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16年信息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省**市林业局

题目:2016年旅游林业工作信息第23期

资料提供时间:2016-07-11

目录

更多

尉氏县的平原绿化事业工作借鉴 文章下载

尉氏县的平原绿化事业工作借鉴

尉氏县的平原绿化事业闻名中外。经过建国65年来的艰苦奋斗,把一个“风吹黄沙遍地流,十年九灾不保收”的穷尉氏,变成了“东部林成网,西部绿海洋,林茂粮丰收,人民喜洋洋”的新天地。国家和省市媒体多次报导我县人民植树造林、大搞平原绿化的的先进事迹,赞誉我县为“中原绿色明珠”。1983年,参加第五次全国平原绿化会议的全体代表,专程来我县参观。1980年以来,先后有孟加拉、泰国、新西兰、美国、印度、德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的林业官员和专家来我县参观考察。2008年,全国平原林业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召开,与会代表由衷地赞叹道:来到尉氏县就像进了大森林一样!。

一、林业先行、五业俱兴

尉氏县地处豫东平原,郑汴许都市金三角,郑州都市圈东南部,中原城市群核心层,是省会郑州东南门户,是省政府确定的重要城市组团。贾鲁河纵贯南北,双洎河横贯县域南部边陲,日南高速、机西高速、商登高速,以及多条国道省道,在境内纵横交叉,形成四通八达的快速交通网,成为郑州都市圈东南部的交通枢纽。全县辖17个乡镇,517个行政村,总人口近100万,总面积13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1万亩。全县处处林茂粮丰,花果飘香,五业发达,六畜兴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农村新气象。

然而,在解放前,尉氏县却是另一番景象:东部黄泛区,西部黄沙岗,十年九有灾,四季打饥荒。据记载,由于战乱和黄水,到解放前夕,全县树木所剩无几,一片荒凉。特别是西部沙区,风起沙飞、压塌房屋,埋没农田,阻塞道路,淤塞河道,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大马乡是一个重沙区,一首“风起黄沙飞,走路不风迹,十年九有灾,种地没饭吃”的民谣,就是当时这个穷沙窝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尉氏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大打植树造树造林的人民战争,坚持不懈地发展平原绿化事业。林业生产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呈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到目前为止,全县有林地面积已达26万亩,占林业用地26.67万亩的98%,比1950年增长近6倍,其中防风固沙林18.5万亩,滩涂林6万多亩。农田林网从无到有, 已发展到128万亩,林网、间作控制率98.3%,路、河、沟、渠绿化率98.5%, 经济林发展到6万亩,比1950年增长5倍。树木总株数4700多万株,比1950年增长35倍。活立木蓄积量170万立方米,比1950年增长80倍,木材年生长量超过35万立方米,年采伐潜力可以达到20万立方米以上。林木绿化率26.2%,比1950年增长57.2倍。2014年,全县林业总产值14亿元,比1950年增长2700倍。2014年林业产值占全县社会总产值的10%,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4.9%;全县人均林业纯收入1300元,约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

林业的发展,改变了生产条件,促进了农、牧、工、副业的全面发展,使尉氏县的生态环境、生产面貌和生活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良性循环。

首先,林业的发展固定了流沙,保持了水土,改善了小气候,减轻了干热风危害。1970年树木成林后,全县纵横交错的林网和防风固沙林成为绿色的天然屏障,把全县数百个流动沙区牢牢地固定了下来。据测定,树木成林,减少了水土流失,全县河道淤积量由1970年前的年均3.68万立方米,减少到2014年的平均0.4万立方米。在调节气候方面,据县气象局记载,1970年以来,绝对最高气温比70年代以前降低1.2℃,大于35℃的高温天气减少7.6天,蒸发量减少301毫米,平均风速降低27%,8级以上大风次数由平均13.5次减少到4.5次,无霜期延长6天,全年降水量增加24毫米,干热风危害程度接近到零。

其次,林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与成林前的1965年相比,全县夏粮亩产由73公斤提高到500公斤,增长6.8倍。棉花亩产由17公斤提高到200公斤,增长11.8倍。花生亩产由39公斤提高到450公斤,增长11.5倍。人均收入由64元提高到6600元,增长79倍。大马、大营、庄头、岗李等4个重沙区乡增产效果更为显著。

第三,林业的发展,为乡镇民营企业广开了门路。目前,全县木材初加工企业已达570多家,其中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7家,一条完整的林业产业链初步形成,林业产业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张市镇东万村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全村营造速生丰产林1700多亩,林木覆盖率70%,村庄绿化覆盖率40%。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带动了木材加工业的发展,全村板材加工企业发展到138家,其中深加工企业5家,年创利税1500万元以上。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600多元,其中人均林业纯收入7800多元,占81%。朱曲镇古庄村,1975年以来,用林业收入相继办起了面粉厂、机械厂、纺纱厂、制药厂、综合厂,成为全县以林促农,全面发展的先进典型。

第四,林业的发展,促进了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全县26万亩林地,每年生产大量的树叶、青草,是家畜的好饲料。目前全县农民散养猪38万头,是造林前的4倍;养羊25万只,是造林前的12倍.在尉氏县贾鲁河林区,利用河滩水位偏高的优势,近十年来大力发展鱼鸭混养基地,目前共有养殖户2600多户,养鸭450万只,年产鸭蛋6.3万吨,蛋品加工企业38家,年加工鸭蛋7000吨,年产值3.7亿元,是长江以北最大的鱼鸭混养和蛋品加工基地。

林业的发展,经济收入的增加,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穿、住、用各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全县有名的穷沙窝大马乡为例,目前全乡有98%以上的农户盖起了新房,大彩电、冰箱、家庭影院已经遍及家家户户,就连电脑、汽车、摩托车、空调、摄像机等高档用品也已经进入普通农民家里。过去种地靠人力,如今家家用上了拖拉机。过去吃粮靠统销,如今家家户户大囤尖、小囤流,一年四季吃不愁。这一切,正如这里的群众所说的那样:昔日黄沙岗,今天绿海洋;过去吃统销,如今卖余粮,有了摇钱树,草房变楼房。

二、艰苦创业,道路曲折

解放前夕,尉氏县的林业生产几乎等于零。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恢复和发展林业生产。1950年10月,国营尉氏林场的建立,标志着尉氏县林业生产走向伟大的创业时期。1950年10月到1953年底,首先在贾鲁河滩区建立第一批防护林,后经不断完善,终于形成豫东重要的骨干防护林带。在西部沙区,各级党和政府组织群众同风沙作斗争,营造了一批防风固沙林。到1957年底,全县有林地面积发展到11.2万亩,四旁保存树木达360万棵,立木蓄积量上升到12万立方米。林业的发展,使沙荒面积逐渐缩小,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初步改善。

1958年,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瞎指挥”在盛行,不顾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盲目毁林开荒种地,加上大炼钢铁滥伐林木,使全县人民经过7年奋战过营造起来的防护林遭到严重破坏。到1963年,全县有林地保存面积还不到3万亩。

“树木遭破坏,人穷地生灾”,风沙再起,打毁农田,种不保收。1961年,全县60万亩小麦被风打沙压,有12万亩近乎绝收,40余万亩严重减产,全县小麦平均亩只有45.5公斤。1964年,全县64万亩粮食作物,有85.7%受了灾。1963年初夏的一场冰雹,把大马乡7000多亩高梁和玉米打成光杆,造成严重减产。林木遭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每到汛期,滚岗水、滚坡水挟着大量泥沙,淤塞河道,淹压良田。1959年到1970年,全县河道平均每年淤积量达3.68万立方米。“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1963年和1964年两年,全县吃统销粮2500多万公斤,救济款450万元。

面对严重的现实,沉痛的教训,人们的头脑开始清醒了,植树造林的呼声在全县四面八方响起。围绕如何恢复和发展林业生产,迅速改变尉氏面貌这一问题,县委、县政府进行了反复讨论,从而明确了方向,增强了植树造林,大搞绿化,彻底改变尉氏面貌的决心。

1966年3月,县委组织的一支300多人的农业综合治理调查工作队出发了。他们餐风饮露,不畏艰辛,经过180多天的艰苦跋涉,终于查清了全县472条沙岗,810个沙丘和603个风口,掌握了风、沙、旱、涝、碱等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及其规律。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清楚地看到自然灾害的连续发生与盲目毁林、林木覆盖率低有密切关系。县委、县政府进一步认识到,在平原地区单一经营粮食而忽视其它各业是穷道,大搞植树造林,以林促农是一条通向富裕之路。于是,作出了“西部封岗育林,大搞固沙造林;东部营造林带、发展农桐间作”的战略决策,并制订了“1966年—1970年林业发展规划”。县委、县政府的决心,鼓舞着全县人民的斗志,全县从西到东,一场植树造林、改天换地的战斗打响了。

地处西部重沙区的大马乡率先行动,为全县树立了榜样。造林一开始,乡党委就制订了“一年草封岗、二年树成行、三年镇风沙、四年卖余粮”的宏伟规划。他们决心征服沙岗,改造自然,变害为利。开始造林没有树苗,他们一不等、二不靠、三不伸手向上要,自力更生,发动群众,树种自己采,树苗自己育,技术干中学。育苗没有好地,就腾出菜园地,“任凭三年不吃菜,也要育苗把树栽”。在治沙造林的战斗中,他们大胆探索,成功地创造了“前挡后拉、四面围攻”治沙丘,“因害设防、营造实林”等典型经验。经过4年突击,全乡营造防风固沙林5万亩,建立防风林带77条,长65公里,绿化河渠,道路106条,长420公里,林木覆盖率达40%以上,封住了沙岗、堵住了风口。从此,大马乡呈现出一派林茂粮丰、六畜兴旺、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大马农民终于翻身了。大马经验迅速在全县推广,一个学大马、赶大马的热潮在全县轰轰烈烈地掀起,相继涌现出庄头、大营、洧川、岗李和朱曲乡古庄村等一批植树造林先进单位。1975年,洧川镇建成我县第一个农桐间作区。同年,永兴乡在全县率先实现了农田林网化。接着,门楼任、张市、朱曲等乡异军突起,相继进入全县先进行列。

十年“文革”期间,虽然尉氏县的平原绿化事业曾经受到干扰和破坏,但是全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搞植树造林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几次大的毁林歪风都没有刮起来,造林活动也一直没有间断过。

三、新的时期,新的局面

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使尉氏县的林业生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了使尉氏县林业生产适应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县委、县政府首先决定恢复建立县、乡两级林业机构,进一步加强对林业生产的领导。

1982年,县政府为了系统掌握全县林业资源分布情况,为制订新的林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林业资源调查及区划工作。象这样大规模的林业区划在尉氏县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有8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和林业干部参加,历时一年半,于1984年5月结束。林业区划工作的完成,标志着林业生产开始直向规范化、科学的轨道。此后的30年,尉氏县的几个阶段的造林规划都是在区划成果的指导下进行的,并全面开展了县域防护林建设工程。

尉氏县防护林建设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开展农田林网化建设,到70年代又发展了大规模的农林间作,90年代中期由于市场等多种因素,农林间作被退化,农田林网成为骨干防护林体系。农田林网化建设于1974年进入快车道,永兴镇当时在新修的路、沟、渠上大规模植树,形成数百条纵横交织的林带,全镇十几万亩耕地变成近千块方块田,达到了田、林、路、渠配套,创造了具有中原特色的田成方、林成网、窄林带小网格的新型农田防护林网。这种形式按照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具有占地少、效益高、群众乐于接受等优点,所以在全县得到迅速推广。此后几年,邢庄、张市、小陈、十八里、朱曲、水坡、蔡庄、南曹、大桥等乡镇相继开展了大规模农田林网化建设。1985年到1990年,全县宜桐区又发展了大规模农桐间作,总面积达到54万亩,成为农田防护林的补充形式,当时的洧川、蔡庄、张市、小陈、水坡、十八里、永兴等乡镇都是全市有名的桐区。

农桐间作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农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从1988年起 ,群众开始自发地在自家责任田里密植桐树,到1991年,全县过密农桐间作达到40余万亩,对粮棉生产造成不利影响。1991年下半年起,市场桐木价格跌落,加上过密农桐改造失控,到1994年,全县农桐间作下降到不足1万亩。针对这种情况,尉氏县调整了林业发展规划,把防护林工程的主体定位在农田林网化建设上,实施了普通农田林网与高标准农田林网齐头并进的战略,加快了建设步伐。到2014年,全县农田林网面积128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林网有近80万亩。农田林网的分布特点是,县东部、南部为标准网格,每个网格200-300亩,总面积约83万亩;县西部多为沙化土地,网格标准为中等,每个网格150-200亩,总面积约45万亩。

尉氏县的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起始于1998年,当时全县开展了平原绿化高级达标活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四路一环”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具体内容是:省道102线、省道104线、开许公路、尉鄢公路等4条省级公路两侧各2公里范围,县域环状县级公路两侧各1公里范围,建设林带完整、网格标准、路渠配套、乔灌结合的高标准农田林网。到2002年,“四路一环”高标准农田林网有40多万亩,加上原有高标准林网,总面积达到50万亩。达到平原绿化高级标准之后,又提出建设生态园林县,到2008年,全县高标准农田林网接近到80万亩。

在这期间,尉氏县还重点搞了通道绿化工程。我县通道绿化工程包括公路绿化和大型河道堤岸绿化,1998年开始建设。公路绿化的要求是,县内4条省级干线公路,每侧绿化带宽度20米以上,植树不少于10行;县乡公路每侧绿化带宽度10米以上,植树不少于5行。大型河道堤岸绿化的要求是,贾鲁河每侧大堤植树12行以上,百邸沟和南康沟每侧大堤植4行以上。省道102线是郑州通往豫东各地,以及安徽、江苏、上海等 省、市的要塞,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每侧宽度50-150米,是生态廊道绿化精品工程。县内其他4条省级干线公路、县域环状公路、日南高速公路,已经成为绿色长廊,绿化总长度达200多公里。

2008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并将尉氏县确定为突击县,要求当年完成创建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尉氏县举全县之力开展林业生态县建设 。一是成立了高规格的林业生态县建设指挥部,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 。二是实行目标管理, 把林业生态县建设列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将植树任务分解落实到村组地块和路段。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县政府拿出1000万元用于林业生态县建设,并列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户管理。四是强化督查。县委、县政府组织督查组,每三天在全县巡回督查一次,督查情况通报全县。 由于宣传到位,措施得力,广大干群造林积极性高涨,全县日出动劳力10万人以上,平均每天植树30多万棵。经过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共植树450多万株,合计造林面积7.5万亩,一举完成了林业生态建设任务。

在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全县人民的不懈奋斗,不断开创平原绿化的新局面。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以农田林网为基础,固沙林、农林间作、经济林和村镇绿化相结合的强大农田防护林体系,对改善自然环境、保障农业生产、增加经济收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纵观尉氏县新时期林业的发展,突出特点有三个:

其一,造林模式多样化。在平原绿化进程中,我们大胆探索,注重创新,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创造了多种多样的造林模式。在土质较好的平原农区,利用路、河、沟、渠营造防护林带,构成高标准农田林网,每个网格面积不超过300亩;在县西部沙区,属于青沙土质的,营造小网格农田林网,每个网格面积50-200亩;属于沙岗、沙丘和飞沙土质的,营造大面积的防风固沙林;在贾鲁河滩区,实行宽窄行造林和小网格造林相结合的造林模式。不同的土壤类型决定了不同的造林模式,形成了平原绿化多样性的“尉氏模式”。庄头乡地处尉氏县西北部重沙区,通过实施不同模式的工程造林,目前全乡共营造固沙林4.5万亩,高效经济林近1万亩,标准农田林网4.2万亩,小网格林网3.5万亩,四旁植树110万株,各种树木总计497万株,全乡人均100株。昔日“庄头庄头使人愁,风吹黄沙遍地流”的穷沙窝,如今变成了“树木满沙岗,处处果飘香,林茂粮增产,人民喜洋洋”的新天地。

其二,造林形式灵活化。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尉氏县总结推广了四种有效的造林形式。一是拍卖荒地、荒岗、荒坑及其它能造林的废弃地给群众或其他集体组织,让他们进行造林,政策上实行谁造谁有,合造共有,并签订长期合同。二是对平时难以管理的路、河、沟、渠等地实行拍卖树坑的办法。一个树坑卖10元钱不等,承包期10-15年,谁买谁栽树,谁管理谁收益,集体再把拍卖树坑的资金用来发展林业生产。三是集体栽植,分户承包,收益比例分成,这种形式目前在全县较为普遍。四是鼓励个人和民营主体参与造林。规定对于租赁、承包“四荒地”所栽植的树木,其林权在合同期、承包期内可转租、转包;对于拍卖“四荒地”所栽植的树木,其林权可继承和转让。灵活、创新的造林绿化机制,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造林的积极性,涌现出850多个造林大户,投入资金3100多万元,有效解决了造林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2005年底,房地产开发商王金营通过公开招标,获得康沟河800亩河堤20年承包经营权。他先后投资140多万元,植树4万多株,建成了180平方米的林木管理站,配套建设了水电工程,购置了农药、化肥、农家肥和病虫害防治设备,公开招聘6名长期工担任林木管护员。目前这段河道树木成保率达到95%以上。

其三,义务植树广泛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全民义务植树、全社会办林业的重大意义、方针政策和先进典型,切实增强全民的绿化意识、生态意识、责任意识,形成人人热心绿化、支持绿化、参与绿化的社会舆论氛围,进一步激发人们参与林业建设的热情。“搞好造林绿化,美化尉氏家园”已成为广大干群的共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在全县得到了广泛开展,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基地化,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植树形式,丰富了义务植树的内涵。据统计,每年全年累计有45多万人参与义务植树、栽花、种草,义务植树活动开展尽责率达到90%以上。

尉氏县平原绿化成果得到上级党和政府以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1979年,尉氏县被评为全省造林先进单位;1983年1月,在全省农业战线表模大会上荣获“林粮先进县”称号,大马乡荣获造林先进单位称号;1983年10月,第五次全国平原绿化会议在郑州召开,尉氏县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1983年12月,再次被评为全省林业生产先进单位;1986年5月,经省、市联合检查验收,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部分标准,被中央林业部授予“平原绿化县”称号;1991年3月9日,省政府召开全省义务植树广播电视表彰动员大会,尉氏县被授予“全民义务植树先进单位”称号,时任县委书记程广安荣获“河南省绿化奖章”,同年3月12日,国务院和三部委在北京召开全国造林绿化表彰动员大会,尉氏县被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称号,时任县委书记程广安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劳动模范,并代表河南省林业劳模出席了表彰大会,受到李鹏、万里、田纪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94年,省政府授予尉氏县为“河南省造林绿化十佳县”。

尉氏林业局2016-6-16

 

 

苗木市场全解析 淡季卖苗不是难事! 文章下载

苗木市场全解析 淡季卖苗不是难事!

近年来,我国园林绿化苗木行业在外行业资金的持续大量涌入后,苗木种植面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伴随着苗木数量的大幅度增长,我国多地绿化苗木生产逐渐出现“结构性过剩”现象,特别是繁殖简单,生长速度较快的常规小苗,其在市场淡季的表现异常“寒冷”,这也直观的暴露出我国园林绿化苗木市场存在的一些弊端。在高速扩张的步伐下,我国多地出现苗农“砍苗当柴烧”的现象,尽管市场需求量萎缩,这却依然无法阻止各地苗圃扩建的热情。

市场需求量萎缩 苗圃扩建热情不减

据悉,自进入6、7、8月份后,我国各地受高温影响,绿化工程基本处于暂停施工的状态,而绿化苗木也同步进入了销售淡季。

除了受气温的影响外,在地产景观工程量的缩减和节约型园林绿化政策的倡导下,园林绿化苗木行业的供求关系受“僧多粥少”的影响被逐步打破平衡。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过分追求“有利可图”的苗农在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动态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只有随波逐流,根据苗木价格的涨落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这种扩建热情必然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的浪费。

由于常规苗木种植管理的“复制性”强,技术含量低,短期收益见效快,在缺乏规范的市场导向下,这种扩建热情还将在我国园林绿化苗木行业中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发掘苗木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

虽然我国各地苗圃扩建的热情不减,但是已经有很大一部分苗农开始意识到提升苗木附加值的重要性。他们在常规苗木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标准化和艺术化”的生产模式,赋予苗木新的价值。

标准化作为现代化生产最重要的特质之一,竭力调整着苗木粗放式的种植结构和生产模式,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市场管理。标准化和精品化的生产管理模式,进一步增加了苗木的附加值,从而促进其利润空间的提升。

除了标准化生产外,赋予苗木艺术造型,这对推动我国绿化苗木行业的特色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常规树种或小苗之所以出现量大价跌的局面,是因为这类品种极容易被复制,而造型苗木变化无穷,在栽培和修剪过程中,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当苗木经历“造型”和“包装”后,其展现出的“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艺术特效,使其市场竞争力也扶摇直上。造型苗木虽有可能被模仿,却不易被复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园林绿化行业差异化和特色化的发展。

新苗商2016-7-2

 

 

平果县林业局以“两学一做”推动林业发展 文章下载

平果县林业局以“两学一做”推动林业发展

平果县林业局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抓党建、带队伍、促发展的重要契机,引导全县林业系统党员干部职工学在深处、做在实处,与林业工作两手抓、双促进,推动林业发展,为实现全县“十三五”林业良好开局提供有力保证。

在学习教育中发挥党组织作用。该局党组每月召开两次党委会,各党支部每月召开两次支委会,研究确定学习教育重点工作。重点抓好“两学一做”专题党课、专题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党员组织关系排查、党费收缴管理使用、先进人物学习宣传系列活动、情景互动式党课等重点工作,结合“七一”纪念建党95周年和当前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学党史、抄党章、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活动,落实党建工作考核各项措施,引导党员学先进、找差距、明方向、做表率。

在推动发展中树立党员良好形象。该局党委“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紧紧围绕推进各项林业改革、推进森林资源管理、推进国土绿化、推进林业灾害管控、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各项工作优化升级,以林业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落实生态优先,以加快国土绿化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以林业产业发展增进绿色惠民。从解决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入手,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以建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为主线,以特色林业为抓手,以依法治林为保障,以科技林业为支撑,准确把握林业发展新常态,强化林业服务稳增长各项措施,把“讲党性、守纪律、比贡献,为林业改革发展做贡献”作为学习教育主题,在“两学一做”活动中,党员以学习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为引领,时刻树立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以落实到工作和行动上为手段,坚定理想信念,做“党性强、品行端、守规矩、敢担当、作用好”的合格党员,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谋划长远中推动林业各项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对林业工作的要求,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贯彻好绿色发展战略,牢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为建设绿色平果、美丽平果作出更大的贡献。突出抓好林业各项改革、资源管理、生态保护、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林业队伍建设、信访维稳、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实现“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创造林业各项工作崭新业绩。

百色新闻网2016-6-7

 

 

天桥岭林业局民生建设纪实 文章下载

天桥岭林业局民生建设纪实

民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南针”。长吉图战略实施以来,各地把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织紧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为长吉图开发开放提供有力保障。延边州汪清县天桥岭林业局,紧抓机遇,在加快转型创新的同时,将民生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全局上下齐心合力,多措并举,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解决广大职工关心的问题,争当长吉图区域民生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推手。

一面面锦旗的背后,蕴藏着多少干群和谐的故事

“好事顺着民心办,实事围着发展干”、“点点滴滴温暖人心,桩桩件件饱含深情”……走进位于延边州汪清县的天桥岭林业局,一面又一面锦旗道出了林区群众与局领导班子的鱼水深情。

三年来,天桥岭林业局共收到群众自发送来的锦旗38面,年均超过12面。那么,在这38面锦旗的背后,究竟诉说着怎样的动人故事?

从“暖和房”到“长流水”

天桥岭林业成立于1959年7月,下辖14个国有林场、1个地区工作站、9个地区单位和8个社会服务性单位,现有职工3876人,林区社会总人口16026人。2012年,该局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仅1.9万元。

过去,由于国家的大部分投资直接用于生产木材,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很少、欠账很多,职工们大多住着上世纪五十年代建造的危旧房,有些林场甚至还不通水和电。国有林区公共事业发展缓慢,公共服务难以惠及林区职工,特别是在国家对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国有林区由于不工不农、不城不乡、不事不企的特点,享受不到国家政策支持,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由于生活窘困,许多男性青壮年甚至找不到配偶。林区职工形容自己的生活“处处为难”:增收难、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找对象难、养老难……

“百姓诉求跟不上,民生不稳,经济无力发展,人心涣散。”天桥岭林业局局长曹永福永远忘不了2012年上任之初,个别群众指着他鼻子骂娘的场景。“由于供暖管线腐蚀老化,辖区群众冬季取暖受到严重影响,群众家中的温度不足18摄氏度,因此意见很大,当时能够收缴上来的供暖费不足70%。”

衣食冷暖,关乎民生。2012年10月,天桥岭林业局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在局长曹永福、党委书记李庆福的带领下,该局从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入手。为了保证辖区居民冬季采暖需要,天桥岭林业局针对供暖管线腐蚀老化,供暖管线没有保温丢失热量等问题,加大投资力度,对供热管线逐年进行改造,先后改造供热管线8.09公里,极大地提升了供热质量。为最大程度地降低群众供暖负担,该局紧紧把握燃煤销售淡季、售价相对降低的有利时机采购燃煤。并成立了由工会、纪委、审计、企管、财务等多部门共同组成的“燃煤采购领导小组”,对采购进行全程录像跟踪,在保证燃煤质量和热值的前提下进行比价采购。在燃煤采购过程中,该局还特别邀请老干部、离退休职工、内退职工、在岗职工和待业居民代表进行全程监督,确保了燃煤采购工作公开透明,开创了企业大宗商品采购邀请群众监督的先河。随着采暖质量逐年提升,该局在收取采暖费用时工作更加顺利,从过去的上门收缴难,变为如今的主动排长队缴纳费用。

天桥岭林业局的自来水管线多铺设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时各管线铸造工艺简单,加之管线常年腐蚀、老化、使用年限长等原因,造成自来水跑、冒、滴、漏严重,而水源地储水量小、水泵动力不足等原因,导致水量不足、水质下降,影响供水稳定。针对这一情况,该局从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出发,把“投资改造维修老旧楼区自来水管线”纳入局年度经济工作报告。两年来,该局克服资金紧张、供水管线长、渗漏水点多、水源地储水能力弱等困难,本着节约挖潜、修旧利废的原则,对供水干线管道进行了维修和更换,对水源地进行了扩充和清理,在保证供水质量和设备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增加了供水压力,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造工程,彻底结束了50多年来定时、定量供水的状况,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供水。据天桥岭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工程建设科学及超前,该局投资3000多万建设的地下供水供热管网,在未来15年内不需要再进行建设和改造。

从“泥水路”到水泥路

“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咱林区人都说‘没有媳妇行,没有雨靴不行’。你看现在,每条街路都变成了水泥路。”提及变化,在天桥岭居住了五十多年的李建利喜不自禁。

过去,天桥岭林业局林区道路落后,与现代林业的要求和农村的其他基础设施相比有很大差距,成为林业生产和林区群众增收致富的短板。林区道路是林业生产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条件。良好的林区道路不仅是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林区治安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林业增效、林业增收的重要条件。

要想富,先修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职工群众出行难题,天桥岭林业局积极争取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资金,在辖区各主干道铺设了具有降噪、吸尘、吸热、抗压、耐磨损、后期维修简易等特点的沥青路面。为确保道路质量,该局成立质量审查验收小组,坚持边施工、边督导、边检查、边整改的原则,确保了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沥青路面铺设完成后,局辖区各主干道在未来5年内不用维修和“打补丁”,彻底改善了辖区道路环境。经过三年的努力,目前,天桥岭林业局辖区内各主干道均铺设了沥青路面,建设道路达12.688公里,改造巷道路面、上下水管线和新建各类排水管线23.31公里,彻底解决林区街道每到雨季便出现内涝的现象。该局辖区主干道原有20厘米宽的车辄,50公里的路程要行驶3个小时,为彻底改变这种情况,该局投资对林区120公里公路实施了修复施工,拓宽了路面、加厚了路基、平整了道路,不仅修复了林区生产的“生命线”,更畅通了林区居民的“致富路”。

“出行难题,是我们老百姓最关心的大问题。”看到今日的变化,该局退休职工郭宝清高兴地说:“这是大手笔,是局成立以来群众一直最关心的大事!”

从“就业难”到忙创业

去年4月1日,国家全面停止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停伐,过去传统的冬采冬运工作周期不存在了,对于过去以从事木材生产为主的林业企业来说,如何生存?面对严峻的发展挑战,天桥岭林业局不等不靠,积极以“不因停伐而使一名职工丧失工作岗位”为目标,引导职工劳动就业、劳动转业、劳动致富。

为加快解决民生难题、早日补齐民生短板,实现从“伐木”向“护林”转变,该局组织骨干力量深入到从事木材生产为主的单位,开展国有林区改革宣讲,达成共识,然后变更工作性质,并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为上山作业的职工购买了帐篷、保温饭盒、棉鞋、手套等生活用品。为解决变更工作性质人员从事新行业遇到不懂的技术难题,该局对从事新行业人员进行了长达15天的岗位培训,提升他们从事新行业的技能。

为帮扶贫困家庭走出困境,帮助转岗职工依托资源跨行从业、转型创业、转岗就业,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局制定《天桥岭林业局工会2015-2019年困难职工脱贫规划》,就生活扶贫、能力扶技、创业扶资、就业送岗、就医扶助、教育助学等作了详细设计。做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局、部室及基层单位领导班子都自掏腰包慰问困难户。

为使救助困难职工由“输血型”变成“造血型”,该局制定扶持政策,投入相应资金分别在上河林场、葡萄沟林场、向阳林场等单位建立困难职工创业帮扶基地,先后举办蜜蜂养殖技术培训交流现场会,中草药材种植、女工月嫂、育婴培训班,韩食、面点培训班,薇菜栽植技术培训班,并与州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联系,组织部分懂电脑知识人员参加为期一周的电子商务培训。去年以来,该局共组织各类培训班15次,培训人数达1560余人次;投入7万余元购入4000余册创业方面书籍。

改善民生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钱从哪里来?为实现林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该局以富民为核心,坚持“抓产业,打基础;抓典型,上项目;依优势,抓发展”为理念,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大上项目。通过积极申报,吉林省汪清嘎呀河湿地公园被批复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创造工作岗位100多个,东北虎自然保护区经过规划、论证和省林业厅评审,已得到省批复,提供岗位50多个。并依托独特的资源大力发展“三个一万”龙头产业。即:“实现绿化苗木面积一万亩,开辟中药材健康产业基地一万亩,全民培育木耳一万万袋”。同时,整合资源,多业并举,并制定了“一场一策”战略目标,制定了《林区创业资源与职工全面创业无缝对接实施方案》为职工创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通过“劳务用工信息发布对接服务平台”为职工转岗分流提供就业支撑,把全部用工信息发布给全局职工,杜绝外委作业,实现跨行业、跨地区、跨单位的劳务、就业和创业。另外,林业局党委积极搭建“全党创业、全民致富”的实践平台,优化创业环境,引领职工转岗就业,搭建创业平台,为职工致富助臂添力,进行“八个一”融入式服务。目前,天桥岭林业局正在开展“两学一做、转型创业”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做到“两不误、两促进”,既工作创业两不误、工作创业两促进。使变更工作性质的职工由过去的木材生产收入为主,转变为全力打造具有天林特色的工资性、创业性、财产性、投资性、劳务性“五位一体”收入结构。截至2015年底,天桥岭局职工创业户数达到2010户,占总户数的73%,全民创业总产值22996万元,总收入8048万元;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3.5万元,比2012年增加1.6万元。

从新家园到新生活

漫步天桥岭林业局职工住宅小区,一排排整齐的红顶黄墙的新房在蓝天白云衬托下,洁净而明艳。这里是吉林省林业厅评定的“最好的绿美家园”。

“晚上出门不再伸手不见五指,瞅哪儿哪亮堂!”说起家园的变化,天桥岭林业局的职工们感触颇深。为改善职工生活,建设和谐秀美新林区,天桥岭林业局多方努力,通过争取国投资金,以原有健身和休闲设施为基础,大力开展了“林区绿美家园”建设,建成植物园6900多平方米,改造了南北两大休闲广场,增设了优良的健身休闲设备,建成了一个集健身休闲、文化生活、生态功能等于一体的全民健身广场,供百姓休闲娱乐,使林区群众有了休闲的好去处。

推动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为加大提升民生“软”实力的投入力度,该局投资325万元改扩建了2066平方米综合服务大厅,为职工群众办事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为打造优美林区环境,实现绿色化全覆盖,天桥岭林业局栽植行道树2766棵,绿化面积超过2.68万平方米。2015年,该局投资180余万元对全局进行了亮化,并采取因场制宜、区别治理的方式,投入260余万元对各基层林场环境建设进行了集中治理,使国有林场生产生活环境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天桥岭林业局还深入开展“大检查、大清理、大整改”卫生环境整治活动,组织机关工作人员、青年志愿者每月开展一次卫生环境集中清理义务劳动,形成了卫生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民生建设为林区职工创造了新家园、新生活,林区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上。今年4月的一天,一位年逾六旬的退休职工特意给曹永福送来两罐巢蜜,说局长为职工谋福利,太辛苦,让他好好补补身子。也是今年4月的一天,一位曾当面骂过曹永福的林业职工,拎着两瓶白酒,噙着泪水鞠躬致歉……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看着一面又一面锦旗,曹永福感慨地说:“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展望未来,曹永福充满豪情地说:“今年我们将持续关注民生,抓好环境建设,确保职工通过劳动创业、劳动就业、劳动致富。天林虽说面临挑战,但是天林有一支吃苦耐劳的职工队伍,有一支充满热情、充满斗志、充满智慧的干部队伍,有一支团结协作充满正能量的领导班子,在长白山森工集团的领导下,天林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延边信息2016-6-22

 

 

试点探索 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亮出“成绩单” 文章下载

试点探索 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亮出“成绩单”

国有林场改革如何在深刻变革中探索出可贵的经验和路径,为全国国有林场改革引路?2011年10月,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工作小组按照国务院要求,批准将河北、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南和甘肃7省列为全国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省。不久前,工作小组先后对浙江、江西、甘肃、湖南、山东和河北6省的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验收,确定6省试点工作全部合格,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了宝贵经验。

6省试点工作已取得了保资源、保民生的显著成效,有效理顺了管理体制,切实改善了民生,初步创新了发展机制,保护了森林资源。

6个试点省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从政策导向到格局塑造,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重点展示这些试点省的“成绩单”,共享改革成果,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与本报特别组织了“聚焦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经验”专题,敬请读者关注。

浙江

统筹推进率先完成试点任务

围绕保生态、保民生的两大改革目标,浙江省精心谋划、统筹推进,率先完成了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民生改善等各项改革试点任务,改革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明确界定了7个试点市的国有林场主要责任和保护方式,试点范围的国有林场完成了整合重组,明确了公益性质,制定了定编标准。加大了地方财政投入,形成长效机制,国有林场事业经费均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事业经费从改革前的每年4100万元增加到1.11亿元。完善了以购买公共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推动了林场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了岗位设置和绩效考核制度,积极推进了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

改善民生全面保障。国有林场职工工资、购买服务和社会保险纳入当地财政预算管理,职工收入达到当地同类事业单位职工同等水平,较以前大幅度提高;试点地区国有林场职工全部参加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为100%。

强化设施建设夯实基础。完成了5159户职工危旧房改造,新(修)建管护用房8.6万平方米;新(修)建道路614公里,实现了通场公路全部硬化,万亩以上营林区实现了公路通达,738个营林区中已通电566个;基本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

提升资源保护利用活力。改革试点期间,全省国有林场的森林采伐量降至12.7万立方米,占森林采伐限额的38.6%。加大了植树造林、中幼林抚育、低产林改造的力度,全省国有林场森林覆盖率比改革前提升了1.2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加了10%。大力发展森林休闲旅游业和高效生态产业,已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31个、省级森林公园39个。

浙江省在改革试点工作中还形成了两条重要经验:一是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林场改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政策措施。省领导多次召开会议进行部署,深入国有林场考察,提出明确工作要求。成立了由省领导任组长,各有关单位组成的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各试点市、县(市、区)成立了领导小组,采取政府发文、制订年度计划、建立考核机制等办法,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二是省直有关部门积极作为、密切协作,合力推动国有林场改革。省编办批复成立了省国有林场和森林公园保护总站,省发改委切实加强指导,省财政厅积极筹措资金,省交通运输、电力等部门着力改善国有林场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省林业厅成立了省级国有林场改革常设机构,多次沟通协调有关部门,落实相关政策,坚持深入基层,走遍了所有的试点林场指导工作。

甘肃

庆阳试点改革“落地生花”

甘肃省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确定在庆阳市开展,该省紧紧围绕保生态、保民生两大改革目标,拓深度求力度,激发活力,深刻改变了国有林场的发展状态。

强化责任落实,理顺管理体制。落实了主体责任,庆阳市成立了由政府市长任组长的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围绕国有林场改革发展和民生改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子午岭林区保护和发展的意见》《子午岭林区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庆阳市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实施意见》和《庆阳市国有林场改革试点补助资金使用方案》等多个文件。管理体制初步理顺,政企、事企分开有效推进。市属27个林场和县属20个林场明确为公益事业单位。按照“先入轨、后完善”原则,完成28个林场职工的首次岗位设置、结构等级认定及聘用备案工作。加强了子午岭国有林场管理机构建设,完成事业编制核定工作,将人员、机构纳入市财政全额预算管理。组建成立了子午岭林区华池、合水、宁县、正宁4个社区居委会,子午岭林区8所学校、1个教学点及5所职工医院移交所在地方政府。

全面改善民生,加大设施建设。目前,庆阳全市国有林场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五项社会保险参保率均达100%;住房公积金缴存实现全覆盖;完成最低生活保障相关工作。在职人员年均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年人均离退休费均达到当地事业单位职工同等水平。完成危旧房改造工程3301套22.99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1266套4.56万平方米,建设森林资源管护站49个、森林防火基础设施项目11个,维修改造林区道路214.22公里,解决了14223人的饮水安全,改造供电线路722.7公里。

围绕强林富民,强化支撑能力。全市国有林场年均造林面积比改革前增长了3倍,重点实施了“苗林结合培育工程”。着力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点建设,探索总结出子午岭中华鼢鼠“三结合五同步”灭鼠法。组织实施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子午岭优良树种资源调查与保护利用、华山松大苗移栽试验示范、中华红叶杨引种试验示范等项目。积极开展难利用地造林、林木有害生物防治、生态系统恢复等技术攻关,有效破解了制约林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创新管理机制,加强人才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强子午岭国有林场经营管理的意见》《市直国有林场干部职工聘用、全员岗位管理、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全面落实定岗定员,分类管理。制定了国有林场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等一系列行业管理制度,完善了专项资金报账审批、重大财务集体决策、财务审批双重制约、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四项”管理机制。制定《林业系统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勤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将干部职工的绩效工资分配与岗位职责、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业绩等直接挂钩。

山东

两市齐头并进推进改革

山东省泰安市、临沂市是全省国有林场改革的试点地区,他们认真实施《山东省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方案》,全面完成了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民生改善等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任务,取得一些成果和经验。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两市42处国有林场均定性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并纳入事业编制。林场职工工资和社会基本保险全额按事业单位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泰安市宁阳县将所属4处林场整合为2处林场,临沂市将8处国有林场与8处国有苗圃合并,泰安市3处国有林场与2处国有苗圃合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国有林场造林抚育、森林采伐和森林管护等生产性用工实行了由政府面向社会购买服务。实施了规范的岗位设置管理,建立了以岗位绩效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制度和以聘用制为主的新型用人制度。

基建投入力度空前。临沂市将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计划,有效改善了林场道路、办公场所、水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泰安市投入3.2亿多元,为国有林场建水库、塘坝100座;架高、低压线路130千米;硬化林区道路146.4公里等。部分林场基础设施和造林、营林、护林等建设项目纳入市县基本建设计划和行业发展规划。

民生得到全面改善。职工工资水平大幅提升,由改革之初的人均年工资性收入不足1.5万元达到目前的5万多元,达到当地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同等水平。职工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五险一金”足额缴纳参保,清偿了1338.14万元社会保险欠款。

生态功能明显提升。两市国有林场经营面积由78.1万亩增加到89.9万亩。泰安市国有徂徕山林场森林蓄积量由2011年的49万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60.05万立方米。泰山林场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达2.2万个,PM2.5平均每立方米仅15微克,生态功能显著增强。

他们取得了两条重要的宝贵经验: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山东省政府、相关部门领导深入两市调研,积极指导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泰安、临沂两市将任务分解,层层传导压力,建立了责任制。组织省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督导组,不定期地深入有关市、县(市、区)和国有林场进行督导,并建立了国有林场改革进展月报制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指导国有林场改革。二是科学制定方案。山东省成立专题调研组,全面摸清了国有林场的基本情况、改革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形成的调研报告对开展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明确了国有林场公益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

江西

试点改革收获“三成果两经验”

江西省是全国国有林场改革整体推进省,试点改革着力转变国有林场发展方式,精心谋划,统筹推进,全面完成了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民生改善等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任务,为全国国有林场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成果一:坚持生态导向,明确界定国有林场生态责任和保护方式。林场规模得到合理优化,全省425个国有林场整合重组为216个,场均经营面积由5.8万亩提高到12万亩,为改革前的2.07倍。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确保长效发展,将定性为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的人员和机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和人力资源制度,初步建立了以岗位绩效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制度和以聘用制为主的新型用人制度,国有林场造林抚育和森林管护等工作已初步建立社会购买服务机制。

成果二:健全职工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民生得到切实改善。妥善安置富余职工,干部职工满意度高,全省林区社会总体保持平稳。事业性国有林场职工工资达到当地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同等水平,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出台了《未参保国有林场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关政策》《关于困难农林水企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等8项国有林场改革配套政策。

成果三:采取有效措施,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省级财政将国有林场公益林管护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亩20.5元,2015年市县财政安排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培育管护经费1.1亿元,全省国有林场木材采伐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十二五”期间,江西省国有林场年均森林采伐量减少242.13万立方米,天然林年均采伐量减少113.5万立方米。

经验一: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各有关单位全力推动林场改革。省级人民政府成立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分工。连续3年将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与11个设区市签订了国有林场改革目标责任状。省发改委、省住建厅将国有林场职工危旧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省财政厅筹集了4.86亿元改革配套资金;省人保厅负责落实社保政策;省林业厅建立厅长挂片包干责任制,分工督导市县改革工作。

经验二:将国家的政策要求同江西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科学组织推动。合理确定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市县贯彻落实有刚性遵循,同时考核评判有明确标准。坚持从严审批方案,对改革方案逐县审批,确保了改革的正确方向。同时着力加强指导督查,建立了信息通报制度,成立了10个督导调研组。严格实施验收倒逼,率先制定了《全省国有林场改革评估验收办法》《国有林场改革省级评估验收工作方案》,在设区市预评估验收的基础上,逐县进行改革评估验收。

湖南

多措并举保生态保民生

湖南省作为全国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整体推进省,认真实施《湖南省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方案》,试点改革坚持求深度、求广度,以4项措施、4条经验着力转变国有林场发展方式。

措施一:坚持公益方向,理顺管理体制。将全省208个国有林场全部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其中公益一类事业单位191个,公益二类事业单位17个,完成了单位属性变更登记。全省国有林场核定事业编制14177个,较改革前精简编制33.19%。人员、机构和续保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

措施二:加大政策扶持,民生全面改善。完成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51775户,实施了国有林场饮水安全工程,开展了国有林场电网改制和改造工作,林场电网基本移交大电网,国有林场公路基本纳入当地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省财政每年安排预算补助国有林场职工养老保险续保费用。全省国有林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了全覆盖。依据相关政策为部分林场职工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通过转岗就业、内部退养、政府购买服务等途径,原本下岗失业人员全部实现了再就业。

措施三:创新发展机制,保护森林资源。落实了国有林场法人自主权,完成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将资源管护水平与林场管理人员的绩效直接挂钩,形成了能者上、劣者下、奖勤罚懒的良性机制。建立了以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森林资源监管机制,严格实行森林资源限额采伐制度,“十二五”期间,下达木材生产计划较采伐限额少113.41万立方米,全省国有林场实现净增活立木1000万立方米。

措施四:实现政事分开和事企分开。国有林场57所场办学校、87所场办医院全部剥离,教师、医护人员完成转编。337个代管村实现剥离。

经验一:重视程度高。省政府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省委副书记、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11个厅局为成员的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主要省领导多次参与实地调研。

经验二:部门联动强。省编办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国有林场改革中涉及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调整工作的通知》,统筹解决编制问题;省发改委出台专门文件,将国有林场纳入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范围;省财政厅安排资金用于林场职工购买养老保险,将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国家补助从每亩7元提高到每亩10元;省林业厅建立厅长分片包干制,加强督导。

经验三:方案制定实。各地改革办在制定改革方案时,既体现上级要求,又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体现地方特色。在具体操作上,先行调研,摸清家底;积极试点,积累经验;顶层设计,量力而行。

经验四:宣传动员细。让职工明白国有林场改革是大势所趋,早改革早受益、晚改革晚受益、不改革不受益。改革的目的是保生态、促民生,而不是甩包袱。

河北

完成目标任务改革尚需深化

根据《国有林场改革试点验收办法》,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工作小组通过对河北省改革试点地区承德市听取汇报、现场查验打分、开展职工满意度座谈等方式综合评估,河北省国有林场改革试点验收结果评定为合格。

河北省认真实施《河北省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方案》,紧紧围绕保生态、保民生两大改革目标,加强领导,全力推动,继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基本完成了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改善民生等改革试点任务,形成了三点主要成效。

管理体制初步理顺,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河北省成立了承德市国有林场管理处,负责全市国有林场管理。管理体制由原来的县管改为市县共管、以市为主。试点范围21个国有林场界定为公益型林场,核定事业编制1017名。两县国有林场管理机构得到强化,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部停止,有林地面积增加2.3万亩,林木蓄积增加60万立方米。

有效推进政事分开,初步建立公益林管护机制。初步实行了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明确了岗位职责和条件,共设立管理岗位122名,专业技术岗位357名。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晋升职务和兑现有关待遇的重要依据,通过绩效挂钩,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形成干事、务实、高效的良好工作氛围。初步建立了政府购买国有林场公益林管护、抚育等服务机制,近3年共支出4600万元。

职工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一是职工工资水平达到每月3500元,较改革前提高了75%,达到当地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同等水平。原由林场负担的退休人员津贴补贴费用全部纳入社会统筹,由社会保障部门统一发放,拖欠的“五险一金”全部补缴,职工社会保险实现了应保尽保。二是改革补助资金及时到位。2015年,两县财政列支2417万元改革补助资金。三是住房条件大幅改善,丰宁、隆化两县分别在县城完成1016户、813户安置工作。四是富余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富余职工通过自然减员、职工自愿提前离岗等方式,均得到妥善安置,职工队伍稳定。

目前,河北省国有林场改革工作还有部分内容需要进一步完成,一是在丰宁县和隆化县国有林场确定为公益型林场后,需要进一步明确是公益一类或公益二类的性质。二是国有林场路、水、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两试点单位21个国有林场中有4个营林区不通公路、不通电、饮水不达标。三是人员结构不合理。30岁以下职工仅占职工总数的5%,有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10%,技术和管理人员断档问题比较突出,职工老龄化日趋明显。

 中国绿色时报2016-6-15

 

 

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行动要点 文章下载

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行动要点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努力增强碳汇功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和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大机遇和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明确提出了2020年和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为落实行动目标,研究制定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13—2020年)》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为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相关行动目标、战略规划,统筹做好“十三五”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确保林业“双增”目标如期实现、林业增汇减排能力持续提升,充分发挥林业服务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大局的作用,特制定本行动要点。

一、“十二五”工作进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明确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强调要努力增加森林碳汇,在2005年基础上,到2020年森林面积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提出“十二五”期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新增森林面积1250万公顷;森林增长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考核内容,增加森林碳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责任考核评估;林业还是气候谈判的重要议题之一。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林业的积极作用日益彰显。

按照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总体部署,围绕落实《“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十二五”行动要点》确定的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重要进展。五年来,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组织管理机构日趋健全,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增强。五年来,通过大力造林、科学经营、严格保护,森林资源稳定增长,增汇减排能力稳步提升。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年)结果:我国森林面积已达2.08亿公顷,完成了到2020年增加森林面积目标任务的60%;森林蓄积量151.37亿立方米,已提前实现到2020年增加森林蓄积量的目标;森林覆盖率由20.36%提高到21.63%;森林植被总碳储量由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的78.11亿吨增加到84.27亿吨。五年来,我国森林资源持续增加,湿地保护不断加强,林业碳汇功能稳步提升,为应对气候变化、拓展发展空间、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也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强,林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有待提高。二是地方林业主管部门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工作力度还有待加强。三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和技术人才紧缺,缺少“牵头人”和“领军人”,亟待进一步加大培养力度。四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专项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尤其西部省区,投入更少,难以满足工作需要,急需加大投入。五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科研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科研支撑能力弱,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

二、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看,在相关国际进程中,林业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林业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谈判中,林业作为重要谈判内容之一,共识越来越多。目前,多数国家赞成在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协议中继续充分发挥林业作用。研究表明,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经上升至全球第一,减排压力与日俱增。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能源消耗仍将呈增长趋势,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还将持续增加。缓解减排压力,拓展发展空间,林业可以有所作为。我国还有相当数量的宜林地,60%—70%的森林正处在中幼林龄,湿地保护与恢复力度持续加强,具备了碳汇能力继续增加的有利条件。发挥林业作用,参与国际气候进程,既是重大挑战,也是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重要机遇。因此,推进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必须更加注重运用国际视野,更加注重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更加注重国际谈判与国内工作协同互动。

从国内看,我国正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高发频发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这方面,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必须增汇减排协同推进。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发布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和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提出了2020年和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出台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在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和碳排放权交易等制度建设。国家林业局党组历来高度重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将其作为建设生态文明、服务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大局的重要内容,摆上了林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位置。这些重大决策部署,为“十三五”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升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成为“十三五”的硬任务和硬要求。

三、“十三五”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为总目标,以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总体部署和实现林业“双增”为总任务,以增加林业碳汇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扎实推进造林绿化,着力加强森林经营,强化森林与湿地保护,扩面积、提质量、多固碳,不断增强林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为维护生态安全、拓展发展空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坚持林业行动目标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规划相衔接。坚持减缓与适应协同推进。坚持增加林业碳吸收与减少林业碳排放同步加强。坚持国内工作与国际谈判互为促进。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林地保有量达到31230万公顷,森林面积在2005年基础上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65亿立方米以上,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95亿吨左右,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不断提高。到2020年,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组织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计量监测体系更加健全,基础能力和队伍建设有效夯实,林业服务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大局的能力明显增强。

四、主要行动

(一)增加林业碳汇。一是全面落实《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组织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扎实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突出旱区造林绿化,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统筹做好部门绿化和城乡绿化,积极开展碳汇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碳汇。二是编制实施《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5-2050年)》,推进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大力开展森林抚育,加强森林经营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森林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固碳能力明显增强。三是严格自然湿地保护,积极推进出台《湿地保护条例》,建立湿地保护制度,加强湿地保护体系建设,完善湿地保护基础设施,遏制湿地流失和破坏,稳定湿地碳库。四是积极推进木竹工业“节能、降耗、减排”和木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改善和拓展木竹使用性能,提高木竹综合利用率,健全木竹林产品回收利用机制,增强木竹产品的储碳能力。

(二)减少林业排放。一是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严格落实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坚决遏制林地流失势头,科学确定采伐限额,改进林木采伐方式,严厉打击滥采乱伐,减少林地流失、森林退化导致的碳排放。二是健全和完善森林火灾预警与响应机制,提升森林火灾监测、火源管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减少火灾导致的碳排放。三是实施《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建设规划(2011—2020年)》,强化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减少有害生物灾害导致的碳排放。四是建设能源林示范基地,培育能源林,推进林业剩余物能源化利用,提升林业生物质能源使用比重,部分替代化石能源。五是推进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鼓励并推广节水、节能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六是实施机关节能改造,认真抓好节油、节水、节电、节气工作落实,提能效,降能耗,创建节能机关。

(三)提升林业适应能力。一是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良种培育,加大林木良种选育应用力度,提高在气候变化条件下造林良种壮苗的使用率。二是坚持适地适树,提高乡土树种和混交林比例,优化造林模式,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优质健康森林。三是加强森林抚育,调整森林结构,构建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强抵御气候灾害能力。四是实施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开展重点区域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恢复湿地功能,提升湿地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五是加快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有效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优化沙区人工生态系统结构,增强荒漠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六是加强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强化景观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开展适应性管理,提升气候变化情况下生物多样性保育水平。七是保护国家级野生动植物,拯救极小种群,提高气候变化情况下重要物种和珍稀物种适应性。

(四)强化科技支撑。一是结合国家低碳发展宏观战略和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开展《2020年后林业增汇减排行动目标研究》,提出2020年后我国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落实方案。二是紧跟气候变化国际国内进程,聚焦林业应对气候变化重大科学问题,加强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及适应对策等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研究,切实加强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三是积极协调推进建立全国林业碳汇技术标委会,加强林业碳汇技术标准管理,适时出台实际需要的林业碳汇相关技术规范。四是推进生态定位观测研究平台建设,做好生态效益评价和服务功能评估工作,不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

(五)加强碳汇计量监测。一是着力加快推进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调推进碳卫星立项,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库和参数模型库,出台森林、湿地、采伐木质林产品固碳测算技术规范,建成全国统一的、符合国际规则和国内实际的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实现定期更新监测数据、计量报告结果。二是加强全国和区域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中心能力建设,进一步规范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单位的管理,培养造就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技术队伍,提升技术支撑能力。三是深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技术指南研究,组织做好第三次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信息通报林业碳汇清单编制。四是抓好温室气体排放林业指标基础统计、森林增长及其增汇能力考核工作。

(六)探索推进林业碳汇交易。一是积极参与国家碳交易相关顶层制度设计,探索建立林业碳汇交易制度,发挥林业碳汇抵减排放的作用。二是抓好《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组织开展林业碳排放配额制度研究,探索通过配额管理,推进林业融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三是积极探索推进各类林业增汇减排项目试点,鼓励通过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机制开展林业碳汇项目交易。四是深入调查研究,总结推广林业碳汇交易经验。通过碳汇交易制度,不断完善森林、湿地生态补偿机制,为实现国家增汇减排目标作出贡献。

(七)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是按照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工作统一部署,建设性参与林业议题谈判,做好林业在减缓、适应、资金和核算规则等方面的研究。二是进一步加强谈判队伍建设,抓好谈判对案研究工作。三是深度参与IPCC相关评估报告和技术指南的研究制定,反映中国林业最新科研进展。四是密切关注气候变化有关国际进程,积极探索推进REDD+项目试点。五是认真谋划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下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合作需求,积极推进务实合作。六是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双边、多边技术交流,推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走出去,引进来”,实现互利共赢。七是按照第七轮中美战略对话成果清单要求,抓好中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下的林业合作。八是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合作,注重合作成效。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把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林业现代化的重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地方各级特别是省级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机构、专家咨询机构、技术支撑单位及运行机制,明确职责分工,搞好协调配合,创新工作方法,狠抓任务落实,确保完成本行动要点确定的各项任务。

(二)完善政策法规。要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法规政策研究,积极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研究、《森林法》修订、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制定等立法工作,推进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法制化,构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保障体系,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在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改革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过程中,突出其在林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研究制定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制度建设名录清单,积极探索推动林业碳汇生产、交易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不断提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

(三)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推进把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有关任务目标纳入各级政府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林业建设有关规划,建立长期稳定的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促请各级财政切实加大林区道路、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碳汇计量监测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林木良种培育、造林、森林抚育、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补贴及森林生态效益、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加快建立荒漠生态效益补偿和防沙治沙奖励补助机制,完善森林保险、林权抵押贷款等政策。尤其要加强对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保持资金投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确保碳汇调查核算、队伍培养、人才培训、科普宣传等工作正常有效开展。

(四)探索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考核评价。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任务及林业发展规划为依据,以林业生态资源监测和评估、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为支撑,配合国家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做好对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中森林碳汇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积极探索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地方党政领导林业建设目标责任制,建立生态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对森林碳汇等重要目标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地方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应对变化工作优劣的重要依据。

中国采购与招标网2016-6-22

 

 

绿色发展中国林业大有作为 文章下载

绿色发展 中国林业大有作为

6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2016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的通知,确定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节能领跑 绿色发展”;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为“绿色发展 低碳创新”。通过宣传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加快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众所周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和工业化对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全球正面临森林大面积减少、土地沙漠化扩大、湿地退化加重、物种加速灭绝、水土严重流失、干旱洪涝灾害频发和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危机,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资源环境承载力逼近极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粗放型发展方式不但使我国能源、资源不堪重负,而且造成较大范围雾霾、水体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等突出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林业是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有效途径

全球陆地约1/3的面积被森林所覆盖,森林是陆地最主要、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增汇减排等独特的生态功能。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高度肯定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指出林业具有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是未来30年-50年增加碳汇、减少排放的成本较低、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据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贮存了约2.48万亿吨碳,其中约1.15万亿吨碳贮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占总量的46.37%。无论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还是坎昆、德班、华沙、利马气候大会,“减少毁林、减少森林退化、加强造林和森林保护、重视森林可持续经营,以增加碳储量”的提议,被大多数国家认同,并成为共同的目标。2015年底召开的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继续将森林作为2020年后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并将森林及相关内容作为单独条款纳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强调实施林业措施时同时关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非碳效益。科学运用林业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气候变化治理进程中的最大共识。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林业建设。在2009年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上,就强调发展林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同年9月22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庄严承诺,提出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方案,即在2005年基础上,到2020年森林面积将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林业“双增”)。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新的形势任务,林业肩负的任务更重,使命更光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生态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大局。强调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绿色食品、环境优美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林业部门深入学习和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求,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林业功能定位正在实现历史性转变;坚持严格保护,天然林资源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坚持系统治理,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改革创新,林业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坚持共享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全面提升,在维护森林生态安全、推动绿色发展和提供生态产品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与此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引领和实践推动下,主动适应新常态、开辟新业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绿色食品、森林休闲旅游、健康保健等林业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林业发展活力,为国家创造和积累生态资本和绿色财富,促进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中国林业勇于肩负新使命,迎接新挑战。

中国林业为绿色低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十二五”以来,全国林业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保护和修复“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紧紧围绕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紧紧围绕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迫切期待,忠实履行林业承担绿色发展的历史重任,为我国绿色发展、低碳节能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实现森林面积持续增加和质量持续提升。在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行动的同时,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稳步实施,森林面积快速增加。以森林抚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森林经营,林分结构不断改善,森林质量不断提高,初步探索出一条与国际接轨且更加符合中国林情的多功能森林经营道路。“十二五”,期间全国共完成造林4.5亿亩、森林抚育6亿亩,分别比“十一五”增加18%、29%。

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调查结果,我国森林面积已达2.08亿公顷,完成了到2020年增加森林面积目标任务的60%;森林蓄积量151.37亿立方米,提前实现到2020年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的目标;森林覆盖率由20.36%提高到21.63%;森林质量总体上不断提高,每公顷蓄积量比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增加3.91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增加0.28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由78.11亿吨增加到84.27亿吨,全国森林年生态服务价值达12.68万亿元。人工林面积继续保持世界第一,我国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森林城市和森林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23个省(区、市)的96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130多个城市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6.3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16平方米,比2011年增加1.98平方米。城市公园数量达1.37万个。城市绿化美化了人居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改革举措和保护手段综合发力,绿色发展的支持和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启动。在2014年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开展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的基础上,2015?年天然林停伐范围扩大到内蒙古、吉林重点国有林区,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全部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通过深化林业三大改革,调动了林权所有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有助于为加强生态保护、促进绿色发展积累资源基础。

构建了国家、省、县三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体系,建成了全国林地“一张图”,启动了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林地保护管理时效性明显增强。制定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划定并严守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四条生态保护红线。全国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5‰以下,重大灾害危害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2009-2013年)显示,全国湿地面积5360.26万公顷,与第一次调查相比,受保护的湿地面积增加525.94万公顷,达到2324.32万公顷。全国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土地沙化趋势整体得到初步遏制。全国林业系统累计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189处,面积1.25亿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9处,面积7874万公顷。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大,大熊猫、东北虎、朱鹮、藏羚羊、扬子鳄等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重视发展林业产业,夯实绿色发展基础。林业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不断增加,林产品贸易跃居世界首位。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2.28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5.94万亿元,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林业主要产业带动就业人数5247万人。木材加工产能持续扩大,经济林产业快速发展。森林等自然资源旅游蓬勃发展,建立各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4300多个,面积2300万公顷。2015年林业旅游与休闲人数达到2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700?亿元。林产品进出口额从2010年的963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385亿美元,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贸易第一大国。同时绿色发展潜力彰显,实现林业产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

积极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加强节能减排科技支撑,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道路。出台了《全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2011-2020年)》,颁发了能源林、灌木原料林可持续培育指南,小桐子、文冠果、山桐子、无患子等能源林树种的可持续培育指南等系列技术文件,以提高能源林建设技术水平。积极开展林业生物能源示范,在湖南、内蒙古和福建等省区开展了“林油一体化”“沙林电一体化”“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为资源综合开发、碳电热肥联产、生物柴油和木质颗粒燃料生产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为国家的绿色低碳发展,探索了可再生能源持续供应的现实渠道。

加强木竹产业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制造技术研发等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仅针对延长木材使用寿命,减缓碳释放和减少碳排放,重点推广的环保型防腐木竹材生产、耐久型热处理木材和废弃木竹质原料收集与工业利用等关键技术,防腐木材延长木材的使用寿命5-6倍,年利用废弃木竹材1.2亿吨以上,每年就有效封存或减缓释放的碳可达7000万吨以上。科技在林业节能减排领域的应用,有力提升了节能减排的效率。

大力推进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服务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碳交易工作。编制了《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在全国实施了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工作,在重点省份开展泥炭沼泽碳库调查,完成了样地调查、数据收集和分析、汇总工作,完善了森林和湿地基础数据库和参数模型库,为科学及时提供林业行业碳源、碳汇信息,服务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制定碳汇政策奠定了基础。主动参与国家碳市场建设顶层制度设计,研究提出了林业纳入碳交易的政策建议。出台了《关于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政策要求。推动北京等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相关制度设计中,明确林业碳汇项目可以通过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抵消机制,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组织编制了《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等4个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为林业碳汇进入即将启动的全国碳市场交易奠定了基础,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截至2016年6月底,履行相关交易程序的林业碳汇项目近70个。

创新宣传途径,普及绿色碳汇低碳发展知识。每年都要制定《林业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工作安排与分工方案》,对宣传工作作出安排。依托中国林业政府网,连续4年举办“绿化祖国·低碳行动”植树节。面向全国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连续举办10期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暨碳汇计量监测培训班,实现培训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气象局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应对气候变化媒体培训班。与有关地方政府合作连续3年举办以传播林业碳汇知识、宣传绿色发展理念为目的的中国绿色碳汇节。加强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网的运行和维护,积极宣传报道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有关政策措施、技术规范、相关知识,让公众及时了解有关工作动态和国际国内热点资讯。编写了《林业碳汇与气候变化》等4本中英双语生态文明校本教材并进入北京的中学课堂。在地球日、节能周、低碳日统一谋划开展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宣传活动;今年的节能宣传周,有零碳创意馆等2家志愿者工作站应邀参加国家发展改革委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专题展览。连续4年成功申办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边会,在“中国角”举办系列林业碳汇主题研讨,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努力和贡献,受到国内外机构、新闻媒体的普遍关注。动员企业捐资开展并组织实施2014年APEC会议周碳中和林项目,以及2011年到2016年中国绿公司年会碳中和林等41个会议、活动、公务出行的碳中和造林项目。这些项目成为创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有益探索,为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实践、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渠道,也是林业推动绿色发展的具体体现。

绿色低碳发展对中国林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绿色发展是国家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是对我国国情和世界发展潮流准确深刻把握作出的战略抉择。绿色发展迫切要求林业承担起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夯实生态根基的重大使命,加大力度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增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绿色发展迫切要求林业承担起创造绿色财富、积累生态资本的重大使命,以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不断提高森林、湿地、荒漠、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价值和公共服务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郑重承诺,为实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目标,到2030年我国森林蓄积量要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气候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

“十三五”时期,林业行业广大干部将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增绿增质增效为基本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加强资源保护,加快国土绿化,增进绿色惠民,强化基础保障,扩大开放合作,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林业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生态承载力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天然林、湿地、重点生物物种资源得到全面保护,林地保有量达到31230万公顷,森林面积在2005年基础上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65亿立方米以上,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95亿吨左右,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不断提高。林业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稳定在17%以上,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

林业生态公共服务更趋完善。绿色惠民、公平共享、服务水平不断增强,优质生态产品和林产品更加丰富。森林年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5万亿元,林业年旅游休闲康养人数力争突破25亿人次,国家森林城市达到200个以上,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林业民生保障更为有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林业职工和林农收入不断提高,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国内木材储备供应能力显著提高,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8.7万亿元。

林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林业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成为绿化国土和林业建设的主力军,集体林业活力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和依法治林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林业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中国林业网2016-6-30

 

 

满归林业局党委“查短补短”提升基层党建水平 文章下载

满归林业局党委“查短补短”提升基层党建水平

“老包,你这兼职支部书记这回有“操心费”了,每月50元的岗位补助。”“嗯哪,不好好干都对不起组织了。”下班路上,满归林业局河西林场总支书记李广录与行政股长兼机关支部书记包旭民边走边聊。

日前,这个局党委正在制定《关于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明确规定,通过民主选举、上级组织任命、分管领导兼任等方式,解决三级队段党支部书记配备问题,并对兼职支部书记给予每人每月50元的岗位补助;集中举办业务学习培训班,补齐支部书记业务能力不强,文化水平较低“短板”;完善三级党支部考核体系,将支部功能是否充分发挥,支部活动能否顺畅开展,与直属总支(支部)党政领导奖惩挂钩。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党组织的“火车头”动力强,党的执政根基才能坚如磐石。所以,我们注重激发支部书记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严管的同时,从关心关爱的角度给予一些待遇,给他们鼓劲儿。”这个局党委书记米平华说。

今年以来,这个局党委围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这条主线,推进“强基工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抓基层、打基础上来,紧盯薄弱环节,着力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全力提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为摸清“实底”,消除基层党建“盲点”,党委书记亲自带队,组织包片领导、党群部门负责人成立调研组,深入基层各单位,采取听取汇报、实地察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各党总支、支部及三级队段党支部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并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强基工程”开展情况进行督导。

经过8天的紧张调研,发现虽然各总支、支部党建“红色引擎”作用明显,但直属党总支(支部)书记岗位缺失或党务干部兼任行政职务、队段党支部书记文化水平偏低和业务能力不强、党支部缺少活动阵地和设备设施,部分行政领导“一岗双责”落实不到位、个别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等方面问题凸显,成为基层党建工作中的突出“短板”。尤其在现有37个三级党支部中,31名支部书记为兼职,虽然专业技术水平较高,但缺少党务工作经验和系统理论知识武装,又忙于行政事务多,使党建整体工作受到了影响。

针对梳理出的“短板”,他们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集体会诊”,逐条落实整改措施。同时,他们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把握“以上率下”、“学什么”、“如何学”、“解决工学矛盾”四个重点,严肃三级组织生活,补齐基层组织“乏力”的短板。

据了解,从强基固本到锐意创新,这个局党委通过党建项目化管理、“融入式”工程,破解党建工作“瓶颈”问题,使党的声音无处不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处处体现,为基层党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当前,“查短补短”已在全局20个总支(支部)中全面铺开。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他们建立了民主推动机制、落实了激励保障机制。随着一个个体制机制“组合拳”频频打出,各总支、支部抓党建的底气更足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得到强化、提升。

中国绿网2016-6-15

 

 

福建省:关于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六条措施 文章下载

福建省:关于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六条措施

为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业发展,带动林农脱贫致富奔小康,促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清新福建”建设,特提出如下措施:

一、着力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加快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建设。积极指导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编制并实施森林经营方案,其培育的短轮伐期用材林,主伐年龄自主确定,在确保及时更新的前提下,采伐指标优先安排。支持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参与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优先享受造林和森林抚育补贴、贷款贴息、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林下经济发展补助等扶持政策。鼓励农户流转承包林地,促进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工商(市场监管)部门要依法做好家庭林场市场主体的登记和营业执照发放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社享有的税费优惠政策,符合相关条件的家庭林场给予同等享受。增加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中的林业专业合作社数量,将家庭林场纳入家庭农场补助范围。制定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标准化建设方案,每年评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依法经营的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省级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2016-2020年,全省每年新增林业专业合作社200个、家庭(股份)林场100个以上。

责任单位:省林业厅、财政厅、农业厅、国土厅、工商局、地税局、国税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二、加大金融支持林业发展力度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优先安排信贷资金,加大林业贷款投放,积极探索林业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破解林农贷款难题。简化放贷手续,鼓励对林农小额林权抵押贷款实行“免评估”。加快开发适合营造林需要的贷款品种,使信贷产品与林业生产周期相适应。推广林权抵押按揭贷款业务,最长贷款期限可达30年。拓展可抵押林权范围,将中幼林、毛竹、果树、设施花卉、苗木等纳入抵押物范围。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对林权收储、担保机构担保的林权抵押贷款,利率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惠。探索开展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允许生态公益林所有者将未来若干年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益权质押给银行,银行给予信贷支持,用于林下经济等林业产业发展。推进森林综合保险、设施花卉种植保险,依据保险合同约定及时开展理赔,确保受灾户足额获得赔款,用于恢复生产。

责任单位: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银监局、福建保监局

三、完善林权抵押贷款风险防控机制

构建评估、保险、监管、处置、收储五位一体的林权抵押贷款风险防控机制。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建设和管理,每年评选一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满意度高的评估机构,并向社会公布。对林权抵押贷款,鼓励开展贷款全额森林保险,有条件的地方可给予适当的保费补贴,化解抵押物风险。加强抵押林木保护,探索将抵押林木委托第三方监管。引导资产管理机构参与林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贷款出险后,由资产管理机构优先从银行收购抵押林木,并依法处置,符合采伐条件的,林业部门优先予以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不符合采伐条件的,由不动产登记部门依法给予办理不动产登记。加快林权收储机构建设,有条件的设区市和重点林区县(市、区)都要成立林权收储机构,并规范林权收储机构管理,充分发挥收储、担保、服务等功能作用。林权收储、担保机构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担保的,按照人民银行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30%以下收取担保费,用于维持机构日常运行。林木收储中心和林业担保机构为林农生产贷款提供担保的,由省级财政按年度担保额的1.6%给予风险补偿。至2020年,全省成立政府主导为主、规范有效运转的林权收储机构50个以上,实现重点林区全覆盖,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责任单位:省林业厅、财政厅、农业厅、国土厅、物价局、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银监局、福建保监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四、加强重点区位森林资源管护

加快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推广“乡聘、站管、村监督” “村推、乡审、村聘用”等专职护林员管护和政府购买服务管护模式。继续推进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置换、赎买、收储、合作等改革试点。推进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改造提升,在与林权所有者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允许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铁路、公路干线两侧和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两岸规定范围内的重点“三线林”除外)中个私所有的桉树、马尾松等人工林有计划地参照一般商品林的规定进行改造提升,伐后及时组织营造珍贵乡土阔叶树种,通过生态公益林布局调整,逐步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积极对接国家天然林保护政策,探索建立天然林禁伐补偿制度。建立和完善省、市、县政府分类补偿、分级负担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区)加强生态建设,可依法将重点生态区位的商品林划转为生态公益林,纳入市、县(区)级生态公益林进行管理。

责任单位:省林业厅、财政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五、科学发展林下经济

制定林下经济发展项目管理办法,鼓励发展林下种植、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旅游,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林下养殖。鼓励社会资金采取入股、合资、合作等方式,投资发展林下经济。各地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下经济主导产业,努力形成“一县一业”“一县一品”或“一乡一品”的格局,做大林下经济产业规模。要根据当地林下产品生产情况,引进相应的食品、药品、保健品等加工企业,采取订单、合作等方式,推进林下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鼓励林下经济经营者积极创建品牌,提高林下产品知名度。结合农村电子商务工作,鼓励开展林下产品网上零售批发和产销对接等电子商务,拓展“网上直销”和“时令预订”等业务,拓宽林下产品网络销售渠道。林业和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林下经济实用技术指导,提高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能力。至2020年,全省林下经济基地面积达1000万亩。

责任单位:省林业厅、财政厅、农业厅、商务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六、健全林业服务体系

各地要加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人员队伍和基层林业站建设,进一步健全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做好改革指导和服务工作。完善县级林业服务平台功能,为林农提供政策咨询、林业审批、资源评估、信息发布、价格指导、交易引导等服务。规范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等中介机构发展,鼓励造林、管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社会化专业服务组织建设,探索开展政府购买林业公益性服务试点。加强林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并将调处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评内容。实施“互联网+”林业行动,依托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等,加快推进林业电子商务、林业产权交易等平台建设,增强网络平台的综合服务功能。依托“数字福建”遥感平台和政务空间云服务平台,推进卫星定位、遥感影像、无人机、红外照相等技术和装备在森林资源调查、林业灾害监测监控中的应用,提升森林资源管护能力。建立联网共享的森林资源、权属、经营主体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方便群众查询利用,提高林业信息化水平。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6-16

 

 

阿克塞县林业局积极树立“党建+”理念全面推进林业工作 文章下载

阿克塞县林业局积极树立“党建+”理念全面推进林业工作

阿克塞县林业局牢固树立“党建+”理念,积极推进林业工作。

一是强化党支部作用发挥和党的领导。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

二是加强机关效能及干部作风建设。在理清工与学关系的同时,积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开展,始终将如何学好党章党规、学好系列讲话,做好合格党员”这一大主旨放在首位。积极培育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四个看齐意识以及自觉做先锋引领、模范带头人的意识。单位在深入分析单位干部作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制定整改落实措施的同时,将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放在首位,基本上做到了学用结合、以学促做,知行合一。

三是提升城市绿色资源质量。重点围绕创建阿克塞县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建设规划、打造“大敦煌圈”一站式旅游服务终点站项目、阿克塞县防沙固沙林、荒林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重点项目,力大气力做足功夫力争早日完成对以上项目的造林规划。

四是壮大林果业特色产业。适时、适宜的扩大现有大枣种植产业建设的力度,积极做好技术引进,服务保障及相关政策支撑,着力为全县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五是加强绿色生态资源保护管理。严守森林和林地、湿地、物种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对县域内森林资源监管力度,确保阿克塞县绿色生态资源持续稳步增长,健全完善林业应急防控的相关机制,坚持把建管并举放在第一位、以预防为主,维护好阿克塞县绿色生态的稳定。

六是围绕做好党建支撑创建平安和谐单位建设。依托党建平台及相关工作措施,着重将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及信访维稳工作融会贯通,积极推动平安单位创建工作。

酒泉市林业局2016-6-6

 

 

构建国有林场党建工作科学考核评价机制的思考 文章下载

构建国有林场党建工作科学考核评价机制的思考

国有林场基层党组织是党在林场的领导基础,是国有林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构建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国有林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国有林场党建工作的有力举措,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现代林场建设的内在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国有林场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能有效地提高国有林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近年来,塞罕坝林场对构建基层党建工作科学考核评价机制进行了实践,认真总结了构建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的主要做法与成效,客观分析了目前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探讨了进一步构建塞罕坝林场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的办法和途径。

一、基层党建工作科学考核评价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塞罕坝机械林场总经营面积140万亩,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森林覆盖率80%,全场共有在职职工2000余人;场实行总场、分场、营林区三级管理;场设18个职能科室、7个直属站(院、所、部、庭),下辖6个林场、森林旅游开发公司等12个正科级独立核算单位;场党委下设2个总支、2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498(其中离退休党员108名)。

近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构建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有力促进了林场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一)合理设置内容标准,构建考评体系。结合林场基层党建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全场的中心工作,科学制定林场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分细则,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党支部自身建设等5项、20个方面进行量化,使党建工作的考核评价由以前的模糊定性向准确定量转变。总场党委每年年初都与9个独立核算单位党支部签订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党组织“一把手”负总责。同时还将部分党建考核工作目标纳入到总场对各单位、各科室的共性考核目标当中,总场场长与各单位行政负责人签订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为切实开展好党组织的各项活动,每年都将年度内开展的重要党群活动临时纳入年度党建考核目标。近几年来,总场党委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结合林场的中心工作,深入开展了进一步发扬塞罕坝精神活动、制度落实年活动、四型机关建设活动、解放思想大讨论等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从而构建起了 “以目标为牵引、以活动为载体、以责任为纽带、以考核为保障”的考评体系,推动了全场基层党建工作和各项工作。

(二)合理界定考核对象,加大民主考评权重。总场党委把9个设专职党支部书记的单位作为党建工作考核对象,依据党建目标责任书的要求,由党委组织负责进行考核。机关党总支和塞罕坝住宅小区党总支参照考核《办法》负责所辖党支部的党建工作考评。党支部对党员实行目标管理百分制考核,按工作实绩、思想修养、组织生活、工作作风、其他工作、民主测评等六项要求打分,其中民主测评占20%。这样,使党建考评工作中形成了一级抓一级、支部考核党员的格局,有效激发了党支部“跳起来摘桃子”的进位意识。

总场党委在注重平时检查督促的同时,拓展渠道,确保在提高考核评价的“民主含量”上有新突破,逐步加大了基层职工对林场党建工作考核评价的权重,每半年进行一次测评,测评时邀请退休老干部、老工人、青年代表参加,全年民主测评得分按30%计入考核得分。

(三)加强规范管理,完善考评制度。一是半年考评制度。针对以往党建工作考评在年终“算总帐”,使问题成堆而无法补救的情况,我们结合半年督导检查对于党建工作半年和年终分别进行民主测评。二是述职述廉报告制度。要求每个单位的班子成员在年终述职述廉时,要把抓党建工作落实情况作为述职述廉的一项重要内容,接受支委会和党员干部的评议和监督。三是实行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党支部根据每个党员完成目标的情况,对党员进行具体的考核。这种考核可靠、实际、公平,有利于提高党员管理工作的效果;能促进党员把远大目标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促进党建工作同林场的各项工作的紧密结合,做到软任务硬化,总任务量化,保证把林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四是争先创优制度。总场党委把创先争优作为常态化制度,党建目标责任书明确要求各党支部围绕党建开展2—3次活动。各党支部结合林场工作特点,有的成立了以党员为骨干的“防火夜间巡护队”、有的成立了以青年党员为骨干的“精英特训队”,有的成立了以专家党员为骨干的“创新工作室”。这些党建活动的开展,有利地推动了全场的各项工作。

二、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我们对国有林场党建工作考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党建工作考评机制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但实践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亟待改进好完善。

(一)考评缺乏导向性。党建工作考评目的是通过制度本身具有的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建设先进的林场文化,“树立、培育、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在新的林业形势下和市场经济中壮大自己,提高竞争力”。而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对于为什么要开展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少数党支部和党员领导干部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使得工作中一手软、一手硬,重林业生产工作、轻党建工作;重工作实绩,轻软目标达标;重年终考核,轻动态考核;重考核,轻结果的问题仍然有不同程度地存在,从而削减了林场党建考评对各项工作的促进作用。在靠平时也存在依靠党支部第一责任人个人素质的高低和思想重视程度来决定党建工作位置的现象。没有把党建工作考评和干部最关心的问题想挂钩,从而弱化了党建工作考评的目标激励的导向作用。

(二)考评的指标设置不够科学。一是一些“软指标”缺乏科学度量。林场党建工作不同于造林、营林和木材在销售,可以进行数字化统计。由于党建工作突出推进了各项工作,考核指标设置缺乏这些“隐性”政绩的科学度量。二是党员干部个人工作实绩缺乏科学度量。对党员干部的考核只凭借半年和年终的民主测评打分来排名,组织测评时,凭印象打分,凭喜好打分,凭关系打分,敷衍了事等现象大量存在,使党建工作考评结果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评估主体臆断的色彩,影响了测评的公正性。三是正指标多负指标少。由于考核指标设置没有兼顾正指标和负指标,而部分考核小组成员也乐于“送人情”,对被考核单位实行“一碗水端平”,以致工作好坏无法通过考核来度量。在群众座谈中,许多座谈对象由于利益及利害关系所致,不愿、不敢、不能吐露真实情况,往往形成了个别谈话中“了解情况的不愿讲,不了解情况的讲不出”的局面,导致了考评的模糊化。

(三)考评的奖惩不明确。从目前看,还没有制定合理使用党建工作考核结果的相关制度,由此导致党建工作为了考核而考核,考核与考核结果的运用形成“两张皮”,考核结果运用仅体现在精神和物质层面,而对党员干部最关心的政治待遇以及提拔、降职、留任、调出等相关性不强,对党员干部起不到普遍激励的作用。另外,我们合理、及时、准确运用考核结果的意识还有待加强,缺乏对表现优秀的正面典型的宣传以及对问题严重的反面典型的剖析,使考核工作走了过场,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管理、监督作用。对实绩突出的给予了奖励,对其个别实绩一般和较差的应如何惩处没有制度,从而使考核结果的运用缺乏针对性。

三、构建基层党建工作科学考核评价机制的对策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在全国林业党建研讨会上指出:林业党建工作一定要围绕中心搭建平台,设计载体,做到有针对性、创新性、趣味性和实效性,才能增强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好地为中心工作服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认为,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的完善,也要紧紧围绕林场的中心工作,要有针对性,增强创新性和趣味性,确保实效性。

(一)健全动态考评机制,考评工作常态化。多年来采用的半年、年终等定期考核方式,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静态考核,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但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动态考核的力度,通过听取阶段性情况汇报、开展明察暗访、加强督查巡视等措施,进行不定期的随机考核,全面了解党建工作的真实情况,为年终总评提供第一手资料。对考核对象提供的相关资料和群众反映的情况和问题,要采取实地了解、随机询问、明察暗访、面对面谈心等方法和途径进行全面掌握,避免应付检查考核的现象发生。

(二)科学合理的设置考核目标。考核指标设置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要突出中心工作,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党员干部所履行职责的不同,按岗、按职、按责提出不同的考核要求。考核实施前,考核的内容、程序、方式等,应反馈给党支部和相关责任人征求意见。同时,考核评价结束后,考核组要以书面形式向考核评价对象反馈考核结果,反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主要业绩、存在的主要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考核评价中需要核实的群众反映的有关问题以及民主测评、推荐得票及群众量化评价得分等,以便被考核单位进行核查,促进其改进工作。

(三)加强考评工作的民主和透明。要保证考核情况的真实、可信,必须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职工。一是召开述职大会必须要广泛吸收各方面的职工代表参加,参加范围应有林场场部机关干部、各营林区主任、各党小组组长,老干部代表、职工代表等。力求使评价主体的“针对性”要强,要体现测评结果的“公正性”。二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广开言路,考核过程中参会人员要随机抽取人员座谈,座谈面要尽可能广泛,对职工反映的意见要认真进行核查。可以面对面的和职工交心谈心,听一听职工的真实声音。三是考核结束后要将综合考评结果、名次和等次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四)以奖惩激励正确引导。考核结果能否得到充分运用是保证考核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也是党员领导干部是否重视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把林场党建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干部管理使用的重要依据,使考核结果与党员干部的政治待遇、升降去留、年度考核挂钩,做到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有机结合,考绩与评人、用人有机结合,与促进工作有机结合,避免一手软、一手硬,重业务、轻党建。党建工作考核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对考核评价主体不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造成考核失察、工作失误的;对考核评价对象有意制造虚假数据、提供虚假情况,或对上级党组织交办的基层组织建设责任范围内的事项借故拒不办理的;对直接基层党组织工作不研究、不部署、不检查而贻误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解决不力,造成群体上访、聚众闹事或其它重大事件的,都要要实施相应的责追究。

国土资源网2016-6-29

 

 

关于神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续产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文章下载

关于神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续产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后续产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省林业厅《关于转发国家林业局全国集体林地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通知》和市林业局《榆林市林业局关于对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续产业情况进行调研的问题》文件精神,神木县高度重视,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续情况进行认真全面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兑现情况

1.2012年以前发放情况

2009年、2010年国家下达我县国家集体森林补偿金共221.65065万元,全部兑现到位;2011年下达我县国家集体森林补偿金221.65065万元,全部兑现到位。

2.2012年度发放情况

国家级公益林集体补偿费为9.75元/亩(省林业厅提留0.25元/亩),共计221.65065万元,直拨各集体林地管理单位;国家级公益林承包户补偿费为9.75元/亩(省林业厅提留0.25元/亩),共计1230.51435万元,一卡通兑付各承包户。

3.2013年度发放情况

国家级公益林集体补偿费为7.5元/亩(省林业厅提留0.25元/亩,县林业局提留7.25元/亩),共计155.5005万元,直拨各集体林地管理单位;国家级公益林承包户补偿费为7.5元/亩(省林业厅提留0.25元/亩,县林业局提留7.25元/亩),共计1062.6495万元,一卡通兑付各承包户。

4.2014年度发放情况

国家级公益林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标准(集体部分)的50%(每亩标准为15元)应发放共计10760625元,其中解家堡办事处柏林村由于村组内部林地矛盾纠纷导致该村公益林7300亩暂未落实到户,待矛盾纠纷处理妥后解决,其余的50%在省林业厅每亩提取0.25元公共管护支出后,县上统一用于公共管护监管支出,兑付到个承包户,共计10401987.5元,补偿基金预计共发放21162612.5元。

二、林下经济发展情况

我县在前期进行多次调研的基础上,2015年制定了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多次引导群众发展林下经济,但群众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以下原因:

1.我县林地以生态公益林为主,林分质量低、宜林地条件差,利用价值不大,发展林下经济效益低,因此群众积极性不高。

2.资金制约因素大,有些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发展之初就受到限制。

3.缺乏全面、科学的发展规划。我县的林下经济建设工作缺乏长远、持久、科学的全面规划,无法引导农民从自发发展到自觉发展、从无序建设到有序建设转变。

4.林地基础设施条件差。我县林地大多集中于远离县城的农村,存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问题,加之产品科技含量低,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差,制约了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

5.林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主要是县域组织化程度低、管理技术水平不高,经济效益较差。

三、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情况

我县林业合作建设从2010年至今涉及贺家川、万镇、马镇、沙峁镇、锦界镇、神木镇、乔岔滩办事处等七个镇(办),占地共6502亩,年收益1638万元(详情见后图表),主要种植红枣、核桃、花椒、竹柳等。

四、林业森林保险情况

1.我县2014年投保情况

我县投保红枣保险共承保69335.9亩,其中:贺家川镇承保11892.2亩,马镇镇承保12290.1亩,万镇镇承保45153.6亩。红枣每亩保费为42元,总保费为2912107.8元,其中:县财政补贴90%即2620897.02元;农户自交10%即291210.78元(已收缴)。

森林保险共承保50万亩,其中:大柳塔林场承保10万亩,尔林兔林场承保10万亩,公草湾林场承保10万亩,新民林场承保7万亩,水磨河林场承保7万亩,臭柏管理站承保6万亩。每亩保费为1.6元,总保费为80万元,其中:省补贴75%,即60万元;县财政补贴15%,即12万元;国有林地管理单位自缴10%,即8万元。

2.我县2015年投保情况

2015年计划开展红枣和森林保险,方案正在制定中。

五、林权抵押贷款开展

我县计划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银行贷款、部门服务”的模式,鼓励成立民营担保公司,由担保公司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鼓励金融部门扩展林权证登记抵押贷款业务,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融资成本,积极推广林业小额贴息贷款的试点,着力解决林农个体和农村困难群体贷款难的问题,探索实行林户贷款联保制度,在贷款行开立贷款互保金专户,林农之间相互担保,降低贷款风险,为金融机构开展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业务提供支持,探索林木收储处理的方式方法,帮助化解或降低林业信贷风险。但是事实上由于我县县内金融危机问题,严重影响了小额贷款公司运转,外加苗木价格下降严重,林权抵押贷款一直开展并不顺利,这项措施需要长期支持发展,迫切希望市局提供更多详细支持计划。

六、集体林土地流转情况

1.确定林地权属

神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与2009年开始,经过两年认真细致的工作,到 2010年底基本完成神木县21个镇(办)629个行政村609万亩集体林地的勘界、确权和发证工作。但由于榆神工业园区和锦界工业园区征用土地,引发土地纠纷多,矛盾突出,难以一时确权,大保当镇全镇和高家堡镇的部分村只完成了勘界工作,发证工作暂缓,榆神工业区和锦界工业区通过协调有关镇村已经征用的集体林业用地,依规给榆神工业园区核发了国有林权证,(锦界工业园区由公草湾林场代管)。

2.依法积极引导集体林土地流转

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国家林业局关于切实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积极引导群众采取转包、出租、互换、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林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林业优势发展。

七、我县发展林改后续产业具有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我县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森林分类经营原则和现代林业建设理念,在充分发挥森林总体功能的前提下,围绕国家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建设方向,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及生态区位,合理规划全县林业发展布局。在总体布局上,将全县林业生态建设划分为三大区域,即土石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

1.南部沿黄土石山林下经济建设区

该区属于土石山,地貌类型复杂,海拔多为790-1020m,沟谷较深,多呈缀丘起伏。由于自然条件较差,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经济比较落后。林地主要以种植枣树为主,农作物种植以谷子、黑豆、玉米为主。林业资源以生态公益林和山地经济林为主。该区是我县沿黄生态源头区域,也是生态治理的重点区域,大部分山地土壤瘠薄,干旱缺水,造林难度大,至今仍有部分荒山荒地没有绿化,水土流失严重。林下经济建设以发展林下种植业为主,林下养殖业为辅。充分利用该区现有山林,并紧密结合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山林养禽、养畜,同时发挥山地梯田、地堰多的优势,种植玉米、谷子、芝麻等粮食作物。通过各类切实有效的推进措施,逐步在南部山区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化和产业化程度的林下种植与养殖畜禽两大产业,为当地林农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2.中部黄土丘陵沟壑林下经济建设区

该区位于我县中部,地貌起伏不平,海拔多为1020-1230m,沟谷相对平缓。林地主要以主要以落叶乔木、柠条、沙蒿为主,农作物种植以玉米、黑豆、玉米为主。林业资源以生态公益林为主。该区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经济基础较好。土壤类型以黄土和沙土为主,兼有少量黑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是我县的粮食高产区,农作物种植以玉米、谷子、黑豆等粮食作物为主。林业资源以用材林、苗木基地和村庄绿化为主。该区林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完善的防护林体系,为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较好的林业生产基础为林下经济提供了发展优势,区内集中了部分的林业产业企业,以工业用材林基地建设、木材加工利用、林下种植养殖为主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已颇具雏形。林下经济建设以全面发展、重点突破为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用材林、防护林等闲置林地,广泛推广林下高效种植养殖的各类模式,依据立地条件、林地资源、市场需求、经济状况等现实因素,因地制宜,能种则种,,逐步扩大林下种植规模,提高产业化程度。选择一批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和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示范基地重点扶持,培植一批林下种植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3.北部沙地林下经济建设区

该区位于我县北部,属于毛乌素沙漠沿线,地势相对平坦,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好。是我县的畜牧、渔业养殖区,农作物种植少。林业资源以用材林、农田防护林、农田林网、苗木基地和村庄绿化为主。该区属于湖泊沼泽地和沙地集中区域,地势低洼,河流纵横,路渠成网,水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社会生产基础比较薄弱。林业资源以堤岸防护林、绿色通道、农田林网、沟路渠绿化、村镇绿化、以用材林为主,兼经济林有少量零星分布。该区鸟类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大淡水湖鸟类的主要栖息地。该区林业建设以加快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为主要任务,林下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湿地保护修复利用、堤岸防护林、围湖林带、水系生态林等各项林业建设工程,远湖林地根据现实情况适量推广林粮间作间作等林下种植模式;同时,靠近城市的周围兴办林下旅游“林家乐”休闲山庄等模式带动神木经济的发展。

八、我县党委、政府出台的扶持林改发展的政策、文件

1.2011年党委、政府扶持林业发展政策、文件

我县2011年12月印发了神木县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神木县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兑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333”工程以奖代补通知》林业领域涉及200户,奖励资金5293025元,主意为红枣造林和长柄扁桃。

2.2012年党委、政府扶持林业发展政策、文件

我县2012年2月印发了中共神木县委办公室、神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神木县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兑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金桥”工程林业领域奖励资金的通知》(神农工办发〔2012〕15号),奖励兑现260户,兑现奖励资金22822861元,涉及红枣面上造林、红枣低产园改造、长柄扁桃、红枣烤炉、红枣保险库。

3.2013年党委、政府扶持林业发展政策、文件

我县2013年12月印发了中共神木县委办公室、神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神木县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兑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金桥工程”林业领域奖励资金的通知》(神农工半发〔2013〕7号),奖励兑现48户,兑现奖励资金15836676元,涉及红枣面上造林、红枣低产园改造、长柄扁桃、红枣烤炉、红枣保险库。

4.2015年党委、政府扶持林业发展政策、文件

我县2015年2月印发了中共神木县委办公室、神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神木县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兑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金桥工程”林业领域奖励资金的通知》(神农工半发〔2013〕7号),奖励兑现37户,兑现奖励资金8868580元,涉及红枣、核桃丰产示范园、红枣低产园改造、樟子松造林、红枣保鲜库。

九、对下一步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1.市场化体系建设

因地制宜,针对不同产品的生产、仓储和流通特性,建立按种类分类的林下药品流通体系。支持重点产药区域试试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提升市场产品集散能力。加强部门协作,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林间药品信息网络,及时发布我县所产药品供求、质量、价格等信息,完善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积极扩展外省市场,建立专门针对林间药品的配送物流方式。

2.示范基地建设

通过对现有林下药材区域的扩建,让该区域成为优良药品的展示窗口,推广先进的药材种植实用技术和发展模式,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广大农民积极发展林间药材种植。

3.生产经营主体培育

大力培育以龙头企业、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推动集群发展,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户、专业合作组的利益联结关系。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生产经营体系。大力发展林下药材精深加工,延伸林下药材产业链。要鼓励农民兴办林间药材专业合作组织,鼓励企业和合作组织建立林下药材基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药材经济发展。

4.增加资金投入

用足用好国家、省、市有关发展林下经济的各项资金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林下经济建设项目,获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合理利用项目资金,在用途不变、拨付渠道不变的前提下,重点支持林下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和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市级财政逐年加大对林下经济建设扶持资金的投入力度,县乡财政资金要足额配套。积极协调争取金融信贷优惠政策,融汇金融贷款或贴息贷款,用于林下经济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征集社会资金,吸引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个体等经济组织投资兴办林下经济实体,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5.强化科技支撑

大力推广林下高效种植养殖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保障林下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在全面推广应用现有新技术、新成果的同时,加大对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协作,共同开展林下高效种植养殖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和现有技术成果的推广普及,加快神木县林下种植养殖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消化吸收,开发创新。兴建一批林下标准化种植养殖科技示范园,加快科技推广步伐。通过高薪聘用、选送进修、学术研讨、科技交流、技术培训等手段,培养一批服务于林下种植养殖产业的技术专家和农民技术员,充实到全市林下经济建设产业基地,保障林下种植养殖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要高度重视品牌优势,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打造我县林下种植养殖产业的优势产品和知名品牌。

6.搞好市场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物流和信息网络化体系,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指导各地组建专业的行业协会或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为林下种养业户提供市场信息、种养技术、产品营销等一系列服务,逐步形成与全市林下高效种植养殖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完善的配套服务平台体系。

十、我县实施林业科技示范工程

1.科技示范点。重点建设沙峁镇凤凰塔红枣示范点,主要推广优质红枣品种丰产技术,建设面积1500亩,使之成为了全县红枣产业建设的示范样板。

2.科技示范户。沙峁、万镇、马镇、花石崖、贺家川、乔岔滩办事处、太和寨办事处七个镇(办)共发展科技示范户12户,其中红枣丰产示范园造林5户、低产园改造1户、深加工2户,包括核桃造林示范户3户,长柄扁桃基地建设示范户1户。分别为乔岔滩办事处红枣造林示范户1户;万镇镇红枣造林示范户1户,红枣深加工示范户1户,红枣低产园改造示范户1号;马镇镇核桃造林示范户2户;花石崖镇红枣造林示范户1户;太和寨办事处红枣造林示范户1户,核桃造林示范户1户;贺家川镇红枣造林示范户1户、红枣深加工示范户1户;锦界镇长柄扁桃造林示范户1户。造林建设面积共计5500亩。

3.推广示范面积2.75万亩。(1)结合我县百万樟子松基地建设,在锦界镇、尔林兔镇2个镇(办)推广樟子松“六位一体”造林技术造林1.75万亩。(2)结合我县长柄扁桃基地建设,在大保当镇、锦界镇2个镇(办)推广长柄扁桃旱地造林技术造林1万亩。

4.林业科技示范工程的经验总结。我县加强了科技示范工程的档案管理,建立了科技示范工程管理档案,并指定专人负责,详细记录技术指导员的情况、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相关信息。包村入户科技人员在每季度末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开展情况,年终做好工程验收,总结交流经验,为我县今后实施科技示范工程提供成功经验和做法,使我县林业科技示范工程取得更大成效。

陕西乡镇新闻网2016-7-3

 

 

成都市完善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文章下载

成都市完善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 神,进一步释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活力,发展生态林业民生 林业,促进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根据 《四川 省完善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 (川委厅 〔2014〕49 号)和 《四川省成都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验方案》精 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总体思路

以第二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 点和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工作为抓手,坚持农 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明晰产权、规范流转、放活经营、强 化服务,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赋予农民更多 财产权利,不断创新集体林业经营体制机制,推进林业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创造良好的生 态条件。

工作目标及效果

到2017年,全面完成第二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深化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和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 各项任务。通过深化改革,在全市集体林经营体系和经营机 — 2 — 制、财政金融支持林业制度、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关键领 域和重点环节试验探索、创新突破,全市集体林权管理制度 体系比较完善,率先落实林农更多财产权利,率先健全新型 林业经营体系,初步形成都市现代林业发展体制机制。

到2020年,通过进一步明晰产权、规范管理、强化服 务、完善政策,建立健全林权流转交易平台体系,规范林权 流转秩序,健全纠纷调处机制,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科 学发展林下经济,充分释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活力。实现林 权管理制度体系比较完善,财政金融支林体系更加健全,林 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初步形成,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 权、保障收益权有效落实,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 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一)林权管理严格规范。通过改革,林权管理制度更 加健全,管理机构明确,管理人员落实,管理责任明晰,林 权档案管理严格规范,林权纠纷调处机制全面建成,林权流 转交易市场体系完备,林权流转交易行为规范有序,农民财 产权得到有效保护,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

(二)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完善。财政金融支持集体林业 发展改革持续深化,财政杠杆作用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投入 整合力度不断加大,政策性森林保险政策完善健全,森林资 源资产评估规范有序,林权抵押贷款模式不断创新,地方财 政涉林小额贴息政策和林权抵押融资收储基金等制度健全完 — 3 — 善,充分调动金融支持林业、社会资本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政府扶持力度加大, 支持体系趋于完善,培育和扶持一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 家庭林场、森林人家、规模经营户、涉林企业等新型林业经 营主体,林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不断创新,生产经营规模 逐步扩大,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 发展。

(四)集体林业发展活力释放。通过改革的制度设计, 集体林业发展支持政策体系完善,广大农民和社会资本投资 经营林业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发展都市现代林产业,建 设生态文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重点任务

(一)完善集体林权确权登记工作

1.完善集体林确权登记工作。认真开展集体林改 “回 头看” ,组织开展林权核查纠错,对错登、漏登、重登林权 进行纠正,完善分类区划林权证林种变更工作,完善林权证 件管理、承包合同及生产经营管理制度。

2.推进集体林地 “三权”分置改革。以放活集体林地 经营权为突破口,探索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 “三权”分置,在全市探索推进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发证制 度,促进林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适应不同经营主体对不 同权能的需求,有效调动社会资金投资林业的积极性。

3.探索集体林地承包权改革。探索集体林地承包权长 久不变,引导、支持农民群众采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议 决形式,确定集体林地承包权长久不变。通过探索集体林地 承包权退出程序、退出条件、退出方式、补偿标准及社保政 策等制度,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林地承包权有偿退出 机制。

4.探索开展林木权证核发工作。建立健全经济林 木 (果)所有权和使用权确权发证制度,扩大林权抵押融资范 围,赋予所有者依法经营、处置、办理抵押贷款等权能。结 合我市建立城乡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工作要求,适时纳入 不动产统一登记。

(二)依法规范林权流转秩序

5.加快构建林权流转管理信息化平台。运用现代信息 技术,建立健全市、区 (市)县 (含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 新区,下同)、乡镇三级行政主管部门林权管理及农村产权 交易机构林权流转信息发布系统,实现林权管理和交易信息 的网络化、信息化,引导林权公开、公平、有序、规范流 转。加强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和区 (市)县农村产权交易中 心 (所)建设,推进林权流转 “一站式”服务体系建设,为 林权流转参与者提供信息发布、市场交易、政策咨询、合同 鉴证等公益性服务。

6.创新林权流转制度和机制。允许生态公益林以转包、出租、入股方式流转其经营权。按照 “简化办事程序、优化 审批流程”的要求,简化个人林权流转程序。引导农户自留 山、责任山以及集体统一经营的山林,以入股的方式兴办股 份制林场、家庭林场、森林人家、林业专合组织等。

7.加强林权流转监督管理。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 原则,充分尊重林权所有者意愿,严禁搞强迫命令。切实加 强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林权流转监督管理,维护群众合法 利益。 (三)积极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8.积极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引导和鼓励农民盘活 手中林权,整合林地资源,以入股、合作、出租、互换等方 式,着力培育一批农民林业合作社、家庭林场、森林人家、 规模经营户、涉林企业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推动家庭经 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推进林业 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 展。

9.创新林业经营机制。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林区发 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林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 和经营模式,提高林业产业、生态建设管理水平。通过财政 专项资金扶持等形式,鼓励工商资本建设标准化的林产品基 地和现代林业示范园区。

10.建立林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制度。加大指导扶持力度,加强对涉林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职业农民及其他新 型林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培训,着力培育一批骨干农民和骨 干经纪人,推动林业经营主体职业化。

11.创新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推广土地股份合作 制、“大园区+小业主”等新型经营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 新型经营主体承担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项目。探索创新林业 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林场、专业合作社等主体紧密联结的 组织模式和利益机制,推行 “专业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 “专业合作社+基地+家庭林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 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探索建立 “入股分红、保底分 红、利润分红”等多种形式的利益共享分配机制。 (四)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林业制度

12.构建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 支持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发展力度,逐步加大对林业的投 入。拓宽投入资金渠道,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林 业。鼓励区 (市)县建立林农小额涉林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将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都市现代农业规划统 筹安排。

13.改革完善林业扶持政策。加大对森林抚育、木本粮 油、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木材战略储备的扶持力度,逐 步提高退耕还林地方直补金补助标准。

14.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制度。建立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探索建立市场化森林生态 补偿机制,多渠道筹集补偿资金。

15.完善森林保险制度。扩大森林保险覆盖面,推动建 立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和灾前预防机制。将主要特色林产品 纳入市级财政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探索建立林产品价 格指数商业保险机制,降低生产者的市场风险。

(五)完善金融支持林业制度

16.加大信贷资金支持林业力度。积极开展金融支林试 点县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加大林业信贷投入,开发适合林业 特点的信贷产品,贷款期限应与林产业发展周期相适应,扩 大贷款规模,实行支农贷款优惠利率。加大对涉林专合组 织、家庭林场、森林人家及林农开展林下种养业小额贷款的 支持力度,推行 “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动态调 整”的便捷信贷模式。

17.探索集体林业投融资新途径。建立引入社会资本投 资林业重大项目建设的协调保障机制,制定引导林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的激励机制。进一步 完善和简化林权抵押融资资产评估程序,探索公益林收益权 抵押贷款,完善林业信贷担保制度、林权抵押贷款融资风险 分担制度,将集体林权抵押融资逐步纳入 “成都市农村产权 抵押融资风险基金”使用范围,确保金融支林健康发展。

18.探索建立林权抵押贷款收储制度。建立森林资源资产收储机制,提高金融机构融资集体林权信贷投放的积极 性,促进林权抵押贷款的良性发展。

(六)强化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9.加快构建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公 共服务机构为依托、社会服务力量为补充,公益性和经营性 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社会资金参建 综合性林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为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提供技 术、劳务、农资配送、病虫害防治、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 服务。

20.全力抓好林业基层队伍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 林业站、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木材检查站、林业科技推广中 心等基层队伍能力建设,按编制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增加专 业人员比例,人员经费足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基础设施建 设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提升基层林业队伍服务群众的能力。

21.积极引导社会中介服务力量发展。结合林业改革发 展的新形势,鼓励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森林资源资产评 估、林业物证鉴定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提升林业社会化服 务水平。 22.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 估的监督指导,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强化中介机构行业自 律,推行 “量价分离” ,积极探索林地林木分级评价机制和 林权流转基准价格机制。

23.建设林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依托天府林产电子商务 平台,打通林业生产、流通、服务等环节,构建现代营销物 流网络。

(七)坚持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管理

24.加强集体公益林管理。严格执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和公益林采伐政策,严禁擅自改变公益林性质。完善集体公 益林管护及经营管理制度,切实做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兑 现落实工作。

25.创新集体林木采伐管理机制。放活人工商品林经 营,探索既有利于保护森林又有利于经营森林的集体商品林 木采伐管理新机制,进一步放活对集体商品林的采伐利用管 控,尤其要放活对速生丰产用材林、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竹 林的管控,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以成都农村产权 交易所为平台,开展采伐权公开拍卖、网上交易和联合采伐 等试点,方便林农自主经营。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区 (市)县要将完善和深化集 体林权制度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 程,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总结取得的成效、经验,梳理存 在的主要问题、突出矛盾,研究完善和深化改革具体举措, 深入推进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二)落实责任分工。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完善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会同有关 部门明确年度改革主要任务,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及时研究 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市农 委、市委编办、市委统筹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 局、市环保局、市林业园林局、市国资委、市工商局、市政 府法制办、市金融办、市档案局、市农发投公司、市农交所 等部门和单位要履职尽责、分工协作,为全面深化集体林权 制度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三)落实保障经费。市和区 (市)县两级财政部门要 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将深化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扶持林业发展的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给予统筹安排。 (四)注重宣传引导。各地要加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 进典型、经验做法的收集,对改革中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体 制机制创新做法、改革举措及涌现的致富能人、致富带头 人,要加大宣传力度,为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营造良 好氛围。

中共成都市委办公厅2016-6-15

 

 

大庆林业经济2016年揽金将超30亿元 发展五大涉林产业 文章下载

大庆林业经济2016年揽金将超30亿元 发展五大涉林产业

从单纯的利用林木资源向综合利用林地资源、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转变,实现了既要生态文明又要经济效益。近日,记者从市林业局了解到,大庆市林业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实现了产业多元化、规模化和基地化发展模式,目前全市以林下种养、丰产林、生态经济林、林木种苗、森林旅游为主的林业产业发展迅猛,预计今年林业总产值将超30亿元,增幅5%。

市林业局副局长马晓道告诉记者,全市在狠抓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的同时,通过政策扶持、加强指导等措施,大力推进了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林下种养实现双突破

“去年掏上了,养了5000多只普通鸡和笨鸡,纯收入15万元。今年养了7000多只,而且多数是值钱的野鸡、大雁等特禽,收入能翻一番多。”茂兴林场管理员宫长锁边给特禽喂水边说。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年来,茂兴林场靠着自己林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林下经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今年,林场结合生态林场建设,又引进了鸵鸟、孔雀、骨顶鸡等禽类,饲养品种更多更全了。

“春天刮大风,整垅被吹平,农民望天叹,种肥都白扔”。大同区林源镇地处西北风口,过去每到春天沙随风起漫天黄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

近年来,该镇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生态建设,林地面积目前已达13万亩,为充分利用林木空间,该镇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幼林地种植绿豆、花生、板蓝根等经济作物,仅林下种植这一项每年可为农民增收400多万元。

目前,全市以板蓝根为主的林药间作面积每年都达3万多亩,林豆、林粮、林瓜等作物面积稳定在17万亩左右;林下养殖方面,已建林下养殖小区20余处,林地年均鸡、鹅的养殖数量达10多万只,全市林下种植养殖分别突破20万亩、10万只两大关。

速生丰产林长势喜人

在大同区林源镇药材屯,家家户户种树,大伙把树当成庄稼一样精心“伺候”,预计树木成材时间可提前8到10年,经济效益将大幅提升。

药材屯仅是全市丰产林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全市各区县精心栽种丰产林,已形成“种树受大益,人人抢着栽”的大好局面,不仅使我市的乡村空气中负离子含量增多,更给林农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为确保丰产林产业快速良好发展,各级林业部门还在地块、树种上科学指导、合理选择;在培育手段上,倡导农户集约经营。马晓道说:“比常规造林标准高,必须坚持高标准整地,大株行距设计、大苗造林。同时要严格把好‘水、肥、耕、修、防’5个关键环节。”

初步统计,全市丰产林面积达到37万多亩,按市价计算,成林采伐后可实现产值20亿元左右,较常规造林可增收7-8亿元。

生态旅游引客聚财

“到这儿旅游真值,满眼绿色,亲近大自然,享受宁静的同时又能呼吸含负离子的空气,真是绿色养生。”在大庆国家级森林公园,齐齐哈尔市游客宋亮一家三口一边享受绿色一边夸道。

森林和湿地是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也是我市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内容和项目。近几年,我市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开发建设和完善了大同红旗林场、杜尔伯特松林公园、五马沙驼子风景区、龙凤湿地等20多个以森林和湿地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同时,我市还突出棚室特色,创新把森林旅游与果菜采摘、“农家乐”游相结合,形成了独具大庆特色的生态观光旅游业。

好的旅游项目自然带来高回报,据林业部门统计,仅生态旅游一项,去年就创造了6660万元的产值。

生态经济林发展加速

为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大庆市近几年积极引导群众栽培樟子松嫁接红松、大果榛子等生态经济兼用型树种,大力发展经济生态型林业。

樟子松嫁接红松后一般5年逐步开始结实,平均每亩60株,在集约经营的情况下每株可产松子2斤,每斤按18元计算,每亩年收入2100多元,以后产量还将逐年增加。

今年杜尔伯特和大同区共完成樟子松嫁接红松近5000亩,目前,全市已培育樟子松嫁接红松林近1万亩。同时还新植5000多亩樟子松林,为今后嫁接红松奠定了基础。

樟子松嫁接红松和大果榛子等为主的生态经济林建设,必将有效促进我市造林树种结构进一步调整,改变造林周期长、见效慢、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共同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协调发展,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林木种苗产业形成规模

近几年来,全市林木种苗培育面积保持在2万亩左右,年出圃各类苗木5000多万株,苗木远销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等地。大庆市按照规范化、基地化、标准化要求,各县区重点建设市大同瑞鹤苗圃、林甸县博艺园林苗木农民专业合作社、红岗太平山苗圃等林木种苗基地,中高档绿化苗木占育苗量40%以上,成为全市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载体。大同瑞鹤苗圃育苗面积1500亩,培育品种多达60种,苗圃预计年产值达1亿元;林甸县博艺园林苗木农民专业合作社育苗面积3000亩。

“今年,全市林业产业发展势态良好,为今后林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好的基础。今后我们在下大力气做好造林绿化、森林资源管理、湿地资源保护等工作的同时,将继续全力抓好林业产业发展,确保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取得更大的成效。”马晓道说。

黑龙江农业信息网2016-6-27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