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数字文化上新记
暑期旅游旺季,记者发现台州悄然兴起一种“线上游热”:用720度VR全景,游览神仙居景区等大小景点;循着“浙东唐诗之路”等精品攻略,深度游历山水;看视频学做各县名菜,品味背后的文化典故……“线上看明白,线下游就省心。”台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这是有“旅游百宝箱”之称的新版“游省心”应用的使命。它入选了全省数字文化系统第三批优秀应用名单。
数字文化是数字化改革新增的“跑道”。今年2月28日召开的全省数字化改革推进大会上,数字化改革“152”体系迭代升级为“1612”。其中从“5”到“6”,增加的就是数字文化系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说,它将为浙江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提供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新赛道开启半年来,数字文化系统在理论引领、舆论引导、文化惠民、文旅融合、文明培育五大“跑道”上,不断上新。尤其在基层出现了一批有实效的好应用:杭州富阳的“富春风尚汇”、嘉兴的“红色资源在线·红色润心”、长兴的“未来景区·安心玩”、绍兴越城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应用、温岭的村社传播通……它们让数字文化系统走入千家万户。
数字文化,如何影响浙江基层治理?在推进文化浙江建设中有哪些作用?
让文化服务便捷高效
推动实现“人的现代化”
把鱼类简笔画上色后,用AR装置扫描,投影幕布上就有鱼儿水中游;走进“元宇宙剧场”,浙江自然博物院的100多个数字化展览、50多个藏品讲解、教育项目的短视频及展项微电影,都可点击或语音对话观看……最近,全国首家“24小时博物馆”在杭州开放,记者现场体验了一个“奇妙夜”。
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长严洪明告诉记者,“24小时博物馆”受场地所限,面积只有300平方米左右,“但数字化技术的‘加持’,却让这个小型博物馆变成无穷大。”
这种“足不出馆,遍览全球”“边玩边学、寓教于乐”的全新观赏体验,正在普及。前不久,“浙江智慧文化云”上线“浙里办”APP。它归集了全省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的文化数据资源。群众可以预约展馆,观看云展播、上网课,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未来5年将高水平推进人的现代化。多位专家指出,对个体而言,这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公民的道德素质、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法治素养、数字素养大幅提高。这一目标如何实现?
“现代社会,人们的体验方式、交互模式、传播路径等与过去已经完全不同。”兰建平直言,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重新定义文化,是数字文化所长,也是发挥其在推动人的现代化等领域实用实效的所在。
中办、国办近期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浙江的数字文化,正在不断创新利用数字化手段,让文化服务泛在可及、便捷高效。
“我想去听戏,以前到处问还不一定问得到,现在手指点点就有了。”今年7月,衢州“数智文化空间站”正式上线,衢江区市民张女士形容自己有了一名“智能文化管家”,不仅可以查询家附近有哪些好玩的演出、展览等文化活动,还可以根据她所在位置,实时显示周边步行15分钟范围内的图书馆、南孔书屋、特色文艺村等空间信息。
“它还是衢州全市文化资源的‘大管家’。”衢州数字文化系统推进办相关负责人说。基层文化服务往往存在供需矛盾较突出、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能完全适应等问题,群众获得感不强。如今,空间站集成15分钟品质生活圈、文化地图、文化日历等20多个场景,汇集全市公共文化空间近4000个,特色文化人才1.3万余名、文化共建组织120余家……让市民各得所需,也让文化人士各展其能。
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被视作“人的现代化”的灵魂。将时代精神与民族文化气质相结合——这是“富春风尚汇”应用场景给人的第一印象。它如今已在富阳全区推广。
“文明建设,群众都是参与者、受益者。新应用搭建了一个开放参与的平台,鼓励群众参与志愿活动、见义勇为、无偿献血等,也可及时发现、褒奖最美人物。”富阳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当地各镇街还因地制宜开发了“孝德指数”“安禾家规”“永昌风尚榜”等子应用,让本地的孝道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有机结合,也让“百家争最美,人人比风尚”成为可能。
在第三批省数字文化系统优秀应用名单中,有很多文明建设相关的类似案例,如杭州萧山区文明城市数智应用、浙里甬文明、海宁市文明“全指数”数字化应用等。
“文明创建,也是一次文明的洗礼。”兰建平说,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借助数字化,可以在文明创建中不断拓宽个人成长通道、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实现“人的现代化”。
催生一个个新业态新玩法
产业、城市发展有了新打法
周末,一辆辆越野车扎进仙霞岭山脉,来到遂昌北部的门阵村打卡游玩。
“没想到,山里人想方设法要离开的盘山路,成了城里人慕名来打卡的‘网红路’。”门阵村党支部书记张红梅坦言,山村“走红”背后,有“丽水山路·山民共富”自驾游公共服务协同应用的很大贡献。
打开应用一看,散落在丽水大小山川的资源被组合成22条主题自驾线路,目的地怎么开、沿途有哪些景点、有哪些正宗美食等游玩攻略都被精心安排。上半年,该应用带动相关景点游客猛增了8倍。
“应用瞄准的是旅游业发展新方向。”丽水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后疫情时代,传统的“大巴组团、吃饭拍照”式旅游正成为过去,短途游、自驾游、文化游等受到热捧。正在升级的3.0版应用,将集纳丽水市域范围内自驾、徒步、涉水、露营等各种形态的旅游线路,并综合旅游、文化、山民共富等多种业务模块,“打造一个山区旅游的‘百事通’和‘百宝箱’。”
无独有偶,在海岛嵊泗,一个叫“离岛e宿”的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正在助推当地民宿产业升级。它实现了政府监管、运行管理、游客服务平台“三合一”,特别是让游客自助快速办理入住,在旅游旺季大大缩减办入住时间,提升游客入住体验感。
催生很多新业态、新玩法的同时,数字文化应用也让许多传统文旅产业迎来“又一春”。
在“中国石雕之乡”青田,记者见到正在“寻宝”的温州人叶先生。自诩“菜鸟”的他眼光却颇为“毒辣”,让卖家赞不绝口。
“我有电子寻宝图。”叶先生亮出“杀手锏”——“浙里办”APP上的青田石雕数字化应用,上面有一个6月刚上线的石雕溯源场景应用,每件产品的作者、石种、雕刻技艺等信息一目了然,手指一按就可查信息、估值。
从多年玩家都要“慎之又慎”,到如今“菜鸟”也可放心参与,浙江十大历史经典产业之一的青田石雕进入发展新阶段。青田石雕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说,当地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涵盖石雕艺术品申报、管理、溯源三端的数字化应用,把石雕从石矿到成为艺术品再到交易的全生命周期都管了起来,啃下了阻碍行业扩大发展的“硬骨头”。
数字文化对地方发展的促进是多方面的。
一个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的应用,让绍兴实现古城保护与群众对现代化生活的追求相匹配,步入城市发展新阶段。
有2500年建城历史的绍兴古城,文物古迹多、人口集中、经济活跃,但管理部门职能交叉,存在整体风貌管控难、资源活化利用难等诸多难题,城市有机更新难度极大。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应用,归集了旅游、交通、地下空间等302类数据,搭建起一张基于省域空间治理应用的实景三维底图,聚焦古城保护、传承、利用3大核心任务。
在治理端一块大屏幕上,记者看到,9.09平方公里的绍兴古城,每间老房子、每块被脚步磨光滑的石板,毫厘毕现。打开面向市民的“绍兴古城”应用,数据又支撑起在线欣赏古桥、台门、名人故居等的“漫游古城”服务,以及查询衣食住行信息的生活服务。
“部门想谋划新项目,有了‘智能参谋’;游客想参观古建筑,可以网上‘云游’;市民发现不文明行为,可以上报。”绍兴市名城办副主任徐国峰举例说,古城内某地要新增一条管道,以前要多个部门挨个问过来,现在借助应用就能做施工方案。
在数字文化应用的一帧帧图像中,我们可以看到浙江发展的新变化。
文化与治理因数字化相融合
释放基层治理更大潜能
走进长兴的“龙之梦”景区,这里规模相当于4个上海迪士尼。我们先为景区的“大”而惊讶:太湖古镇内人头攒动,嬉水世界热闹纷呈,动物世界内游客络绎不绝……但随之发现,这里少了某些景区的“大”烦恼:停车场有空余位指示;“扫脸”入园,只需10秒;上厕所不用排长队……
“这里有‘未来景区·安心玩’应用的功劳。它推动景区管理从事后处置变为事前预防、从粗放管理为精准管理。”景区相关负责人说,依托省市县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和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该应用归集了11个部门各类数据3900余万条,形成一个景区的“孪生兄弟”。有了它,景区实现“识别—研判—预警—管控”全链条式闭环管理,游客通过手机就能获取预定、资讯、引导等一站式服务。
应用上线以来,景区在人力投入减少七成多的同时,事件发生率降低40%左右、事件处置效率提升90%以上。
从一个景区的变化,可以读出数字文化推动全省治理提质的巨大潜能。
“现在的宣讲很灵,都是我想了解的。”“刚回老家,就收到了最新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太及时了。”……在学习贯彻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热潮中,温岭迎来一位特殊的“宣讲师”:“村社传播通”应用。它可以通过大数据画像,按照企业家、创业大学生、村干部等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精准推送内容,实现宣讲的“基本普及+个性定制”。
村社是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但一直面临政策、服务等信息传播“众口难调”等难题。温岭融媒中心总编王军波介绍,“村社传播通”的突破在于坚持用户导向,建立了一个细至300多类的用户画像库,充分匹配信息传播供需两端,实现精准传播、“千人千味”。
现代化的治理需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各类信息及时传递、反馈、互动。在兰建平看来,这正是数字化所长。7月11日,龙游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专题学习会;远在200公里外的杭州,省理论学习中心组巡听旁听工作组通过“网上巡听旁听”应用实现大屏“云围观”,完成了巡听旁听全过程。这是我省首次以线上形式开展巡听旁听工作。该应用是浙江创新“下情上达”又一渠道。
文化治理,文化既是治理的对象,又是治理的媒介。众多场景应用告诉我们,两者通过数字化融合,效用更大。
最近,在嘉兴秀洲区沙家浜村文化礼堂,“红色资源在线·红色润心”应用“携手”微型党课、红色歌曲、红色话剧等节目正式亮相。村民们欣赏完精彩节目后说:“原来,我们可以通过这么多形式参与守护‘红色根脉’。”
而这,正是该应用的主要任务:借助数字技术,激发全民参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
据省文物局网站数据显示,浙江目前共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81处、省级文保单位869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547处、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9061件/套。“深厚历史底蕴是浙江文化的标识。”著名考古学家杜正贤说,数字技术将使传统文化得以更全面、安全、准确地“承”下来、“传”下去。
如今在浙江,类似应用还有很多。省文化旅游厅的文物安全智慧监管、温州“古系列”保护应用、泰顺的文化遗产保护应用、兰溪的不可移动文物智慧管理应用、丽水松阳“拯救老屋”多跨场景应用……它们夯实了“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根基。
“数字文化”上新的同时,也在“更新”浙江的未来。
浙江日报 202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