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贫困残疾人一道共奔小康——山西省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经验与探索
时间刚刚过去一月有余,总书记的嘱托犹闻在耳。的确,深度贫困地区由于其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文明程度较低,加之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已成为脱贫攻坚的 “重中之重,坚中之坚”,同时我们应看到,在这一地区生活的贫困人口,更有相当一部分是残疾人群体,由于受身体障碍、劳动能力弱、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影响,贫困残疾人,特别是农村贫困残疾人已成为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殊困难人群,这也成为国家脱贫攻坚战的难中之难。打赢脱贫攻坚战,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抱着这样的信念与决心,针对当前农村贫困残疾人的贫困现状,山西省着眼于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和需求,并通过探索将普惠与特惠、康复与就业、扶贫与救助等政策举措有机结合,使残疾人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不落下、不掉队。
精准发力 找准脱贫重点
全面小康,重点在于全面。所谓全面,既包括覆盖的人群要全面,也包括覆盖的领域要全面。目前,山西省共有各类残疾人215.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04%,共涉及186.8万个家庭的646万家庭人口。其中,一户多残的家庭22.1万户,涉及76.3万家庭人口。另外,据统计,山西省残疾人贫困人口(包括贫困边缘户)约34万人,截至目前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12.4万人。可以看到,这部分人群由于自身条件的缺陷,加之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就业创业能力不足,收入微薄而不稳定,无疑是贫困人口中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难度最大,而且极易返贫。
从工作区域上看,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在基层,城市的基层在社区,县乡的基层在农村,特别是居住着70%以上残疾人的农村地区。要使脱贫攻坚工作在基层产生实效,就必须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实现工作重心下移、工作力量下沉,逐级落实责任,逐地分解任务。
此外,全面小康的短板是脱贫,解决残疾人小康的重点更在脱贫。实现农村贫困残疾人全部脱贫,必须充分借助和纳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真正实现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精准识别、精准管理,通过精准帮扶最终实现残疾人精准脱贫。也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山西省提出,“要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坚持兜底保障与就业增收相结合,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帮扶与残疾人自强自立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和分类指导相结合,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
兜住底线 保障基本民生
“到2020年,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帮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这是写在山西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里的话语。对于山西这个全国扶贫开发重点省份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残联任重道远。
其实,长期以来,山西省已经在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自2014年起,山西已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2014年至2015年,全省各级财政共投入8100万元,惠及16.9万名一级重度残疾人。2016年,山西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进一步提标扩面,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范围由城乡低保家庭中残疾等级为一级的贫困残疾人,扩大到城乡低保家庭中的所有持证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范围由城乡低保家庭外残疾等级为一级的残疾人,扩大到所有持证重度残疾人。到2016年年底,山西共为21.59万名困难残疾人发放了生活补贴,发放金额1.5亿元;为27.86万名重度残疾人发放了护理补贴,发放金额1.67亿元。
在落实好中央对困难残疾人的具体保障措施,真正兜住农村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底线的基础上,山西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困难残疾人的基本生活质量。同时,通过增加医疗康复、特殊教育、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兜底保障农村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托养、医疗和安全住房,加快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让这些政策实实在在用于改善残疾人贫困状况,使贫困残疾人的脱贫信心和获得感进一步得到增强。
规范制度 提升康复服务
要使残疾人在小康进程中不掉队,康复是其非常迫切的需求。康复是指康复重建与功能补偿,通过康复治疗和训练、配置辅助器具,让残疾人失去的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回归社会生活。可以说,康复是生命的重建,是所有残疾人和他们家庭的梦想,也是他们接受教育、实现就业和充分融入社会的前提。
基于这种考虑,山西省在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具体实践中,将健康扶贫作为工作的重点,通过实施一批重点康复项目,使贫困残疾人得到了有效康复,使他们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发生了改变。以2017年为例,山西省政府将3.5万名残疾预防重点干预和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确定为民生实事之一。项目实施期间,将对3000名0至6岁初筛阳性儿童进行复筛和残疾诊断,对2.5万名疑似残疾人进行残疾鉴定,对7000名0至6岁残疾儿童给予抢救性康复。
为了使康复服务得到持续有效的开展,山西省以康复救助项目促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建立,逐步实现0至6岁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免费得到手术、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服务。同时,山西还力争将更多的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进一步扩大基本康复服务覆盖范围,为城乡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
为减少残疾的发生,山西还建立了综合性的社会化预防和控制网络,并重点加强康复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和康复人才培养工作。对于各类康复救助项目的管理,严格按照项目实施办法和机构审评标准,加强对定点机构的审评与监管,对不符合条件的机构,特别是存在安全隐患的机构要限期进行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坚决取消。
多措并举 拓宽增收渠道
如果说,康复是残疾人的第一 需求,那么就业则是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认可的立身之本。
“一店三基地”计划,作为山西省在促进残疾人脱贫增收方面的主要举措,通过多年的探索发展,目前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所谓“一店三基地”计划,即残疾人实训基地、就业创业基地、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及盲人按摩示范店建设。山西省从2015年起,通过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一店三基地”计划,多渠道、多形式促进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在具体实施中,省级“一店三基地”创建工作分三年进行,目标是建设省级残疾人实训基地、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创建100个以上;省级盲人按摩示范店创建300个以上,目前计划运行良好。在建设的同时,山西省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一店三基地”建设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评估创建实效。
此外,为了激发残疾人脱贫增收的内生动力。山西省还将通过多种方式,支持残疾人多种形式就业增收。例如,建立残疾人创业孵化机制,对残疾人创办的小微企业和社会组织优先享受国家扶持政策,优惠提供孵化服务;加大对残疾人就业援助力度,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等,鼓励用人单位吸纳更多残疾人就业;启动残疾人职业能力提升计划,推进政府购买残疾人就业培训和服务岗位;制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帮扶措施,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等。
山西省残联20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