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去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穿越”到600多年前,看一看大报恩寺琉璃塔是怎样建成的;
打开文枢元宇宙小程序,回到老时光里的金陵城,上一堂元宇宙文学课;
登录南京历史文献数据库,看看《金陵全书》收录的孤本、珍本;
到南京市非遗体验中心,看秦淮灯彩,赏昆曲表演,听古琴演奏……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根本遵循,在南京,传统文化正焕发出全新光彩。
让古籍飞入寻常百姓家
传承弘扬南京优秀传统文化
“盼着周六快点到,我要带孩子去看家门口的一场展览。”家住江宁的邵琪近期最期待的展览是将于7月8日开幕的“笺歌行——十竹斋彩笺当代名家创作展”。此次展览,名家们以《十竹斋笺谱》中笺纸的图文为源泉,在笺纸上进行二次创作。
2018年8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参加“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青年代表的回信,让参加论坛的青年代表和工作人员既激动又振奋。代表各国青年写信的埃塞俄比亚青年汉娜·格塔丘更是惊喜不已。2018年5月,“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在长沙和南京举办。来自51个国家的73名青年代表参加了论坛。在南京,一套十竹斋信笺作为伴手礼送给青年代表。汉娜对此爱不释手,后来更是用笺纸给习近平主席写了信。汉娜用的是十竹斋笺纸的“达旦”系列,为《十竹斋笺谱》第三卷“高标八种”之一。“高标”出自南朝《世说新语·德行》:“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指清高脱俗的风范。“达旦”二字出自《三国演义》,讲的是关羽秉烛夜读的故事。
此次“笺歌行——十竹斋彩笺当代名家创作展”,参展艺术家包括喻继高、萧平、徐乐乐、薛亮、高云、喻慧、莫雄、吴同利、倪蓓蓓等,共展出40余件作品,使笺纸图样与艺术创作浑然一体。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开馆后,《十竹斋笺谱》己亥重刊版和所用的雕版工具作为古籍典藏、研究和展示的标杆,被正式收藏并展出。
明末清初,著名出版家、篆刻家胡正言在南京鸡笼山下设立居室,取名“十竹斋”。明代崇祯年间,胡正言在南京主持印刷出版《十竹斋笺谱》《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印谱》。其中,融饾版、拱花两大雕版印刷绝技于一身的《十竹斋笺谱》,成为世界印刷史上划时代的作品。1934年,鲁迅与郑振铎主持复刻《十竹斋笺谱》,鲁迅离世前仅完成一册。目前,除了国家图书馆收藏的郑振铎捐赠本外,境内存世的明版《十竹斋笺谱》几乎绝迹,鲁迅、郑振铎复刻版也极为稀少。
2014年起,我市以《十竹斋笺谱》重刊为起点,正式实施十竹斋品牌复兴计划——设立“十竹斋饾版拱花水印木刻技艺传习所”,启动《十竹斋笺谱》重刊工程,先后聘请了数十名来自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央美院、中国美院、首都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等单位的国内外专家组成顾问团队,组建了精干专业的工作队伍。2019年,《十竹斋笺谱》复刻重刊,作为南京“文化走出去”重要代表符号亮相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等世界知名城市。目前,正在全面实施《十竹斋笺谱》的“数字重生”,让古籍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南京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金陵全书》是南京历史文献的集大成之作,被专家誉为“南京版的《四库全书》”,通过14年来的不懈努力,已出版图书339册,一批长期束之高阁的孤本、珍本,在尘封千百年后得以一露真容。与之配套的“南京稀见文献丛刊”,是一套以挖掘、整理、弘扬南京优秀历史文化为宗旨的普及读物,自2006年启动至今已经出版了18辑,共计82册125种,其中包括33种《金陵全书》收录的典籍。“南京稀见文献丛刊”经一流专家点校、导读,备受广大读者喜爱,一版再版,热度攀升,真正实现了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外,《金陵全书》于2019年出版十周年之际启动了数字化出版,构建“南京历史文献数据库”。该数据库通过对古籍内容进行大数据训练,突破技术难关,实现了对影印资源的全文检索,并通过智能辅助工具为研究使用提供便利,从而建立起多层次、多方位、多检索点的立体化南京历史文化资源体系,达到以“数字南京学”服务社会的目标。截至目前,已完成130册《金陵全书》的上线工作。
让文物“活”起来
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在数字世界“重生”
“太震撼了!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原来长这样。”7月5日,市民张珊珊来逛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戴上VR眼镜,瞬间“穿越”到600多年前的明代大报恩寺,在数字世界中看到了大报恩寺琉璃塔当年的模样,并且与历史人物对话互动,见证宝塔建成的故事。
前不久,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联合文都云数字科技、原力数字科技正式发布大报恩寺琉璃塔数字复原成果,采用顶尖的数字建模渲染技术,首次尝试在数字世界里,以微米级精度高清复原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
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被称为“天下第一塔”,享誉世界。明初期,永乐十年之后,凡是经过长江水面的船只,在途经南京时都会看到一番盛景:一座九层八面、非常完美的琉璃塔,于金陵城中高耸,152只风铃随风作响……大报恩寺琉璃塔的盛名通过纽霍夫的游记传入西方,安徒生的童话则把这座塔带进了欧洲人的童年。安徒生童话里有一则名为《天国花园》的故事:“我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文中的瓷塔就是大报恩寺琉璃塔。遗憾的是,大报恩寺琉璃塔不幸毁于战火。
此次复原基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薇团队的琉璃塔复原平面图研究成果,邀请了多位文史、考古、古建领域专家参与,结合大量历史资料与文物遗存,精准还原琉璃塔“三绝”——
第一绝:巨构殊形,高耸云日。塔为八边形,共9层,通高78.02米,相当于26层楼房的高度。每层檐角都悬挂铜制风铃,微风拂动,声传数里。
第二绝:通体琉璃,独步古今。宝塔除一根“管心木”外,主体砖砌,“不施寸木”。其内外表层全部用各种造型、各种颜色的琉璃构件榫合而成。
第三绝:长夜深沉,塔灯永明。每当暮色来临,塔里点燃144盏油灯,彻夜不熄。
借助大报恩寺琉璃塔复原成果,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综合运用全新的元宇宙技术,融合游戏叙事与虚拟现实交互方式,打造了国内首个大型遗址数字重生VR全真体验项目《宝塔奇缘》。市民游客戴上VR眼镜,就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这座曾经辉耀神州、名扬世界的“中国瓷塔”的魅力。
位于繁华都市商圈里的德基艺术博物馆也彰显着不一般的数字文化创新活力:南京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画卷之一《金陵图》以数字方式“激活”,“人物入画,实时跟随”的互动观展模式,将今天的观众“带入”宋朝的南京胜景,让观众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走入”放大百倍的古画中,与画中人对话,感受宋朝的风土人情。“感觉不是在赏画,而是在‘画中游’,非常新鲜,非常有趣。”杭州游客刘旻正在南京旅游,特意前来打卡,他说,这是一次很特别的体验。
这些,只是南京致力于让文物“活”起来的缩影。近年来,南京依托丰厚的文化文物资源,积极打造“博物馆之城”,目前,全市备案博物馆达70座,涵盖历史、人文、自然科技、艺术等多个门类。诸多类型的博物馆,塑造了南京丰富的城市魅力,服务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打造年轻人喜爱的非遗文创IP
当云锦遇见汽车,会发生什么?7月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金文,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的“新作品”,某款汽车里,搭配了金文云锦手工织造内饰,华美大方,令人眼前一亮。
金文曾师承仅存的十余位云锦老艺人,从云锦织造学起,掌握了全套云锦制造工艺,被誉为“织造龙袍第一人”。其云锦作品《五福龙》荣获2009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万里长城》荣获民间文艺类政府最高奖“山花奖”。金文不但拥有高超的织锦制作技艺和丰富的研究经验,同时还把这些宝贵的经验、技艺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出版《江南丝绸史研究》《南京云锦》等论著。金文是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对候选人的标志性、引领性、创新性、示范性及年度代表性都有充分考量。
“云锦不能只在博物馆里,更应该走进百姓的生活中。”秉持“传统工艺,现代表达”的理念,金文一直在探索如何让云锦这一传统工艺在现代化表达中可以有更多应用场景。近年来,他多次组织云锦专题展览等非遗科普活动,同时其云锦创作活动延伸到家居软装饰等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力图实现云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云锦艺术古为今用,走进现代人的生活,目前已经有些突破,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可能。”金文说。
南京现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277项,其中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项。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5名,另有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562项,建成各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78个。全市基本建成名录体系完备、梯次合理、传承有序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近年来,南京在促进非遗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非遗与文旅商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新建了南京市非遗体验中心、南京市非遗文创展示中心,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下,数字化也为非遗创新传承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上个月,“南京非遗数字保护与应用平台”项目发布,该项目依托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的丰富教学资源和研究力量,打造南京市非遗数字化实践基地,开展非遗资源数字化采集、创意产品研发、常态化交流等活动。“南京非遗数字保护与应用平台”将有力推动非遗数字资源的产业转化和活化应用,助力非遗实现数字化共享、智能化发展、活态化传承,打造一批真正能够链接当代生活,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非遗文创IP,让南京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让南京“进入”元宇宙
带更多人感受世界“文学之都”魅力
“第一次在博物馆里逛书展,来这一次,就知道南京为什么是世界‘文学之都’了。”7月5日,以“书香满文都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第三届南京世界文学之都主题书展暨第十三届江苏书展南京分展圆满落幕,走出主会场,上海游客齐晓平感慨地说。这场全城联动、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让广大市民游客充分感受到世界“文学之都”的独特魅力。
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学之都”,一古一今两张文化名片惊艳迭代,既开启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南京新篇章,也给南京城市的未来发展描绘了新的前景。
即便不能到南京,在线上,也能随时随地“走进”世界“文学之都”,通往“文学之都”的数字化“秘境”正在探索中。
2022年以来,南京文投集团开启数字经济时代城市文化建设探索,启动南京文都数字云平台建设,逐步摸索出一套以城市为体、数据为基、科技为重、场景为王、生态为根的建设路径,形成了城市文化大数据平台、城市文化IP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文化旅游消费云平台、元宇宙博物馆建设、元宇宙展厅六大整体解决方案。6月10日,全国首条城市文化区块链——“文都链”上线。依托“文都链”,一个数字文化“链”上的南京都市圈正加速形成。“文都链”让更多城市优质文化数字资产在链上充分流动,城市从地理位置上的“近邻”成为文化产业合作的“紧邻”,产业从分头做、各管各变为联合建、全链通,把一个创新高点变成一片创新高原。
文枢元宇宙平台也正在建设中。该平台紧跟目前元宇宙的发展趋势,选取南京最具山水城林特色的20平方公里,通过数字建模,将玄武湖、紫金山、南京“世界文学客厅”等实地场景数字化。与此同时,不断推动虚拟场景数字化,构建1800层的文学塔,展示文学史上每一个年代的辉煌;构建虚拟国子监,定制不同场景和主题虚拟文学课程;构建虚拟文学林,开展文枢元宇宙写作大赛……目前文枢元宇宙小程序已经正式上线。此外,文枢元宇宙平台还将链接南京文旅地标场景,“赛博新街口”、《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郑和下西洋里的“宝船秘境”等20余个“超时空”地标都将数字呈现。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南京这座六朝古都,正在书写属于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故事。
南京日报20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