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工作动态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文化宫

题目:如何以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激发文化自信自强

资料提供时间:2023-02-27

目录

更多

以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激发文化自信自强 文章下载

以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激发文化自信自强

作者:吴垠(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事关国家前途命运、民族发展进程和人民利益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提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而近年来引人关注的文创产业在各地的兴起,无疑为中国引领文化强国战略提供了实践的载体和工作的抓手。如果能在中国文化和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将文化审美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这将为中国带来更大的文化附加值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文化强国战略更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更好地推动中国的高质量发展。

一、文创产业盘活文化遗产,有利于推进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使中国更具包容性和吸引力。但是,仅仅只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若不能在新时代对这些文化进行创新,这种包容性和吸引力则很难转化为生产力,也不容易达到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要求的覆盖面和可持续的影响力。实际上,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应该在思接千载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应该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切身体验之中。因此,突出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创新效应,深入挖掘文创产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开发更多符合大众需求的文创产品,将新时代遍布于几乎所有文化、历史、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创意工作者的创新工作激发,并帮助其在传承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政治定力、把牢正确方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言尤其重要,特别是,这也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文创产业的发展对文化自信自强的引领效应。

二、文创产业成为经济新增长点,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韧性复苏和高质量发展

2022年以来,中国连续遭遇外部环境风高浪急、疫情形势复杂多变、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等因素影响,经济承压加大。在相当多的实体行业为此陷入困境的时候,文创产业则可以其独特的优势为中国克服上述困境、实现经济韧性复苏和逆势增长找到突破口。这个思路,早在今年6月经合组织(OECD)发布智库报告《文化修复:创意工作者、创意场所和创意产业》(The culture fix:Creative people,places and industries)中就已经提出。该报告强调,如果因为疫情、自然灾害、气候变迁、全球经济衰退等因素导致的某些长期挑战短期内无法彻底解决的话,文化和创意产业则可以成为经济韧性复苏的重要工具。政府需要帮助修复、提振这些产业,并借此机会将文化纳入政策工具箱的主流,更好地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此,在国家倡导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背景下,突出文创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动能、辐射范围,尤其是推动中国优质文化元素不断地与文创产业迭代式融合创新,这将为中国2023年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文化创新的支点力量。

三、做大做强文创产业,助推经济提质升级

关键在于突出就业贡献和鼓励创新创业。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尤其通过文创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影响和带动就业增加,将更进一步夯实“四个自信”的群众基础。因此,要通过产业化的方式,推动文创产业为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创新、地方发展和人民福祉提升带来持久赋能,以影响和带动青壮年人口在文创领域的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从而产出一大批新时代的中国文创成果。文创产业带动创新创业浪潮一旦形成,还将促进中国公共和私人的文化投资,形成良好的产业上下游链条,这对于开辟疫情反复时期经济增长的“文创通道”,并带动其他产业相继恢复有着催化的作用。一个关键思路是,文化不能再被视为仅仅只能“锦上添花”,而应将文化视为中国在韧性增长时期的关键投资而非成本。通过文创产业化路径带动文创就业和创业,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能更接地气。

坚持数字化赋能的方向,拓展文创产业新边界。中国现在已经进入数字信息化时代,多数产业发展都在借力数字信息技术赋能;同时,这些产业也不断寻求拓宽商业或融资的渠道。因此,文创产业当以多种不同方式促进创新,包括生产符合数字信息时代及其传播方式的文化产品、服务和内容,以增强文化强国的数字信息化水平。同时,基于现代文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还应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和融资方式,推动文化强国战略在微观层面有强大的商业、融资规模进行支撑,并以新颖的方式创造和整合文化传播技术。现阶段,文创产业还可为其他经济领域的创新提供动力,以“文创+”的模式,短期内不仅有利于带动旅游、服务、贸易等产业,中长期还可以向制造业、农业等传统产业延伸。另外,数字化正在改变文化与创意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意工作者的技能需求以及人们参与文化生活的方式。数字化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合作形式,为企业向更多受众传播内容提供了新的机会。企业迫切需要数字技能和新型基础设施的支持才能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因此,政府可在获取数字工具、弥补数据缺口、建设新基建和开发新技能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发掘该行业数字化的全部潜力。

强化产业扶持政策支撑,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提升文创产品内涵和质量,丰富文创产品内容和数量,推动文创产业内容形态延展边界,不断创造文化消费新热点、增长新动力。在当前疫情和自然灾害相对频繁的时期,文创产业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展开:一是促进更好的文化创意信息共享以及与融资渠道相关的能力建设,让企业更好了解在哪里寻找以及如何申请融资;二是提供量身定制的商业支持,文化和创意产业主要由小微企业、自由职业者和非营利组织等构成,合适的政策和商业支持应该考虑到这些创意社区的重要性和特定需求,直接套用以强调质量、生产力等指标为特征的产业政策往往效果不佳。三是促进文化和创意产业与其他经济领域之间的跨界合作,以便更好地鼓励创新,用公共资金带动私营资本参与文化投资,尤其是那些经济效益吸引力短期可能不足但有较大社会效益的文化项目,以便从中长期持续形成对中国各类优质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四是及时举办“赓续文明根脉”“深化文明对话”“走向文明复兴”等为主题的会展经济,使主流文化产业具有显著的带动效应,让文化自信这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对推进文化强国战略作出开拓性和持续性的贡献。

光明网-学术频道2023-01-17

 

 

盐田区发展“山海港城”多元融合的文化产业 文章下载

盐田区发展“山海港城”多元融合的文化产业

“你要的诗和远方盐田都有”

12月28日,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盛大开幕。来到位于粤港澳大湾区馆(12号馆)的盐田主展馆,山海的浪漫和阅读的气息扑面而来。走进其间,你可以和“网红”灯塔打卡拍照,与“苏东坡”共品宋氏点茶,可以模拟驾驶直升飞机“飞阅”山海盐田,俯瞰大小梅沙唯美海岸线……

本届深圳文博会,盐田区以“你要的诗和远方盐田都有”为主题,精心策划“1个主展馆、1个分会场、12项配套文化活动”,展现盐田文旅深度融合和“文化+”立体产业结构的发展优势,绘就“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滨海时尚城区形象”。

主会场创意无限 展现盐田多元融合业态

“觅书·觅海·觅城市”的盐田区灯塔图书馆、使用了全新多媒体技术的沙头角鱼灯展示屏、通过3D虚拟模特展示的黄金珠宝产品……盐田区别出心裁、特色鲜明的主展馆设计,在粤港澳大湾区馆中异常吸睛。每一处微小的设计都彰显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厚重的历史文化,让观众仿佛置身“山海港城”融合发展的魅力盐田之中。

盐田主展馆分为文旅盐田展区、时尚舞台展演区、“文化+科技”展区、“创意+数字”展区四大展区,通过图文展示、VR体验、舞台走秀和表演、实物情景展示、模拟设备展示等方式,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展示盐田深度推动文化与科技、数字、时尚、影视、体育等业态融合发展格局。

在文旅盐田展区,东部华侨世界级生态康养胜地、中英街跨境文旅商购物天堂、小梅沙国际都市亲海度假区、旧墟镇全球渔港风情体验地、沙头角口岸国际特色消费中心、世界级港口旅游示范区等大批重大文旅项目,令人心生向往;简单生活节、草莓音乐节、山海健康跑等活动,看得人心潮澎湃。

在时尚舞台展演区,盐田使用全新的视觉展示技术搭建顶层环绕四面大屏,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头角鱼灯舞”,并结合非遗主题的文创产品,探索非遗产业化路径。同时,该区域还利用实物、静态和动态模特、3D虚拟模特展现黄金珠宝产业实力和产业升级转型成果。

在“文化+科技”展区,一张张主题鲜明的设计师手稿、一件件雍容大气的黄金珠宝产品、一场场内容丰富的直播,令人目不衔接。此展区的主要参展企业深圳市粤豪珠宝有限公司,是深圳文化企业100强(2020—2021)之一。该公司现场展示了黄金、铂金、K金、翡翠、钻石等各大品类数款产品,并推介了公司以新产品研发为核心驱动力、以新工艺改良为发展引擎,搭建行业领先的专业珠宝供应链服务平台的发展成果。

“创意+数字”展区,囊括了东部通航展区、元谷映画影视展区、天工当代文创展区、星道高尔夫区、阿法迪智能数字科技区。东部通航是中国民航局和深圳市政府认定的低空改革试点单位、中国001号跨境飞行企业、军委联合参谋部支持企业,开拓了飞行体验、科普研学基地等文旅产业板块,参展观众可以在现场尝试飞行驾驶模拟体验。元谷映画影视展区,展示了虚拟数字人全流程定制服务、优质动画和影视内容,观众可以在这里“穿梭于元宇宙之间”,与自己的虚拟偶像互动。在天工当代文创展区,系列文创产品让观众感受典雅生活、领略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此外,还有星道高尔夫学院带来充满朝气的高尔夫教学展示、阿法迪智能数字科技带来的系列科技产品……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业态多元的展区令人惊艳,这是盐田区引导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的精彩缩影。

▲ 旧墟镇全球渔港风情体验地项目概念图

分会场智领未来 凸显产业结构优势

秉承打造精品的理念,本届深圳文博会盐田区重点打造了一个分会场——国家珠宝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分会场。该会场以“湾区时尚,智领未来”为主题,设置了宣传推广区、活动主题展区、非遗文化展区、DIY互动区、娱乐演绎区等,组织开展珠宝设计师沙龙、婚庆珠宝展、珠宝IP文创艺术展、珠宝工业旅游等活动。

在该会场的启幕仪式上,盐田区还举行了招商推介会,现场一批文化企业签约入驻。一直以来,盐田区不断完善体制机制、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不断筑巢引凤,为辖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活水源泉。据统计,2021年盐田区文化产业规上企业61家,实现营业收入930.43亿元;有数字创意企业81家,其中规上企业9家,2021年营收约3.39亿元。

与此同时,盐田区持续探索搭建高端文化产业平台,提升文化产业园区、数字文化产业园区的运营能力,加速新兴业态集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链接更多资源,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产业全生态环境。

本次分会场的承载地——国家珠宝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是深圳首家国家级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特色产业基地,以打造文创科技、现代时尚、文旅融合、跨境电商、教育培训为主的综合类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核心战略。当前园区已引入优质文化、传媒、文娱企业,正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文化创意设计中心、数字创意交流中心及市重点工程实验室等。

此外,盐田区还有田心创意港、深圳市嘉长源国际文化产业园等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其中,田心创意港先后获得“国家级广告产业园示范创建单位”“深圳市市级文化产业园区”“深圳市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园区”等荣誉;深圳市嘉长源国际文化产业园,围绕“文化+园区”的核心模式,致力于打造集创作、展示、体验、拍卖、销售为一体的“一条龙”式综合型高端文化产业园。同时,盐田正在高标准打造优质产业空间,汇聚盐田现代产业服务中心、翡翠岛广场、国家珠宝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依托众多优质载体,进一步助力产业高效高质发展。

依托辖区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及高端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盐田区目前已形成深港融合国际数字创意产业基地、黄金珠宝高端时尚数字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消费数字创意产业全球创新中心、数字创意与山海旅游一体发展产业集群四大数字创意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实现文化产业集群式、规模化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奠定良好根基。

系列活动精彩纷呈 培育文化消费增长点

在舞台之上、在山海之间、在全区的大街小巷,本次深圳文博会期间,盐田区精心策划了12项配套活动,送到群众身边。在彰显高质量产业发展成果的同时,为全民带来一场文化狂欢。

听琵琶瑟瑟,在悠扬的民乐中感受中国绵延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抿一口茶的清香,感受中国“茶和天下 协同万邦”的胸襟和情怀;赏一场珠宝秀,感受璀璨夺目的“产业之光”……主会场现场安排了“民乐+茶艺表演+珠宝走秀”三大活动,在展馆轮番上演,带动现场观展热情,吸引游客驻足打卡。值得一提的是,展位内还设置一个橱窗式直播间,可以直播销售辖区的黄金珠宝,并与分会场联动,扩大线上参展规模,拉动文化消费。

此外,盐田紫禁书院同期举办“浮世绘里的中国文化——日本江户至明治时期浮世绘展”,通过浮世绘的萌发与兴盛展现中日文化的交流;在盐田区中心区举办非遗集市、非遗巡游和展演活动,搭建非遗传承和文化交流的平台,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在盐田半山公园举办恩上草地音乐会,带领听众欣赏美妙而动人的音乐,共赴山海之约;在盐田会堂举行第十九届社区艺术节优秀节目展演活动,有80余个节目、约300名表演者参与其中,合唱、舞蹈、器乐、曲艺等多种形式的表演精彩纷呈;举行“童声·同心·同梦”第四届粤港澳青少年合唱展演,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少年,用饱满的热情、动听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还有《家在深圳·相约盐田》原创流行音乐演唱会、海洋文化论坛、《山川上的中国:返璞归真读“红楼”》读书会等活动,12项主题多元、形式新颖的系列配套活动,极大彰显了盐田的文化底蕴,掀起了文化参与和文化消费热潮。

在新发展赛道上,盐田区将进一步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高品质打造港口物流、黄金珠宝、滨海旅游、生物科技为主的四大传统优势产业,持续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持之以恒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磅礴的“山海港城”文产之力,绘就“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滨海时尚城区形象”。

中国文化报2022-12-29

 

 

文化产业发展应避免游戏产业“抢道” 文章下载

文化产业发展应避免游戏产业“抢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产业环境更加健康清朗。当前,文化产业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释放出更大创新活力和发展势能,但存在网络游戏(包括电竞)等细分门类“抢道”发展的问题,不利于文化产业生态平衡。基于此,应着力引导核心要素合理配置,增强各类文化市场主体的社会责任,优化推动文化产业更平衡更充分发展的政策供给体系。

游戏产业“抢道”发展

不利于文化产业生态平衡

文化产业结构失衡、要素错配是价值失序的重要根源。资本、人才、技术等核心资源向游戏产业过度集中,已然对传统文化产业及其市场主体产生“旅鼠效应”,弱化了主流价值引领和思想凝聚的现实基础。当前,游戏产业“抢道”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游戏产业市场集中度过高,中小游戏公司高质量创新受限。当前,游戏产业总体呈现出“两超”格局,第一大游戏公司占国内游戏市场份额近60%,是第二位的近3倍。然而,头部游戏企业的盈利模式日益对我国游戏产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创新形成抑制作用,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1.资本运作钳制中小游戏企业自主创新。近两年来,头部游戏企业投资同行企业的数量和金额均急剧攀升,对中小游戏企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日益加大,对游戏产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造成不良影响。2.“粉丝氪金”模式抑制高品质原创游戏开发动力。氪金模式的盈利点主要在诱导点卡、时装、皮肤、战力等消费,付费意愿比例最高的是未成年人和女性用户。例如一些热门网游的玩家,小学生占比偏高,在“双减”政策之下,个别引进游戏仍以“游戏编程课”等名义打教育“擦边球”,引导未成年人玩网游。氪金模式的弊端大致有二:一是比“买断制”3A游戏有更强的成瘾性;二是降低了高品质原创游戏的开发动力。此外,在文化产业“泛娱乐化”问题被整治之后,某头部游戏企业又将“粉丝经济”模式从传统流量明星复制至电竞战队/选手,形成更加圈层化的“粉丝氪金”模式。3.游戏产业对传统文化产业的“覆盖力”日益增强。头部游戏企业背靠平台资源,具备引导整个文化产业发展走向的要素条件。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游戏产业与其他细分行业的融合日益加深,悄然改变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底层逻辑和发展形态。例如,头部游戏企业以其资本和技术优势,积极布局与文化文物单位开展项目合作,在文化“两创”的过程中植入游戏元素乃至其游戏IP,随着对经典人物形象的游戏化重塑越来越普遍,游戏化叙事架空中华文化精神内核的风险也相应增大。必须指出,文化数字化不等于文化游戏化,并非所有精神文化内容都适合转化为游戏产品。

第二,网游“竞技化”转型加剧文化产业结构失衡和价值失序。2018年以来,在版号控制和防沉迷的强监管之下,游戏产业规制取得显著成效。然而,资本为了寻找游戏产业扩张的价值合法性,持续推动网游电竞化、电竞体育化转型。2022年杭州亚运会中网络游戏成为比赛正式项目之一。借此,近两年电竞产业遍地开花,成为刺激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部分省市还激烈争夺“电竞之都”的称号。头部游戏企业成为各地争抢的“香饽饽”,在各地获得了人才、资金、税收、出入境、赛事审批、对外传播等大量政策支持,不断吸纳核心资源要素向游戏和电竞产业集中。2022年4月以来,游戏版号恢复发放,支持政策相继出台,游戏产业开启新一轮高速增长,其“抢道”发展加剧文化产业结构失衡的风险。

第三,政企校合力追捧“元宇宙(游戏)”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形成模式竞争。2021年以来,美股市场上炒热的“元宇宙”游戏概念股开始在我国产学研领域受到热烈追捧,不仅正面阐释渐成主流,而且多地政府将其写入“十四五”专项规划,高调宣布发展“元宇宙”和NFT,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存在方向性偏差和实质性竞争。必须指出,“元宇宙”并非一个统合性的数字技术概念,而是一种基于游戏产业重构下一代互联网的资本逻辑及其商业模式。值得肯定的是,目前绝大部分国有文化企业没有跟风炒作“元宇宙”,而是积极推进数字技术赋能文化“新基建”建设,特别是基于全国有线电视网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着力在中华优秀文化“两创”的关键点上取得突破,以数字化弥合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业态之间、门类之间、事企之间的分割和差距,促推文化产业结构和要素配置更加合理。但是,受制于本位主义和资本市场投机炒作,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

优化文化产业生态系统

亟须增强政策供给的总体性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与促进人的发展高度统一起来,特别是要营造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自信自强的文化环境,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放任“游戏经济学”占据文化产业主流。这就需要增强政策工具的总体控制机制和政府治理的预判能力,持续调整优化文化产业区域结构和行业结构,重塑文化市场秩序,以高价值性文化产品占领市场。

第一,建立健全政策制定出台的总体控制机制。当前,关于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供给充分有余、平衡不足,尤其不同部门和区域政策之间缺乏一致性和协同性,政策之间存在“零和博弈”,难以形成合力。据统计,2016—2021年,全国超过140部有关支持电竞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其中地方综合性文件和专项文件超过90%,不仅在数量上史无前例,而且与中央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定位产生较大张力。特别是政策供给“重扶持、轻约束”“重局部、轻总体”,各地将财税、用地、人才等核心资源集中于扶持本地电竞产业强势发展,将进一步加剧文化产业同质化竞争、资源浪费和要素错配,不利于我国城乡文化产业平衡充分发展。当前,亟须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政策制定出台的总体控制机制,严把政策出口,着力加强扶持政策与规制政策之间的一致性、协同性和均衡性。

第二,增强政府治理的预判能力,着力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尽管头部游戏企业已经多次受到反垄断行政处罚,但仍然持续推动文化市场集中,限制竞争对手、损害消费者利益。从“粉丝经济”“游戏氪金”到“粉丝氪金”,可以看到头部游戏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诱导青少年非理性消费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不仅遏制文化产业高质量创新动力,而且加重国家财政用于引导和重塑文化市场秩序的成本负担。当前,亟须提高政府治理的预判能力和宏观把控能力,从整体维度优化文化资源区域结构和行业结构的顶层设计,引导文化要素优化配置。尤其对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走向要及时调查、分析和研判,变“事后规范”为“事前约束”,加强和完善规制类政策体系,主动对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资本设置好“红绿灯”,使市场主体认清方向和边界。

第三,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履行社会责任,提高文化产品价值含量。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其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引领,对资本介入文化生产的价值双面性始终保持审慎。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角度而言,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最终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有效途径就是提高文化产品的价值含量。在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考核方面,当前出版、文艺、影视等行业的社会效益量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了导向管理一票否决的底线制度,考核内容主要聚焦于主责主业和社会反响,对文化产品的价值含量缺乏考量,亟须优化社会效益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于内容产品的要求得到实化深化;对于民营文化企业,既要加强政策约束,也要积极引导,充分利用政府投资基金的杠杆作用。我国有6万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都在乡村地区,很多乡村手艺人实际上都可以转化为优秀文化生产的人才要素。应积极发挥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的带动作用,引导资本和企业将业态创新的方向深入乡村,探索适宜的合作模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挖掘农耕文明的精神宝藏,以源源不断的优秀文化产品替代低价值含量的游戏娱乐产品。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作者:潘娜

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1-19

 

 

文旅三方观察丨如何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文章下载

文旅三方观察丨如何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之一,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在第二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谈了他对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的思考。本文根据其发言整理。

我国文化产业走过了40年的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路程。刘玉珠认为,今天中国文化市场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深度和广度是中外历史上都不曾有过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强大需求;二是党和政府的支持推动。在我国进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当下,这两点仍然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主要支撑。

“党中央对繁荣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方向、方针、目标,任务越来越明确,贯彻落实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尤其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管部门科学精准施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是要把方向化为政策、口号化为行动的时候了。”刘玉珠说。

如何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刘玉珠提出了五点思考。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

刘玉珠指出,文化产业范围很宽,内容繁杂,整体上公共文化属性很强,但具体到产业门类,产品和服务又千差万别。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快速增长,要求也更加丰富多彩。刘玉珠表示,除了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外,更多的要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来实现。“这就要求在思想认识上,价值导向上,政策支持上,责任担当上,要深入实际,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各市场经营主体的意愿,结合党和国家文化战略,精准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

二是明晰文化产业政策导向。

一个产业的兴与衰,往往都与政策有关。刘玉柱指出,由于文化产品和服务在价值观和公共属性不同于一般商品,政府在放管服方面要有更多担当,在准入政策和市场监管上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和要求,哪些禁止,哪些倡导,哪些引导,哪些支持,要告知社会,尤其是文化经营者,“他们是市场主体,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看不清政策方向和要求,就不可能大胆投资经营。出台的政策如需调整,也要给市场留出足够的调整空间,不能一纸公文下来,让消费者、经营者无所适从。”

三是尊重产业发展规律。

刘玉珠认为,政府部门对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关系理解和把握、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承担的使命、发展的路径起到决定性作用。

“文化产业要坚持价值导向,追求社会效益,要从符合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谋划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应充分尊重产业发展的规律,发挥市场力量,留足空间,甚至一些小众、分众文化领域,乃至新出现的文化现象,一时看不清,也可以看一看,不急于下结论。文化现象本身就是多元的,并非只有正负两面。”刘玉珠说。

刘玉珠表示,要从服务公众社会需求的角度,加大对市场消费需求的研究和支持。尤其是在当下数字化、元宇宙快速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是其中重要的构建内容,要切实重视并花大力气进行前瞻研究,准确把握研究的方向,既要研究在新形势下怎么管理市场,更要研究如何更好激发市场需求,包括对文化经营者的理解、宽容和支持。更好解决市场的供需堵点,引导市场有序发展,努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取得与综合国力相称的地位。

四是积极拥抱文化产业发展潮流。

在刘玉珠看来,以内容为王的文化产业,是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行业,市场方既有成规模的大企业,也有个人或数人为单位的个体户和小机构,既有上百亿的文旅项目,也有千万乃至上亿的电影、电视剧、文创基地,还有一人或数人接近零成本或低成本经营的工作室等。“每个参与方都要积极顺应潮流发展,分享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共同营造良好业态氛围。”

内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刘玉珠指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体现在内容质量的提升。“总体来看,当前我国文化内容供给有数量、缺质量,低端供给过剩与优质供给不足并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部门要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加强引导,对提供高质量文化内容的主体给予坚定支持,不断优化文化内容供给结构。文化市场主体和创作者要坚持内容为王、质量第一,主动适应高品质、多样化、分众化的文化需求,用‘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去打造精品,用高质量文化内容赢得受众、赢得市场。”

科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科技的进步深度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供需关系和价值链,带来了新业态以及商业模式的变化。社会和技术发展涌现出的新消费方式和消费人群,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刘玉珠建议,文化产业要发挥重要作用,紧扣“文化新基建”国家战略,特别是紧抓“数字基建”风口,进一步丰富“云上”文化产品和服务,探索“元宇宙”文化生态搭建模式,促进文化产业动能转化,创新文化融合生态体系,积极配合政府部门推动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

五是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文化遗产是建设“文化强国”,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是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刘玉珠指出,要善于从文化遗产资源中去挖掘、提炼和创造新的优质内容产品,形成自身文化产业的优势与特色。“如景德镇就充分挖掘陶瓷文化,大力推进陶瓷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瓷产业为中心,积累相关要素,完善产业链,陶溪川文创街区、陶阳里历史街区、三宝国际瓷谷等文旅产业集聚区蓬勃发展,吸引上万‘洋景漂’定居和创业。瓷文化、丝文化,以及三星堆、殷墟等丰富的青铜遗产,敦煌、云冈等石窟寺遗产,都江堰等水利遗产,紫鹊界等农业遗产等等,都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是天然的品牌竞争力。通过深入挖掘内涵价值,打造中华文明标识,创新文化衍生品,形成推动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

富有活力的文化从来都是善于借鉴和积极包容的。“文化产业的壮大除了满足内需,更要立足全球市场,通过研究符合国际市场的表达方式和消费习惯,制订相应的文化产业国际化引导政策,当然最关键是要大胆放宽创造空间,激发市场自主活力。”刘玉珠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设有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在与腾讯、字节跳动、五洲传播中心等面向海外的企业开展了一系列成功合作,发挥民间力量优势,在助力文化走出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相信假以时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必将会培育产生一大批走向海外的国际化项目和优秀文化企业。”

中国经济网2023-01-10

 

 

文化内容生产是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大脑” 文章下载

文化内容生产是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大脑”

向 勇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文化内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富有创意的文化内容真的是创作者灵光乍现的天才结果,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偶然状态吗?其实,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优质的文化内容就藏于我们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处在我们生生不息的大众创造之列。正如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记载了某尼寻春咏梅喻悟道的诗句所言,“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萌生于壬寅之秋、发展于2022年末的第六届北京文化创意大赛,将在2023年的春天落下帷幕。第六届北京文化创意大赛,正在创造这样一个文化内容“春在枝头已十分”的盎然盛景,给首都文化产业提供生生不息的创意动能。

形式多样是首都文化内容生产的时代特征

第六届北京文化创意大赛文化内容生产赛道征集的作品在文化主题、创意形式和承载媒介等方面都表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时代特征。这些文化内容作品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基本涵盖了动漫、动画、儿童剧、影视、音乐、非遗、数字文创、时尚等多个文化产业的不同门类。这些文化内容作品的艺术形式,既有经典的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也有现代的影像艺术,更有新兴的数字艺术,充分彰显了文化内容生产的时代印记。文化内容生产赛道的报名非常踊跃,通过北京各分赛区、主题赛区、主题征集、特别推荐等各种渠道征集上来的作品数量很多,最终根据大赛组委会公布的参赛标准和评选资格,遴选出133个文化内容作品进入初评环节。

大赛组委会根据专业背景、行业经验和参与意愿等多方面考虑,聘请了来自影视、动漫、音乐、数字藏品、时尚等等专业领域的9位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了文化内容生产赛道评审团队。考虑到评审工作的强度以及作品内容与专业技能之间的匹配度,文化内容生产赛道评审团队的专家们被分成三个小组进行初评。这三个初评小组分别是“动漫、动画和儿童剧”组,共评审47个项目;“影视、非遗和传统文化”组,共评审44个项目;“音乐、数字文创和综合类”组,共评审42个项目。最后,评委专家再集中起来参加复评和决赛。评委们克服了时间紧、数量多、任务重的困难,本着大赛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原则,在详细讨论大赛评审规则的基础上,严格遵守大赛的工作准则和专家评委承诺书的具体要求,以严肃科学的态度、客观公正的立场、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专业独立的判断,对每一个项目都做出了科学性、真实性、公正性的评分,提出了各自独立的评选意见,顺利完成了各轮评审工作。

内容品质是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优势

根据各轮评审的总体情况来看,此次文化内容生产赛道的作品质量非常高。这些文化内容作品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化,也有红色革命文化的赓续与弘扬,更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与发展。这些作品内容聚焦“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独特优势,立足北京历史文化的资源禀赋,重点挖掘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长城文化带北京段、大运河文化带北京段、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三山五园”等重点文化资源,紧密结合文化内容的创作特性与文化市场的消费规律,彰显了文化内容生产的文化价值、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多元价值,凸显了北京文化独特的气质和风韵,很好地反映了北京文化内容生产机构、创造个体与创意团队的整体水平和创作能力。

内容是文化创意的最大优势,也是文化消费的最大吸引力。本次文化内容生产赛道的参赛作品,还应在文化主题、形象设计、展览展示、市场营销、消费体验等各个环节加强精心策划,增强作品的内容创新性和市场有效性,在内涵深刻、形式新颖、材料手段等不同方面下足功夫,让文化内容作品从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和精神体验等不同维度去吸引人、打动人和感染人。此外,参赛团队的专业背景、行业经验、市场拓展能力也非常关键。

守正创新是首都文化内容生产的创意法则

文化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文化内容的繁荣和文化品质的提升。文化内容生产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守正才能创新,优质的文化内容,只有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解读和深入理解,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内容生产要注重题材的真实性和内容的细节性,要让文化内容作品既来源人们真实生活的日常感知,又高于人们的想象期待,进而增强人们面向未来的认知能力和探索勇气;文化内容作品要有意味的形式,要有鲜明的形象,要有典型的主题。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对文化内容生产的创作主体、生产方式、传播渠道和消费场景等方方面面,都正在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因此,文化内容生产要更加注重精品化、场景化、品牌化的内容创意,让文化内容作品传承历史故事、记录时代精神。

第六届北京文化创意大赛的各位参赛选手都是新时代的创意英雄。这些参赛选手既有来自头部文创公司的成熟团队,也有来自初创文创企业的创意新手,还有来自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他们用积极认真的参赛态度、追求卓越的参赛立场、公平决战的参赛勇气,充分展示了新时代的创意者富有青春活力的艺术想象力、内容创造力和价值引领力。各位参赛选手们的精彩表现,让第六届北京文化创意大赛显得光彩夺目。各位参赛选手在参赛、备赛过程中,通过参加各级大赛组委会组织的辅导会、文创沙龙、路演点评等活动,也在专业技能、创意思维、实践经验和创业资源等方面得到有效提高,这让每一位参赛选手在未来的文创之路上,无所畏惧,结伴而行。此次大赛主办单位不仅关注参赛作品,也关注参赛团队,特别设置了文化创客大奖,对文创人才进行持续的关注和培养,真正让文创大赛成为项目孵化、人才培养的赋能平台。

北京文化产业是首都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不断增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北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繁荣首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网络视听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文化内容生产就是要继续弘扬中国文化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为时代而歌,为人民而舞,提升首都文化软实力和北京对外影响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而秀。

北京的高质量发展是以首都城市为战略定位,不断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功能。北京要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文化产业是首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近两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成立多部门协调小组,制定顶层规划,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充分激发文化产业界的创新活力,加大文化与科技的协同创新、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与商业的消费结合,推动历史街区和老旧厂房的创意活化,促进文化与金融的合作示范,实现了文化产业的较快增长,推出了《觉醒年代》《长津湖》等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内容精品,开启了新时代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范式,赋能了首都市民的美好生活。

第六届北京文化创意大赛吹响了2023年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此次文化内容生产赛道通过持续的作品打造和内容优选,将有助于推动以文化内容品质提升为重心的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将有助于加强北京文化内容生产的能力建设,进而推进首都文化内容生产体系建设,真正让文化内容生产成为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大脑”,彰显文化内容“北京智造、首都创意”的品牌优势,持续发挥北京在现代文化产业和市场体系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历史进程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2023-01-10

 

 

坚定文化自信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文章下载

坚定文化自信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各地推出有力举措促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本报集体采写

新年伊始,河北、山东、黑龙江、广东等地陆续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各地政府工作报告频频提及文化和旅游相关内容,总结过去五年文旅建设成果,展望未来五年地方文旅发展前景,力争通过一系列新举措,迈好第一步、实现开门红。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1月12日,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开幕。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广东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围绕上述目标,今年,广东省将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用好革命文物、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加强高品质文化供给。推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进大湾区文化圈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同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

同一天,山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太原举行。未来五年,山西要谋划实施一批大事要事,加快转型发展,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增进民生福祉,加强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创新文化服务供给。全力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设省美术馆、省非遗数字博物馆、省文化馆新馆和多个富有山西特色的标志性专题博物馆,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一体化体系化,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

1月13日,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济南开幕。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山东将聚力文化强省“两创”引领,推动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跃升。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扛牢文化“两创”使命担当,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山东文脉”工程,推进“齐鲁文艺高峰”计划,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和“山东手造、山东智造”工程。强化国家文化公园引领、文化交通线贯通、文化体验廊道示范、文化传承发展片区支撑,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让“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叫得更响、擦得更亮。

繁荣文艺创作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年初举行的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着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提升国际文化大都市软实力。围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成上海博物馆东馆、世界技能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规划建设上海工业博物馆,促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更新与功能提升,升级打造一批家门口的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入实施文艺创作精品、优品、新品扶持计划。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都市旅游首选城市,打造“一江一河游览”“海派城市考古”等文旅精品。

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月11日在石家庄举行。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强化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抓好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长城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等建设,构建环京津旅游风景道体系,建成一批旅游名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同时支持唐山办好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让“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成为休闲度假新时尚。

1月12日,黑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哈尔滨开幕。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将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以此促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加快推进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深入推进省级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广场舞展演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

推进文旅融合 提振市场信心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日前在呼和浩特举行。会上提到,内蒙古要努力实现“开门稳、开门红”,着力打造旅游这一朝阳产业,要成为自驾游的首选地、露营游的佳选地、度假游的必选地、康养游的优选地。内蒙古将规划建设一批消费集聚区、体验中心和城郊大仓,大力发展潮流夜市、民生早市、城乡集市消费场景,开展省际旅居养老合作试点;鼓励支持老字号传承保护、创新发展,让更多的百年老店、百年老字号焕发出新活力。发挥文旅投资集团的引领带动作用,强化资源整合、区域协调、品牌统筹,创造更多文旅融合的看点、亮点、卖点,做到从东到西全域皆可游、春夏秋冬全年无淡季。

1月14日,湖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长沙开幕。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湖南成为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加快打造“五张名片”,力争旅游业总收入达8000亿元左右、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6%。完善旅游产业链,打造一批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推动旅游融合发展,创新“+旅游”方式,培育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新业态,丰富夜间消费业态,强化参与性、体验性强的产品供给,打造现象级旅游消费新品牌。

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山西要促进文旅、服务业和消费回暖升级。多措并举提振消费,打造一批重点商圈和特色街区、“夜经济”集聚区,不断提升城市“烟火气”。精准施策促进文旅康养产业健康发展,同时深入实施龙头景区“9+13”梯次打造培育计划,推动A级景区倍增。加快发展红色游、乡村游、露营旅游等新业态。不断提升“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中国文化报2023-01-30

 

 

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融合机制:连接、赋能与共生 文章下载

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融合机制:连接、赋能与共生

【摘要】数字文化产业体现了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数字技术在文化生产领域的创新应用,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新业态。数字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依靠社会驱动、文化经营、技术累积、人才资源和政策策略等多重要素。数字文化产业的内容建设要注重历史、时代和国际层面的文化连接。数字文化产业数字赋能应坚持探索性、引领性、示范性、可推广性和兼容性的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原则,推动建设中华文化资源全时在线平台、中华文化素材创意赋能平台、中式生活美学场景体验平台和中国数字文化产业评估监测平台等关键技术平台。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的协同治理,应加快构建包括数字产权共创、数字伙伴共商、数字平台共建、数字能量共享等板块的价值共生体系。

【关键词】数字文化产业 融合发展 文化连接 数字赋能 价值共生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23.004

【作者简介】向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数字创意实验室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研究方向为艺术管理、审美经济与文化产业。主要著作有《创意管理学》、《文化产业导论》、《创意与管理》(译著)、《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主编)、《文化基因与中国道路》(主编)等。

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革命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数字技术已经广泛渗透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成为全球经济转型增长的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标志着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成为全党的共识。文化数字化的发展是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结果,“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科技赋值”,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文化领域的根本体现,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创新动力。

数字文化产业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产业发展目标,即“数字文化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供给质量不断提升,成为激发消费潜力的新引擎”,“到2025年,培育20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各具特色、活力强劲的中小微企业持续涌现,打造5个具有区域影响力、引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集群,建设200个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数字文化产业项目”;2022年5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2022年8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并将“加快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演播、数字艺术、数字印刷、数字创意、数字动漫、数字娱乐、高新视频等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作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方面。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和路径方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高速发展,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对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目标和融合机制提出更高要求。

数字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内在机理

数字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新业态、新领域,是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增强文化自信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体现,表现为文化融入科技和科技赋能文化,是文化与科技之间双向融合的结晶,具有一种典型的“巧创新”特征。[2]数字文化产业以社会主义文化内容为内核,以新兴数字技术为手段,以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目标。因此,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文化铸魂、数字塑形和产业强体。

所谓“文化铸魂”,是指数字文化产业要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革命文化的继承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服务于中华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提升,文化内容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所谓“数字塑形”,是指数字文化产业要充分采用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传感器以及其他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技术,不断提高文化生产效率、提升文化产业效能、提增文化创新效益,数字技术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所谓“产业强体”,是指数字文化产业要加强数字版权运营和创意传播推广,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产业融合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数字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满足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内生机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提出了一套文化科技深度融合(SMART)指数,包括社会驱动(Stimulation of Society)、文化经营(Management of Culture)、技术累积(Accumulation of Technology)、人才资源(Resource of Talent)、政策策略(Tactic of Policy)等五个维度,构成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内在机理。[3]其中,“社会驱动”是指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要以社会价值、社会创新、社会发展、社会效益的综合发展为先,要为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开放性、多样性、包容性的社会环境,不断增强数字文化产业人才聚集的吸引力和创新活力;“文化经营”是指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要以保护文化遗产、开发文化资源、培植文化资本、培育文化品牌为经营重点,强调一种基于文化资源和文化内容的经营管理能力;“技术累积”是指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所依托的技术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表现为文化技术发展的体系化、技术结构的复杂化、技术基础变化的加速化等,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滞后性或潜在性、相关性等特征[4],应注重与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有关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资源开发技术、文化内容生成技术、文化传播分发技术、文化体验展陈技术等文化数字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人才资源”是指数字文化产业人才是具有文化艺术素养、数字技术技能和经济管理素质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创新人才,这类人才需要具有艺术与商业、创意设计与策划、文化金融与企业管理、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等知识结构以及产品创意、企业运营和行业治理的实践能力;“政策策略”是指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体系,提升政府对数字文化产业的现代化治理能力。

依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的标准,数字文化产业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数字文化技术设备制造,包括数字媒体设备制造、数字游艺设备制造、智能服务终端制造;第二类是数字创意内容业,包括数字文化创意软件开发、电信、广播电视传输服务、互联网媒体服务、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制作;第三类是数字化文化娱乐业,包括数字化会展业、数字化文化艺术业、数字化娱乐业;第四类是数字化文化服务业,包括数字化景区管理、数字化文化休闲服务、数字化文化综合服务。[5]具体而言,数字文化产业包括内容层的数字影像、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视频、数字动漫、数字艺术、数字娱乐;传播层的数字出版、数字演播、数字印刷;交叉层的数字设计、数字展览、数字演艺、数字旅游;技术层的智能终端、体感装置、高清显示屏等数字文化装备。

数字文化产业内容建设的文化连接

数字文化产业是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的融合创生。数字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生产的创意、生产、传播、流通和消费等价值链的生成机制与内生结构,大大提高了文化创意的产生速度,丰富了文化内容的创意数量,提高了文化传播和文化流通的精准度和互动性,拓展了文化消费的体验感和辐射面。文化产品在创意、生产、传播、流通与消费等环节中,运用各类数字技术,将文化符号、审美感知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内容转化为具有可感知性、可复制性、可推广性的数字文化产品,提升了文化产业高感知、高技术和高品质的价值内涵。

文化产业的本质是一种意义和价值的生产,数字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要体现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一种最深厚、内在、绵长的文化主体性的个体自知和民族自醒。宏观上,文化自觉在作为大国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身上体现为一种主导型和合法性的文化领导权,在文化产业上体现为一种精神性和价值性的文化追求,在数字文化产业从业者身上体现为一种高贵性和雅致化的精神气质。微观上,个体的文化自觉在西方被视为一种血气,有学者认为,血气是古希腊哲学的核心观念,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文明的根基是血气,血气是在竞争性生活中树立自尊、寻求共同体的认可、追求个人卓越及与之相配的荣誉、争取和分配外在善的欲望。[6]个体的文化自觉在中国被看作一种“精气神”,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王阳明所言“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是个体对文化自觉的一种体认和安顿。数字文化产业的文化自觉,是知行一体的“致良知”状态。内容建设是数字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新时代数字文化产业内容建设要追求宗白华所提倡的“伟大庄严的精神”,要有一种创造“新精神文化”的时代自觉,[7]要创造罗素所谓“融中西文明之长的辉煌业绩”。数字文化产业内容建设的关键是发挥基于数字技术的文化连接效应。

数字文化产业的内容建设要注重历史层面的文化连接。开展“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推进数字文化资源进乡村、进社区,充分整合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沿线的重要文化资源,助力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强化中华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完整保护传承,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管控保护、数字文化主题展示、数字文旅融合等主体功能区,积极推进中华文化数字化保护传承的文献整理、学术研究、资源利用、文创融合、数字呈现等重点文化内容工程。

数字文化产业的内容建设要注重时代层面的文化连接。要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数字体系形成一体化建设,统筹政府行政手段与市场商业机制两种方式,打通各层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打造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共享群,构建国家文化大数据的标准体系、治理体系,建立市场化、智能化、共享性的文化管理体系,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数字文化惠民工程提供市场化的转换机制和高标准的服务。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空间布局和节点布局,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级战略规划和区域行动计划,不断缩小城乡之间、中西部之间、南北地区之间的数字差距。充分发挥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云体验等新兴数字文化消费平台海量内容的创意优势,不断推出文化新产品和新服务,不断创造促进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数字文化生产机构的文化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多元需要。加强数字版权保护,推动数字版权发展和版权业态融合,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的版权保护平台。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内容创意工程,实现文化产业基础设施高级化、产业价值链现代化、产品服务精品化,不断促进文化产业健康繁荣发展。

数字文化产业的内容建设要注重国际层面的文化连接。大力发展数字文化贸易,推动数字文化“出海”,不断创造全球流行的数字中华文化产品,打造数字“华流”(或网络“华流”)国际品牌。数字“华流”正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感知中国发展、接受中国文化的主流渠道。所谓数字“华流”,是指互联网平台在国际范围内推出的中华流行文化产品和服务,包括数字文学、数字影视、网络直播、网络游戏、数字演艺、数字展览等各种类型的国际网络流行文化产品。“华流”与“国潮”构筑了中华文化影响力在国内外两种市场显著增强的表现形态。如果说“国潮”是国内市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承的一种反映,表现了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蕴含中华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的日用商品的一种热衷;那么“华流”则反映了中华文化在国际市场上的接受程度,是一种中华文化当代化、流行化的文化表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表现形态。最近几年,美国的奈飞、韩国的TVING、日本的富士电视,都纷纷购买中国热播的国剧版权。在中国政府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影视行业协会和头部影视公司纷纷搭建平台,组建“中国联合展台”,参加国际知名的影视交易展会,与海外头部播出机构深入合作,甚至在海外建立版权运营部门,根据海外观众的审美口味和观影需要进行创意改编,积极推动国产影视剧走出国门,提高海外观众对中国影视作品的接受度和满意度。数字“华流”本质上还是一种网络文化商品,要根据海外文化市场的运行规律,充分满足和不断提高海外观众对中国文化产品的期待与想象。当代中国是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人类文明共同繁荣的重要力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蕴含的内在动力、传统精神和普遍价值,要用影视产品精准、精确、精致地传达出来,打造真实、形象、高品质的“华流”文化产品,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赢得更大的海外文化市场份额,占据海外观众的心灵高地。

数字文化产业数字赋能的技术路径

数字文化产业数字赋能的重点在于数字文化创新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数字创意实验室的研发团队在实际工作中逐渐总结出五项数字文化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原则,即应坚持文化产业数字化技术的探索性、引领性、示范性、可推广性和兼容性。

第一,坚持探索性原则。通过数字文化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提供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技术参照,以帮助其他研究者和使用者认识和理解文化产业数字化关键技术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数字文化产业的融合创新以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为目的,这一任务所需的许多信息资料都无法被精确定义和清晰把握,要密切关注研发过程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

第二,坚持引领性原则。数字文化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主体要超越对研发企业自身利益和研发人员个体价值的“私人”满足,致力于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双重平衡,要高度重视数字文化产业关键技术在促进社会进步、文化传承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突破数字文化科技企业自身利益追求的单一维度,综合考虑数字文化资产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和价值,积极探索数字文化产业关键技术在企业竞争、行业规范、社会创新和国家治理等多领域的应用场景。

第三,坚持示范性原则。要推出和形成一系列文化创意和数字技术融合领域应用的文化数字化关键技术,以供数字文化产业界学习、借鉴和使用;应探索制定数字文化产业关键技术的国家标准,推动建设数字文化产业技术的国际标准。目前,中国自主原创的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标准号T.621)、数字化艺术品显示系统的应用场景框架和元数据标准(标准号H.629.1)先后被批准为国际标准。[8]当然,这个数量还远远不够,要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领域中国规则、中国标准的国际化,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数字文化产业技术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第四,坚持可推广性原则。研发应用数字文化产业关键技术应先采取小范围大胆试验的审慎方式,通过不断调试、迭代、优化累积研发经验,总结数字文化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的一般规律,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关键技术、标准、体系与模式的建立,进而在全国各地复制推广,并延伸至公共文化服务甚至与文化相关的其他数字领域。

第五,坚持兼容性原则。数字文化产业关键技术、标准、体系与模式建立起来后,要推动实现数字文化产业不同行业各硬件之间、软件之间或软硬件组合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数字文化产业关键技术既要考虑向上兼容,也要考虑向下兼容;既要考虑操作系统的兼容性,也要考虑数据共享的兼容性;既要考虑不同文化的兼容性,也要考虑不同地域的兼容性。

数字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要积极发挥数字赋能的作用,加快推动中华文化资源全时在线平台、中华文化素材创意赋能平台、中式生活美学场景体验平台和中国数字文化产业评估监测平台等四大关键技术平台的建设。

第一,建设中华文化资源全时在线平台。按照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工程“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建设目标,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聚集社会主义文化数字资源,形成中华文化资源的全新展示利用平台。该平台要打破传统的文化资源展示和利用手段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现场性局限,提供文化资源实时追踪管理服务功能,发挥实时自动性、远程遥控性、操作简易性、效果直接性的效应。该平台应实现文化资源与文化市场的高关联性,降低平台使用者入驻平台的专业难度,扩大文化资源聚集和用户汇聚的平台优势。

第二,建设中华文化素材创意赋能平台。要为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资源搭建全球创意集成和赋能转化平台,积极发挥平台的数字赋能价值。深度挖掘文化元素并实现有效利用,推动数字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涵在用户生产创意的模式下获得海量创意,实现文化产品附加价值的提升,有效提高文化产品的内容品质,实现科技、资本的良性整合,推进文化产品的创新研发。通过平台推动文化资源、艺术创意、高新技术的不断融合,不断打破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界限,推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跨界合作,在文化产业链条中渗透不同产业的人、财、物,形成共生共荣局面。通过数字赋能的重智慧、重创意、低污染、低消耗特性,使数字化服务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层次挖掘、整合、利用,实现文化产品形态、结构、功能、内容的创新整合。

第三,建设中式生活美学场景体验平台。打造东方生活美学方式,将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审美需要,以文化创意和数字技术的融合为手段,梳理中华文化基因的审美范畴,汇聚人们在平台体验时所产生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审美创造的审美大数据。该平台作为新时代美好生活数字化体验的核心载体,积极推动中式生活美学数字化、全景式体验空间的建设。该平台包括洞察、设计、营销、销售、测量等各种技术领域,通过支撑平台运营的数字化工具包,集成场景(Scenescape)、交互(Interaction)和感知(Perception)等场景体验的核心要素,实现“实时(Real-Time)”和“一对一(One-For-One)”的平台体验效果。

第四,建设中国数字文化产业运营评估监测平台。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化的要素,离不开智能化的信息网络管理平台。该平台应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文化产业效率提升、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对文化产业系列经济活动开展数字化、动态化的评估和监测。数字文化产业具备数字资源无限、时空无界、身份多元、数据驱动智能等特征。数字文化产业相较于传统文化产业,在产品模式、业务模式、管理模式、思维模式等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建成对数字文化项目和数字文化企业数字化管理、监控、评价、保护、利用的一体化平台,实现移动办公、远程操控,随时自动发出指令进行管理,全面提升文化行业的政府监管水平和企业运营能力。[9]

数字文化产业协同治理的价值共生

数字文化产业是“数字”、“文化”和“产业”三个不同领域的融合结果,数字技术和产业运营是文化内容的载体和手段,要服从于文化内容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文化产业的本质是一种意义产业,文化经济的本质是一种意义经济,文化产业管理的本质是一种意义管理。[10]意义是基于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活动所形塑的一套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体系,具有内生性、连续性、连接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因此,文化产业的意义生产也表现为一种价值生产,文化产业的意义管理也表现为一种价值管理,这种价值管理在数字时代就表现为一种价值共生的协同治理。数字文化产业协同治理的价值共生体系包括数字产权共创(Digital Property Co-creativity)、数字伙伴共商(Digital Partner-Extensive Consultation)、数字平台共建(Digital Platform-Joint Contribution)、数字能量共享(Digital Power-Shared Benefits)等四大板块。

文化产权是数字文化产业价值共生的关键要素。文化数字化包含五个战略支点,即文化新基建、文化大数据、文化数据资产化、文化体验新场景和文化数据安全,而文化数据的资产化是文化数字化的核心驱动力。[11]文化大数据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大数据,具有鲜明的产销一体化的数字生产特征,既来自于生产环节生产机构提供的生产型创意生成,也来自消费环节消费主体提供的消费型创意生成。因此,文化生产机构提供的文化数据资产要打破“数据鸿沟”、连接“数据孤岛”、设置统一的数据标签、形成数据关联、建成“数据超市”。文化消费主体提供的文化数据资产要激发亿万网民的创意激情,优化用户生成内容(UGC)、专家生成内容(PGC)、企业生成内容(EGC)、机构生成内容(OGC)和机器生成内容(MGC)之间的创意协同体系和创意筛选标准,建立一套从用户公共创意到商业价值实现的转化机制,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聚合效应和数字生成规律,从而实现更多元、更广泛的文化资产的数据来源。

数字伙伴是数字文化产业价值共生的实施主体。数字世界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新社会秩序,每个人在数字世界的数字身份是一种平等的新社会身份。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是一个具备组织形态的协作共生、内容导向的多元创新、技术形式的全景参与和盈利模式的多管齐下等特征的新商业生态。[12]这个数字文化产业新商业生态打破了个体、企业、机构之间原有的资源边界和单一渠道,是一个生产型用户、共生型企业、服务型政府等多元利益相关者通过价值协商形塑的利益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这个数字文化产业新商业生态既要关注那些数字素养深、参与活跃度高、技术专业性强的“强数字文化主体”,也要关注那些生活贫困、经验缺乏的“弱数字文化主体”,构建参与数字文化产业的多元主体价值协同的共商模式,打造和谐美好的数字文化精神家园。近年来,上海陆续推出数字伙伴计划,秉承“弥合数字鸿沟,共建人民城市”的愿景,由政府部门联合企业、市民、社会组织共同发起,通过随行伙伴、智能伙伴、互助伙伴等不同形式,聚焦“需求即时响应、开放共融生态、社会力量参与”,打造了一批典型案例,取得了很好的服务成效,具有在全国其他地区推广的借鉴意义。[13]

数字平台是数字文化产业价值共生的赋能机制。一般而言,平台具有可扩展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经历了平台、平台化、平台型组织、平台生态系统和平台经济的历史演化,具有经济效应、管理效应、社会效应、品牌效应和负面效应等综合影响效应。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平台表现为一种媒介载体,更是一套资源聚合、开放赋能、跨界融通的竞争体系。[14]数字文化产业平台是数字创意劳动者、数字文化企业、数字文化机构和数字行业主管部门等不同数字文化主体,通过多元互动和价值协商的方式持续共建而成。数字文化产业平台要发挥连接、赋能和共生的协同效应,构建个体参与社群共助、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多元价值平衡的赋能机制,实现数字文化产业新商业生态的良性发展。

数字能量是数字文化产业价值共生的扩散效应。文化作为一定范围内人们共享的行为规则、科学艺术、道德法制和价值观念,是一种集体性的生活方式,具有公共性、外部性和扩散性特征,呈现一种能量聚合与扩展效应。数字能量是数字文化产业要素在数字世界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势能和动能,是一种文化活力和创意活力。数字文化产业的价值共生就是不断积聚数字文化能量,产生巨大的文化正外部效应和创意扩散效应,引发广泛关注的媒介注意力和社会凝聚力,进而形成一种深远的国际影响力和价值感召力。数字文化能量经由数字产权的授权运营,在不同产业之间和地域之间形成跨界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传统领域和欠发达区域新旧动能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品质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结语

数字技术推动了文化生产的空间格局重构和价值体系重塑,使得文化产业在供需维、空间维、企业维、价值维、技术维等各个维度都发生了巨变,逐渐建构起一个具备数据驱动发展、超大规模连接、交易成本降低、网络效应显著、经济加速变革特征的产业新生态体系。[15]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数字文化科技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数字文化人才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数字文化创新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既是后工业社会数字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也是文化产业自身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应积极优化数字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机制,不断推动文化资源的共创连接、文化生产的创意赋能和文化价值的协同共生,为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助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文化产业合作共赢模式及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ZDA043)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01-03

 

 

连续三年,1000万元!温州永嘉获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 文章下载

连续三年,1000万元!温州永嘉获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

近日,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23-2025年)扶持对象名单公布,温州市永嘉县凭借优异成绩,经市级、省级两级评审,跻身择优选取的20个县(市、区)之列,获连续三年,每年1000万元资金扶持。2023-2025年,永嘉将获得3000万元扶持资金。

今年以来,永嘉高度重视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工作,专题制订了永嘉县文化产业发展三年实施方案和永嘉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梳理了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和平台。最终凭借四张“金名片”特色优势项目,在一众县(市、区)中脱颖而出。

图源:永嘉县融媒体中心

培育“楠溪江乡村音乐漫都”,打造“音乐漫都诗意永嘉”金名片。按照“文化+音乐+旅游”融合发展思路,坚持高端、融合、聚集的发展方向,以岩头 ROCKTOWN摇滚小镇建设为主引擎,重点实施楠溪江音乐人家、星潮音乐营、产业中心等十大音乐产业项目,加快音乐资源的平台与载体建设,做好产业配套开发与产业资源导入。计划通过 3-5年时间,培育打造音乐主题公园、品牌活动、音乐培训、露营基地、音乐社区等一批音乐特色产品,实现楠溪江音乐品牌活动达12个以上、音乐及相关产业产值突破 20亿元,把楠溪江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国际性乡村音乐漫都、国际音乐旅游目的地和文旅融合示范地。

中国教玩具之都 陈胜豪/摄

建设智育童玩小镇,打造“智玩世界童趣永嘉”金名片。锚定打造全国标杆性教玩具小镇的总目标,建设网上特色小镇、城市社区特色小镇、商业连锁特色小镇等 3个小镇,打造体验引领中心、研发设计中心、交易营销中心、智造中心、大数据中心等 5个全球教玩具产业中心。重点实施中国教玩具城、展销中心、孵化园、小镇客厅等,建设新纵智造园、中国教玩具之都商贸城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教玩具产业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以品牌化发展思维推动永嘉教玩具产业的转型升级。

挖掘“宋韵九章”,打造“乡土风雅 宋韵永嘉”金名片。贯彻落实宋韵传世工程,健全完善古村落保护开发机制,深入挖掘宋韵文化基因,做好宋韵 IP“深化、物化、转化”文章,打造宋韵文化研究的示范地、文化先行的样板地。重点实施枫林千年古城、江南宋村、宋雅生活体验街坊等宋韵永嘉“十大活态项目”,做好苍坡、芙蓉、丽水街、埭头等古村风貌恢复修缮、历史底蕴挖掘和宋韵产业培育,开发提升主题民宿、旅游专线等特色项目,着力办好来楠溪江过大宋年、跟着宋画游楠溪等节庆活动,打响“看宋城到杭州、看宋村到永嘉”品牌,推动宋韵传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提升瓯窑小镇,打造“千年瓯窑 匠心永嘉”金名片。聚焦瓯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深入挖掘东瓯历史传统文化,建立健全瓯窑保护和传承体系,重点实施瓯窑博物馆与遗址公园、小镇空间开发利用等一批项目建设,大力扶持瓯窑青瓷、永嘉木雕、瓯绣、老酒汗、茶叶等一批特色产业发展,丰富布局一批特色产品销售、游学体验、休闲旅游等业态,全面加速文创经济培育。完善设计研发、制作生产等产业链条,推动工艺美术工业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力争到 2025年,瓯窑小镇企业产业产值翻一番,将瓯窑小镇打造成为瓯窑文化展示地、瓯窑青瓷生产地、文旅融合示范地。

未来三年,永嘉县将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围绕“拥江融入、产城融合”县域发展总战略,做强做优“教具玩具”“乡村音乐”“宋韵文创”和“瓯窑木雕”等产业,着力打造“音乐漫都诗意永嘉”“智玩童学童趣永嘉”“乡土风雅宋韵永嘉”“千年瓯窑匠心永嘉”四张城市文化金名片。到 2025年末,力争实现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总营收突破 1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2%,占 GDP比重达 4.41%,完成文化产业投资额 35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额 126亿元,为永嘉高质量发展贡献文化力量。

中国网2023-01-09

 

 

乐陵 深挖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文旅产业发展 文章下载

乐陵 深挖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文旅产业发展

□刘敏 苏安矗

“情节特别感人,沉浸式的观剧让人真切感受到了当年的冀鲁边区不仅有无畏拼搏,更有温暖大爱!”游客李娜深有感触地说。近日,在乐陵市4A级旅游景区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内,一场以冀鲁边区革命历史为创作题材的情景剧《干粮袋》精彩上演,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乐陵红色文化浓郁,是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近年来,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乐陵市先后创作推出大型抗战题材实景剧《英雄冀鲁边》、抗战舞台剧《余志远》、原创话剧《富平镇》、情景剧《干粮袋》等一系列红色文艺作品,在动情传承冀鲁边区革命历史的同时,也让广大游客的红色之旅更为充实、印象深刻。

“我们深入挖掘冀鲁边区红色文化资源,出文化精品、创文化品牌,把源于文化的力量汇聚成产业合力,为城市建设和旅游经济发展服务,从而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乐陵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盛慧说。

走进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乐陵文庙、千年枣林游览区百枣园等旅游景区,“山东手造·‘乐’享好品”展台特别引人注目,长期入驻景区供游客参观体验的乐陵农民画、葫芦画、玉雕、剪纸、友谊弓箭、田氏古琴等众多品类非遗文化资源及手造项目,不仅让游客在沉浸与体验中感受到了乐陵文化的魅力,同时也通过搭乘景区游客流量,成为乐陵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此外,乐陵市还充分利用其深厚的红色基因、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不断探索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梦幻的街区、欢快的音乐节、网红集装箱市集、创意市集以及饕餮美食放肆吃等“狂欢五站”……2022年7月启动的乐陵市首届“澳林时代天街不夜城”项目,打造集文化、娱乐、餐饮、潮玩、运动、影院、购物于一体的立体多连廊景观式国潮IP商业体,吃的、逛的、玩的什么都有,全新的体验,成了游客的新晋“打卡地”。

正在建设中的乐陵星锐影视城项目,是2022年山东省重大项目。项目依托乐陵市千年枣林游览区、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等文化旅游资源,规划包含影视主题外景拍摄区、红色年代戏主题摄影棚、五星级酒店、影视研发创新基地及影视主题游乐园等主题板块,打造“影视+文旅”深度融合的全生态发展模式。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影视拍摄全产业链服务和产业聚集效应,每年拍摄影视产品60部以上,年带动游客500万人以上,通过门票收入、综合商业收入及影视培训和演员中介服务等形成完整的影视产业链,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利税500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吸引《拨云见日》《奇幻之家》等多个剧组来乐陵取景拍摄。

生活商报2023-01-09

 

 

曹郁委员:打造中山国文化产业园区,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文章下载

曹郁委员:打造中山国文化产业园区,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纵览客户端1月10日讯(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记者 卢伟丽)“中山国文化是我省不容忽视的特色文化瑰宝,是石家庄的地域文化根基和灵魂。弘扬好中山国文化,对加速当地经济发展、加强文化传承和发展、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河北两会,省政协委员、河北省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曹郁建议,加大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的力度,不断完善中山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调研:中山国文化资源利用产业化水平不高

20世纪70年代,位于石家庄平山县三汲乡的中山国古都城遗址出土19000多件精美文物,揭开了尘封2000多年的中山国的神秘面纱,引起广泛关注,并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017年12月《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经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立项。近年来,中山古城遗址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各类资源,持续在文化传播、研学教育、文化电商等领域进行产业化开发,对加速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传承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曹郁委员多年来一直关注中山国文化,他在调研中发现,中山国文化发展虽然取得诸多可喜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瓶颈和短板。

曹郁委员

“一方面,中山国文化资源的利用仍以原生态复制居多,在有效利用的创意创新方面缺乏足够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比如,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足,难以形成与考古遗址公园体量相称的产业集群,产业化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滞后。另一方面,群众对中山国文化缺乏认知认同,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相对较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群众的生活生产结合不紧密,没有形成为人民群众服务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此外,中山国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有效转化率低,各类文化资源要素的深入挖掘利用与时代发展的需要不匹配,无法形成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同频共振的生动局面。” 曹郁委员说。

建议:完善遗址公园及博物馆建设 打造文化产业园区

基于调研情况,曹郁委员建议,加大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的力度,不断完善中山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配套设施。“中山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目前完成了王厝墓展示区,要加快推进遗址公园挂牌,不断完善公园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优化基础公共设施布局,持续优化提升相配套的供电、供水、卫生、绿化、道路、通讯、停车、供热等设施,不断提升配套娱乐设施及饮食、商业、教育等各种公共建筑,为中山国文化的蓬勃发展夯实基础。”

曹郁委员还建议,加快推进中山国遗址博物馆建设。“目前,中山国遗址博物馆馆址选定、概念设计方案、考古勘探等工作已经完成,亟需各方进一步协调推进。”曹郁委员建议,另一方面,打造中山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集美食餐饮、文化演艺、研学教育、特色街区、互动体验、农耕乐园、动漫影视等为一体,多版块相互支撑的产业发展布局。健全以中山国文化为内核的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中山国文化大剧场、战国特色古镇、文化体验中心等。

根据曹郁委员的调研,中山古城遗址坐落于平山县三汲乡、两河乡一带,地处乡村交织地带,规划内有27个村庄聚集,常住人口约5万。群众大多以务农为主,区域物产丰富。基于此种情况,曹郁委员建议,因地制宜地扶持培育中山国民俗文化新业态,结合文化乡村游览、战国特色民宿、农副产品加工及深度体验、传统手工作坊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时广泛凝聚当地群众力量,将中山国文化的转化成果同人民群众的生活“融会贯通”,让群众共享中山国文化发展的红利。

河北新闻网2023-01-10

 

 

国家文创实验区发展论坛举办,将建设全国首个文化产业“云园区” 文章下载

国家文创实验区发展论坛举办,将建设全国首个文化产业“云园区”

今天(1月9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展论坛举办。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采取部市合作共同推动的唯一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试验田”,积极搭建行业交流对话平台,每年一届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展论坛,已经成为文化产业领域的行业盛会,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论坛上,国家文创实验区“云园区”(以下简称“云园区”)建设正式启动。

国家文创实验区“云园区”建设正式启动。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国家文创实验区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示范标杆

本次活动以“科技赋能文化创新 文化赋能城市发展”为主题,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建设工作协调小组指导下,由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新京报社、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共同主办。

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致辞。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致辞。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蓓蓓致辞。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劲林致辞。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致辞。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论坛围绕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主题,聚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规划建设,探讨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与实践探索,深入推进文化产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论坛现场,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劲林,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蓓蓓,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分别致辞,对此次论坛的召开寄予希望,对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出宝贵建议和殷切期盼。

主旨演讲环节,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魏鹏举,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秘书长刘兵等来自产、学、研各界专家分别围绕数字文化赋能产业创新、数字园区共建共享等主题,为科技赋能文化创新、文化赋能城市发展建言献策,聚焦国家文创实验区在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提出专业建议。

“近年来,朝阳区紧紧围绕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聚焦‘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主攻方向,抢抓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和‘两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契机,坚持商务立区、科技强区、文化兴区,大力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文化发展创新,持续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能级和综合效益水平,国家文创实验区作为千亿级示范园区,已经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和示范标杆。”朝阳区相关负责人说。

圆桌对话环节,嘉宾们围绕文化产业数字化新趋势,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在园区的应用场景,文化产业数字化提升传统文化业态、促进城市更新等焦点话题开展讨论。

将引导百家机构、千个空间、万家企业“云端”集聚

论坛上,“云园区”建设正式启动。国家文创实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文创实验区在文化产业数字化及文化产业服务数字化创新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我们希望建设一个文化产业要素聚集、服务链条路径创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的‘云园区’,构建全方位数字服务体系,将其打造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中文化产业数据管理服务体系的‘样板工程’。”

“云园区”规划打造“一个云服务中心+N个数字服务模块”数字化治理模式,其中“一个云服务中心”即以实验区“云园区”平台为统一官方入口,搭建一站式服务门户;“N个数字服务模块”包括文化政策服务、文化金融服务、数字园区推介、创新创业支持、文化人才交流、产业协同发展、文化大数据应用、云网资源及企业权益等模块。

记者了解到,“云园区”主要服务政府、园区、企业和白领四类群体端口,其中重点聚焦对国家文创实验区内文化企业的服务。未来,“云园区”将引导百家文化专业服务机构、千个线下文化公共空间、万家驻区文化企业在“云端”集聚。

将推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

八年来,国家文创实验区积极推动政策创新先行先试。“八年间,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风头愈劲,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正释放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国家文创实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企业引导和培育方面,国家文创实验区制定和发布了全市首个《文化创意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南》,目前国家文创实验区内文化企业取得国家高新技术认定数量近1500家,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文化企业,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在园区建设和发展方面,国家文创实验区通过工业厂房改造利用、传统商业设施升级、有形市场腾退转型3种方式加快转型升级,累计培育51家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其中市级园区19家,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优质充足的空间承载。

在“文化+科技”新引擎的驱动下,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各项指标不断攀升。2021年全国MCN机构50强中有9家落户国家文创实验区。2022年1-10月,国家文创实验区规模以上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实现收入430.3亿元,同比增长10.8%。截至10月末,文化新业态收入规模占国家文创实验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比重为33.8%,较2021年提升了1.3个百分点。文化新业态拉动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上涨3.6个百分点,对文化产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1%,较2021年进一步提高了2.2个百分点,数字文化企业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截至目前,国家文创实验区共有文化企业5万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400家,近三年来,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产业实现收入平均增速达到11.3%。经过8年的创新发展,国家文创实验区已经成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金名片”和全国文化创新发展的“试验田”。

下一步,国家文创实验区将坚持科技赋能文化创新、文化赋能城市发展,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传统优势行业数字化升级发展,实施文化企业梯次化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

同时,围绕数字赋能,打造一批数字文化产业特色园区;围绕产业重点,打造一批细分行业特色园区;围绕核心企业,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的生态型特色园区;围绕产城融合,打造一批开放式城市文化公园。引导鼓励文创园区进行数字化改造和智慧化升级,建设智慧园区,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国际数字文化引领中心、国际时尚文化消费中心、国际文化传播交互中心、国际文化资源汇聚中心,全力建成全国文化产业改革探索区、全国文化经济政策先行区、全国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创新引领区。

新京报2023-01-10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