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活绿色家园“一盘棋”——永昌县生态林业建设工作综述
进入5月,永昌县义务植树活动渐近尾声。
武当山上,永昌一中数百名学生正挖坑培土,一株株红柳苗在山坳里安营扎寨,与之前种植的樟子松等树木错落搭配,将昔日荒芜的山峦装扮得生机盎然。与学生们一起植树的永昌新时代健康产业公司的志愿者说:“大家都喜欢绿色,我们今天来奉献些爱心,让永昌变得更美丽。”
近年来,永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林业工作,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线,围绕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南保青龙、中建绿龙、北锁黄龙”发展战略,全力保护生态安全,积极组织义务植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持续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森林抚育、天然林保护,以及美丽乡村、金永高速公路、武当山、狮伏山、水云山、污水厂绿化,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连霍高速公路及骊靬产业园区绿化等工程。
“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造林4.07万亩、封育35.74万亩、森林抚育1.2万亩、林地补植补造27928亩、经济林改造600亩、种苗基地建设3089亩,有效保护南部天然林23.8万亩、北部公益林164万亩。
封山育林“保青龙”
永昌县地处河西走廊“蜂腰”地带,祁连山区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缓缓北流,形成东大河、西大河及18条小沟小河,诸多小径流在流淌途中渗入地下,在焦家庄乡等地形成大小泉眼万余处,泉水又依其地势汇流,并分别接纳西大河、东大河部分洪水,组成西大河—金川河、东大河—清河两大水系,浇灌着永昌广袤的农田,养育着金昌46万人口。
东、西大河是维系全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上游的冰川、雪山、原始森林、高寒草甸是地表径流的集中发育地带,两条径流占我市地表水资源总量的64%,对流域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作用,倾心保护河流上游的水源涵养林是永昌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包括东大河林区、西大河林区和大黄山林区等,东大河林区和大黄山林区由永昌县东大河自然保护区管理,西大河林区则由中牧山丹马场自然保护站管理。
近年来,永昌县把水源涵养林建设作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特别是2010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始终坚持“以管护为主,积极造林,封山育林,综合培育森林,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水源涵养效能”的建设方针,停止了一切形式的采伐,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坚持封、造、管并举的措施,使林区森林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高。
三岔林区是东大河自然保护站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核心区域。在三岔护林站保护区域内记者看到,护林站前方的山坡下60亩的苗圃内,林业工人精心抚育的云杉、樟子松茁壮成长,林区内成片的天然云杉林和高山灌木郁郁葱葱,一道道铁丝网环绕着阳坡上零星的爬地柏和广袤的草场,各条沟岔内的冰川、积雪融水缓缓流淌。
依托国家启动实施的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荒山造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永昌县先后完成封山育林28.5万亩,修建封护围栏123公里,累计完成荒山造林2.9万亩。目前,东大河林区灌木覆盖度增加了1%至6%,灌草综合覆盖度增加了15%至90%;大黄山林区灌木覆盖度由10%增加到15%,灌草综合覆盖度由15%增加到40%左右;一些发源于林区的季节性小河、小沟已成为长流河,林区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永昌县林业局林业站站长李吉有说,由于属地管理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林区上游垦荒面积逐年增加,毁林问题突出,非法采矿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境内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保护与建设。为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永昌县各级政府积极向上反映,努力遏制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引起了国家及省市各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2013年初,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2012-2020年)》,永昌县新城子镇、城关镇、东寨镇、红山窑乡、焦家庄乡、六坝乡、南坝乡被列入规划治理范围。去年以来,永昌县加大祁连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对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全部进行核查,依法关闭、停产煤矿及萤石矿等矿点16处。并在积极争取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项目的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原则,以防护林建设和防沙治沙为重点,完成人工造林1.62万亩、封山育林6.34万亩。
水是生命的源头,青山常在绿水才能长流。
因地制宜添绿色
永昌县地势走向西南高东北低,境内山峦起伏,川原山峰相间,戈壁绿洲相连。境南祁连山层峦叠嶂,境北龙首山巍峨绵延,大黄山、武当山夹居其间,形成3个隆起带、两个狭长走廊平原和一块残丘戈壁荒漠区。
水云山当地人又称为校场山,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绿化。站在林木繁茂的山顶远眺,西北面的武当山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山坡上栽植的一排排红柳、樟子松迎风挺立;东北面的二坝坡上绿意盎然,西南面的北海子公园内古树参天、绿草如茵,公园内泉眼涌出的泉水汇成小溪,环绕着水云山向东流淌,在二坝坡下与东大河河水交汇。
“二坝坡原是一片乱坟堆、垃圾场。”李吉有告诉记者,随着县城污水处理厂2012年建成使用,县上充分利用污水厂处理后的中水,在这里开展义务植树造林大会战,目前已绿化造林2000多亩,昔日的乱坟岗如今都披上了绿装。
近年来,永昌县持续改善县域生态环境,加快县城绿化美化进程,着力打造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先后在武当山、水云山、狮伏山、污水厂开展植树造林,初步建成东关路南侧景观带、连霍高速公路沿线绿化带及骊靬文化产业园区绿化工程,完成绿化0.65万亩,建成高标准景观防护林带40.6公里。今年春季,全县完成造林8100余亩,栽植各类苗木340.95万株,在路旁、沟旁、渠旁和宅旁义务植树80余万株。
湿地是城市的绿肺,涵养水源的天然“海绵”,具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蓄水防洪、调节局部小气候的功能。
焦家庄乡是永昌水源源头所在地,素有“永昌小江南”美称。境内地下水资源极其丰富,共有大小泉眼1025处,湿地总面积4683亩。在焦家庄乡河滩村,大小泉眼涌出的泉水,滋润着围栏圈起的一片片绿地。“这里的围栏总长度已达60多公里。”李吉有指着围栏旁的渠道介绍,这些泉水与西大河水汇合后,沿着渠道流入了北海子公园。
北海子公园始建于唐代,现存明、清时期的古建筑20多个,西北与武当山古建筑群相连,湿地绿草如茵、百泉交汇、环境幽静,是周边居民旅游休闲的绝好胜地。近年来,永昌县着力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将居住于此的农户逐步迁出,并划定区域围栏保护,科学有序地开发建设。去年底,北海子湿地公园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如今的永昌,312国道、金永高速等国道、省道变成了生态长廊,武当山、水云山、狮伏山为城市竖起绿色屏障,焦家庄乡及北海子公园的湿地吐纳着湿润的空气,一道道茂密的林带环绕在城乡周围,一个点面结合、城乡一体、田林交错的林业生态景观初步形成。
盘活绿色富家园
“大地增绿、林农增收、生态增效”是永昌林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六坝乡下排村是永昌重点扶贫开发村,也是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两年前记者曾到这里采访。当时看到的情景是:零散的耕地和荒滩相互交错,一簇簇白杨树下坐落着旧农庄,新建的村委会和集中居住点四周尚未绿化。村支书陈吉奎当时曾告诉记者,发展生产、美化环境最大的问题是缺水,计划在此修一个高位蓄水池,把居住点周围好好地绿化一下。
陈吉奎所说的“好好绿化一下”,可不是种几棵树那么简单。近日记者再次来到下排村,眼前的情景可谓旧貌换新颜:路边新栽的桃树和核桃树吐露新芽,前年栽植的各类风景树枝叶繁茂,环绕在一幢幢新农居和村委会四周,新建的高位水池将涓涓细流输送到植树点,浇灌着棵棵幼苗和树下的花草。仅今年春季,下排村在近一周的义务植树活动中,共栽植各类苗木16000余株,新增绿地面积350亩。
近年来,永昌县坚持城乡绿化一体化发展的方针,在组织县城干部职工、学校师生到县城周边义务植树的同时,协调发动各乡镇在乡镇驻地、新农村示范点进行绿化,积极发展林木种苗业、设施林果业、枸杞产业、中药材产业等特色产业。今年春季,永昌县又在河西堡镇河清公路等义务植树基地开展植树活动,完成18个新农村集中居住点绿化,建成绿化通道18.2公里,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目前,全县特色种苗基地面积达4500亩,年均出圃各类苗木200余万株;在喇叭泉林场及部分乡镇发展优质钙果200亩、酿酒葡萄500亩、枣园300亩,以葡萄、冬桃、火龙果为主的日光温室340座,建成以皂角为主的中药材基地5000亩、枸杞提质增效基地3000亩,林业产值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逐年提升。
喇叭泉林场位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交汇处的南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建起的以沙枣林为主的人工防风固沙林场。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在清河绿洲沙漠外缘建起了一条长24公里、宽约5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生态防护屏障,使当地三大风沙口得到了有效治理。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气候连年干旱,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林场原有的5万亩沙枣林开始大面积干枯死亡,原已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重新抬头。
从2004年开始,永昌县充分调动全社会防沙治沙的积极性,通过集资、入股、招商引资和生态工程项目等多种形式,采用“大林带、小网格、乔灌草”复层配置的营林模式,组织实施死亡沙枣林更新改造工程,当年完成死亡沙枣林更新改造2000亩,并陆续建成优质枸杞基地1.6万亩,实现了以地养林、以林养林、生态优先的建设目标。
2013年,永昌县被列为全省首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县后,进一步提升沙化土地治理成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县域生态环境。截至目前,已在花草滩林场完成造林2100亩,栽植梭梭80万株;同时,在新城子镇、东寨镇、六坝乡、水源镇、朱王堡镇完成造林1000亩,栽植各类苗木12.31万株;在喇叭泉林场、花草滩林场、东大河林场建成3处种苗基地,繁育各类造林绿化用苗61万株。
既要植树播绿,还要向生态要效益。
基于这一林业发展的理念,永昌县加速发展林业特色产业,按照基地化发展、品牌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新发展育苗面积400亩,在喇叭泉林场新发展钙果基地1000亩;同时,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培育林下经济示范点3处,带动发展林下经济示范户20户,新建优质林草2000亩,林下药材2000亩,发展林下生态鸡1万只以上,形成了以林木种苗业、中药材产业、经济林果业、枸杞产业、林下经济产业为主的五大特色林业产业体系。
棵棵梨树吐白花,片片果园结青杏,座座荒山披绿装,发展特色林果种植,引导果蔬采摘旅游,打造一村一景、一季一景的花海观光、摄影采风……
一幅绿树环绕的山水永昌扑面而来。
金昌日报2016-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