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文艺工作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文联

题目:如何在技与艺结合的探索中勇毅前行

资料提供时间:2023-05-05

目录

更多

文艺维权,东莞教你从源头做起 文章下载

文艺维权,东莞教你从源头做起

文艺维权工作是维护文艺创作者合法权益的必要举措,是促进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4月25日,在第23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由东莞市文联主办,德恒(东莞)律师事务所承办的文艺维权知识大讲堂专题讲座在东莞市文联举行,旨在积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学习了解《著作权法》的内容,增强文联干部和文艺工作者的法律知识水平,加强维权素养和能力。

本次讲座,东莞市文联邀请了律师周静以《文艺维权,从源头做起》为题,从文艺作品版权保护现状、著作权权利内容、著作权归属、侵权行为认定、文艺维权途径等方面,结合具体案例,详细解读文艺工作者维权中的重要内容,让现场东莞文艺工作者系统了解著作权常识,了解常见的侵权行为,明确维权途径。

随后,活动进入现场法律咨询环节,周静就现场东莞文艺家和自媒体人的咨询,给予解答。如著作权许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何自我证明作品权属,表演性作品权属的认定方式,不同创作者购买相同素材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举证,自媒体拍摄、制作、传播的作品如何明确权利义务和规避法律风险,等等。“著作权是每一位文艺创作者和工作者必须要了解和熟悉的,学习法律、提高维权意识,不仅可以在著作权益被侵害时维护自身权利,也可以避免无意中侵犯他人权益。”周静说。

一直以来,东莞市文联都把文艺维权工作作为文联工作重要内容,作为文联服务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有效手段。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市文联明确由组联部具体负责文艺维权工作,推动各文艺家协会成立文艺维护工作委员会,并要求协会一名副主席负责文艺维权工作。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年度文艺维护工作实施方案,就日常服务、专题讲座和培训、法律知识宣传等做好年度计划,并抓好任务落实。三是加大经费支持,确保文艺维护工作有序推进。四是强化工作合力,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专业机构合作,为文艺维护提供专业支撑。

接下来,东莞市文联还将安排一场针对音乐创作、文学艺术、摄影创作等类别,拟邀请知识产权教育专家、法官、律师开展一场沙龙讨论,不断提升文联干部和文艺工作者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文艺维权意识。同时,市文联根据各镇街文联和各分会需求,邀请知识产权教育专家、法官、律师等对不同或集中关注的艺术门类版权保护专题开设2-3场专项讲座,加强对著作权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南方Plus 2023-04-26

 

 

在技与艺结合的探索中勇毅前行 文章下载

在技与艺结合的探索中勇毅前行

——新时期杂技剧创作观察

本报记者 刘 淼

日前在山东落下帷幕的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中,8部杂技剧作品格外引人瞩目。这些作品虽然题材不同,表现手法各异,但都在杂技绝技绝活与现代叙事表达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展示了杂技剧创作的最新成果。

从这些作品中不难总结出新时期以来,杂技艺术工作者在继承杂技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现代观众审美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得与失。

不断拓展创作边界

杂技界普遍认为,2004年,原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杂技团创作的大型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的上演,标志着中国杂技剧的诞生。“《天鹅湖》由原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杂技团获得‘金小丑奖’的节目《肩上芭蕾》发展而来。那时,杂技已经走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在技巧方面的创新已经很难。但改革开放后,通过我们不断地请进来与走出去,杂技人的视野愈发宽广,这也启发大家开始向叙事方向进行拓展。”《杂技与魔术》原主编高伟说,经过近20年的发展,百余部作品的探索,杂技剧的题材不断拓宽,叙事逐步丰满,技术持续迭代。

“2016年,我们推出了国内首部3D多媒体魔幻杂技剧《金箍棒》,在既有的杂技艺术形态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用杂技、魔术、互动影像、交互观演体验等方式,将多种元素融入天马行空的原创故事中。2017年,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我们创作了国内首部红色题材杂技剧《渡江侦察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的《大桥》开大型工业题材杂技剧之先河。”当江苏南京市杂技团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池文杰骄傲地向记者展示出这些成绩时,也道出了近年来杂技剧题材的演化历程。

从神话传说甚至童话题材,到讲述红色故事,再到反映现实生活,杂技剧题材的多样性在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中有着生动的体现。在参加展演的8部杂技剧作品中,既有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特征的《化·蝶》,也有开拓革命题材创造性表达的杂技剧《铁道英雄》《聂耳》、魔术剧《明家大小姐》,还有全景式展现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历程的工业题材杂技剧《大桥》、展现新时代军人风采的杂技剧《战魂——第三战队》。

除了题材方面的拓展,杂技剧还广泛吸收戏剧、体育、武术等技艺的优长,与多种艺术形式进行融合。此次展演中,定位为“杂技影画”的《泉城记忆》,在杂技中融入山东琴书、山东快书、街舞、说唱、音乐剧等艺术形式;杂技剧《江湖》通过歌舞、杂技、武术、时装秀、影视特技的结合,讲述吴桥杂技从无到有、从国内到国际、从谋生手段到艺术高度的蜕变过程;《战魂——第三战队》则将杂技与话剧结合,让杂技演员在舞台上开口说话。

将杂技技巧自然准确融入戏剧叙事

“记得当年你们在申请国家艺术基金答辩时,我是评委,我问了你们一个问题:你们为了这个剧创作的杂技节目有哪些?”北京杂技家协会主席张红在杂技剧《战魂——第三战队》“一戏一评”中的回忆,也是杂技界专家对于杂技剧创作的普遍期待。

“杂技剧,是用杂技来讲故事的剧。技艺是杂技艺术的立身之本,杂技剧创作需将技巧自然而准确地融入戏剧叙事。”正如原沈阳军区文工团一级导演董争臻所说,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杂技剧的创作已经逐步由用一个故事把各团的“绝活”串起来,发展成依据剧情来重新设计节目。

在被称为杂技剧“里程碑”似的作品《战上海》中,服务于情节的创新比比皆是,不仅颠覆了杂技“拙于叙事抒情”的大众既有认知,也以杂技“惊险奇绝美”的特点,在推动剧情、塑造人物和渲染情绪上,为舞台艺术带来新的惊喜、开辟新的探索空间。

“《战上海》中的重头戏‘铁骨攻坚’‘雨夜飞渡’,表现的是解放上海的关键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我军强渡苏州河,强攻电报大楼。由于不能使用重火力,面对电报大楼上敌人的疯狂扫射,战士们一次次冲锋陷阵,伤亡惨重。为表现他们的英雄精神,我专门创作了集体绳梯技巧,以此表现‘贴近战’:八副绳梯凭天悬挂,布满整个舞台空间,一批批战士前仆后继、誓与敌人血拼到底的英勇气概让观众动容。同时,杂技技巧要用得恰当巧妙,以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剧中窄窄的苏州河形同天堑,强攻不得,必须巧取。如何用杂技技巧生动表现?我化用南狮中的梅花桩技术:连长带领突击队趁夜雨滂沱,利用河面上参差不齐的‘防撞桩’惊险跨越,成功渡河。”该剧编剧董争臻说。

年轻的艺术有着很大的提升发展空间

虽然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但相较于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杂技而言,杂技剧仍然显得太过年轻。

“杂技剧发展至今,技术与叙事的融合仍然是我们创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优秀的杂技剧既要突显高超的技艺,又要通过技艺发展出合乎逻辑的剧情,使技术服务于剧情,二者自然融合、相辅相成,是杂技剧创新求变的难点和关键。”正如浙江演艺集团艺术总监吴杭平所说,为了讲故事而削弱杂技本体、为了凸显技术而生造剧情,都是杂技剧创作的败笔。

此外,对于杂技剧创作而言,既懂杂技又懂戏剧的创作人才依然匮乏。“现在很多杂技剧请舞蹈编导来参与创作,这些编导大多对杂技并不熟悉,就很难谈到技艺融合。我是杂技演员出身,年轻时经常边练功边学习,旁听、自学了很多课。也是因为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支撑我现在的杂技剧创作。”董争臻期待着有更多热爱杂技、善于学习的复合型编导、评论人才,充实到杂技剧创作的队伍之中。

中国文化报 2023-04-18

 

 

甘肃省五次文代会以来甘肃省文联工作综述 文章下载

甘肃省五次文代会以来甘肃省文联工作综述

凝心聚力担使命 培根铸魂谱华章

——甘肃省五次文代会以来甘肃省文联工作综述

甘肃省文联加强文艺阵地建设

与人民同向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

自2014年2月省第五次文代会以来,甘肃省文联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大力支持下,在省委宣传部具体指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文联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积极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基本职能,主动服从服务于全省工作大局,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推进文联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持续巩固和发展全省文联系统“一盘棋”工作格局,更好地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甘肃新篇章作出了积极贡献。

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文艺发展方向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九年来,省文联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不断巩固全省文艺工作者的共同思想基础,确保文艺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开展全国文艺家协会在甘会员大培训,连续举办系列全省文艺骨干研修班和各类辅导讲座、读书班、研讨会,在全省14个市州开展“崇德尚艺,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巡回宣讲;切实加强文艺阵地建设,持续办好《飞天》文学月刊,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创办《西部文艺研究》,建成甘肃省文联“一网五号”网信平台和全省文联系统微信公众号矩阵,形成全省文艺界舆论引导的合力。

坚守人民立场,努力推出文艺精品力作

九年来,省文联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肩负起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课题,用情用力讲好甘肃故事、中国故事。

与时代同频共振,为时代发展放歌。紧紧围绕大局大势,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成效显著的主题文艺实践活动。先后聚焦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精神、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要节点、重大事件,组织系列主题采风创作及展播展演展览。2022年,启动实施“文艺赋能乡村振兴‘十百千万’工程”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陇原巨变创作计划”等主题创作活动。

展示地域特色,擦亮陇原文艺名片。持续打造“敦煌画派”“敦煌书法”“文学八骏”等文艺品牌,不断提升甘肃文艺的影响力、竞争力。2017年9月,“敦煌画派”标志性作品“敦煌印象 丝路虹霓”大型长卷在兰州展出;2022年,在连续举办四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的基础上,开展“传承与创新——甘肃省优秀传统文化美术创作工程”,为“敦煌画派”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创作实践持续发力。在甘肃写经、简牍书法展览及理论研讨的基础上,2022年启动“敦煌书法”系统研究,已取得一批初步成果。“甘肃文学八骏”持续推出甘肃实力派文学创作者,评选出三届“小说八骏”、四届“诗歌八骏”、三届“儿童文学八骏”、一届“戏剧八骏”、一届“网络文学八骏”。此外,深入挖掘本土特色资源,实施“西路军组歌”创作,开展《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甘肃卷》《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甘肃卷》编纂工程,举办甘肃文艺论坛系列专题研讨和“西风烈”原创歌曲征集评选演唱、“经典碰撞·时空对话——舞剧《丝路花雨》与《大梦敦煌》经典展示”等活动,擦亮了甘肃文艺特色品牌,有力展示了甘肃本土文化特有的魅力。

增强精品意识,攀登陇原文艺高峰。省文联组织引导作家、艺术家潜心创作、精心耕耘,涌现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在文学领域,《我的帐篷里有平安》《出警》分获第六届、七届鲁迅文学奖,诗集《风中捡拾的草叶与月光》、诗集《桑多镇》分获第十一、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长篇小说《敦煌本纪》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诗集《裸原》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提名。在艺术领域,话剧《天下第一桥》入选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并获文华优秀剧目奖;歌曲《土豆花儿开》荣获第十三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电影《丢羊》获第十七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农村题材影片奖;由省文联创作人员担任主创的纪录片《中国》获第二十七届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第三十一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纪录片《岳麓书院》《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换了人间》荣获第二十七届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电视纪录片提名;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获第二十六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长片“十优”作品等奖项;摄影作品《西风东渐·佛影重现》(组照)获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学术专著《神圣、世俗与性别关系:中国甘肃省东乡族的民族志考察》获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凉州攻鼓子》《牧羊马》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西部文学:西部,还是文学?——论西部文学及其走出西部的可能性》等2篇文章入选第二届“啄木鸟杯”优秀文章,学术著作《高地情韵与绝域之音——中国当代西部散文论》入选第四届“啄木鸟杯”优秀文艺评论著作。

此外,《河西走廊》《中国石窟走廊》《决战兰州》等一批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以及《雪葬》《爱在零纬度》《芬芳》等一批具有鲜明“温暖现实主义特色”的中小成本电影,在各类专业评奖中屡屡获奖,形成独具特色的“甘肃现象”,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和好评。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取得新突破,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等联合摄制的电视连续剧《英雄的旗帜》已于今年1月完成拍摄。

聚焦人才培养,培育壮大文艺陇军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要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

九年来,省文联多措并举,切实改进所属文艺奖项评奖工作,充分发挥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优秀人才的带头作用,努力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优秀文艺人才队伍。截至今年3月,我省13个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人数达到25617名,国家级文艺家协会会员人数达到3048名。

注重激励奖励方式。组织实施“送出去”“请进来”人才培养模式;推荐7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荣获“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组织第四届、五届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评选,60人获表彰;推荐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和中国文联所属文艺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人次、理事(委员)67人次;加大项目资助推荐力度,10部作品获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资助项目,50余名作家入选中国作协各类扶持项目;出台奖励办法,对荣获国家级文艺奖项的文艺家进行奖励;开展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宣传推介,完成《文艺家》节目拍摄播出和全省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网络宣传推介。

稳步推进“文艺两新”工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甘肃省文联团结引导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实施办法》等长效性制度;2019年12月,甘肃省网络作家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在兰州召开,2021年5月,甘肃省文联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联盟第一次成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在兰州召开,掀开了甘肃省“文艺两新”工作新篇章;今年,推荐2家单位为中国文联“文艺两新”聚集区实践基地。

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推动文联自身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无须扬鞭自奋蹄。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省文联勇于直面问题,自我革新,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2017年,根据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在学习贯彻《中国文联深化改革方案》《中国作协深化改革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联工作的意见》《中共甘肃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全面启动省文联改革;2018年2月,省委办公厅印发《甘肃省文联深化改革方案》,各项改革措施逐一得到落实;2019年底,13个省级文艺家协会深化改革方案全部印发实施;2020年,14个市州文联、甘肃矿区文联和县级文联全部完成改革。

九年来,省文联新增机关处室1个、文艺家协会1个,在甘肃省文学院基础上新成立甘肃省文艺创作传播中心;“互联网+文联”“互联网+文艺建设”取得新突破,文艺评论和文艺志愿服务机制不断完善,文艺维权事业稳健起步,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纳入文联组织常规工作;市州及县区文联机构、编制、场地、经费等得到显著改善。

勇担社会责任,积极贡献文艺文联力量

围绕中心工作、担当社会责任、回应群众期盼,是省文联践行初心使命的一贯遵循。

扶志扶智,文艺扶贫彰显特色。九年来,累计为4个帮扶村筹措投入帮扶资金近千万元;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分批驻村蹲点,先后下派16名干部担任帮扶村第一书记、帮扶队员;长期为当地农民举办讲座培训,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帮扶村制作楹联、捐赠书画作品,开展“美育课堂”,为陇南市武都区张坝村古村落拍摄印制画册、制作微视频;举办脱贫攻坚主题系列展览,在北京举办“温暖——甘肃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题晚会”,创作出版《滚石上山——散点透视陇上脱贫攻坚》《小康路上的凝视——甘肃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作品集》等文学作品,创作发行《庄严的承诺——甘肃省脱贫攻坚原创歌曲专辑》,扶持现代秦腔剧《村上春秋》等文艺作品。

开拓思路,国际交流成效显著。组织开展“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世界油画精品展”、“天境祁连与人文敦煌大型油画创作工程”、“俄罗斯画家画敦煌”、交响乐《敦煌与丝绸之路组曲》等交流创作活动,举办世界美术馆联盟研讨会、“丝路文化的传与承”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组织文艺家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拓宽艺术视野,有效提升甘肃文化的影响力。

回应期盼,志愿服务深入人心。积极争取中国文联优质资源,连续举办金钟之星“一带一路”民族音乐会、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大型交响乐《长城》、第四届中国西部优秀曲艺展演暨曲艺名家新秀“送欢笑”专场演出以及“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等文化惠民活动;成立甘肃省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基本形成全省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圆梦工程”文艺志愿服务培训活动,线下培训学员3000人次、线上培训学员近10万人次;成立甘肃省“情系陇原”文艺志愿艺术团,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文化进万家 健康你我他”“魔术进校园”等志愿活动1000余场次,文艺志愿组织和活动获全省和全国性表彰;面向基层,实施“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创建“影视小屋”。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全省文艺界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伟大实践,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使命任务,凝心聚力、守正创新,砥砺奋进、趁势而上,为推动全省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崭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甘肃网2023-03-31

 

 

马路:在万千“炁象”中寻找艺术的通路 文章下载

马路:在万千“炁象”中寻找艺术的通路

本报记者 李亦奕

一片深蓝,铺天席地,扑面而来,充塞着整个画面。蓝色的深腹,埋着无尽的沙砾,地平线遥在天边。一抹玄白在极深处炸开,似云似雾般延绵,这便是艺术家马路的作品《炁象》。

何为“炁象”?在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看来,马路的“炁象”实是由“炁”而“象”的结果,正是因为“炁”以贯之,使得马路的作品打通了表现与抽象的界限,它们难以被已有的抽象艺术流派所归纳,却又真实而精微地传达着中国文化精神的信息和自然万物的气息。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认为,马路在长时间多角度的绘画实践中,对“炁象”的切实体悟,是油画中国化的又一内在深入的案例。

近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云上美术馆这座颇具哥特式风格的建筑空间中,一场名为“从表象到炁象——马路45年艺术发现之路”的展览缓缓拉开帷幕,代表着马路各个创作阶段的500余件作品与展陈空间完美融合,强烈的精神气象在空间中弥生,将观者从有限引入无限。

尽管展览按照时间顺序将马路艺术创作实践分为四个阶段:一、从何而来(1978年至1984年):国内求学与国外留学探索期;二、具象还是心象(1985年至2004年):表现主义探索期;三、超越心象还是超越现实(2005年至2009年):超现实主义探索期;四、从抽象到炁象(2010年至2022年):抽象艺术与炁象艺术探索期。但展览策展人、中央美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红梅指出,此次展览并不是传统意义上马路从艺45年的回顾展,而是梳理、追溯、论证马路的“炁象艺术”,这一与西方“抽象艺术”和中国“意象艺术”区分开来的新的艺术观念及作品面貌形成的必然发展之路的研究展。

马路自幼生长在艺术世家。父母均为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1953届毕业生,父亲马常利是中国著名油画家、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创始人之一。他从小近水楼台、耳濡目染。马路又是中央美术学院在改革开放后招收的第一届学生,系统地接受了艺术教育,在高规格的文化环境中一路成长,造就了他始终能够超前探索的艺术观。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马路先行获得了赴德留学的机会,此时正是表现主义绘画在德国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以坚实的写实绘画的基础,顺畅转型,全然进入了地道的表现主义绘画的研习。“我对德国艺术最初的认知,仅限于鲁迅先生早期介绍的德国木刻。但真正到了德国之后,写实的、抽象的、装置的、电子互动的……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艺术形式打开了我的视野。德国艺术的色彩、造型,以及与时代、历史、民族性的关系等,也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当时,我发现唯一一个与中国文化相通的是新表现主义,它很像中国的写意画,但又不是。新表现主义特别重要的观点是以个人来书写整个民族的神话和历史,这就让我联想到中国画的笔墨。”在马路看来,艺术学习和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在于发现,正如中国书法所追求的古意也是古人的发现一样,今人也应该在自然中发现新的现象和形式,而不是一味地照搬模仿。德国的学习之行,也为马路之后的艺术探索埋下了求变的种子。

1984年回国后,马路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在当时极为活跃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马路艺术探索的锋芒初见犀利,在造型个性和表现语言上展现出自己独特的认识,也在题材、媒介、技巧上拓宽了路径。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对绘画的坚守成为当代艺术家所面临的普遍难题。马路思想上的敏锐使他转向探索艺术图像的纯粹精神价值,从表现性语言领域向抽象性语言世界迈进,也通过吸收中国艺术的“写意”传统,逐渐模糊甚至消解了具象的痕迹,回到绘画本身,并将感受性与意象性形式化,构成了宽阔、深邃而充满生命力的艺术表达。

经历长时间的探索,马路将西方抽象的绘画语言与东方意象性的客体认识及气韵生动的艺术追求相融合,创作了“炁象”绘画。在他看来,现实主义是以眼见的共同的视觉真实为标准,加上个人的见解和态度成为表现主义,加上个人的想象成为新表现主义,再加上大众的共同想象等于超现实主义。而把这些融合起来,即成“炁象”。这是层层叠加的结果,其过程并不突然,时常反复跳跃。“‘炁象’其实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让每个过程都以自己独特的痕迹,融入最终的结果中。”马路说。

站在具象绘画的一端,看马路在抽象绘画的另一端构建出的“炁象”绘画,杨飞云深有启发:“绘画艺术的质量不在于表现形态涉猎的宽度、表现视角变化的力度,而在于涉足的深度、表达精神境界的高度。马路在绘画的抽象形态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范畴,也表达了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可见写实绘画中的抽象美感与抽象绘画中的人文情怀是绘画艺术形而上的精神价值取向,不可或缺。”

那么,马路“炁象”绘画的核心特征是什么?在绘画技法方面,马路用明暗、空间、色彩、质感、光、肌理等这些西方古典艺术的再现技法,同时,吸取了中国水墨画的营养,一改油画笔触强直堆积的厚涂法,多是利用丙烯与综合材料,用颜料本身在自然物理化学作用下的流淌、堆叠、斑驳、互溶、渗透等变化,再现了一种自然和人工共同创作出来的奇观。红梅认为:“作品的创作主体包括了艺术家本人的主体意识和纯粹的重力本身,这种创作主体的双重性,使马路的‘炁象’作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时空结构。这种保有时间质的连续性和流动性的时空结构与中国古典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相一致。所以,马路的‘炁象’作品本质上在延伸了西方绘画逻辑的同时,也扩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关表达的边界。”

综观马路“炁象艺术”的发现之路可以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建立世界眼光之后,应该与传统的、特别是代表传统文化精髓的元素形成连接。从这个意义上说,马路艺术创作的过程正是不断地寻找一种通路的过程,把古今中西贯通起来,把绘画的表达和他对于绘画形象的把握融通起来,因此,一个“通”字就构成了马路一路走来不断开阔的境界,正如马路自己所言“走过的路让思想无涯”。

中国文化报2023-03-19

 

 

南宁市用文艺精品为百姓生活添彩 文章下载

南宁市用文艺精品为百姓生活添彩

聚焦2023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坚持文化惠民 打造精品剧目

——南宁市用文艺精品为百姓生活添彩

今年以来,南宁市以承办2023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坚持文化惠民,立足精品创作,不断创新演出传播活动,加强文化注入、文化表达,将艺术精品创作和丰富旅游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推出一个个讲好南宁故事、接地气、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剧目,文旅商融合成效不断显现。

目前,在三街两巷·人民剧院上演的《遇见邕城》之“三街两巷”“乡村爱情”“桂风雅韵”等系列演出剧目,受到观众的极大好评;以抗疫英雄、全国道德模范梁小霞同志先进事迹为题材创作的现代邕剧《茉莉花开》正抓紧创排;精心策划邕剧《天香》(暂定名)、舞剧《山水之约》(暂定名)等重点剧目;继《红》之后,推出了沉浸式课堂《青》,持续为红色文化赋能。

●《遇见邕城》系列演出剧目

打造特色品牌 推进文旅融合

由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总体策划,南宁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策划、执行的《遇见邕城》系列演出剧目已在三街两巷·人民剧院演出,是南宁市重点打造的驻场系列演出项目品牌,也是文旅创新融合的新尝试。目前《遇见邕城》系列演出剧目推出了“三街两巷”“乡村爱情”“桂风雅韵”三部剧目。

南宁本土老友文化轻喜剧——《遇见邕城》之“三街两巷”主要讲述了生活在“三街两巷”的一群老南宁人:卖凉茶甜品的阿芳婶一家,修旧家电的崩牙强一家及热衷于讲述邕州历史的三叔公等几位主人公,因为王干部道听途说老街要拆迁,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剧中的人物普通、朴实,但同时在他们身上又体现出生活在南宁这座包容的城市里的人们互相关爱、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也体现了南宁人乐观、积极、坚强的性格,以及在困难面前永不服输的精神。

《遇见邕城》之“三街两巷”的轻喜剧风格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南宁的历史发展、城市变迁以及充满人情味的市井生活。剧中采用了极具地域特色的语言风格——“南普”,语言夸张又风趣幽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个性鲜明,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充满人间“烟火气”。

《遇见邕城》之“乡村爱情”采用了轻喜剧风格,通过小品《懒汉脱贫》《喜羊羊》《德才相亲》和相声《笑谈广西》,道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不易与取得的成就。朴实的人物形象、幽默风趣的“南普”,仿佛从田间地头走过来的“友仔友女”在向你打招呼。小品《懒汉脱贫》取材于南宁市青秀区的真实事例,讲述一位“打工嫌累,种地怕晒黑,经商担心亏本”的懒汉“才哥”,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下,通过扶贫干部“一对一”帮扶,最终下定决心脱贫的故事。小品《喜羊羊》通过一对夫妻充满生活气息、风趣幽默的表演,描述了驻村第一书记引导贫困农户通过发展养殖业勤劳致富的故事,展现了干部们体恤民情、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的工作态度和细致入微的工作方法。小品《德才相亲》讲述了“才哥”经过脱贫干部的帮扶和自身的努力终于成功脱贫,以及在相亲过程中碰上的趣事。在相声《笑谈广西》中,两位相声演员妙语连珠,大量融入广西元素,诙谐的语言、夸张的表演笑料十足。

《遇见邕城》之“桂风雅韵”国潮音乐会分为“山水画青绿”和“邕城颂古韵”两个篇章。“山水画青绿”主要聚焦广西山水之美,通过《乐秀八桂》《梦幻刘三姐》《茉莉花》《沧海一声笑》《百鸟衣》等曲目的演绎,一幅如梦似幻的山水画卷就在眼前徐徐展开,展现广西山水“气、势、韵”所在,古典淡雅、灵动雅致、磅礴大气、意境悠远、韵味绵长。“邕城颂古韵”专注于南宁的人文之美,曲目主要以南宁的历史文化和人物故事为核心,通过不同形式的演绎展现一城古韵,延续邕城文脉,感知历史温度,凸显南宁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用历史文化为城市铸魂。

●现代邕剧《茉莉花开》

抒写时代讴歌英雄 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现代邕剧《茉莉花开》由南宁市委宣传部、南宁市文广旅局指导,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具体实施。主创人员紧扣时代脉搏,采用邕剧这一传统非遗项目呈现抗疫英雄梁小霞的先进事迹,用地方戏曲的形式追寻初心与使命,传递信仰与力量。目前,《茉莉花开》主创人员正磨砺打造,该剧将于近期首演。

该剧以南宁走出的抗疫英雄梁小霞的先进事迹为题材进行创作,讴歌时代英烈,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南宁女儿”梁小霞3次主动请缨奔赴武汉抗疫一线,最终积劳成疾不幸牺牲。本剧将梁小霞的故事搬上邕剧舞台,用倒叙的结构展现梁小霞生前的事迹。全剧分两条线叙述,一是回溯梁小霞成长过程中的点滴,二是再现梁小霞在抗疫一线的工作场景。

《茉莉花开》以母女对话的方式勾连全剧,在对话中,通过插叙、倒叙、闪回等方式,编织出梁小霞完整的生命历程。通过母亲和梁小霞的两条叙述线的交织呈现,一方面回望了梁小霞的成长历程,让观众看到母亲对她的教育和家乡水土对她的培养;一方面展现出她面对抗疫艰险,在生死抉择之间所展现出的勇敢、担当、坚守、奉献等不凡品格。

《茉莉花开》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融入了多种艺术元素。在坚守戏曲诗意表达的美学传统的同时,充分融入壮族的歌舞元素、服装元素。该剧还吸收了话剧、歌剧、舞剧的表现手法,将实时影像用到戏曲舞台上。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元素在这部戏中碰撞、相融,让传统邕剧散发出时尚的现代气息。全剧采用叙述体和戏剧体相结合的演绎方式,舞台呈现自由灵动,充分发挥了戏曲的虚拟性、歌舞性、抒情性特征,让作品充满真情和诗意,带来宽阔的遐想和创造空间。

●舞剧《山水之约》

山水相连共为邻 美好家园齐建设

舞剧《山水之约》正在创作阶段。该剧讲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这座美丽的南疆绿城乘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以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契机,加强面向东盟经贸、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力度,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目前正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

该剧展现了中国和东盟各国人民在美丽的山水相约中互惠互利、协作共赢,赞美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青年之间的美好情感、华侨投资商的爱国情怀、新一代南宁青年的乐观进取和责任担当。大家欣慰于自己能参与见证这个伟大的时代,感受到自己既是项目建设者、招商引资工作者,又是文化活动工作者,更是友谊培育者,都在为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尽绵薄之力,都坚信共谋发展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是人心所向。

●邕剧《天香》

横州茉莉花飘香 乡村建设路更宽

横州市历史悠久、景色秀丽、物产丰饶,种植茉莉花已有上千年历史,被誉为“世界茉莉花都”,茉莉花是横州宝贵的农业资源财富。邕剧《天香》以横州茉莉花为主线,讲述了有理想有追求、文雅贤淑的女大学毕业生天香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与返乡创业的青年莫离志趣相投,两人立志发展茉莉花产业的故事。

在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和其他茶农茶商一起,从大规模种植,到扩大加工厂规模,再到研发茶类养生产品,从走家串户推销茶叶,到网上销售,他们始终与时代同步,研发出了茉莉花茶和其他饮料产品,以及护肤品等多种生活用品,带动了村民脱贫,成为乡村脱贫致富带头人。

该剧展现横州抓住改革开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大机遇,实现农业转型升级,赞美了新时代新农村新青年的新形象。横州茉莉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将盛开得更加芬芳美丽。

●沉浸式课堂《青》

打造沉浸式场景 为红色文化赋能

在南宁经开区两新领域电影党校上演的沉浸式课堂《青》,是继沉浸式课堂《红》之后的又一部青春主题剧作。

《青》基于“沉浸式+文旅演艺”的新形式,以“奋斗者,正青春”为创作主线,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打破舞台与观众的区域限制,以戏剧影院和艺术手法的创新运用,让观众跨越百年时空,与不同时代的新青年进行一场特殊的青春“对话”。来自南宁市艺术剧院的青年演员们通过实景、歌舞、情景剧、群像、蒙太奇等戏剧影视表现手法,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青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动作为、勇挑重担”的青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革故鼎新、建设四化”的青春,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踔厉奋发、担当使命”的青春。

《青》共分“青春乐章”“青春愿景”“青春奋进”三个篇章进行叙述,表演现场部分复原了上海“渔阳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老式石库门建筑等,为观众带来沉浸式观看体验。

通过立足赓续红色精神,传播红色经典,南宁市积极寻求突破传统舞台,融合“文化+新业态”,以沉浸式的场景再现形式为红色文化赋能,活化商业街区,增强年轻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南宁日报2023-04-14

 

 

推进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现代化 文章下载

推进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现代化

——访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黎继德

本报记者 于 帆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简称“学会”)是从事戏曲表演艺术研究的权威学术团体,在戏曲界与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声誉。日前,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戏曲艺术家济济一堂,为推进、普及、弘扬戏曲表演艺术建言献策。作为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黎继德表示,此次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中国文艺事业进入发展快车道之时、中国戏曲表演学会成立30周年之日召开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017年12月,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在安庆举行了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改选了新领导,制定了新章程,进入了新阶段。5年来,学会在戏曲表演理论研究、戏剧表演艺术交流、戏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诸多工作。如今,已在戏剧界躬耕近40年的黎继德,希望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在接下来的5年里,持续探索、推进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现代化。

做好戏曲表演理论研究

“学会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推进中国戏曲表演理论研究、探讨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规律、总结中国戏曲表演实践经验、建立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体系。因此,学术交流一直是学会的重要工作。”黎继德说,5年来,学会举办过多次理论研讨、讲座和论坛,如中国戏曲表演艺术+VR产业高峰论坛、民间职业剧团琼花讲座、民间职业剧团琼花论坛、戏曲的现在与未来研讨会、剧本与表演研讨会等,以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对不同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黎继德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也必须现代化,这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题中之义和核心内容。它既具有戏剧表演艺术的共同特征,又具有戏曲表演艺术的个性特征;既要符合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范式,又要凸显现代戏曲表演艺术的美学风貌。黎继德觉得,这是一个复杂、艰巨、长期的任务,不可一蹴而就。为此,他提出要采取各种形式、分门别类对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现代化进行深度探讨。

重视民间戏剧发展

在黎继德看来,民间戏剧是中国戏剧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职业院团是国有院团的重要补充。据统计,2019年全国注册民间职业剧团8754个,从业者30余万人,348个戏曲剧种的1/3在民间职业剧团,大量国家级、省级、市级戏曲非遗也在民间职业院团。因此,重视民间戏剧发展、扶持民间职业剧团是推动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环节。

2018年9月,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与江苏宏鑫建设集团合作,在昆山创建了全国首个民间职业剧团基地,成立了民间职业剧团联席会,为民间职业剧团搭建起“互联网”,35家民间职业院团成为首批成员;2019年,学会又在昆山主办了“2019全国民间职业剧团交流、联谊、讲座、展览活动”暨首届全国民间职业剧团艺术成果展,凸显了民间职业剧团发展的新思路、新格局、新愿景,受到了全国民间职业院团的普遍欢迎;2020年,学会又采取各种形式对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16个剧种的民间职业院团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这些活动,既是支持和服务新文艺群体的实践探索,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民间戏剧和民间职业剧团撑起了中国戏曲发展的半边天。”黎继德表示,接下来,一些近几年暂停的常态化活动,如全国民间职业剧团汇演、全国民间职业剧团艺术成果展、民间职业剧团琼花论坛等将重新启动,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优势,推动民间职业剧团把更多的精神文化食粮送到老百姓中间。

关注戏曲表演人才成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在黎继德看来,戏曲的繁荣首先是人才的繁荣。为此,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也将“发现人才,推出人才,宣传人才,造就人才”作为学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学会开展了“新世纪,新名家”推介活动,推介、宣传了在戏曲表演上取得重大艺术成就、形成独特美学风格、受到人民群众喜爱的17个剧种的26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这些“新世纪,新名家”,都是各个剧种的代表人物,整体上代表了当代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水平。2022年,学会还推出了12名“2022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年度人物”和12名“2022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年度新秀”,为年轻戏曲演员成长和艺术进步指明方向。同时,学会还将以艺术培训、大师班、英才班、行当班、绝活班等形式,对戏曲演员尤其是青年演员进行“深加工”,促使他们更好成长、更快成才。

黎继德对未来戏曲的传承发展寄予厚望。他曾深切地勉励年轻戏曲演员,在艺术道路上要做到“淹、研、严、演、延、艳”。他解释,“淹”即要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浸泡在戏曲艺术之中;“研”即要深入学习戏曲,认真研究艺术;“严”即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要将就,而要讲究;“演”即要多演出、多实践、多磨炼、多提高;“延”即要坚持不懈,奋斗到底,延长艺术生命,不要半途而废;“艳”即要具备高超的表演艺术,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在舞台上惊艳绽放,创造辉煌。

谈及戏曲艺术的发展,黎继德表示,戏曲创作和戏曲评论如同戏曲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重视戏曲创作的同时,必须重视戏曲评论,后者担负着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使命。为了增强传播力、影响力,戏曲评论也要走出小圈子,面向老百姓,更新观念、创新形式,在注重理论性、专业性的同时,做好戏曲普及工作,对观众进行戏曲科普,让更多人了解戏曲艺术、爱上戏曲艺术,从而达到传承、传播、推动、繁荣戏曲艺术的目的。

中国文化报 2023-04-18

 

 

第八届中国舞蹈节“对话创作者”观察 文章下载

第八届中国舞蹈节“对话创作者”观察

一代有一代之舞蹈

——第八届中国舞蹈节“对话创作者”观察

记者 乔燕冰

“这十年来,中国舞蹈艺术发生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日前举行的第八届中国舞蹈节上,作为对话嘉宾的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反复以“翻天覆地”来形容和感叹新时代中国舞蹈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舞剧票房火爆形成观演狂潮,舞蹈综艺网络刷屏强势“圈粉”,传统文化题材舞蹈作品掀起“国潮”形成“破圈”话题,街舞势如破竹,广场舞如火如荼,网络舞蹈遍地开花……舞蹈多维并进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激动人心。而立足新征程新起点,如何乘势而上再开新局?如何以创作为核心向高峰迈进?如何更好地践行“两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也正是暌违18年再度开启、以“高质量发展,全方位舞动”为主题的本届中国舞蹈节期待深度思考的重要维度。作为舞蹈节重头内容,在“融合与碰撞对话创作者”版块中,罗斌、田露、肖向荣,冯双白、周莉亚、张萍,王玫、高成明、金浩三组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中国舞蹈的当代性立场”“对新时代舞蹈创作的思考”“现代是传统的延伸——舞蹈编导如何做好‘守’与‘创’”主题展开三场对话,深入探讨新时代如何推动舞蹈艺术实践,推进舞蹈艺术高质量发展。

>>中国舞蹈的当代性立场:每一个创作个体都要清楚自己的逻辑,以作品合力彰显一种艺术与文化乃至文明的高度、深度和力度。

“在文艺界从‘高原’向‘高峰’勇敢迈进的过程中,我们舞蹈人应该有一种反思的心态和自省的意识,对全行业,尤其是对整个舞蹈学科和舞蹈艺术的发展,应该有自己的基本立场。”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在首场对话中直言最初设置舞蹈节这场对话主题的初衷。他表示,新时代以来,舞蹈艺术领域今非昔比,尤其当下舞蹈创作频频“出圈”后,舞蹈界应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舞蹈学科建设,如何引领行业更好地奔赴未来,这些都需要业内所有人审慎对待。同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这是当代中华文化的大课题,也是当代中国舞蹈人的使命,而对于还相对弱小的舞蹈学科建设等方面,舞蹈人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曾编创《天路》《石榴花开》《歌唱祖国》等舞剧作品的罗斌强调,相较于自然形态的舞蹈,艺术舞蹈或表演舞蹈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家要从自然或生活中汲取创作的源泉和灵感。作为创作者要清楚自己的逻辑,即创作中要表达什么,这是当代性立场的体现,其创作也标示出了每个创造个体的价值,合力彰显一种艺术乃至文明的高度、深度和力度,共同形成具有当代性立场的艺术与文化。

首场对话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表示,在今天中国舞蹈如此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大势之下,在中国舞蹈走在新时代前沿火热“出圈”之时,关于身份与立场、迷失和清醒之间的讨论,关于守什么正、创什么新、走什么路的冷静思辨,关于如何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的深入思考,足以显示出舞蹈界的清醒认知和当代立场。而“融合和碰撞”,正是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舞蹈基因的传承,正如戴爱莲先生回到中国从一开始就踩着时代的脉搏起舞,中国舞蹈永远面对时代、面对未来、面对历史,即便曾有过迷失也从不曾逃避,努力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碰撞。

从民族民间舞一线教学和创作实践层面,《老雁》《长调》等作品的编导、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田露践行着自己的当代性立场:“让学生懂一种生活,认识一群人,这就是我们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标。”田露直言,教学和创作中,她感受最深的是民间艺人或老百姓跳的民间舞是有身体语言的。“各级非遗传承人,每个生命的身体个性和个人的生命语言是很独特很强烈的,而我们能从他们身上获得什么?如何获得?”田露说,“多年来我感受最深的是,我们接触的农耕文化滋养的民间艺人,他们的审美,他们的身体要表达的情感中的情韵是特别高级的。我们通常可以用形容、象征等修辞的语言方式表达情韵,可是这些艺人的情韵往往是说不出来的。而他们身体中烙下的情感情韵其实就是我们的舞韵。因为他们把情韵变成身体的律动时就是一种舞蹈动作的律动。然而到了我们的课堂或作品中,常常是这些动作还在,但律动没了、情没了,人的生命力就减弱了,导致呈现出的是肢体机械的或象形的律动,难以真正打动人心。”田露表示,如今舞蹈有身份、有立场、有认知,当下舞蹈出现的许多好作品,体现出了一些编导和演员有思想、有态度,懂艺术、懂人生。但同时,现在的学生或年轻人会自己跳舞的却特别少,他们舞蹈时往往习惯被发号施令或被既有套路所驱动或影响,而非由心而发。因此她特别希望演员和学生们都可以自如地把自己内在的东西自由地跳出来。

>>新时代舞蹈创作:再也不是停留在“你漂亮、我漂亮,你看我们多漂亮”,而是揭示人类内心最丰富而不可用语言言说的部分。

“人们总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套用这一句式,我们也可以说一代有一代之舞蹈,可见新时代不是一个时间范畴,或者说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分期,更是特别重要的时代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对于新时代,第二场对话主持人、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舞蹈》杂志执行副主编张萍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在她看来,新时代的十年来,舞蹈和舞剧创作迎难而上挑战了非常难的题材门槛,包括重大现实题材、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等,在突破挑战的同时也赢得了专家评价、人民评价和市场评价三个评价的统一,取得了诸多成就。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这是被无数“电波粉”追看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打动人心的精神主旨。以此为例,曾编创《风中少林》《水月洛神》《朱自清》等舞剧的冯双白感叹,信仰、理想是新时代以来十年舞蹈创作特别值得关注的价值追求。十年来舞蹈界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主旋律作品,歌颂中国共产党百年建党历程和英模人物书写等。同时,十年来现实题材创作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也出现了诸多好作品。并且,舞蹈界出现了很多关注传统文化且受到大众欢迎的作品,引发了传统文化热或“国潮”。另外,这十年来,舞蹈艺术从动作本体到综合艺术形式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突破。这些共同成就了十年来中国舞蹈界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或新中国成立以来,舞蹈最初引人注目的都是抒情舞,民族民间舞也出现大量的抒情舞,甚至我总说民族民间舞的创作是‘你漂亮、我漂亮,你看我们多漂亮’,慢慢地单纯抒情不够了,就会出现一些新鲜的东西,在单纯用肢体去表达情绪的基础上表达内心。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舞蹈艺术有一个巨大的方向感,那就是揭示人类内心最丰富而不可用语言言说的部分。”冯双白说。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以下简称《只此青绿》)、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咏春》等作品的总编导之一、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一级编导周莉亚坦言,创作首先是基于创作者的本能。而传统题材创作之于创作者,关键在于热不热爱它,怎么样看待它,和在创作中应该怎样用当下的语言重新感受它并且用舞剧方式把这种感受传达给更多观众,以此展开舞蹈与传统文化的对话。“所以创作中我们一直是站在与传统题材对话的角度,走近它、了解它、感受它,与它对话,然后再重新创作。无论创作《只此青绿》还是《咏春》,或者之前的《杜甫》,你会发现其实你没办法复现传统和历史,你只能站在当下的角度进行创作,让传统题材有了另外一种生命力而重新展现在舞台上。”周莉亚表示,舞台剧作品一方面是创作者的表达,同时它像一个影子一样,让更多观众关注和爱上传统文化。“所以我常常说,作品只是个影子,可能观众从剧场走出去那一刻故事才刚刚开始,比如面对《只此青绿》,当观演者走出剧场,作品引发其通过网络或图书查阅相关资料,这才是一个作品的开始。”从《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空间叙事到《只此青绿》的大写意,再到《咏春》的空间对话;从《只此青绿》创作中追问《千里江山图》究竟出自谁手,到《咏春》追问谁是英雄,周莉亚直言她和韩真的每次创作都希望打破常规且不重复自己,每次都要反复追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题材?题材的意义何在?创作和创造的意义何在?能有怎样新的表达?

>>如何做好“守”与“创”:我们过于重视前辈挖掘的传统,却不太重视我们亲眼所见的传统在今天的流变。

“‘守’什么,这很重要。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无疑是需要守的,但有几种‘守’法,一般意义上的‘守’,就是将其延续好、传承好。但我们显然不希望仅仅是‘守’。杨丽萍在‘守’和‘创’这一问题上走得比较远、比较正。虽然她不是从有些人观念中非常地道的传统民族民间舞的土壤里长出来的,但为什么她能够不仅仅是继承,而是创造了一种新传统?这种新传统正是当下舞蹈人真正的使命。”第三场对谈中,舞剧《梦白》《孔雀》等作品的编导,中国舞协理事、一级编导高成明如是说。他举例道:“比如,《雀之灵》有多少傣族原生的动态动律?为什么会被誉为当下最能代表云南民族民间傣族舞的典范作品?这就常常让我想起一个问题,可能在传统和继承之间还有一个能真正衡量其价值的核心尺度,那就是艺术和质量。她不在传统的框架内进行创造,这是她成功最重要的基础。框架既给我们提供养分,又在禁锢我们。如何不脱离传统又能有新的呈现,杨丽萍创作的形态为我们做了注解。”高成明表示,当下各个院校傣族舞教学中很多动律动态不是从传统来,反而是从杨丽萍的作品里来的。从这个有趣的现象中可见,高质量的“创”让传统的坐标发生了偏移。

《潮汐》《雷和雨》等作品的编导、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王玫表示,“‘守’和‘创’体现在传统在今天的流变。对于舞蹈界来说,我们过于重视前辈挖掘的传统,却不太重视我们亲眼所见的传统在今天的流变。”在她看来,当每次舞蹈人下基层想看到传统舞蹈时,却基本上看不到预期的传统,因此就会找一些几乎存在于博物馆的东西表演一下。比较好的是碰到了传统节日,能看到令人震撼的某些传统舞蹈文化形式。“可是,广场舞就是一种非常厉害的‘传统’,可以让人感受到、模拟到或推演到可能的原来的传统舞,这不正体现了民间舞的演变过程吗?所以为什么我们放着最鲜活的传统和民间的东西不看,而一定要去找那些已经‘死掉’的东西呢?”王玫指出,这种活态样本的价值是背后的人的活法,不只是舞蹈那么简单,但我们往往会在长久的训练中只重视舞蹈而忘记过去的活法,其实这是传统舞蹈在教育上出现的最大问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金浩在主持第三场对话时表示,传统是流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舞蹈人不仅要关注过去的传统,更要关注当下我们正在发生的传统。今天的创造可能成为明天的传统,所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有定无慧是痴,有慧无定是狂。“定慧”这样的中国智慧,给当代艺术家以深刻的启示。只有处理好“守”与“创”的关系,才能在历史与今天、传统与当代的脉动中,创造新的历史,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当代的也是历史的价值和精神。

中国艺术报2023-04-19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