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亮点经验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市**区扶贫办

题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路径

资料提供时间:2021-12-19

目录

更多

助力脱贫攻坚 照亮乡村致富路 文章下载

助力脱贫攻坚 照亮乡村致富路

2020年,国网湖南电力发挥行业特点和优势,行业扶贫惠及1400余万农村居民、定点帮扶162个村、1.41万户、5.07万人,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为湖南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闯出一条电网企业特色之路。

夯实农网 产业用电有保障

水果加工是湘西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扶贫支柱产业。从秋入冬,漫山遍野的柚子熟了。“清洗、切片、烘干,每个环节都要用到电,发展产业,用电保障很重要。”村党委书记周祖辉说。为助力菖蒲塘村脱贫,国网凤凰县供电公司专门在村里新增7台变压器,解决了8个水果冻库和4个产业项目用电问题。

“十三五”期间,湖南省农网全面改造升级,6509个贫困村全部完成电网改造,自然村全部按标准通“动力电”,农网户均配变容量由2012年底的1.12千伏安提升至2020年底的2.12千伏安,贫困地区发展得到有力的能源保障和支撑。

电力不仅为扶贫产业“助力”,其自身就是重要的脱贫产业。“十三五”以来,国网湖南电力将服务光伏产业发展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在有条件实施光伏扶贫工程的贫困村,利用荒山荒坡、农业生产大棚、园区厂房、学校屋顶、生产车间屋顶、养牛棚顶等建设村级光伏发电站,对不具备单村建设条件的贫困村,因地制宜以联村形式合建光伏扶贫项目,还将光伏扶贫项目与搬迁相结合设计安装光伏设备;开辟绿色通道,全力保障光伏扶贫电站并网和结算。

截至2020年底,累计消纳光伏电量16.9亿千瓦时,结算发电收益9.19亿元,超8万户贫困群众因此受益。

驻村帮扶 造血扶贫育生机

“老铁们喝了我家的蜂蜜,爱情上甜甜蜜蜜,事业上一帆风顺,双击关注666……”在网上直播推销自家蜂蜜已成为邵阳新邵县坪上镇小河村村民刘颂华的日常。

小河村位于平均海拔800米的大山中,属于高寒地区,耕地少,基础设施落后,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30.7%,曾经属于省级深度贫困村。刘颂华因重病切除了一半胃,干不了重活,是村里“最难脱贫”的贫困户之一。国网湖南电力派出的工作队根据刘颂华的特殊情况,请来专业人员引导他发展养蜂产业,并教他如何直播带货。很快,刘颂华在抖音上凭着“土味”讲解和优良的蜂蜜品质,成为网红“刘磨王”,蜂蜜订单源源不断。

此外,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电网企业的技术和专业优势,利用恒温、恒湿的光伏发电大棚,创建了湖南省首个“农光互补”扶贫车间。这个占地不到1.2亩地的车间,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光伏发电收益,并满足全村特色农产品晾晒、加工、储存等产业发展用电需求。

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并对接乡村振兴,是贫困村出列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国网湖南电力驻村工作队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选派驻村定点帮扶队员268人,除完善基础设施外,着重孵化了一批有特色、市场效益好的扶贫产业项目。

怀化鹤城区大坪村位于海拔1174米黄岩山顶上乡村,过去依靠小水电,电压常常不足140伏。实施精准扶贫后,国网怀化供电公司接管大坪村区域供电,累计改造、新建供电台区11个、增容1500千伏安,改造10千伏供电线路23.5公里,改造、新建低压线路43.2公里。“村民家里电饭煲、电视机、空调、洗衣机,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村党支部书记彭宏祥说。用电有保障,农家乐、民宿如雨后春笋,村旅游产业欣欣向荣”。彭宏祥预计,2020年底大坪村旅游分红可达数百万元。

定向就业 脱贫致富搭新桥

2020年,国网湖南电力自创的“教育+就业”扶贫模式已累计招录了937名“定向就业”学生,被国务院国资委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

2021年,他们分批正式进入工作岗位。“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大量贫困家庭将长期获得稳定收入。

长效脱贫必须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从2018年开始,国网湖南电力依托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从全省贫困县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招录高考考生,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免住宿费和部分学费,享受电力扶贫专项奖学金,毕业后定向返回户籍所在地供电所工作。

除“教育+就业”扶贫模式为全省培养了大批扎根农村的人才外,国网湖南电力驻村工作队着力加强驻点帮扶村党组织建设,在驻点村发展党员、培育致富带头人,将基层党组织作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为乡村留下永不撤退的工作队。

“十三五”期间,国网湖南电力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5.5万千米、配电变压器10.32万台,低压线路18.4万千米;累计完成4973个小城镇(中心村)、2513个通动力电村的配电网改造升级;建成4个国家级、8个省级“小康用电示范县”,大幅提升农村地区电气化水平,满足农村用电快速发展需求。

红网 2021-8-13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山西:既治理生态又脱贫攻坚,可也! 文章下载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山西:既治理生态又脱贫攻坚,可也!

初夏,山西吕梁市岚县界河口镇周边的山梁被一片片沙棘林覆盖,翠绿的植株鲜嫩挺拔。然而,这里曾经到处是裸露的黄土。

不久前,岚县东口子村党支部书记郑二小带着合作社的社员上山补植了沙棘苗。他估计,沙棘销售许可证很快就能办下来:“眼看着合作社的增收路子越走越宽,人的干劲儿也更足了。”

近年来,东口子这个吕梁的普通小山村,通过“森生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赚了钱、致了富,实现了增收与增绿的双赢,也成为煤炭大省山西践行“两山”理念,通过生态扶贫在“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与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的生动缩影。

国家气象局《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2000年到2017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均呈改善趋势,其中山西改善最快。2019年山西森林覆盖率达到23.18%,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水平,历史性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与此同时,生态扶贫绿了荒山,富了农民,脱贫攻坚过程中每年带动52万以上贫困人口增收10亿多元。

——————————

“家乡能增绿,农民能增收”

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因煤而兴,也为煤所困,干旱、沙尘、水土流失等因素叠加,缺林少绿、生态脆弱、多座城市“上榜”严重污染城市。很长一段时间,山西在保障全国能源供应的同时,承受着生态之痛。

曾经这里58个贫困县中有41个是国家和省里限制开发的生态主体功能区,集中分布在吕梁山、太行山和北部高寒冷凉山区,全省贫困集中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高度重合。长期以来,二者相互交织、互为因果。

那么,如何既治理生态又攻坚贫困?

山西创造性地将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相结合,联动实施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林产业综合增收“五大项目”,创新造林扶贫合作社,广泛吸纳贫困户参与,群众退耕还林得奖金、造林护林挣薪金、生产经营得现金、流转入股得租金,林业产业成为脱贫利器。

在吕梁,最早尝试生态扶贫的是岚县。

2016年,当地探索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议标承接绿化工程,把少部分人赚钱变为让广大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提出合作社的农户80%以上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的造林工程全部交由合作社实施,使贫困群众获得劳务收入。造林完毕后,仍由贫困户对林木进行长期管护,获得管护报酬。

岚县东口子村党支部书记郑二小和他的“森生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就搭上了政策的东风。作为县里最早一批成立的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已承接了近7000亩的绿化任务。

“要么不干,要么就干好。”2016年,东口子整村脱贫。周边山上越来越绿,郑二小的目光也看得更远了。他带人去内蒙古考察了“大果沙棘”,回来后将沙棘苗作为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方向。

“家乡能增绿,农民能增收,再苦也值。”闫凤明年龄比郑二小大,却打心里佩服这个村支书。闫凤明曾是典型的贫困户。起初,郑二小让他加入合作社,他两手一挥:“顾不上,还得给爹妈做饭呢!”当闫凤明看到入社有奔头再找过来时,郑二小二话没说答应了:“给你留着位子呢!”

前不久,在郑二小带领下, 闫凤明和其他村民刚刚完成了沙棘苗的补植,“干了50多天,挣了六七千元。算下来这几年,每年也能挣个两万多。”据了解,在“森生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社员近些年人均增收达5000多元。

这一年,该县47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一年承揽造林5万亩,参与造林的社员人均增收5000元。岚县的合作社造林探索,也在吕梁全市推广,其中最核心的一条是,要求入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比例不低于60%。2017年全国林业观摩会在吕梁召开;2018年,吕梁生态扶贫做法在全国推广。

路子对了,机制活了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指出:“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要把脱贫攻坚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脱贫攻坚的好路子,也是生态建设的好路子。”

如今,在山西省林业部门和吕梁市指导下,岚县给生态扶贫赋予了更多内涵:农民除了有造林务工收入,还有管护、经济林提质增效、退耕还林奖补等收入。

路子对了,机制活了,生态扶贫效应开始释放。

石楼县,东依吕梁山,西濒黄河水,沟壑纵横。如今这里借势生态扶贫战略,创新探索了“党支部+造林合作社”模式,被誉为“吕梁造林合作社的升级版”,特点是“资源共享、生产互助、利益共沾”。目前全县5万多贫困人口从中获益。

以义牒镇褚家峪村为例,村里的合作社完成了3000亩春季荒山造林后,又承担起了乡村绿化工程。技术员张海峰说,“党支部+造林合作社”模式,由过去的单一造林正在向造林、管护、经营一体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让老百姓获得长远利益。

“党支部+造林合作社突出了支部引领作用,鼓起了大伙干劲,实现了集体经济与群众增收的双丰收。”褚家峪村党支部书记许海瑞说,眼下,村里正在探索“党支部+”向其他领域拓展。

吕梁山、燕山-太行山区是山西两个最大的集中连片贫困区,尽管地貌迥异,可如今两地群众对于生态致富的愿望却一致而迫切。

壶关县桥上乡大河村,深处太行峡谷,溪流相汇,绿野交织,森林覆盖率高。

绿色吸引力,脱贫新动力。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大河村聚焦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全村有农家乐123家,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带动周边千余人吃上“旅游饭”。

素有“三川十塬沟四千,周围大山包一圈”之称的临汾市大宁县,生态脆弱和贫困高发在这里叠加。

寻求突围的大宁,通过实施购买式造林,让群众在兴林增绿中脱贫致富。伴随“购买式造林”带来的“双收益”,大宁又试水将“购买式造林”模式拓展到乡村建设领域,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林业,探索小农户和现代林业有机衔接机制成为大宁改革的一个方向。全县购买式造林、深化农村改革和资产性收益累计增加村集体和群众经济收入1.21亿元。

脱胎换骨的右玉

山西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地带,曾经是一片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70年来,右玉历届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植树造林,坚韧不拔改善生态,使全县林木绿化率由不足0.3%提升到55%,90%以上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右玉县也成为山西省首批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在距离杀虎口不过30多公里的右玉县丁家窑乡,返乡青年王涛站在一片“绿色沃土”中,动情地为来访者介绍家乡孕育出的极具竞争优势的“小香葱”特色产业。

如今,他的家乡已种下了1.4亿棵树,全县99%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昔日的“逃离之地”变成了“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扩大绿”正在向“转化绿”的理念深刻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选择回乡发展,他们的回乡之路与家乡的变化交织在一起,成为山西这片黄土地上的独特风景。

“小香葱,生长快,耐寒耐热,四季可种。”王涛说,右玉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其发展无公害出口农产品提供了天然优势。他们的产品在外贸市场上供不应求,年平均外贸出口额达700多万美元,即便经历新冠肺炎疫情,今年订单同比增长20%。截至目前已签订销售订单260吨。

“生态扶贫令不少人因此受益。”王涛回乡后发现,家乡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当地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最直观的就是这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特色农业产业,帮助当地贫困人口彻底脱贫。

王涛介绍,当地农户主要有三种增收渠道:一是通过统一的土地流转,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村民从中获得入股分红;二是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进而助农增收;三是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获得务工收入。

据了解,5年来,山西58个贫困县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3378个,吸纳贫困社员7万余人,累计完成造林1300万亩,52.3万贫困人口受益,增收10多亿元,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互促双赢的路子。

中国青年报2021-6-8

 

 

长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 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 文章下载

长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 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今年以来,全区上下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力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确保工作不留空当、政策不留空白,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摘帽不摘责任

“三级书记”齐抓共管

脱贫攻坚期间,我区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800万元,行业扶贫资金近4.5亿元,总计约5.5亿元。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不懈努力,全区累计脱贫6964户19649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底的2.7%降至零。成绩来之不易,问题不容回避。尽管我区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但一些地方的脱贫基础还比较薄弱,一些脱贫户收入水平仍然不高,稍微遇到点风险变故就有可能致贫返贫。

为了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我区坚持区、镇(街道)、村“三级书记”抓有效衔接工作机制。区委书记统揽全区“三农”工作暨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街镇党(工)委书记将主要精力用于有效衔接,专题研究推动重点工作;村支部书记作为本级乡村振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政策宣讲到位,落实到位。坚持区级统筹、行业部门主抓、街镇落实的分工协作机制,做到齐抓共管、步调一致,以强大的工作合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摘帽不摘政策

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近日,记者在洪湖镇五龙村看到,许多来自各地的蔬菜经销商正在村里收购南瓜。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队长吴永礼告诉记者,五龙村高山南瓜种植面积约900亩,今年产量约1700吨,收购价格为0.6元/斤。目前,五龙村正在谋划以村里的种植大户为龙头,立足高山生态优势,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进一步扩大高山南瓜种植规模,培育特色品牌,把这个产业真正变成带动群众致富的产业。

脱贫摘帽之后,主要的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要总体保持稳定,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持续强化各方面社会帮扶力量。

持续推进产业兴旺。加大“一村一品”品牌培育,优先将脱贫村特色产业品牌统一纳入“自然长寿”品牌宣传推介,提升特色农产品知名度。投入800万元重点支持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畜禽养殖业等产业项目发展。坚持产业到户精准方略,落实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巩固脱贫产业到户奖补;持续向脱贫户和监测户选派产业指导员,带动脱贫人口和监测户2500余户发展产业;强化村集体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建立“资产出租、‘三资'合作经营、投资举办经济实体、自主经营”村集体经济发展四大模式,推广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劳务合作等八种利益联结方式。

持续推进稳岗就业。将脱贫人口作为劳务输出优先保障对象,脱贫人口就业规模总体稳定,全区脱贫劳动力外出就业6744人,较2020年增加54人。落实培训、吸纳就业、社会保险等补贴政策,引导龙头企业优先安置脱贫人口就业192人。此外,继续发挥帮扶车间、乡村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等作用,拓宽脱贫群众就业渠道。

持续推进消费帮扶。开展消费帮扶进商超、进市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六进”行动。推行预算单位预留份额采购、社会企业参与购销、社会扶贫网重庆馆和西部消费中心销售等模式,累计销售农产品8870万元。

摘帽不摘帮扶

扶上马送一程要行稳致远

今年3月,区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这是原区扶贫开发办公室重组成立的单位,负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具体工作。目前,该局内设机构、职能职责与脱贫攻坚期间的工作要求相互衔接,20余名扶贫干部按照既定工作模式,有序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工作。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攻坚结束后,并不意味着工作就结束了,关键是要保持帮扶机构、帮扶机制、帮扶力量、帮扶资金的相对稳定。

我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机制,5000余名帮扶责任人继续履行好政策宣传、成效巩固、排忧解难等结对帮扶职责,做到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同时,保持资金投入稳定,今年财政衔接资金投入达3994万元,其中区级配套资金达1264万元,高于2020年投入水平;市级以上资金投入产业占比达51%。

摘帽不摘监管

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

扶贫干部在日常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石堰镇高庙村脱贫户余惠云,其配偶今年被查出脑部患有严重疾病,需要尽快手术。经过相关程序,余惠云被纳入国家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随后,我区立即为其配备监测帮扶联系人,做到每月监测一次,落实健康帮扶政策。前不久,余惠云带着妻子在重庆接受了手术。“手术花了四万多元,报销后自己只花了几千元钱!”余惠云满意地告诉记者。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是从制度上预防和解决返贫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举措。我区全面总结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运行的经验成效,进一步健全机制,调整政策,细化要求,继续精准施策,补齐短板,消除风险,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切实防止返贫致贫,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同时,常态化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动态清零。深入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情况“回头看”,共计走访排查村(社区)225个,走访排查近19万农户,累计排查发现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2个方面19个问题,均已全部整改解决。持续开展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动态清零行动,强化动态监测、动态鉴定、动态改造,新增改造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35户。持续落实基本医疗“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区脱贫人口住院、慢特病门诊自付比例分别控制在10%、20%以内,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参保率、资助率均为100%。

此外,长效化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与帮扶机制,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纳入重点监测对象,细化出台“两不愁三保障”、产业、就业、金融保障等7个方面12项政策措施,落实监测帮扶联系人实时跟踪监测,确保“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应消尽消”。目前全区监测对象179户415人,已消除致(返)贫风险171户399人,对未消除致(返)贫风险的边缘易致贫户5户9人、脱贫不稳定户2户4人、突发严重困难户1户3人已落实针对性最强的帮扶措施,消除致(返)贫风险。

长寿新闻网2021-9-24

 

 

襄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路径 文章下载

襄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咬定青山不放松,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强调“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按照党中央的总体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具体要求,襄阳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346个贫困村出列,37.5万贫困人口脱贫,南漳、保康、谷城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扶贫开发成效全面提档进位,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初步形成,襄阳市政府和保康、南漳、谷城县政府荣获“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总结襄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程,记录党在这一历史时期为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而采取的重大措施和取得的重大成就,分享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喜悦,既是对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不懈奋斗精神的回顾,也是对建党百年最好的献礼。

襄阳市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主要做法是:

——紧盯任务,推动减贫目标落实。咬定目标,精准发力,重点攻坚,2015年出台《关于全力推进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2018年又制定《襄阳市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襄阳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创新政策,建立工作台账,逐一补齐短板,对账销号。

——聚焦使命,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通过举行誓师动员大会、宣讲会等多种形式,强化各级干部理论武装,确保脱贫攻坚各项要求落地生根。健全脱贫攻坚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推动机制,强化工作统筹。强化攻坚责任,推动“四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制和“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落地生根。

——坚持标准,推动“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实。一是全力解决教育保障问题,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现象全面消除。二是全力解决基本医疗保障问题,贫困人口住院费用县域内、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大病、慢性病门诊费用县域内、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三是全力解决住房安全保障问题和饮水安全保障问题。

——强化统筹,推动行业部门政策落实。着力推进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生态补偿脱贫、就业扶贫、综合保障扶贫,同时持续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

——履职尽责,推动专项扶贫工作落实。强化建档立卡动态管理、扶贫领域问题整改和扶贫培训,加强对一线驻村扶贫干部激励,涌现出了黄登高、沈景莹、张兴汉等一批驻村干部先进典型。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和社会扶贫,成立襄阳市扶贫开发协会,扎实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脱贫攻坚。

——抢抓机遇,推动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落实。抢抓规划机遇,各县(市、区)编制革命老区“十四五”规划;抢抓补短板机遇,争取中央脱贫攻坚补短板综合财力补助资金3418万元,开展剩余贫困人口重点攻坚,落实产业扶贫政策;抢抓劳务协作机遇,优先输送贫困人员返岗就业。

——攻坚克难,推动应对疫情政策措施落实。推进务工就业,多措并举开发市内就业岗位。有序复工复产,认真落实政府采购扶贫政策和工会消费扶贫政策,推进消费扶贫。

——对标对表,推动成效考核目标责任落实。坚持目标导向、政策导向和效果导向。明确市本级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在全省排名的目标任务,出台考核办法,围绕考核指标,分解考核任务,压实工作责任,连续实绩考核,提升扶贫工作质效。激励与约束并重,组织进行迎考工作监督检查,印发了问题整改交办函,促进了迎考责任落实、指标提升。

——着眼长效,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要求落实。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探索相对贫困帮扶机制,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基础。

襄阳市委、市政府通过上述九个方面的做法,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2011年至2015年,襄阳市连续五年在省对市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扶贫责任制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2016年至2018年,襄阳市连续两年在省对市州党委和政府扶贫成效考核中被评为综合评价好的市州。同时,涌现出了杨才举、章锋、孙开林、闵洪艳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反贫困将从针对绝对贫困家庭转向相对贫困问题,这必然要求我们接续奋斗,把脱贫攻坚战中产生的好经验、好办法运用好,孕育的精神力量传承好、发扬好,创造出更多的“襄阳经验”,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襄阳市人民政府2021-9-17

 

 

在脱贫攻坚中践行初心使命 文章下载

在脱贫攻坚中践行初心使命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位于济宁市泗水县的圣水峪镇是圣人孔子的故乡,是儒学集大成者朱熹诗中风光无限的地方。这里山峦起伏、景色秀丽,自然环境优美,然而几年前,当地百姓的经济生活状况却并非如此“诗情画意”。

2019年4月,青岛农业大学第四批省派第一书记张德锋、刘兴华、王存鹏、邓勇刚,进驻泗水县圣水峪镇四个村开展工作。两年来,“第一书记”在学校党委和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高校帮扶特色和优势,用心、用情、用力投入当地脱贫攻坚工作。他们聚焦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牵起学校和地方之间的条条红线,持续不断地将优势资源输送到最需要的乡村去,一步步带领帮扶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一点一点实现了帮扶村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和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他们的到来像阵阵和煦的东风,吹散了百姓心头的迷雾,抚平了他们额头的皱纹。

他们的工作成效先后被《人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和学习强国平台等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报道,受到广泛关注。由于他们在泗水县“驻村帮扶”工作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中共泗水县委、泗水县人民政府给予四人记三等功奖励。

抓党建,形成共识谋发展

以党建引领发展,用党建推动发展,驻村第一书记充分认识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的理念,始终把加强驻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驻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作为第一要务。

圣水峪镇东仲都村第一书记张德锋结合村里发展实际需要,着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以党建打开驻村工作思路、开创工作局面。村两委经常性组织会议和讨论交流,积极推荐和培养村两委后备干部,注重提升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和村级两委成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战斗力。村党支部书记李保玉同志由于表现突出,在2019年5月份举行的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荣获“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并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驻前等齐村省派第一书记邓勇刚经常组织党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并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全体党员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高大家的理论水平,极大地促进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蹚路子,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第一书记们聚焦特色农产品功能定位,建立精准有效的科技帮扶机制。

经过反复调研讨论,圣水峪镇后等齐村第一书记刘兴华带领村民种植高效农作物,发展养殖业。他邀请山东省羊产业创新团队长期指导后等齐村建设家庭适度规模舍饲养殖示范村,引进优质济宁青山羊种养,开工建设了圣峪红羊产业园,总投资260余万元,占地30亩,努力推动当地肉羊产业转型升级。积极与我校和山东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专家对接,使后等齐村成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帮包村。通过努力,改写了后等齐村集体收入少的历史,实现了村集体收入达10万元。

南孙徐村第一书记王存鹏带领南孙徐村党支部利用60万元产业资金流转土地,引进利用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技术种植蓝莓,目前该产业项目已建成蓝莓大棚5座,栽培蓝莓1万棵,蓝莓已经成熟,正在大量上市,市场零售价达到60元一斤,预计销售额将突破20万元,项目已经成为泗水县第一书记产业项目的成功案例。2021年,圣水峪镇政府计划在南孙徐村投资400万元继续推广水肥一体化蓝莓无土(基质)栽培技术,在南仲都村原有的40多个大棚也引进该技术进行产业升级,打造蓝莓小镇的蓝图已慢慢展开。由学校郭立忠教授免费提供1200斤大球盖菇菌种支持的林下食用菌栽培项目也已完成2.5亩的实验种植。村党支部领办、村民入股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已经投入运营。

两年的时间,南孙徐村集体经济已经实现了从近乎为零到10万元的突破,2020年底,全村享受政策的贫困户都首次领到了产业项目分红款,平均每人分红1000多元。

驻村以来,张德锋结合村内实际情况,在确定产业发展项目之前努力推动村里现有产业提升,结合现有木耳产业的发展实际,积极寻求深入开发方向,多方寻求专业指导,探索优化销售平台,丰富拓展产品市场。

经与县镇村三级深入交流沟通,确定了在现有木耳大棚种植基础上发展高端食用菌种植产业。驻村以来协助并指导回乡创业青年投入30多万元发展了食用菌种植、灵芝栽培、盆景研发、蔬菜生态化种植栽培以及研学体验等一体式大棚建设项目。自2019年以来,村集体收入实现连年翻倍增长,2020年已实现村集体收入达30多万元。2019年6月份,经省领导批示,本村被列为“乡村振兴”龙湾湖片区齐鲁样板示范点,同时成为了省政府的联系点。

邓勇刚依托学校的种养殖技术优势,和村两委结合当地种植业实际情况,最终确定当年的产业项目,建设冬暖式草莓大棚,当年为村集体创造3.6万元的经济效益。借助泗水县打造景点水库的契机,联合水务局和教体局,共同投资210万元,在村内兴建了3000平方米的综合性健身广场一座,把广场打造成为周边村的一个景观亮点。结合村内留守老人生活不便的实际情况,建设老年人日料中心一座。2021年,投资35万元,在村内铺设柏油路1000米,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

创品牌,着力提升乡风文明建设

作为圣人之乡,尼山圣境已然是山东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标杆,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在此揭牌成立,尼山圣境的落成对圣水峪镇发展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起到了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圣水峪镇民风淳朴,如何利用地域优势,充分发掘当地文化资源,带动当地民俗旅游项目发展,是萦绕第一书记心头的一件大事。

张德锋协助并指导东仲都村流转土地二百多亩,将闲置农户住宅30多户引入企业投资开发。其引入的“阅湖尚儒研学游项目”主体建设已完成竣工,驻村工作中积极协调村里支持,协助推动了该项目的顺利建设与成功运营。村里已建成龙湾书房、鲁班记忆工坊、陶朱工坊、艺舍、方寸园和七间民宿等设施,总投资1600余万,占地面积二百多亩,形成以研学写生为主题的综合体验文创基地,并成功进入运营,经济效益良好。此外,他还协助在基地内通过土地流转与相关生态农业企业开展合作,初步形成传统文化体验、林果种植、研学写生、产品展销输出等空间与相关业态,赢得了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两年来,王存鹏协助镇党委政府狠抓干部作风建设,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通过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让村规民约落实到位,及时化解流转土地等各方面的矛盾。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村内开展卫生先进户、四德模范等模范选树活动,积极推动移风易俗,倡树文明乡风。

刘兴华带领后等齐村建设了2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和7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沿河围栏70米,群众休闲亭3座,攀山台阶50米,改造村史馆1处。绘制40幅乡村振兴、党建、泗水文化及传统文化主题壁画,美化了村庄。

在学校组织部和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第一书记还分别在四个帮包村建设爱心小屋5间,青少年阅读室1间,彻底解决了帮包村贫困儿童的居住、生活学习问题。

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际,各地捷报频传。正是有着这一群甘愿扎根基层、甘于奉献青春的扶贫干部,老百姓的生活才实现了华丽转身。

青岛农业大学2021-6-17

 

 

以脱贫攻坚建立健全“六位一体”扶贫脱贫体系 文章下载

以脱贫攻坚建立健全“六位一体”扶贫脱贫体系

近年来,临城以脱贫攻坚统揽发展全局,建立健全党建领航、产业筑基、精准施策、政策兜底、多方帮促、群众用力的“六位一体”扶贫脱贫体系。2019年5月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县建档立卡系统5807户14254人全部脱贫。省委省政府2019年绩效考核中,被定为A等次(共分ABCD等次),位居49个已脱贫县第6位,省委省政府予以通报表扬。坚持党建领航抓扶贫促脱贫做法,得到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原领导和省有关领导肯定性批示。全县“五位一体”筑牢织密防贫网防返贫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2020年第43期《扶贫信息》专题刊发,市委书记钱三雄批示全市推广。原县委副书记(工委挂职)侯兵同志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县扶贫办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县扶贫办原党组副书记米艳辉同志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创新奖;赵庄乡店上村党组织书记师艳光荣获2020年全省脱贫攻坚奋进奖,河北冷水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建华荣获2020年全省脱贫攻坚奉献奖,2021年2月绿岭公司董事长高胜福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薄皮核桃香飘国内外

薄皮小核桃撑起扶贫大产业。临城县把核桃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培育出一批以绿岭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创新推行“龙头带动、科技支撑、产业延伸、市场引领”四位一体的核桃产业扶贫模式。全县优质核桃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人均1亩核桃园,年产核桃6.8万多吨,产值18多亿元,薄皮核桃合作社达到75家,薄皮核桃种植涉及90%以上贫困村,6000多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核桃种植已经成为扶贫脱贫“主力军”。临城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优质薄皮核桃种植基地、中国薄皮核桃之乡。绿岭薄皮核桃矮化密植栽培技术被认定为国内首创,示范带动太行山区优质核桃产业带发展,辐射带动河南、新疆、四川等10余省、市、自治区。2015年以来,连续组织举办“中外媒体看扶贫写扶贫”“外国人看中国—聚焦精准脱贫”“中央媒体看临城写扶贫”三次高端媒体大型宣传报道活动,提高了临城薄皮核桃知名度,仅绿岭公司今年实现网上销售1.6亿元。绿岭公司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太行山星火产业带薄皮核桃示范基地”“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中国驰名商标企业”等。2019年被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授予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该公司董事长高胜福同志受到胡春华副总理接见;绿岭果业被省工商联、省扶贫办授予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产业扶贫奖”和“就业与技能扶贫奖”。

驻村经验全国推广

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探索“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党建模式,把党员凝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坚持县委书记抓总,实行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体系,建立“三包三帮带”(包贫困乡村、包贫困户、包扶贫重点工作,帮带扶贫队伍、帮带扶贫群体、帮带脱贫农户)制度,形成“队员上一线、单位做后盾、一把手负总责”工作合力。建立“选、育、管、用”四项机制,帮扶成效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加强培训,增强实战本领,先后邀请汪三贵、王春燕、梁文礼、师晓玉等专家授课,培训干部12轮次,受训12000余人次。2018年度全省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成效考核中,驻村工作队满意度和帮扶责任人满意度全省名列前茅。加强驻村干部选训用管工作,在国务院扶贫办《扶贫信息》刊发,县委主要领导到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就驻村帮扶工作实践进行了汇报交流,全国推广。

防贫防返贫织密保障网

创新建立“党建领航、重点监测、就业优先、政策保障、产业筑基”五位一体的防贫防返贫体系。成立临城县精准防贫防返贫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三级预警体系,确定预警员660名。按全县10%的农村人口比例划定人群,将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上年度国家贫困线1.7倍(即6800元)为主要标准,扩大覆盖面,建立防贫防返贫对象台账。。对家庭有劳动能力的防贫对象,优先设立保洁员、护路员、护林员、防火员、饮水管理员等扶贫公益岗位,为1.96万人设立医疗、教育、灾害特别救助以及长期护理四类保险。临城县“五位一体”筑牢织密防贫网防返贫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2020年第43期《扶贫信息》专题刊发,2020年6月28日,在河北日报客户端予以刊发介绍临城防贫防返贫做法,市委书记钱三雄批示全市推广。

科教扶贫插上发展新引擎

深入落实总书记批示精神,开展学习“李保国——太行山上新愚公”系列活动,以李保国精神汇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建立专业化的科技脱贫队伍,李保国科技扶贫专家团队通过线上和现场指导果农果树管理,事迹在河北新闻网、今日头条新华视频等媒体报道。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8个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选派74名科技特派员入驻74个贫困村,精准服务贫困村,对薄皮核桃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批剪枝队、技术员、土专家;抓实教育扶贫工作,加强控辍保学建设,全面落实“七长”负责、“五级分包”捆绑责任制,控辍保学工作经验在全省予以宣传推广。推进职技教育,2018年我县被授予“国家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临城县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做法在河北省政府《调研内参》刊发,省有关领导作出肯定性批示。

德孝文化激发内生动力

临城县以弘扬德孝文化为突破口,强化县委主体责任、子女赡养责任、社会帮扶责任,着力破解群众中存在的“等靠要”思想以及“老人脱贫难”“赡养不到位”等问题。出台《临城县孝心养老实施方案》,开展“八个一”亲情帮扶活动,印发《临城县敦促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通告》《孝老敬老倡议书》,村村张贴《孝心养老三字经》。利用“大喇叭”“小马扎”等形式宣讲。开展“孝心养老光荣户评选”“道德红黑榜”等活动,全县敬老、孝老、养老蔚然成风,促进形成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和善家风,进一步增强了干部群众“战贫困、斗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点燃贫困群众致富激情,为持久脱贫注入强大动力。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原领导对这一做法予以充分肯定。

坚持“131”工作机制筑牢防止返贫致贫“堤坝”

临城县把防止返贫致贫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首要任务,建立“131”工作机制,即构建“一张排查监测网络”、实施“三种监测方式”、用好“一个集中会商机制”,通过精准识别、综合研判、对症下药,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县未出现返贫致贫人口。

构建一张排查监测网,实现县域全覆盖。建立县、乡、村三级组织五级网格防贫排查监测网络,设网格员3000多名,全县构建起一张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多层级的排查监测网。县级层面为一级网格。设立县防贫防返贫指挥中心,实行县委书记、县长任双指挥长,相关县级干部任副指挥长,成员为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乡镇党委书记,统筹全县防贫防返贫工作。乡镇层面为二级网格。八个乡镇党委书记任排查组长,乡镇设立防贫防返贫工作站,乡镇主管副职任工作站长,负责具体工作推进和落实。村级层面为三四级网格。将全县按行政村划分220个网格,每村设防贫防返贫联络站,为三级网格,村党组织书记任网格长。在此基础上,按村组、小队、自然庄等为单位划分1356个四级网格,由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担任四级网格员。同时,在每个四级网格内按照“1+3”模式从党员、村医、乡贤中选配3名协管员,为五级网格员。网格员根据调度下沉一线,主动认领网格区、责任田,开展排查监测。今年以来,网格员开展了疫情期间劳动力就业排查、产业就业和科技帮扶摸底、省市县反馈防贫监测信息核实、“三保障”问题排查、边缘户走访等活动15次,排查人员累计达到4.8万人次,反馈监测信息526条。

实施三种监测方式,兜清返贫致贫风险点。针对一般农户,采取日常监测。通过网格员日常排查,对因突发事件导致“三保障”方面存在致贫风险的,及时采集基础信息,经村级申报、乡镇审核、县级复核后,纳入“监测对象动态管理台账”,今年以来,新监测对象25户71人;针对边缘户和脱贫监测户,采取跟踪监测。按照“二对一”实时监测要求,由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责任人定期入户了解情况,及时更新“两类人群”信息,对可能存在返贫致贫人员,立即启动帮扶,临时救助525户1078人(其中临时救助边缘易致贫户73人)发放临时救助金117.75万元。防贫保险赔付32万元,疫情期间安置公益岗位776人;针对已脱贫户,采取专项监测。利用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市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系统,从家庭成员结构、生产生活条件、健康状况、劳动力状况等方面进行多元化实时监测,对出现致贫风险、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家庭列入“监测对象动态管理台账”,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目前已对所有农户建立“一村一册”“一户一档”台账,并及时更新信息数据。

用好一套会商机制,实现精准识别即时帮扶。建立会商专家库。从教育、卫健、医保、住建、农业农村、水务、人社、审计等有关行业部门和各乡镇中挑选政治素质过硬、防贫防返贫专业能力突出,具有较强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34人组成专家咨询库。明确会商范围。一是识别会商。对乡村上报的农户家庭情况复杂特殊、难以界定的,组织专家会同乡镇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进行集中会商,把好“入口”关。二是帮扶会商。对确定的防贫监测对象,逐户分析返贫致贫风险和家庭状况,把脉问诊、对症下药、精准确定帮扶措施,把好“帮扶”关。三是消除会商。对乡村上报的拟消除风险户,对照风险消除标准,逐户研判,确保帮扶“成色”,把好“出口”关。通过“三会审”,做到监测对象识别、落实帮扶措施和风险标注“三精准”。规范会商程序。县乡村振兴局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启动会商程序。会商前,制作提请专家会商申请,写明会商研判的具体问题、邀请人员等内容,呈报县主管领导审批后实施。会商论证结束后,形成专题报告,写明会商研判的意见建议。

邢台日报2021-11-12

 

 

永泰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回眸:滴水之功破贫关 文章下载

永泰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回眸:滴水之功破贫关

14日,全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福州隆重举行,会议表彰了一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永泰县徐乾、连萍、张岩锋、侯功星、林兴等获评“福建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嵩口镇党委、大洋镇溪墘村党支部获得“福建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同日获得福建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的还有省民政厅离退休干部处四级调研员、永泰县葛岭镇溪西村驻村第一书记王靖夷,省委编办体改处一级主任科员、永泰县盖洋乡小洋村驻村第一书记华杰锋。

近年来,永泰县广大干部群众上下一心,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加快培育致富产业,在永泰大地的脱贫攻坚战场上,交出了一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亮眼成绩单。

脱贫攻坚成绩单

★2017年,永泰县提前3年实现1271户414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首批摘帽。

★永泰县连续4年代表福州市接受省对设区市扶贫开发成效考核,成绩均位列全省第一。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永泰县扶贫办喜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永泰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入从2015年底的3133元提高至2020年底的2万元以上。

……

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一支勇于担当的帮扶队伍,是一群艰苦奋斗的先进典型,是全县上下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付出。近日,记者走访永泰各地,探寻脱贫攻坚战中的动人故事。

种植茉莉花可为村民带来不菲的收入。林双伟 摄

创新帮扶机制

将最强力量投入脱贫攻坚

弱鸟先飞。为摘掉贫困“帽子”,永泰县委、县政府高规格成立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构建“1+3+N”挂钩帮扶机制,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带领县四套班子领导和2826名县、乡(镇)、村三级干部,分别挂钩20个乡镇和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省、市、县优秀干部驻村蹲点,集结最优“兵力”下沉到基层一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队伍风采】

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村道变成了直通每家每户的水泥路,从污水横流的“后进村”落变成了门前屋后花团锦簇的“明星村”……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富泉乡力星村上演。与此同时,村内脱贫户林得宝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

“在党和政府的政策补助下我们家建起了房子,有了稳定的工作,村干部还教我养蜂、种百香果,现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一年收入有2万多元。”林得宝告诉记者,不仅是他们一家,全村的面貌也在发生着改变,这与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徐乾的到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面对村庄当时的窘境,这位“90”后驻村书记花了1个月的时间对力星村现有资源进行了摸底。“当时村里贫困户共有2户7人,为了保证他们稳定脱贫,我们为其提供了公益性岗位,并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实现贫困户增收。”

在徐乾的带动下,力星村大力实施乡村文化研学、教育科普项目,引进一点(福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发展乡村民宿旅游,并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投资分红等多渠道增收,2020年力星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了20万元大关,闯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脱贫增收路。

正如徐乾一般,一批又一批的基层扶贫干部们前赴后继为永泰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聚合力才能打硬仗。在县、乡(镇)、村三级挂钩帮扶的同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N种帮扶力量共同参与,推行‘四问’亲情工作法,开展‘五看五帮’‘大走访、深帮扶’等活动,切实为贫困户解决实事难题。”永泰县扶贫办综合协调组组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连萍表示。2016年以来,永泰县开发公益性岗位294个,设立“育苗扶贫车间”“果业扶贫车间”“茶叶扶贫车间”“菌菇扶贫车间”等扶贫车间,实现贫困户就业创业1734名。此外,创新实施东门购物广场、物业购置、里岛停车场等三大县级统筹村集体经济增收项目,探索形成5类15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实现2020年所有村集体经济达到10万元、20万元以上村达到51.8%,大力提升“造血”能力。

永泰县长庆镇菌菇扶贫车间开展创业贫困户菌菇培训。(永泰县扶贫办供图)

壮大扶贫产业

让致富道路越走越宽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为此,永泰县将开拓产业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百香果、养蜂、食用菌和乡村旅游四大扶贫产业,累计为贫困户发放百香果苗3.69万株,发放蜜蜂471户4551箱,补助526户贫困户157.8万元发展食用菌产业,创建了县级农特馆,打造扶贫农产品统购统销运营中心,帮助贫困户农产品与市场精准对接,共计带动886户2333人脱贫增收。

【经验分享】

每日下午,骑着摩托车赶到位于镇中心的嵩口供销新社上班是嵩口镇芦洋村脱贫户陈步猛的日常,今年58岁的陈步猛,每天除了打理家里的李果园,有半天时间要到供销新社工作。在这里,他和其他脱贫户一样每月可以领到860元工资。

除此之外,陈步猛还参加了镇上的公益培训班,习得了绘画的好手艺。4年来,陈步猛的手绘作品和名字也被印到镇里制作的文创明信片上,成了供销新社里的拳头产品。

依托福州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首批特色小镇的旅游优势,嵩口镇整合镇内及周边乡镇264家成员单位组成产业联盟,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并以“手艺新生”等方式,引导贫困户利用自身手艺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为嵩口镇发展产业扶贫开辟了一条新道路,此次,嵩口镇获评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产业发展带来良好效益,这在永泰并不是个例。日前,在长庆镇莲峰村,脱贫户侯功法正在路边检查蜂箱,对于侯功法来说,这群蜜蜂就是脱贫致富的“小宝贝”。

“在政府的帮助下,我现在年产蜂蜜约750公斤,为了解决销路问题,镇、村干部们还通过莲峰村党员微信群,向外出党员、在外经营商超的乡亲推销,销售渠道得以进一步拓宽。”在2016年顺利脱贫后,侯功法成立了康美隆农场,去年还新购进一台巢础机,增添30个蜂箱,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同时,莲峰村依托山林多、长庆李果之乡的独特资源条件,重点发展特色产业。“我们鼓励引导贫困对象流转耕地、果园、山林等资源,并确立了以发展油茶、李果、水稻等特色产业为主的发展思路。”长庆镇莲峰村党支部书记、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侯功星说,2020年,莲峰村脱贫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20355元,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10万元。

永泰县扶贫干部入户察看贫困户住房安全情况。(永泰县扶贫办供图)

强化兜底保障

守住民生幸福底线

政策的稳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迈步乡村振兴新征程的重要保障。永泰不断织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协调落实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多个方面政策:发放教育扶贫补助金3610人次271.46万元,落实医疗跟踪代办服务机制,开展每月一次医疗报销费用核查,建档立卡对象结算补偿49167人次3256.03万元,实施贫困户住房改造提升126户,完成造福工程搬迁安置841户2951人,对于无劳动能力和无法通过产业、就业等帮扶的贫困户371户855人全部纳入低保……切实做到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同时,认真核实“一键报贫”对象,建立农村困难边缘群众动态跟踪管理机制,有效避免出现新增贫困人员。

【基层直击】

打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即刻喷涌而出……对城市居民来说习以为常的场景,对于5年前居住在赤锡乡高山地区的贫困户来说却是一种奢望,用水是他们的一个大难题。

“过去这些居住偏远的贫困户的用水只能依靠村庄附近的水井、泉水,一旦遇到旱期,用水根本无法保障。”赤锡乡综合技术保障中心工作人员、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林兴说,“县、乡、村根据贫困户的居住环境和生活需求进行走访调研,选取适宜的水源地,平衡接水管开支和后期维护资金,优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帮助全乡贫困户104户370人和五保户61人,解决饮水困难,确保贫困对象喝上安全水。”

赤锡乡寿山村脱贫户陈美英就是其中的受益者。“过去家里没有自来水,全靠出门挑水,干部们在三公里外找到水源地,新建水池,铺设水管。我家水压上不去,还另外装了抽水泵,为了解决我家吃水问题,县里、乡里、村里的干部来了很多次,很感谢他们。”陈美英说。

目前,永泰县所有建档立卡脱贫户均供水入户、水量充足,供水保证率达95%以上。

永泰县共青团公益讲座进校园。(永泰县扶贫办供图)

巩固脱贫成果

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全力推动“大扶贫”的同时,永泰县就结合县情实际积极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17年11月,永泰县在全省率先成立乡村振兴行动领导小组(2018年1月调整成立县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在全省乃至全国走出了谋划在先、多措并举的“永泰路径”。

【畅谈发展】

说起夏日的梧桐镇,不少人会想到花香四溢的茉莉花田、大樟溪边的参天古榕、各具特色的民宿……一步一景充分展现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也使村庄焕发出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生态优势是梧桐最具特色和发展前景的资源,也是梧桐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法宝”。近年来,梧桐镇全面启动旅游产业品质提升计划,加强春光、坂埕、椿阳、坵演、白杜等村连片效应,打造乡村旅游特色镇样板。

“通过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扶贫农业基地带动作用,实施激励性特色农业产业扶贫项目,不断推进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以绿色发展促进脱贫增收。”梧桐镇党委书记、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张岩锋表示。日前,福州城投(永泰)乡村好农场和福州城投(永泰)乡村棕旅房车营地两个项目顺利落地梧桐,进一步推动推动嵩口—梧桐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梧桐镇的发展是永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缩影。这样的故事同样也发生在大洋镇溪墘村。

近年来,溪墘村积极实行“引进来”发展战略,引导在外乡贤返乡创业,盘活村内土地,打造大洋大康生态产业园,吸纳贫困户就业,带动村民增收。2020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20万以上。

“我们将以获评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为动力,继续推动与建发集团的支部共建,做大做强大康生态园的乡村振兴产业链,助推生态旅游发展,进一步增强溪墘村的‘造血功能’。”大洋镇溪墘村党支部书记詹传锐表示。

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永泰县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乡村振兴示范行动为第一工程,围绕农业产业化、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大樟溪流域治理、村财增收、古庄寨保护、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改革等八项重点任务,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向“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县”有力转变。

福州新闻网2021-5-15

 

 

脱贫攻坚这一路,溧阳走得很暖 文章下载

脱贫攻坚这一路,溧阳走得很暖

贫困曾是民族之痛,如今,绝对贫困已经在中华大地消灭,好日子正伴着老百姓的欢歌笑语走向火红的未来。五年来,脱贫攻坚,从谋划到实施再到收获硕果,这一程,溧阳一路走来,纵千辛万苦,但步履铿锵,初心和使命始终如一。截至去年底,全市37个常州市定经济薄弱村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50万元以上,全市建档立卡的4890户、8280名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脱贫攻坚战,主战场在农村,正是我市一个个帮扶项目的落地和一系列帮扶措施的落实,成为帮助乡村、农民叩开好日子大门的源头活水。从此,果园变成了“聚宝盆”,苗木变成了“摇钱树”。

白色、粉色、红色的各色小花点缀着路旁草丛,美丽的“溧阳1号公路”穿村而过,一座座整洁的农家小院、一条条木栈道点化、勾勒出希望田野的韵味……这里是南渡镇庆丰村,你很难想象,就在3年前,它还是一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只有2.6万元的经济薄弱村。

2020年,庆丰村流转农户土地1200亩,通过合作社带动鼓励贫困农户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利用传统水稻种植优势,推出“稻田认养”经营新策略,上上电缆、市交通运输局等挂钩企业部门以及一批乡贤积极带头“认养”,为该村打下了发展的头阵。其后,庆丰依托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了近6000亩土地,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对外招租,大大增加了集体性经营收入。与此同时,又盘活蒋家、陆家、杨家3个自然村18户农民的5000多平方米闲置房。仅仅一年时间,庆丰村蝶变为村级总收入达260万元、经营性收入达132万元的网红村,年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如今,庆丰村全新解读了“乡村生活”的内涵,这个小村迅速蹿红,成为市民眼中的“香饽饽”,也让不少外地游客闻名前来打卡。在乡村旅游的“淘金”路上,庆丰村又快跑了一程,贫困的“帽子”早已远远地抛在了回忆中。

“庆丰样本”很暖心,像庆丰一样实现华丽转身的乡村在我市还有很多,这是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领导挂钩、企业联村、干部帮户”专项行动收获的积极成果。

我市在精准扶贫三年行动、新一轮“双挂双促”结对帮扶三年行动的基础上,创新性开展“挂联帮”活动,汇聚起26名挂钩市领导、37家联村企业和大批基层干部的智慧和力量,集中对37个经济薄弱村开展“造血式”帮扶。从连绵稻田到漫山茶园,从遍地果树到成片大棚,一系列精准有效的扶贫策略找准了“穷根”,开对了“药方”,在溧阳大地开花结果。从输血到造血、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变化中的溧阳农村处处可以感受到脱贫攻坚的温度。

将企业引入帮扶体系是我市脱贫攻坚工作一大亮点。2020年,我市在完善“企业联村”活动的基础上,又新增9对村企对子。两年来,梳理制订了村级“造血”项目63个,总计投资约9659万元。企业联村工作上了新华日报头版头条。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贫困村需要科学帮扶,贫困人口也需要特别的温暖。牢牢把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正确方向,溧阳坚持频道不换,因地制宜、放大特色优势、多措并举富民,努力让老百姓的口袋不断鼓起来。衣食住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保障,样样牵动“为民之心”。在低收入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工作上,溧阳可谓是下足了精细功夫。

2019年,因扶贫项目合作,新联村30亩被盘活的农地成了食用菌种植基地,种上了香菇。该项目收益村民中有10多位是残疾人,大多失聪、失语,但尚有劳动能力。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有朝一日能在自己家门口找到一份拥有稳定收入的工作。

在各级党委、政府政策帮扶和广大党员干部共同努力下,全市困境中村民的生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三五”期间,财政投入全市脱贫攻坚总量达10.78亿元,其中2016年1.62亿元,2017年2.01亿元,2018年2.08亿元,2019年2.42亿元,2020年2.65亿元,投入逐年增加,年均增长0.21亿元。

我市还将脱贫攻坚温暖之手伸向兄弟县市。结合全省“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活动,全市173家企业与相关行政村结对,21家企业与盐城市建湖县10个村、滨海县11个村签订帮扶协议。我市还在苏陕扶贫协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得益于溧阳“接地气”的项目合作与支持,三秦大地的协作县市成功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十四五”期间,溧阳将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线,以各项试点工作为抓手,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着力深化农村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深化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村“造血”功能,带动脱贫群众乘上乡村振兴的列车,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来源:溧阳市融媒体中心。

网易号2021-7-24

 

 

脱贫攻坚:奋志笃行伟业成 文章下载

脱贫攻坚:奋志笃行伟业成

脱贫攻坚,集八方之力,成磅礴之势,在鹰城大地镌刻一部彪炳史册、光耀千秋的奋斗史诗。

市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定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坚持精准方略,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尽锐出战,如期完成目标任务,在这场伟大的战役中交出精彩的“平顶山答卷”,兑现了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

汇聚合力,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贫困之冰,积寒甚久。

有了坚定清醒的认识,也就有了世所罕见的措施。

五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及指示精神,坚定扛稳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政治责任,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铆足干劲、狠抓落实,持续开展波澜壮阔的大决战。

“走以上率下之路”——市委、市政府9次召开全市脱贫攻坚推进会,理思路、明任务、定措施、强责任、抓落实。主要领导以上率下、一线督战,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一周一专项、一天一碰头,11个重大专项指挥部由市级领导挂帅,专项研究、专班负责、专题推进。

“走从严从实之路”——建立高效的体制机制,实施周例会、市县会诊、专班推进、领导包案、战令战报、捆绑追责、行业部门遍访等机制,健全完善信访受理快速办结、重大舆情联动处置、常态长效定点结对帮扶等体制,保障脱贫攻坚工作协调联动、高效运转、有力有序有效。

“走全员参与之路”——突出重点工作,谋划实施“四大会战”“百日会战”“百日攻坚提升”“五个回头看”等活动,适时开展“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改”“话脱贫、感党恩、谋发展”“五清四解”等专项行动,推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每年都有重大进展。

此外,全市累计选派2060支驻村工作队、2614名驻村第一书记、10102名驻村工作队员,他们和60423名结对帮扶干部奋战在扶贫一线,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涤荡初心。

五年来,我市减贫任务按照既定目标逐年圆满完成。

2018年脱贫15106户46838人,退出贫困村136个,省定贫困县叶县摘帽。

2019年脱贫17385户42196人,退出贫困村138个,国定贫困县鲁山县摘帽。

2020年脱贫10600户21300人,退出贫困村10个,我市全面实现“两个确保”目标任务,彻底摆脱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

精准施策,用“绣花功夫”消除贫困根源

贫困有多复杂,帮扶就要多精准。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我市以“绣花功夫”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深耕细作、精准发力,向贫困发起全面总攻。

五年来,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修好致富路。以建设“四好农村路”为抓手,累计投入资金65.2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4094公里,农村客运线路增至365条,运营车辆达1449台,2489个行政村(含512个贫困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政率均达100%。

供好安全水。建成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702处,765个村95.84万人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全市集中供水率达93.8%,自来水普及率达93.6%,512个贫困村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

输好稳压电。累计投入农配网资金40亿元,完成鲁山、叶县两个贫困县及51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电网脱贫改造,完成452个中心村电网改造建设。

打造环境美。扎实开展清河、清路、清田、改厕“三清一改”整治活动,全市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率100%,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的行政村达95%,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五年来,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

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全市累计新建改扩建农村中小学1347所、幼儿园604所,招聘特岗教师5670名,培训农村教师近7万人次,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全市512个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创新“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村头接诊,云端看病”“家门口体检”服务惠及贫困群众90余万人次;全力构筑“五道保障线”,实现域内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待遇“一站式”结算。

从“弱有所扶”到“弱有众扶”。在全省率先实现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8.5万人享受农村低保。创新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建成农村幸福院、乐龄之家等养老服务平台200多个。创新“邻里帮护”模式,开发公益岗位4100多个,结对帮护残疾家庭25762户,实现“帮护一个人、解放一群人、脱贫一家人”。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探索建立“一比对、二核查、三评定、四鉴定”四步工作法,共评定农村住房30余万户、完成改造C、D级危房1.66万户,达到评定、鉴定、改造“三个百分之百”;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49个,完成20955名贫困人员搬迁入住任务,基本实现搬迁群众至少享受一项帮扶措施。

五年来,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我市坚持把抓实产业、稳定就业作为群众增收主渠道,推动扶贫产业跨越式发展。

聚焦培育特色优势扶贫产业,我市聚合“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基地共建、合作社组织、贫困群众参与、金融支持、保险保障”产业发展“八要素”,持续做大做强汝州蚕桑、舞钢鸽茶、鲁山林果等一批主导产业,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家,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699个,建成特色主导产业乡镇28个、“一村一品”专业村284个,全市“县有支柱、乡有主导、村有特色、户有增收”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同时,建成光伏扶贫项目2642个、生猪“千头线”324条、扶贫车间146个,组建起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主力方队”。

五年来,我市大胆改革思路、创新办法,形成一整套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亮点。

“小广播、大喇叭”工程,搭建党与贫困群众互联互通的桥梁;“千头线+”模式,为破解养殖污染助力产业脱贫开出新“药方”;“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构建遏制因病致贫返贫的牢固防线;“送果树进农家”活动,为贫困群众送去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公益岗位+邻里帮护”模式,为特困群体营造温馨家园;“红装志愿者”行动,让贫困群众成为自强自立的行动主体;“四组一队”模式,为脱贫攻坚贡献巾帼力量;实施“六权同确”,为扶贫资产规范运营、保值增值提供机制保障……

接续奋斗,乘势而上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市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扶志扶智向人才振兴、文化扶贫向文化振兴、生态扶贫向生态振兴、抓党建促脱贫向组织振兴的转变,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早在2019年,我市就着手探索防贫、防返贫制度机制,建立健全“两类人群”动态监测帮扶,研究制定《巩固脱贫成果防范返贫和致贫动态预警监测的实施办法》,对监测对象、监测标准、发现渠道、反馈机制、处置帮扶等内容予以明确。

2020年,我市先后印发《关于边缘户和脱贫监测户排查帮扶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精准防贫机制的实施意见》,划定一条实线(贫困退出标准线)、两条虚线(脱贫监测线和边缘预警线),通过强化产业带动、提高就业技能、落实低保“渐退期”、临时救助等措施,全面、纵深展开精准防返贫工作。

2021年,我市研究制定《健全防返贫致贫和低收入人群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骤增或收入骤减导致基本生活严重困难户等“三类对象”开展动态监测。

今年全省防止因灾返贫致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视频推进会召开后,我市积极贯彻、迅速行动,实施干部培训、排查遍访、“三类人群”监测帮扶等十大专项行动,全面发起“秋季攻势”,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我市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制定《关于“十四五”期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工作的规划》,进一步聚合产业发展“八要素”,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做足“五篇文章”,提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承载力,释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原动力。

奋进新征程,平顶山上下将齐心协力,继续保持干事创业的锐气、锤炼攻坚克难的勇气、增强善打硬仗的底气,以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平顶山日报2021-9-2

 

 

探究脱贫攻坚的“会宁模式” 文章下载

探究脱贫攻坚的“会宁模式”

当时光的指针定格在2020年底的那一刻,会宁县16.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3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这一来之不易的喜人成绩,不是敲锣打鼓求来的,也不是上天怜悯施舍的,而是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以敢死拼命的顽强拼搏精神奋斗得来的。”县委主要负责人如是说。

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中,会宁县立足实际,守正创新,确立了“脱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的工作思路,通过“达标奖补”推动产业扶贫精准到户,探索出脱贫攻坚的“会宁模式”,得到了省市的肯定推广。如今,会宁不仅成为商贾投资兴业的热土,更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瞄准目标破难题

会宁地处黄土高原陇中腹地,一百多年前左宗棠“陇中苦瘠甲天下”的一声喟然长叹,印证了这里百姓的生活之苦。这里自然条件严酷,十年九旱,是甘肃人口、地域大县,也是国扶贫困县和甘肃省深度贫困县。2013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村128个,贫困户37947户、贫困人口16.99万人,贫困发生率31.44%。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农业生产落后、农民收入不稳定、发展资金不足是制约贫困群众产业脱贫的重要因素,也是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头等难题。

十年九旱,群众吃苦耐劳,这是会宁给外界留下的深刻印象。会宁脱贫靠什么?在县委书记王科健的心中,会宁要稳定脱贫,一要有党的坚强战斗堡垒,二要有稳定可靠的富民产业。形象地说,脱贫致富就是盖房子,没有扎实的根基,撑不住也长不了。

为此,会宁县探索出了“守住一头子、多做几样子”的产业扶贫思路,构建起了“牛羊菜”三大支柱产业体系,乡村面貌发生翻天覆的变化。全县130个贫困村16.99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摘掉了“苦甲天下”的历史标签,解决了困扰会宁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

会宁是农业县,搞种植要看老天的脸色,搞养殖草料从哪来?为了破解横亘难题,会宁县提出“守住一头子,多做几样子”的思路,明确以肉牛、肉羊、蔬菜三大增收产业为主攻方向,提出了“1+N”产业助农增收模式,稳定以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为主的基础产业,以养殖业、特色种植业、家庭工商经营业和有技能、有稳定收入的劳务产业,有效增加贫困户收入;实施“21211”农业农村产业突破行动,即:夯实百万亩全膜玉米、百万亩黑膜马铃薯两个基础产业;提升草畜一个支柱产业;壮大林果、蔬菜两个主导产业;优化小杂粮、中药材、亚麻、瓜类等一批特色产业;做强劳务这个增收产业。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到村到户达标全覆盖实施意见》和会宁县肉牛、肉羊、果品、马铃薯、中药材、蔬菜等6个《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及奖补标准,为扎实推进产业扶贫提供了依据。

达标奖补促实效

“脱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这是全县的总思路,为了撑起产业扶贫这一民生大业,会宁县把“达标奖补精准到户”作为撬动的杠杆。如何让“达标奖补”激活产业扶贫的一方春水,会宁县探索出了有效的“五挂钩”模式。

坚持“达标奖补”与“一户一策”挂钩。以户均4-6人、纯收入2万元为基准目标,组织帮扶干部与贫困群众面对面沟通,了解致贫原因,分析产业现状和劳力状况,合理确定到户产业和扶持资金,为每户贫困户制定了详细的帮扶措施和脱贫计划,为精准到户到人产业扶贫提供了依据。

坚持“达标奖补”与农民意愿挂钩。按照“达标奖补”政策,充分征求贫困户自愿意愿,有意愿有能力实现达标条件的贫困户,帮助其选定产业,落实到户产业扶持政策,支持自主发展产业;无意愿或有意愿发展产业但难以实现达标条件的贫困户,以入股方式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通过入股分红实现增收。

坚持“达标奖补”与“真种真养”挂钩。按照“扶贫抓产业、产业抓到户、到户抓达标、达标抓效益”的要求,采取“基础补助”和“达标奖励”相结合的办法,合理确定奖补标准,鼓励贫困户真种真养、多种多养。一种是鼓励贫困户先种先养,验收达标后将资金奖补到户;另一种是由政府统一招标采购种子、种畜禽及地膜、肥料、农机具等生产资料,通过“以物代补”方式落实扶持资金。

坚持“达标奖补”与“见物见钱”挂钩。对于产业发展资金,坚持“种养产业入地进圈获奖补”的原则,在产业达标的前提下实行基础补助,贫困户每引进1头基础母牛,补助5000元,每户最多补助4头;每引进1只基础母羊,补助1只基础母羊,每户最多补助10只;种植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每亩补助2公斤地膜,黑膜马铃薯每亩再补助50公斤种子,鼓励引导贫困户提升产业规模,增强脱贫能力。

坚持“达标奖补”与“奖勤罚懒”挂钩。坚持达标在先,对贫困户饲养基础母牛5头以上、基础母羊20只以上、能繁母猪5头或年出栏育肥猪50头以上、年饲养蛋鸡500只或出栏肉鸡1000只以上、养蜂10箱以上,种植塑料大棚4座,苹果、核桃5亩以上,中药材、瓜类、小杂粮、露地蔬菜10亩以上,视为产业达标,每户每年享受2500元达标奖励,连续奖励4年,同时享受基础补助,调动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2017年以来,全县共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84586.63万元,受益贫困户30720户13.46万人,人均达到6284元,户均达到27535元,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全覆盖。全县肉牛、肉羊饲养量分别较2016年增长50%、35.5%;完成设施蔬菜大棚种植40732座,露地瓜菜种植18.5万亩。截至2020年底,全县产业覆盖37115户,其中:肉牛养殖户达到6218户,肉羊养殖户达到9722户,高原夏菜种植户达到5266户。

强基固本笑欢颜

天下安澜,比屋可封。沐浴着乡村振兴的阳光,走进会宁县土高、大沟、中川、韩集、头寨、汉岔等乡镇的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处处房屋崭新、产业兴旺。老杨是丁家沟镇沈屲村有名的养牛专业户,说起自己的养牛历程,他开心地说:“我从2013年开始养牛,刚开始用了6000元买来一头母牛和一头小牛,后来在政府产业奖补政策的支持下,养殖规模不断壮大,迄今为止总共出栏了足有上百头牛,如今日子越过越红火!”

“党的政策好,宣传得也到位,百姓也积极,刚开始挣得少,逐渐每年能挣七八万元到十万元,甚至于二十万元。我带动全村的人养牛,现在村里有七八户都是我带动起来的,养得都很好。”老杨高兴地补充道。

老杨只是会宁县激发群众动能,发展脱贫产业的一个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干旱缺水的会宁县通过多方努力,全面落实饮水安全保障政策,彻底打破了“不适宜人居住”的神话。脱贫攻坚实施以来,全县共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2项,巩固提升工程7项,引调水工程1项,累计完成投资18.6亿元,实现全县28个乡镇284个行政村1967个自然村农村饮水安全管网全覆盖,打破了长期制约会宁发展的瓶颈,为各项富民产业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回首八年脱贫攻坚征途,一场场夜以继日的奋战换来了群众的口碑、满载的殊荣。该县先后获得2015年度甘肃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优秀等次;全省2019年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优秀等次;2020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我们要总结运用好脱贫攻坚经验,系统谋划思路举措,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经济结构优化上,突出发展大农大旅大商流;在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上,加快构建大种大养大产业;在基础设施提升上,重点推进大拓大改大交通;在生态环境改善上,全面布局大河大沟大生态;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持续推动大谋大干大项目;在思想观念变革上,努力实现大闯大新大解放。”谈到下一步的打算,县委书记王科健说。

甘肃农民报2021-6-19

 

 

从数字变化看云南脱贫攻坚的创新之功 文章下载

从数字变化看云南脱贫攻坚的创新之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进展。贫困人口从804万人下降到27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7%下降到7.5%。

目前,云南仍然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到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夺取新时代第一场硬仗全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书记陈豪6日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云南省代表团全体会议时说。

脱贫攻坚路上,云南省各地创新发力之举频现。一组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勇担时代使命的奋斗者,是一个个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

这是独龙江畔的巴坡村群众安居房(2017年5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摄

三分之一公职人员服务怒江脱贫攻坚一线工作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集高山峡谷、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深度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怒江州也因此成为中央重点支持脱贫攻坚工作的“三区三州”之一。

据统计,去年进行精准识别时,怒江全州有17.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87万余户贫困家庭;到目前为止,怒江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量已下降至16.4万,贫困家庭下降至4.32万余户。贫困发生率也由41.6%下降至38.14%。

农民欢喜,成绩显著,但怒江州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脱贫攻坚任务。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长李文辉表示,怒江州所辖四个县市的贫困发生率均仍处于全国均值数倍之上的高位。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脱贫攻坚工作涉及面广,重在落地。李文辉说,怒江州对脱贫攻坚工作思路进行调整,立足大格局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全州各级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作用。为解决脱贫攻坚力量不足的问题,怒江州市两级每年抽调三分之一的精兵强将,把3700余人的公职人员充实到农村一线脱贫攻坚队伍中去。

李文辉表示,加上原有的驻村工作队力量,怒江全州现在有6000余人在基层一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切实解决了艰巨工作之下,“谁来干”的问题。

2016年10月,云南在怒江州等2个州和昭通市所辖3个县,率先实行学前两年、义务教育9年、高中3年的14年免费教育。14年免费教育实施至今,怒江州人均受教育年限已从7.1年提高至7.6年。李文辉表示,怒江州正借政策之势,加大学前教育师资力量建设和校点布局设置,加大给予考入大学贫困学生的政策扶助力度,通过提升教育质量,抓紧补齐教育短板。

目前,昭通市“十三五”规划建设的12条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10条。

一部修路地方标准 为昭通省下20多亿元

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的昭通,在新时代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召唤下,破解交通瓶颈已成为昭通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

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的昭通,境内山高谷深、峭壁林立,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全市山区占国土面积的96%。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脆弱也为昭通打下了一个深深的标签。

贫困人口仍有92.34万人,待脱贫人口近云南全省贫困人口三分之一;云南全省有27个深度贫困县,昭通就占了7个。作为国家和云南省确定的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脱贫攻坚任务之重于昭通而言,非同一般。

全国人大代表、昭通市市长郭大进介绍说,为有效解决昭通高速公路发展建设中遇到的功能论证、技术标准选用、横断面形式等难题,昭通市组织国内外一流团队开展了地方高速公路技术指标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指南—第1部份:滇东北》由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去年发布。昭通就此成为了全国首个编制实施高速公路建设地方性标准的州市。

在建的宜毕高速公路全长115.648公里,所经昭通区域自然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沿线村镇较为密集,耕地资源十分稀缺。昭通采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指南—第1部份:滇东北》的线型指标,因地制宜设计路基宽度,避免了大填大挖,达到了保障通行能力、减少土地征用、最大限度保护路域生态环境、降低建设成本的“一石四鸟”效果。

郭大进表示,“一石四鸟”效应在昭通其他9条在建高速公路上同样有所体现。仅就建设成本一项而言,昭通在建高速公路节约成本已达20多亿元。

目前,“十三五”规划建设的12条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10条702公里,在建项目数量和里程均居云南省之首,今年还将新开工建设2条高速公路。

据介绍,到2020年,12条高速公路将全部建成,昭通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近1000公里。届时,“县县通高速”“两小时高速公路交通圈”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在昭通实现。

朱有勇院士(左一)在田间指导马铃薯种植。

3年计划耕耘2万亩 院士田间林下科技助农脱贫

从2个村到14个村,从100亩到2000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不但把科研论文写在了大地上,更把脱贫攻坚的科技人担当写在了田间林里。

2016年以来,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朱有勇团队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东主村和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开展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林下三七等项目示范点建设。

2016年10月,朱有勇团队在竹塘乡蒿枝坝种下了100亩冬季马铃薯。2017年3月起,收获成为了农民最愿意谈论的事。冬季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了3.3吨,以按每公斤3元的订单价格,每亩地为农民实现增收9000多元。

短短的一年时间,冬季马铃薯的文章在澜沧县越做越大。本月起,澜沧县的6个乡14个村的2000多亩冬季马铃薯将依次迎来收获季。朱有勇介绍说,从目前收获冬季马铃薯的两个村来看,虽然产量增加对收购价格有影响,但每亩地依旧可以为农民带来五六千元的收入。

农民脱贫靠农业,农业则更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朱有勇指出,结合环境条件、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来看,云南单纯追求高产的条件不够,只有做有质量的绿色食品,才是出路所在。

正是基于此,三七、天麻、重楼等经济价值更高的中药材,正在澜沧的村间林下走上回归山野之路,以科技之功助力脱贫攻坚,让有质量的绿色农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基石。

“农业发展要走质量之路,还要突破第一产业的‘约束’,与二三产业联动,全链条做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品牌建设和销售,要把农业这个‘龙尾巴’当作龙头来耍。”朱有勇说,明年,科技助力的“新农业”将在澜沧县推广到2万亩,届时将带动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完)

新华网2021-1-28

 

 

福建宁化:互助养老“四化”模式助力农村脱贫攻坚 文章下载

福建宁化:互助养老“四化”模式助力农村脱贫攻坚

为全面总结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组织编写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典型案例》,近期已由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我们将对书中的58个典型案例进行连载报道,宣传推广有关典型经验,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背景情况

宁化县地处闽西北,是原中央苏区县、四个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是福建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县域面积2 407平方公里, 辖16个乡镇、1个华侨农场、210个建制村、21个社区,总人口37.8万人, 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6.3万人,占总人口的16.7%,其中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 044人中就有老年人3574人。

农村老人普遍存在生活无人照料,做一顿饭吃三餐;文化娱乐活动匮乏,窝在家里倚墙头晒日头;医疗条件差,防疫、健康意识薄弱;赌博、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依然突出。2019年初,宁化县抓住福建省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这个难得的机遇,经多方调研,选择有代表性的方田乡方田村作为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通过成立农村养老服务中心运营管理农村幸福院,探索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互助养老“四化”模式,即生活互助化、娱乐本土化、服务专业化、习俗文明化,破解了农村养老服务难题,有效助力农村脱贫攻坚。

二、典型做法

(一)经济方面:生活互助化,解决农村老年人生活无助问题

鼓励企业助老,吸引能人回乡创业,以“党支部+基地+农户”的方式,扶持做强小黄瓜、白莲和花生产业;村企捐资老人互助餐厅, 每年重阳节承办助老活动;老人在村养老服务中心剥莲子、拣湿子花生等,既交流了感情,也获得了经济收益。幸福院倡导结对帮扶,身体好的老人结对帮助体弱多病的老人,每天相见相问,帮助解决家务、就医等困难;推行劳动互帮,“家庭式”运营,劳动能力强的老人从事种菜、种果、养鱼等户外作业,劳动能力弱的老人承担做饭、搞卫生等室内家务;实行用餐共享,交纳3元即可享用一荤一素一汤爱心午餐,参加劳动半天可免费享用一次午餐,贫困户、低保户免费用餐。2019年以来,方田村老人结对37对,午餐就餐1.3万余人次,实现守望相助、抱团取暖。

(二)文化方面:娱乐本土化,解决农村老年人文娱匮乏问题

组织本土化的各类文艺活动,让老人重拾旧趣。表演敲牌子鼓、拉二胡、吹唢呐等特色活动,传唱红色歌曲、客家原生态采茶山歌,开展讲述宗族名人和客家先贤迁徙史的“讲古”活动,传承木活字印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以来,方田村组织“我和我的祖国”“感恩母亲节”“重阳寄深情”等主题体验活动70余场,老人全程参与活动的策划、准备、开展和成果分享,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事管,人人有特长,人人是主人,真正让老人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让幸福院成为快乐大本营。

(三)精神方面:服务专业化,解决农村老年人关怀慰藉问题

政府购买专业社工服务,为268名农村留守老人提供探访、精神慰藉、危机干预等服务,重点对高龄、失能半失能、独居等高风险留守老人提供关爱服务;购买“线上+线下”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受益老人374名。开展亲情链接,结合村卫生室和专业社工,提醒外出亲属每日或经常与留守老人电话聊天,充当好心理按摩师。考虑到老人视力、听力及手机软件应用能力有限,率先在幸福院引入亲情互动大屏,方便老人与亲友面对面无障碍沟通,让老人感受亲情温暖。联合县老年大学开办“长者学堂”,组织医生、老师、社工讲授饮食健康、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课程,让老人老有所学。

(四)社会方面:习俗文明化,解决农村老年人陈规陋习问题

倡导移风易俗,改变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陋习。年龄逢十的老人, 在重阳节期间由养老服务中心组织集体祝寿,寿宴统一标准,一切从简,让寿星佩戴红花,腰鼓队迎寿星,营造庄重俭朴氛围;倡导丧事简办,老人辞世由养老服务中心献花圈、举行追悼仪式。把幸福院作为学校“孝老敬老助老教育实践基地”。将孝老爱亲纳入《村规民约》,引入奖惩机制,评选孝星家庭,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三、经验启示

两年来,宁化县围绕养老事业怎么“活起来”课题,助力农村老人脱贫,实现让老人脸上有笑容、眼里有期盼、心中有希望。把握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搞面子工程,不求高大上,节俭实用,成熟一个,建设一个,见效一个的原则,在全县92个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复制推广,实现了符合条件且有意愿的村全覆盖,参与活动人数达30余万人次。充分发挥党委政府、村级组织、家庭和社会各方力量作用,保障农村养老事业可持续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一)党政发力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养老工作,在政策、人员、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政策给政策。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在全县推行农村养老服务工作“党建+四化”模式的指导意 见》,将“党建+四化”工作纳入乡镇年终综合考评,以考核促落实。

2020年7月,特困人员分散供养标准全自理、半自理、全护理分别提高至每月974元、1 187元、1 400元,集中供养标准全自理、半自理、全护理分别提高至每月1 948元、2 374元、2 800元。县政府对新成立的村级养老服务中心一次性补助启动资金1万元;对每月开展午餐服务二十天以上且用餐人数达20人以上的,每月补助运营经费1 000元;每年按照向上争取政府购买社工组织养老服务工作经费的50%予以县财政配套。实施“银龄安康工程”,为宁化县户籍且保险期间内年龄达到60周岁及以上的优抚对象、特困老人以及80周岁以上领取民政高龄补贴的老年人三类对象,共计9 350人,以每人每年20元购买基本意外伤害保险,总保费达18.7万元。

(二)村级用力

党支部引领,通过扶持做强特色产业,反哺养老事业,增强幸福院经济后劲。党支部支持组建老年志愿服务队伍,设立老党员调解队、乡村文明宣讲队、互助帮扶小组、老年广场舞队等,助力乡村治理。村委推动,无偿提供一丘菜地、一片山地、一口鱼塘等配套设施,帮助解决水电费。岗位托底,购买1个贫困老年公益性岗位,工资每月1 200元,保证中心正常运转。

(三)家庭给力

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建立监护人微信群“幸福圈”,每日推送老人参与活动和就餐情况,让外出子女实时了解老人动态;同时,接收外出子女小额捐赠,按月实结老人伙食费。方田村2019年以来收到外出子女和乡贤捐赠近8万元,尊老孝亲的家庭伦理蔚然成风。

(四)社会助力

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和县慈善总会开展“党建+四化”助老募捐活动,倡导全县党员干部带头捐款,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各村级养老服务中心在传统节日发动乡贤捐款,2019年以来,共募集助老善款210余万元。2020年,实施“阳光1+1”计划,福建省盲人协会、三明市医学会、宁化县扶贫开发协会等社会组织结对帮扶老区贫困村,开展助学助困助残以及饮用水管道改造等帮扶活动, 已落实帮扶物资、资金等合计310万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9-1

 

 

创新“五大扶贫模式” 脱贫攻坚按下“快进键” 文章下载

创新“五大扶贫模式” 脱贫攻坚按下“快进键”

9月10日,永州市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第4场新闻发布会(江永专场),江永县委书记周立夫主发布,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左亚军主持发布会,县委副书记、县长唐德荣,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诚、副县长何福明等领导答记者问。

江永县地处湖南省西南边陲,总面积1540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人,其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2%,是省级贫困县、革命老区县。十二五期末,全县尚有84个贫困村(2016年合乡并村后为62个),共有13334户5141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近几年来,江永县结合县情实际,用心用情真扶贫、扶真贫,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创造出一批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样板经验”,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先后荣获脱贫攻坚全省先进、全省电商扶贫优秀县和全国唯一“互联网+”社会扶贫突出贡献奖、全省唯一“中国全面小康扶贫十佳县市”、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等荣誉。

江永于2017年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1.18%下降到2019年的0.28%。

创新“互联网+社会扶贫”,为全国社会扶贫积累了经验

2017年,江永以列入首批中国社会扶贫网试点县为契机,打造出“一网统领、两线并行、三级联动、四员助力、五台同唱”的“互联网+”社会扶贫“江永经验”。创新开展了“百个企业联百村、千名企业家结千户、万名爱心人士帮万人”的“百千万”帮扶行动,全县贫困户注册、爱心人士注册、发布贫困需求信息、爱心捐赠等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国内外爱心人士捐资捐物、购买农产品达2.5亿元,1.5万户贫困户多元化需求有效解决。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等领导深入实地指导,对江永“互联网+”社会扶贫予以高度评价。全省、全国“互联网+”社会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先后在江永召开;江永在北京召开的2017扶贫日“互联网+”精准社会扶贫论坛上作交流发言,“互联网+”社会扶贫“江永模式”在全国10余个省份巡回演讲推广。2018年以来,县里结合开展“亲帮亲户帮户互助脱贫奔小康”行动,创建中国社会扶贫网第一个县级子站,打造“互联网+社会扶贫”升级版,凝聚起更加磅礴的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帮扶覆盖率、帮扶信息发布率、成功对接率等各项指标始终处于全省前列。

创新“农村电商+扶贫”,为全国电商扶贫树立了典型。以被列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建立起县、乡、村三级电商网络,电商扶贫覆盖所有贫困村。重点采取“电商企业+合作社“电商企业+贫困村”“电商网店+贫困户”结对帮扶方式,优先在网上为贫困户销售农产品,促进贫困户产品均价大幅提升,江永电商扶贫领跑湘南桂北,经验被国家商务部推介。“电商姐”葛小梅被“中国社会扶贫网”授予“优秀管理员”荣誉称号,并登上国家扶贫日大会领奖台。电商业主何女秋、郑菁、周艳文等人开发出“瑶味道”“瑶山源”“瑶家人”系列产品,年销售额均突破千万。大力实施“物流配送”工程,全县发展物流、快递公司70多家,打通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通道。为解决贫困户无电商技能、无创业基金难题,专门出台奖补政策,设立电商发展基金,对开办网店的贫困大学生、贫困户,给予免抵押、免担保创业资金,并免费提供电商技能培训。全县已发展电商企业242家,网店微店、乡村驿站2700余个,贫困户开设网店超过500个,3500户贫困户通过电商提前脱贫致富。2019年,完成电商交易总额27亿元,获评全省电商扶贫专项行动优秀县。目前,县里积极打造“农村电商+扶贫”升级版,创建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区。

创新“乡村旅游+扶贫”,为全国旅游扶贫提供了样本

江永县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为把旅游资源转化为脱贫攻坚的新动力,县里在贫困村勾蓝瑶寨试点推行“政府引导、集体经营、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乡村旅游模式。扶持村里成立村级旅游公司,以村支两委作为法人,村民以资源(土地、古房)入股成为“股民”,每年享受分红。引村里自建“勾蓝瑶寨”网站,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举办特色节会,销售旅游产品。发动村里成立农业种植、民俗文化表演等合作社,村民自愿入社,抱团发展,农民白天搞种植,晚上登台变演员,实现“双增收”。全村已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小吃店26家,推出“洗泥节”“洗泥篝火晚宴”系列节会,勾蓝瑶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公司+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全国产业精准扶贫现场观摩会、全省旅游扶贫推进会均在瑶寨举行;全国大型扶贫纪录片《承诺》摄制组走进勾蓝瑶寨拍摄,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典型,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推介“勾蓝瑶模式”经验。2019年,勾蓝瑶寨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8月28日,勾蓝瑶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成为全市唯一入选的乡村。短短几年,贫困群众年人均收入从2014年不足3000元增至11000余元。全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0万元,村集体纯收入100余万元。如今,已在10余个乡村推广,带动7600余名贫困人口提前脱贫,一大批村民吃上“旅游饭”,奔上小康路。

创新“特色产业+扶贫”,为全县贫困群众开辟了富路

坚持“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思路,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扶贫。近三年,先后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60余个,带动5.03万贫困人口参与。去年以来外销果蔬近20亿元,贫困户“丰产”又“丰收”。重点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贫困户参股”的方式,建成全省首个夏橙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全国产业精准扶贫现场观摩会均在江永县召开。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行动,打造供粤港澳果蔬基地、出口东盟的特色农业基地,30万亩果蔬直销粤港澳市场,价格大幅上扬。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担任江永扶贫专家,深入实地考察,并建设超级杂交水稻“一季稻+再生稻”试验基地,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今年单产达830公斤,创超级稻新纪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成长,推进“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基地+贫困户”等利益联结,助推贫困群众增收。县广发蔬菜、特色农副、义华花生、季丰农业等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技术指导、劳务聘用等方式,带动近万名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全县已建成15万亩特色水果和10万亩特色蔬菜生产集群;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果篮子”基地28个,在贫困村建成特色基地23个,养殖基地120余个。江永香芋产业园被列为省特色产业示范园,香芋产业聚集区被列为省十大产业聚集区之一。

创新“543”消费扶贫,为全国消费扶贫探索了路径。

脱贫摘帽后,贫困群众虽然实现“户户有产业”,但离“圆梦小康”仍有差距。为此,县委、县政府把消费扶贫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主抓手,依托社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模式在全国推介打下的坚实基础,创新实施“543”消费扶贫工程(即构筑“优质产品、产业基础、质量溯源、仓储物流、终端服务”等五大体系;组建“村级信息员、专业销售员、网络宣传员、产品开发员”等四支队伍;瞄准“大市场、大公司、大客户”三大主体),打造出电商网、爱心网、品质网、物流网、人才网“五张网”,架设起社会各界与贫困群众之间的产销桥梁,有效解决了“产销最后一公里”问题,让贫困群众生产的产品成为消费热点、真金白银,从原来年人均纯收入不足5000元突破到10000元,一大批贫困户提前迈上幸福小康大道。特别是今年受疫情影响,贫困户产品滞销,县里借助消费扶贫打下的坚实基础,采用“五个一批”让农产品“滞销”变“畅销”。今年6月,携手拼多多、湖南卫视快乐购电视频道等平台举办“2020消费扶贫江永行第二季•香粽季活动暨湖南消费扶贫联盟走进江永对接活动”。县委书记周立夫、县长唐德荣走进田间地头,化身“带货”主播,利用“芒果扶贫云超市”、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推介销售贫困户的砂糖桔、夏橙、沃柑等果蔬,助销扶贫农产品3000余万公斤,直接带动2980余户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6000元,实现“战疫战贫”双胜利。省委三农工作专家组深入江永调研,高度肯定江永做法,形成调研报告在省级《农村发展要报》刊登,得到省委副书记乌兰肯定性批示。2020年8月,江永消费扶贫入围全国消费扶贫案例。

在谈到这些年扶贫攻坚工作的体会时,周立夫认为,江永县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成效,得益于“四个坚持”。

坚持把习近平扶贫思想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县里每一次部署、每一次决策、每一次创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工作要求,确保了思路精准、举措精准、帮扶精准。

坚持把勇于探索创新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佳方法。先后创新社会扶贫、电商扶贫、消费扶贫等模式,形成政府、市场、社会齐发力的格局,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力。

坚持把用心用情实干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之道。江永县从县委书记至普通干部把贫困群众当亲人,每个党员干部都结交了一批“亲戚”,贫困群众思什么、想什么、盼什么,就从那方面努力。

坚持把党建引领脱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保障。把党建引领作为重中之重,县、乡、村三级书记始终站在脱贫攻坚最前沿,把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实现党建扶贫同频共振、互促双赢。

湖南日报2021-1-25

 

 

甘肃:“直播带货”为“脱贫带路” 文章下载

甘肃:“直播带货”为“脱贫带路”

新冠肺炎疫情给农业带来了严峻挑战。作为农业大市的陇南,在大数据的有力支撑和电商行业的厚积薄发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积极为农产品的销售寻找新的出路。如今在陇南,准备直播或者正在直播的人随处可见,直播带货正在陇南的各个行业和领域蓬勃兴起。

云吆喝 政府负责人化身“主播”带货

这两天,一场由陇南市政府负责同志参与的直播带货火了。

“我也是拼多多的用户。”通过手机屏幕,第一次上直播的陇南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近180万网友聊起了天。在拼多多直播间,最终吸引了近180万网友的关注,黄芪、当归、党参等道地中药材共计销售30余万元,其中七成以上销往北上广等一二线城市。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甘肃方剂”大显身手,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在省卫健委公布的“甘肃方剂”4个有效药方中,黄芪在2个方剂中作为主药排在首位。

陇南是黄芪的主产区之一,尤以宕昌、武都、礼县等地所产黄芪品质为佳。

直播过程中,网友们纷纷点赞开启“买买买”模式,拼单接连不断。

此次直播掀起了陇南市全民电商消费活动的高潮,通过直播推介、店铺配套打折优惠等形式,提高了干部群众参与线上消费积极性。随后,县、乡政府负责同志、村第一书记纷纷化身网络“主播”带货。

忙卖货消费扶贫助力群众增收

为了彻底解决未脱贫县的脱贫攻坚难题,陇南市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然而种植环节解决了,“怎么卖”成了难关。

借助农特产品优势资源,陇南市瞄准消费扶贫,在客观分析陇南电商扶贫工作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更高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用以激励陇南电商继续向前发展。

陇南市政府负责人表示,现在要想方设法让“小农户”顺畅对接“大市场”,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农产品销售,从而破解贫困群众农特产品“卖难”问题。

以宕昌县中药材为例。宕昌全县开办了中药材网店1116家,开发中药材网货产品38类152种,中药材销售额2.3亿元,带动贫困户4866户。

此次网销的黄芪,有相当大的部分来自于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当地政府指导下,商家向贫困户定向采购,并在拼多多等网络平台上售卖。

“有了县政府,甚至是市政府撑腰,我们的收入就有了保证”,官亭镇峪里村村民王喜青对脱贫信心满满,他表示,自己以后的目标就是种出好药材,尽早脱贫。

政府负责同志在直播间里通过发红包、送礼物等各种方法呼吁广大网友多多购买当地优质产品,“下单就是助力脱贫攻坚”。

新农活 电商新路径层出不穷

在西和县果家家生鲜超市里,同城订单如雪花般飘来。疫情期间,这家试运营的超市,因为抓住“同城配送”的先机,如今生意火爆。

“没有接触电商配送之前,想的就是把东西销往外地,但其实本地市场也非常大。”超市经理任海波说,他们现在做的就是“服务+电商”的融合,“我给你方便,你给我工作,共赢。”

顺势而为,陇南不断建好同城配送供应端、平台端、配送端,产品上架对接线和产品到户配送线“三端两线”,统筹推进城区配送和到村配送,这让陇南电商“墙外开花、墙内也香”。

这段时间,陇南的蔬菜大棚、农产品采摘地等瞬间变成了直播间,各路电商达人带动当地群众,让直播成为“新农活”。

“各位网友,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武都区裕河镇凤屏村,这里的土壤和空气洁净清新,茶叶云滋雾养,天然有机。现在下单更有优惠好礼,大家千万不要错过!”

一部手机、一张桌子,全国人大代表、电商从业者梁倩娟正在通过视频直播带货。

“我在直播中售卖的不只是土特产,还有陇南的生态环境、旅游资源、风土人情。”梁倩娟说,近期,她已连续多次在陇南特色农产品主产地进行直播带货,希望以此帮助农民群众更好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

而在短视频上,陇南的“三农网红”,全国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张会林、郭文平、“西北小强”郭岁强,乡村网红“鸡司令”尚育康……也早早地按下了短视频直播启动键。

如今,一个个通过电商助推脱贫攻坚的故事正在陇南生动演绎,不仅让陇南乡村恢复活力,更是让陇南打开了经济发展的“创新之门”“开放之门”和“致富之门”。

贵州日报 2021-8-13

 

 

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 文章下载

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行进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关键一步”。消除绝对贫困,是迈好这一步的“关键一跃”。

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当年,我国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降至10.2%,减贫已进入国际公认的“最艰难阶段”,我国仍有农村贫困人口9899万人,贫困县832个。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如何啃下“硬骨头”,实现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如何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让脱贫攻坚经得起历史检验?

“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脱贫攻坚工作中“精准”二字的重要性。2013年11月,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2015年,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总体要求,实行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行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指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要求全党全国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做好“加试题”、打好收官战,信心百倍向着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进军。

“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连续5年审定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结果,连续7年在全国扶贫日期间出席重要活动或作出重要指示,连续7年在新年贺词中强调脱贫攻坚,每年在全国两会期间下团组同代表委员共商脱贫攻坚大计,多次回信勉励基层干部群众投身减贫事业。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了20多个贫困村,深入贫困家庭访贫问苦,倾听贫困群众意见建议,了解扶贫脱贫需求,极大鼓舞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在脱贫攻坚战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确立精准扶贫方略,推动扶贫开发进入“滴灌式”精准扶贫新阶段: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解决“扶持谁”的问题;加强领导、建强队伍,解决“谁来扶”的问题;区分类别、靶向施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严格标准、有序退出,解决“如何退”的问题;跟踪监测、防止返贫,解决“如何稳”的问题,精准扶贫方略的实施,极大增强了脱贫攻坚的针对性有效性,有力提升了脱贫攻坚的整体效能。

“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得益于精准扶贫方略,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了关键性贡献;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精准扶贫方略,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是中国减贫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面对新矛盾新问题大胆闯、大胆试的创新勇气,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懈探索,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执着追求。事实证明,精准扶贫方略,不仅确保了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而且有力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面向未来,只要我们坚持精准的科学方法、落实精准的工作要求,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一定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科学路径和持久动力!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民之贫富,国之责任。中国的脱贫攻坚实践启示世界,减贫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艰巨工作,实现减贫目标,领导人的情怀、意志和决心至关重要,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担负起对人民的责任、发挥主导作用、汇聚各方力量至关重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我们清醒认识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现在,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归根结底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油、努力,再长征”,我们一定能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人民日报2021-11-3

 

 

平安普惠精准扶贫 助力脱贫攻坚战 文章下载

平安普惠精准扶贫 助力脱贫攻坚战

日前,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以下称“中国网”)主办的2020年度“中国网之优秀金融扶贫先锋榜”评选活动(以下简称“优秀金融扶贫先锋榜”)圆满结束,平安普惠连续两年入围榜单,获得“精准扶贫先锋机构”称号。

平安普惠作为平安集团普惠借贷领域的践行者,通过结合自身业务和企业资源优势,推出一套扶贫组合拳,倾力书写精准扶贫答卷,见证了广大贫困人群改变命运的不凡历程。

产业扶贫 以普惠三农服务模式注入脱贫活力

自2017年起,平安普惠与公益组织、农担公司及其他基层组织合作,凭借自身主营业务优势,建立了“普惠三农服务模式”。其中,创新性开发出了“惠农金”等普惠金融扶贫产品,为贫困地区农村合作社带头人经营生产提供借款和创业能力建设服务,扩大小微人群金融服务可及性。聚焦小微、助农惠农、帮助弱势群体,是普惠三农服务社会责任的落脚点,模式强调精准扶贫,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优势产业,以改革创新推进扶贫。

截至2020年10月31日,平安普惠产业扶贫覆盖全国40个县城,带动周边超10,000人,覆盖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多种农业类型。

聚焦人群 探索全链条闭环扶贫长效机制

“扶贫新农人”是平安普惠三农服务模式中的创新探索之一。平安集团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成立“平安产业扶贫公益基金”,用于建设20个扶贫新农人产业发展基地,将覆盖甘肃、陕西、江西多个贫困县,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带动农户致富。平安普惠在平安集团“三村建设工程”公益项目的基础上,利用自身在金融科技上的生态优势,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进一步推进贫困县区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和引导本土青年返乡创业,充分发挥“扶贫新农人”在新兴农业技术和新型农业发展等方面的“领头雁”作用,推动当地优势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动力。

把“输血”式扶贫变成“造血”式扶贫,需要结合当地特色产业,找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为脱贫攻坚胜利奠定坚实基础。为了推动四川大凉山地区的乡村发展,平安普惠联合平安集团、经济日报社等相关媒体策划了“妈妈的针线活”公益项目。

项目于2020年8月启动,为凉山州100位贫困妇女提供缝纫机等生产资料,并邀请专业院校设计团队提供设计方案,通过旧衣回收、非遗设计、手工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将扶贫和环保与凉山州非遗文化结合,旨在帮助和带动当地贫困妇女就地就业创业并增加收益,环境友好的同时达到精准扶贫目的,探索全链条闭环扶贫长效机制。

心怀使命 在扶贫创新中继续前行

2019年3月成立的平安普惠志愿者协会也在用多样的方式,践行他们的初心。截至2020年10月,平安普惠志愿者协会的7万志愿者成员围绕扶贫、扶弱、金融消费者保护等方向,在全国各地开展了超过1000项公益活动。

其中,平安普惠的支教活动已经持续了五个年头,除了为甘肃牛河当地留守儿童带去教学设备和物资,更为他们开设人工智能等新兴事物的入门课程,通过“新星计划”让他们看到更宽广的世界。2020年疫情影响下,平安普惠仍未忘记他们,先后为孩子们送去防疫物资和节日礼物。

平安普惠采取以购代捐的消费扶贫路径,采购各地特色农产品总额超过4,000万,为多个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打开销路,助力脱贫致富。

“十三五”规划即将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是八年前党在十八大报告中向13亿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建成”意味着目标的真正实现,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都将见证这宏伟的历史时刻。平安普惠三农服务始终与广袤乡村相伴,在探索中前进服务三农、小微。值得信赖,是平安普惠三农服务始终不忘的初衷与决心。

生活经济观察2021-9-25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辽源市东辽县巧用金融政策助脱贫户稳增收 文章下载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辽源市东辽县巧用金融政策助脱贫户稳增收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辽源市全面转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推进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治本之策,推动精准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辽源市立足全产业链闭环式发展,实施“东丰梅花鹿、东辽黑猪、禽蛋、柞蚕、食用菌、林果”六大特色倍增行动,集中打造肉牛、乡村旅游、东辽黑猪、食用菌、柞蚕、林果、蛋品七大产业链,以“建链延链补链”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在东辽县,创新实施了“政府控股+龙头企业运营+贫困人口分红脱贫”的产业扶贫精准到户模式,建设了覆盖全县所有贫困人口的年存栏720万只蛋鸡标准化养殖扶贫项目。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实现收益1846万元,为全县建档立卡脱贫户分红1743.49万元,带动了全县建档立卡脱贫户稳定脱贫,走出了一条具有东辽特色的产业脱贫之路。

  东辽县始终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紧紧抓住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金融扶贫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支持,与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金翼蛋品合作。东辽县政府“撬动”整个项目,由县政府从财政预算中出资3000万元,金翼蛋品出资2000万元,合资成立了国有控股的吉林众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10倍杠杆撬动银行贷款5亿元。其中,项目一期投资2.5亿元,国家开发银行2亿元贷款已经到位。在泉太镇德智村和安恕镇关门村、泉眼村建设3个百万只蛋鸡养殖场,年存栏蛋鸡300万只,日产鲜蛋150吨。

  在东辽县政府、国家开发银行、金翼蛋品、众联公司签订有关法律文件基础上,众联公司与金翼蛋品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及《委托运营协议》,双方合作期10年,众联公司委托金翼蛋品按照统一供应青年鸡、统一供应饲料、统一收购鸡蛋、统一收购下架鸡、统一防疫、统一人员培训的“六统一”要求负责项目运营。

  金翼蛋品每年为全县所有贫困人口提供分红资金,并由众联公司于每年9月底前将分红资金拨付至贫困人口所在的乡镇农经服务中心,由乡镇农经服务中心再将该资金拨付至贫困户的粮食直补卡中。众联公司每年将拨付到农户粮食直补卡的分红凭证,提交国家开发银行作为贷后管理凭据,从而实现了扶贫资金精准到户和监管到位。

  东辽县紧紧抓住全省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扶持力度的契机,众联公司与中国人保东辽公司签订蛋鸡保险合同,保险费用由政府和企业先行支付,省财政通过以奖代补形式按比例再返回政府和企业,从而降低了养殖风险。同时,按协议约定,五年后对资产进行清算、评估、拍卖,由金翼蛋品回购所有项目,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若项目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收益不够支付分红费用,则由金翼蛋品进行全额补足,最大程度降低了风险。

  在安恕镇关门村的现代化养鸡场内,有近百万只鸡,而整个工厂只有38名工人,一键操作喂料、喂水、清粪,效率极高。据了解,存栏720万只蛋鸡标准化养殖扶贫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年产鲜蛋12.67万吨,下架鸡700多万只、副产品24.17万吨,实现营业收入4.5亿元,净利润3500万元。

以众联公司为主体,每建设1个养殖场就组建1个蛋鸡养殖合作社,带动周边养殖合作社和群众参与其中,通过“养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仅保障了项目收益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同时引领周边饲料加工、蛋品加工、种植、运输、服务等行业融合发展。

吉林日报 2021-12-1

 

 

陈红军:探索出脱贫攻坚的“加减乘除”法 文章下载

陈红军:探索出脱贫攻坚的“加减乘除”法

海南省政府办公厅二级调研员陈红军,1992年12月从湖南衡东县入伍,199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3年3月转业。2018年10月请缨赴扶贫第一线,任白沙县牙叉镇对俄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

驻村期间,陈红军在省政府办公厅的领导下,以特殊的“加减乘除”法,尝试创新方法带领贫困村脱贫攻坚,扶志扶智凝心聚力,激发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做好党建辐射引领乡村振兴的大文章。他以参保稳产增收的形式,引导村民割胶卖胶;以引进企业带贫的形式,引进发展产业,多方幅射引导村民脱贫致富。

2018年,对俄村贫困发生率由83.2%降低到0,整村摘除“贫困村”帽子;2019年,各产业收入达7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2900元,村产业分红75.61万元。2020年,全村总收入达900 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1.1万元,年度分红71.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3643元。时任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调研对俄村时,称赞“对俄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做好“1+1”结队子帮扶的“加”法

脱贫攻坚须拔“穷根”,如何激发乡村“两委”干部和贫困户内生动力,实现同频共振拔“穷根”呢?

陈红军经过调查并请示省政府办公厅领导后,决定利用村48名党员与驻村工作队队员全部是党员的优势,做好党建扶贫的大文章。

陈红军让驻村干部“一对一”与村“两委”干部结对子,按“产业、党建、民生和内勤”四大块进行结对子帮扶,提高了村“两委”干部电脑操作处理业务能力,和扶贫政策解读执行能力。

针对支部自身建设能力弱的现状,他以施工共建、村干部交流任职、党支部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交流等活动的形式,让对俄村委会党支部与邻近先进党支部南仲村委会党支部、牙叉供电所党支部、海口施茶村党支部结对子共建,全方位锻炼培养,提升村“两委”干部能力素质,较快地形成了强有力的脱贫战斗体系。

做好问题台账销号的“减”法

陈红军发动对俄村群众梳理出脱贫攻坚中产业发展、政策执行、民生福址落实中的疑难问题,形成六大目标、五项发展措施、二十个问题台账,对照问题台账逐项解决。

坚持“学先进、赶先进”“走出去、请进来”,组织干部党员赴中共琼崖一大旧址宣誓、赴省博物馆参观海南建省三十周年展、赴白沙县七坊镇参观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赴琼海北仍村、加脑村参观生态文明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以亲历亲见亲闻亲感,引进先进发展理念,拓宽发展视野。

组织“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建言献策,将问题台账分解,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坚定脱贫信心。

做好“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乘”法

陈红军到对俄村任职的第一天,时任对俄村脱贫攻坚中队长的牙叉镇韦昌发镇长,正带领几名妇女在地里种植朝天椒。村干部、村民小组的正副组长均不见人影。

而到了晚上村委会就餐时,村干部、正副组长都冒出来了。此情此景,让他想起了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他意识到,支部班子不带头,村民对自身的脱贫就会漠不关心。

经过调研,陈红军找到了根源:有些委员在处理事务时公私不分,群众对村“两委”班子意见大,工作难开展。

脱贫攻坚中队强力介入后,村“两委”被彻底边缘化,形成“两张皮”的现象——村干部熟悉情况,但无威信,不敢深入群众开展工作;脱贫攻坚中队有干劲,但不熟悉村情民情,细枝末节很难到位,工作同样步步艰难。

经与村民几天的相处,陈红军得知对俄村有良好的红色革命基因,他反复思考,如果发动全村48名党员一起帮扶138户贫困户,扶贫工作开展起来岂不是容易多了?

在与省政府办公厅领导沟通后,陈红军找到韦昌发,商量成立党员脱贫攻坚突击队,按照“一帮三”的形式,辐射引领发动群众决战脱贫攻坚。

后经请示县人武部,成立了由老党员符承夫担任队长、39名干部党员参加的民兵脱贫攻坚突击队。尔后,他又成立了由符国青担任队长、吸纳15名贫困村民参加的脱贫攻坚施工队。让突击队、施工队中的党员当脱贫攻坚“领头雁”,带领村民参与危房改造、农田改造、庭院经济、整村推进、农村环卫等脱贫攻坚工作。

一方面,让村民通过劳务输出的形式创收26万余元,享受劳动收获的幸福感,增强了群众的家园意识,村民投身村级公益事业积极性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以常态化的脱贫攻坚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联系,重塑党支部形象,提升了村“两委”干部在群众中的威望,村民对支部的向心力大大增强,纷纷点赞:“党员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做好正面文化活动宣传引导的“除”法

陈红军驻村伊始,带着如何把对俄村打造为省级农村党建示范村等问题,先后拜访了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孔德明、白沙县人民法院院长纪明杰等村定点帮扶兄弟单位的领导,达成共识:

一是积极构建正能量的村级文化阵地,以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正能量,提升对俄的精气神,全力打造引领发展之魂;二是要全力抓村庄各项整治,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外部力量资源,举多方之力助推可持续发展。

2018年12月,经陈红军提议、村支委会议通过决定,每年元旦春节为村60岁以上老人每人发放慰问金300元,并议定2019年对俄村脱贫攻坚工作从孝敬老人开始;同时成立了对俄村篮球队,完成了村规民约的修改。

2019年2月,与海南省广播电视总台沟通协调,总台每年开展不少于3次的送节目和文化下乡活动;

4月,与广发证券公司、海口正生堂公司进行引进五指毛桃产业谈判;

5月,协调人民保险白沙分公司与对俄村民签订橡胶双保险(价格与期货保险),同时尝试“5·2”对俄乡村旅游;

6月,筹建了对俄村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

7月,以村与村抱团取暖的方式,将合作社黄牛、黑山羊产业外迁异地饲养,解决了“养殖产业破坏林下种植产业”的矛盾,为引进五指毛桃等林下作物扫除障碍;

8月,成立了对俄村乡村舞蹈队,并在舞蹈队的基础上成立妇女合作社;

9月,党员突击队与南仲村委会合作参与村零星工程项目建设;

11月,对俄乡村舞蹈队参加县广场舞比赛获三等奖;同时,村委会引进澳洲小龙虾产业;

12月,成立威风锣鼓队、宣传队,从全村挑选20名在诚信孝顺、勤俭持家、家庭和美、邻里和睦、致富引路、关爱集体、抚儿育女、文明卫生等8个方面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组织编写了《新对俄故事》,以身边人身边事宣传教育引导群众。陈红军认为,让正能量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思想阵地,是农村“六治(治懒散、治酗酒、治私彩、治赌博、治不孝、治脏乱)”的最佳方法。

2020年3月,对俄村成立了以威望高的老党员、老干部为首的“六治委员会”。各支队伍积极开展球赛、比赛、演出和广播等活动,较好地起到了纠歪风、树正气、凝人心的作用,推动了村民树新风移风易俗的进程。抓产业、抓党建的经验做法先后被新华社、海南日报、海南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刊登转播,成为海南脱贫攻坚“明星村”。

持续不断的活动“双抓”,使对俄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136户贫困户家家住上楼房,进出村主道、环村路100%完成硬化亮化,4大垃圾场所改成了4个休闲小景点,村庄生活垃圾污水得到了集中处理,农村“厕所革命”100%完成,光纤宽带和4G信号全覆盖,美丽乡村初具乡村旅游发展雏形。

先后有6家公司前来对俄投资发展,共吸引社会资金1837万元,拓展新产业3个。“双保险”激励下的5800多亩橡胶,当年为对俄村民增收约84万,新引进的五指毛桃、朝天椒、百香果等产业为村民带来产业分红120多万。

在省政府办公厅等单位的大力帮扶与陈红军的努力下,对俄村分别被评为县“最美乡村”、省级“卫生村”“文明村”,党支部先后被评为县“农村五星级党支部”“党建全面建设先进单位”“优秀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中队被评为白沙县脱贫攻坚先进中队、在省脱贫攻坚村级大比武中名列白沙县第一名,工作队被评为“白沙县优秀驻村工作队”“海南省乡村振兴工作队先进集体”,派出单位被评为“白沙县优秀帮扶单位”,陈红军被评为“海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先进个人”“海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白沙县优秀省派驻村工作队队长”“牙叉镇优秀第一书记”。

海南省政府办公厅2021-12-19

 

 

山东菏泽:决胜脱贫攻坚 奋力后来居上 文章下载

山东菏泽:决胜脱贫攻坚 奋力后来居上

8月27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菏泽专场,围绕菏泽市“决胜脱贫攻坚 奋力后来居上”主题进行发布。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菏泽视察,要求菏泽“坚决推进改革、坚决扭住发展质量和效益、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抓好党的建设”,并寄予“后来居上”的殷切期望。7年多来,全市上下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抢抓省委省政府“突破菏泽、鲁西崛起”重大机遇,扎实推进重点产业、乡村振兴、城市功能、营商环境“四个突破”,“231”特色产业体系全面起势,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五年增速保持全省第1;菏泽牡丹机场已经通航,鲁南高铁菏泽段年底通车,高速、航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密集实施,“水陆空”立体化交通体系加速形成;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各项事业繁荣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十三五”期间,菏泽经济总量由全省第13位跃居第8位、前进5个位次,实现了由“全省垫底”到“奋起直追”再到“跻身中游”的“三级跳”。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项指标增速全省第1,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项指标增速居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在“去”的压力加大情况下,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7亿元,增长12.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利用外资、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5项指标增速居全省前3,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扛牢脱贫攻坚重大责任,始终保持决战决胜的政治定力。菏泽是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两个扶贫工作重点市之一,贫困人口占全省的37.7%,全省20个脱贫任务较重的县(市、区)菏泽市有9个,200个扶贫工作重点乡镇菏泽市有135个,2000个扶贫工作重点村菏泽市有1480个,分别占45%、67.5%和74%,贫困发生率达11.5%,是山东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脱贫攻坚战实施以来,菏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举全市之力发起总攻,170.1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5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出列,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底的2747元增长到2020年底的7580元,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菏泽市先后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全国产业精准扶贫现场会、全国扶贫车间现场会等先后在菏泽召开。

坚持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提升脱贫攻坚精准性。坚持实事求是、精准施策,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一是创新实施“三个一”脱贫攻坚工程,夯实了扶贫工作基础。深入实施“一户一案”精准扶贫,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扎实做好“一人一岗”就业扶贫。二是创新实行“会诊制”,提升了帮扶实效。组建扶贫工作队,贫困户精准度、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三是创新设立“两项保险”,破解了因病致困难题。四是创新推广“电商扶贫”模式,拓宽了产业扶贫领域。五是创新兜底保障模式,确保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同时,认真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政策措施,建立动态监测和即时帮扶机制,目前认定的即时帮扶人口1219户、3782人,已全部纳入帮扶范围,确保小康路上困难群众一个不掉队。

围绕实现百年安居梦,全力推进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菏泽是黄河入鲁第一站,黄河在境内全长185公里,穿越东明县、牡丹区、鄄城县、郓城县,形成滩区面积504平方公里,滩区人口14.6万人、约占全省的1/4;贫困人口2.6万人、占全省的3/5。如何让滩区群众摆脱“黄患”危害、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是菏泽发展绕不过的坎,也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菏泽大力弘扬不忘初心、攻坚克难、创新实干的滩区迁建精神,举全市之力加快迁建工程建设。首创了就地就近筑台迁建模式,先后攻克了项目选址征地、村台地基降水处理等难题,累计投入资金150多亿元,6万余人日夜奋战在建设一线,新建村台社区28个、外迁社区6个、临时撤离道路127.4公里。新建社区均高标准配套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齐了学校、幼儿园、卫生室、健身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选优配强了社区“两委”班子,提升了社区治理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滩区长远发展提供了后劲。不仅让滩区群众有了高质量的住房保障,而且还有了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保障。目前,14.6万滩区群众已全部实现分房到户,圆了百年安居梦。

经济网2021-8-30

 

 

平顶山脱贫攻坚:奋志笃行伟业成 文章下载

平顶山脱贫攻坚:奋志笃行伟业成

脱贫攻坚,集八方之力,成磅礴之势,在鹰城大地镌刻一部彪炳史册、光耀千秋的奋斗史诗。

市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定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坚持精准方略,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尽锐出战,如期完成目标任务,在这场伟大的战役中交出精彩的“平顶山答卷”,兑现了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

汇聚合力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贫困之冰,积寒甚久。

有了坚定清醒的认识,也就有了世所罕见的措施。

五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及指示精神,坚定扛稳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政治责任,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铆足干劲、狠抓落实,持续开展波澜壮阔的大决战。

“走以上率下之路”——市委、市政府9次召开全市脱贫攻坚推进会,理思路、明任务、定措施、强责任、抓落实。主要领导以上率下、一线督战,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一周一专项、一天一碰头,11个重大专项指挥部由市级领导挂帅,专项研究、专班负责、专题推进。

“走从严从实之路”——建立高效的体制机制,实施周例会、市县会诊、专班推进、领导包案、战令战报、捆绑追责、行业部门遍访等机制,健全完善信访受理快速办结、重大舆情联动处置、常态长效定点结对帮扶等体制,保障脱贫攻坚工作协调联动、高效运转、有力有序有效。

“走全员参与之路”——突出重点工作,谋划实施“四大会战”“百日会战”“百日攻坚提升”“五个回头看”等活动,适时开展“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改”“话脱贫、感党恩、谋发展”“五清四解”等专项行动,推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每年都有重大进展。

此外,全市累计选派2060支驻村工作队、2614名驻村第一书记、10102名驻村工作队员,他们和60423名结对帮扶干部奋战在扶贫一线,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涤荡初心。

五年来,我市减贫任务按照既定目标逐年圆满完成。

2018年脱贫15106户46838人,退出贫困村136个,省定贫困县叶县摘帽。

2019年脱贫17385户42196人,退出贫困村138个,国定贫困县鲁山县摘帽。

2020年脱贫10600户21300人,退出贫困村10个,我市全面实现“两个确保”目标任务,彻底摆脱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

精准施策

用“绣花功夫”消除贫困根源

贫困有多复杂,帮扶就要多精准。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我市以“绣花功夫”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深耕细作、精准发力,向贫困发起全面总攻。

五年来,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修好致富路。以建设“四好农村路”为抓手,累计投入资金65.2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4094公里,农村客运线路增至365条,运营车辆达1449台,2489个行政村(含512个贫困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政率均达100%。

供好安全水。建成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702处,765个村95.84万人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全市集中供水率达93.8%,自来水普及率达93.6%,512个贫困村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

输好稳压电。累计投入农配网资金40亿元,完成鲁山、叶县两个贫困县及51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电网脱贫改造,完成452个中心村电网改造建设。

打造环境美。扎实开展清河、清路、清田、改厕“三清一改”整治活动,全市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率100%,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的行政村达95%,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五年来,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

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全市累计新建改扩建农村中小学1347所、幼儿园604所,招聘特岗教师5670名,培训农村教师近7万人次,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全市512个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创新“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村头接诊,云端看病”“家门口体检”服务惠及贫困群众90余万人次;全力构筑“五道保障线”,实现域内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待遇“一站式”结算。

从“弱有所扶”到“弱有众扶”。在全省率先实现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8.5万人享受农村低保。创新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建成农村幸福院、乐龄之家等养老服务平台200多个。创新“邻里帮护”模式,开发公益岗位4100多个,结对帮护残疾家庭25762户,实现“帮护一个人、解放一群人、脱贫一家人”。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探索建立“一比对、二核查、三评定、四鉴定”四步工作法,共评定农村住房30余万户、完成改造C、D级危房1.66万户,达到评定、鉴定、改造“三个百分之百”;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49个,完成20955名贫困人员搬迁入住任务,基本实现搬迁群众至少享受一项帮扶措施。

五年来,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我市坚持把抓实产业、稳定就业作为群众增收主渠道,推动扶贫产业跨越式发展。

聚焦培育特色优势扶贫产业,我市聚合“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基地共建、合作社组织、贫困群众参与、金融支持、保险保障”产业发展“八要素”,持续做大做强汝州蚕桑、舞钢鸽茶、鲁山林果等一批主导产业,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家,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699个,建成特色主导产业乡镇28个、“一村一品”专业村284个,全市“县有支柱、乡有主导、村有特色、户有增收”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同时,建成光伏扶贫项目2642个、生猪“千头线”324条、扶贫车间146个,组建起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主力方队”。

五年来,我市大胆改革思路、创新办法,形成一整套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亮点。

“小广播、大喇叭”工程,搭建党与贫困群众互联互通的桥梁;“千头线+”模式,为破解养殖污染助力产业脱贫开出新“药方”;“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构建遏制因病致贫返贫的牢固防线;“送果树进农家”活动,为贫困群众送去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公益岗位+邻里帮护”模式,为特困群体营造温馨家园;“红装志愿者”行动,让贫困群众成为自强自立的行动主体;“四组一队”模式,为脱贫攻坚贡献巾帼力量;实施“六权同确”,为扶贫资产规范运营、保值增值提供机制保障……

接续奋斗

乘势而上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市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扶志扶智向人才振兴、文化扶贫向文化振兴、生态扶贫向生态振兴、抓党建促脱贫向组织振兴的转变,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早在2019年,我市就着手探索防贫、防返贫制度机制,建立健全“两类人群”动态监测帮扶,研究制定《巩固脱贫成果防范返贫和致贫动态预警监测的实施办法》,对监测对象、监测标准、发现渠道、反馈机制、处置帮扶等内容予以明确。

2020年,我市先后印发《关于边缘户和脱贫监测户排查帮扶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精准防贫机制的实施意见》,划定一条实线(贫困退出标准线)、两条虚线(脱贫监测线和边缘预警线),通过强化产业带动、提高就业技能、落实低保“渐退期”、临时救助等措施,全面、纵深展开精准防返贫工作。

2021年,我市研究制定《健全防返贫致贫和低收入人群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骤增或收入骤减导致基本生活严重困难户等“三类对象”开展动态监测。

今年全省防止因灾返贫致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视频推进会召开后,我市积极贯彻、迅速行动,实施干部培训、排查遍访、“三类人群”监测帮扶等十大专项行动,全面发起“秋季攻势”,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我市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制定《关于“十四五”期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工作的规划》,进一步聚合产业发展“八要素”,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做足“五篇文章”,提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承载力,释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原动力。

奋进新征程,平顶山上下将齐心协力,继续保持干事创业的锐气、锤炼攻坚克难的勇气、增强善打硬仗的底气,以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平顶山日报 2021-8-27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