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以绵阳市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要“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开发利用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对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红色文化资源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红色文化资源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柱,只有依靠产业振兴,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帮助乡村脱贫致富,才能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等观光休闲产业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可促进和扩大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特色农副产品的销售、消费,还可以带动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的发展。通过发展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创意产业,销售蕴涵红色文化元素的手工艺品,可促进与手工艺品相关的制造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发展红色旅游还将带动乡村餐饮、住宿、交通、通讯、商贸等服务业发展。
(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把乡村建设成生态宜居之地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宜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打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可以实位于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通过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乡村居住环境,把乡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邻里和谐的美丽新家园。同时,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把其中蕴涵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向上向善的伦理道德要素,以标语展示、故事讲授、影视播放、微信传播等方式挖掘出来、弘扬起来、传播开来,将有助于营造乡村良好的文化氛围,培育宜居的文化生态。
(三)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促进乡村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及育人价值,正是塑造乡风文明的好教材,用红色文化思想去引领乡村人民的人生价值观,让他们在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吸取红色文化精髓,唤醒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精神面貌,推动良好乡风文明的形成与优化。
(四)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推进乡村有效治理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要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必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建立健全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方面,我们可以从红色文化资源中获得相关的借鉴和启迪。绵阳是革命老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在绵期间,在基层党建、政府治理、动员群众、法治建设等领域都有相关实践和探索,留下了乡村治理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虽然时势已变,但红色文化资源中与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创新乡村治理体制相关的要素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实现乡村生活富裕目标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村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人们对生活富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要求“口袋富裕”,还要实现“脑袋富裕”。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不仅可以实现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口袋富裕”,也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武装人们的头脑,实现“脑袋富裕”。因此,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实现生活富裕有着重要的价值。
二、乡村振兴视野下绵阳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绵阳红色文化资源特点
绵阳是川陕革命老区,也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要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据2011年全国革命遗址普查,全市共对320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进行了普查登记,其中民主革命时期遗址遗迹241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40处,“5·12”灾后重建红色文化成果39处。
从遗址种类上分,主要有五类:
一是旧址和遗址遗迹类;
二是故居旧居和纪念场馆;三是烈士陵园和纪念碑类;四是革命标语和石刻碑林;五是体现灾后重建成果的建筑。从分布地区看,90%的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在乡村,少数分布在城区。
绵阳境内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绵阳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百年间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它们作为绵阳人民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构成了今天丰富而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资源宝库。主要有三类红色文化资源可深入挖掘利用,一是作为红四方面军长征的第一站,绵阳在展现红军长征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有着优越的条件;二是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承载着厚重的“三线建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国防军工文化,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唯一性、不可复制性;三是作为“5·12”特大地震受灾最重的市,绵阳有条件集中展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绵阳红色文化的知名度也在不断在提高。2011年4月,国家旅游局发布《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二批名录》,列入了绵阳“两弹一星”国防科技教育基地和“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遗址纪念地;2015年绵阳全域被正式纳入川陕苏区振兴发展规划;2019年6月28日,四川省文旅厅发布了16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推荐,成都-北川-梓潼两弹城、梓潼-绵阳-成都线路位列其中;2020年6月30日,在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全国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中,梓潼、江油、平武、北川名列其中;在正在规划建设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中,梓潼、江油、平武、北川、游仙、安州、盐亭被纳入四川段保护规划,大大提升了绵阳红色文化的知名度。
(二)乡村振兴中绵阳红色资源利用现状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克服重重困难,在开发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艰苦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注重统筹谋划。2018年3月,绵阳市成立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将红色文化保护纳入其中,组长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颜超担任,副组长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学民、副市长蒋丽英担任。同时明确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红色文化保护工作格局,构建起了比较系统的保护利用体系,为乡村振兴中利用红色资源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是注重开发保护。近年来,各级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新建、改造提升了一批红色文化纪念场馆,如江油王右木纪念馆、江油红军文物陈列馆、北川红四方面军长征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驻地旧址、平武平南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游仙飞龙山红军纪念馆、盐亭袁诗荛纪念园等,全市现有红色文化纪念场馆15处,为乡村振兴中利用红色资源提供了物质保障。乡村红色文化阵地建设全面展开,北川在桂溪镇凤凰村设立党史教育站点,贴近群众开展党史知识宣传;梓潼县在石牛镇打造“党史文化走廊”;江油市方水镇在白玉村建设党史党建馆;涪城区在石塘镇古井社区建起了党史党建红色广场。通过红色文化阵地的建设,引领群众爱党爱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创乡风文明新风尚。
三是积极发展红色旅游。近年来,全市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内容,融合李白文化、文昌文化、大禹文化等特色文化,突出“红色+历史人文”“红色+绿色生态”“红色+文化遗产”“红色+美丽乡村”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打造了游仙红色飞龙山、游仙鹤林绿洲红色妈妈、江油青林口、北川禹里、安州千佛山等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旅游目的地,为乡村振兴中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红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绵阳在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中虽然有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在认识、财力、管理上的差异,开发利用工作成效参差不齐,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融入度不够,在管理体制上存在两张皮现象。红色文化的保护利用责任主体主要是政府文化部门,而乡村振兴责任主体是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中,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分工不明确,权责不一致,且缺乏统筹规划,各自为政,导致红色文化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入度不够。
二是开发利用深度不够,缺乏精品示范带动。全市现有红色资源开发呈现方式上,多以革命活动遗址、纪念碑、纪念馆等传统平面的、静态的展览陈列为主,没有对资源的文化内涵做深层挖掘,没有与该类资源所在地自然风光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多数红色旅游景点仅有参观游览的活动方式,参与性活动较少,缺体验式感受,难以让游客融入其中;景点内容陈旧,很多没有讲解,没有相应的红色旅游文化街区、红色旅游商品等;开发中缺乏红色旅游的经营理念和红色文化品牌意识,没有形成精品游览路线;对外宣传不够,宣传氛围不浓厚,平时一般都没有专题宣传本地区红色文化及其活动,从而降低了本地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三是过于依赖财政,自我供血功能差。目前,全市红色资源大多是传统革命教育和爱国主义基地,接受教育列为免费项目。不少红色景点“工资靠财政,维护靠拨款”,强调政治影响、社会效益,忽视了红色文化的产业价值、经济价值。开发利用投资渠道单一,单纯靠政府投资,没有充分结合农村产业发展引进民间资本,发展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增强自我供血的能力。四是配套设施不足。全市红色文化资源大都处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农村,交通、通讯、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不完善,让参观者很难留得住。
三、乡村振兴视野下绵阳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资源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价值,乡村振兴战略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全市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助力乡村振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综合协调,形成合力
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是富有时代意义的政治工程、文化工程、经济工程,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建议由政府支持和推进,成立统筹协调机构,做好顶层设计。在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时,把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之中;会同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行业专家的智库作用;合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转变观念,改革管理体制,实施持续、有序的开发和建设;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团体参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加强配套设施和综合服务建设。
(二)整合资源,突出特色
整合全市乡村红色文化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和其他人文资源。在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同时,整合自然环境资源(绿)和传统人文历史资源(古),把红色文化与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地域特色、人文遗址等结合起来,红绿相映,红古互补,红研结合,变“单色为“多色”,让“孤景”成“群景”。以红带绿、以绿映红,红色精神与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景观交相辉映,进一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红色文化遗产保护。
(三)大力发展红色文化创意产业
红色文化创意产业是基于红色文化的创新和转化而形成的,其基础是红色文化,核心在创意,目标在产业。创意源于对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的深度挖掘和精细加工,因而可能激活、带动多种产业的发展。而作为产业又有助于解决就业,实现乡村振兴和村民富裕。发展乡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第一要改革文化管理体制中的权责不明、关系不清的现状,完善乡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培育独立的文化产业主体;第二要借鉴创意产业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经验;第三要培养、吸引、留住具备创意能力,掌握设计、影视、传媒、党史、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人才。
(四)促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乡村生活
红色文化资源外在于人,不会自觉地去教育人。要发挥其教育人的功能,就必须拓展文化宣传渠道,扩大红色文化效应。一是发挥新兴媒体在文化传播中主阵地作用,如网站平台、手机APP等平台,将红色文化经典视频、历史图片和相关红色革命事迹的介绍,通过新媒体传送到大众的视野。还可以以漫画、连环画等形式,附以适合村民阅读的、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编印成册并免费发放给村民。二是发挥红色阵地作用,推进文明村镇建设。全市已建成16个全国文明村镇、37个省级文明村镇、993个市县级文明村镇。可结合农村基层党建活动,选取一批文明村镇进行红色阵地打造,建设红色文化长廊、红色文化陈列室、红色文化图书馆,吸引更多的群众去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扩大红色文化的社会效应,提高村民文艺素养、活跃乡村文化气氛、培育文明乡风。
(五)突出特色,打造红色旅游精品
紧扣我市“一个核心枢纽、三条精品线路、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文旅经济发展新格局,促进市境内红色文化资源与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资源、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积极探索“红色小镇(村落)+农业园区”“红色小镇(村落)+产业园”等发展模式,形成集红色场景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参观学习为一体的红色旅游小镇;增强红色旅游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用红色吸引游客,用绿色留住游客,打响绵阳红色文化品牌,使之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重点红色旅游景区。
当前,在打造具有绵阳特色的红色文化产品方面可重点打造长征文化和三线文化精品旅游产品。在长征文化方面,结合国家长征文化主题公园建设,一是改造提升现有场馆,对江油红军文物陈列馆、北川禹里红军长征纪念馆、安州千佛山战役陈列馆、平武平南苏维埃旧址陈列馆、游仙飞龙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等进行统筹规划,争取列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总体规划,确定精品示范项目,做好硬件设施、展示主题、展示内容的改造提升。二是建设长征主题文旅特色小镇、特色村寨,重点打造江油市青林口古镇、北川县禹里镇、平武县平南乡3个纳入全省规划的主题文旅小镇,以主题小镇带动特色村寨,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在三线文化方面,充分发挥“两弹城”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市境内其他三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探索具有绵阳特色的三线主题休闲体验模式,将开发遗迹、发展旅游和创新教育模式充分结合,使得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以达到传承三线精神的目的。位于江油武都镇的长钢四分厂、江油含增镇的长钢三分厂、游仙区游仙镇的朝阳厂等可结合当地乡村振兴,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他地区以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按照就地保护、适度开发的原则,建设一批红色历史文化景点。
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20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