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产业工作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管委会

题目:如何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模式

资料提供时间:2019-12-16

目录

更多

走进高端装备制造业:资本助力,低谷期也是机遇期 文章下载

走进高端装备制造业:资本助力,低谷期也是机遇期

张艺

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体现、各产业链的核心制造环节,高端装备制造业被认为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

然而,当下全球贸易形势正发生变化,如何化解“卡脖子”的技术问题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当务之急。不仅如此,经济形势低迷之时,这一行业也难免出现融资难、并购整合难、人才培育难等诸多难题。

那么,各企业是如何在此时利用资本市场走出行业低谷。日前,界面新闻记者参加了深交所2019年度“走进上市公司”活动,聚焦深市行业先锋,看到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的积极进展,也听到了市场一线对于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界面新闻记者跟随深交所调研组走进数家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上市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企业现状。

让人惊喜的是,不少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企业反从经济结构调整、贸易纠纷中看到发展良机,纷纷苦练内功、加强研发、积蓄人才。“低谷期反而是一个机遇期,也是一个公司成长最好的时机。”“部分产品长期被国外垄断,正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打破垄断。”“股权激励让我们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成本大幅降低。”

截至2019年8月12日,深市2175家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七成、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超四成。

资本市场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凸显,不仅提供了资本支持,在品牌影响力知名度、产品研发、吸引人才等方面也为上市企业带来较大助益。

资本市场助力企业加速成长

创业板正处于“十周年”之际,汇川技术(300124.SZ)2010年登陆创业板,其正是创业板市场助力成长型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典型样本。

提起登陆资本市场后公司的变化,汇川技术副总裁、董秘宋君恩深有感触,“上市十年,公司规模成长20倍不止,资本市场的作用十分显著。当时厂房的扩建、产能的提升都是靠IPO募集资金建设起来的。如果不是上市,公司规模可能不到现在的一半。”

彼时,汇川技术总资产不足3亿元,如今,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总资产已过100亿元,十年增长了34倍。

各项财务数据保持良好的增势,营业总收入汇川技术由2009年的3.04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58.74亿元;盈利能力也大幅提升,由当时的1.03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11.67亿元。

除资金支持外,汇川品牌市场认可度在提升。汇川技术从事的是进口装备替代领域,宋君恩称,进口品牌替代最难的是品牌认可度,上市前汇川规模过小。“上市后,汇川技术借助资本市场成长,让更多客户了解汇川技术。公司透明化后,市场接受度也大幅提升。对我们拓展央企、大型民营企业、国际客户十分关键。不少客户和代理商都成为我们的股东,跟汇川共同成长。”此外,上市有助于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当前汇川技术在中国工业自动化驱动领域已成为领先者,也成为创业板标杆性企业。

作为创业板的新兵,上市不到一年的迈为股份(300751.SZ)也感受到了上市所带来的益处。

“我们一诞生就要跟国外在行业已经深耕几十年的企业竞争。尽管吸取了这些企业的经验教训,少走了弯路,但拓展起来仍有难度。”迈为股份总经理王正根表示,上市后公司有了一些惊喜的变化。

首先,利好订单的获取。“今年的新产品生产线正落地交付,如果没上市,客户接受度认可度没那么高,新的产品线也不会那么快出来”。其次,除了资本市场IPO融资外,银行授信更便捷,因为银行对上市公司的认可度更高。再次,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在人才招聘方面有一定差别。

哈工智能(000584.SZ)近两年来借助资本市场之力,通过自主发展与并购转型相结合,内生与外延相结合的方式促进自身的转型升级。目前,公司初步打造涵盖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及周边高端智能装备产品、下游汽车工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应用,配套工业机器人一站式服务的智能制造完整产业链条。

中广核技(000881.SZ)也是在2017年重组上市。公司代董秘杨新春表示,重组对公司在融资、人才吸引及公司美誉度等方面都发挥了更为积极的作用,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层的社会认可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低谷期倒逼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

国际贸易摩擦正倒逼中国企业愈发注重研发。界面新闻一线调研发现,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上市公司均在为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而努力。

从逐年增高的研发投入便可见一斑。

如汇川技术,在公司2018年营业收入创下历史新高的背景下,研发费用的投入占比依然只升不降。2018年,公司研发投入7.12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在12%,且研发费用率为12.11%。

“如果没有汇川,我们的生产线都开不了工。”一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负责人称,公司此前很多核心零部件来自国外,贸易摩擦对公司影响很大。公司正进行国产化替代,例如用汇川技术的配件来进行替代,也很不错。

汇川技术自成立起便以进口替代为经营策略,通过高比例的研发投入及引进国际领先技术,不断提升核心技术,缩短与国外主流竞争对手的差距。公司目前研发人员超过2000人。如今,公司不仅掌握了矢量变频器、伺服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编码器、永磁同步电机等产品的核心技术,而且还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电梯、起重、注塑机、纺织、金属制品、印刷包装、空压机等行业的应用技术。

不少高端装备企业研发人员占比已超过20%。如胜利精密(002426.SZ)、汇川技术、迈为股份,公司研发人员占比均在四分之一左右,尤其是哈工智能,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占比甚至超过40%。

哈工智能带领调研组参观了公司的中央研究院,界面新闻在现场看到,一组科研技术人员正对一件机器人集成设备进行调试。

据介绍,哈工智能除总部下设中央研究院外,下属子公司均设有自己的研发部门。900余人的公司中,有近400位为技术人员。中央研究院以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为核心,形成了汽车集成生产线、医疗应用、工业自动化装备三大应用技术板块,并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入机器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公司还表示,未来几年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除对已有的机器人产业的投入外,还增加了人工智能创新研发投入,目前正成立人工智能研发中心和联合实验室。

中核科技(000777.SZ)在工业用阀门领域深耕22年,始终居于行业领先地位,得益于公司一贯重视在阀门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

据中核科技董事长彭新英介绍,公司已设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与浙江大学联合设立高端阀门研究中心,并设立企业科技研究院,预计8月中下旬正式挂牌。“博士后流动站和研究院的设立将致力于高端阀门及流体控制设备行业的科技攻关和研究,以解决关键卡脖子及薄弱环节的科研项目为目标。”

“有些产品我们研发出来后,进口产品的价格就立马下降了三分之一。哪怕下游不采购我们的产品,但打破垄断,拉低进口产品的价格,也说明我们为行业做出了贡献。”彭新英表示。

例如,国内在役和在建的压水堆核电站主蒸汽隔离阀产品的驱动装置配套均为进口,生产企业三家都为美国企业,随时出现断供风险。中核科技组建研发团队,如今已完成了原理样机研制,通过了性能试验验证,实现了驱动装置样机国内零的突破。

不过中核科技表示,公司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部分高端特种阀门因存在某方面的技术问题还未实现国产化。

“低谷期反而是一个机遇期,也是一个公司成长最好的时机。”提起当下低迷的行业形势,迈为股份总经理王正根反而信心十足。

迈为股份从事光伏丝网印刷设备行业。据王正根介绍,迈为股份当初进入这一行业正值进口设备垄断期,“正因为有了2012年、2013年的光伏行业低谷,我们沉下心来做技术,所以在2014年开始在产品技术层面与国外品牌差距就不大了,2015年甚至有所超越。”

如今,迈为股份已打破了丝网印刷设备领域进口垄断的格局,在行业已处于领先地位。

当前国际形势同样带来了新的机遇。王正根表示,机遇一,国家政策向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方向调整,在产业政策、税收、资本市场、融资等方面均有变化;机遇二,产学研方面均在加强,“中国到了苦练内功的时候”;机遇三,下游客户对国产机械设备的接受程度在提高,“正是因为国际贸易当下并不顺畅,反而给国产设备提供了一个试用的机会”。

“如果没有外面的压力,国内的光伏行业也不会走得这么快。”王正根称。

也有公司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加大力度推进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一杯通过传统污水处理工艺处理过但仍然发黑的工业废水经过电子加速器工业废水处理装置处理后,变得清澈并达到可以直接排放的标准。这是界面新闻在中广核技研发现场看到的一幕。该公司以电子加速器为核心的工业废水处理装置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17年在浙江金华建成电子加速器污水处理示范项目,2018年与广东江门冠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签署电子束处理工业废水合作协议,合作建立电子加速器联机、日处理量超过3万吨的工业废水处理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项目,专门处理印染领域高难度工业废水。此外,公司2018年在新疆伊犁签署了首个电子加速器处理抗生素菌渣示范项目,这也是电子加速器在医药行业的首次应用,为抗生素菌渣处理领域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无害化、资源化全新技术手段。

中广核技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2个,国家级第三方认可实验室2个,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地方级科研中心25个,公司研发团队逾500人。公司在持续巩固和提升加速器业务的基础上,延伸辐照加工应用场景,加快向核医学、核环保、核农学等高端领域拓展。

不可否认,高端装备制造行业整体依然存在不少“卡脖子”的技术难题,这些技术的国产替代化仍待加强。但如今的倒逼形势无疑加速了中国企业研发方面的进程。

股权激励降低高端人才成本

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三高”特性也决定了企业对人才有着极高的重视程度。在如何培育、留住人才这一问题上,各家公司各有各招,而上市公司这一身份,让这些已上市企业在这方面具有优势。

中核科技坦言,人才仍然是制约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来高端人才总量偏低,二来,人力引进力度不够,引进后留住用好人才的激励机制还需创新完善

除培育人才外,更多的企业还在为如何留住人才而发愁。

“这几年汇川技术成了行业各企业挖人的对象,”汇川技术董秘宋君恩表示,“股权激励对我们留住、吸引核心人员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股权激励,那么汇川招人、留人的成本将大幅提高。”

上市以来汇川技术共推出了四次股权激励,最近一次的时间是2019年1月。据统计,前三期股权激励均有起到较好效果,扣税后员工平均收益率都在一倍左右。

迈为股份总经理王正根也表示,仅仅支付薪酬对人才的吸引力是不够的,期权才更大的加分项。从国外并购技术时,通常存在一定壁垒,更多的要靠海外团队引入,此时期权显得更为重要。

此外,高端设备制造业也是制造业中机器替代人工较为普及的行业。界面新闻参观了多家行业上市公司生产车间发现,车间内设备多、机器人手臂多,流水线上的工人并不多。“除了必需人工处理的部分,绝大部分人工已被机器替代了。投资一台机器相当于一个工人一年半的工资,机器替代的投入很快就能回本。”有上市公司负责人表示。

建议适度调整再融资及并购重组政策

此次深交所调研不仅在于了解行业基本情况,还意在收集上市公司需求及建议。

汇川技术董秘宋君恩称,希望能更好地发挥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并购重组的功能,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其建议包括,利用好并购重组分道制,加大对优秀企业的并购支持力度,进一步简化甚至取消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审核;呼吁相关部门优化集中者审查制度,适当减少或取消各种证明文件要求;在海外并购中,资金出海希望能得以更多配套产业政策的支持。同时,建议调整对股权激励的高管股份减持约束制度等。

胜利精密也并未回避自身在过去一系列的并购重组后出现的整合“后遗症”。公司先后收购了智诚光学、富强科技、南京德乐、苏州捷力等企业。除富强科技作为优质资产成功并购并成为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之一外,南京德乐表现中规中矩,苏州捷力原有团队异心并未能完成业绩承诺,智诚光学甚至存在内控缺陷。

“现在我们意识到投后管理更重要。”从去年年中开始,胜利精密正进行业务调整,出售苏州捷力和南京德乐,希望能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整合。”

胜利精密董事长高玉根并呼吁交易所对两类进行重罚,一是在并购的过程中,大股东违规获利者,二是并购对象违法违规者。

迈为股份总经理王正根则称,资本市场给上市公司提供了很多的发展壮大的工具,比如并购、发债、再融资等。希望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民营企业多些空间,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波谷起势时布局,赢在波峰。如果错过扩张时期,踏错节奏,会给经营带来一定风险。”

哈工智能则提出,在非行政许可重组中,建议对重大和非重大的标准根据成熟市场经验进行适当调整,给上市公司省下合规的时间成本和财务费用成本。

界面新闻2019-8-16

 

 

人工智能“下车间”加速“智变”制造业 文章下载

人工智能“下车间”加速“智变”制造业

【摘要】

由全自动上料配料系统、智能检测装备等一系列数字化设备组成的生产线正悄然高效运转,源源不断地生产着质量稳定的高性能不定形耐火材料。

4万吨的生产线,1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内,几乎看不到人影;密集的物料箱或装或卸,行云流水,快速精准……走进瑞泰马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节能环保型高温材料数字化车间,由全自动上料配料系统、智能检测装备等一系列数字化设备组成的生产线正悄然高效运转,源源不断地生产着质量稳定的高性能不定形耐火材料。“通过智能化升级,整个生产过程可一键操作、全程监测,使企业实现了运营成本最低化、生产效率最大化和产品品质最优化。”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变“制造”为“智造”。瑞泰马钢的“智变”,只是我市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转型、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实施“智能制造” 企业上演“车间革命”

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是制造业在经济转型期的升级之道。

以“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制造业“嫁接”智能化改造,是传统制造企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必然选择,更是我市工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一招。踩着打造“智造名城”的鼓点,我市紧紧围绕新旧动能转换,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马鞍山推进工程,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通过加快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字化生产线培育建设,加强生产设备、生产线等重点环节和领域的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改造等举措,不断提升制造业技术装备水平和质量效益。

在智能制造工程的引领下,我市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热情得到空前激发。众多企业纷纷上演“车间革命”,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速智能化蜕变。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省级智能工厂4家、数字化车间15个,市级数字化车间20个、数字化生产线13条。一批走在科技前沿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组成一支强有力的“智能方阵”,推动“马鞍山制造”向“马鞍山智造”加速跃升。

拥抱“智能制造” 尝到以“智”提“效”甜头

“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岗”……通过拥抱“智能制造”,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尝到了以“智”提“效”的甜头。

马鞍山市粤美金属制品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上线集成制造系统实现精益数字化生产,使得销售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生产效率、产品合格率“四率”齐升,显著提高了公司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研发周期长、生产效率低、制造成本高,一直是发动机行业普遍存在的难题。华菱公司通过对发动机产品的设计、经营、生产、服务等环节全面实施智能化升级,打造出节能环保大功率发动机智能工厂,不仅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实现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的双重提升,更使得产品升级周期缩短了近40%。

加速“智能制造” 三个维度发力布局

人工智能下车间,加速“智变”制造业。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我市将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标,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从“点、线、面”(“点”即深入开展机器换人“十百千”工程,“线”即生产线和车间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面”即打造智能工厂)三个维度发力布局智能制造。“十三五”期间,拟实施智能制造项目100个以上,总投资100亿元以上,建成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数字化生产线,大力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同时,通过培育智能制造人才体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为智能制造持续深入推进“保驾护航”。

记者 刘挺

皖江在线2019-4-15

 

 

青岛聚焦高端制造业 未来三年攻坚这七大领域 文章下载

青岛聚焦高端制造业 未来三年攻坚这七大领域

5月26日晚,《青岛市“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行动方案(2019-2022年)》答辩会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

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薛庆国,市工信局局长姜波、市工信局副局长卞成,连同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华为产业发展集团副总裁燕兴,共同发布了“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的“7+N”攻坚战,并就问题做以阐述和答辩。

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制定的《青岛市“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行动方案(2019-2022年)》,旨在充分激发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培育壮大青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在此次发展过程中,青岛放大三个坐标,找准自身定位:立足山东,强化率先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勇当全省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的排头兵;面向全国,“学深圳、赶深圳”,创新“青岛模式”,争创全国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先导区;放眼世界,紧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根据《青岛市“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行动方案(2019-2022年)》,青岛将力促高端制造业与人工智能双向突破、融合共生,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智能经济生态,奋力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借此,实现由“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再向“智造强市”的转型和跨越。

主答辩人薛庆国对攻势行动方案进行深入解读,明确了“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的目标任务,全面介绍了“7+N”攻坚战的具体内容,阐述了7个专项行动。

“7+N”攻坚战——

新一代信息技术“振芯铸魂”攻坚战

新能源汽车产业倍增攻坚战

生物医药产业跨越赶超攻坚战

高端智能家电创新引领攻坚战

轨道交通装备加速领跑攻坚战

智能制造装备迭代升级攻坚战

船舶海工装备高端迈进攻坚战

传统支柱产业智能提升攻坚战

7大专项行动——

协同创新行动

智能赋能行动

产业集聚行动

新一轮“青岛金花”培育行动

政策聚焦行动

基础设施升级行动

支撑保障行动

制造业是青岛的立市之本 占比不能低于1/3

答辩会上,市工信局局长姜波表示:“制造业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我们这个城市就是靠制造业起家的,确确实实需要从上到下把制造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比如红线问题,像上海这样的金融城市、国际大都市,都提出来‘要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先进制造业’,它的制造业占比底线是25%,所以青岛的制造业占比绝对不能低于1/3。”

“关于具体的指标,每个产业里面都说了,但是总的没有,我们回头要做一个总体测算。2018年青岛工业增加值相比2012年,6年增加1000亿。在此前,我们的测算是,到2022年再增加1000亿,也就是说之前6年增加1000亿,我们用4年再增加1000亿。现在看,我们觉得还是保守的。”姜波表示。

培育新“五朵金花” 宣传、电商都少不了

具有悠久工业、制造业底蕴的青岛,从不缺明星企业,以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为首的青岛“五朵金花”享誉世界,也成为了青岛的城市名片。

薛庆国表示:“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一个城市的影响力有几个方面:名品、名企、名家、名园。在这些方面,青岛的‘五朵金花’给城市带来了荣耀。而在高端制造和人工智能方面,更多新的‘金花’应有所体现。这方面工信局做了大量调研,列了很多有可能培育出来的新青岛‘金花’。”

姜波介绍,改革开放之初,青岛持续培育“五朵金花”,“五朵金花”为城市带来了荣耀,也是青岛工业的骄傲。与之相关联的企业家,也是青岛的品牌。有很多人问有没有新的五朵金花,有没有新的品牌?其实也有,比如中车四方,比如行业的隐形冠军,但是总体上感觉影响力没有那么大。分析主要还是跟青岛的产业结构有关,因为“金花”的市场认同大多集中在消费品领域,我们的工业领域比较难以形成知名度。另一个原因就是青岛没有抓住上一轮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风口,没有BAT,没有那些容易成为独角兽的电商品牌。

品牌的培育离不了宣传,青岛制造的系列宣传是工信局和市委宣传部、青岛日报一块儿做的,引起的反响较好。举个例子,青食钙奶饼干就通过宣传,提升了销售额。

另一个培育的重点是电商品牌。在阿里巴巴后台有这样一个数据反映青岛电商化水平差距:在B2C业务上,深圳有3万多家电商,青岛只有2000多家;在B2B业务上,青岛有海尔海信,但缺少其他企业。目前,青岛新闻网正在跟阿里巴巴开展合作,策划打造“产地日”。宣传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升品牌,关键在于实实在在给企业办事,企业销售额上去了,带来实惠了,产业就发展了。要把阿里巴巴在青岛的电商研究平台建立起来,通过宣传带动产业,互相促进。

壮大培育机器人产业 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姜波指出,“我们的攻势方案里提到,实施智能制造装备迭代升级攻坚战,其中一个方向就是培育壮大机器人产业,包括工业机器人、特殊作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目前在青岛,已经聚集了一些研究院所和企业,但是产业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缺乏真正的核心技术,不仅是青岛机器人产业面临的问题,也是全国都面临的问题。要用好在研发方面的资源,我们将会同科技局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共同促进成果的转化,比如用好相关基金。”

“当前,我们也正在全力推进工业互联网的技术改造,其中首先就是机器换人,我们可以探讨是否可以优先使用自己企业的产品。”姜波表示。

[企业代表发言]

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

青岛有机会成为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海尔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打造上,形成了几个优势。第一,在世界上具有标准的话语权,国际标准三大组织ITU、ISO、IEC都先后授权制定大规模定制的世界标准,这是跟美国、德国、日本企业竞争得来的。第二,已经形成了跨行业、跨领域复制的模式,在服装、建材、纺织制造方面都已经展开跨文化、跨领域复制,快速扩展。第三,青岛有制造业基础和品牌优势。阿里解决了人和商品交易的问题,腾讯解决了人和人之间社群交互的问题。青岛有这么好的制造业基础,完全有机会做成全球最大、最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华为产业发展集团副总裁燕兴:

发展“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一定要打造产业链。这样才能形成产业的竞争力、领导力、号召力,才能把整个产业做大。像围绕着超高清视频产业、VR产业,可以打造一个端到端的产业链。从前端的拍摄设备,到内容制作所需的编辑软件和服务,以及后续的机顶盒、电视机,这个产业机会是巨大的。

大众网2019-12-2

 

 

河南 “招才引智”为制造业“赋能” 文章下载

河南: “招才引智”为制造业“赋能”

记者尹江勇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河南时的重要讲话中,关于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的指示精神,让我们倍感振奋,坚信自己走对了方向。”9月27日,省科协党组书记、主席曹奎告诉记者。

如何补上我省创新资源不足的短板,支持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记者了解到,省科协充分发挥自身在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方面的优势,积极“招才引智”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经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赋能”之路。

既不靠近原镁产地,也不靠近镁产品终端应用市场的鹤壁市,今年6月举办“中国(鹤壁)镁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发展大会”,请来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中国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等单位的几十位专家,针对当地镁产业升级发展“把脉问诊”,如今正迅速由传统的镁粉、镁粒、镁屑等初级产业,向镁合金型材、板材和汽车零部件、军用构件等高附加值的中间产品、终端系列产品发展。

2016年首届中国(濮阳)石化产业技术发展大会签约金额“仅有”27.07亿元,今年的大会签约金额已猛增至132.09亿元。在濮阳新型化工基地,去年大会上签约的三个重大化工项目已经落地,为当地石化产业升级发展注入了强劲能量。

展望11月,第二届世界传感器大会暨博览会将在郑州召开,不仅再次为国内传感器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引来优质创新资源,也为郑州市传感器产业发展壮大带来了难得的新机遇……

以“一市一品”为目标,帮助全省每个省辖市分别搭建一个产业技术大会,是近年来省科协为促进地方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而打造的新品牌,在全省各地掀起了一波波热浪,已连续两年被中国科协作为创新经验予以推广。

由于抓准了科研单位人才技术优势和地方企业转型发展需求的有效结合点,各地产业技术大会很快产生了滚雪球效应,成果转化成功率迅速提升,在产业内影响快速扩大,成为众多地方政府重视的“科技节日”和“科技平台”。

“如果说以前的产业技术大会开通了科研院所与地方企业之间进行技术成果转化的‘双车道’,那么今天的大会已经成为产、学、研、政全方位合作,以人才、技术、资源注入助推地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立交桥’。”省科协副主席邓洪军对此评价。

令人欣喜的是,省科协“招才引智”平台正在向更基层深入。6月,我省首个科技企业科协联合会在鹤壁市成立,标志着全省科协在构建全域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体系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曹奎介绍,科技企业科协联合会将着力打通“从企业到学会,再到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资源通道,充分发挥基层科协所属学会作用,有效汇聚创新资源,破解本地企业缺技术、缺人才等难题,更紧密、更直接地为各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大河网2019-10-3

 

 

三方面发力 吉林省积极促进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 文章下载

三方面发力 吉林省积极促进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

记者日前从吉林省工信厅了解到,为加快振兴全省装备制造业,该省正在实施多项强力举措,决心从三方面入手,力争实现其供给和需求两个结构升级。

加快培育新动能

据介绍,为达到上述目标,吉林省将加快培育新动能,重点是提升本省具有优势的五大产业。如在培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上,该省拟依托高速动车组检修基地建设,加快引进牵引系统、制动系统、空调系统等配套企业,倾力提升省内配套水平,力争省内配套率达到40%;同时积极推动发展服务制造,支持长客股份公司扩大检修业务、拓展协同研发、完善运维体系等产业链增值服务;加快国际化发展战略布局,全力推进俄罗斯高铁、美国波士顿地铁、澳大利亚地铁等重点项目建设,进而打造先进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

在扩大遥感卫星高端装备领先优势上,将加快推进长春航天信息产业园建设,尽快形成30颗卫星、200架无人机的研发生产能力;加快“吉林一号”遥感卫星组网建设,到2020年实现60颗卫星在轨运行;加快构建卫星制造产业链。

在打造精密仪器与装备产业基地上,拟依托省内所拥有的精密仪器与装备国家实验室,加快发展高分辨率卫星有效载荷、38纳米光刻机、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等高端装备;支持长春新区精密仪器与装备制造园区建设。

在提升“专精特新”装备特色优势上,已开始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并积极寻求扩大它们在行业细分领域的绝对优势。

在加快优势传统装备高端化发展上,将支持研发15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和精密变速箱、精密播种机、大型联合收获机、秸秆捡拾膨化机等农机装备产品,鼓励智能型一体化变电站、风力发电升压变电站成套设备、精密电力仪器仪表等电力设备加快发展,并倡导开发石油液面探测系统、钻探随钻感知系统、大吨位异型修井机和高效节能换热器等能源高端装备。

大力推动技术和管理创新升级

主要包括:加快全省轨道交通装备协同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是国家轨道客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建设;同时进一步提升长客股份公司与中国铁科院、青岛四方所、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等相关单位的协同研发能力,进而有力推进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混合动力动车组、高寒宽轨高铁、时速400公里以上跨国联运高速列车等高端产品的协同研发及产业化,有效推动本省碳纤维、铝合金型材、大部件制造、电气系统等重点配套企业与主机厂的协同创新能力建设。

加快全省精密仪器与装备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支持长春光机所精密仪器与装备国家实验室发展,推动以长春光机所为核心组建国家精密仪器与装备创新联盟;依托长春新区精密仪器与装备产业园,推动组建精密仪器与装备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省碳纤维协同创新中心、先进医疗器械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努力推动创新成果在精密仪器与装备领域扩大应用。

加快高端装备技术创新,对接国家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拟着力突破一批重大装备关键技术:如长客股份公司的新型车体、高性能转向架、列车牵引、网络控制系统等,更高分辨率、更大幅宽的遥感卫星,光刻机高桢显示大容量数据输出及刻写数据算法处理技术,光热发电装备、核电换热设备、氢能源设备等。

实施装备工业强基工程

基础不牢,肯定没有后劲。为此吉林省下决心要推动核心基础零部件加快发展,主要将提升关键核心零部件的配套能力,支持控制系统、末端执行器等机器人核心部件的研制生产;支持绝对式光栅尺、高端CMOS图像传感器、速度位移传感器等精密仪器与装备核心零部件加快发展;支持超精密液压元器件、氮气平衡器、盾构机专用刀具等基础部件加快发展。

推动重点新材料在装备制造业的应用,如碳纤维、玄武岩纤维、聚酰亚胺等新材料在轨道客车、卫星、航空器等装备上的工程化应用,生物基聚乳酸、可溶解金属材料等与装备制造的融合发展,特种传送钢带材料、石墨烯、高端稀土晶体等新材料在装备制造领域的推广应用。

加快推广先进基础工艺,支持高强度钢热成型和内高压成型等先进工艺在装备制造业中的推广应用,尤其是支持大族激光与长客股份公司协同开发不锈钢车体激光焊接新工艺。

持续提升产业技术基础,重点是依托坐落省内的轨道客车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着力提升轨道客车新产品及关键零部件的开发试验支撑能力;推动热力环境试验、空间环境模拟试验等重大试验设施建设,提升遥感卫星研制的支撑能力。同时也将大力支持行业中试中心、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支持装备制造企业争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单位,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记者 王斌

中国工业报2019-2-5

 

 

江门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 文章下载

江门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

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

重点领域产业集聚效益逐步显现

海目星为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带来了强劲动力。

第五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将于9月20—22日在广东(潭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今年我市共有16家企业携带22件展品参展,展示我市在先进装备制造业方面取得的最新成就,包括华南地区唯一的动车组生产企业中车广东公司将携带动车组头车厢、高速磁浮头车实物参展。据了解,去年以来,我市举全市之力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坚持工业立市,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重点领域产业集聚效益逐步显现。今年以来,为推动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的跃升,我市从打造重大产业发展平台、大力推动项目动工投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聚焦重点产业招商、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举措,取得了显著效果。

轨道交通等领域

优质产业项目集聚

据统计,我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从2014年的177.7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314.7亿元,增幅达77.1%;装备制造业投资自2014年以来,5年间增幅接近1倍。2015年至今,我市共签约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96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3个;引进亿元以上项目的协议投资额超1000亿元,项目动工率超80%,4年累计完成投资431.8亿元。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轨道交通、船舶和智能装备及工作母机三大领域集聚了一批优质产业项目。

在轨道交通装备方面,我市轨道交通产业园已经集聚了中车广东、广东南奥、中车轨道、格兰达、国通克诺尔等龙头企业。在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方面,我市在造船、修船、游艇、配套、拆船五个方面已经实现产业集聚,拥有航通船业、南洋船舶、威立雅等40多家造船、拆船、修船企业,以及一批船舶配套生产企业。智能装备及工作母机是我市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市大力扶持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引领行业标准,培育了雕铣机龙头科杰公司等,引进了利和兴、中信重工、海目星等骨干企业,以及一批覆盖产业链各环节的配套企业。

江门是汽车企业尤其是重卡企业在华南地区布局落子的优选地,富华重工、中集车辆、牛力机械等重点企业发展迅速。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方面,去年我市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达169.59亿元。同时,我市在新能源动力电池方面积极布局,形成了以优美科、科恒、芳源、道氏为核心的高性能锂电正极材料产业,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

打造重大产业发展平台

聚焦重点产业招商

近年来,我市打造重大产业发展平台,聚焦重点产业招商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

为了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我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五大万亩园区,现已全部纳入省产业园管理,享受省产业园和产业共建的政策扶持,其中珠西新材料集聚区获得化工园区资质,为我市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创造了条件。

在聚焦重点产业招商方面,我市围绕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工作母机制造业、高技术船舶及高端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等重点招商领域,以及各工业园区集聚发展的主导产业,由市领导带队、各市(区)联动,赴国内外发达地区开展重大项目招商,成功引进了中南高科·新会融智创美产业谷、麦克韦尔研发生产总部、联东U谷等一批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

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我市结合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紧抓高新技术企业对创新驱动的“牛鼻子”作用,贯彻落实高企提质增量行动,积极推动高企成为支撑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主力军。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市有效高企存量达1240家,其中470家属于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占比达37.9%。

同时,我市还不断完善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目前全市装备制造业共有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

加快建设千亿产业集群

目前,我市制定出台了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五大新兴产业工作方案。接下来,我市将紧紧围绕打造成为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的定位,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坚持工业立市,优化营商环境,努力建设“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示范城市。

“我们将突出新兴产业培育,优先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五大新兴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扶持现有企业发展,加快建设千亿产业集群。”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我市还将继续深入开展“暖企业、促投资”行动,对重点装备项目实施“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切实解决企业实际困难,积极促进重点项目的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快兑现扶持政策,落实“民营经济十条”“实体经济新十条”以及我市实施方案等惠企政策措施,探索采用“先发后审”“自动兑现”等方式,增强企业获得感。

此外,在推进项目落地建设上,我市还将进一步加强项目服务及资金扶持,充分利用投资承诺制改革等有利因素,加快推动签约项目建设投产,争取每季度集中开工一批建设项目,推动装备制造业项目投资和投产工作。

记者 谌磊

江门日报2019-9-16

 

 

河口经济开发区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文章下载

河口经济开发区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记者 刘梦雅 见习记者 徐超男

7月24日,山东中车电机有限公司在河口经济开发区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6000万元,标志着河口经济开发区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河口经济开发区强力实施“项目兴区”战略,围绕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综合运用要素供应、政策引导、以才引资等手段,促进产业集聚,延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发展和培育一批有特色优势、区域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

实施龙头带动,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以胜利万和、金开实业、中车永济、山东中车等高端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为依托,围绕龙头企业产业链条补链、扩链、延链,加快建设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产业服务化体系,重点发展石油装备、石化装备、新能源装备,加快实施一批重点产业项目,推动高端装备绿色、集聚、高端发展,建设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整合行业资源,助力石油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围绕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建设及发展万亿产值机遇,引导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整合提升与适度错位发展,加快油地融合智慧油服装备产业园建设,提升集聚发展水平。重点抓好胜利万和高端油服装备产业园项目,加快金色河口、管具公司、固井公司、兴通公司、天蓝科技等油田改制企业搬迁入园及山东特检集团石油化工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形成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高端产业链,从而助推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和产品推陈出新。

瞄准高端智造,提升石化装备行业竞争能力。推动石化装备制造业瞄准高端,选准切入点和突破点,实现赶超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培育引进一批石化装备制造特色企业,重点开发大型空分设备、低温泵、高效热交换器、微通道反应器、膜分离设备、新型石油炼化设备等石化装备,力争成为环渤海地区高端石化装备制造基地。以金开集团、焱鑫科技为依托,强化面向石化装备制造领域引进一批龙头制造特色企业,加快产品的模块化和成套化,为用户提供集设计、制造、安装、服务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石化装备制造与服务的快速发展。

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建设。以风电装备、光伏装备为主导,积极招引国内外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龙头企业,拉长新能源产业链条。风电装备,积极培育中车电机、金风科技、三峡新能源等风电龙头骨干企业,加强上下游关键零部件业务发展,以风电配套关键零部件制造为主,大力发展大功率发电机、大尺度叶片、塔架、齿轮箱、主轴、轴承、机械传动、风机变频等关键配套件,推进机组总装建设步伐,形成智能化风电整机成套设备研发制造体系;光伏装备,以提高光伏系统转化效率、降低发电成本为目标,重点支持高效异质结电池、加快铜铟镓硒及碲化镉发电玻璃的研发和产业化,提升光伏电池组件、光伏系统集成设备的配套能力,形成光伏发电设备完整产业链,推动企业向光伏发电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等下游领域拓展。

大众网2019-7-26

 

 

山东河口经济开发区舞活“龙头”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文章下载

山东河口经济开发区舞活“龙头”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山东中车电机有限公司在河口经济开发区举行成立揭牌仪式,由西安中车永电捷力风能有限公司、西安国水有限公司、无锡宝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东营兆源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强强联合,共同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标志着河口经济开发区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河口经济开发区强力实施“项目兴区”战略,围绕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综合运用要素供应、政策引导、以才引资等手段,促进产业集聚,延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发展和培育一批有特色优势、区域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

实施龙头带动,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河口经济开发区以胜利万和、金开实业、中车永济、山东中车等高端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为依托,围绕龙头企业产业链条补链、扩链、延链,加快建设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产业服务化体系,重点发展石油装备、石化装备、新能源装备,加快实施一批重点产业项目,推动高端装备绿色、集聚、高端发展,建设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全力推进产业园的建设,力求将产业园打造成为集合配件、整机、机组生产、风电场开发、运营、维护等业务在内的全产业链集群,形成覆盖山东及周边省份的区位优势,借环渤海地区海上风电发展的东风,创建东营千亿风电产业园区。

整合行业资源,助力石油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河口经济开发区围绕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建设及发展万亿产值机遇,引导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整合提升与适度错位发展,加快油地融合智慧油服装备产业园建设,提升集聚发展水平。重点抓好胜利万和高端油服装备产业园项目,加快金色河口、管具公司、固井公司、兴通公司、天蓝科技等油田改制企业搬迁入园及山东特检集团石油化工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形成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高端产业链,从而助推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和产品推陈出新。

瞄准高端智造,提升石化装备行业竞争能力。河口经济开发区推动石化装备制造业瞄准高端,选准切入点和突破点,实现赶超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培育引进一批石化装备制造特色企业,重点开发大型空分设备、低温泵、高效热交换器、微通道反应器、膜分离设备、新型石油炼化设备等石化装备,力争成为环渤海地区高端石化装备制造基地。以金开集团、焱鑫科技为依托,强化面向石化装备制造领域引进一批龙头制造特色企业,加快产品的模块化和成套化,为用户提供集设计、制造、安装、服务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石化装备制造与服务的快速发展。

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建设。河口经济开发区以风电装备、光伏装备为主导,积极招引国内外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龙头企业,拉长新能源产业链条。风电装备,积极培育中车电机、金风科技、三峡新能源等风电龙头骨干企业,加强上下游关键零部件业务发展,以风电配套关键零部件制造为主,大力发展大功率发电机、大尺度叶片、塔架、齿轮箱、主轴、轴承、机械传动、风机变频等关键配套件,推进机组总装建设步伐,形成智能化风电整机成套设备研发制造体系;光伏装备,以提高光伏系统转化效率、降低发电成本为目标,重点支持高效异质结电池、加快铜铟镓硒及碲化镉发电玻璃的研发和产业化,提升光伏电池组件、光伏系统集成设备的配套能力,形成光伏发电设备完整产业链,推动企业向光伏发电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等下游领域拓展。

大众网2019-8-13

 

 

武汉:3年内将建2万个5G基站、高端装备制造业总收入过千亿元 文章下载

武汉:3年内将建2万个5G基站、高端装备制造业总收入过千亿元

8月27日,武汉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全市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行动计划(2019-2021年)(送审稿)》(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和《武汉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送审稿)》(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

两个政策均提出,武汉将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推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数据驱动、协同共享、智能引领的“新武汉造”,力争到2021年,全市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到2021年,武汉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工贸总收入迈上千亿元新台阶。

在5G发展方面,《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1年,武汉将实现5G市域全覆盖,涌现一批5G产业应用的典型场景,形成国内一流的5G产业生态。武汉市为此将大力支持四大运营商及铁塔公司加快5G商用部署。2019年,率先实现5G商用。2020年,5G商用涌现一批应用场景。计划到2021年,实现5G市域全覆盖,建成5G基站2万个以上,涌现一批5G产业应用的典型场景,形成国内一流的5G产业生态。

《三年行动计划》同时提出,支持建设一批基于5G的数字化工厂,建设壮大集基带芯片、基站设备、智能终端等一体的5G全产业链,并将对5G基站建设、基站用电、产业发展、场景应用给予专项奖励。

在工业互联网产业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到2021年,武汉力争创建中部地区首个工业互联网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全国领先工业互联网技术策源地、产业应用引领区。为此,武汉将支持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建设,在光电子信息、汽车、数控等领域推动领军企业建设二级节点及企业级节点,开展各类标识解析创新应用示范。

此外,武汉还计划在2019年引入联想智能、华工科技、上海宝信、武汉明匠、格创东智等首批五家全国顶级工业智能化改造服务商入驻平台,首批158家工业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诊断。

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将开展智能化改造提升计划,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等行动计划,力争到2021年,武汉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超过150亿元,带动相关应用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的重点创新引领区、应用示范区。

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武汉将依托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聚焦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与北斗卫星应用、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与智能电网、高性能医疗器械、先进农机装备等七大产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与技术引进,突破一批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等技术,力争到2021年,突破10项标志性重大装备产品,培育30户产值规模过10亿元领军企业、20户隐形冠军企业,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工贸总收入迈上千亿元台阶。

集微网2019-8-31

 

 

装备制造业十年振兴:智能化引领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 文章下载

装备制造业十年振兴:智能化引领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

刘一庆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基石,对于制造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在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过程中,装备制造业承着担重大的历史责任。

回眸过往,我国虽然跻身装备制造业大国,但国内装备制造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低水平重复建设、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问题很突出。

十余年前,一场罕见全球性金融危机蔓延开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势头明显趋缓,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同年三月,《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正式印发,形成了自上而下、覆盖所有细分子行业的完整体系,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指明了大方向。

迄今为止,振兴计划实施已十周年,经过认清短板、积极改进,中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不俗成绩。

认识自身 发现短板

回首往事,我国装备制造业一度发展迅猛,生产制造能力显著增强,然而这种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大规模的投资和出口,而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能力方面却略显薄弱。与制造强国相比仍差距较大,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受核心能力不足、粗放发展方式等诸多因素影响。

通过剖析不难发现,尽管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但规格品种不多,一些产品品种数量仅是国外的1/2;可靠性、一致性不高,少数产品寿命仅是国外的1/3或更低。

国家统计局过往4年(2014-2017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是30.4%、31.8%、32.9%和32.7%。不难发现,2014年以来装备制造业占整体工业增长的比重较低。

此外,与其他行业不同,装备产品研制开发出来之后必须与用户紧密结合,不断修正、优化、改进,最终才能完成研制。据统计,我国装备制造业开发产品的费用和实验验证的费用达到1∶3,甚至1∶10。这导致大量企业不愿意做实验验证。

在高端装备工业领域,大多数复杂产品都要经过系统集成来完成,系统集成企业既是行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又能获取超额利润。高端装备的系统集成正加快走向软硬结合,不仅要通过精密制造实现硬件产品的复杂加工,还需要通过软件技术实现与数字化世界的无缝连接。

在新的产业形势下,发达制造国家还将对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发起两个挑战。首先,利用现有的各种优势,比如技术、管理、制度、文化和环境等,在新的制造领域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期形成新的优势来继续与中国制造企业抢占世界市场。第二个挑战是利用自身的高端制造技术和服务来与中国制造企业抢夺其他国家的中端市场。

创新升级 精准发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石,同时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科技创新的主战场,装备制造业必然在其中承担历史重任。

如何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在全球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我国应加快政府职能和企业改革,抓住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机遇期,加快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集成力量,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企业升级。

2009 年 5 月《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其实施细则中提到,要依托十大领域重点工程,振兴装备制造业。随后,国家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2 年发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5 年出台的《中国制造 2025》等政策,都表明国家把智能装备制造系统作为制造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

《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10 大重点领域及《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9 大重点项目,要求在产业方面把握好高端装备升级、智能制造推进、“一带一路”产能输出的发展契机,抓住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机会。

主导升级换代、推动持续创新、推广和应用高端智能技术已成为国家战略。在这一战略推动下,我国制造业在2015至2017年的三年间,保持年均7%增长的良好局面,转型升级成果显著。

2016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7.6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15%;2017年销售收入超过了8万亿元,较2016年相比有所增长。

走向高端 仍需努力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工业强基、重大装备专项工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

政府对重资产、科技含量高的制造领域进行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重点鼓励的一个方向。为此,国家为装备制造业减负,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增值税改革,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

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不仅需要国家政策支持,还需要进行政府职能改革。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往往涉及融合、集成创新,政府原来的行业分类管理越来越难以适应新业态新模式的现实。归口不清、审批不作为、政策“一刀切”等传统的行业分类和资质管理体制,可能会成为新型业态和模式成长过程中的阻力。

此外,企业自身也需要进行改革,积极适应为用户创造价值的新时代到来。与传统制造理念不同,现代制造不只是注重创造产品,而是更注重创造价值。从对材料和技术的利用、功能的优化,上升为对美的追求与人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用户体验和价值实现。

随着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展现、分析与优化都具备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近年来,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已势不可挡。我们应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加快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升级。

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必由之路。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谈到“推动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时表示,与世界的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国家现在能源科技创新的能力还不强,部分技术设施还受制于人,技术的“空心化”还没有根本解决,企业原创性成果还不多,创新的投入效益还不高。数字化转型必将成为我国能源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

除尽快出台强化质量保证体系和风险规避机制的普惠性政策外,应加大对骨干技术人员的激励力度,尽早着手建设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专用型人力资本基础。

随着制造业智能化的升级改造,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呈现较快的增长,2017年市场规模突破1.5万亿元。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对行业内细分领域的小巨人企业的扶持引导,助其在优势领域主动对接技术伙伴,打造利益共同体,形成链式竞争力。

此外,国家应树立装备制造标杆企业,在标杆企业提升基础数据治理水平、建章立制,依托重大项目充分发挥数据分析应用的决策指导作用,通过跨行业合作方式推广基础数据治理与数据分析应用结合的成功经验。

资料显示,我国在煤电、核电、煤炭、油气、可再生能源及电网等领域,已形成从设计、研发、制造、建设、运维到检测认证,且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完整产业链。

装备制造业为新一轮产业变革提供主引擎,装备制造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升级,催生了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的生产方式,也涌现了远程运维服务、个性化定制等大量新业态新模式。

智能变革,装备先行,因此,装备制造企业要勇于探索实践符合中国国情的智能制造发展模式,挖掘新的价值源泉。

和讯网2019-3-28

 

 

制造业利用外资未发生趋势性变化 大项目加速在华落地 文章下载

制造业利用外资未发生趋势性变化 大项目加速在华落地

日前,商务部公布了今年前10个月利用外资情况。有分析认为,与去年同期相比,制造业领域利用外资下降较明显,这也引发了“制造业对外资吸引力下降”的担忧。对此,多位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指出,今年前10个月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并非趋势性变化。

“今年前10个月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主要受偶然性因素影响,并不是趋势性变化。”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日前在回应有关问题时指出,去年8月份至10月份多个外资制造业大项目集中到资,导致去年前10个月基数较高。今年前7个月,我国制造业吸收外资同比保持平稳增长。

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副主任郝红梅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去年同期多个外资制造业大项目集中到资,导致基数较高。

“当前,少数东部沿海外向型、附加值较低的外商投资企业出现转移生产环节的现象,这是市场机制作用引起的正常企业经营行为。”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宗长青指出,总体上看,我国没有出现大规模外资撤离情况。从一些外国商协会有关调查报告看,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以我国国内市场为目标市场,具有较强投资信心。

当前,我国制造业吸收外资向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今年1月份至10月份,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吸收外资同比增长5.5%,占制造业利用外资比重达到了38.9%,占比增长5个百分点。”高峰表示,外资制造业大项目正加速在中国落地。

“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都有较快增长。”郝红梅表示,外资制造业大项目加速在中国落地,其中包括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合肥康明斯发动机项目、湛江德国巴斯夫项目、宁波瑞士英力士化工项目等。

在谈到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的优势时,郝红梅指出,外资对东道国的信心源自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二是政策。当前越来越多发达国家利用产业政策、外资审查及监测等手段,加强对本国战略产业保护。“近来,中国改革加速,许多扩大外资政策接连出台,包括提高金融等领域对外开放程度,在知识产权和高科技领域扩大双向交流等。”郝红梅说。

郝红梅表示,我国市场广阔,40多年对外开放奠定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良好基础,形成了产业集聚优势,国内市场的开拓余地将继续吸引外商投资。随着我国市场准入扩大和投资环境改善,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可能在新的形势下发生变化,“一是外资继续转向技术与服务领域,二是以降低生产或经营成本为目的的‘成本型’投资比重下降,‘市场型’投资比重继续上升”。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形成了“组合拳”,包括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制定全新的,以开放、服务和保护外资为主基调的外资基础性法律;连续出台了4份国务院文件,不断完善外资政策体系。

“这些举措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吸引外资的优势”,宗长青表示,今年以来外资工作呈现出吸引外资规模保持平稳、外资大项目较多以及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等明显特点,“比较乐观地判断,全年‘稳外资’目标能够实现”。

“中美经贸摩擦对制造业的影响目前是有限的。”郝红梅指出,但有两点需要警惕,一是对就业的影响,二是对中国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她表示,产能转移虽然可暂时规避部分商品加征关税的风险,但短期内无法实现产业链完全转移,东南亚等国也面临着劳工甚至经贸摩擦风险。“从政府角度而言,应尽量将经贸摩擦对企业的冲击降到最低,要持续评估企业所受影响,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保险等方式,对因经贸摩擦造成经营困难的企业给予适当补偿,争取把好企业留在国内。”郝红梅说。

记者 冯其予

经济日报2019-12-16

 

 

聚焦•案例丨中国装备制造业品牌国际化的柳工探索 文章下载

聚焦·案例丨中国装备制造业品牌国际化的柳工探索

记者 李成刚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了《关于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通过培育品牌促进质量提升。引导企业建立以质量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丰富品牌内涵,提升品牌形象。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引领消费需求,增强消费信心,促进企业加快质量升级。

随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品质化、品牌化乃至品牌高端化已成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在需求多元化的开放市场上,通过企业主导的核心技术进步和产品功能创新,品牌协同技术进步的发展模式使中国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可以说,品牌发展为制造业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高附加值、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产生了决定性作用。作为中国制造业品牌建设研究案例之一,中国经济时报课题组日前赴广西柳州,深度剖析柳工集团在品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上获得的经验和成就。柳工集团是中国研发及制造轮式装载机的领军企业,从坐等客户订单上门转向主动“走出去”,柳工自2003年开始,紧跟中国加入WTO的开放道路,用10多年时间布局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如今已在全球拥有20个生产基地,10个海外子公司具有工程设计、营销及服务能力。拥有遍布6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全球经销商,能及时响应全球客户的需求,实现本地化服务与支持。公司总部及下属控股子公司现有员工9500多人,其中1000余名工程师分布在世界级的五个研发中心。

“柳工的品牌国际化道路,如果说有成功经验,一是坚持不为短期利益所惑,坚决拒绝贴牌,专注打造自主品牌。二是坚持国际化人才战略推动柳工品牌的国际营销,建立国际代理商体系。从2003年品牌国际化开始,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花500万元请奥美的设计师设计柳工的新LOGO,这在当时也是蛮大胆的行为。”柳工集团董事长曾光安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柳工的品牌国际化道路

“柳工的品牌国际化道路经历了四个阶段,出口贸易、国际营销、海外建厂、国际并购。”柳工集团主管国际营销的副总裁罗国兵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讲述了柳工集团海外发展的路程。2002年中国加入WTO,柳工董事会敏锐地抓住了机会,提出建设开放的国际化柳工,由曾光安带队,从埃及、摩洛哥开始,发展国际业务。初创国际业务,柳工迈出艰难的第一步。2003年,曾光安派一个人带上一台机器第一次参加工程机械的国际展会,他的那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闯劲,让加盟柳工国际团队的第8位员工罗国兵感慨万分:“如果思维守旧,是不可能去搞国际化的,特别是机械行业,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在那个时候基础和前提条件还非常弱。”正是凭借着国际化的眼光敢闯敢试敢干的精神,才使柳工从出口贸易到“走出去”、从海外建厂到海外并购,走出了一条品牌国际化的柳工之路。罗国兵说,曾光安董事长去年引用明代归有光的一句话“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来总结柳工海外发展的信念决心,“这是非常精辟的,这也是我们国际营销事业部全体员工的座右铭”。

各种展会跑了一年,卖了几十台设备,曾光安觉得这样不行,柳工必须要从贸易转向营销,要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并为这样的需求完成服务匹配,建立国际代理商体系。到2004年,柳工在澳大利亚建立第一家海外子公司,才在海外营销上形成了真正的突破,找经销商、找合作伙伴,关注产品定位和服务,柳工在走向国际一开始就花费巨大精力打造的新LOGO逐渐为国际同行所知。

2006年,曾光安作为企业家代表之一,随国家领导人出访。11月份访问印度,曾光安因为英语特别好,和印度的一些公司CEO能够完美沟通,并在这一过程中寻到商机,决定在印度建立第一个海外工厂。2007年柳工印度公司成立,2009年7月1日,柳工的印度制造工厂开业,这是中国在印度建立的第一家制造业工厂。柳工印度公司在经历了长达7年的艰苦探索和不断改进后,终于实现扭亏为盈,现已成为印度“最佳工厂”之一,先后荣获“最佳国外投资商”和“中印榜样企业”两项印度政府大奖。对波兰的商务考察时,曾光安产生了收购波兰重型工程机械行业巨头HSW的念头。经济危机给柳工创造了机会,从2010年开始艰苦的谈判,2012年柳工斥资3.5亿元人民币,成功实现对波兰HSW公司民用工程事业部的收购。作为闻名全球的重型工程机械及推土机制造商,HSW公司的齿轮传动技术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从贸易到营销,从海外制造到海外并购,柳工的品牌国际化探索进入深度发展阶段,形成了营销、研发、制造、资本为一体的国际化模式--海外研发遍及英国、波兰、印度、美国,海外制造建立了印度、波兰、巴西、阿根廷等工厂,蹚出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市场模式。建成四个制造工厂,客户覆盖148个国家,服务网络覆盖139个国家。

中国品牌国际化的柳工经验

中国品牌海外推广,从柳工的经验来看,第一是坚持国际业务为一把手业务。品牌是体现企业战略意志和战略远景的,建立企业品牌形象,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的内涵需要不断地重复、重叠。

第二是自始至终坚持自主品牌道路。“我干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涉及贴牌,哪怕是刚开始最难的时候。”曾光安说。“打造自主品牌,坚决拒绝贴牌”的国际化经营理念,使柳工得以避开因贴牌代工而陷入全球价值链低端的风险。一个意大利跨国公司曾以“柳工不进入欧洲市场”为交换条件,开出每年购买柳工近千台设备的优惠条件,但柳工不为所动,坚守打造柳工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底线。“坚定自主品牌,其实有很多内涵在其中。我们可以借势,比如和康明斯建发动机合资公司、和采埃孚建变速箱合资公司,但整体的大品牌仍然是中国企业的自主品牌,这很重要。”罗国兵说。

第三是专注品牌内涵。“品牌不是孤立的,品牌如果只是个名称,很容易被忘记,品牌一定要有实际的内容,体现企业的核心文化。”罗国兵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卓越的工程机械产品和服务柳工”“成为工程机械行业世界级企业”不仅是柳工的愿景,也是柳工承担国家使命的重要体现。

对企业品牌内涵的了解,柳工品牌总监Stacie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柳工品牌不仅仅是我们现在所宣传的这些东西,它牵扯到我们公司每一个人,不仅仅是我们的LOGO、我们播放的广告,甚至于我们做的每一个螺钉。我们的供应商,我们的产品都是柳工品牌的体现。通过多年的国际化发展,我们能够认识到,柳工品牌就是我们整个公司的建设,柳工所有的东西,包括研发、产品质量、合作伙伴、人才建设,都会促进柳工品牌的发展,会对整个柳工的国际品牌形象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是企业人才的国际化和本地化。柳工的国际化开拓,离不开对本行业国际化人才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柳工开始国际化迈出第一步时,曾光安就深谙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性,他把目光盯向本行业国际领先企业的高管身上。柳工集团副总裁闭同葆就是曾光安花了四年“忽悠”到柳州来的。“他当时在国外的一家工程机械公司负责研发工作,他来了之后彻底改变我们的研发中心,包括研发体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无论是研发流程、产品改进、质量体系,还是产品设计、成本等,都使我们获得了巨大的提升,让我们有了世界一流的研发水平。”曾光安说。如闭同葆一样,在柳工,有一大批负责品牌、研发和国际营销等事务的高管,均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行业内资深人才。

品牌国际化的困难与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壮大与发展,我国企业在《世界品牌500强》中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但同时,制造业品牌的数量相比欧美、日本并不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中国企业数量较少,品牌价值以及品牌影响力也相对较低,进一步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品牌国际竞争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以柳工为案例,曾光安认为,首先,核心还是产品和技术,技术、质量、品质,怎样满足全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是最大的挑战。这也是柳工坚持人才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根本原因。“柳工在海外大概有将近10万台设备,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如果全球代理商渠道建不好,本地化服务能力不足,柳工的品牌就树立不起来。”曾光安说。

其次,是支撑全球运营的管理体系。真正支持全球化运营体系和国际品牌的,是它的高效率管理系统。这个管理系统涵盖企业每一个领域,技术研发体系、制造体系、财务、人力资源、法务,所有这些体系的构建,其难度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还需要时间积累。

最后,上述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最难的是真正培养一批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意识的企业家队伍,企业家队伍才是真正的核心。“中国企业家队伍的培养力度还不够。随着国家提出海外战略、走出去战略,要把企业做出品牌、做长久,不是几年时间能够完成的。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没有十年,搞点贸易可以,真正把企业、市场、渠道、制造、研发拓展到全球,想三五年完成根本不可能。当然,还有一个途径是并购,并购速度最快,但风险和难度也最大。因此,培养一批真正热爱国家,有使命感,愿意奋斗的企业家,是中国制造业品牌走向世界的基础和前提。”

中国制造业品牌如何成功走向国际,Stacie认为,关键还是要去了解客户关注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是我们向外传递信息的一个过程。我们在把自己的公司呈现给世界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一些细节,比如公司名字写对了没有、品牌内容如何、产品质量怎么样,这些都非常重要。此外,还是要做好品牌的本地化,要了解当地客户的需求。这些问题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做得很好,但是一些规模小一点的公司可能还要更加关注这些问题。“其实我们不仅仅要在‘婚礼’的那一天表现得很完美,在呈现产品的时候也同样如此。”Stacie说。

柳工品牌国际化的复制意义 采访札记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成刚

在企业“走出去”的浪潮中,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毋庸置疑具有极强的竞争力,但其中低技术密集型企业占比较大是行业的共识,这也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一直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重要原因。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会进一步提升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作为工程机械行业的知名企业,柳工品牌的国际化道路,为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记者在柳工集团就制造业品牌建设问题进行了数日采访,感受良多,而且其经验颇具典型意义。

一是实现企业品牌的国际化战略,必须具备积极进取、责任感强、敢于担当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具备企业家精神的高层管理者。毫无疑问,柳工的国际化成功实践,在于他们的管理层具有强烈的国际化意愿和“成为工程机械行业世界级企业”的企业愿景。对于涉足国际市场时间不长的中国制造企业而言,柳工用10年多时间,实现了欧美企业30年的国际化发展程度,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绩。

二是专注自主品牌,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柳工坚持拒绝贴牌,哪怕在举步维艰的初起阶段,面对诱惑也能坚持自主品牌的道路,选择从底层做起,从每一个展会、每一家代理商和合作伙伴做起,使柳工最终得以避开因贴牌代工而陷入全球价值链低端的风险,拓展了品牌价值、树立了企业品牌形象。

三是包容文化差异,坚持本土化战略。无论是印度的“绿地投资”,还是波兰的跨国并购,柳工都能主动适应东道国的法律法规、监管制度和社会文化,坚持与国际惯例、国际标准接轨,入乡随俗、求同存异,实现了合作共赢。柳工能够坦然面对印度工厂长达10年的亏损,并最终扭亏转盈,迎来企业稳健发展,并获得“最佳国外投资商”和“中印榜样企业”两项印度政府大奖,正是本土化战略效果的体现。

四是坚持国际化的人才战略。在世界范围内高薪聘请研发副总裁、品牌运营总监等,对柳工品牌国际化进行全方位管理,是柳工品牌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快速提升的关键举措,并在高端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提升方面获得极大收益,打造了与国际接轨的研发体系、运营模式与信息管理系统,极大提升了柳工集团全球化管理水平与运营效率。

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求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体系与本土化需求的有效匹配,其主要动力在于创新而不再是依靠要素驱动。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引领企业向行业中高端迈进,科技创新和品牌价值是两大基础支撑。从这个角度看,柳工的国际化探索,为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企业总结出了有益的经验,功莫大焉。

中国经济时报2019-9-21

 

 

河南: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文章下载

河南: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胡美林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总量规模跃居全国前列,已经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大省,成功实现了由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然而,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发展层次低、高附加值产品少的结构性问题仍十分突出,亟需加快转换发展动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为河南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应通过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河南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努力在新一轮制造业竞争中抢占发展制高点,加快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步伐。

一、河南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的发展基础、问题与挑战

(一)发展基础

河南信息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信息化发展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带动作用日益凸显,为加快智能制造发展步伐创造了良好条件。

1. 信息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河南是全国七大互联网信源集聚地、全国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二类地区,“全光网河南”全面建成,全省50M以上宽带用户占比位居全国第一,信息化发展指数在全国的位次逐年上升;随着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顺利开通及郑州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建成运营,郑州已成为全国十大互联网骨干枢纽之一,河南移动电话基站、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2. 信息技术应用设施支撑能力持续增强。近年来,河南积极推进网络强省建设,持续强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奇虎360等大型企业先后在河南布局建设大型数据中心,中原云、工业云等一批行业云及大数据平台加快建设,世界工厂网、中钢网等本土互联网企业迅速发展,并跻身全国百强互联网企业。2017年,河南大数据应用发展指数达到13.3,位居全国第11位、中部地区第2位。

3. 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试点示范成效显著。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获批,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试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方面培育了一批示范引领型企业,探索积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应用的成功经验,汉威电子、辉煌科技、思维自动化等企业成长为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骨干企业,中信重工、中铁装备、宇通客车等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走在了行业前列。

(二)问题与挑战

主要表现在: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河南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和团队匮乏,核心信息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引领和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能不足;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总体上看,目前河南制造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仍然较低,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引领作用还不够显著,在制造企业价值创造活动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面临区域激烈竞争压力。与发达地区相比,河南在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水平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未来在区域竞争中将面临较大压力。

二、河南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

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战略目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在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等产业链各环节领域,深入开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示范应用,加快构建产品、生产、模式、基础四维智能制造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制造业发展动能转换,促进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一个目标。紧紧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的战略目标,紧紧抓住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机遇,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突出一条主线。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中的广泛应用,加快推进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体系重构升级,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带动作用。

—促进三大互联。通过设备与设备的互联,形成智能化的生产链,以不同的智能化生产链组建智能车间,以智能车间互联打造智能工厂;通过设备与产品互联,实现物料产品与生产设备、生产设备与产成品之间的互联,推动生产过程的智能决策;通过产品与客户的关联,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

—构建四维体系。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从产品、生产、模式、基础配套等四个维度系统推进,构建以智能产品为导向、以智能生产为核心、以产业模式变革为主体、以工业互联网和信息物理系统为基础的四维智能制造体系。

—加快四个转型。即推进发展动力转换,加快由资源要素驱动型向信息技术驱动型转型;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由批量化的产品生产向定制化的产品生产转型;推进产业价值链再造,加快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推进发展质量提档,加快由“河南制造”向“河南智造”转型。

三、河南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导向及目标

河南要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趋势要求,围绕破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明晰战略发展导向及目标。

(一)战略导向

创新驱动发展。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力度,抢占信息技术创新制高点,提高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关键环节的掌控能力,着力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跨界创新、融合创新和迭代创新的体制机制,提升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

龙头示范引领。筛选一批技术实力较强、转型发展需求迫切的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着力在重点行业、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一批示范经验和典型模式,引领带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平台功能提升。加快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云制造平台、大数据平台、工业电子商务平台等各类信息技术服务平台,持续完善平台服务内容,增强平台服务功能和运营能力,提升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服务水平,促进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发展。

开放合作带动。加强与国内外信息技术龙头企业、制造业龙头企业合作,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主动嵌入全球制造业和信息技术创新网络,不断提高整合利用国内外一流创新资源的能力,持续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带动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提升。

(二)发展目标

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建成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程度显著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实现“两高一快一先进”的战略目标。其中,“两高”即河南制造业信息技术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南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快”即河南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进程显著快于中西部地区其他省份;“一先进”即河南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步入国内先进行列,建成先进制造业强省。到2025年,河南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攻坚取得显著成效,规模以上制造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60%左右,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左右,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应用普及率达到85%以上,建成150家以上云计算、大数据企业技术中心,建设600个左右智能工厂,培育一批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推动河南制造业实现质的转型升级,迈入全国制造强省行列。

四、河南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

重点从完善信息网络设施、提升融合创新能力、培育多元融合发展模式、加大示范推广应用力度、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

(一)加快“网+云+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需要,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工业宽带+工业云+工业智能终端”信息网络体系,强化智能制造支撑保障。

布局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以技术多样、主体多元、模式创新为导向,加快构建高速智能的信息通信连接网络,着力打造高效密集的网络信息交换枢纽,有效提升云计算、大数据发展的网络支撑能力。重点深入实施“宽带中原”战略,着力打造高带宽智能化光纤宽带网络,持续扩大城乡光纤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加快建设先进泛在的精品无线宽带网,积极争取5G商用试点,加快推进5G网络部署和商用化进程;布局发展下一代互联网,以数据中心为核心,强化云网协同,打破行政区划和地域组网模式,应用SDN/NFV等技术,促进传统网络向云化转型升级;加快引入T级别高性能网络设备,推进骨干网互联带宽扩容,提升网间互通质量;进一步夯实IPv6网络基础设施,支持基于IPv6的移动互联网生态建设,加快推进以IPv6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化商用步伐。

加快构建云制造和大数据服务平台体系。开展制造业企业上云行动计划,支持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合作,建设开放的行业云平台并提供云计算服务;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云计算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基本服务。加快推进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河南)数据中心、中国电信郑州数据中心、奇虎360云计算及数据处理中心等大型数据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数据中心。

提升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面向大规模智能设备和产品的在线连接,着力构建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信息网络设施,完善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措施。重点加快制造业企业内外部网络改造升级,不断扩大网络覆盖面积和终端接入规模,积极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架构体系。加快推进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基于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平台发展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加快智能终端产品规模化应用。大力推进智能传感器、RFID设备等智能数据采集终端的规模化应用,加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设备、物料、人员等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分析,高效连接产品生产、仓储运输、市场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有效提升企业生产制造、物流配送、防伪追溯等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能力

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关键环节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等重点领域的创新应用能力。

提高数字化研发设计水平。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创新环节的引领作用,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虚拟仿真等技术,着力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设计系统,加快实现制造业产品研发设计的数字化,不断提高平行设计、协同设计水平,有效缩短研发设计周期,提高企业产品研发设计质量和效率。

加快工艺技术和设备改造升级。积极推进智能感知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示范应用,不断增强制造业企业生产设备的自感知、自诊断、自适应能力。以对标行业、国家、国际标准,推动产品提质、企业提效、产业提升、结构提优为抓手,以工艺流程优化、关键技术升级、设备更新改造为重点,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加快制造业发展动能转换。

提高制造业企业组织管理创新能力。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制造业企业在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物料采购、财务结算等环节的多方协同及智能化管理,实现企业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多流合一,达到信息共享和高效协同,最终为企业精细管理、精益制造、精准营销、精确规划提供信息化、智能化支撑服务。

(三)加快培育多元化融合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市场消费数据采集、数据挖掘分析以及市场化应用中的作用,以终端消费者用户为中心,积极开展“多品种、中小批量、准时化”个性化定制和按需生产,努力实现产品生产与下游客户需求精准对接,打通厂家与用户之间的联系,大力发展动态感知、实时响应用户需求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推动企业产品适销对路,努力实现产销动态平衡发展。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在线监测、远程诊断维护、产品质量追溯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增值服务,不断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推动企业由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传送和交互能力,积极开展总集成总承包及全生命周期运营服务,重点提高企业产品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能力,在咨询设计、工程建设、产品运维、融资租赁、产品再制造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增值服务,推动制造企业由产品生产商向集产品研发设计、成套装备生产、生产线建设、金融租赁服务、供应链管理等于一体的总集成总承包综合服务商转型。

提升网络协同制造水平。深入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着力构建信息技术应用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采购商、供应商、制造商和服务商,将制造业企业研发流程、生产流程、企业管理流程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产品生产、采购、销售和物流等信息化协作,推动企业协同制造和各环节资源共享,促进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有机融合,快速响应下游终端客户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

(四)差异化推进重点行业融合发展

推进原材料工业流程优化。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以钢铁、铝工业、传统煤化工等原材料工业为重点,推广应用物联网、智能传感、大数据挖掘分析以及ERP、MES等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企业能耗、排放等生产状况实时监控。加强企业生产线海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推动企业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及能耗管理优化。

推进装备工业信息技术深度嵌入。重点深化工业软件、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传感器等信息技术及设备在装备产品中的集成应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加载“通信模块+智能模块+网络+APP”,提供标准和开放的数据接口,实现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实时数据传送,以此提供在线监测、远程运维等增值服务功能,推动装备制造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消费品工业个性化定制发展水平。针对下游消费者市场需求变化新趋势新特点,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个性化定制设计、网络化协同制造,重点在研发设计环节提升消费品工业产品外观造型、工艺流程、绿色环保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在生产制造环节开展柔性化改造,在客户开发、品牌建设等方面开展精准营销,不断满足终端客户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

(五)加大示范引领和推广应用力度

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引领行动。深入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试点,率先实现突破、形成示范,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开展试点示范,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集成应用。在食品、化工、有色、钢铁等流程制造领域,加快推进智能工厂、智慧矿山等试点示范,着力提升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工艺流程优化控制、精细化生产管理和智能决策水平;在装备、汽车、电子等离散制造领域,积极推进网络协同制造、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基础数据共享。

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推广应用。着力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制造业,提升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及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以冶金、建材、新型煤化工等行业为重点,示范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建设试点,着力提升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以绿色食品、现代家居、服装服饰、家用电子电器等行业为重点,示范开展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个性化定制;以盾构装备、电气装备、农机装备等行业为重点,示范开展服务型制造试点,着力提高服务型制造发展水平。

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聚力培育一批制造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示范企业,率先在重点细分行业、关键产业链环节实现信息技术攻坚和深度融合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为契机,支持企业积极“走出去”,主动利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技术创新资源和服务主体,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六)强化载体建设和要素保障

持续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载体建设,加大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力度,为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强化融合发展载体建设。加快数字生产线、智能化工厂、智慧园区以及“双创”基地等载体建设,重点实施“互联网+”智能工厂专项行动,以创新制造营销协同化、生产系统智能化、生产过程可视化、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系统创新和融合发展为重点,开展智能工厂示范建设;实施智慧园区创建工程,强化产业集聚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园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资源互通、信息共享、智能处理、协同工作,着力提升产业聚集区智慧化运营水平,推进主导产业智能化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支持各地依托国家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等载体,布局建设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双创”基地。

强化资金要素保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对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加大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资金投入,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为制造业企业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定向贷款、供应链金融等专业化服务。探索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科研院所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前瞻性研究。

加强专业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需求,结合“中原千人计划”、专项人才培养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的实施,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复合型人才培育行动,着力构建满足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多层次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加快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着力培育一支“制造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化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探索建立河南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咨询专家库,为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各类智库平台、专业培训机构等加强合作,积极开展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度研究、有针对性的专业人才培训等,为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综合开发研究院2019-11-7

 

 

辽宁省以智能高端为突破 打造国际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文章下载

辽宁省以智能高端为突破 打造国际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强调,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优势,乘势而为,做强做优做大。辽宁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智能、高端为突破口,提高生产全流程智能化水平,紧盯高端智能制造领域产品研发,向高端化、智能化、特色化和绿色化发展,打造国际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在沈阳一家机器人生产企业,首批生产的协作机器人只要在工程师拖动下完成一次安装任务,就会精准记住每一个点位和运动轨迹,自行完成接下来的工作,开辟了机器人在劳动密集型流水线和非制造领域新的应用空间。

公司首席技术官李远平:主要的应用领域是3C制造、汽车行业还有汽车零部件行业、金属加工行业。预计未来5到8年,人机协作市场的容量可以占到整个工业机器人市场30%以上。

今年,辽宁省印发了《辽宁省工业高质量发展推荐产品目录》,包括189户企业的284个产品,涵盖智能装备、高端医疗器械、集成电路装备、新材料等行业,多数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攻克了一批卡脖子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辽宁一家机床厂的五轴立式加工中心更是出口到了德国,开创了国产全自主知识产权高档数控产品出口西方发达国家的先河。

公司负责人于德海:我们这个产品在5年前开始推向市场,推向市场以后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这类五轴机床我们的自主化率可以说在世界上是最高的。

紧盯高端智能产品研发,更要提高生产全流程智能化水平。如今,辽宁的制造企业正实现着从布局高端智能产品领域,到建设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的全面升级。省内一家老牌医药制造国企就是通过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的实施,将单位产品成本降低了28.7%,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3%,能耗利用率提高了62.24%。

企业自动化科负责人李帅:由原有简单的、粗放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成现有的整个生产计划的拆分、生产订单的执行、生产过程的控制完全实现了自动化控制。

制造业是辽宁的当家优势,今年以来,围绕着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特色化、绿色化,辽宁省滚动推进的100个智能制造重点项目已累计完成60个,并对15户企业实施了高端制造企业培育计划。

辽宁省工信厅制造强省建设推进处处长马仲彬:包括生产过程管理、售后运维的服务全链条的智能化。我们建立了一个培育库,请国家的专家、运营商、系统集成商进行现场服务,包括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5户左右高度智能化的智能制造企业示范工厂或者车间。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辽宁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5%。预计到2020年,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主营收入占全行业比重将达到60%以上。辽宁正努力构建以沈阳、大连高端装备为中心,其他地区“专精特新”装备为配套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国际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何庆:产业的高端化,我们就要围绕着这个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领域加快推进。还有,现在我们要加大推进网信产业,加快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产业的发展。

记者田彤 郭威 刘会民

央广网2019-11-20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