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组织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D市M乡镇为例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治理有效根本就是整合乡村中各类组织的力量,不断构建起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从而达到乡村善治的目标。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也是乡村振兴的保障。
一、D市推进乡村组织振兴主要做法
近年,D市始终如一推进"党的建设带动活力村镇"改革工作,将党的领导思想贯穿农村管理改革全过程,并加速推动了全市农村管理体制建设的试点工作,进一步激活了城市农村管理生命力。2019年,此次改造被列为"全省第一批乡村治理二十个典型案例"名单。
一是建强基层组织。通过选优配强村"两委"领导干部特别是村支书,分级分批加强村"两委"领导干部的集中轮训,以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成立了村庄董事会,将政治上先进的农村党员干事、经济上领先的农民致富能手、德高望重的农村社区管理先进力量等推荐入乡村董事会。并实施了"两培一选"政策,把先进董事会成员培育为共产党员,把先进企业党员董事会长培育成为村领导班子,将先进村党员干部选聘入村级领导班子队伍,村庄管理能力更加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社会凝聚力明显提高。
二是发挥理事会作用。健全了乡村董事会的运行机制,积极推动"基础党的建设、产业、乡村工程建设、社会发展新风、司法协调、公共服务产品生活"等"六进董事会"工程建设,使乡村董事会变成了乡村管理的主力军。过去"政府管不好、干部管不了、社会无人管"的矛盾纠葛,现在绝大多数问题在村民委员会中也能得以化解。今年以来,累计化解各类群众矛盾纠纷437件,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三是深化"三个中心"建设。加强乡镇服务站建设,依托镇党群服务站,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健全服务功能,增强群众办事效率;依托"互联网+监督"平台和"12345"公共服务热线,让监督插上科技的翅膀,让群众成为监督主体,今年以来共受理各类事项765件,办结759件,办结率达99%以上。强化基础综治中心建设,融合了基层政法、信访、行政司法、军人事务等部门人员力量,以促进人民群众协调、行政部门协调、司法机关协调的"三调"为一体,有效解决了过去"力量分散、人少事多、任务难完成"的难题;开展常态化治安巡逻防控,目前共组建"红袖章""小喇叭"平安建设志愿服务队伍567支共5434人。加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明践行中心建设,积极发挥"一约四会"的功能,主动引领群众移风易俗,我市先后建立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文明践行服务站三百九十三个,自今年以来,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一千八百八十余场次,服务群众十五点六余万名。
四是积极倡导文明乡风。以开展全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为契机,积极推动了全省新时期社会主义文明实践中心的试点建设,镇镇办起文明实践所、村村建起文明实践站,D市作为试点县市唯一代表,在全国大会作交流发言。扎实深入地展开"十星星文明户"、"十佳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新乡贤"等创评活动,用典型事迹滋养人心、用传统文明乡风引领风尚,全市涌现出了"中国好人"陈彦珍、汪学东等一大批社会先进典范、楷模好人,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初步形成。
二、D市推进乡村组织振兴的乡镇实践
在贯彻落实D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各项部署的过程中,M 乡镇坚持改革创新,依托基组织建设基层治理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立足村庄小阵地,做足党建大文章。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群众对美好的要求,正是我们的努力工作目标"的指导精髓,并充分地根据中国农村的基层实践,重点突出了二种互动方式,即党的领导工作与农民群众自治的相互促进,以及党员干部发展工作与董事会组成人员选举工作之间的良性互动。把乡村的优秀人才培训成理事会成员,把先进理事会成员培训成共产党员,把党员理事会成员推选到村二委班子成员,同时鼓励退休干部和无职党员竞选理事会长,为村庄村民服务。
通过"两个互动",一方面改变了农村党员文化较低、年纪偏大、力量偏弱的状况,提供了乡村预备党员培训平台,缓解了乡镇广大党员后继乏人的窘迫局面,拓展了乡村高素质人员提升的途径。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凝聚党群民心,从根源上克服了传统乡镇组织脱离群众和没有社会公信力的问题。经实践证明,以乡镇为主要自治单位能够汇聚合力,有效链接社会资源,一批能人、贤人、热心人脱颖而出,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极大改变了过去光靠几名村干部撑着的局面,有效缓解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压力。
二是构建自治小平台,激活农村大建设。通过构建自治小平台,实现了两大改变。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村组自治"模式,以自然湾为主体,建立若干利益趋同村庄,构建符合当前实际的村党组织加村委会、农户、村庄理事会"1+3"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改变村庄治理决策机制,围绕村庄建设事项,村庄理事会研究形成初步方案,由村"两委"结合群众诉求、理事会的安排方案以及"村两委"年度工作安排,统筹考虑安排理事会组织群众予以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有事多商量,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群众是社会治理的对象,也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公民参与的程度直接决定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度。采取了村级党组织加村委会、农户、村庄理事会"1+3"治理体系以及自下而上的决定机制,形成了"党支部引领,村委会推动,村庄理事会搭台发动,农户自己驱动"的社会治理格局,完成了"为民服务做主"到"由民","政府部门拍板"到"民众决定"谋划共治社会的过渡,实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016年至今,M乡镇村容村貌已取得了很大变化,村理事会积极引导农户建设文明礼堂、群众文明活动广场、建设门口塘、硬化路面、架设路灯、水渠清淤改造、对荒山植树绿化等工作,共投资1804万元,其中村民筹资、各界人士捐资988.3万元,政府奖补资金815.7万元。如H村兴建水塘、兴修水塘、做好公益事业、P村硬化校门前公路、村民筹资酬劳共建水塘、屋段村拆除旧房子-危房改造、村民自发上山除草绿化荒山、实行理事会财务公开等。
三是完善激励小机制,营造共建大氛围。一方面,注重运用价值激励法,通过定期考核奖励"十佳理事会"和"十大董事会长(员)"。另外,通过合理运用物质奖励办法,严格遵循理事会项目申报——村二委批准——村公所统筹资金安排的正常程序,形成了村公益事业以奖代补的政策机制,并对积极参与村庄各项事务的村民给予一定生活物质奖励。
三、当前M乡镇推进组织振兴面临的问题
尽管近年在推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中央、省、市委的要求,离群众的期待仍有很大差距,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农村党员结构不优,村干部后继乏人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不断地往乡镇分流,农村的精英人员也大量流失,导致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缺乏新生力量。农村"四大皆空"——经济空壳、人员空巢、文化空虚、服务空白,产业空、年轻人空、住房空、干部空。农业能人和城市青壮年人口的大量外流,使得乡村地区根本无法建立起正规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乡村社会公共服务也无人问津。
一是农村党员结构不优,老龄化严重,50岁以上的接近一半,且素质偏低,学历水平大部分为初中及以下。(如下图)
二是村干部后继乏人,发展党员工作不规范。发展党员凭自己主观意愿亲疏关系,以不威胁自己的位置为标准和原则。
(二)基层党组织功能弱化,凝聚力下降
农村基层党组织包含两项功能,一是政治功能,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二是社会功能,利益整合,服务管理。
农村党员结构不优,村干部后继乏人。村"两委"的换届选举多半是"矮子里面选将军",年龄偏大、素质不高、能力不强。
基层党组织功能弱化,凝聚力下降。党建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每年发展发展新党员,过节慰问慰问老党员,政策文件念一念,各类台账建一建,开开会,读读报,三会一课搞一搞,俗称"交交票子、读读稿子、看看片子、碰碰杯子"。基层组织"边缘化",有心无力,基层党建"作业化",有党无建。
基层干部"污名化",有权无威。基层干部处在经济社会治理的风口浪尖,通过面向广大群众,在实质上承担着党和政府部门的城市形象代言人责任,其才能与作风,都影响着普通群众对执政党城市形象的评判。但由于部分地方干群之间并没有互相信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不仅仅在于当地,更在于耗费了整个执政党的执政资源。
(三)党员先锋意识淡化,"群众化"现象严重
一方面,部分党员虽有心为群众出力,却苦于缺少有效载体和渠道,因而出现了"有人才难施展、干事缺平台"的尴尬局面。而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党员几乎完全将自己和普通群众看齐。
(四)村民小组虚化,农村基层自治架构不优
目前,农村基层自治为"村委会,村民小组,村民"的架构,到2015年12月底,M乡镇总人口44359人,村民小组255个,每个村民小组设立一名小组长,这就意味着255个小组长要服务44359人,极大降低了村民自治组织工作效率。
(五)村民参与意识不强,村庄建设动力不足
村民组织现代化程度也日渐下降,村民们参加村庄管理和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也日渐下降,而村委会和村民组织也很难更有效的组织村民们投入到乡村各项建设当中。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生活在农村,拼搏在城市,包办代替现象较为明显。
(六)基层组织负担过重,群众矛盾层出不穷
政府管不到,干部管不了,社会无人管。坊间盛传"吃饱喝足不找你外出挣钱就非理你,遵纪守法就不求你,发生争议就找你,不给解决的办法就骂你,弄得不好要告你"。在这种情况下,干部很辛苦,但群众仍不满意。
四、M乡镇推进组织振兴加强基层治理的路径探索
探寻乡村振兴之路,既要狠抓改革创新,又要高度重视"人"的问题。
(一)明确改革目标
乡村发展靠党建引导,村级管理也要以党建破题。要明确改革创新四大目标,即重组民心民力、推动村民参与、减轻基层压力、构建和谐乡村。
1、重组民心民力
人是最基础、最核心的因素,特别是要选对选准村"领头人",村支部党委书记是村子经济发展的"主心骨"和"领班人",一个经济政治意识强、本事高、作风硬的村支部党委书记就能直接促进整个村子的经济发展。面临村级换届之际,对村支部党委书记的选择建议注意三点:一是在政治上靠得住,能坚决贯彻、全面执行党的道路、方向、政策措施;二是在岗位上有本事高,要有带领群众奔小康的真本事和实干精神;三是在作风上过得硬,能把群众的切身利益时时放在首位。只有村支书用人为本、担当责任、担当作为,就会用责任促进担当,用作为推动作为。同时,对思想僵化、领导才能欠缺、缺乏社会责任、工作态度散漫的村干部,依纪依规作出调整。并通过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多渠道、多方法,选优配强一批政治素质高、带动能力强、群众基础较好的基层组织带头人团队,进一步增强组织力量和党员的为民服务力量,重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在基层形成"人人争先进、靠拢党组织"的可喜局面,把涣散的民心重新凝聚起来,把群众的力量聚集起来,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2、推动村民参与
通过搭建村民自治平台,建立激励机制,树立正确导向。引入农户集体参与管理,在村级协调议事中"唱主角",通过基层民主协商,制定或修订村规民约,让村民清楚知道干什么、怎么干,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充分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力求实现村民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治理"的转变,逐步形成"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村民自己管"的良好局面,并以此为实现村庄复兴战略打下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3、减轻基层压力
针对村政公共事务管理矛盾和问题,已建立以农民代表大会、农民代表协商议事会、农民座谈会、农民座谈会、农民代表议事会、村民监事会等民主协商新渠道,帮助村民与村"两委"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借助村级群众自治平台,在基层组织和村庄中间搭建一个"连心桥",以充分发挥其成员在人缘、地缘、亲缘关系等方面的优势,让他们宣讲政府政策性规定、汇集社情民意,并合理反映农民的不同利益需求,从而逐步做到了三事分流(私事不出庄、小事不出会、大事不出村),把基层组织从村民间的琐事中解放出来,精准作为,精准服务,把精力投身到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来。
4、构建和谐乡村
通过创新和健全乡村党建与社区管理创新模式,创造村级党建新载体,开拓基层单位党建新形势,提高基层单位管理效率,推进乡村管理现代化,共同建设工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管理高效、生活富裕的新型乡村。
(二)创新治理格局
乡村组织振兴工作绝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而是要充分尊重当地实际,结合当地群众诉求进行创新改革。
1、搭好台,解决干事创业平台问题
一是顺应民情,科学界定地方自治单元。根据"因地制宜、有利发展、群众自愿、便于组织、尊重习惯、规模适度"的原则,首先由村"两委"领导深入征询农户意愿,其次以自然湾为主导,形成了若干利益趋同村庄的形成实施方案,再组织村民代表大会开展商议,并报请乡政府批准后执行,最后报市民政部门备案,按照此流程步骤为干事创业搭建有利平台。二是组织把关,依法搭建自治平台。重新规划村落之后,在广泛征询党员和农户意见基础上,讨论、谋划和提出村落委员会组建实施方案。各组的户代表以"一户一票"方法,就是否组建村庄理事会一事开展了民主选举,在征求三分之二以上户代表的同意后,村二委一致同意组建村民理事会。
2、选好人,解决干事创业人才问题
参选村庄理事会成员要明确资格条件,即为人正直、群众公认;有办事能力、奉献精神,愿意为群众服务;有威望、有能力的村庄名人、党员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等。"一户一票"依法选举理事会成员,目前M乡镇29个行政村中,理事会成员913名,其中党员200人,其他成员713人。要完善"一个核心、双线合力、三级管理"的党组织管理体系,即以村党小组为核心,以党员干部与村民双线合力,党小组、村民理事会、村委会三层管理的农村党组织结构,推进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其中,在党员多于3人的村分别成立小队,在党员低于3人的村和地域接壤村共同成立小队,据此,在M乡镇的29个行政村中,共有181个村民委员会,以及125个党小组。
3、建好制,明确职责,规范村庄运作机制
目前, M乡镇村民委员会运作制度主要分为村民委员会议事规则,两会三公示一汇报制、六进董事会。其中,确定了村民委员会议事准则,以党的道路、方向、政策措施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上一级党委政府的决策确定为基础,遵循民主集中制、求真务实、少数服从多数三大原则,集体协商、讨论村里的所有事情。并实现"两会三公开一汇报",即本村委员会协商、户代表会议决议,裁定结论、方案、办事状况向本村住户公布,重大事项向村"两委"汇报。此外,还应做到规则公平、实施公正、结果公开,只要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公正就不难、忙中就不乱、压力就不怕。确定了委员会职能,包括服务工作指导、经济助力健康发展、村庄整治、协调维权、技术服务、社会文明创建等六项工作。理事会成员按照宣传、帮扶、协调、管护、环保、张罗等工作任务进行分工。
4、加强监督,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从履职情况与监管目标出发,将着重放在政府监管是否尊重人民群众意志,以及是否依照"两会三公开一报告"的管理办法规范工作;加强了对理事会等公益性投资机构的监督;推行"阳光运作",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公开等三方面来进行。从满意度测评来看,一年测评满意率达不到50%的,限期整改;连续两年测评满意率达不到50%的村庄理事会要进行改选,理事会成员免除职务。
五、从"人"的角度提出推进D市乡村组织振兴的建议
推进乡村组织振兴,除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选树配强村庄带头人、依托自治小组激活自己人之外,还要以更宏大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考虑人才问题。
(一)引回"能人"。近年,中国农业市场空心化、中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等现象越来越突出。从产业发展角度看,要明确引才对象,加强分类引导。对有意向在乡村兴业的农民企业家,指导其着重发展传统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农业;对于有田园情感的农村市民,指导其采取出租、合作等方式,利用空闲农房等土地资源发展农村养生养老事业或特色产业;对于渴望反哺故乡经济的农业能人,指导其流转耕地、回乡兴办实业发展;对于积极投入乡村创新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指导其注重发展乡村新型业态、农村新兴业态和新型商业模式;对于有一技之长的退伍士兵,指导其依靠自己一技之长服务于农村振兴。从组织干部培养的角度看,把"德、能、勤、绩、廉"作为考核指标,在致富能人、返乡大学生、复员军人等群体中,选任优秀人才到村支部主要岗位上锻炼,让其接任务、扛担子、学方法,加快熟悉村工作,积累领导经验,缩短成熟周期,确保在村支部主要岗位空缺后有人可用,同时他们能尽快进入"角色",积极开展本职工作。
(二)用好"贤人"。乡贤是难得的乡土人才,是推动中国农村经济振兴发展的重要动力。进入新时期,地方乡贤也被赋予了全新的社会责任,尤其对于提升地方乡风民俗、传承诗书礼仪、绽放道德光辉、修复乡土记忆、凝聚乡愁文脉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和选树新乡贤队伍。善于发现已退休回乡的政府干部、长期耕读故乡的仁人志士们、德高望重的基层党员干部、社会有口皆碑的楷模人物形象、逆馈桑梓的行业精锐人才,及其余一切希望为故乡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出钱出力的社会贤达人士等人才资源,并通过开展爱乡善邻、孝贤友爱,创新利民、反哺桑梓,崇文兴学、守望相助,公道正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热衷公益性、教育好村民,移风易俗、培育时代新风等先进典范的评选活动,真正把群众认可、乡邻敬佩的新乡贤选拔出来。建立健全引入机制。建立健全持续稳定的吸纳引入机制,鼓励退休公务员、退休教师及工商界人士等还乡施展才能。尤其在创业扶持、特殊补贴、子女教育及住房医疗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通过建立新乡贤的工作平台,签署合同,授予称号及奖励,并组织列席地方政府部门的有关座谈会,引导其广开言路、积极参与建言奉献,并定时地开展联谊社会活动,以及逢年过节对其开展走访慰问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其有了浓厚的成就感、自豪感,感受到基层党委和政府的真诚态度,从而激发其为家乡做出更大贡献的热情和动力。
(三)培育"新人"。产业农民,合作社的领军人才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式。在全产业链上,建设现代农业田间学校、农村人才创新孵化基地等培养载体,一方面促进教育训练过程与农业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便于农户就地就近进行教学训练;另一方面实现农业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农时季节的紧密联系,进行农业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的融合,使更多农户熟悉国家政策法规和农业发展策略,掌握新知识技术,关注农业新兴行业发展,学会新技能,在干中、学中干,最终建立一批适合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团队。进一步健全职业资格认可机制。遴选农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核心骨干等为主要培养对象,对通过培养符合条件的技术人才,按照认定要求和标准,进行考核确定并授予新型职业技术村民资格等级证书,并享受政府相应支持优惠政策。通过有意识有计划地认定和准入一批新型职业农民骨干和带头人,让他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领农民富,为乡村振兴夯实人才支撑。强化扶持力度。强化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投入并确保逐年提高,加强涉农专项资金整合力度,注重支持新兴职业农村教育和新兴职业农村发展产业。加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专项投资向新兴职业农村的倾斜力度,并按照国家以奖代补办法,对具备相应种养规模的农业产业进行适当补助,以进一步提升职业农村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中国质量万里行202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