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绿色理念扎实开展草原鼠虫害防控工作
编者按草原鼠虫害防控事关草原生态恢复、牧民减灾增收,是草牧业安全生产的保障。全国各地多年来不断探索,利用天敌控制、生物防控、飞机机械与人工结合等方式,扎实开展草原鼠虫害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灾害面积逐步下降生防比例再攀新高
今年草原鼠虫害防控超过1.6亿亩
全国畜牧总站杜桂林
草原鼠虫害是草原上重要的生物灾害,鼠虫害防控也是各级农牧部门主要的草原防灾减灾工作之一。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第一年。各级农牧部门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把草原鼠虫害防控作为事关草原生态恢复、牧区民生改善的重要举措,扎实开展防控工作,力促牧民减灾增收,保障草牧业生产安全,维护草原生态安全,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
在“资金规模有限、防控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各级农牧部门以保护建设草原为己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防控草原鼠害9200余万亩,防控虫害7400余万亩,减少牧草直接经济损失约15亿元,实现了“灾害面积逐步下行、生防比例再攀新高”,为“十三五”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奠定了基础,为保护草原资源、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和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落实扎实到位。4月份,农业部畜牧业司会同全国畜牧总站组织召开了全国草原鼠虫害防控工作部署会,起草印发了《农业部关于切实做好2016年草原鼠虫害防控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了防控工作。5月中旬,各地调整了防控指挥机构,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完善应急响应机制,逐级落实防控责任,提前制定防控方案,储备药械物资,维护检修器械,组织发动群众,完善“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国家扶持、牧民参与”机制,确保防控工作适时开展和作业安全。防控关键时期,各级农牧部门组织工作组,奔赴抗灾一线开展技术服务与督导检查,累计培训技术人员3.2万人次、农牧民30余万人次,提升了技术水平,落实了防控措施。
监测预警准确有效。从2015年秋季开始,各级草原技术推广机构依托55个鼠虫害监测点定点监测和1.9万名村级草原植保员常年观测,组织做好中长期测报工作。年初,全国畜牧总站会同农业部畜牧业司编发了《2016年全国草原生物灾害监测预警报告》,有关省区也编发了灾害发生趋势报告,对重点物种和重点区域灾害做出预警,指导开展防控工作。今春以来,各地结合气象状况和牧草返青情况,调整调查时间和监测范围,探索无人机航测,密切跟踪种群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灾害发生和防控关键时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实地,开展路线调查,实行24小时值班和周报制度,省级部门报送灾情信息192期,实时通报灾害发生与防控进展。“定点监测、路线调查、牧民监控、应急值班”的四位一体监测预警工作机制稳步运行,使灾情信息传递及时到位。
防控能力稳步提升。各地加快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新型高效机械,强化队伍装备,提升防控能力,积极探索创新防控机制,稳步推进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防控模式。投入大型机械7400余台(套),飞机作业1236架次,分别较上年增加800多台(套)和800多架(次),一些地区实现了“空地联合、立体作业”,确保了重发区灾害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如内蒙古自治区在实施地面大型机械专业化作业基础上,积极协调空管部门,利用运5飞机开展防控作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针对山地草原地形复杂,因地制宜采用三角翼飞机和直升机,辅以地面大型机械和招引粉红椋鸟开展防控工作;青海省和四川省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利用直升飞机和无人机开展鼠虫害防控工作,为在高原地区推广飞机防控技术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绿色防控效果显著。各地牢固树立“绿色植保”理念,控制化学农药用量,大力推广应用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大中型高效药械替代小型低效药械;推行精准科学施药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农药使用效率,切实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有条件的地区积极采用招引粉红椋鸟治蝗、牧鸡牧鸭治蝗,招鹰控鼠和野化狐狸等天敌保护利用技术,着力提高生物防控比例。通过“控替精统+天敌调控”,全国草原鼠虫害生物防治比例分别达到82%和59%,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新疆:充分发挥生物天敌资源优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治蝗灭鼠指挥部办公室陈新乔林峻
新疆有可利用草原7.2亿亩,是全国第二大牧区。近年来,新疆草原鼠虫害治理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不断加强科技和机制体制创新,始终把“转变作风、服务基层、强农惠农、利民便民”的总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草原鼠虫害应急防治能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走在了全国前列,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比例达到了80%以上,鼠害生物防治比例达了100%。
顺应改革形势需要大力加强科技和机制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疆草原鼠虫害治理工作始终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开拓创新。近年来,新疆始终把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建立科学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先后建成了玛纳斯、哈巴河等6个野外试验监测站和大量野外监测点,开展了草原鼠虫害资源调查,不断创新预警监测技术手段。与新疆大学等院校积极开展合作,进行了一系列基于低空飞行器平台的草原生物灾害遥感监测和航测,通过遥感影像和航拍图片对草原生物灾害发生危害情况进行数字化的分析和评估,对草原生物灾害预警监测手段进行探索试验。同时,为适应大数据时代需要,逐步加强草原生物灾害信息平台建设,不断建立完善草原生物灾害防治管理指挥系统,目前,监测预警体系日益完善,预警监测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近年来,新疆积极践行农业部关于加强防控体制机制创新的理念和要求,坚持先行先试,开展以“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市场运作”为模式的草原虫害防治机制创新试点,探索、积累出一定经验,先后成立了乌苏市天沐草业技术服务公司等服务公司,坚持市场化运作,既解决了防治关键期人手不够的问题,又提高了防治能力。
坚持民生优先原则扎实开展为民服务活动
牧民是草原保护的主体,也是草原的最大受益者。近年来,新疆始终把草原鼠虫害治理与服务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先后开展了百万牧鸡治蝗增收和草原灭鼠减灾等为民服务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牧鸡治蝗是草原虫害绿色防控的有效手段,也是牧民增收的一项重要途径。新疆在草原牧鸡治蝗工作中,通过宣传引导和发放鸡鸭苗、扶持养殖大户等政策激励方式,采取送科技下乡进村、包户服务、结对帮扶等有效措施,广泛吸纳养殖企业、养殖大户和农牧民参与,初步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牧鸡牧鸭治蝗工作得到了深入的开展,年均推广牧鸡牧鸭治蝗100多万只,控制蝗灾面积600多万亩,减少牧草损失近20000万公斤,新增产值近6000万元。
草原鼠害的严重危害造成了大量的鼠荒地,鼠荒地治理刻不容缓。对此,新疆始终坚持把草原鼠害治理与为民服务结合起来,充分调动牧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草原灭鼠减灾活动的深入开展。
加强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如何最大限度地应用草原鼠虫害天敌资源,是推进绿色防控、提高生物防治比例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新疆充分发挥天敌资源优势,先后建立招引粉红椋鸟、牧鸡牧鸭治蝗、招鹰放狐控鼠及绿僵菌、印楝素等10多个生物治理示范区,加强生物控制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推进生物治理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粉红椋鸟是新疆特有的重要的虫害天敌资源。为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多年来,新疆坚持开展粉红椋鸟迁徙路线、生物习性、人工招引粉红椋鸟巢建设等研究,坚持开展草原“爱鸟周”系列活动,因地制宜地建设了大量砖混、石头、木材的椋鸟巢,目前新疆人工招引粉红椋鸟已达11余万立方米,建成了天山北坡中段、伊犁河谷和准噶尔西部山地3个草原生物治理示范带,年均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控制草原虫害600余万亩,招鹰放狐控制草原鼠害1000余万亩。
生物制剂和植物源农药是实现绿色防控又一重要手段。近年来,绿僵菌、印楝素和C/D型肉毒素、雷公藤等草原鼠虫害生物制剂和植物源农药等生物防治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利用寄生菌控制草原鼠虫害的科研和合作,也在按计划、分步骤逐步开展中。并且,新疆还积极利用国家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等利好政策,实施围栏封育、补播牧草等措施,消除鼠害的栖息环境,推进草原鼠害治理长效机制建设,草原鼠害的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内蒙古:空地结合立体作业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马崇勇张卓然季彦华
沙葱萤叶甲是为害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的主要害虫之一。针对害虫危害情况和发生特点,锡林郭勒盟从今年5月6日开始采用大、中、小型器械对其进行了及时有效的防治,完成防治面积213.4万亩。苏尼特左旗满都拉图镇巴音杭盖嘎查牧民达布希拉图站在他家防治后的草地上高兴地说:“黑虫子对草场危害大,它吃过的地方像火烧一样,大风大雨天不能干,只能在好天气干,防治难度大,时间很紧迫,如果没有草原站的拖拉机,我的草场今年损失就大啦,感谢草原站及时为我家的草场打了药,消灭了黑虫子。”
这仅仅是今年内蒙古防治草原鼠虫害的一个缩影。为了降低有害生物灾害损失,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全区各级草原业务部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全力开展了防控工作。一是强化监测预警,提高测报水平。今年3月初,召开全区草原鼠虫害趋势分析座谈会,研判和预测了发生趋势,并及时通过报纸、互联网、电台等媒体发布了预警。4月份~5月份,各地依托“自治区-盟市-重点旗县-农牧民测报员”四级草原鼠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充分利用“3S”技术,陆续开展野外调查,共调查样方2200余个;各地与自治区会同阿拉善盟、乌海市、兴安盟等地继续做好草原蝗虫资源调查工作;自治区在呼伦贝尔市尝试采用无人机监测东北鼢鼠,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为防治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二是强化专业防治,提高防治水平。为确保防治工作顺利适时开展,中央及自治区及时下拨草原鼠虫害防治补助资金4813万元。各地利用中央及自治区财政防治补助经费,储备治虫农药430余吨,拌制毒饵894.7吨,租用飞机7架,检修大型喷雾机械130余台(套),提前做好防前准备工作。近年来,各地进一步抓好草原鼠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夯实基础,稳定队伍,继续扩大专业化防治覆盖度,扎实推进专业化防治。自治区及各盟市开展了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手册、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全区累计技术人员下乡1.1万人次,印发手册、使用说明1万余份,有效提高了防治工作的专业水平。三是强化生防技术,提高普及水平。3月初,自治区印发《内蒙古草原鼠虫害生物防治示范县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各地按照要求编制了工作方案,认真做好了野外调查、宜生区上图等相关工作。各地采用C/D型肉毒素、雷公藤甲素、驯化狐狸、设立鹰架、地箭鼠夹、牧鸡、绿僵菌、印楝素、苦参碱、烟碱·苦参碱等生防措施累计完成草原鼠虫害生物防治面积3010.3万亩,生防比例达到80.9%。自治区及相关盟市做好绿僵菌、白僵菌、蛇床子、桉油精、阿维·苏云菌、森得保、氟啶脲、下司犬、地芬诺酯·硫酸钡、D型肉毒素等防控草原鼠虫害药效试验,为草原鼠虫害防治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实践参考。四是强化督导检查,提高防治效率。草原鼠虫害的发生,得到了农业部的高度重视,相关领导多次督导检查全区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实地查看了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和包头市草原鼠虫害发生情况,对防治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防治期间,自治区派出8个检查指导小组,分赴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等10个盟市检查指导防治工作。盟市、重点旗县也派出技术指导小组跟踪作业、现场指导,做到了技术指导到位、防控措施到位和安全生产到位,确保了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今年,内蒙古应用飞机、机械与人工相结合方法,抗风沙,战酷暑,历时近5个月,累计投入劳力14.4万人次,技术干部1.1万人次;调用飞机7架,飞行作业397架(次);动用大型喷雾机械3644台(套),中小型喷雾器械20524台(套),防治器械86567台(次);出动车辆1.2万辆(次),完成草原鼠虫害防治面积3721.2万亩,挽回牧草直接经济损失近3.35亿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为全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畜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海:人工架设鹰架鹰巢招引猛禽
青海省草原总站侯秀敏李林霞
青海省草原鼠害面积大、危害重。据统计,全省鼠害危害面积达1.16亿亩。多年来,青海省一直探索防控草原鼠害的各类方法,从最初的利用化学药剂防控草原鼠害到近几年一直利用低毒低污染的生物毒素拌制饵料防控草地鼠害。在防控草原鼠害的道路上,青海省已不断研究探索创新了近半个世纪。近期,青海省一直采用的C/D型生物毒素虽然比化学药品防效高且污染小,但是长期单一采用生物毒素进行草原鼠害防控使害鼠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只能暂时降低害鼠的种群密度,减轻其危害,并不能从根本上达到长期持续有效地控制鼠害发生的目的。
实践表明,由于当前生物毒素防控鼠害的持效期短,当年利用生物毒素防控草原鼠害的防效达90%以上的地区三年后鼠害危害水平将反弹到原来的危害程度,由此造成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呈现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恶性循环,从而导致草地鼠害防控每三年需进行一次完全的周期性防控;另外,在大面积使用灭鼠药剂之后,天空中的鹰类,原野上的狼以及草中的蛇等这些鼠类的天敌数量大为减少,食物链的断裂将会给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恶劣影响。为了避免上述弊端,青海省从1992年开始探索利用天敌的相互遏制作用来控制草原鼠害数量发展的模式,以达到可持续控制鼠害的作用。在各类生态系统中,无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或第一消费者与第二消费者之间在数量上有密切的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在生态系统中表现为食物链的“相克”、“相依”生存原理。招鹰控制鼠害就是根据生物之间的生态依存原理,设立招引设施,为鹰类提供栖息条件,使得控制区内鹰类增多,鼠类减少,达到了以害养益、以益治害的效果,在较长时间内使草原害鼠种群密度保持在草原不遭受鼠害危害的最低水平。
青海省草原害鼠天敌资源较为丰富,其中猛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隼形目的大诳、红隼、苍鹰、金雕、草原雕、胡兀鹫,鴞形目的长耳猫头鹰、雕鴞以及雀形目的渡鸦、乌鸦等。青海省1992年就开始草原招鹰架鹰巢防控草原鼠害试验示范研究,先后在环湖地区的兴海、贵南,三江源区的玛多、班玛、久治、河南、泽库等县开展草原鼠害试验示范。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利用鹰架招鹰控制鼠害效果在25%~35%,鹰等鼠类天敌在鹰巢内筑巢率达20%~30%,说明利用天敌控制鼠害在青海省高原地区具有一定的效果。在视野开阔的草原地区设置招鹰架和鹰巢后,有助于猛禽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且随着时间延长,其种类和数量不断上升。经观测,鹰类繁殖期内的活动规律与高原鼠兔的活动规律基本一致,其觅食方式主要是在空中飞翔寻找猎物,或站在鼠洞旁和高处等待捕获物,所观察到的捕获猎物均为高原鼠兔。据资料记载分析得出,鹰等猛禽平均65.5分钟可捕获1只高原鼠兔,它们食物中鼠类的遇见率高达75%,一只成年鹰一日内可捕食20只~30只野鼠。一只鳶一日内可捕食10余只鼠兔。在这些研究实验示范的基础上,青海省草原总站相关研究人员编制了《鹰架招鹰控制草原害鼠技术规程》,规范了青海省草原招鹰架和造筑鹰巢的布局安装等方法内容,为三江源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该项新技术打下了基础。利用人工架设鹰架鹰巢招引猛禽,控制草原害鼠,变自然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既控制了草原鼠害又利用了自然资源,更开辟了青海省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属一举多得。
目前,鹰架招鹰控制草原害鼠种群数量的技术措施已日渐成熟,填补了青海省利用天敌防控草原鼠害的空白。鹰架招鹰技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充分利用鼠类天敌资源,进行草原生态控鼠,突出生态治理,强调生态治理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及共存的现代理念,把草原害鼠数量控制在经济危害允许的水平之内,有利于草原生态畜牧业技术可持续发展,使草原鼠害防控朝着“有鼠无害”的方向发展。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招鹰架(巢)的最初建筑成本大约是1.2元/亩,其最低有效使用期限为10年,由此算得平均每年每亩的防控成本不到0.2元,较药物防控成本低许多。鹰架招鹰技术属于一次投资长期受益,既减少了鼠害防控药品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大量、连年投放,减少生物毒素防控面积和次数,又同时降低了草地资源的损失,提高了土壤水分涵养量,阻止了水土流失,为恢复草地植被,保持青藏高原生物物种多样性,维护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创造了条件,对开辟青海省草原鼠害综合治理新途径,实现安全、经济、有效、长期控制鼠害,改善三江源头生态环境和加快国土治理起到先行示范作用,对促进牧区经济稳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中国畜牧兽医报201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