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运营发展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银行

题目:银行业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资料提供时间:2022-06-15

目录

更多

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迸发磅礴青春力量 文章下载

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迸发磅礴青春力量

近年来,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围绕战略实施和中心工作,打造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青年工作机制,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不断迸发出磅礴青春力量。

围绕一个主线,助推“青年崭露头角”行稳致远

江苏中行紧扣“让青年当主角”这一个主线,不断为广大青年员工营造“政治站位高、竞争能力强、奉献意识浓”的干事创业氛围。

江苏中行党委和管理层坚持务求实效,积极参与全省五四青年节表彰大会、青年员工成长赋能座谈会等重要活动,通过表彰一大批出色的青年集体和个人、发表青春寄语等,大大增强青年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成立全省首家高校银行青年智库示范基地,鼓励青年员工献策献智、创新创效,提升青年员工参与感;每年举办全省优秀团干部和青年员工代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拓宽视野、激发思维,邀请团江苏省委、新华社江苏分社以及知名高校专家为青年授课,助推青年在转型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强化青年员工责任感;并将解决青年工作生活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全省举办数十场单身青年交友联谊活动,扎实为单身青年、适婚青年提供寻找美好情感和合适伴侣的契机,升华青年员工归属感。

抓住两个理念,推动“青年坚定信念”提档升级

江苏中行开展青年工作时始终坚持为党育人,紧抓“全面从严治团”和“勇担社会责任”两个工作理念,致力于将线上线下呈现方式有机融合,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行动动能,引领青年员工在信仰、担当和奉献方面坚定不移心向党。

江苏中行党委带领全辖团干部扎实维护智慧团建,丰富三会两制一课等组织生活,有声有色开展青年理论学习,传承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通过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扣好青年的“第一粒扣子”;投身战疫一线,引领青年勇当先锋,倡议辖内数百名志愿者、志愿集体奔赴社区、小区、医院和隔离酒店等,青年突击队助力受困企业生产经营,把志愿精神和先锋担当真切落到实处;积极助农慰问,传递青年温度大爱,采购果农即将滞销的产品,与团省委领导共同奔赴江苏省人民医院慰问致敬一线医护工作人员,扩大“助农扶农”的影响力,用实际行动践行中行青年的使命感;常态志愿服务,打造青年特色公益品牌,在全辖组建110人常态化志愿服务先锋队,联动各地政府、学校等,持续、定期组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关爱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

做到三个结合,助力“青年成长成才”蹄疾步稳

江苏中行紧扣服务青年的工作生命线,扎实做好青年工作与“党委指示、业务发展、外部共建”的紧密结合。

江苏中行党委牵头搭好各级党委与青年员工交流平台,召开青年员工座谈会,传递青年心声和需求,既把青年的问题如实告诉党委,也把党委的温暖充分传递给青年,解决青年切身难题;始终围绕业务发展,全行团组织主动与各跨条线部门深入共建,强化横向联动,动员青年建功立业;扎实开展26场市行级以上“防风险促就业”“金融廉洁知识讲座”等“金融知识进高校”活动,通过体育赛事沙龙、音乐歌友会等形式增加外部互动,鼓励青年“走出去沉下来”。

建好四项机制,引领“青年转型攻坚”成果涌现

在实现“中国梦”的青春赛道上,江苏中行坚持关注青年、支持青年、鼓励青年,通过建好四项机制,为青年引跑领航,营造青年建功新风尚。

江苏中行坚持从实践着手,从细微着手,组建全省青年讲师团,开展企业文化渗透式宣导。全辖共开展百余场宣讲活动,让“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青春中行 奋斗有我”的誓言厚植青年内心;坚持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担当使命任务,在基层一线苦练本领、创先争优,努力成为行业骨干、青年先锋,掀起“当表率、做示范、走前列”热潮;坚持建好“青年智库”梯队,深入一线开展课题研究,孵化发展成果。截至目前参与青年员工453人,已形成青年智库成果44个;在服务中推动“团建+金融”数字化、科技化转型新突破,与江苏辖内“复兴壹号”青春版客户16.8万团员形成党建互联网智慧共享共担。

人民网2022-5-10

 

 

中国银行广西区分行: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文章下载

中国银行广西区分行: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中国银行广西区分行(以下简称“广西分行”)始终秉承“金融报国”初心,牢记“党的银行、国家的银行、人民的银行”定位,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坚守主责主业,强化战略执行,始终胸怀“两个大局”,情系民生福祉,发挥中行所长,在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中努力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

坚持守根铸魂 强化金融政治性 做对党忠诚的“明白人”

广西分行党委始终旗帜鲜明强化政治统领,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充分发挥党委示范带动作用,统筹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委会第一议题、专题研讨培训等做法和机制,采用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家辅导与专题调研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持续开展大学习、大走访、大培训,推动理论学习进一步深进去、实起来、活起来。坚持在新年第一次党委会组织全辖各级党委开展“三学一重温”活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党章、党史,重温入党誓词,引导党员领导干部“不忘初心再出发,踔厉奋进新征程”,推动党员干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自觉把全行工作放到“两个大局”中思考、审视和谋划,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和总行党委决策部署,持续推动分行高质量发展。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依托行内学习主阵地,外联红色教育基地,着力打造“八大红色课堂”,利用广西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突出战略引领 增强发展主动性 做干事创业的“实干家”

“12345”工作思路是实现广西分行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即坚定一个目标——不断强化建设广西一流银行的发展共识;发扬“两种精神”——把“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服务精神、“极力争取、使命必达”的斗争精神作为贯彻“建设全球一流现代银行集团”愿景的具体体现,强化机制保障树牢服务精神,强化激励约束树牢斗争精神,为建设广西一流银行提供强大思想动力;着力三个壮大——从壮大主业、客群、优势三条路径,抓牢建设广西一流银行的核心要务;建功四大主战场——从服务实体经济、风险防范化解、数字化建设、减负赋能四个维度,把握建设广西一流银行的关键任务;推动五个实现——以“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全年绩效的进位、文化转型与变革、发展成果的共享,确保广西一流银行建设稳进有序。

截至2021年末,全行本外币存贷款市场份额增速均排名四大行第一;资产质量稳中向好,不良率达到10年来最低水平;外汇合规经营实现7连A;党务工作实现总行考评连续7年A级以上(含);获得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以及总行级劳动荣誉奖项人数和规格创历史新高。

扎根实体经济 提升金融有效性 做改革创新的“先行者”

广西分行陆续与贵港、柳州、北海等7个地市、自贸区钦州港片区管委会、南宁市江南区政府以及广西区交通运输厅、科学技术厅、市场监督管理局等5家区直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自治区“十四五”规划,聚焦“八大金融”,为各类市场主体持续贡献金融活水。把支持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着力点,加大制造业贷款特别是中长期、信用贷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的投放力度,促进制造业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把缓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作为普惠金融的突破点,做实“敢贷愿贷”工作机制,提升“能贷会贷”专业能力,有力推动普惠贷款实现增量、扩面、降本、提质。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地广西地区银行间市场首笔有银行机构参与并成功发行的绿色债券,坚定不移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广西分行把积极搭建广西与东盟合作桥梁,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深入落实广西发展“三大定位”新使命和“四个新”总要求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广西分行在参与“一带一路”、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东盟金融开放门户建设方面创新动作不断。连续18年作为主办银行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促成中银香港东南亚业务营运中心落户中国-东盟金融城;与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银香港联合成立面向东盟跨境金融创新中心;不断丰富跨境金融产品,实现多项业务首发,创新成果获得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十大创新案例一等奖。同时,国际贸易结算、跨境人民币正贸业务、结售汇三项业务市场份额保持同业第一。

传递中行温度 践行金融人民性 做员工群众的“贴心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广西分行全面落实纾困惠企政策,通过叙做无还本续贷、延期还本付息、调整还款计划等方式,缓释500多万户客户还本付息压力,涉及贷款近30亿元。今年百色疫情期间,广西分行第一时间驰援30万元抗疫物资,出台金融支持百色市抗击疫情二十条措施,配套20亿元信贷支持。在香港抗疫的艰难时期,紧急采购抗疫防疫药品及口罩,驰援中银香港。在全力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时,发动员工奔赴抗疫一线开展志愿服务,捐款捐物价值超过100万元。去年以来,围绕疫情防控、抢险救灾、断卡行动、社区环境治理、便民利民服务等方面,全辖开展线上线下志愿服务370次,惠及2850万人次。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行长接待日”活动,聚焦“一老一少”,发布金融消费者八项权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远离校园贷等宣教作品,帮助广大金融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重视员工关爱工作,坚持人才选拔基层导向、业绩导向,加强专业序列建设,畅通员工成长通道,强化培训赋能,提升履职能力;坚持以奋斗者为本,强化考核激励,鼓励多劳多得;持续开展对困难职工、劳模、驻村干部等重点人群的慰问关爱,增加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员工成长与中行发展有机统一。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中国银行成立110周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西分行将进一步坚定金融政治性,践行金融人民性,保持战略定力,努力做好对党忠诚的“明白人”、干事创业的“实干家”、改革创新的“先行者”、员工群众的“贴心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国银行广西区分行2022-6-1

 

 

营收增速创五年新高 重庆银行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文章下载

营收增速创五年新高 重庆银行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2021年,重庆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的基调、实的作风、闯的干劲,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过去一年,重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45.1亿元,同比增长11.2%,营收增速创五年新高;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6.4%至48.6亿元。

截至2021年末,重庆银行资产规模迈上6000亿台阶,较年初增长10.2%至6189.5亿元,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贷款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升至51.4%,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

负债端,该行通过深耕“一市三省”零售市场,持续提升零售服务水平,个人存款金额及占比持续增加。去年重庆银行零售存款增量占全行存款增量的75%,年末零售存款占比达41.3%,较年初提升2.6个百分点。

资产质量方面,重庆银行在推动不良贷款充分暴露的基础上加大核销力度,狠下功夫开展不良资产处置清降,资产质量得到进一步夯实。年末不良贷款率1.3%,拨备覆盖率274%,资产质量和风险抵补能力保持在上市银行较好水平。

借力区域优势

释放发展动能

重庆银行发挥深耕川渝和辐射“一市三省”的区域优势,全力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主动作为、抢抓机遇,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1年,重庆银行在“双城经济圈”完成各类信贷投放1000亿元,连续2年投放资金超1000亿元。

银政携手促发展。2021年8月,重庆银行与市发改委就“双城经济圈”建设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双方在功能平台、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等方面深化合作。同时与高竹新区、鱼复新城等功能平台、示范园区开展战略合作,助力川渝区域融合发展。重庆银行将不断加强产品、服务等创新,通过“商行+投行”、“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平台搭建和产品设计等手段,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支持。

政策先行保发展。2021年,重庆银行制定了《金融服务双城建设方案》,细化了9大类40条工作举措,从业务机会、信息渠道、产品服务、协同联动、资源保障等方面强化支撑。针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策略,以确保每一笔符合要求的贷款都可以尽快落地。

银企对接谋发展。积极架起银企沟通的桥梁,重庆银行总分行联动营销“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和相关重点企业。举办金融服务推介会,邀请上交所、券商深入十余个园区,向近600户企业宣讲金融服务,并为企业定制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支持了京东方第六代LED生产线、自贡高铁东站、重庆东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渝东北扶贫通道城开高速、重庆新希望生猪全产业链项目等40多个重点项目建设。

坚守本源强实体

特色发展显成效

重庆银行牢牢扎稳“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定位,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职本源,不断深化实体转型,苦练服务实体的“真功夫”“硬本领”,服务实体挖潜提效。

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一是持续深化信贷结构调整,重庆银行以“优优贷”、“实体企业信用贷”等产品为抓手,优化实体贷款定价机制,调整准入条件,适度延长授信期限,优化风险缓释措施,积极向“新基建”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行业投放资源,实体贷款余额、实体客户数均大幅增长。二是积极推动银租联动。重庆银行联动子公司鈊渝金租开展服务推介和业务协同,充分发挥集团作战优势,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作为国内第七家“赤道银行”,重庆银行综合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租赁”,加大绿色信贷投放。截至去年末,该行绿色信贷余额191.2亿元,较年初增长33%。

全力发展普惠金融。重庆银行优化金融产品创新,增强信贷资源供给质效,设立重庆市首家文旅特色支行,打造“鏸渝金服”小微金融品牌。截至去年末,全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近400亿元,较年初增长16.1%;当年投放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49%,同比降低0.39个百分点。2021年,全行落实减费让利、纾困解难、应延尽延等政策举措共计投入资金81.3亿元,被监管部门表彰为“年度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

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创新推出全市首款联动区县财政和政府性担保公司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乡村振兴贷”, “乡村振兴青年贷”发放位居全市前列。打造线上申请、线下审查、线上审批、线上放款O2O模式的“两山两化·好企助农贷”,并推动其纳入全市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子公司鈊渝金租以直接租赁方式助力国家农业产业化扶贫重点项目“德青源金鸡产业扶贫工程”落地重庆。截至去年末,全行支持乡村振兴的涉农贷款余额近490亿元,较年初增长18.5%,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增长21.6%至105.3亿元。

行千里而致广大

致广大而尽精微

重庆银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于精微处着手,深入理解客户需求,全力推进服务提升,丰富场景构建,以精细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增强客户体验和满意度,提升客户黏性和忠诚度,实现客群规模与质量双提升。

开展精准营销,做大客群基数。开展以客户画像为驱动的精准化营销。大中条线构建客户分层管理体系,将公司客户细分为战略客户、重点客户、潜力客户、一般客户4个层级,立足C链云平台和供应链金融管理两大系统,开展精准营销。零售条线通过“星链智慧营销平台”实现数据驱动型精准营销;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不同客群开展针对性营销。普惠条线通过开展“百行进万企”“贷动小生意,服务大民生”等银企对接活动、中小企业上市沙龙等活动不断吸引客户、扩大客群。

提供精细服务,夯实客群基础。提供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精细化服务。大中条线实行一客户一策略,为客户制定资金增值、结算服务、直接融资等综合化服务方案,深挖客户潜力;推广现金管理和票据池业务系统,满足客户资金划拨、财务管理等需求。零售条线设立财富管理中心,打造以医疗健康、加油优惠、生日礼遇为核心的增值服务体系,上线“幸福投顾”,实现对高净值客户的全面精细化金融服务。继续打造“渝乐惠”电子商城线上“生活圈”,开展“幸福月惠”“幸福相随”等活动,“获客、活客、粘客”成效明显。2021年,该行零售业务本地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借记卡、信用卡发卡总量分别较年初增长8.5%、23.2%。手机银行理财产品客均成交额较去年增长8倍;全渠道用户浏览量较去年增长48%。

改善服务效能,提升客户体验。大中条线围绕交通出行、住房租赁、餐饮收单、智慧医疗等领域,搭建场景、研发系统,将日常收付款、资金管理、投融资管理业务有机整合,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零售条线打造“数证智签”四位一体窗口服务系统,全面实现柜面业务无纸化。升级支付系统、手机银行、个人网银、微信银行等系统,电子渠道交易替代率超过95%。普惠条线建设银担数据直通系统,通过共享涉农信用数据、简化申请审批流程,成功落地全市首笔“新农信贷直通车”贷款。

坚持数字革命

赢得未来主动

重庆银行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以数字转型驱动业务转型发展,不断盘活用实数据资产价值,全面赋能经营管理,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赢得未来主动权。

做大数字信贷。加快数字化产品研发创新和传统产品数字化改造,完成数字信贷业务营销管理架构改革,实现授信审批线上作业全覆盖,持续提升数字信贷规模和质量。运用数字化手段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推动小微线上拳头产品“好企贷”系列扩展到48个子产品,应用于10个业务场景,为科技创新、乡村振兴、产业链等领域提供高效信贷服务,累计投放超235亿元,2021年内新增投放91.9亿元,全年贷款余额新增41.5亿元,增幅超76%,且资产质量良好。

做优数字运营。持续升级“巴狮数智”平台,平台全年对私开户量超柜面3倍,交易量32万笔,同比增加177%。推广“巴狮数智”手机版“渝鹰LINK”,线上渠道客户数、交易量实现较快增长。打造数字化运营平台“云帆”,不断增强“千人千面”的个性化营销能力。

做细数字风控。持续推动风险管理全过程数字化和线上化,设计开发各类风险管理工具,目前已逐步建立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群、市场风险管理系统、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等。基于知识图谱、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更新“风铃智评”大数据风控系统,推广“关联慧查”,上线“产业慧链”,从企业及其关联关系“画像”拓展至产业链“画像”,充分发挥“风铃智评”系统在行内信贷评审、营销拓展、内控管理、反洗钱等领域的数字化辅助决策作用。“风铃智评”入选人民银行第二批“监管沙盒”。“风铃智评产业慧链”在“2021中国金融数字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全场荣耀奖”。

做实数据治理。成功投产客户主数据项目群,一体化推进60多个系统改造,推动200多项客户数据标准落地,实现客户数据更新共享。建设外部数据资产管理平台,引进30多家外部数据合作商,打通数百个数据接口,推动各条线数据互通共享。2021年10月,在国际数据管理协会——中国分会(DAMA CHINA)举办的“2021数据治理奖”评选中,重庆银行荣获数据治理最佳实践奖。

证券时报网2022-4-2

 

 

银行业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文章下载

银行业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21年,得益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高效有力和宏观调控精准施策,中国经济复苏领跑全球,中国银行业规模稳健增长,盈利能力较好,资产质量稳定,经营质效稳步提升。展望2022年,银行业站上新起点,规模增长稳中略降、盈利水平回归常态、资产质量整体稳定是三大趋势,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将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助力银行业迈向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征程。

2021年,中国银行业稳中向好、质效提升

2021年,国内经济快速复苏,货币政策精准有力,金融监管日趋完善,中国银行业韧性持续增强,经营质效稳步提升。

经营环境稳中向好

第一,宏观经济增长回归常态化,银行业经营基础扎实稳健。2021年,得益于疫情防控有效,中国GDP增速回归至8.1%,继续领跑全球。“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释放内需潜力、激发消费活力,银行业零售业务迎来新的增长极;畅通外循环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2021年中国进出口规模和增速均创历史新高,跨境金融、供应链金融需求量增大。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产业转型提上日程,重点项目投资推向高潮,银行业对公业务增量空间较大。

第二,货币政策强调“自主性”和“跨周期”,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坚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坚持立足国内、以我为主,兼顾连续性和前瞻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依然是引导信贷投向的主力,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基本平衡。从资产端来看,贷款结构持续优化,以再贷款、再贴现、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扶持小微企业、科创企业、绿色企业,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从负债端来看,存款定价机制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不断提高,银行长期存款、大额存单利率显著下降,高成本的结构性存款规模进一步压降,来源稳定、低成本的核心存款成为银行竞争高地。

第三,监管政策促进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2021年,银行业的监管政策聚焦绿色转型、公司治理和风险防范,促进实体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绿色金融围绕“五大支柱”,标准体系、信息披露、风险管理、激励约束、碳市场等基础制度不断完善,业务发展更加规范;公司治理监管加快补短板,聚焦大股东行为规范、董监高履职评价、关联交易管理等问题突出的领域,夯实银行业稳健经营根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和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相继发布,加强资本监管要求,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经营质效稳步提升

2021年,中国银行业走出危机、韧性增强,步入加速修复通道,经营质效稳步提升。

第一,资产负债规模持续增长。2021年,银行业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实现了经营规模的全面提升。截至2021年11月末,商业银行总资产、总负债规模分别为279.65万亿元和256.22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到8.29%和8.04%。信贷规模增长较快,夯实实体经济回稳基础,2021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98.51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存款规模增长稳中有增,零售转型战略提升存款竞争力,本外币存款余额238.61万亿元,同比增长9.3%。

第二,盈利水平明显好转。得益于经济环境持续改善,2021年前三个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7万亿元,同比上升11.5%,;ROE、ROA分别为10.10%、0.82%,其中ROE同比上升0.06个百分点,ROA与2020年同期基本持平。从已披露2021年业绩快报的上市银行来看,营业收入、净利润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其中多数银行净利润增速超20%,在息差收窄压力犹存的背景下,以量补价驱动利息收入增长,理财、基金、托管等业务创造的非利息收入对盈利贡献较大,增速普遍超过30%。

第三,风险管理取得突出成效。2021年,银行业以前瞻性布局、结构性调整、高效率处置积极应对疫情冲击下的风险挑战,风险管理能力显著提升,资产质量明显改善。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5%,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2.83万亿元,与2020年同期持平;关注类贷款占比2.33%,同比下降0.33个百分点。中小银行积极补充资本,大力发行永续债、可转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

第四,公司治理水平持续提升。从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评估结果来看,近80%的机构被评为“较好”和“合格”,较2020年增加0.77个百分点。部分领域的突出问题有所改善,例如,2021年商业银行关联交易管理得分率同比提高10.44个百分点;董事会结构更加合理,部分机构独立董事占比超过40%,董监高履职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新特色更为凸显,ESG理念成为新亮点,积极承担“六稳”“六保”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减费让利惠企利民、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等社会责任。

2022年,中国银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财政货币政策双向发力、金融市场改革稳步推进让银行业站上新起点,进入新发展阶段。

第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为银行业务布局指明方向。中国深入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内外需共振,经济长期向好态势不会改变。内循环下,居民消费观念、消费需求升级,收入大幅提升、资产配置需求增长,消费金融、财富金融成为零售转型的突破口;新基建、先进制造业是国内经济转型的新支撑点,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结构升级将为银行业的对公业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外循环下,对外开放迈向更高水平,产业链重塑、贸易数字化转型、外贸主体壮大、区域经贸合作深化对银行业的供应链金融和跨境金融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财政货币政策双向发力,支持银行业资产规模稳健增长。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了宏观政策走向,依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银行业合理释放流动性。财政政策量质提升,减税降费助力市场主体提振融资需求,精准的财政支出为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指明了方向,供需共振助推银行业资产规模扩张。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2022年M2和社融增速有望进一步回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第三,金融市场改革稳步推进,综合化经营规范升级。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发展,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增强,大型银行下沉重心、中小银行聚焦主业,中资银行“走出去”、外资银行“引进来”,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逐步完善。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为银行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契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是2022年资本市场改革的主线,将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资本设置“红绿灯”,资本的野蛮生长将被遏制,资本市场会更加合规健康。在此背景下,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有望加速,投商行一体化模式将更加普遍,有助于满足客户多元化、全生命周期的融资需求,拓宽收入来源、改善收入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

同时,中国银行业发展依然面临国内外双重挑战。

从国际看,一是资本监管趋严,银行业规模扩张约束增强。巴塞尔协议Ⅲ最终版达标时间由2022年底推迟至2023年底,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和流动性管理等对银行业的挑战依然不小;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出台、中国版TLAC落地,上榜将面临更严格的附加资本要求和TLAC要求。二是全球金融业竞争加剧,银行业盈利面临挑战。2021年以来,国际银行业经营快速复苏,积极布局亚太市场,并通过提升数字化、综合化能力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中国银行业仍面临“从大到强”的突破难题,海外业务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传统领域利润空间收窄,新兴领域亟须抢占先机。三是银行业跨境经营风险更加复杂。在全球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依然较高;部分国家为了应对疫情冲击,货币政策出现非常规性调整,利率变动频繁,加剧了银行业的市场风险;合规风险更加复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反垄断、反欺诈、反洗钱、反逃税等金融监管新规频频出台,部分国家更是加大了对金融制裁工具的使用力度。跨境金融风险更趋复杂,跨境传播速度更快,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全新要求。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内需受疫情反复影响恢复不及预期,外需在国外疫情缓解、产能修复的背景下边际走弱,未来外贸增长面临挑战,原材料成本上涨明显,出口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供应链瓶颈、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引发生产成本上涨,能耗“双控”可能导致能源供应问题,中小企业依然面临较大的经营困难。经济增速下行预期叠加经济结构转型压力,市场主体信心不足。此外,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依然较大,社保、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刚性支出压力不减,地方财政收支缺口较大。

中国银行业开启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征程

面对新形势,银行业将精准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以业务创新打造新增长点,迈向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征程。

第一,规模增速稳中略降,资产负债结构进一步调整。2022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得到进一步控制,宏观经济形势稳中向好,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叠加针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房地产行业等领域的监管趋严、疫情期间资产负债规模低基数效应不再等因素影响,预计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将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较2021年略有放缓,资产及负债规模将保持8%左右的同比增速。同时,资产负债管理由重规模向调结构转型,贷款投向将重点发力零售领域。存款总量将继续保持增速放缓趋势,负债成本管理仍然面临较大压力。2021年6月,存款利率报价方式改革,由存款基准利率上浮一定倍数调整为存款基准利率上浮一定基点,并且下调长期存款利率上限,提高短期存款利率上限,有利于负债成本的降低以及负债结构的调整。

第二,盈利水平回归常态,非利息收入占比增加。2022年,预计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在6%左右。利息收入方面,净息差企稳回升,随着疫情的逐步好转,商业银行让利实体经济更加注重质量,贷款业务有望恢复到疫情之前的常态经营模式,加之存款利率报价机制调整充分发挥作用,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非利息收入方面,理财业务净值化转型收官,存量产品转型压力释放完成,2022年理财业务收入贡献将继续提升。此外,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投资者越来越多地通过购买基金、理财等投资产品参与其中,国内市场基金规模不断扩大。商业银行作为基金代销的重要渠道,未来在代理业务方面收入的提升也将助推盈利水平的提高。整体来看,2022年非息收入规模将维持增长,非息收入占比将进一步扩大。

第三,资产质量整体稳定,不同机构可能出现分化趋势。2021年末,商业银行面临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期的压力,但由于风险防控手段相对成熟,不良处置方式相对丰富,预计并不会对资产质量产生较大影响。2022年,实体经济持续向好,企业和个人客户的还款意愿及能力提升。随着监管部门对于资产质量的认定越发明晰,潜在风险比例越来越低。风险抵御能力也在不断增强,2021年第三季度,拨备覆盖率继续增加,较2020年同期提高17.11个百分点,达到201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风险缓冲垫较厚。综合以上考虑,预计2022年商业银行不良率仍在可控范围内,保持在1.75%左右。此外,2022年房地产相关的风险会有序释放,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仍然会牢牢守住。对公方面,房地产行业贷款始终保持在警戒线以下,损失始终保持在可控范围内;个人贷款方面,个人住房贷款将更多地流向有刚性购买需求的群体。虽然预计整体资产质量稳定,但中小银行风险仍然值得关注。

在经营回归稳健的基础上,中国银行业将在以下业务创新领域实现突破,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第一,科技金融是重点加码领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及科技创新,科技政策也被列为七大政策之一,“十四五”时期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的目标,必然会加大对科创企业的信贷支持。2021年12月初,银保监会出台政策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鼓励银行探索科技信贷服务新模式,调动科技金融服务积极性,预计2022年银行会将更多信贷资金投向科创企业,贷款增速有望提高2~3个百分点。

第二,普惠金融更加注重可持续性。一是培育多元化、差异化的普惠金融体系,创新产品和服务。二是积极推进数字普惠金融,降本增效。三是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供应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融资支持,从产、供、销、存各环节缓解企业融资痛点,切实提高融资便利度。从增量来看,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将继续维持高增长,预计在25%左右;从扩面来看,再贷款、再贴现等“直达性”政策工具精准施策,普惠小微群体覆盖面持续扩大,预计2022年普惠小微贷款累计支持的小微经营主体有望突破5000万户,增速保持在20%以上;从降价来看,2021年12月初,中央银行已经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和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2022年1月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财政政策也将出台新的减税降费措施,共同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第三,绿色金融量质齐升。银行业将正确认识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在支持绿色产业的同时助力高碳产业转型升级,确保融资充分性和均衡性。碳达峰、碳中和是长期目标,巨大的资金缺口需要时间弥补,监管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产品、信息披露、风险管理等各方面政策,支持全国碳市场发展,推出碳减排政策支持工具;中央多次强调金融机构不能对煤炭企业采取抽贷、断贷的“一刀切”措施。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煤炭、钢铁等高碳产业的转型升级都离不开银行信贷的支持,2022年绿色信贷余额有望突破16万亿元,增速继续维持在20%以上。

第四,养老金融将成为“新蓝海”。随着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以及居民人均寿命延长,中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加速期,预计2035年老年人口逼近700万,人口老龄化水平突破30%。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巨大,到2050年老年人口消费支出有望超过10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高达33%,养老金融或将成为“新蓝海”。商业银行将全面布局养老金融三大子领域。一是全力支持三支柱养老金金融,夯实业务发展基础。依托旗下多元经营平台或成立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全力获取养老三支柱全牌照,构建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养老金资产全链条服务能力。二是大力拓展养老服务金融,实现养老财富稳健增长,建设为老服务特色渠道,发展老年友好型金融。三是提升养老产业金融服务,赋能产业转型升级。针对养老企业客户经营状况参差不齐的现状,主动探索创新信贷产品,积极培育头部养老企业。

中国金融2022-2-11

 

 

邮储银行:六大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 文章下载

邮储银行:六大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

又是一年财报季,各上市银行陆续披露2021年年报。

从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各银行披露的年报透露了积极的信号——随着疫情影响进一步消散,银行业绩普遍较上一年有所提升。然而在银行业转型的关键阶段,相比于业绩增长速度,能够保证业绩增长的「高质量」才是银行行稳致远的关键。

关于「高质量」增长,不同投资者可能有不同的判定标准。但从市场分析的角度,银行的业绩增长通常被划分为两个类型,α和β增长。

银行业发展本就与宏观市场环境息息相关,当市场环境向好时,银行只需跟随大势就自然而然地水涨船高,这就是β增长。但是当银行想要获得超越大势、甚至在周期波动中实现逆势增长时,银行的战略选择将发挥巨大作用。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可以引领银行穿越周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即α增长。

麦肯锡曾提出,「α增长」战略是一条可获取高于「β增长」价值创造的新途径。结合眼下的市场环境来看,银行「α增长」的贡献程度能够折射出其业绩增长的「质量」。

从这个角度出发,在今年的财报季中,邮储银行是一个以「α增长」驱动、实现高质量增长的典型样本。「我们坚持系统思维,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经营方式变革,打造创新发展的新高地」,邮储银行董事长张金良在该行2021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强调。

根据邮储银行2021年年报,该行全年实现净利润765.32亿元,同比增长18.99%;营业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不良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与此同时,中收实现大幅增长、存贷比稳步提升、ROA和ROE同比持续上行,显示出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

邮储银行之所以能够踏上「高质量」增长之路,与其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科技赋能、客户深耕、中收跨越、人才强行、风控护行、协同发展六大专项战略密切相关,它们互为支撑、互为助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图片来源:邮储银行2021年度报告

1

大行的「自我超越」

根据麦肯锡总结的「α增长」五大要素,要实现高质量增长,「战略清晰,特色鲜明,核心业务跑赢大势」是银行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

作为一家定位于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的银行,从年报来看,邮储银行的相关业务领域显示出了强劲的爆发力。

其中,零售金融业务价值创造规模和贡献占比显著提升,个人银行收入贡献了总营收的近70%。三农金融和小微金融服务也再进一步,截至2021年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61万亿元,连续八年实现新增规模超千亿;同期,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9600亿元,占全行各项贷款的比例超过14%,占比在大行中保持领先地位。

资本市场通常给予零售银行较高估值,良好的业绩表现,也使得邮储银行进一步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2021年全年的股价取得了良好表现。

2021年,邮储银行股价涨幅在A股15家全国性银行(6家国有大行和9家股份行)中排名第二;2021年末的PB在15家全国性银行中位列第三;股价涨幅在H股10家全国性银行(6家国有大行和4家股份行)中排名第一,估值位居第二。近期,富时罗素宣布对富时中国A50指数调整结果,邮储银行等被纳入该指数。

对于邮储银行而言,发展这些业务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庞大的客户基础、遍布城乡的网点布局,低成本且可持续的负债端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邮储银行服务的个人客户数达到6.37亿户,拥有近4万个网点,个人存款总额突破10万亿元大关。

不过,要在此基础上实现「自我超越」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随着国内银行业告别高速增长的市场红利期,要进一步盘活资源、提升效率、激发潜力需要一场彻底的变革,而其中最核心的是思维模式的转变——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

这是眼下整个银行业转型的核心议题,也是邮储银行在「十四五」规划中将「客户深耕」作为六大发展战略之一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对于邮储银行而言,包括「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等在内的核心客户群体正处于金融服务需求转变与爆发的关键节点。

以农村金融服务为例,随着「十四五」规划持续推进,我国的「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历史性地转移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超过城镇居民,不仅农村的消费潜力在不断释放,农业的多种功能、乡村的多元价值开发都在持续推进,这些都带来了新的金融服务需求。

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在该行2021年度业绩发布会上提到,邮储银行多年来一直深耕「三农」领域,积累起了自己的专业能力、专业经验和专业优势。在此基础上,邮储银行持续探索服务乡村的新模式。

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来自「信用村」建设,即邮储银行通过线上构建农业农村的大数据平台+线下拓展的方式,让没有信用记录或者以往很难获得金融服务的客户也能够进入数据库、拥有属于自己的「信用额度」。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邮储银行评定的信用村数量19.08万个,评定新用户超过363.64万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它以数字化能力突破了农村金融服务下沉难的瓶颈,极大提高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与此同时,银行农村金融服务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授信」,从单一服务走向全面的价值挖掘,展示出了其以客户为中心重塑产品和服务的信念。

邮储银行还进一步发挥邮银协同优势,通过「协同发展」战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优化。基于邮政集团在乡村构建的三级物流体系,邮储银行可以充分享受到「四流合一」(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优势,这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农村信用建设的维度,也可以发挥银担、银政等协同优势,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创业人员提供金融服务。

随着牌照与业务布局的不断完善,邮储银行的协同优势还在不断扩大。2021年,邮惠万家直销银行获批开业,带着「服务三农、助力小微、普惠大众」的使命愿景,它不仅能够与母行形成错位经营,通过线上化运营提升对长尾客群的服务质量与效率,也将与整个集团在客户、渠道、业务等方面形成协同优势,成为创新服务的「试验田」。

而在信用卡、财富管理等其他个人金融服务领域,邮储银行通过「客户深耕」战略打造客户分层分类管理体系、完善客户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提升客户体验的发展思路持续推进。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今年「两会」后,监管部门重点提出要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帮助那些从农村来到城镇的群体真正转入城市、融入当地。

此后不久,邮储银行就公布了新市民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为新市民客户定制专属特色信贷产品和服务方案、完善授信服务政策、扩大保险保障覆盖面、广泛开展投资者教育等等。

2

「场景+」开放银行模式

眼下,全球银行都在关注的这场「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型,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它的核心驱动力来自数字化与科技赋能——从底层「基础设施」到每一个业务条线和业务板块都在持续的迭代升级之中,与之相对应的,整个银行生态也变得与以往截然不同。

从2021年年报来看,随着邮储银行深入推进「科技赋能」战略,数字化再提速,其前、中、后台的业务面貌都焕然一新。

在顶层设计方面,邮储银行提出「加速度」(SPEED)信息化战略,从「智慧、平台、体验、生态、数字化」五个方面整体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组织架构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在资源投入方面,2021年,其信息科技投入规模突破百亿元,同比增长11.11%,占营业收入的3.15%,科技投入规模与占比都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与此同时,邮储银行通过搭建「青年、骨干、领军」三级人才梯队不断充实科技队伍力量。

落实到业务上,邮储银行新一代个人业务核心系统分布式技术平台、运维平台和国际汇款功能成功投产上线;「邮储大脑」机器学习平台与大数据环境融合,为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数据支撑。大数据基础能力稳步提升,大数据平台接入全行138个重要系统数据;强化「可视化服务、数据服务、模型服务、实时服务」四大中台服务体系建设,数据集市持续完善,数据价值逐步凸显。

通过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打造标准化、集约化、自动化的运营管理体系是银行降本增效的一剂良药。

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是,随着零售端数字化转型提速,2021年,邮储银行30家一级分行实现零售信贷工厂模式的覆盖,作业效率较非工厂模式提升了60%。得益于数字化转型等因素,邮储银行的消费信贷等业务实现快速增长——全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新增超过3000亿元。

与此同时,中后台的「基础设施」设施和数字化能力建设也正在成为前端「决胜」的关键,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

这一方面是因为,基于对客群的细分和精细化运营,银行可以在线上构建特色场景生态、提升差异化运营能力;而另一方面,精准的用户画像和用户全旅程的数字化轨迹可以有效提升线下网点的作业效率和客户经理的服务半径,也能够保障用户线上线下体验的一致性。

以邮储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为例,随着CRM(优化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户标签的不断丰富,为了提升大众客户的理财体验,邮储银行手机银行上线了财富体检功能,为客户提供线上财富诊断和优化服务,截至2021年末,该服务已经为超过105万名客户进行了财富体检,为超过19万名客户制定了资产配置方案。

而在线下,财富管理中台对财富经理的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全行的投研、选品和配置能力得以直接赋能一线。

值得注意的是,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也需要新的组织架构方式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提供支撑——人才配置思路从数量增长转向人均效能提升、人才结构进一步向核心业务流动,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

从邮储银行的「人才强行」战略来看,为了充分发挥大行的人才优势,邮储银行制定了三年人才发展规划,在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的同时,建立市场化的人才激励机制——持续优化「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才纳才机制,推进干部人才公开选拔、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健全市场化选聘机制。打破铁交椅、铁饭碗,为业务创新与人才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末,全行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超过80%,40岁及以下员工占比接近70%,在可比同业当中保持领先。

对于邮储银行而言,一个前台敏捷、中台强大、支撑有力的数字生态银行已经初具雏形,但从年报披露的信息来看,该行对于数字生态建设的「雄心」显然不止于此。

张金良在年报致辞中指出,邮储银行将通过「结网、强链、拓圈」打造「场景+」的开放银行模式。

结网:线下近4万个网点和线上渠道交织互补,既是「百姓身边的银行」,也是「百姓手边的银行」。

强链:完善战略客户、同业客户、机构客户、中小微客户分类分层服务体系,升级专业化经营体系,形成客户全旅程、全渠道、全链条服务模式,助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循环,优化升级我们的「价值链」。

拓圈:线上推进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线下构建「网点+商圈」特色商业模式、打造金融同业生态圈,拥抱客户、发现触点、搭建场景、建设生态,将金融产品与服务嵌入到客户的生产生活。

其实,邮储银行建设「场景+」开放银行的逻辑不难理解,伴随着客户习惯向线上迁徙和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改变,这是一个大行「蝶变」必须要经历的旅程。

过去,扎根县域、连接城乡是邮储银行的金字招牌;如今,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不同业务板块的协同发展使得邮储银行可以深入场景,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和无界的金融服务。

3

大财富管理「穿越周期」

银行业作为一个强周期的行业,需要时刻警惕周期波动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在过去两年的疫情冲击之下,银行持续面临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穿越周期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而无数次的历史经验证明,守住风险底线和通过创新模式构建新的「增长极」是银行穿越周期的关键。

作为一家不良率一直大幅低于同业的银行,在2021年,邮储银行的不良率进一步下降0.06个百分点至0.82%,其中,不良贷款生成率为0.6%,较上年末下降0.19个百分点。这样的业绩表现是邮储银行坚持「风控护行」战略的结果。

在之前的发展历程中,邮储银行持续打造「数智化」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看未来」的行业研究能力,不断完善「全面、全程、全员」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尤其是随着数字化能力的提升,邮储银行以三大技术中台+三大应用平台为支撑,多条线紧密协同,在智能风控领域持续取得突破。

图片来源:邮储银行2021年度报告

为了应对潜在的市场风险,邮储银行还进行了许多前瞻性调整和布局——将逾期60天以上贷款全部纳入不良,逾期30天以上的贷款纳入不良的比例超过93%,并加强对公重点领域的动态监测和风险排查,强化智能风控对零售信贷客户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等等。

在守住风险底线基础上,邮储银行也抓住了新一轮财富管理浪潮降临的机会,推动「中收跨越」战略落地,打造面向未来的新「增长极」。

事实上,财富管理业务是眼下许多银行竞相布局的赛道,随着国内居民收入的增长、房地产投资祛魅以及理财净值化趋势的发展,这个万亿规模的蓝海市场本就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机会。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作为对公、零售和金融市场业务的交汇点,财富管理业务还能够撬动三个业务板块协同发展,实现「轻周期」「轻资产」模式下更高质量的发展。

以邮储银行的实践来看,从2019年到2021年,其中间业务收入年均增幅达到23%,关键就在于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

为了在资产、产品、销售、运营等财富管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上建立起优势,邮储银行一面加大力度细分和管理客群,深度洞察客户需求,一面围绕需求深度布局产业链上游,拓展产品代销的种类与数量,深耕资产端,提升资产配置等专业化能力。

这种上下游的联动为邮储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持续注入活力。2021年,邮储银行财富客户数同比增长超过24%;零售AUM突破12万亿元大关,其中投资理财类占比为22%。

与之相对应的,财富管理产业链相关的中间收入实现大幅增长。

年报显示,2021年,邮储银行代理的新单保费规模同比增长120%以上,非货币性基金销售规模同比增长近31%。与此同时,投资、代销与托管业务还走出一条有效的联动模式发展路径,随着代销业务的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邮储银行的公募基金托管规模创下历史新高,年内突破6000亿大关,带动托管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1%。

如果我们将目光进一步放宽,就会发现,邮储银行起步较晚的信用卡、交易银行和投行业务也展现了新的活力。

其中,信用卡结存卡量和消费规模双双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带动手续费增幅超过23%;交易银行深耕供应链金融,完善贸融业务体系,推动结算产品创新,拓宽中收渠道,手续费增幅超35%;投行在银团业务、资产证券化等方面也实现了突破。

展望未来,虽然财富管理赛道将不可避免地将变得更加「拥挤」,但邮储银行在打造新「增长极」方面依然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

从市场环境来看,随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包括农村居民、城镇居民以及「新市民」等在内的庞大客群的财富管理需求进一步迸发,而邮储银行的线上线下服务网络不仅能够覆盖这些群体,多年的服务经验也使他们形成了差异化的服务模式。

而在内部潜力挖掘上,邮储银行AUM的快速增长与结构优化是重要的机遇所在。

张金良在邮储银行2021年度业绩发布会上透露,该行今年有超过5000亿元的三年期存款到期,这部分存款的利率普遍在3.8%以上,针对这部分到期的高价存款,考虑通过理财、基金等产品做好承接转换,既实现资金闭环运行,又能促进存款结构的优化。

如果邮储银行的专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基金、理财等顺利承接这些存款,那么整个财富产业链条进一步优化,中收也将再次实现跨越。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履行社会责任,更是从市场突围的最佳路径。

和讯网2022-4-13

 

 

守护好消费者“钱袋子”:银行业多举措助推消保工作高质量发展 文章下载

守护好消费者“钱袋子”:银行业多举措助推消保工作高质量发展

“小杜,要不是你的话我们两口子这辈子就算白忙活了。”黄奶奶拉着建行贵州省湄潭支行营业室客户经理杜益旺的手激动地说。

这位79岁的老人是如何避免损失的?原来,在前些日子上门为老人送去生日祝福时,杜益旺了解到,老人把一辈子积攒的150余万元血汗钱都藏在了家里。凭着职业敏感和工作经验,杜益旺劝说老人最好将钱存到银行账户里,银行可以随时为她服务。老人满口答应,表示改天会到银行去。

“把钱从袋子里拿出来后,我们发现,老人的现金基本上是1999年版和2005年版的100元钞票,大部分都已经发霉破损,需要一摞一摞地清理干净后,再一张一张小心撕开进行手工清点。当时正值网点业务办理高峰期,为了不影响其他客户,我们立即安排为老人开通绿色通道,并组织人手开始清点现金。”该行有关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当日,网点5名工作人员轮流从10点忙到16点,最终将150余万元现金清理完毕,存入了老人的账户,让老人悬着的心落了地。”

这是银行业用心解决群众困难、坚定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真实写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金融系统性风险防范和健康可持续发展。银行业不断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顶层设计,将主体责任落实到日常工作中,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对消费者进行宣传与教育,坚决打击各类电信网络诈骗,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将金融为民理念制度化、常态化。

优化消保工作机制

“调解员们太专业了,没想到银行服务如此人性化,能够设身处地为我们着想,我打心底里感谢你们!”经过事实陈述、证据展示、争议焦点辩论、背对背沟通等环节,银行与客户最终达成调解协议。这是“陕西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中国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以来,成功组织的首次消费者纠纷调解。

推进金融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是畅通金融消费者权利救济渠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和金融需求的重要举措。

“为此,建行不断完善多元纠纷化解制度和机制,各级机构积极配合第三方调解组织,主动探索建立小额纠纷快速解决机制,协同开展金融消费纠纷调解工作。”建行有关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2021年,建行通过该方式化解金融消费纠纷万余件,行内多家机构及员工被当地调解组织评为先进集体及个人。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结构化金融、衍生品金融的不断发展,不同的金融消费者被嵌入同一类型的金融服务中,金融消保工作日益复杂化。为更好保障消费者权益,银行业也在不断建立和完善消保机制,将消保融入到各个流程中去。

“银行应结合客服系统,建立或完善消费者投诉管理系统,整合数据要求,实现客诉及争议事件的全环节线上跟踪管理及统计报告,为整改、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提供支持;同时,还应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计划、执行、评价、报告等信息化系统。”普华永道有关研究人士认为,银行要推动消保工作信息化、自动化,以便深度挖掘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进的方式。

全方位当好消保科普者

为了让师生们切实感受到金融风险就在身边,增强金融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警惕各种网络诈骗和校园贷,临近“3·15”,厦门银行三明分行的团队来到将乐县福建三明中艺技术学校,为在场的100多名师生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3·15金融知识进校园”主题讲座,为他们普及金融消费者的八大基本权益,讲解常见的电信诈骗、网络兼职刷单、校园贷等相关案例以及相关知识。

除了线下的主动出击,各家银行也将物理网点当作消费者宣教的前沿阵地。民生银行临沂分行依托12家支行网点、35家社区网点电子视频设备,循环播放金融产品知识、防范诈骗风险等消保专题视频,实现动态不间断警示教育。同时,多家辖属支行通过发放宣传折页、召开微沙龙,现场普及反诈拒赌、防范非法集资、银行卡安全、个人征信等金融知识。

与此同时,银行业不断增加消保宣传教育工作的趣味性和亲近感。3月9日,邮储银行河南省分行的消保卡通形象“邮小宝”正式亮相。“下一步,‘邮小宝’将通过视频、动漫、长图、折页等多种形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宣传金融知识,提升消保宣传效果。”邮储银行河南省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持续培养全民反诈意识

前不久,河南济源市民尚女士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称她的网购商品快递丢失。当时她刚好有一件网购物品,在收到100元转账后,便相信了对方。在转账交流过程中,对方窃取了她的身份证及银行账户信息,并诱导她通过借贷平台借款15200元。借款成功后,对方谎称操作失误错将自己的15200元转到了她账上,让她将这笔资金转到其指定账户上。随后,她匆匆来到工行济源分行克井支行,准备将钱转给对方。

在办理业务时,该行工作人员发现尚女士言辞异常。在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后,值班行长断定她遭遇了电信诈骗,便引导她将钱款取出做销卡处理,并帮她将15200元借款归还借贷平台。

在全国各地,银行业及时拦截各类电信网络诈骗,帮助消费者避免经济损失的案例时常出现。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形势愈发复杂严峻。银行业技防人防双管齐下,积极参与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社会治理,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助力增强全民反诈意识及识别能力。

农行宿迁分行一方面加强内部协同,建立跨部门联合作业团队,对涉案账户集中的支行及网点,开展约谈并重点督导帮扶;另一方面加强外部协同,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专题会议,持续发挥派驻公安部门反欺诈中心和网点反欺诈阵地作用,用好智能反欺诈平台,突出源头治理、打防结合。

建行在业内率先推出网络金融反欺诈业务,建立全流程安全与风险管控体系,创新开展全面风险防控服务,加大生物特征识别、大数据等新一代金融科技在风控领域的探索应用,打造智能化风控平台,推出风险防控“蓝E卫士”,7×24小时不打烊守护客户资金安全。

“开展网络渠道反欺诈运营10年来,建行已累计服务客户逾10亿人次,拦截欺诈风险事件50余万件,避免资金损失超过20亿元,处理关闭钓鱼网站15余万个,提供风险警示和教育4亿人次,全方位保护客户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3·15”前夕接受采访时,建行有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

中国金融新闻网2022-3-15

 

 

兴业银行西安分行:以数字化转型驱动高质量发展 文章下载

兴业银行西安分行:以数字化转型驱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围绕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速的兴业银行西安分行,深度结合自身实际,主动拥抱金融科技,推动信息科技从支持保障角色向引领业务发展和促进经营模式转型转变。

让科技下沉到一线业务

“兴业银行西安分行数字化转型工作正在重塑金融新业态,为自身发展带来新的生命力同时,也为科技赋能金融发展探索新的模式。分行在数据驱动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金融服务的建设,源源不断的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近日,在兴业银行西安分行的数字化转型媒体座谈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作为兴业银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西安分行在总行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规划下,通过加速数字化转型,不断引入数字化人才,开展科技组织架构调整,加快科技部门前台化转型,培养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的同时,进一步让科技下沉到一线业务,推进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

“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我们研发了‘兴智卡’制卡调拨机器人、授信信息自动查询机器人等RPA流程机器人项目集群,利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优化分行业务流程操作和审批模式,提升业务办理效率,为客户提供7X24小时全天候自动化服务,提升客户体验。”西安分行科技部负责人说。

除了对个人客户进行数字化服务优化提升外,在对公服务方面,兴业银行西安分行的数字化转型同样不遗余力。尤其在近几年的疫情影响下,线上化业务办理成为首选方式,西安分行更是通过积极构造智慧城市,在医疗、旅游、交通、政务、教育、社区等行业,逐步推广智慧城市场景服务新模式,以完善的交易场景应用,满足各类机构客户需求的同时,为居民的医疗、教育、出游等提供便利高效服务。

“我们与陕西省6家三甲医院建设智慧医疗及互联网医院系统,为医院构建信息流、资金流和工作流的自动化衔接操作环境,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信息平台;依托总行现金的数字金融研发体系,成功上线‘教育云’平台,为推动全市中小学校的数字化建设进程添砖加瓦;随着公积金各项业务的不断发展,缴存、提取、贷款等业务量持续扩容,我们行针对公积金中心推出RPA、开放银行平台、等一系列‘智慧公积金’解决方案,通过RPA的搭建,完成业务申报资料的自动核验,大幅降低人工工作量,提高核验准确度,也免去了大家过去往返银行网点、甚至异地往返的痛点,为客户办理业务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该行业务部门负责人介绍相关智慧项目搭建时表示。

提升银行智慧与安全定力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打造高可用、可扩展的统一支撑平台必不可少。为了更好地为银行业务全流程做好支撑,该行通过推动搭建高度统一的中台架构、深入挖潜客户价值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助力业务经营、强化风险控制。据介绍,该行的“智慧运营平台”,可以通过危险指标预警、内控问题诊断等方式,实现对机构及个人的风控体检,并可“体检报告”有针对性地进行考核、整改和管理。同时通过模拟客户“结算画像”,建立分析与管理系统,在满足风控管理需求的同时,将运营管理从现有业务运营,进一步提升为具备经营、风控、创造客户价值的综合性运营管理。

数字化转型时代,在为客户提供金融科技便利性的同时,兴业银行西安分行也牢牢守住了信息安全的底线。据了解,该行将安全基因融入信息系统建设全生命周期和银行工作生活的各方面,全面提升重点领域的风险监测预警和安全防护能力。尤其是凝聚科技力量,深挖账户风险,创新搭建了“账户风险监测平台”,建立了分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长效机制。该平台的投产,使得一线柜面员工和二线监督人员面对海量的账户数据,能够高效联动,快速“抓住风险”、精准“识别风险”、及时“控制风险”,构建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防火墙”,为防范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与线索分析,高效助力守住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目前,兴业银行已建成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直销银行、微信银行、短信银行于一体的一站式网络金融服务平台,突破时空限制,为客户提供全天候的金融服务。在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的时刻,兴业银行西安分行也将持续让金融服务融入更多的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场景中,培育全新动能。

光明网2022-4-19

 

 

实施减费让利,服务区域大局 郑州银行高质量发展稳中求进 文章下载

实施减费让利,服务区域大局 郑州银行高质量发展稳中求进

2021年是郑州银行新五年战略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郑州银行稳中有进,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态势的成绩单。

3月30日,郑州银行发布2021年年度业绩报告。公告显示:截至报告期末,郑州银行资产总额人民币5,749.8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96%;吸收存款本金总额人民币3,188.1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6%;发放贷款及垫款本金总额人民币2,890.2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46%;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人民币33.98亿元,同比增长2.32%。资产总额、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和净利润在全国城商行中分别排第19位、第23位、第17位和第21位。

在资产质量方面,截至报告期末,郑州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人民币53.45亿元,不良贷款率1.85%,较上年末下降0.23个百分点,稳定保持下降趋势。这一成绩主要得益于郑州银行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经营主线,不断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力度,贷款质量总体保持在可控水平。

2021年是希望与挑战并存的一年,在调结构、促转型遭遇强监管、弱市场的形势下,又遭遇疫情、汛情的接连冲击。郑州银行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疫情、汛情的接连冲击下,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以业务创新打造新增长点。正如郑州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天宇在年报致辞中所说“在风险和挑战中不负初心使命,又一次坚守住了阵地,取得了又一次阶段性成果”。

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前进的每一步,更显难得与珍贵。郑州银行的综合实力也在各项综合排名中得到印证——在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2020年中国银行业100强榜单”中,郑州银行位列第48位;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21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榜单中,郑州银行位列222位。

在保持自身健康持续性发展的同时,郑州银行始终不忘企业责任,尤其是在“涝疫接核”的叠加考验中,再次用“郑银力量”诠释金融担当。

一方面,郑州银行全行上下有条不紊,响应处置到位,全行6000多名员工零感染、零疑似、零伤亡,网点损失可控并迅速恢复营业;另一方面,高效推出“防汛贷”“抗疫贷”,延期还本付息惠及企业1950户、涉及金额450多亿元,累计减费让利超过3亿元,审批、投放“防汛救灾应急贷款”近17亿元;一个月内完成30亿元人行灾后重建再贷款精准落地,为灾后重建和经济恢复提供“及时雨”。除此之外,郑州银行还累计向受灾地区、公益组织等捐款捐物超400万元,郑州慈善日捐款150万元,用郑银温度传递更多爱心。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部崛起等国家级战略纷纷落地,郑州银行的战略步伐也时刻保持同频共振,为战略落地和区域发展提供全力保障。

大局观的背后,是郑州银行多年来对内功的苦心锤炼和对自身定位的清晰规划。郑州银行秉承“高质量”和“精细化”的原则,以“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领先银行”为战略愿景,始终坚持“商贸物流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家、精品市民银行”三大特色业务定位,积极布局“四新金融”(即科创金融、小微企业园金融、乡村金融及市民金融),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深入推进业务转型。

在“123456”高质量发展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形势变化和自身特色,郑州银行董事长王天宇创新性提出零售“四新金融”和对公“五朵云”联动的“五四战略”,打出组合拳,为郑州银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深度融入河南科创高地建设,打造金融惠科“郑银样板”。

郑州银行制定了科创金融“千帆计划”,出台《科创金融专班工作推进保障机制》,将科创金融作为“一号工程”高位推进。并在全省首推“科技人才贷”“认股权贷”“高企e贷”,作为唯一一家银行代表参加2021年全国双创活动周,支持科创企业503户36.3亿元;“郑科贷”规模稳居郑州市场第一名;全力支持中原“智慧岛”双创载体建设,中原科技城入驻企业全触达,授信金额超10亿元。

全方位服务小微企业园,为入园企业注入“郑银活水”。

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园金融,全力支持河南省小微企业园建设;落实“三个一批”要求,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累计投放及已审批待投放资金近人民币150亿元。郑州市108个小微企业园已全部对接到位,启动“伙伴工程”计划,开创小微企业园“金融服务站”模式,助力园区“筑巢引凤”,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特色和优势。

走向田间地头,探索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郑银路径”。

郑州银行服务下沉,2021年在全省大力建设农村普惠金融支付服务点,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达40%,不断丰富产品体系,省内城商行首发“乡村振兴卡”达1.91万张,持续开展“惠农站点+”场景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推出手机银行“乡村振兴版”,与网商银行开展数字技术合作,搭建“线上+线下”惠农综合服务平台。多措并举。以满足“三农”融资需求为导向,建立“三农”企业“金融超市”,推出“林权质押贷款”“厂商银贷款”“农家乐”等产品,开辟乡村金融绿色通道,2021年末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58.25亿元,年增速达39.99%。

深耕市民金融,打造市民服务全景式 “郑银生态”。

深度参与全市第三代社保卡升级换代。与市人社厅签订社保卡发行合作协议,已建成60个社银一体化网点,在全省12个地市发卡超11万张。持续完善智慧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打通市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以社区网点为中心,打造三公里金融便民生活圈,2021年已为社区周边1.4万余家小微商户开通“绿色通道”,推出“惠收款”手续费减免政策,降低小微实体商户的经营成本,有效提振市民消费信心。

坚守特色定位,着力全面推进“五朵云”提质上量。

零售业务和对公业务的有效联动,可以促进银行业务发展的行稳致远。郑州银行将“五朵云”平台建设作为对公业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同时依托五朵云平台服务于商贸物流金融生态圈建设。“五朵云”体系包括云交易、云融资、云商、云物流和云服务。目前,成立了“五朵云”运营中心,启动2.0版升级改造,建立商贸金融客户名单库,梳理出五大行业核心目标客户,“五云齐放”取得新进展。

通过将自身战略定位、业务特色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郑州银行根植本土,助力重大战略落地开花。2021年,郑州银行全力支持省市重大战略部署,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大运河建设项目超15亿元;发行20亿元绿色债券;发放省内城商行首笔“碳排放权配额质押”贷款。省政府决定成立信保基金后,郑州银行第一时间承担3亿元配投资金和16亿元授信,占首期规模的38%,稳住全省金融和资本市场“基本盘”;全年主承销债务融资工具24只,发行145亿元,占全省总量的12%;成功发行50亿元创新创业金融债券,助力全省科创再提速。2022年4月2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以郑州银行为主体开展政策性科创金融业务,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成长,培育一流创新主体,为此,省政府专门制定了十二条政策举措,明确了郑州银行政策性科创金融业务的目标任务、运营模式、业务范围和资源保障,为科创企业激发活力注入“郑银能量”。

郑州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的一年,郑州银行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各项监管要求,坚持党建引领,保持战略定力,践行“五四战略”,积极履行服务实体经济本职本分,大力支持科创文创、先进制造、绿色低碳等产业发展,以夯实客群为基础,以稳存增存为核心,以化解风险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驱动,扎实推进全行高质量发展,继续坚守服务大局、服务区域、服务实体的初心,奔赴“百年郑银”梦想,再创新辉煌,以更大贡献、更大作为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金融界2022-4-13

 

 

积厚成势,迈向高质量发展!甘肃银行2021交出稳健“答卷” 文章下载

积厚成势,迈向高质量发展!甘肃银行2021交出稳健“答卷”

2021年,甘肃银行净利润连续两年稳步提升,资产质量持续好转,零售转型加速推进,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业绩单

2021年,甘肃银行迎来了成立后的第10个年头。过去一年来,该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各项业务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2年3月31日,甘肃银行发布了业绩公告。《投资时报》记者注意到,2021年该行资产负债规模稳健增长,净利润连续两年稳步提升,资产质量持续好转,零售转型加速推进,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业绩单。

资产负债稳步增长,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2021年,甘肃银行推动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资产负债进一步向核心业务集中。

数据显示,在同比增长4.7%、总额达3585.05亿元的资产中,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1985.95亿元,同比增长9.2%,占总资产的比例持续增长,达55.4%,较上年提升了2.3个百分点。负债总额3264.48亿元,其中客户存款2559.88亿元,核心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达到了78.4%。

与此同时,该行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施稳健审慎的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策略,强化资产质量管控,不良贷款率较上年下降了0.24个百分点。

经营效益稳中有升,成本管控效果显现

2021年,甘肃银行实现净利润5.73亿元,较上年增长1.9%,较2019年增长12.13%。《投资时报》记者从公告获悉,该行不断加强成本管控,2021年负债成本率2.83%,较上年下降了0.17个百分点。

另外,近年来,甘肃银行通过优化业务结构、加快新产品推广、实施综合化营销、推进业务轻资本转型等措施,中间业务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报告显示,2021年,该行中间业务净收入达3.51亿元,较上年增长了6.7%。

战略转型积极有为,零售业务势头良好

2019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甘肃银行牢牢立足金融三大任务,坚守定位、回归本源,全面实施业务转型。

零售转型方面,至2021年末,该行零售存款客户达810.39万名,零售贷款客户达13.68万名,零售银行业务营业收入占比达37.4%,较上年提升6.4个百分点。

其中,零售存款1642.43亿元,占存款总额的64.2%,较上年提升4.5个百分点;零售贷款480.0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4.2%,提升1.5个百分点,较上年度增幅达到16.1%。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0年以来,该行信用卡业务发展势头迅猛,累计发卡55.18万张,较上年增长22.74万张,增幅达70.1%;信用卡透支余额24.43亿元,增长8.64亿元,增幅54.7%。

金融科技强势赋能,线上业务亮点纷呈

借助金融科技手段,甘肃银行数字化转型加速落地。

2021年,该行上线手机银行5.0版本,并推出三农版、颐年版手机银行,全面提升了客户体验。建成全省首家5G智慧银行并投入运营,为广大客户提供了更加智能化、趣味化、个性化的全新服务。持续深化线上第二银行建设,不断丰富线上产品种类,先后推出了“小微e贷”“商户贷”“房快贷”等多款线上信贷产品及汇福存、定活互转、乐享盈、自由分期等多款理财与存款产品,线上客户规模、资产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1年末,线上服务客群达到380余万户,线上客户资产规模达到1762亿元。

聚焦金融主责主业,有力服务实体经济

据悉,甘肃银行始终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任务,立足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甘肃区域经济特点,制定符合监管政策和自身实际的授信政策指引,加大对积极增长类行业客户的支持力度,为省列重大项目、十大生态产业、乡村振兴、绿色金融、“六稳”“六保”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报告显示,2021年末,该行客户贷款及垫款余额较上年度增长167.69亿元,其中,公司类贷款增幅达到14.4%,支持实体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该行在总分行成立了普惠金融部和乡村振兴金融部,建立了全行支持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和业务支撑体系,当年累计投放普惠小微贷款77.36亿元。积极落实“六稳”“六保”政策,强化稳企业、保就业,为各类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提供金融服务。2021年累计办理延期还本业务13.38亿元,发放“抗疫贷”“创业贷”“政采贷”“小微E贷”等9.4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该行在助力打造“甘味”窗口,叫响“甘味”品牌的道路上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报告显示,该行2021年在陇银商城为65个县域搭建特色甘味馆,上架县域特色商品1800余款,助力拓展“甘味”品牌销售渠道,陇银商城交易总额超过了2400万元。

积厚成势,奋辑争先。甘肃银行表示,2022年,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甘肃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抢抓区域多重叠加历史机遇,“稳”字当头、“进”字加力,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有力服务甘肃“四强行动”,促进经营管理各项工作稳中向好、稳步提质,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投资时报 2022-3-31

 

 

深挖潜力求突破 久久为功促发展——农发行嘉峪关市分行推进高质量发展工作纪实 文章下载

深挖潜力求突破 久久为功促发展——农发行嘉峪关市分行推进高质量发展工作纪实

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嘉峪关市分行按照“两年求突破”的发展要求,深挖城市资源禀赋和内外部潜力,推进了全行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学用贯通 深挖信贷政策“含金量”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嘉峪关市分行紧密结合“起点不高、规模不大、客户不多、范围狭窄”的特点,始终坚持“三用三挖”的工作思路,深挖信贷政策含金量,探寻城市行业务发展新方向、新路径,拓展业务发展新蓝海。

该行围绕上级行下发的信贷政策进行反复学习,组织全行员工人人当老师、人人上讲台、人人讲制度,组织政策研讨交流会,促使大家熟练掌握政策,厚植政策储备,挖掘城市农发行支持“三农”领域的政策潜力。围绕总行六大领域、八大信贷产品、省分行五篇文章重点支持方向,“庖丁解牛”,认真梳理不能碰触红线的负面清单和能立即营销支持的政策清单,挖掘出以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水利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动该行高速发展的重点支持方向。

同时,认真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度挖掘并用足、用好、用活政策性银行期限组合、产品组合、担保组合等优势,发挥融资、融智、融情的责任担当,提高在当地银行的竞争力。

多管齐下 深挖资源助发展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嘉峪关市分行始终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发展思想,把支持全市支柱产业、重点项目和重要客户作为“重头戏”,坚持“三贴三挖”工作方法,始终瞄准靶心、重点突破、层层推进。

该行围绕嘉峪关市“三地两点”功能定位和“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西部明星城”战略目标,及早收集整理项目清单,提前对接发改、交通、工信等相关部门,协调推进“创建幸福新雄关、建设西部明星城”研讨会、PPP重大项目协调推进会,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宣介农发行信贷政策与发展思路。主动对接教育、医疗卫生、智慧城市等7大类30个项目,总投资49亿元,融资需求39亿元。投放2.4亿元城乡一体化贷款,解决全市集中供热原料采购资金短缺的问题。

以“双碳”战略为前进风向标,以“五篇”文章为发展压舱石,该行围绕嘉峪关市“2+6+N”产业链,按照“固链、强链、延链、补链”的模式,摸排符合信贷支持范围的贷款项目。围绕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文旅融合、现代农业等3条百亿级产业链投放贷款2.67亿元;围绕绿色环保1条十亿级以上产业链投放贷款5.96亿元。先后20余次与中核集团、大唐集团、中国建筑、甘肃建投、酒钢集团等央企、省属国有企业、市属国企、上市公司等重点客户沟通衔接,从源头上加强项目培育。

持续用力 深挖客户“反哺”能力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嘉峪关市分行牢固树立存款增效经营理念,始终坚持“三盯三挖”的营销路径,挖掘客户资源,引入“活水”资金“反哺”农业。

该行通过深化与酒钢集团的业务合作、提供存贷款一体化营销、差异化服务等方式,持续加大对酒钢集团的存款营销。一季度,共营销酒钢集团及其下属子公司非贷资金8.32亿元,占该行营销非贷资金的68%。此外,借助近两年来该行贷款投放额和净增额连续位居全市金融机构前列的优势,积极向嘉峪关市委市政府汇报、财政局沟通,打破了财政资金存放的固有分配方式,推动财政性资金向投放多的银行倾斜的分配模式转变。

面对业务快速发展人员较少的局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嘉峪关市分行立足现有职工队伍,不断提升“三挖三干”工作质效,不断给职工“泼水”“点火”“加油”,在全行干部中营造出实干的氛围,让成绩作为指挥棒,让“干成事”成为最大的导向。

甘肃经济日报2022-6-7

 

 

十五载精彩绽放 江苏银行演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文章下载

十五载精彩绽放 江苏银行演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百年金融梦,芳华十五载。2022年1月24日,拥有百年品牌历史的江苏银行迎来开业十五周年的喜庆日子。

十五年来,江苏银行胸怀国之大者、心系金融为民,牢记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秉承“融创美好生活”使命,努力做好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带头行、示范行,加快建设“智慧化、特色化、国际化、综合化”服务领先银行。2016年,江苏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 2021年入选全国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在全球1000强银行排名中列70位,在“全球银行品牌价值500强”中排名第83位。

截至2021年末,江苏银行资产总额比开业初期增长了14倍,营业收入增长了13倍,净利润增长了24.4倍,存款余额增长了9倍,贷款余额增长了13倍,不良率下降0.87%,拨备覆盖率增长2.28倍,规模效益不断提升、资产质量持续优化、经营特色有效彰显、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卓然绽放金融之美。

深耕:特色经营成效彰显

2018年11月29日,是全体江苏银行人倍感振奋、备受鼓舞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临江苏银行考察,对江苏银行贯彻中央精神、落实政策要求、保持小微工作定力给予充分肯定。

江苏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夏平表示:“服务小微是我们的定位,也是我们的基因,要坚持真做小微、做真小微。”江苏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已超千亿元,连续多年保持江苏省内市场份额第一,先后两次被中国银保监会评为“服务小微企业先进单位”,是江苏省内唯一连续13年获得“江苏省服务小微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的银行。

精耕细作小微金融是江苏银行特色化经营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江苏银行将对服务领先银行的追求与优良的地方经济环境深度融合,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敏锐捕捉政策导向,着力强化融合创新,形成了服务先进制造、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一系列特色业务。

江苏是全国制造业大省,江苏银行的制造业贷款余额多年来保持省内领先。2017年起,江苏银行对制造业贷款进行考核,早于监管部门考核要求。2018年以来,推动实施服务实体经济“新动能计划”,制定产业链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不断提升产业链综合服务能力,抓住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调整机会,聚焦服务高端制造。近5年,江苏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了70%,占比从16.20%增长到20.75%,省内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1400亿元,保持省内领先。

从2017年在国内城商行首家采纳赤道原则,到2021年率先发布金融服务“碳中和”行动方案,江苏银行的绿色金融步伐一直走在银行业前列。该行较早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宣布采纳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同时采纳“赤道原则”和“负责任银行原则”双国际标准的城商行,成为中英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首批中方四家试点银行之一,参与编制中国首批绿色金融标准……一系列具有前瞻力和引领性的举措,让江苏银行以金融之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高质量底色的同时,也形成一张独具特色的“绿色名片”。目前,江苏银行绿色信贷规模在江苏省内多年保持领先地位,绿色信贷占各项贷款比重在中国人民银行直管的24家主要银行中排名前列。

江苏是创新高地,高新技术企业众多,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涌现,创新人才云集。江苏银行围绕“科技+人才”两个着力点发力,构建并完善科技金融“星系列”产品体系,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现已支持科创企业超万户,科技贷款余额超1100亿元,省内高新技术企业“三分之一有服务、六分之一有授信”,专精特新企业“一半以上有服务、四分之一有授信”,科技金融各项指标稳居同业前列,累计服务科技人才超4000位、金额超150亿元,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金融支撑。

江苏银行积极服务企业跨境金融综合需求,国际结算量位居国内城商行前列,连续多年被江苏省外汇局评为银行执行外汇管理规定A类行。作为最早参与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银行之一,江苏银行自贸区总资产列城商行首位,自贸区存款余额位居区内同业第二位,在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自贸区运行情况评估中居国内城商行首位。

江苏银行还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发挥营业网点省内县域全覆盖优势,持续加大对“三农”领域的支持力度,完善三农金融专营体系,创设“融旺乡村”品牌,江苏苏北地区各项贷款余额超2500亿元,全行涉农贷款余额超2000亿元,市场份额占比位居全省前列。

求变:智慧转型加速进化

“以税易贷,一触即来”,早在2015年,江苏银行就率先运用大数据技术,在全国首创全线上纯信用的“税e融”产品,因有效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在业内引起轰动。“e融”系列网贷产品迭代至“随e融”平台后,依托微信社交场景提供一站式服务,助力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快速获得融资支持,成为又一“爆款”产品。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对江苏银行运用大数据技术服务好小微企业的做法予以表扬。

这是江苏银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运用前沿技术、加速创新突破、推进智慧转型的一个样本。江苏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季明表示,江苏银行智慧进化的愿景是“愿您的融资不再难”,实现“无论你是谁,总有一款产品适合你”。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面对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变革,江苏银行一直致力于打造“最具互联网大数据基因的银行”,锐意进取、创新求变,以持续精进的“智慧进化”改善用户体验、激发转型活力、厚植发展潜力。

在运行机制上,江苏银行实施“业技融合”的敏态组织架构调整,在全行成立多个敏态项目组,让科技人员和业务人员从业务产品设计的源头端就共同讨论、共同设计、共同优化。通过敏态组织的深度结合,江苏银行对前沿技术的探索运用跑出了“加速度”,不仅第一时间响应客户需求、解决客户痛点,也为自身经营发展不断赋能。

如今,江苏银行“智慧进化”工程持续向纵深推进,创新的“蜂房”多方涌现,数字化转型成果加速落地开花,以智慧营销、智慧风控、智慧服务、智慧运营四维构建的“智慧银行”正拔地而起,“再造一个线上化江苏银行”的格局全面打开。

通过构建智慧缴费、智慧园区、智慧加油等一系列特色场景,江苏银行满足G端、B端、C端客户“无处不在”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也为业务产品营销推广赋能,形成获客、活客、黏客闭环。该行手机银行积极拓展物业缴费、党费缴纳、学校缴费、培训资金监管、无感加油等场景,深耕车主、业主、家长等细分群体,实现精细化运营,客户数已超1100万户,月活客户超300万。

建立“传统风控+大数据”的新型风控模式,是江苏银行发力智慧风控的重要抓手。江苏银行自主研发推出“融创智库”“月光宝盒”等大数据风控平台、“黄金眼”风控系统,打造全覆盖、全过程的智慧风控体系,风险管理有效性不断增强。在智慧风控助力下,江苏银行小微业务不仅“好风凭借力”,实现快速增长,更保持了稳定的资产质量,普惠小微贷款不良率仅有1%左右,远低于全国银行小微平均不良率。

江苏银行还在2017年率先推出全流程线上化物联网动产质押产品,加快推进从主观信用到客观信用体系的建设,解决原有动产融资费时费力高成本、银企信息不对称引发高风险的痛点。此外,江苏银行还在省内率先推出区块链应用,打造“苏银链”,是中国银行业人工智能应用牵头行。

江苏银行着力推动“智慧零售”转型,搭建开放式平台,丰富客户投资选择,实现了“线上+线下”双翼齐飞。2021年,江苏银行直销银行升级为“天天理财”,打造特色线上理财超市,让用户轻松享受财富增值服务,在《互联网周刊》银行业直销银行评选中,连续多年排名首位。目前,江苏银行资产端零售信贷占比由2012年的11.4%提升至2020年的39.11%,零售客户总数近2400万户,零售 AUM近9000亿元,规模在城商行中名列前茅,财富客户、私行客户总数突破6.3万户,信用卡发卡量连续2年每年超100万张,理财业务连续20多个季度在《普益标准》“资产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中排城商行第一位。

通过推动智能厅堂建设,江苏银行将简单交易转移到电子渠道及智能设备,对私业务办理效率提升近3倍,客户体验大幅提升,网点人员有更多时间提供面对面服务,网点的价值创造功能得到放大。运用金融科技,江苏银行从客户视图、交易整合、系统贯通等方面持续优化客服系统,精简后的交易种类数量减少近28%,客服处理效率跑出加速度,客户问题一次解决率得到有效提升。

布局:综合经营抢滩市场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江苏银行通过搭建投行业务、金融租赁、理财资管等综合化经营体系,以更具适应性、协调性、韧性的金融服务,有效满足更加多样化多变性的金融需求,同时也为自身业务发展打造了新引擎。

江苏银行将投资银行与资产管理两大业务板块有效整合,为客户量身定制“综合金融解决方案”,成为市场上中小银行投行驱动资管的典范。自2014年以来,江苏银行投行业务取得了资产证券化业务全国首单商票收益权ABS、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A类主承销商等多个“首单”和业务资质。通过发挥“商行+投行”、本外币一体化、直接间接融资联动优势,为地方和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江苏银行已借由发债、证券化等手段累计提供直接融资近8000亿元。

2020年,江苏银行成立苏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畅通百姓财产性收入增长和实体经济融资效率提升之间的链路:一端连着广大老百姓的钱袋子,结合已有的私人银行和直销银行,可全面且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客群的财富管理需求;一端连着中国经济各类微观主体,发挥直接融资等专业化资管优势,促进资金直达实体,助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打通了助力百姓财富和实体融资互促、共进的“任督二脉”,江苏银行也掌握了推动综合化服务迈入新境界的“密码”,综合化经营布局实现质的提升。

在江苏银行综合化经营版图上,苏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也是重要一极。通过布局苏银金融租赁,江苏银行又添“融资+融物”的综合金融服务新功。苏银金融租赁新增业务中幸福产业、绿色金融、交通物流、高端制造和科技金融五大重点板块业务占比超90%,在对重点项目、重大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服务支持上,苏银金融租赁让江苏银行的综合服务能力如虎添翼。

江苏银行还成立了控股消费金融子公司——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进一步丰富消费信贷场景,提高流量及客群覆盖面;发起设立江苏丹阳苏银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小微更为精准;在上海设立资金营运中心,向中国金融最活跃处延伸金融触角,为打造大金融市场板块业务增长极赋能。

如今,江苏银行已拥有13家省内分行、4家省外分行、4家子公司,营业机构520余家,机构布局实现省内县域全覆盖,形成立足江苏、辐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综合化经营格局,全行一盘棋联动的局面持续打开,协同经营成效加速彰显。

铸魂:党建引领凝心聚力

2021年7月1日,江苏银行发展历史上又书写下光荣的一笔。在江苏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座谈会暨省“两优一先”表彰会议上,江苏银行党委作为唯一一家集团总部级党组织,获得了“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

江苏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夏平强调,要坚持“抓党建就是抓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努力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江苏银行始终坚持将党建融入公司治理体系,明确党委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并将党建工作要求纳入公司章程,实行总行党委和经营管理层“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议事决策制度,使党委发挥领导作用进一步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实现了党委领导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结合。

江苏银行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深度融入金融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打造“苏银融党建”品牌,进一步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两个目标一起定,两个责任一起担,两个成绩一起看,两个成果一起要,聚焦目标、精准发力,相互促进、同频共振”的“苏银融党建”工作模式,已成为江苏银行上下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江苏银行先后荣获江苏省国有企业“四好”领导班子、江苏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县以上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群雁高飞头雁领,船载万斤靠舵人。江苏银行弘扬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精神,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全行党员干部中开展“两在两同”建新功、“三争三比”开新局行动,通过在窗口一线设立党员先锋岗,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组建党员突击队,在关键岗位重点环节中划分党员责任区,引导党员干部争做办实事的“排头兵”、开新局的“领头雁”,让党徽在岗位奉献中熠熠生辉。

自2015年以来,江苏银行在全行范围内持续开展“党员进社区”主题实践活动,坚持每月一主题、每月一部署,进行金融知识宣传、志愿服务、结对共建等,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客户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使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先后对接社区2000多个,开展活动5.9万次,参加党员达17.8万人次,不仅使党建工作与金融工作相互促进,而且有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江苏银行构建了以“融合创新、务实担当、精益成长”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体系,树立了以奋斗者为本的鲜明企业文化导向,在全行上下形成只争朝夕、共同奋斗的浓厚氛围,被授予“全国金融系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站在新的起点,江苏银行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自满、不懈怠,再奋斗、再出发,加快建设“智慧化、特色化、国际化、综合化”的服务领先银行,努力为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贡献更多金融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国金融新闻网2022-1-24

 

 

广发银行:高质量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文章下载

广发银行:高质量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近日,广发银行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年报显示,2021年广发银行坚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持续推进经营管理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十四五”起步良好。

年报指出,2021年广发银行躬逢盛世,不负韶华,以党建统领高质量发展,在实干笃行中度过了收获满满的一年。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广发银行将自身发展历程放到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中去思考、去总结,在全行广泛凝聚“党建强、广发兴”的共识。2016年成为中国人寿的成员单位以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截至2021年末,“党建引领、协同发展”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全行总资产、总存款、总贷款,分别较2016年增长64%、90%和107%

广发银行党建引领持续深化,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更好融合,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服务大局积极有为,不断加大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金融、民生保障等领域金融支持,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主动实施减费让利,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超20%;“一区一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普惠涉农金融不断拓展,助力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总资产突破3.3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49亿元,净利润174.8亿元,同比增长26.5%,资本得到有效补充,入选国内首批系统重要性银行。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科技投入占比持续提高,业务布局更加优化,广银理财子公司和12家分行开业运营,综合金融优势持续显现,协同质效全面提升。风险防控有力有效。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不良贷款率下降0.1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上升7.95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持续优化,内控合规机制更加健全,稳健发展的根基进一步夯实。

2022年,广发银行将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加突出政治引领、更加突出服务大局、更加突出价值创造、更加突出改革创新、更加突出风险防控,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

年报还显示,2021年广发银行印发“十四五”发展规划,确定“紧扣一个大局、坚持两条路径、打造三型银行”的总体战略,即紧紧围绕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坚持走创新发展、轻型发展的道路,建设具有广发银行特色的价值型、智慧型、综合型银行,持续提升企业价值和市场地位,致力于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一流银行。

紧扣服务国家发展大局,锚定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积极履行金融央企成员单位责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实体经济,成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排头兵。坚持走创新发展道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作为驱动本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以创新促改革、优机制、破瓶颈、强弱项,深化数字化转型。坚持走轻型发展道路,以轻型化为转型方向,走资本节约型发展之路,加快发展零售银行、交易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资产托管、金融市场等轻资本业务。打造业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型银行,坚持差异发展,突出零售、做强对公、做优金市,持续为客户、员工、股东和社会创造价值;打造最佳客户体验的智慧型银行,坚持融合发展,以金融科技赋能消费和产业升级,打造“金融+科技+C、G、B”生态,全面塑造数字化经营新模式。打造开放融合的综合型银行,坚持协同发展,纵深推进保银协同,持续强化行内协同,实现“一个客户、一个广发、一个国寿”,成为特色鲜明的综合金融服务商。

广发银行2022-5-6

 

 

光大银行推进“数字光大”高质量发展 文章下载

光大银行推进“数字光大”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光大银行聚焦产业数字化前瞻布局,快速融入数字经济生态体系,做深做透场景金融,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打造光大云缴费和光大手机银行两大开放式财富管理和数字便民服务平台,协同助推银行公私业务数字化转型升级,更好地满足客户财富管理、数字生活、数字经营等多元化需求。

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 光大云缴费持续拓宽服务半径

作为全国领先的开放便民缴费平台,光大云缴费通过搭建便民服务与普惠金融线上化生态体系,线上便民缴费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个人缴费服务向省、市、县、乡纵深拓展,普惠金融服务向“微金融”方向全面推进。

截至2021年末,光大云缴费接入缴费项目超过12000项,涵盖水、电、燃气、供暖、通讯、教育、交通、医疗、社保、非税等数十个领域,全年缴费金额突破5500亿元,缴费笔数突破20亿笔,服务活跃用户突破5.6亿户,直联客户突破1亿户,累计接入微信、美团、中国银联、金融同业等660多家大型机构,先后荣获“年度最具影响力便民金融服务平台”“2021人民企业社会责任案例”等奖项。

光大云缴费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助力各级各地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一网通办”服务力度,将缴费代收服务输出至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和各省、市级政务服务平台共计74家。同时,光大云缴费深入推进社保代收等各类政务缴费项目,现已支持山西、河北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居民和灵活就业人群社保缴纳。2021年有超过1.8亿人次通过光大云缴费完成社保缴纳,缴费金额超770亿元,为异地就业、偏远地区人员解决了往返奔波的不便。

此外,光大云缴费充分发挥平台流量优势,搭建以云缴费APP与云缴费官方、社保云缴费、医疗云、光大社区、开薪宝5个小程序为核心的“1+5”多元场景生态系统。同时,推出系列电子钱包,搭建便民普惠金融产品体系,为缴费用户提供包括1元理财、1折基金等“微金融”小额普惠金融服务,为缴费用户提供便民金融账户服务,支持众多普惠、细微金融服务,为便民服务加持金融价值,满足了用户更全面的便利性金融需求。

强化财富管理特色 手机银行打造智能陪伴式服务

进入财富管理3.0时代,光大银行聚焦开放财富管理平台建设,全面优化综合金融服务,于2021年末发布光大手机银行9.0。截至2021年底,光大手机银行注册用户已突破5200万户,月活用户突破1800万户。围绕“陪伴式智能财富管理服务”的核心理念,光大银行从财富管理服务、专业内容服务、客户体验提升、开放生态拓展四个方面升级手机银行平台,通过手机银行为客户提供定制化长期财富规划,作为智能化个人财富顾问,陪伴客户全场景、全周期、全旅程的财富生活。

光大手机银行9.0拥有投资榜单、投资分析等财富管理投顾功能,有效提升客户资产配置服务智能化水平,为客户提供投前决策、投中跟踪、投后分析的全旅程陪伴。同时,光大手机银行9.0进一步丰富定制化移动财富管理服务,在标准版、财富版、简爱版基础上全新推出私行专版,囊括全系列私行货架展示,支持私行理财经理线上实时互动,使客户操作更便捷、交互更友好。

此外,光大手机银行9.0还推出了“有人陪伴”服务模式,当客户需要的时候,光大手机银行将主动识别并推出语音机器人、虚拟数字人或远程视频客服、专属客户经理等陪伴式服务,实时关注客户需求,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光大手机银行牢牢把握生态场景服务这一关键词,通过推动产品服务和用户体系的全面开放,逐步完善自有平台与三方平台相互配合,在群众常用的互联网平台上线轻应用平台。同时,整合优化缴费、医保、社保、个人信用报告等高频便民服务,在光大手机银行推出市民专区,智能展示客户所处地区的金融民生类服务,让金融服务更加亲民、便民、惠民。

对公线上服务升级 企业手机银行助力中小微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光大银行践行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发挥光大集团全牌照金融服务优势,聚合光大集团E-SBU生态圈各类优质对公服务和外部合作伙伴泛财务管理等服务,实现对公线上服务从单一的交易办理渠道向平台化综合服务转型升级,提升对公客户价值,着力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贡献光大力量。截至2021年末,光大企业网上银行注册用户突破86万户,本年交易金额超过44万亿元。

2021年,光大银行正式上线企业手机银行服务,为企业提供财税管理、创业扶持、品牌推广等一系列综合服务,光大企业手机银行与个人手机银行具备联合登录功能,通过打通对公/对私用户体系,光大线上移动平台建立起更加开放包容的“B+C”新生态,有效提高光大银行服务企业和个人客户的能力。

在产业数字化创新服务方面,光大银行“光信通”综合运用区块链智能合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入选央行金融创新“监管沙箱”,金融创新获得监管认可;光大银行“光付通”通过提供多渠道在线支付、多方式商户认证、多功能资金结算、多维度平台管理为一体的数字化支付结算服务方案,覆盖医疗、能源、农产品、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助力产业数字化、平台化转型。

进入新发展阶段,光大银行表示,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依托自身金融科技优势,培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基因的数字银行核心竞争力,以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美好生活为根本目标。

中国山东网2022-4-6

 

 

击鼓扬帆、踔厉奋发 探索银行理财差异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道路 文章下载

击鼓扬帆、踔厉奋发 探索银行理财差异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道路

编者按:随着2018年4月资管新规颁布实施,资产管理行业转型发展的序幕由此被拉开,银行理财子公司应运而生并实现快速发展,已积蓄成为资管领域的重要力量。作为大资管行业的新贵,脱胎于商业银行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如何依托母行的资源与渠道优势,从产品转型、业务发展定位、人才招募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布局,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突围?未来发展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网财经重磅推出《走进银行理财子公司》高端访谈栏目,聆听前沿智慧,见证资管行业巨变,共迎财富管理新时代!

中国网财经6月10日讯(记者 曾蔷)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结束,资产管理行业历经三年艰难探索,实现了回归本源、边破边立、凤凰涅槃,迎来市场规模加速增长、行业格局全面重塑的高质量发展新纪元。截至2021年12月,理财市场规模已达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银行理财投资者数量达8130万个,同比增长95.31%,银行理财公司已成为我国直接金融体系和资管行业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和增长源泉。

近一段时期,监管层面密集出台政策制度,证监会《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从机构协同、专业能力、行业生态、监管转型四大维度提出16条意见,为公募基金也为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明晰了方向;银保监会《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充分结合公募基金的经验做法和银行理财自身特色,为理财公司构建严格、规范、全面、高效的内控体系提供了有效指引和基本遵循。

“后资管新规时代,资产管理和理财行业开始正式转入长效制度建设阶段。”中邮理财董事长吴姚东近日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放眼未来,在金融市场和监管政策不断走向规范成熟的背景下,随着中国居民财富规模扩大、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国家“十四五”时期重大战略部署落地实施,银行理财公司正史无前例地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扮演越发重要的行业角色和承担日益关键的历史重担,任重而道远。在这样的行业背景和时代号召下,理财行业作为新兴市场主体如何形成区别于公募基金、信托、券商和保险资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成为题中之义。

据悉,自成立以来,中邮理财始终坚守“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发展本源,从三个层面躬身入局,深入挖掘自身资源禀赋和竞争特色,不断强优势、补短板,积极探索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坚守理财定位 做集团、母行战略的承接者、关键棋

在中国金融业中,服务“三农”、城乡居民、拥有4万个网点数量是邮储银行最鲜明的特色。吴姚东指出,作为邮储银行的全资子公司,中邮理财在坚守理财定位的前提下,积极做集团、母行战略的承接者、关键棋。全力贯彻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是中邮理财作为银行系资产管理公司助力实体经济、践行社会责任的使命担当,也是该公司顺应时代潮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吴姚东表示,中邮理财始终牢记“中国邮政为人民”的忠诚信仰,秉承中国邮政“情系万家,信达天下”的使命情怀,坚守邮储银行“服务三农、服务城乡居民、服务中小企业”的三大定位,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服务百姓大众、服务实体经济,致力于为广大居民和机构客户提供专业化、综合化的理财服务。

数据显示,乡村振兴作为中邮理财的重点聚焦领域,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末,中邮理财已累计发行11只“惠农”产品,并将“惠农”产品纳入邮政集团重点战略型理财产品,挖掘农村蓝海市场,服务广大农民客户。

此外,中邮理财大力布局国家政策重点导向及专精特新行业,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国计民生产业,2021年新增投资444.01亿元,累计投资1,412.46亿元。2022年3月,中邮理财携手德交所发布“STOXX邮银ESG指数”,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针对A股企业ESG表现和长期投资价值的观测维度和投资工具,引导各方更加关注企业ESG管理和实践,同时中邮理财持续从投资研究、产品发行、资产配置等方面加快探索和实践ESG投资理念共同助推中国ESG市场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成立两年多来,中邮理财将资管行业融合发展、差异化竞争的趋势与中邮理财自身特色、邮储银行全牌照资源优势相结合,将资管新规过渡期要求与邮储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升级和财富管理体系建设战略相结合、与邮政集团协同战略相结合。在推动理财业务规范化、专业化、特色化转型发展的同时,积极发挥用户引流、客户深耕、价值挖掘的三重作用,做好行外吸金和到期资金的“承接器”,做好邮储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升级和财富管理体系建设的“压舱石”“助推器”,努力在中国邮政连接国家与人民、连接城市与农村、搭建全社会通向美好生活的连接桥梁中扮演好理财的协同战略关键角色。

一是激发邮银协同潜能。中邮理财充分利用邮储银行“自营+代理”的独特优势,通过合理的激励方式激发邮政代理活力,把理财服务送入四万网点遍及城乡的千家万户。二是汇聚总分联动势能。中邮理财通过资金端、资产端与分行的联动机制充分创造和挖掘客户潜在价值,依托逐步深入精准的客户画像和客群分类,初步实现客户分层管理和精准营销,侧重围绕“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的投资三性,对产品体系进行精准分类、分层细分,优化客户适销匹配管理,创新总分产品自平衡模式,全面助力分行存款、贷款、投行、托管等业务。三是释放母子协同动能。随着转型完成,中邮理财完成向现代化资产管理公司的蜕变。过程中,中邮理财既不断学习先进资管机构做法,又确保契合银行管控与协同需求,在这两者之间做到了“寻求最佳平衡、创造最大价值、实现文化认同”。

传承邮政基因 做推进普惠金融的传播者、主力军

在2022年资本市场波动加大等因素影响下,银行理财产品破净的情况引发客户广泛的关注。这是银行理财面对“资管新规”全面实施后的一次大考。从转型发展趋势来看,产品的净值波动成为常态是全面落实“资管新规”、理财净值化的必由之路。

吴姚东指出,整体来看,中邮理财破净产品情况可控,并多措并举积极应对。在现阶段坚持以固收类资产为主的稳健投资策略,注重“安全垫”的积累,合理选择资产种类、期限和仓位,产品业绩和规模回撤在同业内均处于幅度较小的水平。同时,中邮理财密切关注全市场的变化和潜在投资机遇,在控制好回撤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

在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常态化下,吴姚东认为,精准定位邮储客群需求,借助邮储银行普惠金融优势,打造特色产品体系是中邮理财抢占市场的关键。

据悉,截至2021年底,中邮理财已累计为客户创造收益约600亿元。吴姚东表示,中邮理财继承邮政基因文化,将理财业务转型发展与邮储银行“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经营理念相融合,立足客群特点,把握客户风险偏好较低的特质,恪守信托责任和信义义务,坚持“低波稳健”策略,定位普惠金融,以专业稳健的投资管理能力服务千家万户。

具体而言,从客户视角出发,中邮理财多维度健全和丰富产品谱系。以流动性管理、财富稳健增值、多元资产配置、主题投资、定制化为财富管理需求点,围绕风险收益属性、投资策略、开放期设计、估值方法等要素维度,全面搭建“中邮鸿”产品体系。其中,中邮理财对标邮政金融主客群偏好,兼顾其他客群需要,着力增加固收+、偏固收混合产品,适度研发偏权益混合、权益及个性化指数产品。在深化产品精细化分类、分层管理的同时,强化理财投资的实体经济服务能力,保持债券市场参与力度,提升权益类资产占比,丰富企业客户结构化融资渠道,优化个人与机构客户多元化投融资体验。

此外,在个人养老金制度迎来重大改革的背景下,养老理财蓝海广阔。借助邮储银行普惠金融优势,中邮理财把积极参与养老金融服务提升到了战略层面,加快研发养老理财产品,首只养老理财产品将在得到监管批复后推出,计划在10个试点城市实现全覆盖,在邮储自营和邮政代理渠道全放开,后续将继续大力投身国家第三支柱养老建设,推进商业养老金融发展。同时,中邮理财针对个人养老金制度,大力加强研究、超前部署,做好充分战略储备,围绕长期价值投资理念,以树立科学的风险观、收益观为主线系统开展投资者教育,为系统推进养老产品、长期稳定资金注入资本市场营造良好生态。

大力改革创新 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开拓者、探路人

在理财全面净值化的新发展阶段下,行业正面临发展环境、行业地位、竞争格局、供需逻辑、经营方式、销售渠道的六大变化。

吴姚东告诉中国网财经记者,面对这些变化,中邮理财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应当以改革创新为统领,在行业变革的大潮大浪中探索形成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和自身特点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转型和发展是过去三年银行理财公司的共同关键词,中邮理财始终认为,不断以改革创新的举措着力打造专业核心能力、体系支撑能力、协同整合能力、科技助推能力、机制驱动能力、创新引领能力这‘六大能力’,进而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是理财公司转型发展的破题关键。在这方面,中邮理财一直躬身实践,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吴姚东指出。

一是通过搭建以投委会为核心的投研运行体系、覆盖全面的投研框架和以投资经理负责制为核心的科学投研流程,基本形成投研一体化决策机制和多资产多策略的大类资产配置体系,提升投研专业核心能力。二是以产品创新牵引、创造和满足客户财富管理需求,打造“总有一款适合您”的产品超市。相继推出绿色金融、FOF/MOM模式、定制化策略指数、挂钩黄金期权等资产投向与策略创新产品,财私专属、代发专属、惠农、拥军、养老、储备金等主题产品以及投资周期型、最短持有期型等封开模式创新产品,健全“普惠+财富+养老”的产品布局,增强客户粘性,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以“数字理财”实现IT引领、打造一流资管机构。通过“数智一体化”IT规划明确建成行业一流资管业务平台的路线蓝图,整合赋能全渠道精准数字营销、精细化投资管理、绩效分析、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高标准内控合规体系建设。四是对标先进同业,建设以市场化、专业化为主导的人力资源体系,充分参考市场实践、结合内部需要,进行干部、职级、考核、薪酬激励机制的改革,建立“战略引领、绩效考核、激励约束、干部聘任”四位一体的市场化人力机制,激发内部活力。

吴姚东表示,中国大资管规模已达100多万亿,行业方兴未艾。下一步,中邮理财将继续坚持高标定位,深化改革创新,以理财业务转型实践探索差异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道路,围绕投研建设、产品布局、客户渠道、风控合规、科技赋能、人力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切实为“以金融之力,助共同富裕”贡献理财方案。

中国网2022-6-10

 

 

攻坚金融工作“三项任务” 交通银行探索高质量发展 文章下载

攻坚金融工作“三项任务” 交通银行探索高质量发展

近日,交通银行发布了2021年三季报,在资产质量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实现规模和盈利双增长。报告期末集团资产总额达11.4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24%;集团实现净利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643.60亿元,同比增长22.10%。

数据显示,2021年三季度,交通银行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围绕集团“一四五”战略,持续推进业务结构优化调整,“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经营态势进一步巩固,表现为盈利能力稳健提升、存贷规模持续增长、信贷投放精准发力、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前三季度,交通银行制造业等重点领域贷款实现较快增长,同时加大了支持乡村振兴、绿色低碳发展力度。展望未来,交通银行方面表示,下阶段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攻坚金融工作“三项任务”,在与国民经济“调结构、促转型”的同频同步发展中,打造自身业务特色,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

资产质量稳定 加大服务实体经济

报告显示,截至三季度末,交通银行实现净经营收入2002.10亿元,同比增长7.85%。其中,利息净收入1192.44亿元,同比增长4.59%;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361.49亿元,同比增长3.33%。

与此同时,存贷规模持续增长。截至三季度末,客户存款时点余额达6986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74%;客户贷款时点余额达6465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56%。

从具体业务来看,交通银行“十四五”规划提出四大业务特色取得阶段性积极成效。

截至三季度末,在普惠金融方面,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21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46亿元,增幅41.68%;有贷款余额的客户数20万户,增幅35.21%。在贸易金融方面,境内行贸易融资发生额5737亿元,同比增长25.50%,国际收支同比增长47.89%。在科技金融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244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6.29%,在对公贷款中占比较上年末上升1.89个百分点。在财富金融方面,AUM规模4.1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58%,沃德和私银客户数较上年末均保持12%以上的增速。其中,前三季度交通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规模破万亿元,产品余额1.0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3.41%。

在推动各项业务发展的同时,截至三季度末交通银行的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对此,交通银行方面表示,主要得益于三方面举措:一是坚持“控新增,优存量”,严守稳健经营底线。集团不良贷款率1.60%,较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56.60%,较上年末上升12.73个百分点。二是加强风险识别,严格资产质量分类标准。逾期贷款率1.52%,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逾期贷款余额占不良贷款余额比例94.91%。三是持续加大处置清收力度。报告期内共处置不良贷款552.55亿元,其中实质性清收225.40亿元,同比增幅36.47%。

发展绿色金融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与此同时,《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

在此背景下,加快碳金融业务创新发展,正成为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服务碳市场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方向。

据了解,今年以来,交通银行积极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加大绿色金融发展力度,积极探索碳金融业务创新。将绿色信贷扩展至含碳金融的绿色金融,明确把发展绿色金融作为长期战略,积极支持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等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融资需求。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交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9.81%。

在发展碳金融业务方面,交通银行目前已经开展了相关工作,主要有承销碳中和债、探索“碳普惠”业务和开展“零碳网点”实践。

3月,交通银行牵头主承销的11.15亿元三峡新能源“碳中和”资产支持票据(碳中和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该产品系交银集团“碳中和”概念固定收益类产品,也是全市场率先以国家新能源补贴款作为底层资产的“碳中和”ABN。5月,交通银行联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率先完成长三角地区碳配额质押融资。8月,交通银行将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从试点地区拓展到试点地区外,青岛分行率先在系统内落地了全国碳排放权质押“碳普惠”融资业务。9月,交通银行花都分行完成187吨国家核证资源减排量注销,实现2020年和2021年全年因办公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碳中和目标,荣获网点“碳中和”证书。

加码金融科技 以点带面谋求转型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数字化已成为银行开展各项业务的抓手,亦是突围的关键。今年上半年,交通银行数字化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截至6月末,累计拓展开放银行合作机构73家,对接头部流量平台(京东数科)、音视频(喜马拉雅)、交通出行(途虎养车、哈罗出行)、医疗健康(微医)、随身办等。上半年,线上用户获客共计29.02万户。此外,对接上海市“两张网”推出的“医疗付费一件事”,上海签约客户超30万户,市场占比85%以上。

加码金融科技投入,成为全行的共识。今年8月份,交通银行编制了《“十四五”时期(2021~2025 年)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围绕交通银行“十四五”规划总体要求,聚焦价值创造,深化数字化转型,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驱动建立数字化竞争优势,同时明确交通银行“十四五”期间金融科技发展愿景“POWER”,即平台(Platform)、开放(Open)、智能(Wise)、企业级(Enterprise)、重塑(Reinvent)。

谈及数字化发展措施,交通银行表示,将进一步建立健全集团数据管理与应用体系,做强企业级数据治理,打造集成整合、高效复用、即时赋能的数据服务;持续提升生态系统构建能力和服务质量,大力推进跨界生态开放融合,更加注重各类特色场景建设的完整性和系统集成;促进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利用数字化这一“敲门砖”,同步促进业务流程和制度的同步快速迭代,实现业务规模快速增长。

在数字化转型的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入、金融脱媒加剧,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和业务发展模式已成为各家银行的共识。今年以来,交通银行着力推动科创服务、产业链金融、跨省通办大数据、惠民就医等重点项目,以点带面谋求转型突破。

在科创金融服务方面,交通银行出台长三角区域“交银科创”授信业务管理办法,推出人才贷、创融贷、共享贷、研发贷等产品;初步建立科技型客户名单库,梳理共97项涵盖专有技术、投融资、小巨人/瞪羚/独角兽等各类客户画像及标签,建立12万户长三角企业基础客户数据库、1257户工信部门专精特新小巨人数据库等,提高营销精准度。

在产业链金融服务方面,交通银行创新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打造贸易金融特色,通过线上化模式创新,将产业链项目做深做透。交通银行与宝钢旗下的欧冶云商、中建八局、国药集团等多家企业合作,创新推动贸易金融功能迭代优化。截至9月末,这三条重点产业链累计新增融资客户数较4月末开始成立项目专班以来提升121%,融资业务量提升35.36%。

在推动银政合作方面,交通银行积极推进区域深化大数据合作,目前区域内各地省、市级大数据管理部门已实现签约“全覆盖”,深化银政合作将为普惠金融、长尾客群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交通银行在年初出台了《“长三角龙头银行建设”行动方案》,推出了包括做强普惠金融、贸易金融、科技金融、财富金融,发挥核心重点区域创新引领示范作用,探索建立一体化、差异化的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等六大方面20个重点子项目。

前三季度,交通银行长三角区域业务发展势头良好,截至9月末长三角地区贷款余额增幅13.23%,高于集团贷款平均增速2.67个百分点;四大特色业务领域新动能加快培育,三季度长三角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增幅超过20%,普惠两增口径贷款增幅超过40.88%;资产质量良好,区域分行不良率1.27%,低于境内行平均不良率近30个基点。

交通银行表示,下一步将围绕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具体项目,加快推进战略落实落地。一是推动集团各项创新支持政策、项目资源在区域内,特别是上海主场优先试点落地,推动加大对上海市分行放权赋能力度;二是加快打造科技金融特色,加快区域分行科技金融专业经营团队建设,拓展一批具有成长潜力的科技金融客户;三是着力发挥长三角管理总部牵头经营和营销优势,对接政府牵头部门和项目主体,抓紧长三角一体化重点项目的落地;四是建立健全自贸金融、跨省通办、科技金融等重点业务的相应机制和专班,推动产品服务创新,提升市场占有率。

中国经营报2022-4-3

 

 

工行郑州商都路支行力促高质量发展纪实 文章下载

工行郑州商都路支行力促高质量发展纪实

春阳映照下的商都郑州,温馨和煦,英姿勃发。

2021年,对于这座中原特大型中心城市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面对汛情疫情的双重冲击,千百万郑州人披坚执锐、迎难而上,在逆境中创造着出彩业绩。

虎年正月刚过,记者再次来到位于郑东新区的工行商都路支行,目睹了该行300多名员工以高昂的士气和旺盛的劲头,为夺取新年第一季度经营指标圆满实现而奋力拼搏的生动场景。从支行的班子成员、各个业务部门到所辖的20个网点,从所有的客户经理、客服经理到一支支党员带头的营销服务小分队,汇聚成一股争优创先的磅礴力量,向着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挺近,所见所闻,令人激动不已。

在郑州工行乃至河南工行系统,商都路支行是一个规模大、贡献也大的绩效强行,多年来先进旗帜猎猎,2021年绩效综合考评名列郑州分行各一级支行之首,在省工行系统城区支行中继续保持第一梯队位置。2022年开年以来,他们再接再厉,各项主要经营指标再创“开门红”佳绩,特别是储蓄存款截至2月末新增8.5亿元,位居郑州工行各支行第一,余额达201亿元,成为郑州工行系统首家储蓄存款跨越200亿元大关的支行。尤为可喜的是,该行法人贷款不良率为0,充分彰显了掌控资产质量的管理实力。

该行党总支书记、行长范明锴表示:“在历届班子接力奋斗、全辖员工共同努力下,商都路支行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不断迈出新步伐。新的一年里我们要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行各项战略决策,在拉高标杆中争先进位,在加压奋进中开创新局,夺取高质量发展更加出彩的成绩,为党的二十大召开献上一份厚礼。”

党建统领凝心聚力

商都路支行把加强党建融入改革发展和经营管理全过程,充分发挥党建红色引领作用,以党建带动员工队伍建设,使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上高高飘扬,实现了党建工作和业务经营的深度融合,打造出一支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中坚力量。

2021年绩效综合考评名列工行郑州分行各一级支行之首的商都路支行,2022年第一季度经营业绩又取得“开门红”佳绩。图为该行党总支书记、行长范明锴(左三)在基层网点与一线员工一起研究如何进一步优化服务品质、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该行共有156名共产党员,占员工总数的51.6%,党总支下辖18个党支部,所有部门、网点都有党员分布,主要负责人都由党员担任。在抓好组织落实的基础上,该行党总支更重视党组织的政治建设,着力把18个基层党支部打造成管理阵地、教育阵地、活动阵地、工作阵地,使之充分发挥凝心聚力的战斗堡垒作用。他们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深入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建立学习小组成员微信群,不间断地推送学习资料,确保党员政治教育常态化。他们从完善考核机制、营销机制、约束机制、问责机制着手,在全辖大力开展以党员为骨干的创先争优活动,激发全辖员工“比学赶帮超”热情,促进业务经营争先进位。在党建统领之下,干部员工精神面貌发生明显改观,各级管理者把“给我上”变为“跟我上”,广大员工由“要我干”变为“我要干”,觉悟提高、士气提升、斗志提振,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该行个人金融业务部经理平玉侠,是一名有着10年党龄的优秀共产党员,从事个金业务30多年,先后获得过河南省优秀金融理财师、工总行五一劳动奖章。她走上支行个金部领导岗位4年多时间里,团结带领团队全体成员,砥砺奋进,顽强拼搏,坚定不移地践行总行提出的“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本着打造“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银行”的初心,逐步构建起个金业务的良性运营机制,主要经营指标连年保持省市行先进水平。经过不懈努力,该行的储蓄存款从2017年末的153亿元增加到2022年2月末的201亿元,年均增长10亿元以上,在郑州工行系统创造了多项第一,对支行整体稳健高效经营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

建党百年时被省分行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的五里堡支行党支部,在支部书记、行长海真真的带领下,6名党员和10名员工拧成一股劲,恪守“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宗旨,在客户识别、分流、服务、营销上狠下工夫,不断提高运营效率,实现了网点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2020年储蓄存款净增3.31亿元,2021年再接再厉,储蓄存款又增1.39亿元,基金、保险等理财产品销售也节节攀升,个人金融资产新增2.23亿元。2021年8月7日是周末,该行接到某省级医院为购买抗疫设备需开立资信证明的紧急求助,他们克服网点因疫情停业的困难,通过与上级行多部门联动开设应急专柜,当天即完成此项业务办理,备受客户褒奖。

荣获总行级“青年文明号”称号的福塔支行,是一个只有8名员工的小支行,他们虽然网点小但志气不小,始终保持拼搏进取的旺盛斗志,一个人当几个人使,厅堂服务与外拓服务紧密配合,线下服务与线上服务相辅相成,储蓄存款以每年新增5000多万元的速度稳健提升,成立仅6年存款余额已经超4亿元,一流的服务品质备受客户好评。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该行3名党员中有2名被省分行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今年54岁的女党员聂建芳,担任支行私人银行业务中心主任3年多来,率领财富顾问团队为高端客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

务,将支行的私人银行客户由110户发展到168户,管理的金融资产由22亿元提升至28.7亿元,业绩在郑州工行系统屡获第一,为支行落实“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市分行先进工作者、省分行优秀党员,2021年“七一”又荣获总行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先后荣获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金融五一劳动奖章、总行级五一劳动奖章,并被省分行授予“大行工匠”称号的优秀党员王巧玲,从事一线工作近30年,从基层柜员到网点负责人,始终坚守“道虽通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人生信条,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成为基层管理者的一根标杆。她对业务技能精益求精,多次参加各级技术比武均取得优异成绩。担任网点负责人10年来,无论在哪个网点都能扭转经营困境,为团队带来信心与业绩。2021年12月,她受命担任新成立的紫东路支行(二级支行)负责人,从零起步,仅2个月的时间,她和团队成员就吸揽存款5370万元,高品质的服务为后续业务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个党支部一座战斗堡垒,一个党员一面红旗。商都路支行坚持党建统领各项工作、党建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为支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红色引擎,有力地促进了业务拓展,提升了干部员工队伍素质,推动了支行建设全面上台阶。2019年以来,该行先后荣获河南省分行“明星支行”和“先进集体”、郑州分行“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集体”“综合经营绩效先进单位”“内控先进单位”“反洗钱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工会”“五四红旗团组织”等多项荣誉,在郑东新区树立起有口皆碑的工行品牌形象。

标本兼治精细管理

在郑州工行系统,商都路支行是人员大行、规模大行,网点分散,管理半径大。如何把19个网点、300多名员工管好,确保安全运营、稳健发展,是该行历任行长日夜萦怀的“大考题”。他们注重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在支行一以贯之地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收到了标本兼治、固本强基的良好效果。

抓内控保障安全运营。他们着力构建严密的员工行为管理和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健全内控案防长效机制,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落实。开展经常性警示教育,不断增强员工责任意识、执行意识、质量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强化信贷基础管理,从源头上把控信贷风险;坚持做好各项业务的常规检查,从萌芽上消除操作风险。加大问题整改力度,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坚持“三不放过”原则,严惩各类重复出现的违规行为,确保问题整改闭环管理到位,为转型发展保驾护航。

抓渠道运行管理提升服务效能。该行高度重视对一线网点的精细化管理,他们以营业网点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改革为突破口,以“将二级支行行长培养成专业的对公客户经理”“将对公副行长、客服经理培养成基础产品经理”“将客户经理培养成‘全科医生’”为目标,明确岗位职责,加强绩效引导,培养专业技能,力求实现上级行提出的“一点介入、全生态响应、全功能服务”的客户服务体

验目标。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网点赋能得以明显提升,全辖20个网点对公业务达到全覆盖,8个网点成为普惠金融服务重点机构,有效地增强了一线网点综合经营能力。对公结算账户的开户数量和质量连年大幅上升,在郑州工行系统一直保持先进水平。网点运营评级AB级网点占比达70%,没有D、E级高风险网点;客户服务满意度达99.7%,客户体验指数考核在郑州工行系统同类支行中名列前茅。该行所辖的支行营业大厅和中苑名都支行被工总行评为对公业务百强网点,航海路支行公私业务齐头并进夺得郑州分行城区网点2021年绩效考评第一名。

抓人文关怀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职场日常过程监控管理,及时鼓励、督导、帮扶员工积极向上,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机制,着力打造一支精锐的、有活力的、能打善战的优秀团队。把各类培训作为最大的福利落到实处,以客服经理“星火”培训和运营主管“磐石”培训为抓手,认真抓好专业条线队伍建设,运营主管、客服经理、理财经理的履职能力明显提高,在上级行业务技能大赛中屡夺优秀成绩。尽可能多地提供员工跨岗历练机会,帮助员工提升通岗技能,一大批青年员工较快地成长为能够适应综合经营要求的“多面手”,为支行业务的后续发展储备了人力资源。

倾情倾力助推经济

商都路支行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金融业的核心使命。为此,近年来他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国家和地方“十四五”规划、郑州都市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坚守风险防范底线,积极服务地方新发展格局,在以金融之力助推郑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争做贡献。

2021年,该行累计投放公司贷款156亿元,大中型企业贷款客户发展到35家。2022年开年以来,各项贷款新增52亿元,其中公司贷款新增40.7亿元,在郑州工行系统处于领跑地位。

高效便捷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保障,商都路支行积极履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聚焦郑州建设现代交通物流枢纽的金融需求,发挥多年来在交通板块信贷业务上“省分行-市分行-支行”三级联动形成的优势,主动对接重点企业,提供专属服务,跟踪重大项目建设,加大融资支持。他们与河南省交通运输发展集团的战略合作关系日益巩固,2021年共为其投放贷款86亿元,涉及其旗下的12个在建公路项目,助力这家省内最大的交通基础建设龙头企业做优做强,打造成河南高速公路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顶梁柱、主力军。该行还与河南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交通投资集团、山东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紧密合作,并且向省内几座黄河大桥建设项目融资,近三年多来共计投贷80多亿元。商都路支行分管信贷业务的副行长李磊介绍说,老百姓都知道“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河南是全国的交通枢纽,目前省内高速公路已达7000多公里,2022年内又有多条高速公路集中开工。2022年头2个月,商都路支行已投放交通类贷款24.75亿元,中原交通大发展,这里面有工行人做出的贡献。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作为带动河南省融入全球经济循环的战略平台,近年来入驻该区的高科技企业倍受工行关注,商都路支行积极参与其中。2021年9月,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生产的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落地航空港实验区,该行迅速跟进,仅半个月时间,就在总省市行的全力支持下,成功开立超聚变公司的基本账户,并为其开通了全球现金管理系统,各项本外币综合性金融业务相继展开。进入2022年,双方在国际金融业务和票据信贷业务上的合作全面升级,19亿多元的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代理第三方贴现业务,在河南工行系统属首创。

工行商都路支行客户经理(右)与某民营企业负责人签订综合金融服务协议。

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和汛情几度来袭,商都路支行坚定扛起金融国家队的责任,持续加大金融支持,为疫情防控和灾后重建提供高质量金融保障、贡献工行力量。2020年1月下旬,为遏制疫情蔓延扩散,中建七局承担了市政府下达的建设河南版“小汤山医院”的紧急任务,近5000人参战。该行采取发行抗疫中期票据的方式为该企业融资6亿元,支持其高速度完成建院任务。当他们了解到省几家重点医药公司防疫药品、医疗耗材采购需求后,立即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开通绿色金融服务通道,在上级行全力支持下为客户审批投放低成本流动资金贷款6700万元,满足了抗疫企业的资金需求。2021年七八月间,受暴雨及疫情双重影响,郑州灾后复工复产迫在眉睫。在此特殊时期,该行组织专业团队,第一时间及时了解辖内客户存在的困难及需求,积极传导工行防汛救灾的优惠金融政策和信贷支持业务,为提高审批效率,他们建立省、市、支行三级业务支持团队,开辟绿色通道,以最优的政策、最高的效率,为多家民生保障及防汛救灾类企业投放贷款累计达16亿多元。

在拓展信贷业务中该行十分注重贯彻“守正创新”的原则,善于运用各种信贷新产品为实体经济提供最佳服务。以债转股为介质协助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改善公司治理,推进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是商都路支行支持实体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河南省工行系统做的三笔大的债转股业务,都是在省分行指导下由该行完成的,总金融达43.65亿元,有效地满足了战略客户多元化融资需求。为了支持优势客户在改制、改组过程中,有偿兼并收购其他企事业法人或已建成项目及进行资产债务重组中产生的融资需求,近三年来该行发放并购贷款5笔、金融近30亿元,不仅实现了银企互惠互利,而且帮助兄弟行成功地化解了信贷风险。这些创新举措,对于实体经济优化财务结构、增强发展后劲,都发挥了良好作用。

“抓大不放小”,商都路支行在重点支持大中型企业的同时,对小微企业同样倾心尽力,尽己所能做好普惠金融服务。针对小微企业金融需求特点和融资难题,该行持续优化以融资、融智、融商为核心的普惠金融综合服务,通过线上线下协同,不断拓展服务广度和深度,全方位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他们因企施策,运用经营快贷、e抵快贷、郑科贷、网贷通、票据贴现等融资方式,有效地帮助小微企业战胜疫情汛情、顺利复工稳产、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他们还为2家大型国企上下游的60多户小微企业成功办理电子供应链融资业务,总金融9000多万元。据统计,该行2021年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净增3.99亿元,小微企业贷款客户新增194户;2022年头2个月,普惠金融贷款新投放3.15亿元,余额达到9.52亿元,小微企业有贷户新增176户,存量达到498户,普惠金融业务的完成额和完成率均在郑州工行系统位列第一。

城市金融报2022-3-16

 

 

奋楫廿五载 谱写新“西”望—西安银行全力支持陕西西安高质量发展25周年纪实 文章下载

奋楫廿五载 谱写新“西”望—西安银行全力支持陕西西安高质量发展25周年纪实

勇毅前行,廿五载披荆斩棘。行稳致远,廿五载春华秋实。1997-2022,西安银行迎来了二十五周年生日。二十五年来,西安银行在省市委政府及监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秉承“服务国家区域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广大市民”的宗旨,坚持“数字化、特色化、综合化”转型发展战略,落实小微企业“量增、面扩、价降”的政策要求,与区域经济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步前行,形成各业务条线齐头并进、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风险管理日臻完善的发展新格局。

与改革发展“共进”

1997年5月13日,西安银行前身西安城市合作银行在古都西安揭牌成立。自此,西安银行在三秦大地生根、发芽,一路披荆斩棘、茁壮成长。

2008年,西安银行坚持“战略先导”,制定了第一个“三年战略规划”,为业务规模持续增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盈利水平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提供方向指引。

2010年,西安银行由西安市商业银行正式更名为“西安银行”。同年12月,西安银行首家异地分行-榆林分行在榆林市隆重开业,标志着西安银行跨区域经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由地方银行成功转型为区域性商业银行。

2012年,西安银行总行迁址至西安市高新区高新路60号西安银行大厦,崭新的、综合化的、智能化的办公大楼,充分展示了西安银行新形象,为加快转型发展、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提供了有力条件。

2015年,西安银行投资参股的比亚迪汽车金融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开启了综合化、多元化发展的进程;同年10月,正式启动A股IPO上市进程,跨出迈向资本市场的第一步。

2017年,西安银行确立了“数字化、特色化、综合化”的新五年战略规划,通过十四个速赢项目推动战略落地,促进自身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2019年,西安银行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成为西北地区首家A股上市银行。通过登陆资本市场,改善了资本结构,提高了股东回报,增强了品牌效应,规范了治理模式;同年8月,入选央行LPR报价行,成为仅有的两家城商行之一;同年12月,入选上证180指数。

2020年,西安银行资产规模突破3000亿,存贷款余额实现双位数增长。

目前,西安银行下设总行营业部、9家省内分行、179家营业网点,控股2家村镇银行,参股1家汽车金融公司。

截至2021年末,西安银行资产总额3458.64亿元,同比增长12.88%;实现归母净利润28.04亿元,同比增长1.73%;存款本金总额2290.24亿元,同比增长10.46%;贷款本金总额1818.01亿元,同比增长5.72%;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32%、14.12%、224.21%,保持较好水平。先后荣获 “最佳公司治理银行”、“最佳地方经济创新服务城商行”、“卓越竞争力价值成长银行”、“金融科技产品创新突出贡献奖”、“最佳风控银行机构”等称号;在英国《银行家》全球前1000家银行排名中位列第338位,综合排名5年提升294位;入选“全球银行品牌价值500强”;位居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陀螺”评价体系城市商业银行第9名,品牌形象稳步提升。

与党的引领“共行”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根”和“魂”。西安银行党委始终把强化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习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感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发挥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将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切实贯彻落实到全行发展的各个环节中,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发展质效。特别是近一年来,西安银行党委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持以上率下、上下联动,通过“学习强国”“云端党建”平台组织党史微党课学习,强化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开展“同心担使命 实干促发展”业务竞赛活动,增强干部员工凝聚力,积极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激发全行党员干部担当作为。

西安银行积极发挥党建和公司治理的双重优势,坚持以从严治党推进从严治行,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个环节,不断探索党委统领、董事会战略决策、监事会依法监督、经营管理层经营负责的治理格局,做好党委议事规则与公司治理决策机制的有效衔接,对涉及“三重一大”的事项,严格按照《党委议事规则》由党委会集体讨论,将党委会研究作为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把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公司治理效能,突出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主体责任。同时,坚持党建工作与经营发展深度融合,以企业发展成果检验党组织工作成效,务实推动西安银行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与区域经济“共长”

二十五年来,西安银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精耕细作,紧紧抓住陕西追赶超越的历史性机遇,主动融入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全力支持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精准滴灌普惠小微企业,持续深耕特色行业金融,打造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标杆形象。

全力支持地方发展。西安银行积极推进“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紧紧围绕“六个打造”,全力落实“九方面重点任务”,深化“两链”融合,主动对接陕西省、西安市重点客户及重点项目,通过传统信贷业务结合结构化融资、 债券等方式,为浐灞生态园区、西安航空基地、国际港务区、西咸新区、安居集团、陕西省交控集团、陕西建工集团等重点客户提供综合化金融解决方案;“十四运”期间,西安银行先后支持了“十四运水上马拉松周边配套项目”、“西安奥体中心体育馆项目”及十四运项目周边配套项目等13个项目和建设主体,累计提供信贷资金支持28.87亿元。

全面深化产链融合。积极践行作为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的主办行职责,加强与政府、链主企业的对接,与省内多家重卡、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在多个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贯彻推动秦创原平台建设,加速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的要求,签订《支持“秦创原”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向秦创原入驻企业发放1000万元贷款,并向西部科技创新港重点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站项目提供5亿元贷款融资。

持续推动绿色金融。认真贯彻国家绿色发展战略部署,不断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成立绿色金融工作实施小组,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及绿色信贷管理办法,完善授信政策指导意见,加强绿色信贷管理工作,持续推进绿色产品创新,推动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发展。截至2021年末,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1亿元。

加速推进国际接轨。对接省电子口岸“单一窗口”和“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2021年支持省内企业实现跨境融资5.03亿美元。

2021年,西安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投融资总量近900亿元,纳税总额近16亿元,金融增加值和纳税总额均居省内法人银行前列。

与小微企业“共生”

西安银行紧紧围绕中央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要求,加强小微企业产品创新,完善小微企业信贷流程,夯实小微信贷支持力度,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为小微企业“送实惠,提信心”。

助力小微企业纾困解难。疫情期间,西安银行按照“快、准、新、实”的要求,先后出台了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十五条政策”、“八项措施”、“九项优惠政策”,发布“关于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行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采取贷款展期、续贷、调整还款计划等方式,给予企业一定期限的临时性延期还本安排。截至2021年末,西安银行办理“复工助力贷”2356户,金额近70亿元;办理小微企业还款计划调整、展期、借新还旧92笔,金额3.27亿元;办理“西银e贷”延期还本付息1.27亿元。

同时,为不断提升服务小微企业效能,降低小微企业运营成本,西安银行依托税务场景,基于“互联网+税收+金融”的合作模式,整合税务、工商、司法、征信等多维度数据源,推出纯线上普惠小微信用银税互动产品“西银e贷”。截至2021年末,“西银e贷”产品累计在线受理业务申请57065户,向11239户小微企业主累计授信72.79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19亿元,期末贷款余额25.72亿元。

支持科技企业创新成长。西安银行长期秉承“立足地方,服务中小”的宗旨,遵循“坚持精准支持、坚持市场导向、坚持风险可控”原则,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工作专班,提出“强化能力提升,锻造专业能力”等十二项工作措施,制定科技金融专项授信政策,创新“科技金融贷”、“航空助力贷”产品,强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促进科创业务健康发展。特别是2013年,西安银行在西安市科技企业和商务密集区高新区唐延路设立高新科技专业机构--高新科技支行,为科技企业搭建“融资、融策、融智”的金融服务平台。2019年,针对科创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推出以“通、联、赢、鑫”四字为主题的系列金融产品业态,切实解决科创企业不同发展过程中的需求痛点与难点。

加速文创产业蓬勃发展。陕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了陕西成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国际文化旅游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区、革命文化继承弘扬样本区的发展目标,构建“一核四廊三区”的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格局。西安银行依托区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积极与政府主管部门、文化金融服务中心、行业龙头企业对接,持续提升在文创金融领域的专业化、特色化、综合化优势,树立区域内文创金融特色品牌;按照“1+4+N”运营及管理模式,加强政策研究,细分行业领域,优化业务流程,协调授信政策,配置激励费用,创新推出“影艺贷”、“文景贷”、“景商贷”、“文创创业贷”、“文创成长贷”、“文创助力贷”等适用于文化创意、影视、旅游等领域的特色文化金融产品,助力文创企业稳步成长。

自产品创设以来,已先后支持了《大秦赋》、《白鹿原》、《黄土高天》、《逐梦蓝天》等国家级和省级重大文艺影视项目,其中在登陆央视黄金档作品《大秦赋》筹备拍摄期间,西安银行为客户量身定制授信方案,以优惠的利率快速发放贷款1亿元,保障了影片拍摄的顺利进行。同时,西安银行也支持了华山、太白山、药王山、宝塔山、乐华城、南泥湾等国内著名的旅游景区建设。

与市民百姓“共情”

西安银行聚焦“数字化、特色化、综合化”发展战略,通过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发展和管理提升,围绕陕西及西安智慧城市建设,构建“移动化、线上化、场景化、开放化”的经营新模式,在便民缴费、安居住房、智慧旅游、交通出行等多个方面,不断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普惠、安全的智慧生活体验,切实履行地方法人银行服务民生的社会责任。

助力便民缴费,贴心服务惠民生。助力省市自来水、天然气、热力、有线电视等民生服务领域优质企业开通线上、线下主流收费渠道,充分利用物联网表、电子发票等产业升级技术不断提升居民生活缴费体验度。目前已联合西安、渭南、铜川、延安的20多家热力公司为近40万户居民开通线上缴纳热力费用渠道;同时,西安、渭南、铜川、延安等省内多个地市实现了天然气物联网一站式缴费服务。

加强住房保障,托起百姓安居梦。协助西安市安居集团打造“G+B+C”三维立体缴费管理系统,为辖属60余个保障房社区及全市8万余廉租房、公租房租户,提供综合缴费服务,截至2021年末,西安银行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近11亿元;助力西安市房屋维修资金管理中心上线房屋维修资金线上交存服务。

推动智慧旅游,打造游玩新体验。为西安城墙、大雁塔、昆明池、兴庆宫、汉城湖、铜川玉华宫、延安宝塔山等标志性景区提供手机购票、智能选座服务;助力首批“全国示范商业步行街”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区落地数字人民币应用,提升广大游客及市民支付体验,树立陕西省数字经济建设行业标杆;联合西安饮食集团推出“年夜饭送到家”服务,关爱“就地过年”群体,让年味不打折。

创新便捷交通,迎接出行新时代。联合西安各大汽车客运站,为市民提供扫码购票服务;与西安市出租车管理处及协会、嘀嗒出行携手推出“西安市出租车智慧码”;助力西安市、延安市出租车司机在线缴纳“份子钱”;协同陕西银联为延安市公交公司63条线路,444辆公交车提供移动支付服务,为市民出行提供便捷、高效的支付体验。

推出适老服务,体贴周到暖人心。针对“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西安银行建立老年人服务专区,设置呼叫按钮,开通绿色通道,配备爱心座椅、老花镜和无障碍通道等适老设施,设立助老爱心专员,为老年人提供一对一的讲解和帮助。同时,针对老年客户因身体原因无法正常签署个人姓名的特殊情况,西安银行在风险可控且业务合规的前提下,采用“按压指纹+人脸识别”的方式留存业务凭证以及身份信息,有效解决老年客户业务办理时签名难问题。此外,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关于西安市银行网点适老化支付服务“五个标准化”建设工作总体安排,西安银行总行营业部、新城支行营业室、城西支行营业室及临潼人民西路支行共4家网点入选首批“西安市适老化支付服务示范网点”并正式揭牌,全力打造适老行业服务标杆。

与社会各方“共体”

自成立以来,西安银行始终秉承着“服务客户、回报股东、关爱员工、奉献社会”的社会责任理念,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回报,为员工创造未来,为社会创造效益,努力完成每个角色赋予的责任,实现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与各利益相关方共创美好未来。

抗击疫情主动担当。疫情爆发后,西安银行第一时间捐资1200万助力疫情防控,全力打造一家有爱心有温度的地方法人银行。同时,加大对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医药、医疗器械物资生产、设备制造以及医药物品采购等关键领域的信贷资金支持;对于经营暂时出现困难的小微企业,主动对接,实施延期还本政策,通过展期、借新还旧等续贷方式,减轻企业负担;对防疫相关企业、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在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期间的线上跨行转账业务执行手续费减免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关爱员工助力成长。西安银行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爱才、重才、惜才”的原则,以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为人才提供宽阔的舞台;健全和完善员工管理体系,建立分类分层培训机制,开展“管理人员培训”、“专业人才培训”、“新员工培训”等多类培训,加强员工培训的全面性和专业性。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西安银行按照国家政策部署和监管部门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金融支持力度,通过建立工作机制、制定专项政策、加大三农信贷投入、开展贫困村帮扶等措施,发挥乡村振兴“先行者”作用,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截至2021年末,西安银行扶贫贷款超过7亿元,涉农贷款近93亿元,对脱贫地区的金融支持成效进一步扩大,为推进乡村振兴和三农发展发挥了应有作用。

西安银行支持陕西省最后一批脱贫摘帽区的光伏项目建设,向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企业发放10年期中长期贷款1.2亿元,带动了商洛市18个镇办、117个村集体和20547户贫困户实现增收创利,推进了乡村振兴进程;针对安康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及搬迁群众就业问题,向“新型社区工厂”项目授信1亿元,目前已投放信贷资金6000万元,为“新型社区工厂”及产业集群式发展注入金融活水,有力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制定果业产业贷款“快审批、准支持、降利率、新模式”的专项发展策略,累计发放1.69亿元贷款支持延安地区33户苹果产业企业,帮扶358人脱贫,为苹果产业的发展持续注入“金融活水”;加入陕西驻富平县省级单位帮扶团,派出驻村工作队定点帮扶渭南市梅家坪镇洪水村,协助引进110万元帮扶资金并投入12万元用于生产路改造提升,解决了420户村民的自来水入户难题。

蹄急步稳启征程,砥砺前行谱新篇。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开创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重要之年,西安银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主动承担法人银行的使命和责任,持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大力弘扬“创造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积极践行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为陕西经济追赶超越贡献金融力量!

搜狐城市2022-5-13

 

 

大资管时代银行理财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文章下载

大资管时代银行理财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临近2021年岁末,资管新规过渡期行将结束。在三年半的资管新规过渡期之中,一方面,以资管新规为主体的资管行业统一监管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完备,包括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保险资管、信托、证券资管、私募基金等在内的各类资管机构打破了行业桎梏和牌照垄断,消除了监管套利,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得到统一;另一方面,不合规存量业务得到了有效化解和压降,预期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基本清理完毕,信托通道业务和融资类信托业务压降成效显著。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之后,资管行业将整体迎来重新起步、规范发展的大资管时代。

银行理财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细分资管产品,是资管新规的坚定拥护者,也是资管新规的直接受益者。资管新规出台以来, 银行理财经营理念逐步由过去的“资产经营”转换为合规的“资产管理”,产品运作逐步从过去的“资金池”盲池运作模式转换为合规的“三单管理”净值化运作模式,一批专职银行理财市场化运作的理财子公司纷纷筹建成立,银行理财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竞争力。当前时点,回顾资管新规过渡期银行理财的转型之路,探索资管新规过渡期之后银行理财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意义重大且十分必要。

一、资管新规过渡期,银行理财平衡兼顾了转型与发展两项重点工作

2018年4月资管新规的出台,是资管行业发展进程中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按照资管新规开篇所述,其核心目的可以归纳为:“规范发展、统一监管、防控风险和支持经济”。银行理财作为资管行业中最大的细分领域,长期以来,凭借着银行体系固有的渠道和品牌优势,在“影子银行”的路径上粗放式发展,偏离了资管行业“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本质,成为资管新规重点整改和规范的领域。

1、银行理财转型过程之中实现了规模稳步增长

资管新规出台前后,银行理财规模增长呈现出特征鲜明的三个阶段:即早期的高速增长阶段、资管新规出台前后的增速下滑阶段和资管新规过渡期的增速恢复阶段。

第一阶段(2013~2015年),银行理财规模高速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国民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债券和信托市场打破刚兑,A股市场波动性加大,银行理财凭借稳健收益属性的比较优势,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5年末,银行理财(非保本理财)资金账面余额达到17.43万亿元,2013~2015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63%。

第二阶段(2016~2018年),银行理财规模增速显著下滑阶段。在这个阶段,去杠杆和金融监管逐步加强,2018年4月出台了资管新规,银行资金运用更加规范,金融部门内部资金循环和嵌套减少,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全社会广义货币供应量随之下降。2016年,M2同比增速从2015年的13.3%下降至11.3%;2017年,M2同比增速继续下滑了3.1个百分点至8.2%。在这样的监管环境和货币环境下,银行理财规模增速大幅下滑,截至2018年末,银行理财(非保本理财)资金账面余额为22.04万亿元,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规模下滑,2016~2018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速下降至8%。

第三阶段(2019年至今),银行理财规模增速恢复阶段。在这个阶段,随着包括理财新规、理财子公司监管制度、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理财销售新规、现金理财新规等资管新规配套细则的出台,银行理财监管规则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更加清晰稳定。银行理财积极顺应监管规则,在资管新规过渡期主动求变,银行理财规模结束了前期下滑的趋势,迎来了恢复性增长阶段。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银行理财规模达到27.95万亿元,较2018年末增加了近6万亿元,2019~2021年三季度期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9%。

2、银行理财转型过程中实现了专业化水平稳步提升

资管新规对资产管理机构的专业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应当具备与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并要求主营业务不包括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资产管理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特别是在银行理财领域,过渡期后,具有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资质的商业银行应当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资管新规过渡期,银行理财管理专业化水平呈现不断提高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化率稳步提升。银行理财积极通过回表、新产品承接、市场化出售等多种方式,存量老产品规模不断下降,合规新产品占比不断提升。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率达到86%,较2020年末67%的水平大幅上升19个百分点,较资管新规出台当年2018年末27%的水平提升了超过三倍(见图1)。

图1 2018年至2021年三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率提升趋势

数据来源: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

专业的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成立。银行理财子公司是资管新规直接催生的一类新兴资产管理机构,自2019年5月首批两家理财子公司——建信理财和工银理财成立以来,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获批筹建的银行理财公司达到29家,其中21家正式开业(见表1)。银行理财子公司相较于前身银行内设的资产管理部门,在银行理财运作领域,配备了更多的专业投研团队、交易团队和风控团队,实行更具市场化的运行机制,特别是与国际一流资管机构成立合资理财公司,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表1 银行理财子公司开业筹建情况

数据来源: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

银行理财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理财产品投资的长期化趋势已经显现,2021年9月份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为357天,较2021年6月份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281天延长了76天,较2018年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186天大幅延长近一倍(见图2)。随着银行理财产品存续期限的拉长,银行理财产品投资结构日益丰富,投资领域专业化程度提升。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银行理财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等权益类资产1.1万亿元,投向防灾抗灾、疫情防控、绿色债券资金规模超0.3万亿元。

图2 2018年至2021年9月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

数据来源: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

3、银行理财转型过程中面临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格局

资管新规核心目的之一是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实现对各类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全面、统一覆盖,设定统一的监管标准规则,重点针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多层嵌套和监管套利。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均等规则下各类资产管理机构之间竞争的主要领域是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准,不再是行政许可宽严,各类资产管理机构更多追求的是专业化红利,而不是牌照红利。

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尽管银行理财主动顺应平等规制时代,积极变革,获得了管理规模的增长,保持了资管行业规模最大细分品类的市场地位,但同时,银行理财正面临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格局。资管新规过渡期之前,银行理财凭借渠道获客优势,信托产品凭借特殊牌照优势,在资产管理规模尚占据压倒性的规模优势;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监管套利不再,首当其冲的信托产品规模呈现不断下滑趋势,而经历20余年专业发展的公募基金凭借专业化优势,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其规模迅速上涨,大有赶超银行理财的势头;保险资金则由于秉持“长期投资、稳健投资”理念,保持着规模的持续稳步增长。若仅考虑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信托产品、保险资金运用等主要资管领域,2016年,银行理财规模的行业占比为35.08%,而到了2021年三季度,银行理财规模的行业占比显著下滑至29.44%,若从中剔除信托产品规模变化的干扰,这一下滑趋势将表现得更加显著,银行理财正面临来自公募基金和保险资金的激烈竞争。

二、大资管时代,银行理财应当坚守的本源优势

2022年,银行理财将迈入专心致志谋求合规新业务发展的大资管时代。在大资管时代,银行理财特别是新设立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当牢牢把握所处时代的基本特征,坚守银行理财的本源优势,守住制胜基本盘。

1、银行理财应当坚守“绝对收益”的业绩运作目标

稳健的投资收益是银行理财近20年发展赢得客户信赖的核心依托,尽管资管新规要求打破资管产品的“刚性兑付”,却并不反对资管产品的稳健投资收益;相反,从监管层到普通投资者,提倡和追求的均是稳健投资。银行理财追求“绝对收益”,是稳健投资运作的最终体现。

一方面,“绝对收益”是大众财富保值增值的朴素追求,可以为银行理财巩固和扩大客户基础,不断做大资产管理规模。截至2021年三季度,银行理财客户数量延续快速增长趋势,持有理财产品投资者数量达7126万个,较年中增长16.1%。其中,个人投资者达到7097万人,较年初增加了983万人。

另一方面,“绝对收益”目标是银行理财区别于公募基金等其他资管产品“相对收益”目标的核心标签,可以帮助银行理财在大资管时代中获取差异化竞争优势。近年来,银行理财为投资者创造了丰厚的“绝对收益”。2021年前三季度,银行理财累计兑付投资者收益6400亿元,全年收益分配有望继续保持在1万亿元左右,银行理财的收益稳定性水平显著优于公募基金(见表2)。

表2 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年度收益(万亿元)

数据来源: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2、银行理财应当坚守“大众理财”的产品创设原则

相较于信托产品100万元认购门槛的“高端理财”属性和公募基金高净值波动的“风险理财”属性,银行理财由于认购门槛低和净值波动小,具有“大众理财”属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对于普通居民来说,银行理财是其增加财产性收入、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最现实和最直接的渠道。

银行理财的低认购门槛,绝不仅是体现在认购金额低的单一方面,还应当体现为银行理财产品创设的清晰简单,能够让不具备专业投资知识的普通投资者在较短时间内认知和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风险特征。银行理财的客户基础中,既有相当部分年龄偏大的养老需求群体,希望通过银行理财获取稳定的养老资金来源,也有一定数量个人资产数额偏低的中低收入群体,希望通过银行理财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这些群体的金融专业知识相对浅薄,天然要求“简单明了”的资管产品,作为“大众理财”的银行理财应当坚守对接服务好此类民生财富管理需求,巩固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3、银行理财应当坚守“客户至上”的客户服务宗旨

资管行业属于现代金融服务业,有价值的客户服务是资管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银行理财植根于银行体系,与客户具有天然的广泛联系。我国商业银行经过4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遍布国内城乡的庞大经营网络,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到22.67万个。商业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的经营发展,对我国居民金融意识的普及和提升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保证了最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及时享有均等优质的现代金融服务。

资产管理机构及时感知和发掘客户需求是其创设优质资产产品的基础,持续倾听和反馈客户建议是其提升资管能力的保障。银行理财应当坚守商业银行广泛联系客户的天然优势,借助庞大的商业银行实体经营网点,以“盖地”之势直面客户、服务客户;同时,银行理财还应当积极运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建与客户即时信息展示交互平台,以“铺天”之网触达客户、聚拢客户。通过“铺天盖地”的客户服务手段,践行“客户至上”的服务宗旨,获取差异化竞争优势,赢得自身跨越式发展。

三、大资管时代,银行理财可以突破的创新领域

大资管时代绝不仅是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围绕“存量业务”的激烈竞争,还有面向巨大财富管理“增量需求”的开拓掘金。大资管时代是资管行业的蓬勃发展时期,2018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借鉴美国资管行业发展历史经验,1978年美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美国资管行业特别是美国银行系资产管理机构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因此,银行理财子公司需要牢牢把握这个“财富红利时代”,开拓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银行理财可以利用资产配置平台优势,开展跨市场、多品类的资产配置。资管新规、理财新规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赋予银行理财特别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广泛的资产管理业务经营范围,银行理财既可以发行公募理财产品,也可以发行私募理财产品,不仅可以投资标准化资产,也可以投资非标准化资产,总而言之,银行理财具有资产配置平台的职能。银行理财特别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当在资产配置平台这一定位上做足功课,做好文章,做出特色,持续推出跨资产品类、跨市场的理财产品,整合好上下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保险资管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等专业投资机构有利资源,获取资产配置轮动表现带来的稳健收益,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银行理财可以把握社会养老需求增长趋势,拓展养老理财产品业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人口约14.12亿人,其中,老年人口基数庞大,60岁以上人口有2.64亿人,占比18.7%,我国正在成为中度老龄化国家,社会养老需求巨大。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列为全年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2021年9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选择“四地四家机构”进行养老理财发行试点,标志着养老理财产品得到政策层面的高度重视,养老理财的发展进入了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银行理财特别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当积极探索布局养老理财业务,把握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中巨大养老金融需求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银行理财可以依托母行经营优势,提供“投贷联动”综合化金融服务。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在经历从对公业务、零售业务到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第三次转型升级,银行理财特别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在商业银行财富管理战略转型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当而且可以主动融入母行的综合化经营布局,实施“依托而不依赖母行”的发展战略,充分借助母行在客户积累、渠道布局、资产获取、信息发掘等多方面的优势,巩固拓展自身的营销体系、投资体系和风控体系。同时,银行理财特别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投资优势,与母行实现“投贷联动”,联合营销,为客户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方案,不断增强客户对银行体系的黏性和依赖度,推动母行的存款、投行、托管、私人银行等业务协同发展,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银行家杂志2022-2-8

 

 

打造“清廉银行” 开启高质量发展 文章下载

打造“清廉银行” 开启高质量发展

在春风吹拂中,三个党支部的党员分别从三个方向缓缓来到位于石城镇邓玉芬广场上的英雄母亲邓玉芬雕塑处,向烈士敬献鲜花。这是浙商银行北京方庄支行党支部与北京中铁物贸公司、中铁油料集团党建共建,在京开展“加强党建引领、服务经济建设、实现银企共赢”主题党日活动上的一幕。“在这次参观中,方庄支行的‘清廉银行’文化墙建设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通过此次共建活动,使我们三家单位进一步拓宽了沟通渠道、紧密了相互联系,将激励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和传承红色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状态履职尽责。”中铁油料集团总部第二党支部负责人如是说。

近年来,浙商银行北京方庄支行通过系列共建活动积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促进银企共赢,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银企主题党日共建搭起合作桥梁

方庄支行通过主题党日共建等活动,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统筹实施、联动推进,使“抓党建就是促经营”的理念持续深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工作中,党支部书记领办党建共建、银企共赢项目,促进党的建设和业务工作共同发展。在每2个月召开一次的“银企服务沟通座谈会”上,书记带头、党员覆盖、群众参与,针对实际需求进行全面沟通交流,共同研究解决方案,确保银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与共建企业参观北京第九研究所

自2020年7月开展党建共建以来,浙商银行北京方庄支行党支部得到了参与企业的高度认可,业务合作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其中,北京分行首笔以中铁油料集团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就是在方庄支行党建共建项目引领下达成的一项代表性成果。

中铁油料集团是中国铁路物资集团有限公司的一级子公司,以向铁路机车供应柴油、成品油、燃料油等石化产品为其主营业务。该公司的合伙伙伴包括地方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央企。在党建共建过程中,方庄支行了解到中铁油料集团有应收账款业务的金融需求,便积极与总分行对接联动、共同研究,为客户制定合理的服务方案,即浙商银行运用区块链技术,协助中铁油料集团利用与下游企业之间产生的真实、未到期应收账款向银行质押贷款,从而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题,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截至目前,已累计投放10.35亿元,从而推动了浙商银行与中铁油料集团的合作不断走向深入。中铁油料财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浙商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不仅盘活了公司的应收账款,解决了应收账款仅仅‘ 趴’在账上的局面,同时稳定的现金流也为扩大业务规模、增进上下游企业关系奠定了基础。”

党建共建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已成为方庄支行促进业务发展的重要依托。2021年,支行业务全面提升,全年创造营业增加值1.62亿元,年末存款余额150.32亿元,尤其是特色供应链金融业务贡献突出,落地了应收款链保兑业务61亿元,供应链融资模式业务13.3亿元。

廉为底色,全力打造“清廉银行”标杆

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强调,要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和清廉社会生态。今年,浙商银行党委专门印发了《关于规范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行为,进一步推动构建亲清银企关系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清廉银行”建设的各项标准要求。为落实总行要求,北京方庄支行党支部通过“清廉银行标杆点建设”的引领,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统筹实施,携手强化廉政建设,夯实党建基础,筑牢廉洁底线。

为此,北京方庄支行党支部一方面通过打造党史学习墙、设立清廉金融读书角、重温入党誓词等提高党员党性修养;通过廉洁文化上墙、签订廉洁从业承诺书等增强党员廉洁意识;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开展提醒谈话等强化党员廉洁纪律;通过编制清廉文化建设手册、设立员工园地栏、布置荣誉墙等推进廉洁行动。另一方面,支行党支部也特别注重良好家风家教对清廉文化建设的助力作用,鼓励员工把好的家风带到行内,动员家人参与到家风建设中来,营造“廉为荣贪为耻”的浓厚氛围,引导党员干部家属当好“贤内助”和“廉内助”,让家属成为助廉新力量。

廉洁文化墙

通过一套清廉银行建设“组合拳”,北京方庄支行廉政建设取得良好进展。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理论素养不断得到提升,“人人思廉、人人倡廉、人人行廉”的廉洁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公开透明、公私分明、自律律他、清廉并重”的廉洁文化理念得到全面践行,为浙商银行打造“清廉银行”做出了积极探索。

随着“清廉银行”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下一步,方庄支行将持续按照总行党委、分行党委的各项制度要求深入推进清廉银行建设,营造行内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清廉银行建设体系,推动廉洁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为开启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人民论坛网2022-6-10

 

 

“碳”路高质量发展 广发银行绿色金融这一年 文章下载

“碳”路高质量发展 广发银行绿色金融这一年

2021年,广发银行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切实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履行社会责任,将生态环保要求融入发展战略和公司治理过程中,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金融央企单位在污染防治、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节能降碳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从战略高度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提升自身环境和社会表现,优化信贷结构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

完善顶层设计 助力“3060”

2021年,广发银行在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制定《广发银行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金融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双碳”目标下的目标区域及行业定位,紧抓“十四五”作为碳达峰窗口期及关键期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完善关键举措和保障机制,全面推进绿色金融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业务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双重目标。

践行绿色运营 支持绿色公益

2021年,广发银行进一步关注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环境影响,在全行倡导绿色办公及节能减排,提升绿色理念宣导,提高自身绿色经营水平;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务实举措,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环保实践,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贡献广发力量。其中,广发银行昆明分行被昆明市生态环境局授予“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宣传单位”荣誉称号。

强化能力建设 关注环境风险

2021年,为持续提升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水平,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广发银行进一步完善客户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标准,有效识别、计量、监测、控制投融资及自身经营活动中的气候、环境与社会风险,实行有差别、动态的授信政策,落实“环保一票否决制”及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客户名单制管理要求,持续提升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能力及水平。

增加产品供给 推进科技赋能

2021年,广发银行以“生态+”为主线,充分发挥综合金融服务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发行挂钩碳中和ETF相关结构性存款产品,推进碳排放权质押业务,开展绿色债券承销业务,推进乡村振兴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绿色产品供给及体系不断完善,多个案例荣获绿色金融创新相关奖项;2021年广发银行推进绿色金融映射库及流程优化项目,利用金融科技手段,为绿色金融发展赋能。

深化线上渠道 倡导绿色生活

2021年,广发银行积极赋能一线经营服务向线上转型,不断创新移动金融服务模式,全面提升线上化数字化能力,在推动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的同时,一方面提升一线经营效能,另一方面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习惯,助力“十四五”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建设。

按照我国银行业四分之一的交易由驾车客户完成,每位驾车客户到网点办理一笔交易产生碳排放量约0.945公斤测算,2021年仅广发银行个人手机银行交易创造的环保效应,相当于为全社会减少碳排放53万吨。

广发银行将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把生态环保要求融入发展战略和公司治理过程中,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发挥金融央企单位在污染防治、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节能降碳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潇湘晨报2022-2-16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