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18年信息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省**市编办

题目:编办工作信息第21期

资料提供时间:2018-06-07

目录

更多

制度创新仍然是广东自贸区深化改革开放核心任务 文章下载

制度创新仍然是广东自贸区深化改革开放核心任务

广东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三年来,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与开放、综合监管等领域推动改革创新,建立起了自贸试验区的基本制度框架。

广东《深改方案》仍然强调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开放的核心任务,要求继续解放思想,聚焦若干个核心制度和基础性制度,注重系统集成,加大压力测试,加强与国家战略的联动,切实有效防控风险,探索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更深层次的改革创新。

首先,强化制度创新的系统集成,高质量推进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深改方案》要求广东自贸试验区率先对标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紧紧围绕商事登记、外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开放创新等领域进行系统性制度创新,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先行区。

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方面,要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完善信息公示系统和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信息互联共享的政府服务体系。

在外资管理改革方面,要求建立更加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管理模式,提高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开放度和透明度,着力构建与“负面清单”管理方式相适应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清理和取消资质资格获取、招投标、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差别化待遇,实现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准入相关行业、领域和业务。

在贸易便利化和综合监管方面,提出要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探索推动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拓展至技术贸易、服务外包、维修服务等服务贸易领域。深入实施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开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项目境内外检测维修和再制造业务。

在金融创新发展和监管体制方面,提出推动建立与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构建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加强金融信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地方政府要在坚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权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统一规则,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通过强化制度创新的系统集成,有利于建立与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贸易中心和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相适应的制度体系。

其次,加大改革开放的压力测试,推动提升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自贸试验区既要成为自主开放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先行区,还要成为参与全球投资贸易规则重构的试验平台,为国家更好地推动协议开放开展压力测试。

为了更好地跟踪测试国际投资贸易新规则,广东《深改方案》就知识产权保护、法治环境、人才管理、劳动者权益、环境保护等新议题提出了明确的制度创新方向。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推进知识产权综合执法,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知识产权案件移送、信息通报、配合调查等机制,建立包含行政执法、仲裁、调解等在内的多元化知识产权争端解决与维权援助机制,探索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

在法治环境方面,提出进一步推动在民商事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配套立法,完善港澳陪审员制度,扩大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业务范围,支持外国法律查明中心发展,建立公正高效便捷的经贸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商事法律综合服务。

在人才管理方面,提出要开展外国高层次人才服务“一卡通”试点,创新人力资本入股办法,鼓励地方政府设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引导基金,扩大财政科研资金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资助,支持在自贸试验区内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享受快速通关便利。

在劳动者权益方面,提出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综合行政执法,强化以随机抽查为基础的日常监管,健全分类监管机制。加强最低工资、工时、职业安全与卫生及工作条件方面的政策研究与执法。全面推行企业劳动保障监察守法诚信等级评价制度,对严重失信的用人单位实施联合惩戒。

在环境保护方面,提出创新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实施企业环保承诺制,探索分类管理、同类简化、试行备案的建设项目环评管理模式,建立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协作机制。探索开展出口产品低碳认证。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和海绵城市建设。

最后,加大联动国家战略的制度供给,形成广东经济转型发展新动能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服务国家战略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根本原则。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五通”任务已进入到务实推进阶段,今年也将出台和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

《深改方案》支持广东自贸试验区开展差异化和特色化制度创新,通过制度供给实现广东自贸试验区、“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三位一体的联动效应,推动广东自贸试验区在实施国家战略上发挥更大作用。

《深改方案》创新性提出携手港澳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际中转、中转集拼、甩挂运输、沿海捎带业务发展,建设国际中转中心。深化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创新,推动国际船舶登记配套制度改革。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技术性贸易措施与标准的研究,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自由贸易园区口岸在认证认可、标准计量、检验检测等方面开展多、双边合作交流。

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合作方面,《深改方案》提出进一步推动粤港澳职业资格互认试点工作,探索在珠澳口岸实行“合作查验、一次放行”和“入境查验、出境监控”的查验通关模式。

《深改方案》也提出深入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破解准入“大门开、小门关”的难题。围绕与国家战略的联动开展制度创新的差异化试点任务,有利于广东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转型发展新动能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21世纪经济报道2018-6-5

 

 

一枚印章管审批 权力运行更透明 文章下载

一枚印章管审批 权力运行更透明

广西北海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决策部署,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阶段性成效显著。

实现职能划转

审批监管相互剥离

北海市将市发改委、工信委等24个单位的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划转到市行政审批局。市行政审批局作为行政审批的主管部门,启用行政审批专用章,负责职能部门划转的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并对审批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

行政审批职能从24个市级职能部门集中到市行政审批局后,减少了不必要的审批环节,一些审批事项由多部门审批变为一个部门审批,审批过程由外部循环转为内部循环,审批相对人享受到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政务服务。

审批职能从24个市级部门剥离后,职能部门从根本上杜绝了过去“重审批、轻监管”“以审代管”的做法。同时,没有了审批手段,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将有更多的时间走出办公室,深入一线,更直接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企业情况,进行有效的后续监管和服务,有力推动了工作落实。

项目归口分类

审批资源相对整合

北海市行政审批局按照审批事项分类,设置了投资项目、市场服务、文教卫生、社会事务、交通水利城管、建设工程、涉农事务等7个审批业务科。24个职能部门原来设置在市政务服务中心的93个窗口,除公安、国土资源、规划、司法和中直(区直)部门窗口不作调整,其余均按照新的机构及职能调整进行整合,由市行政审批局7个审批业务科的窗口代替。职能部门不再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窗口,所有审批事项都由市行政审批局负责受理和办结,充分保证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同时,通过人员高效配置,显著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市行政审批局(含下属事业单位)从事行政审批和审批服务的科室仅用54人,就承担了原来30个职能部门286名工作人员(含审批辅助人员)所承担的审批业务。市行政审批局实行“一岗多能、一人多专”,每一位审批人员必须熟悉所属审批科的所有业务,加上对现场勘查力量的整合,大大节约了行政运行成本。

创新审批方式

审批效能不断提升

实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后,北海市行政审批局积极探索创新审批服务方式。

——实行“一站式”服务。市行政审批局和工商银行北海分行签订政银合作协议,约定以工商银行北海分行5个网点作为试点,为有意愿的投资人或企业免费提供企业注册登记“一站式”服务,投资人或企业到银行签订委托协议、提交相关资料就能完成企业注册登记、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开立等一系列业务,实现政银一窗联办。

——积极推行“打包审批、勘审同步”。把企业通常需要同时办理的几个审批事项整合为一个“审批包”,同时接件、同时受理、同时勘验、同时审批,提高了审批效率,方便了群众办事,节约了行政成本。比如,“市政园林审批包”包含挖掘城市道路审批、砍伐城市树木审批、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2018年2月27日,广西卫视以“持续发力狠抓改革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为题报道了北海市行政审批改革的相关工作经验。

——努力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建成市政务服务中心网上办事大厅,在广西率先推出“北海阳光审批”手机APP,开启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新模式,232项行政许可事项实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比如,“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这类事项法定办结时限为20个工作日,窗口承诺办结时限为5个工作日,而通过“北海阳光审批”手机APP操作,只需1天时间就能完成申报,跑一次窗口即可拿到批复。在准备材料过程中,申报人还可与窗口工作人员实时沟通,获得线上指导,大大提高了申报效率。2018年3月2日,广西卫视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

建立联动机制

审批管理协调配合

北海市制定出台了《北海市行政审批与监管联席会议制度(试行)》等6项制度,建成北海市审管联动信息平台并投入运行,实现了行政审批信息实时推送和监管信息同步反馈等功能。各监管部门可以实时查看监管范围内的全部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情况,并可以通过该平台及时将行政处罚情况等监管信息反馈给市行政审批局,实现了行政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的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

2018年1月31日,北海市行政审批局召开全市审管联动信息平台操作培训会议,对审管协调联动、信息交换等平台操作进行培训,北海市本级24个监管部门的40余名负责操作的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截至3月20日,北海市行政审批局今年共向各行业主管部门推送审批信息5212条,各监管部门通过平台反馈信息835条,有效推进了审管联动工作。

中国改革报2018-6-6

 

 

烟台市“六个聚焦、六个着力”不断将事业单位改革推向深入 文章下载

烟台市“六个聚焦、六个着力”不断将事业单位改革推向深入

近日,烟台市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印发《2018年烟台市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重点任务分工》,确定了16项改革任务的牵头部门、参与部门和完成时限,重点聚焦六项重点工作,着力推进事业单位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切实激发事业单位活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聚焦“事企分开”,着力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对有发展潜力、转制后能正常经营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进行转企改制,制定2018年工作台账,年底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对人员、资产规模较小或无固定资产、转制后难以正常运转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撤销事业单位建制,接续社会保险关系,妥善分流安置人员。对已实行扎口管理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依法依规处理债权债务,稳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逐步退出事业单位序列。

二是聚焦“政事分开”,着力推开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学习借鉴山东省泰安市和肥城市的改革试点经验做法,对该市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人员进行梳理摸底,待山东省全面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意见出台后,纳入地方机构改革统筹推进。

三是聚焦“管办分离”,着力推进公立医院、中小学等去行政化。完善医管会和医管办运行机制,在实现医药卫生行业管理和政府办医职责相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公立医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深化公立医院、科研院所、中小学取消行政级别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落实人事管理、经费使用、业务运行等事业单位自主权。

四是聚焦“提升效能”,着力抓好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回头看”。在2017年清理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清理整合任务不饱满、偏离公益服务目标的事业单位,大力整合同类同质事业单位,对空编较多的按照一定比例收回编制,年底前基本完成清理任务。

五是聚焦“控编挖潜”,着力探索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积极探索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的思路办法,研究跨领域、跨区域、跨层级动态调整使用编制的办法。继续深化高校、公立医院人员控制总量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在公益二类技师学院、中职学校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公益二类科研院所实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

六是聚焦“创新服务”,着力打造公益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大力推广医联体、教育集团、文创联盟等,扩大优质公益服务资源覆盖面,推动共建共享。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打造公益服务网上平台,推进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提升公益服务优质体验。创新公益服务提供方式,积极推动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

烟台市编办2018-6-5

 

 

四川:多地注重“三个借力” 推动提升机构编制挖潜创新能力 文章下载

四川:多地注重“三个借力” 推动提升机构编制挖潜创新能力

四川省去年出台机构编制“1+8”政策体系后,各地围绕“三个资源”理论,积极行动。多地积极探索机构编制管理方式,在盘活存量、创新管理等方面注重“三个借力”,推动提升挖潜创新能力,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不断满足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

借力“岗编适度分离”,推动人才下沉增强基层力量。各地积极推进“岗编一体”向“岗编分离”转变,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为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招才引智、聚集力量。宜宾市屏山县在中都镇开展“岗编适度分离”试点工作,在保持现有机构编制事项、人员职级待遇不变的前提下,打破岗编界限,统筹整合人力资源,安排人员进入优化重组的镇属“一办三中心”开展工作,进一步凝聚乡镇干部队伍合力,有效避免了以往忙闲不均、群众办事不方便等问题。泸州市编办会同市卫计委、市人社局等部门共同制定《泸州市深入推进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方案》,整合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实行编制在区县级医院、人员在乡镇(社区)卫生机构工作,破解了基层卫生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难题,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借力人才专项编制创新管理,健全灵活人才激励机制。各地积极探索创新人才与编制管理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事业编制招才、引才和留住人才的蓄水池功能。绵阳市在编制总量内,明确市级单列管理人才专项事业编制200名,在申请使用中实行限额管理,对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且有空缺编制的事业单位,优先通过调整其编制结构,保障专业人才的引进。眉山市会同组织、人社等部门出台扩大高校、科研、医卫机构人事自主权十条政策,在核定编制总量内,扩大公开招聘和使用编制自主权,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发展环境,搭建了事业单位人才干事创业平台。

借力资源统筹优化,发挥机构编制资源最大效益。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需要,坚持“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原则,统筹使用、优化配置编制资源,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攀枝花市将编制资源统筹优化相关制度建设作为助推全市中心工作的重要保障,市东区出台《关于印发<攀枝花市东区机构编制“总量控制、动态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米易县拟定了《米易县人民政府部门职责动态管理办法(试行)》,盐边县完善《盐边县机构编制总量控制动态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意见(试行)》,进一步强化制度机制创新建设,有力推动全市工作。自贡市对承担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任务重且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单位)实行编制倾斜激励,将收回的60余名行政编制和500余名事业编制,优先用于保障市委、市政府重要领域用编,为事关中心大局等行业领域增核各类编制100余名,促使机构编制资源保发展、保民生、补短板。凉山州针对深度贫困县教师严重不足的实际,通过调减县级富足编制500名、州级保障500名、调剂置换一般事业编制700余名,为8个深度贫困县增加中小学教职工编制1700余名,有效缓解了深度贫困县教师严重紧缺的压力。

重庆办事处2018-6-5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就《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答记者问 文章下载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就《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答记者问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11号)(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就《意见》的出台背景和有关政策解读等,记者采访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出台《意见》的背景和考虑?

答: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第5次常务会议上指出,建立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以促进就业创业为目标,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提供贯穿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缓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迈上中高端。出台《意见》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改革任务。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决策部署。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任务分工中,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确定为重点任务。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职业技能培训是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是劳动者提升技能、成才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就业质量、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根本举措,是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内在要求,是标本兼治、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手段,更是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三是职业技能培训改革工作的迫切需要。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劳动者对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覆盖面不够广泛、培训质量有待提高、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需要加强顶层设计。

问:《意见》将通过哪些举措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答:《意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需求导向,立足于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提供普惠性、均等化的职业培训服务,在构建培训体系、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提升培训基础能力和加强工作保障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在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方面,要求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和组织实施体系;围绕就业创业重点群体,广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全面加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着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培训;强化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培育。二是在深化职业技能培训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提出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机制,加大政府、企业、社会等各类培训资源优化整合力度,提高培训供给能力;建立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建立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相衔接、与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相适应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建立职业技能培训质量评估监管机制,对培训机构、培训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管;建立技能提升多渠道激励机制,支持劳动者凭技能提升待遇,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三是在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方面,提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能力建设,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教学资源建设,加快职业标准开发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基础平台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技能实训和创业实训网络。四是在加强工作保障方面,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公共财政保障,多渠道筹集经费,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大力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问: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与以往政策相比有哪些新变化?

答:根据新的形势发展需要,《意见》对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作了完善创新,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一是在政策目标上,明确建立并推行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力争2020年后基本满足劳动者培训需要。二是在重点群体上,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等群体分别实施专项职业技能培训行动计划,同时突出强调企业职工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三是在培训类型上,在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三大类型基础上,适应发展需要,增加了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培育,将创业培训拓展为创业创新培训。四是在培训供给上,突出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要求采取政府补贴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市场化培训等方式,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五是在机制创新上,提出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机制、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培训质量评估监管机制和技能提升多渠道激励机制。六是在经费保障上,将资金渠道扩大为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通过就业补助资金、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社会捐助赞助、劳动者个人缴费等多种渠道筹集培训资金,失业保险基金也可以用于参加失业保险职工的技能提升培训。七是在购买服务上,由政府购买定点培训机构培训成果的方式,改革为政府补贴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全部向具备资质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放。八是在质量监管上,对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项目实施目录清单管理,对社会公开政府补贴培训目录、培训机构目录、鉴定评价机构目录和职业资格目录。

问:“终身”是《意见》的一个特点和亮点,请问什么是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如何体现“终身”?

答:《意见》提出建立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终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培训对象覆盖全体劳动者,包括就业人员和准备就业创业的人员在内。二是培训补贴覆盖劳动者终身职业生涯,从劳动预备开始,到劳动者实现就业创业并贯穿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都有机会享受政府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这是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核心所在。三是技能评价激励活动覆盖劳动者培训就业全过程,提出建立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技能提升多渠道激励机制,使培训、就业、评价、使用有机衔接。四是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以公共实训机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为主要载体,提供全方位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组织领导、资金投入等措施,切实保障劳动者培训权益。总而言之,将大力倡导劳动者终身培训的理念,使我国发展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问:企业是用工主体,也是职工培训主体,《意见》将通过哪些政策措施促进企业积极开展职业培训?

答: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意见》强调“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并为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全方位支持。在资金支持方面,技能培训补贴已覆盖企业所有技能人员。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等五类人员参加岗前培训、新招用和转岗人员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失业保险参保职工参加培训获得初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企业职工参加技师和高级技师培训,都可以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对企业职工培训实现补贴全覆盖,这是我国重视职工培训的充分体现。2017年全国企业职工参加政府补贴职业培训542万人次,约20万失业保险参保职工领取了技能提升培训补贴。在税收优惠方面,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可按规定在税前列支。根据《财政部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和使用管理的意见》(财建〔2006〕317号),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2008年起施行的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在技术支持方面,充分发挥企业、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双元作用。《意见》提出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职工培训,并积极面向中小企业和社会承担培训任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着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意见》强调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增加高技能人才供给。

问: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是就业扶持重点群体,《意见》将有哪些具体措施支持他们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答:近年来,部分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存在就业难问题,主要原因是供给与需求不相匹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和培训工作重点,在全国持续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行动,依托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创新培训等,参加政府补贴培训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每年都在100万人次左右,其中2017年培训106万人次。《意见》强调持续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行动,增强高校毕业生适应产业发展、岗位需求和基层就业能力,以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为重点群体开展创业培训,并将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试创业”纳入政策支持范围。

农民工是新时期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2014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全国持续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2016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联合开展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2014至2017年,“春潮行动”共开展政府补贴农民工培训6516万人次,其中,2017年培训898万人次,占政府补贴职业培训总数的53%。《意见》强调深入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将农村转移就业人员和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劳动者;对农村转移就业和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加强创业培训。

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必将对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创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问:在贯彻落实《意见》上有哪些重点考虑?

答:国务院出台《意见》,对做好新时代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作出部署安排,这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下一步,在贯彻落实《意见》中,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机制、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职业技能培训质量评估监管机制、技能提升多渠道激励机制。相关部门要健全完善培训就业联动、培训服务普惠、培训规范管理、培训资金保障、技能人才多元评价等配套政策。二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落实现有支持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各项政策,如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和失业保险基金支持参保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政策,支持企业开展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等。全面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度,对企业新招用和转岗的技能岗位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三是狠抓工作落实。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履行好统筹协调职责,完善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培训行动计划。加强工作指导,强化督导检查和绩效评估,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让技能劳动者真正受益。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站2018-6-2

 

 

全面深化改革: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的“关键一招” 文章下载

全面深化改革: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的“关键一招”

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最根本的还要靠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寄予厚望,勉励广东“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全国提供新鲜经验”。

全面深化改革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根本要求,也是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的“关键一招”。

2017年11月27日,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召开,部署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九大课题之一。

2018年4月8日,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会议召开,部署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工作,要求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新起点,高扬改革旗帜,焕发当年“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勇气和精神,奋力开创新时代广东深化改革发展新局面,当好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南方日报记者 卢轶 李凤祥 通讯员 郭金有

当好两个“重要窗口” 新部署8项改革试点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40年来,广东得益于改革开放,创造了很多全国第一,为全国提供了有益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更明确定位“广东既是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重任在肩,奋勇前行。

党的十九大就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新的重要理念、重大战略、重大举措。广东紧密联系自身实际,勇于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探索,持续深化改革。南粤大地上,各种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层出不穷。

近半年来,省委、省政府围绕广东“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大力度、密集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出台广东“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方案,成立领导小组,通过政企合作运营模式,搭建全省统一安全的政务云平台,以信息化大数据促进、倒逼、推动政务服务从以政府部门为中心向以行政相对人为中心转变,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流程再造,全面提升全省政务信息化建设水平。

广州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对科技创新管理全过程进行梳理、优化和重构,提出一系列突破力度大的简政放权改革措施,在国内颇具领先示范作用。

不久前,深圳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对标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126个政策点均是通过强有力的改革来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

韶关市探索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解决中小学教师队伍积极性不高、流动性差、城区择校热等问题,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

佛山市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打破信息孤岛,一张网上便可享受“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省委改革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将继续抓好中央部署我省的49项改革试点,以及省级层面已部署开展的17项改革试点的跟进落实;同时鼓励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改革试点探索,对取得的成功经验,及时部署复制推广。

此外,根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8年改革工作安排》,今年将部署省各改革专项小组推进实施各领域重点改革任务40项,审议出台一批重要改革文件,并新部署实施3项综合改革试点任务、5项专项改革试点,坚定不移将改革引向深入、进行到底。

用好“关键一招” 聚焦体制机制创新

客观来看,广东虽然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但也存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高、区域发展差距大、产业整体水平仍不高、社会治理难度大等问题。

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最根本的还要靠改革开放。而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关键还要靠体制机制创新,用好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关键一招”。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深调研由此切入,以摸清我省相关领域的总体情况,查摆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主要目标,围绕“深化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五大专题开展调研,并针对当前制约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研究提出了切实有效、务实管用的对策建议。

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会议要求,聚焦体制机制创新,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明确以深化科技创新改革为抓手,加快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为抓手,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主体功能区配套制度改革为抓手,完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以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快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不仅如此,省委还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统筹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部署的改革举措和十九大部署的新的改革任务,压茬拓展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实现各项任务梯次接续、前后衔接、协同配合,确保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省委改革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省还将推出改革组合拳,出台《加快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及《广东省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行动方案》等“1+5”改革系列文件,不断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一项项精准有力、务实管用的改革举措,正是新时代广东持续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要空间、要效益要质量,奋力开创深化改革发展新局面的最佳注解。

狠抓改革督察“利器” 结合常态化和专项督察

广东作为产权保护大省,产权体量大,涉产权纠纷案件多,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和司法保护任务特别繁重。不久前,中央改革办督察中发现,我省产权保护工作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有关工作机制仍不完善、统筹协调不足、对产权保护各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不够。

根据中央改革办督察意见和省委深改组的要求,省委依法治省办和省发展改革委迅速行动,牵头全面开展整改。省委依法治省办提出“后来居上”的工作目标,明确阶段任务、措施责任,并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做到“六个强力推进”,打出一套产权保护“组合拳”,努力补齐短板。

抓改革落实,离不开改革督察这一“利器”。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面对的不是“硬骨头”就是“烫手山芋”。部分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也存在改革意识弱化、改革勇气不足、思维模式固化、固守利益格局等问题。为推动重大改革按期完成、取得实效,今年以来,我省狠抓督察促落实,不断拓展督察广度和深度。

5月24日,十二届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六次会议,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担负起抓改革落实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省各改革专项小组要切实发挥对本领域改革牵头抓总作用,地方和部门要充分履行抓改革落实的主体责任,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调研督察,建立直接向领导小组会议反馈阶段性改革落实情况的工作机制,强力推动各项改革落地见效。

据了解,我省围绕省委重大改革任务的推进落实,聚焦改革重点难点,制定了省各改革专项小组、省委改革办牵头开展的专项督察清单,分层次、有计划组织实施。2018年主要对“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生态补偿机制改革、民生领域改革等方面重点任务,以及2017年省委深改组部署推广的试点经验做法落地实施情况,开展专项督察。

不仅如此,我省还将抓好常态化督察和改革评估。继续有计划分批次对省委深改组会议审议出台满半年的改革文件落实情况,开展滚动督察,确保改革督察覆盖面;对其中部分重要改革文件贯彻落实情况,由省委改革办牵头开展专项督察。对一批已实施的改革任务取得的成效,开展第三方评估。

南方日报2018-6-5

 

 

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文章下载

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科学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改革发展实践中,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发展,不断彰显优越性,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

1.遵循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 进一步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实践证明,作为党和人民97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之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必须对其巨大的优越性,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最大优势保持足够的自信。

进一步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丝毫不意味着我们否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加强自身建设、推进自我革新和自我完善的必要,恰恰相反,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观点而不能有丝毫的僵化保守和故步自封,要始终坚持通过改革创新推进制度建设,以更好地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彰显其巨大的优越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事实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是不断改革创新的产物,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完善,它的优越性,不仅在于它符合我国实际,更在于它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在于它能够不断与时俱进地自我革新和自我完善。正是基于此,邓小平同志坚信:“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可见,坚持和进一步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内在要求不断改革创新。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基本确立起,经过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的长期探索实践,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已经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完全达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领域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和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这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有些方面甚至成为制约我们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的角度考虑,坚持和进一步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必然要求深入激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全面深化各领域的改革,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事实上,我们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就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一步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就要切实遵循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牢牢把握六个“紧紧围绕”的全面深化改革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2.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指向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作为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总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指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必须始终牢记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不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目标指向,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搞那种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的所谓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这一目标指向,也就规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要求。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改革立场。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应该改又能够改的坚决改,应该改而不具备条件的创造条件改,该快的一定要快、不能快的则循序渐进,不应该改的则坚决守住。坚持这一立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发展,扩大我们制度的优势,就是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对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要抓紧解决,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是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努力改革、清理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其次,要坚持正确的改革原则。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坚决反对一切照抄照搬他国政治制度的主张和图谋,绝不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我们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改革,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

最后,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要以问题为导向,多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稳步推进制度改革创新,积小胜为大胜。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要坚持制度设计务实管用,着力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着力破除利益固化藩篱,着力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3.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发展不断彰显优越性

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一个正确确立改革的重点并发挥其重大牵引作用问题,以便使改革不断向纵深挺进,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取得进展,优越性更加得到彰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探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获得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任务出发,把改革的重点确定为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重要经验不仅使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彰显了举世瞩目的巨大优越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经济总量实现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飞跃,7亿人民摆脱贫困,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和国家生机活力不断增强,这些无不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彰显巨大优越性的明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需要珍视宝贵的历史经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发展,不断彰显优越性。而且,现在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集中在经济领域,如市场体系不完善,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利益固化的藩篱还存在等,这表明,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根本的,就是要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重温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深刻论断,即“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事实上,也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其他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或者说,其他各方面的体制机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才会有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不坚实,作为上层建筑的制度,其改革发展就难以顺利推进。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使各方面制度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就是要使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进而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从而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光明日报2018-6-7

 

 

山东德州禹城市房寺镇“五个聚焦” 打造便民高效基层政务服务平台 文章下载

山东德州禹城市房寺镇“五个聚焦” 打造便民高效基层政务服务平台

自2014年被确定为山东省第二批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以来,山东省德州禹城市房寺镇突出行政管理体制优势,牢牢把握招大培强、现代农业、特色村镇、民生事业、党的建设五个方面,全面建设“生态秀美、宜居宜业、活力四射”的现代新型小城市,努力将房寺镇打造成为鲁西北冀东南城镇建设制高点。通过三年的试点,房寺镇在2017年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新的中小城市试点重点示范镇、中德鲁巴合作共建特色小镇示范镇。2017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排名第387位。

一、牢固树立统筹意识,聚焦改革强势推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3位市委常委任副组长,吸收30个部门参与,在市编办下设办公室,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坚持市镇联动,齐心协力推进。二是强化政策配套。出台《关于房寺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房寺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等政策文件,为推进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对房寺镇实行差别化土地政策,每年安排不少于全市用地指标的20%,2015年落实项目建设用地105亩。三是强化督导落实。将试点工作纳入对相关部门综合考核。实行项目化管理,建立联席会议、专题会议、定期调度、重点督办等协调机制,及时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了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二、牢固树立创新意识,聚焦管理优化权限。一是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将18个市直部门的64项行政管理事项下放,相关市直部门分别与房寺镇签订《权限下放承诺书》和《授权委托书》。房寺镇建立有效承接机制,编制权力清单,梳理行政权力事项510项,其中,镇政府原有权力事项33项,市政府下放权力事项64项,市直部门委托执法权事项413项。二是建立基层综合执法平台。建立综合执法办公室,与市直部门派驻人员组成联合执法中队,开展综合执法工作。建立工作衔接机制,在信息告知、案件移送、联合执法等方面形成共享。三是优化组织架构。将房寺镇行政事业机构整合为5个党政工作机构和3个事业单位。完善市直派驻机构管理,落实双重管理权限,实行条块结合、以镇为主的管理办法。四是调整市镇财力分配机制。按照财权事权匹配原则,扩大房寺镇财政自主权。

三、牢固树立质效意识,聚焦发展壮大实力。一是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强化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支持房寺镇招大引强、培大扶强,培育形成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型建材、新能源、绿色食品五大产业集群,目前,房寺镇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9家。二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围绕打造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将农业项目优先放置房寺镇,高标准实施小农水高效节水灌溉、千亿斤粮食、土地整理等农业项目,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成镇驻地商贸物流园,总投资3.5亿元的鑫辰供销商贸物流城开工建设,建成2个农村淘宝服务站。支持金融机构在房寺镇增设分支机构或网点,禹城农商银行等4家银行分支机构落户房寺镇。

四、牢固树立城市意识,聚焦建管完善功能。一是突出科学布局。坚持高点定位,科学谋划,编制《房寺镇总体发展规划》、《房寺镇城镇发展规划》,构建形成“一镇八区”区域布局,即一个中心镇区,八处新型农村社区。驻地形成“一体两翼”总体布局,西部工业区,东部商贸区,中部主城区。城镇化率达到40%,城镇规划区面积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到3万人。二是突出城镇建管。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实施一批城镇建设工程,不断拉大城镇框架,提升城镇品位,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承载力。深入实施乡村文明行动,所有社区(村)实施文化工程,社区全部建成文化大院和文化广场,极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将保洁人员管理和垃圾清运纳入市场化运作,镇域内垃圾清运率达到100%,实现了农村垃圾处理常态化维护管理,建成“户集、村收、公司运输、市处理”的垃圾收集转运服务体系。正在新建87处、改造44处村级党员活动场所。三是突出两区同建。建成7处新型农村社区,无震荡拆迁旧村36个,挖潜土地指标3578亩,实现5000多户、1.5万群众乔迁新居。新型社区环境优良,设施完善,全部实行物业化管理,从根本上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荣获2014年中国城市化典型案例奖。结合两区同建,规模流转土地,建设农业园区,群众获得土地租金和园区打工双收入,复耕土地全部流转,租金归集体所有,进一步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五、牢固树立为民意识,聚焦服务改善民生。一是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建成房寺镇便民服务大厅、综合服务大厅、行政执法大厅,公安、国土、工商、人社、食药等派驻单位全部进驻,将审批、收费、服务项目全部纳入,实行“一窗受理,一站审批,一条龙服务”。社区建立便民服务站,免费代办各种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乡镇干部每周三到社区集中办公,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二是提升公共事业水平。率先实现“五个一体化”:饮水一体化,与城市居民饮水同质、同源、同网;公交一体化,村庄全部通行公交车;教育一体化,实施全面改薄和校舍标准化工程,教育教学环境显著改善;医疗一体化,对镇(社区)卫生院(室)进行升级改造,综合服务水平全市领先;社保一体化,新农保入保率、居民医保参保率均达到98%以上。三是提升村级管理水平。以经济责任审计为抓手,开展村级事务“五代理一审计”(村级资金、账务、资产、公章、档案“五代理”和村级集体经济责任审计),促进了农村发展稳定。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被确定为国家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试点镇,11个村列入试点。

珠海市信息化办公室2018-5-29

 

 

酒泉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城市社区综合服务全覆盖 文章下载

酒泉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城市社区综合服务全覆盖

破茧方能成蝶。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城市的酒泉,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已成为全市激发内生动能、加快振兴发展的不懈追求。

酒泉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体面、更有尊严的生活这个目标,从基层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加快惠及民生的改革步伐。

“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工程、“乡村舞台”建设工程、乡村文化集市建设等完成省定目标。市歌舞团等3家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全面完成,飞天数字影院实现民营。扎实推进敦煌国家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敦煌市成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市级标准化学校创建达100%。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3家城市公立医院全部药品零差率销售。鼓励和扶持社会资本创办医疗机构,社会办医疗机构占医疗机构总数的41.3%。肃州区探索实行“街长制”城市管理机制,有效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

为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酒泉市加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力度,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低保标准逐年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农村达80%、城市达100%。

夕阳沉入山头,夜幕渐渐降临。在一盏盏路灯照射下,一条条硬化路通村入户,一栋栋改建住房整齐排列……这是改革给酒泉市农村带来的新变化。

酒泉市紧盯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障碍,从影响深远、切口小的关键环节入手,精心部署、精准发力,稳扎稳打,成效明显。

酒泉市着眼增加移民收入,完善精准扶贫机制,全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44%,基本实现整体脱贫阶段性目标。着眼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顺利进行,特别是肃州区大力发展戈壁农业,建成国家级戈壁农业示范基地。

酒泉市着眼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压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责任。着眼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新能源弃风、弃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瓜州县在全省率先试点增量配售电改革,实现了“以电代煤”供暖的历史性突破。

酒泉市着力推进审批制度改革,营造新环境。2017年,市级政府部门共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权力事项26项。通过历次取消、调整和下放,市级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减幅达41%,办理时限压缩50%。从2017年起,玉门市全面启动“一处跑、跑一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变昔日的“满城转”为“一处跑”,改“马拉松”为“百米冲”,让群众在办事中得到便利,为企业发展赢得时间,受到了群众广泛欢迎与普遍赞誉。

酒泉市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准确把握经济规律,探索完善新旧动能转化的政策措施,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商事制度改革中,酒泉市实行住所登记便利化改革,启动实施“多证合一”改革,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2017年底,全市非公经济市场主体总数达到85893户,注册资金1144.0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58%和16.59%。

在金融财税改革中,酒泉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银、证、保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服务体系。同时,全面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强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建成预决算信息公开平台,全市597个部门2017年部门预算已全部公开。另外,营改增全面推进,市场主体税负减负面达96%。

在科技体制改革中,酒泉市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产业优势的创新驱动体系。

酒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快马扬鞭。

甘肃日报2018-6-4

 

 

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又有三省跟进 文章下载

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又有三省跟进

今年,机构改革进行地轰轰烈烈,关于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一直是最近大家关注的焦点。从2017年9月,交通运输行业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有了顶层指导意见(《中央编办交通运输部关于地方交通运输行业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意见》(中央编办发﹝2017﹞193号))以来,四个试点省份(广东、江苏、宁夏、安徽)先后印发了相关改革方案。关于这四个试点省份的详细方案梳理我们前文已经发过,详情可见2018年5月8日的公众号文章:聚焦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交通运输行业又有新进展(可在文后延伸阅读查看)。

近日,小鹿君关注到又有三省密集出台相关方案和实施意见。我们及时为大家整理收集,希望方便大家查阅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对各个省的方案和实施情况进行对比,帮大家梳理,供关注这次机构改革的各位参考、学习!

好了,下面赶紧随小鹿君一起看看,这三省的最新进展吧!

甘肃2018年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工作要点,推动公路交通协同高效发展

近日,甘肃省印发了《2018年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工作要点》的通知,该通知里涉及到公路交通方面的内容,我们已经提炼如下:

结合我省公路行业管理特点,准确定位公路管理职能,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积极推进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事权清晰、精简高效、权责一致、运转协调、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的公路管理体制机制。

9.推进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借鉴兄弟省份的先进经验,制定全省推进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整合执法资源,明确职责分工,组建统一的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坚持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适当分开,合理划分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与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职责权限。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明确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性质,完善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经费财政保障机制,努力形成机构设置科学、职能配置合理、运作协调高效、执法行为规范、执法保障有力的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和运行机制。(牵头部门:厅深改办)

10.稳步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做好公路养护“管养分离”后养护市场培育和监管工作。结合公路投资、建设多元化实际情况,组织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调研,研究制定全省高速公路推行市场化养护的总体思路和方案。按照国务院《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精神,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为主、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公路养护管理和资金投入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努力构建安全畅通的公路网络、公众满意的服务和高效可靠的保障体系。(牵头部门:省公路管理局)

11.持续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建设“四好农村路”的批示精神,督导各市(州)及县(市、区)全面落实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在乡镇设立农村公路管理所的通知》(甘机编发〔2016〕71号)工作要求,持续推进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省、市、县三级考评体系,推进“四好农村路”督导考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立省级补助资金与绩效考核、地方配套等挂钩制度,充分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运输发展。

百家号2018-6-6

 

 

关于深化沈阳市事业单位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文章下载

关于深化沈阳市事业单位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从崛起的十年向公平的十年迈进,经济社会包容性增长,人民群众要求享有公平的社会待遇、完善的社会保障、高水平的社会服务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大力推进我市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事业单位门类较多,情况复杂,事业单位改革涉及到许多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我们目前急需探索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事业单位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我市事业单位基本情况

我市市直及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有近千家,事业编制6万余名。县、区(市)事业单位有4千多家,事业编制10万余名。近几年,我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特别是事业单位依法进行登记、清理整顿执法队伍、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律师事务所等一批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脱钩、中小学结构布局调整、文化单位进入市场、公证检验机构及部分乡镇事业单位资源重组等方面的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4年全市党政机构改革后,又在推进政事分开、还政于政、还事于事上迈出了较大步伐。几年来,市直事业单位通过改革,撤、并、转事业单位300多个,收回事业编制1万余名,先后4次核定中小学校编制,精简教职工编制1.7万余名。

(二)我市事业单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市事业单位在结构性、机制性方面仍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特征。主要是部门所有,条块分割,重复设置,结构布局不合理,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差,社会化程度不高,财政负担沉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一是机构编制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大部分事业单位由财政拨款,使各级财政支出负担过重,难以对新兴的事业服务项目再进行有效投入。政府机构改革精简人员时,事业单位成为接收分流人员的“主力”,而多年来大学生分配、军转干部分配也在不断涌进事业单位。这样一方面新事业机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人员大幅度增加,财政补助居高不下。

二是政事不分,行政化倾向严重。我市现有的事业单位多数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成立的,虽经多年的改革,但高度行政化、主体单一化和职能扩大化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事业单位与政府职能错位,大量事业单位仍承担着行政职能,许多事业单位仍按行政机关的方式运行。还有部分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所占比重很小,大量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企不分,偏离了公益目标,致使公共服务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得不到充分满足,严重影响了公共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是官气十足,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高。由于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特殊关系,加之一些事业单位承担的任务和从事的行业特殊,在行政权力运用和社会资源分配上产生了天生的优越感,使得一些行业、一些单位养成了官本位的习气,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效益低下,负面社会影响很大。

四是机构布局不合理、编制配备使用没有充分利用。我市现有事业单位在机构布局和结构方面,还没有打破现有事业单位系统所有、部门管理的格局,如市直各部门的信息、培训机构繁多,市、区分别还设有检验检测机构等;功能相同、相近或相似的事业单位还没有形成横向联合、优势互补的格局,没有充分发挥资源的整体效益。

五是缺乏独立法人资格,社会化程度低。有的事业单位实际上并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它们的工作任务往往由行政主管部门下达,常有与行政主管部门财务不分、人员混用、办公地点不明确、公务员兼任事业单位法人的情况出现。这样的事业单位,不能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能依附于行政主管部门,靠吃财政饭生存,阻碍了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根据自己的特点,按照社会需要和市场经济规律寻求自我发展的步伐。

六是人员流动性较差,整体素质不高。由于事业单位的管理机制类似于行政机关,工资收入、人事关系都相对稳定,致使事业单位人员为了追求稳定,想进不想出,人员流动性差、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

以上这些问题,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制约了公益性作用的发挥。

二、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状况还不适应,与改革开放总体格局还不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还不适应,因此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已经走上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轨道,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一)事业单位改革有利于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管理体制。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事业单位改革有利于增强事业单位发展活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加以解决。

(三)事业单位改革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公益服务的需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把事业单位改革推向深入。

三、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总结以往的改革经验,根据国家、省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提出我市继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分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结合国家关于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和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以解决事业单位存在的结构性机制性矛盾为重点,以搞活事业单位、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提高事业单位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出发点,按照科学化的总体布局、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多样化的分类管理、制度化的总量控制的基本思路,通过调研入手,试点趟路,典型引路,先易后难,配套实施的方法,努力在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寻求新突破,在强化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中采取新举措,经过3年左右时间的努力,逐步建立适应我市市情需要,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充满生机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改革的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改革和管理;三是坚持开拓创新,破除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四是坚持着眼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五是坚持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注意与行业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相衔接,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

今后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实现改革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内容

事业单位改革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包括政府的职责定位,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对事业单位管理的创新等,要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可重点研究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推进政事分开,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一是下放事业单位自主权。改革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重要是政策引导,进行监督,管好领导班子,监管国有资产。

二是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名称。对仍在使用党政机关名称的单位要按照事业单位要求进行规范。

三是适时取消事业单位级别。按照国家的要求,确立新的事业单位等级规格。

(二)优化事业单位结构,确立科学化的总体布局

逐步打破事业单位的部门所有、条块分割局面,遵循“区域覆盖和就近服务”的原则,按照区域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要求,优化事业单位资源配置。一要科学化布局。对因部门所有、条块分割而重复设置的事业单位,要分别予以合并或撤销。二要集团化重组。对设置过于零散、规模过小、服务对象单一或任务严重不足的事业单位,要适当加以合并,提高其规模效益,鼓励事业单位实行集团化重组或联合。三要企业化改制。对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性质应为企业,但现在仍按事业单位管理的单位,要逐步改为企业。

(三)科学界定事业单位类型,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根据目前我市事业单位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不同功能,将事业单位分三种类型,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

一是行政委托类事业单位。主要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受政府委托承担具体行政行为或为政府行政行为提供保障服务的单位。这些单位从事行政执法、执法监督、经济社会管理、行政保障等事务,一般都没有经济收益,这一类事业单位的改革要与行政决策与行政执行逐步分离的发展趋势相适应。行政执行类事业单位只允许国家举办,经费来源完全靠政府财政拨款,有执法收入的单位要严格实行“收支不挂钩”,一律改为财政全额拨款。对已取消行政性收费的事业单位,没有政府指令性任务或公益性职能的,机构撤销或并入其他单位,继续承担其他政府指令性任务或公益性职能的,实行财政全额拨款。对行政执法类事业单位应实行总量控制,严格机构编制管理,单位名称可以称“所”、“站”、“中心”等,单位名称前面可冠政府机构名称。

二是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主要是承担国家交办发展公益事业的任务,面向社会提供普遍服务的单位。这些单位一般不具备有偿经营、自我发展的能力,需要国家提供财政支持。这一类单位的改革和管理要适应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需要,合理布局,调整结构,严格控制发展规模和增长幅度。公益类事业单位继续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按照这类单位所承担的社会公益性、基础性业务项目的多少,核定其人员编制和财政补贴;对于长期不承担或较少承担相应项目的,原有政府拨付的财政经费逐年减少,对其机构和人员编制进行撤并和压缩。

三是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这类单位承担的不是国家的指令性任务,而是国家允许、提倡和鼓励发展的公益事业任务,其产品带有一定公益性。这一类单位一般都具备有偿经营、自我发展的能力,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对这一类单位改革和管理主要是实行社会化,逐步削减财政补贴,尽可能实行企业化管理。这一类单位中有条件的可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或各种形式的联合举办,如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除少数必须由政府举办的外,国家原则上不再出资举办。国家对这类事业单位的财政补贴要逐年递减。为鼓励社会各方兴办公共事业的积极性,可通过设立公共基金和税收优惠政策的办法来加以扶持。

(四)适应不同行业特点,推进不同行业事业单位改革

教育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要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逐步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实行优势互补,特别是要科学调整中小学布局,精简机构,减少冗员,提高师生比。要按照国家制定的新的教职工编制标准,严格核定各类学校的人员编制,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文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主要是调整和改革以前国家包得过多,管得过死的管理体制和人员臃肿、缺乏竞争的内部运行机制,尽可能地推向市场,自求发展。图书馆、博物馆和少数具有民族性、国粹性的艺术表演团体等具有公益性和教育性的文化单位,国家应给予经营补贴,但需开源节流,精简行政后勤编制和人员。

卫生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重在解决布局不平衡、经费投入渠道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机构人员臃肿等问题。对非营利性医院,政府在财政上应继续给予补贴,但要严格控制编制人员。对营利性医疗机构要逐步取消财政补贴,推向市场,自主经营。

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要做好改企转制后的遗留问题。对基础性和社会公益性科研单位,国家要继续给予财政补贴,但应精简机构和人员,走科教结合的路子。

机关后勤服务事业单位要改变目前供给制、福利制、“小而全”、封闭式的自我服务特征和运作方式,使后勤服务工作逐步由社会承担,减轻机关行政管理负担,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农业事业单位除水土保持、野生动物保护、水文监测、河道管理等保证农业生产安全的单位应由国家提供经费补贴外,其他单位应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建立起自我积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同时,要按照“区域覆盖”、就近服务的方针,实行综合设置。

社会中介类事业单位要与主管部门在人财物、名称、业务等方面全面脱钩,打破部门所有、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建立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的运行机制。

(五)改革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方式

对事业单位管理要努力实现三方面的转变:一是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建立和实行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宏观管理制度,加强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总量控制。二是由行政化管理向法制化管理转变。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规范事业单位行为,严格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审批制度,各类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事宜,均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和权限,由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批。三是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通过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管。

五、事业单位改革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科学合理确定事业单位的性质

事业单位的性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不仅是由于事业单位这一名词本身具有模糊性,更是由于许多事业单位职能繁杂、角色混乱。更为特殊的原因则是,一些事业单位实际的运作与其本身的定位大相径庭,甚至是背道而驰。

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一是要科学确定事业单位应该承担的基本职能,并对其正常运行的筹资模式、取利边界作出规定。既然事业单位作为既非政府又非企业的第三方存在,那么很显然,它所存在的基本领域首先应该是政府和企业都不能和不宜涉足的领域。二是有些领域虽然明确属于政府和企业运作的范围,但由事业单位介入可能使相关的运作更为便利、和谐,成本也更为低廉。根据国情需要、经济社会发展总任务要求以及不损害经济运行秩序的原则规定,事业单位可以代替政府或企业,长期存在于这些领域,也可以接受政府或企业的委托,阶段性地涉足这些领域。三是事业单位还应该存在于并非专属于政府运作的领域,以及不属于政府运作范围但企业干不了、干不好或不愿干的领域。从这种认识出发,事业单位存在的空间主要应该是与公共事业、公益服务、社会共济、慈善救助以及政府和企业间服务相关的一系列领域。

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必要的经费保障,而经费来源应当依据不同事业单位的职能及与政府、企业之间关系的具体状况来确定。事业单位的资金筹集模式可分为如下几种:第一,从事必需的纯公益性社会服务的事业单位,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基础性科技研究等的事业单位,仍应采取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方式。第二,从事推进扶贫济困事业的事业单位,可以依法从所募集的捐赠款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运作经费,并控制使用方向和接受严格的审计监督。第三,接受政府委托从事公益性服务活动的,除政府组织的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外,其他事业单位可根据委托工作量从政府部门获得相当的资金支持或补偿。换句话说,政府部门通过购买的形式实现某些政府性事务和政府需要推动的事务交由事业单位委托办理。第四,从事政府与企业间中介服务的事业单位,可以在其职能范围内通过自身的主动服务或委托服务依规获取相应的收益或报酬。从事纯公益社会服务的事业单位不可能实现盈利;从事扶贫济困服务的事业单位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复杂一些的是,从事政府和企业间沟通协调服务诸如行业协会一类的事业单位,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它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盈利的。但是,如果这些事业单位以盈利为目的,势必造成其职能的异化,行为的不规范和协调中的不公正性。因此,不盈利应该是这类事业单位法定的取利边界。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的性质应当是:主要从事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的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非盈利组织。其基本特点是:非政府(也非“二政府”)、非企业(也非准企业)、非盈利(也非变相盈利)。

(二)科学确定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途径

1.分类改革,大力调整事业单位结构

按照改革后事业单位应该承担的基本职能,清理、甄别现有事业单位,从总体上收缩规模、调整结构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一是能够撤销的,在做好相关善后工作的基础上坚决撤销。二是已承担着政府职能且不宜撤销的,应明确转变为政府部门。公益性事务较少、可以改制为企业的,或者目前已从事大量市场经营活动,企业色彩比较浓重的事业单位,应明确转变为企业。承担着非沟通协调职能,其服务与市场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中介性事业单位,应明确转变为市场中介组织。三是把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减少到最必要的限度,依此原则,对现有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通过合并、重组形式进行整合。对承担着一定公益事业职能和任务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视具体情况,可以全部或部分整合到保留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中,也可以通过剥离相关公益服务,或者通过政府有偿委托进行相关公益性服务的途径,取消对其的财政差额拨款,从而推动其规范转制。四是不宜再由政府出资兴办、且有市场前途的事业单位,可通过招标拍卖的方式,让给其他投资者。

2.创新机制,强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

在通过分类改革对现有事业单位压缩规模、调整结构、规范职能、恢复性质的基础上,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着力推进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和效率的管理运营机制。一要建立新型的法人治理结构。原则上,对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执行人日常负责制度。考虑到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资产关系的特殊性,其理事会应由通过竞争方式选出的,包括出资者、业内专家等在内的若干有代表性人士组成。日常运营由执行人负责。执行人由理事会向社会公开招聘选出,并向理事会负责。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由事业单位监管机构依据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具体评估状况,会商有关部门决定是否对其持续进行财政拨款和是否增加财政拨款数额,以及决定理事会成员的更换和奖惩,形成事业单位监管机构、理事会和执行人相互间的有效制衡机制。由多元投资形成的事业单位,可以参照企业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度。二要建立竞争性的劳动人事制度。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和管理者的干部身份,全面实行管理者聘任制和全体职员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制度。三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度。实行区别于政府部门的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根据事业单位完成任务的总体情况和具体业绩,实施对理事会、执行人的奖励和惩罚。

(三)积极开展相关配套改革

一是针对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的问题,要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充分结合本地实际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并逐步完善各种法律法规体系,提前构筑适应未来不同类型机构运行所必须的制度平台,为分类改革奠定法制基础。

二是针对财政体制改革问题,必须加快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政府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同时,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对不同类型社会事业机构形成规范的支持方式,并发挥财政的监督、约束以及调整职能。此外,还要全面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同层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要调整各级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分配关系,使事业的责任与相关财政责任相一致。该由中央政府承担责任的社会事业就一定要由中央财政保证投入;该由地方政府承担责任的社会事业则要依靠地方财政。鉴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还要进一步强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对部分经济困难地区实施有效支持,避免地区间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差距过大。

三是针对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问题,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迄今为止,对事业单位职工的就业仍基本维持终身就业体制,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同于企业。显然,在未来的改革中所有这些都必须进行调整。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审慎协调彼此间的利益关系,比如相关富余人员的就业与安置问题、人员流动特别是流向企业后社会保障制度的连续与衔接问题等等都必须认真研究解决。从很大程度上讲,这也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问题上,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已有深刻的经验教训。

此外,在分类改革尤其是要对部分事业单位实施企业化转制、将部分事业单位改革为非营利机构的情况下,相关资产处置、产权制度安排等等也都必须妥善解决。总之,必须加快配套政策准备并积极推动有关改革,以确保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阳市编办2018-6-6

 

 

国家机构改革与新型央地关系 文章下载

国家机构改革与新型央地关系

国家机构改革的推进实施必将带动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迈入新的篇章。而这也必定伴随着由于政府职能转变,所带来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重要作用的改变、中央或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财力的更好匹配,以及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一步提升等一系列变化,从而为中国更高质量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标示着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随着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本轮机构改革方案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国家机构改革将有效地促进新型央地关系的形成,促进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

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机构改革

经济基础变化了,上层建筑就要作相应的调整。上层建筑的调整,可以释放出更多的市场活力和社会活力。中国改革开放已经40年,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层建筑也作了多次调整,但当前的机构设置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可以更好地推动党的统一领导,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进一步理顺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是要构建合理的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要在合理界定市场和社会功能的基础之上重塑有效的政府。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应得到充分的尊重。社会与政府关系处理的原则应该是:社会能做的,就应尽可能充分地发挥社会的作用。市场和社会作用的发挥容易受到政府限制,特别是当政府和市场、社会的角色发生冲突之时,更是如此。

政府职能转变缓慢与机构设置的不够合理有关。机构职能重复、交叉重叠,不仅不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能造成相互推诿、“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结果。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则会导致政府在某些职能上的缺位。有些职能需要加强却缺乏有效的资源投入,使政府应发挥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有为政府建设也会因此遇到难题,从而严重影响了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机构改革的推行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机构改革促进新型央地关系的形成

机构不改革,职能难优化。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统筹设置党政机构,不简单追求“部门越大越好”,是本轮机构改革不同于以往之处。从综合部门和专项职能部门性质上的不同可以看出,综合部门可能更需要大部门制,但也不是所有综合部门都需要搞大部门制。本轮机构改革突出的就是部门设置要更符合实际、科学合理、更有效率。

中央和地方关系不够规范,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有关,而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本轮机构改革将大大改善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效率,央地关系也将因此更加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过去,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划分很难分清,且不说政府职责同构难题不好解决,就是本应明确归属中央或地方的事权也经常出现中央代行地方事权或地方代行中央事权的问题。此次机构改革则为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共同事权的划分也将因此更加方便。

中央部门职能的交叉重叠,可能直接影响地方政府职能的落实。中央各相关部门都可能给地方下任务,而这些部门所下达的任务在目标上可能有冲突,对具体的实施和做法的要求也可能不同,地方政府因此可能无所适从。本次机构改革意味着这样的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机构改革将大大推进新型央地关系的形成。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都要发挥。机构改革不仅不会改变这一点,而且还会更加突出、更好地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具有相对独立性,这是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基本要求。

在这一前提之下,中央和地方的合理有效分工必须有制度性保证。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应得到更规范的划分。事权的划分要充分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各自优势。中央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更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事权,就应该划归中央,而更能体现地方政府信息优势的事权就应该划归地方。事权与财权、财力应该相匹配。政府做事虽然有直接动用市场和社会资源的方式,如政府规制,但在更多的时候,政府做事往往还需要相应的财政支出。这样,各级政府承担什么样的事权,常常表现为相应的支出责任。没有相应的财权和财力,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会心有余而力不足。相互匹配的事权和财权、财力,则可以更好地激励各级政府。

地方机构的设置一般仿照国家机构。一些地方政府曾在机构设置上进行“小政府”的探索,意在摆脱上下一般粗的低效机构设置局面,但结果通常是为了更好地落实上级部门的要求,“小政府”在多数情况下不能坚持下去,政府职能部门和上级部门越来越接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示范效应,将直接促进地方机构设置的合理化,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地方公共服务的提供。

新型央地关系下基层治理的现代化

新型央地关系会更有力地约束地方政府。这种约束不是要捆住地方政府的腿脚,而是要让地方有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机制。作为相对独立的一级地方政府,可以有发债权,但不能因此带来系统性债务风险,并将责任转嫁给中央。省以下的地方政府应该有直接发债权,这更能体现权责的匹配。地方政府拥有发债权并不等于地方政府可以滥发债券,恰恰相反,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必须得到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必须对当地人民群众负责。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应按照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加快进行,使社会各界有更充分的信息来监督政府行为。

新型央地关系是建立在激励相容机制形成的基础之上的。地方政府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也应能够同步完成中央所赋予的任务。基层治理比任何时候都要重要。没有良好的基层治理,没有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新型央地关系的运作就没有落脚点。

基层干部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力军。新型央地关系对基层干部也会提出新的要求。新型央地关系下,各级政府之间的分工将更加合理。基层政府的权责脱节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变,基层干部的压力和动力将更加匹配,基层治理绩效的评价将有更合理的指标,困扰基层干部的过多压力也将得到合理的释放。新型央地关系下,机构改革的深入进行难免会对不同部门的基层干部造成不同的影响。部分基层干部可能会由于机构设置的变化而调整工作岗位。为此,基层干部更加需要自觉加强学习,理解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适应机构改革的要求,在加快机构改革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地方公共服务需要因地制宜,基层情况不一,需要公共服务创新,这离不开创新的主体—基层干部。这对基层干部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基层干部主动创新的意识和有效创新的能力。没有创新意识,就不可能有公共服务的创新;没有创新能力,就是有创新意识也难以落实。为此,新型央地关系下,基层干部更应该是学习型的干部,通过学习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8-6-6

 

 

河北平泉市行政审批局多举措助力“双创双服” 文章下载

河北平泉市行政审批局多举措助力“双创双服”

为落实河北省委、省政府“双创双服”活动总体要求,平泉市行政审批局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纵深推进“双创双服”活动开展,推动政务服务提质提速提效。

创新审批机制,不断提升政务软环境。为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加强内部联动,使办理程序更规范、更透明、更高效,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截至目前,群众办事满意度达98%以上,展现了亲民、为民“第一窗口”形象。该局把群众满意作为考量工作的最高标准,制定了“一次性告知、并联审批”等制度,建立了行政审批办理流程图,对全部审批项目工作流程进行优化,编制审批流程表,实现逐环节逐岗位直接生成问责,对重大投资项目建设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推行并联审批。打造“廉洁、便民、高效、规范”的政务服务环境。

加强政务公开,着力提升阳光政务。为满足办事群众的需求,切实提高群众的监督权和知情权。要求各办事窗口将《办事指南》统一摆放至窗口明显位置,及时将审批项目的法定依据,办理时限,收费标准等全面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提高办事过程的透明度,同时平泉市行政审批局定期举办窗口服务规范化专题知识培训,规范其行为、语言和仪表,制定出台了窗口服务工作规范及“八严格”“八不准”行为规范等文件,严格要求工作人员。对手续齐全的业务当场立即办理;对手续不全的,一次性告知群众所需手续;对可以容缺受理的,当场收件办理、承诺补缺。

开展特色服务,促形象转变和环境提升。创新服务方式,推行工作延时服务,节假日和周末“双休服务岗”的预约服务,申请人可以通过电话、微信公众号“问政平泉”现场预约形式进行预约,受理人员填写《预约登记服务表》,申请人在约定的时间到中心即可办理,避免长时间排队等候,同时在行政审批局体楼设置双休服务岗,有机关值班工作人员负责双休日办理事项的咨询、受理、投诉等协调工作,负责双休日办理事项的预约并与窗口联系沟通,开通重大投资项目“绿色通道”,设立了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受理窗口,把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实行全程代办、引导帮办、即到即办、跟踪督办,2018年1-4月代办48家企业的注册登记,注册资金达12.589亿元。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服务、最简的流程为重项目办理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拓展“五零”服务,提升服务水平。服务方式“零距离”,在全市全面推行“平泉办事一次成”改革,为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实施亲民化服务坚持能一次办完的不让服务对象跑第二次,把方便让给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服务受理“零条件”,相关业务一次性告知其办事程序、时限及申报材料,不得任何借口搪塞办事群众;工作流程“零障碍”。明确职责权限,规范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程序,做到能简则简,能快则快,每一个环节都明确细化,使工作流程路径最短、环节最少、程序最科学。服务质量“零差错”,通过与服务对象联系反馈、办事效能监督、办事差错责任追究等方式,规范工作流程,严肃工作纪律,将差错率控制在零状态;服务结果“零投诉”,设立投诉意见箱,畅通群众投诉渠道,改进服务举措,提升群众满意度。

开展主题活动,促进工作人员服务理念的提升。以主题活动为抓手,开展双创双服主题活动;努力打造六种服务理念,即“规范言行,真情服务”、“业务公开、透明服务”、“完善制度、规范服务”、“简化程序、周到服务”、“责任追究、务实服务”、“按章办事、依法服务”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按照政务服务标准与规范,完善安保管理机制,加大讲解员培训力度,引入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将政务服务大厅打造成“五星级”的便民、利民、惠民审批及服务大厅;同时在大厅内设置触摸查寻机、免费自助手机充电站、填单台、老花镜、便签纸、自动笔、饮水机、休息椅、轮椅、急救箱等便民用品,最大限度地为办事群众提供方便,让百姓感受到服务大厅宾至如归般的温度。

中国网2018-6-7

 

 

加强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行为预防工作的意见 文章下载

加强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行为预防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编委: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严肃机构编制纪律提出明确要求。随着机构编制管理情况纳入中央巡视和审计工作内容,机构编制纪律体系基本健全,机构编制的权威性和刚性约束不断增强。但是,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违规设置机构、违规核定领导职数并配备干部、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机构编制等违规违纪问题。为进一步严肃机构编制纪律,坚持惩防并举,在坚决查处违规违纪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行为预防工作,从源头上杜绝违规违纪问题发生,经中央编委领导同志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围绕深化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严格机构编制管理,建立健全教育宣传、制度、监督并重的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行为预防工作体系,以具有机构编制决策权、审批权的领导干部以及从事机构编制工作的人员作为重点,全面推进关口前移、惩防并举、全程监管的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行为预防工作,充分发挥各种预防措施的整体功能,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减少和防范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强化机构编制刚性约束,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提供有力纪律保障。

二、深入开展机构编制纪律教育宣传,筑牢依法办事的思想防线

充分发挥教育在预防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机构编制领域党纪政纪规定为重点,着力推动机构编制纪律教育与践行“四个意识”有机统一,扎实有效地开展预防教育。要针对不同对象,制定有特色的教育工作方案,分级分类组织实施。对于领导干部,重点强化机构编制“红线”意识,树立机构编制法治观念。要将机构编制法规纪律列入党校、行政学院主体班教学内容,切实提升领导干部的机构编制纪律意识。积极探索将机构编制法规纪律列入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和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内容,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机构编制的水平。对于从事机构编制工作的同志,重点强化“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切实把维护机构编制纪律责任落到实处。今后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要把机构编制纪律作为必设课程,列入培训内容。省级机构编制部门定期举办省直部门和市县编办机构编制纪律专题培训班,着力强化责任担当意识。要及时通报机构编制违规违纪典型案件,深入开展案例教育,充分发挥典型案件警示震慑作用。

开展经常性的机构编制纪律宣传活动。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主动编印通俗易懂的机构编制纪律宣传材料送同级编委领导及各单位主要领导。要抓住党委政府换届、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主要领导干部职务调整等重要时间节点,同步宣传机构编制纪律。要把纪律宣传融入日常工作,利用工作调研、部门商谈、实地督导等开展经常性的机构编制纪律宣传。要创新宣传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作用,通过开设宣传专栏、新闻发布、电视访谈、知识竞赛、印发资料、举办展览等多种形式,宣传机构编制法规制度和纪律规定,为加强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加强“关口前移”的预防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预防工作,让相关制度规定刚性运行。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机构编制议事规则,进一步规范机构编制审批权限和程序规定。健全将机构编制法规文件和纪律要求向编委领导同志报告制度,坚决杜绝超越权限和不按程序审批机构编制等问题发生。建立机构编制评估制度,督促各部门树立严格管理机构编制的意识,提高编制资源使用效益。要严格把关,切实防止随意性审批,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改进机构编制事项受理制度,凡机构编制问题未整改到位的,原则上要暂停受理该部门机构编制事项申请。健全机构编制备案事项制度。在各级编委领导下,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建立按职数配备干部的部门联动机制,有效遏制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问题发生。

四、建立全方位监督工作机制,确保机构编制权力正确行使

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全面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依托实名制开展用编审核、定期核查等工作,将监督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编制的管理监督。积极推进机构编制与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信息共享共用的动态监测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监测预警机制,对机构编制事项变化频繁、情况异动的地方和部门以及机构编制领域公共事件,采取电话提醒、书面警示、实地督查等方式提前预警,努力将违规违纪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按照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逐步推进机构编制信息公开,主动公开机构编制法规政策、业务范围、审批程序等,推动部门公开机构设置、主要职能、行政审批事项、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等信息。要健全完善电话、网络、信访三位一体的“12310”举报平台,推广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机构编制监督员等经验做法,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要充分借助巡视检查、干部监督、审计监督等平台开展机构编制检查,加强对领导干部机构编制权力行使的监督和制约。

五、加强组织领导

地方各级编委要把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行为预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审计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健全信息共享、重大问题协商、重大案件联合督查机制,充分发挥机构编制在录用、聘用、调配工作人员、配备领导干部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贯彻落实本意见的实施办法,落实加强和改进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行为预防工作的制度措施,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高预防工作水平。

中央编办2018-6-5

 

 

甘肃平凉市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做法和成效 文章下载

甘肃平凉市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做法和成效

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新时期加强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甘肃平凉市紧盯“两个只减不增”目标,坚持向改革要编制、向管理要编制、向信息技术要编制,在实名制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信息融汇形成“大数据”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顺应了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基本要求,经过五年多时间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平凉市已初步建成了要素齐全、查阅便捷、共建共享的实名制数据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在机构编制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现。

——严格审核,力求数据真实。实名制管理的命脉在于信息的准确。在实名制系统建设之初,市编办就与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建立了紧密的协作机制,提前半年时间联合开展调查摸底工作,确保实现“两个100%”目标,即所有机构100%建册,所有人员100%入库。凡录入实名制系统的每一条原始数据,都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由单位公开公示,组织、编办、人社等部门严格审核、盖章确认,做到了“三一致”,即:机构规格、编制类型、经费形式等信息必须和“三定”规定相一致,人员“三龄”、职务职称等信息必须和干部档案以及组织人社部门的文件相一致,特殊复杂情况必须由相关部门共同协商一致,从源头上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准确。建立日更新、周巡查、月统计、季分析的实名制系统动态管理模式,机构编制和人员信息随变化、随运转,10—15个工作日内维护到位,信息审核严格遵循“单位在线提交进出编申请→编办电子政务中心线下收集批文、线上进行审核→通知用人单位打印变更《机构编制管理证》”的流程进行,增强了实名制系统的规范性、时效性。

——分析研判,力求数据有用。数据就是资源。平凉市在建好管好实名制数据库的同时,巧用实名制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围绕阶段性重点工作和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对大量数据进行分类、筛选、比对和分析,辅助领导和相关业务科室提出决策意见,实现了用数据说话、让数据发声。市级层面研究出台了《平凉市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凡补充工作人员、配备领导干部、核拨人员经费的,统一依据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提供的数据进行核定”,使实名制系统成为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效平台,实现了系统数据的共建共享。市编办电子政务中心坚持每季度确定一个专题,以自然减员、超配干部、结构性超编、空壳机构、编制分布及流向等问题为重点,分县(区)、分行业、分系统开展数据分析,形成含金量高、内容详近的《分析报告》,为编制预安排、清理干部超配等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权限下放较多、职能弱化的部门,以及因超编超配问题被系统“亮灯”报警的部门,进行重点数据监测分析,对长期空编及时收回,超满编单位禁止进人,增强了名制系统的数据应用价值。

——靠实责任,力求数据安全。实名制管理系统涉及大量的机构和人员信息,保障数据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平凉市探索建立了“五个一”的实名制数据安全制度,即:全市建立一个专用服务器、每个单位一名管理员、一个用户名、一个登录密码、一台专用电脑,靠实了数据安全责任。规范实名制系统管理员的修改、查询、审核管理权限,各单位管理员只能对人员信息进行维护更新,机构编制信息维护权限统一在编办,每一条修改信息系统会自动提交编办管理平台审核,每一项数据变化都必须有文件依据,实现了对系统数据的全程管控。坚持专网专用、专机专用,安装实名制系统的电脑不得联接互联网,不得使用未经杀毒的硬件设备,管理员不得离开实名制系统登录界面,有效防止了实名制数据流失、泄露和被篡改。

双向联动构建“大平台”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一项鼎故革新的工作,其核心意义在于实现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关键是要取得相关部门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以“两个只减不增”的总目标规范部门之间的权力运行。平凉市从机构编制管理的薄弱环节入手,严把关口、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运转顺畅、行之管用的协调配合约束机制。

——内部联动无缝衔接。坚持分工不分家,优化内部运行流程,使承担机构编制审批事项和承担实名制系统管理维护的科室之间衔接紧密、环环相扣,有效堵绝了“灯下黑”、“两张皮”的现象。内部衔接做到了“三同时两依托”,即:市编办主任会议研究机构编制事项,扩大到电子政务中心负责人和实名制系统维护人员同时参加;党政科、事业科等业务科室下发的机构编制审批文件,同时录入实名制管理系统;组织、人社部门下发的人事任免和干部调整文件,同时转送电子政务中心办理实名制系统运转。编委督查室依托实名制数据库,对全市编制使用、领导职数使用及“三定”规定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督核查;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依托实名制数据库机构变化情况,及时督促完成事业单位登记、变更、注销等工作,起到了互促共进的作用。

——横向联动顺畅高效。平凉市以实名制管理为纽带,通过建立《机构编制管理协调配合机制运行办法》、推行联席会议制度等措施,把分属于组织、编制、人社、财政等多个部门的职责,统一到了从严控制机构编制和人员增长上,形成了化零为整、封闭运行的进人用人链条,有效解决了机构编制管理“一头热、一头冷”的问题。实行“一证一表一单一卡”用编程序,前移用编审核关口,严格按照“超编单位只出不进、满编单位先出后进、空编单位按程序进人”的要求办理用编审批事项。对于不按规定程序补充的人员,严格落实“三不”规定,即:机构编制部门不纳入实名制管理,组织、人社部门不予办理进人审批、工资发放、医疗保险等手续,财政部门不予安排增加预算和核拨经费,形成了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工作合力。

——纵向联动规范有序。坚持市县乡三级联动,在充分保障县(区)机构编制部门管理自主权的同时,加强督查考核和业务指导,分层级、分系统明确管理权限,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机构编制管理责任体系。市县(区)编办均成立了电子政务中心,在同级编办的领导下,具体承办实名制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电子政务专网实现全覆盖,全市各级各类机关事业单位以实名制系统为抓手,对本单位人员信息进行及时维护和动态监管,定期开展核查,使单位机构编制和超空编情况一目了然,各单位编制意识和控编减编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

精细高效实现“大转变”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从制度层面、操作层面进一步规范了机构编制管理流程,有效解决了一些深层次问题,推动机构编制部门服务基层、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从经验管理向制度管理转变。通过实名制管理,建立健全了一套包括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压茬推进的编制管理流程,从党委、政府和编委的层面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体系,进一步确立了编办的“基础地位”和数据库的“源头地位”,各级各部门依法依规管理机构编制的意识普遍增强。制度的刚性约束作用充分发挥,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编制和人员不对应、在编人员和非在编人员界定不清、超编对象不明确、人员混编混岗等问题。

——从阶段管理向全程管理转变。传统的机构编制管理主要是审批机构的设立和编制数额,审批之后的管理相对薄弱,容易造成超编、混编、混岗、吃“空饷”等问题。机构编制实名制借助《机构编制管理证》和实名制数据库这一载体,进一步严明了编制核准程序,拓展了机构编制管理空间,实现了静态的编制数与动态的实有人员一一对应,谁占编谁不占编,谁占行政编,谁占事业编,谁是非在编人员清晰明确,改变了过去“只管单位、不管个人,只管总量、不管结构”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动态化、全过程监管。

——从封闭运行向阳光编制转变。以前,由于受管理手段的制约,机构编制规范化、信息化、透明化管理跟不上,各单位机构编制情况只有编办单方面掌握,单位普遍对自己的编制底数不清,按编进人的意识不强,认为编制是个软指标、随时性很大,这为机构编制管理造成了不小阻力。推行实名制管理,架起了编办和各单位之间的“桥梁”,使机构编制管理有形化、具体化,单位登录实名制管理系统,就可以一目了然地查看本单位的机构编制演变情况以及人员信息,哪一个人占用哪种类型的编制、总体超编还是空编等情况,都可以随时查询,在打造阳光编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平凉市编办2018-5-29

 

 

2018事业单位改革:厦门事业单位改革进行了这三点 文章下载

2018事业单位改革:厦门事业单位改革进行了这三点

2018事业单位改革不断的进行,因为涉及到三千多万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事业单位改革稍微动作都引的众人关注,根据中国机构编制网消息,厦门市事业单位改革“以点带面”去激活全市事业单位重点改革工作,主要进行了这三点:

一:探索医疗卫生教育类改革

将结合厦门医学院的开办作为试点,将其隶属关系由市卫计委管理调整为市教育局管理,并调整内设机构以及两家附属医院管理体制,形成教育部门、学校和卫计部门三位一体的管理格局,从而加强医学院的临床教学力量,进一步完善全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医疗卫生职业教育发展,实现“医院发展促进学校办学,学校提高推动医院发展”的良性格局。

二:推进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改革

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就是中小学教师及校长归区级政府统一管理,各学校根据需求对这些教师进行聘任。如果这个制度实施的话,教师将不会在一所学校一直任职,而是会定期在县域内中小学轮流任职。

这将有助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教师配备不足、编制和岗位不相适应的问题,厦门市将选取海沧区作为区管校聘试点,建立教职工编制和岗位职数区域统筹、动态管理机制,编内编外聘用教师在核定的编制(控制数)总量内实行人员总额管理,在总量内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进一步加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用人自主权。通过推广海沧区管校聘改革成果,促进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三:深化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

将按照“成熟一家改革一家”的原则,明确任务分工、设定明确的时间节点、强调组织纪律,厦门市将选取厦门航运交易所作为试点单位,从“撤销机构,核销编制”、“厘清职责,合理承接”、“安置人员,科学分流”三个方面,合理确定转企改制形式,通过加强与人社、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作,有效地解决了养老保险等突出问题,确保了厦门航运交易所率先顺利完成转企改制工作,为余下七家单位的改革加速提供了思路和模板。

百家号2018-6-3

 

 

滨州市博兴县编办“三个强化”打好事业单位监管“三大仗” 文章下载

滨州市博兴县编办“三个强化”打好事业单位监管“三大仗”

为进一步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近年来,滨州市博兴县编办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切实打好事业单位监管主动仗、攻坚仗、整体仗,有效规范了事业单位履职行为,提升了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一是强化服务意识,打好“主动仗”。坚持把服务型监管作为工作第一标准,通过建立工作交流群、开通热线电话咨询、开展现场指导和远程服务等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积极为事业单位排忧解难、答疑释惑。依法公开登记管理服务事项,实行透明管理、阳光服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推行办事指引,编制简明适用的服务指南,列明事业单位登记、年度报告公示、党政群机关赋码等业务的办理流程、申请材料等事项,便于申请人第一时间掌握和使用。大力推行容缺受理、限时办理等便民措施,加强信息共享,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对申报材料存在个别形式欠缺、不影响后续审查和备案的,在申请人承诺限时补正的情况下先行受理。对符合法定要求、申请材料齐全的申请人,实现立等可取、即时办结,切实提高工作服务效能,真正将优化登记管理服务落到实处。

二是强化督导检查,打好“攻坚仗”。将督导检查作为加强事业单位监管的有力手段,扎实开展事业单位“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按照3%的抽查比例,综合运用单位自查、书面审查、实地核查和网络监测等多种检查方式,重点在教育、卫生、农业、水利、交通和住房保障6个涉及民生较多的部门,通过摇号形式抽取16家事业单位进行核查,通过听取情况介绍、查阅资料的方式,全面了解事业单位履职尽责情况,检查过程全程留痕,实现责任可追溯。抽查结果及时公示,对存在问题的事业单位,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责令有关单位限期整改并反馈整改意见。对限期整改未完成的,计入事业单位日常监管情况,在今年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进行相应扣分。积极探索事业单位业务范围清单化管理工作,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推开”的思路,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201个公益性较强、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行业纳入试点范围,经过“两报两审”后,第一时间在机构编制网站向社会公开。

三是强化部门联动,打好“整体仗”。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和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积极协调组织、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建立健全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与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干部任免信息、部门联动、绩效考核“四挂钩”机制,进一步提升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服务水平。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加大了主管部门参与考核的力度,考核采取县事考办重点考核与主管部门专项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主管部门参与考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五奖一罚”机制,通过增加年度考核优秀比例、加大机构编制支持力度、建立奖惩监督反馈机制等多种方式,强化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力度。对事业单位的违纪违规情况,积极征求监察、安监、信访、网络舆情、国土、卫生等15部门对事业单位一票否决和重大问题减分会签的意见,力求做出客观公正、科学正确的评价。

滨州市博兴县编办2018-6-5

 

 

25个“新部门”全部亮相,机构改革向纵深推进 文章下载

25个“新部门”全部亮相,机构改革向纵深推进

5月的最后一天,整合了人社部、国家发改委和民政部等部门相关职责组建的国家医疗保障局正式揭牌亮相。至此,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确定的25个应挂牌的新组建或重新组建部门全部完成挂牌。

紧张筹备,务实高效。从集中办公到设置机构,从首次发文到首场新闻发布会,各部门全面落实中央部署,新一轮机构改革蹄疾步稳向纵深推进。

25部门密集挂牌凸显改革决心

月坛北小街2号,崭新的国家医疗保障局牌子映入公众眼帘。

“作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将对切实加强政府医疗保障职能,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产生重要影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说。

党和国家机构调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此次新部门调整力度之大、组建速度之快,充分彰显改革魄力和决心。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全文公布后仅2天,新组建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就正式揭牌开始运行。

此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移民管理局、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一批新组建部门,陆续挂牌到位。

将10个部门的13项职责进行了整合,应急管理部涉及多个领域、众多人员,被称为此次调整中的“超级大部”。

“在组建过程中要求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说,统一各项应急救援职能于一个体系内,将整体上增强化解安全风险的能力。

5月28日凌晨,吉林松原发生5.7级地震。成立才一个多月的应急管理部,立即部署开展相关应急处置工作。为当好党和人民“守夜人”,该部门每天由一位部领导带班24小时值守。

新组建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实现“一支队伍管市场”,旨在破解“九龙治水、多头管理”。

“机构改革首先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茅表示,“要通过机构改革促进市场监管各项工作,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成果。”

全面落实中央部署,改革积极效应初现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不仅是物理上的机构重组拼装,更要通过改革推进人员融合、业务融合和职能优化,发生“化学反应”。

3个多月来,各部门加快落实中央部署,改革效果初步显现。一些职能交叉、工作重合的党政机构顺利整合,党的全面领导有力加强。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部,进一步加强了党对‘三农’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既抓‘脖子以上’服务顶层设计,也抓‘脖子以下’的实施落实,把决策参谋、贯彻落实、推动实施整合在了一起。”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中央农办和农业农村部已经完全整合,改革基本到位。设在教育部的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近期也启动运行。

通过改革,各部门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运行更加高效。

三批次,170多个新发现问题。这是生态环境部日前通报的第一轮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督查的情况。

整合了原本分散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的水环境治理职能后,生态环境部打赢“碧水保卫战”的步伐更加有力。

直指痛点的改革举措、不断释放的改革潜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4月20日起,海关、检验检疫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整合实行一个窗口办理,进出境旅客随身行李物品通关实现“一次查验”,邮件快件监管由原来的26个环节精简为10个环节;

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网络直播违法违规行为等,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网络表演、网络游戏市场集中执法检查;

国家移民管理局宣布,5月1日起全国实行办理出入境证件“只跑一次”制度;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就是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的红利。”国家移民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蹄疾步稳”确保改革任务落实到位

25个应挂牌的“新部门”全部挂牌,标志着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第一阶段任务基本完成,但改革还有更多艰巨任务。

此次机构改革涉及的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直属单位就超过80个。改革调整幅度之大、触及利益之深,为改革开放40年来之最。只有抓住关键环节,把工作做实做细,才能扎实有序推进改革。

“从环境保护部到生态环境部,变化的不仅仅是名称。”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说,“我们将积极配合做好‘三定’方案拟订工作,保证新老机构平稳过渡,并确保尽快实现新机构高效运行,切实担负起中央赋予的新使命、新职责和新任务。”

在深化机构改革之年,“破”得不拖泥带水、“立”得才能根深蒂固。

为解决部分党内法规和文件与机构改革不适应、不协调等问题,近期,党中央部署对涉及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党内法规和相关文件进行专项清理,将废止3件、修改35件法规和文件。

蹄疾步稳,渐次推进。

改革方案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机构改革要在2018年底前落实到位;省级党政机构改革方案要在2018年9月底前报党中央审批,2018年底前机构调整基本到位。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下一步将做好相关职能划转交接工作,选好配强干部。同时要毫不放松地抓好监管工作,确保机构组建和监管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介绍,接下来将以转变职能为重点优化司局设置,形成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确保党中央的改革意图充分实现。

澎湃新闻网2018-6-2

 

 

《南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政策解读 文章下载

《南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政策解读

根据国家财政部、扶贫办、发改委、民委、农业部、林业局《关于印发〈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17〕8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桂政办发〔2017〕42号)精神,我们草拟了《南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市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指导。

一、《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一)创新扶贫资金投入机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

根据精准识别结果,南宁市在“十三五”时期,要完成40.6万贫困人口、421个贫困村、4个贫困县(区)的脱贫摘帽,任务十分艰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扶贫开发逐渐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拔寨期,脱贫摘帽难度更大、成本更高,对扶贫资金的需求也更迫切。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创新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机制,提高扶贫资金有效供给,只有这样才能为各项扶贫开发事业提供充足的财力保障。

(二)强化扶贫资金监管力度,是加大财政扶贫投入的必然要求

财政扶贫资金规模的大幅增长,带来了扶贫项目数量的攀升和监管难度的加大,过去单一的监督方式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要想确保资金安全,就必须从制度上架起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高压线”,完善监管体系、创新监管举措、落实监管责任,使扶贫资金真正惠及扶贫对象。

(三)改革扶贫资金管理模式,是实现县(区)级政府权责统一的应有之义

根据“四到县” 的制度要求,县(区)政府是脱贫攻坚的责任主体。要激发县(区)政府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落实主体责任,就要将更多的权力下放到县(区)一级,实现县(区)政府的权责统一。同时也更有利于发挥县(区)政府对扶贫工作的信息优势,提高资金使用的精准度和总体效益。

二、《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和政策创新

《管理办法》分为7个章节,分别是总则、资金预算与分配管理、资金使用管理、资金拨付管理、资金报账管理、绩效评价与监督检查、附则;共43条。制定的思路和原则是尽量简化程序、加强监督、实现扶贫资金运行的“安全”和“高效”。

(一)明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定义

南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是指中央、自治区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和南宁市财政预算专项安排支持我市各县(区)主要用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资金,具体包括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国有贫困农场扶贫资金、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等。

上述资金均适用于《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南宁市原出台的其他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相关文件中与《管理办法》规定不符的,均以《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为准,以避免出现标准不一、政出多门的情况。

(二)完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和分配机制

1.明确提出各级财政年度扶贫资金预算的增量要求。

《管理办法》规定南宁市本级、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按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的20%以上,邕宁区按15%以上,其他县(区)按10%以上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将财政扶贫投入机制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2.明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方式。

明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主要按因素法切块分配。分配因素调整为客观因素指标、政策因素指标和绩效因素指标三类。其中,客观因素指标包括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规模、贫困村个数、贫困程度等3个直接反映各地脱贫摘帽任务量和实现难度的客观指标,以体现扶贫资金精准使用的原则;政策因素指标包括国家、自治区和南宁市扶贫开发政策规定、年度脱贫攻坚任务、贫困少数民族发展及扶贫专项工作要求等;绩效因素指标主要强调扶贫开发成效、资金使用绩效、涉农资金整合成效和审计检查结果在资金分配中的双向激励作用。

(三)明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模式

1.规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范围。

同时设立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

在正面清单中,列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可用于5个基本方向,即:支持贫困地区和扶持贫困对象发展生产和村集体经济、支持贫困地区和扶持贫困对象改善生产生活设施条件、扶持贫困对象提高技能、支持向扶持对象提供金融服务、必要的扶贫规划编制和项目实施管理支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医疗、社保等社会事业支出原则上从现有资金渠道安排,各县(区)原通过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于上述社会事业(扶持贫困对象提高技能的事项除外)的不再继续安排。

在负面清单中,列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不可支出的9项内容,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购买交通工具及通讯设备,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弥补企业亏损,修建楼堂馆所及贫困农场、林场棚户区改造以外的职工住宅,弥补预算支出缺口和偿还债务,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扶贫,其他与脱贫攻坚无关的开支。

2.充分给予各县(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自主权。

明确规定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区)级。南宁市不再明确具体项目和补助标准。各县(区)可以根据本地脱贫攻坚规划、年度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和实施计划、资金整合方案等,按照规定的基本方向和要求,自主选择确定扶贫项目,自主调配切块下达的扶贫资金,真正做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

另外,对扶贫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补助标准和补助方式,各县(区)也可以结合项目特点、实际需求等因素自主确定。对扶贫产业的补助标准,各县(区)应尽量与产业项目内容、经营成本相适应;基础设施项目补助标准也应尽可能与其他部门实施的同类项目的补助标准相衔接。

3.鼓励群众自主组织实施扶贫项目。

对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各县(区)应当大力推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等补助方式。对以农民自愿出资为主体、以农民为直接受益对象、技术要求不高、单个项目投资额在招投标限额以下的、以财政补助资金为引导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等公共基础和公共服务类设施项目(包括财政扶贫资金补助额度50万元以下的贫困村、库区移民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各县(区)应当积极推行民办公助、村民自建自管等方式。

4.简化评审环节。

总投资规模低于100万元的项目,不再开展财政评审。

5.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分工。

在扶贫资金分配方面,各级主管部门是确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方案的牵头部门,负责从扶贫项目库中科学选取项目、拟定资金分配方案。财政部门要及时告知主管部门资金筹集和到位情况,并配合做好资金分配工作。

在扶贫资金使用方面,县(区)级主管部门是加快资金执行进度的第一责任主体,负责完善扶贫项目库建设,组织项目实施,并督促项目实施单位根据合同约定按时完成项目施工。财政部门负责筹集落实资金,加快资金拨付速度,督促主管部门落实支出责任。

(四)优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拨付和报账流程

1.简化资金申请拨付流程。

一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申请资金拨付只需经过三个环节。第一,由项目实施单位向扶贫主管部门提出拨付(预拨)申请并附上相关证明材料。第二,由扶贫主管部门对申请项目进行阶段性验收或竣工验收,对资金拨付申请和相关附件材料进行审核,并按规定对项目资金有关内容进行公告公示(指竣工验收时)后,向财政部门出具审核意见。第三,由财政部门根据主管部门提交的审核意见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定和程序拨付资金,财政部门不再对申请的相关证明材料进行复核。

二是为进一步加快扶贫资金审核报账速度,允许条件成熟的县(区)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实行乡级报账制,但县(区)级财政部门须会同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明确乡级报账制的实施范围、报账程序、监管办法等,报自治区和南宁市财政和扶贫主管部门备案。

三是不再将竣工决算审计作为申请资金拨付的必备条件。各县(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项目报账前实施竣工决算审计,或是先予以拨付资金再进行审计,以避免出现基层审计人员不足导致无法及时完成竣工决算审计、延误资金拨付的现象。

2.明确申请资金拨付的相关证明材料。

以清单的形式直接列明报账所必须的11项基础材料,并明确不同报账形式所需要的报账材料。其中,一次性报账需提交9项材料;申请质保金只需3项材料。材料清单中列明的内容,仅仅是对资金拨付申请证明材料的基础要求,各县(区)可以根据各自对扶贫资金监管的需要和具体项目情况,在材料清单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细化。

3.允许各县(区)向扶贫项目预拨部分启动资金。

预拨比例由各县(区)根据实际自行确定。但预拨和按进度拨付的资金总额合计原则上不超过应付该项目补助总额的80%,对屯级道路、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易地扶贫搬迁、扶贫产业开发等四类脱贫攻坚项目,竣工后可拨付至项目监理部门审定完成投资的90%(不超合同价)。

(五)建立健全扶贫资金全方位监督体系

1.建立通报约谈制度。

南宁市财政局负责会同市主管部门定期通报各县(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和支出进度。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成效差、支出进度滞后或不按要求统筹整合扶贫资金的县(区),由市人民政府直接或委托扶贫、财政部门对其政府分管负责人进行约谈。南宁市其他主管部门也应会同扶贫部门建立相应的扶贫资金通报约谈制度,加强行业指导和监督。通报和约谈情况作为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

2.强化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责。

一是要求各级审计部门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的审计监督,充实审计力量,重点检查扶贫资金使用绩效情况和统筹整合情况。二是鼓励审计部门将扶贫资金审计内容统筹纳入审计计划项目中,同时要求县(区)审计部门在“十三五”期间每年至少进行1次扶贫资金专项审计。三是要求各县(区)建立健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落实整改责任,并将整改落实情况纳入政府督查督办事项,对整改不到位或拒不整改的单位给予警告或通报批评。

3.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一是落实公告公示制度。资金年度使用计划、扶持对象、支持项目、补助标准、资金来源及额度等重要内容必须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在县(区)、乡、村(行政村)三级进行公告、公示。二是强化贫困群众就近监督作用。县(区)主管部门在具体项目立项、实施过程管理、竣工验收和资金使用管理过程中,必须吸收受益地村干部(不少于2人)和贫困户代表(不少于3名)参与。三是引入第三方监督机构。鼓励各县(区)聘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财政扶贫资金和项目进行绩效评估、竣工结算(决算)审计等。四是要求各县(区)建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公众投诉举报平台,群众投诉原则上需在60日内办结,确需延长办理时限的,延长时间不得超过30天。

4.加大对违规行为的问责处罚力度。

一是对挤占、挪用扶贫资金,滞留应当下拨的扶贫资金或未按要求追回、归位扶贫资金的县(区),扣减其次年扶贫资金分配额度。二是对虚报、冒领、截留、挤占、挪用扶贫资金,违反规定分配扶贫资金,擅自超出规定的范围、标准使用扶贫资金或存在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从严处罚,对违规单位给予警告或通报批评,对相关责任人按情节严重程度分别给予记过或记大过、降级或撤职、开除、移送司法机关等处理。三是对使用扶贫资金过程中存在严重违规违纪行为或造成资金重大损失浪费的项目实施单位和个人,由县(区)主管部门将其列入扶持黑名单,三年内不得安排其承担扶贫项目或给予扶持补助。

南宁市人民政府2018-6-5

 

 

《济南市山体保护办法》要点解读 文章下载

 《济南市山体保护办法》要点解读

1、《济南市山体保护办法》什么时候起实行?

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济南市山体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经山东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批准正式对外发布,于201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济南市山体保护步入法治轨道。

2、《济南市山体保护办法》立法的背景及必要性是什么?

一是积极响应党中央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明确提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生态发展理念。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全方位地加强山体保护,并落实到山体保护立法、执法监管、建设项目审批、保护管控等各个方面。

二是山体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需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设用地不足,供需矛盾突出,新开发的建设项目侵占山体情况较突出,因缺少统一规划和山体保护控制线管控措施,部分山体位于规划用地红线以内,建设单位在建设时有削坡建设情况,不仅破坏了山体景观,而且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山体保护和治理机制体制不健全、破坏山体处罚制度不完善等原因,渣土倾倒占压、违章建筑上山、开山种地、擅自建墓、违法开采等行为也时有发生,对山体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虽然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了查处,但遭到破坏的山体自然环境,短时期内难以恢复到原始生态。

三是群众对泉城美好生活提出了新的期待。山是济南的根,泉是济南的魂。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品质和自然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护好山体,是对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积极回应。综上,无论是从响应国家自然生态保护战略的角度,还是从回应群众美好期待的角度,均需尽快通过立法对山体实施严格保护。

3、山是城市的脊梁,在山体保护范围内哪些事不能做,如果违反会有什么后果?

《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在重点保护名录的山体范围内,除依法批准的交通、水利、林业、电力、消防、通信、气象、地震监测、景观游赏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外,不得进行与生态功能保护无关的生产和开发活动,禁止下列行为:(一)开山采石、探矿采矿;(二)挖砂、取土;(三)新建、扩建坟墓;(四)对既有建(构)筑物进行改建、扩建;(五)乱搭乱建建(构)筑物;(六)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林木;(七)倾倒、堆放城市生活垃圾或者建筑垃圾;(八)倾倒、堆放、填埋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九)建设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集中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和生活垃圾填埋场;(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侵占、破坏山体的行为。第十八条规定:在一般保护名录的山体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开山采石、探矿采矿、挖砂取土,不得擅自新建、扩建坟墓,不得擅自改建、扩建既有建(构)筑物;不得从事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五项至第十项规定的行为。因人为行为造成山体破坏的,将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人进行治理。不进行修复治理的,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修复治理。逾期不修复治理或者修复治理不符合要求的,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治理,治理费用由责任人承担,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引发地质灾害不予治理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作为省内第一部上升到法律层面的山体保护办法,请问如何保护好山体?

《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山体保护的主要措施:

一是在开发建设前加强源头管控。《办法》第十条规定,编制山体保护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相衔接,与名泉保护规划相协调,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要求,突出泉城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第十三条规定,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山体保护的有关要求,避让山体保护控制线。同时,初步划定了泉水直接补给区、南部山区、白泉泉域列入重点保护名录的325座山体保护控制线,控制线内除公益性项目外禁止开发建设,项目立项、规划、土地出让应避让山体保护控制线。

二是在城市设计中,对邻近山体的建设项目,从建筑形态、建筑高度、风格色彩以及退让距离等方面充分考虑,减少对山体的遮挡,做到与山体景观、城市风貌相协调。

三是在重点保护名录的山体范围内,对已有的采矿企业逐步关停,对不符合山体保护规划的原有建(构)筑物逐步搬迁,对违法违规项目予以清理整治。

四是在山体保护范围内依法进行建设的,采取措施将山体破坏控制到最低限度,并及时修复治理。

五是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将加大对《办法》贯彻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

5:济南山体资源丰富,全市642座山体中,哪些山体需要列入重点保护名录?

按照《办法》第八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山体,应当列入重点保护名录:一是位于泉水补给区和汇集出露区内或者对泉水涵养具有重要作用的;二是位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有林场内的;三是自然形态和生态系统完整、景观原生独特的;四是重要交通沿线两侧的;五是具有文化、文物保护价值的;六是对城市生态、景观或者居民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的。目前,济南市325座重点保护山体主要考虑保泉工作需要,下一步将按照上述规定,坚持“应保尽保、应划尽划”原则,继续扩大重点山体保护名录,划定山体保护控制线,对全市山体进行严格保护。

6:在《办法》出台前和施行后,山体遭到破坏了怎么办?

一是对历史上开采破坏的山体,因责任人灭失,济南市将加大资金投入,将“三区一线”(城市规划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交通沿线)可视范围内的破损山体列入治理范围,采取植树绿化等生态措施进行恢复治理,消除安全隐患,改善生态环境。二是目前的山体修复治理主要依靠财政投资,这种模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办法》明确提出,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修复”的原则,由破坏人和受益人限期修复治理。逾期不治理的,将由政府组织治理,费用由责任单位承担,同时将对责任单位进行严肃处罚,切实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三是部分群众在自己生活的周边山体上进行乱搭乱建、毁林种菜、违法采石、倾倒垃圾、私自建坟,这些行为都是不允许的。国土资源部门将按照《济南市山体保护办法》要求,重点加强山体保护执法监察,进一步加大巡查力度,定期对山体进行巡查,一旦发现上述类似行为,将予以严肃处罚,对破坏山体的典型案件将在各类新闻媒体予以通报。

 济南市章丘区国土资源局2018-6-6

 

 

《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文章下载

《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一、主要法律依据

(一)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二)部门规章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2017年5月8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33号)。

(三)规范性文件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完善多元处理机制的意见》(人社部发〔2017〕26号)。

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建设的意见》(人社部发〔2017〕70号)。

二、主要内容

本《实施意见》共五个部分,分别为:充分认识加强裁审衔接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统一裁审受理范围和法律适用标准、规范裁审衔接程序、完善裁审衔接工作机制及加强组织领导。主要内容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裁审衔接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本部分强调了加强裁审衔接机制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加强裁审衔接机制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仲裁简便、高效、灵活的制度优势和司法在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中的引领、推动、保障作用,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劳动人事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等。

(二)统一裁审受理范围和法律适用标准

本部分第一段内容为统一裁审受理范围,强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要逐步统一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特别是人事争议案件的受案范围,不断改进完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受理立案制度。

本部分第二段内容为统一裁审法律适用标准,强调各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处理劳动人事争议,对于法律规定不明确等原因造成裁审法律适用标准不一致的问题,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释或指导意见执行等。

(三)规范裁审衔接程序

本部分从六个方面规范裁审衔接程序。

第一部分规范了案件受理程序,明确了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对案件受理中遇到的各种情形的处理。

第二部分规范了财产保全程序,明确人当事人在仲裁阶段申请财产保全的具体程序。

第三部分规范了证据认定程序,强调了要加大引导、规范当事人诚信仲裁和诉讼的力度。

第四部分提出了要探索建立仲裁委员会与人民法院相互协助查证制度。

第五部分规范了送达程序,提出建立效力贯穿于仲裁、诉讼、执行全过程的送达地址确认制度,加快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诉讼的送达与执行效率。

第六部分规范了执行程序。强调人民法院要进一步加强对仲裁委员会裁决书、调解书的执行工作,加大对涉及劳动报酬、工伤保险待遇争议特别是集体劳动人事争议等案件的执行力度,并明确了先予执行的具体程序。

(四)完善裁审衔接工作机制

本部分从六个方面完善裁审衔接工作机制。

第一部分规定了完善联系会议制度,明确了联系会议的内容及召开次数。

第二部分规定了完善信息共享制度,提出仲裁委员会与人民法院要实现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要做好裁审对比情况统计分析,建立案件卷宗材料查阅调取的便捷通道,探索建立联合网络办公系统等。

第三部分规定了完善疑难复杂案件办案指导制度,提出对尚未制定司法解释或指导意见的疑难复杂问题,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市高级人民法院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联合制定或发布问题解答等形式予以指导,促进裁审标准逐步统一,并加强典型案例的筛选、汇编和发布等。

第四部分规定了完善相关案件通报制度,指出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应及时向人民法院通报重大集体案件、社会关注度高、新类型等案件的受理、处理情况,便于进一步做好纠纷排查和矛盾化解工作。

第五部分规定了建立裁审交流平台,指出通过举办联合沙龙等形式,定期探讨交流办案经验,共同研讨、调研疑难、复杂、新型、争议较大的案件和裁审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第六部分规定了建立联合培训制度,提出既要对内联合培训,也要共同加强对各类调解组织的培训。

(五)加强组织领导

本部分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人民法院加强对裁审衔接机制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该项工作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8-6-7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