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理论观点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省**县统计局

题目:经济运行经济形势分析方面的文章

资料提供时间:2021-08-08

目录

更多

盛来运:GDP突破百万亿元后,中国经济如何应对“成长的烦恼” 文章下载

盛来运:GDP突破百万亿元后,中国经济如何应对“成长的烦恼”

日前,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0年中国经济数据。疫情之下,去年全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2.3%,经济总量跨过10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大关。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2021年中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复苏?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进行权威解读。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2020年全年中国经济数据已经出炉,您如何评价这份成绩单?

盛来运:正像你所说,这是一份非常靓丽的成绩单。我的评价是:好于预期、来之不易、世界瞩目。

首先,从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增长、就业、通胀、国际收支等主要指标来看,都是好于预期的。

一季度时,因为新冠疫情冲击,中国GDP增长是-6.8%。数据出来后,各方都很震惊,觉得新冠疫情的冲击非常大。当时一些机构、学者觉得全年能够实现经济增长就很不错了。但实际结果,GDP全年增长2.3%,总量101.6万亿元,突破百万亿大关。

就业情况好于预期。去年新增就业1186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12个月平均为5.6%,在“6%(左右)”的预期目标之下。

从通胀指标看,走势前高后低,也好于预期。去年初,受生猪等食品价格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最高达到5.4%,那时大家担忧会不会出现通胀,甚至“滞涨”。但从实际运行结果看,随着生猪价格增速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逐步回落。全年平均是2.5%,在“3.5%(左右)”的全年预期目标之下。

国际收支指标更是好于预期。多种情况支撑着2020年中国出口表现明显好于预期,全年进出口增长1.9%,由负转正;出口增长4%。另外还有一个指标我比较看好——FDI(实际使用外资),去年中国FDI增长6.2%,近1万亿元。这个数据可以高度关注,因为它说明尽管国际形势变化很大,但国外资本还是非常看好中国经济和中国市场。

第二个关键词是“来之不易”。首先,去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曾经使中国经济出现20天的停摆。这么大的国家停摆20天,可以想象对经济冲击有多么大。

第二个大冲击是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尤其上一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一直在衰退边缘徘徊,疫情冲击加大了下行压力。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需求锐减,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加大。

第三个冲击是有的超级大国逆全球化而行,对中国经济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打压,包括经济贸易限制,甚至不惜用国家力量来打压中国科技企业发展。

这三重巨大冲击都可以说是前所未有,而且三重冲击相互叠加,相互影响。面对这么巨大的冲击,党中央保持定力、果断决策,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尤其一季度后及时出台“六保”政策,而且加大宏观经济政策对冲力度,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回顾过去一年走过的历程,是非常不容易的。来之不易,成之惟艰。

第三个关键词是“世界瞩目”。在全球经济总量1万亿美元以上的主要经济体中,初步判断,中国可能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所以说这份成绩单“世界瞩目”,是毫不夸张的。

中新社记者:您提到去年中国经济面临了三重严重冲击,中国之所以能够抵抗住这些冲击,成功实现“重启”,这种韧性来自哪里?

盛来运:回顾过去一年的国民经济表现,它确实展示了中国经济强大的抗冲击能力,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和强大的韧性、弹性。

首先,经济稳定恢复的韧性来自于改革开放40多年所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和生产能力。从工业生产看,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体系完整,配套能力较强,所以在疫情冲击下口罩等防疫物资生产很快能够有效组织起来,形成生产能力,满足国内外抗疫需要。

第二方面,韧性来自于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以及方兴未艾的消费升级趋势。一方面是强大的市场规模优势,另一方面有消费升级的趋势,(中国民众)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增的,消费能力在一定积累以后处在一种释放期。所以我们面对冲击,有市场需求,生产也在恢复,就能够从需求端来支撑经济稳定复苏。

第三方面,韧性来自于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所塑造的新竞争优势。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顶住三大冲击,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增强经济抗冲击能力,塑造竞争新优势是分不开的。

第四方面,韧性也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党中央的精准调控。在抗疫斗争和复工复产中,我们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对资源的动员能力以及配置能力。我们在管理经济的同时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中国最近几年在宏观调控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不仅强调逆周期调节,还强调精准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这两只手来配置资源,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中新社记者:中国经济成功复苏给全世界带来了什么?

盛来运:首先,中国经济率先复工复产,而且实现稳定复苏,增强了全世界各国人民抗疫斗争的信心、推动本国经济复苏的信心。中国在这两方面都积累了一些经验,给世界人民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复工复产、推动经济复苏,提供了中国经验。

第二,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稳定复苏,对世界经济发展、抗疫斗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从去年二季度开始就大量地向各个国家出口抗疫物资,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满足世界各国人民需要。据中国海关数据,去年中国口罩出口2242亿只。如果把中国人口排除在外,大致相当于全世界其他国家人民每人40只。

另外,中国对延缓、降低世界经济衰退以及一些其他国家经济下降,起到了重要带动作用。尤其是中国的进口对有些国家经济起到了很重要的稳定作用。2020年,中国对东盟进口首次超过3000亿美元,达到3009亿美元,比2019年增加180亿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的需求拉动了其出口,有助于其经济稳定恢复。

所以从这两个层面上讲,中国的发展实际上对世界经济是福音。我们的发展会给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动力,而不是威胁和挑战。

中新社记者:对于2021年中国经济形势目前各方都比较乐观,一些市场机构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接近两位数。您如何看待这一判断?我们常说中国经济增长要保持在“合理区间”,对今年的中国经济来说,什么样的增长才算“合理”?

盛来运:最近,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纷纷发表预测报告,对2021年中国经济发展给予了积极评价,而且给予了非常乐观的预测值。这充分展示了这些机构对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信心。他们之所以给予(中国经济)积极评价,原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因为中国经济复苏态势向好。比如去年四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这都比2019年四季度同期水平高。现在有一种观点觉得中国经济从四季度情况来看基本恢复了常态,所以他们对这种趋势是看好的,觉得2021年会延续这种发展态势。

第二个理由是中国疫情防控有力有效,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消费和服务业发展。尽管目前疫情没有完全消除,存在散点多发状态,但各方普遍认为今年疫情影响肯定要明显低于上年。这种情况下,中国又有抗击疫情的经验,所以对相关行业,尤其是一些接触性服务业会是一个利好。

第三方面原因是现在国际形势也在好转。几大国际机构给出的世界经济发展预测普遍认为2021年会反弹4%以上,联合国预计会反弹5%以上。他们对全球经济在低基数基础上的复苏都给出了积极判断。世界经济在复苏,尤其一些国家的刺激政策不会很快退出,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外部需求也构成积极支撑。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家之所以预计数据比较高是因为基数效应。去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是-6.8%,有一个“大坑”。基数较低会明显抬高同比增速。

但我要强调一点,我们不能过分乐观,还要保持一份清醒。这些原因影响的程度还需要认真分析,一些因素的影响机制机理还需要给予准确判断。比如疫情,现在处于散点多发状态,我们有控制疫情的经验,但它的影响还是存在的。

国际环境也要仔细分析。2021年世界经济可能会明显好于2020年,但疫情毕竟还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大家对疫苗抱有很大期待,但疫苗的供给能力、质量如何,能否满足全世界人民需要,能否均匀分配,都是值得观察的问题。

基数问题也不能高估。有些机构预计2021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将超过18%甚至达到20%,因为他们认为(去年和今年)两年平均增速应该跟潜在生产率差不多。实际上这种简单的测算不是很科学,因为有些经济总量损失是补不回来的。所以(预测)还是要建立在准确、客观的统计基础之上。

中新社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中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您觉得今年中国经济运行中最需要关注的风险点是什么?应该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

盛来运:除了疫情和国际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外,还有两个问题或风险点值得关注。

一是实体经济的困难还没有根本改观。虽然中国实体经济顶住了冲击,但毕竟受到一些影响,尤其一些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还比较困难。从去年全年数据以及近期一些指标看,实体经济无论在生产经营、债务问题,还是利润情况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比如,实体经济企业应收账款增加问题需要关注。去年1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5.1%,连续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说明资金压力较大。而且实体经济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没有根本解决。另外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挤压企业利润,尤其是一些小微企业。

还有一点,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虽然经济复苏同时有所缓解,但没有根本缓解。从2020年情况看,无论从投资层面还是消费层面都存在一些短板弱项。投资方面,制造业投资仍然呈负增长。去年全年整体投资增长2.9%,但制造业投资增长是-2.2%。民间投资增速还比较低,全年民间投资增速只有1.0%,比平均投资增速低1.9个百分点。从消费领域来讲,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3.9%,是主要宏观指标中唯一一个没有转正的。

综合这几方面,虽然中国经济在稳定复苏,但复苏基础还不牢固。2021年还需要继续夯实经济复苏基础,尤其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八大重点任务部署。

一方面,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政策不要“急拐弯”,要加大企业纾困力度,夯实稳定发展基础。另一方面,要在“稳”的基础上“进”,推动拓展经济动力,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要求,按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壮大经济创新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改革开放。在夯实稳定发展的基础之上,增强经济稳定复苏动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好局、起好步。

中新社记者:2020年中国经济的一大亮点是GDP总量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此前中国人均GDP也达到了1万美元。有评价说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长大了”,那么“长大”以后的中国应该怎么发展?在此过程中是否也有一些“成长的烦恼”?

盛来运:中国经济现在正在长大,而且在加快成长。2000年中国GDP总量是10万亿元,2010年达到40万亿元,2012年突破50万亿元,去年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除了经济总量,中国很多产品和基础设施总量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这跟中国人口基数大有一定关系,但总量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成长是值得高兴的事,但确实也伴随着“成长的烦恼”。从国外情况看,主要是国际环境在变化,国外看待中国经济成长的心态在变化。中国经济总量在扩大,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也在提升。2000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是3.6%,2019年已经超过16%,2020年初步估算在17%左右,进一步提高。伴随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地位提升,其影响力也在扩大。在世界变局的情况下,怎样看待中国经济崛起,各国有不同价值观和角度,但明显能感觉到,一些超级大国的焦虑感、危机感在上升,心态很复杂。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2020年大幅衰退之前,世界经济就持续处在缓慢增长状态,全球化遭遇挑战,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盛行。这种格局下,中国经济面对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外部环境、风险挑战增加。

从内部来讲,中国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攻坚期、转型升级关键期、社会矛盾凸显期。中国GDP总量突破100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现在已进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一般会伴随着社会矛盾突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挑战。由于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的结构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周期性、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给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带来很大挑战。

中国面临的内外挑战还很大,但这些问题都是“成长的烦恼”,有些是到了这个发展阶段后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中国经济“长大”了,大家对你的期许就增加了,应该承担更大责任。“长大”以后,希望(中国经济)不光实现规模性扩张,还要内外兼修,发展品质、可持续性都要提升,所以这种烦恼也是一种“快乐的烦恼”。

对于怎样应对发展过程中的烦恼,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给予了充分布局,提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一个总体的、系统的战略谋划,是指引中国经济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和解决“成长烦恼”的根本举措。

中新社记者: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经最终核实的2019年GDP数据,GDP总量比初步核算数有所减少。有网友提出疑问:降低2019年数据是不是为了2020年增长数字更好看。您能否解答这个问题?同时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的GDP数据是怎么计算的?

盛来运:前不久我们发布了2019年中国GDP最终核实数,比2020年初发布的快报数少了4350亿元,增速下降0.1个百分点。但调整修订是一种正常的制度化安排,不像有些网友调侃的那样,是为了做大2020年GDP增速。此次修订只将2019年GDP总量下修了4350亿元,这对以百万亿计的GDP总量增速几乎没有影响。

之所以说它是一种制度性安排,是因为国家统计局的核算制度已在网上公开,其中规定中国GDP核算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年初,如2020年初发布的是2019年的快报数,当年底我们会发布上年GDP最终核实数。GDP修订也是一个国际惯例,如美国修订更加频繁,一年要修订4次,日本是3次。

第二阶段GDP核实数据之所以有必要,是因为掌握了更多核算所需要的基础数据。所以最终的核实数据更准确、更客观,因为其占有的资料更全面。对GDP数据进行一次最终核实,秉承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

中新社2021-02-05

 

 

人民日报发表宁吉喆署名文章:经济恢复成效明显 发展韧性不断增强 文章下载

人民日报发表宁吉喆署名文章:经济恢复成效明显 发展韧性不断增强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宏观政策,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科技自立自强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力度加大,民生得到有效保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巩固经济恢复成效,持续增强发展韧性。

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今年以来,我国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强化、取得预期成效,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居民收入、国际收支等主要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

经济稳定增长。受去年同期基数抬升影响,上半年经济同比增速按季度有所回落,但环比延续扩张势头,两年平均增速有所加快。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7%,高于6%以上的预期目标。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长7.9%,环比增长1.3%,比一季度加快0.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5%,加快0.5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经济稳。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6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3.5%。二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18233万人,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夏收粮油再获丰收,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工业服务业生产增加,重要民生商品供给充足,促进了居民消费价格稳定。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5%,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

居民收入恢复性增长。经济恢复促进了就业增加,带动了居民增收。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2.0%;两年平均增长5.2%,比一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国际收支继续改善。外贸韧性持续显现。上半年,货物进出口顺差16336亿元,同比增长40.6%。1至5月份,服务进出口逆差1145亿元,同比收窄67.3%。外汇储备稳中有升。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32140亿美元,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

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上半年,全国上下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创新第一动力持续增强。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完成对接,“华龙一号”自主三代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6%,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6.7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0.3%,快于整体经济增长7.6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3.7%。

协调内生特点日益凸显。需求结构继续改善。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1.7%,比一季度提高8.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9%,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5.7%,服务业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0%。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上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61,比上年同期缩小0.07;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2.3%、11.4%、11.8%,均快于东部地区。

产业发展加快向绿色转型。能源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初步核算,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0%,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上半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9%;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1.7%,提高1.1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使我国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6078亿元,同比增长28.7%。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不断取得新进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快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上半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同比增长27.5%,比外贸整体增速高0.4个百分点。中欧班列跑出互利共赢“加速度”,上半年开行量同比增长43%,彰显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强大生命力。

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重点群体收入持续提高。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1.8%。二季度,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月均收入同比增长17.6%。“菜篮子”商品价格稳中有降。上半年,食品价格同比下降0.2%。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5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1亿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线,也是今年工作的重要任务。面对经济恢复进程不平衡等问题,各地区各部门深化“放管服”、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等重点改革,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有力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增强了发展的内生动力。

产业发展稳中向好。农业基础继续巩固。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两年平均增长4.3%,比一季度加快2.0个百分点。工业稳定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两年平均增长7.0%,略高于疫情前增长水平。服务业发展加快。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4.9%,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

“三去一降一补”成果继续巩固。产能利用率水平上升。二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4%,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3%,比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企业单位营收成本下降。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3.48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24元。补短板成效突出。上半年,社会领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6.4%、16.9%,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0.7%、7.4%。

微观主体活力持续增强。上半年,日均新设市场主体同比增长超过25%。6月末,全国法人单位数首次突破3000万个,达到3039.1万个,同比增长16.6%。上半年,规模以上国有控股企业效益大幅增长;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3%,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57.8%,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同比增长35.1%,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47.8%,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

产业链水平不断提升。新产业集群培育成长。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3.5%,两年平均增长14.6%,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6.4%、47.5%、29.9%。

构建新发展格局稳步开局

今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起步之年。面对全球疫情蔓延和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的环境,各方面立足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积极推动国际合作,畅通内外经济循环,发展韧性进一步增强。

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日益改善。生产领域恢复常态。上半年,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9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其中29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分配领域利润和收入大幅增长。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66.9%,两年平均增长20.6%;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1.8%。流通领域日益活跃。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18个商品类别零售额同比增速均超过10%,其中七成以上商品类别同比增速超过20%;货运量、客运量、邮政业务总量同比分别增长24.6%、11.1%、34.4%。消费领域逐步恢复。上半年,全国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两年平均名义增速全部实现正增长。

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增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国内循环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明显。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3.0%、12.6%,两年平均分别增长4.4%、4.4%,分别比一季度加快0.2、1.5个百分点;内需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9%。

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立足国内大循环,内需扩大拉动了进口;加强贸易强国建设,外需拓展促进了出口,外贸发展量增质升。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7.1%,两年平均增长10.8%;其中,进口额、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25.9%、28.1%,实现了量的快速增长。同时,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同比增长30.7%,占进出口总额比重升至61.9%,反映了结构更加合理。

安全发展得到保障。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今年夏粮总产量2916亿斤,比上年增产59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能源供应基本稳定。初步核算,上半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同比增长6.8%,原煤、原油、天然气、电力都实现了增产。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上半年,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电子元件、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8.1%、41.7%、39.9%、69.8%,其中集成电路产量达到1712亿块。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内需增长动能偏弱,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有所分化,就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恢复中又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高度关注、推动解决。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完成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促进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人民日报2021-08-06

 

 

杜希双:服务业经济延续稳定恢复向好态势 文章下载

杜希双:服务业经济延续稳定恢复向好态势

上半年,随着国内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进一步巩固,服务业经济延续稳步恢复态势,新动能增势显著,幸福产业恢复向好,企业经营预期乐观。

一、持续恢复,服务业生产稳中向好

服务业恢复态势稳定向好。初步核算,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296611亿元,同比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4.9%(两年平均增速是指以2019年同期数为基数,采用几何平均方法计算的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5.7%,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0%,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7个百分点,分别高出第二产业16.8、9.4和1.2个百分点。二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5.1%,较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

企业生产经营持续改善。1—5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1.9%,两年平均增速较1—4月份提升0.2个百分点至11.1%,高于2019年同期同比增速1.0个百分点。

服务业投资保持增长。上半年,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7%,两年平均增长4.8%;1—5月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3819亿元,同比增长41.6%,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79.4%。

服务贸易逆差大幅减少。1—5月份,服务出口增幅趋稳,进口降幅有所缩小,服务贸易逆差同比减少2355.9亿元。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提高,进出口总额8989.9亿元,同比增长11%,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6.4%,比上年同期提升3.1个百分点。

二、增势显著,新动能支撑有力

现代服务业保持稳定增长。上半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0.3%、13.6%和4.7%,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7.3%、6.1%和5.6%,合计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1个百分点。6月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19.5%、6.7%和4.7%,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6.6%、5.3%和6.1%,合计拉动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3.7个百分点。

服务业新业态发展活跃。在“双品网购节”“消费促进月”等促销活动带动下,各地引导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加大利用新技术新理念,塑造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消费智能化,激发消费新动能。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8.7%,两年平均增长16.5%,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3.7%。快递业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二季度以来,每月业务量近百亿件,快递业务量突破500亿件仅用时6个月,较2020年提前两个月。移动互联网流量持续快速增长。1—5月份,全国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846.1亿GB,同比增长38.5%,连续3个月加速增长;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4.5%和34.3%,两年平均分别增长24.6%和21.2%,均明显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总体水平。

重点领域发展稳步增强。上半年,高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长12.0%,高出全部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9.5%。1—5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7.6%、28.3%和23.6%,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5.6%、15.5%和10.7%。

三、潜力释放,“幸福产业”恢复向好

旅游、文化、体育等“幸福产业”发展良好。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居民出行意愿增强,国内旅游市场正在有序复苏,“周边游”“自驾游”等中短途出游成为热点。清明、“五一”、端午假期,按可比口径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4.5%、103.2%和98.7%。1—5月份,规模以上游览景区管理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3.6%,连续3个月保持80%以上高速增长。随着线上化、数字化向更多场景延伸,文化、娱乐、体育业等行业发展机遇增多,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善。1—5月份,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6.4%,增速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4.5个百分点。

四、信心提振,服务业企业预期乐观

企业预期有所改善。6月份,受个别地区局部疫情等因素影响,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回落至52.3%,低于5月份2.0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临界点。从行业情况看,“618”年中促销活动效果良好,与线上消费密切相关的邮政快递、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业务总量增长较快;货币金融服务、保险业业务活动明显加快。从预期情况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上半年均值为61.2%,一、二季度均值分别为60.5%和61.8%,表明服务业企业对未来市场发展普遍持积极乐观预期。

总体来看,我国服务业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但当前国内外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服务业恢复基础有待巩固。下阶段,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激发内需潜力,畅通经济循环,巩固服务业整体稳定恢复态势,促进国民经济稳中向好发展。

中国经济网2021-07-16

 

 

人民日报》发表宁吉喆署名文章:以经济发展新成效确保开好局起好步 文章下载

《人民日报》发表宁吉喆署名文章:以经济发展新成效确保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的主要目标,其中第一条就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我们要深刻理解这一首要目标的丰富内涵,确保“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奋力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有力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但必须清醒看到,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基本国情、立足最大实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只有一以贯之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是实现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必由之路。“十三五”时期,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深化改革创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质量效益逐步提高。2016—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6.6%,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超过16%;全员劳动生产率比2015年提高28.9%;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3.1%。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我国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突出。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十四五”时期,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经济长期向好基础,推动经济由大向强迈进。

促进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我国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已形成超大规模市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十三五”时期,我国积极扩大内需,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和有效投资,市场潜能不断释放,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40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42.4%。居民消费升级态势明显,2019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7.6%和30.0%,比2015年分别下降2.1和3.0个百分点;国内旅游人数达到60.1亿人次,比2015年增长50.2%。投资补短板、强弱项作用持续发挥,2016—2019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农业投资、社会领域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6.0%、15.2%、15.4%。同时也要看到,国内有效需求仍显不足,居民消费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重点领域投资亟待加强。“十四五”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发挥强大国内市场增长潜力,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投资空间,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

促进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创新能力是顺利闯关过坎、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十三五”时期,我国着力调结构促转型,大力培育壮大新动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日益凸显。需求结构优化,2016—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61.1%。产业结构优化,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4.3%,比2015年提高3.5个百分点,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创新投入持续增长,2019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23%,比2015年提高0.17个百分点,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知识产权产出增长迅猛,2019年专利申请受理量比2015年增长56.5%,居世界首位;2020年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十四位,比2015年上升15位。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量子科技、超级计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等领域捷报频传,若干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循环不畅、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等问题仍然存在。“十四五”时期,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促进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体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十三五”时期,我国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升级发展,产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2020年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制造业发展优势巩固延伸,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0年居世界首位。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19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1.7%、8.7%,明显高于服务业整体增速。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产业总体大而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十四五”时期,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补短板、锻长板,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大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持续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不断提升产业体系完备性和现代化水平,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促进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十三五”时期,我国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切实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2019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6%,比2015年末提高4.5个百分点。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联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绿色发展成效显著,2019年天然气、水电、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比2015年提高5.6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3.1%。同时也要看到,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平衡,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有待提升。“十四五”时期,必须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高质量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十三五”时期,我国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2019年,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提升至第三十一位;截至2020年6月末,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突破1.3亿户。2019年,具有创新潜能的独角兽企业总数居世界第二,“三新”经济增加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3%。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2019年末,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2016—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5%,快于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障碍仍未完全消除,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还有短板弱项。“十四五”时期,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人民日报2021-01-04

 

 

《求是》发表宁吉喆署名文章:中国经济逆势前行跃上新台阶 文章下载

《求是》发表宁吉喆署名文章:中国经济逆势前行跃上新台阶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我国经济稳定恢复,就业民生保障有力,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的重大考验面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领导全国上下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了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的显著成绩,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

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0年3月下旬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4月中旬规模以上企业开工率超过90%,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由降转升,同比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全年增长2.3%。据世界银行最新预计,2020年世界经济将下降4.3%,其中美国、欧元区、日本分别下降3.6%、7.4%、5.3%。据对世界上18个国内生产总值1万亿美元以上主要经济体的跟踪分析和全年预计,我国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经济总量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初步核算,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经济总量首破100万亿元大关,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4.7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经济的比重预计为17%左右。同时,经济运行逆势增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逐步提升。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一个新的大台阶。

二、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果。

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胜利完成。瞄准“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未摘帽贫困县持续发力,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现象历史性消除,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易地扶贫搬迁等重点任务成果丰硕。克服疫情、汛情给脱贫攻坚带来的不利影响,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果。“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960多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部完成,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逐步实现。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5.6%,高于全国农村居民1.8个百分点。

三、宏观调控成效显著

国家加大宏观经济政策对冲力度,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和规模性助企纾困政策,出台稳就业保民生、促进消费投资、稳定外贸外资、激活市场主体等一揽子措施,坚持精准施策,实施直达机制,促进了经济运行稳定恢复、持续回升,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全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完成。

2020年,我国经济运行逆势增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逐步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一个新的大台阶。图为2021年1月14日,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在山东烟台交付。人民图片 唐克/摄

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主要经济指标在一季度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二季度增速由负转正,三四季度持续稳定恢复,全年大多数指标实现正增长。四季度,主要指标已基本恢复至常态水平,当季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比上年同期高1.1个百分点。

稳就业稳物价预期目标较好完成。2020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6%,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低于3.5%左右的预期目标。

我国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图为2021年1月10日,游客在新疆乌鲁木齐县闲来小镇“时光隧道”参观体验。人民图片 蔡增乐/摄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

国际收支改善。2020年,货物进出口顺差增加,服务进出口逆差下降。年末外汇储备余额32165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086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0.1%。

四、“六稳”“六保”落地显效

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是坚持底线思维,打好政策组合拳,以保促稳、稳中求进,稳住了经济基本盘,保持了社会大局稳定。

居民就业得到保障。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步缓解,2020年12月份全国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主要为新毕业大学生)城镇调查失业率比7月份回落7.2个百分点。农民工就业状况明显好转,2020年农民工总量恢复至上年的98.2%。

基本民生保障有力。保供稳价政策有力有效,民生相关食品价格逐步回落,2020年10、11、12月份猪肉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8%、12.5%、1.3%。社会兜底保障力度加大,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8.7%,对稳定居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全面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企业效益逐步改善。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4.1%,其中12月份增长20.1%,连续7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企业预期总体向好,1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均连续10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

粮食能源供给增加。粮食生产再获丰收,2020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能源生产稳定增加,2020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比上年增长2.8%左右。

产业链供应链保持稳定。行业增长面持续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恢复。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41个大类行业中,2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比前三季度增加5个。

基层运转较好维护。适度提高财政赤字率并加快资金直达基层,县乡财力得到加强。2020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上年增长3.3%。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全国卫生健康支出比上年增长15.2%,其中与疫情防控直接相关的公共卫生支出增长74.9%;住房保障支出增长10.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0.9%。

五、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壮大新动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创新第一动力持续增强。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卫星导航、海洋深潜、量子计算领域捷报频传。疫情条件下线上线下加速融合,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快速发展。2020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3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4.8%。

协调内生特点日益凸显。产业结构转型迈出新步伐,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需求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20年高技术产业投资、社会领域投资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继续缩小,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上年的2.64降至2.56。

绿色发展底色相当亮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2020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环境治理效果显现,2020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比上年提高5.0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8.3%。

开放必由之路十分开阔。2020年我们隆重庆祝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谈判完成,中欧班列安全稳定运行,为开放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共享根本目的更加鲜明。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较快增加。2020年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37.1辆,比上年增长5.2%。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增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六、改革开放创造发展奇迹

我们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挑战中应变求新、在实践中丰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潜能潜力得到激发。

多种所有制企业效益提升。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制定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促进了各类市场主体经营状况改善。2020年12月份,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同比连续7个月正增长;2020年,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7.0%、3.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持续增多。2020年前三季度,日均新设企业2.2万户,日均净增1.2万户。四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0%,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2020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1%,比上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在全球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大幅萎缩的背景下,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和实际使用外资双双实现正增长。2020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2.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1.9%,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更加巩固;实际使用外资近1万亿元,增长6.2%,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继续提升。

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小康梦想即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2020年,在全球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大幅萎缩的背景下,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和实际使用外资双双实现正增长,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更加巩固。图为2020年12月30日,在天津港拍摄的红旗品牌汽车装船现场。当日,400辆红旗品牌汽车由天津港正式装船驶向沙特阿拉伯,这是红旗品牌迄今为止单次最大规模的出口。 新华社发

“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已经完成。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全面落地见效,“十三五”规划各项主要指标提前完成、如期完成或基本完成。“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名义增量达到6.5万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加1.0万亿元;2019年、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高速铁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万吨级码头泊位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实际增长100.8%。

三大攻坚战取得重大突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凸显,大气、水、土壤污染状况改善明显。脱贫攻坚有力有效,“十三五”时期现行标准下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第一批脱贫攻坚普查结果显示,138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见到成效,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向心力显著增强。

八、稳中求进为“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开启之年,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当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做好2021年经济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深化改革开放,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坚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快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

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更好激发上亿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着力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关键性作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向纵深发展,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

坚持增进和改善民生福祉。坚持就业优先导向,着力稳定高校毕业生、外出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展望未来,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显著制度优势、雄厚物质基础、完整产业体系、强大科技实力和广阔市场空间将为经济行稳致远提供强大支撑。我们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推动中国经济巨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破浪前进、行稳致远。

求是2021-02-01

 

 

杜希双:服务业经济实现良好开局 文章下载

杜希双:服务业经济实现良好开局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持续巩固拓展,我国服务业运行开局良好,总体呈恢复性增长态势,发展动能继续提升,幸福产业加速发展,市场预期持续向好。

一、服务业呈现恢复性增长

服务业稳步恢复。初步核算,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145355亿元,同比增长15.6%,两年平均增长4.7%(两年平均增速是指以2019年相应同期数为基数,采用几何平均方法计算的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8.3%,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9%,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3个百分点,分别高出第二产业21.1、3.8和0.7个百分点。

企业生产经营向好。3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25.3%,两年平均增长6.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两年平均增速均快于2019年同期,批发和零售业与2019年同期持平。1—2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7.8%,两年平均增长10.0%,已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由负转正,10个行业门类盈利均较上年同期有所改善。

服务业投资保持恢复势头。一季度,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1%,两年平均增长4.0%;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2377.9亿元,同比增长51.5%,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近八成。

服务贸易逆差大幅下降。1—2月份,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规模下降,但服务出口表现明显好于进口。服务出口3353.5亿元,同比增长21.9%;服务进口3786.3亿元,同比下降18.6%;贸易逆差大幅减少1468.8亿元,同比下降77.2%。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提升,进出口总额3241.6亿元,同比增长17.2%,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至45.4%,较上年同期提升8.0个百分点。

二、新动能持续快速增长

现代服务业保持活跃。从增加值看,一季度,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1.4%、21.2%和5.4%,两年平均分别增长6.8%、17.1%和5.7%,合计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3个百分点。从生产指数看,3月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23.2%、21.6%和5.9%,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5.4%、7.2%和4.6%。

服务业新业态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线上化、数字化加速向更多服务业场景延伸。在“就地过年”的倡议下,网络购物、线上订餐、跨境电商等新型消费迅速发展。一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5.8%,两年平均增长15.4%,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1.9%。消费市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快递市场规模加速扩张,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200亿件仅用时83天,较上年缩短45天。“云端过节”、数字红包、电商促销等拉动移动互联网流量保持快速增长。1—2月份,全国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309.3亿GB,同比增长31.8%;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2.6%和49.1%,两年平均分别增长25.3%和22.5%,均明显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0.0%的两年平均增速。

重点服务业领域发展潜力快速释放。一季度,高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长28.6%,高出全部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4.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8.2%。1—2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8.2%、37.5%和31.6%,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5.5%、15.2%和13.4%,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5.5、5.2和3.4个百分点。

三、幸福产业服务多元民生需求

幸福产业扩容提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品质化、便利化、定制化需求不断提升,旅游、文体娱、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进一步壮大。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居民出行意愿增强,本地游、周边游需求持续释放。1—2月份,规模以上休闲观光活动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2.3%,两年平均增长12.3%,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3个百分点;3月份,旅客运输量同比大幅增长93.3%。文化、娱乐、体育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快,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等新文娱业态和在线健身等新体育业态加速崛起。1—2月份,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5.6%,增速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7.8个百分点;春节黄金周电影票房达78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1—2月份电影票房较2019年同期增长7%以上。去年疫情以来,互联网+医疗健康充分发挥“远程、高效、智能、便捷”的优势,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呈快速发展态势。

四、服务业企业预期继续改善

服务业升至较高景气水平。随着疫情防控成果进一步巩固,消费需求不断释放,3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2%,较2月份上升4.4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等行业业务总量增长较快,受年初局部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租赁及商务服务等行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2.9%,连续两个月位于高位景气区间,企业对市场发展预期继续看好。

随着支撑经济稳步恢复的积极因素继续增多,服务业有望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但也应看到,国内疫情防控压力犹存,餐饮等接触性、聚集性消费恢复相对滞后,线下消费明显弱于线上消费,服务业恢复不平衡、基础不牢固问题仍较明显。下阶段,应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着力把服务业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网2021-04-16

 

 

《求是》发表宁吉喆署名文章: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 文章下载

《求是》发表宁吉喆署名文章: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

今年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恢复中的矛盾问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有效实施宏观政策,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始起步,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经济恢复取得明显成效

今年以来,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提升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强化政策协调配合和预期引导,促进了经济稳定恢复和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稳中有升。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7%,高于6%以上的预期目标,两年平均增长5.3%。在疫苗接种加快推进、内外需求逐步恢复背景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9%,环比增长1.3%,两年平均增长5.5%。

产业发展稳中向好。从农业看,夏粮产量再创新高,实现了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加”。全国夏粮总产量2916亿斤,比上年增加59亿斤,为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工业看,工业品市场销售和出口增势良好,主要行业生产较快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两年平均增长7.0%。二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4%,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从服务业看,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餐饮、住宿、文旅等服务行业相继复苏。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4.9%。

国内需求持续恢复。从消费看,消费环境不断改善,接触型聚集型消费逐渐复苏,居民消费需求继续增加。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实际增长17.4%,保持恢复性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0%,两年平均增长4.4%。五一、端午等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从投资看,补短板投入加大,有效投资持续扩大。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长4.4%。

二、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各地区各部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协调发展战略,着力畅通经济循环,大力支持实体经济,促进了结构优化、质量改善和效益提高。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制造业比重提升,服务业稳定器作用凸显。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9%,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5.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0%。

2021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916亿斤,比上年增加59亿斤,为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奠定了坚实基础。图为2021年6月7日,在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成安镇南鱼口村,10余台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启动“三夏”小麦开镰大忙模式。 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摄

需求结构趋于改善。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促进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形成,内需拉动作用增加,消费需求继续改善,服务消费比重上升。上半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0.9%,比一季度提高4.9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61.7%,消费是增长的最大动力;居民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占比为52.5%,比上年全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上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61,同比缩小0.07。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举措深入实施,空间格局趋于优化。上半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率均在10%以上,其中中部地区增长14.7%。

企业利润大幅增加。助企惠企政策发力显效,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6.9%,两年平均增长20.6%;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11%,同比提高1.66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随着经济恢复和企业增收,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1.8%,两年平均增长4.2%。

三、物价总体水平保持稳定

面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压力,各地区各部门多措并举保供稳价,着力增加国内市场供应,适时加强储备调节,合理引导市场预期,保证了重要民生商品和工业品有效供给,促进了市场价格总体趋稳。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5%,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CPI涨幅较低,得益于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带动了猪肉价格明显下降。上半年,食品价格同比下降0.2%,其中猪肉价格下降19.3%。CPI涨幅较低,还得益于工业和服务供给充足,平抑了商品和服务价格。上半年,工业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0.9%,服务价格上涨0.3%;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上涨0.4%。

生产价格涨势减缓。今年以来,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攀升传导的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持续上涨。随着保供稳价工作力度加大,生产资料供求关系趋于改善,6月份PPI环比、同比涨幅分别比5月份回落1.3、0.2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厂价格环比涨幅回落5.4个百分点,钢材、有色金属等行业价格由涨转降。

四、就业和收入持续增长

各级政府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增强。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多措并举,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698万,同比增加134万,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3.5%。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其中6月份降至5.0%。农民工就业逐步改善。二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规模达18233万人,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

居民收入同步增长。随着经济恢复、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延续恢复性增长势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2.0%,两年平均增长5.2%,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2.1%,两年平均增长7.2%;人均转移净收入同比名义增长9.0%,两年平均增长8.6%。

社会保障持续加强。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及时做好社会救济和临时救助,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提升。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社会救济和补助收入同比名义增长9.6%,人均政策性生活补贴收入增长22.8%,全国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17年增加,均保持稳定增长。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5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1亿人。

五、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各方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巩固拓展污染防治成果,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

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升,清洁能源发展提速,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2.0%;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煤炭消费量比重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环境质量继续转好,人民享受到更多绿色福祉。上半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9%;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

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钢铁、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清洁化改造快速推进。截至目前,全国共237家企业约6.5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占全国粗钢产能约61%。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壮大,绿色消费方式深入实行。上半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同比增长16.9%,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量均增长2倍左右。

六、改革创新取得新进展

各方面加快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不断显现。

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加强要素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活力增强。“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成效继续显现,各类市场主体大量增加。上半年,全国日均新设市场主体同比增长超过25%。统筹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各类所有制企业发展活力有效释放。上半年,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57.8%,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

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畅通经济循环,大力支持实体经济,促进了结构优化、质量改善和效益提高。图为2021年3月1日拍摄的中信重工研制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铝板125MN(兆牛)拉伸机核心部件——重达1200余吨的活动夹头。 新华社发黄政伟/摄

科技创新展现力量。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完成对接,“海牛Ⅱ号”刷新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世界纪录,“华龙一号”自主三代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新动能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产品迅速成长,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6%,两年平均增长13.2%,快于规模以上工业6.2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69.8%、52.6%、48.1%。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加速,新型消费蓬勃发展。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3.7%。5G网络建设和应用推广力度不断加大。截至6月底,建成5G基站96.1万个,5G终端用户达3.65亿户。

七、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

面对严峻复杂的全球疫情和外部环境,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拓展国际经贸交往空间,外贸外资基本盘进一步巩固,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

进出口量增质升。进出口快速增长。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8.1万亿元,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进出口、出口、进口同比分别增长27.1%、28.1%、25.9%。贸易结构继续改善。上半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升至59.2%,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同比增长28.6%,市场采购出口增长49.1%。

利用外资逆势增长。我国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热土。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6078亿元,同比增长28.7%。高技术产业成为引资热点。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9.4%。外资来源地更加多元。上半年,东盟对华投资同比增长50.7%。

对外投资有序推进。投资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对外投资中信息技术业、科研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6.8%、74.2%、98.7%。合作共赢不断彰显。截至6月底,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470亿美元,向东道国缴纳税费约6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38万个就业岗位。

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投资较快增长。上半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同比增长27.5%,高于同期外贸整体增速0.4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增长8.6%,比重提升;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际使用外资增长49.6%。中欧班列快速发展。上半年,中欧班列开行量、货物发送量同比分别增长43%、52%。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高质量推进,中老铁路、雅万高铁、中泰铁路、匈塞铁路如期推进。

八、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发展所处的环境依然错综复杂,推动经济持续向好仍面临不少挑战。从国际看,全球疫情持续演变,世界经济恢复存在风险,发达经济体宽松政策外溢效应明显,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从国内看,经济恢复还不平衡,内需增长动能偏弱,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压力较大,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民生保障短板尚存,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不容忽视,巩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基础仍需努力。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跨周期调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科学精准实施宏观调控。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前瞻性、精准性,加强区间调控,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持续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

积极挖掘内需潜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提振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扩大绿色消费,拓展服务消费。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增加有效投资,强化要素保障,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我国正通过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提振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扩大绿色消费,拓展服务消费,积极挖掘内潜力。图为2021年7月21日,在山东荣成海驴岛外码头,游客们登上游艇,感受海风清凉、喂食黑尾鸥,尽享夏日休闲好时光。人民图片 李信君/摄

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落实好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精准纾解企业困难。深入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综合施策缓解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压力。落实落细各项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财税政策,推动惠企政策应享尽享。继续积极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促进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加大支持普惠金融力度。

大力深化改革开放。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促进民营经济改革发展。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外贸稳定发展。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稳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切实增加居民收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稳产丰产,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市场价格。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做好抗洪防汛和防灾减灾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求是2021-08-02

 

 

郭同欣:我国经济稳定恢复态势持续显现 文章下载

郭同欣:我国经济稳定恢复态势持续显现

今年上半年,面对外部风险挑战和国内经济恢复压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稳中提质运行态势,展现了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

经济恢复态势符合预期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支持力度,把握好政策实施时度效,促进了经济稳定恢复。一是上半年经济增长继续恢复。受上年二季度基数抬升影响,上半年经济同比增速回落,但两年平均增速有所回升,逐步趋向常态增长水平。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7%,比一季度回落5.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3%,加快0.3个百分点。二是二季度主要指标增长稳中有升。在经济循环逐步改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二季度生产需求继续恢复,主要指标两年平均增速快于一季度。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两年平均增长6.6%;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5.1%,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9%,两年平均增长4.6%,加快0.4个百分点。三是6月份多数指标持续改善。6月份,生产增长平稳,需求加快恢复,供需形势持续改善。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6.5%;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0.9%,两年平均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1%,两年平均增长4.9%,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2.0%,两年平均增长13.3%,比上月加快3.4个百分点。

宏观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

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强化,推动主要宏观指标稳中向好,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一是经济持续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高于6%以上预期目标,其中二季度经济环比增速和两年平均增速均快于一季度,内生动力增强。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9%;环比增长1.3%,两年平均增长5.5%,分别比一季度加快0.9个、0.5个百分点。二是就业形势稳定。稳就业保就业政策显效发力,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就业形势持续改善。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698万人,同比增加13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3.5%;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其中6月份降至5.0%。二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18233万人,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三是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保供稳价力度加大,夏粮喜获丰收,生猪产能持续恢复,重要民生商品供给充足,促进了消费价格总体稳定。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5%,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上涨0.4%,涨幅较低。四是居民收入稳步增长。随着经济恢复,居民收入延续恢复性增长。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元,同比实际增长12.0%;两年平均增长5.2%,比一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五是国际收支继续改善。上半年,货物进出口顺差16336亿元,同比增长40.6%;服务进出口逆差1205亿元,同比收窄70%;实际使用外资6078亿元,增长28.7%。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32140亿美元,继续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

产业发展稳中向好

各方面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我国全产业链优势与国内外需求有效衔接,生产供给稳定发展,产业基础得到巩固夯实。一是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各地加大农业生产支持力度,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夏粮单产提高、播种面积扩大,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国夏粮产量2916亿斤,比上年增加59亿斤,为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奠定了坚实基础。生猪生产形势继续改善。二季度末,生猪存栏43911万头,基本恢复至正常年份水平。二是工业稳定增长。工业品国内销售和出口增势良好,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两年平均增长7.0%,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从行业看,原材料制造业平稳增长,装备制造业带动作用明显,消费品制造业持续恢复,行业增长面进一步拓展。上半年,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9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其中29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三是服务业增长加快。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稳定,餐饮、住宿、文旅等接触型服务行业持续复苏,促进了服务业回升。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4.9%,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1月份至5月份,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6.4%,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4.5个百分点。

内外需求持续恢复

各方面按照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立足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着力畅通国内大循环,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拓展国际经贸交往空间,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内需潜力加快释放,外贸活力不断增强。一是消费逐步回升。随着消费环境不断改善,接触型聚集型消费增加,消费复苏势头增强,居民消费稳定恢复。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实际增长17.4%,两年平均增长3.2%,比一季度加快1.8个百分点。商品和服务消费恢复向好。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0%,两年平均增长4.4%,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五一”、端午等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次按可比口径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二是投资稳定恢复。稳投资各项政策落地见效,“两新一重”项目加快建设,民间投资活力增强,有效投资不断扩大。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长4.4%,比一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5.4%,占全部投资比重达57.8%,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9.2%,两年平均增长2.0%,一季度为下降2.0%。三是进出口持续扩大。疫情条件下,我国产业优势明显,适应需求变化能力强,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兴起,为外贸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8.1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进出口、出口、进口同比分别增长27.1%、28.1%、25.9%。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上半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9.2%,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创新动能发展壮大

各方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激发创新创造潜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新动能。一是新成果新主体不断涌现。努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打造国之重器,成功组建首批9个国家实验室,全面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重大创新成果接续涌现。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完成对接,“海牛Ⅱ号”刷新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世界纪录,“华龙一号”自主三代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催生了量大面广的新市场主体。上半年,新办涉税市场主体624万户,同比增长27.3%。二是新产业新投资快速扩张。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产业新产品迅速成长。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6%,两年平均增长13.2%,快于规模以上工业6.2个百分点;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电子元件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8.1%、41.7%、39.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良好。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3.5%,两年平均增长14.6%,明显快于全部投资。三是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拓展。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提速,云旅游、直播电商、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8.7%,两年平均增长16.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3.7%。网购带动下快递业高速发展。上半年,快递业务量494亿件,同比增长45.8%。5G网络建设和应用推广力度加大。截至6月底,累计建设5G基站96.1万个,占全球比重超过70%,5G终端用户达3.65亿户。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各地区各部门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扩大内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经济发展协调性、可持续性增强。一是产业支撑得到加强。服务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升。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5.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0%,比一季度提高2.1个百分点。制造业比重上升。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9%,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二是内需拉动作用明显。消费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关键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内需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上半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9%。消费升级态势持续。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通信器材类、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速均超过10%。投资补短板增后劲力度加大。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社会领域投资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4.6%、10.7%,明显快于全部投资。三是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提升。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上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61,同比缩小0.07。中西部地区经济恢复势头较好,东北地区生产需求稳步恢复,东部地区主要指标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均在10%以上。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发展空间格局更趋优化。

质量效益继续提升

全国上下坚持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助力实体经济升级发展,加快绿色转型步伐,经济提质增效取得积极进展。一是企业利润持续增加。助企惠企政策发力显效,市场主体活跃度提升,盈利能力增强。从工业看,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6.9%,两年平均增长20.6%,七成行业盈利超过疫情前水平;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11%,同比提高1.66个百分点。从服务业看,1月份至5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1.9%,两年平均增长11.1%。二是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1.8%,两年平均增长4.2%。从主体税种看,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22.5%、12.8%、17.7%、24.9%。三是工业产能利用水平提升。二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4%,同比提高4.0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1.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纺织、化纤、造纸等消费品行业产能利用率回升明显,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冶炼、电气机械、通用设备等原材料和装备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四是产业绿色转型扎实推进。初步核算,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0%;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五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逐步转好。上半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4.3%,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9%。地表水质继续改善。上半年,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1.7%,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稳中提质,内生动力增强、市场活力提升、创新潜力释放,成绩来之不易。展望下半年,全球疫情走势和经济恢复仍有变数,部分经济体财政货币宽松政策负面效应显现,外部风险不容忽视;国内经济恢复不平衡,内需恢复仍显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加,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新情况新问题相互交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巩固经济向好基础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面对问题挑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跨周期调节,利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聚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助企纾困解民忧,巩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经济日报2021-08-06

 

 

《学习时报》发表宁吉喆署名文章:我国经济持续恢复稳中向好 文章下载

《学习时报》发表宁吉喆署名文章:我国经济持续恢复稳中向好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供给量增质升,需求持续回升,民生保障有力,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增强,经济延续稳定恢复发展态势,稳中加固、稳中向好,为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打下了良好基础。

宏观政策效应不断释放,经济恢复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搞“急转弯”,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支持力度,着力巩固经济恢复基础,我国经济稳步回升。一是经济增长向常态水平回归。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3%,从环比和两年平均看,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同期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接近常年增长水平。4月份,随着上年同期基数抬高,一些生产需求指标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但环比和两年平均增速基本平稳,趋向正常增长水平态势延续。二是三次产业稳中有升。从农业看,全年粮食意向种植面积略增,5月初冬小麦长势与常年持平,单产有望达到较好水平,夏季粮油丰收基础较好。从工业看,在市场需求改善、内生动力增强等因素作用下,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行业增长面保持在九成以上。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3%,两年平均增长7.0%,比1—3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从服务业看,随着疫情防控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生产生活服务需求加快释放,带动服务业稳步复苏。1—4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26.4%,两年平均增长6.7%。三是国内需求继续恢复。从投资看,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不断加强,“两新一重”大项目投资支撑有力,投资增长持续改善。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9.9%,两年平均增长3.9%,比1—3月份加快1.0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1.0%,两年平均增长2.9%,加快1.2个百分点。从消费看,商品零售较快增长,餐饮旅游等服务消费回暖,消费潜力逐步释放。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9.6%,两年平均增长4.2%,与1—3月份持平。“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同比增长119.7%,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103.2%;全国电影总票房超16亿元,创同期历史最高。

市场活力持续提升,企业信心稳定向好

市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今年以来,减税降费等政策为市场主体纾困效果持续显现,“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市场主体活跃度提升,生产经营状况好转,元气正在逐渐恢复。一是市场主体快速增长。营商环境继续优化,各类市场主体竞相涌现,对带动就业、促进创新、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税务部门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新办涉税市场主体279.2万户,同比增长86%,两年平均增长16.1%;其中,新增个体工商户同比增长101%,两年平均增长16.6%。二是企业效益明显好转。市场需求持续改善,降本增效政策显效,企业利润大幅增加,盈利能力不断提升。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6倍,两年平均增长22.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87%,同比提高2.42个百分点,达到历史较高水平。三是企业预期总体向好。经济持续恢复、市场环境改善、经营状况好转,采购经理指数高于近两年同期水平。5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0%,高于2019年和2020年同期水平;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5.2%、54.2%,位于较高景气区间。

创新引领动能增强,发展潜力有效激发

创新驱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以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适应多样化消费需求,促进形成高品质供给,日益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一是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科技领域捷报频传,“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海牛Ⅱ号”刷新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世界纪录,“海南舰”等交付使用,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自主第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投入商业运行,科技创新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二是新产业新产品发展势头良好。高技术产业生产和投资快速增长,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供给质量提升。1—4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6%,两年平均增长12.4%,增速明显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4.2%,两年平均增长13.7%。工业新产品增势良好。1—4月份,光伏电池、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5.3%、79.2%、51.7%。三是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快速兴起,视频直播、电商零售、在线问诊、远程办公等新模式成长迅猛,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1—4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3.1%,两年平均增长15.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2.2%;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59.9%。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移动终端规模快速提升,带动移动互联网流量持续扩大。1—4月份,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同比增长37.7%。

对外开放扎实推进,外贸外资较快增长

开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今年以来,我国坚决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对外开放范围更大、领域更宽、层次更深,高水平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国际经贸合作空间不断拓展。一是货物贸易稳中提质。稳外贸政策持续发力,货物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1—4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11.6万亿元,同比增长28.5%,两年平均增长10.4%。民企主力军作用不断夯实。1—4月份,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47.2%,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二是服务贸易增速转正。一季度,服务进出口总额1.2万亿元,同比增长0.5%,其中3月份增长7.9%,为疫情以来单月增速首次转正。金融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较快增长,服务出口含金量提高。一季度,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同比增长14.7%,占服务出口总额比重达55.2%。三是利用外资规模持续增加。我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经济发展前景看好,对外资吸引力不断增强。1—4月份,我国实际使用外资3971亿元,同比增长38.6%,两年平均增长14.1%。四是外汇储备稳中有升。4月末,外汇储备余额31982亿美元,比上月末增加282亿美元。

民生保障扎实有力,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今年以来,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强化,保供稳价力度不减,民生投入继续加大,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群众在发展中的获得感继续增强。一是居民就业持续扩大。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既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又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稳定恢复,企业经营改善,就业优先政策显效,促进了就业形势稳定。1—4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43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39.7%。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1—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3%,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市场用工需求回暖,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平稳,农民工外出规模逐步恢复。二是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生猪生产持续恢复,食品价格稳中有降,工业消费品供应总体充足,服务价格小幅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1—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其中4月份上涨0.9%;食品价格同比持平,其中猪肉价格下降14.6%。三是居民收入恢复性增长。经济恢复和就业增加,为居民收入增长打下扎实基础。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3.7%,两年平均增长4.5%,延续了上年二季度以来逐季提升的态势。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4.0个百分点。四是民生补短板投入持续增加。民生补短板强弱项积极推进,卫生、教育等社会领域投资快速增长。1—4月份,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26.3%,两年平均增长10.6%;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6.5%、22.1%。

稳中求进科学施策,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当前全球疫情和国际环境复杂严峻,主要经济体宽松政策外溢影响加大,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我国经济尚处于恢复期,恢复不均衡现象仍较突出,生产领域价格明显上涨,企业成本上升,产业链供应链断点堵点犹存,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下一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放松,兼顾当前和长远,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凝神聚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使经济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

一是着力精准实施宏观政策。落实落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强化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继续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推进疫情国际联防联控。二是着力促进供需动态平衡。加强重大项目要素保障,资金土地跟着项目走,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积极促进城乡居民增收,落实好提振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相关政策措施,促进餐饮、文旅等服务消费加快恢复。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在坚决压缩过剩产能的同时,积极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调整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三是着力缓解企业成本压力。落实和优化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先进制造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精简办理流程和手续,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加强大宗商品进出口和储备调节。实施好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继续提高中长期贷款特别是制造业贷款比重。四是着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难点。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推动提升芯片全产业链供给能力。加快落实提高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五是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针对夏秋季高校毕业生高峰到来情况,加快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推进返乡入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做好重要民生商品和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加强价格监测和预期引导,依法严厉查处哄抬物价特别是囤积居奇等行为。毫不放松抓好当前粮食播种、田间管理和夏收工作,促进稳产丰产,确保粮食安全。六是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用改革的办法化解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积极推进服务业开放,加快建设各类高水平开放平台,持续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理论网2021-06-04

 

 

《求是》发表宁吉喆署名文章: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开局良好 文章下载

《求是》发表宁吉喆署名文章: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开局良好

今年一季度,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疫情考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推动我国经济恢复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交出了一份靓丽的开局答卷,为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宏观经济平稳向好

今年以来,各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地见效,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发力,就业优先政策继续强化,我国全产业链优势与国内外需求有效衔接,促进了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宏观指标总体向好。

经济稳定增长。在内生动力增强、市场需求改善、上年同期基数较低以及就地过年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速较高。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49310亿元,同比增长18.3%。看经济恢复情况,既要看同比,又要看环比,还要看两年平均值。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同期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接近常年增长水平。放眼全球,我国经济恢复仍走在世界前列,一季度经济增速继续领跑主要经济体。

就业形势稳定。在就业优先政策特别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措施的作用下,居民就业继续扩大,调查失业率稳中有降。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97万人,同比增加6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7%;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4%,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为5.3%,同比、环比分别下降0.6、0.2个百分点。

物价总体平稳。我国工农业生产能力较强,重要民生商品供给保障有力,促进了市场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持平。在市场需求回暖的带动下,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由上月下降0.2%转为上涨0.4%。

我国经济循环逐步畅通,有力促进了经济恢复。图为2021年4月7日,在新疆精河县大河沿子镇,新疆博尔塔拉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对专供线路35千伏开展线路检修工作。 人民图片 赛永杰/摄

国际收支改善。一季度,货物进出口顺差7593亿元,保持较高规模。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看好,外国投资者在华投资增加。一季度,我国实际利用外资3025亿元,同比增长39.9%,比2019年同期增长24.8%。外汇储备规模稳中有升。3月末,外汇储备余额31700亿美元,同比增加1094亿美元。同时,财政金融保持平稳运行。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4.2%,比2019年同期增长6.4%。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9.4%。宏观指标的良好表现充分证明,我国经济实力强、底盘稳,具有强大韧性和巨大潜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断显现。

二、生产需求继续改善,供需联系日益加强

一季度,我国经济不仅保持了生产供给率先增长的基本格局,而且呈现出市场需求跟进恢复的良好态势,支持经济发展的供需两侧因素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经济循环逐步畅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恢复。

三次产业持续发展。从农业看,目前全国主要农区气候条件总体有利,春耕春播进展顺利,冬小麦总体长势略好于常年。在国家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有力等因素带动下,农民种粮积极性较高,全国玉米、稻谷意向种植面积稳中有增。畜牧业生产持续恢复,一季度末生猪存栏同比增长29.5%。从工业看,就地过年效应显现,企业开工时间比往年有所提前,员工到岗上班相应增多,对生产起到了提振作用。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5%,环比增长2.01%,两年平均增长6.8%,高于近年来增长水平。从服务业看,生产经营逐步恢复向好。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两年平均增长4.7%;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9%。

三大需求稳步恢复。从消费看,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消费环境不断优化,居民消费持续回补,继前期多个领域消费恢复后,今年3月份餐饮等密切接触性消费明显改善,实体店经营显著回升,消费市场恢复步伐加快。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9%,两年平均增长4.2%;其中3月份增长34.2%,两年平均增长6.3%,比1—2月份加快3.1个百分点。从投资看,补短板、强弱项、上水平,资金、土地等要素跟着项目走,有效投资继续扩大。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5.6%,两年平均增长2.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和民间投资总量均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7.3%,两年平均增长9.9%,明显快于全部投资。从出口看,稳外贸政策持续发力,货物贸易量增质升。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8.5万亿元,同比增长29.2%,两年平均增长9.8%;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42.7%,占比提升至46.7%,在外贸中的主力军作用继续显现。

三、新动能蓬勃发展,创新驱动不断增强

一季度,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我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成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继续提升。

新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今年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不断实现新突破,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成功实现环绕火星,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稳步推进,我国科研人员主导的国际团队研发出新型可编程光量子芯片,自主第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投入商业运行,核电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新产业新产品快速增长。从产业看,一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1.2%、39.9%,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2.3%、9.7%,增速明显快于其他行业板块。受医疗物资需求大增、疫苗量产上市等因素带动,一季度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5%,两年平均增长12.0%。5G商用迈出坚实步伐,截至3月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开通5G基站82万个。从产品看,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主要新兴产品产量翻倍增长,微型计算机设备、集成电路等重要电子产品产量同比增速均超过60%。

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直播带货、在线诊疗、远程办公等新模式成长迅猛,线上消费持续活跃。一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5.8%,两年平均增长15.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1.9%。快递业务高速增长,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2021年快递业务量突破200亿件仅用时83天,比上年缩短45天。短视频等应用需求激增,移动互联网流量快速增长。一季度,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同比增长35.3%,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流量占比达到95.9%。

四、市场主体活力激发,企业效益明显改善

一季度,我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系列助企惠企政策落地见效,上亿市场主体享受到更多政策红利,生产经营状况逐步改善,发展活力日益增强。

市场主体活跃度提升。“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推进,有效带动了各类市场主体大幅增加。税务部门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新办涉税市场主体279.2万户,同比增长86%。经济恢复促进了企业产能利用水平明显提升。一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2%,同比提高9.9个百分点,为2013年以来同期最高值。

企业效益明显好转。受市场需求持续回暖、降本增效政策显效以及上年同期低基数等因素影响,企业利润大幅增加。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7倍,两年平均增长22.6%,九成以上行业利润实现增长,近四成行业利润翻番。企业盈利能力明显提升。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64%,同比提高2.76个百分点。

市场预期稳中向好。各类企业灵活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积极把握国内外市场机遇,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9%,比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3%,上升4.9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5.3%,上升3.7个百分点。从不同规模企业看,3月份大、中、小型企业制造业PMI均升至临界点以上。

五、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民生保障力度加大

一季度,在“六稳”、“六保”等政策作用下,我国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居民消费稳步改善,重点群体就业得到加强,市场保供稳价成效显现,民生投入继续增加,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居民收入恢复性增长。稳企业、保就业政策持续发力,工业、服务业稳步恢复带动就业人员增加,为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打下扎实基础。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3.7%,两年平均增长4.5%,延续了上年二季度以来逐季提升的态势。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4.0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继续回升。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实际增长17.6%,两年平均增长1.4%,扭转了连续四个季度同比下降的局面。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支出快速恢复。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22.5%,快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9个百分点。

“菜篮子”产品价格稳中有降。生猪产能继续恢复,猪肉等食品供应充足,市场保供稳价成效显著。一季度,食品价格同比上涨0.2%,涨幅比上年同期大幅回落20.1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同比连续6个月下降,一季度平均下降12.5%。

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下降。3月份,全国25—59岁就业主体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8%,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接近疫情前水平。农民工外出规模逐步恢复。一季度末,全国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达17405万人,其中省内流动人数10352万人,规模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

民生补短板投入持续增加。聚焦民忧民困,农业、教育、卫生等领域投资快速增长。一季度,第一产业、教育、卫生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5.9%、27.0%、50.9%,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4.8%、10.4%、22.3%。

六、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季度,在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风险挑战有所增加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运行开局良好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去年同期基数低带来不可比因素,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更加复杂,主要经济体宽松政策外溢影响加大,世界经济复苏不平衡带来不确定性,国内需求稳步回升受到制约,部分服务业和小微企业恢复偏慢,就业结构性矛盾继续显现,民生领域短板犹存,原材料价格较快上涨等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密切关注,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

面对经济恢复过程中的现实情况、新老问题,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兼顾当前和长远,抢抓经济稳中向好的宝贵时间窗口,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稳”的基础、积蓄“进”的力量、守住“保”的底线,努力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以优异成绩庆祝党的百年华诞。

一是把握节奏精准调控。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努力提高针对性有效性前瞻性,政策操作不急转弯,把握好宏观调控节奏力度。密切跟踪监测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实施政策预调微调。提高科学精准防控能力,加速推进新冠疫苗免费接种工作。

今年一季度,我国就业形势稳定,居民就业继续扩大。图为2021年3月10日,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循环经济示范园义和社区广场,“春风行动”系列招聘会的第3场正在举行。 人民图片 阮雪枫/摄

二是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做好重要民生产品保供稳价工作,抓好春耕春播,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加强价格监测和预期引导,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切实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继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三是助力市场主体恢复元气。落实和优化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先进制造业的减税政策,继续提高中长期贷款特别是制造业贷款比重。加快落实提高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政策,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加强原材料等市场调节,缓解企业成本压力。

四是着力激活内需潜力。持续改善消费环境,推动消费新模式发展。落实好提振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相关政策措施,推动互联网和各类消费业态深度融合。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重大交通水利工程等“两新一重”建设。

五是积极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按照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要求,统筹安排低效和过剩产能退出,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上马,避免落后产能“死灰复燃”。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业态,加快提升短缺商品供给能力。

六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积极推进服务业开放。持续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稳走深走实。

求是2021-05-02

 

 

郭同欣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答卷 文章下载

郭同欣: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答卷

——《2021中国统计摘要》评读

《2021中国统计摘要》已经如期出版,它全面反映了过去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创新动能积聚壮大,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一、统筹防疫和发展取得重大成果,经济恢复走在世界前列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下滑。面对严峻形势,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我国经济强大韧性和巨大潜能充分彰显。一是我国经济实现正增长。2020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随着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和复工复产加快推进,二、三、四季度分别增长3.2%、4.9%和6.5%,经济增速在全球范围率先由负转正。2020年,世界经济比上年下降3.3%,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2.3%。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1万亿美元以上的主要经济体中,我国是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二是经济总量突破百万亿元大关。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01.6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4.7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预计超过17%,稳居世界第二位。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2000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0438美元,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三是发展基础日益巩固。2020年末,我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3.79万公里,“四纵四横”高铁主骨架全面建成;高速公路里程达16.1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2020年末,全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931万个,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近9.5亿个。

二、“六稳”“六保”落地显效,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着力畅通经济循环,积极稳岗扩就业,大力助企纾困,筑牢民生保障基础,稳住了经济基本盘,保持了社会大局稳定。一是居民就业总体稳定。2020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506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62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22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均低于预期目标。二是基本民生保障有力。保供稳价政策有力有效,202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低于3.5%左右的预期目标。社会兜底保障力度加大,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8.7%。三是市场主体活力增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减税降费效应显现,新的市场主体快速涌现。2020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502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2.2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4亿户。四是粮食和能源供给增加。2020年,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一次能源生产总量40.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7%。五是产业链供应链得到加强。着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卡点堵点,重点行业对上下游带动作用较强。2020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6%,其中汽车、电子行业分别增长6.6%、7.7%;工业产能利用率回升至74.5%。六是基层运转较好维护。为应对疫情冲击,2020年财政赤字规模比上年增加1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通过创新建立中央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确保资金及时到位,有效缓解了市县基层财政压力。

三、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成效显著

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靓丽,风险防控“精准拆弹”取得成效。一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胜利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绝对贫困现象历史性消除,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5.6%,高于全国农村居民1.8个百分点。二是污染防治成效显著。2020年,在监测的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59.9%,比上年提高13.3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城市年平均浓度37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5%。全国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3.4%,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6%,下降2.8个百分点。三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扎实推进。2020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56615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着力提升银行资产质量。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4.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2%,比年初下降0.06个百分点。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创新动能持续增强

坚持以深化改革激活力,以推动创新增动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市场创新活力有效激发。一是创新投入和产出快速增加。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0.3%,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40%,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继续位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4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卫星导航、海洋深潜、量子计算领域捷报频传。二是新产业新产品快速发展。2020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1%,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3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20.7%、17.3%、29.6%。三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快速成长,在应对疫情冲击中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2020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4.9%,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移动终端规模快速提升,带动移动互联网流量持续扩大。2020年,移动互联网累计接入流量比上年增长35.7%。

五、全方位对外开放扎实推进,外贸外资逆势增长

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全力以赴稳外贸稳外资,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主动加强抗疫国际合作,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稳住了外贸外资基本盘,实现了对外开放新突破。一是货物贸易规模继续扩大。2020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2.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国际市场份额提升,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更加巩固。服务贸易稳中提质。2020年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44.5%,比上年提高9.9个百分点。二是利用外资居世界第一。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逆势增长,实现引资总量、增长幅度、全球占比“三提升”。2020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近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1.4%;我国吸收外资在全球占比首次突破10%。三是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2020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93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178亿美元,增长18.3%。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两翼齐飞”。2020年,中欧班列开行12406列,比上年增长50%,首次突破“万列”大关;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开行4596列,增长104.9%。

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发展,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坚决兜牢民生底线,多措并举增加居民收入,推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是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快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3.8%,快于城镇2.6个百分点。二是教育文化医疗事业持续发展。教育水平实现新提升。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我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8930人上升至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9.91年。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加强。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2.3万个,比上年末增加1.5万个;卫生技术人员1067万人,增加52万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2020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3212个,比上年增加16个;博物馆5446个,增加314个。三是社会保障安全网织密织牢。2020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150万人、978万人、693万人、1147万人。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近10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2020年,我国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实现经济稳定复苏,主要发展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开启之年,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今年以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我国经济延续稳定恢复发展态势。但也要看到,全球经济复苏与疫情防控存在不确定因素,国内部分领域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推动经济恢复向好仍面临不少挑战。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凝神聚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使经济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国家统计局2021-05-28

 

 

盛来运:全面客观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文章下载

盛来运:全面客观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如何全面客观看待一季度中国经济表现?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速依然为负原因何在?碳达峰、碳中和是否会对经济增速产生影响?围绕热点问题,经济日报与中国经济网记者日前采访了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

中国经济仍处在稳定恢复之中

记者: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长5.0%。一季度经济的含金量如何?中国经济是否已完全恢复常态运行?

盛来运:今年一季度,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科学组织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开局良好。一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18.3%,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同时,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民生继续改善,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可以说一季度经济增长的含金量比较高、成色比较足。

客观看待经济形势,需要从多个视角分析比较,既看同比增速,又看环比增速;既看宏观总体数据,也看中观行业变化情况,还要看市场主体的表现和感受。

从同比来看,去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为-6.8%,导致基数比较低。为初步消除同比基数的影响,我们以2019年相应同期数为基数,采用几何平均方法计算出两年平均增速为5%,这一增速就平稳得多。从环比来看,与去年四季度相比,一季度0.6%的环比增速说明当前经济恢复边际放缓。

最近很多专家在讨论经济是否恢复了常态,对此可以有3个参照标准:一是绝对水平,二是平均增长速度,三是潜在增长率。从绝对水平看,去年前三季度总量基本恢复到疫前水平,但从平均增速和潜在增长率来讲,还有一定距离。初步测算,我国现阶段潜在增长率在5.8%左右,有专家更乐观的估计是6%或更高一点。从这个角度看,5%的两年平均增速不仅低于2016年至2019年平均增速,而且距离应达到的潜在增长率还有一定缺口,说明当前经济仍处在恢复过程中,不能说完全恢复了正常状态。

从中观看,行业恢复不均衡。比如工业恢复相对较好,服务业受部分地区疫情反复影响较大。一季度服务业两年平均增长4.7%,而过去几年的平均增速都在6%以上。此外,微观主体的差异也很大,尤其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去年以来受疫情冲击更大一些。原材料价格成本在上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没有根本改观,实体经济仍处在恢复之中。从这些情况看,当前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继续扎实推进“六稳”“六保”工作,做好对企业的纾困帮扶,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巩固经济复苏的基础。

“前高后低”不代表经济走弱

记者:随着去年同期低基数的影响越来越小,今年的GDP增速是否会逐季下降?

盛来运:去年一至四季度我国GDP增速分别为-6.8%、3.2%、4.9%和6.5%,根据去年“前低后高”的事实,今年的同比增速大概率是“前高后低”。

同比增速由高到低,不能得出中国经济持续走弱的判断。要结合环比、两年平均等视角综合研判。实质上,从环比增速、结构优化、新动能成长、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一些指标来看,中国经济有条件有潜力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比如从先行指标看,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9%,创近期新高,4月份保持51.1%的相对高位,表明中国经济稳定恢复势头良好。

记者:今年一季度GDP环比增长0.6%,与往年平均水平相比,表现如何?

盛来运:过去5年,除去年一季度受特殊因素影响外,2016年至2019年一季度GDP环比增速均在1%以上,均值为1.8%,今年一季度0.6%的环比增速确实低于往年平均水平。但其中有一些特殊原因,一个原因就是去年四季度经济恢复较快,基数较大。而今年1月份至2月份局部地区出现散发性疫情反弹,给服务业尤其是接触性服务业带来较大影响,客观上影响了环比增速。此外,从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角度来看,当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接近潜在增长速度时,增量的变化是边际递减的。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正向潜在增长率逼近,边际放缓也是正常表现。

记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这是否会影响中国经济增速?

盛来运: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人均GDP刚刚突破1万美元,一方面要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

但是,碳达峰、碳中和也将创造新发展机遇,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并推动技术创新和生产方式、消费方式转型。只要我们抓住机遇积极应对,中国经济会攻坚克难,实现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

对消费和制造业投资恢复有信心

记者: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9%,两年平均增长4.2%,这是否意味着目前消费已恢复元气?

盛来运:同比高增速主要受去年低基数影响,如果消除基数影响,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速只有4.2%,低于过去几年常态化的平均增速,大概有两个点以上的差距。这说明,当前服务业和消费受疫情的影响还比较大,恢复至常态还需要继续努力。

不过,从3月份数据来看,消费正在边际好转。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2%,比1月份至2月份提升0.4个百分点,这是一个积极变化。此外,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为1.75%,显示出消费继续改善,也反映出我国消费市场比较广阔,潜力比较大,弹性比较足。随着疫情好转和消费环境改善,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记者:一季度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下降2.0%,而房地产开发投资两年平均增长7.6%,如何看待这“一冷一热”?有人担心可能重回“房地产拉动经济”的老路,对此您怎么看?

盛来运:这个问题确实需要高度关注。今年一季度制造业投资总量比2019年同期低3.9%,两年平均下降2.0%,还没有恢复到2019年绝对量水平。制造业投资是实体经济供给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先行指标,说明当前我国制造业在恢复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

影响制造业投资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供应链、产业链受到很大冲击,部分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观望气氛较浓。二是与企业的资金能力有一定关系。面对疫情,对企业来说保生存是第一位的。去年三季度以前,企业利润是负增长,四季度才开始转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自主投资能力。但是,这两个方面都在好转,企业效益已经出现积极变化。

目前有关各方都在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相信随着疫情有效好转和政策持续发力,制造业投资会有积极变化。

关于对“房地产拉动经济”的担忧,我认为不能从表面数据得出这个结论,而要从实际动力结构变化来分析,到底是什么拉动了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从“三驾马车”的贡献来看,今年一季度18.3%的GDP增速中,有11.6个百分点由消费贡献,贡献率达到63%;投资转化成资本形成拉动4.6个百分点,贡献率是2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占2.2个百分点,贡献率是13%。可以看出,一季度经济增长是消费、投资、进出口共同拉动的,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尤其是消费的“压舱石”作用明显。因此,我国经济增长不会回到投资拉动的老路上去。

全年物价将温和上涨

记者:一季度CPI同比持平,但PPI却快速上涨,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明显,如何看待今年的通胀压力?

盛来运:当前,我国市场价格走势出现了明显分化。一方面,CPI仍处低位,一季度同比持平,3月份由负转正增长0.4%;另一方面,3月份PPI同比增长4.4%,比上个月跳升了2.7个百分点,令市场担忧通胀是否会加速到来。

目前国际通胀水平确实有所抬升,主要原因有几方面,一是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在复苏,虽然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但一些发达国家疫情得到明显缓解,疫苗加快接种,增强了国际社会共抗疫情推动发展的信心。二是在总需求拓展的同时,生产端供应跟不上需求扩张的步伐,尤其是一些原材料生产国和供应国还没有及时复工复产,供需缺口是价格上涨的基础。三是一些国家扩张性的量化宽松政策带来外溢效应,催生了世界范围内价格上涨的预期和趋向。此外,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保护主义盛行、技术封锁等都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消费者的负担。

对我国来讲,尽管来自外部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加大,但通胀水平总体处在可控状态。首先,目前我国物价指数的平均水平相对较低,3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3%。第二,我国经济基本面和政策面不支持出现大规模的价格上涨。从基本面看,目前我国生产扩张的幅度快于需求,工业恢复快于服务业,供大于求的现实使物价上涨缺乏基本面的支持。从政策面看,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搞“大水漫灌”,而是通过精准调控支持薄弱环节,通过“六稳”“六保”促进经济稳定恢复。第三,从结构性因素看,目前我国生猪存栏量已基本恢复至常年状态的90%以上,生猪的生产供应是有保障的,一定程度上对冲了通胀压力。第四,从传导机制看,上游工业品价格上涨对下游产品价格的传导效应确实存在,但是逐渐递减。我国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产业链相对较长,下游产品竞争比较充分,很多产品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影响价格大幅上涨的因素会受到一定抑制。

从后期走势来看,由于基数、结构性因素及输入性因素的影响,我国物价将呈现温和上涨的状态,但总体可控,全年CPI涨幅将明显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

经济日报2021-05-07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