效机制初步形成。不断在创新扶贫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在“造血式扶贫”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不断探索新思路和新模式。一是创新金融扶贫模式,探索互助金新思路。2006年6月,开展了“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8年来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2014年底,已有41个村建立了“互助金”协会,入会贫困户达到6706户,覆盖了三分之一的贫困人口,资金总额达到4980万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户贷款难、贫困户贷款更难”问题。二是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新举措。结合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养鹅产业,投资2000万元,实施了肉鹅加工龙头企业及10个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屠宰加工肉鹅20万只、养鹅基地出栏20万只肉鹅,实现年销售收入3020万元,年可创净利润456.11万元,可为下岗人员和农村贫困人口提供700个就业岗位。三是创新定点驻村扶贫方式,探索扶贫开发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新模式。制定了《创新工作机制实施意见》和《定点驻村实施方案》,全县53个贫困村,从2014年开始,每年实施一批,每批帮建两年,2020年前完成。

社会帮扶,全民参与,多级立体扶贫格局逐步建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先后实施了爱心包裹、圆梦中国等中国扶贫基金会和省扶贫基金会的社会扶贫项目,争取学生型包裹1万个、学校型包裹100个,小学篮球场建设4个,便民桥4座;开展了白内障复明工程,为35名老年患者免费实施了复明手术;先后帮助23名贫困家庭学生争取免费就读广东国华纪念中学的机会,节省各类费用400多万元。中粮集团多次协调旗下多个企业来考察和调研,为绥滨提供30万吨的水稻仓储指标,并积极探讨更深层次的包扶与合作。省高法为永祥村等6个村捐助了价值8万元的办公用品和书籍;省高法、省政府法制办开展了送法下乡活动;省农开办定点帮扶4年来,计划外为4个定点帮扶贫困村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用于改善贫困村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2014年,省农开办又为友谊村投入300万,修硬质田间路,建粮食烘干塔,扶持贫困户温室大棚等项目。

海伦市行业扶贫助力精准脱贫

海伦市坚持把整村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有机结合、一体推进,注重发挥行业部门职能,坚持把改善贫困村发展环境和生产条件作为各行业部门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向贫困村倾斜,深入开展精准扶贫。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570元,比2010年增长46%,到2015年末预计可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3,730人。

大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扶贫。2011年以来,全市共开工建设产业项目173个,总投资160亿元。全市规上企业发展到36户,拉动税收以年均两位数增幅递增,拉动就业以年均2,000人的增量递增,工业经济推动脱贫的作用明显增强。

大力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扶贫。深入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试点,承担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及应用等五个项目,农业改革惠及了更多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00个,家庭农场发展到1,980个,带动全市规模经营面积达到340万亩,有效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深入实施“六带十百千”科技示范工程,建设绥化市级园区十大类100处,打造典型700个,培育高产创建科技示范户3,000户,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98%以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连续11年跻身全国产粮大县行列。

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扶贫。坚持以中等规模城市建设为牵动,深入实施“1128”城乡总体布局规划,全力推行美丽乡村建设,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三年方案”,全面打造干净整洁、整齐漂亮、设施完善、乡村文明的新农村。全市城镇居住人口每年都以近万人的速度增容,城镇化率达到41.19%,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4.5%,人均绿地面积8.61平方米。随着城乡环境的改善、承载功能的提升,拉动农民进城创业增收的作用已初步显现。

大力推进民生社会事业建设扶贫。连续三年持续实施“十大民生工程、50件惠民实事”,累计投资36.4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164万平方米、廉租房1,800套9万平方米,改造泥危房2.5万户171万平方米,使3.5万户弱势群体喜迁新居,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帮助贫困户解决基本住房安全问题。投资9,800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03个村屯15万人吃上了“放心水”,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5%,贫困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投资3.5亿元的建碾公路海伦段,即将全线通车,制约影响11个乡镇和一些贫困村发展的历史问题将得到解决。市医院被省卫生厅评为三级乙等医院,海伦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经验被国家确定为“海伦模式”,在全国推广;全市行政村70%配有标准的卫生室,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投资1.8亿元用于城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城乡低保、社保、医保实现增量扩面,特别是将符合条件贫困村中的低保对象和五保对象纳入医疗大病救助范围,确保贫困村困难群众病有所医,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兰西县“三结合三集中”精准致富路

兰西县上下戮力同心,加大新一轮扶贫开发力度,坚持片区扶贫开发工作与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整合资金、整合项目、整合科技,集中向最贫困乡村投放,达到建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坚持项目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合作社集中,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精准发力,精准致富路。到2014年末,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2440元增加到5877元,增长了1.4倍;农村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112300人减少到48850人,有63450个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有29个贫困村摆脱贫困,踏上富裕发展的新征程。

规划先行,扶贫成果日益显现。2012年,研究制定了《大兴安岭南麓兰西县2011—2020年特困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发展规划》、《兰西县2011—2015年特困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兰西县2011—2015年特困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产业发展规划》。有交通、水利、能源、产业基地和小城镇建设等五大类17个项目被纳入到“大规划”。几年来,累计争取国家特困片区项目资金15亿元,自筹7.9亿元,升级改造三四级公路152公里、土地整理52.3万亩、建高效节水灌溉农田10.5万亩、建千亿斤标准良田4万亩、解决农村安全饮水24.2万人以及9个乡镇环境连片整治等一大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建设项目,为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整村推进,扶贫成效愈加明显。十二五以来,分四批启动贫困村33个,累计整村推进扶贫资金4823万元,整合行业部门资金2亿多元,重点扶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蔬菜棚室88栋,修村屯道路112公里,购置大型农机具20台套,修农田排水渠32500延长米,解决了制约贫困村发展、增收、行路等难题。红光镇义发村整合扶贫、交通、一事一议和自筹等各类资金1000多万元,修村屯道路36.5公里,解决了全村11个自然屯行路困难问题。

产业发展,扶贫作用更加突出。按照东稻、西牧、中菜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布局,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蔬菜扶贫产业。5年间,共投入产业化扶贫资金7000万元,其中投资200万元的产业项目4个、600—700万元的2个、1000万元的2个,今年又争取到1800万元的呼兰河橡胶大坝产业项目1个。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拉动近万户农户直接受益。同时,通过特色瓜菜产业项目建设,加快了全县瓜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发展,奠定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结对帮扶,创新精准帮扶机制。一是县直部门结对帮扶。确定了15个县级领导包15个乡镇,105个部门和320名党员干部组成定点联乡驻村入户帮扶工作队,定点帮扶105个行政村,每个村至少结对子帮扶10户贫困户,并纳入年度考核,直到2020年如期脱贫为止。二是党员领导干部结对帮扶。采取“321”帮扶机制(即县级领导每人每年帮扶3户,正科级2户,副科级1户),发动724名副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重点与50个贫困村6000户贫困户结对子帮扶,重点在思想、创业、就业、项目、资金、信息、技术和生活等方面开展帮扶,力争通过一对一帮扶,确保每年有1000个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抚远县优势产业圆贫困农民致富梦

抚远县坚持开发式扶贫,不断创新扶贫机制,大力实施优势产业扶贫战略。“十二五”以来,扶贫项目总投资1.5亿元,完成174个扶贫项目建设,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2.78万人减少为1.14万人,贫困农民人均收入由2010年的1246元增加到2014年的3748元,村容村貌有了明显变化,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有较大改善。

瞄准贫困人口,坚持示范引路,大力开发生产项目。从扶持发展生产入手,围绕拓宽增收渠道,立足产业结构调整,一是积极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力求示范引路。实施“旱改水”项目,引导农民以稻治穷。建设3万亩、3个水稻生产示范区,直接扶持贫困户2830户,辐射带动农户3687户。通过旱改水,粮食产量增长3倍,收入增长2.4倍。通过示范引路,全县水稻种植占耕地面积的比例由2010年的27%提高到84%。二是立足特色抓基地,大力开发果蔬产业。投资1600万元,建设了“东极对俄果蔬扶贫开发示范基地”,以“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开发四季瓜果、蔬产生产项目。到2015年底,每栋温室大棚可获得纯收入15万元,净利润可达123万元,带动贫困户年增收3万元。三是积极培育旅游产业发展壮大。开发乌苏镇“赫哲风情渔家乐”乡村旅游配套扶贫项目。项目占地300亩,分三期建设完成,一期于2015年建设,投资1170万元。282个贫困户、840个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增加旅游收入210万元以上,人均2500元以上,实现全村的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达到精准扶贫全覆盖。

改善发展环境,提高生活水平,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找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在重点村中实施“整村推进”。通过5年的努力,整合各类资金新建水泥路28个村62公里、自来水管网入户6个村1400户、社区综合服务室12个;修建休闲广场及篮球场8个2.3万平方米,添置健身器材120个,设置垃圾箱364个;修路边沟9.2万延长米、安装铁栅栏8.7万延长米、路灯130盏;改厕221所;村屯绿化植树120万株。通过“整村推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的思相观念、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发生了深刻变化。

多措并举,整合资源,多渠道促进农民脱贫。加强培训,提高农民致富能力。5年来,共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1.15万人,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开展小额信贷,支持贫困农民发展生产。投入资金630万元,在21个村实施了互助资金试点,解决了群众生产中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激发了广大贫困群众的创业发展潜能。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构建“大扶贫”格局。坚持领导包点扶贫,县“四个班子”领导每人联系一个贫困乡(镇),帮助解决重点村的实际困难。实行部门驻村扶贫,驻抚部队、县直机关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定点帮扶,在项目、资金、物资、技术、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动员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到重点贫困村兴建基地、联办企业、转移就业,推进“村企共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5年来,国家、省和县直定点扶贫单位投入或协调帮扶资金688万元,建设和引进项目72个。

黑龙江日报2022-11-06

 

 

精准扶贫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 文章下载

精准扶贫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要通过精准扶贫行动使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到2022年同步实现小康社会。实现全面脱贫,离不开各级政府切实可行的扶贫政策。政策是否落实、扶贫是否取得实效,最关键的是人民农民是否满意,人民农民的迫切需求是否得到解决。本文通过对克东县7个乡镇进行精准扶贫过程中农民对本地区扶贫方面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到克东县农民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满意度总体良好,但还是存在由于政策宣讲不到位、驻村扶贫工作不到位、政策落实不到位而影响了农民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通过对农民满意度偏低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提出了合理化的对策及建议,进一步提升克东县脱贫攻坚农民满意度,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克东县 精准扶贫 农民满意度

从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方略以来,我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6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人民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在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扶贫攻坚提出了新思想、新目标和新征程,“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再一次把扶贫提高到国家新的战略高度。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注重扶贫对象、方式、内容更加精準;注重扶贫效率与质量,始终把人民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对政策的满意度是国家制定和实施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本文根据克东县贫困现状,研究了克东县农民对脱贫攻坚工作满意度情况及影响因素,创造性地提出农民满意度对扶贫工作的影响与重要性问题,为今后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1、克东县精准扶贫概况

克东县位于黑龙江省中北部,齐齐哈尔市东北部,全县幅员面积208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8.5万亩。全县辖7个乡镇10个农林牧场,98个行政村,总人口29.9万,其中农业人口23万。2001年被评为省级贫困县,2011年被国家列入大兴安岭南麓特困片区县。全县有贫困村55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724户19627人,贫困发生率为8.5%。2021年,克东县顺利完成了户脱贫、村出列的既定目标。近年来,克东县形成了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以光伏扶贫和金融扶贫为支撑,以“乳豆水”三大主导产业为牵动,多项产业叠加、多种模式并举、多条门路增收的扶贫产业格局。从整体来讲,目前克东县贫困的难题主要是农民内生动力不足和农民满意度不高。经过几年的努力,2021年底,建档立卡未脱贫户减至1145户257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11%。这些建档立卡户的脱贫工作是难中之难,困中之困。根据工作安排,克东县将在 2021 年脱贫攻坚“摘帽”。

2、问卷设计与回收情况

基于收集资料和了解情况的需要,针对克东县精准扶贫过程中农民满意度的情况制订了一份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个人信息、“两不愁、三保障”情况、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驻村帮扶情况、脱贫退出认可度等。选取克东县7个乡镇285户贫困户、285户非贫困户作为脱贫攻坚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对象。问卷采用访问提纲,共发放问卷 570 份,回收 570份,回收率 100%;有效回收562 份,有效回收率 98.5%。

3、农民满意度情况分析

此次研究访问了285户贫困户,其中,对脱贫攻坚工作非常满意的104户,占比36.5%;满意的149户,占比52.3%;比较满意(还行)的27户,占比9.5%;不满意的5户,占比1.7%。走访了285户非贫困户,对脱贫攻坚工作十分认可的61户,占比21.4%;认可的183户,占比64.2%;不了解的29户,占比10.2%;不认可的12户,占比4.2%。通过情况分析来看,绝大多数贫困户对脱贫攻坚工作表示满意,但非贫困户的认可度相对低一些,大约在85%左右,问题主要集中在个别户和少数人身上。下面主要从农民对政策的宣讲方面、对政策的落实方面、驻村帮扶方面的满意度做调查与分析。

3.1 农民对本地区扶贫政策宣讲方面的满意度

根据数据分析,克东县农民对本地区扶贫政策宣讲的方面比较满意的人数占比最多,达到 35.21%,其次是一般满意的人数占比为 29.58%,非常满意的人数占比 19.72%,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人数最少,分别占比 9.86%和5.63%。从调查结果中反映出克东县农民对本地区扶贫政策的宣讲方面满意度一般,反映了政策宣讲不到位。有的村两委和工作队工作不够细致,工作方式方法简单,在组织农民、宣传农民、凝聚农民上着力不够。具体表现为:有的不重视政策宣传,简单地认为只要把政策落到人头上就行,宣不宣传不重要,农民对享受到的政策不知晓,了解不全面,导致农民不理解,对脱贫攻坚成效的评价大打折扣;有的宣传方法单一,覆盖面不够广,农民对自己享受的政策知晓多,对别人享受的知晓少,给贫困户讲得多、非贫困户讲得少,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矛盾;有的不愿意宣传,觉得越宣传矛盾越大,农民知道得多了给自身增加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缺乏担当负责的工作作风;有的宣传不透彻,为了宣传而宣传,贫困农民对政策理解不深,对标准把握不准,对条件认识不清,导致农民对好政策不理解不支持。

3.2 农民对本地区扶贫政策落实方面的满意度

在克东县农民对本地区政策落实方面的满意度调查中,主要从农民对“两不愁、三保障”情况满意度、金融扶贫政策、产业扶贫政策、转移就业扶贫政策的满意度方面进行调查。根据数据分析,农民对“两不愁、三保障”比较满意占的比例最大,为 48.5%,非常不满意占的比例最少,为 1.5%。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克东县贫困户对“两不愁、三保障”总体满意。克东县在危房改造、饮水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方面做的工作较到位。对金融扶贫政策比较满意占比最高,为47.1%,非常满意占比29.4%,一般满意占比11.8%,比较不满意占比11.8%,对本村的产业扶贫政策比较满意所占比例最高为 44.1%,其次是非常满意占比 25%,一般满意占比 16.2%,比较不满意占比7.4%,农民对本村的产业扶贫政策非常不满意所占比例最低,为 1.5%;对本村的转移就业扶贫政策比较满意所占比例最高为 26.5%,其次是非常满意占比 25%,一般满意占比 17.6%,比较不满意占比 7.4%,非常不满意所占比例最少,为 1.5%。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本村农民对自己“两不愁、三保障”总体满意、反映出该村政策落实方面整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农民反映的“上边很好,村里不行”“国家政策很好,执行不到位”的说法,说明农民对村组干部,对基层工作不满意、不认同。2021年,由于危房改造任务较重,工程队施工水平和工作标准参差不齐,加之有的工作队和村两委没有做好监督协调工作,导致在住房、饮水改造上存在个别瑕疵,有的农民对此颇有怨言。

3.3 农民对本地驻村帮扶方面的满意度

调查农民对本地区驻村帮扶方面的满意度,驻村帮扶的内容主要包括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经济头脑和致富本领、村两委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帮扶责任人5项,从所调查的人群中得出结论:在对所调查的人群中对驻村帮扶方面的满意度分别是驻村工作队90%、村两委班子经济头脑和致富本领70%、村两委工作作风75%、工作能力 80%、帮扶责任人88%。也反映出有的工作队走屯入户较少,走中心屯贫困户多一些,其他屯去的次数较少,没能及时了解掌握农民诉求,以致于在村上开展帮扶一年多,有的农民对工作队不熟悉,将驻村干部与帮扶干部弄混,甚至有的说不出工作队的派出单位和驻村干部姓名。有的工作队只走访贫困户,很少到非贫困户家里,在调研过程中,有的非贫困户反映工作队只来过一次,甚至有的不认识工作队。有的工作队和帮扶干部对走访帮扶应付了事,走过场,进屋屁股还没坐热就走了,没有真正走下去、访进去,没有从感情上与农民沟通,帮扶措施缺乏可操作性,扶贫政策没有落到点子上,导致贫困户对驻村帮扶工作不认可。

4、影响农民满意度的分析与对策

通过在满意度较高的村进行了深入访谈,梳理总结了影响农民满意度的对策。

一是分类别,实行精细管理。通过开展大走访、大排查活动,全面掌握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满意度,按照满意程度进行分类,非常满意的多少户,模棱两可的多少户,不满意的多少户,逐户分析摸排,找准各类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思想症结,建立农民满意度分级台账,根据不同的诉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

二是划重点,落实包保责任。发挥村两委熟悉村情、民情的特点,以村组干部为主,对难点户、无礼户进行责任包保,每名村組干部包保1-2户,发动感情攻势,做好心理工作。同时,村两委和工作队要把切实农民诉求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妥善解决农民身边的实际困难,能解决及时解决,一时难以解决,安抚好农民情绪,做好解释说明工作。特别是临时患大病没钱医治的非贫困户,及时帮助争取其它资金帮助,保障非贫困户有病可医。

三是抓统筹,形成帮扶合力。众人拾柴火焰高。提升农民满意度工作需要充分调动派出单位、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的力量,合理进行分工,派出单位和帮扶干部负责贫困户满意度,驻村工作队和村组干部负责非贫困户满意度。同时,督促帮扶干部定期入户,建立帮扶工作微信群,下达工作指令,及时反馈问题,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定期考核“一联四”干部帮扶成效,包括入户次数、政策知晓率和农民满意度,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派出单位,对入户不及时、政策宣讲不到位、农民满意度低的限时整改。

四是重宣传,凸显扶贫成效。帮扶工作不仅要做,还要注重宣传帮扶成效,让农民知晓自己享受的政策和待遇。工作队和村组干部可以采取入户走访、村广播、宣传点、农民大会、问答活动等形式,对于文化程度低、记忆力差的,反复讲解,强化农民对政策的理解和记忆,达到解除疑惑、消除偏见的效果。工作队茶余饭后多去百姓扎堆的地方,唠唠家常,讲讲政策,拉近与农民之间的距离。

五是定政策,加大普惠力度。帮扶贫困户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他农民。经济基础好的村可以结合实际出台一些普惠政策,例如对农民的水电费、电视宽带费、新农合缴费等进行适当补贴;经济较差的村可以协调派出单位和帮扶干部捐点钱,给有需要的农民刷刷墙、换换炕席,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脱贫攻坚不只局限于贫困户。

六是解诉求,强化服务功能。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可以立足自身本职,开拓服务项目,比如代买、代办等,对行动不便、年迈体弱、留守儿童主动上门服务,发挥部门包扶优势,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最大程度解决农民所想所需。同时,注重在生活点滴中积累感情,正所谓患难见真情,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红白儿事尽量到场,既可以拉近感情,也让农民感受到工作队真心实意帮扶。

七是挖典型,发挥带富作用。注重因势利导,挖掘培养致富典型,多与本村有发展能力或有意愿的农民谈发展、谈新技术、新方法、新市场,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扩大增收渠道,在可能的情况下,帮助他们发展。在全村开展致富典型评选活动,请有影响力的农民现身宣讲,谈谈他们勤劳致富的典型事迹,引导农民树立自力更生理念,传递扶贫正能量。

5、结论

本次研究主要对克东县7个乡镇进行实地调研。利用 SPSS 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结合实地访问数据,了解到目前克东县脱贫攻坚存在困境,即政策宣讲不到位、政策落实不到位、驻村帮扶不到位,农民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偏低。作为帮扶责任主体,既要应充分认识农民在脱贫攻坚中自主脱贫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又要充分发挥帮扶责任的主体作用。

参考网2022-09-29

 

 

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路径探析 文章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路径探析

摘 要: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许多企业家和专家学者都寄期望通过电子商务达到精准扶贫的目标。同时,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国内消费水平的升级,电子商务确实能够在扶贫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利用互联网思维来解决扶贫问题,让贫困地区的群众能够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红利,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关键词:电子商务;精准扶贫;路径

一、电子商务的定义和精准扶贫

(一)电子商务的内涵解读

电子商务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理解。一般来说,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看。狭义上说,电子商务是指依赖信息网络技术,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商业活动。这可以进一步理解为通过Internet、VAN、Value Added Network 、Intranet进行电子交易活动和与之相关的服务,是将传统的线下商业活动赋予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特征。广义上而言,电子商务是基于有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由于买卖双方不再单纯地满足于线下的商业交易,想更进一步地实现线上购物,因此在商业活动中,利用浏览器等应用程序,实现买卖双方之间的线上交易,这一交易过程同时伴随着在线的电子支付和其他的交易活动,例如金融活动以及相关的综合服务等,这是一种全新商业运营模式。

(二)精准扶贫的含义解析

“精准扶贫”是相较于以往提出的“粗放型扶贫”的概念而言的。所谓“精准扶贫”,首先要在对象识别上,对贫困户、贫困村、贫困乡等扶贫对象进行准确识别;其次,对于不同的贫困地区发展状况、不同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政府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进行帮扶,改变以往粗放型扶贫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的局面。最后,准确评估精准扶贫工作成果,确保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建立长效扶贫机制。

(三)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属性

什么是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就是通过电子商务改善发展环境,带动农村贫困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地区网络的发展。让农民懂网、知网,从而借助网络增加贫困农民经济收入的精准扶贫方法。电商精准扶贫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农村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本质是打开贫困地区销售产品与市场的对接,让产品走向更大的市场,其主要针对的是贫困地区的村民。电商精准扶贫区别与农村电子商务,电商精准扶贫关键及核心是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

二、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现状——基于SWOT分析

(1)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内在优点——Strengths

首先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作为现代信息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解决了传统产业的信息流、资源不平衡和信息更新滞后等问题。其次,中国的互联网营销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互联网盈利模式,它已经得到了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许多企业的认可。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代表,2014年7月阿里巴巴集团主办的“中国首届县域经济与电子商务峰会”,标志着中国县级电子商务的深入化发展,深化了电子商务在农村贫困地区的普及和应用。第三,我国使用电子商务用户规模不断扩大,覆盖范围逐步从城市向农村扩展。目前,全国已有超过50%的网民和企业成为电子商务用户。

(2)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内在薄弱环节——Weaknesses

(一)互联网意识淡薄,认同感低

在中西部貧困地区在偏远山区,互联网普及率低,电子商务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另外贫困农民教育水平低,依靠自己的薄弱知识力量是很难理解接受现代信息技术,外加政府和农民的传统观念影响,互联网意识薄弱,在互联网上扶贫上意识不强。而且一些农村地区没有这方面的扶持政策,即使一些农村地区出台了有关电子商务扶贫开发的指导意见,但很多只是形式,没有落实具体的政策措施。

(二)缺乏专业的农村电子商务人才

首先,贫困地区地处偏远山区,普通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缺乏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的人才。然后,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贫困农民对电子商务平台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他们有“等待、依赖、要求”的严肃观念,过于依赖政府的帮助,主观能动性较差。其次,电子商务扶贫不仅是技术能力的培养,而且是思维观念的转变,这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此外,当前农村空心化严重,村里大部分剩下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大量人才都不想留在乡村,没有回流意识和更好的发展农村的动力和意愿,这也是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在农村地区,由于开展电子商务扶贫培训服务的设施不够完善,条件有限,电子商务发展困难缓慢。

(三)缺乏配套资金支持

现阶段电子商务已经发展成熟,个人进入电子商务行业准入门槛比较高,对资金量需求大,尤其后期进行网络推广,需要持续不断的现金流投入,而贫困地区农民本身就家庭贫困,无法承担进入电子商务行业的资金投入,利用电子商务进行扶贫的目的难以达成。

(3)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村一直饱受贫困之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家扶贫战略经历了三个阶段:农村改革(1978-1985)、农村开发性扶贫(1986-2000)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扶贫”。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针对当前贫困人口分布分散、认定不准确的问题,总书记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导思想。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政策的不断出台,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也在产业转型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进一步指出:“互联网+”积极行动,完全符合农业生产和生活,网络信息服务到社区或国家领域,促进农业与互联网协同效应的实现。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提出的战略计划将“互联网+”与经济发展和“互联网+定点扶贫”作为一个重要的措施打击扶贫,所有的外部制度都是非常有利于农村通过电子商务来开展扶贫工作的。

(4)电子商务精准扶贫面临的外部威胁——Threats

(一)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到位

(1)基础网络通信设施的覆盖率较低

农村贫困地区大多位于中西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施工难度大。此外,山区多为贫困农户,家庭收入普遍较低。面对较贵的上网成本,农户上网意愿较低,不愿承担网络建设和使用成本,导致落后山区网络覆盖率和利用率较低。这些要素都制约了电子商务扶贫工作的开展。

(2)物流配送服务落后

物流配送服务,作为电子商务的最重要的一个支持系统,在电子商务扶贫工作中难以得到保障。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主要是山区,崎岖的地形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天然的劣势,农村公路建设覆盖率低,公路不平滑,设施相对落后,这非常不利于农村物流产业的发展。例如,贫困地区地处偏远地区,快递网点较少且分布不均,配送能力不足。而农副产品一般时令新鲜,对物流配送,特别是冷链物流要求较高,物流成本较高,人们支付不起,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

(二)农产品产业化水平低,品牌培育不到位

贫困地区拥有丰富的优质特色农产品资源,但受条件影响,这些农产品尚未形成上下游产业、规模化生产以及加工销售。贫困农民大多以自养方式生产特色农产品,生产分散、成本高、质量差、标准化程度低。同时,贫困地区农民品牌培育意识较弱。大多数特色农产品没有质量认证,没有品牌,没有包装,产品的生产无法追溯。而现在整个市场环境非常注重品牌。因此,尽管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品质上乘,但由于没有品牌作为背书,销量均不佳。

三、电子商务助力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政府的支持

(1)政策支持

首先,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扶贫活动,提高贫困农民的信息获取、接收和利用能力。二是完善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为电子商务扶贫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规范电子商务网站信息的收集,调动农民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兴趣。鼓励企业加入农村农村电子商务中,并加快市场的改革,培养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设备,加强合作与相对发达冷链物流设施农业公园,关注新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和标准化,积极引导企业到农村地区发展。

(2)资金支持

由于大多数贫困地区农民缺乏前期启动资金,贫困地区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给与有意愿投入电商行业的农民一定额度的无息或优惠利息的贷款,用于前期启动项目,后期可以根据项目发展状况,追加资金支持。

(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1)加强建设网络基础设施

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应增加相关财政支出,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贫困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建设覆盖城乡的宽带网络,降低农村互联网接入成本。二是大力推广贫困地区使用移动支付、在线支付等支付方式,在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的基础上建立农业援助银行卡服务点,实现农村电子商务主体的电子支付服务。

(2)完善物流配送体系

离开物流配送,支持农村电力的发展,有条件的乡镇可以发展冷链物流技术,扩大农村冰箱使用规模,促进乡镇空调建设,大型物流企业和农村电力鼓励建立冷链配送,为贫困地区提供光滑的、低成本的物流服务,使本地生鲜农产品真正实现长途运输、网上销售成为可能。

(三)建立健全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素质培养

提高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储备,是通过电子商务助力精准扶贫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然而,由于农村收入普遍偏低,农村人口常年流失,完全依靠市场来解决农村人才储备困难重重。因此,需要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介入,提供配套的政策和資金,引导和鼓励一些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和管理、物流方面专业人才进入农村地区。同时,可以加强高校和政府、企业、农民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对农民进行专项指导。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农村大学生回到家乡创业,培养农村电子商务生力军。

(四)整合资源,加强品牌培养

贫困地区首先要确定该地区特色农产品,组织规模化生产,规模化种植,推进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提高产品的质量,关注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培育特色品牌,促进品牌战略,同时利用各类手机应用,如微信、微博等新兴的网络营销工具,进行网络销售。在此过程中,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争取做强做大地域品牌,可以将电子商务和进准扶贫进行有机结合,例如,根据贫困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现状,因地制宜,推行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发展战略,解决客户痛点,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打造贫困地区特有的农产品品牌。

参考网2022-10-08

 

 

刘金海:热忱的生命定格在精准扶贫路上 文章下载

刘金海:热忱的生命定格在精准扶贫路上

冬闲时节,远在皖北的定远县蒋集镇秦集村村民,暂别一年的繁忙,默默体味着脱贫后越来越好的生活。此时此刻,他们更加怀念帮他们告别贫困的好书记刘金海。因为倒在了扶贫路上,刘书记再也回不到那片让他魂牵梦绕的热土了。

坚持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

刘金海是十七冶集团安徽达成建安公司副总经理,被组织选派担任定远县蒋集镇秦集村“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2017年,他肩负重托,来到秦集村。扶贫脱困,措施要精准,要有“造血”功能源源不断的产业支撑。所以,从被选派到秦集村第一天起,刘金海就孜孜不倦探寻着。

刘金海调研村产业发展

不久,刘金海将建设温氏养猪场列入帮扶重点工作,并取得十七冶集团公司3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支持。一座4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猪场建成后,他引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并与广东温氏集团达成由对方提供优质猪苗和保底销售的合作。2018年上半年,首批近400头生猪顺利出栏上市,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参与养猪的贫困户每人月增收近3000元。

初战告捷后,刘金海与村“两委”和镇党委研究共同商议,由十七冶提供帮扶资金,再建了2个4000平方米的温氏养猪、占地22亩的23个果蔬大棚和一座光伏发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他还争取到100多万元,在蒋集镇建设生产包装箱的扶贫车间,带动了包括贫困户70多人在内的260余人就业,年均可为每个贫困户增收2万元、为镇村集体增加经济收益51万元。一系列“造血”举措,使秦集村产业从无到有,贫困户收入不断增加,集体经济成倍增长。

促成消费扶贫,缓解燃眉之急

“街东组熊明友33袋,660斤,金额1320元,快过来签字、领钱!”2017年6月8日上午,秦集村扶贫专干、村文书朱金龙的话音刚落,贫困户熊明友兴高采烈地签名,领到了1320元马铃薯销售款,把钱揣进口袋后,他感慨地呢喃:“真的太感谢刘队长了!”

原来,2016年秋种时,秦集村79户贫困户没有及时种上小麦,定远县委、县政府就鼓励贫困户种植马铃薯。秦集村种植了103亩马铃薯,2017年6月收获在即时却销路无着,只能干着急。此时,上任不久的刘金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立即向十七冶集团公司汇报,公司决定“消费扶贫”,以高出市场价的26万元收购6.5万公斤“爱心土豆”,配给集团各施工点食堂,贫困户因此户均收益3000多元。

刘金海积极帮助销售贫困户被疫情耽误滞销的鸭子

方永静是秦集村养殖养鸭专业户、产业致富带头人,2020年初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成熟的大批鸭子难以销售,如果鸭子卖不出去造成更大损失,她会因此返贫。刘金海迅速与集团公司和多个项目部联系。4月27日,十七冶将3000只鸭子全部购进,运往各项目工地食堂,为养殖户解了燃眉之急。

情系扶贫事业,一刻不敢懈怠

扶贫是个系统工程。刘金海驻村后,注重抓村“两委”班子建设,新建了秦集村党群活动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村企联建”活动。他带领村干部走村串户,贫困户的大小事情都建档立卡,列入帮扶清单,并身体力行。

看望贫困户封玉英老人送去新棉衣和日用品

“刘书记是个大好人,比我儿子对我都好。”80岁的封玉英老人说。在丈夫和唯一的儿子相继去世后,她成了孤寡,而孙子、孙媳都有智力缺陷,使她晚年生活雪上加霜。常年独居加上年迈多病,她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刘金海入户走访时了解到老人的境况后,便开始了持续三年温暖老人的“月看望”。

为提升村干部服务水平、工作效率,刘金海促成十七冶向秦集村委会捐献了17台电脑,并教会了全体村干部网上办公。高庄村的一座危桥年久失修,影响1500多名村民出行,刘金海奔走在蒋集镇、定远县、省交通运输厅之间,争取到120万元修建了扶贫桥。如今当地村民为了纪念他,将这座桥命名为“金海桥”。为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他争取到资金,为村主干道安装了2公里长度的LED路灯28盏,还帮助解决了村里23户分散居养的五保户家庭自来水、广播电视户户通等问题。刘金海实实在在为村民办事谋福利,受到村民一致好评。

为民鞠躬尽瘁,挥洒一腔热血

2020年7月25日是星期六,但刘金海没有休息,一大早就找到村文书朱金龙了解村里引进项目需要流转1950亩土地的情况,之后便驱车赶往定远县城为村里办事。下午返程途中,他又特意从井岗村带走了贫困户的甜玉米样品,准备帮他们通过电商解决玉米滞销难题。回到村委会,刘金海邀来村委会委员季业纯,商讨帮助扶贫户协调危改资金的事。

刘金海随同十七冶领导和定远县领导看望贫困户

或许是奔波不停一整天身心俱疲,当晚7时许,正和村干部商讨土地流转事务的刘金海,忽然浑身直冒冷汗,头晕得厉害,不久即昏迷。被紧急送到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后,医生诊断为脑干大面积出血,病情危在旦夕。之后,刘金海昏迷未醒,一直处于植物人状态,牵动着人心。但在大家700多个日日夜夜的热切期望中,他还是没有醒来,2022年7月27日带着遗憾走了,生命定格在58岁的年轮。

斯人已逝,英灵长存。扶贫三年,刘金海鞠躬尽瘁,成绩斐然:荣获2019年和2021年“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安徽好人”,秦集村扶贫工作队连续三年被滁州市委组织部评为优秀扶贫工作队,2019年秦集村顺利脱贫摘帽实现了“村出列”、贫困户绝大多数脱贫。秦集村“两委”班子成员本想等刘金海任满时和村民按红手印把他留下来,因为秦集村致富奔小康需要这样一位好当家人!虽然这个巨大的遗憾已无法弥补,但刻满刘金海足迹的秦集村土地、受惠脱贫的秦集村村民会永远铭记他,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再战乡村振兴的征途上,他们将再接再厉,蒸蒸日上!

中安在线2022-12-09

 

 

解码十年丨精准扶贫让9899万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文章下载

解码十年丨精准扶贫让9899万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是全党、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矢志奋斗的十年,是各个领域不断发生重大变革、实现重点突破、取得重大成就的十年。今天起,《新闻联播》推出系列报道《解码十年》,从数万亿级的大数据中,解读国家十年幸福巨变,展现指引新时代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实践力量。今天首先来看精准扶贫,如何让9899万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这里是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机柜里装着的是最有温度的数据。这是中国扶贫史上,第一次为贫困家庭建立的精准到人的信息库。从2014年开始,系统一一收录了近9000万贫困人口的228亿条信息。

借助大数据,我们可以找到地图上任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他们中每一个成员的关联信息都超过了100项。他们的身体怎么样?一年的收入有多少?脱贫后的日子好不好?每一条数据线都连通着一个被国家牵挂的人。

潘洪全,由于缺少技术,找不到增收门路。如今,他学会了果树管理,种了10多亩梨园,一家人住进了125平方米的新房。

文安红,三个孩子都考上大学,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如今,政府助学补贴卸下老文的重担,全家还搬进移民社区,日子越过越红火。

他们生活的巨大改变是怎样发生的?

在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缺资金、缺土地等10多个致贫原因中,从2014年开始,疾病便牢牢占据了第一位。

疾病,是贫困最主要、最顽固的原因之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最西端,层峦叠嶂间坐落着国家级贫困县西林。这里的贫穷落后留不住医生,村民小病扛,大病拖,李文宾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李文宾肩周疼痛不断加剧,才26岁,就卧床不起。

广西西林县西平乡八桥村伟傲屯村民 李文宾:他们说这种病很难治的样子,我以为自己永远都站不起来,真的很绝望。

李文宾的情况,被上门入户调查的扶贫干部精准识别,很快录入到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汇入2000多公里外的北京信息库。在这里,数据可以通向10多个国家部委。李文宾和千千万万因病致贫家庭的信息一道,被精准推送到国家卫生健康委。

为了拔掉穷根,国家从1007家城市三级医院派出11.8万人次医务人员,奔赴1172家贫困县医院。优质的医疗人才、技术、经验源源涌向贫困地区。

2017年,对口帮扶广西的广东医疗队来到西林,找到李文宾。

深圳市罗湖区援助西林县医疗队队长 王宁:整个人的肌肉已经萎缩得非常严重,我们初步判断脊髓肯定是有问题。

会诊判断,李文宾患有脊膜瘤,必须马上手术。当地医保和广东罗湖帮扶的大病救助资金,承担了几万元的手术费。

深圳市罗湖区援助西林县医疗队队长 王宁:踢,踢,踢起来。

接下来,广东医疗队帮他康复治疗。如今,康复后的李文宾已经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十年间,像这样通向幸福的道路,还有很多。找准致富路子的产业扶贫;培训提升技术的技能扶贫;弥补资金不足的金融扶贫……

精准扶贫,精准施策,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和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央视新闻2022-11-09

 

 

迁安市驻村工作队精准帮扶助农走上致富路 文章下载

迁安市驻村工作队精准帮扶助农走上致富路

“驻村工作队不仅为我们请专家、传技术、帮管理、找销路,还新修了水泥路、柏油路,筑起了路边石坝。今年,苹果卖了个好价钱,多年来村里运输难的问题也得到了彻底解决。”近日,迁安市杨各庄镇西新庄村果农张斌开心地说。

图为翻建一新的排水渠。通讯员吴海民摄

张斌所说的驻村工作队,是迁安市交通运输局驻杨各庄镇西新庄村乡村振兴工作队。自驻村工作以来,该队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和优势,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了交通人的力量,赢得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图为新铺设的柏油街道。通讯员吴海民摄

截至目前,该队协调迁安市交通运输局投入140余万元,用于村内修路、建桥、改建水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村内出租闲置房屋22户,每年增收72100元;协调解决村内劳动力就业,累计助农增收14.2万余元;累计帮助果农销售水果6000余公斤,成功开通了西新庄村至迁安市区的水果销售直通车;协调、带动杨各庄镇、迁安市乡村振兴部门等单位投资2000余万元,用于村内道路路面“白改黑”及两侧铺设道砖、新建翻建水渠、建设特色民居、改善村居周边环境等。

图为驻村工作队在帮助果农收获苹果。通讯员吴海民摄

精准帮扶办实事,助农走上致富路。迁安市交通运输局驻杨各庄镇西新庄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只是驻迁安市22支乡村振兴工作队的一个代表。今年以来,迁安市充分发挥各级驻村工作队优势,依托帮扶村丰富的果蔬资源和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引导当地发展特色产业,并通过科技支撑、产业帮扶等多种形式,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农民发展棚菜、苹果、安梨等特色果蔬种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河北新闻网2022-10-30

 

 

兰西县“三结合三集中”精准致富路 文章下载

兰西县“三结合三集中”精准致富路

兰西县上下戮力同心,加大新一轮扶贫开发力度,坚持片区扶贫开发工作与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整合资金、整合项目、整合科技,集中向最贫困乡村投放,达到建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坚持项目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合作社集中,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精准发力,精准致富路。到2014年末,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2440元增加到5877元,增长了1.4倍;农村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112300人减少到48850人,有63450个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有29个贫困村摆脱贫困,踏上富裕发展的新征程。

规划先行,扶贫成果日益显现。2012年,研究制定了《大兴安岭南麓兰西县2011—2020年特困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发展规划》、《兰西县2011—2015年特困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兰西县2011—2015年特困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产业发展规划》。有交通、水利、能源、产业基地和小城镇建设等五大类17个项目被纳入到“大规划”。几年来,累计争取国家特困片区项目资金15亿元,自筹7.9亿元,升级改造三四级公路152公里、土地整理52.3万亩、建高效节水灌溉农田10.5万亩、建千亿斤标准良田4万亩、解决农村安全饮水24.2万人以及9个乡镇环境连片整治等一大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建设项目,为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整村推进,扶贫成效愈加明显。十二五以来,分四批启动贫困村33个,累计整村推进扶贫资金4823万元,整合行业部门资金2亿多元,重点扶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蔬菜棚室88栋,修村屯道路112公里,购置大型农机具20台套,修农田排水渠32500延长米,解决了制约贫困村发展、增收、行路等难题。红光镇义发村整合扶贫、交通、一事一议和自筹等各类资金1000多万元,修村屯道路36.5公里,解决了全村11个自然屯行路困难问题。

产业发展,扶贫作用更加突出。按照东稻、西牧、中菜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布局,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蔬菜扶贫产业。5年间,共投入产业化扶贫资金7000万元,其中投资200万元的产业项目4个、600—700万元的2个、1000万元的2个,今年又争取到1800万元的呼兰河橡胶大坝产业项目1个。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拉动近万户农户直接受益。同时,通过特色瓜菜产业项目建设,加快了全县瓜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发展,奠定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结对帮扶,创新精准帮扶机制。一是县直部门结对帮扶。确定了15个县级领导包15个乡镇,105个部门和320名党员干部组成定点联乡驻村入户帮扶工作队,定点帮扶105个行政村,每个村至少结对子帮扶10户贫困户,并纳入年度考核,直到2020年如期脱贫为止。二是党员领导干部结对帮扶。采取“321”帮扶机制(即县级领导每人每年帮扶3户,正科级2户,副科级1户),发动724名副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重点与50个贫困村6000户贫困户结对子帮扶,重点在思想、创业、就业、项目、资金、信息、技术和生活等方面开展帮扶,力争通过一对一帮扶,确保每年有1000个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黑龙江新闻网2022-12-05

 

 

关于精准扶贫的调查和思考 文章下载

关于精准扶贫的调查和思考

近几个月来,我们就精准扶贫问题先后跑部分省区的一县市,通过暗访、座谈、随机抽取访问对象、与贫困农户谈心等方式开展调研,与基层干部群众和贫困农户较为深入地交换了意见。我们深感,实施精准扶贫,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破解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扶贫的“精准”问题

实施精准扶贫,单位越小越精准,内容越实越精准。从我们走访调查的情况看,相当一些地方的精准扶贫并不“精准”,单位没有体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元素,内容没有体现针对性、个性化、可操作的要求,千篇一律,万面一孔,存在“一锅煮”、“一船拖”、“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如某村全村贫困人口,无论有无劳动力,无论有无资金,也无论有无技术,帮扶措施都是“两亩石榴,30只生态鸡”。这显然是坐在办公室想出来的,显然没经过一家一户的实地走访和调研,显然是没有动脑筋。我们不反对用项目覆盖贫困人口,但落实到精准扶贫上,实地调研是不能省去的,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制定有个性化的可操作的具体的帮扶措施。如某县一农户家,父亲死了,一个母亲带两个孩子,母亲又没什么文化,如何发展产业?许多村里定的帮扶措施,思路狭窄,几乎都是产业扶贫,而对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等则完全无考虑。事实证明,低保兜底、产业扶持、移民带动和就业增收等,都是扶贫的手段,如教育、卫生等扶贫就是斩断穷根的根本性的扶贫。某县打出“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口号,明确“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教育就是创业教育”,县委书记对我们说,接受两年职业教育的孩子出来后90%以上将不会再是贫困户。一医院的书记说,他们的帮扶是从教育和卫生破题的,几年来从贫困乡镇选拔了几十名女孩子到省城卫校读书,结果是凡是有孩子就读卫校的家庭都脱贫了。

我们感到,当前很多地方实施精准扶贫,为谁扶贫、谁来扶贫、怎么扶贫的问题基本解决了,路子、措施大体都有了,现在的主要矛盾是上下协调沟通不够,缺乏统筹协调,乡村一级无项目和资金的自主权,导致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会开了,政策有了,方案有了,督查组成立了,但光打雷、不下雨,各自为政,资金项目未下达。拿什么东西来扶贫?谁来统筹扶贫?如何让部门的资金、项目及时落实到位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致使扶贫停留在理念上、表格上,成为新的形式主义;二是“新瓶装旧酒”,还是用老观念、老办法做事,贫困户除受益于财政“一事一议”、危房改造外,未得其他项目资金,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贫困人口并存和“路边花、垒大户、富上加富、形象工程”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较为突出。一些地方建立的农民合作社受益的仅是承头的少数几个人,对农民的带动力较弱,一些合作社甚至是为套取国家资金而设立,项目资金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贫困农户手中,土地流转项目覆盖的土地,贫困农户进入的往往也很少。一些扶贫项目层层申报,导致错过季节,不能实施。一些饮水工程因资金不到位而中途停工,致使地方政府对百姓的承诺落空。一些地方扶贫资金监管不力,漏洞大,群众意见大。关于对贫困农户的优惠农机补贴,一些乡村建议,贫困户往往资金拮据,每台农机优惠的5000元可否在购买现场即扣除。

二、关于精准扶贫项目实施选择权和决定权下放基层问题

调研中不少贫困县几乎异口同声地提出将扶贫项目实施选择权和决定权下放基层的要求,向我们讲述了不少脱离实际实施项目带来的“水土不服”的故事:如北方调来的牛走山坡走不稳,大多滚死。用工厂化的鸡搞林下养鸡,到了山上鸡死了。海拔低的苗拿到海拔高的地方种,活不了。项目实施中打酱油的钱绝对不允许打醋,管牛不管猪,管猕猴桃不管蓝莓的机械和呆板。某县委书记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他所在的县历史上从来没栽种过核桃,也不适宜种植核桃,按上面要求栽了3年核桃后,刚一挂果,大风一吹全部落光。那位县委书记说,他们那里从来就没看到过核桃,连野生的都没有。另一贫困县某镇花了400万种1000亩核桃,一棵没活。花40万发展食用菌,被老板套走35万,留下一个简易棚给农民。基层干部质问我们,项目是按照领导主观意图定还是围绕当地实际和农民要求定?一方水土养育一方风物,每个地方的植物都有历史、地理等多方面渊源,必须考虑其海拔高度、空气湿度、光照度、土壤酸碱度等多方面因素。同时,由于省市部门的工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部门行为,贫困人口的参与只是被动的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主观能动性和发展决策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挖掘,导致扶贫项目在实施和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群众监督,缺乏对这些项目进行后续管理和维护的积极性,造成了扶贫行为的短期性和扶贫资源的浪费。上级部门一些扶贫项目的设计脱离了贫困农户的实际需求,影响了扶贫的效果,造成了扶贫资源的浪费。再者,实施项目扶贫必须综合考虑自然、市场和质量安全风险等多方面因素,不能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而“刻舟求剑”。某县2011年种一亩太子参能赚6000到1万,还是纯利润。尝到甜头的群众第二年大种,种植面积翻两倍,由于价格大跌,导致农民全亏,原来是140元一斤,后来降到20元,去年降到5元,老百姓连从地里挖出来的兴趣都没有了,种参农户把太子参喊做“害子孙”。

我们建议,一切从实际出发,将项目选择权决定权下放基层,让基层干部群众有选择权和决定权。扶贫涉及方方面面,一个村的扶贫,要路、要喝水、要电、还要吃喝拉撒,还要产业,必须赋予基层以整合资金的权限。一些贫困县反映,把项目选择权和决定权下放基层,还有利于化解扶贫资金滞留的问题,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某县变牲畜统一采购为农户自行选择采购,牲畜死亡率从30%以上下降为5%以下,大大提高了牲畜的存活率。一农村信用社办事处主任从改革的角度提出了涉农资金整合的建议:一是基础设施投入要因地制宜,不要过分强调产业或基础;二是建立土地收储中心,调动金融机构大胆投入的积极性,从而让农户把土地流转到企业或合作社;三是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公司,由省级财政和县各拿一点,没有条件建立农业担保公司的建担保基金。

三、关于扶贫资金是到户好还是到龙头企业好的问题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精准扶贫固然好,但如果一家一户要么发小鸡,要么发小鸭,要么发小猪,一吃完,一卖完,又要,结果是年年给项目年年穷。很多群众认为贫困有理由,有“等靠要”的思想,等着国家拿钱拿物来分,关心的是你家得我家为什么没得,越穷就越有理由,导致惰性思想。在一贫困县,一户农户家有6口人,4个孩子最大的17岁,最小的11岁,6年时间生了4个孩子,平均1年多就生1个,这样的贫困户显然是超生致贫。该户主与我们交流时说,前年得了一头猪,喂大后杀来吃了,今年能否给头牛来喂?在另一县,有一农户问一县委书记:“书记,你什么时候调走?”书记就很困惑,心想我帮扶你,你应该感谢我才对,你为什么问我什么时候调走?那位农民对县委书记说,你调走了我就把你送给我的牛卖掉,等新来的书记,我又去找他要。叫县委书记哭笑不得。

基层希望省一级要在充分规避风险的前提下勇于担当,敢于解套,既要抓好基础设施扶贫、产业扶贫,也要抓好制度扶贫。认为如果政策上没突破,精准扶贫难以取得大的成效。扶贫政策如何突破?部分基层干部提出,可否变产业实施为产业运作?即国家扶贫的钱不直接拿给农民而是拿给龙头企业,对龙头企业制定约法三章,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帮助老百姓获得三金:土地租金、股金、薪金,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某县为规避资金风险,防止龙头企业套取国家资金,采取先要求龙头企业投入50%-60%资金,待深加工产品出来,视企业对农户的带动情况后政府再作补贴的办法,效果很好。某县将扶贫资金报账与对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挂钩,要求企业提供联结佐证,设置了若干指标,如是否有贫困户在企业打工等。有县委书记建议,由省里出面,选择几个县,设计若干扶贫模式试点,拟定预案,封闭运行、风险可控,建立扶贫开发试验区,在扶贫项目选择和决定、扶贫补助标准、扶贫资金投放与监管、生态移民搬迁对象的确定、跨县移民、涉农资金和扶贫资金的整合与使用等方面先行先试,勇闯新路。

新浪博客2022-09-29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商精准扶贫新模式探析 文章下载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商精准扶贫新模式探析

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当下落实电商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基础,同时总结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进行电商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案例针对有关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旨在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开展电商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合理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电商;精准扶贫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覆盖率的提高,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也产生了新的方式。“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不仅能够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同时也可以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载体和新型推动力。在后续工作中,研究如何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是扶贫工作的重心。

一、电商精准扶贫基础

目前,我国的电商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已有一定基础,部分乡镇电商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和农村合作银行、电子商务相关企业形成了银、政、企三方合作结构。同时,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走村入户的方式深入贫困户家中,摸清了贫困户家庭的实际情况,并将信息进行分析后研究出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进行电商精准扶贫的工作方式。

以畲族乡为例,调查显示畲族乡A贫困户全家共3人,经济来源以种植为主,农闲时可做手工鞋垫等手工制品。B贫困户全家3人,父母均在80岁以上,经济来源以种植为主。C贫困户家中共4人,1人正在就读大学,父母种植玉米,1人外出务工。“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开展电商精准扶贫以来,该乡已经成立了10家以上网店,其中销路较好的主要是农产品和手工制品。为在畲族乡营造浓厚的电商发展氛围,当地政府还印发了200余份《农村电商创业指南》,并将电商主体的宣传画制成广告牌,在全乡大力宣传电商的价值和优势,营造了浓厚的电商经营氛围,为后续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开展电商精准扶贫新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创建电商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

(一)冷链物流不够完善

农村电商的经营产品以农产品为主,因此在产品运输过程中对冷链物流的依赖性较强。但实际上大部分贫困地区的冷链物流发展速度较慢,且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快递物流行业竞争激烈,其中不乏恶意竞争的商家。畲族乡处于交通要道,地理位置特殊,随着物流市场和电商发展速度的逐渐加快,当地物流快递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激烈。且当地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并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物流体系,导致物流无法满足畲族乡农产品上市后的大量无损耗运输要求。同时,个别冷库的选址在交通不便的偏僻地区,在冷库修建好之后也没有继续投入配置相应的冷冻设施。

(二)电商品牌特色不足

部分贫困地区虽然已经成立了自己的电商品牌,但实际上经营的产品结构单一,且自身的品牌特色也不够突出,简单讲就是创新意识不足,同时产品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以畲族乡的电商品牌为例,当地的电商产品主打醋酸萝卜和辣椒酱等特色农产品,但此类产品随处可见,特色不足,因此销路不够好。实际上,畲族乡可以以民族特色产品作为电商主打产品售卖,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销路。

(三)电商经营人才匮乏

我国有许多贫困地区的电商发展面临着专业人员招聘难度大和个体电商专业能力提升困难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贫困地区往往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且生活水平不高,尤其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导致对大学生返乡创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支持电商助农工作的吸引力不足。

(四)电商平台利用率低

贫困地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创建电商精准扶贫工作中,电商平台利用率低是常见情况,具体原因在于贫困地区的品牌成果往往存在转化不到位的问题。畲族乡的酥梨品质较高,但当地进行电商精准扶贫的工作人员并未合理利用此项优势,也没有制订具体的行动方案,同时对电商的数据统计工作也不够完善。当地大部分电商从业者都是农民,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缺乏电商的长远发展意识,仅仅将电商作为产品销售渠道,并不注重售后服务和产品的质量。

(五)缺乏利益联结机制

由于部分贫困地区的带动部门和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稳固,导致贫困户的实际自主脱贫能力十分有限。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贫困地区的电商精准扶贫项目主要是在政府的领导下进行,而贫困户在生产和电商经营的过程中话语权不大,更多的时候是被动接受领导部门指示。在此环境下,一旦扶贫政策产生变化,贫困户会再次返贫。由此可见,没有利益联结机制的脱贫工作,持久性和稳定性都不够强。

以畲族乡为例,该村的贫困户当中兜底保障类的贫困户相对较多,此类贫困户的年龄普遍比较大,身体状况和创新意识都较差,开展电商活动的主动性不足。经调查,当地现存的未脱贫人口当中依靠低保的五保户达10764万户,占当地全部贫困户的40%以上。此类贫困人口长期依靠政府补贴,因此脱贫的主動性和积极性不高。从年龄层面分析,当地60周岁以上的贫困人口有17225人,占畲族乡全部未脱贫人口的60%以上,且此类人的文化程度不高,同时由于年龄较大,通常对新鲜事物存在抵触心理。此外,从致贫源的层面分析,畲族乡因病致贫的比例较高,当地因病或残疾导致贫困的人口有23316人,占当地总体贫困人口的90%左右,其中有17749人患有大病等,基本没有劳动能力。

(六)缺乏产品质量标准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通过创建电商带动贫困户脱贫达到精准扶贫目的的主要支撑点,在于带动贫困区的农产品销量提升。但实际上,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产品质量监管力度不大,农民为追求短期利益在产品中以次充好等问题屡见不鲜。如畲族乡以鲜果为电商的主打产品,当地的酥梨在9月下旬成熟,完全成熟的酥梨甜度可达12度,但部分果农在8月就开始进行抢售,未完全成熟的酥梨甜度仅8度。还有部分贫困户没有对鲜果进行科学的储存,导致鲜果水分大量流失,影响最终的产品品质。

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创建电商精准扶贫新模式的途径

(五)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开展电商精准扶贫的主要工作区域在农村,贫困户是核心受益者。在开展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应始终坚持“互联网+”背景下开展电商精准扶贫是为了农品、依靠农民,同时扶貧成果由农民享有的原则。简单讲,就是在利用电子商务进行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应将帮助农民增收作为开展贫困地区电子商务工作的目标和落脚点。政府在发展贫困地区电子商务的同时,应向贫困户宣传电子商务带来的利益,同时保障参与电子商务经营的贫困户都享受到电商扶贫的成果,调动已经参与电子商务经营的贫困户工作积极性,同时刺激未参与电子商务经营的贫困户加入。

如某单位扶贫部门通过订单帮扶、股份合作及资产收益等带贫模式,使贫困群体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切实感受到电商带来的利益,并在工作中着手融入资产、信息等多种电商要素,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展开电商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

(六)强化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

提升产品质量是获取更高市场份额的主要途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展开电商精准扶贫工作也是如此。有关部门应建立产品质量标准,避免在电商销售的过程中出现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同时,对产品的原料、运输等进行严格管控,一旦发现贫困户存在以次充好的行为就给予警告并限期整改,从而提升整体电商扶贫产品的质量。

综合上述分析,本研究将现阶段电商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对应解决方案总结如下表所示(表中☆号表示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表示极为迫切,☆☆表示较为迫切,☆表示迫切)。迫切程度由笔者邀请专业领域具有正高职称专家通过百分制打分(分值越高,表明越迫切)后划分,分值前1/3为极为迫切,中间1/3为较为迫切,后1/3为迫切。

四、结 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创建电商精准扶贫新途径,能够为贫困地区打开市场大门,同时也能为贫困户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商精准扶贫是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与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十分契合,可以为农村快速步入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但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创新。

参考网2022-09-27

 

 

对杭锦旗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科研课题的调研与思考 文章下载

对杭锦旗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科研课题的调研与思考

期,杭锦旗档案史志馆对杭锦旗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利用工作以科研课题形式进行了重点调查,基本摸清和掌握了扶贫档案工作的现状,并进行了专题研究。现以杭锦旗扶贫开发办公室为例,结合我们多年来档案工作实践,浅谈一些认识与思考。

一. 杭锦旗扶贫档案工作现状

杭锦旗扶贫开发办公室作为主管部门认真落实《国家档案局、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做好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的意见》《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档案局、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做好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的通知》和鄂尔多斯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旗脱贫攻坚具体落实情况,制定了《杭锦旗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意见》《杭锦旗2019年脱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并将扶贫档案工作纳入其中,并多次召开全旗脱贫攻坚工作专题会推进会,会上,杭锦旗委政府领导就做好精准扶贫和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提出指导性意见。鄂尔多斯市政协副主席、杭锦旗委书记金广军强调,精准扶贫档案涉及到全旗贫困户,一定要扎实做好精准扶贫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工作。扶贫档案真实、完整、全面、准确地记录和保存精准扶贫工作的全过程,要切实发挥档案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规范性文件和指导意见,不仅促进精准扶贫档案工作快速发展,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杭锦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旗76个嘎查村档案规范化整理全部完成并移交旗档案史志馆;各苏木镇识别、退出和综合类档案全部整理完成,整体进度达到58%;旗级扶贫档案整理进度达到50%,杭锦旗扶贫档案工作走在全市前列,也取得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

(一)精准扶贫工作和档案工作同步发展

杭锦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横贯东西,与毛乌素沙漠呈合围之势。全旗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下辖 5镇1苏木76个嘎查村,总人口14.6万。在3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不毛之地,饱受风霜的当地人也把这里称作“死亡之海”。2011年,杭锦旗被认定为自治区级贫困旗,近年来,杭锦旗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目标,经过不懈努力,2016年底全旗17个自治区级贫困嘎查村全部退出,2018年7月杭锦旗正式退出自治区贫困旗行列。2012-2019年扶贫专项资金投入48164万元,形成扶贫资产33826万元。2020年脱贫攻坚项目投入资金7351.34万元,巩固扶持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64户、3583人,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效。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杭锦旗委政府把精准扶贫工作规划、建设与档案工作列入领导重要议事日程,并得到有效加强。一是加强领导,压实责任,建立健全精准扶贫档案工作体系。旗委政府领导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扶贫档案工作,成立全旗精准扶贫档案工作领导小组,由旗扶贫办牵头,旗档案史志馆负责全程档案业务指导,全旗76个嘎查村驻村工作队264名干部下沉一线共同协调配合完成此项工作。建立精准扶贫档案即时调度推进机制,对全旗扶贫档案整理统一部署安排、调度推进。旗扶贫办、旗档案史志馆把扶贫档案工作纳入领导议事日程,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对旗镇村三级精准扶贫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进行梳理、规范、细化,进一步明确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等,并组织实施,做好档案整理工作。二是加强培训,全程指导,提高档案业务水平能力。旗档案史志馆组织3人参加区、市档案局举办的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培训班,组织3人赴准格尔旗档案局考察学习。旗档案史志馆举办以苏木镇为单位扶贫档案培训班6次,并全程手把手操作培训,使基层档案员和帮扶干部基本熟练掌握扶贫档案整理规范和标准,为扶贫档案顺利开展奠定理论基础。三是加强调研,协调配合,发挥整体联动作用。旗档案史志馆与扶贫办深入村镇实地调研,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流程,了解精准扶贫材料形成过程,了解基层档案管理方面的需求,档案史志馆积极主动配合扶贫办最大限度发挥部门整体联动作用。通过协调配合、认真履职,及时梳理进展情况,积极推进扶贫档案工作进程,同时档案相关人员严格按照档案标准要求,主动服务,及时跟进,保质保量完成扶贫文件材料立卷归档工作,为档案接收进馆做好准备。四是加强督查,随时指导,确保档案管理规范化。我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旗档案部门组织3名精干人员随时深入基层开展一对一指导督查,并坚持扶贫档案工作督查指导常态化。根据自治区精准扶贫档案归档清单,全面收集精准脱贫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文件材料,制订档案分类方案,进行规范立卷归档。在整理过程中,将精准扶贫综合管理类、精准脱贫类以“件”为单位进行整理。精准识别类、精准施策类、贫困户类以“卷”为单位进行整理,其中精准施策类按照科技档案组卷方法整理,其余类别按照文书档案组卷方法整理;照片档案、会计档案、电子档案、实物档案等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整理,同时对各种门类档案进行统一编页、装订、装盒、编目等,确保每一份档案真实、准确、完整、规范。严格执行标准,按照工作流程。目前,全旗嘎查村档案规范化整理工作全部完成,76个嘎查村档案移交旗档案馆,移交档案22432卷(件);各苏木镇识别、退出和综合类档案已全部整理完成;旗级扶贫档案已整理一半。我旗给旗镇村三级档案室配备计算机、复印机、档案密集架、档案柜、档案装具等,旗扶贫办配备科怡档案管理软件,不仅为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创造了良好条件,而且为实现扶贫档案管理现代化打下基础。

全旗旗镇村三级扶贫档案的规范整理,使扶贫档案得到有效合理的管理和利用,不仅为我旗脱贫攻坚工作验收提供真实、可靠依据,而且为我旗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档案利用效益大

我旗不断开发扶贫档案信息资源,促进档案有效利用。经过规范整理的扶贫档案已经在全旗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旗扶贫办开发利用扶贫档案信息资源,编制了《杭锦旗扶贫开发志》《杭锦旗扶贫开发办公室年鉴》《杭锦旗扶贫开发办公室简介》《杭锦旗精准扶贫宣传册》,制作多媒体和展板宣传我旗精准扶贫档案工作,并充分利用精准扶贫档案为脱贫攻坚考核评估、普查验收、总结宣传、监督指导提供有效依据和支撑,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可追溯、可查询、可评价,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积极宣传全旗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积极推进全旗精准扶贫档案信息共享,有效利用精准扶贫档案维护贫困群众合法权益,为杭锦旗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在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利用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个别档案员和帮扶工作人员档案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存在档案归档不及时、管理不善等现象;二是个别扶贫相关人员档案业务不熟悉,档案整理不够规范;三是基层苏木镇资金投入不足,没有配备档案管理软件,未能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

三、应采取的对策及主要措施

(一)加大档案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增强档案法治观念。要利用档案日、宪法日广泛深入地开展档案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提高扶贫相关人员档案法治观念,增强档案员收集整理归档意识,对形成的扶贫文件材料及时收集整理归档。要制定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档案管理,对丢失扶贫档案等行为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直至追究相应责任。

(二)加大档案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扶贫档案人员素质。全旗扶贫档案数量较多,个别扶贫档案人员档案业务不够熟悉,不能满足档案工作的需要。档案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扶贫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经常举办档案业务培训班,提高扶贫档案人员素质,确保精准扶贫文件材料及时规范整理归档。

(三)加大资金投资力度,加强基层档案信息化建设。苏木镇党委政府要重视和支持档案工作,优先向档案工作倾斜,适时配备现代化设备和档案管理软件,同时配备精通档案和计算机操作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开展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早日实现精准扶贫档案管理现代化。

杭锦发布2022-10-17

 

 

福建:动态监测促精准帮扶入选全球减贫案例 文章下载

福建:动态监测促精准帮扶入选全球减贫案例

近日,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及世界粮食计划署等主办的2022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104个获奖案例,其中福建省劳动就业服务局提交的《动态监测促精准帮扶--福建省精准就业帮扶案例》入选。

福建省就业局充分发挥就业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理念,聚焦就业扶贫精准服务,实施就业扶贫“挂图作战”,在精准分析、精准施策、精准帮扶上狠下功夫,助力脱贫攻坚取得实效,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脱贫致富。

构建实名制信息管理平台。为精准掌握全省(市、县)贫困人口基本信息、就业状况、就业帮扶措施、享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等情况,实现对贫困劳动力就业帮扶的跟踪监测,全省启动“就业扶贫实名制数据库”建设,包含人员基本信息、就业帮扶信息、培训帮扶信息、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及报表等管理大模块,保障全省就业扶贫工作“数据清、底子明”。

强化精准动态监测。在实现精准就业扶贫实名制数据库省、市、县、乡四级联网的基础上,省就业局研发全省“就业扶贫信息监测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就业扶贫工作总体概况、就业迁徙情况、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享受情况、就业及培训帮扶成效以及就业服务提供情况等模块,从数据库中比对出的综合分析和监测情况每月会自动更新到监测平台上,以热力图表形式动态展现各地就业扶贫、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工作进展及政策落实情况,生成各市、县区各项工作进展对比排位图。

实施精准就业帮扶,依托就业扶贫信息监测平台,对全省有转移就业意愿但未就业贫困劳动力,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地域分布、就业意向、工资薪酬意愿等方面进行精准分析,匹配适合岗位信息,提出针对性的就业帮扶方向和帮扶举措,形成省级分析报告并下发。

福建省劳动就业服务局副局长吴伟平介绍,截至2022年10月,福建省劳动年龄段有劳动能力脱贫人口实现就业16.65万人,占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脱贫人口的79.08%;组织培训6.99万人,占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脱贫人口的33.23%,实现全省有就业、培训意愿贫困劳动力100%实现就业和100%接受一次以上培训的“双百”目标。

媒体滚动2022-12-14

 

 

桦南县绿色生态产业助力精准脱贫 文章下载

桦南县绿色生态产业助力精准脱贫

桦南县坚持把脱贫解困奔小康作为一号政府工程,把发展作为治贫脱贫致富长效良药,跳出扶贫抓扶贫,大力发展水稻、大豆、瓜菜、黑木耳、生猪、肉鸡、肉牛、肉驴、绒山羊、獭兔等绿色产业,实现生产发展,贫困户增收。几年来,全县累计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5亿元,建设扶贫项目1245个,实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的作用,有效地助推了贫困人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变思路、建基地,大兴绿色产业。确立了以绿色产业扶贫为突破口,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拓宽贫困人口增收途径。一是依托优势建基地。按照一个区域一个特色、一个适生区形成一个产业带的发展模式,在南部乡镇建设了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在西部乡镇建设了万亩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在北部乡镇建设了万亩高产大豆生产基地,在中东部乡镇建设了万亩经济作物生产基地。重点建设了“一村一品”示范村10个、重点村20个。全县食用菌已发展到2亿袋、紫苏3万亩、大榛子1.2万亩,中草药0.2万亩,农民人均增收2200元。把生猪、肉牛、肉驴、肉鸡、绒山羊等健康养殖和生态畜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绿色畜牧产业做大做强。发展各类养殖场67个,带动4200户贫困户发展畜禽养殖,每户年均增收1100多元。二是科学示范建基地。以高产创建为突破口,加强核心示范园区建设,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辐射带动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投入资金3200万元,在梨树乡建设了集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收割、节水化灌溉、标准化生产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带动了周边村屯开展绿色水稻生产,每亩实现增收15%以上。目前,已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万亩,带动生产基地120万亩。投资1000万元在土龙山镇兴中村建立的肉驴养殖厂,辐射周边发展肉驴养殖1000户,发展肉驴养殖2500头。三是整合资源建基地。以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目标,加快推动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7.1万亩,推动了产业基地的规模化建设。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林区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大力开展生态经济林建设,全县大榛子产业开发实现了质的飞跃。投资215万元,在八一村建设了大榛子基地产业项目,栽植大榛子苗5万株。如今,大榛子树已陆续进入挂果期,一棵树能产近2斤果,市场价为28元/斤,贫困户从大榛子栽植项目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挖内潜、借外力,扶壮龙头企业。始终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理念,坚持把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创新扶贫开发机制的关键来抓,充分用活国家扶贫政策,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建设一批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增强了产业扶贫的带动作用。依托丰富的水稻、大豆、畜禽、山产品等资源优势,培育和扶壮了鸿源农业开发集团、巨龙实业等龙头企业。全县龙头企业订单生产面积达到166万亩,带动农户5.8万户,其中贫困农户3.1万户,户均增收1100多元。

建组织、促发展,助力精准扶贫。把规范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推动绿色产业扶贫的重点。重点培育和扶持了带地入社、民企联利、订单农业、特色种植基地、粮食银行、家庭农场等6种模式的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了“1234”培育工程,即培育10个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规范化家庭农场,认定30名规范合作社理事长,400名新型职业农民。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987个,联合社6个,注册家庭农场287家,全面激发了脱贫致富活力。全县已发展股份合作型、专业协会型、龙头牵动型、园区辐射型、能人带动型、市场集散型、产销协作型等7种模式的合作经济组织365个,覆盖了优质水稻、瓜菜、畜禽、农机、食用菌等35个产业门类,带动农户5.3万户,其中贫困户3.2万户,户均增收2100多元。通过加强合作组织建设,打造出了“孙斌”牌大米、“呱呱娇”牌白瓜籽系列饮品等21个特色品牌。

黑龙江新闻网2022-12-05

 

 

海伦市行业扶贫助力精准脱贫 文章下载

海伦市行业扶贫助力精准脱贫

海伦市坚持把整村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有机结合、一体推进,注重发挥行业部门职能,坚持把改善贫困村发展环境和生产条件作为各行业部门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向贫困村倾斜,深入开展精准扶贫。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570元,比2010年增长46%,到2015年末预计可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3,730人。

大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扶贫。2011年以来,全市共开工建设产业项目173个,总投资160亿元。全市规上企业发展到36户,拉动税收以年均两位数增幅递增,拉动就业以年均2,000人的增量递增,工业经济推动脱贫的作用明显增强。

大力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扶贫。深入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试点,承担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及应用等五个项目,农业改革惠及了更多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00个,家庭农场发展到1,980个,带动全市规模经营面积达到340万亩,有效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深入实施“六带十百千”科技示范工程,建设绥化市级园区十大类100处,打造典型700个,培育高产创建科技示范户3,000户,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98%以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连续11年跻身全国产粮大县行列。

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扶贫。坚持以中等规模城市建设为牵动,深入实施“1128”城乡总体布局规划,全力推行美丽乡村建设,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三年方案”,全面打造干净整洁、整齐漂亮、设施完善、乡村文明的新农村。全市城镇居住人口每年都以近万人的速度增容,城镇化率达到41.19%,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4.5%,人均绿地面积8.61平方米。随着城乡环境的改善、承载功能的提升,拉动农民进城创业增收的作用已初步显现。

大力推进民生社会事业建设扶贫。连续三年持续实施“十大民生工程、50件惠民实事”,累计投资36.4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164万平方米、廉租房1,800套9万平方米,改造泥危房2.5万户171万平方米,使3.5万户弱势群体喜迁新居,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帮助贫困户解决基本住房安全问题。投资9,800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03个村屯15万人吃上了“放心水”,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5%,贫困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投资3.5亿元的建碾公路海伦段,即将全线通车,制约影响11个乡镇和一些贫困村发展的历史问题将得到解决。市医院被省卫生厅评为三级乙等医院,海伦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经验被国家确定为“海伦模式”,在全国推广;全市行政村70%配有标准的卫生室,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投资1.8亿元用于城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城乡低保、社保、医保实现增量扩面,特别是将符合条件贫困村中的低保对象和五保对象纳入医疗大病救助范围,确保贫困村困难群众病有所医,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黑龙江新闻网2022-12-05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