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和青少年工作 把握“五个度” 立足“四个着眼”
■ 浙红
近年来,浙江省红十字会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握“五个度”深入推进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立足“四个着眼”大力开展红十字青少年工作。
“五个度”夯实基层基础
明确工作思路,突出辨识度。一是制度引领。制定出台《浙江省红十字会关于加强新时代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红十字志愿服务必须突出人道组织特色。二是会议引导。召开全省红十字系统志愿服务工作推进会,统一思想认识,部署开展具有鲜明红十字辨识度的志愿服务。三是资金引向。每两年实施一轮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发展计划,对红十字辨识度突出且初具品牌效应的项目予以资金扶持,逐步扩大红十字特色志愿服务的辨识度、社会影响力和覆盖面。
加强工作规范,提高满意度。一是强化制度供给。修订印发《浙江省红十字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杭州、湖州、绍兴市红十字会先后制定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规程、志愿者行为规范以及安全保障等细化措施,探索建立符合新时代红十字志愿服务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模式。二是搭建数智平台。依托“数字红会”建设,开发省域志愿服务统一管理模块,将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团体注册、管理、活动等搬到线上,努力实现前端可视化操作和后端规范化管理的有效衔接。关注平台上下数据的有效融通,努力打通省内数据平台壁垒,融入浙江志愿服务大局;积极向总会申请数据向上输送接口。
强化项目培育,提高参与度。一是加大资金扶持。鼓励引导各地积极申报总会红十字志愿服务和红十字青少年社会实践项目,近年来共有42个项目入选,获得扶持资金44.2万元。省内连续实施四轮“情暖浙江·红十字志愿服务”发展计划,累计资助扶持项目90个,投入培育扶持资金260万元;与卫健、教育等部门加强合作,获得相关项目扶持资金500余万元。二是重视品牌打造。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设区市红十字会年度工作评估内容,促进各级红十字会志愿服务品牌培育孵化工作。积极推荐优秀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参加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大赛及典型评选,2017年以来共有7个项目获得省级以上荣誉。
培育带头人,提升粘合度。一是输送专家人才。积极融入省域治理,向省文明办推荐红十字系统志愿服务人才,共有19名人员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志愿服务专家人才库,约占全省总数的10.5%。二是建立“干事”阵地。鼓励各地建立不同领域志愿者工作室,充分发挥志愿服务骨干带头作用,如黄钢锋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室、闵华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室、应急救护和救援“沈哥工作室”等。三是提供“讲话”平台。培养红十字骨干既会干又能说的能力,引导他们分享红十字志愿服务经验,讲述红十字志愿服务故事,展现红会风采,助力社会文明实践。
选树志愿服务典型,提升美誉度。一是完善激励褒扬机制。组织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通报表扬活动,2020年表扬全省25个突出贡献红十字志愿服务团队和192名突出贡献红十字志愿者。组织开展红十字志愿者星级评定工作,2020年评定全省红十字系统五星级红十字志愿者331名、省属一至四星级志愿者178名,并颁发星级徽章。二是助推先进典型推广。积极推荐优秀个人、组织和项目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最美(最佳)典型评选活动。鼓励多维宣传,制作推出红十字志愿服务宣传片《弘扬人道 保护生命——浙江红十字志愿者在行动》;精准把握需求,广泛运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哔哩哔哩直播平台等宣传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和风采,让群众看得见、能认同、想参与。
“四个着眼”拓展广度深度
着眼服务教育发展,在“融”字上下功夫。一是注重融入。进一步建立健全各市、县(市、区)学校红十字工作委员会,充分发挥委员会的组织协调和龙头带动作用,广泛动员各类学校建组织、强队伍,在助力学校立德树人上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力求融洽。联合省教育厅、省卫健委和共青团浙江省委等部门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红十字会工作的意见》《“红十字点亮青春”高校行活动方案》,联合理事单位,明确学校红十字工作方向。推进实施《浙江省红十字达标校、示范校创建管理办法》,完善激励褒扬机制,激发学校红十字组织活力。积极争取省委评比表彰小组支持,制定出台《浙江省红十字事业突出贡献青少年通报表扬办法(试行)》。
着眼服务学生成长,在“好”字上下功夫。一是培养好的老师,促成长。印发《浙江省探索人道法项目实施方案》,探索建立在校青少年学生人道理念普及教育机制。积极争取总会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支持,每年开设“探索人道法”项目师资培训班,培训师资270多名。二是培养好的同伴,共成长。选派优秀红十字青少年参加总会组织的“青春善言行”同伴教育培训班、全国红十字大学生骨干训练营等。每两年组织一次全省红十字大学生骨干训练营,提升青年骨干人道服务能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争取好的机会,助成长。积极承办全国红十字系统“探索人道法”项目经验交流会;协调、选派优秀师资,承担总会和兄弟省份“探索人道法”项目相关教学任务,展现“浙江形象”。
着眼深化社会实践,在“行”字上下功夫。一是强化项目引领,行稳致远。依托项目,引导高校红十字青少年开展暖心的人道服务实践。积极推荐优秀项目申报总会项目资助计划,共有32个红十字志愿服务和青少年社会实践项目入选。“情暖浙江·红十字志愿服务”发展计划,共资助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40个,累计投入扶持资金106万元。二是借助活动推进,行胜于言。启动“红十字点亮青春”高校行活动,大力开展应急救护、“两捐”知识普及等生命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开展红十字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组织开展红十字宣传海报(卡通画)、公益宣传片征集等红十字文化传播活动,丰富校园红十字文化的同时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人道教育。
着眼关爱生命健康,在“进”字上下功夫。一是推进应急救护进高校。以训为主,2017年以来,为省属高校培训应急救护师资160多名,培训救护员1500多名,普及培训约2万余人次;推动红十字应急救护知识纳入学校课程,积极向总会推荐学校应急救护培训典型。以赛代练,连续举办四届全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二是推进“两捐”知识进高校。组织造血干细胞和人体器官捐献工作骨干和志愿者走进学校,开展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带领学生走向街头,开展毅行等宣传活动。率先在温州市实现电子社保卡和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系统的对接。三是推进健康行为进校园。引导高校红十字组织常态化开展知识竞赛、宣传作品征集、讲座等多形式防艾健康知识以及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各地通过举办救护培训进校园、健康知识讲座进校园等方式,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助力“健康校园”“平安校园”建设。
中国红十字报20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