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减抗养殖 他们共同发声!
近年来人类因滥用抗菌药导致超级耐药细菌频繁出现,已对动物和人类减抗构成了严重威胁。两会召开之际,包括赵皖平、张莉、戴立中、沈建忠、印遇龙在内的多位人大代表及院士建言献策,共话减抗养殖。
赵皖平:改善畜禽污染,研发畜禽饲用抗生素替代品
全国人大代表、中农促动物福利国际合作分会副会长赵皖平表示,我国养殖业在源头减控提质、粪污处理过程综合控制、农业种养一体化生态利用等环节都遇到了瓶颈问题,处理质量、处理效率和运营成本相互制约,根源在于缺乏技术创新体系、技术体系和支撑体系。
养殖废弃物是人畜共患病的重要载体,粪便污水有大量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卵,如果直接使用会污染土地资源,若直接排放将会对水体和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导致水质恶化、蚊滋生、病菌泛滥及诱发疾病,严重影响生活环境质量,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导致人畜患病。
养殖废弃物是人畜共患病的重要载体 图为一养猪场
养殖业污染负荷已超过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负荷的总和,成为我国重要污染源之一。
赵皖平建议,设立“养殖废弃物减控提质与增效利用研究”国家重大研发专项,组织全国力量协同攻关,以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为主,开展饲料原料碳氮结构功能特征及源头减控、养殖过程有害气体排放与减控、畜禽粪污高效能源化利用等系统创新研究。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
同时,创新畜禽养殖场设计与节能环保设施、非常规饲料原料提质利用与新型饲料研发、畜禽饲用抗生素替代等。基于我国区域差异性,创建特定区域治理模式示范区,集成示范并推广种养一体化、养殖废弃物减控提质与增效利用技术模式。
赵皖平还建议,建立和完善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的行政监督及畜牧业、种植业、生态环境等各部门联动机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奖补。整合环境治理和农业生产等涉农资金,以及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基金等项目资金,推进中小养殖场(户)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由全国人大组织起草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促进法,并执行巡视制度,完善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
张莉:建议用中兽医药替代兽用抗生素产品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张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千百年来中兽医药在发展养殖业、防治动物疾病、保障动物源食品安全、提升动物卫生和公共卫生保障的实践中,起到重要作用。
张莉连续4年在两会上提出了振兴中兽药和中药材发展、保障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乡村振兴等建议,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部提出加快中兽药产业发展的要求,完善了中兽药标准化建设和评价体系,建立了中兽医药研究院,实施了兽用抗生素综合治理办法。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张莉
二是引起社会的广泛共识。养殖企业开始使用以中兽药为主的替代兽用抗菌素产品,兽药生产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走访的部分企业中兽药产值逐年提高,兽用抗生素减量化使用深入人心。
三是得到财政部、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恢复了中兽医专业,加快了学科建设、科研项目推进和人才培养。
他表示要发扬中兽医理论体系与现代科技结合优势,促进健康畜牧业和中兽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兽医是目前世界唯一保留完整独立理论体系的传统兽医学,方剂使用的中草药大多源于自然,无外源激素和残留,不易导致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
取材自然能更好促 进种养循环,有效保护环境。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优质安全畜禽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中药材产业前景可期。 谋划好中药材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中药材产业和优质畜牧业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一环。
沈建忠:建议在动物源头上防控人兽共患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沈建忠表示:由动物带来的健康隐患不止是人兽共患病,还有微生物耐药性问题。在动物饲养集约化、规模化的过程中,畜禽患病的风险也在升高,一旦动物疫病爆发,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畜禽规模化饲养过程中,要防治动物疾病,保障动物健康,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抗菌药物的超时、超量、超范围的使用,很容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而动物体内的耐药菌,有随着食物链和环境传播给人的风险,进而给人体带来健康隐患。
一份来自《柳叶刀》杂志的研究显示,2019年,全球204个国家的数据中,有127万人死亡直接归因于耐药性感染,495万人的死亡与微生物耐药性相关。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3年初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微生物耐药性问题是目前全球人类面临的十大健康威胁之一。如果不采取措施阻止微生物耐药性的蔓延,到2050年,每年死亡人数预计将增加到1000万人,相当于2020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建忠
“动物中大量使用抗菌药物,一方面会造成药物残留,给人体带来危害,另一方面会产生耐药菌,并通过食品和环境传播给人,造成潜在风险。”沈建忠说,“比如一部分抗菌药物被允许既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动物,如果动物饲养中这些抗菌药物大量使用所产生的耐药菌传播给人,就会降低人类使用这些药物的疗效,从而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所以在防治动物疾病时主张使用动物专用药物。”
作为动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者,沈建忠和他的团队多年来一直从事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研究。在2015年,他和他的团队发现了多黏菌素耐药性形成和传播的重要机制,这一成果的发现,为我国和多个国家对抗菌药物使用风险管理政策的调整提供了关键性的科技支撑,促进了我国农业农村部停用抗菌药物用作饲料添加剂和实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进程。
近年来,我国在畜禽养殖领域实施了多项禁抗减抗的措施,但禁抗减抗之后,如何来防治动物疾病,这也是沈建忠和他的团队所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禁抗减抗,不能光禁、光减,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包括提高养殖水平、疫病的诊疗水平,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另外,还要研发抗菌药物的替代技术和产品,比如挖掘天然产物中的抗菌活性成分,开发微生态制剂等,创制的产品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抗菌药物,用于动物疫病的防治。”
戴立忠:建立规范兽用抗菌药精准使用与监管方案
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在两会上带来了《关于提升微生物监测水平,合理使用抗生素,守护人类全健康生态的建议》,他建议扩大精准检测应用场景,从全健康角度建立更加健全规范的监管与考核体系。
戴立忠认为,遏制微生物耐药,减少和限制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将是大势所趋,在减抗和限抗的背景下如何保障人类和动物的全健康生态,更加精准和快速的病原检测会显得愈发重要。
目前动物养殖业是抗生素排放和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源头之一。戴立忠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从全健康角度出发,建立规范兽用抗菌药精准使用与监管方案来指导养殖业用药,研发新型精准检测技术手段,切实落实兽用微生物耐药精准检测规范与监管,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遏制相关耐药。
印遇龙院士:利用生物技术优化饲料营养配方,促进猪群肠道健康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建议,利用生物技术,挖掘多样性饲料原料,优化饲料营养配方,促进猪群肠道健康。
“猪肉是‘菜篮子’里最重要的商品。我国的猪肉生产与消费规模,长期稳居世界第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养猪业面临不少发展瓶颈问题,需要加速科技创新来破解。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
猪病防控是制约中国养猪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破解猪病防控问题,同样需要科技力量支撑。”印遇龙认为, 要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和智能化装备科技,为猪群提供一个舒适的健康生长条件;利用基因科技,优化可编辑基因,为行业提供优质耐病毒种苗;利用生物技术,挖掘多样性饲料原料,优化饲料营养配方,促进猪群肠道健康。
印遇龙还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设立“养殖废弃物减控提质与增效利用研究”国家重大研发专项,组织全国力量协同攻关,实施“国家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行动计划,推进生猪智慧化集团养殖、生态化规模养殖和家庭农场健康化养殖的协同高质量发展。
最新减抗养殖项目进展汇报
2018年10月25日,中国和欧盟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减少抗菌药物用量的畜禽健康养殖与动物福利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简称“动物福利与减抗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
该项目旨在不影响动物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通过提升动物健康和福利,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和残留,解决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科学家们将分别在欧洲和中国协作开展有关研究,所需经费由欧盟委员会和中国科技部资助。
项目联合了中国及欧洲的国家级研究所、知名高校、质检中心、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共22家,实现了产学研强强联合,项目由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及中农促动物福利国际合作分会协调。
2018年初,农业农村部启动了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每年组织不少于100家规模养殖场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试点工作,力争通过3年的试点工作,总结和推广一批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模式,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兽用抗菌药用量“零增长”。
2019年7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第194号公告,决定停止生产、进口、经营、使用除中药外的抗菌药物饲料添加剂。 到2020年底,养殖环节已全面停止使用抗菌药物饲料添加剂,实现了饲料禁抗。
短短3年,我国兽用抗菌药使用总量折合纯量由2017年的4.19万吨减少为2020年的3.28万吨,下降了1/5。
2021年,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全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方案(2021—2025年)》,确保全国产出每吨动物产品兽用抗菌药的使用量保持下降趋势,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兽药残留监督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 到2025年末,50%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实施养殖减抗行动。
中国动物保健202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