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亮点经验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省**市扶贫办

题目:特色文化产业扶贫经验借鉴

资料提供时间:2022-03-14

目录

更多

湘西州以特色文旅产业巩固精准扶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文章下载

湘西州以特色文旅产业巩固精准扶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阳春三月,高山叠翠醉游客。黄墙青瓦、飞檐斗拱,溪水长流、碧树成荫,湖南省最大的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凤凰县禾库安置区,被打造成了宜居宜游的 “千户苗寨”。

  “在村里给游客唱苗歌、打苗鼓、跳苗舞,还办农家乐、出售苗绣等特色产品,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在禾库安置区,搬迁户吴金生说,脱贫之后,大伙儿没有松劲,依靠文化旅游,正朝着乡村振兴奋力奔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充分发挥文化旅游的牵引和粘合作用,将自然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转化成为可观、可游、可购、可体验的全生活旅游要素,真正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的生态湘西建设落到实处,全力打造“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旅游目的地”。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从神秘深山来到时代舞台,从精准扶贫走向乡村振兴,湘西州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美、民族文化丰富的突出特色,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正月,记者沿着冰雪初融的潺潺流水而行,来到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牛角山村是“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 “全国乡村治理先进示范村”。从2009年开始,牛角山村围绕青山绿茶成立合作社,2021年全村茶叶、乡村旅游两大产业产值均过亿元。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牛角山村党总支部书记龙献文告诉记者,牛角山以“一面旗、一片叶、一个寨、一首歌”为发展思路,先后将两个自然寨打造成夯吾苗寨、戎吾苗寨景点,把苗家文化融入旅游业态中,把古丈毛尖茶叶开办成“茶全宴”,把农副特产转化成为主要旅游商品,让全体村民享受到茶旅融合发展带来的红利。

  “我们竹山村,脱了贫、摘了帽,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党支部书记吴建龙感慨。村里“半坡部落”的风雨桥边,村民充当“演员”,给游客唱苗歌、敬献拦门酒。看着精神状态越来越好的村民,闻着飘香的米酒,欣赏四周“春耕开犁、鸡犬相闻”的田野小品,吴建龙满心欢喜。

  以老村寨老民居参股旅游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享受收益分红,“竹山模式”让沉睡的村寨活起来,也释放出促发展、促振兴的“裂变”效应,迅速在凤凰县许多老村寨复制推广,竹山也因此入选全国100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

  目前,湘西州已建成38个国家级旅游景区、88个乡村旅游示范(重点)村、55个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基本形成全州1小时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全域旅游大格局。在文旅的“粘合”下,全州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把握时代机遇推进文旅产业发展,兴农富民再绘新篇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州从精准扶贫走向乡村振兴,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发展的最大门路和富民强州的主导产业。

  花垣县十八洞村,天蓝、地绿、村美、人和。“这里的村民很热情、淳朴,风景也很优美,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福地,这次特意带孩子来现场聆听关于精准扶贫的红色故事。”已是第四次来到十八洞村的长沙游客李正平告诉记者。

  美丽乡村与文化旅游相得益彰,不只有十八洞村。

  2021年以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湘西州美丽乡村建设再绘新篇。各地乡村“颜值”美,“气质”更美。各地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建设精品民宿及餐饮酒店,不仅带动了当地文旅经济产业发展,还吸引了一批外出务工者返乡就业创业。

  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湘西州发展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据统计,湘西州森林覆盖率达到70.24%,是全国最绿的地区之一;湘西州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全省第一。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对湘西州GDP增长贡献率达70%左右,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增至15%,较全省平均水平高9.5个百分点。

  2021年6月,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对湘西州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2021年12月,湘西州结束了没有高铁的历史,从此远方不远,诗意犹存。奔驰于最美环境里,高铁不仅方便了湘西州人的出行,更带来了最美好的发展机遇,为湘西州旅游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时代将机遇给了湘西州,湘西州也从未辜负时代。湘西州第十二次党代会鲜明提出了“三区两地”的发展定位,其中“一地”即“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再次被放到了关键位置。

湖南日报 2022-3-14

 

 

依托畜牧特色产业优势 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文章下载

依托畜牧特色产业优势 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为进一步落实区、市、县委、县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发挥畜牧产业增收致富快的优势,推动全县贫困户脱贫致富,乐业县水产畜牧兽医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上下齐心,落实责任。根据有利于上门调查,包干负责的原则,结合该局实际情况,及时进行了科学划分,确保实现了服务全覆盖。及时成立了局长为组长,相关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畜牧部门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站所负责人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做到了工作明确,责任到人。实行了干部包村制度,对全达村的126户497名贫困户,由该局33名干部进行了结对帮扶。同时,建立健全了信息台账,确保每位干部对包户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工作实。

深入调研,找准难题。利用节假日走访慰问和政策宣讲等有利契机,着重对结对帮扶的全达村的生产生活现状、致贫原因和发展计划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切实掌握了贫困村实际情况,为全县畜牧产业扶贫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在走访慰问调查活动中,干部职工每人筹措资金100元,为他们送去了价值10000余元的慰问品。

理清思路,全面规划。结合逻沙乡经济发展布局,确定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贫困户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以产业为依托的发展思路。通过强化防疫,壮大畜禽,做响品牌,加快畜禽生态养殖建设等方式,积极推进畜牧业生产和产业经营,不断优化畜牧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增加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障市场供给,提升畜牧业效益。

完善生产,坚持防疫。完善畜禽生态养殖标准,从选址、圈舍建设、品种、防疫、饲养条件、饲养方式、饲养规模、农户能力要求、产品标准等方面开始设计,进一步完善符合乐业县实际的畜禽生态养殖标准和按地标产品技术操作规程,有效提升畜牧业的生产能力和标准化水平。坚持按照“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标准抓好防疫,做好防病灭源。通过完善一个标准和坚持一个标准,有效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全面扩大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面。

加强指导,促进发展。组织人员及时沟通了解养殖企业、大型养殖场和养殖户的养殖情况和发展意愿,结合乐业县发展实际协助他们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及时收集处理他们在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通过有力的支持和帮扶措施,进一步坚定他们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有效促进全县畜牧产业发展。

合理分配,加强管理。结合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和该局党建特色“百名兽医走村屯”的活动,加强相关部门的沟通,调整充实整合各类农业技术人员,进一步的明确岗位,量化职责,制定量化考核细则,强化管理,促进农技人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实现点、片、面分解落实,做到全县各村技术人员全覆盖。

百色新闻网2017-4-13

 

 

阳泉市着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扶贫 文章下载

阳泉市着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扶贫

6月12日,盂县西潘乡羊泉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盂双按时到村里的盂县华辰养殖场“上班”。“俺除了自己种着十几亩地以外,地里不忙的时候还在鸡场打工,帮忙送鸡蛋,一个月下来能挣1400块钱。”靠村里引进的蛋鸡养殖项目脱了贫的张盂双喜滋滋地说。在全市,像张盂双这样脱贫摘帽的还有不少人。

产业扶贫是决战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长期脱贫成果的根本举措。近年来,我市围绕农业产业扶贫“特”字做文章,扎实开展全市产业扶贫工作,全面提升贫困村特色农业产业竞争力。同时,我市还结合消费扶贫工作,不断强化贫困村的农特产品产销对接,助力贫困村农产品“走出去”,壮大贫困村的村集体经济,帮助贫困户增收。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部署,出台《2020年特色农业、消费扶贫行动计划》,以“一村一品一主体”作为产业扶贫的主要抓手,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深入推进特色农业产业扶贫“五有”目标落实,全力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和消费扶贫工作。

今年初,受疫情影响,我市一些贫困村的农业企业停工停产,部分农特产品滞销。我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帮助贫困村的农业企业复工复产,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和带贫主体农产品销售不畅等难题。我市主动加强市场对接,通过线上线下、“点对点”市场对接、消费扶贫等多种方式,广泛拓展销售空间,确保扶贫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

我市按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总体思路,积极指导贫困村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和区域优势,选好选准特色主导产业,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开展产业脱贫工作,不断巩固提升脱贫产业,落实《2020年特色农业、消费扶贫行动计划》。同时,我市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利用金融扶贫小额贷款等形式,鼓励和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对中药材、干鲜果、薯类、畜牧、养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实施扶持,并因地制宜引导集中连片发展、实现集约规模效益。目前,全市形成平定县以中药材、盂县以畜牧、郊区以果业为主导的“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在推动特色农业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我市还积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带动主体扶持,做好产销对接,不断壮大贫困村的集体经济,帮助贫困户增收。

我市深入推进“企业+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产业发展带动模式,通过签订帮扶协议,采取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生产托管、订单农业、技术承包服务、劳务就业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形式,建立紧密与半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贫困户生产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和风险抵御能力。同时,建立健全完善产业扶贫项目利润分配机制,确保收益合理分配使用,贫困户长期稳定受益,防止收益分配“一发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等简单发钱发物的做法。我市还培育壮大扶贫龙头企业,出台相应的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加大对带贫益贫好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引导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

在产销对接方面,我市深入推进特色农产品“五进九销”活动,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贫困村产品,引导干部职工自发购买贫困村产品;鼓励各级工会按照有关规定组织职工到贫困村开展消费扶贫活动;鼓励民营企业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贫困村产品和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为助力贫困村农产品“走出去”,我市组织贫困村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展销活动,进一步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

为全面提升贫困村造血功能,我市还加强贫困村高素质农民培训,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结合各地区域发展和扶贫工作实际,我市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积极培养留得住的本地人才、乡土专家,提升科技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阳光培训、致富带头人培训等,大力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致富能人、致富带头人,带动一批贫困户实现“自身就业一人、带动脱贫一户”。

阳泉日报2020-7-1

 

 

特色种养扶贫:投资一个产业 全村跟着分红 文章下载

特色种养扶贫:投资一个产业 全村跟着分红

一个洪涝频繁的边远贫困山区村,和孔雀养殖美丽产业,特色种养扶贫,让这两个看似不搭建的名词,联系在了一起。

曾经的空壳村破壳重生

石湖村位于六安市裕安区,呈带型蜿蜒在东淠河西岸,沿河长20余华里,全村有1873人,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是一个洪涝频繁的边远贫困山区村。

一个贫困村,怎么会养殖孔雀,这还要从致富带头人——万祥文说起。喜欢琢磨的老万不仅养过孔雀、还种过蓝莓,是远近闻名的能人。老万说,以前孔雀只是尝试养殖,后来发现孔雀养殖利润很高,就发展成主业。

周围从来没有人养过孔雀,万祥文为什么敢养?“要是害怕,啥事都干不成。”敢闯敢干的老万瞅准孔雀商机后,从书本上自学养殖知识,他认准了一个理儿,“当成小孩养,没有养不成的。”老万说,孔雀孵化育雏确实有难度,但2个月之后,孔雀免疫力会变得很高,比养鸡还要好养些。

看中老万的干劲和孔雀养殖的前景,2017年,裕安区将其定为到村扶贫产业,投资50万助力老万发展壮大,条件是每年根据销售经营情况分红。

老万用这50万元加上自筹的20万,投资建设了4栋950平方米的孔雀养殖厂房和配套设施,进一步扩大了孔雀养殖规模,形成种禽繁殖、孵化育雏、解学饲养、成品销售、游玩观赏一体化特色养殖模式。

目前,万祥文的孔雀养殖存栏量已经达到1800只。据老万介绍,孔雀可以用来观赏和食用,肉论斤100元每斤,7、8个月能长到12斤左右。去年一年,老万的孔雀养殖基地销售收入达到80万。春节临近,养殖场已经接到200只订单。立春之后,许多旅游景点也会订购观赏孔雀。

固定资产属于村里,分红量化到户。2018年,石湖村孔雀养殖分红3万,其中5000元为村集体收入,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剩下25000给38户贫困户分红,每户能领658元。

右为万祥文,左为扶贫户广祥群

村民陈华礼多年来多病,去年安了心脏起搏器,年终领到658元分红。除了分红,孔雀养殖还在就业、种植上发挥多重带动效应。一些贫困户长期在此打工,分红之外,还能拿到务工工资。

65岁的广祥群家里只有老两口,老伴长期生病,一个女儿已经出嫁,没有收入来源,通过喂养孔雀,一天能拿到60元的务工酬劳,“一个月大概十几、二十个工,月收入千元左右,够我和老伴开销了。”有事做、有钱挣,在孔雀基地务工的广祥群精神头很好。基地还培育孔雀幼苗,周边农户也会购买养殖,带动了周围乡亲致富,孔雀产业成了全村的摇钱树。

2016年还是空壳的石湖村有了集体资产。村书记黄卫东说,这只是第一年,日后产业壮大后,效益更好,会增大分红数额。特色种养,让石湖村这个曾经的空壳村破壳重生。多灾多难、沿河的沙土地,生长出美丽产业。

除了产业扶贫,来自区交通局的驻村扶贫队长黄余还带来交通扶贫项目,“以前到霍山县城只有砂石路,要一个小时,现在砂石路变为三级公路,只要12分钟就能到县城,客户订货能及时送过去。”老万说,养殖场的订单越来越多,现在还都是别人找上门来,以后还要做好市场推广,“我们已经做好PPT,准备大干一番。”

“深贫保”为特色种养业保驾护航

“只有发展产业,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裕安区农委负责人说,裕安认准了发展特色产业是带动贫困村、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脱贫的重要途径,依托六安茶谷、西山药库、江淮果岭、淠河生态经济带、沿淮适应性农业区等绿色发展平台,因地制宜,着力培育茶叶、水果、中药材、木本油料、蔬菜、皖西白鹅、霍寿黑猪、水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

2018年裕安区实施产业到户项目带动贫困户30449户、85257贫困人口发展特色种养业,分别占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人口的77%和80%以上,发展特色产业人均增收2600元左右。

“种什么,养什么都不难,关键在于种养之后有市场。”裕安区在推广种养扶贫中发现,特色产业经常遭受到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市场价格下跌等因素的影响,甚至亏本无收益,贫困户对发展产业存在畏惧心理,发展积极性不高,更不敢规模发展。

为降低贫困户发展风险,消除贫困户不敢发展的心理,裕安区创新实施了“深贫保”为特色种养业保驾护航。2018年,裕安为发展特色种养业奖补项目的29917户贫困户购买产业保险,保险费137元/户,保额1万元/户,除了保险公司免除908户保费外,其余397.42万元保费由区财政全额承担,贫困户无需缴纳任何费用。

“深贫保”实施以来,深受贫困群众的欢迎,特别是2018年因非洲猪瘟影响生猪价格下跌触发生猪价格指数理赔标准,理赔金额100万元,收益养殖户近2000户,户均理赔680元,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的信心更足,发展的热情更加高涨。据统计,截至2019年1月18日,已赔付及系统流转案件赔付249万元,惠及农户3000户次。

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在全省的带动效应也十分显著。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2018年,全省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项目的贫困户135.2万户、直接受益人口约348.8万人,因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到户而额外增加的人均净收入2313元。

中安在线2019-2-1

 

 

扶贫特色产业惠及千家万户 文章下载

扶贫特色产业惠及千家万户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强调“要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强化产业扶贫,组织消费扶贫”。

决胜脱贫攻坚,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增收困难,紧抓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

近年来,不少贫困地区把发展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一些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一方水土“富养”一方人的脱贫新图景展现于天南海北。

一穗黏玉米,甜了一村人

清早,在南京工作的周媛吃了一穗刚刚煮好的黏玉米,香甜软糯的黏玉米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暖意。这黏玉米是周媛从微信上下单买来的,产自“杜蒙”——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地处科尔沁沙地边缘,素有“西北风口”之称。20世纪末,因生态遭受破坏,一些产业难以为继,被评定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017年5月,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的慕海军,来到一心乡前进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他走访了解,村里家家户户都以种玉米为生,没有特色产业,增收缺抓手。

慕海军和工作队队员到山东、黑龙江多地考察,发现鲜食玉米的种植难度不大,并且市场前景好,便和村干部商量,鼓励村民把普通品种变成黏玉米,并成立大庆市壹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了鲜食玉米生产线。

去年8月,玉米迎来成熟期。每天凌晨,村民们早早起来到田里掰玉米,很快,这些玉米准时进入厂房,切头去尾、快速冲洗、真空包装、高温杀菌……一天能加工两三万穗。

67岁的村民王殿华、韩亚玲老两口成了公司的雇工,负责把鲜食玉米装箱。“以前冬天没农活儿,大伙儿‘猫冬’,没想到现在挣上了工资。”王殿华说,一天收入有100多元。

几年前,杨双的老伴儿因肺心病花了不少钱。2019年,杨双在房前屋后的3亩多土地上种了黏玉米,一共收了9000穗,公司以1穗0.5元的价格回收。

“以前种普通品种,一亩地能产1000斤,按1斤7毛钱算,1年才有2000块钱。”杨双看到了真真切切的受益,也享受了脱贫的喜悦。

如今,30万穗黏玉米成了前进村的一张名片,正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带动全村15户贫困户人均增收1500元。

新年伊始,慕海军盘算着邀请一些农业专家前来指导,发展“花糯”“黑糯”等新品种,并逐渐向绿色种植转型,把更多优质农产品送往百姓餐桌。

草果显神奇,富了一个州

女儿最近休假回家,付战叶给她熬了一锅鸡汤,特意放了几颗草果。

“这东西随便放上一颗就行,提味得很!”付战叶赞道。其实,草果的神奇,是改变了傈僳族人的生活。

49岁的付战叶家住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鹿马登乡亚坪村,地处边境山区,较为贫困。2004年前后,村民都种苞谷,付战叶却把近10亩地种上了草果——一种需要5年才能进入丰产期的香料作物。

“这东西既浪费地,又耗时间。”村里人笑他傻。付战叶却天天往草果地跑。5年过去,红彤彤的草果一串接着一串,收入一年比一年好,村民们见状,也纷纷改种草果。

如今的亚坪村,9月一到,家家户户都忙着采摘草果。去年,付战叶家近百亩草果收入超过10万元。于是,盖起了新房子。

“如果当年没种草果,我怕是很难有钱让两个孩子上大学。”付战叶说。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大部分处于高山峡谷地带,气候潮湿,特别适合草果生长。在位于福贡县石月亮乡的怒江大峡谷农副产品加工交易中心,草果年处理量目前已经达到6000吨。31岁的余早迪正领着工人包装加工好的草果。“冬天,年轻人爱吃火锅,草果是必备底料。我们也就比平时更忙了。”他说。

截至2018年底,怒江草果已由原来的零星种植转变成连片规模,全州种植面积达108万亩,鲜果总产量近3.34万吨,产值超5亿元。当地21个乡(镇)4万余户农户受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1万余户3.78万人,占全州贫困人口的23.05%。

搭上“直播”车,火了一个县

“直播真能挣钱。”去年夏天,43岁的和合胜通过直播,接到了4000元的水蜜桃订单。

和合胜是河南省西华县黄桥乡裴庄村有名的种植能手,经营140多亩果园。去年5月,他在直播平台上首次直播。“在桃园里拍拍桃,拍拍我,讲一下水蜜桃的产地、品质、成熟时间。”一开始,对着手机屏幕,这个1.85米高的中原汉子稍显胆怯,说话难免磕巴。

没想到,直播后1个多月时间里,和合胜就卖了两万多元钱的水蜜桃。“客户微信转账,我再发货,大家对我很信任。”和合胜说,和周边果农一样,他总是挑优质的水蜜桃发给客户,“要不然下次谁还买你的?”

30多年前,裴庄村就开始种桃,是一个有3000亩果园的种桃专业村。2019年销售旺季,裴庄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家帮父母卖桃。“多数是通过直播、微信朋友圈,销往全国各地。比起卖给商贩,1斤能多卖1块钱。”裴庄村党支部书记吴东亮见证着直播的力量。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6月底,在裴庄村进行的一场近两个小时的直播,累计有24.5万余名网友观看,咨询及下订单量近万个,交易额达200余万元。

不只是裴庄村,“触网”,给这个农业大县带来大变化。

2019年,西华县品牌办组织了多场农产品直播推销活动,邀请种植大户、农产品企业负责人上台,面向全国消费者推销西华的胡辣汤、粉条等优质农副产品。

“西华有很多优质农产品,仅靠线下销售走不远。”西华县品牌办副主任胡永庆说,“借助现代化媒介手段,能让更多消费者了解,给他们送去舌尖上的享受。”

国务院扶贫办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种养业、电商、光伏、乡村旅游等产业扶贫新模式快速发展,带贫益贫机制初步建立,72.3%的脱贫户得到了产业扶贫支持。

新华社2020-1-6

 

 

含山县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等多种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产业扶贫 “扶”出光明脱贫路 文章下载

含山县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等多种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产业扶贫 “扶”出光明脱贫路

多亏了扶贫干部的大力支持,我家的日子越来越好!”10月18日,含山县清溪镇白马村村民赵传水高兴地对记者说。今年35岁的赵传水身患疾病,不能干重活。在政府部门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去年他养了三头猪,纯收入6000多元,享受了低保,还当上了村保洁员,每年还有小额信贷分红3000元、“绿游游”分红600元等,家里有了稳定的收入。

“在我们村,共有35户贫困户进行特色种植养殖业。”白马村党总支书记闻余忠告诉记者,目前,村里落实到户的产业扶贫项目117个,涉及小额信贷、特色种养、“绿游游”乡村旅游、创业贷款、户用光伏等。

“我们以扶贫小额贷款为支点,引导年老、病残、体弱等劳动能力弱的贫困户抱团发展产业。”清溪镇党委副书记韩宗娟说,6月中旬,16户贫困户申请小额扶贫贷款40万元,成立了养羊合作社,发展500只山羊养殖,预计年纯收入4.9万元、户均分红可达3000元以上。“一村一品”村级特色产业也孕育而生,该镇白衣、白马两个贫困村分别投入20万元建设优质茶叶加工厂和白马人家1号院农家乐。

记者从含山县扶贫办了解到,含山县今年深入推广特色产业扶贫,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养、资产收益、农村电商、光伏发电等多种产业,取得显著成效。

其中,重点打造“绿游游”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品牌,带动6208户贫困户获得旅游收益;实施光伏发电扶贫,1344户“三无”贫困户每户建成3千瓦户用光伏电站,户均年增收2500元以上;开展特色种养扶贫,引导动员2029户贫困户实施自种自养。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县财政给予每个贫困村20万元补助资金,用于村集体发展特色种养、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资产收益项目,目前全县13个贫困村落实了资产收益项目。

含山政府网 2018-10-24

 

 

灵山县:特色产业扶贫拔穷根 文章下载

灵山县:特色产业扶贫拔穷根

“事实上,我们灵牛养牛基地是“共享”的,它既是我们桥梓村的集体经济项目,同时也是周边镇25个村的集体经济项目。”11月18日,灵山县檀圩镇桥梓村驻村第一书记苏树茂对笔者说。

拔穷根,发展产业是根本。如今,产业扶贫项目在灵山大地遍地开花。时下最火的经济热词“共享”,现在也出现在灵山县脱贫攻坚的领域里。

灵山县檀圩镇桥梓村是“十三五”时期贫困村, 2018年6月份,驻村工作队整合各项资源,协调累计投入基础实施建设资金500万元,建成了灵山县灵牛养殖示范基地,年可养殖肉牛550头。

灵山县在不改变桥梓村养牛基地属于桥梓村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将檀圩镇、新圩镇、武利镇等3镇25个经济薄弱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资金共300万元投入到灵牛养殖示范基地,即26个集体经济落后村共享一个养殖基地,一起养殖共同发展。现在,灵牛养殖示范基地已经养殖142头优质肉牛,2019年春节前将养殖400头左右,配套种植优质牧草200亩,预计年可产生利润100万元。

加强产业扶贫,提升特色产业覆盖率,围绕灵山县级“5+2”、村级“3+1”特色主导产业,该县产业开发专责小组分赴各镇(街道)贫困村进行业务指导,确保2018年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比例达到80%以上,并与龙头企业园丰集团合作,进行无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户资产收益扶贫试点。

驻村干部在灵牛养殖基地观察肉牛生长情况

该集团吸收县财政支农资金802.8多万元,投入规模为年出栏生猪19.8万头的那隆思法生猪生态养殖场建设,根据《资产收益扶贫项目股权合同》,分别将收益分配给全县建档立卡的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助推实现了全县无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户100%产业覆盖。

据了解,今年以来该县建立了“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等多种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合作模式,积极引导企业进村,推动产业基地建在村、促进村企共建大扶贫产业格局。目前,全县共有帮扶企业24家,对接帮扶贫困村23个。全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975个,累计带动农户1.8万户。

广西新闻网2018-12-4

 

 

特色土货点亮脱贫希望 安徽省推进产业扶贫纪实 文章下载

特色土货点亮脱贫希望 安徽省推进产业扶贫纪实

今年8月,国务院扶贫办宣布40个贫困县摘掉了贫困帽,安徽省岳西县赫然在列。几乎是同一时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亳州市谯城区、怀远县、蒙城县3个省级贫困县也正式摘帽。脱贫成绩来之不易,而位列安徽省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的首位,产业扶贫功不可没。

作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安徽有12个贫困县位于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攻坚主战场集中在大别山区、皖北地区、行蓄洪区,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如何确保“一户不落、一人不少”地攻克深度贫困堡垒?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安徽省金寨县考察时指出,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为此,安徽省把深入推进产业脱贫工程作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措施和主攻方向,使更多贫困群众分享到产业扶贫的红利,夯实持续稳定脱贫的根基。

茭白、红桃、油茶、黑猪、土灶锅巴……随着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特色土货打出品牌,走上消费者的餐桌,点亮贫困户的希望。2017年,通过推进产业扶贫,安徽全省贫困人口共增收58.65亿元,人均增收1233.8元,占全省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的30.87%,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

选准产业:绿色种养漫山野

发展产业扶贫首先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精准选择产业,不能“拍脑袋”“一窝蜂”。

地处大别山腹地、皖西南边陲的岳西县能率先摘帽,主要是因为独辟蹊径,选准了茭白产业。

岳西县有22.9万亩耕地,其中海拔600米以上的超过60%。山区气候种水稻是劣势,但对于种植茭白却是优势。于是当地政府选定茭白作为脱贫产业,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如今全县24个乡镇中有17个乡镇、88个行政村发展茭白产业,种植面积达5.7万亩,产值2.3亿元。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岳西又打出了“生态、安全、知名”三张牌。引导农民在茭白田套养甲鱼、泥鳅、黄鳝、鸭子等,倡导绿色生态种养模式,而且每年在武汉、合肥、上海等大中城市举办高山茭白产品推介会。全县茭白基地都实现了无公害认证全覆盖,还注册了“大别山”商标。通过种植茭白,2016年当地1.65万户贫困户户均增收5800元。

产业选得准,沉睡的资源也能被盘活。登上六安市裕安区狮子岗乡新华村的江淮果岭,只见郁郁葱葱的桃园随着山势绵延起伏,一眼望不到边。“这片桃园叫桃花仙谷,有一万多亩,是安徽省单体面积最大的连片桃园。”狮子岗乡副乡长蒋后伦自豪地说。

然而几年前,这里的农民还面临“雨天一包脓,晴天硬似铜”的窘境。狮子岗乡位于山脊地区,土地保水性差,种小麦、水稻产量低,没收益。乡里的干部想法子给农民找产业,蒋后伦回忆道:“我们请来安徽省农科院的专家做论证,经过多次测量,发现当地气候、土壤很适合种桃树。这里产的红桃糖分高、口感好,而且5月20日前后就能上市,正好填补了本地的市场空白。”

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狮子岗乡红桃种植面积增长到了3.2万亩,鲜桃年产量5000万斤,不仅销往北京、山东、东北等地,还出口到了俄罗斯,年经济收入9000万元左右,217户贫困户受益脱贫。

“树种上了,水留住了,村子也变美了。”新华村农民丁美元还记得,当初这片荒山连路都没法走。现在景区里修了10公里长的桃园大道,春天两边都是红灿灿的桃花。每年桃花盛开和红桃飘香的时节,到狮子岗乡的游客有30多万人次。他和老伴两个人在桃园打零工,每年能收入1.5万元。

依靠发展红桃产业,新华村不仅被评为全国旅游扶贫示范村,还在2016年脱贫出列。当年全村脱贫的99户中,45户是通过桃产业的带动。

金寨的六安瓜片、无为的白鹅、庐江的“扶贫鸭”、砀山的酥梨……在安徽,一批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立足市场需求的扶贫产业正在打出自身特色,成为脱贫可持续的坚实基础。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省发展到村产业扶贫项目1.93万个,实现3000个贫困村全覆盖,实施到户产业扶贫项目304.2万个,覆盖167.6万贫困户,覆盖率达93.96%。

引入主体:“四带一自”群雁飞

头雁振翅,群雁才能高飞,发展扶贫产业也是如此。安徽把有实力、有市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入贫困县,破产业之困,解发展之难。

自己身体不好,不能干重活,家里还有高龄的老母亲要赡养。和县香泉镇新建村贫困户何兴旺曾经觉得这日子看不到头。

2017年,县镇财政投资120万元建成了130亩蔬菜基地,移交给新建村运营。村里与海豪蔬菜家庭农场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经营蔬菜基地,所得利润按比例分红。何兴旺的生活也迎来了转机:“我家里的两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一年有1200元租金。自己还在基地打工,每月工资六七千元,去年还得到了500元分红。”

安徽省创新采取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经营户带动和贫困群众自主发展的“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领头雁”作用,打造出产业扶贫的“安徽品牌”,在国务院脱贫攻坚考核中获得高度评价。

新建村的蔬菜基地正是受益于新型主体的带动。“这里位于丘陵地带,过去农民土地比较分散,难成气候,产品质量、效益和销路都不理想。”香泉镇党委委员段晶晶告诉记者,“与海豪蔬菜家庭农场合作后,村里的瓜果蔬菜不仅直供本地大型超市,还销往全国各地批发市场。在技术指导、经营管理经验等方面,家庭农场也有明显带动作用。”

具体怎么带,关键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海豪蔬菜家庭农场狄谋军介绍,按合作社的章程约定,所得利润由新建村和家庭农场按照8∶2的比例分红。家庭农场提取20%作为自身产业发展资金和防范风险资金,剩余部分村集体和贫困户4∶6分成,可带动全村贫困户户均增收1700元左右。

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产业潜力被挖掘出来。

“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坐落于大别山北麓的裕安区独山镇是个典型的山区乡镇,山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1/3。油茶是当地的特色产业之一,目前市场上茶籽油供不应求,但本地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并不高,究竟为什么?

独山镇副镇长陈平帮道出了原因:“一是农民缺技术,二是油茶生长周期长,五年才能挂果。所以油茶种植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直到2010年,安徽裕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该镇打造了钱店万亩油茶基地。在其带动下,全镇油茶种植面积发展到3.5万亩,年产油茶果35万斤,可生产茶籽油近6万斤,带动周边农民1400余人次就业,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对未来的发展,公司负责人李必琼信心满满:“现在油茶种植上了规模,我们正在建体验式的加工厂,准备采取会员制的订单销售方式,让会员亲自体验茶籽油加工过程。还准备用油茶花提炼精油,研发化妆品,打入高端市场。”

通过鼓励党员干部、乡土能人、技术人员、返乡创业者等牵头领办合作社、家庭农场,安徽省3000个贫困村都至少成立或引进了1个农民合作社。2017年,全省参与产业扶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6万个,其中龙头企业4000个、合作社2.4万个、能人大户(家庭农场)1.8万个,带动2947个贫困村104.4万户贫困户发展脱贫产业。

提振信心:“网红”土货满篮情

扶贫产业好不好,关键要看贫困户有没有参与进来,变“输血”为“造血”,绝不能“富了老板,丢了老乡”。

“贫困户有什么就卖什么,贫困户会做什么就卖什么。”和县电商扶贫的路子正是这样定下来的。“开始我们帮贫困户开网店,搞培训。但没想到网店开起来了,却没有客户。”和县商务局局长姜华发现老路走不通,“因为贫困户大多年老体弱、文化水平较低,不会引流,自己开网店很难成功。”

于是,和县建立了“满篮和鲜”公益电商扶贫运营平台,在全县11个贫困村建立电商扶贫站点,聘请贫困户为站点工作人员,发掘本村特色产品,后续包装、宣传、销售等都由公司负责。

手制粽子、土灶锅巴、农家米酒、手工剁椒酱……这些都是满篮和鲜打造的“网红”产品。“我们卖的都是贫困户会做并且擅长的产品。比如锅巴,本地农民家家会做,一袋锅巴15元,贫困户可收入10元,平台一个月的销售额就能达到4000多元。”满篮和鲜负责人撒忠毅介绍,这些土货在网上格外受欢迎:“去年一年,公司的销售额达500万元,直接带动1100多户贫困户增收。春节前仓库里备的年货,腊月二十四就全卖完了。”

好产品卖上好价格,让贫困户恢复了发展产业的信心:70多岁的善厚镇陶店村贫困户吴太友,是养黑猪的一把好手,但因为卖不上价钱,正盘算把家里的老母猪处理掉,与满篮和鲜签订养殖协议后,去年7头猪卖出了3万多元,今年又养了13头黑猪;石杨镇高关村贫困户腾之飞种了4亩葡萄,但因为交通不便,产品出不来,去年放到电商平台上,售价比市场价高30%,今年自己又建起了大棚,还准备办家庭农场……

因为平时还要忙地里的活,趁着下雨的功夫,芜湖市南陵县三里镇吕山村农民徐长水赶紧彻底清理自家的羊圈,里面的十几只羊,不仅仅为他增加了收入,更是他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希望。

徐长水一家4口人,只有他一个劳动力,“以前我也想发展养殖业,但一没技术、二没资金,还愁没销路,就只能靠几亩地维持生计。”村里的帮扶队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不仅帮他申请了5万元小额贷款,还找来技术人员手把手教,联系农家乐和他签订供销合同。如今,他自己养了十几只羊,再加上承包的两亩鱼塘、10亩水稻,每年至少增收三四万元,短短一年时间就摘下了贫困帽。截至目前,三里镇共有474户贫困户完成山羊、有机红米、无花果等县级自种自养项目奖补申报工作。

有了特色产业支撑,安徽脱贫攻坚的步子越走越稳。近日,安徽省提出实施产业扶贫三大行动,力争到2020年,全省产业扶贫(特色种养业)到户覆盖率达80%,覆盖质量显著提升,每个有条件的贫困村建设成“一村一品”专业村,引导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种养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致富。

安徽农网2018-9-22

 

 

离石区:“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助力产业扶贫 文章下载

离石区:“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助力产业扶贫

走进离石区信义镇严村,扑鼻而来甜瓜香。目前,甜瓜开始进入成熟期,村民们在忙碌地采摘甜瓜,大棚里一派繁忙的景象。

“天一亮,我们就开始忙活,采摘、分拣、装箱,一天下来能挣200多块,虽然每天很辛苦,但是我觉得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很知足。”满头大汗的高马云喜滋滋地说。

55岁的高马云原来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没有技术,只能靠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日子过得紧巴巴。2014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开始种植甜瓜,收入翻了一番,日子不断走向正轨。2018年,高马云种植甜瓜的收入达到4万多,高马云一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他感叹地说:“前几年可是吃了不少的苦,还好有政府的帮助啊,现在熬过了苦,日子是越过越好咯!”

如今高马云有了两个大棚,每年净收入6.5万元,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离石区信义镇四面青山环绕,交通便利、资源丰富,2017年入选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 。地处信义镇的归化村距市区26公里,风光秀丽。

为带动全村村民发展旅游产业,2017年,归化村党支部、村委会投资50万元,精心打造由本村村民自编自演的大型农耕实景剧《沟梁上的土疙瘩》,演员全部由归化村村民组成,通过春种、夏锄、秋收、冬贮四个篇章,展现出离石纯正的农耕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和古朴的民俗文化。

“以前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烂土路,村里除了一些留守老人,平常都没什么人,没搞美丽乡村建设以前,村里的人们大都靠种地打工为生,村民的收入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现在,一切变了,村里路平了,环境美了,空气好了,村里也办起了农家乐,有了情景剧演出,吸引了城里人旅游,老百姓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村里也热闹起来了。”谈起村子的今昔对比,归化村村民高四全感慨万千。归化村的变化不仅让村容村貌、生活条件上有了明显改观,也畅通了村民增加收入的渠道。

归化村45岁的村民高四全此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前因为车祸,不能干重活。在村委的帮助下,高四全每逢节假日都会参演大型民俗演艺实景剧《沟梁上的土疙瘩》,一年收入4000元。

乡村旅游给农户带来了甜头,64岁的薛欢英也是受益者之一,通过空闲之余摆摊,一年也能收入3500多元;71岁高龄的贫困户李付菜也加入了脱贫的队伍,在归化村摆起了小吃摊,一年也能挣4000多元,实现家门口就业。

2017年,归化村仅“五一”期间来村游客达45000余人次,门票收入72000多元,实现集体经济破零,并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4468元,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3万元,实现整村脱贫。

随着游客增多,村民富裕,收入的不断增加,让不少外出工作的村民看到了希望,贫困户王寅奎便是其中之一。几年前,王寅奎主动装修了自家的门面,兴办了全村第一家“乡村酒吧”,年收入达到3万多。“做梦也没有想到归化村今天会发展得这么好,以前住的旧房子,根本没人知道归化村,现在国家给我们把旧房改造了,村里修得漂漂亮亮,各个地方的人都来我们村旅游了……”说起这些,王寅奎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只是信义镇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信义镇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覆盖农家乐、采摘园、乡村休闲主题乐园等多种业态,丰富了“吃住行游购娱”乡村旅游元素,同时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把发展乡村旅游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稳定脱贫致富的突破口,走出了一条以乡村旅游为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成为“美丽乡村离石游”的一张靓丽名片。(王晶晶)

人民网2020-7-2

 

 

陕西探索特色文化产业扶贫之路 文章下载

陕西探索特色文化产业扶贫之路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文化扶贫成为不少代表和委员关注的话题之一。除加大文艺下乡力度、通过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让群众享受文化服务等“扶志”“扶智”类精神层面的扶贫方式外,不少代表和委员认为,各级政府及社会力量要通过特色文化产业扶贫,让老百姓在参与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尝到甜头”,调动自主脱贫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扶贫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在这方面,陕西各地有着诸多尝试,在认清“家底”的基础下,寻找可以背靠的“资源树”,通过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

传统手工艺搭上产业车

特色文化产业来自民间,贴近民生,兼具遗产保护、文化传承、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和文化富民等方面的复合型功能。近年来,一些地区依托其民间手工艺等文化资源,将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与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实现了资源保护、利用、脱贫致富等多重效益。

南郑县位于陕西汉中盆地西南部,是一个千年古县。为了让当地丰富的非遗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脱贫手段,该县将“政府资金奖励、传承人带徒传艺、生产性集中培训”等非遗传承工作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既造福百姓,又使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新路子。“通过鼓励村干部或生产经营能人以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建成藤编、棕编等五大生产性传习基地,将手工艺项目转化为乡村特色产业,助力百姓脱贫致富,也使古老手艺焕发青春。”南郑县文化馆馆长王庆和如是说。

渭南合阳县历史文化资源独特、底蕴厚重,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诗经》发源地、中国爱情诗之源。截至2016年,合阳县已经形成了涵盖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经营、手工刺绣、面花制作、纸塑窗花制作、书画经营、电影放映、艺术工艺品开发等10多个领域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文化产业经营主体多达200余家,从事文化旅游产业的工作者有1800余人。2016年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累计达到3.4亿元,文化产业增长率达到12%。

“安塞腰鼓甲天下。每年县内外都有很多表演机会,迫切需要一批优秀的腰鼓手,不愁没市场。”安塞县励志腰鼓艺术团团长张海学如是说。为此,艺术团积极吸纳贫困人员加入腰鼓培训班,不但增加了贫困人员的收入,还能促进腰鼓艺术的发展。

20多岁的杜荣荣是安塞建华镇王龙塔村人。从小失聪的她,有一副好嗓子,但一直没条件接受正规培训。自免费参加了该县的贫困户民歌培训班后,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很快成了县里小有名气的歌手。她高兴地说,现在搞庆典、办晚会,以及农家乐、旅游景点,请她登台演唱的人越来越多,光唱歌每月就能有3000多元收入。

“山花工程”让村民背靠“旅游树”

作为陕西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之一,由陕西旅游集团斥资6亿元打造的陕西首座大型影视城——白鹿原影视城自2016年7月正式开放以来,凭借着占地上千亩的体量,包含集影视制作、文化休闲、儿童娱乐等多样功能的丰富性,已经成为西安地区急速升温的旅游地。项目成功不忘当地群众,除了优先安排当地群众进园就业外,当年12月,陕西旅游集团公益旅游扶贫项目——“山花工程”白鹿原站便在这里启动了,“白鹿原影视城山花工程培训基地”随之挂牌,多次聘请专家为村民传授乡村旅游开发的经验。“原担心咱听不来,没想到老师还实打实地讲如何平土地建停车场,怎么办农家乐,实用得很。”一位张姓村民说。

陕西省旅游局副局长郝占延日前在谈到精准扶贫时表示,“山花工程”是陕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创新典范,在省内具有带动示范作用。据悉,“山花工程”主要围绕乡村旅游、特别是结合村镇发展及区位地理优势开展培训和策划、规划,以提升村镇旅游规划、提高村镇居民旅游管理和旅游营销能力为手段,以提高村镇居民收入为方向,大力培养村镇旅游专业人才,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让群众共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陕西旅游集团董事长周冰表示,陕西旅游集团的项目在哪里,“山花工程”就会做到哪里,旅游扶贫就会跟到哪里。

中国文化报2017-3-22

 

 

2019年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要点 文章下载

2019年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要点

2019年农业特色产业扶贫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脱贫攻坚巡视整改反馈意见要求,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深入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扶贫三大行动,启动实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民生工程,全面推广“三有一网”点位扶贫、“四送四通”直通车扶贫等模式,以革命老区、行蓄洪区、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户为重点,统筹兼顾贫困发生率较高的非贫困村和“边缘户”,以提升农业特色产业扶贫质量为方向,加大政策倾斜支持力度,强化农业科技指导服务,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衔接,着力打造产业扶贫升级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目标:全省特色种养业项目覆盖到75%具备条件的贫困户,贫困村、自种自养贫困户农业特色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并保持达标水平以上,发展“一村一品”的贫困村主导产业产值占本村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

1.提高学习自觉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位政治任务,切实增强学习自觉,用以指导和推动脱贫攻坚工作。

2.及时跟进学习。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讲话以及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第一时间召开党组会、党组扩大会、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会等进行专题学习、专题研讨,及时消化、贯彻落实。

3.联系实际深入系统学习。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联系实际深入系统学习,真正领会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坚决将其作为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的根本遵循,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进一步提高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实施质量

4.进一步做好精准识别。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逐户摸排,把拥有劳动力或一定规模的土地、设施、设备等可用生产要素的贫困户精准识别出来,作为具备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扶贫条件的贫困户(以下简称“具备条件贫困户”)。坚持稳慎有序,关切贫困群众合理诉求,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把是否具备农业特色产业扶贫条件,作为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中贫困户的基础信息之一进行标注。

5.进一步完善项目设计。要围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休闲农业等高效特色产业谋划项目,常规粮棉油等传统大宗农作物以及高风险、高污染、非适应性、效益不稳等列入负面清单的产业不得作为项目产业;到村项目重点围绕村主导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支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或发展机械作业、烘干、冷藏、仓储、运输、市场交易等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大力推进“三变”改革,以贫困村、贫困户自有要素为主,以财政投入形成的资产奖补为撬动,探索实施“自有要素+财政奖补”入股分红项目,激活贫困村、贫困户的土地、设施、设备、资金等自有要素,促进村集体和贫困户增收。自种自养项目的产业规模和入股分红、农业务工项目的预期收益,不得低于项目提升行动的要求。科学确定各类项目的资金支持额度,发挥奖补资金在项目选择、产业方向等方面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6.进一步突出分类施策。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加强宣传教育,鼓励支持具备条件贫困户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发展扶贫产业。根据贫困户所具备的条件,尊重贫困户意愿,指导贫困户从自种自养项目、农业务工项目、入股分红项目中选择最合适的项目,从农业特色产业中选择最合适的扶贫产业。不属于具备条件贫困户范围的,不得再安排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项目,之前已经安排实施的,继续实施至项目结束。

7.进一步强化项目监管。严格遵守中央及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涉农资金管理使用规定,明确监管主体,落实监管责任,履行监管职责,增强农业特色产业扶贫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效益。强化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项目管理,严格实行“群众参与、村级申报、乡(镇)审查、县级审批、省市备案”程序。加强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情况公开公示,能公开都要公开,重要事项要在一定范围内公示。要完善常态化公开公示制度,建立防控腐败问题和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要高度重视群众监督举报,对举报反映的问题及时核查、纠正、整改。

三、启动实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民生工程

8.支持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园区带贫。支持贫困村建设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园区,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驻经营的方式,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休闲农业等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带动贫困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形成特色主导产业。园区要优先吸纳贫困村集体、贫困户的生产要素,优先带动贫困人口入园经营、创业、务工。财政资金投入园区建设或相关配套产业形成的资产,要通过入股、租赁等方式带动贫困村集体和贫困户增收。鼓励各地在贫困发生率较高的非贫困村建设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园区。

9.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带贫。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贫困地区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每个贫困村至少建立或引进1个农民合作社或农业企业。对贫困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双向奖补政策,建立带贫激励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订单联结、股份联结、劳务联结为主,以服务联结、租赁联结为辅,带动贫困户激活资源、资产、劳动力等要素发展产业、应用技术、销售产品、务工就业、入股分红。推动合同签订、加强履约监督,强化纠纷调处、协调利益诉求,开展信用评级、建立诚信档案,维护和巩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

10.支持贫困户自主调整种养结构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坚持扶贫与扶志结合,加强宣传和思想教育,实施奖补政策,引导和支持具备条件贫困户自主调整种养结构,发展本村主导产业或相关产业。帮助流转土地、林地、水面等,推进自种自养贫困户经营规模达到标准。继续推行科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每名农技人员至少联系服务2个自种自养贫困户,加强技术指导培训,达到“人有一技之长”要求。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边缘户”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扩大经营规模,拓宽增收渠道。

11.支持开展特色农业保险。各地要积极探索实施农业扶贫产业政策性保险,针对当地扶贫产业主要风险隐患,科学设置险种、保额、保费,出台补贴政策,规范保险理赔,为贫困户和带贫数量较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包括价格保险在内各种风险的保险保障。

四、深入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

12.推进贫困村持续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深入推进贫困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2900多个有条件的贫困村保持上年特色主导产业稳定发展,引导贫困群众和一般农户参与发展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主导产业规模。在596个贫困村深入实施“一村一品”推进行动,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发展优质、安全、生态、特色的农产品;支持依托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创建农产品品牌,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1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在“一村一品”专业村,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一批保鲜、贮藏、分级、包装等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产能向贫困地区集中集聚,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支持依托特色农产品、农事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发展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健身、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多元业态,拓宽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渠道。支持有条件的贫困县创办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扶贫产业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4.大力推进沿淮行蓄洪区适应性产业发展。认真落实《行蓄洪区产业发展规划》和《行蓄洪区适应性农业产业发展方案》,把适应性作为行蓄洪区农业结构调整的第一原则,推动行蓄洪区各县依托农业资源禀赋,调整优化种养结构,改“种地”为“种水”。指导行蓄洪区内驻村制定年度适应性产业发展计划,加强工作调度、实地查验、公开公示,确保适应性特色产业发展计划落实。

五、深入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

15.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支持贫困地区建设田头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提高产销对接的硬件水平。发展“一村一品”的贫困村和特色主导产业规模较大的贫困村,周边应有与主导产品相适应的农林产品加工企业或商贸流通企业,并建立有效的对接关系,签订订单收购协议,确保主导产品销路畅通。

16.拓宽农产品市场营销渠道。组织开展扶贫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精选一批扶贫产品参加合肥农交会、上海农交会以及其他展销会,加强宣传推介。组织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大力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定向直供直销学校、医院、机关食堂和交易市场活动,组织参与高校食堂面向贫困县(市、区)采购农产品工作,推动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和电商平台与贫困地区精准对接,建立长期稳定产销关系。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主动与电商企业对接,利用电商平台推动企业与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建立直采直供关系,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上行。

17.强化产销信息服务。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分产业发布生产规模、产量、价格变动和市场预测,将农产品供需信息有效传导给经营主体和贫困村、贫困户。结合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施,支持贫困村益农信息社建设,加强产销信息发布,实现农产品供需信息对接。

六、积极防范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风险

18.强化产业发展指导和技术服务。建立健全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和贫困县主导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制度,指导贫困村、贫困户科学选择特色高效、市场风险小的产业。继续推进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组织农技人员对自种自养贫困户开展技术包保服务,强化技术支撑。

19.加强风险评估研判应对。各地要组织特色种养业扶贫专家组、产业发展指导员,对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项目,从产业选择、品种选择、市场销售、资源环境、资金安全等方面充分论证评估。评估发现的风险要有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及时应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自然风险、疫病风险、市场风险,保障贫困村、贫困户扶贫产业发展稳定持续、产业收益稳定持续。

七、切实加大对革命老区和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

20.加大对革命老区和深度贫困地区的资金支持。省、市农业农村部门在分配农业项目资金时,要把大别山革命老区贫困县、沿淮行蓄洪区重点县、深度贫困县、大别山外革命老区贫困县、其他贫困县、其他革命老区县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排序越靠前,赋予的权重越大。竞争立项的项目,同等条件下,按照大别山革命老区贫困县、沿淮行蓄洪区重点贫困县、深度贫困县、大别山外革命老区贫困县、其他贫困县、其他革命老区县、非贫困县的优先级予以支持。

21.加大对革命老区和深度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支持。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省示范家庭农场评定,在原有基础上,给大别山革命老区贫困县、沿淮行蓄洪区重点贫困县、深度贫困县每县增加2个示范社、2个示范家庭农场名额,给大别山外革命老区贫困县、其他贫困县额外增加1个示范社、1个示范家庭农场名额。对大别山革命老区贫困县、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带贫增收成效明显的龙头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评选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省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安排专项用于奖补大别山革命老区贫困县、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大型招商引资企业。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使用方向向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大型龙头企业和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倾斜。2020年底前,对符合条件的淮河流域行蓄洪区龙头企业,在现有政策范围内按最优惠标准给予支持。

22.加大对革命老区和深度贫困地区的指导服务支持。成立9个省级产业扶贫专家组,对口包保指导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沿淮行蓄洪区、深度贫困地区的18个贫困县。

八、强化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保障措施

23.以巡视整改为契机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巡视整改反馈意见和省委“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专项行动要求,深入开展农业扶贫领域发现问题整改不落实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大排查。针对排查出来的问题,要强化政治担当,坚定不移地扛起政治责任,以不贰过的决心,切实抓好整改,确保全面彻底整改落实到位。

24.加强工作力量。各市、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要明确一个科室负责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把素质高、能力强、负责任的干部调整到扶贫岗位上来,科室主要负责人以下至少配备2人具体从事扶贫工作,并在脱贫攻坚期内保持人员相对不变。要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对县、乡(镇)、村扶贫干部的业务培训,切实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25.加强典型示范。继续开展产业扶贫十大园区、十大主体等典型评选活动,加大典型宣传报道力度,营造比学赶超抓扶贫工作的良好氛围。各地特别是沿淮行蓄洪区市、县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农业特色产业扶贫现场观摩活动,组织贫困村干部、贫困户、带贫经营主体现场学习观摩产业扶贫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2019-4-15

 

 

芦岗乡“四种模式”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扶贫产业 文章下载

芦岗乡“四种模式”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扶贫产业

近年来,芦岗乡紧紧围绕稳定可持续脱贫发力,全面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和水平,通过整合优势产业发展经验,转变扶贫理念,创新扶贫方式,依托本土区域和资源的优势,上马了多个产业扶贫项目,获得了精准扶贫、村集体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多重效益,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新路子。

一、构建新型经营模式,引导扶贫产业大发展

一是构建“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投资300万元在杨桥村建设200亩的无花果扶贫产业基地,通过提供免费种苗、免费种植技术、免费水电、包销售的“三免一包”服务的方式吸引27名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破解贫困户接受新事物难、资金难、技术难、销售难等问题,把“小种植”发展为“大产业”。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就业务工等模式保障贫困户的收入,解决了单打独斗发展带来的难题。

二是按照三方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在双庙村投资1260万元建设80亩的多肉种植扶贫基地,采取“村委会+公司+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种植基地由村委会提供土地使用权,公司出资建设,30名贫困户与公司签订入股协议和劳务合同,每月1800元左右收入,年底还可以按照入股比例分红,村委会提供土地使用权的分红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

三是依托芦岗乡服装产业的优势,实施“服装车间+电商平台+贫困户”的模式,在线下对36名贫困户生产的服装进行包装及统一实体销售,在线上积极联系有资质的电商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力,利用淘宝网店,抖音等电商平台,将服装销往全国。同时,对有电商运营能力的6名贫困户,无偿给予包装选购、物流运输、商标注册、售后服务等培训指导。

四是积极探索“消费扶贫”模式,通过组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开展“消费扶贫周”等活动,积极售卖、展览、宣传贫困户产品,引导农产品进学校、进食堂、进饭店,进超市,不断拓宽贫困户农产品营销渠道。

二、注重扶贫效果导向,促进脱贫攻坚新跨越

(一)完善产业发展机制。积极开发乡级公益性岗位,为符合条件的432名已脱贫户和预脱贫户提供村级保洁员、道路养护员、文化广场管理员、护林员、学校门卫、河道养护员等工作岗位,每人月工资400元,帮助贫困户拓宽增收渠道。

(二)增强脱贫内生动力。一是深入开展卫生家庭、脱贫致富星和“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活动,发挥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组织村“两委”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包村干部入户宣传,引导贫困户自主创业,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帮助贫困户树立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二是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开展种养殖技术指导,除了为每个贫困村落实3-4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外,组织村上的种植能手、产业标兵,实行“科学技术+实用技能”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讲解、传授科技知识,手把手教授群众农业实用技术,多管齐下帮扶贫困户。

(三)创新产业扶贫举措。坚持以“政府主导,群众主体”为原则,以“基础优先、产业优先”为重点,实现扶贫与发展同步推进。一是抓好贫困户土地经营权流转奖补,引导25户贫困户将76.4亩土地经营权流转给了河南鑫甫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获得流转奖补资金15280元。二是引导202户贫困户和本乡4家企业签订了入股协议,合作期限为3年,每户每年收益不低于本金的20%。

三、加大政策资金投入,保障脱贫攻坚显成果

(一)实施政府资金激励。乡党委、政府制定了《芦岗乡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并储备产业扶贫专项奖补资金30万元用于奖补。一是企业吸纳贫困户5人以上的,政府每年奖励5000元,吸纳贫困户10人以上的,政府每年奖励1万元,吸纳贫困户20人以上的,政府每年奖励2万元。二是扶贫基地吸纳贫困户10人以上的,给予企业补贴每人每月400元。三是贫困户种植除传统农作物以外的农作物如花卉、中药材等3亩以上的,每亩给予资金奖励300元。

(二)增大乡村基建投入。一是投资500余万元通过改造房间、购置护理床、安装电梯、爱能森集中供暖等高标准提升乡敬老院,在姬寨村、三青观村建设敬老院分院,在杨桥村增设村级养老中心,真正解决兜底户日常生活问题。二是在关公刘村建设第二水厂缓解南部村庄的安全用水紧张。三是新挖38条河渠,总长度46公里,灌溉面积达7万余亩,并配套建设了相应管网、小型节制闸、桥涵,解决黄河滩地灌溉难的问题。

从“输血帮扶”到“造血扶持”,芦岗乡蹄急而步稳。下一步,芦岗乡将出台优惠政策支持每村至少发展1个集体产业,鼓励以村集体为主体成立劳务派遣公司,在为贫困群众介绍务工的同时增加村集体收入,力争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以杨桥村为示范点,提倡支持现代农业项目推行“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不断提升产业扶贫带动作用,扩大产业项目辐射范围,吸纳更多边缘户、低收入户加入,不断增强受益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长垣市人民政府2021-4-18

 

 

舒城县:“三步走”拓宽特色种养产业扶贫路径 文章下载

舒城县:“三步走”拓宽特色种养产业扶贫路径

为深入推进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全面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今年以来,舒城县按照“产业到村、扶持到户”原则,深入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引导贫困户重点发展茶叶粮油、稻虾共养、蔬菜瓜果、休闲农业等效益好、见效快的特色种养产业,帮扶贫困户致富脱贫,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四带一自”拓宽产业扶贫路

围绕产业发展,今年年底每个贫困村建成1个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完善生产经营设施,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加强园区带动。加大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大户(家庭农场)培育、引进力度,落实奖补政策,多途径推动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对接,加强主体带动。

该县干汊河镇绕山村的稻虾种养基地,是集特色龙虾、有机稻、水产养殖、花卉培育、风景苗木栽培、水果种植、垂钓、农家乐、旅游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采取“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村集体联动发展”模式,既能使集体每年可预计增收6万元,也能给10多户在基地就业的贫困户每年创收8万元,同时带动周围更多贫困户发展龙虾养殖,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该县五显镇梅山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统筹开展生产、管理、销售工作,梅山村桑枝木耳扶贫基地目前已收获优质干木耳5000多斤,年产约20000斤左右。工作队和村两委搭台引导,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有序引导更多农民进入产业链,实现稳定增收。

通过积极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户在主体带动的基础上发展自种自养,充分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统筹整合资金继续实施特色种养业扶贫到户项目,该县2018年特色种养业扶贫到户项目覆盖率93.4%,自种自养贫困户到户项目覆盖率达100%。同时加大贫困户自我发展产业的帮扶指导,开展分类培训,确保自种自养贫困户轮训1遍。

“一村一品”铺就贫困户致富路

大力指导有条件的贫困村,围绕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群众意愿、生态环保,研究确定1项特色种养业、传统手工业或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村一品”主导产业。通过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发展优质、安全、生态、特色的农产品。加强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该县张母桥镇白果村车厢沟组,地处幸福山脉,平均海拔300米,根据其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土质疏松的自然特点,该镇鼓励当地群众种植樱桃,发展樱桃采摘旅游,现已形成樱桃采摘林100亩,遍及村庄前后。每年三四月份会有大批游客前来欣赏樱花、采摘樱桃,仅靠樱桃销售这一项,每年就为车厢组的贫困户带来约5000元的收入。

“我在县城有个专营店,专门售卖自家产的黑毛猪肉品,有500多位会员,常年来店里买土猪肉;本地商场、餐饮酒店甚至合肥多家餐饮公司都是我们的长期合作客户。目前我们的电商平台已开始运营,生猪销路不是问题!”该县南港镇公义村钱元玲家庭农场,坐在电脑前的农场负责人钱元玲满脸自豪的说。

通过积极引导贫困村与电商企业对接,探索推广“一村一品一店”模式,开辟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立电商企业与贫困户建立直采直供关系,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结合“互联网+”“生态+”新理念,加速推进农业产业与其它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引导电商企业主动对接贫困群体,挖掘合适的网销产品,进行包装销售,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截止目前,全县帮助贫困户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逾900万元。

“双包工作”激发内生动力

以自种自养贫困户为重点,针对贫困户发展的产业,合理安排结对人员、强化技术包保服务。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民生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项目等,加强贫困户、帮扶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培训。

该县棠树乡窑墩村通过流转200多亩土地,成立丝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为名副其实的“丝瓜之村”。“一亩地净收益至少有3000元,比单纯种植粮食作物的利润空间要扩大了好几倍,今年基地种植的200多亩丝瓜,加上村民自己种植的100多亩,纯收入应超60万元。”窑墩村书记说道。驻村扶贫工作队帮助联系亳州药厂签订协议,村负责种植,药厂保证最低收购价格,有效保证了村民的最大权益。

全力夯实驻村扶贫工作队、包村单位、包户干部的责任,充分发挥他们在引进主体、联系对接、监督协调、落实政策等方面的作用,确保特色种养业扶贫到村到户项目落地,持续发挥增收脱贫实效。同时,积极开展现场观摩活动,加强典型经验总结推广,发挥好典型示范作用,激发贫困人员内生动力。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三个全覆盖’为总目标,自我加压,不落一人。”该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表示,将进一步加大特色种养业扶贫到户推动力度,力争每一户有条件、有能力的贫困户均发展一项以上特色种养业,实现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全覆盖;进一步加大特色种养业扶贫“一村一品”推动力度,实现重点贫困村特色种养业扶贫“一村一品”全覆盖;进一步引导有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扶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实现有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扶贫攻坚全覆盖。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23350个贫困户被经营主体带动,主体带动率73.3%;全县80个贫困村共建立了82个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到村项目覆盖率100%。

中国网六安2018-12-10

 

 

手艺创造财富——“手艺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扶贫计划谈 文章下载

手艺创造财富——“手艺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扶贫计划谈

【以艺聚力助脱贫】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经历了疫情挑战,我国还将进一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这个不寻常的时刻,回首家国视野、城乡变迁中走过的田野道路,重新梳理“手艺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扶贫计划,感到格外踏实而振奋。我们这个坚忍而勤奋的民族在变迁发展中续写传统造物的文脉,守护传承农村文化独特的创造力,必将实现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农村发展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一段时期以来,由于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村地区面临贫困问题。改善人民生活,让每一个困难群众摆脱贫困,成为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当前,全面脱贫进一步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脱贫摘帽”成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从脱贫到振兴,不仅关系到乡村民生的发展,更是对乡村价值的全面倡扬。正是在这一变迁进程中,我们一直关注乡村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致力于研究如何更好地延续乡土手艺的文脉,留下民间造物的记忆与智慧,并探索以手艺创造财富、以巧手创造幸福生活,就此不断梳理和总结以乡村手艺为基础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经验,从而以文化振兴乡村。

我与乡村手艺结缘数十载,儿时在黄河故道边受乡土民情濡染,长大后求学、工作,一直以民间艺术为专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历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乡村文化生态发生改变,不少传统工艺濒危的过程,促使我走上了寻访乡土民艺的道路。记录整理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抢救手艺,成为我展开田野调研和民艺学研究的开端。也是在这个过程里,我深切感受到人走歌息、人亡艺绝的遗憾,留住手艺、留住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不能仅靠记录和收藏,必须修复文化的生态,留住活态的文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提出了“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的倡议,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等实施“民间文化生态保护计划”。此后,进一步建立了民办性质的“中国民艺博物馆”,在大学里为师生教学、科研和创作提供服务,并向社会公众开放,希望唤起更多人对民间艺术及乡土文化的记忆、认知和理解,并进一步推进保护实践领域面向文化事项载体的“传统村落保护计划”和“废弃村落保护计划”。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希望找到乡村和民艺活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思考和探索通过资源转化和产业支撑,重建乡村文化生态。自2006年起,课题组一行开始了持续至今的农村文化产业调查与策略研究。调研发现,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物质贫困但文化资源富庶,有独具特色的手工艺文化,把特有的手艺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就此,我们提出了“手艺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扶贫计划。

“手艺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扶贫计划的调研和帮扶至今已持续十余年。一方面,在创意经济、体验经济的背景下,消费具有多元化、个性化和讲求低碳环保的特点,手艺生产与之契合,而且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形式和土生土长的经验传承文化,能够充分吸纳老人、妇女以及男性青壮年等农村人口发展生产,并因其乡土特色愈来愈受到关注而有良好的市场,有助于促进就业、创收致富。另一方面,以文化为杠杆、为驱动解决的经济发展问题,不仅经济受惠,而且有助于应对解决与文化相关的社会民生问题。所谓“小手艺创造大财富”,解决的不只是村民脱贫致富问题,更是为应对农村空巢留守、人口老龄化、产业调整过程中农民工回流等问题提供现实的解决方案。比如在山东临沂,柳编工艺产业带动当地杞柳种植、加工、贸易、产品配件以及包装、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较好地实现了行业辐射的规模效益,助力革命老区实现脱贫致富。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发展生产、就业致富,产业兴旺、家庭和睦,人们有了乡土的归属感,也减少了外出打工造成的老人、孩子留守问题。这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2011年,我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展”上展示和推广了这样的发展经验,传承文化,发展生产,脱贫致富,走出的是一条文化致富、创富之路。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中国方案。我们也进一步开展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现状与发展”研究,面向全国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寻找因地制宜、多元化的手艺脱贫之路。我们就此调研了全国20个省区市,深入走访民族贫困地区,拜访民族手工艺人,形成了关于民族贫困地区依托传统工艺开展精准扶贫的摸底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就手工艺扶贫建立了因人因地选择合理模式精准施策的案例数据库,并展开经验和理论研究。从具体案例和经验来看,比如,原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具有特色鲜明的梯田生态景观,少数民族的刺绣工艺与梯田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可见,文化资源能够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发挥辐射作用,在经济上提质增效,在地方长久发展方面扶贫扶志,实现内生动力的驱动发展。我曾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调研时遇到一对因残致贫的夫妇,图门乌力吉夫妇俩并没有坐等救济,他们靠放羊有了本钱后拾起家传手艺,从事马鞍制作,解决了全家的温饱,近年又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当地政府支持下,靠手艺走上了致富路,过上了好日子。虽都是个案,但小中见大,可以看到文化帮扶的政策机制对个体和家庭发展的重要作用。还有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的唐卡画师桑买,他广收贫困农牧民子女,提供免费食宿、器具、书籍,传授米宁洛唐卡绘画技艺,在推动唐卡技艺传承的同时,也解决了贫困农牧民子女返贫问题。可见,扶贫必须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再比如,党的十九大代表粟田梅是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文坡村党支部书记,她筹资成立了粟田梅侗锦合作社,把侗锦织造技艺免费传授给全县及周边县市区的妇女,先后带动4000余人走上侗锦织造的致富之路。工艺精准扶贫离不开手艺传承人的带动,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电商平台打通了手艺市场的“最后一公里”,直播、短视频让工匠艺人成为主播和“网红”,新媒体平台快速匹配贫困地区的产出和消费者需求,成为致富新工具,在为贫困地区带来“流量”的同时,切实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2016年全国两会,我们提出面向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富庶的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及边远贫困地区,实施民族传统工艺精准扶贫计划的建议思路,也是对相关经验的进一步总结和推广。

新时代,乡村振兴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从农村手工艺的角度看,国家从推进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鼓励设计下乡、推动全域旅游等角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社会大众参与挖掘农村发展潜力,培养一批具有乡土情怀,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能人”,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逆城镇化”正在重塑城乡关系,乡村生活开始对城市居民产生吸引力,“新消费观”逐步带动健康、生态、高品质及表达自我价值的手工艺品成为大众消费的主流,农村和农村手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认识农村的价值,发展农村的文化,建设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家园,“手艺农村”在路上。我们也将为不变的文化乡愁,为建构具有文化生态意义的田园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不懈探索。

光明日报 2020-10-30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