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经济形势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政研室

题目:对2023年经济形势与对策的几点思考

资料提供时间:2023-02-23

目录

更多

余永定:2023年中国GDP增速目标应定为“6%+” 文章下载

余永定:2023年中国GDP增速目标应定为“6%+”

中国GDP增速自2010年逐季持续下跌,由2010第一季度的12.2%下跌到2019年第四季度的6%。这种情况使不少人相信: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低于6%,因而GDP增速还会进一步下跌。

主张中国GDP潜在增速低于6%,因而还会继续下跌的论据包括:人口老龄化、环境制约(绿色GDP)、体量大了(边际收益递减)和改革滞后等。但是,现实中还存在许多抵消经济增速下降的因素,如:城市化、产业升级、科技革命和人力资本提升等。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相互抵消后的净结果是什么?没人算得清楚。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除了死亡和纳税外,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确定无疑的。我以为,不应轻易断定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速是6%、5%或更低,而放弃为获得尽可能高一些的经济增速的努力。

事实上,何为潜在经济增速,人们存在各种不同理解:现实中能够实现的最高经济增速?过去或未来某段时间内的平均经济增速?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和历史数据推导出的某种经济增速?某种类型国家在具有可比较性的历史阶段的经济增速?潜在经济增速每年都可以不同抑或是在给定时期内不变的某一平均数?

经过四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由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量世界排名第18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可能再保持每年9%至10%的实际增长率,但中国GDP增速由10%下降到6%甚至是5%、4%却不是必然的。我不相信有谁确知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速。与其问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速”是多少,不如问中国的“不导致通胀失控的经济增速”是多少?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如果经济增速超过“潜在增速”,或出现所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一定会上升。

如果把“潜在经济增速”理解为物价基本稳定(如对发达国家而言2%,对发展中国家而言3%甚至更高一些)条件下可以获得的最高GDP增速,则可以发现,中国多年来的GDP增速是在“潜在经济增速”之下的。

事实上,中国在过去十年中CPI一直保持在2%左右,PPI从2012年3月起连续54个月同比负增长,从2019年7月起除2020年1月外连续17个月同比负增长。2022年12月CPI同比上涨1.8%,PPI同比下降0.7%。中国的低通胀率显示,中国应该有可能获得更高一些的GDP增速。

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中国GDP的增速分别是6%、2.2%和8.1%,三年平均值是5.4%。考虑到疫情对中国供给链的破坏,中国政府以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三年平均数为依据,把2022年GDP增速目标定为5%-5.5%之间。如果不是疫情反复,2022年中国实现年初预定的增长目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2023年中国可能实现的经济增速不仅同基数有关,而且同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速有关。已知2022年GDP增速为3%,假定疫情后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速为5%,则2023年中国GDP增速可以达到7%。考虑到三年疫情对供给链的破坏,以及修复供给链的困难,可以假设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速有明显下降。如果潜在经济增速为4.5%,2023年的GDP增速就应该为6%。如果潜在经济增速为4%,2023年的GDP增速就应该为5%;去年年底全球著名投行对中国2023年GDP增速的共识性预测是4.9%。在中国优化防疫政策之后,外国投行和经济预测机构纷纷上调2023年中国GDP增速。例如,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旗下的预测机构EIU就把2023年中国GDP增速的预测上调到5.2%。

我以为把2023年中国GDP增速目标定为6%+是合理的。把2023年GDP增速目标定得高一些有助于鼓舞士气,有助于激发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如果不出黑天鹅或类黑天鹅事件,中央所说的2023年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形成一个独立的向上运行轨迹”是可以期待的。

除基数很低之外,中国2023年的经济增长有望出现较强的反弹的更重要原因是,中国实行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还有较大空间。

首先是财政政策空间。尽管中国的地方债务问题严重,但根据IMF的数据,中国政府债务(中央政府加地方政府)对GDP比为71.5%(2021年10月)。与中国相对比,日本国债对GDP比为262%、意大利151%、美国137%、西班牙118%、新加坡118%、加拿大113%、法国113%、欧元区95.6%、德国69.3%。考虑到中国的高储蓄率和良好国际收支状况,中国的财政状况显然好于大多数发达国家。

其次是货币政策空间,作为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准备金率,中国的准备金率目前为11%。美国的准备金率自2020年3月就已经降到0%。中国的其他各种政策利息率如R007为2%左右、中期(1年期)MLF利息率为2.75%。目前仍有下调的空间。2023年1月16日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2.9175%,相比执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期间的其他发达国家,中国的收益率曲线处于较高水平。

中国学者对执行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最大担忧大概是中国的高杠杆率,而高杠杆率又主要是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高杠杆率。首先,中国的总体杠杆率和其他国家相比并不是特别高。中国国情与许多国家不一样,杠杆率不能同一般国家简单对标。例如,中国居民储蓄倾向高,高债务有高储蓄的支撑。总储蓄大于总投资,年年贸易顺差,中国是个净债权国,拥有2万亿美元海外净资产。总体上,中国的杠杆率是负的。

中国的企业杠杆率很高,但有其特殊之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是中国企业存在增长冲动(对这种冲动要“一分为二”),投资率相对较高;二是中国股市融资规模相对较小;三是中国企业自有资金相对较少。在微观层面,某些企业会出问题,中国的金融风险主要来自激励机制、金融监管和许多体制性原因。这些问题不是靠降低宏观杠杆率所能解决的,而要靠改革和经济增长来解决。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比较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支关系、中国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的融资结构需要调整。例如,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融资结构有一个最重要特点,即低收益(甚至无收益)、缺乏现金流(甚至无现金流)的具有极高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建设,过度依赖市场化的高成本资金。例如,2021年城投公司筹集的其他资金占了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的55.7%,即利息率最高的资金在基础设施融资中所占的比重最高。2022年的情况恐怕也会大致如此。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融资结构使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财政和金融风险从中央转移到了地方,但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经济,其财政及相关金融风险水平并未降低。相反,由于这种融资结构的复杂性、不透明性以及资金和管理成本的上升,中国扩张性财政政策带来的财政以及相关金融风险总体可能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高企,除地方政府本身的问题外,同这种融资结构恐怕不无关系。

简言之,通过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中国的杠杆率偏高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杠杆率较高不应该成为中国不采取具有足够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的理由。归根结底,杠杆率的降低要主要依靠提高分母(GDP或GDP增速),而不是依靠降低分子(减少债务或债务增速)实现。

对2023年发生较明显通胀压力的可能性,我们应该有充分思想准备。从2023年1月份的各项数据来看,中国经济正处在迅速反弹的过程中。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在疫情出现根本性好转、封控完全解除之后,各类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会迅速反弹。但由于供应链的修复恐怕会明显滞后,再加上某些黑天鹅事件性质的供给冲击,供给的增长可能一时跟不上需求的增长。供求缺口的出现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就会转化为通货膨胀。因而,我们对2023年出现某种程度的通货膨胀压力应该有所准备。宏观经济政策的扩张程度要充分考虑通货膨胀形势的制约。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在一定时间内,中国可能需要面临较高的通胀率。2023年如何实现增长和通胀的最佳平衡可能会成为对中国决策者的重要挑战。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只是激发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必要条件,中国还必须根据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旨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方案,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例如,进一步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健全“产权保护制度”“法治中国建设”“企业自主经营”“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和“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仅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而且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不仅调动大型企业的积极性,而且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不仅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而且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执行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只是为改革和调整争取时间。

我相信,只要坚持改革、开放方针,坚持执行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就能够得到充分激发,2023年就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转折年。(完)(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新社华舆2023-02-01

 

 

对2023年经济形势与对策的几点思考 文章下载

对2023年经济形势与对策的几点思考

  高端专栏 张军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成员、副主任

  我结合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就今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与政策问题,与大家交流几点看法。

  一、 今年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与趋势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出台多方面稳经济举措,我国经济从总体上延续了去年以来的恢复态势,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经济结构持续改善,发展质量也有所提升。但受疫情反反复复、多轮不断严重冲击,经济增速不及预期,企业效益显著下滑,市场主体信心也严重受挫。中央优化疫情管控措施发布后,情况有了显著改善,市场也为之一振。但随后出现的感染人数大规模反弹情况,又使经济社会各方面秩序受到较大冲击,四季度增长情况也不太理想,预计全年增速也就在3%左右。

  展望2023年,我的总的看法是“谨慎乐观”。经济恢复既有不少有利因素,也面临不小困难,综合判断,与去年相比,发展的环境将会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增长水平也会有明显提升。

  最大的有利因素莫过于疫情管控的逐步放宽和政策环境的有利变化。疫情的不断冲击可以说是套在2022年中国经济“脖子”上的一个“紧箍咒”。2022年增长不及预期,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决定性的原因,还是疫情的不断冲击和严格的管控措施。虽然放开后感染人数大规模增加,短期也面临不少问题,但病毒致病性已明显减轻,社会活力已显著增强。只要按照中央确定的方针,“走小步,不停步”,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相信经过几个月的过渡,我国经济社会将会逐步回归正常秩序。对于现阶段的中国经济而言,这一点是最具决定性的,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就可以确定,增长率就会大体保持在潜在增长率左右。

  政策环境的有利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大家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最令人印象深刻和感到振奋的,是其中所透出的党中央对促进经济恢复向好的坚定信心和强大决心。比如,中央强调,“对于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而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要“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等。

  最大的不利变化是外需增长的减弱。2022年,在内需增长乏力、增速严重下滑的背景下,出口的大幅增长,不仅是一个突出亮点,也是一个重要的支撑因素。但今年来看,这个因素可能会显著减弱。主要原因是,由于受高通胀、高利率和俄乌冲突、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经济陷入衰退几成定局,全球贸易增速也会显著减慢。去年底以来,主要国际组织均纷纷下调对今年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的预期。其实,外需增长减弱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从去年10月份、11月份的出口数据已经显现出来。去年1-9月份,按人民币计算,我国货物出口总额累计同比增长13.8%,而10月份、11月份单月增幅仅为6.8%和0.9%,而如果按美元计算的话,11月份出口是下降8.7%。

  最需要着力的是扩大内需。在外需增长减弱的情况下,着力扩大内需对于今年稳增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无论是扩大消费需求还是扩大投资需求,都会面临不小的难度。

  首先看消费需求。去年1-11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是下降0.1%,这种情况是极为少见的。其实,消费需求低迷,一直是近几年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只不过去年的情况最为严重。现阶段消费需求不振,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疫情导致餐饮、旅行等不少消费活动受限,消费无法实现。二是受疫情影响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消费能力下降。三是消费者信心受挫,消费意愿下降。随着疫情管控的放松和形势的好转,过去被压抑和限制的一些消费会逐步恢复,消费者信心也会有所提升,但恢复和提升都不会太快,幅度也不会太大。这是因为,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在最初放开的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感染人数会出现大规模的反弹,人们的消费活动和消费信心都会受到很大影响。而从稍长时间来看,即使疫情形势趋于稳定,经济社会生活趋于正常,但由于疫情期间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消费能力的积累和消费信心的恢复也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再看投资。去年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9%,制造业投资增长9.3%,而房地产开发投资是下降9.8%,房地产投资全年肯定也是负增长。综合判断,今年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大体能够保持去年的增长态势,而房地产投资有望略好于去年。大家知道,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去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尤其是金融支持政策方面,射出了所谓的“三支箭”。一是信贷支持之箭,二是债券支持之箭,三是股权支持之箭。相信这些举措对于缓解房地产企业资金困境、防止资金链断裂、促进市场稳定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房地产走出困境的关键,是市场需求的回升、前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基本化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转型。在新的发展模式形成之前,市场很难真正回升,投资也不可能呈现大幅增长。

  最为关键的是增强市场主体信心。市场主体预期不稳、信心不足,是近年来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去年情况最为严重。去年除个别月份以外,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持续低于50%的荣枯线水平,11月份仅为48.0%,12月份进一步下降至47%。相比制造业,服务业问题更加严重,特别是其中的生活服务型中小企业,面临更加困难境地。据财新数据,去年11月份服务业PMI仅为46.7%,12月份虽有改善,但也仅为48%,连续四个月低于荣枯线水平。在企业信心不足的同时,受就业压力加大、收入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消费者信心不足的问题也十分突出。2022年10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仅为86.8,二季度平均仅为87.4,均为有数据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

  二、 关于今年经济对策的几点思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我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抓到了经济稳定恢复的“牛鼻子”。只要市场主体预期趋稳,信心增强,那么不论是促消费、扩投资,还是调结构、控风险,就都会有比较好的基础,就能充分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就会达成纲举目张的效果。所以,信心比金子更加重要,今年要稳增长促发展,必须着力提升企业信心。

  毫无疑问,提振信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从多个方面作出了部署,我认为,以下五点是最为重要的。

  首先还是要持续优化疫情防控。可以说,今年增长如何,疫情仍然是最大的影响因素。按照国家卫健委通知,从1月8日开始执行“乙类乙管”。为此,一是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完善和优化相应的政策体系、行政体系、医疗体系,进一步增强各体系之间的衔接,确保转段有序稳定。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大规模感染趋势、毒株变异等的预测和应对,尤其是要在医院接诊、药物供应、重症治疗以及农村地区疫情应对等方面,进一步集中资源,加大工作力度,避免出现大的疏漏和风险。

  其次是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加有效的对策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短期来讲,这是最为实际的举措。需求上不去,企业订单和效益上不去,预期和信心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扩大内需列为2023年重点经济工作任务的第一条,并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足见其重要性。关于如何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中央从“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等多方面提出要求,相信今后会有进一步具体的政策举措逐步出台,值得我们期待。

  第三是要着力解决深层问题,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有利的营商环境对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稳定预期和提振信心来讲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近年来,我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成效显著,但客观讲,这些成就主要还是集中在企业投资创业经营活动的“便利化”方面,而在一些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深层次问题上,需要改进的空间依然很大。比如,近年来企业反映比较强烈的隐形壁垒和不公平竞争问题、产权保护不力问题、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司法不公问题、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新官不理旧账问题、招商承诺不履行问题、市政工程账款拖欠问题,等等。这些情况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即便只有个别地方个别案例发生,导致企业发展陷入困境,也会在企业家群体中形成寒蝉效应,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于企业发展来说,与办事的“便利化”相比,这些问题更加重要、更加根本甚至更加生死攸关。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都强调,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如果说前一阶段以“便利化”为重点的工作是优化营商环境1.0版的话,那么下一阶段所迫切需要的,就是以大力推动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为重点的、优化营商环境的2.0版。

  第四是要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降低政策风险。政策风险问题是近年来企业反映比较强烈的另一个突出问题。越是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时期,越需要保持政策的稳定、透明、可预期,以增强企业信心。强调政策稳定性不是否定政策调整的必要性,而是强调政策调整要尽量避免“急转弯”和“翻烧饼”,特别是对于那些对相关企业的运营环境和竞争力状况影响较大、企业一时难以满足新的政策要求的政策变化,一定要给相关企业满足新的要求留下一个必要的过渡期。另外,就是要高度重视政策的系统性和综合影响,避免所谓的“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问题。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指出,今后其他政策的出台,都要“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应该说针对的正是这个问题。

  第五是要更加注重企业发展大环境及舆论环境的改进。近年来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企业越来越关注宏观的问题,包括疫情形势和防控政策问题、地缘政治风险问题、中美贸易争端问题,以及房地产和财政金融风险的化解问题等;而政府有关部门的注意力则越来越微观、越来越具体,更加关注房租问题、税费负担问题、贷款融资问题等。有些企业家表示,与贷款融资、税费负担等具体问题相比,他们更担心的是宏观环境问题、政策风险问题。如果大的发展环境有待改进,具体支持救助政策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促进经济恢复向好,不仅需要出台具体的支持政策,更需要大力改进企业发展的大的宏观环境。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近年来,尽管我国大政方针并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但一些重要政策出台后不断被误解误读,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比如,双循环的政策不断被误读为国内循环,共同富裕的政策不断被误读为劫富济贫,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政策不断被误读为国家要打击资本,等等。由此可见,重要政策的出台不仅需要充分酝酿,权衡利弊,而且一旦出台,就需要尽快公布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充分解读,以避免被误读误解,形成不利的社会舆论环境。

以上五个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有明确阐述和部署。我根据自己的理解介绍一些背景,做一些解读,仅供参考。

中国经济新闻网2023-01-10

 

 

苏州 专听问题,不绕弯!“企情直通车”走心企业,藏着非常动力 文章下载

苏州 专听问题,不绕弯!“企情直通车”走心企业,藏着非常动力

“对不起,我想打断一下。我们开这场座谈会,就是希望大家直抒胸臆,把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现实困难统统讲出来。我们要收集大家反映的问题,向市领导汇报,整合各方资源,尽最大努力为大家排忧解困。”

在吴江大厦会议中心一间会议室内,苏州市政府研究室一位调研人员,见与会的部分企业代表“只说成绩、不讲困难”,忍不住带着笑容插了一句,“大家不见外,有什么说什么,别藏着掖着嘛!”

起初会场的空气还略显沉闷甚至有些小紧张,但经过这么一活络,与会代表们那一颗颗看似有些“悬”着的心纷纷放了下来。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像一家人拉家常那样倾诉“略痛但更快乐着”的奋斗历程。

吴江座谈会现场。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相关部署要求,近期苏州市政府研究室的调研员们马不停蹄先后奔赴全市十大板块,快速搭建“企情直通车”平台,在全市30家产业园、30家孵化器和100家重点企业设立首批共160家信息直报点。在十大板块的十场深入座谈中,调研员们倾听、采集、分析来自直报点单位关于发展诉求、政策建议以及行业研报等一手珍贵信息,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来自企业一线的声音和思考。

10年前,苏州GDP“仅有”1.2万亿元。如今,2.27万亿元的雄厚经济体量在升腾起苏州人内心“家大业大”自豪感的同时,也着实让参与创造这座城市发展奇迹的所有奋斗者们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做“大有大的难处”。

站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字路口,苏州经济竞争力如何直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世纪疫情交织的机遇与挑战并保持长盛不衰?让我们透过“企情直通车”这扇窗口,发掘缔造苏州经济传奇的热情与感动,解读激励中国崛起的经济故事为何会精彩继续的深层次力量。

人尽其用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进厂工作。如果大面积使用劳务派遣,那么企业会很容易因工伤问题而陷入法律纠纷。”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梁文博为劳动力的稳定供给而担忧。

“我们开办了技术学校培养熟练工人,但流失依然很严重。相比于前人,现在年轻工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很多时候的确有所不如。”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芳笑了笑。

苏州制造业齿轮上川流不息的产业工人,其供给网络覆盖整个中国。随着中国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并致力于打造创新型经济体,“廉价”劳动力供给的可持续性问题开始引起全球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比如中国市场研究集团(CMR)董事总经理雷小山(Shaun Rein)就分别于2012年、2016年先后出版了《廉价中国的终结》和《山寨中国的终结》两本姊妹著作,一时间洛阳纸贵。

李芳认为熟练工人的培养并不容易。

如今又是6年过去了。持续的产业升级和社会结构变迁加速了上述趋势。苏州是世界最大工业中心之一,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自然感受颇深。

“舍弗勒、元澄科技等多家企业一致希望政府部门组织更多常态化的社会招聘活动,进而打造若干聚焦某一领域的地标性细分人才市场。同时大力支持企业与本、外地技工类中高职院校合作,以产教融合联合培养人才。企业还盼望我们拓宽‘苏州校园日’高校覆盖范围,增加部分专业实力较强的非知名985、211高校,更好吸引外地大学生来苏就业发展。”一位调研人员表示,这些来自“战地一线”的肺腑之言,必须第一时间收集、整理、分析并上报。

具体到人才战略。参加座谈的企业相信,吸引到人才后只有将他们留下并人尽其用,才能真正创造市场价值。苏州在这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舍弗勒生产线上的产业工人。

“作为一家半导体企业,能否留住人才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甚至是生死存亡。但目前我们人才的税负依然不低,购房压力也不轻。我们希望地方政府能够尽快缩短人才补贴的兑现周期。”英诺赛科(苏州)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部长韦卫语重心长。

在座谈中,调研人员深深感受到了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对人才引进和使用的务实精神——企业认为要加大人才项目政策申报辅导力度,优化人才申报标准。不唯学历、学术和海外经验,让更多有真本事的企业也能参与到人才项目申报中。

“企业期盼政府加大集宿区和人才公寓等建设供给力度,增加企业分配指标并减轻员工生活成本,提升同等工资条件下在苏州工作、生活的性价比。企业还呼吁提高对中高层以及核心研发人员的个人所得税奖补力度,完善子女教育、落户等方面的服务保障。”一位调研人员说。

破局存量

昆山东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昆山土生土长并坐拥173项专利的“小巨人”。如今,这家主攻高端印制电路电镀专用设备、新能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专用设备以及光伏专用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陷入了“成长的烦恼”。

“我们生产的复合铜箔专利设备,能破解新能源动力电池的爆燃难题,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企业当前订单正处于爆发期,急需扩建扩产。然而受厂房用地局限,如果不能新增150亩产业用地,产能难有突破。”座谈会上东威科技董事长刘建波直言不讳。

在经营过程中受土地和能源供给不足而波及产能扩张的企业,绝非只有东威科技一家。比如聚焦泛半导体领域的高端装备制造商苏州迈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遭遇了制约满负荷生产的瓶颈。

“我们需要4个8000千伏的供电网络。目前已协调了2个,还有2个需要沟通。由于10月底新建厂房一期工程就将竣工投用,而富贵路和大兢路至今尚未贯通,届时这将影响人流和物资的进出。”迈为科技内审部经理何维舒希望地方政府抓紧协调并尽早贯通道路。

何维舒希望地方政府尽快帮助企业解决能源与交通问题。

企业对土地、能源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等资源的紧迫诉求,是苏州进行存量发展阶段的鲜明标志。有专家指出,不妨更多采用“工业上楼”等规划引导措施,提升土地容积率和使用效率。在强化科学精准调度、确保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和有序用电指令畅通执行的同时,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逐步提高新能源在电源结构中的占比。

“但根本的破局之道是进一步加强市域统筹,在全市范围内施行相对统一的招商政策,不能出现明显的政策‘高地’和‘洼地’,打破地域保护从而实现项目在大市范围内跨区域自由流动。”在分析人士看来,这也可被视作倒逼苏州加快市域一体化进程从而真正帮助企业消解“成长中烦恼”的历史机遇。

企业代表踊跃表达诉求。

不得不承认,存量时代的发展与竞争极为考验苏州市场主体的耐心、定力和创新意志。座谈中有不少企业抱怨所在行业“卷得不得了”,甚至发起了让人听了不太“舒服”但充满善意的“牢骚”。

对于这样的吐槽和呼声,调研人员格外重视,表示这一趟趟“开出”的“企情直通车”,就是为了采集更多来自企业一线的心声诉求。这有利于政府能够更加务实接地气地开展研究工作,摸准经济运行的真切脉动,最终更好地服务企业、赋能行业。

“我们就是循着问题而来、奔着拆解难题而去的,力求直通直达、不绕弯。如今十场座谈会200多件来自多领域的代表性诉求,悉数收集。”

强芯固链

中国制造业的巅峰时刻,实际还远未到来。2021年,中国在全球制成品出口中占据了21%的市场份额,成为了比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国总和加起来还要重要的国际供应国。而贸易战暴发前的2017年,中国制成品出口额“仅”占全球17%,但依然稳坐头把交椅。

而打破“卡脖子”困境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帮助国家巩固并提升制造业在全球的主导地位,恰是时代赋予苏州企业的荣光和使命。

就看这次入选首批“企情直通车”信息直报点的160家样本单位,几乎涵盖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文化创意以及现代物流等苏州重点打造的大部分产业领域。这些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中国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强大支撑。

繁荣的太仓港展现了苏州强劲的贸易实力。

不过调研人员在一场场座谈中“意外”发现——很多掌握独门绝技的苏州“小巨人”们认为自身“羽翼未丰”。

“科技含量高、创新力量强的企业,反而更希望保持低调,更希望默默地从事强芯固链工作。这是我们调研的一大收获,非常值得政策制定者重视。”

如今常常有人抱怨经济甚至是工作生活“内卷化”,却很少深入剖析导致“内卷”的真正原因。恰恰是由于中国经济长期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缺乏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才迫使企业不得不打价格战、不得不进行内耗式的同质化竞争。这显然是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决不能接受的。而一场场座谈留给调研人员极为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苏州企业坚决对抗“内卷”的雄心壮志。

申浪科技是拒绝向“内卷”低头的苏州企业之一。

“作为土生土长的苏州企业,我们希望地方上能够更多采购和使用本地企业的优质产品。政府可为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搭建更多融通交流的‘大舞台’,以市场手段促成各主体间的自发合作,化行业‘内卷’为互通互助从而实现共同升级。”苏州埃兰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苏州申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民企发出了呼吁。

对此,相关专家也提出,可通过加强全市域企业间的横向交流,在用好“苏链通”平台的基础上,借鉴人才招聘会的形式,开辟专门场地,常态化供全市企业自发前来进行产品展示和供需对接。

“还可通过专项补贴,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定期纵向开展行业交流,让同一产业链条上的上下游企业‘串起来’,大手牵小手,共同发展。而且供需对接会和行业交流会常态化后,无需铺张浪费,不必搞签约仪式,重在给企业提供一个相对固定的交流平台和空间,逐步形成各市场主体间互动融合的路径依赖和发展粘性,在市场‘拧绳’、产业强链中为企业加注新的发展动能。”

奇迹之源

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遭遇磕磕绊绊,这很正常。挑战、困难接踵而至并将之一一克服,本身就是推动经济崛起和文明进步的关键组成。一切都顺风顺水?这样的好事,人类发展史上从不存在。

苏州既然站在了前列,就要习惯于接受更多的审视、迎接更多挑剔的目光,就更不能回避问题、就更要开拓创新迎难而上。

有外媒记者问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发言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结束了吗?”随后发言人列出了一组数据——2013年至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

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其实圆桌观察员倒是建议,如果试图勾勒出中国经济奇迹壮观的全貌并预测未来,那么真的很有必要去细细剖析支撑上述宏伟数据大厦的根基组成,也是奇迹源头——比如大量像“企情直通车”这种默默分布于中国经济前沿阵地的思想、意志与热情的碰撞和砥砺。

因为在会议现场,你会明显感受到企业家们以实力为后盾所迸发出的自信,也能随时触碰到调研人员充满忧患意识的目光。他们那种迫切要为企业排忧解困并捍卫苏州经济竞争优势的主动精神,充溢着一场又一场座谈会的大厅。还有,那背后看不到的苏州人无与伦比的执行力。

如果你参加过哪怕一次这样的对接座谈,都会对中国经济的高质量未来加持更多信心——不信?下一趟“企情直通车”,邀你一起,上车亲测。

腾讯网2022-10-18

 

 

探路共同富裕 ,四川为何选择攀枝花? 文章下载

探路共同富裕 ,四川为何选择攀枝花?

川观新闻记者 王成栋

日前,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攀枝花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积极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引导全省人民勤劳致富、发展致富、创新致富。

攀枝花为何成为四川探路共同富裕的“试验区”?“试验区”将试些什么?带着问题,川观新闻记者第一时间走访了省级有关部门。

航拍安宁河畔的攀枝花米易县10万亩稻菜轮作基地核心区。

选址之问

“试验田”缘何落子攀枝花?

“中央有要求,四川有需要。”谈及在四川探路共同富裕的原因,省委政研室相关负责人这样说。

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专门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再次为各地探路共同富裕击鼓催征。

对标对表中央部署,在推进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作为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四川,同样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本省实际的共同富裕新路子。

至于选择攀枝花作为先行先试之地,记者注意到,这其实早有端倪——此前,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均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在攀枝花启动相关试验探索。

攀枝花南站。

记者还注意到,这并非攀枝花首次担当“试验田”重任。早在本世纪初,攀枝花就在全省率先取消了农业税,为相关政策在全省乃至全国铺开提供了借鉴与参考。那么,地处川滇两省交界之地的攀枝花,缘何再次成为“试验田”?

“基础好。”省委政研室相关负责人透露,之所以选择攀枝花,除了当地积极性较高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攀枝花有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

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差距,是衡量共同富裕的重要指标。在这一指标上,攀枝花在省内表现亮眼:去年,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7915元、21979元,均位居全省第二,差距连续十年缩小。换言之,攀枝花的城乡区域发展较为均衡。

其次是后劲足。攀枝花的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分别居全省第一位和第二位。其中,全市农业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仅有48%,在全省率先进入了城镇化中后期阶段。

“工业是产业比拼的主战场和制高点,城镇化是创造新需求和拓展新空间的重要抓手。”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盛毅说,在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作出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部署的背景下,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较高的攀枝花,后续发展前景看好。

攀枝花“两江三桥”三线文化景观。

路径之问

在聚焦重点、攻克难点中体现“四川特点”

根据《意见》,到2025年,攀枝花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这一目标如何达成?

记者了解到,《意见》在正式印发前,起草组和相关职能部门曾前往全国最早开始探索的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考察调研。在借鉴浙江经验的基础上,攀枝花的探索如何体现四川特点?

学界认为,从实际省情来看,四川探路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于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三大差距”,难点是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体制机制障碍。而攀枝花围绕前述重点和难点进行的探索,正是四川特点的体现。

《意见》提出,攀枝花探索的路径和方向,是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中促进共同富裕。

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也是此前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部署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领域。而这些,都是缩小“三大差距”的有效路径。

例如,攀枝花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方式,是加快推进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和建设工业强市,做优做强先进钒钛钢铁材料产业集群。在这一过程中,无疑将带动更多的本地人就业与增收。

探索的重点任务,包括促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六大方面。

其中,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重要内容。对此,《意见》提出,攀枝花要实施中等收入群体递增计划,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跨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促进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同时,完善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增长、社会平均工资增长联动机制,同步探索完善分配制度,综合运用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手段,不断优化全市收入分配格局。

京昆高速金沙江特大桥。

支持之策

鼓励大胆改革、先行先试

探路共同富裕是一项全新的系统性工程。在攀枝花的探索之路上,注定需要更多突破性探索。其中,首先是来自政策层面的支持。

如何支持?

《意见》给出答案:省级将瞄准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开展重大改革试点、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强化创新人才支撑,为攀枝花的探索护航。

工作机制的重点,是厘清责任。《意见》提出,探索涉及主要单位是省发展改革委、省委改革办和攀枝花市。其中,省发展改革委承担省级层面牵头责任,攀枝花市承担探索的主体责任。

通过改革集成配套,放大探索成效,是鼓励攀枝花探路共同富裕的目标。

“除了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大胆闯,还有诸多改革举措要在这里先行先试。”省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四川将优先将省内共同富裕改革的试点和探索示范任务赋予攀枝花。

例如,向上争取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等国家级试点,开展审批权限委托下放、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省级试点,以及在营商环境对标创新、农民就近就业创业增收等领域展开改革探索。同时,建立健全交流推广机制,及时总结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的经验做法,确保“成熟一批、推广一批”。

“除此之外,还要在重大项目、财政金融和人才支撑等方面重点用力。”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透露,聚焦钒钛资源和清洁能源开发、大通道建设、水安全保障等领域,四川将全面加速项目审批建设,并同步探索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制度机制,鼓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川观新闻2022-12-31

 

 

解析2023年宏观经济形势 文章下载

解析2023年宏观经济形势

一. 近三年经济形势回顾

(一)国内形势

国内疫情形势反复。

经济总体增速放缓。

个别产业震荡、部分产业步入严冬、一些产业迎来机遇。

(二)国际形势

国际通胀飙升。

美联储加息触顶。

冷战和地区冲突升级。

说明:以上分析基于疫情发生以前和发生以后的国内、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即以2020年初为时间分割点。

二. 2023年经济发展基调

(一) 国内经济

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仍然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亦是动荡不安。

随着各项政策效果的持续显现,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有望实现5%以上的增长。

解封政策伴随部分产业复苏,催生内需增长。

一揽子政策刺激内需增长,对冲外需疲弱。

2022年的低位决定了2023的经济反弹成定局。

(二) 国际经济

全球经济已经开始进入新一轮的滞胀,欧元区等经济体可能陷入衰退。未来两三年内,地缘政治冲突可能是全球面临的重要威胁。

疫情对全球经济发展影响和供应链冲击下降。

美元通胀率触顶,有望下半年回落。

大宗商品交易价格维持高位运行。

说明:三重压力来自疫情的持续影响。以上分析基于2023年以后的时间分割,中国疫情政策调整是对国内乃至国际宏观经济形势产生影响的重大因素。国际上疫情影响和通胀等因素是持续存在因素。

三. 2023年国际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需求疲弱,外需明显减弱,前三年中国相对全球经济的强势对外出口将恢复常态。

前三年中国相对全球经济的强势带来的资本外流开始明显放缓。

随着美元加息放缓,美元指数回落,短期资本外流将进一步放缓。

说明:以上分析基于2023年初的时间分割。疫情发生以来至2022年底以前,中国经济依然是全球经济中保持优势的经济体。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和2023年后中国防疫政策调整,将促使资源内化和着重发展内需。

四. 2023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挑战

2016年以后的全球化退潮导致的国际通胀飙升,削弱了外循环对中国经济的带动作用。

大国博弈下,全球在东盟地区的产业布局和东盟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位置将对我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中美关系存在新的变数和挑战。

说明:以上分析基于两个时间点,第一个是2016年开始的去全球化,这是个持续影响因素;第二个时间点是进入2023年以后,国际社会关系对于与中国相关的国际经济可能产生的不确定性影响。

五. 中国经济预期和宏观调控

中国经济总体预期转弱。表现为缓慢的复苏,经济增长效率下降,同时要警惕潜在的金融风险。

宏观调控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充分发挥杠杆作用。

说明:预期转弱的分析是基于疫情发生之前,即2020年之前,与2023年的预期形势对比,总体预期转弱。相对于2020至2022年之间,对2023年经济预期还是更有信心的。

中国经济观察报2023-01-31

 

 

从全年成绩单看工业经济发展新动向 文章下载

从全年成绩单看工业经济发展新动向

回稳向好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2022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为近年来较高水平;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预计将达1.2万亿元……1月18日,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绩单对外发布,系列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彰显,产业发展韧性持续增强。

记者从当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工信部将继续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扩需求、促循环、助企业、强动能、稳预期,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新成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2022年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6%

工业经济回稳向好,信息通信业平稳增长,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贡献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韧性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进一步加快——工信部总工程师田玉龙在发布会上用三个“稳”和三个“进一步”表述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总体态势。

数据显示,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5.5%。

“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为近年来较高水平;工业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拉动0.8个百分点。”田玉龙说,2022年工业经济为稳定宏观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产业发展韧性进一步增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加快,创建了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新能源、新动能产品高速增长,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

与此同时,政策规划持续加力,企业发展信心进一步提升。发布会上数据显示,2022年累计为各类市场主体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超4万亿元,其中约四成为小微企业享受;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带动社会资本累计投资350亿元,在缓解贷款难上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建立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目前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99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7万家。

“我们相信,随着市场主体活力、居民消费潜力和产业升级动力的有效释放,工业经济稳步回升态势保持不变,为宏观经济大盘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田玉龙说。

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产业链供应链是工业经济的命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2022年以来,我们把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扰动冲击,我国制造业总体保持安全稳定运转。”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负责人陶青说,下一步工信部将坚持发展和安全并举,着力抓好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育集群等重点任务,加快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在夯实基础,加快补齐短板弱项上,陶青表示,将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提升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水平。鼓励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在技术攻关、生产验证、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强合作,提高产业链协同创新和融通发展水平。

在巩固优势,构建新的增长引擎上,将在重点优势领域积极锻造长板,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抢抓战略新机遇,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

此外,工信部将进一步严防风险,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我们将着力提升风险识别和应对处置能力,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运行监测,强化跨部门、跨区域联动,有效提升风险协同处置能力。加快落实各项惠企稳企政策,抓好工业生产要素保障,最大程度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陶青说。

促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工业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家,“5G+工业互联网”在汽车、采矿等十余个重点行业建设了4000多个项目……会上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工业互联网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方面,持续释放积极效应。

“2022年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1.2万亿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赵志国表示,下一步将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释放产业升级动力,助力工业经济稳步回升。

具体而言,将加强政策引导,研究制定促进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发展的政策举措,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用好用足财税金融相关政策,加强产融合作、产教结合,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深化产业创新,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加强联动协同,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壮大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打造健康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与此同时,工信部还将进一步强应用,加快推广普及。“我们将加快先进工厂培育,推动企业积极利用5G等技术开展工厂数字化改造,促进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的广泛应用。加速产业集群升级,促进工业园区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深化重点行业拓展,广泛开展供需对接,加强工业互联网在重点产业链普及,以工业互联网的规模化应用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赵志国说。

经济参考报2023-01-19

 

 

活力中国彰显经济发展光明前景 文章下载

活力中国彰显经济发展光明前景

火热的“春节经济”,预示着中国全年经济运行将总体回升。中国经济将继续为世界经济稳定和增长注入宝贵信心和动力

“春节期间人们纷纷出游,中国的旅游业正在恢复”“中国的电影院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日子,餐饮业日渐回归热闹与忙碌”“人们纷纷返乡、出行、消费,流动的中国充满活力”……国际舆论高度关注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后的首个春节假期,从中看到了一个消费旺盛、活力十足的中国,感受到了中国经济复苏增长的强劲脉动。

活力中国,体现在一组组数据中。今年春节假期,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约2.26亿人次;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电影票房为67.58亿元,同比增长11.89%,观影人次为1.29亿,同比增长13.16%;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与上年春节假期相比增长12.2%,比2019年春节假期年均增长12.4%……火热的假日经济,充分彰显中国经济的韧性、潜力和活力。国外研究机构指出,随着许多人涌向景区、餐馆和酒店,需求正在释放。国际舆论认为,中国已为经济提速做好准备。

活力中国,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近来,多家国际机构和投资银行接连调高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认为中国经济提速将有力促进世界经济复苏。联合国发布《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将降至1.9%,但中国经济增长将随着中国政府优化防疫政策、采取利好经济措施而加速。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复苏将支持整个区域的增长。美国银行最新一期《全球基金经理调查》认为,全球基金经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飙升至17年来最高点。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说,全球投资者正以近乎创纪录的速度涌入新兴市场国家,其中大部分用于投资中国资产,为2023年强劲开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中国发展极有可能成为促进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活力中国,增加了世界经济复苏发展的韧性和动力。随着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不少中国人选择到国外度假,为当地旅游业乃至经济复苏带来重要利好。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机场用当地传统歌舞和极具中国特色的舞狮表演迎接今年首个中国游客包机抵达;马尔代夫维拉纳国际机场以最高礼遇“水门礼”欢迎中国航班和游客;泰国、菲律宾、柬埔寨等国官员亲自到机场欢迎中国游客;瑞士少女峰为欢迎中国游客而精心准备兔子形态的冰雕,并在缆车站布置兔年装饰和红灯笼……路透社认为,中国游客一直是世界零售业和旅游业备受瞩目的“中流砥柱”,中国游客的光临,无疑提振了遭受重创的全球旅游业。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日前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游客人数回升将为本区域的经济增长提供助力。国际评级机构惠誉也认为,中国出境游恢复将提振旅游业发达的经济体的增长前景。

火热的“春节经济”,预示着中国全年经济运行将总体回升。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将不断积聚增强,深化改革开放的红利将持续释放。尽管国际环境风高浪急,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国经济仍将继续展现强大韧性、释放巨大潜力、显示巨大活力,继续为世界经济稳定和增长注入宝贵信心和动力。

央广网 2023-01-31

 

 

从地方新举措看开年“拼经济” 文章下载

从地方新举措看开年“拼经济”

新春“第一会” 号角“连声起”——

一年之计在于春。据记者不完全统计,1月28日,即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山东、浙江、上海、甘肃、重庆、陕西等地就纷纷召开会议,鼓士气、划重点,围绕扩大内需、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创新深化等经济发展工作作出部署安排。新春伊始,多个省市召开新春“第一会”,2023年“全力拼经济”的号角已经吹响。

一季度是全年经济的风向标。多地的新春“第一会”释放出了“开年就是开工、开工就要实干”的信号,强调政策靠前发力和力争“开门稳”。

如,甘肃全省经济运行调度会议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开局就是决战的干劲抓发展,以起步就是冲刺的拼劲促增长”;山东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集体学习,提出“奋力夺取一季度‘开门稳’‘开门红’,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开好局、起好步。”江苏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提出要引导预期、提振信心,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分析,主动作为、靠前发力,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举措落地见效。

新春“第一会”所释放出的信号也与多地政府“一号文件”全力拼经济的基调形成呼应。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辽宁省进一步稳经济若干政策举措》,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江苏省印发《关于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今年多地的“一号文件”都聚焦当地的经济发展工作。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各省在节后首个工作日密集召开会议作出部署,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落实。今年各地都在抢抓有利时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而从新春“第一会”的具体部署安排,也可洞悉今年地方稳经济的重点、着力点。

细看各地提出的“任务清单”,扩大内需均被放在重要位置,从恢复和扩大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到释放城乡协调发展潜力,各地着力细化实化各项扩内需政策,畅通经济循环。

投资将继续挑大梁。202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新的一年,各地新老基建齐抓共进,一批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浮出水面。

陕西全省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三个年”活动动员会28日召开。据悉,陕西计划2023年全省安排省级重点项目643个、年度计划投资4800多亿元。“综合考虑重大项目安排及资金要素等保障,我们将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设定为增长5%左右,总规模将迈上一万亿元的新台阶。”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29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罗国三日前表示,短期来看,基础设施投资稳定增长对扩大国内需求,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具有重要作用;长期来看,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为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消费将更好发挥基础性作用。多地提出硬举措着力恢复和提振消费,例如,根据《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对个人消费者今年6月底前置换购买纯电动汽车的给予每辆车1万元财政补贴;市区联动发放文旅、体育、餐饮、零售等专项消费券。山东强调,要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以稳就业、促增收解决“不敢消费”问题,以提品质、强引导解决“不愿消费”问题,以创场景、优环境解决“不便消费”问题,大力提振消费信心,加快推动消费复苏。

“各地都普遍强调要加快消费修复,抢抓重大项目建设,这意味着内需对今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显著提升。”王青说。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创新驱动引领、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经济“总量增”的同时,各地也着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发展质量提升。

上海市28日召开了2023年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同日《上海市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也公开发布,这一方案被称作“上海优化营商环境‘6.0版’”,从深化重点领域对标改革、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监管服务、支持重点区域创新引领、加强组织保障等4个方面推出27大项、195小项任务举措。浙江提出,“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以更大力度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推动以数字经济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等。

王青认为,各地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依托区域发展战略,根据各地资源禀赋特征、经济发展状况,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对今年经济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和全面动员,释放了全力推动2023年经济增速回升的明确信号。今年国内GDP增速有望在全球经济减速背景下逆势回升。

经济参考报2023-01-30

 

 

奋跃而上!兔年中国经济将如何扬眉“兔”气? 文章下载

奋跃而上!兔年中国经济将如何扬眉“兔”气?

文/王恩博

癸卯兔年已经到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中国发展正在积蓄动能。新的一年里,中国经济能否奋跃而上,扬眉“兔”气?

国际国内信心升温

随着国内各地疫情高峰过去,近期交通运输、文化旅游、餐饮住宿等领域快速回暖,生活中的“烟火气”迅速回归。

从各地“两会”情况看,31个省区市中,有29个将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5%左右甚至更高,多个省份强调“力争更好结果”。

其中,海南设定了9.5%左右的高目标,位居第一,全国前四经济大省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目标均明显高于2022年,稳健务实的基础上不乏雄心。

在国际层面,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介绍,不少国际组织和机构近期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值,普遍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5%左右甚至更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在世界经济持续下行大背景下,疫后的中国将成为今年全球增长最大推动力。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表示,2023年全球增长放缓是大势,但中国经济增长必然明显提速。根据世界多个主要国际组织、主要投行的看法,中国将成为2023年极少数增速高于上一年的主要经济体。

消费有望大幅反弹

各方看多中国经济不无道理。眼下,支持中国宏观经济向上向好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明显增多,尤其内需支撑力进一步增强。

回顾2020年至2022年,中国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三年平均增速仅为2.8%,明显低于疫情前水平。随着防控政策因时因势优化调整,接触式消费场景加快恢复和更多开启,居民消费需求正加速释放。

这从春节消费的热闹场面可见一斑。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1月上旬,全国重点零售企业食品、饮料、服装销售额环比均增长20%以上;北京、上海、武汉、济南等地知名老字号饭店年夜饭预订火爆,部分饭店预订量同比增长1倍以上;春节假期,上海、云南等地一些民宿客房预订率超过80%。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郭丽岩等专家撰文指出,各地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促增收一揽子措施加快落细落实,中国消费可能迎来大幅反弹,有望向疫情前的增速水平加快回归。

展望2023年,国内市场还有更多可以期待的消费增长点。例如,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步伐加快,鼓励“三孩”等生育政策加速落地,“银发”和“幼齿”消费有望加快扩容升级,并带动相关群体和家庭消费。

此外,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建设等举措落地,有利于有序扩大居住消费。在5G+人工智能+物联网深入融合的背景下,新型消费将呈现增长更快、体量更大、模式业态不断拓展的发展趋势。

赵萍判断,中国消费的拐点已经出现,消费将逐渐回稳,并且进入上升通道。

国内国际联动增强

国内市场逐渐恢复元气的同时,国内国际市场的联动效应也更加明显。

最近,江苏、浙江、广东等外贸大省纷纷组织外贸企业组团赴欧洲、日本等地“抢订单”,不少地方、行业协会也行动起来,为企业出境参展、开展商务洽谈提供便利。

随着中国企业更加深入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新的外贸增长点也正在加速形成。

从重点商品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311.1万辆,同比增长54.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从重点贸易伙伴看,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9.4%,占全国外贸总值的32.9%,提升3.2个百分点。

各地不仅组团出海“抢订单”,还主动出击“抢项目”。

在1月初举行的“投资浙里”全球大招商年启动仪式上,浙江省官方表示今年该省将有超200个团组赴境外开展招商活动。此前,由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举办的首次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也吸引了包括十几个国家及地区的数百家世界知名企业积极参与,大会达成合作项目853个、投资总额达2.5万亿元。

郭丽岩表示,“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资源优势正在加速转化成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不仅规模和范围显著扩大,而且市场结构形态更优化、基础制度规则更完备,市场循环更为顺畅,安全保障能力更强,中国大市场对全球的吸引力更足了。优化防疫措施以来,国内外商旅正在逐步加快恢复,预计2023年国内市场跟国际市场的联动效应有望进一步增强。

总体而言,眼下的中国有更多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为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提供强劲动能支撑。兔年的中国经济,也有望奋跃而上。

中国新闻网2023-01-22

 

 

常德市桃源县依托龙头企业培强特色优势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文章下载

常德市桃源县依托龙头企业培强特色优势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运动用品产业链是怎么形成的——

编者按:在常德市桃源高新区漳江片区,一条运动用品产业链快速崛起。市委政研室调研组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并总结出了桃源县依托龙头企业培强特色优势产业的经验与启示。市委书记曹志强批示:桃源县依托龙头企业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成效明显,经验可行,请各区县(市)和市直相关单位参考借鉴。常德发布特转载此调研报告,敬请关注。

运动用品产业链是怎么形成的

——桃源县依托龙头企业培强特色优势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市委政研室调研组

在桃源高新区漳江片区,一条运动用品产业链正在快速崛起。2017年,首家产业链企业——湖南龙行天下运动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行天下”)全面投产,实现产值6.95亿元、税收1603万元、用工3000多人。到2021年,短短4年时间,产业链企业增加到近40家,实现年产值22.3亿元,税收6665万元,用工8000多人,分别是2017年的3.2倍、4.2倍、2.7倍。预计到“十四五”末,产业链产值将突破100亿元,税收3亿元以上,建成以制鞋为主,涵盖精密模具、游泳眼镜、头盔护具、体育用品、康复器材等产品的“大体育”运动用品生产基地和中部地区新“鞋都”。

从当初引进龙行天下这株“树苗”,到长成根深叶茂的“树木”,再扩展到郁郁葱葱的“树林”,这一路是怎么走来的?桃源县委县政府、桃源高新区着力抓了些什么?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样的发展启示?

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安排,带着这些问题,最近我们专程前往桃源高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试图破译其中的关键“密码”。

龙行天下生产车间。侯碧海 黄力 雷鸣 覃建国 摄

“树苗”是怎么引来的

龙行天下集团董事长龙树初1969年出生于桃源县太平铺乡,1992年从桃源职中毕业后进入广东中山市一家鞋厂打工,1998年在东莞市创办站胜模具公司。随后10年时间里,他将业务从单一生产模具逐步扩展到代工鞋品、泳镜等运动用品系列,到2010年时已创立了多家鞋厂、运动用品公司、鞋类底材工艺厂等,企业也发展成为拥有10多家分公司、在国内外设立多个产业基地、年营收超过20亿元的跨国型集团公司。龙行天下能够落户桃源,偶然之中带有必然,是诸多因素融合交汇形成强大的“磁场”,引来了这株宝贵的“树苗”。

准确把握产业转移机遇,审时度势抓招商。2009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世界经济金融危机,也助推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大转移。受传导机制影响,以及土地、用工等要素制约趋紧,我国沿海产业也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加速转移。当时的桃源,正处于转型跨越的重要关口,工业“一铝独大”且基础薄弱、城市扩容提质乏力、返乡劳动力就业困难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围绕“有效承接产业转移”这个主题,县委县政府集中两个月时间开展大调研,由“四大家”主要领导牵头,组成多个调研组,走出去考察取经,坐下来冷静分析,掌握了国内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趋势特点:一是产业规模大。“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规模超过10万亿元,主要是大企业大集团在内地布局建设生产基地。二是用工需求多。转移到内地的这些产业,劳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都有,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且用工需求量大。三是资源约束紧。沿海企业场地不足、劳动力和其他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环保压力越来越大,成为企业共同面临的突出问题。四是市场门槛低。对转移落户地区的配套要求不是很高,中西部大多数地区都能够承载。结合县情实际综合分析考量,县委县政府决定重点围绕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服装鞋袜、玩具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针对性招商,对桃源籍在外的企业老板、企业高管、高科技人才等成功人士进行全面摸底,筛选出的重点招商对象,安排县级领导牵头联系引进,规定每名县级领导每年必须引进1个以上的返乡投资项目。龙行天下等“桃商”,都是从沿海地区首批招商引进的产业转移项目。

科学把握自身比较优势,精准算账抓招商。比较优势就是竞争力。企业都是以降本增效、获取利润为中心的,哪里有最适合自己生长发育的土壤,就会花落谁家。换言之,地方只有精准把握企业降本增效的最大需求点,并比别人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双方才能“一拍即合”。因此,针对不同招商对象的不同需求点,桃源县重点展示对方最为看重的比较优势,尽可能让招商对象感到“对味”“解渴”。当时招商人员在与龙树初洽谈时,并没有过多地谈优惠政策,而是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入情入理地同他算了四笔账:一是区位交通账。桃源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县城距常德市区35公里,距机场仅15公里,常吉、常张高速公路纵贯全境,黔张常高铁即将开通,过境桃源并设有两站,已形成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以桃源为中心点,可以便捷地辐射到湘鄂黔渝四省市的广大消费腹地。二是人力资源账。桃源县人口近100万,劳动力资源丰富,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全市领先,拥有职业学校5所,在校生5200多人,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工人。三是要素成本账。桃源用地充足,工业电价比沿海地区平均低36%(0.3元/千瓦时)以上,天然气价格比沿海地区平均低42%(1.5元/立方米)左右,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四是长远发展账。县委县政府正致力培育发展服装鞋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龙行天下转型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并且桃源高新区是全市首批设立的省级开发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趋于完善,“梧桐树已栽,只等凤凰来”,龙行天下完全可以将桃源作为制鞋、运动用品乃至“大体育”用品生产的大基地。事后有人不无感慨地说,站在企业角度精算的这几笔账,是促成龙树初最终决定投资老家的关键所在。

牢牢把握“桃商”乡恋情结,真心实意抓招商。为了能成功引进龙行天下这株“树苗”,桃源县围绕引进“桃商”,注重打好“四张牌”:一是打好“诚意牌”。采取电话、走访、信函、慰问、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加强与龙树初等重点招商对象的联系,向他们通报发展情况,宣传招商政策,热情邀请他们返乡投资。同时,县里还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组织“联谊会”“恳谈会”等,邀请“桃商”参加,听取意见建议,参观重点项目,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二是打好“亲情牌”。积极通过同事关系、亲属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合作关系等开展招商,动员各方面力量,引导支持鼓励“桃商”返乡投资。为争取龙行天下项目落户,县里多方争取公司董事会和高管层中的桃源籍及相关人员的支持,全力促成。三是打好“荣誉牌”。桃源县对投资家乡的“桃商”始终高看一等、厚爱一层,让他们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县里继2011年授予龙树初“十佳慈善人士”荣誉称号之后,又推选他担任市人大代表、县工商联副主席、九三学社桃源县支社副主委等职务,推荐他成功获得第一届“新湖南贡献奖先进个人”、全县“最美扶贫人物”等荣誉称号。四是打好“高层互动牌”。时任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先后三次到企业总部和龙树初老家拜访,多次邀请龙树初考察座谈,对企业提出的相关问题和诉求亲自调度解决。龙树初通过与家乡领导的多次深层次接触,切身感受到了桃源的发展变化、党委政府的真情实意,特别是企业可以预期的发展前景,最终他决定回归乡土、回报桑梓。龙树初事后回忆道,“在越南制鞋业生产成本只有桃源的一半,2011年我选择回家乡建厂,董事会部分成员也有持不同意见的,但家乡人民的热情和县委县政府的诚意让我吃下定心丸。”2011年8月,龙行天下公司在桃源县注册成立。

“树木”是怎么长大的

从龙行天下落户的第一天起,桃源县委县政府和高新区就将其作为产业龙头来培育和打造,深度融入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的全过程,针对企业发展急需精准“滴灌”、贴心帮扶,促进企业加快做大做强做优。

以最优的服务推进项目开工投产。桃源县坚持以更高更快更强的标准和要求推进项目建设,建立健全招商项目促投产制度,由县级领导牵头负责,对于新引进的产业项目,从签约之日起,入驻标准化厂房的项目六个月内必须投产,供地的项目一年内必须投产。这在龙行天下项目建设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促进项目早日落地开工和投产达效,县里组建了“龙行天下项目工作组”,安排一名曾担任过漳江镇党委书记的领导干部牵头,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专门负责协调政府及其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及时处理项目建设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全程代办各类报批手续,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抢抓进度,一期工程2013年9月动工、2014年7月投产,二期工程2014年3月动工、2015年5月投产,三期工程2015年5月动工、2016年5月投产,三期工程平均工期不到一年。对桃源县这种项目推进的快节奏、硬作风,龙树初有一番中肯的评价:“家乡领导的全力支持,园区部门的全程服务,助力龙行天下迅速落户,创造了项目建设的‘桃源速度’”。

以最优的配套激励企业滚动投资。一方面,在标准化厂房建设上优化配套。自2016年龙行天下休闲运动用品项目全面投产后,基于企业良好的发展态势、县里较好的营商环境、园区较强的项目承载力,2018年1月,龙行天下集团决定将总投资11亿元的全国最大的阿迪达斯智能化生产线项目——站成科技项目,再次投向桃源高新区。后来,由于龙行天下集团短时间内布局的生产基地过多,资金周转压力增大,准备将该项目延后启动建设。县里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算大账、算长远账,决定由园区“量身定做”建设标准化厂房,再租赁给集团公司,项目迅速入驻并投入生产,2020年11月集团公司以14.5亿元的总价成功回购标准化厂房,不仅帮助企业减少了资金和时间成本,还大大缩短了项目建设周期,实现了政府与企业共赢。正是这种模式的成功,2022年龙行天下集团计划启动第三轮10亿元投资项目。另一方面,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优化配套。比如,为方便企业货物运输,县里在龙行天下、站成科技周边修建了3条宽18米的配套道路,总长1750米,配套道路不计入企业项目用地范围,也不需要企业支付用地成本和建设费用。比如对于由集团公司自建厂房的站成科技二期项目,工程设计、工程量清单和预算编制、可研、立项、建设环评、配电线路铺设等所有费用按100万元打捆包干。县里以最大的诚意和力度,为企业降成本、轻负担、优配套,企业也就一路高歌猛进、迅速建设发展,到2021年,龙行天下集团累计投资近20亿元,桃源业务板块实现年产值近20亿元,四年年均增幅近50%。

以最优的政策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在落实现行用地、财税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积极促进企业提质升级。一是鼓励企业开展研发创新。全力支持龙行天下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龙行天下与李宁集团合作创办李宁研发中心,从高企认定、研发投入、平台建设等方面对龙行天下加大配套奖补力度,每年奖补资金总额在300万元以上,仅2021年就为企业申报争取研发投入奖补资金近90万元,成为全县奖补额度最高的企业。2020年龙行天下成功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李宁研发中心申报省级创新平台取得积极进展。二是着力解决企业人才用工需求。高新区联合县人社部门,近三年单独为龙行天下等运动用品行业召开专题招聘会,由乡镇社会事务站负责宣传、发动和组织人员到场,高新区、人社局负责现场布置和协调服务,为企业解决用工800多人。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推动龙行天下与桃源职业中专联合招生开班,为企业培养技术干部和管理人才,支持企业将实习工厂设立在校区内,学校免费提供场所,目前龙行天下投资300万元的占地800平方米的实习工厂已建成,已开设1个“站成班”,招生39人,专业为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正在筹划开设第2个班,计划招生50人左右。三是积极帮助企业争取产业扶持资金。深入对接省市产业政策及专项支持政策,精准策划、包装、申报项目,进行一对一辅导,优先推荐支持。自2016年项目正式投产以来,龙行天下累计获得制造强省专项、省中小专项、省税收增量奖补等项目资金近1000万元。2017年,龙行天下获得开放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后,随即投入技术改造升级,当年加工贸易额就达3689万美元,助力企业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树林”是怎么形成的

“聚木成林,聚企成链”。依托龙行天下等龙头企业,培大培强运动用品产业链,是桃源县一直在用心用力下的一盘大棋。随着越来越多的运动用品及配套企业落户,这盘棋也越走越活、越走越顺,朝着打造常德的“晋江”目标阔步前进。

狠抓产业链招商“长藤结瓜”。随着龙行天下、站成科技等龙头企业的落户投产,如何以成品鞋制造环节为主轴,沿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沿配套环节培育供应链,是桃源县招商引资的一大契机,也是龙头企业降本增效的现实需求。为此,县里决定从龙头企业入手,大力推行产业链招商,引进更多的企业就地提供专业化配套协作,着力优化运动用品产业链的发展生态。正如高新区负责人介绍的,“通过以商招商、龙头招引,吸引更多的龙头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园区,形成集群发展的产业体系。”补链方面,对于与龙头企业有订单关系的外地协作企业,县里就积极协调龙头企业将其引进桃源;对于龙头企业出于成本效益考虑筹划拆解出去的生产环节,县里就按龙头企业提供的相关信息,积极招引配套企业落户桃源,承接龙头企业的外协业务。通过上述方式,陆续引进了嘉泰鞋业、斯立德、柱旺新材料等一批时尚休闲鞋、运动鞋、消防鞋、应急救援鞋的生产和休闲户外服装生产企业,以及布料与鞋用辅助材料合贴加工、鞋面工艺处理等配套企业。延链方面,积极协调龙行天下集团等龙头企业将部分前端生产环节有重点地向桃源转移,2022年龙行天下集团启动的新一轮10亿元投资,主要就是生产模具、注塑等上游产品。强链方面,大力推进运动用品产业链协同创新,支持龙行天下等链主企业为整个行业包括上下游企业提供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规模化所需的整体解决方案及软硬件设备,加快运动用品产业智能制造步伐;着力打通运动用品产业链的物流环节,对接引进德邦、富香等科技型物流企业,线上线下协同构建高效、价廉、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

打造特色产业园“筑巢引凤”。着眼于更好地促进产业集聚、功能分区,桃源县近年来依托行业龙头企业,规划建设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特色园”“园中园”,2018年7月,桃源县积极协调集团公司,以龙行天下和站成科技为主体,规划建设站胜集团桃源休闲运动用品产业园,紧挨这个产业园,高新区又修建了30万平方米轻工制造标准化厂房,运动用品及关联配套企业纷至沓来。随着集团公司第三轮投资启动建设,桃源县又携手企业筹划建设体育运动用品产业园,用地311亩,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主要生产模具、注塑、眼镜、头盔、护具、康复器材等产品,与休闲运动用品产业园互补互促、相得益彰,共同构成桃源运动用品产业的“双子星座”。为提升园区形象和综合承载力,加快促进产业集聚,县委县政府这几年在全力推进桃源高新区申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的同时,又积极筹划将桃源运动用品产业园更名为“常德运动用品产业园”,以更好地提升平台、“筑巢引凤”。

建立链长制体系“有求必应”。桃源县全面推行“链长制”,全力服务企业发展和产业建设,提供“有求必应、一呼百应”的服务。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明确一名县级领导担任运动用品产业链链长,桃源高新区负责人具体抓,负责运动用品产业链统筹规划、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二是强化规划指导。聘请专业机构,编制桃源运动用品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强项目用地保障,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重大项目和推进措施,同时,强化规划组织实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三是强化政策引导。出台桃源县《培育运动用品产业企业九条政策措施》,设立3000万元奖补资金,主要用于运动用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技术改造、管理创新、外贸出口等领域,以突破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引导支持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桃源县谋划和发展运动用品产业链的成功做法,为全市各地各园区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启示和经验:

——科学谋划定位特色优势产业。桃源县之所以选择将运动用品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来打造,是经过了系统深入研究和谋划的,时间证明了这一决策的正确性。各区县(市)在确立特色优势产业时,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量情度势,既要把握发展大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又要立足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要求,真正将特色产业培育打造成为推动本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坚持主要领导高位招商。龙行天下能够落户桃源并实施多轮投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出面、亲自洽谈、亲自调度。长期以来,桃源县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由县招商中心、县高新区分别组建专业化招商小分队,小分队成员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外出招商,主要针对各单位提供的招商信息,进行筛选摸排、上门对接,并由分管县级领导深入洽谈,最后由县委书记和县长进行实地考察、磋商谈判、签订协议。主要领导带头招商,能够最大程度体现诚意、关键时刻拍板决断,大大提高招商成功率。各地各园区在招商引资中要像桃源那样,大力推行“全县上下搜集信息、招商部门跟踪衔接、书记县长考察拍板、县级领导推进落地”的招商闭环,不断推动项目签约引进、开工落地、投产达效。

——扭住“德商”回归这个牛鼻子。桃源县一直看重亲情乡情招商,注重加强与桃源籍企业家沟通联系,吸引广大“桃商”回乡投资兴业,目前桃源高新区老乡企业达70家,占到园区规模企业总数的64%。比如,兴为通科技、迪文科技等项目。我们“德商”遍布天下且大都有很浓的家乡情结。同时也要看到,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下,中部地区离消费人群更近,消费市场广阔,沿海产业正在加速向中部转移。综合考量,现在应该是抓“德商”回归的良好时机。各地各园区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牢牢牵住“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这个牛鼻子,吸引更多“德商”回乡投资兴业。

——跑好产业培育发展的“接力赛”。桃源运动用品产业的发展壮大,是靠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出来的。他们十年如一日,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终于将“小树苗”培育成了“参天大树”,将一家企业发展成了一大集群。各地各园区要把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当作“接力赛”,一任接着一任抓、一茬接着一茬干,持续抓五年、抓十年,推进产业由小变大、由大变强、由强变优,形成“一个龙头企业、一个特色园区、一个产业板块、一群企业集聚”的良好发展格局。

——紧贴企业需求实施精准帮扶。桃源县贴身服务企业可谓做到了极致,尤其是对于重点企业,将过去的“保姆式”服务升级到“妈妈式”服务,用高新区负责人的话说,“妈妈式”服务是主动的、全程的、无偿的,这与被动的、时点的、有偿的“保姆式”服务有本质区别。各地各园区要深度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各方面,抓住企业最关注、最揪心、最急需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实施精准帮扶、精心服务、精细操作,让企业切实感受到政府与他们是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持之以恒抓好优化营商环境“生命线”工程。优化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无论是“书记餐叙”“五自三保一考”“全面容缺审批”,还是推行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卡、桃源人用桃源造、银企对接“双推双培”等制度,都充分诠释了桃源县委县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强决心和超强力度,这也是桃源县产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关键所在。各地各部门要紧扣市委、市政府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营商环境目标要求不动摇,以园区为主战场,以深入开展“送解优”行动为主抓手,持续深入打好政务质效提升、政策惠企强企、规范监管执法等攻坚战,以优良营商环境保障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常德日报2022-11-10

 

 

读懂中国经济的信心所在 文章下载

读懂中国经济的信心所在

浙江启动“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助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江苏多地出海引投资、促合作。岁末年初,各地铆足干劲促发展,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汇聚。

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需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工作。”随着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不断推出、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地见效,各地党委政府加快经济全面恢复,广大市场主体紧锣密鼓投入复工复产,社会大众则计划着春节期间的出行安排,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面对未来的正向预期,反映出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坚定信心。

坚定信心从何而来?首先来自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大势。看待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要看短期数据,更要看长期大势。过去一年来,中国经济顶住压力、稳中求进,持续巩固回升态势,彰显大国经济韧性;5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5%以上,好于全球平均水平;1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居于首位。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势,以超大规模市场之能,以年均增长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之速,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大势不可阻挡。实践表明,中国经济一时数据波动是短期性的,而稳中向好则是趋势性的、战略性的。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更因为中国经济经过了多次“压力测试”,具有走上坡路、开顶风船的能力。回首这10年,多少涉滩之险,多少爬坡之艰,多少闯关之难,但是世界听到了这样掷地有声的回答:“遇到的困难很多,有的困难是空前的,但是我们做到了。”犹记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中国不仅控制住了疫情,而且成为当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犹记美国单方面发动贸易战,但近些年来,中国不仅稳住经济大盘,而且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基本稳定。这充分说明,中国经济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战胜短期风险挑战,赢得未来长远发展。

如同船行大海,波浪起伏必然带来颠簸,但只要底盘厚实,航船就能够抵达彼岸。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正来自于其坚实的底盘。从基本面来看,市场巨大有空间,产业完备有能力,政策支持有力度,创新发展有活力,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今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何惧穿越一时风雨?从制度环境来看,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何惧各种风险挑战?只要基本面不变、基本盘稳固、压舱石坚实,中国经济航船就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展望未来,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有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有产业体系配套完善的供给优势,有勤劳智慧的广大劳动者和企业家等人力优势,只要把各方面的优势和活力真正激发出来,就能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大国战略博弈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只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中国经济发展就有坚如磐石的根基,就有穿越风雨见彩虹的韧性,就有光明远大的前景。

人民网2023-01-08

 

 

从“起手式”,看2023年四川经济如何“拼” 文章下载

从“起手式”,看2023年四川经济如何“拼”

1月3日,四川高规格举行全省第一季度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作为2023年全省经济工作的“起手式”,本次现场推进的重大项目共423个、总投资7483.7亿元。

去年12月26日,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从作出部署到拿出具体行动,相隔不到10天,传递出新的一年四川“拼经济、搞建设”的鲜明信号。

拼的姿态:

时不我待,省级推进重大项目活动时间创下历年最早

记者注意到,年初举行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或现场推进活动,省级层面始于2016年。

仔细比对,不难发现一个规律:仪式或活动举行的时间越来越提前,从2016年的3月22日到去年的1月4日,再到今年的1月3日。

抓早,来自于省委、省政府抓好年度经济工作的部署和考量。此前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稳增长”被放在了今年要突出抓好的重点工作的首要位置。其内在逻辑是:多年来,四川年度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全省就能新增17万个就业岗位,全省CPI波动幅度也随之明显下降。

抓项目、促投资是破解总需求不足这个当前全省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的有效抓手,更是稳增长的“牛鼻子”。

何为“牛鼻子”?省发展改革委提供了一组数据:去年前十个月,全省700个省重点项目便提前完成年度投资目标任务,成功拉动全省经济走出一条企稳回升的曲线。

在此背景下,在2023年开年,四川更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驱动重大项目这个“驾辕之马”,用一季度全省经济增长的“开门红”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开好局、起好步,为做好全年经济工作奠定基础。

在推进活动现场,牢牢把握“牛鼻子”也是相关市州的关键词。

眉山市委书记胡元坤说,当地将力争新招引、新开工、新竣工投运和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均超过100个,确保全年完成项目投资1640亿元、增速10.5%以上。在此基础上,全力推动眉山经济强势回升。

绵阳市市长李云表示,绵阳将用好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项目工作专班等机制,强化精准服务保障,以开局就是决战、起跑就是冲刺的劲头,力争实现投资增长11%以上的“开门红”目标。

拼的方向:

要量也要质,发展的立足点加速转到发展质量和效益上

从数量上看,本次现场推进项目共423个、总投资7483.7亿元,相关数据均为近年新高。这也表明,去年推广重大项目急速审批制度、建立省重大项目分级协调机制后,四川在项目储备、要素保障等领域“提速”的成效。

注重数量的信号,在活动现场同样鲜明。泸州市委书记杨林兴表示,今年,泸州将通过大抓项目建设、狠抓有效投资,努力保持全年全市投资增速在两位数以上。

质量同样是推进活动现场的主题。省委政研室有关负责人解释,这是因为,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全省经济工作重点任务时,高质量发展被摆在首要位置,并要求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

如何转?

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之一。活动现场推进的能源项目共35个,分别为电源项目、电网项目和煤炭储备基地项目,总投资达386.2亿元。

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清洁能源为主力的能源项目加快建设和投用,将推动四川形成多能互补、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体系,有效提升全省特别是负荷中心供电能力。最终,满足重要用户用电需求,增强全省电煤应急保障能力,为四川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打下基础。

产业项目也是观测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坐标。记者注意到,现场推进的43个产业项目计划投资达660.2亿元。

“这些项目的着眼更为长远。”前述负责人介绍,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要以工业为主擎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本次现场推进的产业项目,分别是锂电及晶硅光伏材料项目、新型材料制造项目、医药医疗器械及食品加工项目,“都是制造业项目,它们投用后,要么能在推进优势产业高端化上做文章,要么能助推传统产业新型化,要么能够加速新兴产业规模化。”

拼的格局:

以重大项目为抓手,起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紧扣‘一区一枢纽一中心’三大战略定位,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推进活动的市州连线环节,达州市委书记邵革军提及,重点项目被当地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建设万达开天然气锂钾综合利用集聚区和东出北上国际陆港枢纽、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是达州市委对推进现代化达州建设的谋篇布局。

不只是达州,在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开局起步之年年初举行的现场推进活动,同样被不少市州和省级业务主管部门赋予了推进当地现代化的含义。

有哪些含义?

答案就在项目本身。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中,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达37个、总投资578亿元。这也是历年来,全省一季度重大项目开工仪式或推进活动现场中,“农味”最重的一次。

省委农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重点难点在农村,四川又在全国农业版图上占有重要位置。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在部署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路径时,推进农业现代化被摆在突出位置,“这次启动一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加速四川农业现代化进程。”

教育卫生项目的着眼点同样在于为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布局。现场推进的12个教育卫生项目,总投资达56.4亿元。其中,教育项目5个、卫生项目7个。

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项目建成投用后,将有效改善四川中高等学校办学条件 ,对于优化改善全省城乡和区域教育资源布局,推进教育这一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有着重要意义。同样,7个卫生项目建成后,也能够加速全省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改善四川城乡医疗条件。

“有人说,这也是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开工仪式。”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某种程度上,推进活动就是各市州推进自身现代化建设的“起手式”。

川观新闻2023-01-0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文章下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解放军报记者 佟欣雨

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是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之一,也是海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洋浦主要承担自贸港建设“先行区”的重任,为全岛自贸港建设积累实践经验。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寒冬时节,成渝中线高铁开工建设,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按下“启动键”;在重庆一家电子产业园区,工人们忙着赶制来自全球各地的新订单,一台台笔记本电脑在生产线上组装完成;首都机场、大兴机场航班日架次接近2019年同期的70%……各行各业努力推进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

“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今年经济工作、研判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为明年经济工作把舵定向:“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哪些重要信号?如何看待明年我国经济走势?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发力?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

关键词1 稳中求进

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重点任务】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镜头回放】“拜访了9家新老客户,收获500万美元的意向订单。”几天前,浙江省嘉兴市某服装企业负责人华一帆跟随嘉兴市商务局组织的包机出海经贸团,奔赴海外面对面谈生意、抢订单。

嘉兴市组团出海抢订单,是浙江“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的缩影。根据浙江省商务厅的规划,后续将通过包机、拼机等形式,组织超1万家企业赴境外参加经贸活动。江苏、广东、山东、四川等外贸大省也相继组织企业包机出海抢订单,剑指海外市场。山东省青岛市某家纺企业负责人慕宇洁吐露心声:“听到这一消息,感觉就像上课铃声响起,我们一下子惊醒了。”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对于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而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细细品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字依然是明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

“对于明年经济形势,会议作出‘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的判断,同时提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要求。这不仅表明我们对未来经济发展充满信心,也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在稳的基础上积极求进。”张立群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近3年来,我国交出一份世所瞩目的成绩单,充分展现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张立群认为,随着我们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增长政策接续落地见效,中国经济强大的发展潜能将进一步加速释放。

“明年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起步非常关键。”张立群表示,目前各方面的条件准备都已到位,在此基础上,明年应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同时,在扩大内需、全面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方面,应快起步、起好步。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的基调更加明确,进的要求更加积极,明年中国经济定将呈现向好发展的态势。

关键词2 扩大内需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重点任务】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

【镜头回放】12月14日是广东省广州市启动“羊城欢乐购·冬日盛惠”促消费活动的第6天。尽管时值冬季,但生活气息浓郁的茶楼、饭店、商超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不久前,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加大力度持续促进消费若干措施》,各地各行业也推出促消费具体举措:广州市发放的消费券涵盖超市、电商、百货、正餐住宿、轻茶餐饮等5大类,衣食住行全覆盖;深圳市蛇口滨海文化创意街区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夜间文旅消费经济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汕头市推出惠民消费券发放促消费活动,各种组合减免让人目不暇接……

“扩大内需将成为明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在张立群看来,此前我国已积累了丰富经验,今年政府投资带动整体投资增长取得显著成效,基础建设投资表现亮眼。明年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基础建设投资有望继续走强,房地产投资也有望企稳回升。

围绕扩大内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无独有偶。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同样将“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置于首位。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张立群表示,恢复和扩大消费被反复提及而且摆在优先位置,缘于消费是反映民生改善的重要窗口。“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意味着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这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然而,没有居民收入增长的支持,扩大消费就是无源之水。因此,张立群认为,着力有效扩大消费,必须以充分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为基本前提。“只有把就业优先战略进一步落到实处,才能使居民收入更好增长,提高消费能力,使整个市场全面回暖。”

经济增长是社会再生产的运动过程。只有社会再生产活动全面活跃起来,经济增长才能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速度,稳就业才能得到有力支持。让社会生产活动全面活跃起来,就要特别注重投资的关键作用。张立群解读道:“通过投资使得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释放,生产活动全面活跃。一方面,显著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另一方面,形成更高质量的供给,满足市场需求。这些都是扩大消费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3 提振信心

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重点任务】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镜头回放】前段时间,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收到增值税留抵退税款。公司税务主管王河说:“退税申请当天审核,退税款3天到账。”正值供暖季,这些“真金白银”为燕山石化30余个厂区的电力、热力需求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湖北省襄阳市,税务部门瞄准全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梳理制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无形资产成本摊销等“个性化”税收优惠宣传内容,引导企业向智慧制造、高端制造转型升级。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11月10日,全国税务系统合计办理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7万亿元。一系列税费支持政策,既发挥了助企纾困稳经济的作用,也有力提振企业信心、助力企业转型。

“从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走势来看,我国应对‘三重压力’的系列稳增长政策是有效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疫情不确定性的干扰。”张立群说,明年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望显著减弱。

我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来自何处?张立群认为,从市场空间来看,我国有14亿人口,消费市场空间广阔,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发展时期,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深化拓展,消费发展潜力巨大。

从产业基础来看,我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能够制造世界上大多数工业产品。

从经济运行表现来看,2020年、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世界经济衰退风险上升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始终名列前茅。今年前三季度,在国内疫情散发多发、国际形势更趋复杂严峻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顶住压力,走出“V型复苏”曲线,再度彰显强韧本色。

张立群重申,“应当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2-12-22

 

 

2023上海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消费是未来上海经济增长稳定器 文章下载

2023上海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消费是未来上海经济增长稳定器

中长期内上海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效率和动能仍然强劲。上海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相比,更加突出了消费的重要作用,相比于投资,消费仍然是未来上海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发布《2023年上海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围绕上海所面临的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分析经济运行的态势、发展的潜能、动力以及面临的中长期的机遇和挑战,研判2023年经济运行趋势并就政策的发力点提出决策参考。

经济运行越来越稳

根据课题组实时监测的数据显示,当前上海整体经济运行呈现回升的态势,经济运行也越来越平稳。报告认为,上海经济能够快速复苏,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和上海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稳经济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另一方面得益于上海自身的经济结构和“五大中心”优势。

此外,上海城市核心功能在疫情期间基本保持正常运转,为疫情后上海经济复苏和重振奠定了基础。尤其是服务经济,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2022年金融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稳定增长,为上海经济在疫情冲击之下保持韧性提供了重要支撑。从短期来看,上海还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竞争优势和韧性。

报告认为,中长期内上海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效率和动能仍然强劲。劳动、土地、资本和能源要素利用率普遍较高。上海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相比,更加突出了消费的重要作用,相比于投资,消费仍然是未来上海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中长期发展有五大优势

报告梳理概括了中长期上海发展的五大相对优势:一是上海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持续领先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二是居民收入稳步提升,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迈进新台阶。三是对外贸易恢复强劲,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四是固定资产投资稳步提升,投资结构趋于合理。五是上海作为长三角经济主要的驱动力,对于长三角地区持续发挥强劲活跃增长极起到了引领作用。

报告指出,世界经济正在艰难复苏,全球经济增长将明显放缓,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要积极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精准锚定2023年经济增长的主攻方向和政策着力点。

报告提出了六方面建议:一是抓住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机遇,超前启动高能级要素。二是多措并举做足新消费增长点,筑牢经济增长新支撑。其中包括做强做大电竞类消费,直播带货等流量经济,以及数字文创类消费。三是边际放松首套刚需购房限制,对冲房地产下行压力。四是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挖掘经济新动能。五是加快推进建筑绿色更新,积极拉动绿色产业投资。六是发挥政策合成效应,提升未来产业能级。

文汇报2023-01-31

 

 

“区域性国资国企综改试验”上榜深圳市优秀改革案例 文章下载

“区域性国资国企综改试验”上榜深圳市优秀改革案例

深圳市委改革办于2022年11月启动优秀改革案例评选工作。通过申报审核、专家评审、综合评议等环节,从61家单位申报的127个改革案例中择优遴选出20个优秀案例。近日,市委改革办正式公布案例名单,市国资委“区域性国资国企综改试验”案例成功入选。

深圳市国资委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着眼于进一步提高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积极向国家争取开展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2019年7月,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批复《深圳市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深圳成为全国首批开展综改试验的两个城市之一,改革取得较好成效。

改革举措

(一)以综改优结构,紧抓机遇内强素质、外强功能

一是强主业,构建“一体两翼”国资布局。

二是强运作,构建高效联动资本运作机制。

三是强创新,构建全要素全周期创新服务体系。

(二)以综改强监管,整体性重构国资监管体制

一是突出专业化,增强国有资本监管运营能力。

二是突出体系化,构建协同高效监管体系。

三是突出数字化,以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督效能。

(三)以综改激活力,系统性重塑市场化经营机制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探索完善“党建+”模式。

二是紧扣“优化治理”,提升企业管控治理能力。

三是突出“激发活力”,深化选人用人激励约束改革。

改革成效

市属企业规模效益大幅增长。截至2022年底,与综改试验启动前的2018年底相比,市属企业总资产从3.2万亿元增至5万亿元,增长56%;年创造营业收入增长128%;在37个省级监管机构中,总资产居第4位,利润总额名列前茅,在全国的显示度、影响力显著增强。

形成一批制度成果和典型案例。制定完善产权变动监管办法、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50余项,确保改革举措制度化、长效化。在改革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典型,投控、深创投、深国际等企业超50项改革经验、典型案例在全国全省推广,先行示范作用充分彰显。

做强做优做大一批现代新国企。全力打通产权改革、公司治理、选人用人、激励约束“四个关键环节”,全面打造机制完备、活力充盈的现代国企,资产规模超千亿元企业增至10家,新增世界500强1家。

腾讯网2023-01-29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