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慈善公益思想及其对当代企业家的启示
张謇(1853年-1926年),江苏南通人,1894年中甲午恩科状元。
在清末民初的历史交汇处,张謇作为实业救国的伟大实践者、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者,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所创造的中国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南通模式”,在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中愈显卓越。
■ 董迎秋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时指出,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作为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张謇意识到落后必然挨打、实业才能救国,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提倡实干兴邦,起而行之,兴办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
慈善公益是张謇事业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謇认为,慈善公益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完整、和谐的需要,创建慈善机构是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总结他在慈善公益领域的特点、分析其思想渊源,探究张謇慈善公益思想与现代公益项目的应用融合,以及张謇的慈善公益思想对当代企业家的启示。
张謇慈善公益事业的特点
一是实业与慈善公益并举。在当时国家积贫积弱的情况下,张謇明确表示,工业企业、文化教育、慈善公益等要加强措施,抓紧抓实。在发展工业方面,在当时的民族资本棉纺织企业中,张謇率先构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纺织工业体系。在鼎盛时期,大生纱厂的总资产是当时闻名中国的荣氏集团的3.5倍,其通海地区的工人总数约为3万人,而当时全国工人数约为72万人。在发展教育方面,张謇认为小学是教育的起点与基石,而小学的老师出自师范学校,振兴教育事业可追溯到师范。1902年,张謇在南通市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到1925年,南通市已有初级小学329所、完小21所、初中2所、省立中学1所,师范学校2所,同时还有商业学校、医学院、纺织学校、南通大学农学院,以及补习学校、女工学校、盲哑学校,形成涵盖早期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乃至特殊教育、社会教育的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二是立足本土、放眼全国。张謇从家乡的基础建设入手,致力于实业、教育、水利、交通、慈善、公益等领域。他深知中国之大和办全国性事业之难,因此,他按部就班、由点到面、由近及远,在更广的范围内逐步推行与落实地方自治。
三是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张謇办实业与教育、慈善公益是从最简单到更深层次的统筹兼顾、相得益彰。张謇的慈善公益事业表现出扎实推动、逐层积累、“一点就是一点,一寸就是一寸”的特点。因此,张謇大部分慈善公益活动都遵循这一顺序:首先是传统的赈灾和应急救助,保障群众生存;随后开办德育学校,修缮水利交通,建设民用工厂、生态公园、医院门诊、公共图书馆等,逐步改善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人文素质;在此基础上,将公益、文化教育和实业连为一体,以此作为基层地方民主的关键阶段,尝试在村庄中实践,来建立一个“新世界”。
张謇慈善公益事业的思想探源
一是张謇的家国情怀是其着力于慈善公益事业的初心。张謇将自己创业的第一家公司命名为大生纱厂。之后,他曾对朋友刘厚生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其独子张孝若在《张謇传》中,引用美国《亚细亚杂志》的一篇报道:“张公秉救世之正义,存利众之仁心,孜孜矻矻以一身为南通之原动力。”
二是清末民初时局是重要的历史背景。清末民初,战争、灾难和贫困是当时中国社会的重要底色。张謇中状元的1894年,正值甲午战争中国失败,而他忧愤于国家的贫穷衰败、悲愤于国人的常识缺乏,因此他认为救国救民需从实业始。他曾这样回忆:“马关约成,国势日蹙,私忧窃叹,以为政府不足责,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知识之本,基于教育。然非先兴实业,则教育无以资措手,故目营心计,从通海最优胜之棉产始,从事纱厂。”
三是坚持高尚的个人追求是其推动慈善公益各项事业前进的关键。张謇辞官从商,与其个人追求也是关联在一起的,那就是要做实事、求实效,而不是“博虚誉”。他曾教育其子张孝若说:“慈善虽与实业、教育有别,然人道之存在此,人格之成在此,亦不可不加意,儿需记之。”张謇不仅发展了实业,还办济良所、盲人学校、敬老院、残疾人之家等,社会文明水平得到有效改善。
张謇对当代企业家的启示
作为富有时代意义的实业家和慈善家,张謇奉献于慈善公益事业,对如今的企业家们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要有仁爱之心、超越自我。张謇在第三家疗养院开业典礼上的讲话中说:“夫养老,慈善事也,迷信者谓积阴德,沽名者谓博虚誉。鄙人却无此意,不过自己安乐,便想人家困苦。虽个人力量有限,不能普济,然救得一人,总觉安心一点。”与同时代甚至是更成功的商业企业家相比,张謇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他超越了商业本身,而致力于建设一个理想社会。
二是要坚守原则、以身作则。张謇严格地将企业捐赠和个人捐赠分开,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1925年,总结慈善公益事业时,张謇说“自己二十余年自己所得之公费红奖,大都用于教育慈善公益,有表可按。未以累股东,而慷他人之慨也……”1912年,张謇六十大寿,他利用所有的宴席费用和亲友的捐款,在南通建立了第一家养老院;1922年,又用七十大寿的经费和个人收入,在南通建立了第三家养老院;其妻子过世后的遗产分割中,一部分给亲属,一部分用于筹款建造助婴堂和学校。张謇曾在晚年对自己的家庭进行总结,说:“我家……是读书为善、守礼务本人家;不喜虚华,不谈势利。”
三是要建立可持续的慈善公益机制。张謇知道,如果没有一个可持续的机制,很容易“人亡政息”,为此,他组设“南通教养公积社”,用来保管私人所捐助的田产和款产。1902年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成立时,经张謇力争,大生纱厂股东大会作出决定,“原章余利作十三份派分者,匀增一份作十四份,为师范学校经费。”1921年,张謇斥资45万元为南通大学购买了华成企业的土地,作为学院的永久资产,开垦土地的农副产品可以维持学校运转。
张謇曾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办事亦本此意。”张謇的慈善公益思想,虽有其时代局限,但其留下的精神财富,值得当代企业家阶层认真思考和传承弘扬。
(作者系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战略总监)
中国红十字报202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