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经济形势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省**市政研室

题目:数字经济发展政策措施 各地的做法

资料提供时间:2021-02-05

目录

更多

重庆启动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文章下载

重庆启动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近日,《重庆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获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批复同意,于近日印发。重庆市成为全国首个启动实施的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

《方案》明确提出,重庆将用3年左右时间,围绕制约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大力开展改革创新、试点试验。力争到2022年,数字经济总量达到万亿级规模,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

培育“100+500+5000”数字经济领域市场主体

根据《方案》,重庆建设试验区,将加快数据、人才、金融等领域制度创新,激发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内生动力,培育数字经济新增长点。并深度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坚持以数据流带动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推动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区域融合,加速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为此,重庆将用3年左右时间,培育“100+500+5000”数字经济领域市场主体。即培育100家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带动效应显著的数字经济龙头企业,500家前沿领域高成长创新企业,5000家“专特精尖”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团队。

此外,重庆要打造千亿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其中包括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软件及信息服务、网络安全、数字文创、智能建造、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凸显产业集聚发展的规模效应。

重庆还将围绕新要素汇集、新动能培育、新设施部署、新城市治理和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等,创建10个国家级数字经济应用示范高地。

与此同时,重庆还将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突破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机制体制,提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整合能力。

七方面发力推动数据流通、英才汇聚、市场主体活跃

具体怎样做?《方案》围绕七个方面提出了30项主要任务。

在优化制度和政策供给方面,重庆将探索政务数据、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开发利用机制;建立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产教融合机制;促进政府监管和平台企业管理系统互联、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探索制定人工智能应用法规规章,并构建全市数字经济发展运行监测调度平台。

在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方面,重庆将全力推动补链成群,优化“芯屏器核网”产业生态;同时加快布局网络安全产业,激发数字文创产业发展活力,并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鼓励和推动在线服务行业发展。

在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方面,重庆将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技术与建筑业、农业农村、服务业深度融合。

在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庆将发挥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等优势,打造空天地一体、内联外畅的信息网络设施,超前部署算力、试验基础设施,加快落地实施一批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在共建数字双城经济圈,深度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方面,重庆将加强区域间数字经济合作,推动成渝两地数字经济发展政策的双向协同。并构建区域性国际数据交换中心。

在强化创新支撑方面,重庆将建设国家级高端协同研发平台、打造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构建多元化专业服务平台,加快优质创新资源聚集,开展联合攻关。

在推动公共服务智能化方面,重庆将用好“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突出数字技术对城乡融合催化作用,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生态建设。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联动发展

为保障试验区建设工作,重庆还将出台一系列措施。

根据《方案》,重庆将成立市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试验区建设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规划对接、政策协同、项目谋划,实现联动发展。

此外,重庆还将组建全市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联盟、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智库,举办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沙龙,跟踪行业动态,开展重大问题研究,为试验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为保证各项任务如期推进,市级有关部门将组建专班,做好统筹推进,跟踪监测。相关区县、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将按照“项目化、事项化”要求制定工作推进计划。

同时,重庆还将开展市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创建。对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区县、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给予优先支持。定期督促检查有关区县、市级部门落实试验区建设任务情况,对重点任务进行专项督查,确保试验区建设取得预期成效。

构建“一体、两翼、多点”的总体布局

试验区如何布局?《方案》明确,重庆将构建“一体、两翼、多点”的总体布局,统筹推进试验区建设。

“一体”即两江新区为试验区核心区主体:重点探索数字产业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合作。

“两翼”即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为试验区建设两大侧翼:其中重庆高新区重点探索重大数字技术攻关突破,推动集成电路等数字产业集聚化发展,开展国际前沿技术展览展示、国际交流合作等。重庆经开区重点探索智能建造、智能终端、智能超算等产业集聚化发展。

“多点”即渝北等15个区县为试验区建设重要支撑节点:重点探索数字产业集聚发展、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模式,培育新业态、新动能。

其他区县依托现有产业技术和特色优势,重点探索公共服务和旅游、农业等产业数字化转型。其中,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重点探索生态环保数字化和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模式,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重点探索旅游业数字化和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模式。

重庆日报2020-06-27

 

 

中关村数字经济引领发展行动计划丨附解读 文章下载

中关村数字经济引领发展行动计划丨附解读

10月15日下午,在2020双创周北京分会场暨中关村创新创业季启动仪式上,中关村管委会发布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数字经济引领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首次系统提出通过培育十大新业态,建设七大新场景等任务,实现技术、产业、应用、集群、生态和规则六大领域全面引领。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中关村示范区数字经济企业总收入规模超过4.6万亿,年均增速不低于15%。

以下是《行动计划》全文,一起来看看吧!

※ 文末附《行动计划》政策解读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数字经济引领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

为贯彻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示范区)创新策源和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数字经济是指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通过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资源禀赋,紧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机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夯实技术创新底座为基础,以数字技术赋能培育十大新业态为重点,以七大新场景建设、培育企业矩阵、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治理体系为路径,精准发力,重点突破,全力实现中关村示范区始终在全国乃至全球数字经济领域的技术引领、产业引领、应用引领、集群引领、生态引领和规则引领,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创新提供新动能,为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发挥创新引擎和重要支撑作用。

(二)基本原则

战略导向、服务大局。精准把握国家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入落实全市工作部署,以支撑服务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充分调动各类资源要素,引导中关村创新创业主体敢于创新、不断探索、积极开拓,力争在国家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中贡献“中关村力量”。

创新引领、技术支撑。始终瞄准全球科技创新前沿领域,紧抓数字化转型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中关村示范区产业先发优势,支持重大颠覆性前沿技术研发,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中关村数字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渗透,激发深层次的产业变革,释放创新活力,实现产业赋能,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数据驱动、融通开放。遵循数字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加快培育以数据为核心要素和重要驱动力的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相关规则政策,充分激发数据流动活力,构建良好产业生态。充分发挥中关村示范区在国际创新网络重要节点作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增强数据使用和新业态发展的国际共识,共建有利于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则制度体系。

企业主体、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进一步发挥中关村示范区政策创新“试验田”作用,在数字经济监管治理、应用场景建设等方面,大胆探索、试点示范,以新模式、新路径开创数字经济发展新局面。

(三)发展目标

到2022年,中关村示范区数字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技术创新和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数字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一批领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迅速成长,全力建设成为国内数字经济发展技术策源地、全国数字经济改革创新示范区和全球领先的产业创新高地。主要目标包括: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到2022年,中关村示范区数字经济企业总收入规模超过4.6万亿,年均增速不低于15%。

——技术实力显著提升。围绕算力提升、算法优化、数据采集传输和重点行业融合应用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应用创新技术,构建便捷高效的技术适配体系,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前沿技术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生态。

——企业集群优势凸显。面向工业互联网、协同办公、新零售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10家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平台型领军企业、100家独角兽企业和国内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涌现出一批科技创新企业,数字经济企业集群式发展优势凸显。

——产业生态环境良好。支持数字经济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园建设,加快开放一批示范应用场景,支持一批数据交易平台、中试基地、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探索、试点落地一批创新政策,进一步营造符合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的良好产业生态和政策环境。

二、主要任务

(一)夯实数字经济创新底座,实现技术引领

加强数字经济底层技术的研发攻关,积极布局算力、算法、数据、安全等数字技术新赛道,强化行业应用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充分发挥“中关村方案”作用,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底座。

1. 发展集成电路、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提高算力水平。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加快通用芯片、大数据底层框架、分布式存储、云原生和云容器等共性技术研发布局,支持基于中关村技术的人工智能超高速计算中心、公共算力平台建设,提升超高速计算能力。发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作用,支持概念验证项目和前沿颠覆性项目,前瞻布局量子芯片、光子芯片、类脑芯片等新赛道,促进前沿技术与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创新。

2. 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推进算法优化和升级。加快构建深度学习开源框架生态,举办人工智能算法创新大赛,鼓励开发者基于中关村开源框架推动算法创新,共建开源生态。支持自动机器学习、非监督学习、迁移学习等前沿算法研发,支持领军企业建设人工智能开源平台、算法资源库和开源代码托管平台,加快垂直领域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研发,提高创新算法行业应用能力,推动智能算法的优化与升级,加快数字经济智能化创新。

3. 发展5G和传感物联技术,增强数据采集和传输能力。加快网络功能虚拟化、网络切片和多接入边缘计算、自组织网络等5G网络关键技术研发,持续推进短距离无线通讯、基于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定位、多网络融合等物联网技术攻关,加大对微机电系统、仿生传感、光电传感等新型智能传感技术的前瞻布局。推动通信行业领军企业、研究机构与行业应用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建设5G产业研究院等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围绕芯片、器件、模组和行业应用,开展应用研发和标准创制。举办中关村5G创新应用大赛,深度挖掘5G应用场景,加快5G融合创新场景建设速度和商业化落地进程。

4. 发展信息安全技术,建设数字安全保障体系。积极突破区块链、量子通信、隐私计算、安全态势感知、软件定义安全、安全虚拟化等信息安全前沿技术。加大网络安全领域平台型领军企业培育力度,支持中关村企业与中央企业、高校院所等深度合作,提高中关村信息安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中关村网络安全领域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作用,服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

5. 增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创新供给能力,推出“中关村方案”。围绕国家和各地5G专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政务专网、新型计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支持中关村领军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共同体,联合推出技术领先、性能强大、安全可靠的中关村系统解决方案。在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领域,建立中关村企业目录和技术产品清单。支持中关村企业积极争取各地政府采购和应用示范项目,参与项目建设投资和运营,服务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布局。

6. 推动技术交叉融合创新,积极开辟数字技术新赛道。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推动5G+8K、5G+VR云游戏、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虚拟数字人、卫星互联网、智能驾驶舱等融合创新技术产品商业化进程,发展新业态、做大新市场,培育数字经济新增长点。面向世界前沿科技,聚焦技术突破、产业变革和未来市场潜力,挖掘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前沿技术创新项目,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新赛道布局,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发展。

(二)拓展数字经济十大新业态,实现产业引领

聚焦工业互联网、协同办公、新零售、互联网医疗、智慧教育等十大新业态,发挥中关村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势,提升数字化转型的技术供给能力,加速产业数字化发展,不断培育做大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兴业态,持续形成新经济增长点。

1. 工业互联网。加强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研究应用,推动工业软件、工业App、工业数据建模、工业智能、数字孪生等重点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加快建设工业芯片创新中心,推动中关村工业芯片产品进入能源电力、轨道交通、市政管网等领域。加快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先导园建设,支持一批由中关村创新主体牵头建设的跨领域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形成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为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2. 协同办公。支持实时语音识别、自动翻译、高清视频编解码技术及芯片、智能会议调度管理、内容追溯等前沿技术应用研发。支持即时通讯、远程视频和多人协同等产品创新,构建无边界协同、全场景协作的办公服务和“随时随地”的在线办公环境。鼓励中关村领军企业开放协同办公产品技术接口,带动上下游企业研发多样化特色应用,联合打造下一代智能协同办公系统。加大对中关村协同办公产品的推广力度,构建龙头带动、平台共享、协同发展的产业业态。

3. 新零售。支持中关村企业发挥人工智能、区块链、VR等技术优势,聚焦供应链管理、精准营销获客、沉浸式销售体验和商品配送等环节,为传统零售企业提供新零售升级解决方案,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会员、支付、库存、服务全面升级。建设中关村新零售技术产品创新资源池,支持中关村新零售技术领军企业与传统零售企业、老字号企业等,合作开展新零售技术应用示范项目,推广云逛街、智能试装、VR逛店、无人物流、虚拟助理等新模式新服务。

4. 互联网医疗。推动人工智能、5G、区块链、物联网、身份认证等技术与各类医疗创新资源和需求对接,支持中关村领军企业围绕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和远程治疗等服务,加强创新应用技术研发。面向在京各类医疗机构,积极推介中关村企业各类技术产品,助推医疗机构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提升互联网诊疗服务体验和诊疗效率。

5. 智慧教育。围绕智慧授课、智慧学习、智慧辅导等教育领域智能化升级需求,支持中关村企业开展教学知识图谱、注意力识别、交互式反馈等先进算法应用开发。加快教育平台、网校、慕课(MOOC)、云直播、云课堂等新兴在线教育模式发展,支持中关村企业研发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新一代教育装备,推动应用示范。支持成立中关村智慧教育产业联盟,建立行业共享共建的教育数据开放平台,提高算法优化迭代能力。实现以数据为驱动、全生命周期提供个性化知识和技能服务的智慧教育新业态。

6. 智慧交通。围绕拥堵疏导、应急管控、路径优化等交通物流行业需求,加强底层技术创新与集成,推动智能决策、信号优化、动态车道、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应用落地。支持成立智慧交通产业生态联盟,促进中关村企业积极参与智慧交通应用场景建设,形成场景建设推荐清单和技术支撑资源池。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支持中关村领军企业建设自动驾驶生态体系,整合传感、决策、控制、安全等技术产品,赋能传统汽车制造。发展智慧物流产业,培育行业领军企业,提升物流系统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实现智能、高效、便捷、安全的智慧交通物流体系,推动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

7. 金融科技。积极突破分布式存储、密码学、共识机制、智能合约、跨链技术、代码审计等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区块链、人工智能在数字金融等领域创新应用,梳理重点企业案例,建设全市区块链企业库。围绕供应链金融服务、数字资产交易等领域,加强资源整合,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建设数字金融创新平台,形成分布式生产在全国、模式创新在北京、数字金融服务在中关村的产业生态格局。

8. 智慧农业。聚焦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需求,加强物联网、大数据、卫星通信、遥感等技术集成应用。支持“中关村(平谷)农业科技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举办智慧农业前沿创新大赛,吸引企业集聚。发展可追溯服务、直播电商、休闲农业电商、数字乡村旅游等技术,赋能传统农业,提高农业产量,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培育智慧农业新业态。

9. 智慧生活。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计算机视觉等前沿技术赋能日常生活、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探索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加强社区管理和精准防控;发展智慧楼宇、智慧物业、智能安防、智慧环境监测等“智慧生活”综合应用,支持创新技术产品首批应用,提高技术应用落地能力。支持无人配送、线上体验等技术,提升O2O行业智能化水平,提高餐饮、住宿、娱乐行业线上渗透率,满足日常生活个性化需求。举办智慧养老挑战赛,支持可穿戴传感、远程智能监控等技术研发,推出智能适老技术产品,创新智慧养老业态。加快智慧生活技术商业化进程,不断提升全社会智慧生活获得感。

10. 数字文旅。加强超高清视频、5G、VR/AR/MR等技术在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领域渗透。推动网络直播、短视频、云看展、云旅游等文旅线上服务。推广“游戏+虚拟旅游”“动漫+云上会展”“电影+沉浸式体验”等创新技术应用,构建数字“虚拟文化空间”,带动由虚拟体验形成的周边产品消费。支持建设科技文化融合特色产业园,举办文化科技前沿技术大赛,助力数字文旅发展。推动数字文旅成为疫情后产业发展新增长点,为公众提供丰富的数字文旅产品,刺激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

(三)建设数字经济新场景,实现应用引领

聚焦智慧城市、“科技冬奥”、智慧园区等七大场景的智慧建设需求,充分发挥中关村数字技术和企业优势,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促进京津冀应用场景有序建设与开放,以“高含金量”的场景为企业构建模型、迭代算法、积累数据、形成新商业模式提供有效路径,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1. 拓展智慧城市应用场景。针对城市更新、城市安防、应急管理、环境治理等超大城市治理与服务需求,推进物联网、5G网络图像传输和处理、超高清视频、综合风险评估、监测预警等领域关键技术开发与集成创新应用,提高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针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重大项目技术需求,挖掘数字建筑、智慧交通、节能减排等先进技术,加强示范应用,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针对交通智能管理、智慧轨道交通建设等需求,加强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环境智能感知及控制、智能安检与维护等技术在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应用场景中的应用示范。打造广泛连接、快速反应、精准治理的“智慧城市大脑”综合解决方案,提升城市智慧化管理水平。

2. 提升“科技冬奥”智能体验。聚焦“科技冬奥”等重大赛事活动,围绕办赛、参赛、观赛等重点环节,支持中关村企业开展数字孪生、云直播、沉浸式观赛等应用技术研发,形成创新应用案例库。在首钢AI园、冬奥赛区等重点园区和场所,加强智慧导览、高清直播、智能机器人、数字化3D重建等优势技术应用,提高运动赛事场景的智能化体验水平,助力“科技冬奥”建设。

3. 提高智慧园区运营水平。围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产业服务等方面数字化需求,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加强园区数字资源整合。推进5G网络在中关村示范区重点园区实现全覆盖。聚焦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张家湾设计小镇等重点园区,加强自动驾驶摆渡、服务机器人、无人物流小车、智慧停车管理等创新产品应用,加快智能电网、智能楼宇、园区运营可视化等应用场景落地,搭建5G切片网络、工业互联网测试环境等特色服务平台。持续实施生态园区建设,推动高品质生态型、智慧型园区建设。

4. 打造标杆性智能工厂。培育发展柔性制造、云制造、共享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强化柔性化生产能力和数字化基础支撑,支持领军企业建设智能工厂。面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地区等重点区域,聚焦传统工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需求,组织中关村企业和产业联盟开展工业互联网万企行活动,搭建智能工厂赋能平台,布局建设一批智能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推动中关村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和产品在智能工厂示范应用,助推我国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5. 推动智慧医院场景建设。聚焦医院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升级关键环节,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等技术与医疗场景深度融合。围绕智慧医疗需求,加强AI医学影像分析、医疗语音识别、医用机器人等医疗辅助技术应用。围绕智慧管理需求,推动智能药柜、医疗用品智能管控等产品落地。围绕智慧服务需求,部署智能导诊机器人、自动采血机器人、电子病历信息共享平台等创新服务技术。发挥中关村领军企业作用,构建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开展联合应用研发,不断推出创新应用,提高诊疗效率,提升医疗质量。

6. 支撑智慧民生效能提升。聚焦信息服务、环境治理等智慧社区应用场景需求,支持中关村企业加强身份认证、智慧停车、远程抄表等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构建直达社区居民的信息化平台,提高社区智能化管理水平。聚焦校园管理智能化需求,支持中关村企业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核心技术,构建全面感知的数据化、网络化、协作型校园,提高教学管理能力,支撑智慧校园建设。聚焦流程管理、精准营销、智能仓储等智慧商超升级需求,推动物联网、移动支付、智能体验、客户画像等中关村优势技术在大型商超百货集成应用,助力智慧商超建设。

7. 加强京津冀场景协同联动。聚焦京津冀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造需求,引导支持中关村企业围绕工业升级改造应用场景,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系统、工业大数据、数字孪生、智能控制、模拟仿真等技术示范推广应用,加快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合作,共同构建产业创新生态。聚焦自动驾驶、智慧物流、互联网医疗领域,支持中关村领军企业参与津冀应用场景建设,推动三地标准和准入资格互认,提高京津冀地区创新应用场景互联互通水平。

(四)培育数字经济企业矩阵,实现集群引领

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关村数字经济企业集群,支持平台型领军企业做大做强,持续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领域独角兽和单项冠军企业,精准支持科技创业企业发展,服务数字技术合作伙伴企业发展需求,加快推动行业企业数字化升级。

1. 实施平台型企业旗舰计划。把握数字经济平台化发展特点,在电子商务、生活服务、智能终端、社交媒体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数字经济旗舰企业。支持平台型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聚焦产业应用共性问题和技术短板,建设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的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成立共建共享、优势互补、能力适配、互利共赢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衔接联动以及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发挥北京市创新型企业服务工作专班作用,协调做好企业服务工作,支持平台型企业进一步提升全球影响力,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2. 启动独角兽和单项冠军企业培育计划。围绕新零售、数字文娱、智慧教育、AI医疗、车联网等新兴细分领域,加大中关村独角兽和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力度。针对行业和企业发展痛点与难点,增加科研创新支持、完善孵化加速体系、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推动一批具有市场占有率高、竞争优势突出、发展前景广阔的创新型企业成长为独角兽企业和单项冠军,加快支持其做大做强。

3. 加大对科技创业企业培育力度。聚焦数字经济底层技术和相关应用领域创新创业,给予科技型初创企业研发费用补贴,支持开展研发攻关。聚焦工业互联网、协同办公、新零售、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和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等重点场景,遴选一批技术实力强、市场前景好、成长潜力足的初创企业,纳入中关村金种子企业培育工程,给予重点服务和支持。针对相关领域科技型初创企业订单、服务等方面的核心需求,积极动员大企业、孵化服务机构释放订单和服务资源,加强供需信息互通及精准匹配,带动初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4. 开展数字经济伙伴培育计划。推动中关村科技企业与传统企业建立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培育一批面向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服务企业和创新应用企业,加速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鼓励国内传统行业龙头企业在京设立企业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和硬科技孵化器,加速传统行业企业云化、平台化、服务化转型,带动行业供应链企业协同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作用,加强企业间交流协作,活跃产业生态。

(五)优化创新资源要素配置,实现生态引领

聚焦数字经济发展需求,通过不断地体制机制创新和改革突破,引导技术、数据、人才、资本、园区空间等关键要素在中关村示范区汇聚交融,持续优化提升政策环境,全力构建最适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

1. 发挥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体系作用。聚焦数字经济,积极引导和支持中关村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挖掘和筛选相关领域优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通过有关活动和渠道,促进项目与各分园、企业、孵化器、投资机构、特色园区等进行对接,带动项目在京转化落地。积极推动中关村硬科技孵化器、创新型孵化器聚焦服务数字经济领域初创企业培育,加强专业孵化人才引入,强化专业硬件配套,深化创业孵化、产业链对接、投融资匹配等工作,提升数字经济企业孵化能力。促进成果转化与创业孵化的配合与协同,更好打通数字经济科创企业培育链条。

2. 布局建设数字经济特色园区。以中关村一区多园为载体,充分衔接分区规划和产业定位,优化数字经济新业态、新产业空间分布,统筹建设新零售、智慧教育、智慧文旅等数字经济特色园区,促进数字经济集聚发展。支持中关村特色园区围绕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建立一批中试基地,开展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面向产业提供共享中试等新型服务,提高产业专业服务能力。推进京津冀数字经济产业链协同发展,支持相关主体围绕数字经济研发设计、生产配套等产业链不同环节共建专业园区。

3. 加强人才培养交流。集聚领军人才,吸引国内外顶尖数字人才集聚中关村,继续实施中关村高聚工程等人才工程,巩固中关村顶尖人才优势。鼓励领军企业加强人才培养,开展行业间深度交流,提高数字经济复合型人才供给能力,为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4.创新资本支持方式。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准入条件创新,加快培育数字经济上市企业。充分发挥中关村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成立数字经济细分领域子基金。围绕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增加“耐心资本”供给服务,联合市场化专业团队,构建多层次、内容丰富的中关村股权基金体系。支持银行、担保、小额贷款等机构创新融资方式,采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提高风控能力,开展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等业务创新,拓展数字经济企业融资渠道。

(六)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实现规则引领

充分发挥中关村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试验田”作用,积极争取符合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和需求的监管政策,创新传统业态按区域、按行业治理的监管思维理念,实施一批精准有效的监管措施,鼓励创新主体、行业组织不断建立健全行业规则,为经济发展注入“数字理念”。

1. 提高数据要素配置流通能力。积极探索数据资源确权、流通、交易、应用开发规则和流程,推动建立健全数据交易治理规则。扩大公共数据开放范围,引导具有公共属性的企业参与数据开放,加强政企数据融合。研究建设中关村数字交易创新平台,围绕数据、技术等数字经济关键要素流通开展试点示范。

2. 创新数字经济监管理念。建立包容审慎监管理念,推动构建符合创新规律的数字经济监管制度和监管治理体系。按照鼓励创新原则,留足发展空间,营造更加开放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研究具有国际影响力、行业公信力的数字经济伦理准则,强化各类数字经济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的伦理意识与伦理精神,推动中关村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加强数字经济领域标准创制和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引导企业制定《中关村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公约》,提高行业自律能力。

3. 加强数字经济监管政策创新。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细分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围绕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细分行业监管服务需求,积极争取在中关村示范区开展政策创新试点,探索制定符合数字经济产业特点与发展需要的监管政策,推动新模式新业态实现监管闭环,以创新监管的政策环境培育新模式新业态。

4. 支持数字经济精准监管和智能监管。积极发展监管科技,探索适用于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的“监管沙箱”措施,提高对创新业务的可控监管能力,降低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监管壁垒。充分运用文本挖掘、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研发大数据智能监察、风险监测评估等创新应用,实现精准监管,持续提升科技化、智能化监管水平。

5. 深化数字经济开放发展。推动中关村示范区在国际化开放发展中全面创新,积极发展数字贸易,打造数字贸易发展引领区。推动中关村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数字基础设施、技术联合攻关与创新应用等国际合作。深化国际创新交流合作,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国际协同创新集聚区,推进与国际创新先进区域交流,共同设立创新中心、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加强数字贸易领域技术转移、技术及标准对接、人才培养等合作。精心筹办中关村论坛,广泛邀请国内外顶尖学者和行业专家,将中关村论坛打造成国际化、国家级、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平台。

三、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中关村示范区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坚持部市区三级联动、多部门协作、各创新主体参与,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联合市相关部门、各相关区政府,共同做好顶层设计和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调动各企业、相关机构积极性,广泛参与、共建共享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成果。

(二)集聚创新资源

支持各分园共同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向中关村集聚。加强技术、数据、人才、资本等要素“横纵协同”,做好与数字经济平台企业、联盟、高校院所、创投机构等资源主体沟通衔接,在项目谋划、市场推广、创新合作等方面加强协作。支持相关研究机构与重点企业合作,强化数字经济智库机构建设,为中关村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三)加大资金支持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数字经济关键领域重点平台、重大项目以及各类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落实各项金融支持政策,保障数字经济企业良性发展。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资金等社会资本作用,满足企业发展多元化融资需求。

(四)加强督办及宣传

加强督查督办和项目评估,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按照重点任务分工梳理项目清单,制定任务台账和项目台账,强化落地实施。加强政策解读与宣传引导,深入挖掘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四、附则

本《行动计划》由中关村管委会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30日后施行,有效期三年。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数字经济

引领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解读

日前,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数字经济引领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现将《行动计划》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出台《行动计划》的背景

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和促进实体经济振兴、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疫情之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厚植数字经济发展根基,统筹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高标准推进数字经济发展。

中关村示范区发展数字经济具有领先优势,在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和人才集聚等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经初步测算,2019年,中关村数字经济总收入达到3.01万亿元,占示范区总收入的45.3%,同比增长18.3%。中关村初步形成国际领先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是数字经济资源最密集、创新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等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为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中关村示范区在深化创新驱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为全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引领,特制定《行动计划》。

二、《行动计划》的主要特色

《行动计划》明确未来三年示范区数字经济发展思路、原则和目标,通过实施六项主要任务,在技术、产业、应用、集群、生态和规则等方面实现引领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强化中关村创新技术供给能力。瞄准数字经济新机遇,在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中,把握国家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总要求,对标对表北京市委市政府相关工作部署,引导中关村企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不断输出创新应用和系统解决方案,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二是明确重点发展的十大新业态。围绕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特别是疫情带来的新变化新机遇,明确提出工业互联网、新零售、智慧教育等十大重点发力的新业态,引导头部企业发挥市场资源优势,积极拓展新业务,布局新赛道,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三是全面构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生态。布局七大创新场景,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围绕需求加快应用赋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构建龙头企业引领、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的企业创新集群。集聚中关村示范区人才、金融、空间要素资源,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四是探索创新数字经济政策环境和治理规则。充分发挥中关村示范区先行先试“试验田”作用,围绕数据要素流动、新业态新模式监管、数字经济开放合作等重点环节,优化政策环境,完善治理规则,激发创新活力,探索数字经济时代创新治理的新模式。

三、《行动计划》明确的发展目标

到2022年,中关村示范区数字经济企业总收入规模超过4.6万亿,年均增速不低于15%。围绕算力提升、算法优化、数据采集传输和重点行业融合应用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应用创新技术,构建便捷高效的技术适配体系,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前沿技术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生态。面向工业互联网、协同办公、新零售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10家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平台型领军企业、100家独角兽企业和国内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涌现出一批科技创新企业,数字经济企业集群式发展优势凸显。加快开放一批示范应用场景,支持一批数据交易平台、中试基地、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探索、试点落地一批创新政策,进一步营造符合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的良好产业生态和政策环境。

四、《行动计划》实现六大领域全面引领

一是夯实数字经济创新底座,实现技术引领。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5G和传感物联、信息安全等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安全等技术创新,推动新基建中关村方案供给和前沿技术交叉融合创新。

二是拓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实现产业引领。培育工业互联网、协同办公、新零售、互联网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金融科技、智慧农业、智慧生活和数字文旅十大新业态。

三是建设数字经济新场景,实现应用引领。结合中关村示范区优势资源,重点建设智慧城市、“科技冬奥”、智慧园区、智能工厂、智慧医院、智慧民生和京津冀协同七个新场景。

四是培育数字经济企业矩阵,实现集群引领。包括实施平台型企业旗舰计划,独角兽和单项冠军企业培育计划,加大对科技创业企业培育力度,开展数字经济伙伴培育计划,形成有梯度,可衔接的企业培育体系。

五是优化创新资源要素配置,实现生态引领。包括发挥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体系作用、布局建设数字经济特色园区、加强人才培养交流、创新资本支持等。

六是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实现规则引领。包括提高数据要素配置流通能力、创新数字经济监管理念、加强数字经济监管政策创新、支持数字经济精准监管和智能监管、深化数字经济开放发展五方面。

五、《行动计划》的实施保障举措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调动企业和相关机构积极性,广泛参与、共建共享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成果。

二是集聚创新资源,加强技术、数据、人才、资本等要素“横纵协同”,在项目谋划、市场推广、创新合作等方面加强协作。

三是加大资金支持,支持数字经济关键领域重点平台、重大项目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发挥作用,满足企业发展多元化融资需求。

四是加强督办及宣传,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加强政策解读与宣传引导,营造数字经济良好创新氛围。

中关村蓝海军民融合产业促进会2020-10-19

 

 

中新创智(宁波)产业园打造数字经济新平台 文章下载

中新创智(宁波)产业园打造数字经济新平台

日前,由海曙区和新加坡凯德集团合作打造,聚焦智能制造研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的中新创智(宁波)产业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首期项目计划在2021年完工。按照规划,产业园远期总建筑规模可达100万平方米,开发周期预计5年至8年,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导向,着力打造一个生态优良、亩产高效、配套完善的产城融合式智慧型园区。

多年以来,新加坡和浙江保持着广泛及互补互惠的双边关系。早在2018年,新加坡已成为浙江省第三大外资来源地,也是浙江省第八大对外投资目的地。中新创智(宁波)产业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既是凯德集团和宁波海曙区政府在望春工业园区范围内合作开发的新一代产业园项目,又是新加坡企业与宁波地方政府在市区范围内的首个同类合作项目。

据介绍,产业园位于国家级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的核心范围内,临近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杭甬高速公路、在建的地铁5号线一期起点站以及规划中的高铁西站,杉杉新能源基地、栎社保税物流中心以及一批新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项目分布周边,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园区周边1336亩土地中蕴藏着原生态色彩。“这里,远望山林掩映,近看水系蜿蜒。置身于自然间,白鹭惊起湖边波纹,芦苇荡响起鸟声,天空、流云、草地、湖水皆融为一体。”凯德集团宁波城市总经理陈炜芬说,这样完整、自然的空间极大地契合了产业园的规划、设计理念。

中新创智(宁波)产业园的打造中,人的重要性被放在了首位。比如,打造城市立体慢行天桥体系,最大限度地提升园区人车分流、动静分区特性,形成园区内外快速和园区内部慢行两套交通体系,提升园区内部的凝聚力和无障碍通行性。

当前,新加坡正在从“电子政府”“智慧城市”向“智慧国”迈进,已公布的《智慧国家2025》十年计划是全球第一个智慧国家蓝图,有望建成世界首个智慧国。而依托互联网新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浙江,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亦领跑全国。发展数字经济是浙江省、宁波市的“一号工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也是我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数字经济,离不开平台空间支撑。据了解,目前海曙不仅拥有望春工业园区、电子商务产业园等一批较好的平台载体,还先后引进了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智能技术“两院一园”和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顶尖产业平台。去年1月,海曙又在宁波率先发布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全面建设工业互联网赋能核心区、数字经济新兴产业集聚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商贸业数字化创新先行区和智慧城市建设引领区。

“中新双方将共同负责园区的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导入、配套生活设施开发、园区运营及物业管理等,重点吸引智能制造研发、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及科技企业总部等海内外优质客户落户园区。”宁波望春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蔡文质表示。

据悉,产业园首期项目即将启动招商,今年年底前还将动工建设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创园展厅,不仅是产业园区的展示中心,更是望春工业园区的展示中心,商务洽谈、项目展示、休闲娱乐等都可以在这里完成。

宁波市商务委员会2020-10-28

 

 

重庆努力谱写数字经济发展精彩华章 文章下载

重庆努力谱写数字经济发展精彩华章

近年来,重庆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大数据商用、政用、民用价值,着力用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全市数字经济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近日召开的重庆市发展数字经济推进大会提出,面向未来,重庆发展数字经济,要立足自身发展基础和优势条件,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倾力打造“智造重镇”、建设“智慧名城”,引领全市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盘点成效 有九件大事尤为突出

2018年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共有407位国内外企业高层,以及来自30个国家(地区)的202名国外专业嘉宾参会,参展企业537家,展览面积18.6万平方米,规模在全国同类型展会中位居前列,签约项目501个,投资金额6120亿元;

2019年8月,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28个国家(地区)的843家企业参展,展览面积21万平方米,签约项目530个,投资金额8169亿元;

2018年3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印发《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重要的智能产业基地和全国一流的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示范之城,打造数字经济先行示范区;

2019年,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5250亿元,同比增长15.9%,数字经济企业达15000余家,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发展指数排名全国前十;

2020年1季度,全市数字经济逆势增长,实现增加值1157.3亿元,同比增长0.3%,高于GDP增速6.8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总量23.2%;

加快建设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截至2019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1467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17.7%;

提档升级仙桃数据谷,截至2019年,数字经济规模近168亿元,累计入驻企业203家;

揭牌建设中国智谷(重庆)科技园,截至2019年,大数据智能化产业规模730亿元,年均增长11.3%;

精心打造两江新区礼嘉智慧体验园,2019年8月正式开园,集中打造了4个场馆、25个场景和50个体验项目;

启动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截至2019年,签约落地高校科研院所20余个,建成创新平台30余个,导入科研人员800余人;

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截至2019年,核心区数字经济规模达2158亿元,集聚重庆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69个;

2020年4月,年度首轮新基建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涉及总投资815亿元。目前累计策划储备重大项目368个,总投资3926亿元;

2018年以来,累计实施1483个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建设智能工厂39个、数字化车间177个,打造长安汽车等10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截至2020年5月,全市已建5G基站3.2万个。数字重庆云平台建设加快,初步构建起以5家云服务商为支撑、134项云服务清单为内容的政务云服务体系;

截至2020年5月,SK海力士封测二期、蚂蚁金服、腾讯西南总部、腾讯数据中心、紫光工业互联网区域总部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投产,新增产能约2300亿元,其中2019年新增税收超100亿元。阿里、腾讯、京东本地累计纳税127亿元。

1、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向两届智博会致贺信

2018年8月,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希望与会代表深化交流合作,智汇八方、博采众长,共同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韩正副总理出席开幕式,宣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并致辞,宣布智博会永久落户重庆。

2019年8月,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强调“中国高度重视智能产业发展,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创智能时代,共享智能成果”。刘鹤副总理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目前,智博会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行业引领性、品牌美誉度的智能技术和智能产业交流合作平台。

2、作出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战略部署

2017年10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谋划实施“三大攻坚战”和“八项行动计划”,将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列为八项行动计划之首。

在顶层设计方面,要求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设“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为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路径和抓手;对推动构建以“芯屏器核网”为重点产业链的“智造重镇”、以“云联数算用”为要素集群的“智慧名城”进行重点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在加强组织实施方面,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重要的智能产业基地和全国一流的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示范之城,打造数字经济先行示范区。成立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发展领导小组,组建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加强全市大数据智能化领域管理。

在加强政策支持方面,从智能产业发展、智能改造升级、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完善政策支持,推动重庆大数据智能化创新渐入佳境。

3、推进一批数字经济领域改革发展先行试点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数字经济发展改革试点。

一是获批建设首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启动数字经济要素流通机制、新型生产关系、要素资源配置、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等方面探索和尝试。

二是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重点开展智慧旅游、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生态保护应用示范,打造具有山城特色场景的智慧城市。

三是成功入围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五大国家顶级节点建设城市,顺利运行并服务陕西、宁夏、贵阳等地,标识解析量100余万次。

四是成功入围国家首批5G规模组网和应用示范城市,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和融合应用。

4、打造一批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平台

为聚集创新资源、优化空间布局,重庆市委市政府部署推进一批重大平台建设,初步形成特色各异、功能互补、齐头并进的数字经济平台发展格局。

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数字基础型、数字应用型和数字服务型三大类产业;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围绕建成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谷的总体目标,瞄准智能硬件产业打造产业集群;中国智谷(重庆)科技园形成5G、集成电路、智能终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产业集群;两江新区礼嘉智慧体验园重点打造集时间、空间、层次于一体的生活场景体验平台;两江协同创新区注重产城景融合,彰显“生态+科技”内涵,打造人文、智慧、科技融为一体的高端人才聚集地。

此外,重庆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前,西部(重庆)科学城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头戏,正逐步成为重庆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

5、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把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当期稳增长、长远促发展的有力举措。

一是推进5G组网建设和融合应用,实现5G连片规模组网,截至今年5月累计建成5G基站3.2万个。

二是推进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建设,已建成规模位于西部前列的数据中心。

三是建成投用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作为全国首条、针对单一国家、点对点的国际数据专用通道,其具备“高速率”“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特点。

四是策划建设中新互联互通超算中心,推动数字经济规模化、国际化发展。

6、集中力量打造“智造重镇”

重庆市委市政府一手抓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补链成群,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突出抓好智能制造方面,积极引导重点企业聚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建设智能制造示范项目。

在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方面,着力提升工业、服务业、农业数字化水平。

在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方面,近三年来,全市“芯屏器核网”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智能产业“血肉”更丰满、“骨骼”更强壮、势头更强劲。

7、高水平建设“智慧名城”

大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让广大群众共建共享智慧生活。全面推行实施“云长制”,首批在政法、组工、城乡建设、交通、农业、对外开放6个系统设“系统云长”,各区县政府、重庆市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各单位“云长”。加快构建“云联数算用”全要素集群,在“云”“联”“数”“算”“用”方面,大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整合上云水平居全国领先。率先发展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不断拓展数字经济新领域。

8、深化与大数据智能化领军企业战略合作

近年来,重庆市持续加大大数据智能化领域招商引资力度,重庆日益成为大数据智能化创新高地,数字经济企业争相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

深入开展精准招商,全方位收集世界500强企业、国内500强、知名国企、央企等客商资料及投资信息,精准有效地开展招商引资。

密集签署合作协议,2017年7月以来,充分利用智博会、西洽会等平台,通过线上签约、集中签约等方式,全市招商累计签约项目3158个、合同引资31695亿元。

持续推进项目落地,截至今年5月,SK海力士封测二期、蚂蚁金服、腾讯西南总部、腾讯数据中心、紫光工业互联网区域总部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投产,新增产能约2300亿元。

9、培育大数据智能化专业人才队伍

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智能化人才队伍建设,成立大数据智能化人才领导小组,统筹抓好智能人才与技能人才,推动人才与发展有效匹配、教育与产业紧密对接、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重庆已经成为大数据智能化人才洼地,成为大数据智能化专业人才创新创业的乐园。

一是优化“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环境,出台《重庆市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二是提高人才培养引进的精准性实效性,建设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30个人工智能+学科群,每年投入3000万元支持学科群建设。

三是强化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三年来累计引进各类新型研发机构83家。

面向未来 十方面着力育新机开新局

1、把握新机遇,强化发展数字经济的责任担当

要更加注重观大势、育新机、开新局,努力谱写数字经济发展精彩华章,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这是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举措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既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重要助力。

●这是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对重庆来讲,新的增长点可以有很多,具有引领性支撑性的就是大数据智能化引领的、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数字经济。

●这是更好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催生更多智慧生活新业态,持续扩大有效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高品位的服务需求。

2、激活新要素,深度挖掘数据价值

要着眼“聚、通、用”着力激活数据、深度挖掘数据、充分利用数据,加快形成数据生产要素高效集聚、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良好局面。

●要推动数据高效集聚

●要加强数据处理加工

●要促进数据顺畅融通

●要推进数据开放共享

3、培育新动能,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

要把握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有利时机,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充分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要突出抓好智能制造

●要大力发展智能产业

●要积极拓展智能应用

4、发展新业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认清大势、主动作为,突出提质、扩容、增效,不断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培育数字经济新优势。

●要加快发展生产性互联网服务业

●要切实抓好生活性互联网服务业

●要着力扩大线上消费

5、加强新治理,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

要围绕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目标,加快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在政府管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深度应用,让老百姓享有更多智能红利。

●要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要推动数字民生服务

●要促进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

6、夯实新基建,筑牢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条件

要聚焦重点精准发力,落实好《重庆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着力补齐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短板。

●要着力完善“硬支撑”

●要着力提升“软实力”

7、打造新平台,促进数字经济集聚发展

要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战略平台,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壮大平台经济新动能,推动重庆市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化、集约化发展。

●要打造一批产业发展平台

●要打造一批研发创新平台

●要打造一批专业服务平台

8、强化新支撑,完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体系

●要强化人才支撑

●要强化科研支撑

●要强化金融支撑

9、探索新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潜能

与时俱进推进改革创新,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加大探索力度,不断总结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要围绕数字经济开放合作抓改革创新

●要围绕数字经济法制化标准化抓改革创新

●要围绕数字经济安全管理抓改革创新

●要围绕数字经济监管服务抓改革创新

10、构建新格局,凝聚数字经济发展强大合力

进一步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用实干实绩共创智能时代、共享智能成果。

●发挥好“政”的作用 ●发挥好“产”的作用

●发挥好“学”的作用 ●发挥好“研”的作用

●发挥好“用”的作用 ●发挥好“媒”的作用

重庆日报2020-06-28

 

 

着力打造西部数字经济高地 西安跻身全国数字化十大城市 文章下载

着力打造西部数字经济高地 西安跻身全国数字化十大城市

12月1日,2020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西安峰会开幕。峰会上,腾讯与西安高新区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WeCity未来城市”的融合落地,共促西安数字经济发展。同时,腾讯云计算(西安)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未来,腾讯将立足西安,服务陕西,联合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推动西北和“一带一路”的数字化转型。

陕西产业数字化高速发展

多个服务业数字化增速明显高于全国

近年来,西安市始终贯彻落实陕西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随着合作渐进铺开,腾讯将把多年来积累的丰富技术、服务和生态资源经验带入西安,助力西安打造西部数字经济高地。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云总裁邱跃鹏在峰会致辞中指出,在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中,新基建是“路”,数据是“石油”,新产业和新城市是“车”,为各行业、政府提供高效的数字化运载能力。通过“路-油-车”的协同运转,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新引擎。

腾讯研究院智慧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吴朋阳发布了《数字共生带动区域新发展——数字中国2020陕西篇》,报告显示:西安跻身全国数字化十大城市。吴朋阳认为,“陕西产业数字化发展相对较好,数字产业指数高,数字生活指数和数字文化指数也比较靠前。陕西多个服务业数字化增速明显高于全国,陕西政企‘上云’增长潜力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峰会上,西安浐灞管委会与腾讯公司签署腾讯内容标准化运营合作项目框架协议。根据协议,腾讯拟在浐灞成立内容标准化运营的全资子公司,将逐步为西安引进腾讯内容产业生态。在本地拟招聘千人规模的内容运营团队,形成内容运营产业的全链条布局,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发力产业互联网

构建智慧西安城市新格局

近年来,腾讯与西安的合作“遍地开花”。在智慧医疗领域,腾讯一方面帮助个人打通全流程健康服务环节,另一方面打造“智慧医疗中台”核心产品,助力医疗大健康产业数字化升级。在文旅领域,2016年腾讯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共同打造“互联网+秦文化”标杆景区,推出的 “你好,兵马俑”小游戏等产品深受大众喜爱,使百姓获得了全新的数字文旅体验。

今年8月,腾讯发布未来城市解决方案WeCity2.0版本,并提出“新空间、新治理、新服务”理念,表示要兼顾治理与增长,从聚焦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到发力经济社会的全面数字化,助力文旅、医疗、交通、教育等产业发展。

在峰会现场,腾讯云副总裁罗朝亮表示,腾讯将继续深耕垂直领域智慧场景,推动WeCity2.0在西安的融合落地,打造集城市体征、一图多景、综合指挥、有呼必应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网统管”平台,并通过“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秦务云”等移动服务平台,增强G、B、C三端用户的群体感知,助力西安构建城市有机生命体,实现有温度的连接。

以西安为“跳板”

带动西北地区产业数字化升级

在峰会现场,腾讯云邀请多位生态合作伙伴及业内领军人物,展开圆桌对话,共议产业新篇章。2019年,腾讯云进一步确立了生态战略的三大方向:行业生态、区域生态和产品生态,近年来已从数字技术供给、解决方案共建、企业成长等多个维度,逐步构建起了产业互联网的开放生态和完整的产业生态合作体系。

记者了解到,腾讯产业互联网生态圈目前已携手8000多家合作伙伴,形成了近300多个联合解决方案,帮助各行业客户切身解决数字化转型问题。与此同时,腾讯云启联合腾讯大学,携手政务、教育、金融、医疗等腾讯业务部门,推出了全新产品“腾讯产业共创营”。

腾讯云副总裁王峰指出:“产业互联网是一个基于各个产业场景,纵深发展的平台,每个产业都会有自己的生态。作为这个生态的共建者,腾讯始终坚持做好‘数字化助手’,融入各个产业,结合生态合作伙伴的力量,为产业升级转型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

记者了解到,今年是腾讯深入To B业务的第十年,基于多年的业务沉淀与技术积累,将以发力新基建为契机,联动行业上下游共筑数字生态共同体,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腾讯相关负责人表示,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是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重点城市,拥有突出的科教、文化和产业优势。未来,腾讯将贯彻“数字未来,产业共进”理念打造数字生态,加速提升西安城市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同时,以西安为“跳板”,带动整个西北地区的产业数字化升级。

西安市商务局2020-12-03

 

 

天津:打造网信产业新地标 培育数字经济新“样板” 文章下载

天津:打造网信产业新地标 培育数字经济新“样板”

央广网天津12月25日消息(记者褚夫晴)数九寒冬,天津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网信大厦)内朝气蓬勃,百余家数字经济生态链企业在此“生根发芽”。

始于共识,基于共谋,落在共事。这个由天津市委网信办、河西区与中冶置业共同打造的“事业共同体”,以互联网为“底色”,充分发挥“网信”品牌和政府赋能、企业参与、市场运营及行业引领的作用,成为天津市发展数字经济的“样板间”。截至目前,网信大厦内注册企业已达134家,出租率已达80%,以京东云、微医乐问、上海师域、航天长峰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47家,累计营业收入达8亿元,依托不断引入的“加速器”,搅动起天津数字经济产业的“一池春水”。

“金字招牌”应运而生 为数字经济产业赋能

为贯彻落实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天津市积极培育数字化生态,促进形成多业支撑的产业格局。志诚道合,相向而行。2019年,天津市河西区定位发展以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主攻方向的数字经济产业,全力打造新八大里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聚集区,建设承载京津冀相关数字经济产业的新高地。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期间,河西区政府与中冶置业集团牵手天津市委网信办,联合加入数字经济培育“战队”,共推网信大厦项目,“天津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的金字招牌应运而生。

在项目实施推进过程中,河西区委网信办担当主责,在全市首次创新提出探索以“政府主导+行业管理+产业促进”模式,即充分发挥政府和地产企业的资源优势,在楼宇租用成本、产业配套政策、行业服务管理、招商引资渠道等方面重新分工,共同为数字经济产业赋能。

“我们(河西区)政府从政策发力,比如,对在此注册的企业实行百分百资金扶持;按照每平米150元的价格,给予企业开办补贴。中冶置业集团在租金、物业费方面给予优惠;区网信办对入驻企业进行‘把关’,健全聚集区企业生态,优化办公环境。”天津市河西区委网信办综合管理科科长刘琳介绍说。

“资源型”企业落地 不断提升“数字颜值”

作为网信大厦的首批入驻企业,京东智联云天津公司聚焦以政务云、混合云、信创云等基础云服务、智能科技服务和前沿科技与地方产业结合的平台技术研发,在天津推动了京东云创新中心、京东AI加速器、京东云直播基地的服务落地和业务开展。

谈起缘何落地河西,京东智联云天津基地负责人王亭亭说:“河西区突出的区位优势、完备的产业政策和优质的营商环境,以及给予的应用场景和开放合作态度都让我们感到我们是一个‘事业共同体’,能一起做很多事情。”

以京东云业务为驱动,91家涵盖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直播电商等生态链企业入驻京东云数字经济产业园区。主营弱电集成技术的天津微甄科技公司便是京东引入的生态企业之一,公司的硬件技术与京东物联网平台、京东“小京鱼”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和京东社区、京东到家、京东无人超市等商业模式结合,上线了智慧社区2.0版。并打通与京东全国品牌地产合作渠道,目前已经为碧桂园等知名地产商提供全国多个城市的解决方案服务。

“京东本身是平台型企业,借助京东平台能力,结合我们自身的技术和产品,能够扩大我们公司的服务范围,使业务面更大,公司营业额翻倍提高。”天津微甄科技负责人何东立向记者表示。

截至今年9月底,京东及生态企业的业务产值已经达6亿元,京东云主体业务收入约5000多万元。龙头企业带“资”入场,引入本地生态促合作,网信大厦内实现了电商、金融、技术、健康等板块全面落地,数字经济产业越来越集聚,河西区的“数字颜值”不断提升,产业影响进一步扩大。

破解楼宇碎片化发展 产业模式复制推广

引活水,看长远,做增量。今年9月,河西区将网信大厦的相关政策进一步优化完善后,向聚集区其他楼宇开放,与中海商务共同推出“网科大厦”项目,数字经济产业新高地在河西区逐渐隆起。

在推动新八大里数字经济聚集区建设的过程中,河西区围绕互联网企业关注的成本、政策、生态领域问题,下功夫出实招解难题,制定出台《关于支持新八大里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区建设的若干措施》,适当调整现行网信大厦的财税支持政策,突出政府促进产业聚集发展的支撑作用,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政策支持。

为了“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河西区组建新八大里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联盟。联盟由政府部门、楼宇产权单位、招商中介服务机构、行业专家和产业界龙头企业组成,破解中心城区楼宇碎片化发展难题,打破楼宇独立招商模式,实现载体资源与各招商中介服务机构、政府部门资源共享,实现联合发力。

“内培”“外引”人才 输出数字“后备军”

此前,在天津市河西区召开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工作推动会上,河西区委书记李学义强调,要出台数字经济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加大“内培”和“外引”力度,打造数字人才生态圈,为河西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后备人才输出。

面对势如破竹的发展劲头,落地网信大厦的本土企业天津津贸通跨境电商产业园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而这也为园区成功“吸粉”,“我们与天津高校开展跨境电商学科共建和人才培养项目等,既满足人才就业需求,也吸引很多南方企业入驻。”天津津贸通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博文说,目前园区共吸纳26家企业入驻办公,总体签约服务企业达到40家。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园区跨境电商业务逆势上扬,共完成一亿元人民币的销售规模。

结合河西区的区位和配套优势,孙博文希望政府能够在办公场地上、包括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上进一步予以支持,帮助企业去更好地承接人才和资源,服务天津的跨境生态。

同样注重人才培养的还有入驻网信大厦不久的微医乐问大数据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公司研发的乐问健康区块链生态医疗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在线问诊、在线学术会议、医学云库等服务,开发的“得药领”也即将在天津血液病研究所和肿瘤医院落地,为用户科学规范用药提供帮助。“我们开发的这些平台对专业医学人才需求量较大,所以我们正与南开大学积极对接。学校有一些互联网项目,人才交流、就业等方面的需求,我们也有人才招聘需求,所以通过区网信办帮助,双方能够交流合作。”微医乐问大数据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纪林龙说。

根据《天津市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3年)》,到2023年,天津初步形成智能科技创新能力突出、融合应用成效显现、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全国领先的发展新格局。

潮起渤海湾,林立风劲吹。网信大厦项目已纳入天津市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规划,未来,天津将继续做好数字经济发展文章,打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经济发展“样板”,让数字经济真正成为天津经济发展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央广网2020-12-25

 

 

数字经济有利于新兴经济体加快发展 文章下载

数字经济有利于新兴经济体加快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约有44亿,占世界人口的63%,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特别是发展数字贸易,将使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建立更紧密的关系。9月7日,中国服务贸易协会顾问、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举办的第三届“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合作论坛上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数字经济在所有经济形态中异军突起,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未来数字经济新趋势将是其“弯道超车”的新机遇。

  疫情后数字经济异军突起

  谈及数字经济的特性,早在2018年G20杭州峰会上发表的数字经济倡议中提出了数字经济的三个要素:第一,数据是数字经济最关键的生产要素;第二,现代信息网络是数字经济最重要的载体;第三,现代数字通讯技术是数字经济主要的推动力。

  龙永图认为,疫情之后数字经济异军突起,是所有经济形态中最引人注目的,数字经济有利于人口多的国家加快发展,实现对发达国家的“弯道超车”,从而改变全球经济格局,这对整个新兴经济体是有利的。

  在龙永图看来,“传统产业的发展对数字经济特别敏感,一些传统制造业由于使用大数据成功实现质量飞跃,因为他们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的需求,成为数字经济中的大赢家。”在过去几十年中,发达国家把很多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现在,发达国家的机会少了,新兴国家的机会多了。那些坚持发展制造业、坚持发展传统产业的国家,完全可以利用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实现整个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

  数字经济是普惠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因为互联网数字经济在很大意义上就是年轻人的经济。”龙永图认为,目前,国际贸易和经济形势在新冠肺炎疫情打击下日益严峻,数字经济不仅为这些国家的普惠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数字贸易打开了新的通道,特别是开拓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新的通道。近年来,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总和已经超过全球贸易的27%,为全世界63%的人口带来了数字经济的红利。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加快数字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

  信息技术发展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对服务贸易发展生态与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广泛应用,进一步拓展了服务贸易发展空间。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提出倡议,“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和地区需顺应数据化、网络化、智能的发展趋势,加快数字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共同促进服务贸易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进程。发展服务贸易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积极促进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经济导报2020-09-09

 

 

沈建光: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 文章下载

沈建光: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

后疫情时代,产业数字化将从自发变为自觉,从启动变为加速,迎来加速推进的黄金时代。

---------

当前,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形态,正在成为全球增长与科技进步的新引擎,催生了继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和计算机通讯革命之后、最新一轮的产业数字化革命。疫情期间更是凸显了数字经济的韧性和优势,同时也反映出产业数字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今日,分享一篇沈建光博士撰写的《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一文,欢迎阅读。以下为全文:

来源:沈建光博士宏观研究

作者沈建光为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该文摘选自沈建光等在年初时撰写的《产业数字化》图书,该书即将出版面世,欢迎关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严重冲击了中国经济,但数字经济却逆势而上,不仅保持了蓬勃发展的态势,而且对维护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凸显出数字经济的韧性和优势,同时也反映出产业数字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历史上看,大灾大疫往往会倒逼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从而催生新模式、新业态。2003年的非典疫情加速了消费互联网的发展,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则将倒逼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未来,产业数字化将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举国抗疫吹响传统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冲锋号

2020年1月,中国发布在武汉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疫情大流行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不利影响,严重冲击物质生产、居民消费、国际贸易,给旅游服务、休闲娱乐、交通运输、教育培训等行业带来重大损失。在国内疫情形势最为严重的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同比下降6.8%,创近30年来最大季度降幅。

举国抗疫打破了经济社会运行的既有方式,以扩大社交距离和降低社交频率为目标的疫情防控举措,促使线下活动向线上转移。数字化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就医、消费等活动,极大满足了“抗疫”需要,保障了社会的基本运转,成为重要的减震器。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措施,积极鼓励数字科技投入抗疫大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政策鼓励数字科技深度应用于疫情追踪和监测,在政务、金融、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广泛推行“非接触式”服务,推行智能生产、远程办公、在线消费等数字化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吹响传统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冲锋号。

疫情期间,传统线下实体经济加速向线上转移,新业态、新模式借力实现快速腾跃,数字经济逆势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20年上半年,在全国社会零售总额下滑的同时,网上实物商品零售额达到43 481亿元,同比增长14.3%;与互联网经济密切相关的快递行业保持强劲增势,全国快递业务量完成338.8亿件,同比增长22.05%,超过2016年全年。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激励更多线下经济主体大力提升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服务能力,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并深刻改变存量经济业态。

传统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体现在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各个方面,主要呈现四个突出特点。一是“无接触经济”陡然提速,在线零售、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办公等众多产业加速成长。同时,以往线下场景优势明显的医疗、教育、娱乐、影院、体育、会议、展览等行业,加大向线上迁移的力度,酒店、商超、旅游、博物馆等线下消费场景也加快数字化改造,线下服务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加速前进。二是直播电商等新型营销方式热度飙升,大量网红主播、传统行业老总、地方扶贫干部等加入电商直播大军,带动传统产业链优化升级。三是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大幅度提速,线上获客、数字营销、智能风控、智能客服等线上化、智能化服务需求喷发。四是智能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快速显现,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政务三位一体式的智能城市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极大提升了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组织能力,为大规模疫情防控打造数字利器。

疫情条件下,很多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高的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大批中小企业数字化程度低、上云未成规模、抗风险能力不足,面对突发疫情,日常生产和供应链、价值链出现严重危机,被迫停工停产。这一现象给传统产业敲响了警钟,促使传统产业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转型,以更好地增强危机应对能力,保证企业在极端条件下的生存和发展。

产业数字化将打响数字经济当头炮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实现数字经济的主要模式。与数字产业化相比,产业数字化涉及产业领域更多、市场规模更大,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截至2018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3 000万家,如果全部进行数字化改造,可以带动巨大的投资需求,并大幅度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产业数字化如果能扩展到整个传统产业,将打响数字经济当头炮,彻底改变中国数字经济面貌。

产业数字化是指,在新一代数字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主线,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进行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的过程,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欧美发达国家已推出多项重大战略推动产业数字化。美国占据工业和信息产业的全面优势,拥有物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信息安全等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可以为传统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产业数字化水平总体领先全球。德国在机械、电子、自动控制和工业管理软件等方面拥有较大优势。截至2018年,德国已经有超过200亿件机器设备通过网络连接起来,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 000亿。相对而言,我国传统产业数字技术基础薄弱,专业化人才供给不足,再加上部分企业认识不到位、内在动力不足等原因,产业数字化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

全面推动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向数字化转型,不仅关乎中国经济内生性动力的培育,更关系到长期视角下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持续增强。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将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数据已被国家政策明确为与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并列的第七大生产要素,这将大幅提升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突出地位,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政策和理论支撑。

在国家政策推动、数据要素驱动、龙头企业带动、科技平台拉动、产业发展联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效果初步显现。两化融合发展指数是衡量产业数字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9年)》,2019年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6.7,已经提前完成《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设定2020年指数达到85的既定目标,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此外,消费互联网创新发展连下多城,农业、商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产业数字化提速前进,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企业以及重点行业中的骨干企业,通过科技平台赋能中小企业,推动上下游相关主体的数字化实践,实现从企业内部数字化到科技平台赋能的产业链协作。

三大趋势开辟产业数字化的新征程

后疫情时代,产业数字化将从自发变为自觉,从启动变为加速,迎来加速推进的黄金时代。未来,三大趋势将开辟中国产业数字化的新征程。

一是数据要素重塑全新商业模式。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已经被写入党的第十九届四中全会文件。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已成为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数据资源持续催生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形成数字与实体深度交融、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不断激发商业模式创新,已成为互联网等新兴领域促进业务创新增值、提升企业核心价值的重要驱动力。

二是科技平台与传统企业融合共生。在商业服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腾讯、京东等大型互联网平台,有效打通供应链、创新链、服务链、物流链、金融链,为众多传统企业和开发者提供数字基础设施和科技支撑,带动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未来,在制造、医疗、交通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拥有数字科技优势的互联网平台,同样将高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高度协同,促进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一体化,驱动生产和管理效率提升、产品供给创新和商业模式变革,实现科技平台与传统企业的融合共生。

三是政企协同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建设,目前中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40多个国务院部门已全部开通网上政务服务平台。部分城市与科技企业合作建设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政务三位一体同步推进,政务数据与商业数据融合开发,政企共同打造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未来,“政府引导+平台支撑”将成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模式。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2020-11-19

 

 

深圳数字经济产业迎政策利好 2022年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或达2428亿元 文章下载

深圳数字经济产业迎政策利好 2022年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或达2428亿元

中商情报网讯:根据深圳市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1597亿元,同比增长18%。预计未来三年年均增长15%左右,2022年达到2428亿元。

此外,据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5290亿元,同比增长16.4%。预计未来三年年均增长15%左右,2022年达到8045亿元。2019年深圳市软件业务收入6930亿元,同比增长16.7%。预计未来三年年均增长15%左右,2022年达到10539亿元。

日前,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将为深圳市数字经济行业发展带来利好。

据《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到2022年数字经济产业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全面助力各行各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努力建成全国领先、全球一流的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引领城市。

以下为具体内容:

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深圳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方案》,抢抓数字经济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增长的战略机遇,加快推动我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为深圳产业迭代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有力支撑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到2022年,数字经济产业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全面助力各行各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努力建成全国领先、全球一流的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引领城市。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到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突破2400亿元,年均增速15%左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8000亿元,年均增速15%左右;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0000亿元,年均增速15%左右;部分细分领域发展领跑全国。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22年,成功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和CAD、CAE、EDA等工业软件,部分数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建10家高水平研究院、实验室、创新中心、攻关基地等新型研究机构和创新载体,源头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支撑体系更加完善。到2022年,建成一批对产业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新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领域的高端展会论坛。加快建立数字经济产业领域的标准规范和测试认证体系,提升标准化对我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和引领力。

——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到2022年,全市培育营收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15家以上,营收超过10亿元的重点企业70家以上,梯次型企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建成3个以上千亿级细分领域产业集群,6个以上百亿级细分领域产业集群,产业链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二、重点领域

根据国内外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趋势,结合我市数字经济产业优势和基础,筛选以下细分领域予以重点扶持:

(一)大数据产业。制定出台深圳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做大做强大数据基础支撑产业,做优做深大数据服务产业,促进大数据与各行各业融合创新发展,努力建成国际领先的大数据应用先行区和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数据资源要素新价值,大力推动政府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创新各领域大数据应用,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工作机制。支持龙岗区建设广东省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珠江三角洲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支持宝安区建设广东省政务数据治理试点单位,为全省政务数据治理工作探索经验。(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二)云计算产业。制定出台深圳市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升研发创新水平,加强供给服务能力,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努力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云计算应用示范工程,培育腾讯、华为等一批国内领先的云服务提供商,推动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多种模式协同发展。在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领域,以全市政务云平台、国家超算深圳中心、鹏城云脑、平安超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为抓手,完善云计算基础设施。在PaaS(平台即服务)领域,鼓励云计算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技术创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扩大云计算平台应用服务面,支持研发云平台基础软件、支撑软件等产品,重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操作系统和云数据库等核心产品。在SaaS(软件即服务)领域,鼓励企业提供云计算综合解决方案,满足行业和企业信息化需求。(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

(三)区块链产业。制定出台深圳市区块链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强区块链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区块链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建立完善区块链安全有序发展体制机制。着力攻克区块链关键技术,加强共识机制、数据存储、网络协议、加密算法、隐私保护和智能合约等技术研发,努力在区块链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原始创新上带头突破、重点提升、抢占技术发展制高点。积极探索区块链在智慧城市、金融、民生、数字产权交易等领域的应用示范,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群众获得感。探索将区块链引入政府管理决策、政务服务等社会治理环节,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利用,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提升。(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创新委、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四)信息安全产业。加快研发网络信息安全关键技术产品,提高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信息安全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安全可靠软硬件联合系统及通用技术创新应用平台;防火墙、威胁管理平台、行为监控等边界安全软件;监测发现、追踪定位等监测管理软件;加强授权、登录控制等访问控制软件;漏洞挖掘、入侵检测等工控安全软件;风险评估、安全测试等评测软件。集中研发基于5G、AI和物联网等泛在网安全产品;网络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产品等。支持提供网络信息安全咨询、培训、测试、认证、审计、应急、运维全体系的安全服务。(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

(五)人工智能产业。全面落实深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以大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为路径,以构建开放共享平台为支撑,以加快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为先导,以培育智能经济体系为主攻方向,夯实人工智能算法、芯片等核心环节,发展无人驾驶、智能家居、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产品,推动人工智能特色应用示范,促进技术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发展,将深圳发展成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加快建设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

(六)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全面落实深圳市进一步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着重提升高端芯片设计业竞争力。依托本市整机应用牵引优势,巩固在智能手机、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市场地位,拓展5G通信、汽车电子、超高清视频等领域市场份额。以龙头企业为载体,积极布局用于数据中心和服务器等的高端通用芯片技术研发。依托深圳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围绕5G通信、人工智能、智能终端、物联网、汽车电子、超高清视频等高端新兴应用领域的市场需求,强化产品开发能力。鼓励企业面向前沿设计应用开发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和关键IP(知识产权)核,为高端芯片研发提供技术支撑。(责任单位:市科技创新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七)工业互联网产业。制定出台深圳市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以打造活跃完善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为主线,着力推进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改造与优化,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产业关键支撑能力与综合集成水平,促进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打造线上线下全面安全体系,努力建成创新驱动、应用引领、生态活跃的全国工业互联网领先地区。大力发展深圳优势制造行业的工业核心软件,重点支持高端工业软件、新型工业APP的研发和应用。立足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高端工业软件和工业互联网,重点支持研发设计类、生产调度和过程控制类、业务管理类等工业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应用,着力将深圳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软件企业聚集高地。鼓励龙头制造企业整合行业资源,开发和推广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

(八)金融科技产业。重点发展互联网金融数据处理技术和提升金融产品研发能力,支持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的金融产品创新,为行业发展提供突破性的技术方案。积极建设湾区国际金融科技城,发展金融大数据,面向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服务,提升相关机构对数字技术的应用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助推金融机构完成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全面开展各类新兴金融业态的风险排查治理,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立健全P2P网贷、小额贷款公司等监管制度。(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九)智慧城市产业。以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为重点,以政府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政府引导、多元共建、全球合作的智慧城市发展新模式,聚焦“优政、兴业、惠民”,打开数字政府新空间、增强数字经济新动能、拓展智慧生活新内涵,推动城市管理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支持运用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加强政务服务、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信息化平台和智能化解决方案研发应用,重点推进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应用发展,实现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城市管理的一体化、智慧化。(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十)电子商务产业。着力培育电子商务发展新动能,扩大深圳内销与外销规模。加快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支持完善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平台功能。培育垂直细分领域电商平台,带动物流、金融、信息等配套体系建设,助推数字技术与流通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市中小微企业第三方服务平台发展,利用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平台吸纳商户入驻,激发领域创新活力。(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

(十一)数字创意产业。深入实施《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内容创造为核心,发展具备特色优势的数字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建设和推广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文体设施智慧服务平台等工程项目。支持数字内容原创研发,大力推动创意设计、影视动漫、新媒体及软件游戏、数字出版等行业发展,加快建设深港设计创意产业园,打造深港澳创意设计虚拟博物馆,联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时尚品牌“世界橱窗”。(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十二)其他新兴业态。在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借助5G、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智能交互技术,与现代生产制造、商务金融、文化消费、教育健康、商贸流通、交通出行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远程办公、在线展览展示、生鲜电商零售、“无接触”配送、新型移动出行、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研发设计、在线医疗等具有“在线、智能、交互”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助力各行各业迭代升级,为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责任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重点任务

(一)提升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聚焦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高端领域,培育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优势核心技术突破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加快鹏城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实验室等高端科研平台建设,围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布局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在未来网络、高端软件等领域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争取国家级创新载体落户深圳。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建设新型应用技术研发机构,重点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究,推动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高效转化。加强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建设若干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支撑。(责任单位:市科技创新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完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依托行业领军企业,建设完善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等一批重要产业链,推动形成集“硬件+软件+服务”为一体的产业生态。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开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信息安全等前沿技术研发,推进与金融、商贸、政务、民生、制造、物流、能源等重点行业的融合应用,组织开展重点领域示范应用,抢抓未来数字产业发展主动权。加强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资源集聚,培育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产业发展高地。鼓励骨干企业依托产业链加强上下游延伸,打造若干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特色产业链。(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

(三)优化数字经济产业布局。引导各区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前沿创新、应用融合、新兴领域拓展等数字产业差异化发展路径。进一步整合提升各基地、园区、产业集聚区功能,为优势产业集群建设提供强有力平台支撑。加大重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集聚企业、项目、人才等优势资源,进一步提升产业平台载体功效。以“互联网+”未来科技城等重大项目为引导,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经济小镇、小微园区建设,提升协同整合、集聚创新能力。(责任单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

(四)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培育一批优秀的信创骨干企业,重点支持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CAD、CAE、EDA等工业软件,在电子政务、金融、国资国企、电信、互联网、教育、医疗等重点行业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解决方案,将深圳打造成为全国信创产业发展高地。加快中国鲲鹏源头创新中心和重点行业鲲鹏攻关基地建设,依托鲲鹏生态体系建设推动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将深圳建设成为产业生态完善、核心技术领先、应用场景丰富、产业竞争力强的全国鲲鹏产业示范区,全力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的鲲鹏生态体系总部基地。(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各行业主管部门)

(五)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全面渗透和深度融合应用,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和生产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推动质量变革,提升制造业供给水平。推动制造企业开展工厂内网络升级改造,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进网络协同制造、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促进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融合贯通,推动效率变革,提升制造业运行水平。针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智能产品、重大成套装备、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开发和应用,突破先进感知与测量、高精度运动控制、高可靠智能控制、建模与仿真、工业互联网安全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智能制造相关的核心支撑软件,推动技术变革,提升制造业创新水平。(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六)加快服务业数字化应用。加大服务业创新投入,创新数字化服务模式。引导鼓励平台企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手段开展集成创新,以深度融合实现转型。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高地,不断拓展供应链金融、智能仓储、电商物流等新模式、新领域。着力释放消费潜力,把握深港商贸旅游消费合作机遇,大力发展新零售、跨境电商、网络支付等。深化发展共享经济,鼓励个人闲置资源有效利用,有序发展民宿出租、旧物交换利用等,以试行规范细分市场,促进分享经济健康发展。(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

(七)支持数字经济双创平台建设。支持发展数字经济创新创业互联网平台。积极推行“互联网+创新创业”新模式,支持基于互联网的众包、众创平台建设,辐射带动制造、商业、物流、交通、餐饮、住宿、内容等多个领域的互联网经济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宣传平台,发挥平台在资源汇集、信息传播等方面的作用,助力形成创新创业新生态。支持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平台,推动深圳市加快建设发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园区,持续培育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打造“省级”示范性双创标杆园区。(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八)深化国内外合作与交流。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争取推动深圳更多项目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等专项实施方案,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高水平优化提升前海发展规划,推动前海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深化与香港、澳门在科技、教育、医疗等多领域合作,积极参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建设,打造湾区合作新亮点。鼓励龙头企业在国际创新资源高度密集的地区设立研发机构,整合利用国际研发资源,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研究和制定,提升国际话语权。积极承接或谋划一批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峰会、论坛,提升我市数字经济领域国际影响力。(责任单位:市委外办、市委湾区办、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前海管理局)

(九)夯实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推进5G、NB-IOT、IPV6等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IPV6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率先建成全球领先的高质量、全覆盖5G通信网络。加快国家(深圳·前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建设,推动新型交换中心的试点进程,推进湾区通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布局基于云计算和绿色节能技术的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建设,打造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发展高地,推动数据中心向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布局发展。加快建设城市大数据中心,汇集整合城市运行的全时空、全方位、全要素的大数据资源,强化城市数据响应、汇集和实时分析能力,打造“城市大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通信管理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前海管理局、发展改革委)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市领导对口联系数字经济产业工作制度,加强对全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及时协调解决跨区域、跨领域和跨部门的重大问题。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区各部门,明确具体举措和进度安排,加强跟踪落实和考核评估,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组建深圳数字经济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加强资金支持。统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金融、文化等各领域的专项资金,增强产业政策对新业态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加大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母基金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成立数字经济细分领域子基金。支持银行、担保、小额贷款等机构创新融资方式,通过信贷风险补偿、应收账款抵押、融资担保等方式,优先支持数字经济企业发展。加快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股权激励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全面保障数字经济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国资委、深圳市税务局)

(三)创新体制机制。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主导”的运维管理模式,构建完善适合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治理体系,充分保障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与成果应用的真正主体。着力消除阻碍新业态发展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构建包容审慎监管制度,营造宽容的创新环境。引导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及推广。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规和权利人维权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创新委、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督管理局)

(四)注重人才引培。大力开展数字经济产业本地人才培养计划。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与机制,构建本地人才成长沃土。充分发挥本地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带动牵引作用,积极与本地知名企业合作构建产学研联盟,加快开设诸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文化创意等产业相关的专业或课程。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数字经济产业相关研发、应用、服务与营销推广人才来深圳工作,加快制定并落实配套保障性政策,努力做好子女入学、医疗健康、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将深圳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数字经济产业人才高地。(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保障局、教育局、住建局、卫生健康委、医疗保障局)

附件1:

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园区规划布局一览表

附件2:

《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深圳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方案》,抢抓数字经济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增长的战略机遇,加快推动我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为深圳产业迭代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有力支撑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我局牵头研究起草了《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现将有关起草情况说明如下:

一、起草背景

(一)数字经济产业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数字经济处于密集创新和高速增长的阶段,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按照狭义数字经济产业概念,2019年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1596.59亿元,同比增长18%,占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达到15.7%,仅次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50%),按照广义数字经济产业概念(即信息通信产业),2019年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规模达到27828.6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当下,数字经济产业再次展现出强大活力,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现代生产制造、商务金融、文化消费、教育健康、流通出行等深度融合,为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运转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我市转型发展的主动力、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根据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在疫情影响下逆势增长,实现增加值403.54亿元,同比增长4.9%。

(二)深圳数字经济产业亟需解决诸多短板。

一是新动能尚未形成有效支撑。2019年深圳信息安全软件收入不足百亿,工业软件收入不足千亿,专注区块链技术开发企业仅59家,区块链领域典型示范应用项目数量寥寥;工业企业普遍对工业互联网重要意义认识不够。数字经济产业领域新技术新业态发展水平尚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二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总体上深圳数字经济产业的自主创新水平还不高,核心竞争力还不强,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缺芯少魂”现象突出,深圳市国产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三是缺乏重大平台载体。深圳数字经济产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但主要依赖于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发挥的作用较小,缺乏产业创新中心、产业联盟、公共服务平台、展会论坛等重大平台载体,尚未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和集聚效应。四是过于依赖龙头企业。深圳数字经济产业显然对三巨头(腾讯、中兴、华为)依赖程度较大,产业结构不均衡,三巨头实现软件收入占全市比重达65.4%,相当于北京141家十亿元以上企业在北京软件产业的分量。

二、起草过程

(一)摸清产业发展现状。

围绕《实施方案》编制需求,我们通过文献资料收集、企业调研、运行监测等多种形式,全面梳理了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基础及发展情况。重点摸底我市数字经济产业的产业链、发展现状、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我市数字经济产业在国际、国内所处的地位,形成了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调研报告及软件、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细分领域运行分析报告,为编制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二)组织企业调研座谈会。

组织调研腾讯、平安、维沃、欢太等18家数字经济企业,调研数字产业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围绕完成行业经济发展任务,梳理汇总产业发展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加强产业发展趋势跟踪研判,形成《“问计于企”调研情况汇总表》等资料。

(三)做好政策衔接。

落实《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文件关于发展数字经济产业的要求,广泛参考借鉴北京、上海、山东、贵州、江苏等兄弟省市在数字经济产业相关政策规划文件的思路和做法,确保《实施方案》与上位政策及平行文件的衔接一致性。

(四)广泛征求意见。

我局向15个相关市直部门、11个区政府征求意见,共收到17条意见,其中采纳12条,解释说明5条。我局根据各单位意见做了修改完善,形成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三、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发展目标、重点领域、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和数字经济产业园区规划布局一览表。

(一)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主要分为产业规模、创新能力、支撑体系和产业集聚四个维度,包括定量和定性目标。

(二)重点领域。

数字经济产业涉及的领域较广,国家和各省市有关政策文件关于数字经济产业划分的情况也不尽相同,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划定。《实施方案》重点考虑深圳的产业定位、发展优势且我市有一定产业基础的领域纳入实施方案,选择大数据产业、云计算产业、区块链产业、信息安全产业、人工智能产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工业互联网产业、金融科技产业、智慧城市产业、电子商务产业、数字产业创业及其他新兴业态等十二大领域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三)主要任务。

重点任务主要从提升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完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优化数字经济产业布局、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服务业数字化应用、支持数字经济双创平台建设、深化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夯实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等九个方面进行布置,从技术、产品、标准、市场、平台、空间等多维度加快推动我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为深圳产业迭代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有力支撑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主要从强化组织领导、加强资金支持、创新体制机制、注重人才引培四个方面保障实施方案具体任务的实施和目标的顺利完成。

(五)数字经济产业园区规划布局一览表。

梳理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园区规划布局,推动整合提升各基地、园区、产业集聚区功能,为优势产业集群建设提供强有力平台支撑。推进加大重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集聚企业、项目、人才等优势资源,进一步提升产业平台载体功效。

四、指标测算

根据市统计局统计数据,2019年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1597亿元,同比增长18%。预计未来三年年均增长15%左右,2022年达到2428亿元。

根据市统计局统计数据,2019年深圳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5290亿元,同比增长16.4%。预计未来三年年均增长15%左右,2022年达到8045亿元。

根据工信部统计数据,2019年深圳市软件业务收入6930亿元,同比增长16.7%。预计未来三年年均增长15%左右,2022年达到10539亿元。

中商情报网2020-06-20

 

 

国家发改委解读:加快发展数字经济15大新业态新模式 文章下载

国家发改委解读:加快发展数字经济15大新业态新模式

7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医疗保障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有关负责人就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此次《意见》出台引起了广泛关注,请介绍一下文件出台的背景? 答: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启动早、环境好,业态和模式创新活跃,对于激活消费、带动就业的潜力巨大。特别是在抗击疫情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活力和韧性,众多领域成为数字新技术的“试验场”、新模式的“练兵场”、新业态的“培育场”。大量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在助力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生活、对冲行业压力、带动经济复苏、支撑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业态新模式催生了大量“新职业”,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代驾员、职业主播等就业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在线学习服务师、区块链应用操作员、信息安全测试员等一批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涉及的新职业应运而生。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创新积极性,激发市场活力,有效支撑就业,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意见》,提出了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15个重点方向和支持政策,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问:《意见》主要是为了解决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面临的哪些问题? 答: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阶段,“新旧交织、破立并存”。在5G、人工智能、现代物流等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同时,一些传统的惯性思维和政策制度等已难以适应发展需要。《意见》主要是打破制约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4个方面惯性思维。一是打破业态治理“按行划片”的惯性思维,进一步激发市场创新能力;二是打破数字化转型“单兵作战”的惯性思维,进一步提升数字化转型效益;三是打破就业服务和保障“雇佣”的惯性思维,进一步激活新型就业潜力;四是打破生产资料“占有”的惯性思维,进一步提升要素利用效率。

问:《意见》提出了哪些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重点方向?请简要介绍一下具体支持政策。 答:《意见》从线上公共服务和消费模式、生产领域数字化转型、新型就业形态、共享经济新业态等4个方面,针对15种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重点方向,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在发展线上公共服务和消费模式方面,一是大力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二是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三是支持发展便捷化远程办公;四是不断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

在促进生产领域数字化转型方面,一是培育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开展产业互联网重大工程布局,支持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跨行业的产业融通发展平台。二是加快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推动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完善政府—金融机构—平台—中小微企业联动机制,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降低转型成本。三是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以信息流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协同联动,发展产业服务化新生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四是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无人经济”。支持建设智能工厂,发展智慧农业。发展危险作业机器人,满足恶劣条件应用需求。促进产业加快无人技术应用,提高生产效率。

在培育新型就业形态发展方面,一是积极培育新个体,支持自我就业。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鼓励商业银行推广线上线下融合的信贷服务,合理降低个体工商户融资成本。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降低个体经营者使用互联网平台交易涉及的服务费。二是大力发展微经济,鼓励“副业创新”。鼓励基于互联网平台发展微创新、微应用、微产品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辟新收入机会,激发多元创造。鼓励对创造性劳动给予合理分成。三是强化灵活就业劳动权益保障,探索多点执业。完善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政策,支持搭建灵活用工供需对接平台。探索完善与个人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教育等行业多点执业新模式。

在培育共享经济新业态发展方面,一是拓展共享生活新空间。鼓励与群众生活密切的服务进行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线上高端品牌。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二是打造共享生产新动力。鼓励企业开放平台资源,共享实验验证环境、仿真模拟等技术平台进行共享。鼓励制造业企业探索共享制造的商业模式和适用场景。三是探索生产资料共享新模式。健全完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生产资料管理新制度,推动生产资料数字化和生产资料使用权共享,提高社会各类资产使用效率,畅通经济循环。四是激发数据共享开放新活力。积极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安全共享开放,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推动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健全数据流通制度环境。

光明日报2020-07-16

 

 

深挖“9亿网民”蕴藏的数字经济发展潜力 文章下载

深挖“9亿网民”蕴藏的数字经济发展潜力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对经济发展造成冲击的同时,也给数字经济发展带来了良机。在此次疫情中,数字经济在保障消费和就业、推动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立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是稳定经济发展大局的关键,而坚实用户基础则是关键中的关键。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4月28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较2018年底增长750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其中,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10亿。庞大的网民规模、购物群体成为拉动消费、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2020年一季度,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9%,实现逆势增长,正是得益于此。9亿的网民数量与7.10亿的购物用户、4.23亿在线教育用户规模、1亿人次线上办公规模……数字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值得深挖。

加快“新基建”,为数字经济“铺路”。“要致富,先铺路。”铺好“新基建”的道路,既是改善9亿网民用网体验的有效举措,也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前提。经过多年大规模投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日益成熟,以数字型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也已经启动,但“新基建”依然处在初级阶段,是发展数字经济必须加快铺设的“道路”。要与时俱进,用全面、长远的眼光认识“新基建”的必要性、紧迫性,抢抓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战略机遇,结合地方实际主动布局谋势、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推进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为发展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铺路”。

加强融合发展,为数字经济“赋能”。融合发展是激活9亿网民消费潜力、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效能的重要手段。融合发展,既包括技术融合,也包括产业融合。要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把握高校、科研机构创新的资源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携手攻克核心技术难关,推动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创新,增强创新支撑力。同时,要把握疫情防控带来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机遇,加强“互联网+外贸”“互联网+扶贫”“互联网+产业”等的融合发展,扩大数字经济发展领域和深度,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助力脱贫攻坚、稳定外贸,不断提高数字经济发展效能。

加强数字治理,为数字经济“护航”。9亿网民背后既有发展的潜力,也有服务的需求。只有加强数字治理,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庞大的网民规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发展效益。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更新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模式,加强网上政务平台的建设和优化,打通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数据烟囱”,营造规范有序、协同共治、开放共享的发展环境。要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同步树立更强的数据安全意识,以核心技术创新发展的方式和手段补齐安全“漏洞”,保障9亿网民的信息安全,织密数字经济发展的安全“防护网”。

荔枝新闻2020-04-30

 

 

杜庆昊:以数字经济助力新阶段高质量发展 文章下载

杜庆昊:以数字经济助力新阶段高质量发展

眼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引发各领域、各行业的业务形态变革和产业结构重构,生产的网络化、智能化特征日趋明显,数字经济为经济领域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路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建设数字中国,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这为我们把握数字变革的发展趋势、加快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近年来,以信息技术和数据作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其增加值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在三分之一以上并持续增加,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催生新发展动能、激发新发展活力、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方面将大有可为。从科技发展趋势看,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为“十四五”时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从疫情防控现实看,疫情防控推动消费和生产不断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以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协同生产等为代表的线上经济快速增长,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从国际国内环境看,主要国家都在加紧数字经济布局,国际竞争态势和复杂环境倒逼我国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总的来看,发展数字经济,不仅有利于强化市场动力和产业支撑作用,而且有利于强化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间的纽带,是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数字经济助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数字经济在优化资源配置确保供应链安全、加快资源流转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打通国民经济各环节的堵点,助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方面,要加快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布局,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另一方面,要鼓励“线上经济”“定制消费”等新模式发展,深挖国内市场潜力,为做大做强国内市场开辟新消费业态。此外,还要推动数字贸易发展,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技术交流、数据共享、市场贸易、信息消费等方面的合作,为促进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有效联通发挥纽带作用。

数字经济助力培育新动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数字经济的发展包含着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新发展动能的主要来源。一是着力加强数字经济关键领域和短板领域技术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维护我国产业链安全。二是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积极研发推广无人配送机器人等新产品,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层级。三是有效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继续保持消费互联网领先的同时,加快推进工业、服务业、农业领域的产业互联网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广泛应用数字化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商业模式,释放数字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叠加倍增作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数字经济助力释放新活力。经验表明,只有破除束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有效释放各方面的发展活力。总体来看,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推动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精准化,交易手段的数字化、移动化,市场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平台化,有利于调动市场主体创新的积极性,是释放发展新活力的关键所在。一是加快释放数据红利,尽快建立健全数据确权、定价、交易、跨境传输和安全保障的制度和机制,破除影响数据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明确数据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让数据的价值得到充分彰显。二是打造数字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在全国范围实现“一网通办”“一网可查”,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三是在稳步发展现有移动支付、网络支付体系的基础上,可考虑积极稳妥推动数字货币承担在计价、支付、结算等方面的货币角色,拓宽支付渠道,提高交易效率。

数字经济助力形成社会发展新局面。互联网深刻改变人类交往方式,社会观念、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深刻变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在舆论引导、社会治理、疫情防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十四五”时期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发展新局面的重要保障。一是营造网络良好生态,发挥好互联网“助听器”“连接器”“扩音器”的作用,准确把握新时代群众需求诉求,有效疏导社会情绪。二是发展数字经济就业,要继续大力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活服务业,支持发展各种就业保障平台,为灵活就业者提供就业和社保线上服务。三是技术赋能基层治理,充分借鉴大数据、人脸识别、手机定位、二维码等技术手段在疫情防控中成功应用的经验,积极构建“城市大脑”“智慧社区”“智慧乡村”等数字社会治理平台,推动社会治理、基层治理走向精细化和智能化。

经济日报2020-12-16

 

 

发展数字经济的新航向 文章下载

发展数字经济的新航向

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建议》也确立了我国发展数字经济的新航向。

一、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化发展

《建议》从两个方面确立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化”的新航向:“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是在传统产业经济和金融经济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经济形式,它催生了各种各样的新业态,这些新经济形式和新业态都依赖于“数字化”的生产方式。“数字化”的生产方式包括了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创新性技术的使用,这些新技术形式无论是从其生产者、生产对象、生产的产品来看,还是从其生产方式来看,都具有了“数字化”的基本特征,这种数字化的生产方式会不断向传统产业进行多方向、多层面、多链条的加速渗透,进而形成“产业数字化”;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推进“数字产业化”。《建议》中明确提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当我们对于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的改造之后,进一步需要考虑的就是形成数字产业链。数字产业链和数字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推进数字产业化的重要保证,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当前,我们正处于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机遇期。要抓住机遇发展数字经济就不能仅仅依靠几个大数据公司,而必须形成完整的数字产业链,打造集群化效应,这样才能“行稳致远”。此外,在发展数字经济,不断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建议》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而“数字经济”往往具有虚拟化的特征,因此我们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二、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化发展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这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用户基础。总体来看,数字经济的发展已经走过“数字化驱动”的1.0时代和“数据化驱动”的2.0时代,即将迈入“智能化驱动”的3.0时代。在“数字化驱动”的1.0时代,主要是各大企业借助于IT技术走上国际舞台,而在“数据化驱动”的2.0时代,“平台经济”成为了新的经济形式,这些平台经济主要以“数据”为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工具,如当前的脸书、阿里巴巴等,它们的总市值已经远超传统企业,而且发展周期更短,但当前我们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即将迈入“智能化驱动”的3.0时代,这种“智能化”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紧密相连。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创新技术的使用,以智能化为驱动的数字经济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发展周期的新引擎和新动能。

推进数字经济的智能化发展构成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它为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的一个核心议题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议》进一步指出,“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数字经济的智能化发展,不仅是一项经济事业,而且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我们要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水平,就必须依靠数字经济的智能化发展。

三、推进数字经济规范化发展

我们即将迈入发展数字经济的3.0时代,“智能化驱动”已经成为发展数字经济的新引擎,但“智能驱动”是一种崭新的驱动方式,我们必须对其进行规范性建设和管理。

其一,建立数字经济的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建议》提出,“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在传统的产业经济中,生产的原材料往往是各种“有形”的资源,如煤炭、钢铁等,这些资源具有消耗性、稀缺性等特征。但在数字经济中,“数据”作为一种“资源”,具有了无形性、可复制性等崭新特征,但这些数据资源也极容易被大数据公司无偿占有。因此,我们在“数据”的生产、流通、分配、交换等环节都要建立相应的标准规范,做到产权清晰、流通顺畅、安全有保证等。

其二,基础公共信息数据要有序开放。“数据”主要分为了三大类,即个人数据、企业数据和公共信息数据。《建议》提出,“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个人数据和企业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要遵从市场经济的逻辑,而“基础公共信息数据”则要遵从“共享”逻辑,因为它所关涉到的是广大人民的普遍利益,只有实现了这些公共信息数据的有序开放,才能构建起开放共享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

其三,保障数据安全。《建议》从两个方面对于“数据安全”提出了明确要求:“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公共信息数据的开放和共享是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保证。由于数据本身具有可复制性等特征,因此,我们在处理个人数据和公共信息数据的时候,既要注重数据的共享性,同时又要做好信息安全防护,这种防护既包括技术层面的防护,也包括产权、隐私权等法律层面的防护。

四、推进数字经济国际化发展

中国已然是一个数字经济的大国。《建议》提出,“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只有积极参与到了数字经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中,我们才能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发言权。当前,我国发展数字经济的水平和能力已经取得国际领先地位,但国际上所通行的互联网治理规则却是由一些发达国家主导。尤其在近几年里,逐渐出现了“逆互联网化”“逆全球化”等现象,这也表明了传统的互联网治理规则亟待更新,尤其是在数字经济发展的今天,国际上呼吁改变现状、建立新治理机制的声音越来越大。我们应把握好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增强参与数字经济国际规则制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握好时机和重点,尤其是在数字经济的治理权力、安全配置、边界设定、议事规则等核心问题上,提出自己的核心主张,坚持多边协商谈判,遵循从区域到全球、从边缘到中心的渐进式参与原则,谋求在一定领域取得突破。

【本文系2020年度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的数字劳动研究”(SC20C008)的阶段性成果】

西安市商务局2020-12-24

 

 

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重庆数字经济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 文章下载

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重庆数字经济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

核心提示

近日召开的重庆市发展数字经济推进大会提出,要围绕数字经济开放合作、法治化标准化、安全管理、监管服务抓改革创新,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潜能。面对这一系列课题,重庆有关部门、机构和企业将如何谋划?

对此,本报记者邀请相关部门及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探讨。

主持人:

本报记者 白麟 杨骏

嘉宾:

市商务委主任 张智奎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戴明

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王志杰

猪八戒网副总裁 龙梅

加快数字经济改革创新,重庆大有可为

重庆日报:围绕数字经济改革创新,重庆的提升空间和工作重点在哪里?

张智奎:重庆市发展数字经济推进大会指出,要围绕数字经济开放合作抓改革创新。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消费持续回暖的新动能、“新蓝海”,以数字经济赋能商务高质量发展,将是未来商务工作重要的改革方向。

我们将围绕三个方面加强数字经济改革创新:一是深度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国内合作,依托智博会、西洽会等国家级开放平台,纵深推进数字经济领域开放合作;二是全方位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服务业开放体系,着力发展数字贸易,探索自贸区跨境数据安全流动模式,推动互联网和信息服务、运输服务、金融服务、文化旅游、医疗大健康、会展商务等重点领域扩大开放,持续增强服务业发展动能和国际竞争力;三是积极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跨境电商等线上消费、线上生活服务新业态。

王志杰:打造“智慧之城”,是市委、市政府对两江新区的新定位。加快数字经济开放合作抓改革创新,是两江新区打造“智慧之城”的重要方式。

具体而言,我们要加快提升数字经济创新平台能级,充分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加快智能产业和智能制造集聚发展。要发挥两江协同创新区等重点平台引领作用,加快优质创新资源集聚,增强数字经济原发性创新、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和专业化服务能力,抓好场景化落实,统筹推动“智慧+”各领域。

同时,两江新区还要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依托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云计算中心等挖掘大数据价值,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补齐新型基础设施短板,加快5G、工业互联网、区块链、车联网等新基建进度。

戴明:信用是数字经济各领域改革创新最重要的保障之一,信用经济也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数字经济法治化,重庆需要加快《重庆市社会信用条例》立法进程,配套出台信用评级评价、信用修复、信用异议处理等配套规章制度。

在数字经济相关的信息安全方面,未来重庆将依托区块链技术完善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运用云安全、安全态势感知、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先进理念和技术,确保信息平台运营安全。依托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开发全国中小企业信用融资平台(重庆站),支撑“信易贷”“信易融”等大数据金融产品,助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开发“信易游”“信易租”等“信用+”场景创新,更好地为市场主体服务,提升全市营商环境。

龙梅:大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源之一,数据安全则是创新的重要保障。对此,政府需要加强管理,守住、明确数据伦理的底线,加大数据立法,用法律为数据伦理划线。此外,管理机构需要广泛地对企业和社会进行调研,基于社会治理和企业发展的场景,通过提供和打造标准化数据接口推动数据共享,助力市场推出更有利于产业发展、人民美好生活的产品与服务。

多领域探索,数字经济改革创新亮点纷呈

重庆日报:目前在与数字化结合方面,各个相关领域取得了哪些亮点成果?

张智奎:会展业受疫情影响严重,却也探寻了新的发展路径。未来,“线上+线下”将成会展业融合发展新趋势,数字化将为会展赋能。通过5G、VR/AR等新基建技术优化提升会展业“人、货、场”新格局,打造云展会、云节庆、云博览、云体验等系列平台,赋予会展业新的生命力。

目前,重庆正在着手打造“会展云平台”,将部分会展活动的功能转移到线上进行。比如,今年6月10-12日,重庆通过“线上办会”的模式,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会展创新者大会。3天时间里,北京、上海、杭州、台北、重庆“五城”联动,五大平台同步直播,905.8万人次的观众“云”端参会,这是重庆在数字经济时代在会展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

王志杰: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全球蔓延严峻形势,广交会、服贸会等均在线上举办,取得了良好效果。悦来国际会展城、礼嘉智慧公园都是两江新区打造“智慧之城”的重要平台,也在着力探索相关产业与数字化的结合。

重庆国际博览中心率先在全国提出了智慧展馆的概念,推出了“智博会现场服务平台”,集交通、餐饮、展会资讯、观展导航、物品租赁、个性化体验等服务于一体。此外,在已实现5G全覆盖的基础上,国博中心还探索“VR探馆”,实现“线上+线下”观展融合。

在礼嘉智慧公园,两江新区将以筹办线上智博会为契机,加快培育线上业态、发展线上服务、推动线上管理,深度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戴明:我市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四个领域,结合数字化,重点关注群众关心的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等诚信缺失问题,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共用、公开,并对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营造“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诚信氛围。

目前,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与国家平台、50余家市级部门、所有区县对接,实现信用目录管理、数据清洗比对、信用大数据分析等核心功能;“信用重庆”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实现了信用“红黑名单”等“一站式”公示和查询,逐步成为市民“信用之窗”。

龙梅:数字经济安全管理,在猪八戒网所在的企业服务领域尤为重要。因为我们服务都是非标准化的,涉及到交易纠纷的争议维权、数据存储安全,以及版权等很多问题。近年来,猪八戒网通过科技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等方式,推出了一系列安全保障措施。

在科技创新方面,猪八戒网联合重庆市版权局等机构,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造了“服务联盟链”产品,该产品攻克了基于第三方保全的线上动态实时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提出了数据合并打包上链技术,研发了数字作品版权保全防篡改系统,解决了在线交易知识产权保护的难题。

在运营模式创新方面,我们在2019年底成立了安全管理委员会,下设5个安全工作组。同时,我们还制定了“安全管理与事件处理办法”,确保出现安全事件后最短能够在10分钟内响应。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重庆日报:围绕四大方面抓数字经济改革创新,接下来我们有哪些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张智奎:我们将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数字经济国内国际开放合作:一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引进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壮大本土特色线上平台,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服务企业,推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二是推动消费供给升级,着力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新模式,探索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三是推动社会服务升级,建设智慧商务大数据平台,推动商贸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基于大数据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同时,通过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的数字化探索,倒逼制度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潜能,强化数据驱动与共建共享。

王志杰:在围绕数字经济开放合作抓改革创新方面,重庆肩负着成渝地区联合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重要使命。

作为重庆发展数字经济的主阵地,两江新区将进一步携手天府新区,联合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加强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共同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共建数字双城经济圈。

戴明:未来,我们将全面推动信用承诺制,无失信记录的市场主体可享受容缺受理快捷通道;以信用评价和“红黑名单”为基础,对企业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与信用等级相结合,对守法诚信主体“少检查、不打扰”,对违法失信主体“密检查、强监管”。

龙梅:除了自身的数字经济安全管理外,作为一个服务交易平台,猪八戒网还有2200万企业用户。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和运营手段升级,重点解决盗号、刷单、黑产批量注册、业务违法、支付安全、认证安全等问题,助力平台商家合规经营、诚信经营、安全经营,妥善解决服务交易纠纷。

在面向平台雇主企业方面,我们将为企业打造以数字化灵活用工平台为代表的信息服务矩阵,助力企业高效合规地通过灵活用工降本增效,以低成本方式实现数字经济安全管理。

市商务委三方面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1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引进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壮大本土特色线上平台,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服务企业,推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2推动消费供给升级

着力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新模式,探索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

3推动社会服务升级

建设智慧商务大数据平台,推动商贸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基于大数据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同时,通过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的数字化探索,倒逼制度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潜能,强化数据驱动与共建共享

资料来源:市商务委

案例>>>

忽米网为21个行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小小“工业身份证”有大能耐

本报记者 白麟 杨骏

生产效率提高25.4%,产品不良率降低50%,研发周期缩短33.3%,运营成本降低22.1%……近期,忽米网为重庆集诚汽车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实施智能化改造后,该公司各项生产运营指标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其中的关键,来自一枚小小的“工业身份证”及其背后的技术——标识解析。

“标识”是产品、设备等的“身份证”,记录其全生命周期信息;“解析”指利用“标识”进行定位、查询。标识解析体系,为企业每个产品、零部件、机器设备等赋予唯一的“身份证”,从而形成工业万物互联互通的神经枢纽,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资源和关键基础设施。

这样的“身份证”,在集诚汽车电子随处可见:任何一台组装加工设备、一个零部件、一个物流框、一件成品上,都有一个小小的二维码。通过遍布工厂的扫码设备,可以查到关于这个“身份证”主人的一切。

“这大大提升了生产的信息化水平。”集诚汽车电子制造中心项目负责人叶兴亮表示,该公司产品批次多、参数复杂,过去全靠工作人员对设备的加工参数进行逐一比对、录入和调试,不仅低效还容易出错。现在,生产线工人扫一扫二维码标识,系统就会清楚地知道应该匹配什么样的加工参数,并把参数快速自动匹配到设备上投入生产,从而实现了产品标识化和设备加工定制化,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也提升了设备自动纠错防错能力。

宗申动力摩发1011线,也是忽米网以标识解析、云MES等核心技术能力改造生产线的成熟案例之一。如今,宗申动力摩发1011线与传统的自动流水线相比,生产线人员减少70%,自动纠错防错能力提升10.6倍,作业自动化率增长10倍,人均效率同步提升了4倍。

目前,忽米网已依托标识解析等核心技术,为21个行业打造了智能化解决方案,应用场景覆盖工厂车间、物流仓储、城市交通、产业园区、车联网、城市建设、节能管控等。忽米网CEO巩书凯介绍,中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目前已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武汉五大城市完成部署上线。忽米网是全国首批、重庆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并已接入了国家顶级节点,正推动上百万家中小型企业“上云上平台”。

接下来,忽米网将搭建实时“5G+区块链”的物联网底层能力,构建以“工业App+云产品+动摩行业标识解析体系”为核心的开放式产品应用平台,通过生态聚集,形成跨行业的千亿级平台。

重庆日报2020-07-08

 

 

“十四五”加快数字经济发展需关注的六项政策举措 文章下载

“十四五”加快数字经济发展需关注的六项政策举措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数字经济也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将通过在供给侧加强结构性改革和数字化转型,在需求侧推动新型消费发展,构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高效畅通的经济体系,有效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时期加快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特别重视以下六个方面的政策举措。

第一,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认为,每一次产业革命的兴起都伴随着配套基础设施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变革的必然条件。因此,我国在“十四五”时期需要高度重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一是加快研制新基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从中长期的角度谋划新基建的发展路径,根据信息型、融合型和创新型基础设施的不同特征,确定不同的发展节奏与重点领域。二是将新基建发展政策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等中长期规划结合起来,新基建与传统基建显著不同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具有较强的技术属性和较高的技术门槛,因此需要紧密贴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避免出现偏离技术发展轨道的现象。三是将新基建政策与产业发展指南等中短期规划紧密结合,新基建是新技术与新产业融合的产物,参照产业发展指南推进新基建,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加快技术应用的落地速度。

第二,加快推动数字经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劳动、资本与数据要素的有效配置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一是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布“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清单,鼓励领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由基础研究向重大创新的转化速度,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通用数字技术领域的操作系统、底层算法、高端芯片等的研发创新。二是加快行业应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深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支持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加快具有行业通用性解决方案与软硬件产品的协同研发,建设具有全方位、一站式服务能力的科技社团、创新联盟等中介组织。三是加强安全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监测预警和态势感知等关键技术研发与服务创新,提高对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第三,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市场主体。

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数字经济领先企业,发挥领先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生态共同体;严格落实公平竞争政策,鼓励数字经济市场结构的合理有序调整,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规模效应;支持国内企业积极进行国际业务拓展,并防止国外企业对国内企业的恶意并购。二是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在数字经济领域坚持包容审慎和协同监管的基本原则,减少数字经济企业在创办经营过程中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制定数字经济领域的企业行为负面清单;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的分类分级开放,强化数字经济治理能力的优化提升。三是加快扩大数字消费市场,鼓励企业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及时洞察市场需求并调整产品及服务供给,激发智能终端、本地电商、直播带货、数字内容、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数字经济消费需求,建设新型消费示范城市。

第四,积极促进新兴数字产业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新兴数字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分别构成了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主要内容,其中前者主要包括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内容,后者则主要是指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后形成的产业形态,如智能制造、智慧文旅、智慧医疗等。一是完善新兴数字产业与新业态新模式的产业链布局,鼓励各地依据自身的禀赋条件与比较优势,选择恰当的行业部门和价值环节进入,降低与邻近省份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加快形成产业结构协同互补的区域结构格局。二是加大对新兴数字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的投资力度,明确政府资金、创业投资和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范围与标准,强化对新兴数字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的投资牵引,创新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的合作机制。三是为新兴数字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与必要的财税支持,在金融服务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发适应数字经济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对数字经济企业的估值方法与上市方式;在财税支持方面,提高财政资金对数字经济企业的奖补额度,适当降低对数字经济企业的应税税率或实施最低应税额度,营业收入低于最低应税额度的企业可以享受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

第五,搭建数字经济发展的平台载体。

根据对我国各省(区、市)数字经济发展政策的分析,各地在发展数字经济过程中高度重视平台载体政策工具的应用,在“十四五”时期需要进一步发挥平台载体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是建设产业发展园区平台,鼓励各地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建设数字经济特色园区,打造以优势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并沿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拓展延伸,加强数字生态共同体建设。二是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平台,针对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数字政务、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业态,通过遴选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全面展示数字经济新业态的技术特征、成长机制与发展成效,打造可复制和通用性高的数字经济解决方案。三是建设交流合作与推广平台,支持各地充分整合全价值链上下游资源,搭建集创意设计、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品牌推广、人才交流等于一体的平台载体。

第六,积极参与国际数字贸易与国际规则制定。

数字经济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双循环”的效率与质量,优化“双循环”的环节与结构。因此,一是建设面向周边国家的数字基础设施基地,加强对5G基站、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基地等的建设,满足周边国家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数字基础设施的需求,扩大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文旅、智慧医疗等领域的解决方案供给规模。二是促进数字产品的出口贸易,加大对数字内容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培育扶持一批掌握关键技术与知识产权的数字内容提供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网络影视、文学、动漫和游戏等数字产品的出口贸易规模。三是积极参与国际数字经济发展规则的制定,鼓励本土数字经济企业更多地参与国际数字经济发展组织与数字经济规则谈判,在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数字服务税、跨境数据流动、隐私合规等领域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与决策权。

腾讯研究院2020-12-02

 

 

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 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天津稳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文章下载

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 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天津稳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为贯彻落实国家数字经济战略,深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天津市持续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孪生、5G、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和集成创新,探索构建“设备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企业数字化—产业链数字化—数字化生态”的典型范式,积极培育“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数字化生态,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支撑。

一、服务赋能,需求引领服务升级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天津组织网信企业立足自身优势贡献企业力量,发布3批《网信企业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产品服务清单》,共征集78家网信企业提供的470项相关产品服务,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大数据、信息化支撑。在服务企业复工复产方面,天津市政务服务移动端平台“津心办”已上线900余项市级法人办事事项,涵盖设立变更、准营准办、资质认证等领域。推出“企业复工复产轻松办”专区,发布天津市惠企政策信息及复工复产资讯,方便企业办事。上线“小微企业金融帮扶”版块,一站式集纳各大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信贷功能,帮助小微企业解决疫情期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下一步,天津市将继续运用“津心办”一网通办平台,发布相关政策、工作动态、数字化转型企业标杆和典型应用场景、平台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名单等内容。会同天津市重点园区和企业,探索建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动鲲鹏生态产业链相关产品在津应用,促进相关国产化计算产业主体之间的交流和深度合作,促进供需对接和知识共享。依托数据开发者平台,推动数据、算法、计算资源等开源,助力数字化转型。

二、示范赋能,选树典型应用场景

为构建共享、开放、融合、创新的大数据生态体系,天津启动“大数据应用场景建设计划”,面向全球发布100个具有突出创新引领型需求和应用推广价值的大数据应用场景。举办首届天津市大数据产业峰会暨数字经济高峰论坛、“数据开发者大会”和“大数据创新应用大赛”等交流活动。启动优秀大数据人才、优秀大数据企业、优秀大数据应用场景解决方案、重点大数据项目“四个一百”征集活动和“我学大数据”系列活动,征集各类典型案例500余个。

下一步,天津市将发挥电信运营商大数据中心聚合效应,带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5G、车联网等上下游产业集聚。深化“我学大数据”“我用大数据”系列活动,遴选并推广100个大数据应用场景中具有示范作用的解决方案。

三、业态赋能,产业生态繁荣发展

构建以飞腾、麒麟、360、曙光、南大通用等企业为代表的“PKS”生态体系,汇聚了今日头条、滴滴、天地伟业、58同城、腾讯数码、中汽研、云账户、超算中心等一批大数据龙头企业。支持“天河三号”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研制、中科曙光高性能计算技术体系建设,推动飞腾、麒麟、南大通用、中船重工707所等深化自主可控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激光扫描模组等关键技术突破,促进深之蓝、一飞智控、天地伟业等迭代工业级水下智能装备、无人机集群控制、智能安防等关键设备。初步构建起“滨海先行,辐射周边,以点带面,协同推进”的数字经济发展态势。

吸引阿里巴巴、平安、北大研究院、易华录等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在津投资建设阿里巴巴天津中心、数据智能联合实验室、大数据可信共享联合实验室、天津数据银行等项目,推动网信大厦、京东云、海康威视、紫光云和华为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等重大合作项目落地实施。积极承接首都资源转移,加强与北京中关村管委会产业链协同、创新协同、工作协同,服务百度(滨海)创新中心等300多家企业落户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逐渐形成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特色发展领域。

下一步,天津市将围绕数字基础设施、大数据核心技术、数据服务和数据安全防护四条产业链,持续实施强链、补链、拓链专项工程。支持引导开放企业数据等资源要素,为中小微企业主、创客提供企业内创业机会。

四、创新赋能,加快核心技术攻关

持续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重大专项,创新采取揭榜制和里程碑式管理机制,重点攻克认知计算框架、智能核心算法等大数据关键共性技术,打造以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分析与挖掘、安全、智能应用为一体的大数据应用示范,促进大数据产业链形成有机链条,强化产业链内部有效衔接,推进上下游互为应用场景,立足“需求牵引、技术互动”,推动上下游互为供求协同发展。推进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支持大数据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充分汇集技术、成果、服务等资源,解决共性技术问题,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下一步,天津市将征集《天津市数字化转型关键技术和产品名录》,引导产学研用创新资源向重点领域聚集。组建天津市大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形成协同工作架构。完善天津市空间地理库,更新图层数据和坐标数据,向企业和市民提供电子地图。

五、机制赋能,强化转型支撑保障

强化数字化转型项目资金支持。2019年度共组织三批智能制造专项大数据全业态和网信军民融合领域项目的申报,“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网信融合分析平台”“智能公交大数据平台”“大宗商品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等项目获得专项资金支持。在2020年智能制造专项资金中新增市级大数据试点示范项目、大数据企业评估、大数据交易等支持政策。

拓展数字化转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天津科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高校获批开设大数据相关专业并开始招生,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开通大数据相关专业,部分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开发相关专业课程,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下一步,天津市将持续完善大数据全业态集聚发展项目以及市级大数据试点示范项目的地方支持政策。探索“云量贷”落地模式,做好银企对接,对经营稳定、信誉良好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指导市大数据协会,搭建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创新面向上下游企业的信用贷款、融资租赁、质押担保、“上云”保险等金融服务,促进产业和金融协调发展、互利共赢。

未来,天津将从服务赋能、示范赋能、业态赋能、创新赋能、机制赋能五方面持续发力,深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积极响应“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倡议,释放数字经济强劲势能,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疏困脱困,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国网信网2020-07-13

 

 

临汾经济开发区抢滩数字经济新高地 文章下载

临汾经济开发区抢滩数字经济新高地

11月19日,临汾经济开发区与山西长城科技信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携手建设临汾智慧屏生产基地项目,副市长张翔出席签约仪式。

山西长城科技信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科技”)成立于2019年,是山西长城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配套的适配中心基地。长城科技立足计算机国产化服务,全力打造西部地区高技术、高效率、高素质的技术团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长城科技为国产化替换提供软件、硬件的适配服务,长城科技的业务涵盖了网络安全及信息化、软件适配、系统集成、计算机硬件销售、软件研发等方面,是西部地区唯一一家能够在飞腾和银河麒麟环境下适配的公司。这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将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加强全方位合作,形成优势集成与互补,促使临汾智慧屏生产基地项目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资运营等各个方面全方位提速。

张翔指出,开发区是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的桥头堡和主战场,推进开发区建设是临汾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以来,市政府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契机,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的总体思路和要求,贯彻落实市委“1343”工作思路,打造华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和智慧应用先行区。目前,临汾市即将出台《要素跟着项目走“1+5”实施方案》,深化开发区“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健全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细化完善“领办、代办、专办、一网通办”服务措施,主动对标先进地区,优化政务环境,提高办事效率,全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同时,临汾市扎实开展靓城提质“三大行动”,进一步改善城市面貌,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积极对接,加快推进项目落地,临汾经济开发区要搭建平台、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当好“店小二”,发挥“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都是招商引资”的责任担当意识,精心服务企业发展,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的大突破拉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全面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步伐。

临汾经济开发区2020-11-24

 

 

 

三措并举,为数字经济人才厚植成长沃土 文章下载

三措并举,为数字经济人才厚植成长沃土

作者:浙江工商大学管理工程与电子商务学院教授、副院长 伍蓓;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研究员 尹西明

“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重视基础研究的过程性、应用研究的推广性、数字技术的普适性,建立科技创新人才业内化、社会化和开放化的评价认可机制。”

2020年9月举办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5.8万亿元,占GDP比重的36.2%。

9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致辞时指出,要“加快数字领域国际合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积极促进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蓬勃发展,推动世界经济不断焕发生机活力”。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发展,重塑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竞争格局,同时也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全新挑战和更高要求。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数字人才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数据、机器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科技金融等前沿学科带动了数字技术强势崛起,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应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通过“顶层设计、产学融创和国际合作”三大举措,培育具有超强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缜密数据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可以引领数字经济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从而推动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

顶层设计

重构数字经济背景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我国要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数字经济背景下科技创新人才需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并具备数字化能力与思维、高度综合的创新能力和商业实践技能。因此,数字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从以下三点着手。

一是在基础学科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基础学科建设,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的培养;聚焦优势特色的数字学科建设,增强数字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突出基础学科研究能力、强化宽口径学习,注重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

二是优化专业布局,发展数字经济相关新兴交叉专业。注重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开辟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大数据工程、金融科技等新兴交叉专业;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增强数字知识、技能与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特别注重培养数字经济思维和大数据分析能力、洞察商业逻辑和数据价值、数字规则,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数字化、智能化能力培养。

三是重塑课程体系,嵌入新一代的数字经济技术。推动数字经济与多学科、多专业的深度融合,设置大数据概论、大数据技术架构与实践、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前沿课程,提升科技创新人才的数字新技术运用能力;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构建全面、多样、融合能力强的科技课程体系,为数字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前沿知识。

产学融创

搭建数字经济背景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开放平台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数字经济时代,高校应主动面向区域、行业和产业办学,深化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积极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全面加速数字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顶尖数字人才的培养。

一是科教融合,全面推行数字经济的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围绕数字经济领域基础理论、关键共性技术和大数据支撑平台等方面需求,建设大型数字经济实验室、前沿数字科学中心、大数据服务中心等数字基地,构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科技创新人才创新链,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组建数字经济的发展专家委员会,加大对数字经济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集聚,完善数字经济领军型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培育计划,做好数字经济背景下科技创新人才梯队的建设和培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成为数字经济背景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智库,不断将数字创新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可应用的理论体系和商业实践。

二是产教融合,打造开放共享的数字经济协同育人平台。鼓励高校联合数字经济领域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建设“政府引导、高校主导、多元参与”的数字经济产业学院或大数据产业基地,提供任务式、项目式的数字经济研习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综合实践能力;组建行业精英、高校专家为主体数字经济师资队伍,共同参与数字经济课程开发、实习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工作,实现高校数字创新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所需创新人才的无缝对接;鼓励企业和高校整合优质资源,建立新兴产业的数字化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重点培养顶尖数字化科技创新人才,形成数字人才高地。

三是健全机制,构建柔性多元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根据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潜力、专业背景、价值观等,可分为领军型、骨干型和一般科技创新人才,分别制定个性化的激励机制,给予较好的上升和发展空间;依托大平台、大项目,结合数字经济新技术、新业态,锤炼和塑造数字经济背景下科技创新精英人才,考核其创新能力、引领作用和科学贡献;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重视基础研究的过程性、应用研究的推广性、数字技术的普适性,建立科技创新人才业内化、社会化和开放化的评价认可机制。

国际合作

形成数字经济背景下科技创新人才的世界格局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我们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科技创新人才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需下大力气培养拥有数字技术、具有全球视野、符合数字经济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

一是境内境外双重培养,建设面向世界的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体系。境内培养主要从师资队伍、前沿课程和国际交流活动三方面入手,组建具有数字经济背景的国际化师资队伍;聘请海外知名学者和企业精英,开设数字技术前沿课程;举办跨文化国际交流活动,创造良好的国际氛围。境外培养主要从学习交流和联合培养两方面深入合作,打造海外实习基地,举办数字经济相关的国际竞赛、国际会议、夏令营、交换生项目等活动,并与国际知名高校数字经济实验室或研究中心联合培养高层次数字化人才。

二是线上线下双线互动,推动数字经济在线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通过“互联网+”“智能+”等数字化教学模式,建设一批高质量、凸显中国特色数字经济类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依托国内外国际慕课平台进行推广和传播;突破时空限制,与国际知名大学深入开展双边、多边国际合作,建立包括学分转换系统、学分互认系统以及学历资格框架在内的“云大学”机制,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联合国内外知名数字经济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举办国际数字经济“云”论坛、“云”研讨,洞察数字经济最前沿的研究。

三是开展国际合作双向模式,构建数字经济的国际合作网络。一方面支持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知名机构建立数字经济的国际合作网络,以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引才引智;优先引入国际知名大学的数字经济学科前沿课程,开办海外名师讲堂,形成良性的交流运行机制,建设高层次上规模的办学合作项目,加大与国外大学互派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鼓励高校依托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背景,面向“一带一路”招生,开设海外“云”校区,输出中国数字经济典型案例和教育范本;打造“跨境电商”“数字中国”等来华留学重点项目和精品工程,做强“留学中国”品牌,深化国际合作。

科技日报2020-11-06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