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18年信息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市**区文化馆

题目: 2018年文化馆工作信息第47期

资料提供时间:2018-12-18

目录

更多

文化绽芳华 馨香沁三川——改革开放40年周口文化发展成就综述 文章下载

文化绽芳华 馨香沁三川——改革开放40年周口文化发展成就综述

40年沧桑巨变,40年长足发展。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周口儿女的文化活力与创造力,为周口文化事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40年来,周口文化事业在改革中推进,在开拓中前行,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传统文化活力日益显现、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品牌塑造成效显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这一棵培育了40年的文化之树,芳华绽放;这一份写了40年的文化答卷,流畅磅礴。

惠民乐民多彩文化点亮群众生活

曾经,周口人羡慕大城市有图书馆、博物馆;曾经,许多农民等候多时只为看一场电影。如今,周口市民可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尽情享受免费的文化盛宴;文化下乡的演出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看电影、听大戏。改革开放40年,周口的文化越来越“接地气”。

改革开放前,群众面临文化饥渴。今年65岁的王大爷感叹道:“上世纪70年代末,农村没有业余文化生活,没有娱乐活动,也没有电视,有条件的有个收音机,再有条件的话买几本小人书,一个孩子拿着,身后围着七八个人看。听说邻村要放电影了,晚上饭都顾不上吃,就赶几里地的夜路去看电影。几十年过去了,农村和城市都大变样啦!”

时光流转,文化不衰。每当夜幕降临,城区的各个广场上响起欢快的音乐,广场舞成了广大居民健身强体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广大农村,村民们也来到村里的文化大院或者文化广场,学着跳起广场舞,或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

文化广场上欢声笑语,文化大院里欢歌曼舞,文艺舞台搭进乡间大院,“农家书屋”叩开致富门……全市各级文化部门全力推进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运行有效、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2011年,备受全市人民瞩目的周口市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结束了我市没有市级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历史。投入使用以来,市文化艺术中心每年免费接待服务群众100多万人次。

40年间,全市文化设施和产品供给从相对紧缺迈入繁荣发展的新时代。目前,全市共有1个市级图书馆、1个市级文化馆,10个县级图书馆、10个县级文化馆,16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52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基本形成。以市文化艺术中心为代表的全市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如市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全部实现免费向公众开放。节假日,这里成了广大城乡居民的好去处。他们漫步在博物馆的时空隧道里,遨游在图书馆的知识海洋里,享受着文化发展带给他们的快乐。

全市文化部门牢固树立文化为民、惠民、乐民意识,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解决文化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新形式、新载体,努力打造了一批群众文化活动的知名品牌。

每周五晚上,“周末公益剧场”准时与广大群众见面。自2008年4月创办以来,“周末公益剧场”演出520多场,进基层演出200多场,受惠群众达200多万人次,成为周口家喻户晓的文化惠民品牌。2010年,“周末公益剧场”荣获我国社会文化活动政府最高奖“群星奖”,2013年被文化部批准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从“欢乐中原·文明周口”到“欢乐中原·和谐周口”,每年的5月至10月,广场文化活动都会在每个周末给广大市民送去欢歌笑语,这项活动已经持续了13年,成为周口文化惠民活动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此外,“中原文化大舞台”“戏曲进校园”“舞台艺术送农民”“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文化惠民活动,让全市人民享受文化发展带来的累累硕果。

文化惠民,给幸福加码。日益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让越来越多的周口人身有所栖、心有所寄。如今,行走在周口市城乡大地,处处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带给人们的精神愉悦。

匠心打造精品创作生产硕果累累

感国运之昌盛,立时代之潮头,发文化之先声。改革开放后,广大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创作的春天。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澎湃的动力。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用心用情抒写伟大时代,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家乡,创作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闪耀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口作家冯金堂的长篇小说《黄水传》,开启了周口当代文学的先端。上个世纪80年代后,周口的文学创作进入繁盛时期。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文学事业发展更加迅猛,“周口作家群”开始叫响文坛。“周口作家群”潜心创作、求新求变,使周口文学呈现出繁花似锦、百鸟争鸣的良好态势。

目前全市作家中现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36人,省作家协会会员462人。刘庆邦、邵丽、孙方友、墨白、朱秀海、赵兰振、谷禾等一批旅居在外的周口籍作家,梁庭华、王猛仁、孙新华、柳岸、尉然、宫林、张运祥、红鸟、飞鸟等本土作家,共同构建了周口文学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周口作家群”目前已经出版了《颍河作家丛书》《绿地丛书》《周口作家丛书》《周口文学60年精品大系》《中原之星文库(第二辑)》《“诗韵阳城”诗歌丛书》等多套书系,在文坛发出了自己高亢而独特的声音。

作为戏剧之乡,周口戏剧事业薪火相传、满园芬芳。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河南省越调剧团曾七次晋京演出。在越调大师申凤梅的带领下,越调逐步走向大舞台、走向都市、走向全国。1992年,越调现代戏《吵闹亲家》参加第十届全国现代戏年会展演获优秀演出奖,同年获文化部文化新剧目奖和河南省首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在1985年举办的河南省第一届戏剧大赛上,由周口地区豫剧团(现为周口市戏剧艺术研究院)上演的《西湖公主》一举夺得了11项大奖,并晋京演出轰动京城。1997年该团创排的大型现代戏《市井人生》代表河南省参加了全国梆子戏汇演和在郑州举办的中国豫剧节,一举夺得剧目“金奖”及编剧、导演、音乐、表演等多项大奖。

1992年,太康道情剧团演出的《王金豆借粮》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荣获八大奖项,赢得“天下第一团”的美誉。

进入新世纪,一批优秀传统剧目焕发光彩,一批新编历史剧点亮舞台,一批新创现实题材剧目广受好评。

2010年5月,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由省越调剧团创排的越调新编历史剧《老子》捧回“文华大奖”。这也是我省三大剧种之一的越调首次在中国艺术节上斩获大奖。

《都市彩虹》等“都市三部曲”及《山城母亲》《云锦人家》《天职》《红尘》等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周口著名剧作家韩枫创作了《幸运十点钟》《山里的汉子》《山东汉子》《山城母亲》《游子吟》《常香玉》等几百部影视戏剧作品,曾获国家文华大奖、电视剧飞天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台入选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等。由市戏剧艺术研究院演出的《山城母亲》曾先后获得河南省第十二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河南省第五届黄河戏剧节金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口上的女人》获第十四届河南省戏剧大赛文华大奖、河南省第六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太康道情《婚姻驿站》在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戏剧门类作品全国决赛中,获得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商水县豫剧团排演的现代豫剧《天职》,在全国第八届戏剧文化奖评选中荣获全国戏剧文化奖、原创剧目大奖等10个奖项。

时代的发展、改革的浪潮也为周口广大书画艺术工作者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市涌现出以张文平、刘登龙、王猛仁、李珂、何岩、曹景超、李为,温力宪、师行坤、刘佰玥、段忠勇、张东林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书画家,成为在书画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群体。作为著名的书画之乡,周口现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23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49名,省书法家协会会员1140名,省美术家协会会员285名。他们用飘香的笔墨,展现汉字魅力,描绘美丽家园,为周口的文化名片增添了一笔绚丽的色彩。

传承创新文化遗产焕发迷人魅力

几千年的历史,赋予了周口深邃与厚重的文化底蕴,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珍贵的文化印记。

改革开放以来,从政府部门到专家学者,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呼声越来越高。上世纪80年代,各级文化部门先后拨款对淮阳太昊陵、周口关帝庙、扶沟大程书院、鹿邑老君台和太清宫等建筑进行维修。上世纪90年代,全市进行了4次大规模文物普查,开展了多次文物保护法规宣传活动。

每一座古建筑,都是一段历史;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一段尘封往事。为了让文化遗产留得住、活起来、传下去。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将文化遗产保护放到重要位置,不断探索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和有效途径,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形成了“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的良好局面。据了解,全市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古迹388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0余处。

另外,周口市还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市拥有太康道情、太昊伏羲祭典等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两仪拳、女娲传说等3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沙河曲子、陈氏泥猴等9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及217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十大类别。

每一项“非遗”项目的背后,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岁月流转,文化工作者与传承人一道,坚守民间文化阵地,打捞生命记忆,构筑精神家园,唤起更多人的文化自觉。全市近年来定期举办“非遗”保护和传承培训班,分批对“非遗”传承人和工作者进行轮训、扶持,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

自2010年以来,“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每年都在淮阳太昊陵庙会期间举办,至今已举办九届,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2015年5月,市文化馆“非遗”展厅正式运营。该展厅通过艺术造型景观和人物蜡像,真实再现了周口的民风民俗、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同时利用实物、图片、视频等方式,多角度展示了全市的“非遗”项目。据了解,用蜡像再现“非遗”项目真实场景的模式,在我省尚属首例。

尘封的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每逢节假日,很多市民走进博物馆、“非遗”展厅、文物保护单位和景区,近距离感受周口文化的迷人魅力。

深化改革激活文化领域一池春水

革故鼎新,兴利除弊。体制机制的顺畅,是文化发展的核心。

同经济、教育等各领域改革一样,文化体制改革与改革开放相伴相生。在这场范围广、难度大的文化体制改革系统工程中,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态度坚决、目标明确,及时作出重要部署,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成为改革有序、快速、稳步推进的强大推力和保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周口市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周口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等,进一步理顺了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确保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营造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快了文化强市的建设步伐。

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确保改革任务有序推进。周口市率先在全省完成了市、县两级文化局、广电局、新闻出版局“三局合一”任务;完成了市、县两级11个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任务;完成了市、县两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成立了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化,完善各级党政机关信息发布制度,加强领导干部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公共关系处理专业系统培训。创新新闻单位采编播岗位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深化内部人事、劳动、薪酬三项制度改革,激发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干事创业活力。

加大市级各媒体融合发展力度,整合人才、平台和资源优势,逐步增强发展合力。全市大力加强全媒体传播能力建设,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推动技术应用、人才队伍、信息内容、平台终端共享融通,打造周口新型主流舆论阵地。周口报业传媒集团顺应当前媒体大变革趋势,全力推进报纸和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已形成周口日报、周口晚报、中华龙都网及移动新闻终端集群发展的传媒格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互为支撑、同时发力,有效提升了党报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周口广播电视台已经发展成为集广播、电视功能为一体,融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应用于一身,覆盖人群超千万的新型主流舆论阵地,形成了可以自主编发、联动传播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客户端矩阵。

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加大精品创作扶持力度。周口市大力推动以“五个一工程”为重点的文艺精品战略,坚持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坚持内容为王、创意制胜。完善文化产品评价和激励机制,制定出台周口市重点文艺作品创作扶持政策,设立了周口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设立专项扶持资金200万元,着力打造周口作家群、周口杂技、周口书法、周口美术、周口戏曲“五朵金花”。

一步步推进改革进程,一天天积聚文化力量。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更美好的文化生活将不断激发和释放周口发展新活力。

提质增效文化产业发展春潮涌动

2018年国庆节期间,周口市共接待游客8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154.4万元。若时光回溯至改革开放以前,周口人或许想象不到,周口旅游业也能如此风生水起。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各地数百万人涌向淮阳县太昊陵拜祭伏羲。尽管庙会已经流传千年,但是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如今的太昊陵庙会已经成为文化特色浓郁、影响意义深远的一道民俗文化盛宴,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2008年,庙会以单日游客量82万人,被世界吉尼斯上海总部评为“全球单日朝拜人数最多的古庙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庙会”。

刘好勤创立的河南项城汝阳刘笔业有限公司是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里加工生产的汝阳刘毛笔是“中华老字号”产品,每年都有不少国内外的客商前来洽谈合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过毛笔产业的急剧衰落,刘好勤决心创造自己的品牌。如今的汝阳刘笔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集毛笔生产、销售、研发、收藏、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礼品企业,年产各类毛笔330万支,产值达2亿元。

昨日的文化,今日的经济。40年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

打造品牌树形象。周口市立足自身特色,整合资源配置,发挥周口姓氏寻根、农耕文化优势所在,挖掘中华姓氏文化、西华女娲城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依托淮阳太昊伏羲祭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女娲创世文化等资源,打造“三皇故都”“姓氏之源”“杂技之乡”等文化品牌,增强周口文化影响力。深入挖掘周口“一座历史古城、两部经典名著、三皇故都之地、四张文化名片、五位历史名人”的深厚文化底蕴,加强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树立周口“华夏先驱、九州圣迹”文化旅游品牌。以太昊陵庙会和淮阳荷花节为代表的节会活动,越来越显示出其永久不衰的文化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周口观光旅游、寻根谒祖。

发展产业筑根基。周口市积极实施“文化+”工程,大力发展“文化+制造业”“文化+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互联网”,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依托周口报业传媒集团、周口广播电视台等市属重点单位,推进周口广电新媒体产业综合开发项目、兴旺塔产业园区进行项目整合,扶持项城汝阳刘笔业有限公司、河南三川影业股份有限公司、周口市华威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周口杂技马戏团等民营文化企业,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产业集群,推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形成一批主导产业清晰、产业链条健全、服务设施完善、经济效益明显的文化产业基地。

龙头带动强效益。以项城、淮阳为主的杂技马戏产业,以太昊陵、关帝庙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以河南三川影业为龙头的影视产业等,均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积极组织全市优秀文化企业、优势文化项目、特色文化产品参加各级各类文博会,宣传推介周口文化特质特色,推介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周口作为中国杂协命名的第一个市级“中国杂技之乡”,拥有专业杂技团150多个,业余杂技团和杂技班近700个,一批杂技表演团体常年在海内外巡回演出,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周口市新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创造出“周口模式”,摄制出品了《农家媳妇》《农家嫂子》及3D商业电影《夺路而逃》等,开启了周口独立摄制电影的先河。周口发展成为全国省会以下城市四大书画集散地之一,书画、艺术品交易产业化进程持续加快。周口拥有金帝、鸿运等十几家在全省有影响的书画拍卖行,拍卖金额占全省书画拍卖市场70%以上的份额。

目前,全市具备法人资格的文化产业经营单位2300家,其中上规模经营单位200多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产业年收入近60亿元。全市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省级文化产业特色乡村5个。众多发展前景良好的文化产业项目为周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引来源头活水。

以文化城文化底蕴融入城市建设

文化的传承,要用岁月和耐心打捞;文化的创新,更须责任和情怀守望。

进入新时代,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提出了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以港促城,打造“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的中原港城的目标,为周口这座城市的发展确立了明晰的定位。

周口市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凝聚民心、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将周口的历史渊源、城市精神、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发展浓缩成一条主线——以文化人、以文化城,人以文名、城以人兴,坚持做好“以文化城、城以文兴”这篇大文章,着力打造漕运文化、伏羲文化、老子文化、创世文化、会馆文化等文化品牌,深入挖掘与弘扬厚重的历史积淀,坚持积极引导、市场运作、文旅融合,规划建设了一批凸显根亲主题,融教育、纪念、展示、体验于一体的文化主题基地。

在建设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基础上,全市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抓手,谋划了周口大剧院、规划展览馆、文化展览馆、国防人防教育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关帝庙广场提升改造、周口漕运博物馆、市博物馆群建设项目等“以文化城”项目。

2018年3月,“周口人讲周口故事”文化宣讲活动启动。全市一批在文化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为广大市民讲述周口这座城市的历史故事,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随着活动影响面的不断扩大,一些人积极推荐认识或熟悉的专家学者参与宣讲活动;一些对周口历史文化有研究的学者毛遂自荐,主动要求参加宣讲。目前,“周口人讲周口故事”系列文化宣讲活动已经举办了七期,得到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

担当主讲嘉宾的沈丘籍著名作家刘庆邦认为,“周口人讲周口故事”活动的创意非常好,不仅可以让周口人对周口文化有更深切的了解,也为周口文化“走出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宣传平台,这个活动已经成为周口的一张亮丽名片。

除了“周口人讲周口故事”文化宣讲活动的开展,全市还开展了“周口文化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在机关、在学校、在企业,各种形式的讲学和讲座,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每一个周口人。

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周口,将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在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征程中,演绎新时代的周口故事。

周口市人民政府2018-12-15

 

 

文化供给合民意 服务效能提上去 文章下载

文化供给合民意 服务效能提上去

坐在海边看书是什么体验?山东省威海市的群众很快就能亲身感受到。根据山东省威海市文广新局近日发布的消息,2015年开建、设计藏书量达210万册的威海市图书馆新馆将于今年12月底开馆,新馆紧邻海边,日均可接待读者6000人次。这是威海群众翘首盼望的文化民生工程,也是当地“聚焦民所需,营造文化服务新气象”的生动实践。

为提升群众的文化幸福指数,近两年来,威海市从优化供给、提升效能上下功夫,将有限的公共资源向群众最需要的“文化菜谱”上倾斜,社会各界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海城处处溢书香

12月1日上午,家住威海市环翠区的耿勇带着孩子,走进位于环翠区青岛北路3号的竹岛城市书房。时间还不到9点,书房已没有空座。孩子没在意,从书架上拿了一本书,坐在地上看起来。耿勇笑着告诉记者:“这书房开一家火一家。”

竹岛城市书房坐落在威海市最繁华的片区,建筑面积450平方米,藏书量约2万册。2017年至今,为延伸全民阅读的“触角”,威海在全市建设了24家类似的城市书房,使其成为滨海小城的文化新地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精神食粮的需求愈发多元化,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读书成了很多人的爱好。”威海市文广新局局长王京伟告诉记者,当地启动城市书房建设前,文化部门在大范围调研走访中发现,阅读空间的缺乏是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为此,威海市相关部门制定了推动全民阅读的“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城市书房便是计划的一部分。

王京伟介绍,城市书房建设的初衷是拉近群众与阅读的距离,因此对书房的建设有严格规定。比如,书房应建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市政配套设施完善的区域,实行“统一审核、统一标识、统一配置、统一监管”等措施。

完善设施的同时,威海还建设了一支“阅读推广人”队伍。2017年起,威海市每年定期举办“阅读推广人”培训,邀请国内阅读推广领域的知名专家现场授课。集中培训结束后,学员回到自己生活工作的社区、企业等,宣传全民阅读的意义,培养身边人对阅读的兴趣。

文化传承重创新

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提供文明滋养,是威海市推动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新理念。近两年来,威海文化部门从打造历史记忆空间、实现文化遗产活态利用等角度出发,着力完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历经千百年的文化遗产正在这里焕发新生机。

今年10月举办的2018“泰山设计杯”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上,威海市博物馆报送的“戏曲人物手机架”从数千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大赛优秀奖。该作品以威海市博物馆馆藏的戏曲人物漫画为元素进行设计,材质采用优质榉木,造型生动,集实用性与欣赏性于一体。近年来,秉承“将博物馆带回家”的理念,威海市博物馆不断加强对馆藏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文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威海市博物馆馆长邵毅表示,目前,馆内还充分利用威海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名人资源,打造“威海名人馆”系列品牌,发挥家乡历史文化名人的垂范作用。

在威海市文登区,当地以区图书馆为主阵地,深入推进“图书馆+尼山书院”服务模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经典诵读”“国学讲堂”“礼乐教化”等文化活动有机结合,仅今年上半年就组织各类活动200余场。

威海乳山市则大力推进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在部分村庄建立民俗展览馆、历史陈列馆,以乡土资源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乳山市诸往镇居民徐文秀说:“老百姓的乡村记忆留住了。”

文艺培训受众广

今年初以来,威海市群众艺术馆多次组织“京剧进校园”活动。馆内的京剧文化志愿者采用现场讲解和体验互动的方式,在威海市鲸园小学、福泰小学等学校为师生传播戏曲文化。威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荆国胜说,文化和教育部门联合开展活动,能扩大群众文艺培训阵地,满足群众对音乐、曲艺、京剧等艺术的好奇心。

为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全民艺术普及,威海市近两年在创新群众文艺活动品牌的同时,每季度都对相关培训课程反响进行调研,及时调整培训项目和教学内容,努力扩大文艺培训的受众群体。今年3月,威海市群众艺术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不少市民对京剧很感兴趣,馆内立即进行部署,增设京剧课程。目前当地开设的剪纸、拉丁舞等公益培训课程,也都是根据群众需求不断增设的。

在发展壮大文艺队伍的过程中,威海市也非常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今年5月,威海市文广新局发布的新版《威海市扶持社会文艺团体发展实施细则(修订)》明确,采购社会文艺团体演出服务中新增“社会文艺团体汇演”和“网络投票”两个环节,对演出服务标准进行细化;同时引入第三方监管方式,强化群众意见在团体选拔和演出质量监督方面的作用。

“需求决定供给。公共文化服务只有做到群众心坎上,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效能。”王京伟说,当前,威海市正在抓紧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未来当地各级文化部门将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让群众享受更多公共文化福利。

中国文化报2018-12-10

 

 

文化点亮城市——改革开放40年深圳发展启示录之五 文章下载

文化点亮城市——改革开放40年深圳发展启示录之五

深圳特区报2018年12月14日讯 前不久,一部《我在深圳等你》的城市形象片,又一次点燃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挚爱与自豪之情。

视频开头,有几个励志的深圳故事——

1995年,王传福在一个旧车间起步,今天,全世界每三块手机电池就有一块来自比亚迪;1998年,“小企鹅”在深圳破壳而出,现在,腾讯已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互联网企业之一……

伴随这些深圳故事的,是开放、创新、活力、奇迹……这些词,已成深圳“标签”、城市“烙印”。

回首改革开放40年,深圳发挥试验田、示范区和窗口作用,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跟国家一起实现了“伟大的变革”。

为什么是深圳?在探究深圳可持续发展的根由时,文化的力量举足轻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深圳而言,文化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更是引领和支撑。深圳,不仅是经济特区,也是移民城市、青春都会,她的先锋观念、包容精神、创新气质、文明活力、丰富内涵等,都让人“心向往之”。

文化点亮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总干事博科娃评价:深圳是世界上最富有活力的城市,深圳文化发展的经验,证明了“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文化自觉,在创新发展中凝聚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文化瞄准宏伟新目标。

在12月6日至7日举行的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王伟中明确提出——深圳要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

今日之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自觉与文化崛起。

经济是文化的基石。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文化的跨越,建立在经济腾飞之上,伴随着物质成果的丰盈,人们对文化的追求日益强烈,终汇成不可阻挡的文化创造力。

特区成立之初,市委市政府提出,勒紧腰带也要把八大文化设施建起来。从1981年到1983年3年里,用于思想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占地方财政基建投资的33%。

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品位的文化需求越发旺盛,深圳又建起了新的八大文化设施。

进入21世纪,深圳文化发展迈入快车道,更于2003年在全国率先确定了“文化立市”战略。一个“立”字,确定了文化在深圳发展战略全局中的突出位置,使文化成为城市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文化,因创新而发展。

深圳放飞新时代的文化梦想,“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致力于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谋长远,成为深圳宣传文化工作的“总抓手”。

“深圳从‘文化沙漠’到建成郁郁葱葱的‘文化绿洲’,离不开创新精神。”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表示,文化影响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影响力必须要通过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来形成。

文化于深圳,是一种生动鲜活、变动不居的景象,前瞻的理性思辨与温暖的人文情怀相融合,展开精彩一幕幕——

在全国首发“城市文化菜单”,实现“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设计周等凸显“国际范”;读书月走过19年,深圳荣获全球唯一“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深圳是中国第一个“设计之都”,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超10%,文博会成“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全年16万场次文化活动滋养城市“文脉”……

文化设施,关乎城市品位和未来发展,更关乎民生。12月10日,深圳发布新闻,将对标国际一流城市规划建设“新十大文化设施”,掀起特区第三次文化设施建设高潮。

观念引领,赋予深圳“敢为天下先”气质

2012年12月7日,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调研,首站就来到深圳。

习近平说,深圳是我们国家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城市,也是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

这个“南海边的一个圈”,如何“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谱写出“春天的故事”?

《春天的故事》词作者蒋开儒诗意描述:生活在深圳,就是生活在多种多样的新观念中。

中国青年报则评价——“这座城市输出了改变这个国家的面貌、进而塑造这个国家当代形象的诸多观念”。

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率先探索,一系列深圳观念契合着改革节拍,影响和推动改革开放进程。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高扬效率与价值的大旗,让一个民族迈向市场经济的脚步势不可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堵饶舌者之利口,壮实干家之声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是许给创新者的诺言,放心闯、大胆试;“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芬芳至今;“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在城市发展关键期为其注入沁人心脾的诗书之气……

邓小平同志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观念的先行、改革的勇气,让深圳创造了无数“第一”。这些“第一”,正是对一代代拓荒牛们以“敢为天下先”精神,艰苦卓绝、奋斗不止的诠释。

特区发展史上诞生的一个个深圳观念,不独属于深圳。它是时代精神的高度浓缩,改革历程的生动注脚。

今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视察时,走进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在这里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面向未来,深圳要创造新奇迹,依然要先行先试、敢闯敢试,依然要彰显观念的力量。

移民文化,培育城市包容气度进取精神

9月20日晚,在市民中心广场举行的“追梦——改革开放再出发”晚会,成为许多深圳人的美好回忆。

在钢琴王子李云迪美妙的琴声中,当800架自带光环的无人机在空中排出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的数字“40”、表演“大鹏展翅”雄姿时,多少人热泪盈眶,对深圳的炽热情感在瞬间喷薄而出。

深圳,不是故乡,却是奋斗的主场。

作为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吸引了五湖四海的人。美国著名城市规划思想家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深圳,正是多元文化的“容器”,一个移民文化的“大熔炉”。

移民文化,培育了深圳“海纳百川、开放兼容”的胸襟。

来了就是深圳人,此心安处是吾乡。深圳,为每一个有梦想的人提供了吟诵的舞台。38年来,无数人带着梦想来到这里,他们追逐梦想,一起成就城市的丰饶,一起沐浴城市的荣光,当一个个梦想破茧成蝶,一座传奇之城就这般崛起。

在北大教授于长江心目中,深圳的城市包容度在全国首屈一指。深圳是一座新城,是一群陌生人聚集在一起,怎样通过共同建立一套规则来和谐共处,实现自己的目标,体现的是对个体、对规则的尊重,深圳的包容具有现代意义。

因为包容,所以博大。率先富裕起来的深圳人,有着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自觉和担当,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158万红马甲、300万人次参与无偿献血、人均捐款额全国第一、千万人次参加关爱行动……是深圳人自豪展示的“深圳温度”。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认为,“深圳人来自五湖四海,正因如此,人们更懂得彼此温暖、彼此关爱的意义。”

移民文化,培育了这座城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在深圳,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有自我展示的舞台。经济特区担当着试验田和排头兵之使命,学习的本能与生俱来。不学,何以摸石头过河;不学,何以敢闯敢试;不学,何以敢为天下先。

移民文化,为深圳吸引无数人才。城市移民率95%以上,非户籍居民在1000万以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56个民族在深圳都有常住人口。移民之城敞开怀抱,提供平台机会,鼓励人们奋斗追梦。

著名学者丁学良教授认为,如果没有移民,深圳不可能在全世界发挥这样的影响力,深圳从零开始的这个过程,就是中国人通过移民过程创造的里程碑。

文化引领,推动深圳成为创新的主场

10月1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推出报道《深圳迈向全球“创新之都”》。

一串闪亮数字,成为创新之城最精彩的注脚——“201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占GDP比重4.10%,居全球前列;PCT国际专利申请20457件,占全国申请总量的43.07%,连续14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

深圳是国家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是城市发展主导战略。迈进新时代,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双创”在深圳风生水起。深圳持之以恒地鼓励创新创业,各种创造价值、追逐梦想、追求创新的故事持续上演,深圳也赢得了全球创新之都、全球最佳创客中心、世界的硅谷等美誉。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说:“深圳为腾讯这样的企业提供给了最佳的创业创新和成长环境。”

前不久,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用了22分钟关注深圳创新,CNN记者Matt Rivers行走深圳街头,探访多家科技企业和初创企业后总结:深圳的快速发展毋庸置疑。年轻人蜂拥而来,初创企业蓬勃发展,创新的文化也在发生变化。

国务院参事王京生提出,创新驱动发展,而文化驱动创新,文化可以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深圳“双创”成就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不仅锻造了创新所需的企业家精神、创客精神和工匠精神,还营造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文氛围,并通过“文化+”业态催生了创新创意阶层,为双创提供实现空间和环境支撑。

《光明日报》在探寻深圳发展奇迹背后的文化自信时写道——“无论外界环境怎么改变,文化和精神气质将决定一个企业能走多远。如果说华为、腾讯这样的世界500强企业构成了深圳的塔尖,无数执着于梦想的年轻企业和生力军则是巨大的塔基,在这之上,每天都在萌发新的花朵。”

创新在深圳,不只是理念、技术和行动,更是一种文化的新生态,汇聚成深圳企业迈向世界舞台的信心。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从文化的视角理解深圳,解读中国改革开放,会发现这场波澜壮阔的历程背后蕴含的思想逻辑和中国智慧。

深圳的文化创新创造,从改革开放史诗般的历程中汲取了丰富滋养。38年栉风沐雨,实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攀升。

中国梦,是时代最大的正能量,而深圳是“梦之队”。有文化自觉的坚守、先锋观念的引领、移民文化的创造、创新文化的支撑,深圳可以继续证明。

深圳特区报2018-12-14

 

 

一曲文化扶贫之歌——汉阴县大力推进文化专项扶贫工作纪实 文章下载

一曲文化扶贫之歌——汉阴县大力推进文化专项扶贫工作纪实

精准扶贫,文化扶志;自主致富,全民小康。这是汉阴县“扶贫先扶志”的文化专项扶贫工作的重大举措。

如今,走进汉阴县三山夹两川的贫困村,你会真切地感受到:一场场免费放映的农村公益电影,让贫困群众乐享丰富的“文化大餐”;一个个遍布农村的农家书屋,让贫困群众闻着书香把贫脱;一台台精彩别致的文化下乡演出,让贫困群众扬起治穷致富的风帆。这一文化专项扶贫行动给贫困群众带来“自信、自强、自觉“脱贫致富的新变化。

“文化下乡”带给贫困村希望的笑声

“精准扶贫,文化先行”,汉阴县在打响扶贫攻坚战之时,文旅广视局、县文联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启动了文化下乡活动走进贫困村活动。100多场次贴近群众、贴近扶贫、贴近生活的“扶贫先扶志”为主题的专项文艺演出,给每一个贫困村送去了优质的精神食粮,带去了美好的希望,赢得了欢快的笑声。

“一听说有扶贫专场演出,我们一大早便都来这里”,前来观看演出活动的村民无不带着喜悦的笑意对我们说。只要有文化扶贫演出,个个贫困村的群众都会放下手中事,早早地赶到演出地点,甚至连邻近村的群众也闻讯赶来,齐聚场院,观看演出。每到一个村演出,县文旅广视局、县文联的领导和文艺工作者,便会提前从县城出发,赶到演出现场组织安排。每场演出在舞蹈《盛世欢歌》中拉开序幕,音乐快板《十九大精神指航程》,民歌小剧《相信他》,就是相信党,相信政府,相信干部,相信脱贫致富的自己。歌伴舞《扶贫开出幸福花》,更是彰显了“精准扶贫不仅是物质扶贫,更不是扶持懒汉的等靠要。而更重要的是扶贫先扶志,鼓励扶持勤劳致富,这样不落下一个地,全面达到小康水平。小品《一起同行》等节目通俗易懂,寓意深刻,让贫困村的党员和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今天这些节目,非常好看,对我们教育帮助也很大,希望每年来一次、两次,让我们明白扶贫政策、坚定信心、振兴乡村的道理,做到励志脱贫,勤劳致富,建设新民风”。堰坪村老党员吴大平如是说。

扶贫先扶志。县文广局、县文联按照文化专项扶贫实施方案的要求,于2016年9月初启动了开展文艺演出走进贫困村活动,目前已演出110场。今年将在70个贫困村进行全覆盖演出,计划演出70场次,真正让贫困村群众看到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和身边的致富典型,提升他们治穷致富的“精气神”。该局还组织图书馆、农村电影队到贫困村开展送书送电影活动,己在贫困村放映公益电影350场、“书屋”配送图书22700册,“你办喜事我送电影”、“你选书我买单”文化惠民计划深得贫困群众喜爱和满意。

“文化广场”让贫困村生活多彩

结合县委县政府“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总要求,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贫困村文化场所建设的规划》等系列文件,将行业扶贫与包村扶贫工作同步部署,确定了三年共完成90个贫困村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2016年建成10个,2017年建成40个。建成的文化场所,已成了全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最好去处。

该县把幸福美丽新村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作为倡导贫困村新生活新风尚的载体,将群众追求幸福、享受生活、渴望脱贫的各种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今年,又就决定再建40个,全面完成任务。截至4月底,在大力推进文化专项扶贫中,结合各镇的乡风民俗和地域文化特征,第一批建成了16个集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广场。第二批24个正在建设。同时,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面貌的改变、农村文化的繁荣和贫困群众幸福指数的提高。农村文化广场的建成投入使用,让贫困群众有了自己的舞台,他们的生活也悄悄地发生变化,以前的扎堆聊天、打麻将等现象,正在被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所取代。

“户户通” 为贫困群众添智增乐

收听收看丰富的电视节目是现代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但汉阴三山夹两川的地形让地处深山的贫困村民无法满足这一需求。近三年来年,汉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陕西广电网络汉阴支公司组织实施贫困山区户户通入户工程,让村民们坐在家里便可以收看到丰富的电视节目。

去年6月份,蒲溪镇天星村贫困村民李世明,搬进村上分配的安居房,家里买了彩电却没有电视信号,平时一张碟片反反复复看很长时间。文旅广视局领导知道后,立即通知陕西广电网络汉阴支公司,第二天安装队亲自上门给李世明家安装上户户通设备,李世明终于可以收看到各类精彩的电视节目了。除了李世明以外,陕西广电网络汉阴支公司还给村上收看不到电视的村民现场配发了60套户户通设备。工作人员给贫困村每户安装好户户通卫星锅一套并保修一年,村民在家中即可收看到59套数字电视节目和44套广播节目。

贫困村65岁的老党员谭克资,脸上了开了花似的,指着建成的村广播室和安装好的电视“户户通”设备说:县文广新局配送安装的“卫星锅”,让我们亲眼看到了党的十九大召开的盛况,听到了习总书记亲自作的庄重而伟大的报告,我们感动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今年,文旅广视局又与陕西广电网络汉阴支公司一道,争取省市投资3200万元,对全县广电网络进行了全面建设,该县143个行政村已接通有线宽带电视92个村,安装宽带电视5786户,并采取政府购买户户通电视惠民工程的形式,对有线电视不能覆盖的贫困山区实施户户通入户工程,陕西广电网络汉阴支公司中标后目前已为77个贫困村中的43个村7416户安装了户户通设备。

我们在文化扶贫采访中,大涨河的王支书兴致勃勃地对我们说,广播电视开通后,村里群众的耳朵有听头,眼睛有看头,农闲有学头,生活有奔头了,一些农民跟着电视学技术、学科技,实行科学种田、科学种林、科学养羊养牛、养猪养鸡,发展茶种药材,兴产业增加了收入,很快地走向致富之路。

汉阴,一项项文化扶贫活动走进贫困村,照亮了百姓的生活,提升了贫困户志气,滋润了贫困群众的心田。文化,不仅仅为贫困群众生活添彩,更为贫困群众脱贫增色,为整体脱贫奔小康,提供了智力和精神的支撑。

汉阴新闻网2018-12-11

 

 

自觉担当起依法保障的文化新使命——对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几点思考 文章下载

自觉担当起依法保障的文化新使命——对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几点思考

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至此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有了法律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法律不能有效实施,那再多的法律也是一纸空文,依法治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已经出台,现在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宣传普及好这部法律、贯彻实施好这部法律,使法律规定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人民群众享用公共文化服务的准绳。

为此,我们必须以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抓手,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为目标,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担负文化新使命,书写文化新篇章。

把握一个“学”字 争做宣传普及的先行者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是我国文化领域一部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法律,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法律,在文化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必须把握好一个“学”字,在抓法律宣传普及上下功夫。

一是抓主体,各级政府先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对公共文化服务责任主体、服务目的、服务内容等基本概念做出了明确的法律界定,进一步厘清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责任。各级政府机关必须先学先行,充分认清其出台背景、重大意义、具体职责和核心要义,进一步增强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真正成为贯彻落实的“明白人”和“先行者”。

二是抓重点,主管部门先行。要落实好“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要率先组织开展系统内的学习教育,让干部职工深刻理解法律的各项规定,牢牢把握法律的各项要求,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提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能力,为开展好普法、执法工作夯实思想基础、做好理论武装。要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阵地作用,让社会公众充分了解依法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及获取途径。

三是抓普及,舆论造势先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向全体公民提供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及其他相关服务。抓好法律宣传普及必须抓住公众知晓度这个大头,要充分利用公共文化单位阵地、设备及专业人员优势,借助传统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以及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通过举办专家讲座、学者座谈、开展文化活动、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迅速掀起《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宣传学习热潮,帮助社会公众加深对这部法律的认知理解,为法律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聚焦一个“照”字 争做问题导向的示范者

当前公共文化事业虽有较大的发展,但与公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不少差距。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树立问题导向,对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逐章逐条查找本行政区域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以解决现实问题推动法律的贯彻落实。

一是查职责,着力解决主体缺位的问题。各级地方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负有主体责任,但由于受财力的限制,不少地方领导干部对公共文化事业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只要搞好经济就行了,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现象;还有的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对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对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力度不够,导致公共文化服务“有想法、没办法”。

二是查机制,着力解决创新乏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文化管理方法比较单一,过多地依靠行政管理和政策调节,文化市场管理缺乏统一的行政执法力量。由于文化事业单位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界定不够清晰,该推向市场的没有政策以及体制界定不够明确,造成资金投入上的缺位和越位。社会和民间资本多渠道融资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有力的投融资主体及平台,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来源几乎全部依赖政府投入,社会各界参与投资很少,社会办文化、企业办文化的积极性还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

三是查基础,着力解决设施落后的问题。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一大亮点。长期以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足和新投入的设施设备较少是制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调研中,笔者发现不少地方基础设施和设备还比较落后,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实施精准扶贫工程,加大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但资源配置标准化、均等化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

突出一个“合”字 争做改革创新的探索者

依法加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文化设施建设为平台,以整合文化资源为手段,以满足和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通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企业合作、项目带动、社会参与,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改革新路子,推动公共文化事业更快更好发展。

一是要坚持文化惠民与发展为先相结合。必须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现和保障市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并以此作为评价和衡量文化建设工作的根本尺度;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作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标。

二是要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主导相结合。进一步强化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调节、市场监管、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职能。改进和完善重大文化活动与项目的组织、承办及评价机制,对政府主导的重大文化项目和活动引入竞争机制,创造条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逐步推向市场化运作。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统筹考虑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坚持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的有机结合,做到既放得开又管得住,确保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三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与规范管理相结合。要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地方文化立法,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经济文化政策,鼓励和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扶持壮大民办公助文艺团体,扶持民营博物馆、实体书店发展,营造文化繁荣发展的环境。同时,依法加强文化管理,整顿文化市场秩序,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文化安全和有序发展。

四是要坚持特色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研究公众的文化需求,有选择、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富有文化内涵的特色文化,把发展特色文化与发展大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为文化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进一步加快图书馆、文化馆“中心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图书馆分馆与农家书屋的联建共享、互动融合;拓展提升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建设;开展好“百姓大舞台”“百姓大讲堂”“百姓直通车”系列惠民乐民活动。

围绕一个“建”字 争做贯彻执行的求实者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为全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重要目标,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要加强规划,合理、充分地利用好现有文化资源,防止重复建设。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首先要依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力保证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及人员的基本运行经费,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做好公共文化保障工作的基础。其次,要保证把宣传文化事业经费全额用于文化事业的发展,避免截流或挪作他用。再次,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财政资金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各地各部门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把它落到实处。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是公共文化建设和开展服务保障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要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实际,规划和建设一批既有民族特色、地域风格,又具有时代特征、为大众所认可的文化设施。如科技馆、体育场馆、文化广场、全民健身园地、社区文化活动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公众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三是建立健全人才机制。要建立起开放的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培养和引进当前迫切需要的人才,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级领导要善于发现身边的人才,善于利用好现有人才,对人才不能求全,要多看特长专长,多看优点长处。要采取选送深造、在职轮训、联合办学(班)、以工代训等形式,培养一批在各专业领域能独当一面的专业人才。

四是重点扶助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要重点扶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各级地方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要持续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改善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12-13

 

 

推进文化繁荣兴盛——改革开放40年地区文化发展工作综述 文章下载

推进文化繁荣兴盛——改革开放40年地区文化发展工作综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滋养着人民的精神家园。时代的变迁,推动文化生产服务体系和群众文化生活的变革。

改革开放40年来,地区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推进文化繁荣兴盛。人民群众享受到文化改革带来的福利,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艺术创作充满感情,精品力作层出不穷,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化惠民好戏连台

上世纪80年代初,地区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相当贫乏。那时候,谁家有一台黑白电视机都是很稀罕的事,每天吃过晚饭,左邻右舍都会聚在有电视的家里一起观看。而如今,家家都有电视机、手机,不少家庭还有电脑等,看电视不仅仅局限于守在电视机前等节目,随时随地可以看直播、回放,让人们获取资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我记得以前的电视只能收到两三个频道,那时候信号差,画面有很多‘雪花’,还不稳定,动不动就‘闪断’。为了能多看几个频道,增强画面稳定性,只能安装户外天线,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12月6日,阿克苏市民罗英说。

如今,彩色液晶电视成为普通家庭的标配,小小的机顶盒,可以收到100多个频道。地区连续多年将“户户通”工程纳入民生工程,如今“户户通”覆盖率已达到98.19%,农村家庭通过“村村通”“户户通”设备能收听收看到61套卫星电视节目、47套卫星广播节目、25套本地节目,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这项民生工程带来的实惠。

如何破解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较单调的难题?地区各级党委、政府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着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截至目前,地区建成投用了9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26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71个农家书屋,基本建成覆盖地、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同时,在全地区范围内扶持和培育了千余支基层文化宣传队和农民业余演出团体,常年送戏下乡、巡演各地。如今在广大乡村,夜幕降临后街道不再冷清,时常是灯火通明,文体活动热火朝天。

为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从2001年起,地区坚持文化惠民“不设围墙”,常态化举办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已连续17年举办“双百日”文化惠民活动,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

精品力作层出不穷

“以前,家里孩子多,父母没有钱供所有孩子上学,我们看到最好的书就是书页残缺不全的小人书,讲的都是红色故事,像《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等,偶尔能借到完整的小人书,我们都跟得到宝贝似的,家里几个孩子小心翼翼轮流看。听的歌都是革命歌曲,看的节目也仅仅局限于几种形式单一的舞蹈。现在书店里各种类型的书都有,有时候还有本土作家的作品。本土艺术家创作的歌曲和小品也非常有特色,真的是时代在进步,文化事业也在蓬勃发展。”阿克苏市民赵志国说。

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良好的文艺发展基础。阿克苏文艺工作者拥有很多骄傲,周非和他的长篇小说《多浪河畔》,施祥生和他的《一个都不能少》,新边塞诗人代表章德益、东虹,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获得者苏德新等,在全疆乃至全国都叫得响,让阿克苏人民引以为豪。这与地委长期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密不可分。近年来,地区设立了“塔河文艺奖”,鼓励文艺精品创作。建成姑墨书院,传承中华文化。最近又决定成立县(市)文联,为繁荣地区文艺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地区作家图尔贡·米吉提的文学作品《黄色的阳光》荣获第五届“天山文艺奖”,地区书法家杨晓刚的书法作品《赠战将》入选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大展,地区画家刘新平的油画作品《来自高原的问候》入选“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全国全军美术作品展,地区画家阿布都如苏力·阿布都热依木的油画作品《生生不息》入选“同心筑梦”第二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地区摄影家张明、李涛、周小强的摄影作品分获新疆第十九届摄影作品展金、银、铜奖。广播电影电视、舞蹈等行业协会的一批优秀作品也获得自治区级奖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三贴近”创作导向,地区塔里木歌舞团团长麦米提米尼·萨迪克创作完成舞蹈史诗《千年之约——回望历史·剧忆古今》剧本创作及编排,创作完成情景舞剧《库尔班的国语学校》剧本,为乌什县创作并导演小品《永不断的衢乌情》,为阿瓦提县导演小品《教亦多术》,在第二届“浙阿同心·携手圆梦”同心杯——电视小品大赛中分获二等奖、三等奖;创作的歌曲(歌词)《这里是阿克苏》《美丽的阿克苏》在2018年“阿克苏好歌曲”总决赛晚会演唱,反响强烈。精品情景舞剧《驻村情》参加第五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演出,并在疆内开展文化惠民巡演活动中获好评。该团作曲家丁旭东为地区荒漠绿化创作的作品《瀚海绿梦》在2018年“阿克苏好歌曲”大赛中拔得头筹,为地区古尔邦节晚会创作歌曲《阿克苏姑娘》,为地区文联系统创作歌曲《壮美阿克苏》,为地区文体广电系统代表队精心创作歌曲作品《阿克苏放歌》。

文化产业强筋壮骨

按照自治区提出的打造“两核、三带、三区、多点”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地区积极打造“多浪”“龟兹”两个文化品牌,推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消费升级。各县(市)还结合县域实际,开发挖掘打造自身“文化+旅游”品牌。

目前,地区现有各类传统文化产业市场经营单位1872家,涵盖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艺娱乐场所、网吧、音像制品零售等。有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家,其中新和天籁加依景区2016年被授予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刀郎慕萨莱思有限公司2017年被授予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近年来,地区先后开展网吧转型升级、娱乐场所转型升级等工作,开展了文化艺术品市场、迷你歌厅、电影院等场所的规范管理工作,推动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升级,丰富了产品形态,拓宽了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此外,在挖掘整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注重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仅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年门票收入500万余元。刀郎部落景区将刀郎文化元素较好地融入项目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在年收入约1000万元,为当地农民创收开辟了新的路径。

2016年,地区文广局配合自治区文化厅在阿瓦提县举办了南疆地区(阿克苏)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班暨文化产业项目对接会,100余人参加培训并对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战略、如何做好文化产业工作、文化创意产业与地方文化资源挖掘进行了座谈交流。2016年8月,该局组织地区十几家文化企业和非遗传承户参加了第四届新疆丝绸之路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会议期间共成交3.3万余元,并达成协议(意向书)5个。2017年,组织地区3家文化企业参加亚欧博览会,期间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文旅产品销售额在5000元以上。

积极构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消费需求也不断提升。地区整理非遗项目包含民族手工艺、歌舞、饮食、民族风俗等内容,结合非遗保护和利用,建成新和天籁加依村(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刀郎部落(刀郎麦西热甫、刀郎木卡姆、萨哈尔迪),库车大馕城(库车大馕制作技艺)等文旅景点;发展的各类产业也都较好地融入了各类非遗项目。在做好项目保护的同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助推了旅游业发展,丰富了文化旅游产品。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文化事业在交融共享中创新向前、茁壮成长,不断开创繁荣兴盛的新局面。

阿克苏新闻网 2018-12-15

 

 

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群众文艺表演综述 文章下载

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群众文艺表演综述

“山上什么根连根,世上什么心连心,什么结籽抱得紧,什么四海一家亲?山上翠竹根连根,党和人民心连心。石榴结籽抱得紧,中华民族一家亲。”

“什么山歌天下传,什么东西天下连,什么山水甲天下,什么才是金银山?三姐山歌天下传,一带一路天下连。桂林山水甲天下,绿水青山金银山。”

12月10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纪念庆典日。中央代表团来到了广西,带来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带来了全国人民的祝福,带来了壮乡5600万各族人民的希望。

当天下午,满怀对党和政府的感恩,对全国人民的谢意,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广西14个地市以及各族人民代表齐聚首府南宁,开展大型群众文艺表演,用歌舞吐露心声,用真情坦诚汇报,用自信展望未来。

鲜明的时代主题

美丽广西,山海相连,八桂大地,四季花开。

在广西体育中心,偌大的主体育场被装饰成美轮美奂的舞台。在主席台正对面,“1958”和“2018”两个数字引人注目。可以容纳6万人的观众席满满当当。

下午4点,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群众文艺表演正式开始。

现场,一片灿烂花海正潮水般层层漫起、热烈绽放,铺展出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吉祥的舞台与喜庆的画卷。

背倚高原的云雾,面向南海的清风,广西12个世居民族,5600万壮乡儿女,在这片红土地上,60年团结和谐、相爱相帮,60载春风化雨、春华秋实,组成了一个幸福、美好、欢乐的民族大家园。

“耕耘在希望田野,起舞向小康路上,玉林是农业大市,演出紧扣丰收乐的主题。”玉林市的领队唐纪云说,玉林市是广西最大、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广西重要的粮食、水果、禽畜生产基地,素有“广西的粮仓”美誉。此次带来的表演是《钱鞭舞·庆丰收》,呈现玉林民间传统庆丰收的喜悦场面。

柳州市的演出突出苗族和新能源汽车。美丽的银饰闪耀着幸福生活的光芒,悠扬的芦笙吹响和谐欢乐的乐章。

由柳州自主研发生产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组成的行进方阵,缓缓驶过主席台。在广西,低碳环保、绿色出行已成为千家万户的体验,新能源汽车争当排头兵。

“绿水青山金银山”是桂林市的演出主题。唯美的山水演绎,让现场观众啧啧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座新时代的奋进之城,正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文化引领创新,推动文化旅游融合,为桂林再添新美景,再创新境界。

贵港市表演的是“习习清风荷花舞”,一派和谐清新。现场400多演员的荷叶、背景观众7000多个道具和大屏幕连绵不绝的荷塘,营造出“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丽景象。

“新时代新发展新征程,需要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共产党一直在努力。”贵港市带队的工作人员说,共产党始终是老百姓的依靠,是老百姓的主心骨。

演出活动分为《花海迎宾朋》、《和谐大家园》、《壮美新广西》、《奋进新时代》四个部分。表演紧扣“奋进新时代 壮美新广西”主题,以恢弘的气势、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时代色彩,生动展示自治区成立60年、改革开放40年,广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生动展示广西各族人民知党情、念党恩、跟党走,团结奋斗、开放包容的精神风貌,生动展示新时代广西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振奋精神、实干兴桂,奋力谱写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文化兴盛、边疆稳固、人民富裕,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壮丽诗篇。

在现场,观众被八桂儿女奋进新时代的豪情壮志深深感染,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体育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新思想新表达新情感

广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这是一片用生命传承红色基因的热土。红色的泥土,红色的歌谣,红色的足迹,红色的记忆,无数革命先烈,在这里用热血和信念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诗篇。

在第二篇章《壮美新广西》第二板块“红色精神永发扬”,百色老区人民带来的《壮族大歌·百色红》气势磅礴。高亢嘹亮的壮族大歌,唱出了百色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情怀。今天,他们正在以百色起义精神为动力,以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为目标,坚定不移打好脱贫攻坚战,创造革命老区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随着用壮锦绣成的“辛苦了共产党,幸福了老百姓”横幅的展开,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百色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刘序畅表示,六十年来,广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快速发展,百姓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种种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在1929年的那一声枪响,更离不开革命先驱在广西百色进行的那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嘹亮新时代,歌声献给共产党。”现场《三姐歌飘山水间》婉转动听,美妙的歌声唱出了壮乡人民的感恩心声。

“天下来宾,来者上宾”,来宾市的《黄泥鼓·欢腾》。数百支欢腾的黄泥鼓,奏响了民族大家庭的欢乐……

“现在的乡村,今非昔比,生活甜蜜幸福。”来宾市群众演员韦大姐说,在来宾农村,求知有书读,求技有培训,求乐有文化广场、有舞台、有文艺队,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就是一个欢喜地。

“很激动,很开心,从南宁到梧州,父辈说,解放初期要两天,后来高速公路通了,要4个小时,现在坐动车不到两个小时。”来自梧州学院的群众演员张键君说,这就是高速发展,参与60周年庆典演出,感觉很荣幸,很自豪。

感恩、欢乐、自信、奋进、希望,对于此次演出的立意,总导演胡巨英表示,“发展成就让壮乡人民骄傲,这是民族的节日、时代的庆典、人民的盛会”。

“呈现壮乡人民的新思想、新表达、新情感,是创作团队的一个目标。”负责演出创作协调的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唐正柱表示,新思想,是壮乡人民对党的领导、对新时代社会主义道路的更加深刻、更加坚定的思想认识;新表达,是壮乡人民的自信,在演出中通过创意的设计、文化元素的选择和内容形式的创新表达出来;新情感,是壮乡人民对党、对国家、对家乡、对生活的一种更加真挚、浓烈、阳光的情感。

呈现广西的“壮”“美”“新”

广西是一个民族聚居、文化多样、地理多变的省区。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壮乡儿女。

演出中,贺州的《瑶族服饰·绽放》、梧州的《百狮献瑞》、崇左的《天琴弹唱·木棉花开红似火》、河池的《铜鼓敲响幸福天》等节目,尽情演绎了当地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音乐和舞蹈把观众带到壮乡,带到苗山瑶寨,去感受那里的神韵和魅力。

铜鼓是壮族最主要的图腾之一。前世今生淬火成鼓,世界从此铜鼓声声。河池是“世界铜鼓之乡”,铜鼓以其声声不息、撼人心魄的天地之音,已经成为贯通古今的壮族灵魂,走向世界的壮乡文化符号。

2016年7月15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遗项目的空白。在左江花山岩画上,就绘有众多的壮族先民跳铜鼓舞敬神的祭祀场面,铜鼓在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政治地位。

据了解,整台演出先后展现了壮族绣球、会鼓、天琴、铜鼓、高腔山歌,瑶族黄泥鼓舞、瑶族服饰,还有苗族芦笙、京族独弦琴、藤县狮舞、钦州坭兴陶、玉林钱鞭舞等十几项国家级或自治区级非遗项目。

在“一带一路”的表达上,按照中央的定位,广西将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在第三板块《“一带一路”谱新篇》,地处北部湾畔的钦州、北海、防城港三市分别演出《长风破浪北部湾》、《海上丝路竞风流》、《独弦琴·海韵》充满海洋气息的节目,呈现给观众的是天海间铺展动人的画卷,神奇的北部湾是一首永远读不完的美丽诗篇。

南宁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享有“中国绿城”的美誉,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等称号。

南宁演出的是《共享未来》,现场由3300名演员组成了“南宁欢迎你”和“共享未来”字样,气势恢宏。

唐正柱表示,整台演出在策划创意、节目形式、内涵诠释、舞台舞美和音乐节奏等方面,努力推陈出新,旨在把广西的“壮”、“美”、“新”几个特点表露出来,努力打造群众文艺演出新标杆。壮,有两个寓意,壮族和强壮,具有一种张力;美,既是感官上的美,也是生态、文化上的美;新,是新思想、新成就、新希望。

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取得累累硕果,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今天,广西的历史正在翻开崭新的一页——奋进新时代,壮美新广西。

中国日报网2018-12-12

 

 

山东临沂:“党建+”保障文化民生 文章下载

山东临沂:“党建+”保障文化民生

山东临沂是全国闻名的革命老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宝贵的财富。近年来,临沂市立足资源优势,发挥党建引领,在全市倡导“服务强党性、文化惠民生”党建品牌创建活动,通过对“列清单”“作表率”等模式的探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首创精神,助力文化民生工程,同时也为新时期沂蒙精神的传承弘扬注入新能量。

“文艺轻骑兵”深扎基层

柳琴戏《喝面叶》、小品《美丽的误会》、歌舞《谁不说俺家乡好》……11月29日,临沂市文化馆演出小分队来到该市罗庄区褚墩镇,将一个个精彩节目送到群众家门口。

“没有流动舞台车,我们就提前协调场地;经费不足,我们就自带煎饼、咸菜下乡演出;没有大块时间集中学习,我们就在大巴车上开设‘流动党课’。”临沂市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馆长王志选说。

据介绍,除开展群文培训等日常工作及参与全市大型演出活动外,该馆还承担每年100场的送戏下乡演出任务,演职人员每周大约有3天在下乡路上。“不管条件多么艰苦,党员干部始终冲在前面。我们还结合下基层的实践,围绕乡村振兴、移风易俗等热点话题,创作了小品《送彩礼》等新节目,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王志选说。

这是临沂市党建品牌——“沂蒙红色文艺轻骑兵”活动的一个缩影。一条横幅、一面旗子、一台便携式音箱、一辆面包车……今年以来,临沂市直及各区县文艺团体、文化馆(站)等以“文艺轻骑兵”形式深扎基层、服务群众。全国人大代表、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演员刘莉莉不仅利用演出间隙宣讲两会精神,还与同事高志东成立了文艺演出小分队,深入偏远山区开展“文化服务零距离”惠民活动,深受欢迎。而在临沂市兰山区、平邑县,王羲之故居等牵头在一些师资匮乏的中小学校设立书法教育基地,派出工作人员开展美术、书法培训累计60余次。

“志愿清单”助力履职尽责

填志愿,开清单,强化监督落实,是临沂市创建党建品牌活动中诸多部门采取的创新举措。党建与业务融合,既避免了以往抓党建“一刀切”的做法,又有效推动了文化服务与广大群众精准对接。

今年6月,临沂市河东区文广新局印发《关于开展“我是党员我带头”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实施方案》,号召局机关党员根据自身所长填报志愿者登记表,建立定期活动、服务登记等制度,落实进社区、扶贫帮困等7项志愿服务内容,引导机关党员亮身份、尽义务、作表率。“截至目前,通过在职党员入驻社区及到农村、企业、学校进行文艺演出、文化培训等,我们已累计举办活动50余场,既了解了百姓需求,也有利于科学决策。”河东区文广新局局长王家楼说。

11月16日,一场名为《如何提高服务效能》的青年党员读书会在临沂市图书馆举办。活动负责人王小玮介绍,读书会由该馆各部室20余名青年党员发起,实行主持人轮值制,每月举办一期,每期开列选题清单,会上讲评互动、讨论落实,目前已围绕“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传承中华民俗文化”等主题举办13期。“为让党建促业务,我们还组织流动红旗评选,结合书库整洁度、排架准确率等实务,对员工进行考评和打分,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学习意识和工作积极性。”王小玮说。

在强化目标责任的同时主动亮出“问题清单”,也进一步提升了广大党员的履职尽责能力。临沂市文广新局机关党委采取“自己查、互相帮”等形式开展“党员画像”,切实做到把纪律和规矩摆在前面。

“沂蒙故事”凝心聚力

“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愚公移山的“好例”厉家寨、穷山涧变成幸福村的九间棚……在各个历史时期,沂蒙人民敢为人先,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立足红色资源、讲好沂蒙故事,成为当地在新时期开展党建工作的有力抓手。

临沂市临沭县选取一批党建基础好、地域特色浓郁的村作为党建文化示范村,拨付县管党费36万元用于村级活动场所改建提升,建设了党员活动室、党建文化走廊等阵地。与此同时,该县还整合资源,打造滨南红色文化纪念园、朱村红色文化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朱村红色文化纪念馆义务讲解员王经臣介绍,该馆通过多幅朱村革命历史图片、17件文物、10余件民俗展品,展示了朱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纪念馆虽小,但是意义重大。我要尽己所能把革命先烈事迹和朱村历史文化传播出去,让沂蒙精神发扬光大。”王经臣说。

带着几十块展板和丰富的课件奔波于城乡之间,一年巡展70多场……临沂市博物馆积极开展“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宣讲“沂蒙故事”。“在常设临沂历史文化展、家道展等展览的同时,临沂市博物馆还发动青年党员创新形式,对接群众文化需求。”相关项目负责人张伟介绍,除讲述远古历史、文化遗存及红色故事外,团队还策划了“带着家乡历史文化上大学”专题展,帮助青年学子了解家乡文化变迁。

据了解,下一步,临沂将围绕“一支部一特色、一单位一品牌”的目标,用好典型、联动共创,充分发挥“党建+”活力,为强基聚力、固本聚魂、正风聚气、惠民聚心做足保障。

中国文化报2018-12-03

 

 

连云港市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成效斐然 文章下载

连云港市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成效斐然

近日省文化旅游厅下发通知,表彰我市连云区图书馆、东海县图书馆、灌南县文化馆被评为全省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先进单位。

近年来,我市各地围绕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聚焦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采取“一个总馆+多家分馆+馆外服务点”的模式,以市县区图书馆、文化馆为总馆,乡镇文化站为分馆,若干馆外服务点为补充延伸,形成了运转高效、机制健全、服务统一的图书馆、文化馆集群,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方面,我市积极探索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协调指导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兼顾的原则,出台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管理办法、考核办法、考评细则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总分馆制建设领导小组,协调处理总分馆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设立业务指导组,对总分馆建设进行督导检查,定期对分馆进行指导培训。

二是建立双向委托机制。按一分馆一特色”的建设思路,总馆与分馆签订《图书馆委托协议书》,任命分馆馆长,在不改变现有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明确总馆和分馆的工作关系、权利、任务、职责,实现总分馆上下联动运营。同时积极开展数字化建设,图书馆总分馆统一安装图书自动管理软件,建立总分馆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了“一卡通”通借通还;图书馆总馆安装总分馆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特色平台,进一步提升总馆的服务能力。

三是建立双重考核机制。对分馆、工作人员实行绩效考核,总馆对分馆的考核纳入文化工作目标考核,建议总馆和乡镇对个人的考核结果作为个人年度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四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为总分馆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总分馆硬件设施提档升级、设备器材采购和文化活动。

目前,我市已建成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118个乡镇(街道)图书馆、8个区县(市)图书馆、市图书馆(中心图书馆)实现“一卡通”,即通借通还。通过“一卡通”工程,市民可共享全市400多万册图书资源和海量的数字文化资源。

全市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的触角正在进一步延伸到社区、农村,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形成了全市上下一盘棋,极大的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连云港市社会文化处2018-12-12

 

 

淮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 彰显城市文明程度 文章下载

淮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 彰显城市文明程度

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不仅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同时也会彰显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

自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开展以来,市文广新局作为公共文化工作组牵头单位,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夯实筑牢基层公共文化阵地;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文博图等馆站宣传阵地作用;结合“中国成语典故之城”申创及挂牌,努力讲好“淮南故事”、传播“文化声音”;结合扫黄打非工作,全面净化文化市场,开展整治提升行动……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举措的有效实施,让广大市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让淮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脚步更加坚实有力。

转机制提效能。2018年,全市96个公共文化场馆全部纳入免费开放民生工程。所有免费开放场馆均实现规章制度健全、服务内容明确、保障机制完善,设施利用率明显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市、县区各公共文化场馆立足实际,积极创新活动形式,组织开展各类贴近群众需求,有特色、有品位、有亮点的文化活动。据统计,全市送戏下乡累计演出已达1000余场,农村电影放映近万场,开展农村文体活动3000余场,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为落实省文化厅等《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市文广新局还积极部署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推动服务下移。各县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提前完成本地区文化馆总分馆制实施方案的制定,今年年底前,我市将基本建立县级文化馆总分馆体系。

强基层创品牌。按照省文化厅统一部署,我市积极推进“春雨工程”“阳光工程”“圆梦工程”等文化志愿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全市共发展文化志愿者(群众文化辅导员)1100多人,开展了群众文化辅导优秀团队、项目和辅导员评选,培育出一批唱得响、舞得起、留得下的文化骨干队伍。为保证村级文化设施不仅“建起来”,更能“转起来”,市文广新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采用县聘、乡管、村用的办法,在全市试点招募村级文化协管员(文物保护员)120名,并进行了业务技能培训。

在群众文艺创作展示方面,我市以安徽省群星奖、“大地欢歌”群众文化活动等为抓手,持续打造优秀群众文艺作品。由我市编创的花鼓灯舞蹈《家乡的红绣球》代表安徽省参加了全国群星奖优秀节目巡演;舞蹈《希望的田野》获全省广场舞大赛一等奖,并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首届广场舞展演;少儿京剧《薪火相传扬国粹》获省少儿文艺调演金奖;各地积极开展“文化扶贫·惠民巡演”、非遗进校园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

建设施补短板。今年以来,市文广新局多措并举,不断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目前,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少儿艺术研发基地等为一体的市文化艺术中心进入内外装修施工阶段,寿县文化艺术中心主体结构已经封顶,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正在动工兴建,凤台县凤凰文化产业园(五馆)建设进入内部装修图审阶段,谢家集区、八公山区图书馆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市实现了县区公共图书馆的全覆盖。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先后建成省级农民文化乐园试点村5个,省级乡镇(社区)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4个。寿县按照“七个一”标准,完成省级农民文化乐园试点建设任务,实现了25个乡镇都有设施完善、标准统一的农民文化乐园的目标。全市建成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0个。为实现文化精准脱贫,今年我市共有5个县区实施淮河行蓄洪区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已确定建设项目121个,其中2018年改扩建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个,新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1个。

中安在线2018-12-13

 

 

吉安县推进文化新风进万家工作纪实 文章下载

吉安县推进文化新风进万家工作纪实

进村道路干净畅通,文化大戏台古朴雅致,文化活动中心设施齐全……步入吉安县北源乡南源村,一番宜居景象映入眼帘。该村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既实现了村容整洁的“外在美”,又实现了农民群众文明素养提升的“内在美”,是吉安县打造文化乡村的一个缩影。

扶贫扶志更扶智,精神口袋富起来

凤凰镇康家村的贫困户王小倍,身患残疾,劳动能力弱,过去只能靠低保度日。今年,村里安排她在农家书屋当图书管理员,每月增加了300元收入。

近年来,吉安县以保障群众文化权益为着力点,制定了《吉安县“十三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规划》《文化强县实施方案》等文件,每年在文化小康建设上投入超过5000万元,构建了惠及全民的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文化小康建设成效显著。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新建成并即将投入使用的吉安县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的标准。按照有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面文化墙、一套文化和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的“七个一”标准,重点打造了固江镇枫江村等19个设施先进、服务功能完善的贫困村文化示范点。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07个行政村、86个贫困村村级文化活动室、26个社区、315家星级农家书屋文化设施持续完善。

开展“文化+”脱贫攻坚行动,累计为全县9604户贫困户免费新装有线电视,为9954户边远山区农户安装户户通直播卫星接收设备,确保贫困户100%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培养了500多名基层经营人才,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乡村文明程度稳步提升,乡村振兴新动能不断被释放。送文化变“种”文化,多彩生活美起来

日前,永和镇白沙村数百名村民聚在村文化活动中心,观看送戏下乡文艺演出。一个个反映扫黑除恶、移风易俗、脱贫攻坚、农村新气象的节目收获了群众的阵阵掌声。

该县常年开展以脱贫攻坚、惠农宣传、文明新风、扫黑除恶等为主题的送戏下乡活动。组织多支文艺队进乡村、搞创作、传技艺,立足志智双扶,讴歌乡风文明,鼓舞干群士气,对农村文化骨干、文化队伍进行指导和扶助,培育了一批农村文化人才,提升了农村文化队伍的水平。全年送戏下乡145场,送电影下乡4738场次,自办文体活动45场。

寒冬夜晚,梅塘镇栗塘村文化活动中心灯火通明。在县剧团戏曲老师刘向荣的指导下,这两年村里组建了舞蹈队、管乐队、戏曲表演队三支文艺队伍,队员们有机会学习戏曲基本知识和舞蹈基本功,练习乐器吹奏指法和气息运用。跳舞、吹奏、戏曲表演等文艺活动已经成为栗塘人的新时尚。

文化下乡接地气,暖到百姓心坎上。该县派出18名专业技术人员挂点支援基层文化队伍,先后对固江镇农民剧团、老年大学艺术团、梅塘镇农民管乐队、登龙乡农民民乐队和打击乐队、永阳镇广场舞队、敦厚三山岗村文艺队、金家社区艺术团等进行专业帮扶指导。帮助基层文艺队伍提升艺术技能,丰富农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感受,推动“三区”文化发展。

传文化加铸品牌,非遗传承活起来

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的吉州窑是庐陵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吉安县将文化保护和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有机结合,将艺术家创作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将非遗保护传承和旅游相结合,大力推进吉州窑核心景区和永和古镇风貌、陶瓷文化产业园和吉州窑农业观光旅游区建设,使遗址保护活态化、体验化、创新化和产业化。

今年以来,多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来到吉州窑,了解吉州窑陶瓷的历史和魅力,动手体会陶艺制作的乐趣。吉州窑博物馆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品牌,陆续接待来自市内外研学团队80多批次,万余人次。

吉安县是全国灯彩之乡,全县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项,其中国家级2项。近年来,该县不断加大优秀民间灯彩挖掘保护创新力度,先后组建鲤鱼灯、唢呐队、板凳龙等60多个农村文化活动团队,举办民间文化艺术节、开展灯彩进校园等活动,努力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传承人。

大师引进来,非遗走出去。今年吉州窑陶瓷作为江西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先后亮相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国江西文化展江西神韵·中国味道---在马克思故乡遇见新江西和吉州窑传统艺术创新作品日本巡回展,吸引众多陶瓷爱好者欣赏观看。省级非遗项目东园龙代表江西在全国舞龙展演暨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评比中获最高奖---山花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鲤鱼灯荣获2018年江西省灯彩展演三等奖。

今日吉安2018-12-17

 

 

青羊区: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让老百姓乐享文化新生活 文章下载

青羊区: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让老百姓乐享文化新生活

清晨,家住贝森路的张大爷一大早就来到试营业的银杏书馆读书看报,打发了一上午的时光;下午,光华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热闹非凡,社区舞蹈队的阿姨们紧锣密鼓地排练着。在青羊,老百姓每天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喜欢的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居民充分感受到了居住在青羊的幸福和美好。

温馨便民

家门口图书馆打通阅读最后一公里

青羊区贝森路,一幢别致的欧式建筑——“银杏书馆”日前成为附近居民关注的热点。记者在现场看到,文学、社科、艺术、哲学等图书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欧式书架上,书馆进门右侧,设置了名家作品展示区、著名作家的签名作品和简介等,静静伫立的作品讲述着书香背后的故事。

“等了好久,这家图书馆终于要开业了,真的很巴适。”家住附近的李晓是一个阅读爱好者,她家里有上千册书,平常她都在家里看书,“在家看书也有很多弊端,总是会被家里的各种琐事干扰,如果有一个环境好离家近的书馆,肯定是我的首选。”李晓告诉记者,前几天她去西村看电影的时候发现这家书馆对外开放了,特别高兴。

专业惠民

专业机构为市民量身订制丰富文化活动

今年,青羊区文体旅局选取了3个街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了社会化运营试点。“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青羊区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有充分的软硬设施,比如太升路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面积为820平方米,设有图书室、活动室、多功能活动室、舞蹈教室等。免费开放时间每周达73小时(错时开放28小时)。图书6950余册、1400种、报纸杂志50余种。

8月,金沙街道与某公益发展中心签订了《金沙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运营管理服务项目》合同。合同的签订标志着金沙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工作迈进一个新的起点——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运营。青羊区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社会化运营以后,文化活动更丰富了,公共文化空间开放也充分满足了居民的需要。”

“除了空间、图书等能满足居民基本的文化需求外”青羊区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街道综合文化文化中心还有手工班、吉他班、摄影协会、书法班等多支文化团队,每年固定开展特色队伍活动,定期举办各种展览、手工活动和各类文化培训活动。各类活动让居民参与进来,最终也达到了共建共享共治的效果。”

记者了解到,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的社会化运营目前在太升路、金沙和光华等三个街道全面铺开,有了专业机构的运营,文体类活动更加丰富,而且全是根据居民的需求量身订制。

“以前跳舞唱歌都打挤,现在活动中心地方宽敞,装修得也漂亮,还有专业的老师教我们。”金沙街道居民胡阿姨对自己的老年生活很满意。

多元利民

整合资源共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

狮马路上,一处斑斑驳驳的大铁门旁,挂着“集火实验室”几个铜制小字。走进去,是一个大大的开阔空间,三四圈彩色的木质小椅以及一个木质结构的升降舞台就是屋子里主要的家具和装饰。这里是青羊区引入社会力量,在太升路街道小关庙社区老居民区内打造的基层公共艺术空间——集火社会实验,由老厂房改造而成,致力于激发社会创新的交流与合作、城市发展研究与实践、城市文化的推动与运营等,让社区居民在这些互动中参与艺术,丰富文化生活。

从开到家门口的优质图书馆,到开进社区老院落的文创实验室,近年来青羊区多方整合文化体育、教育、民政、妇联、社治等各部门的力量,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为有文化、有活力、有吸引力的公共文化场馆,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文家街道的“孝文化”“非遗文化”“民情茶馆”,新华西路街道的“百姓故事会”“八宝曲艺书场”“锦绣书场”,汪家拐街道的“逸美”少城、“和美”长城、“臻美”文庙、“醇美”文翁系列社区文化品牌,少城街道的“熊猫小剧场”“文化动车”“志愿生活帮”“‘I DO’读书会”……在青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延时开放的图书馆,多元打造的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专业机构量身订制的丰富文化惠民活动,该区把社区文化服务作为打造和谐宜居生活城市样板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文化发力,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通过整合辖区资源,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围绕弘扬天府文化不断提高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老百姓乐享文化新生活,受到辖区群众的普遍欢迎。

成都日报2018-12-13

 

 

开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扩大百姓“文化圈” 文章下载

开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扩大百姓“文化圈”

您见过“乳雾汹涌”的茶汤吗?您见过有人在白色的茶沫上写字画画吗?令人匪夷所思的场景,却是宋代人喝茶的雅趣。

7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开封文化客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宋代茶艺代表性传承人王东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解宋代茶文化知识。人们认真听讲,回味宋代茶文化的韵味。

宋代茶文化知识正在进行之时,从不远处传来一阵阵叫好声。原来,一场小型京剧演唱会正在举行,台上演员的演唱有板有眼,台下的观众打着拍子跟着哼唱,并不停地鼓掌叫好,现场气氛热烈。

“俺就喜欢听戏,豫剧、京剧都喜欢听。”家住卷棚庙街的王大妈说,“天太热,俺也没地方可去。听俺儿子说到开封文化客厅可以听戏,俺就跟几个老姊妹们一块来了,在这听戏可过瘾了。”

“这话说得不错。”一旁的张阿姨接过话茬说,“现在的日子越过越舒心,孩子们都工作了,孙子也上学了,俺这些老姊妹们不愁吃不愁穿,天天琢磨着咋玩儿。不说了,不说了,我参加的舞蹈活动马上就开始了,我得走了。”

白天,开封虽然骄阳似火,但室内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依然热闹非凡。晚上,夜幕下的开封微风阵阵,暑热渐渐消散。湖边、广场、公园,市民们自发聚在一起,有的跳广场舞,有的打太极拳,有的观看“欢乐周末”文艺演出,有的则在家门口看公益电影,还有儿童绘画比赛、跳绳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歌咏比赛、象棋比赛……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不仅点亮了城市之夜,也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

文化如水,悄然滋润万物。近年来,开封市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文化惠民体系,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

每当夜幕降临,苹果园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准备好电影放映设备,在附近空地上架起幕布。晚饭后的市民纷纷来到现场,观看精彩的影片。放映的影片以爱国主义教育片、科教片为主,同时也会放映比较流行的喜剧片、儿童片等,并定期更新影片。

这是开封市开展城市社区公益电影免费送活动的一个剪影。近年来,开封市每年开展公共文化活动不少于1000场,放映公益电影不少于25000场。“欢乐周末”广场文化活动先后受到省文化厅和文化部表彰。“百村千场”科教电影活动和20个农村文化广场固定放映点获省专项资助。今年上半年,开封市完成各类公益性演出活动572场次、“欢乐周末”广场文化活动170场,放映电影4642场,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送种”结合“育”文化。

2018年是焦裕禄逝世54周年,为深切缅怀焦裕禄,努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学细照笃行焦裕禄精神”的重要指示,开封市于5月14日举行了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干部动员大会。与此同时,由市委宣传部组织的14支“红色文艺轻骑兵”焦裕禄精神宣传小分队再次集结出发,组织策划了多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习习春风来,泡桐花儿开。黄河故道的兰考,一片美丽的海。风雨中的泡桐树,抗盐碱挡风沙,脊梁的风采,当年的栽树人,梦里走过来……”7月15日晚,“红色文艺轻骑兵”焦裕禄精神宣传小分队再次集结在金明广场,歌曲《泡桐花儿开》《不忘初心》、河南坠子《一片丹心焦裕禄》、诗歌朗诵《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给人们送来了有滋有味的文化大餐。

“这些节目很接地气,各种文艺演出很有看头,我们也很乐意看。”看完演出,居民张大妈乐呵呵地说,小分队把焦裕禄精神用多种形式展现出来,送到我们身边,非常有意义。

文化发展翻开新的篇章,文化发展的动力始终来自人民。近年来,开封市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一个个触手可及的“文化圈”悄然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

2018年4月,开封市高标准筹办纪念陈素真大师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全国14个豫剧院团的400多名豫剧精英云集开封,集中上演“梨园春”专场演出和陈派经典大戏、折子戏,展现了豫剧祥符调的最高水准,引起强烈反响。

如今,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群众文化活动日臻丰富,一个覆盖全市城乡、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营有效、惠及全民的“活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

截至2018年6月底,开封市建成公共图书馆5个、文化馆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74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744个,形成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特别是“五馆一城”的建成,整体拉升了开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成为开封新的文化地标。

从“阳春白雪”至“下里巴人”,雅俗兼具的文化活动不仅让老百姓的业余生活变得文艺范儿十足,也让古城盛夏充满激情。

汴梁晚报2018-12-17

 

 

 

促进公共文化健康文明发展 文章下载

促进公共文化健康文明发展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与提高,追求的意识形态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社会主义的文化特别是公共文化也面临着健康发展的新课题。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公共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十九大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唱响新时代主旋律,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

今天的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需求越来越复杂、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政府在公共文化的服务中要起主导作用,要起到文化引导、文化传播、文化影响作用。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是广大人民,只有广大人民积极参与进来才能让文化公共服务的初衷得到实现,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益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加快了中华民族文化事业的伟大复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产品在以往的基础上数量正在急速增加,形式也是更多种多样。国家正在积极制定政策,引导文化作品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如何丰富我们的公共文化产品,繁荣公共文化活动,成为政府文化部门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公共文化的健康发展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我国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的前提。因此,长期坚持正确导向,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才能让公共文化真正促进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

中新网2018-12-17

 

 

百花齐放满眼春 文化福祉次第开 文章下载

百花齐放满眼春 文化福祉次第开

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3227平方米;居民从辖区的任何位置出发,步行10分钟或一公里范围内,必能找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5700余名文化志愿者,2017全年参加公共文化活动服务1153场次,服务群众16万人次;先后与郎朗、王鲁湘、易建联、孟京辉、聂卫平等十六位文体名人开展合作,推动文体事业发展,持续提升文化影响力……

深圳文化,福田表达,多年磨砺,今展锋芒。

据了解,近年来,福田区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验收为重要契机,深度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以“十大文化功能区”为核心的创建规划,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实现辖区居民的文化权利,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姿态和魄力,开展新形势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福田探索,围绕政府资源带动、政策制度驱动等进行顶层设计,有效盘活辖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形成了“均等、专业、多元”的文化三层供给模式,诞生了福田公共文化社会建设“1+1+N”系列文件、文化议事会、图书馆理事会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改革成果,全面推进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走出了保障群众文化权利、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新局面。

打造“十大文化功能区”

放大延伸公共文化天地

听交响乐,不一定要穿着晚礼服去音乐厅,带上一家人在公园草地席地而坐,同样能够惬意地徜徉在古典音乐的优美韵律之中。

11月16日,2018深圳莲花山草地音乐节再度震撼来袭。在连续三天的这场全民嘉年华中,柏林爱乐乐团、美国费城节日交响乐团、澳大利亚管弦乐团、上海管弦乐团等著名团体,为观众奉献了多场不同风格但同样精彩的音乐盛宴。

莲花山草地音乐节是由福田区委区政府、深圳市城管局主办,福田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局)承办的大型群众公共文化活动。举办地在深圳著名地标——莲花山公园风筝广场,被誉为地标式的“全公益古典露天音乐节”。自2014年举办第一届开始,该活动便坚持惠民利民的政策,真正意义上做到让高雅的音乐艺术走进百姓的生活当中。其内场座位门票全部免费派发,舞台呈开放式,市民可免费进入公园席地聆听。

五年间,已有来自15个国家的20支交响乐团带来23场音乐演出,吸引近百万人次市民到现场观摩,莲花山草地音乐节也成为了深圳都市生活的一抹亮色。

除了一年一度的草地音乐节,福田居民平日里的周末生活也是同样精彩。

周末上午,家住景田的王女士在家门口的社区图书馆翻翻报刊杂志,下午散步到深圳书城,看看有没有最新上市的“文化美味”,晚上则去观看深圳音乐厅的古典音乐演出,或是干脆在书城广场上逛逛,欣赏来自街头艺人的随性表演。在她看来,在自己家附近就囊括了设施一流的图书馆、音乐厅、书城、文化广场,每到周末,各种文化演出、活动让人目不暇接。

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精品的公共文化服务,对于福田来说,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2003年,福田区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一公里文化圈”,重在解决基础文化设施。2013年,福田在建成“一公里文化圈”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的基础上,于全国率先提出“十大文化功能区”概念。

从“一公里文化圈”,到“十大文化功能区”,改革,并不只停留在字里行间。

设施建好了,不等于公共文化服务就建好了。就如何提高场馆使用率,改善建设运营状况,使其更贴近普通老百姓,福田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通过统筹整合文化资源,将文化要素分门别类,福田区打造包括主题文化馆、图书馆阅读、博物馆、广场文化、公园、公共艺术、地铁、现代戏剧、街道特色、数字等在内“3传统+3新兴+3特色+1平台”的“十大文化功能区”,努力实现现有文化资源的效能最大化。

深圳地铁,日均运载逾290万人次,抵达这个城市的四面八方。在这里,“地铁小说大展”,让文化插上翅膀,在墙面、路面,不经意间,你就会看到深圳作家为地铁创作的诗歌、小说,与地铁有关的电影,甚至是快闪的音乐会、真人秀。

“十大文化功能区”的设置,使得文化场地的定义得到了无限的放大和延伸,物理空间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在这里,公共文化服务不单单是只存在于传统的方式和场地,而是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外延。

而今,对生活在福田的居民而言,一些看似遥远的公共文化服务,其实在身边就已唾手可得。从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到广场、公园、地铁,从特色街区到数字智能平台,无论老人还是小孩,白领精英抑或是社会草根,都可以在“十大文化功能区”这片广阔的文化天地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务。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全力满足多层次需求

近年来,福田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作为主攻方向,以此来推进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在福田,你可以在全亚洲最大的独体书店——中心书城里泡上一整天,也可以加入慈济阅读会、三叶草阅读会、深圳读书月里,找寻你的兴趣;你可以买票进场馆,饱览孟京辉戏剧福田演出季,也可以去往莲花山公园,欣赏“莲花山草地音乐节”;你还可以步入下沙博物馆,领略本地的民俗文化,甚至打开手机微信,免费预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福田健身房”是福田区政府近年来重点打造的一个创新型群众体育项目。“福田健身房”并不是一家真正的健身房,而是以《全民健身条例》为指导,通过将辖区78.6平方公里打造成“大健身房”的概念,充分利用、深度整合福田公共体育资源,为辖区居民提供场馆免费开放、场地设施、体质监测、体育指导、群体活动等五大板块的综合性服务。

四年来,“福田健身房”不断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的力度,将辖区九大场馆全年对外开放40天,开放时间按照每月的1日、15日以及国家法定节假日。仅2018年上半年,区属九大体育场馆对外开放19天,受惠群众逾17万人次,使福田居民享受家门口健身的便利,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大发展。

如今,通过微信平台,福田居民不仅可以轻松查阅福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地址、电话等,还可在每月1日、15日及国家法定节假日预约、享受免费体育活动场地,报名个人体质监测,甚至聘请专业体育指导员成为自己的“私教”。

高度重视体育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福田区也认真倾听市民群众的需求,革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打造了一系列让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交流赛事,让运动更时尚,同时也让全民健身理念真正融入生活,成为群众生活新常态。

五球争霸赛,是福田区最受欢迎的一项“网红”群体活动。今年5月的一个月的时间里,有218支队伍3154人参加961场赛事的角逐,涵盖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五大球类项目,参与人数十余万人次,掀起了一场场体育盛宴,引领了一阵阵运动风潮。

近年来,福田区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热情日益高涨,各类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层出不穷,“全民健身节”“百米健身圈”“福田健身房”等成为全市亮点。同时,辖区体育产业初步布局,在全市率先成立福田区体育产业协会,创办了首届体育用品展;现有自行车运动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网球协会、篮球协会、武术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等体育类社会组织50余个,举办多项影响力较大的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

期间,福田区有关职能部门积极转变角色,转“办”为“管”,持续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以制度政策红利撬动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性,深度发挥其人才、组织、资源等方面优势。

群众体育,不仅要数量更要质量;竞技体育,不仅要高原更要高峰;体育产业,不仅要盆景更要风景;体育赛事,不仅要品牌更要名牌。

为坚定落实“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增强人民体质、满足群众健身需求、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根本出发点,福田区出台《深圳市福田区体育强区发展建设规划(2017-2020)》,紧紧围绕“改革创新、突出特色,激发热情、夯实基础,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开放合作、融合发展”四大原则,通过绘就一张蓝图、推进两项改革、塑造三张名片、构建四大体系、促进五大融合,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加快建设国际化现代体育强区,为福田区打造高品质综合环境、全面建设一流国际化中心城区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服务效能持续优化

福田是深圳的中心城区和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作为全市行政、经济、金融、信息、会展和文化中心,这里体现出的是一流国际化中心城区的自信与前瞻。

2015年,区委区政府出台全国首个区级公共文化社会建设“1+1+N”系列文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2016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坚持“文化民生、创新发展、社会参与、国际开放”四项原则,全面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福田区目前已基本建成“特色明显、理念先进、标准领先、供给丰富、服务高效”的福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如今,福田平均每万人已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3227平方米,比创建初期提高28%。全区7个主题文化馆均为国家一级馆和省特级馆,区图书馆为国家地市级一级馆。全区拥有公共图书馆(室)107家,公共电子阅览室覆盖率100%;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2.55册,人均年增新书0.10册;10个街道文化站全部获得省特级站称号,站舍面积均在1500平方米以上,全区90个社区均设置了2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文化活动室并统一挂牌。

文体设施建设方面成效凸显。按照“新公园、新展馆、新地标”建设要求和“胜地+名家、高雅+人气、东方+西方、公园+博物馆”运营理念,有序推进安托山博物馆群、华强北博物馆、梅彩片区文体建设等项目的规划建设。

推动社会共同治理,实现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设立全国首家区级文化议事会,聘请19位境内外文化专家担任文化顾问和文化议员,制定“提案、质询、调研、评议、督办”5项制度,负责全区重大文化项目及决策的事先调查研究、民意舆情预判、咨询论证和跟踪评估等工作;成立区图书馆理事会,下设文献资源建设、阅读推广指导、绩效评估考核等三个专业委员会,大幅提升运营能力和服务效能;在全国率先尝试引入社会组织进行街头艺人自治管理,全面试行“固定位置、抽签派号、持证上岗、行业管理”模式,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实现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积极发挥资金资助的杠杆作用和指挥棒效应,鼓励扶持社会力量承办公共文化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三年232个实际资助金额1.5亿元,撬动社会资金约1亿元,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民共享”的良好局面;实施世界冠军和文化名人引进计划,三年共资助名人项目21个140多场次,初步形成“名人+顾问”“名人+宣传”“名人+公益”和“名人+市场”的“名人+”合作模式;创新利用社会空间资源,探索政府社会合作新模式,如将星光老人之家、党员活动室等资源整合建设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社区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服务效能。

转变政府唱主角、社会机构配合的模式,将羽翼渐丰的社会组织和成熟完善的品牌活动推向前台,政府全程支持指导,成为了福田区配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一项改革探索举措。

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政府的“退居幕后”,与体制外的社会力量共建公共文化,撬动了社会资金参与,打破了“大包大揽”,实现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参与开放式、格局全方位的新局面,最终带来的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繁荣与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

目前,福田区年均举办文化活动5000多场次,注重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内容和层级,从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主办,资金资助、政府主导、社会文化组织和企业承办大型品牌活动,以及专门经费扶持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和作品、鼓励群众自发参与文化实现文化权利等三个方面,建立了凸显“均等、专业、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三层供给模式。

著名钢琴家郎朗、文化学者王鲁湘、篮球明星易建联、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围棋“棋圣”聂卫平、作曲家印青、琵琶演奏家方锦龙、女子国象大师谢军、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小提琴家吕思清、前乒球国手王皓、女网运动员郑洁、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相声表演艺术家冯巩、 演员濮存昕等一大批文体名人先后与福田签约。“名人+文化”的公共文化发展模式,让福田人得以在家门口就与各个文体领域的一线大咖亲密接触,也助力各项文体事业得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福 明 温现青 杨志敏)

数说福田

福田区现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3227平方米;

全区7个主题文化馆均为国家一级馆和省特级馆,区图书馆为国家地市级一级馆;

全区拥有公共图书馆(室)107家,公共电子阅览室覆盖率100%,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2.55册;

全区90个社区均设置了200平方米以上社区文化活动室;

福田辖区10个街道全部成立群文学会;

在福田区民政注册的民间文体团队达101家,活跃在基层的文艺团队1055支;

区文化志愿者联合会现有1个总队、20个分队和26支文化志愿者艺术团,共有文化志愿者5700余人;

“福田文体通”粉丝量超过30万名,点击阅读量累计超过300万人次,访问总量累计超过3000万人次,派送各类免费门票约2万张,免费订场约9万人次,线上报名活动50场,惠及市民约11万人次。

深圳特区报2018-12-12

 

 

河北:公共文化資源惠及更多百姓 文章下载

河北:公共文化資源惠及更多百姓

今年2月22日,春節后上班第一天,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雙創雙服”活動動員部署大會,聚焦創新創業和服務發展、服務民生。在服務民生方面,我省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抓好20項民心工程。

2018年已經進入最后一個月,年初組織實施的民生工程建設得怎麼樣?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是否得到了解決?記者跟隨省“雙創雙服”辦巡訪團深入全省各地,進行現場採訪,今起陸續推出《全省民心工程一線行》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跟著我一起,邁左腿,抬右手,仰起脖……”日前,唐山遷安市文化館音樂舞蹈部主任李福根正在教授戲曲廣播體操。可偌大的舞蹈室隻有他一人,學員都在哪兒呢?原來,在李福根面前,有一整面牆的電子屏幕,屏幕分成多塊小屏。在屏幕那頭,各鄉村街道的學員們正跟著練習。

“這是遷安市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享項目中的遠程互動培訓系統,可以實現實時培訓,既可以做到一對一互動,又可進行一對多培訓,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李福根說,該系統採取“1+20+N”模式,實現了1個市級中心和20個鎮鄉級中心的教學同步互動,一次培訓人數可達1000人。

以文化培訓資源共享為代表,遷安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唐山市乃至我省謀劃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民心工程的縮影。

今年以來,遷安市大力推進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享項目,加強市、鄉鎮、村三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加強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建設,建立遷安市公共文化服務網,謀劃文體活動新品牌,不斷推進設施設備和場地、圖書報刊資源、文化培訓資源、文化數字資源、文體活動的共建共享。

在遷安市圖書館整潔明亮的借閱室裡,記者看到,很多市民一邊看書,一邊認真做著筆記。“我們在總館建立了24小時自助圖書館、移動圖書館,並利用數字資源管控平台,加強了數字圖書館建設。”遷安市圖書館館長楊雪淇說,圖書館還充分整合利用原鄉鎮文化站圖書室的圖書資源以及轄區內農家書屋的圖書報刊資源,建設18個鄉鎮圖書分館,充分整合利用現有各級各部門圖書資源。除城市規劃保留村保留農家書屋外,其余均並入農村社區或所屬鎮鄉圖書分館,完成圖書報刊資源的整合。

加強圖書資源共享,縮小城鄉差距,唐山市豐南區則是將圖書館送到百姓家門前。

“圖書車來啦,趕快過來讀書!”日前,豐南區金都小區被一輛豐南圖書館流動服務車的到來打破了寧靜,家長帶著孩子紛紛來到車旁,在車廂側面的書架上認真挑選著喜歡的圖書,並在旁邊放好的木桌上閱讀起來。

有著“書香豐南動車組”稱號的豐南圖書館流動服務車,由廂式貨車改造而成,從2010年開始,攜帶著2500冊圖書和數字圖書等眾多文化信息資源,入校園,趕大集,進社區,下農村,被稱為“家門口的圖書館”。

家住金都小區的李麗紅,今年已通過流動車借閱了56本圖書。圖書館流動服務車所帶來的便利,讓她有著深切的感受。李麗紅說:“每年5月中旬開始,流動服務車每到周一就會駛入小區,給大家營造了很好的讀書氛圍。感謝豐南區圖書館服務流動車組全體工作人員熱情周到的服務。”在她看來,“書香豐南動車組”不僅滿足了全家人的讀書需求,還培養了孩子多讀書、讀好書的良好閱讀習慣,提高了閱讀水平。

“今年以來,我們扎實開展‘雙創雙服’活動,組織實施了公共文化服務民心工程,持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並免費開放,扎實開展基層群眾文化隊伍培訓,積極組織‘六進’演出活動。”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巡視員梁扉說,截至11月底,全省300個“進村入戶”服務點和70個“提檔升級”鄉鎮服務點已全部建成﹔基層文化隊伍培訓共招募13000名文藝骨干和1800支文藝團隊,共開展了18000期培訓活動,培訓總人次達59萬余人次﹔“六進”演出活動開展了23000場,惠及觀眾達1400余萬人次。

河北日報2018-12-13

 

 

河南濮阳基层文化阵地有了新变化 文章下载

河南濮阳基层文化阵地有了新变化

11月的河南濮阳天气渐冷,每天一大早,清丰县古城乡乔营村“喜洋洋”舞蹈队的队员们就来到村文化中心,“从早上八点半准时开始跳舞,大伙儿一跳就跳到中午。”这支“喜洋洋”舞蹈队由村里的一些老年人自发组成,其中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61岁。“一天不跳浑身不得劲。”64岁的村民韩社景说,“以前大伙儿一到冬天就喜欢在太阳地儿晒暖,现在都来村文化中心了,看看书、跳跳舞、打打球,可高兴了。”

走在清丰县双庙乡沙格寨村的祥云广场上,古色古香的寨门、平整宽阔的水泥路、色彩斑斓的手绘墙、设施齐全的儿童乐园、人们的欢声笑语……谁也想不到,这里过去曾是一个垃圾沟。“俺们村之前有个出去打工的人,几个月之后他再回来差点找不到家……”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从村民口中感受到了濮阳农村基层文化阵地的新变化。

2015年7月以来,濮阳市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濮阳各县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今年10月,濮阳市政府第三次常务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研究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之后,濮阳市文广新局主要负责人向各县区文化部门传达工作任务,要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做到低投入、广覆盖、全达标。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濮阳村级文化建设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各县区按照“七个一”的建设标准展开工作,一座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濮阳乡村拔地而起:台前县集中投资近5000万元,建设182个村级文化中心,在濮阳市率先实现了全覆盖;清丰县组织研究相关建设实施方案,县财政拨款2000万元支持该项工作,如今全县503个村建起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也实现了全覆盖;濮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在全市率先完成18个村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标率100%……

目前,濮阳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由27.74%提升到100%,达标率由18.85%提升到88%;全市599个贫困村的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达标率为100%。

基层文化设施有了,如何提高利用率?2016年6月,濮阳市按照县聘、乡管、村(社区)用的模式,公开选拔了一批有专长、有热情、懂文化、会宣传的协管员,确保基层宣传文化工作事有人管、活有人干、责有人担。

“从2016年成为文化协管员起,我每天早上吃过饭就来文化大院,晚上等所有村民都走了,检查一遍器材、整理一下图书才离开。”乔员春是濮阳市清丰县古城乡乔营村的文化协管员,对于这份工作,他态度认真且十分自豪。而在濮阳,像乔员春这样的文化协管员目前有2921名,实现了全覆盖。

在协管员岗位职责配置方面,濮阳市统筹考虑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等各项工作,赋予文化协管员承担十几项工作任务,希望通过他们,将公共文化服务真正送到群众身边。

为了切实提高文化协管员的综合素质,调动基层文化协管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濮阳市一方面重点培训农村文化协管员,调动农村文化活动骨干的积极性;开通文化协管员微信公众号,推送基层公共文化时事资讯;对全市文化协管员进行培训,提升其工作能力。另一方面,由县区财政落实好文化协管员的待遇;建立完善的协管员激励机制,每年对优秀的协管员表彰一次,并予以适当奖励。

如今,濮阳市各县区的文化协管员为乡村带来了明显变化:秧歌队、腰鼓队、舞龙队等队伍建起来了,参加活动的群众个个精神抖擞;闲置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图书室、健身器材用起来了,群众学习方针政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高了……不少人感慨,文化协管员不愧是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公共文化活动的“服务员”、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联络员”。

百家号2018-12-13

 

 

【晋城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最是书香能致远——晋城图书馆打造书香晋城纪实 文章下载

【晋城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最是书香能致远——晋城图书馆打造书香晋城纪实

就在2019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晋城图书馆喜获全国2017年“全民阅读先进单位”。这是开馆四年来他们再次获得国家级荣誉。此前,该馆曾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还获得2015—2017年省级“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同筑中国梦共度书香年活动优秀组织奖”……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晒”出的不仅是我市全民阅读在新时代焕发出的耀眼光辉,更是文明晋城软实力扎实推进的有力佐证。

图书馆里,可爱的孩子们正在认真地阅读。本报记者 高云 摄

千方百计,搭建阅读平台

2016年5月,晋城图书馆在原来开放时间的基础上,每晚顺时延长开放3个小时。这一举措,让热爱读书的“书虫”们过足了瘾。

于是,每个晚上,在晋城图书馆的阅览区域,不少读者开启了“夜读模式”,低着头如痴如醉地阅读着。在这里,除了轻轻的翻书声,没有任何一丝杂音,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一位市民告诉记者:“晚上安安静静地坐在馆内与书本对话,思考思考人生,是一种享受。”

“图书馆开放时间延长两年多来,为读者提供了更宽松的阅读和学习时间,共接待读者4万余人次,为更好地建设文明晋城、书香晋城起到了积极的窗口示范作用。”图书馆里的工作人员如是说。

在这个求知与探索奥秘的地方,晋城图书馆千方百计搭建平台,致力于打造“书香晋城、文化晋城”的文化盛宴。开设了“求知讲堂”,满足了读者需求;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利用节假日为读者讲授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和百科知识等;为了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还推出了老约翰故事会等一系列活动,向市民普及大阅兵、中秋节、茶的文化意蕴等知识,使图书馆的节假日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以今年国庆节为例,文学借阅区和少儿借阅区总是坐满了看书的读者,一排排整齐的书架前,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安静地挑选着自己喜欢的读本,有文学、有诗刊,也有科普杂志,各类书籍,他们尽情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放假这几天,我几乎天天到图书馆来看书,就想多学点知识。”在文学借阅区,晋煤集团的一位员工说,“两节”期间,与其去挤人山人海的景点,不如到图书馆看书,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也是一种心灵上的旅行。据统计,节假日的读者量平均每天有近3000人次。

与时俱进,创新阅读方式

时至今日,人们阅读方式不再局限于纸质阅读,信息登记方式也早已进入“刷脸”时代。图书馆只有精准把握潮流趋势,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出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4年来,晋城图书馆围绕“书香城市·文化晋城”这个重心,立足当代文化、科技元素激发读者获取知识的兴趣,使崭新的阅读形式成为读者的首选。

随着电子信息化的深入推广,晋城图书馆通过总分馆建设,实现了市县(区)图书馆统一管理,形成了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使互通互联、资源共享、一证通用、通借通还成为现实;与全省所有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实现了共享;在微信公众平台推出了“微服务大厅”,为读者提供了方便且实用的服务功能。

近年来,图书馆还在组织“4·23全民读书日”、“公益文化展”、“经典诵读马拉松” 等多项常态化、品牌化、知名化公益文化活动的基础上,与专业资源结构优化、创新阅读服务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读者意见和建议,在切实解决突出问题、创新完善服务体制工作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专项调研,为今后的全民阅读工作更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惠民,倡导阅读之风

如果说晋城图书馆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遍布全市的41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30余家形式多样的书吧、50余个雨后春笋般成长的社会读书团体、年均300余场次的公益文化活动、5000余公里的“送书助读”七进活动,11万持有晋城图书馆读者证的市民、开馆至今300余万读者到馆量,则是她五彩斑斓、绚丽夺目的翅膀。目前,晋城图书馆正在以阵地建设为核心,以自助借阅为覆盖,以活动开展为载体,以服务读者为根本,掀起全民阅读的新高潮。

图书馆的“送书助读”七进活动,四年来行程逾5000公里,为60多个贫困乡村、中小学校、企业、社区送去图书、期刊7万余册,受益群众逾60万人;41台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分布设立在我市两区一县(城区、开发区、泽州县),覆盖范围近30公里,借还量达到馆内借还总量的三分之一;读者积分信用制平台应用,是图书馆进一步完善免费服务、零门槛借阅、实现图书馆公益性最大化的创新举措,是我省乃至华北地区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公共图书馆。

积极打造亮点工程与创新项目,加强图书馆的品牌建设,吸引了更多的读者爱上阅读,爱上图书馆,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建立起读者对图书馆惠民工程、亮点工程的认同,提高了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影响力和满意度。

书香润晋城,逐梦向前行。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晋城图书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全民阅读,为我市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文明城市创建添彩助力。

太行日报2018-12-13

 

 

河南西峡:文化惠民为脱贫攻坚凝神聚力 文章下载

河南西峡:文化惠民为脱贫攻坚凝神聚力

“如今政策好,日子过得红火,政府也支持各种文化活动,俺们发展致富劲头更足了。”近日,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桑坪镇黄沙村贫困户杨书祥在观看桑坪镇举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广场舞大赛后乐呵呵地说。

近年来,桑坪镇坚持将文化扶贫作为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有效抓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振群众脱贫精气神。春节期间,桑坪镇组织三湾村民间舞狮队、县曲剧团等到贫困村演出,借助重要节日,开展系列文化活动,营造向上的民风。桑坪镇开展了道德大讲堂、评选“最美桑坪人”等活动,通过学先进、树典范,营造文明乡风。此外,该镇还充分利用“农家书屋”,引导群众多读书、读好书,营造浓厚学风。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今年,桑坪镇在“十一”期间举办了“我与改革同行·携手开放圆梦”首届广场舞大赛,共有25支代表队参加比赛。一系列文化扶贫活动的开展丰富了桑坪镇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活跃了农村文艺舞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夜幕降临,桑坪镇北湾村桥头聚集来一大批村民已成为常态,乡亲们总是十分期待观看“乡村大舞台”的文艺演出。这是一个由老年人和年轻人共同组织和参与的文艺聚会。在这一舞台上,无论是现代歌曲还是传统戏剧,只要有所爱好,人人都可以尽情展示自己,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方式颇受群众欢迎。

在岭岗新区文化广场,傍晚华灯初上时,一群群从大山深处搬迁到镇上的农家妇女常常聚集在一起,伴随着优美的乐曲跳起广场舞。为了支持这项活动,当地政府还投资购买了音响设备。“我们吃了晚饭,到广场上跳跳舞,心情格外好,人格外精神,第二天干活更有劲了。”从大山中的玉皇岈村搬迁到这里居住的余爱芹说。

桑坪镇文化惠民只是西峡县文化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峡县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累计投入10多亿元,新建文化体育中心、文化广电中心和一批小广场、小游园,改造提升时代广场、和谐广场、白羽公园、文化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为19个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289个村农家书屋、10个城市社区文化服务中心配置图书、书柜等配套设施,从硬件建设上提高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西峡县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让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充分利用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和“五一”“七一”“十一”等重要节点,由政府主办、部门联办各种文艺演出300余场,举办各种文化活动1200余场;持续14年开展“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累计演出500多场次,成为西峡县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西峡县组织县艺术团常年巡回乡镇和社区演出120余场,全年深入乡村免费放映电影3400多场。目前,西峡县五里桥镇、桑坪镇分别被命名为河南省级、南阳市级文化建设先进乡镇,黄狮村、英湾村、田关村等分别被命名为省级、市级文化建设先进村。全县19个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已有12个达到国家级建设标准要求,6个达到省市级建设标准要求。

“全县认真落实文化惠民政策,不仅丰富和活跃了乡村文化生活,而且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凝聚了精气神,推动全民合力攻坚、同奔小康。”西峡县副县长王雨说。

中国文化报 2018-11-27

春风化雨四十年 文化惠民遍地花——改革开放 40年菏泽市文化事业发展纪实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砥砺奋进,40年成就辉煌。40年来,我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阔步迈进,综合实力逐步增强,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发展中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血脉,是衡量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尺度。春风化雨四十年,从基本解决温饱到丰富文化生活的转变,我市的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文化繁荣发展,文化惠民遍地生花。

“戏曲之乡”实现新突破

正在人们普遍关注乡音乡情及乡愁的当下,我市早已拥有了代表地域文化的符号——“戏曲之乡”。这一文化标识的确立,在凸显地域文化面貌独特性的同时,也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为这座城市接下来的文化发展铺垫了必要而又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为戏曲文化带来了发展机遇,给古老的戏曲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任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的苏本栋,长期从事戏曲、曲艺的创作和研究,为繁荣地方戏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我市戏曲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回忆起我市戏曲事业的发展,苏本栋如是说。

2012年,我市顺利完成了对所属国有文艺院团的全面改革,菏泽市戏剧院正式更名为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同时在院团内部完善了业绩考核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和用人机制,激发其内在活力和创造力,在新剧目创排、惠民演出、剧种传承保护等方面成果丰硕,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濒危剧种传承保护模式——“依团代传”,荣获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依团代传”解决了大弦子戏有剧种无剧团、有技艺无人传的难题,培养了翟玉省、宋秀红等一批掌握大弦子戏技艺的中青年戏曲人才,并相继恢复了大弦子戏传统经典剧目《两架山》和《金麒麟》。其中,《两架山》应邀参加“中国戏曲节2016”,于2016年7月15日晚在香港大会堂剧院进行了专场演出。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新创、移植、改编剧本100余个,在全国和省级各类戏剧表演、汇演、邀请赛和艺术节评奖活动中,获得270余个奖项。山东梆子大型现代戏《山东汉子》获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并于2004年10月晋京参加建国55周年献礼演出,2008年11月在国家大剧院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现实题材优秀剧目展演。山东梆子大型现代戏《古城女人》荣获第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跑旱船》《南国之春》《爱心家园》《乡魂》《分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退彩礼》《跑旱船》入选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2016年7月,我市地方戏曲应邀赴港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是建国以来菏泽地方戏曲第一次走进香港,也是香港“中国戏曲节”首次邀请地市级剧团参演。《两架山》《金麒麟》《大汉英后》《跑旱船》《春秋商圣》《草根大师》等十余部剧目入选山东省“4+1”工程。2017年4月份,牡丹区获评“中国曲艺之乡。2017年12月30日,《跑旱船》参加了由中宣部、文化部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2017年新年戏曲晚会,习近平总书记等七名中央政治局常委与首都千名观众一起观看了演出。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广大艺术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依托“戏曲之乡”的丰厚底蕴,创作了一批批具有菏泽特色的精品力作,为群众送上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动了“戏曲之乡”实现新突破,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也把菏泽推向广阔的大舞台,让“戏曲之乡”彻底走出了家门,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

家门口乐享艺术盛宴

10月22日至31日,花城戏韵唱盛世——菏泽地方戏曲传统经典惠民演出活动在菏泽大剧院举行,枣梆《蝴蝶杯》《天波楼》,山东梆子 《老羊山》《贺后骂殿》等10场传统经典戏曲轮番上演,市民争相领票观看演出,场场座无虚席。

“这几天我可真是过足了 ‘戏瘾’,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多精彩的剧目。曲艺家们把文艺送到群众身边,为大家呈现了一场难得一见的艺术盛宴,观众们都高兴极了。”连续几天到大剧院看戏的市民李宝军对活动连连称赞。

今年入秋,我市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第五届中国菏泽艺术节暨菏泽市 “文艺惠万家”系列活动,涵盖舞台演出、艺术展览、精品赛事、学术交流、县区风采五大版块,共计58项艺术活动,让市民过足了“文化瘾”。去年牡丹绽放时节,第五届“中国梦·牡丹行”大型公益演唱会在牡丹区委广场举行,众多知名演艺明星及戏曲明星为市民奉上一场饕餮视听盛宴。2015年10月20日晚,演武楼内人声鼎沸、荧光挥舞,一场大型文艺汇演在此举行,乐坛常青树“情歌王子”齐秦倾情献唱,现场观众兴奋不已……

进入新世纪后,全市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截至2017年底,全市先后举办18届大型广场文艺展演、9届农村文化艺术节、13届“牡丹杯”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4届戏曲节、3届戏曲迎春过大年、9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先后创设免费服务特色品牌160多个。随着文化民生实事的持续推进,城乡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至2018年,全市共组织送戏下乡20000余场,免费放映农村公益电影52万余场,组织获奖剧节目巡回展演1000余场次,培训基层文艺骨干4万余人次。村级文艺团体实现全覆盖,招募各类文化志愿者10000余名、团体300余支。市文广新局两次被省委宣传部授予送文化下乡先进单位,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授予送戏下乡先进单位,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荣获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居民在家门口便可观赏各类文艺演出,是菏泽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大餐的缩影。40年来,我市立足经济实力扎实攀升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繁荣文化艺术事业,努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在菏泽,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四季不断,城乡居民共享着改革发展的成果。

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百姓获得感

一个充盈书香的城市,才是一个富有精神气质的城市,才是一个富有文化魅力的城市。市图书馆则积淀着这座城市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眼前的这座建筑,虽然没有大城市图书馆优雅的阅读环境和丰富的藏书量,但它的存在,也让菏泽人民受益良多。自2014年市图书馆正式免费开放以来,就结束了菏泽没有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历史,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打造了无障碍、零门槛、全免费、全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到图书馆去!”已成为广大市民一种时尚的文化生活方式。

今年50多岁的赵大爷,家住市区牡丹新城,退休后喜欢研究诗词,每天开车来市图书馆,一呆就是一整天。“退休后闲了下来,市图书馆建好后,现在最享受的一件事情就是每天在这里摘录喜欢的诗词,有灵感的时候就写写诗、作作词。”赵大爷说,市图书馆经常举办尼山书院国学讲座、曹州大讲堂、书画艺术展览等各式各样的公益文化活动,使其日益成为广大人民喜爱的文化殿堂。

图书的丰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文化设施的落成也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现在,村里不光有硬化的活动场地,而且还配备了健身器材、音响设备,我们跳广场舞越来越起劲了!”从尘土飞扬的简易型文化广场一路跳过来的单县高老家乡许楼村村民许友菊深有感触,“农闲时候,大家都来活动活动身板,开春才能干好农活。我们就盼着有个好场地,现在都实现了。”如今,村村有了文化广场,老百姓的锣鼓可以随时敲,歌可以随时唱,舞蹈、秧歌可以随时跳。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城乡文化设施从无到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批大型标志性文化设施先后建成,城乡“15—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建成,为我市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载体和平台基础。截至2018年10月,全市共建有国有博物馆13个、文化馆10个、图书馆10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581个、农家书屋4200余家、乡村记忆博物馆10个、乡村儒学讲堂3000余个,城市数字影院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实现了全市覆盖。广电盲村成为历史,全市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公益电影实现标准化放映。自2008年起,全市国有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实现对外免费开放,自2011年起,全市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全部实现对外免费开放。至今,我市公益性文化单位已全部实现对外免费开放,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激发了民众参与公共文化的热情,百姓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

非遗是城市的“根与魂”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各级名录体系逐步健全。

我市是“非遗大市”,自2005年全面启动普查、申报工作以来,截至目前,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名录项目分别达到31项、93项、241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别达到22人、73人、362人,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3位,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已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2013年,我市申报的曹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评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潍坊潍水生态保护实验区之后第二个以市域为单位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市共有各类非遗保护、管理、科研、收藏机构40个,建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馆)78处,建有牡丹区穆李非遗生态小镇等1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小镇。鄄城砖塑、大弦子戏等一批濒危项目得到抢救性保护和有效传承。大弦子戏“依团代传”保护模式、山东琴书在菏泽学院的创新教学模式被省文化厅在全省推广,并获评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大亮点工作。“曹州非遗大讲堂”系列非遗讲座、振兴传统工艺花冠酒酿造技艺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被分别评为2015年、2016年度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亮点工作。王凤云、樊庆斌等获评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佳传承人。鄄城县“精一坊”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花冠集团酿酒股份有限公司等5个企业被评选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了花冠集团等10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众多优秀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走出菏泽、走出山东、走出国门,多次赴瑞士、法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变化,菏泽的文化事业正在蓬勃发展;菏泽,正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演绎着新时代改革故事;全市人民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乐享文化惠民成果,让文化自信洋溢在每一个菏泽百姓的脸上。

菏泽日报2018-12-11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