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的力量唤醒乡村潜能?绍兴文化礼堂探索进行时
孕育于乡村振兴背景里的“艺术乡建”,已成时代新语,渐渐扎根广袤的越中大地的泥土之中。
从“艺术来了”到乡村美了,怎样用艺术的力量唤醒乡村潜能?绍兴的艺术家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实践,如同马良手中的神笔,将绘出多姿多彩的绍兴乡村新画卷。
云松茶园
12个:今年绍兴的“艺术乡建”样板项目
“尺板的笃琴弦起,今朝我唱段娘家戏呀……”每逢周五,绍兴越城区鉴湖街道坡塘村文化礼堂内,便会传来绍兴莲花落的优美曲调。
“我现在是坡塘村的驻村艺术家,每周都要来村里教唱一个半小时。”在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白牡丹”陈祥平的指导下,几十位村民有模有样地学唱起了绍兴莲花落。
“村民们学得特别认真,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段《翠姐姐回娘家》就登台演出了。”陈祥平说,5月22日,绍兴市文艺界“行走乡村 文化润乡”主题活动文艺巡演在坡塘村首演,她就带着这些村民学员们一同登台了。
“现场效果非常好,村民有了舞台,学习的热情更高了。”舞台下,坡塘村党委书记罗国海特别高兴。陈祥平能成为坡塘村的驻村艺术家,其实也是他主动邀请的。
村民演绎的莲花落《翠姐姐回娘家》登台亮相
“我们村是绍兴莲花落始祖唐茂盛的故乡,绍兴莲花落在村里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罗国海说,他一直希望能够将坡塘村打造成一个绍兴莲花落特色村,“最好是全村2600多位村民,人人都能唱几句莲花落”。
同样主动出击,将艺术家们请进村的还有上虞区小越街道新宅村的党总支书记陈苗根。“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我们村有一支非常有名的吹打乐队,叫陈氏大敲。后来,渐渐失传了,村里也只有一些老年人知道了。我希望能够将这一传统文化恢复起来。”
艺术家指导村民演奏乐器(图片由上虞区文联提供)
陈苗根的这个需求,很快得到了上虞区文联副主席兼音舞协会主席郑建新的响应,他带着协会里的几位国家一级、二级演奏员“驻”村来了。“村民们白天都有工作,我们就利用晚上时间去教他们。大家分工合作,我主要负责吹打理论辅导,另外几位艺术家分别负责辅导铙钹组、排鼓组、大锣组、唢呐组、小锣组的实训。”
新宅村民间吹打乐队(图片由上虞区文联提供)
就这样,差不多坚持了半年时间,一支由20多位村民组成的打击乐队便能演出了。“有了自己的打击乐队,村里有啥重大活动,村民婚丧嫁娶等,都不需要请外援了,大家又省钱又开心。”陈苗根说,因为这些驻村艺术家的到来,村民之间的相处也更和谐了。
带领一支艺术家团队进驻新昌县东茗乡下岩贝村文化礼堂的,则是新昌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孔庆丰。“经过前期的考察和调研,我们最终选定了下岩贝村。这个村所在的东茗乡,曾获‘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和‘浙江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等称号,村里的民宿业发展得很不错。”孔庆丰说,他们选择下岩贝村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村民的热情。“有一家民宿的老板听说我们要驻村,主动提出要为我们提供工作场地。”
“这些都是我们今年推出的12个‘艺术乡建’样板项目,分布在全市各地。”绍兴市文联相关处室负责人说,从2019年起,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启动“行走乡村 文化润乡”主题活动,号召艺术家、文艺工作者走到乡村施展才智、才华,为群众生活添彩,为群众生活喝彩,助力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精细打造‘艺术乡建’样板项目,是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希望通过探索实施驻村艺术家制度,不断打造绍兴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服务样板、创作样板、产业样板。”
乡村:艺术让村民精神变得富有
“艺术是可以改变乡村的。”罗国海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他也是绍兴“艺术乡建”道路上的一位执着者。而他与村民第一次感受到艺术的力量,是在2020年。
那年,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艺乡建”团队来到越城区鉴湖街道坡塘村云松自然村采风、调研、开展作品设计。一进村,团队领队陈炯就出了个主意,让村民把绸布挂到茶园上方。“村里人不理解:艺术团队为啥要来我们村?挂几块布能有啥效果?”罗国海说,一直到去年5月,就是因为几块柠檬色的绸布,一件名为《看见风》的艺术作品在村里诞生,并被不少媒体报道,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打卡”网红景点。“
大家都没想到,我们这个小村庄也能这么热闹。后来,艺术团队又在村里挨家挨户收集‘有故事’的布料,大家就都很配合,把每家最有意义的布料都拿出来,缝制成了一件别致的公共艺术作品《百家布》,全村人都是创作者。”
作品《看见风》
此后村委会自主打造的微景观“云壶飞瀑”于去年7月面世,并成为新的“打卡”点。在罗国海看来,艺术之所以能在云松从无到有并“开花结果”,就是因为接地气,融入了村民的生活之中。这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村民们都变“文艺”了。
陈祥平为坡塘村村民教唱莲花落
同样的,绍兴莲花落在村里的普及,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去的。“设想一下,当游客进村来,听到的小贩吆喝声、餐馆服务员报菜名的声音,都是用莲花落唱出来的,是不是别有韵味?”罗国海说,吸引更多的艺术家驻村,也是他今后的工作方向之一。“我打算在村里建一个‘艺术村’,让艺术家们驻村时能有一个固定的落脚点。”
郑建新为新宅村村民教授乐理知识(图片由上虞区文联提供)
而在成功帮助新宅村打造出一支打击乐队之后,郑建新又带着几位民间舞蹈辅导老师,对村里的传统舞蹈——绍兴市级非遗项目“蚌舞”进行专业上的提升。“根据村里的需要,还打算组建一支舞龙队伍。”在郑建新看来,这些文艺项目都是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大家喜闻乐见的。
将驻村的点确定在下岩贝村之后,孔庆丰认真地拿出了一个长长的实施方案。这位当过教师、做过乡镇干部又下过企业的作家,不仅有着活络的头脑,还非常务实。
新昌县作协在下岩贝村进行驻点走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和我并肩作战的是一支集合了文学、书画、摄影、音乐等各方面艺术家的强大团队。”于是,在孔庆丰的方案里,有许多实实在在的内容。“首先,驻村艺术家们要有一个可以办公的常驻点,每周至少有2天,在这个常驻点里是有艺术家值班的,让村民们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很快联系到我们。”
艺术介入乡村时,更被赋予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期待。理想的预期是:艺术不仅让乡村变得更加美丽,也通过吸引更多的人流量,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为村民的增收作出贡献。
“我们计划在村里打造两个文化创研工作基地,一个是以文学、书画为主的静态艺术,另一个是以视频、音乐为主的动态艺术。两者结合起来,协助村民策划建设乡村旅游文化娱乐综合体,丰富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游客的乡村文化体验。”孔庆丰说,他们还想用文学创作研讨、书法绘画交流、摄影摄制展览、音乐演艺展示等方式,为村里打造“艺写四季”“田园诗会”“星空音响”等“艺术乡建”品牌。
与此同时,他们还计划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重点整合建立下岩贝村民宿与周边民宿协同发展联盟、跨生态领域艺术发展联盟和跨地区交流发展联盟等三大发展联盟,搭建起民宿文化、乡村艺术、行业发展大舞台,协同提升乡村振兴的综合效益。
探索:宁可留白,慢中求好
绍兴的“艺术乡建”,随着众多实践的深入,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正在变得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的是政府的决心、村民的信心和艺术的初心。也正是三方的合力,使得“艺术乡建”实实在在地成为助力乡村发展的重要元素。艺术让村民生活得更幸福,这种美好的愿望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市文联在云松调研乡村艺术馆
“这是真正的种文化。”对于绍兴市文联今年推出的驻村艺术家制度,绍兴市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绍兴市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应锋表示赞赏。在他看来,只有这种常态化的机制,才能真正地让文化在乡村里生根发芽。
“艺术家驻村,可做的事情很多,主要有:塑形、赋能、铸魂。”应锋认为,艺术来了,首先可以让乡村变美,这是塑形。同时,艺术还能推动产业发展,这是赋能。这种艺术的美,还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就是铸魂。“驻村艺术家,更应该是一个艺术村长的概念。一个艺术家如果可以集合他所有的社会资源,为一个村的发展去谋划,可以达到更好的助力。而这个‘艺术村长’,如果可以作为一个‘行走乡村 文化润乡’的绍兴品牌去打造,可能也会更加有生命力。”
宁可留白,慢中求好,这是绍兴市社科联调研员严国庆对于“艺术乡建”的看法。“以文艺赋能乡村建设行动的‘艺术乡建’,应时而长。有更多的村子,正寻求‘艺术乡建’,思变、求美。”他认为,艺术“下沉”,只为乡村向上的品质,而品质向上,必有量变过程。“很希望主事者与参加者以致敬乡村的姿态静下来、深入进去,去看去想:解读村史、感知特色,看田园、访农家、察细节、找节点,才可能拿出契合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乡村艺术创意。如此摸索,耐心助其既具备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特征,又有乡野文旅特性。”
严国庆认为,村民作为受益者,他们的文化常识、生态观念、待客礼仪、审美趣味也要往上走。有条件的地方,办些“乡村美学课堂”“乡村文化讲堂”。在这些讲堂里,艺术家、文化人可以有所创新和作为。
“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自上而下的‘统领’,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基础‘夯实’。”绍兴文理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副教授蔡艳华也认为,“艺术乡建”需要一个中长期规划,决策者要有高的站位、具备美学常识。聘请的设计团队要具备较高的水准。投标施工团队要有“手艺”,实施过程中需要组织各方专家和村民现场讨论方案的实施和局部的修改等。
“我们推行驻村艺术家制度,就是希望能用艺术家的智力、审美、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有机融合乡村现有资源,做好文艺元素深度植入乡村发展的系列文章。”绍兴市文联相关处室负责人说,“这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我们也将不定期地邀请各方专家,进行头脑风暴,共同助力绍兴乡村建设,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能加入其中”。
腾讯网20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