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晓春:关于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思考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进程中, 时间的概念一直被世人所重视, 表达事物演化秩序的另外一个向度——空间却被忽视。 正如福柯(Foucault)所言:“20世纪预示着一个空间时代的到来, 我们正处于一个同时性和并置性的时代”。世纪的学术研究发生重大转向, 学者们转向思考空间在理论和实践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从多个学科视角建立和发展了空间理论。
在档案学研究领域, 较早论及空间理论的是郭红解,他分析了公共空间建设的三个方面“不适应”,得出了中国档案馆真正融入社会公共领域的路还很漫长的结论。后又撰文谈到档案馆文化空间拓展包含政策法规空间、建筑设施空间、公共服务空间和传播交流空间的拓展。黄项飞提出了档案馆公共空间建设的体系构筑,张芳霖与王辉指出构筑公共文化空间的阻碍与对策, 并提出公共档案馆文化空间的理想状态。王培三认为要从创新档案的提供利用工作、构建档案馆虚拟公共文化空间、提供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三个方面构建公共文化空间。周林兴等运用SWOT 方法分析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 提出多组织公共文化活动、发挥信息技术力量、借助相关行业力量创新服务形式等优化策略。上述研究在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方面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 但其策略和建议是零散的、非系统的。笔者认为探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问题不仅要从外部环境因素着眼, 而且应当从公共文化空间本身的构成要素出发, 系统分析空间建设的策略, 探求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之路。
一、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及其构成要素
根据我国的现状, 综合档案馆更加具备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有利条件, 因此本文的研究定位于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
(一)综合档案馆
我国国家档案馆分为历史档案馆和综合档案馆两类,“综合档案馆一般分别隶属于各级党和政府,收集保管党和国家在各方面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有关文件规定,我国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 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 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相对于历史档案馆、专业档案馆和企业档案馆,综合档案馆的馆藏资源来源更加多元,馆藏类型和内容更加丰富, 尤其是近年来民生档案建设使资源“更接地气”,综合档案馆的公共服务也更加“亲民”,为综合档案馆开辟和建设公共文化空间提供了可能。
(二)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及其构成三要素
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是以满足公众的档案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 公众自由参与空间中的档案文化产品展示和档案文化交流等活动, 获取均等档案公共文化服务的表达载体。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是整个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组成部分,具有公共性和文化性双重特点,开放、平等、自由是其价值追求。从狭义上讲,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仅指物理意义的公共空间。本文所探讨的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是广义的概念,包括人、公共空间和档案文化活动三个构成要素:首先,人是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的主体, 也是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最能动的要素。人是空间的参与者,主要包括空间中的服务者和用户。空间建设需要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两者的观念更新和行为优化会推动空间建设。其次,公共空间是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实体因素,空间又分为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因此空间建设要关注现实空间的布局设计和虚拟空间的功能分布。最后,档案文化活动是空间建设的价值表现形式,开放、亲民和互动的档案文化活动才能吸引公众,促进公众的参与,使公共文化空间名副其实。
二、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功能分析
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对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提供平等的公益教育服务、营造民主和谐的社会氛围发挥着重大作用, 因此建设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非常必要。
(一)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中的文化是开放、多元和包容的。近年来民生档案、特色档案的建设使馆藏资源更加贴近公众需求, 资源的丰富和亲民使更多的老百姓走进档案馆, 多样化的档案文化资源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体现其文化价值。档案文化需要交流和传承, 交流和传承需要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以空间为文化表达的载体,通过空间中的活动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文化空间中可以预设许多主题,以展览、讲座、沙龙的形式将馆藏精品、档案编研产品和专家学者的档案知识展示和传播给公众,使优秀档案文化得以传承。
(二)提供平等的公益教育服务
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体现社会公平, 在这里没有种族和等级之分, 公众平等地获取和交流信息,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产品展示和交流, 可以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引导公众行为。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向社会提供平等的公益教育服务,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提供公民终身教育的场所。目前许多档案馆都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是青少年理想道德教育的公益空间。综合档案馆能够承担社会教育的重任,对于提升国民文化素养起到重要作用。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社会氛围
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是以维护合法的政治和文化权力为价值取向的人际交往空间。通过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的开放信息获取, 有利于维护公众的知情权,降低乃至消除信息贫困,缩小数字鸿沟和信息贫富差距, 从而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政治和文化权利,这是综合档案馆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公众在空间中获取政府公开信息, 领略档案文化精品的魅力,交流和分享档案文化知识,获得精神的放松和愉悦。这种开放包容、积极向上、民主平等的空间氛围具有发散性的影响, 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社会氛围。
三、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可行性分析——环境(PEST)分析
借鉴管理学的环境分析(PEST)理论,分析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环境。当环境条件适宜,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才具备可行性。环境分析要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治环境(Political)
2002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档案馆的公共文化设施定位,《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党的十八大报告等政策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4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两办《意见》)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统筹安排档案服务、政府公开信息服务和其他公共服务,努力提供一站式服务,做到便民利民。”上述国家政策文件多次强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性, 为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尽管政策的开放度还不够大, 例如还存在对外国人的限制政策以及开放政策缺乏弹性等问题。总体来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政策层面正在逐渐优化,但是“局馆合一” 的管理体制与综合档案馆的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定位仍存在错位: 综合档案馆作为党委和政府直属机构的定位, 使其远离了本应归属的宣传文化系统, 因此综合档案馆的发展很难融入社会文化发展规划;“局馆合一” 的管理体制与人员的参公事业编制使档案馆的行政色彩更加浓厚, 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 一定程度地放缓了综合档案馆走向公共开放的进程。
(二)经济环境(Economical)
我国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 而过去多数地方政府可支出经费不足,加上档案馆作为文化事业单位不被重视,资金不充足影响了档案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如今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世界瞩目, 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带来宽松的投资和经营环境,政府资金宽裕,可支配收入增加,加上近年来档案工作的影响力提升,政府对档案事业的投入加大。尽管我国经济状况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差距, 对档案公共服务的投入也相对不足, 但政府近些年加大对档案事业投入的趋势使空间建设的经济环境愈加优化。
(三)社会环境(Social)
公众参与档案文化活动, 文化需求和档案意识两者缺一不可。我国人均GDP 快速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公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愈来愈强烈。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建设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的动力之源, 也是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的出发点和归宿。公众的档案意识也有所提升, 档案意识是建立在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了解和认同基础上的。公众档案意识的提高得益于两个方面: 一是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带给公众优质的用户体验, 提高了公众对档案工作的认同度;二是档案宣传和教育工作多渠道推进,扩大了档案工作的影响力,进而影响到社会档案意识。社会档案意识的提升使更多的公众走进档案文化空间,参与到空间活动中, 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社会环境日渐适宜。
(四)技术环境(Technical)
首先, 技术的现代化为档案公共文化的物理空间建设提供了保障。充分利用人体工程学、建筑工程学、环境科学相关技术进行科学的空间设计和功能配置,满足用户多层次需求的人性化、绿色节能的智慧型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其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WEB2.0 等使档案文化虚拟空间的建设和拓展成为可能。应用Blog、Tag、SNS、RSS、Wiki 等软件,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的参与和双向互动,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广泛传播和充分共享。通过信息挖掘发展潜在用户和找准用户需求, 将技术与服务有效融合,提供更精准快捷的档案文化公共服务。技术环境的日渐成熟保障了文化空间的健康发展。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在宏观方面需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加大经费投入,提升社会档案意识,将技术与服务有效融合。总体来看,公共空间建设环境是不断优化的、有利的,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是可行的。
四、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策略建议
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若要在将来获得理想的发展, 还要从公共文化空间构成要素等微观方面入手,探讨公共文化空间未来发展的具体策略,从而有的放矢地改进和创新。
(一)人的维度
人作为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的主体,应当积极发挥其能动性。主体的拓展对于空间及其活动的影响至关重要:
1. 更新参与者的意识观念
参与者的意识观念包括服务者和用户两大方面:
第一,服务者的社会意识、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提升会扩展服务的舞台, 会优化服务质量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档案机构社会意识是指档案工作者对社会的认识和重视, 也就是指对社会各个活动领域和各个领域人们的认识和重视。”改过去的“保密保险、开放危险”为“开放为原则、保密为例外”,改“重藏轻用”为“以藏为用”,从关注工具性到重视人文性,重视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提供平等、免费的一站式服务。虽然近年来档案机构的社会意识、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有所增强,但受到体制因素、习惯因素等的影响,其意识空间仍需进一步拓展。第二,用户的档案意识受整个社会档案意识的影响, 社会档案意识的提升使更多的公众走进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而意识的改变和提升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宣传、教育和服务工作的持续跟进。
2. 拓宽参与者范围
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是对每个人开放的,空间的参与者主要指服务者和用户(公众)。服务者不应只局限于档案从业人员, 可以借鉴国外的志愿者机制鼓励公众到档案馆担任讲解员和助理等职务,积极吸纳专家、学者以及乐于参与公益服务的社会人士担任志愿者。从目前我国综合档案馆利用人次和档案馆网站点击率等数据来看, 无论是现实空间还是虚拟空间,用户参与公共空间的比例不高,因此用户参与的拓展空间还很大。对文化需求各异的参与者进行分级管理,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分级服务,可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用户的高满意度会强化参与行为,增加用户数量和参与频率。
3. 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
公共文化空间的档案从业人员要有档案专业素养,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对空间内的档案文化产品和活动情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专业的高水平服务;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积极倾听和交流,给予用户贴心的服务;要有较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在编纂文化产品和提供开放互动服务时方能游刃有余;要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知识, 才能在虚拟空间的交流和服务中赢得用户的信任和认可; 要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在服务中遵循职业道德和信息伦理,不侵犯他人的正当权益,保障其隐私权和知识产权。档案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提高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把好档案从业人员入口关,规范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入行人员进行严格的综合知识能力考核, 二要通过开展在职继续教育,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从而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
(二)公共空间维度
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状况是良莠不齐的。在现实空间建设方面上海、广东等地的建设经验值得借鉴;在虚拟空间建设方面,档案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建设进度有所差别, 因此应当积极推动线下和线上的公共空间建设:
1. 优化以人为本的现实空间建设。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的空间布局要集人文、科技、艺术和审美于一体,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面向公众的开放思想。考虑到弱势群体的需求,设计为残障人士使用的专门设施;考虑到公众的便利,设置餐饮区、休息区等服务区域;考虑到档案馆的特色,设计中添加标志性的档案元素。成功的空间设计会给公众强烈的带入感, 例如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正门门厅两侧的浮雕壁画给人开门纳客的开放感, 将公众带入了档案文化的历史长河。外滩新馆设有总服务台、售品部、咖啡吧、主题展厅、专题展厅、档案文件资料查阅服务中心、电子阅览厅、多媒体视听室、学生课堂,档案工作者之家、多功能厅、会议室、报告厅和观光平台, 其中观光平台是饱览上海外滩美景的理想之所。空间功能设计齐全合理,集展览、阅览、试听、教育、交流、服务、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此外,广东省档案馆敞开式的花坛、宽阔的草坪和休闲的桌椅等开放式设计也得到了社会赞誉, 上述两馆的空间设计思路值得借鉴。
2. 推进开放互动的虚拟空间建设。不仅现实空间需要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和设计, 虚拟空间也因WEB2.0 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公众在虚拟世界提供优质的档案公共服务。WEB2.0 为虚拟空间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开放互动服务环境的营造提供了技术支撑。在综合档案馆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开辟互动交流的网络公共服务空间虚拟空间, 这些虚拟空间由互联网用户共同参与建设,更加注重用户交互性。从用户的体验出发设计空间架构, 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整合信息资源,从满足用户需求出发提供精准快捷的服务,从空间的理念出发构建开放自由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公众可以自由访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在线数据库,通过观看在线展览、视频、讲座和参与互动交流,轻松享受网上档案文化服务。例如上海档案信息网的“开放档案一站式查询”使查档更加便捷,“档案影像VOD” 展示了《一号机密》、《追忆档案里的故事》等精品力作。“档案博客”不仅记录了上海的城市变迁,而且是用户与档案学者交流的好平台。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虚拟空间会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档案人员的努力改进不断拓宽和延伸。
(三)档案文化活动维度
档案文化活动是空间建设的价值载体, 档案文化的交流和传承需要通过档案文化活动。在公共服务政策的积极引导下,综合档案馆更加亲近公众,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活动也更加丰富活跃:
1. 档案文化活动应注重互动体验。综合档案馆提供档案信息、政府公开信息、照片、音视频资料的查阅服务,这些都是传统的单向服务形式。空间的档案文化活动可以向互动体验拓展。考虑到用户体验,可以利用3D 影像技术设置展台和布景,吸引用户置身其中。档案馆可以开辟教授和名人讲坛、历史知识系列讲座、家庭建档等系列讲座和各种主题沙龙。通过互动式讲座、沙龙等形式使档案文化空间更加生动活泼和精彩。例如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见证北京”系列文化讲座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另外,可以借鉴国外体验式互动的做法。如美国华盛顿特区档案馆开设“行动中的宪法学习实验室”,参与者扮演档案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角色,发现、挑选、分析、挖掘历史案例,在体验中理解宪法。再如英国国家档案馆的“过去的宝藏——维多利亚时代”工作组,参加的学生可以利用档案复制件制作作品, 并可以作为纪念品带回家。这些体验式互动使参与者更深地融入到公共空间中。
2. 档案文化活动应注重知识分享。两办《意见》提出“各档案馆(室)要加强对档案信息的分析研究、综合加工、深度开发,提供深层次、高质量档案信息产品。” “深层次、高质量档案信息产品”是有知识附加值的文化产品, 综合档案馆要主动提供高质量的编研产品和知识服务, 例如上海市档案馆和上海市侨办、黄浦江开发办合作的《母亲河—黄浦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展览、与上海永乐电影电视(集团)公司合作拍摄的《一号机密》电视连续剧、与上海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联合拍摄的一百集电视系列专题片《追忆—档案里的故事》等,这些都是高质量档案文化活动的体现。综合档案馆提供更深入的知识分享服务, 需要有一支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知识团队,这支团队不应只局限于档案局馆,可以联合图书馆、博物馆、媒体、出版机构、学术机构以及学者等社会力量,根据公众的需求创造知识产品,通过各种形式实现知识产品的传播和分享, 使公共文化空间成为知识分享的公益平台。
3. 档案文化活动应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档案文化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查阅利用, 许多档案馆节假日不休、简便利用手续、免除利用收费等措施方便了公众利用。综合档案馆近些年来注重民生档案的收集,向公众开放档案展览、讲座和沙龙活动,档案馆离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近。另外,综合档案馆可以与旅游部门合作, 将文化空间中的档案文化活动与休闲旅游相结合, 用丰富的文化展示和互动交流以及开放、自由、休闲的文化氛围吸引文化旅游爱好者,使档案馆成为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例如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当选为“上海地区最值得外国人去的10个地方”之一,并获得“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 个地方”银奖。外滩新馆的获奖佐证了档案文化活动可以与休闲旅游相结合, 综合档案馆可以而且能够成为文化旅游的目的地。
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将会增添一方促进社会公众理解和互信的空间, 强化公众的社会融入感和文化亲近感, 为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一抹亮彩, 成为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美丽篇章的一部分。但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尚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需要政府的支持、档案人的辛勤工作、公众的积极参与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
中国智库网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