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县域经济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管委会

题目: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资料提供时间:2022-04-15

目录

更多

让县域经济“短板”变“长板”,连云港如何答好这道重要考题? 文章下载

让县域经济“短板”变“长板”,连云港如何答好这道重要考题?

2月21日,连云港举行今年重大项目春季集中开工活动。全市集中开工项目156个,总投资92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83亿元。此次项目集中开工,连云港县区板块表现抢眼:

东海县集中开工20个项目,总投资122.1亿元,涉及硅产业、新材料、机械汽配等多个领域;

灌云县集中开工23个项目,计划总投资近58亿元,涵盖新材料、高端纺织、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以及民生、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

灌南县21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其中超10亿元项目3个,总投资92亿元,年度投资48亿元。

抓项目,抓开工,虎年新春二十多天,连云港各个县区比学赶超,热气蒸腾。而这非同寻常的热度,与连云港今年开春布置的头一道作业——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关系密切。

“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农历壬寅虎年上班首日,连云港召开新年第一会,明确提出让县域经济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多作贡献。最近一段时间,连云港各县区快速响应,陆续召开招商大会、人才大会、项目集中开工等活动,县域经济迸发不一样的活力。

回到半个月前。2月7日 ,连云港召开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到2025年,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二三产业比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指标增幅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经济总量显著提升。2025年,海州、赣榆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00亿元,东海突破1000亿元,灌云、灌南超700亿元,连云超450亿元;

区域排名明显进位。东海2023年跻身全国“百强县”、2025年再进位5个位次,灌云、灌南在省内40个县(市)中进位不少于3个位次;赣榆、海州、连云在全省55个城辖区中分别进位不少于5个、3个、2个位次。

“显著提升”“明显进位”,这些词汇凸显连云港聚焦县域经济,发力拉长这块短板的紧迫感。提到县域经济,是经济大省江苏的鲜明标识之一,“百强县”占四分之一的席位,昆山、江阴、张家港包揽前三是常态。不过,这个江苏的强项,却是连云港的弱项。来看会上具体分析——

从全省看,2020年,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地区生产总值分列全省第60位、71位、88位、87位,比2015年分别下降3位、1位、5位、2位;

从全国看,连云港各县区的位次也都不同程度地发生波动。东海县2014年、2015年曾两度入选“百强县”,2018年、2019年以末位入选,2020年未能入选。赣榆区2015-2017年入选全国百强区,2018年后未能进入百强行列。

过去这一年,连云港多项经济指标增幅跑在全省前列。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增幅全省第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4%,增幅全省第2;建筑业增长9%,增幅全省第2;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6.2%,增幅全省第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1%,增幅全省第4。去年前11月,工业利润总额增长55.7%,增幅全省第3;服务业利润总额增长81.1%,增幅全省第2。

就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看,去年连云港增长8.8%,增幅全省第7。作为区域发展的追兵,连云港奔跑的势头,应该更快些,如此,才能加快赶超跨越的步伐。

“县域经济是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也是最大的增量空间、最大的增长潜力。”连云港市委书记方伟点出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原因所在,他说,要把县域经济放在新的时空背景中来审视、放在更大的发展格局中来定位,推动县域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县域经济上去了,连云港发展好势头更可持续。“瞭望君”注意到,2月9日上午,方伟来到灌云调研,要求当地坚决摆脱路径依赖,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硬作风,不断提升园区集聚力承载力,为新项目落地奠定坚实基础。

有产业才有强经济

与苏南强县相比,连云港县域经济最大的差距在于实体经济偏弱,工业化的进程慢、水平低,发展不充分制约县域经济的整体水平。因此,实现县域经济赶超,关键要补工业化的课,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融合起来,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的硬核实力。

产业发展,项目为王。过去几年,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中华药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连云港迈入4000亿“工业俱乐部”,关键在于坚持不懈抓产业、抓项目。方伟认为,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守护实体经济基本盘,坚定不移抓牢有效投入强牵引,以产业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以项目投入的“稳”支撑各方面的“进”。

回望来时路,进路更清晰。“十五”期间,连云港学习苏南发展经验,大力推进临港开发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县域工业化水平持续提升。海洋经济开发区、堆沟港化学工业园、浦南开发区等特色园区集聚一批项目和企业,支撑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其时,连云港入选首届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灌南、东海、灌云跻身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赣榆入围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此后,灌河半岛经济区和灌云、赣榆、连云等县区沿海开发快速启动,东海、新浦、海州产业园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沿海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框架初步形成。

此后,连云港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聚焦县域经济发展,以发展生产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很快,柘汪、板桥、燕尾、堆沟等一批县域经济工业承载园区在沿海成长起来,与徐圩新区发展形成呼应。“十一五”期间,连云港四县经济总量全部实现翻番。

不过,之后十年间,因为“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招商思维影响,粗放式增长模式制约,连云港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不高,县域经济在区域竞争中慢下来。

没有县域经济的雄起,连云港很难在苏北赶超跨越中有更大担当。“区域竞争已到白热化的阶段,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方伟说。以县区的稳和进,支撑连云港的稳中有进。抓项目,攻招商,连云港各县区很快动起来。

比如,2月8日,灌南县举办新春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云会晤”,25个项目集中签约,计划总投资108亿元。

赣榆召开产业招商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要求把产业招商作为“头号工程”,千方百计去抢,全力以赴去争,努力建成“建成苏北第一区”。

有特色才能竞相发展

今天,连云港发展县域经济恰逢其时。

随着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的加速崛起,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的快速发展,连云港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特别是大炼化、中华药港等龙头型、基地型项目,能为关联产业发展发挥强大的牵引带动作用,为各县区发展拓展广阔空间。

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调整北挂钩合作机制,推动产业链在省域内协作分工,为连云港对接苏南优质资源、学习借鉴先进模式、深度融入制造强省的产业分工,提供千载难逢的契机。

此外,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东中西区域合作等重大战略中,也蕴藏着许多政策机遇和现实红利。

抓住机遇,靠实干。在方伟看来,实现县域经济进位目标,关键看实体经济。各县区要从县域实际出发,结合自身优势,选定1-2个主导产业,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平台,主动补链强链扩链,提高产业垂直整合度,壮大产业链规模,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

说到县域经济特色牌,连云港有几张。比如,在工业领域,赣榆发展临港产业,经济总量突破700亿元;在服务业领域,赣榆的海鲜、东海的水晶成为打卡网红。东海去年新入库电商规模以上企业76家;灌云主题服饰电商规上厂家超1000家,网络销售占全国70%,活跃网店5000多个。赣榆靠网吃海,海苔、扇贝、鱿鱼、比目鱼等海产品,网上销量全国第一;在农业领域,两灌菌菇远销欧美国家。

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发展,连云港放眼“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对每个县区都做了“画像”。海州区“建设一流的现代化主城区”,赣榆“建好江苏北大门、苏北第一区”,东海“打造东陇海经济带上的标杆示范”,灌云“跻身苏北第一方阵”,灌南“争当现代化新港城建设排头兵”。根据各县区自然禀赋和产业特色,连云港规划各自主攻方向。

东海,重点发展新材料、循环经济、矿业、现代农业等产业;

灌云,重点发展炼化一体化及化工新材料、高端纺织、主题服饰、临空经济;

灌南,重点发展化工医药、酿酒食品、机械电子、板材家具;

赣榆,重点发展高端石化、装备制造、新能源、海洋产业等产业;

海州,围绕政务、科教、文化、商业、交通五个中心,加快建设“活力主城区”;

连云,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深蓝渔业、港航服务业,加快创建“现代化国际海滨城区”。

面对县域经济发展风口,方伟要求各县区“一把手”必须当好“一线总指挥”,带头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手的山芋,用“跟我上”的行动,带领干部群众攻坚克难。

发展关键是富民增收

连云港县域面积大、县域人口多,地貌类型多样、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深厚,把这些资源调动起来,让县域经济发展贴近富民增收,让老百姓从县域经济发展中获得感更强。

以产业为支撑,做大富民经济,连云港各县区去年已有不错表现。赣榆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5家;东海电商网络零售额240亿元,快递收发突破1.85亿件;灌云电商交易额163亿元、增长61.4%,网络零售额超30亿元、增长48.4%,快递业务量5000万件、增长17.6%;灌南食用菌实现产值65亿元,葡萄种植面积达3万亩。

正是产业的快速发展,让连云港人钱袋子鼓起来。去年,连云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73元、增长11.1%。

县域经济发展要想让百姓得实惠,关键是要抓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推动产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连云港要求各县区选定1-2个主导产业,补链强链扩链,提高产业垂直整合度,壮大产业链,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

瞄准硅材料产业持续发力,东海今年推进晶海洋10GW光伏组件等重点项目建设,增强产业链整体水平和竞争力,推动硅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工业应税销售增长26%,争做产业强县发展标杆。

深夜,在赣榆水产品交易市场,电商主播纷纷出镜,为手机一族直播午夜海鲜市场的繁荣。为做好海鲜直播产业,赣榆今年将对海头镇、石桥镇水产品交易市场进行改造,打通“育养捕储运”以及深加工供应链,打造全国最大的海产品电商直播基地。

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县域经济才能发展更快。县城和乡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枢纽性作用。发展县城乡镇,推动城与乡之间形成互补,实现双向互动,形成新的经济发展链。

赣榆动作最快。抢抓沿海发展机遇,赣榆加快赣榆新城建设,金沙、蓝湾的城市形象初步显现。未来,赣榆还将推进海头镇和城区融合,打造一批小城镇组团,让村里人享受城市生活品质。

打造具有产业支撑、区位和特色经济优势明显的县城,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重镇、旅游重镇,推动要素向县城集聚、人口向县城集中、产业向县城集群,使农村产业与城镇需求衔接起来,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融合起来,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县城乡镇打造成为县域经济的龙头和农村城镇化的经济中心。这是连云港布置给各县区的必答题。

县域强则经济强,县域强则城市强。辽阔的海州湾畔,连云港县域经济迎风扬帆。

瞭望2022-2-23

 

 

南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探析 文章下载

南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探析

竞相发展争出彩——南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探析

“郡县富,天下足。”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

南阳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较大。加快县域腾飞,对南阳建设省副中心城市起着重要作用。市两会提出,强力实施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行动。当前,南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如何?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在县域经济布局中找准定位、抢抓机遇、争先作为?近日,记者联合南阳市统计局调查组深入部分县区进行调查。

经济实力逐步壮大

春节刚过,走进西峡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到处涌动着加速发展的热潮: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一台台运输车辆来回穿梭……

在这18.25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内,入驻企业287家,建成特钢、新材料、装备制造、中药及食品加工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完成工业总产值达530.8亿元。

记者穿梭在镇平县石佛寺镇的大街小巷,只见玉器摆件、挂件等琳琅满目。这样一座没有玉石资源的小城,如今却成为年产值200亿元,年销售额300亿元,年均增加值达30亿元,全国最大的玉石加工、销售集散地和玉文化研究传播中心。

新野县则依托肉牛、蔬菜、花生、优质小麦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牵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全省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形成了以科尔沁牛业、裕康面业等20家企业为群体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眼下,各地依托优势特色资源,打好发展优势仗,全市县域经济风生水起。

各县市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以强县富民为主线,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城乡贯通为途径,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地区优势,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数据显示,2020年,南阳市县域经济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80.60亿元,同比增长2.4%。县域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3.4%,同比增长2.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9个县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县域经济拉动全市增长1.8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5%。县域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5.84亿元,同比增加4.7亿元,增速为3.9%。

与此同时,各地持续提升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专业能力,大力推动金融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流向实体产业。2020年全市县域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3378.85亿元,同比增长16.1%,年末贷款余额1707.05亿元,同比增长14.1%。县域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重要力量。

特色农业发展迅速

作为农业大市,各地持续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使之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力量。

春光正好,不误农时。2月17日,记者在宛城区瓦店镇古桩月季种植基地内看到,30多名务工人员正忙碌着。“月季园的活都是老熟活,好干,钱还给得及时,乡亲们都愿意来。”在此务工的脱贫户李敬录高兴地说。

宛城区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村级集中,整村推进”的发展思路,变单一粮食种植向多元化特色种植发展,建成了黄台岗特色蔬菜、瓦店精细菜、茶庵温棚蔬菜等生产基地,红泥湾生猪、黄台岗蛋鸡、高庙肉牛、汉冢水产等养殖基地,汉冢卢园、瓦店大山农业科技园、高庙文景园等一批兼具“菜篮子”、休闲观光、生态保护等功能的都市农业景点。这些特色种植业生产基地覆盖带动全区1200余户脱贫种植户,实现了特色农业种植区脱贫户稳定增收。

南召县建成苗木花卉、食用菌、中药材、柞蚕等特色种植养殖基地125个,打造农业产业化集群3个,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905家,土地流转面积达19万亩,1.3万余户脱贫户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参与务工、辐射带动、保底回收等多种模式,实现户均年增收5000元。

西峡县大力发展香菇产业,全县近10万户农户从事香菇产业,香菇制品年出口6.94亿美元,已形成香菇种植、加工、贸易和物流集散等全产业链,西峡县已形成猕猴桃人工种植面积14.2万亩,年产猕猴桃7.5万吨,综合效益22亿元。

调查显示,2020年,县域设施农业种植面积51.13万亩,同比增长46%,“三品一标”农产品基地面积489.31万亩,同比增长11.7%。同时巩固壮大了粮、畜、菜、油四大基础产业,培育形成了“一菌”“两花”“三果”“四药”特色产业。月季、玉兰、艾草种植规模均居全省第一。

随着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就业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南阳市县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80元,同比增长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49元,同比增长1.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8元,同比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226元,同比增长3.4%。

城镇乡村贯通融合

随着西峡鹳河文化园、内乡城市生态公园、社旗赊店古城、新野白河湿地公园、方城“三河一廊”综合治理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实施,县城面貌发生显著变化。西峡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方城、邓州等7个县市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11个县市全部成功创建省级以上卫生县城;西峡太平镇、镇平石佛寺镇、邓州穰东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22个镇进入全国重点镇……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新时代新矛盾新需求的重要抓手,也是塑造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的现实需要。县域是连接城市群、都市圈和乡村之间的重要区域。各地不断优化功能布局、完善功能设施,努力推动城乡贯通融合发展。

南阳市把解决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大事狠抓落实,加大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文化的融合发展。数据显示,2020年末,县域共有普通中学425所,同比增长7.6%。普通中学任教教师41601人,同比增长4.4%。小学任教教师51279人,同比增长6.9%;全年专利授权3463 件,同比增长43.7%;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41826张,同比增长11.1%,医疗卫生机构人员38889 人,同比增长11.8%。

全面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县域固定电话用户24.25万户,同比增长15.9%;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37.7万户,同比增长12%。县域公路里程3.93万公里,同比增长2.3%,特别是“四好农村路”进程不断推进。

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参保人数855.35万人,同比略有增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28.77万人,同比增长4.8%。

持续打造蓝天县城、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污水处理厂76座,同比增长5.6%;垃圾处理站154个,同比增长45.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同比增长7.9%。全市80.2%的行政村实行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61.4%的行政村建立了公共厕所,县域城貌和村容有了很大改观。

拓宽发展实现跃升

县域活,则全市活;县域强,则全市强。调查显示,全市县域经济在发展的同时,由于作为大农区、大库区、大山区,县域经济存在着综合实力不强、县域投资不足、工业化水平低、产业层次不高、经济外向度低、整体竞争力弱等问题,必须拓宽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县域经济跨步跃升。

调查组提出,南阳市应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破除一切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摈弃一切束缚发展的落后意识。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筹资、统一建设,改善县域内外联系条件,优化投资环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优化发展环境,着力营造比较优势。必须把环境经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做到门槛更低、服务更好、环境更优,增强县域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调查组特别强调,南阳市应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助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加大对县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财政弱县进行倾斜,以缓解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成效方面的压力。同时出台更大力度的支持政策,在项目安排上向经济落后的县区倾斜,解决落后地区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压力,助推县域经济实现新突破。

当前,南阳迎来建设省副中心城市的重大机遇。展望未来,县域经济发展信心满、机遇多、底气足。进入新的一年,南阳市的县域经济必将迎来大发展的春天。

南阳网2022-2-24

 

 

宿松着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章下载

宿松着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化,是一个地方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发展的精髓和软实力所在。一地方有了文化,才有灵魂,才有生命力和创造力,有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才会有蓬勃发展的底气和定力,群众才会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安庆市宿松县文化事业大繁荣的一年。

这一年,该县大力推进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高效开展文化服务活动、扎实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快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有序开展体育健身赛事活动,文化软实力得到全面提升,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保护传承,重筑高地

2021年12月30日,京港高铁安庆至九江段开通运营,标志着宿松从此进入了高铁时代。宿松县文化旅游体育局认真组织、精心编排,在站前广场,用舞龙、扭秧歌、敲锣鼓的方式,欢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在这种场合,这种意境下,聆听宿松文南词别具一格。其实,文南词与黄梅戏有姊妹腔之称,数百年来在传承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但两者的内核区别在于‘声腔体系’不同。”当天,参加高铁开通仪式表演的老师介绍。

文南词是流行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于采茶戏和黄梅戏。文南词的生成和发展阶段,是以宿松为中心,辐射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进入发展和繁荣阶段后,宿松文南词演出正戏和整本大戏,民间戏班多,民间艺人多,借鉴了传统的灯歌和灯舞的表演形式,伴奏加入了断丝弦,作为地方剧种基本形成。

“文南词作为一个剧种已经列入国家戏曲剧种目录,具有极强的学术、艺术和社会价值。随着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变化,在借鉴、引进、移植的过程中,文南词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影响了周边的兄弟剧种,许多艺术元素被黄梅戏所吸收,推进了黄梅戏的变革和发展。”宿松县文化旅游体育局艺术股股长杨扬向记者介绍。

在文南词保护过程中,该县注意坚持以安庆方言为主和文南词声腔体系为艺术本体,原生态保护文南词;坚持遵循民间艺术自身的发展衍变规律,形成独具宿松浓郁地方色彩的戏曲艺术形式。

过去一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该县组织百场文南词演出活动,启动实施文南词保护传承“131”工程;编辑出版省级非遗《九井沟传说》《小孤山传说》乡土读本;完成宿松县新黄梅演艺公司等2家第二批省级传承基地申报工作;新创作大型红色题材的黄梅戏剧目《浴血罗汉尖》如期在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上进行展演并完成有戏安徽线上演播。

过去一年,该县在文物保护利用上,组织实施的徐文藻烈士陵园主体修缮及环境整治、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展陈提升和养英山庄刘邓大军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驻地旧址维护加固及环境整治(第一期)均已完工待验收;启动廖河戏台消防工程和防雷工程建设;通过鼓励引导、发动社会力量等方式积极筹措修缮资金,让梅河古民居、江冲民居、辣树屋等一批县保单位得到有效保护。

据宿松县文化旅游体育局一级主任科员郭继春介绍,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尤为重要,今年该局将按照计划完成100场文南词演出任务,实施文南词传承“131”工程,即创排1台较高质量的文南词大戏,3台文南词小戏,组织一系列文南词专场演出和培训活动;完成《宿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读本——宿松香芽制作技艺》的编辑出版工作;启动宿松县第三批非遗传承人申报工作等,切实让宿松丰富文化遗存重焕生机和活力。

全民阅读,文化粮仓

在当地采访时,中安在线记者走进宿松县孚玉镇民东社区农家书屋,宣传干事石莎莎正在给书屋里看书的孩子们讲述革命烈士的故事,大家聚精会神地听着,用心感受那段激昂的岁月。

“每到周末,社区的孩子们都会来这里看书、写字。农家书屋更是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好地方,我们在这里策划了童言学党史、童心知党情等各类活动,力促形成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的良好氛围。”石莎莎向记者说。

为了充分发挥好农家书屋主阵地的作用,该县多个农家书屋采取开展一个小时的小课堂形式,组织志愿者为青少年儿童诵读、讲述红色故事,并设立“红色阅读”专柜,陈列各类党史系列丛书,方便群众阅读、学习、借阅,确保在推进全民阅读工作的同时,让党史学习蔚然成风、入脑入心。

过去一年,宿松县推进全民阅读充实“文化粮仓”,建设以县图书馆为总馆、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分馆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成数字农家书屋211家,实现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全覆盖;设立流动图书服务点15个,每半年更换书刊,累计流转图书20次、共计5000册。提升阅读服务。推进数字化阅读,总馆现藏电子图书80万册(种);拓展线上服务,开展“网络书香 阅见美好”等线上活动,扩大阅读覆盖面。创建阅读品牌。培育特色阅读品牌,累计开展“‘千人阅读 大家讲书’阅读推广进校园”等阅读品牌活动23场次;积极参加“书香安徽”系列评选,获评省“十佳书香之乡”2个、“十佳书香社区”2个。

为充分发挥农家书屋公共文化阵地作用,该局还组织了“红色百年·阅读经典——书香二郎”庆祝建党百年主题教育活动等阅读进基层活动7场次;组织3家发行单位参与村级农家书屋结对共建活动,捐赠图书2457册;完成211个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共计12871册(种)。该局新闻出版股负责人舒国相表示。

该县突出活动主题,让全民阅读活动丰富多彩,更是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宿松县文旅体局被授予全省“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优秀组织单位,1个文化协管员被授予全省“新时代乡村阅读榜样”“优秀读者”和“优秀组织者”等称号,1个综合文化站站长授予全省“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优秀读者”称号;1个家庭被省委宣传部表彰为“全省书香之家”称号;2个农家书屋和2名农家书屋管理员获评“安徽省第四届百家示范农家书屋和百佳农家书屋管理员”称号;7个农家书屋、8名农家书屋管理员获评安庆市第一届“示范农家书屋和优秀管理员”称号等等。

文化振兴,铸就灵魂

“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锣鼓一敲乐翻天,我们四人上台前,全会精神来宣讲,劲更添……”近日,宿松县凉亭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创新形式,通过三句半、诗朗诵、诗词采风、诗画展等方式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主要内容,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到群众中间。

“用文艺表演的方式宣传党的好政策,以前只在电视里才能看得到,今天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了,确实感觉不一样。”村民们看了后激动地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富裕起来的农村,应有怎样的文化生活?村民们的文化生活平台在哪里?这些,都是当下乡村文化建设中亟待破解的一道道考题。

文化渗透性强,关联度高,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过去一年,宿松县认真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着力加快以均等化、标准化、社会化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广泛举办文化惠民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培育了乡村的文明风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绩巨大。

组织开展“送戏进万村”演出活动209场,超额完成年度任务10%;“戏曲三进”演出活动152场;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云上过大年”文艺展演64场,其中12个演出视频在安徽省文化馆展播,并同步在学习强国平台上播出;开展“红歌展演”“宿松民歌展演”、“广场舞大赛”等20余场区域文化活动;围绕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组织开展区域文化活动12场、相关大型文化活动6场;累计开展各类文艺活动847场次,全县图书流通服务达324433人次,文化惠民总服务达374346人次;通过举办线上文化服务,拓宽服务视觉,21个文化视频在宿松县文化馆公众号展播,提升文化服务效能,保障了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我们举办的各类活动都以群众唱主角,节目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充分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热情,体现了人人参与文化,人人共享文化。”宿松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吴辉告诉记者,2021年,该县文化活动频率较同年增幅10%,各项活动的开展对群众陶冶情操、弘扬文化、鼓舞士气发挥了积极作用,激发了群众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源动力。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富脑袋,意味着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显著提升、精神风貌显著改变,宿松做到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的生命力。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着力加强地方文化建设,推动区域发展。宿松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自磊表示,今年该县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深化文化旅游体育融合为抓手,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设文化、旅游、体育强县为目标,用心抓实抓细各项工作,努力推动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发展结硕果。

中安在线2022-4-12

 

 

 

瞄定“两个确保” 找准县域经济成“高原”的发力点 文章下载

瞄定“两个确保” 找准县域经济成“高原”的发力点

李刚

县域活则全盘活,县域强则省域强,县域稳则大局稳。河南县域面积约占全省的85%、常住人口约占全省的70%,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60%,县域经济在全省大局中始终是强力支撑、坚实底盘,是河南激活国内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基石,也是河南在新发展格局中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的关键所在。实现“两个确保”的基础在县域、潜力在县域,很多优势也在县域,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方能为实现“两个确保”奠定坚实基础。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就要筑牢发展基石,持续把县域治理“三起来”作为根本遵循,找准县域经济“成高原”的发力点,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彰显特色,在创新体制机制中激发活力、破解难题。

突出把特色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成“高原”的“压舱石”

产业兴则县域兴,产业强则县域强。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的命脉和根基,聚焦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是县域经济成“高原”的重要途径。突出特色培育产业优势,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引导各县对特色优势产业在新发展格局下进行再梳理、再定位、再聚焦,找准自身优势潜力和产业发展趋势的最佳结合点,因地制宜明确产业主攻方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差异化发展。优化开发县(市)要突出转型提质,通过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打造以及延链补链强链,壮大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县(市)要突出特色高效,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积极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生态功能县(市)要突出环境保护,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发展绿色消费经济、大健康产业和县域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走出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成高原”路子。近年来,鹿邑县立足全省、全市重点发展县的功能定位,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了化妆刷“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火锅食材全链条“百亿级”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西芹、楸树、小辣椒、蒲公英等高效农业,以及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林果、优质蔬菜、优质中药材等重要农产品基地迅速壮大,“一乡一特色”格局进一步彰显,为鹿邑在县域经济“成高原”走在前列、更加出彩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突出把开发区建设作为县域经济成“高原”的“主战场”

开发区是对外开放的排头兵、招商引资的主阵地,是县域经济“成高原”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在战略目标、发展模式、宏观政策、管理体制等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推动开发区真正成为经济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有助于全面增强县域经济活力,持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坚持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向,整合提升现有县域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和产业承载能力。聚焦开发区“二次创业”,引导各县(市)探索“管委会+公司”管理运营模式、“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一体化推进模式以及“一区多园、一园一链”产业发展模式,纵向拉长产业链条、横向壮大产业规模,培育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同类行业集聚、配套企业完备的产业集群,形成“一开发区一主导”“一开发区一特色”的全新产业格局,进而打造一批县域百亿产业集群,为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夯实基础。河南省鹿邑县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升级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出以“百园增效”行动为抓手,以亩产论英雄,明确亩均投资强度、环境准入等控制性指标,加快落后产能和低效资产“腾笼换鸟”,提升用地产出效益。持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的管理团队建设,着力推行领导班子任期制、员工全员聘任制、工资绩效薪酬制,有效激发了开发区济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有力促进了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

突出把重点项目作为县域经济成“高原”的“牛鼻子”

发展是硬道理,项目是硬支撑。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主抓手,是催生调结构突破点、新动能生长点、扩需求支撑点、稳增长关键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从某种程度来看,一个重大项目就是一个新的经济爆发点,一批项目就能构成新的增长极。从某种意义上说,今日之项目就是明日之动能,今天的项目数量就是明天的经济总量,抓住了项目就等于抓住了发展,谋划好了项目就等于谋划了未来,项目在经济发展中居于“王者”地位。坚持项目为王,就要把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转化为一项项高质量产业,实现产业化、集群化、品牌化,进而迈向中高端、处于关键环。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最终要靠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来支撑。筑牢项目支撑,持续谋划招引新项目,要在升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装上“智慧芯”、塑造“智能脑”,让传统产业项目焕发生机和活力;要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六新”产业上不断取得突破,有效培育壮大新动能;要筑牢要素支撑,强力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管理六大生产要素向项目流动、汇聚,让优势更优、强项更强,把短板补齐、把弱项补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支撑县域经济“成高原”跑出“加速度”。鹿邑县牢固树立“项目为王”鲜明导向,坚持把产业项目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中之重,把新基建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工程,把投产达效作为项目工作的一把尺子,把项目要素保障作为检验各职能部门工作的重要标准,把完善产业链创新链作为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牵引性任务,把项目化、产业化、工程化、信息化、方案化作为党委政府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法,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为长远发展蓄势赋能、增添后劲。

突出把改革创新作为县域经济成“高原”的“动力源”

改革开放是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必须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潜力、向创新要动力。强化改革推动,聚焦破除制约县域经济成“高原”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放权赋能改革,打破传统路径依赖,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使县域发展要素配置更加高效、内生动力充分激发、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强化开放带动,大力实施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归雁招商,动态完善重点产业链图谱和招商路线图,推行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招商新模式、新机制,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县域流动,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强化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改革开放汇聚创新资源,让更多创新资源为县域所用,让更多技术向县域转移、更多成果在县域转化,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融合,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鹿邑县坚持以改革开放创新增力,突出用好改革招、打好开放牌、走好创新路,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和开放创新。大力实施产业招商,以美妆时尚、食品加工、机械智能制造、纺织服装四大大主导产业,实施产业链图谱招商,持续招大引强、招新引精。引导现有企业加快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改造;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重点推进实施技术改造、研发创新、成果转化,有效地推动了“存量变革”“增量崛起”。

突出把优化环境作为县域经济成“高原”的“金招牌”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优化营商环境是县域经济“成高原”的关键所在。县域经济要在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不能简单比拼优惠政策和要素成本,必须依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营造公平市场环境、激发市场内生动力,塑造最强劲的吸引力和最持久的竞争力。实践表明,哪里营商环境好,哪里发展就快;哪里营商环境优,人才、资本、项目就流向哪里。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战略性基础工程紧抓不放,聚焦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以“环境好”体现“制度优”、以“硬措施”托底“软实力”。不断加大“放”的力度,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容缺办理”“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等改革举措。注重优化“管”的方式,推进“互联网+监管”平台建设和应用,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对重点领域实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监管。努力提升“服”的实效,推广应用政务服务“豫事办”实现更多民生服务掌上办、随身办。鹿邑县致力于打造“用户思维、客户体验”的营商环境,拓展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全县“一屏掌控”、决策“一键智达”、监督“一览无余”、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一网通享”的“数字鹿邑”,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企业办事“找最少的部门”“跑最少的路”“花最少的时间”“交最少的材料”,提升了企业的获得感,为县域经济“成高原”创造了良好环境。

突出把守牢底线作为县域经济成“高原”的“稳定器”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必须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牢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保持敏锐洞察果敢,实现本质安全,夯实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基层基础,坚持以一域之稳定为大局稳定尽责作贡献。必须守牢疫情防控底线,疫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要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方针,始终以思想主动确保防疫工作主动,以工作的确定性应对疫情的不确定性,从紧从严从实从细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守牢安全生产底线,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常态化、全覆盖、无死角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守牢社会稳定底线,深入开展“三零”单位创建,完善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四治”融合体系,打造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升级版,让群众生活在安定的环境里,确保社会大局持久稳定、和谐稳定。鹿邑县坚持坚决果断,战疫战汛双战双赢,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及早研判、快速反应,守住了鹿邑阵地。及早应对极端天气,全面落实省委提出的防汛金标准,确保了全县安全度汛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牢固树立“万无一失、一失万无”和“没有稳定、一切归零”的意识,打赢大庆安保维稳攻坚战,“166”机制赋能“三零”单位创建,以鹿邑一域安全为服务大局安全作贡献。(作者为河南省鹿邑县委书记)

中国发展网2022-2-8

 

 

借“机”登高 智创未来 鄂城区奋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文章下载

借“机”登高 智创未来 鄂城区奋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这里是千年古都。1800年前,孙权改鄂县为武昌县,筑城建都。

这里是鄂州之心。拥有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土面积、65%的人口和5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

这里是枢纽要城。全球第四个、亚洲第一个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机场位于行政区域内,6条高速公路四通八达,3条铁路干线穿境而过。

这里是田园都市。90里长港连接梁子湖和长江,好山好水好区位,加之持续提升的城市品质,助力鄂州荣获全国文明城市。

花湖机场通航在即,鄂城区60多万人民正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沸腾状态干事创业,踔厉奋发、快马加鞭,攻坚冲刺“十四五”期间县域经济全省十强、全国百强,加快建设经济强、生态美、百姓富、文明兴的现代化美好鄂城。

借船出海,借“机”登高。武鄂同城,空港门户,美好鄂城,蓄势待发。

依托空中“出海口”推动县域经济乘“机”起飞

县域经济是一个地区的基本经济单元,是区域发展的基石、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支撑。

“十三五”期间,鄂城县域经济在全省一类县市区中排名第16位。鄂城因钢而兴,较长一段时间,以鄂城钢铁公司为首的钢铁行业是鄂城乃至鄂州经济发展的支柱。近几年鄂城区加快转型步伐,实施绿色智慧化改造,经济结构由重转轻,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几年前的15%提升至如今的57%。

“全区产业结构正在进行‘新老’交替,全球第四个、亚洲第一个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将带动我区从‘钢城’迈向‘港城’。”鄂城区委书记董国平说,全省“头号工程”——鄂州花湖机场将给鄂城带来新期待。

鄂城,作为鄂州花湖机场行政区域所在地,正在成为全域空港经济的引领者、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和总部经济集聚区,中部地区“空中出海口”呼之欲出。

“十四五”期间鄂城县域经济发展新目标:力争进入全省十强,冲刺全国百强,筑牢鄂州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

2021年,鄂城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86%,技改同比增长45.09%,工业产值同比增长31.46%,限上社零额同比增长27.8%。

2022年,鄂城区以项目攻坚增动力、稳增长,超前谋划一批专项债项目,全力服务网驿光电科技产业园、中新开维绿色食品产业园等18个新签约项目早开工,以最快速度推进上海华怡集团悦科(湖北)数据中心等21个在建项目早建成,推动深圳特普生传感器等10个项目早达效。

目前,鄂城区正优化“东接、南拓、西进、北控、中优”的产业空间发展布局,致力成为全域空港经济的引领者。沿吴楚(高新)大道打造以樊口为龙头的科技创新轴,沿106国道和汀碧线打造先进制造业转型发展示范带,沿长港河与四峰山——白雉山打造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发展带,沿长江区块打造现代服务业和美丽宜居生态带,着力构建空港产业发展新格局。

鄂州海关副关长倪雄武说,随着花湖机场的通航,借助铁水公空多式联运的优势,鄂城将成为辐射内陆、通江达海的中部开放高地。

当好武汉“小跟班”,打造鄂州“小光谷”

深化“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鄂城”模式,当好武汉“小跟班”,承接共建“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打造鄂州“小光谷”。

鄂州市鄂城区三级干部大会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做强科技创新变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夯实高质量发展底盘。

2022年,鄂城区将扎实开展“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三年行动,支持世纪新峰、华中重机、吴城钢铁等传统优势企业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支持顾地科技、金牛管业、兴欣建材等企业建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创业共同体;发挥重型机械制造、工程塑胶管材等“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品牌优势,支持兴欣科技公司科创板上市,提升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同时,依托悦科(湖北)数据中心项目,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建立数字产业科创园,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

2022年,鄂城区积极推动滨江科技新区建设省级高新区,推动泽汀碧片区、花湖开发区建设创新型园区,打造以樊口片区为龙头、牵引花湖和泽汀碧片区、辐射全域的鄂城创新轴。健全区校合作新机制,实施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培养一批“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滨江科技新区是鄂州新的经济建设主战场、产业转移主阵地、科技创新主引擎、绿色发展主心骨、武鄂同城主动脉,是承接光谷科创大走廊的重要节点。规划以青天湖片区、鄂州站片区、月河岛片区为核心,形成面积约61平方公里的滨江科技新区。以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武鄂同城化发展样板区、鄂州生态科技绿色发展引领区为目标,布局“一廊一轴,一芯两核三区”,打造长江之滨生态绿城、科创智造高新产城、三国吴都5A文旅城,争创省级乃至国家级高新区。围绕推动与武汉东湖高新区携手共建“园外园”,强力推进花湖开发区扩区调区工作,建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产业承载平台。

在创新驱动转动能、育产业方面,建强武汉大学鄂州特色种业技术研究院和武汉工程大学青天湖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对接“科惠网”鄂州分中心,支持技术转移机构建立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信息库。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入选科创“新物种”企业名单,力争2022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70家,有效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家,新入库“新物种”企业2家。

“未来,鄂城一定能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新高地,成为人才发展的新热土。”武汉工程大学校长王存文说。

实施“三百”行动,乐当企业“店小二”

2021年,鄂城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6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0个,完成省外到资73.257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600亿元。

眼下,该区正锚定“十四五”时期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目标,笃行实干、持续发力,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历史性突破。

产业和企业是县域经济的核心支撑。产业强、企业强则县域经济强。而产业发展和经济提速,离不开优质项目的集聚和带动,更离不开一流的营商环境做支撑。

今年,鄂城区将着力发挥基础优势,对接全市“157”产业集群,加快装备制造、冶金建材、轻工机电等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改造,大力培育光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跳起来摘桃子”,承接共建万亿“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培育千亿光电子、千亿新能源新材料、千亿农业现代化产业集群,打造百亿现代服务业、百亿智能制造、百亿临空产业集群。

春季是项目建设的黄金期,鄂城区正乘着虎年的春风,马不停蹄,奔腾跃进。2月11日,鄂州市鄂城区召开三级干部大会的同时,还召开企业家座谈会,组织90家企业代表、10家金融机构(银行)负责人开门问策、凝聚共识。会上通报表扬10家“亩产英雄”企业、9家“专精特新”企业;10家企业荣获“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奖”,每家企业获奖励20万元。

2月12日,鄂城区发布《“三百”行动系列方案》。“三百”行动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和“牛鼻子”。“三百”行动是工作闭环,通过“百日会战”持续烧旺招商引资“烈火”,通过“百日攻坚”迅速掀起项目建设“热潮”,通过“百日竞赛”全力打造营商环境“高地”。

“我们将坚持‘无中生有’‘有中生优’‘优中做强’,产业第一,项目为王,加大抓项目的强度、抓招商的热度、抓环境的力度,打好县域经济发展攻坚战、整体战。”鄂城区区长夏鑫说,今年计划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0个、50亿元以上项目2个、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新开工亿元项目不少于20个。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中小型科技企业倍增计划、工业进规商业进限培育计划,培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0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全年计划新增市场主体1.6万家,30家工业进规,60家商贸企业进限。

鄂城区已制定出台实施招商引资16条激励促进办法和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黄金22条”,评选优化营商环境“金牌案例”“金牌店小二”“金牌服务窗口”及“群众不满意服务窗口(单位)”;深入推进“三千活动”,摸排梳理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存在的困难问题,并限时督办解决;打造办事不求人、“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金牌“店小二”服务品牌。

打造山水乡愁地,走好绿色转型路

2月18日,鄂州市鄂城区汀祖镇“岳石洪村旅游综合体”项目集中开工,现场签约12位乡村“合伙人”,总投资逾1.3亿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岳石洪村旅游综合体项目是鄂城推动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进展。

汀祖镇过去几十年“一矿独大”,高峰时共有40多家矿场、30多家铸钢厂、60多家选矿厂。全镇方圆78平方公里内,可谓“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该镇岳石洪村曾率先开矿。然而,受长期采矿影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矿坑、尾矿库等裸露在外,存在安全隐患。

植绿、复垦,偿还生态债。2002年以来,全村从封山育林起步,逐步复垦工矿废弃地。如今,该村昔日的黄土山露天矿已被上百亩茶园“覆盖”,满眼绿意。岳石洪村的探索得到推广,汀祖镇16座无主尾矿库和5座矿山均已完成复垦,植绿近800亩。

前年底,鄂州市鄂城区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纳入中央预算内专项投资支持范围。去年6月,首笔4068万元中央预算内资金下达鄂州市。目前,该区30万亩老旧独立工矿区正谋划改造项目,全面加快焕新步伐。根据计划,2020年至2023年,4年内投资37.46亿元,重点围绕推动矿区居民避险安置、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生态修复、转型发展,在汀祖、碧石渡、泽林3个镇20个村谋划项目23个,覆盖人口超13万。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鄂城加大绿色转型,峒山变化巨大。峒山村村集体收入由2013年的52万元增至280万元,农民年收入由2013年的1.3万元增长到2.2万元。“十三五”期间,鄂城区6009户14329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30年接力,3年冲刺。鄂州市继2020年成功摘牌“全国文明城市”后,又提出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2022年鄂城区将兜牢民生底线,办好老旧小区改造、不动产办证、居家养老等“十大民生实事”,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湖北日报2022-3-8

 

 

商丘 高质量发展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 文章下载

商丘: 高质量发展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

豫东起风云,商丘涌新潮。

寒冬腊月,万物萧条,但行走商丘大地,从县区到乡村、从项目建设一线到企业生产车间,广大干群抓项目、上产业、谋发展的干劲火热。重大项目、致富产业、民生工程在加快推进,商丘各县(市、区)正厚植自身优势,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

郡县富则天下足。近年来,商丘市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做好城乡融合发展文章。

产业集聚 带动经济实力新跃升

永城市生产总值迈上600亿元新台阶,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10亿元的县(市、区)由2014年的1个增加到9个;民权、睢县、宁陵、夏邑、永城5个县(市)产业结构实现了“三二一”的转换升级;永城市、睢县被评定为省级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

这份“成绩单”,是商丘经济实力持续跃升的最好见证。

农业大市商丘,如何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落好笔,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做好顶层设计,才能引领发展。商丘强化组织领导,凝聚统筹推进合力,成立了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分包县(市、区)的市委常委、分管各系统、各领域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委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市政府办公室、市发展改革委等20多家部门为成员的市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各县(市、区)建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的相应组织机构,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形成全市“一盘棋”的良好工作局面,推进全市经济持续跨越发展良好态势。

看——民权集聚制冷企业112家,160多个零部件基本实现本地配套,冰箱冷柜产能占全国十分之一,冷藏保温车产量占全国60%以上。

看——睢县入驻制鞋企业200余家、产能超3亿双,产值突破200亿元,本地配套能力达90%以上。

看——夏邑拥有纺纱260万锭、织布15万吨、服装(针织童装)1.4亿件的产能,形成了集纺织、印染、服装、床上用品为一体的产业链。

看——柘城金刚石微粉产量、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70%、50%以上,制品占国内市场份额的30%以上。

看——宁陵复合肥年生产能力达850万吨,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优质复合肥产业基地。

看——虞城钢卷尺年产量达15亿只、产销总量占到全国的85%以上、出口总量占到全国的近50%。

看——永城大力发展“黑白”经济,形成了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和新材料为主的产业集群,龙宇煤化工是河南省4个精细煤化工基地之一……

集聚蓄动能,转型促发展。在各县(市、区)形成产业集聚的同时,商丘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十大工程”,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5家、省级高新区6家、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5家,均居河南省第1位;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居河南省第3位;高新技术企业13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6家;在河南省市级层面率先成立了商丘科学院。

项目为王 支撑县域经济新发展

去年,是商丘重点项目建设硕果累累的一年:第八届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签约项目70个、总投资382亿元;总投资100亿元的集美数智产业园、60亿元的龙泰新型绿色材料、55亿元的绿草地新能源产业园、50亿元的雪人冷链制造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落地商丘。

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项目是关键。多年来,商丘市坚持项目为王总原则,以项目为抓手、以创新为驱动、以质量为核心,让项目成为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只有抢抓重大机遇,才能积蓄跨越发展势能。商丘紧紧抓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着力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国电集团、国机集团、中建材集团、北汽福田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先后落地商丘。商丘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大格局,深化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合作,同菏泽、徐州、淮北等地区共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聚焦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两个关键,商丘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82.2亿元、精准扶贫企业贷款21.8亿元,均居全省第一位,顺利通过国家、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抢抓交通枢纽建设机遇,商丘制定全国省辖市首个《枢纽经济发展规划》,谋划实施城市快速路网和“三环九放射”市域快速通道,着力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商合杭高铁全线贯通,京雄商高铁(雄商段)扎实推进,阳新高速宁陵至沈丘段进展顺利,民权通用机场实现首飞。

项目和产业是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所在。突出载体建设,商丘推进开发区建设,3个2000亿级产业集群、4个1000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一批500亿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家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为项目落地提供有效平台支撑、要求保障。

近年来,商丘市突出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以商引商,吸引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商丘,形成了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同时,以“三大改造”为引领,突出抓好“五个五”重大工业项目,累计完成工业企业技术改造695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0%以上;大力培育发展生命健康、新材料、智能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效服务 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营商环境的好坏,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快慢、质量的高低。

为优化营商环境,商丘在全省率先制定实施《商丘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企业开办实现“一日办结”,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双流程”模式入选《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

“审势”谋局,“知势”定位,“借势”登高。为强化顶层设计,深入实施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一方案十专案”,聚焦“三高四提五突破”目标任务,商丘制定出台《商丘市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个一”工作体系》,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进产业升级,商丘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制定实施《关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实施意见》和13条重点产业链工作专案,推动产业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高质量迈进。商丘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成立商丘华商学院暨商丘企业家学院,开通运行“万人助万企”线上服务平台,设立“企业服务日”,把服务送到企业“门口”,让企业安心舒心搞发展。同时,建立重点项目联审联批周例会、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周例会等制度,市、县联动推动重点项目加快落地。

城乡融合 做强县域经济新引擎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如今的商丘城乡,乡村美景如诗如画,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县域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坚实底盘。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商丘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抓手,“四率”水平居全省前列,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注重城乡统筹,实现乡村振兴,不只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升级版,更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版。如今,商丘乡村振兴全面起势,全市6个涉农企业跻身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个乡(镇)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4个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示范强镇,10个村镇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个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同时,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商丘6个贫困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92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64.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增速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位;6个县(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9个县(市、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

风雨多经志弥坚,创新发展路犹长。站在新的起点,迈向新的征程,千万商丘人民正迎着新发展的机遇,踏着新时代的鼓点,再鼓干劲、再求突破、再创辉煌,奋力跑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筑起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

河南大小事儿2022-1-11

 

 

广丰区:奋力当好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 文章下载

广丰区:奋力当好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

工业转型升级、农业提质增效、旅游提档升级、城市品位提升、乡村全面振兴、民生福祉改善……一张张蓝图成为现实,一幅幅画卷徐徐展开,四月的丰溪大地上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升腾着希望和梦想。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今年以来,广丰区咬定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瞄准一流标杆,找准主攻方向,不断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奋力当好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为打造全市领先、全省一流的现代化强区提供坚实支撑。

工业挂帅 夯实现代产业“底板”

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抓招商、促项目,今年以来,已引进工业项目26个,总投资达115.3亿元;上饶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步伐加快、步履更实;“放管服”改革持续发力、营商环境“优”无止境……纵览这些“大手笔”,无不体现出广丰“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决心与实力。

工业是强区之基、财税之源、富民之本。广丰区坚持主攻工业、决战园区不动摇,大力实施工业强基倍增行动,加速产业集聚、强化平台支撑、激发创新活力、壮大数字经济,强力推动工业规模做大、质量做强、效益做优,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迈出了“打造全省工业经济强区”的坚实步伐。广丰获评“2021年度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

在加速产业集聚上,今年广丰区将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围绕新电子、新材料、新智造三大主导产业,推进驻点招商、专业招商、全产业链招商,深入开展“三请三回”“三企入广”活动,同时继续加大传统产业技改升级力度,推动银泰乐科技、同欣机械等23家企业完成技改,持续抓好黑滑石、石灰石特色资源产业开发。

在强化平台支撑上,广丰区将扎实做好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各项工作,加快推动博山二期工业用地开园供地,大力推进铜精深加工产业园建设,接续实施标准厂房三期、四期建设,加快产城融合进度。

在激发创新活力上,广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争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同时,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努力吸引更多创新人才汇聚广丰。

在壮大数字经济上,广丰区大力引进一批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项目落户,突出抓好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公共场所数字化转型升级,并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升级工程,力争渝网科技公司完成IPO上市。

项目为王 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总投资20亿元的TCL高盛达(二期)线路板生产项目成功签约,达产达标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以上,税收5000万元以上;总投资22亿元的广丰区贴片电阻及合金电阻生产项目成功签约,达产达标后年产值可达35亿元,利税5000万元以上……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如一粒粒努力向下扎根、不断向上生长的种子,是新动力、新活力、新希望,让广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夯实,动力更加强劲,后劲更加充足。今年以来,广丰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项目为大、项目为先”理念,精心谋划了区重点项目303个,总投资901.6亿元,年计划投资390亿元。各类重大项目数量、总投资额和年计划投资额均排全市前列、全省第一方阵。目前,工业方面已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1个,5020项目3个。

与此同时,广丰区还将加快推进“广丰里”夜经济、广丰国际大酒店等项目建设,加快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不断拓宽农村消费市场,强化广丰木雕城平台支撑,不断激发消费活力,推动商贸消费升级;有序推进铜钹山景区开发,启动十都大屋和龙溪村文旅综合体项目,加快推动龙溪颐养雅园、西坛田园综合体、铜钹山文旅、“老广丰”文化展陈、区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实施建设大湖公路沿线乡村振兴示范带,以项目成效带动全域旅游发展。

聚焦“三农” 吹响乡村振兴“号角”

“像这样的糖果生产线每天可以生产20万颗糖果,目前我们引进了五条这样的生产线,一天就能生产100万颗柚香的糖果。”近日,江西柚香糖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开始了试生产,一颗颗柚子随着机器的传送进入到糖果加工各个环节,达产达标后柚香的产值可以达到8000万元左右,对于马家柚原材料的需求每年达三四百吨。现代化经济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是题中应有之义。广丰区持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下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努力拓展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实现路径,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强区富民”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柚子品牌化、基地标准化建设,开展马家柚精品果园创建,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全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推行“智能农场+现代化农业园区+中央厨房+冷链物流+社区门店”模式,加速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发展蔬菜产业,新建设施蔬菜大棚8000亩,让农业成为更有效益、更有奔头的产业。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广丰区继续用好乡村建设1:2筹资机制,启动新一轮秀美乡村建设,持续抓好美丽集镇建设,确保6月底完成12个在建美丽集镇,同步启动嵩峰、东阳、少阳剩余3个美丽集镇建设。同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大力实施乡镇公路、通村公路改造提升,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让城镇既赏心悦目又富有品质。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广丰区加速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大力培育和引进“乡土人才”,推动吴村吸水砖等14个区级统筹项目落地见效,力争年经营性收入均超15万元。同时,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推动农村电商提质扩面,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幸福感更强。

深化改革激发跨越赶超“活力”

“根据延缓缴纳部分税费政策,贵公司可以在去年延缓缴纳3个月的基础上,今年再延缓缴纳6个月的税费……”4月11日上午,在芦洋产业园A区江西瀛洲铝业有限公司内,广丰区税务局征管股股长徐献辉正耐心地为企业介绍缓缴税费相关政策,帮助企业尽快享受政策红利。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促发展。今年以来,广丰区聚焦重点领域改革攻坚,聚焦改革与发展的深度融合,解放思想再出发、攻坚破难再加力,以大改革引领大发展,不断激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强大动力活力。

持之以恒深化重点改革。今年广丰区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用好“赣服通”“赣政通”广丰分厅平台,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跨省办;加快“容缺审批+承诺制”改革,推行容缺办理、告知承诺、极简审批;深入推进国企改革创新三年行动,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扶持广发集团做大做强。同时,持续推进农业农村、殡葬、商事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

不遗余力优化营商环境。广丰区以“第一等”的标准抓好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大力推进“法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等重点改革,着力打造“办事不用求人、办事依法依规、办事便捷高效、办事暖心爽心”的营商环境品牌。同时,深入推行企业“宁静日”制度,落实好“领导挂点帮扶”“开拓市场万里行”“千名干部入千企”等机制,搭建惠企政策兑现服务平台,充分发挥金融助力作用,不断释放减税降费、技改扶持等政策红利。牢固树立“百般呵护企业、充分尊重企业家”的理念,亲商、安商、扶商、护商,让广丰成为要素聚集的“磁场”、企业发展的“沃土”、投资兴业的“宝地”。过往皆序,未来可期。奔赴新的赶考之路,广丰信心坚定、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步伐稳健,必将在争先进位、比学赶超中创造出更加出彩的实绩,让更多人看到这座城市的无限潜能。(吴柳)

微讯广丰2022-4-15

 

 

 

舞钢市: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文章下载

舞钢市: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2021年,舞钢市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坚持“项目为王”发展理念,共引进项目63个,到位资金276.98亿元,工业项目有效投资同比增长10%,工业增加值增速21%,生产总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规上工业增加值、省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等主要指标均位列平顶山市第一、全省前列。

对于舞钢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高速度发展,舞钢市委书记刘文祥这样说:“重点项目建设是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舞钢市工业经济能实现逆势增长,这与‘大抓产业、抓大产业’的发展导向密不可分,也是‘万人助万企’活动结出的丰硕果实。”

“服务好现有企业就是最好的招商策略”

“现在销量好点了吧?资金问题和用工问题解决得怎么样了?”3月15日,舞钢市市长朱志骞一到环能科技有限公司,就问起企业运行中所遇困难的解决情况,组织人员现场办公。

去年以来,舞钢市增强“借势发展、借势超车”进取意识,强化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服务好现有企业就是最好的招商策略”理念,以优质服务不断提升现有企业竞争力,促进以商招商。

舞钢市成立工作专班,分包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立全方位、多层次政企互动机制,实行项目化管理、清单式推进,着力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瓶颈制约。同时,加强经济运行情况预警监测,探索建立煤电气油运保障新体系,提高快速解决经济运行问题的反应能力;创新服务机制,探索建立“一制度一协会四专班”机制,扎实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目前,已成功化解裕弘纺织、海文置地等企业问题楼盘14个,解决了现有企业发展难题,扩大了有效投资增量。

为形成“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体制机制,舞钢市围绕重点工作,动员党员干部服务企业不使假劲、推动项目不掺水分、招商引资不走过场,成功与中铝六冶签约投资20亿元的铝应用项目,实现中昌物流与中储棉合作;在服务企业过程中,该市形成项目谋划、招引、签约、开工、建设、投产、达效、运营等全过程一抓到底的责任机制,谋划投资15亿元的公铁智慧物流港项目,从项目选定到开工,由工作专班全程跟进,3个月建成运营;围绕钢铁、纺织、文旅康养和现代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建立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盟(会)长“双长制”,链长单位负责推动集群能级提升、组织研究产业政策和编制产业链图谱清单,盟(会)长单位搭建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平台,协同破解科技创新、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等瓶颈制约, 成立以舞钢公司为会长单位的特钢及特种装备制造产业联盟、以银龙集团为会长单位的精纺及纺织产业联盟、以天成鸽业为会长单位的现代农业产业联盟,将点状的三大主导产业拓展为链状的产业联动,推动区域特色产业自身循环发展,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

舞钢市强化要素保障,积极营造“开放度高、包容性强”的发展环境,充分考虑现有企业发展需求,加大降低税费、融资、物流、要素、机制“五降成本”力度,出台支持舞钢公司10条意见和支持安钢舞阳矿业公司12条意见,设立企业信贷周转金,大力开展基金招商、股权招商、资本招商,降低企业入驻、融资成本;突出市场主体培育,创新推进产业承接、 科技创新、对外开放、投融资、人才支撑、营商环境“六大平台”建设,依托舞钢公司宽厚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建河南省特钢研究院,与河南农业大学签订校地共建合作协议,与西安交通大学签约引进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项目,逐步建成服务企业的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中试车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打造以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 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营商环境,成立投资项目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自助服务平台,实现24小时政务服务不见面、不打烊,提供标准地出让、拿地即开工等服务。2021 年,舞钢市在全省首次开展的县级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第26位,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创新驱动,助力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

舞钢公司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基地落户舞钢;神州重工日前获批河南省2021年度平顶山市唯一“瞪羚”企业,也是该市首家全省首批中原学者工作站……

舞钢是一座经济与科教资源并不算突出的城市,何以在一年内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且屡获国家和省、市殊荣?

“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推动企业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推动关键部件向成套设备转变,打造经济发展第一引擎。”在舞钢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报告上或许能找到答案。

近年来,舞钢市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务,做长特钢及特种装备制造、做大纺织服装两大主导产业集群,并围绕发展导向和产业定位,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搭建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着力打造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

舞钢市出台科技创新资助奖励办法等,按照“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创新升级产业”的思路,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产业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随着2021年河南省特钢研究院正式揭牌及裕泰纺织、泰田重工两家企业申报加入“专精特新”企业库,国能中泰重工、神州永达成功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的创新竞争意识空前高涨,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也逐年增强,科技创新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和快速发展通道。

2021年1~11月,舞钢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7.1亿元,同比增长9.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9.6%;2021年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26家,增速36.8%。

发展绿色经济,全域旅游按下“加速键”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舞钢市旅游市场一派生机勃勃发展之势。3月12日、13日,该市二郎山景区、灯台架景区游人如织,“随着景区免门票等优惠举措的推出,目前景区日均接待游客近3000人次。我们及早做好疫情防控、安全检查等应对预案,确保游客游得舒心、玩得放心。”二郎山景区策划部负责人马雪骅说。

立足传统的山水景区自然资源优势,突出主导定位、培育发展动能,强化项目支撑和融合发展,是舞钢市接续发力全域旅游、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核心思路。去年以来,该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旅游+”和“+旅游”理念,加紧项目谋划,按下全域旅游“加速键”,通过打造高端民宿集群标杆、高科技旅游新业态标杆、自驾游营地服务标杆、融合发展标杆,建成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力推进全区域、全业态、全链条提升,实现全域旅游全面发展。

新年伊始,舞钢市及早谋划,通过做响宣传营销、做优旅游产品、做美旅游线路等措施,打造高端民宿标杆,补齐旅游要素短板,推进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全域旅游新亮点。树立“宣传旅游就是营销城市”理念,多渠道增加投入,构建立体营销模式,整体向外推介,不断提高舞钢的美誉度和影响力;立足核心景区提档升级,在二郎山景区新建南山门等设施,拓宽灯台架景区通景道路,规划建设祥龙谷景区停车场等一体化功能型服务中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持续推进姬庄村、王大苗村、人头山村等15个村庄创建河南省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挖掘钢铁全产业链工业旅游资源,打造集游览、科普、研学、购物、体验于一体的工业精品旅游产品,积极推动舞阳矿业旅游园区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打造虎头山革命烈士陵园、二郎山红色教育中心、石漫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旅游景区和舞钢市委党校家风家训馆、平舞会战馆等红色旅游研学基地。

做大旅游商品、做好特色住宿,是舞钢市推动全域旅游的重要发力点。通过在游客聚集地设立旅游购物商店,宣传并销售白茶、龙泉宝剑等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商品、文创产品,围绕冶铁文化、水灯文化,设计开发地标性建筑、微型水灯仿制品等具有文化特色创意的旅游纪念品;积极推进孤山寨、袁门水库、馒头山等3个高端民宿集群建设;引进一鸣书居建设乡村图书馆民宿,楼子沟民宿、九龙茶乡民宿、姬庄民宿二期已基本建成;加紧推进天福大酒店、融鹰大酒店等城区星级酒店布局和建设,补齐舞钢缺乏高端酒店短板。

此外,舞钢市还在做精舞钢美食、做强文体娱乐上下功夫。在朱兰、寺坡等中心城区建设美食街区,发掘推广农家饭、清真牛羊肉、舞钢传统水席等特色美食,优先发展寺坡美食街,推进建业百城天地建成运营,建设寺坡城市综合体;恢复举办端午龙舟赛,策划举办越野摩托车林道挑战赛和赛艇皮划艇、铁人五项、花式皮划艇等国家级、省级赛事活动;持续举办舞钢水灯节,开放音乐喷泉,谋划主题环湖灯光秀,打造以“夜游石漫滩,水上不夜城”为主题的旅游新坐标。

坚持全区域打造、全业态培育、全链条拓展、全时段畅游,打造全域全景新境界。2021年,舞钢市共接待游客61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9亿元,同比增长33%。

“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做好经济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重大。舞钢市将坚持‘党建第一责任、发展第一要务、项目第一支撑’理念,持续强化‘借势发展、借势超车’发展意识,持续树牢‘大抓产业、抓大产业’发展导向,用非常之力、施果敢之策,交出一份县域经济‘成高原’的精彩答卷。”刘文祥说。

河南经济报2022-3-24

 

 

县域经济何去何从:是“坐困愁城”还是“奋力破局”? 文章下载

县域经济何去何从:是“坐困愁城”还是“奋力破局”?

引言

破题

在新形势下尤其是新冠疫情以来,县域发展尤其是后发地区的县域经济正迎来历史性的四大挑战——人口外流、产业空心、消费不振、社会固化。在构建双循环新格局、共同富裕等背景下,县域经济究竟该如何开新局?本文结合近期区域咨询的实践与体会,就县域经济如何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提出了一些初步的建议,供对此话题感兴趣的领导和朋友参考。

NO.1 背景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迎来历史性挑战

每到岁末年初,关于县域经济的话题总会引起热烈讨论。要么是“县城的真实情况,超出你的想象”式的经济剖析,要么是“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县城”式的乡愁咏叹。县域经济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关注,可能也与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形势,尤其是新冠疫情以来人员流动受限后,将很多原来并不太受关注甚至忽略的深层次原因暴露了出来,有非常大的关系。

我们稍微深究一下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挑战,无外乎有以下四方面:人口外流,尤其是年轻人的外流严重;产业空心,尤其是能提供较高薪资岗位的产业奇缺;消费不振,尤其是消费拉动力强的品质消费发展严重滞后;社会固化,尤其是严重依赖政府部门及相关行业的就业供给。不仅如此,人才外流、产业空心、消费不振与社会固化,又互相影响,致使县域经济陷入到越来越内卷的恶性循环之中。这也是朋友圈热文中经济剖析和乡愁咏叹的共同指向,县域经济似乎没有了未来。

回顾过往,我们发现县域经济并不总是让人唏嘘与失望的。与近两年县域经济发展失速相对应的,县域经济也有过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以蓬勃兴起的乡镇经济、如火如荼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加工经济为依托,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迅猛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明星企业和明星县市。县域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荣光。以至于张五常将县域经济之间的竞争称作是中国经济奇迹最重要的底层密码。彼时的县域经济,并不缺人才,也不缺产业,更不愁消费。虽然相应的质量并不高,产业发展也难免粗放,但的确不缺活力,可以说一派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气象!

我们不禁要问,当下的县域经济到底怎么了?如果说县域经济已经生病了,那深层次的病根到底在哪里?

NO.2 剖析

县域经济何去何从:是“坐困愁城”还是“奋力破局”

要探寻县域经济的深层次病因,我们还要回到县域经济在中国经济格局的根本定位上来。“郡县治,则天下安”,不仅是一条历史经验,更隐藏着破解当下县域经济发展困局的密钥。早在1990年,习近平就曾在《从政杂谈》一文中指出:如果把国家喻为一张网,全国3000多个县就像这张网上的纽结。“纽结”松动,国家政局就会发生动荡;“纽结”牢靠,国家政局就稳定。国家的政令、法令无不通过县得到具体贯彻落实。因此,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看,县一级工作好坏,关系国家的兴衰安危。

如果从中国发展总体格局上来看,当下的中国可以说正处于“上半场”与“下半场”交替的关键期。而当下县域经济的很多问题、矛盾和挑战,也正是中国“下半场”发展中诸多矛盾、问题与挑战的最集中体现。

在我看来,所谓“上半场”,就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以沿海开放为牵引,中国所经历的“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内地走向沿海,然后融入到国际经济大循环”中的过程。在这股历史洪流中,人口追着产业跑,产业随着外资转,人才、资金、产业、要素都呈现出“孔雀东南飞”的态势,由此,“南北经济失衡”、“投资不出南宋界”等话题不绝于耳。在这个过程中,县域经济因经济规模受限、高端要素匮乏、营商环境不佳等主客观原因,成为了发展要素与资源的“输出地”,更为严重的是,在近十年来,在线上互联网和线下高铁网的“平台经济”与“黑洞效应”双重作用下,县域经济所赖以发展的高级别要素如人才、有竞争力的产业环节以及中高端消费能力,都在呈现加速外流的趋势。也就是说,如果延续中国发展的“上半场”逻辑不变,县域经济可能会越来越“坐困愁城”!

所幸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这有望开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发展的新逻辑,笔者将之成为“下半场”逻辑。所谓“下半场”逻辑,在笔者看来,就是在上半场“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内地走向沿海,然后融入到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基础上,构建另一个“从城市走向乡村,以沿海辐射内地,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发展循环。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重大政策的指引下,县域经济的“纽结”价值将会被再次激活。如果能审时度势,顺应新逻辑的发展要求,县域经济完全有条件、有机会、有能力实现“奋力破局”。

NO.3 洞察

创新发展,主动融合新发展格局

是县域经济开新局的唯一出路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并不意味着只能坐困愁城、只能“内卷”和“躺平”,而是完全有机会、有条件实现新的发展的。但这就必须要深刻理解新发展格局,深刻领会中国发展的“下半场逻辑”。

“下半场”和“上半场”逻辑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以“上半场”所形成的优势和形势为基础的。新一轮的“以城带乡”并不是资源、产业、人口的简单回流,而是要建立要素自由流动、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链深度嵌入的城乡一体新发展格局。

在这一发展新浪潮中,县域经济要想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就需要在以下三方面进行理念更新:

第一,要树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开放发展思维。在今天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进群入圈”已经成为每一个城市尤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时代必答题。有必要打破原来的“我有什么,就发展什么”、“我只要比周边县市有比较优势就好”的封闭思维,要站在都市圈和城市群的视角下,用“别人需要什么,我就来努力做什么”的思维来重新评估自己的资源价值和发展定位。用“唯一性、权威性、排他性”的观点锻造自己的“优势长板”,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利用“极点”思维千方百计的锻造自己最富竞争力的“发展极点”,然后以点带线辐射面,与周边城市进行有效协同,用自己的长板协同别人的长板,用别人的长板补齐自己的短板。在这方面,必须要破除相对优势打造的传统观念,用整合别人打造绝对优势的理念,来让自己进入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循环中。

第二,要树立“高级要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产业发展观。对产业发展而言,在数字经济持续深入发展的推动下,产业高质量发展已经越来越从初级消耗型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推动发展的阶段,过渡到靠高级赋能型生产要素(数据、技术、知识等)推动产业发展的新阶段。就普遍规律而言,消耗型生产要素越用越少,而赋能型生产要素是越用越多,越用价值越大。对县域经济发展而言,需要破除原来过度依赖初级生产要素推动的产业发展方式,需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所衍生的高级赋能型生产要素的创造性利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破除产业空心化的顽疾。

第三,要树立“高品质城市经营”的城市发展新理念。就城市经济发展而言,过去主要靠新城区、新开发区、新社区开发来推动城市空间的规模扩张,用空间扩张来进行初级的人口集聚。而在新的背景下,县域经济要高度重视高品质城市消费综合区的建立,用对标一线城市的品质消费街区和城市,来激活县城的潜在消费力,通过极化发展,梯级推进的方式,激活县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NO.4策略

县域经济开新局的“五破策略”

“五破策略”——区域定位破圈、产业发展破局、城市建设破格、乡村振兴破题、社会发展破卷。

就具体的策略上,县域经济如果能够深入领会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将上述三新理念落到实处,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具体谋划与布局,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实现“定位、产业、城建、生态与消费”五个轮子一起转:

第一,定位上要破圈。客观来讲,一个县的财力非常有限,很难做到全面出击。最好的方式是点式突破。这就要求县域经济在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定位上要聚焦,对特色和个性的选择,要打破县域经济框架,站在服务所在城市圈和区域一体化的角度,千方百计地做出特色功能,塑造自己最有“权威性、唯一性、排他性”的“绝对优势点”,按照“别人需要什么,我来做什么”的方式,锻造自己最有竞争力的“长板”,通过加入区域大循环为县城引入经济活水。

第二,产业上要破局。县城如果没有相对高薪的增量就业机会引入,就只能是内卷再内卷。那么在产业发展上,就不能仅仅盯着现有的“三瓜两枣”的存量,而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新职业的谋划与发展。引进未来有发展前途的数字经济“外包型产业”—人工智能训练师、无人机飞手、特色农产品或手工艺品直播等(高科技中的人工密集型环节),将原来“人追着产业跑”的“打工经济”变成“产业引人回流”的“创业经济”。为县城注入增量产业和适宜的就业机会。

第三,城市发展上要破格。通常来讲,一个县城的人口规模大多都是10多万,但县城的教育、医疗等综合配套却不能简单就县城做县城。而是要考虑县域乃至市域的消费规模与潜力而统筹规划与布局,尤其在教育和医疗配套上,要敢于提质升档,在我们咨询过的不少地方,已经靠医疗综合体、教育综合体的创新发展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就空间上来讲,需要摒弃“摊大饼”到处批地建新城的粗放式做法,而要千方百计做大做强“城关经济”,最好能将优质配套一站式配齐,形成集聚发展的优质区,从而激活那些还没有被激活的消费潜力,让一线城市回流的人有回乡落户的信心,让当地居民有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当地人发展的精气神,应该是县城城关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第四,在乡村振兴上要破题。正如上文所述,在“从城到乡”的新经济大循环中,推动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高级赋能型要素。作为“纽结”型的县域经济,就需要成为城市支持农村的关键枢纽点,创造性地吸引科技、人才尤其是相对高薪的就业岗位的回流。另外一方面,要充分整合现有乡村优势资产,创新乡村振兴思路,着力做优做美“生态经济”,让“青山绿水”通过系统化的生态化开发机制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第五,在社会发展上破“卷”。从当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最大的问题是就业岗位基本围着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转、年轻人外流严重。要从根本上破除这两大顽疾,还必须要在数字新职业引进、创业经济激活、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下足功夫,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对数字经济新职业的创造性发展,如果能够实现在家门口就能和去一线城市打工有相近的薪资和岗位,再加上可以不用考虑异地分居、子女教育和老人养老等方面的负担,那是多少流出多年的当地游子的“幸福生活理想”!

总之,县域经济并不是无药可救,相反如果能够准确理解新发展格局,创造性地从区域、产业、城市发展中多想办法,一定能够找到破除“内卷”和“躺平”的办法,实现县域经济开新局。

腾讯网2022-1-24

 

 

桐梓:借力重庆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章下载

桐梓:借力重庆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重庆是我们的大市场,3天左右就会送一批速冻笋、水煮笋、平菇等优质农副产品到重庆。”桐梓县国盈农副产品销售有限公司负责人梁水生告诉记者,通过代理商对接市场,目前该公司与重庆的118家永辉超市、130家重百超市以及重庆双福市场等签下订单,销售桐梓县优质农副产品。

近年来,桐梓县立足资源禀赋,聚焦“重庆所需、桐梓所能”,借力重庆市场,发展农业、工业、旅游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2021年桐梓县农产品累计销售额达13.88亿元,其中重庆市场销售额达2.76亿元,占比20%。

取得这样的成绩归功于桐梓县的“精准对接”思路,该县摸清重庆市场的需求,调整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坝区海拔优势,大力发展方竹、花椒、生态畜牧等特色产业,着力打造重庆“农产品保供基地”。

农业发展如火如荼,工业发展也向北挺进。该县以桐梓(重庆)工业园为主战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突出重点、细化目标,狠抓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紧紧抓住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发展机遇,精耕细作配套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支撑极。

“我们生产的汽车线束主要销往重庆,基本上每天都有货物运输,旺季的时候每天两趟,现在工人们正在赶制订单产品。”在桐梓县的工业园区,遵义双盛电气系统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元金正安排工人有序工作。

由于桐梓县具有交通便利、距离重庆近、园区服务到位等优势,2017年遵义双盛电气系统有限公司落户桐梓工业园区,主要生产汽车及工程机械线束,2021年产值达到1.5亿元。

遵义双盛电气系统有限公司、伍尔特(重庆)电子有限公司等重庆客商投资落户桐梓的企业,大都是电子信息、汽摩零部件等重庆优势产业衍生的配套企业。目前,桐梓县正不断梳理产业链,继续按照“引上游、接下游、带配套、促集群”思路,紧盯能源化工、白酒、大数据电子信息、基础材料等产业,着力引进一批延链、补链、强链的龙头项目。

和工业发展相比,桐梓在旅游业上与重庆市场碰出“火花”的时间要早得多。早些年,遵义至重庆高速通车后,重庆人就陆续发现桐梓这块避暑宝地,从零星前来,到组团买房避暑,近些年,桐梓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旅游,不断完善旅游基础配套,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桐梓已成为许多重庆人避暑康养的首选地。

该县通过与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区、綦江区成立了“渝南黔北”区域旅游发展联盟,构建旅游购物产业开发、康养医疗旅游服务等7大联动体系,共同开发“渝南黔北”旅游大市场,共同打造“渝南黔北”旅游品牌。

近年来,桐梓县70%以上的游客、60%的旅游收入来自重庆。桐梓县共实施16个旅游项目建设,其中重庆企业投资项目10个,占项目总数的62.5%,重庆投资建设的房地产占据了桐梓房地产行业的“半壁江山”。

截至2021年底,该县已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34个、乡村旅馆2027家、客房数4.61万间、床位数9万余张,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有效带动了群众稳定增收。

贵州日报2022-1-25

 

 

为县域经济发展贡献高明样本 文章下载

为县域经济发展贡献高明样本

去年底和今年初的多场大会,高明都透露出了新年铆足干劲的信号:规划建设160平方公里连片大型工业园,全年招商引资不低于600亿元,推动105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5亿元以上,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动工率、投产率达到85%、50%,完成工业投资110亿元以上……一组组具体的数据背后,是高明自我加压、追赶超越的奋起决心。

高明确实到了再次腾飞的历史时刻!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有一个论述:“一切改良中,以交通运输的改良最为有效。”交通建设与产业发展互为因果、互相成就,在高明表现得尤为明显。

高明是佛山五区中唯一位于西江西岸的区,是五区中距离广州最远且互不接壤的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一直是制约高明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为破除交通困境,1989年高明动工建设高明大桥。当时,高明地方财政年收入还不到3000万元,面对7729万元的大桥造价,高明人一分一厘踊跃捐资,谱写了一曲众志成城的时代赞歌。由此,高明彻底结束了到佛山中心城区依靠船渡的历史,西江天堑变通途。

高明大桥通车后,从大桥到佛开高速公路没有直接的连接线,造成“桥虽通,路仍难”。为突破这一障碍,当时地方财政年收入不到1亿元的高明,自主筹措了2.6亿元的资金,历时2年在顺德、南海境内征地700多亩,建起一条11.74公里的龙高公路,开创了全国县级区域区外借地修路的先河。

交通条件改善后,高明迎来迅猛发展,1993年,高明首次进入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

迈向“十四五”,高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中最重大、最关键、最直接的就是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规划建设,其直接牵引带动超千亿规模的重大交通设施项目落地、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发展要素资源聚集,将推动高明全面进入新一轮大建设、大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将成为高明最大的发展增量、发展优势、发展胜势。

去年12月29日,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高压输电线路迁改项目暨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大道一期工程项目动工仪式在高明区更合镇举行。这个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先行工程的顺利动工,是继去年3月份中国民航局批复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选址后,机场前期工作所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标志着机场项目迈出了坚实一步。

佛山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推进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筹建工作,争取机场土方工程年内动工。这让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离高明又近了一步。

构建大交通、打造大园区、精选大项目,循着这样的发展逻辑接续奋斗,高明在全国县域经济体中杀出重围,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六入全国百强县区,2020年位居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31位。从1981年到2021年,高明GDP从不足1亿元跃升至近1000亿元,成为县域经济后来居上的发展范本。

时空,在高明人的奋斗中被拉近。2个小时,高明人可到达怎样的远方?1981年只能到达1公里外的西江彼岸,今天能到达170公里外的深圳,未来将可到达1500公里外的上海。

高明再次腾飞的跨度值得期待!

南方日报2022-2-23

 

 

辉县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文章下载

辉县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何以成高原丨让南太行“亮”起来“活”起来“热”起来——辉县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2021年

●谋划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446个

●总投资1898亿元

●完成投资120亿元

2022年

●全面推进500万元以上项目429个

●力争全年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不低于120个

●新增投资150亿元以上

□河南日报县域经济调研组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列入全省“十大战略”,这不仅意味着文化旅游的发展已被提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而且也被纳入了“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发展大局。

面对新发展时代、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环境、新发展战略,作为河南传统工业强县的辉县市,抢抓机遇,充分发挥集壮美太行山水和厚重文化底蕴于一体的旅游资源优势,谋划以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传统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以文旅康养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加快构建全域打造、全产融合、全景建设、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以旅游产业的主体再造、形象重塑,加快探索传统产业“涅槃重生”、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的途径;探索一条生态修复治理带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特色之路,可以说是因时应势。

辉县文旅融合发展探索的启示

河南是一个文旅资源大省,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为县域文旅产业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依托县域特色文旅产业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已经赢得广泛共识。辉县市的实践表明,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条件,坚持规划引领、融合发展、创新撬动、品牌驱动、要素联动的发展思路与策略,才能有效破解文旅合而不融、融而不全、有文缺化、品牌不强等文旅融合发展的现实难题,消除各种制约瓶颈,盘活各类资源要素,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

坚持规划先行,整合资源要素

相较于大中城市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成熟地区,多数县域文旅产业发展不同程度存在着方式粗放、资源分散、景区景点分布不平衡、开发层次偏低等现象。以辉县市为例,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分布在不同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遗产旅游资源和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等不同类型资源同时并存的现象相对比较常见。

推动县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必须树立县域文化旅游资源“一盘棋”的思想,通过整体规划、统一步调,在县域范围内实现不同种类、不同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全方位、多层次整合,把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主动融进规划编制的全过程,才有可能编制出高质量的规划;只有高质量的规划指导,才有可能实现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通过将文旅融合纳入中长期规划,在中长期规划框架下编制各种文旅融合发展的专项规划,加强文旅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构建县域文旅融合协同联动机制,消弭区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同质化现象,推动县域文旅产业的差异化、特色化、个性化发展,形成相对完整和闭合的文化旅游产品消费链,提升旅游消费者体验感、获得感、满意度,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步伐。

2

打造载体平台,延展产业链条

基于地域或县市的文化和旅游资源禀赋、地理交通区位、产业发展基础的差异性,不同区域会选择不同的路径、策略和措施,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整合和开发独具特色的文旅资源优势,彰显区域特色化,也是辉县推动文旅融合的一个重要经验。

打造文旅融合的载体平台,拉长文旅融合的产业链条,一方面,用足用好特色集聚区、特殊发展带、特点突出景区景点等文旅融合发展的现存平台;另一方面,切实找准文旅产业的最佳融合点,集合文旅融合的“最大公约数”,在科学检视文旅融合存在的问题、难点、痛点基础上,通过全面摸排县域文化资源分布、品质、类型、属性和开发状况,按照多向融合、应融尽融、宜融才融的原则,打造文旅融合新亮点,发展文旅融合新业态;通过拉长产业链,增值文旅融合的价值链,积极推进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3

立足自然禀赋,培育特色品牌

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做好宣传、做强品牌、做出特色是一个关键环节。打造旅游品牌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功能是向旅游消费者传达与该地独特关联的、值得回忆的旅游体验。发展思路的高度雷同是影响县域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由于投资、土地等资源约束,相当多的区域开发层次浅、目光短,相关历史文化价值缺乏深度发掘。又比如,在县域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特色小镇一哄而上,却因为文化特色、历史底蕴严重不足,造成千城一面现象突出,导致其既没有旅游吸引力,也不能成为文化发展的平台和载体,甚至有不少沦为乡镇房地产的变种,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

一个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重要的是明确自身定位,进而确立发展主题,突出区域特色。这就要求在推动文旅融合策划时要更加注重地方性特色的挖掘,打造易于识别的文化旅游产品标志,最大限度地形成比较优势。

4

强化要素联动,夯实融合根基

提升文旅产业融合水平,必须有要素作保障。辉县市把全域旅游作为解决文旅融合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重要途径,推进文化、旅游、交通、发改、农业、生态、土地等部门的协同互动,为文旅融合提供全方位的要素支撑,初步形成全方位、多主体、多要素、多业态的文旅融合发展格局。

类似县域可借鉴这一经验,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和土地要素保障,加强推进政策举措创新,促进文化资源的旅游产业化转化和文化产业的旅游嵌入,积极鼓励引进和培育新型文创机构,加大对文旅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效益最大化。

5

加强科技支撑,赋能业态创新

实现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为此,要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技术,提高文旅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全面创新文旅发展模式。

一是完善支撑“科技+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财税政策对数字文旅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示范项目、重点项目的信贷投放,加大对数字文旅产业的财政投入力度。二是积极推动文旅产业向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数字科技的力量,在“视、听、嗅、味、触”上做足功夫,为用户创造强交互、高趣味的沉浸式体验。此外还要充分运用好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基建”,合力打造智慧文旅软硬件系统、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6

开发保护并重,促进业态融合

实现旅游产品开发与文化资源保护并重是最好的选择。这样,既可以让文化资源为更多的人所熟悉,同时能带动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又能够反哺文化资源的保护,从而形成开发与保护良性互动的最佳状态,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相互促进、互补协调、共同提升。一方面,深度发掘文化资源,全方位挖掘历史价值、文化意蕴,讲好文化故事、历史故事与产业故事,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有机融合,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另一方面,寓文化保护意识于旅游当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让游客主动参与文化保护,使旅游者既成为文旅融合的消费者,也成为文化资源的宣传者、守护者、传承者。

辉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辉县文化和旅游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也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等诸多发展矛盾和难题。只有直面矛盾、破解难题,才能激发辉县文旅融合发展的巨大潜能,才能推进辉县文旅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融合发展。

1

加强对国家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的研究

高度重视国家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对于辉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组织专门力量,集中时间、集中办公,以研究对接国家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工作为切入点,确定已经名列国家规划的涉及辉县重点景点景区及其项目,发现符合国家规划内容的辉县境内的相关景点景区及其项目,研究国家规划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对规划中的任务、项目和政策措施进行分解,提出辉县对接国家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初步意见,提交辉县市委、市政府作为决策参考。

在对国家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梳理辉县文旅融合发展、全域旅游发展和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自觉对接国家规划,主动加强沟通衔接,在积极履行国家规划中涉及辉县景点景区和项目建设的同时,争取更多政策、项目在辉县落地。

2

更新发展理念,明确发展思路,探索文旅融合发展途径

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两山”理论,以观念的更新引领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生态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指导文旅融合建设。围绕辉县市“转型强市、文旅名市、交通兴市、生态美市”的发展部署,以生态绿色发展为理念,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以国家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为指导,以项目推进为支撑,以深化改革为动能,推动辉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持续探索文旅融合发展途径,深入开展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全市之力打造开放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生态、绿色、环保型的文化旅游共同体的建设,将当地的文化内涵、文化品格深度融合贯穿于文旅融合创意、文旅融合产业、文旅融合产品、文旅融合的消费过程,培育独具匠心的文旅融合新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的新业态。

3

优化资源配置,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市域旅游新格局

优化市域资源配置,摸清市域各类文旅资源家底,统筹考量、优化布局,将旅游升级、文化挖掘、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乡村振兴、城市提升、设施完善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特色鲜明、分工合理、衔接顺畅、功能互补、协同高效、支撑有力的文旅融合发展的空间分布体系。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一中心、两品牌、三主题、四片区、五功能、六协同”的项目建设——以县城为核心的城市旅游为这一中心的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避暑度假和休闲养生这两个品牌的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以太行山红色旅游区为核心的太行魂文化主题、以百泉药都为核心的医药养生文化主题、以多个自然景区为依托的生态休闲文化主题这三个文化主题的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东部浅山丘陵旅游片区、南部平原生态旅游片区、西部南太行南段旅游片区和北部南太行北段旅游片区这四个片区的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疗养度假旅游区、山水游览旅游区、滨水度假旅游区、避暑康体旅游区、体育运动旅游区这五个功能区的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生态治理、产业转型、人口分布、城市建设、设施完善这六个协同发展的项目建设,打造全域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4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构建文旅融合治理体系

加强对文旅融合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参与、旅游企业及景区景点所在乡镇街道等参与的市级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理念,理顺部门职能,协调相关各方的利益分配关系,加强文旅融合的组织领导能力。

完善文旅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依托新乡南太行旅游有限公司,以文化资源作价入股或以文化资源进行合作等方式,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以项目为载体、企业为平台、资本为纽带、创意为灵魂,实现资本、资源与文旅产业的最佳结合。加强与周边旅游资源特别是与云台山、红旗渠、云梦山等景区景点的旅游资源的合作联动,积极谋划协调组建“南太行文旅融合产业联盟”组织,建立南太行区域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优势互补、客源互送、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推进旅游业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的转变。

构建文旅融合发展的治理体系,破除阻碍资源要素在文化领域和旅游领域高效流通、有效配置的体制性壁垒,扎实推进国有文旅企业的所有制混改,打造真正意义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旅游产业主体,建立“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合意型融合发展新制度,构建市场主导的文化和旅游自动调节的治理新体系。

5

盘活资源要素,增强发展动力,培育文旅融合新动能

盘活资源要素,放大和利用引进的优质高端要素与本土资源融合裂变的乘数效应,推进人才、土地、资金、技术等关键要素的集聚优化,打造动力更强、结构更优、质量更高的文旅融合增长极。

破解融资难难题,深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快新乡南太行旅游有限公司上市节奏,加大股权多元化改革力度,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开发更具针对性的乡村文旅融合信贷产品,有效解决乡村文旅融合“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其他领域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持续开展闲置低效土地的盘活利用、补充耕地指标等工作。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坚持“土地跟着项目走”,有效保障文旅融合发展土地供给,持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联动性和整体性。

6

培育文旅融合主体,聚焦文旅融合项目,加快文旅融合工程建设

培育文旅融合新主体。以资本为纽带,以项目投资和市场经营合作为引导,推进文化和旅游企业的融合,打造市域综合性的文旅企业集团,扶持一批中小文旅企业,培育一批文化旅游品牌企业;依托张泗沟村、郭亮村、水磨村等传统村落、乡村旅游模范村、特色旅游村等,培优育强一大批乡村旅游市场的经营主体。同时,加快文旅融合项目建设。

7

树立平台思维,做好推介文章,打造文旅融合新名片

着力平台打造,构建智慧化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文旅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反馈。充分利用传统媒体资源,进一步发挥新媒体平台的社会传播优势,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资源融合,支持“云住”“云吃”“云游”等直播带货模式的发展。

加大宣传推介,主动争取上级文旅部门的指导和帮助,加强市域内和周边相邻景区景点的宣传推介资源的共享,避免旅游信息屏蔽现象,降低旅游宣传推介成本。积极参加文旅部门组织的文旅交易会、推介会和发布会等活动,提升知名度。持续办好万仙山国际攀岩节、南太行国际徒步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扩大辉县旅游品牌的影响。

积极对接国家南太行旅游发展规划,加强辉县市域规划和项目与国家、省市的规划和项目的衔接,积极争取辉县到周边的高速铁路网络的项目落地,加快推进南太行区域旅游环线和旅游快、慢车道项目建设;抓住国家“四好农村路”和“郑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建设的机遇,加快推进高速、轻轨、机场等文旅康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区域旅游设施的提升,打造辉县旅游快进、慢游、深体验、常回头的旅游金名片。

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是辉县市经济转型的新动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居民收入增加的有效途径、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十四五”时期,围绕着“转型强市、文旅名市、交通兴市、生态美市”的要求,落实“大旅游、大文化、大健康”战略部署,辉县市构建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体系的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通过弘扬“文化+旅游”“旅游+文化”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提升文旅融合发展的品质内涵,辉县市构建相生共兴的发展新格局的任务必将如期完成;通过贯彻保护与开发相协调、融合与创新相呼应、产业与事业相统筹、效益与质量相统一的原则,落实文旅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的各项措施,辉县市文旅融合发展和市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定会谱写出新的篇章。

大河网2022-4-11

 

 

涟水县“五个进一步”奋力冲刺县域经济“全国百强” 文章下载

涟水县“五个进一步”奋力冲刺县域经济“全国百强”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是三年冲刺百强的提速攻坚年。涟水县进一步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做到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冲刺百强县为主题主线,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化对标找差、补短强特,咬定目标不动摇、持续用力不松劲,全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是进一步厚植冲刺百强的发展根基。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支持涟水冲刺百强《13条意见》窗口期,按照县级《对接事项任务分解表》5大类13项47条进度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督查跟进机制。目前,该县初步申报2022年省市重大产业项目42个,其中市级项目40个、总投资295.7亿元;编排政府投资项目200个、总投资132.28亿元,加快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完善推进机制,发挥好投资拉动经济的关键作用。同时,抢抓“航空货运枢纽”“苏北物流金三角”等战略叠加机遇,依托滨河新城、空港产业园等空间载体,加大知名物流商贸、医疗康养等项目招引建设力度,促进枢纽偏好型产业集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加速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尽快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为项目落地提供空间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重大项目走”,加快土地征收,盘活低效用地,优化资源配置,全力保障项目顺利推进。统筹做好冲刺百强县指标体系与“省市对县”高质量发展考评指标的衔接,健全监测制度,通过对指标及时、全面、科学分析,提出工作建议和举措,严防关键指标大幅波动,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二是进一步激发冲刺百强的动力活力。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成果,重点推进施工图审市场化试点、经济开发区“赋权强区”、政务服务“一件事”改革等事项。常态化开展“红色代办”服务,持续深化项目审批集成和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网涟水旗舰店功能,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积极探索政府采购电子化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营造公平、公正和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对照国企改革三年任务清单,按照市场化、实体化、公司化改革方向,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企业内控制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股权产权,切实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粮食集团,构建“1+5+23”运营模式,促进国有粮食企业做大做强,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深入践行101%服务理念,固化坚持“服务专班”“双会办”“周例会”等工作制度,积极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一流营商环境,切实以环境的大优化推动项目的大集聚。进一步理顺水电气热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为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转型升级营造良好价格环境。

三是进一步夯实冲刺百强的运行保障。组织开展税收协同共治,强化涉税信息共享共用,全力构建税收征管新格局。进一步加大税源培植力度,着力夯实财政增收基础。围绕“总量、进度、税占比”三大关键性指标,加强对镇街组织财政收入工作的指导考核,定期召开财政收入工作调度会,对内挖潜、强化序时,切实做到应收尽收。按照“有保有压”原则,全力保障助企纾困政策兑现、“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以及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重大项目支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有序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快专项债券和财政支出进度,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真正把有限财力用在“刀刃上”。建立健全政府协调引导、部门联系扶持、金融机构主动服务、企业诚信发展“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定期组织“政银企”对接活动、金融形势分析会,推动县内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小微企业深度合作,不断加大普惠型金融贷款投放力度,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四是进一步释放冲刺百强的民生福祉。聚焦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点民生领域,通过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市里相关要求,初步编排出了十大类39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涉及健康医疗、基础教育、社会保障、交通出行等各方面。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稳就业的决策部署,聚焦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组织开展“返乡人员就业服务月”“重点企业服务月”等专场招聘活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失业人员再就业,落实补贴政策,确保就业形势稳定。全年计划新增就业5500人以上,扶持1130名城乡劳动者成功自主创业,打造县级以上创业孵化基地3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作用,全面推行综合柜员制,构建社保经办新模式,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多“快办、秒办、免办”的高效便捷服务。持续加强“12345”政府热线平台建设,完善交办工单快速办理机制,畅通民生诉求渠道。严厉打击农民工工资违法欠薪行为,依规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五是进一步筑牢冲刺百强的发展底板。持续深化推进2个专题、8个专项安全生产整治,加强精准执法、严格执法,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行刑衔接力度,倒逼“三个责任”落细落实,确保“双下降一杜绝”。加快县级消防救援指挥中心和高沟等重点镇消防队站建设,加大镇街工业集中区取水码头、消防管网等设施投入,推动“微型消防站”进园区、进社区、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全面构建“2+N”消防救援体系。继续按照“清、规、控、降、防”原则,实行“责权利”和“借用还”相统一,健全常态化监测机制,通过加大财政预算资金安排力度、处置可变现资产资源以及加快平台公司实体化经营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落实好化债资金来源,确保按期完成全年化债任务。严格执行项目可行性和财政承受力“双论证”,统筹做好真化债与保发展的关系。继续筑牢“市场准入、早期干预、处置退出”三道防线,充分发挥金融网点监测预警网格化工作机制作用,积极组织开展打击非法集资防控金融风险集中行动,高度关注苗头性、趋势性风险动向,推动非法金融活动早防早治、联防联治,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涟水县政府办公室2022-1-24

 

 

陕西蒲城赋能“柔性引才” 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章下载

陕西蒲城赋能“柔性引才” 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人才难引进、易流失等突出问题影响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在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方面人才较为匮乏,制约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质量。如何破解引才难题,补齐人才短板,陕西省蒲城县深入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焦打造“一镇三地”目标,立足县域实际,实施“蒲聚英才•城载未来”引才行动,着力通过健全机制、柔性引智、产才融合,强化保障,以人才驱动创新,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健全机制,下好“一盘棋”。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成立县委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形成了“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人才工作体系。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的若干措施》《“十四五”人才发展实施意见》《蒲城县乡村人才振兴计划》等10余项配套管理制度,激活柔性引智奖补机制,逐步建立相对完善、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二是柔性引智,激活“一池水”。拓宽“绿色通道”,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有所为”的引才理念,拓宽院士专家引进“绿色通道”,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方式,柔性招引国际纳米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中林,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华山医院教授周良辅等3名院士专家,以及66名专家教授来蒲服务。坚持“双招双引”,采取“项目+团队”、“资本+人才”等措施,同步引进科技项目、高端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煤制烯烃龙头项目与双烯下游延伸两大产业板块项目落户煤化园区,汇聚340余名创业创新人才来蒲建功。实行“借智补脑”,加强校地合作,建立“域外专家+本土人才”帮带机制,利用柔性引才专家专业优势,支持培养县域本土人才,全县持证高素质农民达1686人,398人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培训结业证。

三是产才融合,织密“一张网”。依托蒲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通过产业孵化中心,建成麦可罗生物科技研发中心。产研共融,加强校企联系,采取合作研究、委托攻关等形式,成功创建酥梨实验站、万德科技、兴文麦草工艺、麦可罗和美邦生物制药等市级专家工作站5个,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推动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整合县域优势资源,建成食用菌、有机果业、奶山羊、金银花和设施农业等县级特色农业专家工作站5个,共享科研仪器设备120余套,联合技术攻关,技术分享互补,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帮互助、抱团发展。

四是强化保障,服务“一条链”。完善激励机制,每年安排人才发展专项基金,鼓励企事业单位柔性引进人才,给予引进人才相应工作补助;对私营企业招引符合补助条件的,除县级补助外,用人企业进行等比例配套补助。出台《人才发展专项基金管理管理办法》《县管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首批建成的137套人才公寓已投入使用。发放“蒲城县高层次人才绿卡”,实现高层次人才县内公立医院就医绿色通道、家属子女免费游览县内景区、子女就近就好入学等政策。实行关怀机制,由县级领导“一对一”联系高层次引进人才,开通蒲城县人才服务专线电话,“点对点”解决各类人才的生活工作需求、意见建议和政策咨询。依托“知心大姐”工作室,常态化召开“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着力打造贴心、便捷、高效的一流人才生态。

通过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人文等优势引才招才,建立有效人才供给机制,制定与特色产业和发展实际相适应人才政策,探索建立奖补机制等系列举措,蒲城县抢占发展主动权和制高点,为人才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板。( 郭昱辰)

东方网2022-4-11

 

 

山东平邑爆火出圈,背后藏着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密码 文章下载

山东平邑爆火出圈,背后藏着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密码

最近,山东省平邑县火了。“80后银行主管返乡卖罐头年入3亿”、“山东百人村庄种金银花一年增收5000万”、“又一个超级县城火了”等接连刷屏网络的热门话题,都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鲁南县城有关。

平邑,地处山东省南部,隶属于“江北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物流之都”临沂市,境内有两条铁路、一条高铁、一条国道、三条高速,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十分便捷。加之自然资源丰富,平邑产业发展基础也很不错,尤其是经过多年的培育,金银花、劳保手套、果蔬罐头等传统产业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是中国有名的金银花之乡、石材之乡和水果罐头之都,全国超三分之一的黄桃罐头,以及60%的金银花都产自这里。

但谁能想到,这样一座产业基础优异的县城,早年前曾是贫困县,也曾存在产业盈利能力弱、“大而不强”等问题。平邑县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如冰曾在公开报道中提到,平邑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一个过程。但现在还是走在发展的路上,当地产品的销售以及品牌认可度的提升,需要政府来完善基础设施、构建配送体系,为商户降低成本,助力当地产业的发展壮大。

寻找现代化物流企业,构建起平邑县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更高水平的物流网络,进而带动产业带及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当地政府的头等大事。

2020年,平邑县与京东物流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在智能仓建设、信息化管理、供应链打造、智能设备采购、物流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两年来,一座平邑数智物流产业园在平邑拔地而起,总建筑面积超过4.2万平米,内部设有自动化立体仓库、箱式多层穿梭车立体库、货到人搬运机器人、分拣AGV机器人等先进智能设备,在功能上也是集仓储、分拣、办公为一体,实现了鲁南地区县域智能物流体系的升级。

这座用真金白银砸出的数智供应链基础设施,不仅缩短了当地厂家送仓距离,配送时效提升一天以上,物流成本下降50%以上,还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资产”,促进了平邑县电子商务的繁荣,也带动了平邑的果蔬罐头、金银花等产业腾飞。

从上海某银行返乡创业的武政对此感触颇深,“原先客户要好几天才能收到的产品,现在基本上能做到隔日达。在提高配送时效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客户的满意度”。和武政一样,山东平邑九间棚村村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这个人口只有300多人的小山村,靠金银花产业实现增收5000万。

如今,平邑三成的水果罐头、三成的金银花、一半的手套通过网上销售。不仅平邑当地的生产厂家实现就近入仓,烟台的进口红酒、河北的奶粉等货品,以及正当红的新消费品牌“认养一头牛”均选在平邑这个智能物流园区入库发往全国。

2021年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平邑在全国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榜单中,从2019年的第99名跃升至2020年的第23名,并凭借商贸物流产业,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3月20日,平邑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促进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在政策、资金上对电商产业予以支持,大力推进电商发展及应用,更好地发挥电商在促消费扩内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平邑建设市域副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同时,文件也进一步明确了,平邑县将构建以“一园四带N点”(建成平邑·京东物流电商产业园,打造金银花、果品罐头、劳保手套、花卉苗木电商产业带,培育一批服务于特色产品的电商服务网点)为主体的电商产业格局,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电商产业集群。

2022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在新发展格局下,发展县域经济被摆在更为重要的经济地位,而这种发展不再只是单纯的拉投资、带流量,而是要结合自身的产业特色,通过政企合作、共建商流物流一体的智能供应链基础设施,才能激发县域经济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蹚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发展道路。而“平邑模式”就是平邑县携手京东物流,实现从“流量输血”到“产业造血”生动实践,这也是京东作为新型实体企业与传统电商平台的最大不同。

没有从天而降的走红,也没有不劳而获的发展,有的只是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可小觑的硬实力。随着供应链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升级,相信平邑的黄桃罐头将滋润更多人的味蕾,九间棚村的金银花也将在更远处飘香。

中国财富网2022-4-1

 

 

南部县 工业强基 县域经济高速发展 文章下载

南部县: 工业强基 县域经济高速发展

2021年,南部县深入贯彻中省市系列决策部署,锚定“工业强县、产业兴县”发展战略,以重大项目为牵引,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坚持“123”工作路径,聚焦“三大攻坚”“七大行动”,全力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底部基础。

发展工业强支撑????

2021年,南部县新拓展园区面积800亩,17户企业落地开工,11户企业竣工投产,7户企业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高耸的塔吊不停旋转运送材料,挖掘机、大货车在工地来回穿梭,近日,记者在四川南部经济开发区看到,园区载体项目正在紧张有序推进。

“园区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四川南部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经济开发区建成标准化厂房20余万平方米、雨污管网20公里、道路10公里、绿化6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45家。2019年,南部经开区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20年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荣获全省优秀经济开发区表彰。

“以工业‘231’工程为引领,在全方位追赶超越中奋力崛起、奋勇争先。”南部县商务和经济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为依托,全力建设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和铝合金新材料生产基地,力争每年招引3至5个5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好项目,确保“十四五”期间园区企业达到300家,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优化服务促发展????

截至目前,南部县共有工业中小企业471户,其中规上企业133户。202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90亿元,工业经济对县域经济贡献率达40%。

隆冬时节,寒意阵阵。位于南部县电子信息产业园的恒诺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却是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政府提供了优惠的政策,而且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我们极大的支持。”企业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于2018年3月入驻产业园,总投资3亿元,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3.5亿元,解决就业300余人。

硬环境是关键,软环境也至关重要。南部县坚持“一企一策”服务,建立企业上市跟踪服务台账,集聚政策资源和创新要素,为企业“量身定制”精准服务。坚持服务促发展,丰富服务手段,打造区域最优服务软环境。对企业谈判、签约、落地、投产等环节实行主动靠前“代办服务”。落实专人、专班,负责项目入驻建设所有行政审批手续的全程代办、领办和陪办。同时,南部县建立劳动力个人信息统计机制,完善城乡劳动力就业信息台账,建立人才信息数据库,即时发布招工信息,召开大型企业用工招聘洽谈会,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精准招商引凤栖????

2021年,南部县实施170个重点项目。同时,该县坚持延链招商、精准招商,新签约重大项目29个、协议投资137亿元、到位资金91亿元。

近日,记者在G75(广南高速)新增南部互通式立交及连接线工程建设现场看到,一台台挖掘机、工程车等大型工程机械在施工现场来回穿梭,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忙个不停。

项目工程部负责人介绍,G75(广南高速)新增南部互通式立交及连接线项目计划总投资16.65亿元,建设模式为PPP模式。全长8.26公里,起于南部县嘉陵大道西延线,接驳于广南高速K738+914处,规划区内路基宽度80米,双向10车道。该项目于2020年11月启动建设,预计2022年10月1日前全面建成通车。项目全面建成后,将成为该县对外联通的快速通道和助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富民大道。

2021年,南部县谋划实施了一批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形成了竣工投用一批、加快建设一批、新开工一批、论证储备一批的良好态势。同时,落实好服务零距离、建设零阻工、调处零拖延“三零法则”,全力做实审批、资金、土地、用工等要素保障。不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和营商环境,为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城市干道建设、中医医院传染病区建设等重点项目开通审批绿色通道。南部记者站李果白刚周静文/图

数说成绩

2021年,南部县共实施重点项目170个,总投资95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78亿元,全年共完成投资330亿元,完成率118.7%。其中,2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8.6亿元,完成率140%;30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3.3亿元,完成率136%。

南充晚报2022-1-11

 

 

解码江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道 文章下载

解码江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道

“流水的百强县榜单,铁打的江浙半壁江山。”

2021年12月份,国内县域经济研究咨询机构中郡研究所发布第二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名单,江苏省和浙江省分别有24个和23个县市入围县域经济百强县,合计占据47席。无独有偶,工信部研究机构赛迪顾问此前发布的《2021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也显示,江浙两省联手拿下了43个席位。

《中国经营报》记者同时注意到,在由专业机构发布的营商环境百强县和工业百强县等一系列榜单中,“半壁江山”成为形容江浙县域经济实力与地位的最常用词汇。而在保持数量优势外,江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更体现在昆山、江阴、张家港和常熟等长期保持县域经济“领头羊”地位。

对此,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马承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由综合因素决定,江浙在百强县方面的亮眼表现,与其所在省份产业基础良好和营商环境优越等密不可分。江浙百强县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较好,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全面、高质量发展。

半壁江山

“郡县治,天下安。”自古以来,县域经济发展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起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小块头也能发挥大能量。”马承恩告诉记者,全国1865个县域经济单位,创造了近40%的GDP。从百强县角度而言,入围的100个县大概以占全国2%的土地、7%左右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左右的GDP。

“经监测,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郡研究所亦如此表示。

而在经济发达的江浙区域,昆山和江阴等百强县的表现,在全国更是备受瞩目。中郡研究所表示,在第二十一届县域经济百强县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达73个、19个和8个,东北1个。其中,在东部地区中,江苏和浙江分别占据24个和23个。

中郡研究所表示:“与上届相比,东部地区增加2个,中部和西部地区各减少1个,东北地区持平,疫情影响下县域经济百强县显现出地区非均衡格局强化趋势。”

赛迪顾问报告也显示,在《2021年赛迪百强县》榜单中,江苏省、浙江省表现抢眼,分别占25席和18席,“其中,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独占6席,并包揽前四位”。

记者注意到,在赛迪顾问上述榜单中,江苏昆山、江阴(并列第一)、张家港和常熟等县级市包揽了前四位置,浙江慈溪、江苏太仓和宜兴则分列第六、第七和第八位。即在全国百强县前10位中,江浙两省合计占据了7席。

“在赛迪顾问发布的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报告中,‘强’突出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总量要大,第二是质量要好。”马承恩分析称,GDP门槛一般要达到4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0亿元。

赛迪顾问报告显示,自2007年中国首次诞生3个“千亿县”,2020年“千亿县”总数增至38个。其中,8个县(市)GDP超过1500亿元,且昆山市及江阴市GDP均超过4000亿元。

全面领跑

数量强势领跑、经济总量领先,江浙县域经济发展何以如此之强?

“可以用‘强省强县’来概括。”马承恩分析称,江苏省和浙江省本身就是经济发达省份。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江苏GDP为10.27万亿元,历史性突破10万亿元大关,而浙江GDP为6.46万亿元,两省分列全国第二、四位。

除此之外,产业发展基础雄厚也是江浙百强县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江浙地区作为民营经济的发展高地,通过大力发展产业经济,不断完善产业生态等举措,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腾飞。

从“苏州排名最后的‘小六子’”,到连续17年位居全国百强县首位、成为首个跻身工业总产值“万亿俱乐部”的县级市,昆山可谓是江浙百强县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

据《新华日报》报道,1984年,昆山全县财政收入不到1亿元。在此情况下,“没有工业基础,更没有鼓励政策,昆山人咬咬牙从捉襟见肘的财政中挤出一点钱,在城东一块3.75平方公里的农田上自费开发搞起了工业小区,”昆山市委原书记吴克铨回忆称,“我们自费开发工业小区,为的就是甩掉‘小六子’的帽子。”

此后,昆山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引进外资企业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等一系列举措,获得了巨大成功。相关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共有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8600多家企业集聚昆山,累计总投资超1000亿美元。昆山以不足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国超千分之五的外资,创造了百分之二的进出口额。

另一方面,优越的营商环境也是江浙百强县的突出“标签”。2021年12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市)排名显示,江苏省和浙江省并列首位,各占25席。记者注意到,昆山、桐乡和义乌等江浙县级城市占据榜单前10名中的9席。

“江浙百强县占据‘半壁江山’,与营商环境也密不可分。”中国矿业大学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伟表示,相对其他地区,江浙地区营商环境更为优越,且政府也“比较有作为”。

“县域政府的努力程度很重要,江浙地区政府努力程度非常高,治理能力也相对占优势。”马承恩分析认为,江浙地区百强县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政府和市场良性互动关系。

谋变突围

值得注意的是,在江浙百强县数量领跑全国的背后,也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根据赛迪顾问《2021年中国各省(区)百强县位次分布》图表显示,江苏省百强县在“1-10”名区间的表现非常强势,占据6席之多,但在“11-20”“51-60”“91-100”名区间出现空白;而在10个位次区间中,浙江省百强县仅有“31-40”“81-90”名两个空白区间。

除此之外,江苏省在苏南、苏北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在百强县榜单上的表现也颇为突出。

根据《2021年赛迪百强县》榜单数据,苏南、苏中和苏北县级城市入围数量分别为8个、9个和6个,而在前10名中,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和宜兴皆为苏南县级市,排名最靠前的苏中城市为南通如皋,位列第22位,排名最靠前的苏北城市为盐城东台,位居第38位。

“从百强县角度来讲,苏南固然多,但基本上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周边城市,或是附近大城市下属的县和县级市。”高伟分析称,百强县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的确存在,浙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消除区域间的不平衡问题,肯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也是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公开信息显示,地处苏北地区的淮安市涟水县目前正在筹划冲击全国百强县。据澎湃新闻报道,涟水县委书记时勇曾发文表示,涟水县要树立“一个目标”,即以青岛莱西和盐城射阳为比学对象,以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年均上升20名左右”为发展追求,“力争2023年、确保2025年跻身全国百强县”。

除了涟水县外,淮安下辖的盱眙县也提出了冲刺全国百强县目标。据悉,在盱眙县第十五次党代会上,该县提出今后5年要打造苏北桥头堡、跻身全国百强县和建成长三角现代化山水文化名城“三大目标”。

高伟分析认为,苏北区域百强县数量未来会进一步增加。在高铁开通、苏南产业转移、《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和“一带一路”机遇等政策赋能下,“苏北已经具备更多经济腾飞的条件”。

贝果财经2022-1-3

 

 

从县域经济走向都市经济 成都新都区刮起“建圈强链”的“头脑风暴” 文章下载

从县域经济走向都市经济 成都新都区刮起“建圈强链”的“头脑风暴”

初春时节,一场又一场“头脑风暴”在成都新都区刮起——

2月28日,新都区举行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抛开准备好的发言材料,区委领导率先发问:建什么圈,大圈还是小圈?强哪些链,新赛道怎么选,老赛道如何重入跑场?各部门开启了一场“建圈强链”的“头脑风暴”。

2月18日,新都区举行乡村振兴方案拉练评比会,9个镇和街道亮成果、说方案,请来的3位专家、评委逐一打分——站在乡村振兴也要“建圈强链”的基点上,乡村新经济方向在哪里?如何塑造“乡村里的都市生活,都市里的乡村景观”?启发基层新思考、新定位。

链主+链属,航空产业有望8年产值过500亿

2018年1月17日,新都区与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成飞”)携手,合作打造军民融合航空产业园项目。当时预计到2025年,形成航空产业集群,实现300亿元的年产值规模。

2022年1月11日,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第一次现场观摩学习交流会在举行。4年前,从“0”开始的航空产业,构建起了“头部引领、集群支撑、链式互补”的航空产业生态,集聚了永峰科技、裕鸢航空等优势项目42个。

“入园企业100%为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成长为上市公司,50%以上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这样的介绍令与会者振奋。新构建“指挥部+管委会+平台公司”机制,实现了项目的高效率推进,项目投产时间由过去3年以上缩短为1年以内。这个时间表也使预期提速:至2025年,航空产业产值由4年前的300亿增加到400亿元,至2026年时达到500亿元。

9个镇、街拉练评比“乡村振兴”

航空产业从“0”到“1”,新都抓住了链主——成飞。“从园区的规划、遴选企业入园、赋能入园企业、健全园区管控机制等全流程的环节,都有成飞在其中输出技术管理和标准。”成飞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布局了柔性机加、智能钣金、数字化装配、航空工装四大专业生产区,以及热表处理中心、检验检测中心、智能物料中心、产品交付中心四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解决共性需求;同时,成飞公司主动释放一般产能,推动“非核心研发制造环节”向入园企业转移,以订单优先为指挥棒,从100多家企业中选出26家优质企业踊跃入园,成为“链属”企业。

链主聚链属,主链拓辅链,产业生态圈共同生长。“链属”企业永峰科技自2018年底入园,每年营业额都在翻番,去年还申请了50项软件著作权、10项发明专利,计划年产航空零件20万件,年产值约5亿元,计划2023年上市。

下一步航空产业“建圈强链”、从“1到100”,新都提出了依托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两个“链主”,大力发展航空发动机、航空零部件、航空工业软件,进一步“建圈强链”,建设航空产业智造高地。

火眼金睛找“链主”,旧产业怎样走进新赛道

2022年1月,成都各区县主要经济数据出炉。新都区GDP总量历史性突破1000亿,增速13.91%,迈入了“千亿俱乐部”。新都提出,要由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全面转型。

对比发展要求,新都有喜有忧。

去年,科伦医贸以120亩的土地贡献了4000万的税收,出现了“亩均产出英雄”的苗头;却也存在着“低产出”“低附加值”“高耗能”的地方,比如物流、家具、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占用了大量土地、交通、公服资源,但亩均产值还不高。

天府沸腾小镇

拥有38万亩农村区域,天府沸腾小镇成为成都最大火锅主题公园渐成气候,珠链锦绣·锦水公园实施组团式发展、100公里的乡村绿道慢行系统串联8大特色片区,美食乡村游线雏形初现;但多为点状分布,还没有形成集聚优势,还缺乏具有带动性、影响力的链主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能力还不够强,没有形成连锁效应。

四川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钟丽霞说,都市经济的特点在于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充分聚集,经济对外开放,非农经济占大头。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詹成波建议在发展都市农业中强化三次产业融合形成新乡村产业,加强科技赋能,在保持农村生态宜居、大田种植的场景下,发展多元、融合、生态的产业。

如何以“建圈强链”为引擎,推动都市经济发展?近日,《新都区产业地图》正式印发推出,新都区可供开发利用产业地块471宗,总用地约2万亩,地块平均规模约51亩。新都提出了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全面开展土地利用效率评价,重点推进工业东区、物流片区、家具园区、泡菜园区企业情况梳理,积极稳妥清理腾退低效闲置用地,为未来发展“挤出”宝贵空间;以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为方向,向空中求发展、向高度要效益,全面提高单位面积土地投入产出水平。

随着冬奥会上谷爱凌、苏翊鸣摘金夺银,也把新都尖锋旱雪四季滑雪场带“出圈”,冰雪运动等时尚产业出现热度。近日,新都区商务局邀请智库,做服务业“建圈强链”的区域研究,包找乡村振兴“三产”融合,提出做“新消费产业”,一希望招引以资本、运营、服务等形式参与产业链的平台型企业做“链主”,且拟定了目标企业清单。

区委书记许兴国提出借鉴合肥经验——建立了300余支招商小分队,聘请了上百位专家顾问,做了大量细致专业的调查分析和前瞻研判,练就了辨识优质链主企业的“火眼金睛”,这也使合肥成为全国GDP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川在线2022-3-3

 

 

“文旅+”背后的县域经济转型新路径 文章下载

“文旅+”背后的县域经济转型新路径

在传统制造业和县域经济处于转型期的当下,地方县域层面的转型举动,备受各界关注。

近日举行的福建省石狮市文旅融合专题研讨会,祭出了新一轮转型大动作——从今年开始,石狮将投入资金和人力,探索“文旅+”发展新模式,即以文旅为核心,将纺织服装、美食、海丝、电商等新元素与文旅产业进行有效融合,综合起来进行多元发展尝试。这样一种融合式发展新路径,让人眼前一亮。

众所周知,石狮是一座纺织服装名城。改革开放以来,依托纺织服装业,当地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围绕这条产业链,汇聚了数千家相关的制造业企业。石狮的县域经济,由此繁荣起来。

然而,近年来,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下,石狮纺织服装业与其他相关的制造业,开始频繁遭遇要素成本高企、产能过剩、利润率下滑等一系列挑战。对于石狮来说,纺织服装产业是当地主导产业,这个行业景气度的波动,甚至可以影响整个石狮的产业经济大局。过度发展单一产业,是有风险的,石狮需要加快转型,告别过度依赖纺服业的发展模式。

转型的一个方向,就是现代服务业,于是,就有了贸易、旅游、跨境电商、冷链物流等领域的一批项目在石狮落地。在石狮探索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一系列服务业项目的落地和营业过程中,当地相关人士敏锐地意识到,现代服务业必须与原有制造业相关产业和石狮本土传统元素及要素禀赋进行有效结合和多元融合。

去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泉州22处古迹成为世界遗产。半年多来,尽管疫情对文旅产业的不利影响仍在,但借助世界遗产的巨大影响力,泉州的文旅产业逐步升温。在泉州22处古迹中,石狮市的六胜塔、姑嫂塔、林銮渡榜上有名。从地理位置看,石狮这3处世界遗产均位于泉州湾南岸,是环泉州湾的重要地标。世遗效应下,泉州文旅产业的升温,直接带热了石狮的人气和文旅产业的发展。

面对文旅的升温,石狮市将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上了当地决策者的议事日程,并启动了涉及5大片区改造、5大文旅项目招商、10个小微产业园区建设的“5510”项目,全面力推“文旅+”发展新模式,期望带动石狮县域经济突围、转型,找到新的发展引擎。

客观地看,石狮探索“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有利于激活石狮区域内部的其他元素的活力,形成优化和整合效应,从而内化为当地的集约型发展动力,为当地县域经济转型打开新的空间。

当前,在资源、人才、资本向重点城市集聚的大背景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流下,包括石狮在内的县域经济的产业转型和经济布局面临新的挑战,亟需寻找到新的驱动力。基于这样的背景,石狮市探索“文旅+”的县域经济转型新路径,值得关注与借鉴。

福建日报2022-1-18

 

 

化德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章下载

化德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日,化德县居民孙嘉乐在办理营业执照时,窗口工作人员告诉她,现在不仅可以免费复印证明材料,而且只要半个小时左右就能办好所需证件。“第一次来办个体户证,听别人说原来要跑好多地方,现在一个窗口差不多半个小时就办理完了,特别方便。”孙嘉乐高兴地说。

去年以来,化德县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提升便民服务质量,不断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本着“抓产业就是抓经济工作”的思路,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着力整治“不作为、不担当、不进取、不务实、不守信”等问题,积极开展“我为企业解难题”活动,建立企业困难问题快速解决机制,倾听企业诉求,向群众和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指导企业进行网上填报备案,做到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备案日办日结,努力实现让企业少跑腿或不跑腿,营造了“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处处都是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化德县金驼服饰有限公司是一家服装企业,以“脱贫车间”的方式入驻了化德县马莲沟村,主要做棉衣棉裤,但样式传统保守、市场范围逐渐缩小,公司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考验。随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开展,化德县工信局把该公司列为重点帮扶企业,帮助企业整理发展思路,申请专项资金、扩大厂房、做优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逐步扩大了产品市场占有率。

随着一步步转型升级,金驼服饰有限公司不断做大做强,并把目光投向了蒙古国市场,一跃成为化德县屈指可数的外贸服装企业。金驼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燕清介绍,公司2017年到马莲沟做“脱贫车间”,当时没有库房,工信局帮建了库房,后来又帮助申请130万专项资金建起了梳绒厂做絮片。现在产品已经走进蒙古国,对外贸易越做越好。“公司能发展起来,离不开化德县工信局的帮助。”张燕清说。

扶持金驼服饰有限公司发展,只是化德县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针对企业办证难、多跑腿等问题,化德县还成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经入驻了20多家社会第三方优质服务机构,全程为企业提供立项、环评、金融以及财税等方面咨询服务、技术服务并开展企业手续免费帮办业务,减去了企业东奔西走找不到专业机构的实际问题。

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职工张飞介绍,在公共服务平台上有一部分服务是一站式的,有一部分服务是给企业免费代办的,也有一部分是远远低于社会的市场收费标准。2020年,平台为全县中小微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服务200多项,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我们争取在今年,借助全县优化营商环境契机,继续把平台工作做得更好,做得更扎实。”张飞说。

此外,为了方便群众办事,化德县还在政务大厅全面提升帮办代办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需求导向、提早预判、提前介入、集中服务”主动服务机制,定期统计企业办事需求和业务进展,以企业诉求为导向,统筹安排、定期跟踪、压茬推进审批服务工作。

走进化德县政务服务大厅,前来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整个大厅一片忙碌的景象。一些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市场监管、税务、社保医保、不动产等相关部门统一在大厅设置的便民服务窗口,对每项事务都制定了流程表,办事流程公开化,形成清晰的办公动态运行轨迹图,方便群众办事。

营商环境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变量。为了让群众少跑腿,化德县政务服务局又推出了流动服务、并联审批、帮办代办等一系列便民服务新举措,以深化“一窗受理”和“一网通办”为抓手,科学划分功能区,优化整合窗口,入驻了30多个部门,增设了20多个窗口和后台,充实50多名专业人员,确保事项完整划转,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把“一站式”服务提档升级,让多项审批能在一个窗口全部完成,极大地方便了办事群众。

同时,化德县政务服务局全面推动审批服务提档升级,以“减无可减、并无可并、能网则网、应享尽享”为目标,实现审批“精准化”,全流程65个事项全部实现审批用时压缩至法定期限1/4以内,现实办理中实现全流程审批用时不超过28个工作日。以“指导到位、帮办到位、担当到位、服务到位”为要求,实现服务“精准化”,建立统一的工作标准、服务标准、培训标准,压缩自由裁量权,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标准,进驻大厅的540个事项全面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一次办好”“一窗受理”“一次办好”“窗口无否决权”等审批制度,全面营造“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环境,累计开展各类延时服务3000余次,服务10000余人次。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化德县将始终为辖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更加精准、常态开展“服务企业·面对面”活动,针对营商环境的堵点问题,挂牌攻坚、精准拆弹,推动审批流程更精简、投资贸易更便利、综合监管更科学、政务服务更贴心,以实干的工作作风,全力破除影响企业发展的障碍,多角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改革举措,以优质服务助力全县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化德宜居宜业的崭新篇章。

(金鑫 田礼军)

乌兰察布新闻网2022-3-25

 

 

 

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章下载

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如何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以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精神,省社科联“2021年省社科专家市县行”于本月启动,全省社科界100多名专家学者组成10个调研组,深入武汉、襄阳、十堰、荆州、黄冈、恩施、天门等11个市、州、直管市,在基层一线发现问题、把脉问诊、探寻对策思路,为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贡献社科界的智慧和力量。

由中国调查课题组组长、黄冈师范学院校长陈向军等10多名专家组成的黄冈调研组,围绕推动黄冈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深入到麻城、罗田、英山、武穴等地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电子信息产业园区等项目现场并召开座谈会,针对有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反映的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版刊发的是课题组调研报告摘要。

黄冈融入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是省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黄冈当前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黄冈区位优势明显,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空间格局不断拓展,产业基础加快夯实,临空经济蓄势起飞,融入武汉城市圈可以更好地借力武汉科教、金融、人才、技术等资源,将为黄冈有能力参与更大范围市场的竞争赢得先机。

但必须正视的是,黄冈还存在农业大而不优,工业实力不强,县域经济发展不够等突出问题,各县经济在融入武汉城市圈深度不足,融入的方式单一,融入的项目同质化高,融入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融入的经济成效不够显著。必须发挥黄冈优势,全面对接武汉城市圈,服务武汉城市圈,在城市圈一体化框架下实现差异发展。

以差异化定位打造武汉城市圈重要功能区

解放思想,跳出黄冈看黄冈,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谋篇布局。坚持市场思维、坚持武汉城市圈差异发展,对接大武汉,对接大市场,对接花湖机场,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

在发展思路上,要主动对接,谋定发展路径。打造武汉城市圈重要功能区,是省委省政府对黄冈“十四五”发展的新定位、新使命。黄冈要系统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更好更快地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

在发展方向上,要明晰目标,锚定发展重点。强化“九市即一城”的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目标,大力度推进,高效率落实,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推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破题开篇,成势见效。围绕“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要求,找准切入点、结合点、发力点。

在发展机制上,要配齐专班,奠定发展保障。尽快选优配齐专班人员,建立常态化定期协调对接、信息交流、情况通报等机制,强化与圈内各城市对接交流,凝聚工作合力;强化目标管理,加强检查督办,坚决将项目化、清单化、节点化推进落到实处。各地各部门要对标对表认领任务,谋定后动,谋定快动,推动各项工作更高质量发展。

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创新引领,打造黄冈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黄冈要勇于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加快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消费中心,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打造区域创新引擎。一是加强创新投入引导,激发创新动力。通过提高财政科技研发投入,完善绩效导向机制,鼓励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进行创新成果研发转化。二是积极打造创新平台载体,着力于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高校、园区、企业、项目为主体,协同搭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心。三是聚焦创新助力产业,强化创新转化。全力打造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在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努力建成“鄂东智工之城”。四是加强人力资源协同和科技创新。实施“黄冈聚才”工程,大力招引和吸纳“汉漂型”“两栖型”人才,聚集更多领军人才和顶尖团队。

聚焦协调发展,构筑黄冈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全域机制”。各县要积极主动参与共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共建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共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持续推进产业园合作。要推进城市“东进、西拓”,以市区为核心,布局“环形+放射状”交通网络,构建一体化多式联运、无缝对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沿江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黄黄高铁,协同打造医药化工、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推进水、路、港、岸、产、城协同发展,打造百里长江风光带、千亿产业聚集带。要完善“武汉研发、黄冈转化、黄冈制造”协作机制,对接光谷科创大走廊核心区源头创新资源,打通成果转化链条。三是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山区县发挥大别山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文旅康养、食品饮料等产业,打造以绿色经济为特色的产业高地。对标全省“三百战略”,全地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县域经济。

聚焦绿色发展,筑牢黄冈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屏障”。一是建设美丽宜居全域公园城市。立足绿色生态价值,着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城区绿化覆盖率、道路水岸绿化率,充分展现自然生态美、城市形态美、人文素养美的公园城市。二是倡导绿色生活发展绿色经济。利用区位优势,唤醒沉睡的山水资源,促进生态资源转化、融合,做大、做强、做优以“生态资源”为依托的绿色经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构建休闲农旅消费新场景,持续增加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生态资源”产地市场发展,变产地为销地,提高“生态资源”原产地附加值。三是营造消费场景建设消费城市。大力发展会节经济,提升大手笔城市营销能力和水平。积极发展高端消费、绿色消费、夜间消费、文旅消费、社区消费,让黄冈成为品质生活的新高地。

聚焦开放发展,积蓄黄冈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外部势能”。一是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充分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增强黄冈经济发展动力;全面推进生物医药、机械电子“走出去”战略,鼓励区内企业、产品和人才走向国际市场,持续提高黄冈制造的市场知名度。二是深度融入武汉都市圈。坚持在“融入大武汉、同城大发展”中率先突破、走在前列。重点紧盯武汉疏解非省会城市功能和向周边拓展契机,有针对、成配套地承接武汉区县优质产业转移。三是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发展内生动力。大力加强乡镇基层公共政务服务能力建设。建设更加公平的法治环境。加强企业产权保护和权益维护工作,加大营商环境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建立健全社会诚信评价体系。

聚焦共享发展,实现黄冈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推动武汉城市圈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社会保障互联互通、医疗资源共享、养老融合发展、人才资源互认共享、文化体育旅游联动合作,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要持续开展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升跨市社会保障服务便利化水平、深化医疗资源共享、加强圈域养老服务合作共享、深化区域人力资源协作、深入推进文化领域联动发展、共建高品质的国内著名旅游目的地。

(黄冈师范学院校长、教授陈向军)

湖北日报2022-1-18

 

 

汝州市加快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 文章下载

汝州市加快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

项目为王 产业至上

汝州市加快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

2月16日,省政府印发《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汝州市被列入25个优化开发县(市)名单,“优化开发县(市)突出转型提质,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强化主导产业链式配套、基础设施统一构建,形成与中心城区梯度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和联建共享、畅通快捷的交通体系。”

3月16日,来自汝州市发改委的消息称:进入2022年,汝州市坚持“项目为王、产业至上”导向,扎实开展“三个一批”活动,以高站位、高目标、高绩效,推动产业项目早落地、早见效。在计划实施市级重大项目159个,总投资987.9亿元、年度投资目标186.67亿元的基础上,新谋划项目208个,总投资900.3亿元,其中,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7个、10亿元以上项目40个、5亿元以上项目73个,凝心聚力加快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

A 聚焦重点园区 延伸拓展产业链条

按照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六新”要求,汝州市聚焦壮大主导优势产业、做强现代农业、培育新兴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优选项目、精选项目。

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产业项目谋划主攻方向

经过全面梳理装备制造产业链条,精准绘制产业链招商全景图,汝州市重点谋划实施了计划总投资50亿元的电梯产业园项目、中原(汝州)报废机动车再制造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

电梯产业园项目包括四个子项目:河南联合通用电梯有限公司年产5000台电梯项目、三菱电梯配件生产项目、蒂森克虏伯电梯配件生产项目、园区配套设施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电梯配件生产基地。

中原(汝州)报废机动车再制造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包括6大产业项目:报废汽车拆解项目、废弃物处置项目、五大总成再制造项目、贵金属回收项目、二手车出口项目、废旧轮胎橡胶无害化再生利用项目。项目建成运营后,预计可形成产值280亿元,实现利润10亿元,为地方增加税收6.4亿元。

重点谋划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园项目

煤炭焦化产业是汝州的传统支柱产业,占工业总产值近20%。汝州市借助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机遇,大力支持煤炭焦化产业升级改造,打造“吃干榨净”式的煤炭焦化全产业链。

精细化工产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60亿元,主要包括4个子项目:投资10亿元的河南平煤神马电化有限公司90万吨技改扩能项目、投资20亿元的年产20万吨合成氨项目、投资20亿元的年产24万吨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原材料(1,4丁二醇)项目、投资10亿元的年产20万吨可降解塑料项目。

加快形成畜牧养殖、屠宰、加工及仓储物流全产业链

依托牧原集团、天康集团、新希望集团等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积极推动畜牧产业向上下延链延伸,加快形成畜牧养殖、屠宰、加工及仓储物流全产业链。

前端饲料兽药产业总投资2.5亿元,谋划的3个项目是:新希望六和年产22万吨饲料生产线、汝州中农翱翔生物生猪饲料、河南汇鼎生物年产20万吨饲料及年产15万件兽药等。

中端养殖产业总投资7.7亿元,谋划了牧原现代农业综合体续建、河南银发览胜种猪育种1200头核心育种场、河南山林汇捷农牧年出栏10万头商品猪养殖等7个项目。

末端深加工产业总投资7亿元,谋划了牧原集团生猪屠宰及食品加工厂、中宏康馨汝州绿色食品产业园、江苏立华牧业年加工3万吨优质鸡产品等5个项目。

汝州市还积极推动冷链物流及“数智畜牧”建设,谋划了牧原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生猪)、瑞亚牧业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奶牛)和食品冷链物流园等项目。

B 全方位多领域谋划 储足产业发展后劲

汝州市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民生改善、乡村振兴等8大重点领域,聚焦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绿色食品三大产业集群,全方位多领域谋划项目,产业转型迈步新征程。

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支持河南巨龙生物做大做强,加快建设润灵科技集团食疗本草大健康产业园,打造生物资源生产、加工、研发、销售等完整产业链,培养一批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小品种氨基酸项目

依托河南巨龙生物打造全国最大的小品种氨基酸产业基地和制药基地,通过龙头品牌带动,围绕上海、江苏、四川等产业密集地区,加大与六和集团、新希望集团等国内大型企业,美国嘉吉、德国德固赛等世界500强企业进一步对接沟通,招引一批生物医药产业链项目。2022年,重点推进小品种氨基酸精深加工项目落地(投资2亿元,占地约50亩)。

润灵大健康产业园项目

该项目分两期建设,计划总投资10亿元。2022年重点推进一期,投资约5亿元,建设周期2年,主要进行中药材深加工、中药提取以及保健品和医疗器械的加工生产。目前,规划设计、土地手续、厂区土地平整已完成,正在编制环评,2022年全面启动建设。

正在洽谈的特色农产品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

该项目将由湖北景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约15亿元,分三期建设,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谷朊粉3万吨、蛋白质饲料20万吨、膳食纤维1万吨,副产物为乙醇、液态二氧化碳、生物天然气等,预计实现产值约50亿元,纳税3亿元。目前,正在积极推进该项目签约落地,力争2022年开工建设。

C优化营商环境 提升服务效能

为确保重点项目按期开工建设,汝州市出台了《狠抓“三个一批”重大项目推进项目建设活动实施方案》《2022年重大项目建设工作要点》《重大项目建设“三个一批”考核评价办法》《“三个一批”项目建设问责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建立健全联审联批、要素资源保障等各项工作机制。

在优化营商环境行动中,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严格落实“13710”工作制,完善企业承诺事项清单,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实行容缺办理,实现一般性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时间压减至40个工作日以内,汝州经开区内一般性企业投资项目实行“事项全承诺、拿地即开工”,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市场便利化水平、法治服务保障水平和宜居宜业基础能力,让投资方享受时间最短、材料最少、成本最低的服务。

据了解,在“万人助万企”活动中,汝州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挂帅的领导小组,市委常委分别任综合协调、问题化解、督查指导、信息宣传组组长,从15个部门抽调31名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做好活动的统筹协调和督导问效。

深化首席服务官包联企业机制,成立由67名县级领导组成的首席服务官团队,包联帮扶106家重点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首席服务官、助企专员与企业沟通联络机制,实行企业“一对一”分包服务,全力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目前,收集的189件企业问题,已全部妥善解决。

汝州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樊顺昌说,汝州将树牢“项目为王、产业至上”理念,紧盯目标任务,实施建账、理账、对账、交账、清账“五账”工作法,多措并举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全力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确保年内完成项目投资186.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全力推进县域经济“成高原”。

河南日报2022-3-18

 

 

平顶山市高质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综述 文章下载

平顶山市高质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综述

强县富民争出彩

——平顶山市高质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综述

强市在于强县域,县域强则鹰城富。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

今年以来,平顶山市坚持县域治理“三起来”,推进县域放权赋能改革,激发县域发展活力动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优势,提升县域产业能级;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城乡融合科学发展。

今年前11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6%,位列全省第6;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2.7%,位列全省第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1.3%,位列全省第5;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14%,位列全省第2。前9个月,全市各县(市)生产总值为1214.9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1%。

高效推进放权赋能改革

“今年10月以来,市里向宝丰县下放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民生事实等200多项管理权限,现在我们直接向省发改委申报项目,不仅简化了流程,而且提高了时效。”宝丰县发改委负责人说。

平顶山市高度重视权限下放承接落实工作,2020年,舞钢市作为全省第一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率先承接了156项权限。

今年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发展格局下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印发后,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将放权赋能作为贯彻总书记关于县域治理“三起来”的重大要求的具体举措,作为减轻基层负担、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聚焦权限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快速高效推进放权赋能改革。

平顶山市逐一梳理下放权限,整理制定工作手册;统一制作下放权限移交协议书模版,明确规定赋权依据、赋权范围、下放权限、赋权时间、权利和责任;依法规范推进22个涉及权限下放的市直部门与县(市)加强对接和指导服务,确保县(市)接得住、能操作。

截至12月20日,平顶山市涉及权限下放的22个市直部门已经全部通过签订移交协议书或印发文件形式完成权限下放,255项权限全部下放各县(市)。

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能级

今年以来,平顶山市引导各县(市)立足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统筹考虑与周边中心城市、县(市)的产业协作配套,合理定位、错位发展,重点培育1至2个特色鲜明、有较强竞争力和一定技术含量的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力。

目前平顶山市的优化开发县(市)汝州市、宝丰县突出转型提质,壮大生物医药、机绣纺织、不锈钢、新型碳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县(市)舞钢市、郏县、鲁山县、叶县突出特色高效,发展特钢及特种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制造、文旅康养、高端装备制造、尼龙新材料、制盐及聚碳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汝州市连续3年入选全国百强,汝州市、舞钢市成为全省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市,郏县红牛产业入围全国首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舞钢市获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生猪交易市场区域中心落户平顶山市。

鲁山县沣瑞食品项目、郏县瑞宝红牛项目、汝州市东都食品项目、舞钢市千宝种植项目,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带动就业,促进增收,成为所在行业的“单项冠军”。

郏县中釉新材料项目总投资12亿元,年产固化粉等新材料30万吨,利用新材料治理重金属污染技术水平居于行业领先地位。宝丰县国玺超纯新材料项目纯度由最初的5N提升至7N,实现了全国领先,为建设高纯原材料提纯到靶材加工及循环高效利用的全产业链打下基础……平顶山市用好集群发展的支点,引导多家企业做强做大,成为所在行业的隐形冠军。

据统计,今年1至9月,宝丰县产业集聚区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增速64.4%,舞钢市产业集聚区增速51.3%,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增速19.6%,郏县产业集聚区增速16%,汝州市产业集聚区增速14.4%,叶县产业集聚区增速13.1%。

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县域发展

县域联系着城市、承载着乡村,是城市和农村的交汇点,平顶山市县域经济发展努力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乡村为腹地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努力将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经济发展。

汝州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汝瓷小镇、温泉小镇建设有序推进,该市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目前,过半乡镇政府所在地达到省级“美丽小镇”建设标准。

舞钢市启动总投资4.2亿元的10个美丽小镇建设项目,以3条乡村振兴精品示范带、21个精品村为带动,围绕“一村一韵”持续发力,姬庄村被评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百草园被确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楼子沟运动小镇、花博园被确定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

宝丰县加快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打造出邢庄、姚店铺等示范村,石桥镇、赵庄镇被评为全省美丽小镇。同时推出10条精品旅游线路,建成一鸣书居等8家精品民宿,石板河景区被确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郏县围绕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形成了堂街临沣寨、姚庄旅游区、冢头镇李渡口、茨芭镇山头赵民俗游等特色品牌。

鲁山县重点建设库区乡东许庄、董周乡张庄、四棵树乡代坪等一批风格不同、造型新颖、环境幽雅、经济实用、设施齐全的特色农村社区。

叶县依托城镇化全力推动文旅产业快速发展,创建星级农家乐27家,保安镇豫晨庄园成为全省休闲观光园区、杨令庄成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

立足资源禀赋,平顶山市形成了多个先进制造类、农业田园类以及现代服务业类的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各县(市)按照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依托各类园区、家庭农场,发展具有乡土特色的新业态,着力打造“听乡音、尝乡味、看乡景、住乡居、忆乡愁”的全视角“美丽乡村”产业链,切实把“美丽资源”转化成“美丽经济”,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统一,夯实城乡融合发展的“底盘”。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2021-12-31

 

 

2025年“千亿县”要达6个,湖北县域经济如何破局? 文章下载

2025年“千亿县”要达6个,湖北县域经济如何破局?

湖北观察|2025年“千亿县”要达6个,湖北县域经济如何破局?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兴衰关系着发展全局。近年来,全国多个省份均将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夯实“基本盘”的重要抓手。

2月17日,湖北省印发《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5万亿元,占湖北省比重达到6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过500亿元的县(市、区)增加到25个、过千亿元的县(市、区)增加到6个;全国百强县数量中部领先、位次前移,实现五十强县零突破。

一直以来,县域经济的发展都是湖北经济发展的短板。2020年12月,湖北省描绘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力图在国家战略中承担更多责任,建成全国重要增长极。湖北省委主要领导在多个场合均表示,湖北全域协同发展,差距在县域,潜力在县域,关键在县域。

湖北省政协常委、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连续两年,湖北春节后的第一会都是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成为抬高全域发展“底板”的重要举措。

湖北必须跑起来了

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其实湖北一直认识得很清楚。去年4月,湖北选派62名干部奔赴上海和浙江,开展为期3个月的跟班学习。其中,绝大部分干部来自市、县。

为何选择浙江?赛迪《2021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指出,百强县以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9.8%的GDP。其中,浙江占据18席,仅次于江苏的25席。在“塔尖”的38个“千亿县”中,浙江也占了9席。

县域经济的高度发展,为浙江经济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2021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94,连续9年呈缩小态势,共同富裕三大核心目标之一的缩小城乡差距取得实质性成效。

对比之下,湖北仅7地入围百强县,排名最靠前的仙桃也在70名开外。去年,仙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0亿元,浙江排名第一的慈溪同期GDP达到2379.17亿元。

与此同时,中部地区河南、安徽等地的发展,也让湖北感觉到了危机。河南同样7地入围百强县,但是已有5地进入70强,进步最快的河南济源市三年排名跃升35位,由93位上升至58位。

安徽的进步速度也相当快,从2016年到2020年,安徽实现了零的突破,3地入选全国百强县。安徽肥西县位列百强县第57位,去年GDP达到1018.7亿元,成为安徽首个“千亿县”。

去年4月,在湖北省区域发展布局暨县域经济工作推进会上,湖北省委主要领导现场发出三问——浙江为什么强?河南为什么超?安徽为什么快?正视差距,随后,湖北出台一系列重磅文件,就县域经济发展给出大力度政策支持。

如今,湖北县域经济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规划》中指出,到2025年,湖北县域经济地区生产总值由2020年的2.55万亿元提高到3.65万亿元,年均增长7%,占全省GDP比重要由58.7%提高到60%以上。展望2035年,湖北县域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成为湖北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避免内卷竞争

去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万亿元,达到50012.94亿元,首次闯入“5万亿俱乐部”,经济总量重回全国第7位。

从微观来看,武汉GDP达到1.77万亿元,经济首位度已达到35%。湖北欲打造的中西部非省会龙头城市襄阳、宜昌的GDP均突破5000亿元,分别达到5309亿元和5022亿元,填补了湖北市州GDP五千亿级的空白。而三者GDP合计超过2.77万亿元,占全省的55%。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表示,在城市化和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县域经济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劳动力、资金等资源会持续被地市城区吸引而离开当地,个别县市成为人口流出地,产业集聚效用也被削弱。

江浙等地利用改革开放的先机得到了发展机会,城市周边的县域层面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形成了较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并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产业链集群,比如永康的五金、义乌的小商品等。那么,已经呈人口流出态势的湖北县域,如何解决这一困境?

邹薇认为,目前湖北的布局是以城市群的方式促进发展,强调大城市与其周围的卫星城市,在产业布局上形成协调效应。“以前讲协调时,总以为是中小城市、县域经济的一厢情愿,实际上,现在已经向两方都有需要的方向转变”。

根据湖北“十四五”规划,“一主引领”既要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又要发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及其对湖北全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武汉与周边相邻的黄石、鄂州、孝感、仙桃等8个城市组成的武汉城市圈,去年GDP超过3万亿元,位居全国省域城市圈前列。“两翼驱动”中的“襄十随神”和“宜荆荆恩”城市群,去年GDP分别接近9000亿元和突破1.1万亿元。

《规划》中为湖北县域发展构筑的转型路径就是,发挥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融入“襄十随神” 、“宜荆荆恩”城市群协同发展,构建市域引领、县域支撑、优势互补、融通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未来的竞争不是本省内卷的竞争。”邹薇表示,浙江已经形成一县一品的主打产业,而且各个产业之间相互互补,这种优质的产业集聚和纵向分工避免了县域短兵相接的竞争和产能过剩。湖北最终要探索构建融资在城市、投资在县域,研发在城市、制造在县域,头部在城市、配套在县域的一体化发展空间布局,引导县域对接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打好特色牌和优势牌。

扩权赋能强县改革

浙江县域经济发达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全省范围推广省管县模式,这使得县级层面拥有比其他地方更多的财权与事权,从而调动了县域发展的积极性。

此次《规划》中,湖北也提到,要深化扩权赋能强县改革,推动省、市行政权力事项下放,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自主权。积极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赋予经济发达镇同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权。

同时,发挥省级产业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创新投放管理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支持县域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实施县域存贷比提升计划,加大县域信贷投放。合理扩大县域分支机构信贷审批权限,压缩贷款办理时限,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

此前湖北出台的诸多政策中,有一条相当引人注目:全国百强县(市)、经济发达镇主要负责人可由上一级领导班子成员兼任。今后新进入全国百强的县(市),党委书记符合提拔任职条件的,优先提拔担任市州领导班子成员并兼任县(市)党委书记。

邹薇在走访湖北一些县市后感觉,湖北县域经济正在突破固有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换届之后,县市的主要负责人员呈现年轻化、高学历、高知识,他们带来了理念、思想、作风的改变。湖北省委主要领导也曾指出,与沿海地区相比,湖北最大的差距不在要素,关键在人。

目前,县域经济在湖北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三个梯队,湖北称之为“三百战略”,即支持“百强进位”,推动大冶市、宜都市、仙桃市挺进全国县域经济五十强;加强“百强冲刺”,以靠近“全国百强县”的天门市、钟祥市、当阳市等为重点,奋力挺进“全国百强”;加强“百强储备”,以产业韧性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经济强县(市)为重点,加速迈向“全国百强县”。

邹薇表示,通过这种培育和储备的形式,促使每个梯队都能形成突破,以快速提升湖北的整体实力,实现加速奔跑。

21世纪经济报道2022-2-19

 

 

湖北各县市锚定“三百工程”构筑县域经济“千亿方阵” 文章下载

湖北各县市锚定“三百工程”构筑县域经济“千亿方阵”

全域协同发展,差距在县域,潜力在县域,关键在县域。

全省深入实施区域发展布局暨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指出,要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好县域发展攻坚战和整体战,促进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

各县市纷纷锚定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三百工程”,打造强县梯队,构筑县域经济“千亿方阵”。

强筋壮骨,打造强县梯队

“以项目建设兴产业、稳增长,仙桃力争今年GDP在全省率先突破千亿元。”仙桃市委书记罗联峰表示,将切实增强仙桃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起的责任感,坚定信心、底气,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加快挺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

今年,仙桃将开展“项目建设攻坚年”行动,力争全年招引亿元以上项目100个、滚动推进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00个、新开工项目100个以上、培育“四上”企业100家以上。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2022年,宜都要力争进入全国县域经济70强,这既是压力,更是动力!”宜昌市副市长、宜都市委书记谭建国表示,宜都将扛起“百强进位”种子选手的政治责任,努力做好区域协同、转型升级、效能提升“三篇文章”,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更大贡献。

更多县市,正在冲刺“百强”。

天门从做大经济规模、做优经济结构、做强市场主体、做足经济活力、做优发展环境等方面全面发力,力争今年进入全国百强。

“以纳入全省‘百强储备县’为契机,抢抓产城融合发展机遇,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积极融通武汉、融动城乡。”广水市委书记杨光胜说,推动产业集聚,推动功能集成,推动人口集中,助推广水冲刺全国百强。

县域经济发展你追我赶,“三百”梯队加速冲刺。

做强产业,壮大发展支撑

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核心支撑,产业强则县域强。

千方百计培育做大龙头企业、做强特色主导产业——

“签约落户总投资过300亿元的容百科技项目,春节后正式开工建设,全部达产后,总产值过70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仙桃工业。”罗联峰介绍,今年,仙桃要持续聚焦非织造布、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等“6+1”主导产业,实施招大引强、培优壮强“双强”行动,补链延链强链,撑起仙桃县域经济新骨架。

发展现代产业“硬支撑”——

“宜都以转型升级为方向标,走出产业裂变新路径。”谭建国说,今年将重点推动长江宜都段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EOD、东阳光电池铝箔等8个百亿量级重点项目落地开工;确保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20个,10亿元以上项目36个。

枣阳锚定“强”字做文章,蓄力打造双千亿工业强市,实施招商引资“栖凤工程”、产业升级“强链工程”、科技创新“引擎工程”、智慧赋能“腾云工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冶正着力建设智能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材料、电子信息等10条重点产业链,奋力积蓄县域发展新动能。

优化环境,激活县域活力

水深鱼悦,城强贾兴。大家纷纷表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好县域发展攻坚战和整体战。

宜都正在加快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对标“全国一流、全省领先”标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仙桃将瞄准全省最优、全国一流,全力打造“专精特新”的“仙办好”特色营商品牌。“专”即专业专心专注,“精”即精心精准精细,“特”即特服特点特色,“新”即新模式新感受新优势,切实把仙桃建成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的地区之一。

潜江对标先进标准、构建诚信体系,依法保护公平公正市场,以公平法治为市场“保驾护航”。

公安,实现涉企行政审批“先批后审”、财政涉企奖补“先拨后核”、工业建设项目“先建后验”,让企业有了更直接的获得感,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湖北日报2022-2-8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