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 构建红十字育人新格局——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五措八径”育人红十字文化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十字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校园红十字文化融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立德树人,发挥卫生高职教育文化育人功能,历经三十余载,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构建出“五措八径”育人红十字文化体系,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构建红十字育人新格局。
构建“五措八径”育人体系
积淀红十字文化底蕴。学院红十字会成立于1986年,遵循《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章程》《中国红十字会章程》,坚守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发挥医药专业优势和特色,持续、广泛开展以“敬佑生命、守护健康、‘红十字’伴我成长”为主题的红十字育人活动,不断积淀红十字文化底蕴。学院先后获得“福建省红十字模范校”“福建省红十字人道与生命教育基地” “福建省红十字体验式生命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2014-2016年连续三年在全国红十字知识竞赛中荣获“最佳组织一等奖”。
培育红十字文化基础。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学院在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过程中,注重红十字文化内涵挖掘和育人实践,把红十字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把红十字精神传播与文化传承作为育人的特色手段。提出“一系一品”的红十字文化体系建设战略构想,形成以“一面旗帜”为引领,“两个基地”为依托,“三种教育”为手段,“四支队伍”为支撑的红十字文化基础。
构建红十字文化体系。由红十字“五八博爱周”系列活动,到红十字系列教育及志愿服务,学院逐步构建出“五措八径”育人红十字文化体系,培育出卫生高职教育红十字文化育人品牌。“五措”指五项系列举措,包括系列亲子教育活动、系列专业技能竞赛、系列红十字主题教育、系列红十字志愿服务及系列红十字特色项目。“八径”指八种育人途径,包括“两融入、六拓展”,“两融入”指红十字文化校内融入教育教学实践过程、融入教育教学实践组织;“六拓展”即“六进”,指红十字文化校外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五项系列举措、八种育人途径合称“五措八径”,“五八”适逢红十字创始人亨利·杜南先生的生日,也是“世界红十字与红新月日”,“五八”寓意红十字文化育人。
夯实“五措八径”育人基础
以“一面旗帜”为思想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高校红十字会作为红十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红十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院持续推动红十字会工作及文化建设,夯基础、强保障、树典型、创品牌,学院红十字声誉逐步扩大,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学校红十字会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示范性。
以“两个基地”为平台依托。学院先后投资520多万元,建成集教学、德育、科普于一体,服务师生、面向社会、全省最大的生命教育基地。基地包括四馆二像一园:即人体生命科学馆、医学伦理馆、生命教育体验馆、中药标本馆、亨利·杜南雕像、希望之光雕像、神农百草园,其中四馆占地面积960平方米,百草园占地39亩。学院是福建省红十字人道与生命教育基地、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漳州市科普教育基地。
2018年12月,学院与漳州市红十字会共建,投资100万元,创建全市首家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打造“生命安全体验+”空间。基地占地340平方米,集展示宣传、互动体验、应急救护技能培训于一体。依托学院3000平方米临床技能实训中心,为学院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规范化、标准化、多元化及增强互动性的应急救护体验与培训,为学院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承担社会责任,传播红十字精神搭建良好平台。
以“三种教育”为育人手段。以人道、博爱、奉献为核心的红十字文化切合当今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加强红十字文化宣传教育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学生道德规范的启发和引领。通过多种形式、场合广泛传播红十字运动知识,加深同学对红十字会“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理解,并内化为实际行动,有效地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学院不断探索和研究体验式生命教育,构建了具有医学院校特色,包含“生命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成长教育、价值教育、关怀教育”的体验式生命教育体系,创建“十个一加N”体验式生命教育模式,为医学院校普及实施红十字体验式生命教育探索了一条有效的实践途径。
红十字应急救护教育是医学院校红十字教育的重要抓手。学院多年来通过应急救护课程、应急救护展演、应急救护体验、应急救护培训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应急救护教育,不断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高区域应急救护水平。
▲每年举办红十字应急救护员培训
以“四支队伍”为力量支撑。2008年,学院成立红十字宣传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广泛宣传无偿献血及机采血小板意义,普及献血知识,开展预防和控制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教育。开展“每一份献血都是生命的礼物”“献血让生命绚彩”等讲座,与漳州市中心血站联合开展“营造爱心献血屋”“血车进校园”等活动,宣传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常规化、特色化。
为践行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学院组建红十字健康关怀志愿服务队,长期承办“红十字助您健康”定点义诊活动。志愿服务队每周日在中山公园开展测血压、健康咨询、艾灸、健康理疗等活动,风雨无阻,寒暑不休,至今已坚持近十年。
▲连续十年开展中山公园义诊
学院是福建省首批遗体捐献接受单位,2008年成立“红十字遗体捐献志愿服务队”,负责遗体捐献接受和对捐献志愿者的联络关怀工作。定期走访、联系、慰问遗体捐献志愿者,设立遗体捐献纪念馆,宣传遗体捐献者生平事迹及高尚行为,有效推动遗体捐献工作。
2018年学院引进漳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应急救护公益服务项目,组建漳州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宣传志愿服务队。服务队遵循“请进来、走出去”行动准则,依托应急救护培训基地,为来校民众讲授应急救护知识,体验或教授应急救护技能;开展以“六进”为特色的应急救护知识宣传普及活动。
“五措八径”的主要举措和育人途径
以系列亲子活动培育“敬佑生命”意识。学院打造了“我是急救小能手”“小牙医·大梦想”“小中医·大健康”等系列亲子活动。活动面向社会招募亲子家庭参与,学生担任小老师,参观生命教育场馆,参加健康知识课堂,体验医学技能,亲子互动游戏,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培育孩子们敬佑生命的意识,增加大众医学知识及健康技能,培养学生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职业素养。
▲“我是急救小能手”亲子体验活动
以系列技能竞赛促进“守护健康”技能。娴熟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开展红十字活动的基础。学院打造了“医路风华”临床技能竞赛、 “沙场点兵”护理操作技能大赛等系列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定期举办红十字自救互救知识竞赛、红十字征文比赛、红十字主题演讲比赛,助力推进学院红十字工作,助力学院红十字文化品牌建设。
以系列主题教育陪伴学生成长成才。将红十字运动理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红十字会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把红十字主题宣传与文化教育、生命体验与健康教育、无偿献血与宣传教育、遗体捐献与尊重生命教育、应急救护培训与医学技能教育,办成内容丰富、学生乐于参与的项目活动,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红十字教育文化,陪伴学生成长成才。
以系列志愿服务激发“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开展广泛而普遍的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机制,长期坚持。依托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社团,让更多的师生积极参与,志愿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塑造无私的奉献精神。志愿者学会了医学知识和技能,历练了意志和品格,参与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以系列特色项目助推“红十字”文化品牌。依托人道与生命教育基地,积极打造医学院校生命文化教育品牌;依托漳州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延伸基地功能,提升基地水平,推进“急救知识进万家”品牌项目活动;依托遗体捐献接受站,开展关爱遗体捐献者志愿服务,以系列特色项目助推“红十字”文化育人品牌。
▲参观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
融入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实施专业教育和红十字主题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红十字社会实践相结合,把红十字文化融入课堂、实训基地、技能竞赛、项目活动等教育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教学和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红十字精神,培养敬佑生命意识,提升守护健康技能。
▲漳台青少年急救知识互动体验
融入教育教学实践组织。学生加入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社团,把红十字融入班级、宿舍等学生团体,开展红十字特色活动,充分发挥其思想引领和教育引导功能,立德树人,文化育人,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进社区。各系选定街道社区建立实践育人基地,定期组织志愿服务队和社团开展红十字生命教育、健康讲座、应急救护知识宣传、体验等活动,增强社区居民健康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增进学生专业技能及社会实践能力。
▲教授市民止血包扎技术
进乡村。利用寒暑假期,师生志愿者走进乡村开展义诊服务,进行急救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关爱村民健康,让村民们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知识,让学生了解乡村医疗状况,为从事基层医疗工作打好基础。
▲急救知识进乡村
▲优秀校友陈伟琳带领学生义诊
进学校。走进漳州天宝中心小学、漳州一中分校等校园,针对中小学师生开展生命教育、应急救护知识讲座、技能培训,大手拉小手,让中小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及急救技能的重要性,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的能力,为创建平安校园贡献力量。
▲急救知识进校园
进企业。走进漳州动车站、漳州供电公司等企业,对职工进行应急救护知识讲座、技能培训,为企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培养学生忠于职守,重质守信工作态度。
▲活动途中救护突发疾病老人
进机关。走进机关单位,普及健康知识,为工作人员进行急救知识讲座、技能培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优质服务意识。
进家庭。通过社区、乡村,走进居民、村民家中,发放常用药品、健康宣传手册,普及急救知识,慰问贫困、伤残、孤寡老人,培养学生仁爱之心和奉献精神。
“五措八径”育人体系的特色
以“两个基地”延伸融合体现协同育人和服务育人功能。依托福建省红十字人道与生命教育基地、漳州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及各专业实训基地,以医教协同、产教融合为契机,与机关、地方政府、医院、学校、企业、社区等达成共建共享协议,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社会大众,承担社会责任,传播红十字精神,体现红十字文化协同育人和服务育人功能。
以“三种教育”创新提升体现教书育人和科研育人功能。依托医学专业,开展红十字文化宣传教育、生命体验教育、应急救护教育,加深学生对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理解,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提升“三种教育”,创建“十个一加N”生命教育模式,开展福建省教育科学课题研究,立项培育“急救知识进万家”教学成果,体现红十字文化教书育人和科研育人功能。
以“四支队伍”示范引领体现管理育人和组织育人功能。形成“院红十字会/若干志愿服务队-系红十字分会/若干志愿服务社团-班级红十字小组/若干志愿者”三级管理网络。发挥四支志愿服务队伍示范引领作用,系部创建护理部、临床技能部、中医保健社、百草社、康复社等志愿服务社团,班级组织同学加入志愿者团队,各级组织各司其职,发挥党团在红十字团体中的引领作用,体现红十字文化管理育人和组织育人功能。
以“五项举措”推行实施体现实践育人和社会服务功能。宣传推进无偿献血,关爱遗体捐献者,宣传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开展各类义诊、防艾宣传、走进福利院、尊老敬老等志愿服务活动,多元举措,推行实施系列亲子教育活动、专业技能竞赛、红十字主题教育、红十字志愿服务及红十字特色项目。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受益的红十字文化氛围,体现红十字文化实践育人和社会服务功能。
以“八条途径”融入拓展体现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功能。通过校内课堂、讲座、技能竞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广播、红十字网站、微信平台,通过教室、实训室、宿舍、食堂等广泛开展红十字主题宣传教育,营造红十字文化氛围,使红十字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和组织;拓展红十字文化校外宣传教育阵地,广泛开展红十字“六进”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多维空间,体现红十字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功能。
“五措八径”育人体系示范引领作用
红十字工作规范化、标杆化,示范效应显著。学院红十字工作规范开展,已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院校红十字工作有影响力的标杆,红十字工作成果突出,示范效应显著。2010年学院获评“福建省红十字模范校”,2012年被福建省红十字会等额推荐申报全国红十字模范校。原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汝鹏曾莅临学院调研指导,浙江省红十字会、厦门市红十字会、三明市红十字会、龙岩市红十会等领导先后到学院考察和交流。2019年3月27日,福建省红十字会系统应急救护现场观摩会在学院召开,全省红十字会各级领导120余人到学院实地观摩,学院人道与生命教育基地、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百草园及学院红十字取得显著成绩受到观摩团一致肯定和好评。
红十字教育全员化、多元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院红十字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红十字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科研创新、社会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红十字教育的益处,使学院红十字教育全员化、多元化。学院红十字教育成效显著,培养出扎根畲乡,永葆本色,“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中国好医生”“中国好人”陈伟琳。陈伟琳1998年从漳州卫生学校(学院前身)西医士专业毕业,是学院红十字精神传播和红十字文化传承的典型代表。从医21年来,他累计出诊26560人次,义务为老年人体检5500多人次,累计献血91次,累计献血达117200ml。学院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成功抢救危重病人2例,受到中国红十字报、今日头条、福建日报新媒体闽南网、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等主流媒体报道,学院培育学生受到社会广泛肯定。
红十字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化,社会效应显著。学院红十字志愿服务已形成长期工作机制,常态开展。每年组织无偿献血500人次以上,献血量15万毫升以上,连续两届四年获评“全省无偿献血先进单位”,2019年初,价值100万元爱心献血屋落户学院。每年开展义诊100场以上,服务群众20000人次以上,志愿服务队获评“全省优秀红十字青少年志愿服务队”荣誉称号。每年培训应急救护员不少于1000人,应急救护公众普及培训不少于3000人。至今共有82人在学院登记志愿捐献遗体,现已接受遗体14具,学院遗体捐献接受站被福建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工作委员会授予“五一先锋岗”荣誉称号。承办漳台青少年急救知识互动体验活动,为芗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新入职教师进行救护培训,西桥街道党工委邀请学院师生到古城、华南社区等地开展急救知识宣传、讲座、义诊,漳州市消防支队邀请学院师生为官兵进行应急救护培训。学院红十字文化品牌已深入人心,社会效应显著。(白正勇 陈莉苹)
(本版图文由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提供)
中国红十字报201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