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纪有效执行机制的构建——以小微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实践为样本
党的纪律主要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三条强调,党组织和党员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遵守党章,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党的纪律是党的生命,根本在于执行,而执行是否有效,具体到一个部门或单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构建起一套符合本部门或单位实际的制度、流程及相应的运行机制。本文以小微机关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为样本,对此进行系统思考,并就纪律执行机制的建构提出构想与建议。
■ 孟纬鸿
制约党纪有效执行的机制性因素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应当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日臻完善,各种纪律规矩明明白白,但在执行上不精准、不严肃、不扎实的问题还是客观存在。在少数机关部门和单位,具体表现为学习教育虚化、认知水平偏低,规矩意识淡化、政治站位不高,内部监督软化、敬畏之心欠缺。思想上漠视、作风上懈怠、行动上迟缓、纪律上松弛是对党的纪律的严重亵渎。
这些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还是缺乏有效的纪律执行机制,特别是日常监督检查的制度化、常态化机制。可见,构成党的纪律有效执行机制的相关要素,如内部制度、流程、载体、路径与执行、监督等环节,在部分机关或单位仍然缺乏科学的设计安排,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纪律执行的效果。
一是内部制度不够精准。将党的纪律要求细化成可操作的部门或单位的内部制度是构建有效执行机制的关键一步,但有些单位对此或照搬照套大而化之,或简单拿来落在纸上,没有从单位实际出发,做好分析研判,找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或环节,针对性地制定细化内部制度,过于原则、缺乏量化、边际不明的制度往往形同摆设,难以落地。
二是运行流程缺乏设计。流程与制度紧密相联,是制度的具体化,把纪律制度清单化并设计成科学的操作流程,才能让纪律执行机制流动起来。但一些机关部门在流程设计环节也是薄弱的,存在主体不清晰、载体不明确、运行不通畅等问题,没有将纪律执行的载体,如路径、节点、清单、模块等和承载人,如责任主体、执行层、监督执行层等的责任加以明确固化,形成不了完整的管理闭环,造成纪律执行链脱节。
三是工作方法囿于形式。存在以文件贯彻文件、以讲话贯彻讲话的“传声筒”现象,学习教育走过场;存在对管理对象的纪律要求缺乏区分度的“一锅煮”现象,如把对“关键少数”的纪律要求简单套用在“普通多数”党员干部身上,易在一般党员中产生纪律要求“多、繁、远、虚”的感觉,要求虽高但效果不好;存在重工作留痕、轻实际效果的“贴标签”现象,只图“纸上功夫”,具体工作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违背党的纪律规定的本意。造成方式方法上形式主义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制度和流程设计上存在欠缺。
四是内部监督失之松软。主要是部分机关部门内部纪检监察机构不健全,人手不足,特别是小微型机关多为兼职,存在纪检监察干部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和兼职即“轻履职”的老好人心态,不愿顶真担责,怕得罪人,尤其在监督领导上表现为一种“虚监”,使内部监督失之松软。说到底还是长期起作用的制度体系和监控机制未完全建立起来,“人盯人”的监督往往拉不开面子,科学的制度机制才是最有效的管理手段。
党纪有效执行机制的实践与解析
各级党政群机关是党的纪律管辖的重点部位,在执纪方面同样要走前、做表率。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红十字会针对小机关、人手少的实际,通过健全内部制度、优化操作流程,探索构建“精简、高效、管用”的“小微机关融合党建工作模式”,在知而敬、教而化、管而严、监而准上下功夫,推动了党的纪律在机关的有效执行。
健全制度体系,明确目标要求,划定红线边界。南通市红十字会从单位实际出发,制定完善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内部管理治理各项制度规章,突出制度管人管事,形成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
一是围绕党组主体责任修订制度,规范用权。修订细化了《会党组议事规则》《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会机关“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等12项制度,为规范决策用权奠定制度基础。
二是围绕提升党建质量修订制度,强基固本。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完善“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每年制定支部工作要点并细化成工作清单,使支部工作有明确的路径和依据,真正把“三会一课”、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落到实处。
三是围绕严肃廉洁纪律修订制度,划出红线。制定《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省市委十项规定精神实施办法》《机关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会机关采购管理制度》及流程图等,细化《机关综合绩效考评日常督查考核事项提醒清单》,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强化底线、边界与红线、高线意识,为抓早抓小,及时发现查纠身边的“四风”问题立规建章。
四是围绕强化内部监督修订制度,突出常态。对会领导分工和内部机构设置进行优化调整,明确全员党风廉政职责,修订完善会机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督查考核办法》《党风廉政建设内部监督问责制度(试行)》《机关综合绩效考核制度》《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实施办法》以及《会机关财务工作制度》《机关工作人员请销假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形成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
规范操作流程,完善工作机制,严格内部监督。从会机关实际出发,将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要求设计成可操作的流程、清单和路径、载体,让制度按节点、按序时流动起来,实现党的纪律执行与内部监督检查工作的常态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决策机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突出决策的规范性与议事的程序性,完善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凡属“三重一大”事项,始终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集体讨论决定,严格发言顺序。
二是推行清单管理。实践表明,把一些规定性的工作制成清单,实施清单化运行是十分有效的工作机制。如细化党组主体责任清单、内部监督责任清单和党组书记、党组成员个人责任清单,并将“第一种形态”的运用按程度进行细分延伸,建立清单执行的督查机制,对清单所列内容做好日常自查自评,并按季报告。再如支部工作实现清单化运行多年,将“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以及重要纪念日活动等制成清单,按季分月排列到日序时推进,运行质量与效果明显提升。
三是落实层级责任。重抓“关键少数”,实行“一评六记实”,将领导干部执纪责任落在日常。“一评”,即主体责任清单按季度自查自评;“六记实”,包括“两个责任”履职情况线上记实、线下记实和工作记实、学习笔记、谈心谈话记录、“走帮服”记实等工作记载。同时抓好领导干部参与双重组织生活、廉政风险点排查、“算好廉政账”等制度的执行。突出中层这个重要层级,年初分别签订党风廉政、职能工作目标管理两份责任书,并对责任书内容实行月考季评,落实防控措施,按照管理层级审签留档,层层传导压力,有效推进层级责任的落实。
四是创新内部监督。加强机关内部纪检监察工作是推进党的纪律有效执行的抓手。南通市红十字会在操作性、经常性、有效性上进行探索,形成机制,明确时间节点、检查内容,并设计成相应的表式或模板,让操作变得更简洁更管用。首先按层级责任抓督查。通过部门周晨会、机关月度办公会,工作绩效月考季评,党组“两个责任”按季查评、中层干部对照廉政责任状按季查证等形式,监督检查作风绩效、纪律责任的落实;同时针对不同层级纪律责任采取口头提醒、工作群提醒、提醒单提醒等方式督促检查,确保规定要求件件落实。其次完善问责机制,用活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围绕重点部位和对象,对内部问责制度中的廉政例行约谈环节进行细化,按设计的表式、流程、节点,由党组书记和内部纪检负责人围绕一定时段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出警示告诫,做到关口前置,确保绝大多数违纪风险消除在问责前。第三,加强对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注重对接收捐赠、账目管理、项目实施、物资采购、款物发放、会费管理使用,特别是民生实事工程等重点业务的规范性检查,确保让捐赠者放心,让广大群众满意,真正做到严守纪律、严以用权、严格自律。
五是探索融合机制。针对小微机关党建工作力量薄弱,没有专门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的实际,积极探索机关党的工作、党风廉政建设与职能业务工作融合推进的运行模式,在运行方式、流程、效率与效能上创新提升,实行“组织架构双职化、规定动作清单化、运行方式扁平化、工作推进一体化”,真正做到同布置、同落实、同检查、同担责,有效化解了小微机关党建工作的瓶颈制约,实现机关运行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是治本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好的制度如果不抓落实,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锁在抽屉里,制度就会成为稻草人、纸老虎,成为摆设,就会形成“破窗效应”,使党的章程、原则、制度、部署丧失严肃性和权威性,党就会沦为各取所需、自行其是的“私人俱乐部”。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不仅深刻阐释了制度的重要性,而且特别强调了执行的严肃性。如何确保党的纪律得到有效执行,建立一套科学的运行机制是治本之策。对此,笔者试在前文对制约因素剖析和实践案例解析的基础上,引入管理学的回路原理和“管理铁三角”理论,对构建党的纪律有效执行的制度、流程与相应机制作进一步讨论。
一是制度、流程与机制的关系。制度、流程与机制通常是做好一件事的三要素,又称之为“管理铁三角”。制度是要求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流程强调“如何去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明确如何做,以及由哪个部门或岗位做;基于制度、流程前提下的运行,就是要靠机制发挥影子作用。制度、流程、机制三者缺一不可,如果制度不能反应流程,就像人失去了灵魂,它的执行一定会出问题;制度无法执行时,往往是相应的流程有问题,也就不会有一个流畅的运行机制。作为制度管辖的组织或群体,总有自觉或不自觉地绕开或突破制度约束和限制的倾向,如果没有相应的操作流程和运行机制,制度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甚至形同虚设;也即是说制度没有转化成机制,组织成员就很难自觉地趋向于制度的目标。所以,一项制度制定之后,要想使制度的效能真正发挥出来,就必须努力促使其形成相应的执行机制。
二是执行机制的架构设计。一般意义上的机制,通常是指复杂系统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联结方式,以及通过它们之间的有序作用而完成其整体目标、实现其整体功能的运行方式。对于某一个具体机关或单位而言,党的纪律、外部监督需要细化为切合本部门实际的内部制度、操作流程;然后依据制度、流程进入执行环节,内部纪检机构对执行环节和执行结果实施监督检查,形成一个内部小循环;部门党委(党组)负责对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并针对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或缺陷进行制度、流程的修订校正,再进入新一轮循环,由此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螺旋式提升的党的纪律有效执行的运行机制。
三是执行机制构建中的注意事项。在党的纪律执行机制构建中,设计者既要遵循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更要弘扬求真务实的专业精神,把管理回路中的各个要素设置得更加科学精准,以确保运行机制的有效性,真正将党的纪律细化到制度里、落实在流程中、转化在机制上。
一要突出问题导向。要围绕党的纪律总体要求,从本部门(单位)的职能任务、人员结构、岗位风险等层面进行分析研判,查找问题不足,找到薄弱环节,评估违纪概率,进行重点关注,并按问题导向细化到内部制度中,这样的内部制度才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二要注重科学精准。无论制度、流程、载体、路径的设计,还是执行与监督的过程,都要科学安排,力求精准。管理对象上,对“关键少数”与“普通多数”的要求要有区分度;风险层级上,对重点岗位与一般岗位的关注要有区分度,做到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对于党的纪律,领导干部要做到学懂弄通悟透坚守,普通党员要做到知晓敬畏不越边界,纪检干部要成为行家里手,不仅知道是什么,更要懂清为什么。
三要厘清责任主体。在党纪有效执行机制的管理系统中,人始终是最核心要素,如果执行的人不行,机制还是到不了位。一定要厘清运行系统中的责任主体与主体责任,特别是领导者、执行者、监督者各自职责及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运行方式等。党委(党组)要做好本单位的“顶层设计”,系统运行效果评价、问题研判反馈、制度流程完善工作;内部纪检抓好跟踪执行和日常监督,通过制度机制让党的纪律在本机关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
四是坚持融合推进。各级各类机关,虽然职能不同,规模不等,但都包含业务工作与党的建设两大方面的任务,而党的建设对于激励、促进、监督职能工作优质高效运行起保障作用。职能业务与党建工作的融合,以及机关党建工作体系内党委(党组)、机关党组织、内部纪检监督的融合都是“融合党建”的题中之意,也是必须作答的现实课题。要强化融合意识,整合各种资源,在职能配置、人员分工、责任分解、载体设计、平台共享、流程机制上有机融合,从根本上避免业务与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促进职能业务与党建工作质量“双提升”。有了这样的融合,党的纪律有效执行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中国红十字报》201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