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数字政府建设:对“一网统管”的理解与思考 文章下载

数字政府建设:对“一网统管”的理解与思考

2022年6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是中国政府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而适时出台的一份里程碑式文件。《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探索城市信息模型、数字孪生等新技术运用,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本文基于笔者个人的认知、观察和分析,谈谈对于“一网统管”及背后数字政府建设的一些思考和理解。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一、现状

1. 基本历程

2019年初,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上海探索和建设城市管理“一张网”,并提出“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目标要求,是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雏形。

2019年11月,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示,把抓好“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定位于城市治理的“牛鼻子”工作。

2020年4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上海市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推进以“一网统管”为标志的智慧政府建设。

2021年,是广东省全面启动数字政府2.0的建设元年。6月,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数字政府省域治理“一网统管”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以“一网统管”提升省域治理现代化水平,打造全国数字化治理示范省。

2022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全面加快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通知》,全面加快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运管服平台重点以支撑城市运行安全、城市综合管理服务为主。

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了“一网统管”对于建设数字社会的引领作用。

202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提出社会管理方面,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023年2月,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

2. 建设路径

2019年伊始,各省市陆续推进和探索“一网统管”的建设,在发展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两种典型路径:业务驱动路径和数据驱动路径。

1)业务驱动路径

业务驱动路径以城市治理业务为切入点,实现城市治理业务的现代化和数字化。

以上海市为例,上海成立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着眼“高效处置一件事”,推动一般常见问题及时处置、重大疑难问题有效解决、预防关口主动前移;以杭州为例,杭州建立“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提出建设“城市大脑”,以改善城市交通为着力点,从“治堵”向“治城”跨越。

2)数据驱动路径

数据驱动路径以数据要素为切入点,汇聚数据资源,为实现政府科学决策、社会精准治理等提供数据支撑。

以广东省为例,广东建设“粤治慧”平台,依托省市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中心,汇聚政务和社会数据资源,实现数据有序共享,促进各行业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应用。

二、理解

1. 宗旨

“一网统管”的宗旨,是“以人民为中心”,核心是民生,即与人民相关的事项。

从需求角度来看,是对人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有关的全部和普遍需求;从责任角度来看,就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其带来的价值是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在“一网统管”建设快速推进的今天,应正确认识和坚持“一网统管”的本义,在“民生”上下功夫,不局限于所谓的“工程思想”,多关注实践带来的成效,由点及面,推进政府治理流程的优化和模式创新。

2. 涵义

“一网统管”的涵义中,基础是“一网”,原则是“统”,重点是“管”。

1)“一网”

“一网”包含基础支撑网和数据资源网,是“一网统管”的基石。

基础支撑网,主要包括政务云平台、电子政务网络、共性应用支撑能力(如身份认证、电子证照、数字孪生)等。

数据资源网,主要包括各类基础数据库、主题库、业务资源数据库、专题库以及公共数据等。

这两张网,不仅属于“一网统管”,同样属于“一网通办”和“一网协同”,具备公共属性,也是数字政府建设的共同保障。

2)“统”

“统”包含统筹和统一,是“一网统管”的原则。

上下同欲者胜。“一网统管”建设,是一个大型、复杂的数字工程,强调全局观和整体性,实施难度较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自上而下地统筹各方资源,加强“一网统管”的建设意识和目标价值。该工程最大的难处,不是技术,是意识,是对“重塑政府文化”的统一认识。

统筹,应具备“针线意识”。针,是民生之针,为了能够让民生之针闪亮、坚硬,领导干部应身体力行,指定领导代表,协同发挥宏观统筹作用;线,是城市治理的万条线,城市治理千头万绪,以民生服务为“针”,让每个治理主体都主动地参与和融入到城市治理中,成为城市治理中的活跃元素,不断地穿针引线,织出人民群众的幸福网。

统一,应建立统一标准。推动标准化,可以保障“一网统管”建设的规范化。

统一基础设施标准,包括政务软硬件和网络标准,是共性基础资源集约共享的基础;统一技术标准,制定技术架构和质量管理标准,规范访问入口和服务应用对接等要求,保障产品质量;统一应用标准,也称为统一业务标准,坚持需求引领建设应用,注重用户体验,厘清产品业务,规划产品内容;统一数据标准,包括元数据、数据管理、信息资源目录、开放共享等标准,是数据资源大循环的基础,也是业务协同的前提;统一运营标准,规范建设项目的运营服务标准和运维保障标准,做好后勤保障;统一安全标准,包括网络安全、技术安全、网络安全等标准,提升数字安全保障能力。

3)“管”

“一网通办”强调政府管理,“一网统管”强调政府治理。

① “管什么”

宏观上,“一网统管”是城市治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是对国家(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管理。

不同于自上而下行使地政府管理体系,“一网统管”的管理更强调发挥多主体的作用,它是基于合作与分工而形成的网络型结构,是组织结构扁平化的体现,也是权力和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方法和技术。

微观上,“一网统管”是对城市要素(人、地、物、事、情、组织等)的管理和治理。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归集和整合城市中的各信息要素数据,以“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赋能下,逐步形成从预防问题、发现问题再到解决(根治)问题的城市治理闭环。

有所为有所不为。“一网统管”的建设,不替代不包揽原有政府部门的日常事务管理,重点关注问题,特别是民生问题,从监管到执行,通过运用多方专业力量和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社会价值。

② “谁来管”

“一网统管”建设中,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它是一种由政治组织(如一府两院)牵头主导,公众、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合作模式。

③ “怎么管”

“一网统管”建设的愿景,是打造一个新型的城市运行管理空间,是一个打破部门边界、注重解决效率和用户价值的数字空间。

在数字空间中,政府部门定位为一个敏捷型、服务型的政府。它以监管城市运行和满足公众合理需要为目标,合力打造从预防问题、发现问题再到解决(根治)问题的城市治理闭环。

如何预防问题?核心是监管和预警。

在数字空间中,能够保障信息的完整性和实时性。信息完整性有助于监管部门精准分析和研判问题;信息实时性有助于监管部门及时预防风险。

如何发现问题?关键是渠道。

在数字空间中,集成有两类渠道:第一类是公众或群体主动反馈的渠道(如12345、各类收集码等);第二类是各业务部门工作人员主动发现的渠道(如指挥中心、驾驶舱、网格平台、数字巡航等)。

如何解决问题?核心是响应。

根据问题的分类等级,明确问题干系部门,及时组织干系人,运用数字空间,通过敏捷的响应讨论机制(如在线会议/文档/论坛等),集思广益分析问题,必要时公开问题征求意见,整理解决思路,呈批领导层决策,敲定解决办法,分发任务,执行跟踪,最后解决问题并归档。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字空间为分析角色和执行角色提供数字化的辅助分析能力和执行能力(如数据关联分析能力、地理空间网络可视化能力、通信能力、动态监控能力等);同时,也为决策角色提供移动场景(如审批)能力,实现快速响应。

3. 城市运行管理空间

新型的城市运行管理空间,是数字政府建设的产物。

数字空间的创建,重点是整合,它不覆盖和取代已有的成熟内容,是在成熟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创新,建立统一的连接通道,实现一体化集约管理。

新型的城市运行管理空间包含以下定位:

1)数字监管空间

构建监管空间,融合汇聚审批监管、服务监管、“互联网+监管”、执法监管、市场监管、金融监管等监管数据,重点关注联合监管、热点监管,打造监管对象库,反哺监管过程和结果数据,提升监督管理水平。

2)数字指挥空间

构建指挥空间,打通融合各部门、各领域系统的指挥中心,打造一体化的指挥协同调度平台。通过多个终端(指挥舱、PC端、手机端、Pad端)的连接,为不同场景下的应急突发事件提供实时的情况分析和资源调度能力,实现集中式协同调度、应急指挥。

3)数字事务空间

构建事务空间,打造一体化的事务管理平台。事务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城市运行管理空间中需完成的服务事务;二是汇聚有多渠道、多业务系统的机关内部事务,同时支持拓展融合更多的事务办理途径。

4)数字决策空间

构建决策空间,包含辅助决策和基本决策两大部分。

辅助决策是核心,在政务大数据的支撑下,研发政务大模型,打造一体化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AI助理),为决策角色智能推荐多样化的、动态的决策辅助信息(数据图文、历史决策、群众心声等),提升决策能力。

基本决策是日常,为决策角色打造决策空间,统一汇聚执行角色的分析成果(一手信息),由决策角色诊断问题并提出决策意见或下发任务(线上分配的任务应具备行政效力)。

5)数字互动空间

构建互动空间,打造多元化的城市运行管理互动空间。多元化,体现了空间的多维性,它不仅包含公职人员之间的内部互动,还包含治理主体之间的外部互动,是一个即扁平、又民主的互动空间。

6)数字诉求空间

构建诉求空间,搭建一站式的统一咨询诉求服务平台。除紧急热线之外,平台归并多地区、多部门、多领域的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实现一个号码全渠道多媒体(小程序、网站、电话、移动APP等)的响应服务。

7)数字运营空间

构建运营空间,建设一体化指挥运营管理平台。平台提供全方位的运营管理服务,是政务的“服务枢纽”、品牌的“推广中心”以及建设的“质量大使”。

8)数字产品空间

构建产品空间,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的数字化发展。一方面,打造数字经济、数字政务、数字文化、数字社会、数字生态文明五大综合平台,完善“一网统管”产品体系布局;另一方面,整合对接各行业各领域的政务应用系统,统筹政务应用系统建设,探索本地特色业务应用。

9)数字数据空间

构建数据空间,建设数据中心,内部汇聚政务数据,外部循环社会数据,统一数据共享交换和开放服务,提供政务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服务能力。

10)数字赋能空间

构建赋能空间,做好技术赋能。技术赋能空间作为应用系统和支撑平台、基础设施的中间通道,为应用系统的建设提供标准开放的研发能力、平台能力、可视化能力、低代码能力、系统对接能力、网关能力、空间能力、AI能力、模型能力等。

4. 场景应用设想

1)城市运行管理空间的应用联动

“泥头车违规乱象”,是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

新型的城市运行管理空间,可以为“泥头车违规乱象”的整治工作提供数字化手段,有效提升监管、整治的效率和质量。

首先,数字监管空间汇聚泥头车的各类监管数据,包括:

各责任部门联合审查核发的许可证件数据;泥头车动态监控数据,如GPS卫星定位行车记录仪数据、道路速度、限制通行、危险行为驾驶监控等;泥头车黑名单数据等。

其次,在各类监管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建立预警机制,为监管人员提供自动预警功能,支持事前、事中的动态监管:

事前监管(自动化):系统自动分析建筑工地的监控视频数据、车辆的行为轨迹和停留时长等数据,分析每一辆出入工地的泥头车是否有违法风险,及时推送预警给监管部门。事前监管(工具化):系统为联合整治小队的常态化检查和专项行动提供监管辅助,小队人员可以通过终端设备实时查询泥头车的许可信息和风险信息,现场查处无证运输、超载超限等问题。事中监管:系统自动分析行驶中的泥头车监管数据,智能判断行驶中的泥头车是否出现偏离轨迹、超速行驶、撒漏等违法行为,及时推送给责任监管部门。

接着,在数字指挥空间中,针对数字化监管空间中反馈的预警和风险,监管人员进行空间定位和风险分析。

如果情形较轻,通过系统提供的通信手段,通知基层人员前往现场查看初步处理;如果情形较重,及时通知和调度附近的执法人员到达现场处理。获取预警和风险的同时,指挥调度人员依据系统提供的通信手段建立沟通通道,及时了解情况,不断优化调度方式(如增援)。

再次,在数字事务空间中,针对指挥空间下发的调度任务或者人民群众反馈的问题和意见,执行角色可以结合现场的调查处置情况,在统一的事务平台中办理相关事务。平台已打通不同事务系统之间的数据流通途径,能够实现办事人员在统一空间中集中办理事务、多源同步工作信息。

最后,解决问题不是最终的目标,最终的目标是对问题的总结和复盘。因此,在数字决策空间中,决策角色除了可以看到所有事务的解决过程和解决结果信息之外,还可以查阅执行决策和监管角色在监管、执行过程中的总结和思考,帮助决策者更好的做出决策。

2)互动空间的应用

思想的交流是进步的重要方式,同时基层也是最贴近于民众的群体。

因此,在数字互动空间中,开设决策互动空间和全民互动空间(类似于论坛):

1)决策互动空间:属于决策领导的互动空间。各领域、各部门的领导可以互相共享优秀案例和文章,也可以发表关于应用或者其他方面的一些看法或见解。

2)全民互动空间:属于全民用户的互动空间。各行业领域的工作人员、专业人士、行业代表都可以在空间中沟通探讨、自由讨论,目的是打破各部门各领域的信息壁垒。

以某图书馆为例,该图书馆为那些没有座位只能坐在图书馆的大台阶上读书的读者提供预览坐垫,从细节上为市民提供人性化服务。

此举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可以在互动空间中共享献策,分享举措的实施过程(如坐垫的设计、厂家的洽谈、坐垫的使用等),为其他同类型的场所、设施工作人员提供实施参考。

再以社区治理为例,法制示范街道可以组建社区治理讨论小组,分享治理的新模式,各街道、社区可以依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讨论问题,研究方法。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脑暴空间,在这里,各方人员(含公众、企业、组织代表)可以尽情的发挥想象空间,共同为城市建设出谋划策。

重要的是,两个层级的互动空间,并不是互相封闭的。全民互动空间中热度高的优秀内容,会推荐到决策互动空间中;同样,如果是决策空间中质量高的学习内容,也会转发至全民空间相互交流学习。

5. 建设方向

“一网统管”是城市数字化治理的具体实践,同时也是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探索方向。这是一场持久战,在不同的阶段,要采用不同的打法。

1)建设总原则

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不同城市、片区的发展基础、产业结构、城市资源、经济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建设之初,一定要系统性地对城市及片区进行客观性的分析,在大统一的前提下,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让地方充分考虑自身的发展阶段和需求,梳理关键、核心的痛点难点,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建设阶段

“一网统管”的建设过程中,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① 从无到有

属于建设初期,重点关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打好地基的过程。“一网统管”是一个系统工程,核心地基就是信息基础设施。

从顶层设计来看,“一网统管”建设统筹方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适度超前投资布局,建好基础网,包括不限于电子政务云建设、数据平台建设、政务网络建设、安全系统建设等;建设实施方,要重视对基础设施应用的使用,依流程接入基础设施资源,必要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多级管理模式。

“从无到有”的阶段,是一个很难产出拿得出手“亮点”的阶段,但是从长远看,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此,要耐得住性子,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② 从有到优

属于建设中期,重点关注基础设施网的整合和业务应用的打造、融合。“一网统管”的建设,不仅仅是要建好“一张网”,更要用好“一张网”。

基础设施网的落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现实情况中,大多数地方机构已建成部分或者全部基础设施资源,作为资源统筹管理方,需要充分地了解和调研现实情况,整合共性基础资源,纳入资源平台集中管理,并且制定合理的、灵活的资源配置制度和流程。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需求的不断反馈,资源统筹管理方应定期维护和升级基础设施资源,夯实地基。

应用场景的开发,是“一网统管”建设的关键。一是做好基础支撑场景的应用开发和整合工作,结合实际,统一建成(或升级)城市级的基础支撑应用,以申请服务的方式对需求方提供支撑,逐步淘汰陈旧的落伍的支撑工具;二是支持地方特色应用的打造和融合工作,创建政务应用市场,充分运用“一体化”建设思路,把具备共性服务的政务应用统一纳入政务应用市场,打通连接渠道,为业务的融合提供技术支撑。

资源的整合和统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过程中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部门分割和利益冲突,二是流程制度的执行成效。

③ 从优到精

属于建设后期,重点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升级,实现精细化的智能城市管理。

“从优到精”的阶段,基本盘已经稳定,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前两个阶段,多数的政府管理及治理流程已经逐步实现信息化,但受限于技术手段和实践经验,只能完成基本的业务流程,无法实现智能化。

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建立政务领域的大语言模型,为政务服务赋能。建设全新的AI开放生态,渗透政务领域的每一个方方面面,为政府管理和政府治理提供智能化的服务,更好地认识城市的方方面面,实现精细化的城市管理。

④ 从精到可持续

属于运营期,重点关注数字政府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效运营的持续性过程。随着前三个阶段的铺垫,相关应用、设施也在不断的完善,建设资金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加,探索新型的运营模式,也成为了重中之重。

如何做到可持续?政策上,出台管理条文,支持多元引进,开放合作生态;措施上,探索运营市场化,构建健康的商业模式;机制上,建立科学系统的考核体系,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水平。

3)建设保障

无论是哪一个建设阶段,在建设的推进过程中,需要包含组织、制度、流程、财政、运营等方面全方位的保障。

① 组织

和传统信息化项目的战略定位不同,“一网统管”属于一种创新。创新先于执行,执行依赖组织。

传统的组织,不适合创新的推动,它是一股阻力,是固有特征和组织文化对创新策略产生的阻力。因为在顶层设计中,寻求的往往不仅限于资源的分配,还有认同和理解。

因此,需要一个全新的组织架构(组织变革),脱离原有的身份定位,允许在原有的组织架构之外执行既定战略。

在全新的组织中,领导组织自上而下,全力为这个全新的文化提供肥沃的土地(精神和资源的双重支撑)。

② 制度

一定的技术水平决定了一个区域的潜在产能,制度却决定了这种潜在量转变为现实量的程度。

一个足够完善的制度,能够帮助一个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城市弯道超车,让数字政府建设实现最大价值。

和组织一样,制度也需要革新。一方面,制度的制定流程需要足够灵活,以满足城市以及市民的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制度的制定内容需要足够开放,注入民间活力,刺激内部创新。

③ 流程

流程的变革和再造,是建设过程的关键。

立项流程再造。“一网统管”是一项大型的综合性建设项目,涉及面广,需要统一的、灵活的项目流程。通过统一且强有力的全新管理组织,在项目立项阶段设立统一出口,所有项目立项前需要进行精细化的评估,包括但不限于业务的范围、架构的衔接、资源的配置、方案的标准等内容,对信息化项目分门别类,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推行试点先行策略,合理缩短立项流程周期。

政务流程再造。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为了能够满足扩张的城市化需求,政府部门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提高自己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能力。政府可以参考企业流程再造的思路和理念,梳理核心业务流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简化管理流程与辅助流程,提高政务绩效。

④ 财政

资金,是数字政府建设的主要挑战之一。建设项目的投资来源,主要是政府投资,资金以财政资金为主。

传统的数字政府项目采购程序中,公开招标是主要做法。通常来说,公开招标要求项目上的需求明确,但是,需求的确认工作往往不尽人意。

一方面,政府采购部门或咨询服务机构,无法在招投标之前完成对数字政府项目的充分调研和分析,也就无法合理的设置采购需求;另一方面,项目总是充满“变数”,对于需求的变更,没有一个合理的、规范的、灵活的处理机制,导致建设商的基本利润无法保障。

2022年7月15日,财政部发布新《政府采购法(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意见稿中,最值得关注的点是,新增了一种全新的采购方式——创新采购,并且对该采购方式进行相关的规定;其次,竞争性谈判的采购方式也将是数字政府项目的主流采购方式;最后,针对信息化采购,也有一条专门的条文,规定项目的方案编制、分类分包以及源代码、知识产权等内容。

此次意见稿的修订,充分体现出国家对于信息化项目采购制度革新的态度,也为数字政府的建设模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持续性(多元共建)。

⑤ 运营

运营是数字政府建设长效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互联网运营,注重的是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一切的方式方法都是围绕更好地建立关系而展开;数字化运营,注重的是服务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即为谁提供服务,提供什么服务,如何更好地提供服务。

重建设,轻运营,是阻碍长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互联网运营,经过多年来的沉淀和探索,是数字化运营理念成型的关键。打造一支优秀的、全面的运营队伍,是数字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全方位的运营服务。

第一,事物即产品,做好产品运营服务。首先,产品要做到可靠、可用,要对已建成运行的产品不定期巡检,对已失效或者有问题的产品要有相应的处理机制;其次,产品要做到好用,要长期调研和分析用户的需求和问题,由此推动产品的迭代和升级;最后,产品要做到安全,要建立产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做好产品的安全保障。(产品:包括不仅限于门户、平台、系统、应用、设施等,统一叫“应用系统”)

第二,事物即用户,做好用户运营服务。首先,要让用户会用产品,为用户提供引导式的智能服务、交流式的人工服务以及系统式的培训服务;其次,关注用户成长,为用户打造成长体系,提供和成长相匹配的激励机制(如助农产品),留住用户;最后,为用户建立一个长期有效且统一的沟通渠道,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分门别类,搭配灵活高效的回馈机制,更好的为用户提供价值(用户:包括不仅限于个体、企业、组织等)。

第三,事物即活动,做好活动运营服务。充分利用闲置的资源,为市民朋友定期组织开设文化、精神、娱乐等类型的活动,借助数字产品的力量,尽最大可能地覆盖全民的需求范围。

第四,事物即内容,做好内容运营服务。全民网络时代,通过新媒体渠道宣发内容,能够让优秀的产品和活动更有效地触及用户,同时还可以促进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和参与,增加用户对产品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第五,事物即技术,做好技术运营服务。技术运营,是传统运维随云计算的普及而转变的一种角色。是非技术类运营的技术支撑,是各类产品、应用、活动以及内容的运维保障。

第六,事物即数据,做好数据运营服务。一方面,是为内部部门、业务、流程等内容服务的数据分析,提供完备的台账报表及可视化分析服务,挖掘用户的特点和需求,分析业务和产品优化的瓶颈和方向;另一方面,是为外部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提供的数据服务,开放数据需求申请通道,融合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支持数据授权市场主体运营,鼓励更多的数据开发使用场景,提供专业的数据购买运营服务以及做好数据使用的监督管理。

第七,事物即诉求,做好诉求运营服务。作为民生诉求的统一对接口,对外做好市民、企事业单位以及组织的受理反馈和回访沟通工作,对内做好各对接端口的分拨调度工作,建设统一的政务服务客服体系。

第八,事物即安全,做好安全运营服务。重视安全运营,建立安全运营制度,加强对数据、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文件、资产等内容的安全管理,针对大规模的安全事件有预警、发现以及整改处理能力。

广东新闻2023-10-12

 

 

遵义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全域智治开启智慧新生活 文章下载

遵义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全域智治开启智慧新生活

“听说原先办这些事情要跑几个地方。现在只需要在手机上操作就可以了,太快了。”近日,家住汇川区的刘女士通过“i遵义”APP,在线上顺利办理了新生儿医保。

据了解,“i遵义”城市综合服务平台的政务服务板块已接入医保、社保、公安、公积金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100余项,政务服务实现事项“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

近年来,遵义市深入实施数字政府建设提升行动,着力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全市政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首个基于政务数据的城市综合服务平台“i遵义”建成上线,2022年中国开放树林指数城市综合排名全省第二,获批省级公共数据开发利用试点建设。

遵义市围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务数据共享、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建设路径,不断完善数字政府建设政策措施,组建成立了大数据集团,推动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改革,实施“四变四统”(变分散规划为统一规划、变分散建设为统一建设、变政府直接投资为统一购买服务、变分散资金保障为统筹资金保障)新机制,不断规范全市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和管理,仅今年就为财政审减资金2228.37万元,审减率达11.76%,实现了财政资金统筹调度、建设项目统筹规划、政务数据加速汇集。

为满足各部门数据存储、计算需求,遵义市建成了“云上遵义”政务云平台,成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贵州)节点分节点。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电子政务外网体系,实现市级260家单位、县级横向1600家单位、252个乡(镇)、2050个行政村全覆盖。

为整合、汇聚和治理全市经济运行数据,提升经济运行全周期的统计监测和综合分析能力,遵义市建设了宏观经济数据库,汇聚了全市2012年至2022年近10年的经济数据,实现了经济运行的动态感知,有效提升了经济调节政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此外,遵义市综合行政执法局通过建成的城市管理监测预警场景应用,实现对垃圾箱满溢、人行道违章停车等59类行为的智能监测,共发现、处置各类问题30.3万余件;遵义市公安交管局通过建成的公安交通安全驾驶监测预警场景应用,实现对市域高速路段不系安全带、天窗站人、驾驶员接打手机等6类违章行为进行智能分析,自2021年11月上线以来共监测到违法数据387万条。

在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方面,建设的综合行政执法一体化协同平台整合各部门行政执法数据,构建了跨领域、跨层级的协同执法体系,将处理时效从2个以上工作日缩短至10分钟,有效提升执法效率。交通旅游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化、行业管理规范化、出行信息服务一体化,已整合接入公交、出租、网约、客运等交通行业数据。

在推动政务服务便民化方面,按照“市民服务总入口”定位,谋划打造了“i遵义”城市综合服务平台,布局政务服务、便民服务、惠企服务、畅游遵义、健康服务、遵义卖场6大专区,链接政府、市民、企业、商户、游客5大主体。平台上线4个月以来,接入高频服务事项145个,注册用户突破1.5万人。打造的“诊间支付”便民应用,在全市县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门诊大厅、住院科室护士站安装诊间支付设备共440台,实现了医保、医院、银联三方的互联互通。群众可通过“诊间支付”实现分时挂号、预约就诊、线上缴费,大大缩短了患者候诊时间,有效解决了缴费就医来回跑、排队等候花时间等问题,极大提升了群众就医获得感。

贵州日报2023-10-19

 

 

深圳市宝安区:建设高效数字政府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文章下载

深圳市宝安区:建设高效数字政府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深圳市宝安区深化数字政府建设,“十四五”规划在总体框架上与省市衔接,主动响应省市对“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部署安排,以数字资源能力化、数字能力资源化为源动力,驱动政府管理和政务服务的循环创新,推进治理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实施“可视化+”计划,依托数字政府平台,按照“1+3+9+N”建设思路,从技术导向向应用导向转变,打造精准智能、协同高效的服务型政府,面向市民、企业、政府部门,丰富数据场景应用,搭建1个可视化能力中台,建设3个服务系统,率先构建9个政务服务应用场景,探索N个更多领域的可视化应用,实现重点企业“诉求直达、政策直达、资源直达”的“亲清政企服务直达平台”,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在社会生活、民生经济领域的融合应用,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创新政务“可视化”助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宝安区在全市率先构建便民服务“可视化平台”,平台立足“泛在可及、数字普惠”,通过实施“可视化+”计划,向企业群众提供面对面专业化咨询导办、手把手在线辅办等特色服务。

咨询办事零距离,云端“面对面”辅导。办事人在任意时间和任意地点,只需打开手机,通过“宝安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号进入“政务服务可视化”窗口,即可进入宝安区政务服务云端视频中心进行业务咨询或办理。视频工作人员在线进行视频辅导,支持语音、文字和图片等多种形式的双向互动,通过屏幕共享、文件传递、实时文字对话等功能,通过视频“面对面”帮助办事群众解答办事指南、查看准备的办事资料等演示线上办事流程,借助政务服务统一知识库,手把手远程辅导办事群众办事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线上申报精准辅导,真正做到云端视频办,一次就搞定。

云端视频核验,企业信息确认不用跑。为实现企业法人、股东、经办人等成员提供远程视频实名核验、场地信息上传等服务,对企业申请信息确认业务进一步优化再造流程,依托政务可视化平台的身份认证、地理定位、视频交互、电子签名等功能,有效降低企业办事成本减少跑路次数,提升群众办事便利度和满意度。

云端中心联动,全区域一键连通。可视化平台实现区政务服务中心、10个街道便民服务中心、124个社区便民服务站、30个审批部门联动,任意双方或多方均可通过智能终端实现快速通讯录视频组网和文件共享,以协同办、一次办好,有效解决办事群众在家门口的社区办事和需要跨部门办理问题,真正实现百姓办事不用到处跑。政务服务事项“全市域通办”,提升便民化水平。申请人可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及便民服务点进行业务申请或材料提交。目前,宝安区开放通办预约点共135个,推出825项通办,全市域通办业务量居全市第一。还与省内外24个城市推出2869个异地通办事项,实现网上政务服务“跨域通办”,有效解决企业群众异地办事烦恼。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累计实现“秒批”291项、“秒报秒批一体化”52项、“不见面审批”639项、“无感申报”345项,同时推广政务服务“免证办”,用证业务量超过42.56万件,用证次数超过187.6万次,实现电子证照材料有效调用、复用。

“数字化”流程再造构建一流营商环境

宝安区推动亲清政企服务直达平台,通过智慧手段强化企业服务,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政策精准推送、诉求一键直达、资源精确匹配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推动企业服务事项标准化、企业服务精准化,进一步提升企业办事效率、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实现“让惠企政策像快递一样精准直达”。

打造“三个一”企业服务应用,促进政企面对面。平台构建“三个一”企业服务应用,为干部挂点服务11935家重点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在走访过程中,实现走访记录、代提诉求、一企一档、诉求流转、外迁预警等全闭环走访流程,企业满意度纳入全区企业服务工作绩效考评,避免诉求被简单化处理。

打造政策直达,惠企政策智能推送。平台建设政策数字化管理功能,全面梳理汇总全区17个产业部门342个惠企政策项目,解析政策的责任部门、行业分类、资助标准、申报条件等信息,以标准统一的表单展示政策申报流程和企业填报内容,让企业“一看就懂、一用就会”。通过对企业和政策特征进行精准识别适配,筛选出符合政策条件的企业名单,主动向企业推送政策,实现政策快速匹配,政策精准直达企业。企业在自主查询或收到推送消息后,可以在线一键申报,实现政策线上申报审批全流程。

打造诉求直达,企业诉求全程网办。平台将金融服务、产业空间、人才服务等10大类147项服务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制定标准化诉求申请表单和诉求处理流程,实现企业诉求自动分拨、快速响应,形成诉求提出、受理、处置、反馈与评价的服务闭环。企业提交诉求后,形成标准化工单分拨给责任单位限时处理,企业可以在线跟踪评价,实现诉求处理全流程可见可查。

打造空间撮合,产业空间智能筛选。平台整合全区空间资源,收录了全区1896个重点园区,将园区租金、配套设施、周边环境等信息数字化录入,助力产业空间精准匹配企业需求。企业可以按照街道、租金、面积、楼栋类型等条件筛选查找,一键咨询园区负责人,同时可向政府发布空间诉求,寻找生产或办公“宝地”,实现资源轻松对接、空间需求精准匹配。

深化“智能化”改革构建智能交互体验

宝安区民生诉求服务平台在全市率先实现AI七个场景运用,有效压缩办理时限,明确责任单位接件后24小时内联系处置,简单诉求当天办结,正常诉求一周内办结。今年以来,@宝安—民意速办平台共接收受理各类群众诉求17.94万件,区平均办理时长4.06天,整体按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99.72%。通过AI智能精准调试与深化应用,全区民生诉求工单分拨精准度提高至93%,推动全区民生诉求事项平均分拨办理时间由原来的4.21个工作日压缩至2.4个工作日,诉求数据分析时长由26个人2小时降至1个人10秒钟。

智能辅助分拨,打造更“聪明”的城市。宝安区作为深圳市人口大区、产业大区、民生大区,日均受理民生诉求数量多,人工分拨工作量大且效率低,为此宝安区开发了智能分拨算法,通过AI进行智能分析和分类,精准识别诉求关键信息,智能匹配责权单位,快速、精准地分拨至最终处置单位、人员。AI提取诉求内容中的关键词、诉求地址等关键信息后,快速精准计算出处置部门,期间耗时为分钟级,大大提升了分拨效率和分拨准确率。

敏感事件识别,进行数据分级分类治理。为处理每天近1000条诉求工单,宝安区开发了敏感事件识别算法,能够快速识别出敏感诉求,及时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防止恶性事件发生。算法基于宝安区敏感词词库,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识别系统能识别敏感词汇和情感倾向,发现突发事件和负面信息。敏感事件识别算法准确识别到失火、强拆等敏感诉求,及时向区领导、相关责任部门发送预警信息,督促相关责任人尽快受理处置。群体诉求识别。宝安区开发了群体诉求算法,可以对诉求工单进行快速识别群体诉求,通过诉求主题、诉求主体的抽取、文本相似度检测,自动分析和分类民生诉求中的群体性诉求、呼声和需求,及时向区领导、相关责任部门发送预警信息,督促相关责任人尽快受理处置,以防止群体事件时态升级。

反复诉求识别。宝安区开发了反复诉求识别算法,能够快速识别市民多渠道上报的反复诉求,通过诉求主题、诉求主体的抽取、文本相似度检测,识别海量诉求数据中的反复性和重复性诉求,对该类诉求事件进行并案处理,处理结果统一反馈,减少基层人员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热点诉求识别。宝安区开发了热点诉求识别算法,通过分析事件内容文本数据,自动提取关键词、主题、情感,精准识别公众关注度高、具有突发性等热点事件。平台可以自动识别出婚育登记、违规经营、劳资纠纷等市民群众关注度高的诉求,针对此类诉求事件,平台将提醒工作人员尽快处置,提高热点问题处置的时效性,防止同类事件热度持续上升。

地址自动匹配,轻松解决数据对接问题。可通过语音识别算法对录音或实时语音进行处理,将声音识别为可编辑的文本信息,再通过预训练语言模型对文本信息进行分句、分词以及词性标注,识别其中地址类命名实体,与标准地址进行匹配后自动填充诉求地址。

智能填表。宝安区开发了智能填表算法,根据市民填写的诉求内容自动填充事项类别、主题类别等信息,减少市民填写诉求信息时的困惑和焦虑,同时大幅度提高信息的准确度,为诉求分拨、处置及分析提供信息支撑。

中国改革报2023-10-20

 

 

数字政府背景下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创新变革 文章下载

数字政府背景下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创新变革

在数字转型大背景下,当前国内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服务与公众需求难以精准匹配,促使服务模式创新变革,在大数据、泛在智能、云计算等智能技术的支持下,为解决以往政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纵横强弱、孤岛林立等问题。提出智慧化公共服务概念,公共服务建设应是服务型、创新型、智慧型、协同型,由多元主体参与、以业务场景为导向,数据融合应用、统筹运营建设的政府公共服务模式,为数字化政府背景下的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提供新方向。

一、前言

数字中国时代,对数字政府及公共服务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指出,数字政府建设进入智慧化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要“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智能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广泛融合,在促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创新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本文提出智慧化服务建设理念和建设总体框架,探索数字技术全方位赋能政府公共服务新模式。

二、政府公共服务创新变革理论分析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智能化技术的涌现,政府公共服务建设也随之不断演进迭代(见图1),实现政府公共服务数字赋能建设,从电子政务政府组织治理1.0阶段、平台驱动的政府数字化建设2.0阶段,正向数字政府治理能力数字赋能建设3.0阶段迈进,真正实现数据通、业务通、协同通、交互通。

(一)

治理方式:政府治理转变为协同治理

整体性政府治理模式虽提出横向和纵向协同治理,但在执行过程中还是受传统思维和现实技术改造等情况制约,协同往往体现在政府部门之间,在公共服务供给时仍以政府为主,企业、个人等社会层面的需求无法得到充分表达,缺乏面向公众需求的精准化供给能力。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泛网络等智能化方向技术普及,为了满足群体智能与万物互联的需求,公众对政府公众服务要求的高效性、便捷性,真正实现一站式通办服务能力建设。应加大政府开放力度,与企业、个人等多维度服务能力供给方加强合作,依托江苏移动运营商大数据处理能力,结合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相关数据,进行数据融合,构建以业务场景为导向的数据模型,以便提供更精准的公共服务。

(二)

数据处理方式:数据集中转变为数据联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社会范围内数据资源呈现爆炸性增长态势,政府部门逐渐成为数据资源的主要生产者和汇集者,现阶段我国80%的可用数据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4]。目前,政府积极探索从数据集中到数据联接转变,通过数据开放、开放开发、数据授权运营等方式,鼓励公众、企业对政府数据进行增值性开发利用,有效激活、释放政府数据价值。

如今,政府主导的协同治理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普遍应用已经显现出主体协同响应不一致、参与主体间利益分配不均、复杂多主体关系交错形成的问责制等问题,已不能适应现在复杂的公共应用场景需求,分布式、去中心化的协同治理将是主流。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支持下,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的政府、企业、个人多方主体协同治理新格局。

(三)

服务供给关系:总量供应不足、供需不匹配转变为服务精准化、智慧化供给

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与民众需求不匹配是当前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主要问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倒逼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存在多种问题,像社会公共服务总量不足、政府公共服务与民众需求不匹配、服务质量低下等都为数字政府时代公共服务深化供给侧改革带来障碍。数字政府时代,随着大数据、泛在智能等新型技术的应用,政府应全面提升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履职能力,建立与公众需求相关的数据模型,辅助公共服务有关部门提供便捷高效的精准化、智能化服务。

三、公共服务智慧化建设总体框架构想

(一)

智慧化公共服务概念

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物联网—数联网—智联网三网互联的大背景下,物理域、数字域和认知域的界限被打破,三个领域将实现互联互通[5]。在数字中国大背景下,由政府、企业、公众多元协同治理,以政府+技术为核心,通过数据+技术赋能,实现主体、平台、业务三方面智能联接,公共服务主体与客体间智能交互,政府端精准判断的智慧决策,以及全域各主体间协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应用。泛在智能核心中间层位AI新基建,是新算力、新算法、数据新要素三位一体的智能中台,泛在智能技术将促进政府管理过程根本性变革,协同治理,政府、企业、公众等多主体运营,政府资源配置将以分布式、去中心化形态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将资源最大化应用,形成以公众业务需求、具体应用场景为导向,科学动态分配公共服务数据资源的新模式。

图3数据融合应用建设流程

(二)

智慧化公共服务总体框架

政府“智慧化服务”总体框架见图2。泛在智能新技术的融合,搭载AI新基建能力的智慧中台,对外提供语音、图像视觉、知识图谱等大量AI能力,结合政府公共服务创新变革理论,治理方式由以往政府单一治理转变为多方协同治理,数据处理方式由数据集中转变为数据联接。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将由供需不匹配转化为智慧精准供给的服务模式。智慧化公共服务总体框架由智慧交互、智慧应用、智慧联接、智慧中枢、智能技术支撑五大部门组成。自下而上,智慧化服务参与程度和服务水平将逐步提升。

四、政府智慧化公共服务创新模式分析

(一)

统筹运营模式

在数字政府背景下,公共服务部门运营模式从分散独立建设走向统筹协调运营,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智慧化的公共服务技术支撑。通过集约化、一体化建设平台,政务数据共享等统一数据资源管理,推动各业务系统数据的挖掘、清洗融合、更新维护及安全管理,实现从聚、通、用到用、通、聚的双向驱动,将公共服务所需的数据、算力、算法模型等资源整合汇聚在一起,由统一的运营公司提供系统建设,最大限度避免各部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为公众提供一号认证、一事通办、一码通城的智慧化服务。

(二)

数据融合应用模式

智慧化公共服务架构中的业务中台、数据中台、智能中台为数据融合、业务融合和技术融合奠定了基础。公共服务通过建立内部中台之间及各部门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融合对接与服务模式创新,提供数据的挖掘、清洗融合、分析、可视化、安全管理等服务,为领导层科学决策提供直观、可视化数据支撑,为社会大众和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为政府办公人员整合所需数据资源,协同办公,提高工作人员办公效率。各参与主体间依托数据中台的数据采集、数据交换服务能力,借助数据中台的数据治理与交换能力,与业务中台的业务需求相结合,制定相应数据标准,通过对数据的清洗、比对、校验形成业务需求相关数据群,形成智慧中台多维数据分析能力,建设数据模型、开展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展示服务相关数据能力、开发数据分析系统。数据融合应用建设流程见图3。

(三)

业务场景导向服务模式

智慧化公共服务建立以服务场景为导向的服务新模式,主要包括智慧服务办理、智慧社会管理、智慧防治三大领域,通过关联多元业务场景、能力建设,搭建智慧平台,强化多元参与方之间的信息数据共享,实现智慧化公共服务。为了应对自然灾害频发、全域短信发送困难、实时短信要求高、送达信息不精准、发送详情难统计、异常人员难监测、历史轨迹难追溯等现存痛点问题。江苏移动依托自身大数据处理能力及海量数据优势,结合相关行业数据、政府部门相关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泛在智能等新技术,通过对关键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建立相关识别模型能力,面向应急管理、气象等部门,提供以业务场景为导向的智能应急服务数据支撑。事前,区域实时洞察、隐患区域识别;事中,报警定位、实时预警、警情收集、应急指挥;事后,案例生成。

公共服务智慧化改造,以业务场景为主导的服务模式将引领公共服务向智慧化、场景化发展,公共服务从被动采用数据到主动挖掘数据,从单一场景数据调用到多业务场景关联数据运用,不断向纵深推进公共服务智慧化发展。

(四)

多元主体参与模式

智慧化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参与、多方协同的供需适配型创新,解决了以往单一主体供应模式中服务供需不匹配等问题,满足公众个性化、定制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多元主体参与模式核心是以政府为联接主体,通过多个参与主体间的协同管理、协同创新、数据共享协同应用机制,推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在智慧化服务建设中,坚持数据共享、数据开放思维,以数据资源为纽带,政府、企业、公众各方广泛参与,有效发挥参与主体各方所长,做好公共服务评价机制,以公众服务评价为切入点,修补公共服务能力缺陷。

江苏智能安防服务平台由江苏移动依托自身大数据能力优势打造,主要面向公安部门,协助其完成区域安全防控及预警信息监测。基于运营商基站位置信令数据,提供防控区域的热力、客流、客源及客群的可视化服务,主要提供实时洞察、多级防控、外来人口几个板块服务支撑。

实时洞察:基于移动基站客流,配置区域热力展示,通过实时客流分布、客流趋势、客流来源、访客洞察、客流预警等可视化界面展示,协助公安部门掌握区域人员详情,实施区域统筹治理。

多级防控:结合客流聚集可视化技术,分析区域间客流流向趋势,实现了客流趋势精准预测、区域交通方式识别等功能点,帮助公安部门提前应对潜在的安全风险,准确提供精准的防控圈人流预测及预警服务。

外来人口:对区域内的外来人口进行分析,包括热力展示、人流统计、来源分析、洞察分析、历史数据等,提供个性化人口数据展示功能,根据选择外来人口归属地展示对应的区域外来人口的洞察特征,为公安部门快速了解流动人群总体情况,识别潜在异动风险提供数据支撑。

江苏智能安防服务平台,依托江苏移动庞大的用户数据、多样化的数据应用、实时数据等优势,参与对外来人口的来源分析、人流统计、洞察分析等,将专业化的人流信息、个性化的产品服务、前沿的科技感知进行多维度、立体化、精准化传播,协助区域管理人员和辖区公安人员实时掌握人流数据及识别潜在异常风险提供数据支撑,为公安部门、区域管理人员、公众提供智慧化交互式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通力合作,发挥自身优势,使得相关数据资源被最大化地高效利用,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智慧便捷的服务。

五、结语

在数字政府建设背景下,对过往政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纵强横弱、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以协同治理、数据融合、去中心化、统筹运营为特征的政府公共服务智慧化创新变革。公共服务智慧化改革是多元主体参与、以业务场景为导向、数据融合应用、统筹运营的新型服务模式,使得各参与方之间能够数据共享,高效利用数据,形成业务中台、数据中台、智慧中台一体化的数智化公共服务。将各参与方共享数据高效利用于业务中,实现政府公共服务业务智慧化、领导决策科学化、治理精细化、部门办公协同化四位一体的新型智慧化公共服务。

国脉电子政务网2023-10-16

 

 

吉林省: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文章下载

吉林省: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先导,引领数字吉林起跑加速,以“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为目标,深入推进职能转变和审批制度改革,助力营商环境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的动能。

加强领导 统筹谋划

完善“一盘棋”工作机制

有力的统筹协调、科学的制度规则,是数字政府建设整体协同推进的重要条件。吉林省将数字政府建设作为深化政府改革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坚持整体布局,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完善数字政府建设“一盘棋”工作机制。

成立“数字吉林”建设领导小组,全方位推进政府治理流程优化、模式创新和履职能力提升,加快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政府运行新形态。制定、完善促进数字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升、大数据发展应用等方面的法规制度文件,持续强化政务服务改革与数字化建设融合发展的制度设计。

抓住2018年机构改革的契机,吉林省在省、市、县三级均组建了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统筹推进职能转变、审批制度改革、营商环境优化、社会信用建设等工作,构建起上下贯通、高效协同的工作体系,形成了电子政务服务完整闭环链条。通过这次改革,全省政务服务和信息化紧密融合,集约化数字政府网上应用推进全流程、跨地区、跨层级的网办升级。

遵循“省级统建、市县应用”模式,建设以“吉林祥云”大数据平台为核心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体系,推进业务协同集成和数据资源共享,全面推动数字化技术在政务服务、智慧办公、社会信用、市场监管、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深度应用,打造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此外,吉林省还建设了全省政务服务平台“吉事办”PC端和移动端,已有5万多个事项实现全程网办,465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吉事办”移动端应用服务达528个;推进新版全流程审批系统向全省基层延伸,已完成950个乡镇(街道)、659个村(社区)的部署工作,实现新版全流程审批系统与15个中省直有关部门的26个审批系统对接,进一步提高了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了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

打通数据 强化支撑

夯实数字政府建设基础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全流程审批时间,从原来平均200多个工作日压减至81个工作日;

全省各地2640个单位同步开展政务服务事项通用目录和业务办理项复用工作,实现了全省同一政务服务事项的基本编码、事项名称、事项类型、设定依据等16个要素统一;

……

在数字政府建设中,吉林省不断强化政务资源统筹归集,推动信息数据共享开放,打通要素流动壁垒,让企业群众享受到更多改革发展红利。

2019年以来,吉林省聚焦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过程和各类审批事项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改革,统一建设了“吉林省工程建设审批管理平台”,整合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相关行政许可、技术审查、中介咨询、公共服务等各类事项,支撑全省各市县新建、续建工程建设项目从策划生成到竣工验收全生命周期线上办理。

审批前“五清告知”、开工前“四个到位”、验收前“自选时间”……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重点环节和关键节点,吉林省不断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提升项目审批服务效能,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2020年,吉林省首次组织开展省市县乡村政务服务事项梳理工作,以条线为主梳理规范政务服务事项和集中审核工作,让事项减量、审批简化、证明减少、环节压缩,推进流程革命性再造,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需要,进一步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

2021年以来,吉林省全面部署应用新版全流程审批系统,进一步完善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其应用使吉林省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实现省、市、县、乡、村使用一套系统、一个平台进行全流程在线审批的省份。

与此同时,通过开发应用新版全流程审批系统、优化审批服务流程、共享办理要件、推进电子证照应用、加快全程网办步伐、加强线上线下融合办理、全面推行邮寄服务等措施,努力压缩各政务服务事项的承诺办理时限、提高即办件比例,推动政务服务提速增效。

如今,政务数据的管理方式改变了,群众的办事效率提升了,一系列打破“数字孤岛”的改革在白山松水间持续推进,助推营商环境提档升级。

改革引领 注重效能

提升政府履职服务能力

在吉林省,行政检查执法这样做:打开“我要执法”APP选取检查事项,对检查依据、经营主体名称等信息进行备案;抵达现场后,检查人员“电子亮证”,企业负责人“扫码迎检”;检查结束后可通过“吉事办”进行评价,实现全过程留痕、全过程可追溯。

全面推行行政检查执法备案智能管理改革,是吉林省以高效数字政府建设为抓手,利用数字化手段探索新的政务服务与治理模式的一个缩影。通过多年持续努力,吉林省政府服务效率和透明度大幅提升,实现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紧密互动,开创了吉林数字化转型发展新局面。

今年8月初,一则好消息传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联合印发第四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名单,松原市、白城市名列其中。这是吉林省继四平市获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后的又一突出成果。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持续将“诚信吉林”建设作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统筹建设信用综合服务平台、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和各级信用网站群,实现了省市县三级信用数据一体共享共用。

持续完善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系统、联合奖惩管理系统、信用修复系统、“双公示”报送系统等信用应用管理系统,全面推动各地各部门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真正让监管对诚信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失信者“无处不在”,助力经营主体轻装上阵。

人民群众对网上高效便捷办事的需求,是数字政府建设的最大动力。按照“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思路,吉林省政府门户网站经过改版升级上线,持续巩固集约化成果,以优化公众使用体验为导向,不断完善各平台功能,开展创新应用。

在全省统一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库内,汇聚了各地、各部门政府网站的公开信息、办事类、互动类数据,实现跨系统、跨平台、跨层级、跨地区、跨网站的政务信息资源相互调用和互认,网上政务服务实效得到进一步提升。

以环境之“优”,谋发展之“势”。吉林省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不断赋能优化营商环境,让群众办事更方便、经营主体更活跃、发展动力更强劲、振兴活力更澎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提供有力支撑。

金台资讯2023-10-7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用户名可以使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