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工作动态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帮我搜官方

题目:轻歌曼舞中一场文化惠民盛宴在这里上演

资料提供时间:2022-11-25

目录

更多

轻歌曼舞中一场文化惠民盛宴在这里上演 文章下载

轻歌曼舞中一场文化惠民盛宴在这里上演

6月24日傍晚,余晖洒满溧水无想水镇,灯光熠熠,轻歌曼舞,一场文化惠民盛宴正在上演。不少市民闻声而来,被一场场表演深深吸引,他们纷纷用照片定格了属于这个夏日的美好画面。

当天,“奋进新征程”——2022南京市文化馆老年大学校园文化艺术节公益惠民服务行,在美丽的无想水镇拉开帷幕。据悉,此次活动由南京市文化馆、溧水区文化和旅游局、溧水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凤凰资讯报·天下美篇主办,由南京市文化馆老年大学、溧水区文化馆承办,由溧水无想水镇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协办。

歌曲、古筝、戏曲、服装表演,活动氛围满满

舞蹈演员们身着红衣,伴着恢宏的音乐,在舞台上起舞,一曲《风起霓裳》让现场观众沉醉其中,“很震撼,没有想到在家门口能欣赏到这样的表演。”住在附近的李先生说。

△《古韵青花》

步入无想水镇,仿佛梦回大唐。由南京市文化馆老年大学服饰表演团带来的服饰表演《古韵青花》,演员们穿着青花瓷图案的旗袍,更是在这个夜晚把大唐氛围演绎到极致。

随后,南京市文化馆青年艺术团成员藏唯带来了独唱《南京城》,这首歌曲,让观众倍感亲切,表演结束,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藏唯说:“作为一个新南京人,觉得南京这个城市十分包容,让人很有安全感。今天来到无想水镇,发现这里很美,大家也都很热情。”

夜色降临,悠扬的古筝声让大家领略了另一种美。越剧《白蛇传》、舞蹈《丽人行》……一个个表演让大家目不暇接。

《东方神韵》将全场表演推向高潮,刚柔相济,将武术的阳刚之美,与中华服饰的婉约之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个节目是南京市文化馆老年大学服饰表演团与南京市盛世龙韵武术队合作完成,表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受观众们的喜爱。

演员阚婷告诉记者,“今天来到这里表演很激动,为了这个节目我们排练了很久,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第一次来到无想水镇觉得这里很美,很开心。”

伴着夏夜的微风,这场文化盛宴在女声独唱《中华云锦》中落下帷幕,市民们意犹未尽,纷纷打卡拍照,记录下这难忘的夜晚。

揭秘

曼妙表演的老年“艺术家”是怎样炼成的

风姿绰约,仪态万千;身姿曼妙,步履轻盈,服饰表演艺术团的节目让观众们十分惊艳。事实上,她们都是奶奶级的学员,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南京市文化馆老年大学服饰表演艺术团自成立以来,多次获得各种殊荣,曾在澳门第二届中国华服文化高峰论坛旗袍文化交流盛典,获得优秀团队奖。

那么,这样一支优秀的团队是怎么炼成的呢?南京市文化馆老年大学服饰表演艺术团老师唐晨晖说:“她们靠的就是认真、努力,每一个动作都要反复练习,直到熟练。”奶奶级学员身上都有一股热情和韧劲,这次参加表演的学员,年龄最大是69岁的王谷芳,还参加了两个节目的表演,“她曾经一场上过4个节目,但是每次上台前服装整整齐齐,头饰一点不乱,舞步也不会串,舞台上这样的效果肯定是台下一遍遍练习的效果,这让大家都很尊敬她。”

在和奶奶级学员接触之前,唐晨晖是名大学教师,她的学生都是活力四射的年轻人。面对年龄差异这么大的学生,她说感受最深的是老年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可能不如年轻人,“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做到更细致,比如先教会她们舞步,再练习走位,有时候一年只能练好一个节目。每次在上台之前,都要叮嘱大家把要准备的服饰和道具发到群里,我一一过一遍,生怕她们忘记了。”

△《金陵梦》

为了让表演有更完美地呈现,这次服饰表演团所有的服饰和头饰都是唐晨晖自己设计的, “《金陵梦》我们做了改良的旗袍造型,下面是阔腿的裤子,颜色选择从灰到红的渐变色,希望通过这种服饰配合舞步的变化,表现节目中情感的变化。”

除了服饰表演队,古筝团队的表演也同样让人刮目相看。南京市文化馆老年大学古筝教师陈艳告诉记者,“今天表演的3名学员,在学习古筝之前都是零基础,因为热爱和喜欢她们已经至少学习5年了。拨动琴弦,就能让人心静下来,古筝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了。”

未来

希望把更多的表演送到大家身边

一场好的表演离不开所有人员的“精雕细琢”。6月24日下午,顶着烈日,演员们在一遍遍排练,“往左边一点,记住你们现在的站位,下去的时候从两边走。”南京市文化馆文艺活动部主任李飚,也是本场表演的导演,在现场一遍遍打磨细节。

南京市文化馆书记、馆长白强介绍,今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做了一个创新尝试,第一站放在了无想水镇,体现了诗和远方的融合。这将会是一个系列演出,活动会一直持续到国庆节,“我们将会带着好的表演走进景区、学校、社区。”白强说,南京市文化馆老年大学欢迎老年朋友的加入,“我们的学员很多都是零基础,经过学校的培训,收获了一技之长,也丰富了自己的退休生活,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现代快报2022-6-25

 

 

以文创产品开发促进文化馆新发展格局构建 文章下载

以文创产品开发促进文化馆新发展格局构建

近年来,以故宫为代表的博物馆、以首都图书馆为代表的图书馆、以中国美术馆为代表的美术馆等,均以其丰富的静态文物典藏为资源优势,文创产品开发工作蓬勃开展。相比之下,全国3000多个文化馆却在文创产品开发上步履滞后。文化馆文创产品开发不仅能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推动文化馆高质量发展,构建文化馆新发展格局。文化馆如何在文创领域异军突起?

为何裹足不前

体制机制阻碍。一方面,文化馆大多数是公益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这种体制机制严重阻碍了文化馆进行市场推广与经营;另一方面,文化馆从事经营活动的专项资金、研发管理、收益分配、激励机制等相关配套政策长期模糊不清,致使经营活动无法和绩效评估及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挂钩,导致整个行业文创产品开发的积极性不高。

文创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文化馆囿于传统的演出展览、艺术培训等常规职能活动,竞争意识和自我创新的服务意识不够,缺少策划组织创意型文化活动的创新思维;对文化馆文创理念认识不够,将文化馆文创等同于设计、生产、销售旅游纪念商品等实体物品生产行为,没有前瞻性地认识到文化馆文创对行业新格局的构建,对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未来整体文化发展趋势中的重要性和市场潜力。

产业链发展动力不足。一是文创人才极度匮乏。文化馆深谙文化内涵、洞悉市场规律、精通工艺设计、长于运营管理的复合型文创高端人较少。二是开发模式僵化。现有文化馆的文创产品开发基本上是独立自主、简单粗放式开发,没有积极引进具有专业水准的社会力量来壮大文创队伍实力;在经济效益上与市场需求脱节。由于前期缺少充分市场调研,导致文创产品无法满足顾客实际需求。三是资金短缺。文化馆日常工作运营经费都依赖于财政拨款,有严格的经费预算、审批和支出规章制度,无法腾挪出多余资金进行文创项目的调研、搭建、研发和推广。

三个方面发力

文化馆文创事业发展,要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树立“大文创”理念。要突破公益不收费的惯性思维。尝试建立公益与收费并存,多元化、阶梯化的公共文化财政服务体系;要倡导公益性和经营性公共文化服务融合态势;要转变文创思维理念,摒弃过去对文创文化资源的狭隘界定,重视文化馆各项特色文化活动的动态文化资源;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时,要将打造创意型文化活动作为未来文化馆努力的方向。

二是探索建立文化馆文创产业体制机制。以文化馆行政部门为主导,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文创产品开发模式,鼓励自主开发、授权、合作等不同开发模式齐头并进,鼓励文化馆以文化资源产权入股的方式,投资并设立企业,专门进行文创产品开发经营;在经营管理上,坚持事企分开原则,将文创产品开发与公益服务分开,原则上以企业为主参与文创市场竞争;在收入分配上,将文化馆文创经营收入按相关规定纳入文化馆预算,进行统一管理,用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和增加文创产品开发经费;将文化馆馆员工作绩效与文创产品开发业绩挂钩,将文化馆文创经营绩效纳入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的重要衡量指标;在人事管理上,设立文创部门和文创专职专岗人员,招聘或者引进高端文创人才,同时允许技术人才到文化馆下属企业或者合作企业开展文创实职工作;在财政支持上,要将文化馆文创工作纳入中央和地方文化产业专项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各级文化文物专项资金支持范围;打造文化馆文创产业联盟,为同行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

三是提升文创产业层次。文化馆目前的文创产品大多过于关注设计形态,而忽略对特色文化、历史传承、文学艺术等文化内涵的挖掘。要对文化馆的动态文化和非遗文化等资源通过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的方式进行深挖。开启文创“传统业务—衍生业务”的双引擎驱动模式,大力开展数字创意平民演艺活动,借助VR、AR、区块链等新科技,有效结合现实场景和虚拟场景,积极创造出互动体验文化空间。开辟演艺新空间,打造“演艺+”一站式文化消费新模式,构建沉浸式演出新场景。鼓励有条件的文化馆开展夜间文创活动;尝试建立文化馆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在强化文化馆传统常规业务的同时,将动漫、游戏、影视剧、网络文化、数字化装备、数字艺术展示等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引进到文化馆,更新文化馆业务体系范畴。打造文化馆特有文创产品品牌,提炼文化馆文创超级IP。要秉持文化IP元宇宙理念,突出“文创+”深度融合模式,打造出集故事IP、形象IP、品牌IP和产品(活动)IP四合一的文化馆文创超级IP。

中国文化报2022-6-29

 

 

市中区文化惠民活动“点亮”群众业余生活 文章下载

市中区文化惠民活动“点亮”群众业余生活

在中兴国家矿山公园文化广场,附近的老人孩子们围坐在舞台前,兴致勃勃地看着演出节目。枣庄市艺术剧团送来小品、豫剧等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铿锵有劲的锣鼓、流畅朴实的音韵、慷慨激昂的唱腔,引发群众阵阵欢笑声、喝彩声。大伙儿说,在家门口免费享受文艺演出大餐真过瘾。

市中区文旅局通过政府购买优质演出服务,选用枣庄市艺术剧院、市中区优秀庄户剧团开展“周六剧场”暨戏曲六进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把一场场好戏送到了老百姓的心窝窝。每年为111个行政村送去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截至目前,“周六剧场”暨戏曲六进活动,已演出96场次,“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忙着演出,从未间断过。”枣庄市艺术剧院戏曲演员李莹说。

这是市中区文化惠民活动的一个剪影。近年来,市中区文旅局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文化产品,打造“周六剧场”特色文化惠民品牌、 “墨舞九龙”书画研修班、“溪山兰亭”国画班等公益培训品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冬春文化惠民季讲座、文艺汇演等群众文化活动400余场次。承办枣庄市第七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开展“让文物走进你”文物六进活动24场次,非遗五进 “全国爱耳日”健康公益讲座进校园、“非遗进企业献礼妇女节”“非遗”进基层-文化润民心等活动15场次。文化惠民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市中区文旅局还先后组织举办民俗民舞展演、广场舞培训等文化惠民活动,创作了莲花落《彩云大姨说抗疫》、歌曲《谁最美,谁最累》等抗疫文艺作品,助力疫情防控。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枣庄市市中区充分发挥放映队伍深入农村、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优势,将党的方针政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送到田间地头。

“只要天气允许,我们农村公益电影都在放映。”市中区电影公司负责人闫磊说。“自5月26日启动以来,我们已经放映了农村公益电影270余场次,而且今年我们全部更换了银幕,全部启用蓝牙监管模块,老百姓想看什么电影,我们就放什么电影”。一个放映员、一块幕布、一个投影仪,与村民一张张笑脸相映成趣,光影流转间勾勒出一幅热闹的乡村美景,点亮了市中区乡村美好“夜”生活。

文化馆公益服务“可近”又“可亲”

市中区文化馆坐落在美丽的东湖公园南侧,常年开展各类公益培训和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今年以来,举办 “墨舞九龙,福虎生威”迎春书画邀请展、“壬寅虎年‘欢啸’新春”民俗非遗展、广场舞培训、书画培训等,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冬春文化惠民季讲座、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等群众文化活动300余场次,组织开展“‘艺’心抗疫,相约云端”“战‘疫’有我,‘艺’在行动” “国图公开课”精选视频讲座等线上活动110余场次。

图书馆释放精彩活力,全民阅读浸润暖市中

在市中区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平台,读者可以免阅读上千种电子书籍,让读者在这里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块心灵栖息地。市中区文旅局不断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建设,11个镇街建有图书馆分馆23个,实现图书借阅统借统还。现有农家书屋111个,实现了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2022年,以农家书屋为平台组织了“书香山东”和“数字阅读”主题系列活动共计110余场,推动新兴阅读和传统阅读相互促进,全面提升农家书屋服务效能。

枣庄日报2022-6-27

 

 

韩子勇: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尊重文化资源和数据的多样性、多元性 文章下载

韩子勇: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尊重文化资源和数据的多样性、多元性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加速融合,催生数字文化产业的快速崛起。

最近,中央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意见》甫一出台,旋即引起资本市场关注,相关板块紧跟异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韩子勇看来,这不但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加快数字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抓手。

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文化和旅游部直属事业单位是中国唯一一所集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艺术智库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在70年的发展历史中,积累了汗牛充栋的传统艺术、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料。未来如何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这批资料?如何将这些珍贵资料数字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韩子勇在接受财联社专访时表示,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带入快车道,也推动了数字化文化消费场景营造的进程。

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

尊重文化资源和数据的多样性、多元性

财联社:最近,国家出台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你怎样看待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义呢?

韩子勇:事实上,“数字化”并不是一个新词汇,而是由来已久,并且它和“信息化”是相伴而生的。文化数字化在我们国家也已经开展了很多年,有许多成功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次所下发的《意见》当中,有几处值得关注并且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地方。

第一,是强调全。《意见》中明确提出,国家文化数据要整合现有数字化文化资源,同时要加快对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从而对中华文化进行全景呈现,在这个基础之上,将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与全民进行全面共享。这是一项非常宏大的规划,不仅数量大,而且难度也大。

第二,是强调供给和共享。《意见》中要求文化数字化的最终成果是形成线上线下立体覆盖的文化供给体系,要求全面开放文化数据,使所有成果都能够为全民共享。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来之于民,也应用之于民,享之于民。

设立这样的目标,需要开阔的胸怀;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博大的雄心。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数字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存储、开发、利用、重构、传播、再现与延展,是我们国家文化产业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

近些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国家软实力的根本,是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数字时代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数字化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是文化强国必经之路。

财联社:如你所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一项非常宏大的规划,数量大,难度大,那么,要将如此庞大且纷繁复杂的文化数据进行整合,需要注意什么?

韩子勇:科学合理的整合可以使相关的文化数据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也能促使民众更加宏观、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广度和深度。

这其中,可能有许多需要考虑或者说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需要考虑文化数据的性质,学术研究资料与艺术赏析资源能否整合?是否需要对孤本、绝版等重点资源予以单独考量?是否需要观照文化数据现有的结构和管理机制?

这项庞杂的工作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考察,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尊重文化资源和数据的多样性、多元性,充分保持原有特色和竞争力,循序渐进,分步实施,朝着统一的方向逐步推进。

数字化可以让艺术藏品摆脱物质形态的束缚

财联社: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有很多珍贵的艺术藏品,在藏品数字化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推荐?

韩子勇:早在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藏品数字化工作就已经启动。近年来我们加快了数字化抢救、保护的脚步。就拿古琴来说,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古琴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和保护单位,收藏有全国藏量最大的琴器、早期古琴录音和珍贵善本琴谱。

近些年来,我们对所收藏的琴器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采集和出版,对其中最重要的琴器进行三维建模。我们对所收藏的古琴历史录音进行全面整理,将1950-1970年间采录的部分珍贵古琴录音出版(《丝桐神品——古琴(1950-1970)》,共30张CD,收录274首琴曲),成为当时体量最大的单种乐器音像出版物,并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财联社:今年4月,中国艺术研究院上线传统音乐的新网站“世界的记忆——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据了解,现在听到的这些中国传统音乐录音已经是数字形式,那么这批档案是如何进行数字化的?

韩子勇:物质载体的文化遗产都可能在时间的长河中发生变化甚至灭失,但数字化可以让它们摆脱物质形态的束缚,在数字环境下留存较完好的样态和更丰富的信息。

从前面谈到的音响档案的特殊性可以看到,音响档案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有很大的难度,主要有两个比较突出的难点。第一个是时间问题,简单说就是要快。由于音响档案可保存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要在它有限的寿命中,尽早尽快对其中所留存的内容进行数字化抢救和保护,否则就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第二是保真,要在保护管理好原始载体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科学准确地提取原始的声音信息,还原它所记录的声音内容,这就涉及到专业设备、专业技术、专业人员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因素。

在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入选“世界的记忆”后的20多年里,中国艺术研究院进行了艰苦而漫长的数字化抢救保护工作。

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的数字化工作最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音响档案保护专家亲自指导,全面借鉴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国际通行的标准和规范,包括还放设备、操作流程、技术标准、存储规范等等。在数字化的过程中,我们遵循了档案保护的基本理念,坚持秉承保存历史信息、忠实原始音响的基本原则,尽最大可能提取声音信息,并且不对所采录的原始音响做任何降噪之类的美化与修饰,从而保留记忆,还原历史。

在数字化保护过程中,我们组建了由音乐学家、音响工程师、音响档案资料管理员三合一的专业团队,形成相对固定的工作模式。由于资料所涉采录、转录人员较多,历时较长,且部分经过转录,因此会出现原始数据中有错讹,记录不统一、不完整等等情况。经过多方不懈的努力,克服种种困难,我们取得了显著成果,建成了一个数据量庞大的音频专业数据库。刚刚上线的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网站就是这个数据库的发布平台。

文化遗产载体的数字化和数字资源的社会化、公开化进程,不是以前把藏品锁在库房里,数字化以后又把数据封闭在数据库里,而是要面向社会大众发布和共享。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因此,“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面向全社会、全世界开放使用。

建成一个开放性数据平台

财联社:未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对于传统文化、传统艺术数字化方面还有哪些规划?

韩子勇:应当说,“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的建设很好地呼应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的相关内容和要求,这是偶然的,更是必然的,这是趋势,也是形势。

“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是我们在这项工作上的一个起点,未来我们还将在资源共享上做更多的探索和努力。实际上,我们致力于将这一数字平台建成一个开放性数据平台,不限于资源共享,也包括资源共建。通过共享和共建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平台里的资源内容更加丰富、历史信息更加准确,同时也能唤起民众的参与感,使每一位关心传统音乐、热爱传统文化的人都被赋予一份历史责任感,共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

财联社2022-6-22

 

 

线上音乐演出拓宽文艺新业态 文章下载

线上音乐演出拓宽文艺新业态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人际隔离”在音乐人与观众之间设定了种种限制,线上演出成为热点。对于观众而言,传统的线下演出一般都存在于真实的物理环境,空间性、互动性和在场性是线下演出的审美要素,也是其艺术功能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被搬到线上后,传统演出的概念无法存在,观众却可以窝在沙发里,手持屏幕、吃着零食,在“C位”欣赏一屏之隔的表演,还能时不时与万千观众即时互动一下。前者是拥有质感音效、真实体验的线下演出,后者是观看方便、自由享受的线上演出。在这样的情况下,线上演出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行业角色?这是疫情下的“权宜之计”,还是可以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长久之计”?

行业的更新迭代是一种必然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下演出大量取消或延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演出业复苏面临不小的困难,其中观众观演心理的建设是一个痛点。在空间相对封闭、人员较为密集的环境中观看演出,是否安全?很多对线上演出持观望态度的演艺从业者也开始着手运作线上演出业务。2021年,云剧场、云音乐会、云演唱会等成为重要的演出模式。这一年也被很多人定义为线上演出元年。

需要注意的是,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对线上演出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但它并非根本原因。新一代的创新技术正在加速重构全产业的数字化格局,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全社会不可逆的发展方向。音乐演出行业的更新迭代也是一种必然,科技发展会加速这种迭代或创造新的迭代方式。早在疫情出现前,线上演出就已被业界使用并出现了不少成功案例。

对于演出从业者来说,线上演出可以说是一条新的赛道,有着新的机会。很多传统音乐本来就面临观众基数小、传播机会少等难题,线上演出则提供了新的可能,可实现文化传播、文化推广和观众培养的目的。

不能只是“演出的搬运工”

一方面,文化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运营商之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另一方面,整个网络平台内容和应用服务市场也是一个相互结合的市场,需要彼此的资源协作才能获得最大效益。线上演出和线下演出之间具有竞合并存性,两者不只是冲突或竞争关系,也可以互利共生进行双向赋能。如,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音乐剧《一爱千年》就采取了“线上先首演、线下再巡演”的方式,用线上演出预热市场来带动线下宣传营销。

音乐剧《一爱千年》

另外,如不及时转型,演出从业者还要面临观众流失的问题。虽然很多从业者笃信科技永远无法给线上演出带来现场真实感,但这与观众是否接受线上演出是两个问题。线下演出地域分布不均、票价偏高,加上演出当天的天气、交通、时间等因素,都从时间成本、消费能力等多个方面给拓展观众带来了限制。疫情之下,演艺市场辛苦培养起来的观众基本上失去了观看演出的机会。

忠实的观众保持着消费黏度,也有着相对固定的消费频率,他们无法忍受长时间不能观看演出的生活,“一周不看演出就会心里痒痒”。演出停摆后,他们的艺术欣赏需求会被迫发生转移——原有的线下观演习惯开始妥协,逐渐让位于能否得到观看机会。而线上演出只是改变了艺术传播载体和欣赏模式,内容本身并没有消失甚至可能更优于以前。于是,观众会选择接受线上演出。

△演出停摆后,人们的艺术欣赏需求会被迫发生转移,逐渐让位于能否得到观看机会,选择接受线上演出。视觉中国

当然,线上演出作为一种转型探索,并非投机取巧“一菜两吃”,经营者不能只是扮演“演出的搬运工”,简单将线下演出进行直播或将拍摄的视频剪辑后放到网上进行播放,这很难满足观众的新需求与新期待。

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演艺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之一,从业者要努力将其打造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创造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线下专业的音乐厅、剧场以300个到1000个座位最为常见,大型场馆容纳观众量均不超过2万人。由于突破了空间限制,平时观众较少的高雅艺术也可以达到几百万的在线观众人次。这为创造高票房、高收益提供了可能。但是,基于满足纯粹娱乐诉求的演艺活动虽然可以产生粉丝经济,却容易带来形式低俗、内容“注水”等问题,很多线上演出内涵缺失,更谈不上健康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品位。线上演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用优质内容传播新理念、引领新风尚。

同时也要加强对票价的重视,防止出现市场失序现象。我国网民的付费意识已经逐渐培养起来,他们乐意进行新奇的艺术体验并为此支付可以接受的费用。但是,由于线上演出还是新生事物,欠缺可以作为参照的同类竞争产品,行业标准尚未建立起来。特别是部分经营者把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完全寄托在线上演出身上,希望快速实现资金回笼。在少量爆款项目刺激下,他们打破应有的定价原则,放弃免费和低价策略,推出高票价,甚至高于大部分线下演出门票价格。业态的养成、产品的成熟需要一定周期。在这个过程中,经营者需要进行理性定价。杀鸡取卵式的高票价定价策略对处在起步阶段的线上演出是非常不利的。

作为演出业的正常分支、新兴业态,线上演出并非线下演出的衍生品,也不是替代方案或辅助手段,而是创造了演出业的新空间、新场景、新模式,既能直接面向传统观众,也能吸引新的受众群体。作为演出经营者,要允许和包容这种新兴演出模式和欣赏模式的出现,让它成长为健康、科学的文艺新业态。当然,少数“破圈”案例不能代表行业振兴。要想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线上演出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在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前提下,如何加强版权保护,体量大、投资高的实景演出如何进行线上转化,票价如何制定,演出及互动内容如何规范,商业价值如何合法、合理开发等,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新的探索和完善。

光明日报2022-6-25

 

 

用艺术的力量唤醒乡村潜能?绍兴文化礼堂探索进行时 文章下载

用艺术的力量唤醒乡村潜能?绍兴文化礼堂探索进行时

孕育于乡村振兴背景里的“艺术乡建”,已成时代新语,渐渐扎根广袤的越中大地的泥土之中。

从“艺术来了”到乡村美了,怎样用艺术的力量唤醒乡村潜能?绍兴的艺术家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实践,如同马良手中的神笔,将绘出多姿多彩的绍兴乡村新画卷。

云松茶园

12个:今年绍兴的“艺术乡建”样板项目

“尺板的笃琴弦起,今朝我唱段娘家戏呀……”每逢周五,绍兴越城区鉴湖街道坡塘村文化礼堂内,便会传来绍兴莲花落的优美曲调。

“我现在是坡塘村的驻村艺术家,每周都要来村里教唱一个半小时。”在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白牡丹”陈祥平的指导下,几十位村民有模有样地学唱起了绍兴莲花落。

“村民们学得特别认真,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段《翠姐姐回娘家》就登台演出了。”陈祥平说,5月22日,绍兴市文艺界“行走乡村 文化润乡”主题活动文艺巡演在坡塘村首演,她就带着这些村民学员们一同登台了。

“现场效果非常好,村民有了舞台,学习的热情更高了。”舞台下,坡塘村党委书记罗国海特别高兴。陈祥平能成为坡塘村的驻村艺术家,其实也是他主动邀请的。

村民演绎的莲花落《翠姐姐回娘家》登台亮相

“我们村是绍兴莲花落始祖唐茂盛的故乡,绍兴莲花落在村里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罗国海说,他一直希望能够将坡塘村打造成一个绍兴莲花落特色村,“最好是全村2600多位村民,人人都能唱几句莲花落”。

同样主动出击,将艺术家们请进村的还有上虞区小越街道新宅村的党总支书记陈苗根。“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我们村有一支非常有名的吹打乐队,叫陈氏大敲。后来,渐渐失传了,村里也只有一些老年人知道了。我希望能够将这一传统文化恢复起来。”

艺术家指导村民演奏乐器(图片由上虞区文联提供)

陈苗根的这个需求,很快得到了上虞区文联副主席兼音舞协会主席郑建新的响应,他带着协会里的几位国家一级、二级演奏员“驻”村来了。“村民们白天都有工作,我们就利用晚上时间去教他们。大家分工合作,我主要负责吹打理论辅导,另外几位艺术家分别负责辅导铙钹组、排鼓组、大锣组、唢呐组、小锣组的实训。”

新宅村民间吹打乐队(图片由上虞区文联提供)

就这样,差不多坚持了半年时间,一支由20多位村民组成的打击乐队便能演出了。“有了自己的打击乐队,村里有啥重大活动,村民婚丧嫁娶等,都不需要请外援了,大家又省钱又开心。”陈苗根说,因为这些驻村艺术家的到来,村民之间的相处也更和谐了。

带领一支艺术家团队进驻新昌县东茗乡下岩贝村文化礼堂的,则是新昌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孔庆丰。“经过前期的考察和调研,我们最终选定了下岩贝村。这个村所在的东茗乡,曾获‘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和‘浙江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等称号,村里的民宿业发展得很不错。”孔庆丰说,他们选择下岩贝村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村民的热情。“有一家民宿的老板听说我们要驻村,主动提出要为我们提供工作场地。”

“这些都是我们今年推出的12个‘艺术乡建’样板项目,分布在全市各地。”绍兴市文联相关处室负责人说,从2019年起,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启动“行走乡村 文化润乡”主题活动,号召艺术家、文艺工作者走到乡村施展才智、才华,为群众生活添彩,为群众生活喝彩,助力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精细打造‘艺术乡建’样板项目,是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希望通过探索实施驻村艺术家制度,不断打造绍兴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服务样板、创作样板、产业样板。”

乡村:艺术让村民精神变得富有

“艺术是可以改变乡村的。”罗国海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他也是绍兴“艺术乡建”道路上的一位执着者。而他与村民第一次感受到艺术的力量,是在2020年。

那年,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艺乡建”团队来到越城区鉴湖街道坡塘村云松自然村采风、调研、开展作品设计。一进村,团队领队陈炯就出了个主意,让村民把绸布挂到茶园上方。“村里人不理解:艺术团队为啥要来我们村?挂几块布能有啥效果?”罗国海说,一直到去年5月,就是因为几块柠檬色的绸布,一件名为《看见风》的艺术作品在村里诞生,并被不少媒体报道,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打卡”网红景点。“

大家都没想到,我们这个小村庄也能这么热闹。后来,艺术团队又在村里挨家挨户收集‘有故事’的布料,大家就都很配合,把每家最有意义的布料都拿出来,缝制成了一件别致的公共艺术作品《百家布》,全村人都是创作者。”

作品《看见风》

此后村委会自主打造的微景观“云壶飞瀑”于去年7月面世,并成为新的“打卡”点。在罗国海看来,艺术之所以能在云松从无到有并“开花结果”,就是因为接地气,融入了村民的生活之中。这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村民们都变“文艺”了。

陈祥平为坡塘村村民教唱莲花落

同样的,绍兴莲花落在村里的普及,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去的。“设想一下,当游客进村来,听到的小贩吆喝声、餐馆服务员报菜名的声音,都是用莲花落唱出来的,是不是别有韵味?”罗国海说,吸引更多的艺术家驻村,也是他今后的工作方向之一。“我打算在村里建一个‘艺术村’,让艺术家们驻村时能有一个固定的落脚点。”

郑建新为新宅村村民教授乐理知识(图片由上虞区文联提供)

而在成功帮助新宅村打造出一支打击乐队之后,郑建新又带着几位民间舞蹈辅导老师,对村里的传统舞蹈——绍兴市级非遗项目“蚌舞”进行专业上的提升。“根据村里的需要,还打算组建一支舞龙队伍。”在郑建新看来,这些文艺项目都是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大家喜闻乐见的。

将驻村的点确定在下岩贝村之后,孔庆丰认真地拿出了一个长长的实施方案。这位当过教师、做过乡镇干部又下过企业的作家,不仅有着活络的头脑,还非常务实。

新昌县作协在下岩贝村进行驻点走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和我并肩作战的是一支集合了文学、书画、摄影、音乐等各方面艺术家的强大团队。”于是,在孔庆丰的方案里,有许多实实在在的内容。“首先,驻村艺术家们要有一个可以办公的常驻点,每周至少有2天,在这个常驻点里是有艺术家值班的,让村民们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很快联系到我们。”

艺术介入乡村时,更被赋予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期待。理想的预期是:艺术不仅让乡村变得更加美丽,也通过吸引更多的人流量,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为村民的增收作出贡献。

“我们计划在村里打造两个文化创研工作基地,一个是以文学、书画为主的静态艺术,另一个是以视频、音乐为主的动态艺术。两者结合起来,协助村民策划建设乡村旅游文化娱乐综合体,丰富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游客的乡村文化体验。”孔庆丰说,他们还想用文学创作研讨、书法绘画交流、摄影摄制展览、音乐演艺展示等方式,为村里打造“艺写四季”“田园诗会”“星空音响”等“艺术乡建”品牌。

与此同时,他们还计划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重点整合建立下岩贝村民宿与周边民宿协同发展联盟、跨生态领域艺术发展联盟和跨地区交流发展联盟等三大发展联盟,搭建起民宿文化、乡村艺术、行业发展大舞台,协同提升乡村振兴的综合效益。

探索:宁可留白,慢中求好

绍兴的“艺术乡建”,随着众多实践的深入,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正在变得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的是政府的决心、村民的信心和艺术的初心。也正是三方的合力,使得“艺术乡建”实实在在地成为助力乡村发展的重要元素。艺术让村民生活得更幸福,这种美好的愿望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市文联在云松调研乡村艺术馆

“这是真正的种文化。”对于绍兴市文联今年推出的驻村艺术家制度,绍兴市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绍兴市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应锋表示赞赏。在他看来,只有这种常态化的机制,才能真正地让文化在乡村里生根发芽。

“艺术家驻村,可做的事情很多,主要有:塑形、赋能、铸魂。”应锋认为,艺术来了,首先可以让乡村变美,这是塑形。同时,艺术还能推动产业发展,这是赋能。这种艺术的美,还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就是铸魂。“驻村艺术家,更应该是一个艺术村长的概念。一个艺术家如果可以集合他所有的社会资源,为一个村的发展去谋划,可以达到更好的助力。而这个‘艺术村长’,如果可以作为一个‘行走乡村 文化润乡’的绍兴品牌去打造,可能也会更加有生命力。”

宁可留白,慢中求好,这是绍兴市社科联调研员严国庆对于“艺术乡建”的看法。“以文艺赋能乡村建设行动的‘艺术乡建’,应时而长。有更多的村子,正寻求‘艺术乡建’,思变、求美。”他认为,艺术“下沉”,只为乡村向上的品质,而品质向上,必有量变过程。“很希望主事者与参加者以致敬乡村的姿态静下来、深入进去,去看去想:解读村史、感知特色,看田园、访农家、察细节、找节点,才可能拿出契合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乡村艺术创意。如此摸索,耐心助其既具备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特征,又有乡野文旅特性。”

严国庆认为,村民作为受益者,他们的文化常识、生态观念、待客礼仪、审美趣味也要往上走。有条件的地方,办些“乡村美学课堂”“乡村文化讲堂”。在这些讲堂里,艺术家、文化人可以有所创新和作为。

“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自上而下的‘统领’,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基础‘夯实’。”绍兴文理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副教授蔡艳华也认为,“艺术乡建”需要一个中长期规划,决策者要有高的站位、具备美学常识。聘请的设计团队要具备较高的水准。投标施工团队要有“手艺”,实施过程中需要组织各方专家和村民现场讨论方案的实施和局部的修改等。

“我们推行驻村艺术家制度,就是希望能用艺术家的智力、审美、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有机融合乡村现有资源,做好文艺元素深度植入乡村发展的系列文章。”绍兴市文联相关处室负责人说,“这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我们也将不定期地邀请各方专家,进行头脑风暴,共同助力绍兴乡村建设,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能加入其中”。

腾讯网2022-6-28

 

 

为文化产业插上数字化翅膀 文章下载

为文化产业插上数字化翅膀

“云阅读”“云视听”“云赏乐”“云展览”“云旅游”“云演出”……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给人们带来不少新体验。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专家认为,“数字+文化”的发展新模式,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提升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水平。

解锁新场景

在VR艺术会客厅里,可以选择从指挥家、演奏者、观众等不同视角观赏音乐会;通过虚拟场景,与诗人李白“对饮”;新媒体技术与现代展陈艺术结合,打造可观看、可互动、可交易的多元艺术空间……5月25日至29日举行的首届江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一系列数字化技术让文化产业焕发新魅力,彰显出文化新业态的蓬勃生机。

在旅游方面,越来越多景区开始发展VR全景虚拟游,依托网络平台的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服务逐渐普及。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VR故宫”“全景故宫”和“云游故宫”等,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资源推出“数字敦煌”和“云游敦煌”等线上产品。

目前,场景式文化需求旺盛,“体验”成为文旅消费关键词。例如,集合了AR导航、360度视觉效果等功能于一身的APP“一部手机游云南”,将线上游览与线下游览结合起来,推出不少精品线路,其中包括历史文化主题体验线路、动漫主题扎染国潮服装等。

5G融合应用是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引擎。例如,中国电信持续探索5G全场景应用,赋能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推出“5G+慢直播”“5G+云旅游”“5G+智慧景区”“5G+云展厅”“5G+智慧博物馆”等文旅信息化项目。

“文化产业借助新技术推出新产品、发展新业态,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从传播角度看,传统文化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为扩展其传播范围、提升传播触达率提供了新路径和新方式。

催生新业态

自由选择观看角度、全方位感受宏大场面、近距离观赏优雅舞蹈……近日,广州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上线广州大剧院“云剧院”平台,为观众提供了多元而细腻的观看体验。据了解,广州大剧院携手华为打造“5G智慧剧院”,利用“5G+云+AI”等科技手段赋能传统舞台艺术,使传统舞台艺术拥抱“云演艺”,让观众足不出户享受沉浸式体验。

安徽省亳州市梆剧团开展“‘云上’送戏进万家”活动,借助直播平台、组织演员到景区演唱戏剧精彩片段进行录播。图为在亳州市花戏楼景区,梆剧团的演员拍摄经典地方戏曲视频。张延林摄(人民图片)

防疫期间,不少文化场馆以数字化手段丰富展览形式,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线文化大餐,让公众在“云端”畅享文化新体验。近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统筹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鼓励引导知名文化企业,联合推出涵盖图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书法等领域的数字文化资源库。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杨永恒说,数字技术在内容建设、展示方式、传播途径、交互手段等方面丰富了用户的文化体验,使数字文化日益融入人民群众生活并成为一种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呈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新特征。

数字化为文化相关企业的转型提供新动能。据了解,浙江打造“浙影通”应用,使影视创作企业感受到许多便利。在创作环节,“剧本医生”通过AI识别和分析技术,帮助企业诊断剧本;在拍摄服务环节,通过打通数据帮助企业解决找演员、找资金等难题,“云勘景”覆盖浙江各大影视基地,为剧组提供360度线上勘景服务。

业内人士指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将促进文化科技不断深度融合,科技渗透到制作、展示、传播和消费各环节,催生文化产业的新产品新服务,从而更好地激发并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拉动新消费

近年来,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新场景持续增加。根据中国版权协会今年5月公布的数据,2021年中国数字文化产业规模已达7841.6亿元,同比增长14.7%。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赵精武说,文化数字化拓宽了文化产业市场空间与消费场景,但保障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也很重要。既要及时填补数字化进程可能带来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空隙,也要平衡好权利保障与促进产业创新动能之间的关系。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认为,随着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以下几方面将成为产业发展的着力点:

一是依托“新基建”,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如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服务和应用体系,将有力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利用。二是探索5G、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基础设施与文化产业的商业应用场景。三是加速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四是加大文创领域新设备、新材料的研发应用。如运用全息投影、投影映射、多媒体设备,打造定制化、沉浸式游览体验。“数字化带来的技术便利和手段升级,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内容生产的优化精进、创造创新上。”祁述裕说。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6-28

 

 

“走,到沙田文化艺术中心上课去!”沙田镇探索“馆校共建”新模式,为高品质教育赋能 文章下载

“走,到沙田文化艺术中心上课去!”沙田镇探索“馆校共建”新模式,为高品质教育赋能

文化,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灵魂;教育,引领着城市发展未来。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交织,将会碰撞出哪些火花?2020年12月6日,沙田镇文化艺术中心正式亮相。从秀美水乡中走来,一年多时间,沙田镇以文化艺术中心为平台,大力弘扬“龙舟文化”“疍家文化”“莞草文化”三大沙田本土特色文化品牌,探索出“馆校共建”的新路径和发展模式,为东莞高品质教育发展赋能。

小小讲解员走进文化馆

讲述沙田故事

“欢迎来到岭南疍民文化馆,疍民故事我来讲,我是小小讲解员李嘉乐,今天我分享的故事名为‘上岸定居与沙田何处来’……”每逢周末或法定节假日,沙田镇文化艺术中心的岭南疍民文化馆常常出现沙田镇中心小学李嘉乐同学的身影,她正为参观者进行疍家文化讲解服务。位于穗丰年湿地公园的沙田镇文化艺术中心自启用以来,便迎来了来自沙田镇各个学校的“小小讲解员”,孩子们走出校园,纷纷化身为沙田文化“代言人”,传播疍家文化、龙舟文化、莞草文化。目前,仅沙田镇中心小学,就有16名沙田文化艺术中心的“小小讲解员”。

岭南疍民文化馆负责人黎敬威介绍,开馆一年半以来,共利用寒暑假期间举办沙田小小讲解员培训班3期,吸引了80多名学员报名,目前已形成30人“小小讲解员”团队。

沙田文化艺术中心不仅是孩子们展示风采的舞台,更堪称“行走的课堂”。“走,到沙田文化艺术中心上课去。”5月21日,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这一天,20对家庭齐聚沙田文化艺术中心参与“节气课堂”活动,老师为大家介绍小满习俗等知识,孩子们起笔绘制着小满节气图画,场面温馨又有爱。

这是沙田文化艺术中心用心用情打造的周末课堂,课堂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通过节气课堂、科普实验活动和社教讲座三大板块,与学校、文化服务机构协同推广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目前已开发莞草编织研学、二十四节气课堂、科教研学等别具本土文化特色的沉浸式亲子文化体验活动。”黎敬威细数周末课堂内容,一幅幅极具水乡风土人情的画面徐徐展开。

把咸水歌课堂“搬”到

沙田文化艺术中心

沙田镇是中国水上民歌(咸水歌)之乡,咸水歌这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在沙田各个学校间传唱。其中,沙田镇中心小学更是常年开展咸水歌课堂教学、节目编排、改编创作,学校还组建了全市第一支学生咸水歌队。

由于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沙田镇中心小学便将咸水歌课堂搬到沙田文化艺术中心。“中心设有疍家文化展,孩子们能更好地了解疍家文化和沙田咸水歌,传承传统文化。”该校教导处黄老师表示。

沙田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既能“变身”为校外课堂,还为镇内学校师生的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提供了展示舞台。如沙田镇中心小学书法、美术和贝壳工艺作品曾在艺术中心进行展览,由该校学生制作的手工贝壳工艺作品将现代创作与疍家传统文化相结合,创作了“疍家渔民”“龙舟精神”“海洋生物”等一系列手工精致、富有水乡特色优秀题材作品得到了现场参观者的高度赞赏。

依托镇文化艺术中心,为孩子们搭建学习和展示平台,巧妙地将公共文化服务与基础教育相融合,以文化自觉助推品质教育提升,这类“馆校共建”新路径和发展模式,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现沙田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双向提升。

“学生在沙田艺术活动中心参与了活动,得到了体验、展示和认可,从而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养。学校有了沙田艺术活动中心这个平台,大部分的活动可以在校外开展,开辟了宣传和教育的新渠道。”黄老师表示,沙田镇文化艺术中心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馆校共建”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为师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展示机会,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2021年,沙田镇中心小学累计授课200场次,同时成立了由2名骨干老师和30名小学生组成的校园咸水歌队,积极参加省、市各类比赛,屡获奖项。

非遗传承人进校门

千年莞草流芳

为加强“馆校联动”,沙田文化艺术中心还将沙田疍家文化、龙舟文化、莞草文化的展览和文化体验活动送到共建学校。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文化艺术中心共举办“馆校共建”体验活动60多场次。

“我们常邀请沙田文化艺术中心非遗传承人进校,为同学们讲解莞草编织知识。”沙田镇第一小学副校长梁婉菊说道。

一方面邀请莞草编织艺人为孩子们开展手艺传承活动,另一方面依托莞草种植试验园、沙田莞草种植及编织工作站,为学生们创设情景式学习环境。

而在沙田文化艺术中心展厅,也开设了沙田一小师生莞草作品展,展览更是成为“热门打卡点”。作为莞草编织文化传播人,梁婉菊还定期在文化艺术中心开展“莞草编织”课程教学。

“馆校共建”,既丰富了文化艺术中心展出内容,进一步擦亮沙田传统文化品牌,又为师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增强广大青少年对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2007年,沙田镇第一小学开始将“莞草编织”非遗项目引进校园,于2021年1月成功申报为东莞市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2021年,沙田镇第一小学莞草课堂累计开展144场次,梁婉菊的莞草画入选“梦圆百年,共享文化”2021东莞共享文化年暨“品质文化”创投大赛中的共享文化服务产品(文创产品)。除莞草种植试验园外,沙田镇还依托省疍民文化研究会研究基地,与沙田第一小学、第二小学、瑞丰实验学校等开展项目活动,让师生了解沙田疍家文化。

“沙田是‘鱼米之乡’,疍民文化、莞草文化、龙舟文化源远流长,通过‘馆校共建’,将传统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强化学生的家乡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文化场馆的爱国、爱乡主义教育功能进一步突显。”在黎敬威看来,沙田文化艺术中心把沙田过去、现在、未来发展有效呈现,对学生而言,是一部校外社会教育历史,十分有意义。而学校校本教育和场馆文化培育相辅相成,互相需求,最终达到馆校家三点发力共育的社会公共文化教育的最终目标。

“流动图书馆”全覆盖

在校实现“通借通还”

春暖花开日,正是少年读书时。一本好书,从校图书馆流动到各班级,近年来,“校内图书漂流”现象在各大校园逐渐形成常态。然而,沙田镇的“流动图书馆”,并不仅仅局限在校内。为了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沙田镇图书馆每年采购图书的时候,重点有针对性地采购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同时整合学校图书资源,集中了大量优质图书,提供给中小学校,满足学生阅读需求。据介绍,2021年,流通到各中小学校的经典书籍达6万多册次。同时,沙田镇借助市图书馆平台,把热门图书目录推荐给学生,通过“云上送好书”节目介绍优秀图书,每周一期,供学生阅读。

“我们学校计划6月底前纳入东莞图书馆沙田分馆服务体系,实现通借通还。”沙田镇中心小学校长郭兆锋提到的“通借通还”,是沙田镇推动“书香进校园”又一有力举措。沙田镇图书馆在学校设立流动图书馆,全镇所有中小学校都成为了沙田镇图书馆的基层服务点。为了方便学生借阅,学校开通借阅功能,学生在学校直接可以借还图书。目前,沙田镇所有中小学已与东莞图书馆联网,实现通借通还。该镇还广泛发动学生及其家长办理读者证,做到每名学生都有读者证。同时,在学校招募小小图书管理员,协助管理图书和借阅业务,并结合学校的第二课堂,开设阅读课程,每周一节,专门阅读课外图书。

为了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沙田镇图书馆还与学校联合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阅读活动,如经典朗诵大赛、亲子故事会、演讲大赛、征文大赛、古诗词大赛、青少年现场书法比赛、中小学生现场绘画比赛、读书分享会、借阅擂台赛、每月一书、“阅读之星”“书香校园”评选活动等。2021年启动的“明慧吧”故事会,由沙田镇第二小学创办,因其形式新颖,情节生动,富有现场感和亲和力而深受师生欢迎。故事会同时提高了学生阅读兴趣,擦亮沙田特色阅读品牌。

拥有优质数字阅读资源供给,打通市、镇图书馆借阅壁垒,孩子们足不出镇,便能享受到全市图书阅览资源,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功能充分延伸至校园内,“馆校共建”大有可为。

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和提升势在必行。沙田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强化“馆校共建”,针对学校非遗队伍的需求,对接莞草、咸水歌等项目传承人,开展高质、高水平的非遗骨干老师培训和提升2021年开班的莞草编织幼师队伍。为莞草展览、咸水歌展演、少儿艺术周等活动提供成果展示平台。对学校有主题系列的文化文艺作品、特色课程等,提供场地和品牌提升跟踪服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不断扩大活动规模,增加受众面,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搜狐网2022-6-22

 

 

文化展馆“说话” 运河故事“复活” 文章下载

文化展馆“说话” 运河故事“复活”

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千百年来,大运河沿岸许多村庄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带动了经济发展,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青县抢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大机遇,以运河为脉、文化为韵,沿运河打造了10余处文化展馆,争做大运河活态传承的“示范生”。农史忆馆、菜博园内,了解特色果蔬“成长记”;红木文化馆中,感受红木文化与大运河的不解之缘;军事文化馆里,感受百年前的风云变幻。一个个会“说话”的文化展馆,讲活了运河故事,传承了乡土文脉。

特色果蔬长成好风景

前头,老汉一手扶着犁,一手举着鞭子赶牛。后面,老妇端着簸箕正在撒种子。一进大司马果蔬小镇的农史忆馆,传统的农耕场景就唤起了记者浓浓的乡愁。

走在馆中,旧锄头、木推车、老式拖拉机……一件件刻满时间烙印的老物件,默默讲述着乡村生活的发展变迁。

如果说农史忆馆主打的是“怀旧风”,菜博园体现的则是“科技范儿”。瓜果蔬菜离开土壤能生长吗?踏入菜博园,仿佛置身“蔬菜大观园”,这个曾经觉得不可思议的问题,在这里变成了现实。只见一棵棵鲜嫩水灵的叶菜,有的“住”上了高楼,有的和鱼儿一块儿生活,还有的和各种花组合成植物迷宫,处处让人觉得新奇。

大司马果蔬小镇位于青县清州镇司马庄村。小镇负责人介绍说,菜博园里展示的是当前国内较为先进的无土栽培模式。以前,一亩地大棚至少需要一个人专职管理。现在,这个6亩多的温室只需要2个人。除了间苗、摘菜用人工,其他的活儿都由电脑全权负责,没想到种地越来越高科技了。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多年来,司马庄村把“特”字作为果蔬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不断与各大院校合作研发,如今,共有瓜果蔬菜1000多个品种。村党支部书记刘建勋告诉记者,蜿蜒流淌的运河水孕育出清甜脆嫩的果蔬,他们要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把特菜采摘与运河风光一起打造,把司马庄打造成集采摘、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家生态观光乐园。

红木产业“雕”出新风韵

大运河红木文化馆 陈 雷 摄

大运河红木文化馆一楼大厅内,一架仿古屏风赫然入目。上面,“青县红木文化——大运河漂来的文化”几个大字,道出了红木文化与大运河的不解之缘。

拾级而上,来到二楼展厅,如步入历史长廊。青县红木文化起源于何时?中国古典家具历经怎样的历史沿革?中国古典家具有哪些流派?驻足凝视间,青县红木产业的发展脉络渐渐清晰起来。

大运河红木文化馆位于流河镇中古红木文化小镇内。2021年,青县以沧州市旅发大会举办为契机,对大运河红木文化馆进行改造提升。改造提升后的大运河红木文化馆,通过实物、模型、展板、声光电等多种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现出青县红木产业厚重的文化底蕴。

中古红木小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青县红木文化因运河而生,起源于明初的流河驿。青县自古出木匠,距离北京近,又紧邻大运河这条“高速路”,大批民间优秀匠人被征召进宫,告老还乡后又有新人补充,宫廷木艺与民间木艺不断交流融合,使得红木文化成为这里的特色文化。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红木古典家具产业,2012年,青县启动建设中古红木文化小镇。如今,小镇已吸引凯华、吾羊轩、昌盛元等100余家企业入驻。流河镇共有红木古典家具加工制造企业920余个,从业人员1万余人。

如今,红木家具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经过工匠们的精雕细琢,诞生出一件件艺术品。由8万多个部件组合而成的紫禁城角楼模型,没有使用一颗钉子、一点儿胶,全凭榫卯工艺组合连接,檐角秀丽、造型别致,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才能令人敬佩;全长1794厘米的“大运梳”,集榫卯、镶嵌、浮雕、金漆等工艺于一身,代表着青县红木文创产品创作的新高峰。流河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中古红木文化小镇已引进清华美院、中国美院、河北美院等多个国内设计团队,在传承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挖掘文化内涵,为红木产业注入新生命力。

红色基因绘出新图景

马厂炮台

一座座斑驳沧桑的炮台静静伫立,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诉说着这里百年前的风云变幻。走进马厂镇下马厂村大运河军事文化馆,在照片与展板前停留,一处场景格外引人注目。

下马厂村党支部委员楚娜娜介绍说,这是马厂炮台及军营遗址的模拟场景。下马厂村因马厂炮台得名。清末,西方列强觊觎中国领土,靠着船坚炮利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奏请同治皇帝在青县马厂建军营、炮台,以此防范沿运河进犯之敌。马厂炮台曾是拱卫京津的军事要地,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封建社会走上共和之路的历程,有着重要的军事、文化价值。

循着历史记忆,走上河堤,远远地望着那座巍峨挺拔的炮台,耳边仿佛传来声声战鼓,慷慨又激昂。岁月更迭,如今,这处军事旧址已成为远近有名的红色教育基地。近两年,随着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持续推进,下马厂村融合红色基因与乡土风情,因地制宜谋划村庄发展新图景。现如今,下马厂村除了大运河军事文化馆之外,还打造了凉亭码头、垂钓园、水幕电影、儿童乐园等10来个景点。

村党支部书记陈金良告诉记者,曾经,李鸿章的爱将周盛传调驻马厂期间,治军严明、体恤百姓,深受当地群众拥戴。这些年,人们一直在默默践行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当官的没架子,村民乐于奉献,如今的下马厂幸福和谐。

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中,“活态”是灵魂。只有紧紧扣住“活态”这一主线,才能真正实现让古运河重生。青县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抢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大机遇,以运河为脉、文化为韵,沿运河打造了10余处文化展馆,让一个个会“说话”的文化展馆,讲活运河故事,传承乡土文脉。

腾讯网2022-6-28

 

 

文化数字化对中华文化意义何在?“江苏行动”未来可期 文章下载

文化数字化对中华文化意义何在?“江苏行动”未来可期

文化数字化是事关未来的战略性部署,如何理解文化数字化战略?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何相关?24日,江苏省委宣传部邀请中宣部文改办原一级巡视员、副主任高书生,为全省宣传文化系统近3000人解读中办、国办今年3月印发的《关于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并召开推进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工作座谈会,为正在制定的《江苏省关于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

跨越“数据鸿沟”,文化数字化催生产业蓝海

“江苏应该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策源地和孵化器。”长期从事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高书生在讲座开场作出这样的评价。

今年5月,《关于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的相关内容被中央主要媒体报道,立即引发了社会极大反响。有专家解读说,未来5年至15年,我国的文化消费市场将呈现几何级的增长。文化数字化产业将是一片蓝海。“这是一个巨大的投资增长市场。”高书生说道。

如何理解这份重要文件?高书生认为要把握好一条主线,即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高书生将其概括为“两侧四端”:“两侧,即供给侧和需求侧,四端分别为资源端、生产端、消费端和云端,这四个端和我们每个文化单位密切相关。”

在这个体系中,资源端是指文化资源的收藏和保管的机构,比如电台、电视台、党报、党刊等等;生产端指的是数据的采集加工生产的机构,二者有重叠也有区别。消费端是文化消费、文化体验的场所,云端则是指数据存储、传输、交易和文化数字内容分发的机构。

高书生认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就是要构建一个从资源到生产再到消费的一套全新的文化生产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数据经过采集、解构、关联到重构、呈现、体验,最终跨越“数据鸿沟”,链通“数据孤岛”。

关联零散资源,全景呈现中华文化

“《意见》明确提出,依托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形成国家文化专网。”高书生表示,形成国家文化专网是理解文件的一把钥匙。

“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有边界的,网络也是有边界。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蕴含着最刻不容缓、不可或缺的文化安全的战线与底线。”高书生说,“现在的互联网做不到绝对的文化数据安全,因此中国需要利用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设施,打造一张与互联网并行的国家文化专网。”高书生解释道,文化专网必须具备三个主要特点,第一,闭环运行;第二有标识解析功能;第三,可以结算支付。

“文化专网在生产上为了数据安全是闭环的,但在消费上为了扩大消费是开环的。”高书生特别解释道,闭环不意味着封闭,为了安全也是为了更开环地消费。

有了文化专网,还要让大家都来用。高书生表示,宣传文化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按照统一标准,关联零散的文化数字资源,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并利用好,将会建成中华文化体验的大平台。

例如在旅游景区,如果能将之变成文化体验园,白天看景,晚上体验地域文化,就可以把博物馆的遗产活化到景区。再比如,如果把学校改造成文化体验馆,对教学方式、教学数字化也会产生影响。

“最终要让生产和消费相互促进,”高书生说,中华文化将得以全景式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将极大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

制定《实施意见》,“江苏行动”未来可期

辅导培训讲座后召开的推进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工作座谈会上,省内相关单位对介绍了各自在文化数字化方面的探索,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以智慧校园建设引领教学方式变革,截至2021年底,全省85%以上的中小学和高校通过省级智慧校园认定。”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徐子敏介绍说,全省中小学(含教学点)出口带宽100M 及以上覆盖率达100%,高校5G网络基站覆盖率达100%。

江苏省演艺集团则创新性地展开“数字戏曲进校园”活动,将戏曲机器人、戏曲室内无人机编队、数字戏文书法等带到学生身边;另一方面,面向元宇宙以区块链和虚拟3D 技术,将传统的昆曲进行以全新数字技术方式进行二次创作,重构画面与剧情,将艺术作品呈现于“元宇宙”之中,今年5月26日首批 4 万件数字戏曲藏品上线被“秒光”。

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在座谈会上希望加快“江苏图书馆云”向多维融合知识服务平台转型升级建设,立足江苏本省特色区域文化,因地制宜开展数字资源建设工作,带动部分有条件的图书馆开展数字资源共建工作;南通博物苑党支部书记、主任杜嘉乐建议,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有必要通过人才引进、培养以及与相关企业机构合作的方式,做好数字经济相关技术领域的人才和技术储备。

新华日报2022-6-24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