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跃龙门产业兴——宜昌市渔业转型绿色高质量发展纪实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围栏围网(含网箱)养殖是宜昌水产增产、渔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却也带来了江河湖库水域环境恶化的忧患。从2016年起,我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向围栏围网养殖说“不”,到2017年底全部取缔了辖区内围栏围网养殖,2018年湖泊、水库划入限养区,累计减少养殖水面约18万亩。
减产不能减收,宜昌渔业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市农业局局长熊长权的一番话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和清晰的思路,那就是必须“坚持绿色生态方向、走质量效益之路”!秉承这一发展理念,去年以来,我市渔业以供给侧改革、渔民上岸转型为重点,继续开展渔业养殖污染治理,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实现了减量增收、绿色高效的目标。宜昌渔业人正撸起袖子加油干,续写渔业繁荣发展新篇章。
华丽转身,鲟鱼养殖开启新纪元
青山如黛,小溪潺潺。10月14日上午,湖北宜都天江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古平光看着鱼池里畅游的一条条大鲟鱼,抑制不住内心的欢喜。
古平光是清江高坝洲移民,从2002年开始在清江里养殖鲟鱼。2016年,清江流域取缔网箱养鱼。古平光不等不靠,积极响应,变被动为主动,在当地政府和移民部门的支持下,在宜都市大溪村兴建了鲟鱼生态养殖基地,进行鱼子酱、鱼肉、鱼皮革原材料及深加工成品等一条龙的工厂化运作。仅今年上半年,公司就销售鱼子酱2吨、商品鱼100多吨,实现综合收入近1000万元。古平光的成功转型,是我市鲟鱼养殖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末,网箱养殖在清江库区宜都、长阳段兴起并发展迅猛。”市农业局副局长孙劲松介绍,到2015年底,两地网箱养殖面积达到3400亩,围栏围网面积达到4253亩,共涉及养殖户1625户,水产品年产量达到2.8万吨,年产值达6.5亿元,网箱养殖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重要来源。
为全面贯彻落实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2016年以来,我市毅然对包括清江库区在内的所有江河湖库养殖网箱及围栏围网予以全面取缔,宜都、长阳受到的影响巨大。网箱拆除了,鲟鱼品牌产业怎么办?以水为生的渔民怎么办?宜都、长阳两地政府决定:拆网箱,不拆产业。两地制定了“渔民转产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养殖户予以产业支持和金融扶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进行现代渔业产业园规划,全面推进水产业转型升级,一个个现代化鲟鱼产业园应运而生。宜都市在大溪、九道河规划1500亩土地用于建设现代渔业产业园,在红花套镇建设双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园区,着力打造中国清江(宜都)鲟鱼谷;长阳在磨市镇规划土地300亩建设多宝鲟谷,在大堰乡松元坪规划200亩建设工厂化养殖基地。
目前,多宝鲟谷基地已完成前期养殖池、配套道路和引水设施建设,正式投入生产。武汉鲟龙生物科技宜都有限公司、湖北清江鲟龙渔业有限公司的工厂化养殖车间已经运行,水产品年产量在5000吨以上。市农业局、市水产局和两地政府引导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渔民”模式,通过园区建设带动渔民上岸发展,待工厂化设施渔业养殖基地全部投产后,预计可年产鲜鱼1万吨,将有效恢复清江库区鱼产量。
绿色生态,渔业发展确立新方向
“真是开了眼界了,原来鱼也可以这样养!”9月29日,参加全市渔业转型绿色高质量发展现场交流与培训会的代表们在参观枝江市一尘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基地时,禁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该基地建设工厂化养殖槽9条、苗种车间3000平方米,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集高产高效、节能减排、绿色循环、溯源可控等为一体,实行工厂控制化养殖与管理,致力于发展现代智能渔业模式,居全省领先水平。基地可年产水产品35万公斤,产值1500万元以上,相比传统大宗鱼类养殖,效益放大15倍,相当于一个1500亩规模的养殖场。在一尘合作社的带动下,枝江建成池塘工业化养殖基地4处,建设池塘内循环养殖系统25套5500平方米。
 2017年,在宜昌渔业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三区”划定后,全市湖库划定为禁、限养区开展增殖渔业,精养鱼池、工厂化养殖等划定为养殖区。“我们确定了走绿色生态环保渔业之路的发展方向”,市水产局局长谈辛钧说,高度重视养殖尾水综合治理达标排放,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池塘循环水养殖、稻田综合种养、工厂化设施渔业等养殖模式成为宜昌渔业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主攻点。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开发的池塘圈养技术,每个圈养罐体体积20立方米,每亩池塘安装6个罐体,预计亩产量在6吨以上。设备还装备了残渣、废水收集装置,有效解决了养殖尾水处理问题,目前该模式已在枝江市安福寺镇渔家傲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了试点养殖。
稻田综合种养纯效益每亩在3000元以上,是传统水稻种植纯效益的3倍以上。去年以来,市水产局、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大力引导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就新增种养面积5000亩,总面积达4万多亩。全年可产小龙虾6000吨,产值超2亿元。该模式达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效果,且健康环保。当阳市智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兴建2000亩虾稻、鳖稻生态农业养殖基地和50亩生态农庄,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今年实现产值1300余万元,并代表宜昌企业参加了首届中国国际龙虾·虾稻产业博览会。
宜昌拥有“清江牌清江鱼”“清江野渔”两枚中国驰名商品及“老巴王”“天宴”“覃姐”等人气品牌,还有清江鱼村、湖北清江龙井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两家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库区渔业品牌影响力、品牌价值挖掘潜力巨大。市农业局、市水产局充分发挥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长阳清江鹏搏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养、管、捕、销、加、研、烹、旅”多元化渔业发展产业链。今年上半年实现渔业加工产值1亿元,休闲渔业产值5000万元。
严抓重护,渔政管理步入新常态
宜昌江河湖库众多,境内水域生态类型多样,水生生物十分丰富,生活着中华鲟、江豚、长江鲟等大量珍稀的水生动物和各种鱼类约128种,因此,保护重要水生生物以及维护这些保护性物种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任务艰巨。
市水产局、市渔政监察支队扎实开展长江春季禁渔工作,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媒体和宣传车(船),宣传长江春季禁渔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多措并举重拳“打非治违”,仅2017年,城区水域就查处非法捕捞行为32起,立案10起,以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移送公安机关4起11人;收缴电捕鱼设备21台套,没收非法捕捞船舶4艘,没收违禁网具69部,没收渔获物136公斤;查处销售禁用渔具案1起,没收各类禁用渔具335件。长江宜昌段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作成效显著,2016年,宜昌市长江禁渔工作受到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委员会表彰。
为切实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我市自2018年1月起,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施全面禁捕。今年6月4日凌晨,市渔政部门、公安部门共13名执法人员在枝江市百里洲镇沿江村江堤边将一个电打鱼团伙现场擒获。此次行动共抓获6名犯罪嫌疑人,查扣4艘涉嫌非法捕捞船只,一台运输江鱼的鱼罐车,查获渔获物达799.55公斤。这是近几年来湖北省查获的渔获物最多的一起团伙作案电捕鱼案件,也是宜昌渔政部门首次与地方公安、长航公安三个执法部门第一次联合执法取得的重大战果,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有效地保护了天然水域渔业资源。
增殖放流水生生物是养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手段。为保护长江宜昌段的生物多样性,多年来,市水产局、市渔政监察支队十分重视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每年举办增殖放流活动,多方筹措资金科学放流。放流资金来源由部门主导逐步向部门与企业、个人多元参与转变,放流规模不断增大、放流品种不断增加,社会影响力逐年扩大,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共组织大小放流活动30余次,累计向长江投放大小中华鲟300多万尾、投放胭脂鱼100多万尾、投放达氏鲟10多万尾,投放青草鲢鳙等各类经济鱼苗1亿多尾。
三峡日报201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