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钢材行业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协会

题目:各地如何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

资料提供时间:2023-12-18

目录

更多

张海登:要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引导要素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发展 文章下载

张海登:要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引导要素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发展

近日,工信部等七部门正式对外发布《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下称《方案》),提出钢铁行业今、明两年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5%左右、4%以上目标,并明确提出了四大行动举措和五项保障措施,为钢铁行业稳增长保驾护航,有利于提振行业发展信心、改善发展环境。《方案》发布后,在行业内外引发强烈反响。9月18日《中国治金报》记者就《方案》中备受关注的相关内容专访了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张海登。

《中国冶金报》记者:如何看待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当前面临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张海登: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型产业,是关乎工业稳定增长、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领域,在支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巩固延伸、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把握大势,做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决策部署,钢铁行业深入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推进创新发展,着力推动绿色低碳、智能化数字化改造,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全面建设钢铁强国迈出新步伐。

今年1月—8月份,钢铁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7.1%,较工业平均水平高3.2个百分点,全国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分别为6.0亿吨、7.1亿吨、9.1亿吨,同比分别增长3.7%、2.6%、6.3%。总体来看,我国钢铁行业表现出较强发展韧性。但也要看到,钢铁行业仍面临传统市场需求恢复不足、阶段性供需矛盾加大、行业利润下降等困难,运行回升基础尚不牢固,保持行业稳定运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稳运行、扩需求、促改革、助企业、强动能,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稳定钢铁行业经济运行。

《中国冶金报》记者:《方案》提出的2023年、2024年钢铁工业增加值目标是基于哪些考虑?有哪些政策支持?

张海登:

为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推动国务院抓实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面落地见效,促进钢铁行业平稳运行,加快高质量发展,相关部门在深入分析研究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发展周期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2023年工业增加值增长3.5%左右、2024年工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的目标。随着近期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钢铁行业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

《方案》着重从供需两端发力,坚持优化供给与扩大需求相结合、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实施“四大行动”12条工作举措。

一是实施技术创新改造行动,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推动技术装备升级、绿色低碳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支持引导电炉钢有序发展。我们将加大对氢冶金等低碳共性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对低碳前沿技术示范项目给予产能置换政策支持。

二是实施钢材消费升级行动,着力扩大钢铁需求。开展钢铁与船舶等重点用钢领域的上下游产需对接活动,积极拓展钢铁应用场景;积极支持企业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引导钢铁产品、装备、技术、服务等协同走出去。

三是实施供给能力提升行动,保障行业稳定高效运行。深入推进原材料“三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建立健全关键领域钢铁新材料上下游合作机制,提高铁素资源等保障能力;加快国内重点铁矿项目开工投产、扩能扩产,确保合规矿企正常生产;加强废钢资源协调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体系建设;推动扩大再生钢铁原料进口。

四是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研究制订钢铁规范企业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引导要素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聚焦钢铁领域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中国冶金报》记者:《方案》提出各地要建立钢铁行业稳增长长效机制,清理针对钢铁行业的歧视性政策。主要有哪些考虑?

张海登:

今年5月份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防止脱实向虚;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不能贪大求洋;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

钢铁是工业的粮食,是人类目前最重要的结构材料,具有综合性能优越、廉价易获取、全生命周期绿色环保等特征。钢铁工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也是典型的高载能行业,可以说没有强大的钢铁工业就没有强大的下游制造业。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对传统产业发展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把钢铁等传统产业等同于落后产业、夕阳产业。我们认为这种提法不妥,也是不对的。实际上,能耗、排放总量更多是由产业特性及规模总量所决定的,并不意味着落后,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落伍的产品。

《方案》提出,各地要建立钢铁行业稳增长长效机制,清理针对钢铁行业的歧视性政策,对于低碳冶金、氢冶金、环保绩效达到A级且能效水平先进的电炉炼钢、承担关键技术攻关等符合高质量发展方向的钢铁项目不纳入“两高一资”项目管理,就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之一。我们要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摘掉钢铁行业头上不合理的“帽子”,扶优汰劣,引导要素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

《中国冶金报》记者:对于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有哪些路径?有什么政策抓手?

张海登:

钢铁行业作为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之一,推动钢铁工业实现“双碳”目标,既是艰巨任务,又是重大机遇,必须抓紧行动。钢铁工业推进“双碳”工作主要有4条路径:一是从规模上控制,巩固钢铁去产能成果,严禁新增钢铁产能,摒弃增产不提质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二是从工艺上优化,有序发展电炉钢,推动废钢资源高质高效利用;三是从技术上跨越,发展氢冶金、碳捕捉、碳封存等绿色工艺技术;四是从结构上调整,包括产业链协同降碳、推进清洁能源替代等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7月份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技术自立自强。因此,钢铁行业推进“双碳”工作的关键在于推动绿色低碳工艺技术创新。《方案》提出,加快推进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支持开展“极致能效”改造工程,推进绿色运输,特别是提出对符合条件的低碳前沿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给予产能置换政策支持。今年8月份,工信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低碳冶金技术攻关项目推荐工作的通知》,聚焦具备产业化示范应用条件的富氧/全氢气基直接还原、氢基熔融还原、氢冶金+近零碳排电炉等先进低碳冶金工艺技术,组织申报遴选攻关示范项目,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产能延期置换政策支持,延缓期限不超过5年。我们希望通过技术攻关,加快推动低碳冶金技术加快产业化应用进程。

《中国冶金报》记者:对于引导电炉钢发展有什么工作部署?

张海登:

发展电炉炼钢,是推进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重要的、可行的路径,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是巩固去产能成果的有效措施。

《方案》提出,支持引导电炉钢有序发展,加快实施电炉短流程炼钢高质量发展引领工程。我认为要着重从“抓创新、树标杆、提品质、强保障、壮产业”等5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要推进绿色化智能化创新发展,突出电炉炼钢工艺低碳优势,加强先进节能低碳技术应用。

二是要打造培育电炉炼钢标杆企业,通过加强钢铁行业规范管理,完善相关措施,遴选一批电炉钢标杆企业,支持优势电炉钢企业发展。

三是要加强电炉钢品种品质品牌建设,积极开展原材料“三品”行动,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四是要增强废钢等资源保障能力,在废钢资源的量、质、价三方面协同发力。在量的方面,进一步完善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体系,支持钢铁产业与废钢产业上下游融合发展,推动扩大再生钢铁原料进口,增加废钢资源量。在质的方面,推动废钢加工标准化和产业化,制定废钢产品分类、质量控制、检测检验及废钢加工设备等标准和技术规范,推动废钢资源精细化分类、配比和质量管控。在价的方面,探索形成更加合理的废钢定价体系。

五是要创建世界先进的产业集群。通过兼并重组、改造提升,建设多基地协同、技术水平先进、竞争力强的电炉钢制造业集群。

《中国冶金报》记者:《方案》多次提到“协同”,钢铁行业当前“协同”发展最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张海登: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其高质量发展与上下游产业发展,各领域、各区域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在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实现“双碳”目标等重大攻坚任务面前,必须处理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注重各领域、各区域之间统筹协调,强调各项政策之间相互配套、相互耦合,在协调平衡中形成整体效应,发挥整体合力。

《方案》7次提到“协同”的概念,主要包括了4个方面:一是钢铁行业各产业政策间的协同,二是钢铁行业与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三是钢铁行业与关联产业的协同,四是钢铁行业内部的协同。例如,“加强‘产学研用’上下游协同攻关”“铁合金、焦化、化工、建材、电力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协同减污降碳‘联合体’”等。

我们希望,通过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校、媒体及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构建有利于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凝聚各区域、各产业的整体合力,共同推动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尽快取得实效。

《中国冶金报》记者:《方案》多次提到标准,如何发挥标准在钢铁行业稳增长中的作用?

张海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 钢铁行业是我国最早开展标准化工作的领域之一,走在工业标准化前列。截至2022年底,钢铁行业发布现行标准近4500项,我国牵头发布钢铁国际标准已达百项,基本形成从基础标准、方法标准、产品标准到绿色制造等覆盖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标准体系,国际影响力也显著增强。

《方案》多次提出标准方面的工作,如发布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实施高质量标准引领行动、制定钢铁产品质量分级标准等。我们希望,通过积极发挥标准的支撑引领作用,以标准促进钢材供给质量和保障能力提升,以标准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共建,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钢铁行业平稳运行,加快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大国际标准转化运用力度,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修订活动,推动国际间检验检测结果的相互采信,为提升我国钢铁产业链国际化水平助力。

中国冶金报2023-09-22

 

 

“碳”索大宗之钢铁:钢铁行业降碳路径选择 文章下载

“碳”索大宗之钢铁:钢铁行业降碳路径选择

【导语】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工业生产的重要领域,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大户,同时也是碳排放的重点监管领域。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钢铁行业如何通过控制产能、优化能源结构以及碳吸收三种路径实现“双碳”目标。

站在国家层面,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是我国主动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的大国担当,是我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促进我国能源格局彻底转变的重要途径。从图1中可以发现钢铁行业(黑色)的碳排放占比达到18%,是继热、电行业之后的第二大碳排放行业。同时,钢铁行业还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工业生产的重要领域、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大户以及碳排放的重点监管领域。因此钢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可能会给其他工业生产行业的“双碳”路径提供参考。

根据工信部的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钢铁工业实现“双碳”目标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20年-2030年)——碳达峰平台期,在这个阶段里面,我国的钢铁工业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控制产出总量,并通过优化有关政策实现钢铁行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第二阶段(2030年-2050年)——脱碳化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钢铁行业将继续落实严控产出总量的政策并淘汰落后产能,同时要提高废钢的使用比例,使得钢材生产流程和能源结构得到调整。第三阶段(2050年-2060年)——碳中和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钢铁行业将进一步落实严控产出总量的政策,并持续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氢冶金在钢铁冶炼过程中的占比。

为了实现各个阶段的目标,我国钢铁行业的降碳路径大致分为三类:控制产能增长、优化能源结构和推广碳吸收技术。

(1)控制产能增长。

只要钢铁生产线一直处于运行的过程那么肯定会产生碳排放,但是当生产线停止运行的时候,碳排放为0。因此严控产能的增长甚至削减产能可以直接并且高效的降低碳排放。为此我国钢铁工业提出在2030年将粗钢产量下降至8亿吨,在2060年将粗钢产量进一步下降至6亿吨。

(2)优化能源结构。

粗钢的产能毕竟不能无休止的下降,当控制产能这一措施带来的降碳效果有限时,就需要从钢铁生产过程的能源结构入手来解决进一步降碳的目标。具体分为两种路径,一种是节能技术的使用,另一种是冶炼方式的转变。节能技术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余热余能利用、绿色化运输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等。

而冶炼方式的转变具体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由目前的高炉-转炉的长流程炼钢转向全废钢电炉的短流程炼钢,另一种是利用氢冶金技术代替碳冶金技术。根据表1中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钢铁生产中有94%是通过长流程完成的,仅有6%通过短流程完成。当到2030的时候,我国钢铁钢业已经实现“碳达峰”目标,此时我国的钢铁生产有67%是通过长流程完成,30%通过短流程完成,3%通过氢冶金完成。当到2050年的时候,我国距离实现“碳中和”目标还差最后十年,此时我国的钢铁生产有15%通过长流程完成,70%通过短流程完成,15%通过氢冶金完成。当到2060年的时候,我国已经实现“碳中和”目标,此时我国的钢铁生产有15%通过长流程完成,但是由于我国钢铁总产量的下降使得废钢资源有所减少,因此60%通过短流程完成,剩下25%的产量则通过氢冶金完成。

(3)推广碳吸收技术

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即“碳捕集与利用、封存”是钢铁行业走向“碳中和”的最后一步,它可以对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提纯以及再利用,进而实现降碳目标。目前包钢(集团)公司的200万吨(一期50万吨)CCUS示范项目已经与2022年6月开工奠基,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碳36.53万吨。

最后,还要看到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是产能置换的成本相对较高;其次是废钢资源的利用以及氢冶金的技术还不够完善,而且氢能的制造、储备以及运输技术也不够完善;最后是CCUS技术还无法在所有钢铁企业进行普及。

结语:虽然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在降碳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但是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钢铁行业可以通过正确的路径进行探索,逐渐实现钢铁生产的技术进步,最终顺利实现钢铁行业“碳中和”的目标。

同花顺财经2023-09-19

 

 

江苏一个钢铁大省的转型与突围 文章下载

江苏一个钢铁大省的转型与突围

记者在日前举行的全省钢铁行业稳增长会议上获悉,1—8月,全省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分别为6920万吨、8512万吨、1054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0%、2.5%、5.0%。总体上看,行业生产稳定,效益逐步好转。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支柱性行业,也是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整体市场影响最前端、最直接的行业。今年以来,钢铁市场一方面需求不足、利润空间挤压严重,另一方面,对钢铁行业的低碳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作为钢铁大省的江苏,如何继续爬坡过坎、承压转型?

特钢优势

“这两年,真难!”这是所有钢铁企业的心声。

自2020年以来,钢铁市场波动加剧,需求持续疲弱。2022年,全国钢铁行业实现利润365.5亿元,同比下降91.3%;今年1—7月,实现利润49.6亿元,同比下降90.5%。

身在行业“寒冬”之中的江苏钢铁企业同样不能幸免。2018年—2022年,我省累计实现粗钢产量5.81亿吨,占全国粗钢产量的11.5%,居全国第二,2020年达到1.21亿吨的历史峰值之后,便开始随大势逐年下降。

不过,面对转型升级的诸多“阵痛”和更为严峻的市场环境,江苏钢铁产业的“炉火”仍在燃烧,效益也在逐步好转:今年1—8月,全省钢铁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比全国高2.4个百分点,利润降幅较1—7月收窄21.4个百分点。

占领产业高端的特钢,是江苏最大的底气。

从2016年开始,我省深入推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形成以优质高效钢材为主,高端金属制品、高温合金、特种合金等为特色的产品结构体系,2022年全省优特钢占比达72%,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其中高端特钢占比达21%,已接近德国、日本23%的水平,远高于全国的8%。我省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工具钢等品种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第一。

强群拓链、优化布局,成为保持优势、再造动能的新手段。今年以来,我省一边将钢铁行业纳入“1650”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打造以特钢为代表的先进金属材料产业链。一边大力推进钢铁产能向沿海转移,随着中天南通沿海精品钢基地的建成,已初步形成沿江、沿海钢铁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全省钢铁产能68%分布在沿江地区,19%分布在沿海地区,剩余分布在徐州和苏中地区,产业集中度远高于全国。

省内钢企也在有的放矢调整布局。“中天按照统一部署,正全面推进‘一总部、多基地’的发展格局。”中天钢铁集团副总裁董力源一一历数:3月,苏中南通基地项目一期全面达产达效,自发电比例超95%;苏南常州基地搬迁后,南北两个厂区正打造更加优质的“千亿产业园”;眼下,苏北淮安基地项目首个工厂已经投产,目标是打造苏北第一家金属材料深加工“灯塔工厂”。

结构调整

产效低,曾严重影响钢铁大省转型“进位”。这使得钢铁行业的转型调整更加迫切。

一方面,我省持续深化结构优化调整,推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全省钢铁冶炼企业由2016年52家压减至目前32家,总体符合钢铁行业减量化发展新趋势。同时支持省内钢铁企业实施钢铁冶炼产能置换项目,加速改造升级装备。

江苏沙钢集团年产钢能力超4000万吨,居全球钢企前五。尽管已是行业龙头,但沙钢始终在进行工艺装备的更新。

“我们把依靠技术进步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动力,并在消化、吸收、辐射、引进工艺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和自主创新。”沙钢集团总裁龚盛讲述了一个“从学习到超越”的案例:几年前,沙钢从美国引进并创新双辊薄带铸轧技术,建成亚洲首条超薄带铸轧生产线,2019年3月实现工业化生产,去年产能已达到50万吨,比美国原产线还高。今年7月,第2条生产线进行调试,预计到明年中期第4条产线也能上马。

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是钢铁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年初,江阴兴澄特钢母公司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完成对天津钢管控股权收购,至此旗下已拥有九大核心生产基地,无缝钢管产能全球第一。今年上半年,中信泰富特钢在中钢协统计的重点钢铁企业利润总额排名中位居第4。

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董事长钱刚吐露了“跑赢行业大势”的秘诀: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9%,作为对比,全国平均为0.94%。“特殊钢领域‘卡脖子’仍然有许多难题,在应用端的‘最后一公里’也存在‘卡壳’情况。” 钱刚介绍,下阶段集团重点在基础研究、用户技术研究、产品联合攻关、标准制定等方面与同行共建共享研发创新平台,争取将“特钢研究院”建成我省特有的特钢产业链孵化中心,让更多的特钢新品在我省率先研发应用。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2年底,全省钢铁行业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居全国首位,一批高端“卡脖子”特钢材料被相继攻克。目前,已有11家钢企获评“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

低碳发展

未来钢铁业该如何发展和演化,一直是业界思考的焦点。但有一点是共识:一定要低碳智能发展。

去年以来,我省钢铁企业在绿色化改造、智改数转等领域持续加大投入,目前,全省8家钢铁企业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占全省钢铁产能一半以上,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7家,省内企业在推进绿色化和智能化方面,积累了一批可推广复制的经验。

总部位于张家港市的永钢集团十八大以来累计减碳1477万吨,在省内率先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这几年,我们广泛应用绿色低碳工艺技术,加大绿色低碳钢材产品研发,近5年平均吨钢环保费用超250元。”永钢集团总裁吴毅表示,企业计划再用一年多时间完成环保创A工作。

瞄准“环保创A”的不止永钢。创A,是指企业达到环保绩效评级A级水平,也就是行业内环境治理最好水平。“眼下,增量空间几乎没有了,必须在存量空间里‘寻空间’。”龙腾特钢董事长、总经理徐利定下“用煤不见煤,用矿不见矿产,废水零排放”的绿色发展目标。为此,公司加快推进各工艺环节节能、环保改造,并对高效热风炉自动燃烧优化改造,老厂区推钢式燃煤加热炉节能技改后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2019年以来公司超低排放改造达12亿元。

低碳发展的另一条解决路径是“数字化”“智能化”。我省钢企早早勇闯智能制造“无人区”——沙钢将先进的钢铁制造技术与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推进工序、产线等全面升级,沙钢本部人均产钢量达到1600吨,国内领先。南钢打造了“基于5G全连接的JIT+C2M智能工厂”这一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支撑南钢从单领域单工序寻优向跨领域全局寻优迈进。

经测算,我省钢铁企业两化融合指数为65,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75%,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已达55%。

寻找“钢需”

当前,钢铁行业供需态势发生深刻变化,需求历史性拐点已现,进入新一轮波动调整期。

而随着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在钢铁行业下游的用钢需求也出现变化——比如,建筑行业用钢需求降幅收窄、机械行业用钢需求微增、汽车行业用钢需求保持增长、船舶及配套行业带起用钢需求、能源行业用钢需求强劲等,这些都成为钢铁行业的利好。

从省内市场看,江苏钢产量全国第2,但依旧是钢材输入地区,“钢需”极大。“苏南地区市场需求很大,我们几百万吨的产品里,50%的销售半径在50公里以内。”常州东方特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中敏透露。“产品不用出省”,也是苏南很多钢贸企业一直以来的现状。

尽管“钢需”犹在,但业内普遍预期谨慎,一家钢企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内消费需求依旧面临较大压力,钢材需求有萎缩下降趋势,“国家和省市推出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但政策传导有‘过渡期’,加上原燃料成本坚挺、钢材价格偏低,钢材市场运行还是不容乐观。”他预测,总体需求不振的严峻形势可能持续到明年。

突破点还是在出口。1—8月,全省累计出口钢材920.4万吨,增幅达18.6%,其中,8月份出口钢材130.5万吨,环比增长20.1%。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内需求不足问题,短期内成为我省钢铁行业稳产、减亏的重要引擎之一。

南钢集团在印尼青山工业园区投建的650万吨/年焦化生产线,已经可以向全球提供高性价比产品。今年1—8月,南钢累计实现出口72.63万吨,同比增长86%,预计全年出口走船100万吨,多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项目,且以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主。

在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一新看来,这得益于企业先期的国际化战略布局以及品种和品牌优势,“我们坚持‘长期价值主义’,布局‘9+1’全球化营销网络,辐射全球钢材市场,与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保持合作,并通过不断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与销售,南钢实现出口数量、效益、品种、重点市场的突破。”

“稳”字当先

对于中国和江苏的钢铁工业来说,除了依旧面临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提升效率、控制产能等传统“转型考验”之外,也面临着供应链安全、需求端安全、关键装备安全以及国际发展环境等新的挑战。

那么,作为钢铁大省的江苏,如何承压前行,保障钢铁行业持续平稳发展?

今年8月,国家七部门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为改善当前发展面临的困境提供了思路。

“要改变以往依赖产能规模、成本优势发展的传统模式,加快推进钢铁行业新型工业化步伐,想方设法拓展新增长空间,着力构筑江苏钢铁行业竞争新优势。”省工信厅厅长朱爱勋表示,市场变化、结构调整、模式转换的确带来发展阵痛,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也蕴含着发展机遇,基础扎实、区位优越、机制灵活则是我省钢铁工业发展的底气。

记者了解到,我省将对“十四五”期间,省内钢铁企业建设的60多个重点项目,持续做好跟踪服务;发布特钢材料短板技术(产品)攻关清单、首批次钢铁新材料推广应用清单,提升关键基础材料保障能力;瞄准能效标杆和环保绩效A级水平,支持钢铁企业节能减污降碳改造;继续培育一批全国钢铁行业领先的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标杆企业,建立钢铁行业“智改数转”标准体系;深化钢铁与船舶、建筑、能源、汽车、重型装备等领域上下游合作机制,全力为稳增长优化服务。

新华日报2023-10-11

 

 

姜维发表署名文章《科技创新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下载

姜维发表署名文章《科技创新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钢铁工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也是我国走向世界、引领全球的优势产业之一。纵观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史,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大创新贯穿其中,从引进、消化、整合到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引领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始终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这是中国钢铁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科技创新支撑中国钢铁由小变大再变强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钢铁产业从1996年首次突破1亿吨,发展到今天粗钢产量连续27年位居世界首位,钢铁产品自给率和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已从钢材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背后是基本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促进中国钢铁工业实现由小到大、从大变强,为我国制造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工艺流程的进步。经过几代钢铁人的不断努力,我国钢铁工艺流程有了很大进步,已拥有世界规模最大、最先进的现代化钢铁生产体系。第一,目前我国拥有世界最现代化、最大型的冶金装备,如9座50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 还有世界最大的7.65米特大焦炉以及在建的世界最宽的5600mm大型宽厚板粗轧机等,整体装备水平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第二,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主要工序主体装备国产化率达95%以上。第三,河钢张宣科技氢基竖炉规模化生产一期全线贯通,宝武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取得创新突破,鞍钢研发氢基流化床,建龙研发氢基熔融还原,东大、钢研研发纯氢冶金, 沙钢、敬业、宏达薄带铸轧规模化应用等标志着我国钢铁工业掌握世界最先进、最前沿的工艺装备。

二是钢铁产品的进步。截至2022年底,我国22大类钢铁产品中19类自给率超过100%,其他3类超过98.8%。钢铁工业的产品创新支撑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了自我突破。中国钢铁从“跟跑”到“并跑”,现在已逐步实现引领世界钢铁产品发展。中国船舶、工程机械、家电、汽车等用钢行业从使用较高价格的进口钢材到使用低于世界平均价格的高性能国内钢材,实现了自身竞争力的大幅提升。中国钢铁产品的丰富和升级,支撑并带动了我国下游用钢产业蓬勃发展,造船、家电、汽车等主要用钢行业全球市场占有率已稳居世界第一。

三是冶金建设的进步。得益于钢铁工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冶金建设能力不断提升,一批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冶金设计院、工程咨询公司和工程公司应运而生,包括鞍钢建设、首钢建设、中冶等在内的24家施工单位获得全国冶金工程施工总承包商特级资质。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具备自主设计、自主建设以国产设备为主体的千万吨级钢厂能力的国家。

四是绿色发展的进步。钢铁行业大力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融入“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以污染物防治、节能减排为重点突破方向,不断开拓进取,实现了一系列历史性变革。通过持续创新,钢铁超低排放改造累计拉动社会有效投资约2000亿元,并带动了环保技术的进步和环保产业的发展。钢铁企业焦炉、烧结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成为标配;料厂、料堆、料仓及物料转运等颗粒物逸散点普遍得到密闭密封,清洁运输改造和铁路专用线建设加速,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轧钢用的煤气发生炉普遍被天然气替代,焦炉和高炉煤气精脱硫等新技术研发持续加速,钢铁企业环保意识和环境管理水平大幅提升,面貌大为改观,涌现出一批环境绩效A级企业和一批4A、3A级旅游工厂, 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是信息化数字化的进步。钢铁行业持续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十三五”以来,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由68.7%提升至73.8%,两化融合指数由51.2提升至59.9,应用电子商务企业比例由50%提升至60.4%,涌现出宝钢“ 虚拟工厂”、南钢一体化运营管理平台、首钢“智慧工厂”等一系列典型案例。当前,钢铁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已经从初步建设EMS、ERP,向产品创新、生产技术创新、产业模式创新和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创新四个层面深度开展。另外,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智能制造标准计划109项,已完成编制并发布48项智能制造团标。

六是标准质量的进步。钢铁行业标准化发展与我国经济体制和产业发展紧密相连,钢铁标准经历了由计划经济生产型标准向市场经济贸易型标准再到行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型标准的转变,钢铁标准属性经历了由强制性标准向推荐性标准的转变,钢铁标准化组织机构由单个标委会扩充为多个标委会及多个分委会。建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的标准体系,涵盖钢、铁矿石、铁合金、冶金机电、耐火材料等专业领域,涉及基础、方法、工艺、材料、节能环保等各方面标准,这些标准对于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步实现建标准、提品质、创品牌。

科技创新决定中国钢铁的未来

展望未来,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钢铁,面临低碳转型、资源保障和数智化发展等诸多挑战,要形成布局结构合理、资源供应稳定、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在满足品种、品质和数量需求的前提下,实现更高性价比保障供给的未来使命,科技创新仍是决定性因素。

一是着力突破“卡脖子” 材料问题。目前,我国钢铁仍有部分短板材料不能满足下游需求。多用于国内重点工程、重大装备等关键领域,一旦断供,将无料使用,极易受制于人。

二是着力解决工业软件问题。钢铁作为大规模生产的流程工业,目前在设计研发类软件、基础软件等领域仍存在较大短板。我国作为制造大国, 实现包括钢铁在内的工业生产自主可控、自立自强,从智能装备、自动化装置PLC系统到工控软件,再到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全链条工控系统的安全可靠已经刻不容缓。

三是着力解决共性技术研发问题。202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0.94%,中国宝武等优势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也明显高于安米、日本制铁等国际优秀同行,这为钢铁工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也要看到,中国钢铁研发效率不高, 使得较高水平的研发投入效果不佳。表现在目前钢铁行业内与上下游产业间的共性技术研发没有形成良好的闭环;围绕钢铁材料的基础理论、科研、生产、应用四者之间没有清晰的分工,合作仍有很大潜力;行业内的钢铁企业、科研院所、冶金高校创新功能定位不清,产学研用创新链发挥作用不明显,一定程度存在资源分散、多头研发、相互竞争、彼此割裂,共性技术研发机制尚未建立。钢铁与下游用户、下游产业科研机构缺乏有效合作机制,联合研发、共同创新的体系还不健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建立。

四是着力解决科学和技术的创新问题。科学是发现,功利性不强,是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技术是应用,通过应用实现效率提升,创造价值。长期以来,我国科技领域大而不强,关键在于基础科学研究不够,在钢铁行业表现为仿制能力、产业化应用能力强,原创能力不足,产业原创技术贡献度不够。面对未来,中国钢铁有责任、有能力也应有信心引领低碳、绿色、智能发展主题下钢铁新技术的发展,为世界钢铁突破性技术进步留下中国钢铁的烙印。

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助推科技创新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大的框架下,总体看政府机构是推动行业科技创新的引导者,钢铁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校、研究机构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上下游产业链是科技创新的协同力量。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作为社会组织,致力于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加强组织促进合作、推广应用促进创新、服务四方形成合力,驱动科技创新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促进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钢铁行业作为碳排放重点行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统一决策部署,加快推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一是统一思想。2021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行业郑重发布《钢铁担当,开启低碳新征程——推进钢铁行业低碳行动倡议书》,从八个方面号召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树立绿色理念。二是统筹力量。2021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成立“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 集合钢铁行业各方优势力量, 从低碳发展、低碳技术和低碳标准三个方面推动行业绿色理念向实际行动的转变。三是顶层设计。形成《钢铁行业碳中和愿景规划和技术路线图》, 提出六条技术路线,编制世界前沿八大低碳共性技术开发支持计划,研究提出《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和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实施方案》, 制定发布并开始执行《钢铁行业低碳人才培养三年行动方案》。2022年5月以来,先后启动钢铁行业EPD平台建设和低碳钢标准研制工作,建设上线中国工业领域首个EPD平台, 即钢铁行业EPD平台。

(二)助推钢铁行业数智化转型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作出的系列重大部署,围绕“ 搭平台”“ 抓基础” 与“ 树标杆”,推动行业数智化转型。在“ 搭平台”方面,组建包括钢铁企业、智能制造供应商、科研院校等250余成员单位的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联盟;组建钢铁行业智能制造专家库,制定行业顶层指导性文件;组织“融合发展与数字化变革IT之旅”,邀请钢铁企业走进华为、浪潮、震兑、海康威视等供应商企业,强化供需合作;组织召开供需对接会以及数字化解决方案交流会,实现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共建共享共赢。在“抓基础”方面,配合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编制《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工业互联网与钢铁行业融合应用参考指南》《工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等;持续开展行业两化融合及智能制造评估工作;搭建工信部“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智能制造标准引领,组织评审近400余项标准计划。在“树标杆”方面,连续三年征集并发布行业智能制造优秀解决方案案例集、供应商目录等,已形成涵盖智能装备、智慧服务、工业信息安全、智能工厂建设、智能生产、智慧运营六个方向的128项推荐解决方案,推动钢铁行业智能制造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助推共性技术及重大核心技术研发

组织开展行业科技创新战略研究。围绕钢铁“ 卡脖子”材料、重大技术装备、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行业创新关键问题,开展行业性技术创新战略研究和专题调研,形成《2020年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愿景及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钢铁行业2015—2025年技术发展预测》《面向2035年钢铁行业技术预测研究》等报告,引导行业科技创新方向。

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行业科技创新工作。国家科技部方面,“十三五”期间推荐17个项目获得3.6亿元国拨经费支持,“十四五”截至目前已推荐8个项目获得1.6亿元国拨经费支持;国家发改委方面,争取低碳攻关专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项目支持;工信部方面,争取支持建设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新材料平台、农机新材料平台、船舶海工用钢新材料平台。同时,结合产业发展急需,通过行业技术创新平台,组织实施高炉煤气精脱硫等技术协同攻关。

(四)汇聚行业力量,谋划创新引领共识

组织召开十家钢铁企业(单位)研究院院长座谈会, 从使命共识、责任共识和合作共识三个维度九个方面就行业科技创新工作达成了一致意见,形成《中国钢铁企业研究院院长上海共识》。使命共识提出“胸怀‘国之大者’,服务国家战略”,即聚焦钢铁材料升级,支撑下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材料供应瓶颈。推进钢铁产业智能化转型,创建数字化钢铁企业。责任共识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绘就绿水蓝天”,即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型钢厂,共建城市亮丽风景。通过技术进步和推广应用最佳技术,实现全流程极致能效。合作共识提出“ 加强协同创新,共建原创技术策源地”,即全行业协同,加强“产学研用” 生态圈合作。健全关键领域钢铁新材料上下游合作机制,促进材料开发和市场应用有机衔接。强化从“0”到“1”,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五)助推科技创新成果评价推广应用

近年来,冶金科学技术奖、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奖等在鼓励钢铁行业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激励作用,为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科技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中国钢铁坚持科技创新,实现了产业规模由小到大、产业技术水平由低到高、产业竞争力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进一步推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实现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科技创新仍将是决定性因素,要发挥政府部门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钢协对科技创新的组织协调作用、钢铁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和科研高校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 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 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大合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站在新起点的中国钢铁,坚信科技赋能、创新未来仍将是我们坚守产业报国初心、勇担钢铁强国的不竭动力。

作者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国发展观察2023-09-28

 

 

钢铁产业降本增效优化供给 文章下载

钢铁产业降本增效优化供给

钢铁业产业链长,涉及面广。今年以来,面对传统市场需求恢复不足、阶段性供需矛盾加大、行业盈利能力下降等困难,广大钢铁企业努力提升供给能力、推进降本增效。前7个月,钢铁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较工业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钢铁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新进展?下一步还将如何固底板、补短板、锻长板?记者进行了采访。

顶住压力,总体保持平稳态势

智慧化控制中心建设即将收尾,9月份完工后可对厂区实现监控全覆盖,让“一键轧钢”成为可能;厂区内首条国产生产线——3号轧机新近投用,企业精密带钢年产量有望从2.5万吨增至3万吨……走进中国宝武太钢精密带钢公司生产车间,机器高速运转,产品接连下线。

新能源汽车用高牌号硅钢,向多家国内汽车品牌供货;高铁车轴钢、车轮钢,已通过60万公里路试和技术评审;高等级磁轭磁极钢,用于白鹤滩、乌东德等水电项目……公司展厅内,各式不锈钢产品琳琅满目,用途覆盖千行百业。

一块巴掌大小的筛网,好似一张透明塑料纸。原来,上面打了300多万个直径极小的小孔。“这是金属精细掩膜版,是决定OLED显示屏分辨率的关键部件。”公司首席工程师廖席说,过去这种掩膜版都要依靠进口,目前团队正加紧研发,力争突破“卡脖子”技术。

新技术造就了新产品,也催生了新空间。“以往,高速路护栏主要采用镀锌碳板,一吨6000元左右,理论使用寿命为15年。用不锈钢替代,一吨八九千元,寿命可达30年,全生命周期成本更低。”宝武太钢营销中心负责人黄涛告诉记者,今年,公司的不锈钢护栏产品一举卖出3万吨。

研发新技术,应用新工艺,拓展新市场……今年以来,钢铁行业实现产量增长、出口扩大:前8个月,粗钢、生铁、钢材产量分别为71293万吨、60359万吨、9092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6%、3.7%、6.3%;出口钢材5878.5万吨、同比增长28.4%。

生产扩大的同时,钢价走低、成本居高的难题让企业经营面临较大挑战。据中钢协监测,上半年,中国钢材价格指数(CSPI)平均值为113.21点,同比下降15.4%。“今年以来,焦煤、焦炭及铁矿石等原料价格均小幅下降,但铁矿石价格仍处于相对高位。总体看,原燃料采购成本降幅小于钢价降幅,影响了钢企营收水平。”找钢网创始人王东表示。

受访企业和专家普遍认为,钢铁企业持续承压的主因来自需求端:上半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1.9%。

“随着产业结构持续调整,我国钢铁需求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王东作了具体分析:新能源汽车消费升温、出口扩大,带动国内汽车用钢需求稳步增长,风电、光伏等基础设施建设增长明显,带动了板材及品种钢需求增长,船舶、家电等行业需求也较为旺盛,“与此同时,建筑用钢需求有所下滑,制约了钢铁消费。”

面对市场供需的变化,不少企业积极降本增效、改善生产经营。

宝武旗下子公司宝钢股份提出“产线效率最大化”“算账经营”“库存共享”等八大运行机制,上半年实现利润总额65.2亿元。德龙钢铁集团铁矿部吴近冲随时关注着市场行情,“公司的铁矿石库存一般维持在25至30天。今年以来,维持在10天至15天。”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望明认为,钢铁企业需要努力提高资产、资金、资源与能源利用等方面效率,坚持按照“有订单的生产、有边际的产量、有利润的收入、有现金的利润”组织生产经营。

“面临各种困难,钢铁企业顶住了压力,总体保持平稳态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谭成旭说。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稳步提升

“随着市场需求回落,钢铁行业正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曹传贞看来,市场形势的变动会造成增长波动,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

今年以来,钢铁企业着力推进研发创新、智能制造、绿色转型,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稳步提升。

——瞄准高端化,推出更多“拳头”产品。

宝钢股份上半年实现超高强汽车板1500MPaDP等7项产品全球首发;鞍钢33毫米厚X80级别大应变管线钢板实现全球首发;首钢全球首发两款取向电工钢产品;河钢国内最高强度级别高钛合金焊丝钢替代进口……创新成果的涌现,进一步夯实了产业基础,提升了产业链发展水平。

“作为钢铁行业龙头企业,中国宝武将坚定不移实施高端化发展战略,推进钢铁基础原材料进步升级,提供高性价比解决方案,扩大差异化竞争优势。”胡望明表示。

——拥抱数字化,大力推进智能制造。

对钢水进行测温取样,是钢厂的一道重要工作。以往,操作工要站在钢包周围,手拿测温枪插入钢液下操作,劳动强度大。今年3月,宝武太钢炼钢二厂新“上岗”的机器人,解决了这一问题。“工作人员只需在操作室里动动键盘,风险点就消除了,效率也大为提高。”宝武太钢技术中心理化实验室负责人任永秀说。

控制室一律集中,操作岗位一律使用机器人,设备一律远程监控,服务一律上线。瞄准“四个一律”目标,中国宝武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子企业中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宝钢股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1250台套,覆盖66个应用类型,保有量和类型数均居全球领先水平。

“数字化、智能化是提升钢铁企业生产能力、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事关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长远发展。”德龙钢铁集团副总裁金志杰告诉记者,今年6月,德龙钢铁集团正式启动数智化转型升级工程,未来将引入宝信软件,从风险、财务、产销、能源、物流等方面入手,对工艺装备、组织流程、人员投入等进行深度调整。

——发力绿色化,做好节能降耗文章。

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氢基竖炉、全流程绿电……近年来,宝钢股份大力研发减碳工艺。3月27日,国内首个量产供货的低碳排放汽车板在宝钢股份下线,产品实现减碳30%。

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对余热和炉渣进行回收利用,应用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研发低碳排放钢等绿色产品……适应低碳绿色发展趋势,不少钢铁企业积极行动。上半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吨钢可比能耗同比下降1.33%,二氧化硫、颗粒物、氮氧化物等排放量均实现两位数下降。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常国武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动技术装备升级、绿色低碳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支持引导电炉钢有序发展,“加大对氢冶金等低碳共性技术中试验证、产业化攻关的支持力度,对低碳前沿技术示范项目给予产能置换政策支持。”

促转型、调结构、优布局、提品质,提升行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于8月下旬出台了《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着重从供需两端发力,提出实施技术创新改造、钢材消费升级、供给能力提升、龙头企业培育等“四大行动”。

采访中,不少企业和专家表示,推动钢铁行业经济运行持续好转,需落实好《方案》要求,着力提升钢材供给质量和保障能力。

——有效扩大钢铁需求。

围绕实施钢材消费升级行动,《方案》提出不少举措:开展钢铁与重点用钢领域的上下游产需对接活动,积极拓展钢铁应用场景;积极支持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引导钢铁产品、装备、技术、服务等协同“走出去”。

谭成旭认为,下一步,随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振大宗消费、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等举措落地见效,市场预期将进一步增强,钢材需求将在减量后实现新的平衡。

——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供给强于消费是影响经营效益的主因。”在谭成旭看来,下一步,要在积极落实产量调控、严格实行产能置换的同时,加快研究建立产能治理新机制,由产能调控逐步转向能耗和碳排放约束,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动优胜劣汰、供需平衡。

《方案》也提出相关措施:持续巩固提升钢铁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成果,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应去尽去。

——进一步提升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目前,铁矿石价格尽管从高位回落,但仍在高位运行,资源自主可控能力仍需提升。相关工作正在推进:2022年11月,国内最大单体地下铁矿山——西鞍山铁矿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年产千万吨级的世界一流地下铁矿山;今年6月,中国五矿陈台沟铁矿项目也已开工。

常国武表示,为提高铁素资源等保障能力,将按照《方案》要求,加快国内重点铁矿项目开工投产、扩能扩产,确保合规矿企正常生产,同时,加强废钢资源回收利用,完善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体系建设,推动扩大再生钢铁原料进口。

此外,部分钢铁企业反映,当前在融资、授信、利率、差别电价、环保及绿色低碳项目审批等方面,仍受到“行业属性”的困扰,期待相关部门和机构能够对优质企业加强支持力度。

“钢铁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对于未来要充满信心、意志坚定。”谭成旭表示。

人民日报2023-09-21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