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视听传播高峰论坛暨第四届网络文明建设高端论坛会议综述
2023年6月9日至10日,第八届视听传播高峰论坛暨第四届网络文明建设高端论坛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举行。本次会议由全球修辞学会—视听传播学会主办,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绍兴市网络舆情研究院承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近68所高校100多位专家学者、青年学子就“新常态 新话语 新规范:新技术条件下视听传播的嬗变与向度”这一主题各抒己见,从视听传播、文化传播、媒介技术、网络文明等视角多维度探讨了“新视听”向度和规范。此次论坛主题鲜明,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启发性的学术成果,对规范视听传播、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视听传播发展新生态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全球修辞学会会长、国家传播学会会长陈汝东教授在主题为《加强新时代视听传播研究,创新智能媒介文明建设》的致辞中详细分析了全球变局的时代背景和全球新传播秩序重构的时代特征,深入探析了我国国家传播能力的构成、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概述了提升我国国家传播能力的主要策略。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马梅教授以《新闻联播》为研究对象,探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新闻联播》对“三农”报道的引领策略,从报道主题、题材、话语表达等角度总结了其报道特点和成功经验。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月杰通过对国产网络动画发展脉络的梳理,总结了其在主题内容和外在形式的特点。他认为中国网络动画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应借助新技术、新媒介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转化与传播,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听创新传播不断增色。
融媒体时代的视听传播生产所采用的叙事策略和话语体系赋予了视听传播新的特点和新的态势。在全球化进程持续推进过程中,中国的发展与崛起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视听媒体成为树立我国国际形象、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智华教授认为中国网络影视黏连着媒介融合、文化发展与传播等一些重大的时代性课题,增强了我国在世界的文化影响力。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以及用户阅读习惯的转变,视听传播语态经历了一轮重构。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婧文认为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语态在电视人的主动选择与媒介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呈现出互动性、平民化、故事化的新兴表达。我们在增加更多“对话”形态的表达时,也应该有效引导,把握好语态表达中软与硬的界限,在新时代打造视听传播新形象。
二、新规范引领视听传播新文明
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现实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的虚拟化、隐蔽性和自由性等特点导致了网络上频繁出现不文明现象。这些不文明现象对网络环境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对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各位专家学者、青年学子在网络文明分论坛上各抒己见,建言献策。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包国强教授作了为《网络视听平台社会责任治理难题——嵌入范式逻辑及其治理路径》的发言,他结合平台参与主体归纳出网络视听平台四大治理驱动要素,揭示了现阶段平台治理存在的盲点、难点、痛点,从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理念和治理手段四个维度对现实案例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平台治理需要建立多利益相关方的协同共治,在治理实践中协调好政府、行业组织、用户与平台之间的角色关系,充分调动技术在治理环节的赋能作用,进而完善平台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君昌在《践行网络安全之责 筑牢网络强国之基——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和新挑战》的发言中强调了维护网络安全的重大现实意义,他指出广电工作直接关涉国家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必须切实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
媒体融合时代,媒介资源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具有传承文化、协调关系、提供娱乐等正面功能的同时也具有退化受众审美和降低文化水平等负向功能,提升公众媒介素养成为一个重要议题。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洪常晖教授指出,在数字新闻时代,公众要更加有效地利用媒介,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更重要的是拥有对自我形象的管理能力和公众传播的话语能力,只有公众的媒介素养提升进步了,才有可能推动网络文明的进步。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何祖娜通过对网络生态治理取得的成果与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只有树立共建、共享的网络生态综合治理观念,构建党和政府领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网络治理新格局,才能全方位提升网络生态治理能力,营造风清气朗、生态向好的网络空间。儋州市广播电视台谢仿贤先生探讨了融媒体时代的视听传播与舆情引导,认为相关媒体行业需要有效运用视听传播语言,全面强化舆情引导,正确引导舆论走向,有效传播正能量。
三、新技术赋能视听传播新发展
当前,随着硬件技术的进步、软件工具的整合、网络速度的提高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媒介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变,传统影像的存在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产生了全新的视听传播形式。数字技术所构建的虚拟世界正对传统的人类感知行为进行延展和超越,其触角已经延伸至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创造了多维时空。移动网络、元宇宙、AIGC等概念的兴起,使得视听传播的新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赖黎捷教授作了题为《技术·族群·共同体:省级广电媒体的视听突围与重塑——以浙江广电集团Z视介为例》的主旨发言。她概述了当前省级广电媒体的发展困境并对2023年4月浙江省推出的Z视介媒体客户端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是一个技术赋能的新型视听平台,以国风文化传播为主,借助技术构建了一个可供性链条,重建了视听新格局。技术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发挥了根本性保障和关键性支点作用,Chat GPT、AIGC等新技术正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走向新的历史节点。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白小豆通过对Chat GPT的技术逻辑与特征分析,探索其在视听新闻创新中的多元应用场景,认为Chat GPT在视听新闻生产流程、智能应用和跨语言传播方面拥有潜在的变革性力量。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硕士研究生许哲认为AIGC技术在视频创作领域中的应用存在辩证性,既不能完全排斥也不能完全依赖,视频创作应该与AIGC技术相互协作和促进。
新技术为新闻业注入了新动力,带来了广泛变革,但科技发展具有两面性,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新闻业在新闻舆论、新闻规范、网络安全等方面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对于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记者这类疑问,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郝雨教授在题为《Chat GPT取代新闻人?一个可望不可及的命题》的发言中指出关于新闻生产的实践活动,人的主体地位不会降低。郝雨教授认为Chat GPT生产全凭已知数据和信息,没有办法深入第一现场,不能报道最新发生的事实,并且其数据库中的信息难断真伪。郝教授通过分析总结后指出,对技术的极端崇拜或极端恐惧都是不必要的,技术发展永无止境,但技术的应用场景掌控在人类自己手中。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何文慧认为在理性分析生成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的同时,应该及时进行合理的应对和规范,她分别从科技、监管、思想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总之,出席此次高峰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业界精英以及青年学子积极围绕视听传播、文化传播、媒介技术和网络文明等四个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关注了智能传播时代新技术所带来的新变革和新环境,分享、交流了多方经验,为视听传播研究提供了新向度和新思路,也为我国新闻与传播学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和学科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
此外,本届高峰论坛为第二届“中国视听传播研究奖”获得者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球修辞学会—视听传播学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宫承波向与会学者介绍了设立这一奖项的初衷和意义。“中国视听传播研究奖”奖项设置一共有四类,分别是终身成就奖、金硕果奖、青苹果奖、蓓蕾奖。张振华(前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常务副会长、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和欧阳宏生(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荣获终身成就奖;陆地(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张丽(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金硕果奖;田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任编辑)、王大智(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朱逸伦(上海传媒学院(筹)副教授)获得青苹果奖;陈林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王伟鲜(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博士生)、黄馨茹(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李颖彦(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沈迪(泰国兰帕潘尼皇家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生)、夏天一(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吕永洁(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王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硕士生)获得蓓蕾奖。此外,鉴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颂先生(已故)长期以来为中国视听传播研究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特授予其“中国视听传播研究奠基人”荣誉称号,以表达对张颂教授的崇敬和怀念;鉴于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总编辑、广播影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黄勇先生(已故)长期以来为中国视听传播研究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特授予其“中国视听传播研究领军人物”荣誉称号,以表达对黄勇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澎湃新闻2023-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