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与新民学会红色文化传承调查报告
一、调研背景
岳麓山汇聚了湘楚文化的精华,名胜古迹众多,革命圣迹遍布且植物资源丰富。老树苍劲挺拔,绿郁青葱;山涧泉流终年不涸,颇有清幽之感。这里有许多革命先驱的墓葬,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庄严肃穆。这里是革命的种子发芽的地方,是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一座岳麓山,记载着辛亥革命的历史,记载着许多英烈的事迹。同时,红色岳麓,是共产党革命火种的初燃之地,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策源之地,更是凝聚新时代磅礴伟力的奋进之地。红色文化,百年弥新,成为岳麓精神光谱中最闪亮的色彩。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回望百年风云,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在长沙岳麓山脚下,藏着一个安静的农家小院,这里就是新民学会的旧址,巷口牌楼上写着蔡畅的题词:“新民学会建党先声,毛蔡寄庐流芳千古”。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13人在这里召开成立大会,创建了新民学会,学会的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学会会员渴望从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这批热血青年,在中国新旧时代交替,社会激烈碰撞之际,怀着一腔热血豪气,无所畏惧上下求索,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1920年2月,蔡和森来到法国蒙达尼,收集到了上百种马克思主义的相关书籍,并进行了深入研究。作为五四运动时期影响力最大的进步团体,新民学会会员最多时达78人,其中41人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1年6月29日,毛泽东和何叔衡从长沙赶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从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百年奋斗史。
二、调研目的
2.1 深入了解岳麓山红色文化
岳麓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湘江西岸,这是一座英雄之山、革命之山、文化之山:长沙会战,三战三捷,岳麓山作为炮兵主阵地,因地理位置的优势在会战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促成了长沙会战取得重大胜利,如今仍保存着会战碑、英烈公墓、炮台战壕等抗战遗迹。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同友人时常活动在岳麓山附近,夜爬岳麓山、露宿爱晚亭,在读书的同时,锻炼身体,也沉淀着自己的思想。毕业后,毛泽东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寄住在如今的岳麓书院的半学斋。他们一边读着书,一边作今后的计划,思考自己向何处去,湖南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可见,岳麓山文化沉淀十分深厚,是一个地点集中、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抗日战争纪念地,然而,目前人们对此处历史了解还不够深入,传播面也仅局限于到访游客。因此,此次调研的目的即为深入挖掘岳麓山红色故事、深入把握抗战历史并扩大传播面。
2.2 深入了解新民学会红色文化
岳麓山上,抗战遗迹镌刻着历史记忆;岳麓山下,新民学会旧址聆听着建党先声。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热血青年汇聚在此,发起成立进步团体——新民学会,共同商讨拯救国家民族的新途径、新方法,埋下了一颗红色火种。
如今,这里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此次调研,我们走进新民学会,即是为了探索这里发生的故事,体会蕴含的革命精神。
2.3 追寻革命遗迹,赓续红色血脉
红色,象征绝对忠诚,昭示坚定信仰。这种“中国红”,深刻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中,成为中国人忠诚坚守的源泉。岳麓山上和山脚的新民学会旧址蕴含着深厚的红色革命精神,需要青年人继续传递下去。为了用好身边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我们开展了这次实践调查,借此来培固民族精神之“根”,熔铸理想信念之“魂”,涵养核心价值之“源”,提升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2.4 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形式。此次实践调研,不仅是为了完成作业,更是为了在实践中领会红色精神、将理论内化为思想。此外,成员相互沟通、共同策划、配合完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合作精神、锻炼协作能力的机会。
2.5 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专业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而讲好中国故事,也需要讲好中国独特的红色故事。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积极运用本专业知识技能,应该主动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责任和使命,讲好红色故事,要坚持内容为王、传递真善美和正能量,而此次实践为我们用专业技能讲述红色故事提供了良好契机,在调研基础上领悟精神内涵并提升专业水平,无疑是两得之举。
三、调研意义
3.1 有利于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把红色基因传下去
新民学会旧址、忠烈祠、长沙会战碑、古塘湾地下党支部等红色遗址遍布四处,黄兴、蔡锷、陈天华、刘道一等革命先驱魂归于此,毛泽东、蔡和森、杨昌济、徐特立等众多革命前辈留下足迹……这片“肥沃的”红色文化土地蕴含了极具价值的红色文化和需要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具有独特深远的教育意义。
3.2 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形式,有效发挥红色文化本身的教育意义
我们从实践中学习了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包括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物、标志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等,充分利用革命历史、革命传统精神和党的理想信念等独特资源,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素养。
3.3 有利于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和增进爱国主义感情
如今中国与世界交流频繁,思想开放多元,各种思潮涌入中国,作为大学生可以接触、了解到不同立场、不同类型的文化思想,容易受到影响,甚至有个别学生出现偏离社会主义的情况,对国家和社会情感淡漠,通过红色文化调研实践,可以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爱国之情,看见中华人民不屈的意志,增强民族认同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励我们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增进爱国主义感情。
3.4 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紧紧把个人的人生目标同祖国和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的伟大情怀
我们可以在红色文化资源中学习革命伟人们先人后己、舍身忘我、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学习他们践行党的宗旨、发扬优良作风,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学习他们在处理矛盾时的昂扬斗志和革命激情,在应对复杂环境和风险挑战时的机智与坚韧。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筑牢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思想道德防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5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
从最初的“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到“五四运动”后的“改造中国与世界”,毛泽东、蔡和森领导下的新民学会及其会员,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得到进一步历练和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创新精神,而红色文化教育展现了革命先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有助于磨炼大学生意志,培养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玉汝于成的精神境界。
3.6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激发凝聚力,共同抗击新冠疫情
青年有力量,国家有希望。当代中国青年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的大战大考中,应怀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挺身而出,满怀激情,朝气蓬勃,挺起年轻的脊梁,担当时代的使命,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写出动人心弦的担当新篇章。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中淬炼铁肩膀,在层出不穷的创新创意中展露才华与智慧,构成一幅奋勇争先、生龙活虎的青年群像。
四、调研方法
4.1 文献查阅法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们通过翻阅书籍、网络检索等形式,搜集关于红色文化的资料和长沙市当地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资料,在已有认知上,对红色文化和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有进一步的客观认知。
4.2 问卷调查法
我们团队设计了调查问卷了,为线上调查问卷,共计12个题目,内容包括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收集关于岳麓山与新民学会红色文化传承的认知程度的初步了解。
4.3线上自学法
此次线上实践,我们还采取了聆听线上讲座、小组线上讨论等形式加深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五、调研结果
5.1 问卷调查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一共有252人参与填写,其中大二和大三人数最多,共占总人数的55.95%,接受问卷调查的同学绝大部分和党关系密切,70.64%的同学是党员或者正处在积极争取加入党的进程中,此外还有14.29%的同学是共青团员。
问卷显示,大约三分之一的同学只参观过岳麓山,24.6%只参观过新民学会,此外同样24.6%的同学表示岳麓山和新民学会都参观过,还有13.1%人表示,两者都未参观过。这反映出岳麓山作为一个红色和旅游知名景点,知名度很高,也引起同学们广泛的游览兴趣,而新民学会作为岳麓山山脚下的一个红色景点,知名度次于岳麓山,关注度没有那么高。?
从同学们选择的游览原因来看,四个明确的选项都得到一定比例的支持度。可见,同学们参观岳麓山和新民学会,最看重欣赏自然美景;此外这两个景点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常见选择,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推荐,鼓励更多的同学亲自体会校园旁近距离的红色文化;来到岳麓山还可以爬山徒步锻炼体魄;在心情和身体得到滋养的同时,精神也得到红色历史的熏染和洗礼。
从第五题来看,我们了解到同学们对这些与岳麓山和新民学会紧密联系的革命先辈的了解程度。毛泽东、杨开慧、李维汉、罗章龙、蔡和森的知名度最高,皆超过40%的比例。而罗章龙、郭亮、蔡畅、李维汉等人的知名度较低,都未超过20%。整体而言都不超过60%,这说明,岳麓山和新民学会所承载铭记的革命先辈们的故事还有待向公众更多的宣传和推广。
受访者们多数认为,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有34.52%的同学认为学习红色文化是可有可无的,还有25.4%的人认为没有必要,这反映了我们的同学对红色文化和历史的了解意愿还有待提高。从期望的了解方式来看,实地参观红色景点和课堂书本学习成为同学们最认同的了解红色文化的方式,都超过60%的比例。此外,红色文化相关改编电视剧、阅读相关理论著作则较少,皆占受访者的45%上下。而从期望了解红色文化的具体途径来看,电视报道、短视频平台和书籍刊物都得到了50%以上的支持率,青年大学习支持率最低,为24.6%。这两个问题反映出同学们大部分有从各种渠道了解红色文化的意愿,但会更希望以更创新和深刻的方式了解红色文化,寓教于乐,而不是刻板地知识听讲。
同学们多数认为,缅怀先烈、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个人的正确价值观是参观红色景点的意义,其次有一半左右的人认为进行政治教育也是重要的意义,也有26.19%的人认为参观红色景点也有单纯的欣赏的意义。此外,同学们对岳麓山和新民学会这两个具体的红色景点的意义,也有一些共同的认知。例如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有超过70%的人支持。而激发民族认同感,树立远大志向;推动祖国繁荣和进步,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扩展历史知识,缅怀革命先烈也得到了超过一半人的认可。在参观完岳麓山和新民学会之后,46.43%的同学为红色革命精神深深感动。由此可见,同学们对于红色景点的功能和意义把握得都很准确和深刻,也深刻体会到岳麓山和新民学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对二者高度评价,并从参观的经历中汲取了革命精神和力量。
5.2文献资料调研结果
在知网搜索中,以“岳麓山和新民学会 湖湘文化”为关键词,一共有十一篇论文,其中有8篇期刊,3篇硕士论文。这些论文大多关注到新民学会的早期活动历程和蔡和森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将新民学会与湖湘文化精神、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研究结合起来。
以“湖湘文化”为关键词,检索出5515条结果,这其中明确包含“湖湘文化”主题的有1359篇,其次是“毛泽东”主题,有158篇。以“湖湘文化”为主题的文献,发表年份主要集中于2004年至今,这说明湖湘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而在这些文献的相关主题的关键词中,“青年毛泽东”“岳麓书院”“经世致用”“湖湘学派”等关键词提及程度较高,这说明湖湘文化与湖湘大地本身的历史、岳麓山及岳麓书院的文化传承、毛泽东本人的求学经历和社会活动紧密相关。
5.2.1岳麓书院与“实事求是”
在岳麓书院,有一块“实事求是”的牌匾。它是1916年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所撰,并以此为校训。但“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本身却贯穿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千余年来,实事求是、经世济用一直是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精华所在,求真求是也成为许多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
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有这样一幕: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等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相聚在岳麓书院,毛泽东说到:“不管多少饱学先贤,只不过是匆匆过客,过眼云烟;只有朱老夫子留下的这四个字(实事求是),才是岳麓书院的精华,才是湖湘经世致用的根本所在。”
20世纪初,青年毛泽东曾寄居岳麓书院,从他的寓所推开窗,就能看到讲堂檐前那块“实事求是”的匾额,“实事求是”也成为他日后寻求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武器。1945年,党的七大将“实事求是”正式写入党章,从此,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确立。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湖南考察,专程来到岳麓书院,提出了“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策源地”的重要论述,从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阐明了岳麓书院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重大关系,为新时代岳麓书院定了性、定了位、定了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从岳麓书院校训到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核,再到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简简单单四个大字,承载着一条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传承发展之脉。
5.2.2肖劲光故居
肖劲光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赵洲港29号,在岳麓山前,为一坐西向东的清末民居,房舍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1903年1月4日肖劲光就在这里出生,度过了童年和青年学生时代。
肖劲光(1903-1989),湖南长沙人。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人民海军的主要创建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1920年在长沙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俄罗斯研究会”。1921年赴苏联学习。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国,曾参加北伐战争、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发动和指挥了众多著名战役,新中国成立后肖劲光受中央之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历任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为人民海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毛泽东评价他:“肖劲光是潜龙在田,有大将风度,是大知识分子,是科班出身的第一个学军事的军事家。”
肖劲光的故居见证了肖劲光的少年时期,这片岳麓山脚下的湖湘大地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滋养着肖劲光的精神,为他日后从事革命活动埋下了文化和血脉的根源。
5.2.3黄兴墓
黄兴(1874—1916),汉族,湖南长沙人。北宋大文豪黄庭坚的后裔。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黄兴担任陆军总长兼任参谋总长,授大元帅军衔。袁世凯称帝时,任讨袁军总司令。
黄兴与华兴会:
黄兴于1904年在湖南长沙成立华兴会,华兴会是中国内地建立的第一个地域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推动了内地其他革命团体的建立,为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华兴会在长沙不断壮大,吸收了众多有志之士,同谋武装起义,遗憾的是,该场起义被官方察觉,起义失败,黄兴与大批华兴会成员辗转逃离,东渡日本。而后华兴会合并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黄兴成为同盟会中仅次于孙中山的重要领袖。
黄兴一生领导多场革命起义活动,包括著名的黄花岗起义。黄兴亲自率敢死队百余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同清军遭遇,展开激战。黄兴在起义中右手负伤,断两指,于香港治伤。这场起义革命力量损失惨重,当时收殓72位殉难者遗骨,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16年10月31日,黄兴病故于上海。1917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墓地坐西向东,墓前砌有三层近百级石台阶。墓矗立塔形碑柱,高约10米,气势雄伟,正面嵌铜制墓碑,上镌“黄公克强之墓”,墓表四周以石基柱围护栏杆,前有拜台、石凳,地面铺以花岗岩。墓碑上有刻有章太炎的挽词,墓周围石刻有蔡锷、孙中山、黎元洪、梁启超等十几位名人的挽联。
5.2.4蔡锷墓
蔡锷(1882-1916),汉族,湖南邵阳人,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蔡锷15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受到梁启超的赏识,并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友谊。后入上海南洋公学学习,1899年赴日本求学,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成立后,蔡锷被推举为都督。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任全国经界局督办。他不断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献计献策,倾诉他希望建设一支强大武装力量的强烈愿望。然而袁世凯一心进行军事独裁和复辟帝制活动,野心不断膨胀。蔡锷于是积极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蔡锷在云南起兵响应“二次革命”组织护国军讨袁,连年征战,积劳成疾。1916年病故,1917年4月国葬于岳麓山。
蔡锷墓位于岳麓山黄兴墓正下方、麓山寺后上方的山坡上。墓由冢、碑、石祭器等组成。墓地周围筑有石阶,广植松柏、香樟。冢以花岗石砌成,上为花岗石碑,碑高约6米,成四棱形,通高7米。碑正面嵌铜板,上刻“蔡公松坡之墓”。墓周嵌汉白玉或青石24块,上刻有当时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广西、广东等省军政首脑撰写的铭文和挽诗。麓山寺一侧有蔡锷墓庐,门悬孙中山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蔡锷墓庐有介绍他生平事迹的文物图片。
5.2.5长沙会战遗迹
长沙会战碑:
岳麓山上有一块青石碑竖立在六角亭内,这块立于1948年的石碑是为纪念长沙会战胜利而设立的,碑刻记述了1939年9月起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九战区全体将士奋勇抗日的悲壮事迹。
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发生于抗日战争1939-1942年间,中日双方于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最终以我军胜利为结局。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军队侵略所取得的重大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华军队,粉碎了日本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以战迫降”的战略目标,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有力地保卫了湖南广大地区和我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稳定了湖南局势,并使之成为支持全国长期抗战的重要基地。三次长沙会战我军付出了重大牺牲,阵亡、受伤、失踪的将士多达9万于人,歼灭日军11万余人。
作为长沙保卫战的核心阵地,岳麓山周围至今仍保留着大量战争遗迹以及纪念建筑。沿着爱晚亭后的小径行走数百米,将会看见长沙会战第九战区司令部临时指挥所旧址及各处炮兵阵地、作战壕沟等战事遗存,似乎仍在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故事。
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部旧址:
长沙会战中,第九军区司令长官薛岳为就近指挥督战,于1941年12月将战区长官部的作战指挥所设于岳麓山清风峡爱晚亭后的山洞内。第九战区国军依托岳麓山有利地势,沉重打击了日军,有力地支援了战区各部队的作战,为抗战创建了奇勋。
现今爱晚亭后的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部旧址,是一个被植被掩盖的黝黑的防空洞,旁边立有一块指示碑,防空洞前山涧溪水流淌。
古炮台遗址:
长沙会战时,负责守卫长沙城的将士,在岳麓山上近百门“重炮、山炮、重迫击炮”的强大火力支援下,与日军展开激战。山顶具有“观测条件好,易于发现火力”的地理优势,又能俯瞰全城,再加上此前曾准确测量过长沙四郊的地形距离,山上火炮将日军炸得溃不成军,使之不得寸进。
在岳麓山山脊的炮台遗址,四周树木郁郁葱葱,一块刻着“古炮台”三个苍劲大字的石碑面东矗立。旁边是一个“大坑”,“大坑”两面分别有壕沟向左右两面延伸。现代的专家们认为,当时会战时用的是山炮,在此处按抛物线射出去,有力地打击敌人,反过来敌人炸不到位于山脊的炮台。
战中四次长沙会战,大大小小战斗无数,山上的炮兵多次给长沙城内盘踞的日军以摧毁性打击,令日军胆寒。岳麓山上的炮声已停了70多年,当年的大炮也早已撤去。但时至今日,这里还长眠着长沙保卫战中无数殉国的烈士,他们最终长眠在了岳麓山,他们守护长沙城西的这处制高点,俯瞰了长沙七十多年。
抗日阵亡将士名录碑:
2015年7月28日,岳麓山上发现了三块长沙会战的抗战阵亡将士名录碑。学者认为这些名字应该来自第三次长沙会战我军73军77师中牺牲的将士,他们大多都是湖湘子弟,几块石碑整理后共得541人名册。
抗战时期的陆军73军,为湖湘子弟组成的地方部队,虽为俗称的杂牌军,不属集团军建制,但以作战英勇而著称。其中77师又是73军中最骁勇的一支劲旅,抗战时期,哪个战区紧张,便往哪个战区调动。在8年抗战中,第六战区、第九战区甚至第三战区都争着抢要湖南人组成的73军。在第六和第九战区的对日作战中,73军几乎无役不予,在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77师投入战斗后,彻底清除了进犯长沙南门口外的灵官渡日军,此后在岳麓山炮火支援下胜利夺取了南门口外制高点黄土岭,使日军彻底丧失夺取长沙城的信心,长沙保卫战旋即成为大反击战。77师又在荷叶塘尽歼残余日军,随众部队赶至飘峰山、麻石山截击日军,在保卫长沙家园的战斗中打出了湖南人的凛凛威风。
5.2.6新民学会
新民学会旧址位于岳麓山风景区内,是一座竹篱斜护的古朴农舍,5间青瓦白屋,几株香樟,石径弯弯,菜畦横纵。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等13人在此开会,成立了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以学生为主体的众多进步团体中成立最早的,并于1920年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革命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抗战期间旧址毁于战火,遗址已于1972年按原貌复建。
新民学会旧址同时也是蔡和森的故居。蔡和森1917年前往长沙求学,将全家迁往长沙,租住于此。蔡和森在这里租住后,同学毛泽东、萧子升、张昆弟等经常到他家来聚会。毛泽东等同学经常游泳横渡湘江过河,从一师学校来到蔡和森家,有时露宿在蔡和森家旁边的坟山上,畅谈通宵,有时露宿在岳麓山的爱晚亭。1918年4月14日,新民学会成立会在蔡和森故居的堂屋里召开。以后,这里便成为新民学会的会址和活动场所,学会当时的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当时成立新民学会是有10余人,包括蔡和森、何叔衡等革命志士,毛泽东当选为干事,到1920年发展到70多人,包括向警予、李维汉、易礼容、蔡畅、谢觉哉等人陆续加入其中。
新民学会成立后两个月,毛泽东从第一师范毕业。在6月下旬的学会会议上,会员们讨论了“向外发展”的问题,认为留法勤工俭学有必要,应尽力进行,并推举蔡和森、萧子升专门负责。这是新民学会成立后推动的第一件大事。在杨昌济、李石曾、蔡元培帮助下,包括萧子升、蔡和森等新民学会会员在内的湖南赴法勤工俭学青年于次年开始分批启程。于是新民学会部分会员赴法勤工俭学,另一部分以毛泽东为首留在国内坚持斗争,两部分会员经常通信,交换学习心得,讨论革命问题。长沙文史学者顾庆丰说:“在法国特别是蔡和森,几乎每周都有一封信回来,跟毛主席讨论。蔡和森说我们应该组建一个政党叫共产党,所以在他们的讨论中,中国共产党的名字就出来了。”
1918 年 6 月,新民学会会员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决定新民学会立即在湖南组织旅法勤工俭学运动。湖湘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自强不息、探求新知的精神,激发了许多湖南学子投身到旅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其人数有 346 人,居全国第二位。在新民学会的组织下,向警予、蔡畅发起成立“周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湖南女子留法预备团”,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开启我国妇女旅法勤工俭学的先声。以蔡和森为代表的湖南学生经常写信给国内会员介绍马克思主义,《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中大部分信件是留法会员向国内会员介绍各国工人运动、革命运动和共产党的情况,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1921 年 8 月,为了培养党的领导干部,毛泽东在原船山学社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探求新知,将书院教育与现代学校相结合,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毛泽东指出古代书院教育的优点,即师生感情甚笃、自由研究、课程简而研讨周,认为自修大学就是“取古代书院的形式,纳入现代学校的内容,而为适合人性便利研究的一种特别组织”。毛泽东在当时“争毁书院、争誉学校”的背景下,这样高度评价书院教育,体现了近代湖湘文化对他的深刻影响。自修大学于 1923 年 11 月被迫关闭,在此期间学校培养了夏明翰、贺尔康、毛泽民、陈赓等一大批党的领导干部,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培养了优秀的人才资源。
新民学会是当时湖南革命斗争的核心组织,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民学会凝聚和影响了一大批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先进分子,后来不少会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
1920年,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新民学会基础上诞生,新民学会因此被誉为“建党先声”。
1921年1月1号,新民学会在潮宗街上的文化书社召开会员新年大会。经过连续三天的热烈讨论,会员们用“起立”表决方式最终确定 “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共同目的,选择“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把新民学会的大多数会员引上了选择马克思主义理想的道路,为中国社会的改造和建设而努力奋斗。
1921年后,新民学会逐渐停止了活动。在其存在的三年时间里,不仅为湖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发挥了领导核心组织的作用,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做了思想理论上的探寻和干部队伍上的准备。作为五四运动时期影响力最大的进步团体,新民学会会员最多时达78人,其中41人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
六、总结与建议
6.1湖湘文化滋养了岳麓山和新民学会的红色
湖湘文化,指的是历史上在湖南一带形成的独具特色并不断延续、发展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核心的精神特质体现为:心忧天下、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实务精神;兼收并蓄,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于担当,不折不饶的斗争精神。
湖湘文化发源于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作为我国“四大书院”之一,以传授理学和汉学闻名。南宋时期张栻主教,湖湘学派发展到最盛。公元1167 年,理学家朱熹与张栻相会岳麓书院,留下“朱张会讲”的千古佳话。两位大师同台论道,吸引了八方士子围观,“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会讲开书院会讲之先河,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湖湘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岳麓书院也始终传承和发展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韧不拔”的湖湘文化精神。
毛泽东青年时曾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岳麓书院倡导的“实事求是”的理念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对“心忧天下”,勇于献身的爱国精神的传承: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的重要源泉,湖湘文化更是近乎完美地继承了这种情怀。从楚国时期的屈原至近代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再到谭嗣同为中国变法做第一个流血者,无不充分体现了胸怀天下、忧国忧民、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传统。从湖湘文化的诞生、成长和不断发展来看,它总是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密切相关。从胡安国胡宏父子到王船山,再到近代湖湘英杰,大多是在民族危亡、国家危难之时,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宣传和实践着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
对“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的传承:
实事求是,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更是湖湘文化的核心。湖南自古就处在小农经济的环境下,数千年来,湘农注重实际,讲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这种务实思想的土壤里,经数代学士的培育与践行,使读书做学问与关注现实,重视实践相结合,成为湖湘文化突出的学风习惯与可贵的精神特质。
中国社会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也促使了湖湘大地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蓬勃发展。五四前后,蔡和森和毛泽东等人也受到深刻的影响。他们利用假期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农民生活。这种做法,被毛泽东称为“读无字之书”,即向社会学习。与此同时,他们还面向世界,比较中西文化,实事求是地分析中西文化之善与不善。后来,重视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成为新中国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
对兼收并蓄,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的传承:
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是自古以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学派的文化,以及与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与交融而形成的区域文化形态。这就使得这一文化形态具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和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吸纳新思想、新学说、新观点,敢为人先、不断创新的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湘潭人毛泽东、双峰人蔡和森等最早提出、系统讨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问题,后来,他们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历史上四次学术理论的大融合、大创新的先驱人物也都是湖南人。这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敢为人先的创新实践,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湖湘文化中“日新不息、敢为人先”的思想,是一种强烈的求新求变、大胆革新除旧、追求新生事物的首创精神。王船为“造化日新而不用其故”,“新故相资而别致其新”的“日新”的变革和创新思想一直盛行于湖南。辛亥革命时期,黄兴、蔡锷、宋教仁、陈天华等民主革命战士,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促进中国的改革和进步。青年毛泽东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近代湖湘文化中“日新不息、敢为人先”变革和创新思想的真实写照。
对勇于担当,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传承:
湖南人勇敢无畏、敢打敢拼的性格声名远扬,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历次反对外来侵略与封建压迫的革命斗争中,湖南人往往都是冲锋在前,无惧生死。“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是典型的湖湘精神,无不彰显了湖南人勇于担当、奋发图强的斗争意志。
“大凡一个思想家,他思想体系的建立,总跳不出他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他智慧成长期中的时代环境,这是他的根。其后枝叶茂盛,开花结果,都是从这个根里长出来的。” 新民学会的“根”便是湖湘文化的孕育。湖南一师的求学生涯和“精神导师”杨昌济先生的谆谆教诲,赋予了新民学会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尤其是学会领袖毛泽东、蔡和森等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将近代湖湘文化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此外,新民学会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与其所处的地域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近代湖湘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经世致用”的务实观、“日新不息、敢为人先”的变革和创新思想,对新民学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新民学会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继承并发扬了近代湖湘文化的优良学统。
6.2岳麓山与新民学会的红色文化丰富了湖湘文化的内涵
岳麓山荟萃了湖湘文化的精华,名胜古迹众多,革命遗迹遍布,近代湖湘英雄豪杰与此山渊源极深。岳麓书院两壁的楹联,刻着这样一副对联:「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形象地概括了这座名山的历史渊源。
岳麓山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了一代代栋梁之才。仅以近代中国为例,先后涌现了以陶澍、魏源、贺长龄等为代表的经世改革派,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为代表的洋务运动领导者,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为代表的维新变法志士,以黄兴、蔡锷、陈天华等为代表的民主革命者,以杨昌济、范源濂等为代表的教育家,以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邓中夏、李达等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每一位都为中国社会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他们的每一项壮举都在丰富湖湘历史。
据《新民学会会务报告》指出,新民学会缘起于:“则诸人大都系杨怀中先生的学生。与闻杨怀中先生的绪论,作成一种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新民学会乃从此产生了。”杨怀中即杨昌济。新民学会第一批有 21 个基本会员,其中有 20 人都是杨昌济的学生。杨先生学贯中西。他曾自豪地指出:“湘省士风,云兴雷奋,咸、同以还,人才辈出,为各省所难能,古来所未有……自是以来,薪尽火传,绵延不绝。近岁革新运动,湘人靡役不从,舍身殉国,前扑后继,固由山国之人气质刚劲,实亦学风所播,志士朋兴。”
杨先生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深受学生爱戴,是新民学会的“精神导师”。他自己也正是用教育实践“薪尽火传”,将近代湖湘文化精神和主要观点作为一种学术传承。 新民学会会员深受近代湖湘文化的熏染,在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的领导下,忧国忧民,爱国爱乡,经世致用,讲求实际,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坚忍不拔,成为湖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开路先锋和播种者,将近代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
毛泽东、蔡和森等新民学会成员深受近代湖湘文化实践理性与经世致用思想传统的影响,不仅注重理论学习,而且学会成员注重实践和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坚持学以致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湖南人民和留学生开展革命斗争。新民学会成立以后,毛泽东、蔡和森、彭璜等会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以致用,指导湖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和留学生革命运动实践。1919 年,毛泽东、彭璜等组织新民学会会员发动民众开展反对封建军阀的“驱张”运动,并取得胜利,便是典型事例。
6.3对岳麓山和新民学会红色文化传承的建议
6.3.1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大宣传力度
虽然岳麓山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诸如“实事求是”思想的发源地岳麓书院、长沙会战遗址、蔡锷墓、黄兴墓等,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大家对于岳麓山上的红色景点认知存在片面性。对于新民学会也是如此。岳麓山更多的是被当作一个自然风光旅游景点看待,而非红色文化旅游景点;相比之下,新民学会虽然被当作一个红色文化旅游景点看待,在学术研究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其游客寥寥无几。大家对于这两个地方也只知毛泽东、蔡和森、岳麓书院、爱晚亭,对于黄兴、蔡锷、何叔衡、长沙会战等革命先烈和革命遗址的故事知之甚少。
通过疫情期间的线上调研以及封校后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形成这样的刻板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毛泽东、蔡和森等伟人的事迹家喻户晓,知名度高,主流媒体宣传多,相比之下其他先烈的事迹、知名度以及宣传都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会被选择性忽略。二、岳麓山上黄兴墓、蔡锷墓、长沙会战遗址等地址过于偏僻,几乎是在山脚的丛林中,游客很难主动发现。新民学会是蔡和森故居,是一座民房,空间小,且作为保护性文物难以找到地方展示其他会员的资料。且新民学会位于偏僻狭隘的小巷中,交通不便,旧址内的面积也很小,很难接待大批游客,这也是其游客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上述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岳麓山与新民学会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重视对红色景点的加强打造,加大宣传,提高其知名度,弘扬红色文化和湖湘精神。另外,有意识地挖掘“不知名”英雄的革命事迹,重视对革命英雄事迹的宣传,发挥榜样的力量。不是只有伟人才是英雄,每一位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做出过贡献的革命前辈都值得被历史铭记。作为广电专业的同学,应主动扛起宣传红色文化的重任,让先辈们的精神春风化雨般滋养民族的心灵。
6.3.2 制作优质影视剧,扩大红色文化的宣传面
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和相关数据显示,除了实地参观红色景点,大学生最喜爱的了解红色文化知识的便是通过影视剧的渠道。近年来,一批又一批的现象级现实主义红色文化影视剧题材层出不穷,诸如《觉醒年代》、《长津湖》、《山海情》等,特别是《觉醒年代》火爆全网,成功地实现了破圈传播。影视剧通过演绎的方式,再现历史,能够让我们身临其境地体会到革命先辈们所处环境的恶劣、革命道路的艰辛等,更能引发青年群体的广泛共鸣。根据电视媒介的涵化理论,在引发广泛共鸣的过程中,青年观众就会潜移默化地被影响,增强对革命先辈的敬佩之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达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扩大了红色文化的宣传面。另一方面,影视剧具有史料作用,对于后辈了解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目前几乎没有正式的有关岳麓山和新民学会的影视剧,因此,作为广电专业的同学,我们日后更要致力于优质红色影视剧的制作事业中,为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的传播与留存作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蝼蚁虽小,亦能撼大象。
6.3.3 借鉴先进经验,打造红旅品牌
相比于岳麓山,新民学会的游客很少,具体原因在前面已经大致提到:1、面积小,空间难以容纳大量游客 2、保护性遗址,可建造的游览性景点不多 3、景色单一,仅为一个农家小院。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新民学会可以与岳麓山融合发展,打造“山上”+“山下”一体式全域旅游景点,一方面可以增加游览量,带动周边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能帮助这里的红色文化“走出去”,扩大其影响力。通过打造融合一体式的岳麓山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既能改变当下景点分布散乱、聚集性不够、知名度不高、游客不多的现状,又能实现红色文旅产业升级发展,推动湖湘红色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6.4 结语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们团队紧紧抓住红色文化的传承这一社会热点,先是投放并回收了网络调查问卷,了解了大学生对于岳麓山与新民学会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与认识渠道;然后我们有通过文献查阅与影视资料地观看,详细地了解了岳麓山与新民学会红色文化资源的起源发展与现状,包括岳麓书院、肖劲光故居、黄兴墓、蔡锷墓、长沙会战遗址、新民学会等地的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在历史变迁中的变化的基本真实情况。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发现了当代大学生(主要是中南的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析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会产生的原因和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中国青年网2022-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