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18年信息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市**区文化馆

题目:2018年文化馆工作信息第45期

资料提供时间:2018-12-04

目录

更多

走进文化馆 探秘地花鼓 文章下载

走进文化馆 探秘地花鼓

为了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县地花鼓的特色与魅力,拓展孩子们的文化视野。近日,南县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开展“走进文化馆,探秘地花鼓”的社会实践活动,家长志愿者和党员教师参与了本次活动。

家长志愿者牵手党员老师,小朋友们有序、文明地安全过马路!

参观开始啦!

当孩子们走进文化馆的一刹那,立刻被展厅里的色彩鲜艳的服装、传统的民族乐器、形状各异的道具给吸引住了,展厅里瞬间热闹起来。文化馆馆长周建热情的介绍文化馆的由来与发展历史;老师们向孩子们栩栩如生的讲述南县地花鼓的故事。

展示地花鼓

实幼集团李丹老师——南县地花鼓第九代传人,逐一向孩子们介绍地花鼓中常见的角色丑角、旦角,以及她们穿的服饰,使用的道具手绢花、扇子等。

玩转地花鼓

李老师一人分饰丑角、旦角,生动地表演了一段地花鼓,孩子们的掌声、欢呼声不断,纷纷想上台表演,于是,几个小朋友拿着手绢花或扇子,跟着李老师在台上跳了起来,顿时文化馆里欢声笑语一片。

南县地花鼓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地方经典文化,实幼集团在行动!实幼集团自2018年申报湖南省课题《地花鼓资源在幼儿园艺术活动中的应用研究》以来,相继开展地花鼓教师培训、地花鼓走进课堂等系列活动。本次走进文化馆,探秘地花鼓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艺术修养,培养了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文化的“三爱”之心,更弘扬了南县地花鼓经典文化。

南县实验幼儿集团2018-11-30

 

 

一场特别的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会 文章下载

一场特别的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会

“作为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的‘销售代表’,我将为大家展示我馆带来的5部作品,欢迎大家点单。”当贵州省文化馆戏剧曲艺部副主任胡云以诙谐的口吻向与会者推介作品时,大家都笑了起来。这是一场特别的供需对接会,作品提供方带来了30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供需求方选择,供需双方达成意向后将由政府部门出资购买这些艺术作品,最终用于文化惠民。

11月24日,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的指导和推动下,由中国文化馆协会主办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移植改编计划——西南地区供需对接会”在四川成都举办,受到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对接会现场,来自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5省市的文化(群艺)馆作为作品提供方展示了他们带来的30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来自西南5省市的需求方代表,以及由成都市民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师代表等近百人参与了意向点单。其他需求方亦可登录国家公共文化云和文化天府“公共文化超市”信息平台,在线上进行点单和点赞。

政府购买 解决基层优秀资源不足

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的有效利用方面,往往存在这样的矛盾:一方面,基层文化馆(站)缺乏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无法满足演出需求,移植改编其他优秀舞台作品又因资金匮乏“望洋兴叹”;另一方面,一批批优秀舞台作品在公演甚至获奖后,因版权保护问题、后期推广力量不足等,没有得到更广泛地推广和普及。

为解决这一矛盾,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今年启动实施了《“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重点项目——“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移植改编计划”(以下简称“移植改编计划”),旨在通过政府出资购买的方式,获得100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著作权使用许可,提供给基层单位用于移植改编、开展公益演出,一方面解决基层单位文艺创作能力不足、优秀作品匮乏的问题,另一方面让已有的优秀作品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普及。

然而,如何选出基层文化馆(站)真正需要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改变既有工作思路,从需求入手,此次将“移植改编计划”委托给行业协会承办,并以“成都市公共文化超市”为载体,通过供需对接、按需点单确定“移植改编计划”入围作品,为搭建政府主导、行业组织协调、社会力量参与的新型社会化平台开创了一种新形式,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政府采购资金使用效能的一次有益探索。

生动推介 热烈对接

本次西南地区各省市推荐的30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都是近年来创作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讲述百姓故事、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的小剧目,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4个门类,其中不乏往届群星奖的获奖作品以及各省市文化馆、专业院团创作的新作。如由四川省文化馆带来的小品《脱不脱》、由成都市文化馆新创的歌曲《爱的火焰》等,都是以扶贫攻坚为主题、反映当下社会热点的作品;由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带来的女声组合唱《赶秋》、谐剧《一分不能少》等均为群星奖获奖作品。

对接会上,各省市文化(群艺)馆的相关负责人分别对本地推送的作品进行了全面而生动的介绍,他们通过讲述及短视频、图片展示,让需求方对作品有了深刻印象。云南省文化馆创作室副主任曹野默听完其他馆的介绍后,兴致勃勃地说:“有好几部作品我们都很感兴趣,希望在此次供需对接会上达成合作意向。”来自西南地区的公共文化机构代表,成都市各级政府机构、乡镇(街道)文化站(中心)、文化艺术机构代表,纷纷对这些作品进行移植改编意向点单。四川省眉山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尹鸿对每部作品都进行了认真的标注,她说,曲艺类作品容易被移植改编,她会首先考虑这类作品。最终,贵州省曲艺作品《晒幸福》、云南省无伴奏合唱作品《阿哈巴啦》等多部作品与成都市部分区级文化馆和馆办艺术院团达成合作意向,签署了初步意向书。

供需点对点 线上线下齐联动

为向供需双方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吸引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本次供需对接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示推介模式。除布置现场展位和召开供需对接会外,主办方还依托国家公共文化云、文化天府“公共文化超市”信息平台等,发挥互联网传播范围广、展示手段丰富、实时互动性强等优势,通过“网上点单”“互动游戏”“微信投票”等多种形式对作品进行专业化、立体化展示推广。

截至11月25日,此次供需对接活动线上线下共收到点单和网络投票13680次,按照艺术门类排序,点单、点赞热度从高到低分别是音乐、曲艺、舞蹈、戏剧。作品的线上推介活动将持续至11月30日。届时,根据意向点单及网络投票结果,中国文化馆协会将初步确定2018年“移植改编计划”作品购买目录。

记者手记

按需购买 公共文化服务新尝试

每年要开展的大大小小的惠民演出,离不开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的支撑。没有好的作品,吸引不了观众,惠民演出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服务,如何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是每一位群众文化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之一。“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移植改编计划”由政府出资购买,各文化单位免费使用,这为缺少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的基层文化单位提供了有力的资源补充。正如重庆市文化馆副馆长鲁广峰所说,该项目的组织实施,能够引导基层公共文化单位正确使用他人作品,保护了著作权人的应有权益,同时解决了基层缺乏优秀作品的现状,是一个互惠互利、供需多方受益的项目。

然而,如何才能保证供需双方的需求均能得到满足?此次西南地区供需对接会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它改变了既有的工作思路,以需求为导向,就近取材,为供需双方提供了点对点的对接平台,并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扩大了供需对接的范围。试水之后该如何常态化开展、如何激发供需双方更强烈的意愿、体制外民营院团如何参与、作品移植改编的后期投入等,成为群文工作者接下来该思考的问题。

中国文化报2018-11-29

 

 

肇庆多彩文化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点亮未成年人出彩人生 文章下载

肇庆多彩文化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点亮未成年人出彩人生

观看戏曲、参与公益、安全教育……近段时间,肇庆市各地中小学校纷纷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用心护航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点亮孩子们的出彩人生。

戏曲演出进校园 优秀传统文化滋润童心

肇庆市粤剧团走进肇庆市第十三小学指导学生学习表演戏曲。图片来源:肇庆市第十三小学

为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11月26日上午,肇庆市粤剧团走进肇庆市第十三小学为师生们带来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随着雷动的掌声响起,一首广东音乐《步步高》拉开了活动的序幕。肇庆市粤剧团演员为孩子们细致介绍了广东音乐、常用的乐器等,帮助学生了解广府文化。《帝女花之香夭》《剑合钗缘》等戏曲轮番上阵,让师生大饱眼福。活动中,鲜亮的服饰、精致的妆容、悦耳的唱曲,无不令学生老师们新奇赞叹。此外,肇庆市第十三小学的四名同学也在剧团老师的指导下穿上戏服、戴上头饰,装扮一番登台学戏,近距离感受戏曲魅力,乐在其中。

近日,肇庆市第十二中学邀请了肇庆市粤剧团到校演出。此次活动由“粤剧知识介绍、广东音乐演奏、《天女散花》表演、粤剧表演学生互动和《帝女花之香夭》表演”五个环节组成。粤剧折子戏《天女散花》《帝女花之香夭》的表演让全场观众掌声如雷;粤剧表演学生互动环节,粤剧老师对学生现场传授粤剧表演方法,给全体观众学习粤剧表演上了生动的一课。

鼎湖区永安镇中心小学的同学穿上戏服亲身体验。图片来源:永安镇中心小学

为弘扬中华文化,展现戏曲精华,2018年鼎湖区“戏曲进校园”活动在永安镇中心小学举行。肇庆市粤剧团的戏曲演员们给孩子们带来了精彩的粤剧折子戏经典唱段,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同学们惊叹连连。互动学习环节时,全场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零距离感受到戏曲文化的精髓,激发对戏曲艺术的兴趣爱好,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素养。

参与公益活动 培育助人为乐良好品质

同学们与老师、家长一起义卖筹集善款。图片来源:肇庆市第十三小学

“快来瞧,这是我写的字画,只需10元就可以了……”近日,端州区智联科创梦工场里响起阵阵叫卖声,原来这里正举行一场儿童爱心义卖慈善活动,肇庆市第十三小学的学生和城东街道塔脚社区的志愿者们通过义卖筹到了6000元善款。

当天一早,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孩子们在义卖摊位前摆好玩具、书籍、文具、字画等物品,等候顾客前来购买。而小顾客们则在各个摊位前驻足挑选,用自己平时攒下的零花钱换取心仪小物件。

塔脚社区负责人表示,通过此次义卖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奉献爱心的良好品质,增加他们的社会体验。义卖所得的钱款将全部捐给端州区启智学校。

肇庆鼎湖逸夫小学同学们义卖、义演、拍卖筹集善款。西江日报记者 刘春林 摄

近期,肇庆鼎湖逸夫小学运动场设立了39个“店铺”,这些店铺的老板、伙计都是该校学生,他们通过义卖、义演、拍卖等形式,为学校爱心基金会筹集了24240元善款。

鼎湖逸夫小学共有39个班级,在当天的义卖现场,每个班级都设立了一个爱心义卖店铺。记者看到,39个“爱心店铺”出售的商品都由学生及家长捐献,既有手工艺品、文具、课外书籍、盆栽、玩具等物品,也有家长制作的裹蒸、蒸糕等传统食品。只见负责“营销”的小学生主动走到客人跟前“推销”义卖的物品,孩子们的热情、真诚打动了许多热心公益的家长、市民,他们纷纷慷慨解囊,挑选各自喜欢的商品。

义卖活动的现场还有义演、拍卖活动,小学生们以集体舞、吉他弹唱等形式,吸引许多学生及其家长、市民捐款。当天下午还拍卖了卢有年等6位广东省、肇庆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捐赠的20多幅书法作品。本次活动加强了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互帮互助、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以及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安全教育进校园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肇庆市第四小学开展了地震安全应急疏散演练。图片来源:端州文明网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增强师生防震减灾安全意识,提高自救防范能力,11月26日上午,肇庆市第四小学开展地震安全应急疏散演练。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后,各班学生快速下蹲在桌子下紧急避险30秒,用书本做遮挡物,迅速撤离教室,从各个安全通口有秩序地往操场安全地带疏散撤离。本次演练做到了灵活有序、快速疏散,无相互踩踏事件发生。据了解,地震安全逃生演练是学校的常规性安全教育活动。肇庆市第四小学做好安全预防工作,确保校园平安和谐,护航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鼎湖区桂城水坑一小学举办消防安全演练活动。图片来源:鼎湖区桂城水坑一小学

为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掌握对突发火灾的应变、逃生技能,确保命安全及财产安全,近日,鼎湖区桂城水坑一小学举办消防安全演练活动。消防疏散演练过程中,同学们不慌不乱掏出毛巾捂住鼻子,听着老师的指挥弯下腰,迅速有序地离开教室,跑到建筑物外的空地上。鼎湖消防中队的何警官讲解灭火器的使用,示范如何用灭火器灭火,并现场解答学生消防方面的问题。随后师生们参观了消防车,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提高逃生技能和安全意识。

为更好营造安全、有序、文明的校园环境,培养良好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鼎湖区桂城街道中心小学邀请了佛山市南海区曙光职业培训学校的佘老师开展了主题为《珍惜爱护生命 关心注重安全》的安全教育讲座。讲座中,佘老师阐述了生活当中存在安全问题内容,通过具体的数据,触目惊心的图片,为学生讲授了交通安全、用电安全、防止火灾、防止踩踏等常见事故预防知识,强调安全的注意事项,让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知识的意识。此次安全宣讲进校园讲座活动帮助师生全面深入了解安全知识,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了安全意识。

肇庆文明网2018-12-03

 

 

增强文化自信 助力全面振兴——辽宁省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化建设综述 文章下载

增强文化自信 助力全面振兴——辽宁省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化建设综述

40年改革开放,40年光辉历程。

在这个伟大进程中,我省文化建设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觉,为改革发展助力、为中心工作加油,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有力舆论支持、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文化条件。

11月27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40年来文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

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凝聚向上向善正能量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加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全省干部群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更加坚定、统一、向上。

多年来,我省坚持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不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教育群众,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坚持把研究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让理论工作更有味道、更有温度、更有力量。同时,我省紧紧围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积极适应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精心开展宣传,形成强大主流舆论场,切实做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的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多年来,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省上下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极大凝聚。

我省坚持把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作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落细落小落实,推动全省干部群众把共同价值追求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创造30多个学雷锋“全国第一”,一大批“雷”字号班组、学校、列车遍布城乡,“当代雷锋”郭明义的爱心团队发展到1100多支、成员近千万人。一批批、一代代先进典型不断涌现,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模范,成为本行业、本战线的标兵,成为辽宁积极投身振兴发展实践的引领者。

多年来,持续深化的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我省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在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我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诚信建设制度化,广大干部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进一步强化。以“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为表述语的“新时代辽宁精神”,极大激励了全省干部群众集聚正能量、释放新动能。城乡环境面貌、社会公共秩序、公共服务水平、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沈阳、大连、鞍山、盘锦4市上榜全国文明城市,105个村镇获评全国文明村镇。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改革开放40年来,在艺术创作生产上,我省着眼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辽宁文艺园地百花竞放、硕果累累。

文艺精品不断涌现。40年来,我省不断健全完善扶持机制,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和文艺评奖引领作用,推出一批又一批带有标志性时代符号、铭刻辽宁“文化指纹”的精品力作,艺术创作水平跻身全国前列。文学、广播、影视、音乐、美术、曲艺、摄影、书法、舞蹈、杂技、民间艺术等各个门类均有一批优秀作品在全国性艺术活动中获奖,囊括了全部中央和国家奖项。其中,79部优秀作品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9台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和“重点资助剧目”,是全国获此殊荣数量最多的省份。

文化惠民广受好评。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全民文化素质提升工程,举办11届全省群众文化艺术节,持续开展公益演出季、市民交响音乐周、周末百姓大舞台、“文化进万家”等活动,基层文化团队年均开展文化活动4万余次,参与群众达1300余万人次。深入开展“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等活动,推动文化惠民活动与基层群众实际需求有效对接。省人大出台条例,将全民阅读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成功举办7届全民读书节,惠及群众3000余万人次。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把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得益于始终坚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文艺创作,创演艺术精品。同时,也得益于对优秀人才的发掘和培育。通过扎实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四个一批”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我省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有影响力的艺术家队伍。

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

发展是为了人民。

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坚持把提高文化发展和文化供给质量效益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迎来了繁荣发展新时代,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整合省直文化事业单位成立辽宁报刊传媒集团、辽宁广播电视集团、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全省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文化生产经营机制进一步健全。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推动转企改制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

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壮大。全省现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69个,动漫游戏企业300余家,规模以上工艺美术企业达105家,2个市被国家命名为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文化领军企业发展壮大,中国华录集团入围全国“文化企业30强”,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入围提名企业名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大力构建和完善面向社会公众的文化机构和场所,我省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目前,全省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已全部实现向社会免费开放。据统计,全省现有文化馆、艺术馆125个,公共图书馆130个,博物馆65个,档案馆152个。村文化室、文化广场覆盖率达到88。5%和53。3%,社区文化室覆盖率达到79。8%。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9。14%和99。21%。

体育强省建设进一步推进。以“运动辽宁”为主线,“奔跑辽宁”“攀登辽宁”“追球辽宁”等全民健身九大系列活动涵盖四季,引领广大健身爱好者积极参与其中,享受健身乐趣。体育人才培养成绩斐然,先后培养出29名奥运冠军,获得28枚奥运金牌,居全国首位。辽宁篮、排、足“三大球”综合实力和成绩稳居全国前列。

对外人文交流进一步加强。以开放坦诚的姿态,我省持续推动省内媒体与日、韩、俄、澳等国外媒体深度合作,积极搭建重要展会、国际文化交流、友好城市交往等对外交流平台,畅通辽宁信息输出渠道,让辽宁的好故事、好声音远播海外,辽宁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辽宁省委组织部2018-11-28

 

 

载歌载舞 以文化人——2018年嘉峪关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纪实 文章下载

载歌载舞 以文化人——2018年嘉峪关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纪实

“辉煌四十年·起航新征程”文艺展演、“丝路琴韵·礼赞盛世”民族音乐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翰墨言志 丹青抒怀”书画联展、“雄关大舞台· 有梦你就来”、“送欢乐下基层” 情系嘉峪关公益慰问演出……今年以来,一批群众性文化活动在雄关脚下蓬勃开展,奏响了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红利的和谐乐章,群众文化工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看点1

文艺大展演 群众业余生活的美好天地

一场演出,展示的是幸福生活。2018嘉峪关市春节联欢晚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汇演、迎中秋庆国庆文艺演出、 送欢乐下基层——情系嘉峪关公益慰问演出……细数每一台晚会,节目丰富多彩,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有歌舞、鼓乐、合唱、原生态舞蹈等,充分展现了嘉峪关市群众文化的多姿多彩。来自全市的500多名演员,用激情和真情展示幸福生活,讴歌新时代新风貌,充分展示了嘉峪关干部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城市精神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活动属于人民。让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出彩,让他们共享文化发展的硕果,是嘉峪关市文艺汇演活动的一大特色。“经过文艺大展演的展示,我们发现很多有趣民间的节目,只要稍加改进就可以搬上舞台,从而打造成舞台精品。”一位市文化馆文艺工作者如是说。

单就“辉煌四十年·启航新征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汇演来说,自8月以来,面向全市征集节目,历经两个月,共征集20家单位的32个文艺节目,不少都是原创、自创,集中检验了嘉峪关市近年的群众艺术文化普及成果。演员们大多来自基层,有工人农民,也有教师和学生;有军营里的战士,也有专业艺术团体。演出节目围绕“颂党恩 赞改革 强发展”主题,是一场精益求精的文化盛宴。

嘉峪关积极寻求本土文化与主旋律最佳融合,在理念上,坚持民族传统与发掘时代精神相结合;在品质上,坚持新创作品与打磨精品相结合;在门类上,不仅创作单项作品,还积极推出群众性、综合性的文艺节目和活动。通过各种各时段文艺汇演,将丝路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和平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

看点2

书画摄影展 提升全民文化艺术素养

市民观看书画展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那么斑斓纷呈的文化活动就是给予灵魂安宁的沃土。此起彼伏的书画摄影图片展览活动,已成为提升嘉峪关市民文化艺术素养的大课堂,不少文艺爱好者在这个课堂中得到了精神陶冶。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职工书画展、“翰墨言志 丹青抒怀”书画联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图片展、迎新春书画收藏珍品展、“放飞中国梦想·抒展巾帼艺韵”女性书画摄影暨手工艺作品展、翰墨耕耘四十年——南山书画精品展、寻根长城—嘉峪关明代长城防线摄影展……在嘉峪关,月月有展览,周周有文化,看展成了许多人的爱好和必需。

参展作品均是精心创作,彰显正气,植根传统,主题鲜明,风格多样。比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图片展,是依托嘉峪关城市博物馆、档案馆现有图片作品,面向全社会征集改革开放以来嘉峪关城市、交通、教育、文化、医疗、百姓饮食起居、民俗、重大活动等各方面的新老照片,通过强烈的对比再现嘉峪关市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史沧桑巨变。嘉峪关干部群众通过参观展览,在今昔对比中感受改革开放取得的新成果,幸福感、获得感油然而生。

在“翰墨言志 丹青抒怀”颉江泊、米金锁、陈新长书画联展中,我们看到118幅作品立意高远,情感饱满,意境宽广,取法乎上,入古出新。 三位作者是长期生活工作在嘉峪关这片土地上的本土作者,他们寄情于翰墨丹青,用笔表现着生活,用墨展示着人生。他们近年来先后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所取得的成绩是嘉峪关市文艺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突破。

一次次展览,都是嘉峪关市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促进嘉峪关市文化交流的有益活动,不仅反映了每位创作者紧跟时代、热爱生活、追求艺术、提升自我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更展現了嘉峪关市文艺工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人生的追求和对祖国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

看点3

各类专场活动 市民喜不自禁的狂欢

少儿书画大赛

第七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嘉峪关2018最美雄关人发布仪式”、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嘉峪关健身杯广场舞大赛、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前夕的“丝路琴韵·礼赞盛世”民族音乐会、庆六一少儿绘画展暨绘画大赛、2018丝绸之路嘉峪关“美利达杯”长城自行车挑战赛、“改革在身边”2018手机摄影大赛、嘉峪石砚研讨会……一场活动,就是一场狂欢。

经济社会发展最终的成果和变化都要体现在人民身上、群众身上。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庆祝活动,是向改革开放40周年最直观、最广泛、最生动、最活泼的致敬方式、献礼方式。

历经六载沿革,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已经发展成为集学术研讨、影片创制、市场推介、展映交流于一体的专业性、学术性、国际性的品牌文化节会,在业内已经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利于带动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国纪录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谓嘉峪关的一个最瞩目的品牌节会。

广场舞,可以说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了。“舞起来,大家舞起来,舞动中国梦,让生活精彩!”伴随着高亢激扬的旋律,紫轩舞蹈队拉开了比赛的序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嘉峪关健身杯广场舞大赛”19支参赛队伍依次登台,选手们整齐优美的舞姿、神采飞扬的表演,紧扣团结、奋进、喜庆、祥和的基调,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展现了新征程的新姿态新变化。

由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主办的“丝路琴韵·礼赞盛世”民族音乐会可圈可点,吸引无数市民争相观赏。音乐会以“礼赞改革开放 奏响一带一路”为主题,通过独奏、合奏《小草》和《我的祖国》等气势雄浑的曲目,给雄关人民带来一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的民族管弦乐艺术盛宴。

另外,每年“最美雄关人”的发布也是很备受瞩目的活动。活动组委会从今年以来播出的200余期“最美雄关人”中遴选出20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城市气质的“最美雄关人”进行了发布。通过发挥先进典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引领作用,展示了嘉峪关市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进取、创先争优、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精神风貌。

看点4

推进军民融合 驻嘉官兵集体婚礼浪漫起航

浪漫的集体婚礼

在我们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里,观看婚礼、参加婚宴可以说是一项欢喜的生活娱乐活动。今年,嘉峪关宣传部组织举办了首次集体婚礼,唯美的画面和浪漫的情节让人美不胜收。

浪漫与忠诚交融,誓言与信仰相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来临之际,在雄伟的嘉峪关关城脚下、在繁花似锦的花博园里,洁白的婚纱在橄榄绿军装的衬照中,显得格外美丽和神圣,46对新人在广大官兵和亲朋好友的簇拥下,伴着庄重的《婚礼进行曲》旋律,幸福地踏上红毯,走入神圣的婚姻殿堂,许下彼此一生的承诺。

举办“长城见证·情系国防”喜庆“八一”驻嘉官兵集体婚礼,正是嘉峪关市传承和弘扬长城精神、积极推进军民深度融合,认真执行拥军优属各项政策,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的重要体现。此次参加集体婚礼的46位美丽的新娘来自祖国各地,她们心向军营,牵手长城,嫁给当代最可爱的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情系国防的真挚情怀。

市委书记李忠科代表30万雄关儿女,对各位新人送去了诚挚的祝福。婚礼现场,全国双拥模范薛秀兰老大妈还为新人赠送了亲自制作的爱心贺礼。

看点5

雄关大舞台 雅俗共赏的百姓乐园

广场舞大赛

群众文化活动举办一场两场容易,但要实现常态化是件不易之事。

自2014年起,嘉峪关市开展“雄关大舞台·有梦你就来”群众文化活动,以周周演的形式掀起了嘉峪关市基层文化活动建设新高潮,广大市民共享文化红利,惠民品质大大提升。

“雄关大舞台” 规模宏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通过舞蹈、独唱、魔术、喜剧、小品等多种形式,把欢乐的舞台搭到群众“家门口”,以前的观众摇身变为聚光灯下的“民星”,评比产生周冠军、月冠军、年度冠军, 让老百姓尽情享受到了文艺带来的欢乐,演绎了和谐嘉峪关大戏。“雄关大舞台”实行零门槛、零收费,零距离,没有年龄和性别的界限,没有专业划分,是一个没有围墙的人人可以出演的舞台,一批“草根”文艺爱好者勇敢地走上舞台,展现出了他们多才多艺的一面。该活动自开办以来成功实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的既定目标,成为嘉峪关展现活力的重要文化窗口,成为全市“接地气”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另外,说起群众热爱且参与性强的节目,还有非遗团队的霸王鞭和秧歌,“送文化下乡,种文化入心”三下乡, 秦腔剧目《驿使情》的排练,文化艺术月,文艺轻骑兵,少儿舞蹈大赛,真是让人时时感到文化的浸润。

看点6

对外交流活动 感受“诗和远方”

市民观看摄影展

“中影协·送欢乐下基层”文艺演出、“关山万里一带一路” 秦皇岛·嘉峪关书画作品联展、金昌市美术书法作品嘉峪关交流展、全国地县市文联主席交流团一行来嘉采风研讨、 甘肃省文学创作骨干研修班、 国内及本地知名专家、学者等开办讲堂,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小中年》在嘉峪关开机……“走出去、请进来”,市委宣传部重视基层群众的文化需要,通过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人们心中种下“诗和远方”美好情怀 。

“关山万里·一带一路”嘉峪关秦皇岛书画联展的举办受到广大市民的热情欢迎,所展出作品地域特色浓厚,紧紧围绕时代主题整体艺术层次较高。展出分别在山海关、嘉峪关两市举行,展出两市书画家近期创作的书画精品二百余幅,涵盖国画、书法、油画等多个门类。这些书画精品,不仅能给大家带来美的感染和享受,更能体现出两市近年来在文化建设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体现出书画家们对民族艺术的传承、发扬与追寻的心路历程,体现出这个时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人民以艺术讴歌盛世的情怀。

对外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加强了嘉峪关市和他处艺术交流,增进了联系,加深了友谊,更推动了嘉峪关市艺术创作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也让市民感受到了另一种地域风情。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嘉峪关群众文化不只在重大节日绽放,而是已成为雄关一道永恒的靓丽风景。”该市宣传部一位负责人表示。如今,蓬勃发展的群众文化,已成为嘉峪关百姓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了增进人们幸福感的“催化剂”。

诗意的雄关脚下,缤纷的文化活动。乘着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浩荡春风,文化名城嘉峪关以蓬勃多姿的绚丽文化以及文化普及活动,展示独有魅力,惠及全市人民,为谱写嘉峪关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提供了强劲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春燕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很多的向往,向往有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文化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准确把握并深刻理解这一重要观点,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加快推进文化小康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是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多年来的孜孜以求。

加快推进文化小康建设,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群众性文化活动,是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的重要载体,是丰富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要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支持群众兴办各种门类的文化创作演出团体,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加快推进文化小康建设,要积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本土文化。作为丝绸之路黄金带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嘉峪关市大力挖掘本土文化,积极推进文旅融合,着力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嘉峪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吴晓棠在多年研究嘉峪关境内长城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嘉峪关长城防线”的概念,确立了嘉峪关长城资源不同形态。嘉峪关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毛富历时半年多对嘉峪关市长城防线现存资源进行了全程拍摄,较为全面记录了防线概貌,二人合作盘点了防线上三大类长城资源。

加快推进文化小康建设,要着力培养一批优秀的文艺领军人才。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也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为此,嘉峪关市着力培养一支德艺双馨、服务大众、影响广泛的文艺人才,如颉江泊、米金锁、陈新长等潜心经典,扎根雄关,著书立说,他们近年来先后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成为嘉峪关市书法美术工作者的优秀代表。

文化小康是全面小康的组成部分,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文化供给矛盾已由缺不缺、够不够转化为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不断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深挖特色文化,升华城市精神,培养艺术人才,推动文化兴盛,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每日甘肃网2018-11-29

 

 

云髻山下馨香溢 传承创新文化兴——新丰县文化工作纪实 文章下载

云髻山下馨香溢 传承创新文化兴——新丰县文化工作纪实

一座充满文化底蕴和文化活力的城市,才会展现出积极向上的力量。近年来,新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砥砺奋进,全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如今,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多元文化交相辉映;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以文兴业,文化惠民好戏连台。

新丰作为文化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也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滋养着一代代新丰人。一年来,当地文化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缤纷多彩的文化活动惠泽城乡,炽热如火的文化血液在新丰加速流动,带着知识文化的营养从城市流向乡村,流向每一个需要的人。

“老古董”重焕生机 “非遗”古迹保护利用有良方

9月7日,2018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开幕,新丰“纸马舞”和市里多个“非遗”项目一起亮相旅博会乡村旅游季活动舞台。除“纸马舞”外,新丰还有省级“非遗”项目“张田饼印”、市级“非遗”项目“新丰缸瓦”“担丁酒”“龙皇宫出行”“鲤鱼舞”“舞春牛”和县级“非遗”项目“舞凤”“舞龙”“砖瓦”等,各个“非遗”项目都从百姓中来,讲述民俗故事,传承乡土文化。今年,新丰“非遗”活化利用的脚步进一步加快,在2015年建立县级非遗保护中心,邀请文化行业资深人员为顾问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市文广新局的推广活动,抓住每一个对外展示的机会,提升项目传播度,以“非遗”魅力唤起“非遗”生机。

“每年的非遗日,我们都会在全县各镇(街)举办非遗名录图片巡回展览,此外,我们还在‘文话新丰’微信公众号设立了文化遗产专栏,建立起文化遗产网上展厅,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的展览展示,拉近‘非遗’与市民大众的距离。”县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说。

“非遗”进校园是目前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方式之一,在新丰“非遗”同样走进了校园,还通过校园走进了荧幕。4月下旬,市文广新局拍摄组就来到该县的回龙中学,开展“鲤鱼舞”纪录片拍摄工作。记者当天在现场看到,该校“鲤鱼舞”队的同学们在镜头前熟练地展示着“鲤鱼舞”独特韵味。据悉,新丰为强化非遗名录的传承与发展,先后在县职中、回龙中学等设立非遗保护与传承基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新丰,“非遗”进校园活动,除了开设课堂,邀请传承人到校讲习,更注重把学生发展成为新丰“非遗”保护利用工作的新成员,让他们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转化为传承的坚定行动。县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说:“我们希望孩子们不光是简单地了解这个项目,而是能真正投身到保护工作去,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原来自己还可以为家乡的‘非遗’文化出力,自己也能挑起‘非遗’传承的担子。”正因如此,大家能在纪录片里看到新丰孩子们的身影,能在国庆“花会”上看到新丰孩子们的演出展示,看到新丰“非遗”的基因根植到了未来。

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丰县内还有127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含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对于这些文化瑰宝,新丰同样重视,除了加大了修缮投入,还对大洞雁塔、廉溪词、沙田阳福塔、回龙六十三军墓、县革命烈士纪念碑等文物制定保护规划,并联合自媒体平台举办纪念建党97周年主题活动、七夕汉服活动、寻找古驿道等活动,通过活动加大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鼓励群众参与文物的保护,提升群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

拓印红色“历史书” 打造红色文化教育新矩阵

近日,记者来到古树参天、庄严幽雅的马头镇军屯小学,在这里见到了已初具规模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据该校义务讲解人员介绍,1939年10月,中国共产党新丰县第一个党支部在该校成立,随后组建的马头抗先队还在这里成立了读书会,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工作,为新丰县革命斗争播下了珍贵的燎原火种,是新丰县开展革命斗争的摇篮。

在新丰县,像军屯小学这样的革命旧址、战斗旧址、抗日旧址、纪念碑等一共还有21处。近年来,该县积极在这些旧址上筹建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年还对县革命历史专题展厅进行提升改造,改造后的面积达300平方米,主要介绍了李任予先烈的事迹与展示了其遗物,免费为群众展出并提供讲解。

说起李任予这位先烈,就不得不提及新丰近年新发掘出来的一段红色历史。他是新丰县丰城镇城东车田围人,大革命时期受广东工运领袖苏兆征等教育引导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1929年召开的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上当选为前政委员会委员,排名在毛泽东、朱德、陈毅三人之后,先后参加了广州起义和粉碎闽、粤、赣三省国民党军“会剿”作战,曾指挥过闽西苏区龙岩、万安、永福等地打击团匪巩固边境的斗争和攻打东江的众多战斗。

“由于李任予参加革命时化名较多,直至2000年5月才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刘朝阳告诉记者,李任予故居修缮,教育基地建设工作是县政府2018年民生实事工作任务,为做好该项工作,县文广新局多次组织工作人员到城东村李任予故居实地调研,与村干部、产权业主座谈,县政府亦多次召集相关部门召开筹建工作协调会、现场商讨会和建设项目座谈会,并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负责筹建工作的推进与落实。

目前,李任予故居修缮工程已完成了可行性报告、勘察设计初步方案、资金概算等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陈列室资料收集、设计等。相信很快新丰市民又将多一个重温红色历史的“圣地”。

除了原址建设教育基地,新丰还利用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搭配周边自然生态风光,“涉水”红色旅游。记者在新丰县马头镇石角村走访时了解到,该村年初开始已与挂扶单位一起充分挖掘和发挥村内石角古驿道红色革命历史资源,积极打造乡村生态观光休闲旅游新亮点,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据史料记载,1939年,时任广东青年抗日先锋总队东江办事处组织部部长、新丰党组织创始人李光中曾在石角古驿道上向当地进步青年传播革命理想,解放后古驿道附近建“李光中讲古亭”以纪念其建党功绩。另在1944年,石角村党支部也于古驿道附近的龟坑成立。记者近日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重走了这段古驿道,该驿道在石角村境内有10公里保存较为完整,虽历经千年风霜,仍留存了古朴风貌。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过程中,我们和帮扶单位投入6万多元对保存较完整的石角古驿道进行了清理和局部修复,使古驿道的原貌渐渐显露出来,成为当地一处休闲徒步区和健身养生路。”马头镇副镇长马月表示,现在古驿道已成为石角村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

目前,已陆续有一些游客慕名前来游玩和徒步休闲。而新丰也正致力于收集与古驿道相关的历史传说和红色革命故事,以便让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对石角古驿道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家门口建“文化圈” 文化服务中心布局遍城乡

今天,如果把新丰比喻成一个美丽的姑娘,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是她的“外形”,丰富多元的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则是她的灵魂。当前,阔步前行中的新丰,正在以文化建设为载体,以服务群众为根本,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上级部门对我县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后投入了1300万元,大大改善我县文化基础设施,全县文化馆(站、室)实现了全面免费对外开放。”刘朝阳表示,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该县近来一直在大力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目前,全县已完成122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县建成覆盖率约为77.7%。

那么这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有什么特别的呢,记者这就带大家一起去这122个服务中心里的优秀典型看看。之所以称其典型,是因为这个服务中心刚刚获得了韶关市第一批“最美图书阅览室”称号,它就是黄磜镇下黄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记者到来这个中心时恰逢放学时分,在服务中心外的文化广场和舞台上,记者已经看到不少学生嬉戏打闹的身影。

而在服务中心内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活动室等功能场所,记者看到了更多学生沉浸其中的身影。这里的村民告诉记者,以前上小学的孩子下课早,家里大人往往还没忙完手上的活,没人看管的孩子喜欢到外面乱逛,存在不少安全隐患,自从村里建起了文化服务中心,里面种类繁多的课外书、电子读本将孩子都吸引到这里,家长终于放心了。据了解,新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现在不仅成为了新丰市民的精神家园,还是展示村史文化的重要窗口。而为了建设好这些设施,新丰曾多次召开全县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工作会议,精心安排部署,推进全覆盖建设。其中,县政府与各镇(街)政府签订了责任书,明确工作责任;建立了先行试点村建设,并制定全县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专项资金方案,规范使用范围;将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先行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为全覆盖建设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

多彩文化“走基层” 文艺创作接地气惠民生

让文化回归百姓一直是新丰文化工作的重心,对此,该县每年春节期间均会开展如客家联宜、迎春晚会、春节游园等的欢庆活动,并着力打造梦想系列青少年才艺大赛、农村小戏小品汇演等品牌活动,为青少年、热爱文艺表演群众搭建展示才艺平台的同时发掘出一批歌、舞、乐的优秀俊才。

欢快的广场舞、动感的拉丁舞、可爱的少儿表演、耳熟能详的戏曲连唱、精彩纷呈的演出使在场观众陶醉于中。新丰连续举办了三季梦想系列青少年才艺大赛和五届农村小戏小品汇演,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引领着该县的文艺创作风潮。

在这些大众舞台上,人人都是创作家,而也是在这些大众舞台上,诞生了诸如《暖风吹进山》《尤秀法官斗老赖》《老俩口赞创文》《扫黑除恶出铁拳》等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环境下所发生的小故事,传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的民间社团优秀作品。

市民文化艺术需求高了,县文化馆工作更不能马虎,今年以来,该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紧抓时代主旋律,积极谋划创作具有时代气息,凝聚民族精神的作品,挖掘新丰特色文化资源,创作具有新丰特色,饱含新丰文化内涵的作品。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文艺晚会上,表演唱《城乡品位大提升》、小品《捣“虎窝”》《凤凤》、情景剧《生命的赞歌》、诗歌《发扬下埔精神 敲开幸福之门》等接地气、有温度又有高度的作品赢得了群众交口称赞。

“今年,我馆结合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召开全县文艺创作动员会议,确立以‘宣传贯彻十九大报告精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题的活动方案,引领文艺创作方向。”县文化馆馆长张红介绍,除了专业创作,该馆今年还通过广泛发动社区、学校、基层、乡镇的文艺创作积极分子,召开文艺创作研讨会,明确创作主题、创作要求、创作形式,经过创作研讨组全体同志以及广大文艺创作爱好者的积极支持与努力,创作了一大批主题思想鲜明,艺术性较高的文艺作品,丰富了该县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提升群众文化服务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今,在文化馨香的熏陶下,新丰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未来,新丰将继续抢抓机遇、勇于创新、善谋实干,高奏起文化惠民的激越交响,以厚重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文化业态、坚定的文化自信,不断推动新丰加快发展。

韶关新闻网2018-11-30

 

 

临泽县倪家营镇文化惠民点亮群众幸福生活 文章下载

临泽县倪家营镇文化惠民点亮群众幸福生活

近年来,临泽县倪家营镇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以夯实硬件基础、强化人才保障、打造文化品牌为切入点,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打造文化惠民工程,使越来越多的群众可以在家门口参加公共文化活动,感受文化生活的便捷和美好。

夯实硬件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今年,村上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完成投资50万元建成了2280平米文化广场1处、乡村舞台1个、文化长廊1处,最近村上正在积极准备,在新修的文化广场举办一场送戏下乡和冬季农民趣味运动会活动呢”,倪家营村党支部书记肖福告诉记者。

该镇把“乡村舞台”建设作为文化惠民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体系示范区的重点工作和亮点工程来打造,在整合农村现有文化活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等资源的基础上,该镇利用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阵地,搭建群众自娱自乐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至目前,全镇累计建成农家书屋8个,公共电子阅览室2个,乡村舞台”8个,村级文化广场9个,并配备电子借阅机1台,初步形成了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农家书屋,社有文化大院和文化示范户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强化人才保障,文化队伍不断壮大。“过去只能坐在台下看演出,现在我们个个成了主角,自乐班子一班人吹拉弹唱都不在话下,人越来越有活力了,精气神更足了”,汪家墩村自乐班子成员孙海科说道。立足公众文化需求,不断拓展文化服务阵地和服务功能,把强化农民演出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文化指导员队伍三支队伍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抓手,鼓励各村文化骨干和文艺爱好者组成文艺演出队伍上舞台、进田间、入农家,定期举办乡村广场文艺表演、文艺汇演,引导群众自己演、自己唱。积极发掘各类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全镇8个村均组建了40人以上的文艺演出队和秧歌队,成立了农民演出队伍、文艺志愿者队伍9支,新建“12345”家庭文化示范户30户,有文艺骨干240人,文化志愿者200人。培育了汪家墩“韵之声”、马郡秦腔农民自乐班、黄家湾村广场舞表演队和王庆香、赵定有、韩平山等一批农民文化能人。

打造文化品牌,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走,跳广场舞走……”每天下午,下营村文艺骨干张冬梅、蒋立田便组织该村30个姐妹们,踏着律动的节奏,跳起欢快的舞蹈。“每天跳跳广场舞,不仅能让自己的身心愉悦,还能锻炼身体,让身材变得苗条健康”正在学习广场舞的董晓玉笑着说。

该镇坚持“向群众要文化、帮群众演文化、让群众享文化”的思路,广泛组织开展了社火调演、文艺汇演、广场舞比赛、职工运动会、农民运动会、快乐老乡群众性示范引领活动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和“三下乡”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共举办群众文化体育活动20余场次,其中大型活动4场次,观看群众达1万余人次,一场场丰盛的“文化大餐”,让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

中国张掖网2018-12-4

 

 

普陀区改造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 资源服务送到家门口 文章下载

普陀区改造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 资源服务送到家门口

梅芳里居委会是上海解放后建立的第一个居委会,居民活动场地有限,设备落后。如今,经过彻底改造,“梅芳里·同心园”居民综合文化活动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既有新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功能,又可以参与区文化局“非遗进社区”等活动。记者昨天了解到,在普陀区,像梅芳里居委会综合文化活动室这样脱胎换骨的活动室比比皆是。

作为打响“苏河十八湾”文化品牌、建设上海文化品牌特色承载区的重要举措,普陀区着力提升居村综合文化服务室(中心)服务功能,将这一市政府实事项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今年全区10个街镇237个居村提出申报,目前已全部通过验收。

图说:来宾参观文化活动中心。普陀区文化局供图

建设身边的“文化港湾”

全区和各街镇针对不同类型小区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建设居民身边的“文化港湾”。

对于商品房小区,以文化点睛、提升功能为切入点,力求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象源丽都社区综合活动室经改建增至约500平米,成为集宣传、教育、健身、阅览、聚会、服务、交流、演出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室。居民们称赞道:这里推出的各种活动应有尽有,就像我们身边的“文化健身教育之家”。

而对曹杨新村等有着传统历史的小区活动室,则以传承文脉、激发活力为切入点,开展弘扬普陀工人文化优良传统的活动;对老式里弄,以打造特色为切入点,安排讲座、手工活动、弄堂游戏、养身保健服务等。

图说:居民们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普陀区文化局供图

创造片区“三级半模式”

区有关部门结合大调研深入基层排摸情况,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提升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工作实施方案。此外,区文化局组织专业干部走访全区10个街镇20个居村示范点进行面对面指导,加强宣传推广。

该区还创造了片区的“三级半模式”,即在街镇和居委会之间建立片区综合文化活动室,辐射周围居委会。如万里街道颐华片区活动室设在一座三层小楼里,辐射周边7个居委会;长征镇新城片区活动室建筑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辐射周边9个居委会及企业楼宇。

除了完善硬件设施,活动室还注重聚拢各处文化资源。长寿路街道流逸居委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并结合节庆举办活动。

图说:编织班的居民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展活动。普陀区文化局供图

已形成 “一居村一特色”

在完善市、区、街镇三级公共文化体系的基础上,普陀区今年重点抓四级配送,使公共文化资源进一步下沉到居委会。区文化局牵头,实现了全区10个街镇265个居村文化活动室(中心)四级配送全覆盖,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年初,全区计划今年向居村配送各类文化活动200余场,到8月底,这个数字已经突破。

为了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以居民为中心,在建设居村综合文化服务室(中心)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居村一特色”。

真如镇街道“真如益文化团队”从广场舞起步,发展到以木兰拳、木兰金银扇为主,多种拳操及舞蹈并重,多次参加健身操比赛。“长征杯”朗诵大赛、“长风杯”新上海人歌手大赛、宜川戏曲节、长寿白领艺术节等文化品牌都小有名气。

图说:居民体验糕点制作。普陀区文化局供图

居村服务功能大提升

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后一公里”,普陀区注重从综合性、多样性、示范性、社会性,提升服务功能。如今,活动室不仅具备书报阅览、广播电视、体育健身、科普教育、数字文化等服务功能,还有妇联、党建、健康、法律咨询、城管等多个部门专业力量下沉,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分享公共文化综合性服务。

长征镇祥和家园居委会综合文化活动室组建“60为80为老服务队”,为社区特殊群体提供服务。长风新村街道海鑫居委会综合文化活动室主办的爱心编织班每年将居民编织物送给困难人群,显示出对整个社区良好的示范效应。

新民晚报2018-12-1

 

 

岳阳文化发展纪实:与经济同行 给幸福加码 文章下载

岳阳文化发展纪实:与经济同行 给幸福加码

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岳阳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文化发展让更多的百姓得到文化滋养,为百姓幸福生活“加码”,营造出了直抵百姓内心的幸福感。

务实有为

公共文化服务全面提升

公共文化设施种类、数量大幅度提高并逐步完善,已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6年,岳阳市被国家文化部、财政部正式授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全市共建成博物馆11个、图书馆12个、文化馆1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45个。建成爱心图书室543个、公民图书漂流站10个、公益阅读吧38个、24小时自助图书屋3个。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特别是目前已建成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785个,率先在全省实现100%全覆盖。

建设洞庭湖博物馆、市图书馆新馆、市美术馆新馆、王家河文化创意工程等“十大文化工程”,总投资近30亿元。其中洞庭湖博物馆、图书馆新馆、美术馆新馆主体工程已封顶。市群众艺术馆数字文化馆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已完成建设并试运行。临湘市文化创意园(四馆两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县级文化设施进一步健全。同时,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八大岳阳模式”,得到文化部专家充分肯定。

惠民乐民

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近年来,岳阳市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实行免费开放,形成品牌服务项目近百个,举办文化活动2万多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提高。该市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惠民”的做法,受到来岳考察的中央领导高度评价。

进一步丰富“一元周末剧场”、“高雅艺术惠民演出”、“书香岳阳”全民阅读活动等活动内容,其中,“一元周末剧场”累计演出2000余场。开展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广场、进学校、进军营、进高墙“六进”活动,全面实施“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书画、送文化器材”的“五送”文化惠民工程,启动“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美术馆”等“流动文化服务”,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乡镇综合文化站设立“同心·关爱”留守儿童服务站被中央和省级媒体大力推介,“三千文化志愿者下社区、乡镇”活动被文化部评为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示范项目,“文化进高墙 知识促改造”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文化部文化志愿服务十佳项目之“最佳关爱奖”。群众自发开展的广场舞、棋牌、书法美术等活动实现了经常化、体系化。

成功举办三届岳阳文化艺术节、湖南首届抬阁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活动。特别是2017年第三届岳阳文化艺术节,举办6大板块30项大型文化活动,推出了一批艺术新作和艺术新人。“欢乐潇湘·幸福岳阳”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是岳阳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主办的城市文化品牌活动,自2013年以来已连续举办5年,累计演出2230场,惠及数百万群众。

匠心打造

艺术创作生产成果丰硕

岳阳戏剧创作空前繁荣,花鼓戏《喜脉案》、巴陵戏《曹操与杨修》、大型新编历史故事剧《弃花翎》等500多个文艺作品、剧目获全国全省专业奖。张步真、罗石贤、李自由、吴傲君、陈亚先、彭见明、甘征文等一代作家崛起,“文艺岳家军”饮誉全国。

该市组织排演了《情歌》《补票》《摸砣》《两份协议》等小戏,连续5届获中国艺术节“群星奖”。花鼓小戏《两份协议》还应邀参加全国巡演活动。在第五届和第六届湖南省艺术节上,岳阳市分别获金奖11个和13个。特别是大型巴陵戏新编历史剧《远在江湖》获“田汉大奖”,代表湖南省进京演出,2017年再次荣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岳阳文学艺术奖举办三届评奖,共评出终身成就奖28个、特别贡献奖3个、文学艺术奖作品252个。

他们组织了花鼓戏《铁面税官》《大夫殉国》和巴陵戏《远在江湖》等在全市巡演。平江县福寿山国家森林公园、岳阳县张谷英村被评为湖南省首批文艺创作基地。利用原《洞庭文艺》杂志资源,新创办了《艺术岳阳》。成立岳阳市舞台艺术专家委员会,开展“文艺岳家军”人才支持计划,举办了两届岳阳市原创小戏小品大赛。

创新传承

文化遗产保护活力显现

岳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7年出台了首部地方法规《岳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完成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澄清了家底。目前,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670处,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87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8处。全市登记注册的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2家,馆藏文物16282件。对110处历史建筑实施挂牌保护。近5年,全市文物系统共争取市本级以上各类项目资金3亿多元。

该市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646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近300人。中国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市已被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项目6项,被列入省级保护名录的项目17项。已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市级传承人45人。非遗阵地建设全面铺开,非遗展演活动丰富多彩。已建立50个非遗校园传承基地,岳阳楼小学、临湘市第三完小、平江时丰中学被评为全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学校。已建成汨罗长乐故事会上市街博物馆、长乐故事会下市街民俗展览馆、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专题博物馆等。加快推动非遗文化产品市场转化,省级非遗项目岳州窑古法烧制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省级非遗项目君山黄茶产品占全国黄茶销量七成。今年岳阳市文广新局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

强化监管

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岳阳一方面抓文化市场管理,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大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深入开展文化市场集中整治。目前,全市共有歌舞娱乐场所195家、游艺娱乐场所65家、网吧1208家。另一方面,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2012年至今,邀请了英国、美国以及国内顶级艺术团队在文化艺术会展中心开展了音乐、舞蹈、戏剧共101场高雅艺术演出活动,场场爆满;与韩国首尔中国文化中心合作伙伴考察团进行了文化、旅游、商贸等方面的座谈交流;2014年至2017年,组团参加了土库曼斯坦举办的阿瓦扎国际音乐和民俗文化艺术节,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夏季中国文化节”等活动,展示了岳阳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转型升级

文化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特别可喜的是,岳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10年超过GDP增速。2017年,文化产业规模达583.88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95%。目前,全市共有文化企业3580家,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

特色文化产业生机迸发,“四上”文化产业企业发展到234个,产值过亿元企业67个、上市企业3个,其中湖南百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5月在上交所挂牌上市,目前市值达80多亿元。新增大型文化旅游企业7家,全市实现旅游年收入400多亿元;浮标生产企业780家,规模以上企业达21家,钓具产业总产值达18亿元,浮标产业成为该市特色休闲娱乐用品产业;岳州扇年出口创税额达1000万美元以上,在全国外贸制扇业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文化发展,与经济同行;文化惠民,给幸福加码。如今,行走在岳阳城乡大地,处处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带给人们的精神愉悦,过上好日子的老百姓正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共建“文化小康”。

百家号2018-11-28

 

 

文化激发城市活力 ——科区文化事业发展纪实 文章下载

文化激发城市活力 ——科区文化事业发展纪实

一座城市的高度,不仅来自于林立的高楼、宽阔的道路、耀眼的霓虹、繁华的街区,还取决于经过漫长的岁月更迭沉淀出的文化内涵。近年来,科尔沁区抓产业壮实力、抓改革增动力、抓创作出精品、抓服务惠民生,不断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打造城市之魂、培植城市根脉,亮点频现,催人奋进,让源远流长的科尔沁文化春潮涌动,与时代同频共振。

以文化人 用文化浸润心灵

“这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他以忘我的精神奉献于人,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和力量,他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却用光辉的行动铸就了一座丰碑……”任明德精神志愿者服务队将任明德老人的光辉事迹,一次又一次地传播在科尔沁大地上。多年来,科尔沁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并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让文化成为科尔沁的符号。

2014年,科尔沁区被确立为自治区级“公共文化标准化、均等化”旗县级试点单位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全面推进“万千百十”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以“文以载道、惠泽兴邦”为己任,秉承“落实、落细、落小”的工作原则,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文化阵地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的阵地建设有机结合,让文化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精神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百姓幸福指数加码。

科区高度重视改革“试点”工作,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进行工作部署,并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区(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文化活动室334个;新建1500平方米以上的幸福社区52个; 1000平方米以上的“村民之家”31个;建设18000平方米的集文体、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老年文化体育活动中心1个;累计建成一级示范性文化活动中心102家,二级标准化文化活动中心164家,三级达标文化活动中心68家。建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82个、草原书屋 334个,建设“城市记忆”展厅1个。力促基层文化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文化设施管理运行水平不断提升,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多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高效,使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较好满足。

以文惠民 提升幸福含金量

“科尔沁敖包相会的地方”“少儿版画艺术之乡”这些美誉是科尔沁人津津乐道的家乡荣誉,让生活在此的市民感受到文化传承、文化繁荣带来的满满幸福感。

“城区内、乡村里,精彩的文化活动全天不断,很过瘾!” “精彩的文艺演出、电影送到了咱们家门口!”随着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老百姓参与其中、美在其中、乐享其中。

“送文化”与“种文化”的结合,让基层文化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以百姓为主体、用巡演、展演等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农牧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真正形成了特色文化“遍地开花”的喜人局面。

在“草原书屋”建设基础上,通过“百家社区图书室”建设工程,在主城区建设101家社区图书室,每个图书室新增图书不少于2000册。围绕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思想境界和能力素质主题,开办了科尔沁文化公益大讲堂巡讲活动,内容包括党的理论和形势政策、思想道德、实用知识、致富技能、科技知识、法律常识、健康生活、文艺书画、非遗传承等,全面提升农牧民文化素养。

好电影进村,百姓交口称赞。农村电影放映“2131”提质工程的实施,保证了农民群众平均每个月看一场质量较高的电影,新片达50%以上。同时,推进民营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力度,加快城区电影院线建设。

多年来,科尔沁区依托基层文化室建设,协调乡镇(街道)、村(社区)配齐配强了社区文化网点和乡镇文化站管理人员;有效整合群众艺术团体,培养和吸收优秀人才,先后发展、培育了红歌艺术团、余粮堡镇农民艺术团、老干部艺术团等30余个民间文艺团体及书法协会、摄影协会、京剧票友会、空竹协会等40余家民间协会组织;组建了百余人的文化志愿者队伍, 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目标,为志愿受众群体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志愿活动,滋养文化向善的力量,大力弘扬科尔沁优秀传统文化。

2017年,科尔沁戏剧团共开展基层文化惠民演出74场,已全部覆盖10个镇苏木。在基层文化惠民演出过程中,观看人数总计达10000余人次。一场场精品演出,送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乌兰牧骑这支活跃在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秉承优良传统,数年来,不断为偏远地区的农牧民送去丰盛的文化盛宴。让党和政府的关怀在群众心中落地生根。

以文润城 文化引领城市发展

“科尔沁诗人节”“科尔沁风筝节”“科尔沁金秋采摘节”“科尔沁区农牧民文化艺术节”等“十大文化品牌”影响力在近年来不断提升。依托于科尔沁区厚重的历史文化,这些品牌活动成为科尔沁区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水。

近年来,科尔沁区不遗余力地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以“互联网+传统工艺”为平台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建成以工艺礼品、珠宝玉器、宠物用品经销等为一体的鼎元盛世文玩市场。培育了以庭院种植葫芦为主要经济收入的葫芦文化基地。结合科尔沁文化,打造了以蒙古酒文化博览区、蒙古王酒文化体验区、蒙古王酒品牌创意研发及推广中心、蒙古族文化精品展示区为主要内容的蒙古王酒文化产业。

走进科尔沁区文化产业孵化基地,一处处以蒙古族文化为依托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马头琴制作、蒙古耳枕、皮雕画……这些具有传承价值的小微文化企业,以“互联网+”的模式,实现线上交易,丰富了新兴文化产业业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民族地区文化产品影响力,拓展了文化发展领域。

金秋时节,“羊场的葡萄熟了”这一宣传语让八方游客相约来到莫力庙。近年来,科尔沁区以莫力庙为轴,深度挖掘科尔沁蒙元文化,融合通辽市游客服务中心、莫力庙沙湖自驾游营地、莫力庙世源沙地温泉、鑫奇生态农庄等旅游项目做好文化策划和服务,充分利用优势文化资源,开发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相结合的文化旅游工艺品,不断营造文化旅游热点、亮点,拉动需求,促进消费,以项目推动文旅产业融合,真正实现“畅旅慢游”。

2018年8月23日至28日, 第十四届辽金契丹女真史学术研讨会在科尔沁区召开,专家学者通过多年来的学术积累及现场考察、分析,确定将龙化州定为福巨古城,定论为通辽市是契丹早期活动中心“龙兴之地,契丹故壤”具有充分的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学、地理学依据。龙化州位置的确定,使通辽市科尔沁区名正言顺地成为契丹辽王朝的龙兴之地,为通辽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为科尔沁这座美丽的草原名城,又添加了“龙兴之地,契丹故壤”两个重量级的“历史文化符号”。

在这座文化厚重的城市,“文化”带来的融合活力,如春夜喜雨,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城市的各行各业,激发了转型升级的动力;农业遇上“文化”,浓浓乡土气中,多了一份别样的“优雅”;工业遇上“文化”,在产能相对过剩的当下,打开了个性化消费的“蓝海”……文化激发了这座城不竭的发展活力。

通辽日报2018-11-28

 

 

揭阳市文化部门组织开展多形式文化惠民活动 文章下载

揭阳市文化部门组织开展多形式文化惠民活动

近日,由市群众艺术馆组织的“贤德揭阳、揭阳进贤”文艺晚会在揭东区玉湖镇北坑村举行,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当晚,北坑村男女老少聚集在该村文化广场,随着台上演员的表演,喝彩声与掌声不绝于耳,欢笑声响彻清静的村庄……

像这样的演出,今年来已有10多次了。今年来,我市文化部门以文化志愿者为骨干力量,面向基层、贴近生活、服务群众,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我市“创文”工作和文化精准扶贫惠民的工作实际,推动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开展,让乡村文化“动起来”“活起来”。

贴近生活创新“接地气”节目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市群众艺术馆每年都创新演出节目,通过文化下乡等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今年来,该馆利用基层文化阵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我市正在开展的“五城同创”等中心工作融合到节目中,实现行之于民、启之于民、乐之于民、益之于民、用之于民。

同时,该馆积极发动创作力量,创作一批讴歌新时代的文化艺术作品,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融合到文艺作品中,为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如歌曲《奋进在新时代的前列》《拥抱新时代》《贤德揭阳》,诗歌朗诵《初心未改,使命在肩》,舞蹈《我的新衣》,小品《共享文明》《回家》等作品,在群众中引起较大反响。

据统计,今年以来,该馆以“贤德揭阳、揭阳进贤”为主题,共举办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暨“五城同创”宣传等的演出活动8场、“同饮一江水”歌唱大赛4场,利用传统节日演出6场。

“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

今年以来,我市文化部门以夯实基层公共文化基础为重点,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大力培育乡村文艺骨干,以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进一步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快乐文艺动车”系列免费培训活动是市群众艺术馆文化惠民的品牌,至今为止已成功举办3年,具有一定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力。从2015年开始,该馆面向社区居民、少年儿童及各门类艺术爱好者免费推出了以舞蹈培训、声乐培训、器乐培训、潮剧培训及票友演唱培训等为主的文艺培训,从2015年的每年80场增加至2018年的每年160多场,通过将官方平台和民间资源有效进行整合,实现“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

此外,该馆在全市筛选较有资质的社会团体和培训机构进行合作,设立揭阳市群艺馆文化志愿服务文艺培训基地,从最初设立10家培训基地,至今年已增加至23家。

揭阳新闻网2018-12-2

 

 

夹江县文化馆扶贫结对帮扶重实效 文章下载

夹江县文化馆扶贫结对帮扶重实效

近日,夹江县文化馆党支部、工会组织帮扶结对的中兴镇高洞口村和龚沟村结对帮扶贫困户来到中兴镇龚沟村龙井沟果业产业专业合作社,开展集中座谈和宣讲,总结帮扶成效,对帮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

活动中,全体帮扶责任人和贫困户共同参观了扶贫产业园区,共同感受在党委、政府带领下,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贫困户在脱贫增收中获得的实惠,提升贫困户感恩意识。

干部群众还相聚在农家大院,开展面对面的交流座谈,总结一年来帮扶工作成效。馆长汪川就这一年来文化馆在结对帮扶的相关工作作了总结,对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等工作进行了宣传宣讲,梳理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的问题,鼓励各位贫困户再立新志,积极思考并投身增产增收的实际劳动中,用勤劳的双手不断提升生活水平。

今年以来,县文化馆党支部以“党员干部扶贫结对帮扶”为载体,与高洞口村和龚沟村18户贫困群众结成对子,通过深入走访、零距离接触、心贴心沟通,帮助贫困群众在生产生活、产业发展等方面脱贫增收,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县文化馆党员联户结对累计走访困难群众160余人次,征求各类意见建议30余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20余个,受到群众普遍好评。

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局2018-11-30

 

 

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如何做好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文章下载

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如何做好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近年来,全县文化工作要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抓作风、抓队伍、抓精品,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构建文化工作法规体系,着力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打造地域文化活动品牌,着力扩大宁洱文化影响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取得了众多成就。但是,在当今新的发展机遇面前,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县文化工作,为实现文化强县做出积极贡献。结合我县实际,就如何抓好新时期文化工作,提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加快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一)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法规建设。深入贯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

(二)深入推进文化精准扶贫。做好79个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做好文化系统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办实事,促发展。按照基层公共文化活动需求,抓好贫困村文化器材和数字文化等设备的配送工作。深入推进“两馆一站”免费开放,组织实施“阳光工程”、惠民演出、文化志愿、送文化下乡等活动。

(三)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工作,推进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抓好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提档升级建设,推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互联共享。

二、支持文艺精品创作

(一)组织创作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加强对群众文艺创作的组织引导和规划,大力推进文艺作品创作,统筹规划群众文艺工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宁洱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的群众文艺创作。认真组织县文化馆积极推荐优秀作品申报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群星奖”、云南群众文化“彩云奖”及普洱市“茶花奖”群众文化艺术展演(简称“茶花奖”)赛事活动;加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创作工作,织开展主题性群众文艺创作;结合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制定群众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文学等专项创作计划,集中力量、集聚资源,推出一批反映时代风貌和基层群众生活、地域特色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

(二)激发群众文艺原创活力。坚持思想性、群众性、艺术性、公益性相统一,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突出群众文艺创作贴近群众、生动鲜活、短小精悍的优势和特点,着力增强群众文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县文化馆确定年度选题和重点创作任务,每年推出一定数量、代表当地群众文艺创作水准的原创作品,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年度地方资源建设项目申报。

(三)加强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传承创新。深入挖掘和提炼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和艺术价值,对优秀传统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作品等进行改编和艺术提升,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创作元素。实施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移植改编计划,推出一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提供给基层公共文化单位演出。

三、做好文化工作综合保障

(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指推动县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完善内部运行机制。

(二)提升文化财务保障能力。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文化专项资金,为文化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开展年度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督查和绩效考评,发挥好专项资金的效益。强化文化统计工作,增强文化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为文化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三)开展重大专题研究和重点课题调研。围绕党的十九大关于文化建设的重大思想、重大观点、重大部署、重大举措,确定一批重点课题深入开展调研。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精准扶贫等方面存在的难题,开展专题调研,形成研究成果,指导实践。

(四)提高机关服务保障能力。加强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建立信息员队伍,拓宽信息渠道,提高信息质量。健全重点工作督查机制,建设全面系统、规范有效、跟踪问效的督查体系。规范社会组织管理,推进行业协会脱钩工作。做好节庆活动清理、规范、审核备案工作。加强消防和网络安全、应急值班、公文处理、机要保密、信访安保等工作。

四、推进旅游文化深度融合,打造文化宁洱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大产业体系。文化和旅游同属于精神需求消费内容,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和规划,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倾斜,充分释放文化旅游结合的红利。

(二)创新融合体系,实现文化和旅游无缝连接。要创新融合体系,打造旅游精品项目,结合区域优势和文化特色,构建更具内涵的文化旅游项目。如:深度开发具有宁洱品牌的生态茶、咖啡等系列特色产品,鼓励发展旅游商品,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延伸旅游产业链,增强旅游产业的带动力和竞争力。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融合发展新形式。旅游是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弘扬特色文化,丰富新的旅游模式,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用文化和旅游讲好宁洱故事。

宁洱县人民政府2018-11-30

 

 

湖南娄底:业余文艺宣传队活跃在乡村 文章下载

湖南娄底:业余文艺宣传队活跃在乡村

进入11月下旬,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梓门桥镇新时代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队长彭以文忙着召集队员,商量筹备新一轮乡村巡演的节目。不久前,这支队伍刚刚在双峰县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上获得一等奖和最佳人气奖。

今年3月,娄底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娄底落地见效的15条具体措施》,其中第8条要求,在全县所有乡镇组建新时代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普常识、村规民约等与乡村先进典型结合起来,编排文艺节目,到乡村巡回演出,把农村“搞热闹、搞祥和”。梓门桥镇新时代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是根据这一政策建立的第一支队伍。截至目前,娄底市已组建新时代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85支,基本覆盖全市各乡镇和街道。

乡村文艺宣传队

雨后春笋般涌现

梓门桥镇新时代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在当地原韶韵文化艺术团的基础上,又招募10多位文艺爱好者组建而成。“韶韵文化艺术团以乐器表演为主,擅长后台演奏,后来我们招募的成员多擅长歌舞和小品表演等,充实了前台的表演力量。”彭以文说,“我们是一支真正的‘业余’文艺队,36名队员分别来自务农、养殖、运输、教师等各个行业。”

回忆这支队伍的组建过程,彭以文介绍,听说要组建新时代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大家都特别支持,从接到组建通知到招募,不到一周时间就拉起了一支新队伍,从今年4月成立以来,已在该镇10个村开展了巡演。

据了解,今年3月,双峰县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组建新时代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相关工作,并出台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双峰落地见效的任务清单》。在梓门桥镇新时代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的示范引领下,截至今年4月底,双峰县16支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雨后春笋般涌现。该县迅速为各文艺宣传队配齐了排练场地和演出设备,并安排了启动资金,为宣传队赴各村巡回演出提供充分保障。

娄底市娄星区采取奖励措施提高各乡镇组建文艺宣传队的积极性。“按时完成文艺宣传队组建和节目编排任务的,每个乡镇、街道可获得奖励2万元,每个示范村可获得奖励1万元。”娄星区文体广新局局长刘时雨说。

如今,85支新时代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走村进院,巡回演出忙不停,不仅成为娄底的一道亮丽文化风景,也成为当地百姓在田间地头、庭院屋场热聊的话题。

扶贫先扶志,走好致富路

刘静在娄星区黄泥塘街道恩口村当了两年的驻点扶贫干部,被推选为黄泥塘新时代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队长后,他把在恩口村的见闻编写成了剧本,推出了舞剧《我要脱贫》。“这部剧把农民耕耘土地、播种希望、喜获丰收通过艺术手法层层演绎。扶贫先扶志,只有思想正了,人变勤了,致富的路才好走。”刘静介绍,《我要脱贫》从今年10月搬上巡演舞台,已经走进了7个村,反响热烈。

“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为谁演?演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我们的思路很清晰,目标也很明确,就是要把党的十九大精神、改革开放成就、精准扶贫政策等通过文艺形式演绎和展现,更加丰富和活跃基层文化生活。”刘静说。

此外,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的巡演节目还充分吸收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家住娄星区万宝镇鱼岭村的70岁老人刘和平是唱车灯戏的一把好手,他自愿担负该镇文艺宣传队的车灯戏培训和演出任务。

今年6月,娄底市文体广新局专门制定《娄底市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文艺创作指导意见(试行)》,就文艺宣传队的目标任务、创作题材、创作内容及表现形式等进行规范与指导,让作品不仅创作得好,还要传得开、有效益。此外,为避免节目内容低俗化,确保巡演节奏紧凑,娄底各支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还通过自审与他审相结合的方式,严把内容关。

在当地文化部门指导和各文艺宣传队积极创作下,缅怀救人英雄邓锦杰的诗朗诵《英雄颂》、宣传禁毒知识的《无底洞》、传统车灯戏《采茶调》等一大批带着泥土芳香、具有时代特色的乡村文艺作品不断涌现。

大力培育文明乡风

截至目前,娄底市各支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走村进院,累计开展巡演500余场,丰富多彩的演出形式与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悄然滋润着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现在我们去村里演出,乡亲们会主动在我们搭台的时候搭把手,有的还会主动帮我们维护演出秩序。讲述禁毒故事的小品《无底洞》每到一个村演出,总会有观众感动落泪,夸我们的节目有教育意义。”彭以文说。

“以前,一有点时间,村民们就聚在一起打牌,现在村里的文化设施越来越多,也有了自己的文艺宣传队,打篮球、跳广场舞、吹拉弹唱的越来越多,夜里村部的广场可热闹了。”娄星区万宝镇石塘村党总支委员朱华瑛对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赞叹不已。

形式新颖且正能量满满的文艺巡演也吸引着不少年轻人加入。今年9月下旬,新化县白溪镇新时代业余文艺宣传队走进了白溪村,宣讲精准扶贫的快板《过河》、新化山歌《海棠花》、讲述反腐倡廉的小品《审舅舅》等10个节目轮番登台,台下叫好声不断。巡演结束后,白溪村“90后”小伙陈代智主动要求加入这支宣传队,如今,他凭借良好的口才成了文艺宣传队的主持人。

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干群关系的融洽。娄星区双江乡洪山村驻村工作队成员朱志文说,现在干部和群众一起排节目、一起登台表演,拉近了距离,非常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中国文化报 2018-11-28

 

 

广西:目光向下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文章下载

广西:目光向下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广西是典型的老、少、边、穷省区,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扶贫攻坚和农村建设任务繁重。近年来,广西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当中,目光向下,在“改变农村面貌、开展文化扶贫和重建农民自信”上下功夫,为乡村振兴打开了文化“三重门”,开创了新时代基层文化工作的崭新局面。

公共文化服务促乡村换新颜

球场上小伙子龙腾虎跃,农家书屋里村民捧书阅读,舞台上村民们随着欢快的乐曲翩翩起舞……初冬南国秋意浓,每到傍晚,广西来宾市兴宾区桥巩镇葵花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改革开放解决了温饱,文化建设增添了快乐,村里人一天比一天开心。”葵花村支书覃汉丽说,以前村里人是“早上听鸟叫,白天听狗叫,晚上听虫叫”,现在是“健身忙,学习忙,跳舞忙”,这都得益于近年来市里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

近年来,来宾市整合文体教卫等十几个部门的资源下移基层,实施“求知、求技、求乐”文化惠民工程,以“一个戏台、一个篮球场、一栋综合文化楼、一支文艺队、一支篮球队”为标准,先后建成807个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行政村(社区)全覆盖。2013年,来宾市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使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成了‘永不落幕的舞台’,农村社会治安、邻里关系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来宾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杨春阳说,去年,全市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文艺演出1万余场、球赛5万余场,电影下乡1.9万余场,开展各类文艺培训2万余场,服务群众200余万人次。近年来,在文化发展带动下,来宾农村的整体面貌明显改善,往年的社会管理“后进”如今变成了“先进”。

来宾的变化只是广西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缩影。近年来,广西在全区推广“来宾模式”,并将此列入自治区各级政府“十三五”文化惠民工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文化处副处长熊健厚介绍,截至今年10月,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24.31亿元,建设11522个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广西80%的行政村,走在了全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前列。

“村道绿了,村居整洁了,笑声多了。”覃汉丽说,如今,乡村旧貌换了新颜。

非遗保护与脱贫致富双赢

11月16日,广西桂中山歌文化旅游联合体在忻城县薰衣草庄园揭牌成立。忻城、宜州等桂中地区7个县通过山歌文化“搭台唱戏”,将各地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抱团发展。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忻城依托庄园、土司府和壮锦等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扶贫”融合,加快了全县脱贫攻坚步伐。2017年,全县实现旅游总收入31.7亿元,同比增长35.2%,成功带动3000多人实现脱贫摘帽。忻城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文化景区提供农民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有效实现家庭增收,一些贫困户的生活有了新奔头。

事实上,经过几年的发展,广西文化扶贫特别是“非遗+扶贫”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博白芒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年产值6亿元,从业农民10万余人,带动农民每月增收2000多元;柳州螺蛳粉特色小镇年产值超过14亿元,配料产业带动众多农户脱贫致富;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各种“非遗+扶贫”就业培训平台蓬勃发展,全区已建成非遗传习所、工坊、工作站等70多个。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严霜表示,按照《广西加快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未来3年,广西将充分挖掘边境地区非遗资源,深入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同时,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推广非遗资源入股、合作的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非遗保护与致富双赢互利。

特色村镇建设重塑农民自信

石板路、青瓦屋、红墙绿柳,还有图书馆、咖啡吧……11月24日,在广西玉林市福绵区十丈村,游客们流连忘返。

曾经凋零破败的十丈村,拥有700多间连片明清和民国建筑。近两年,当地政府引进专业团队和村民合作,重焕古村风韵。

“在修复改造中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增强人们对乡村的感情。”十丈村第一书记陈桂春说,如今,这里每天吸引数千名游客慕名而来。至今年10月,村里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中有近60%都选择了回村发展。

像十丈村一样,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八桂大地越来越多有个性的特色村镇正在崛起。截至目前,广西已有654个广西传统村落,171个中国传统村落;45个广西特色小镇,14个国家级特色小镇;还有众多的特色文化村、生态示范村、田园综合体等。这些村镇或蕴含广西悠久的历史文化,或具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或环境美丽、和谐宜居,或发展机制充满活力。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尝到甜头的农民一批又一批回到自己的家乡,投资、创业或就业,满怀信心,共同建设家乡。据统计,2012年至今,仅玉林市回乡投资的新乡贤就有300多人,投资总额超过30亿元。而在整个自治区,已连续两年呈现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现象,许多外出务工人员选择返乡创业就业。

严霜表示,今年,广西启动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继续推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在完成宜居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开启幸福乡村建设;同时,广西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正式成立,将建立立足广西、面向全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技术创新共享平台。

中国文化报2018-12-03

 

 

贵州省文化馆:推进贵州文化“满园争春” 文章下载

贵州省文化馆:推进贵州文化“满园争春”

近年来,省文化馆紧紧围绕“加强文化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文化馆公共文化效能”的工作要求,以积极发挥引领性、示范性建设作用为核心,扎实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着力提高省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使贵州群众文化万紫千红。

省文化馆扎实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着力提高省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使贵州群众文化万紫千红。图为市民参观剪纸艺术作品。(省文化馆 供图)

多彩活动惠群众

6月8日,省文化馆承办的“全省第二届剪纸艺术大赛暨优秀作品展”开幕,期间共展出获奖作品90余幅,省内外剪纸艺术家作品50余幅,为广大市民带来了一场艺术盛宴。

“通过本次剪纸大赛暨优秀作品展,进一步推动贵州省剪纸人才队伍的蓬勃发展,同时让观众在欣赏、回味、感悟中传递正能量,提升贵州文化自信。”省文化馆馆长郭伟说。

近年来,省文化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全省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大力推进了多彩贵州民族特色强省建设。

大力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已成为省文化馆工作常态。省文化馆赴惠水濛江明田村、高峰镇狗场村等地,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演出活动,将文化惠民演出送至基层,服务广大群众;辗转行程6000多公里,历经3个多月,前往我省多地开展“学习十九大精神 助力脱贫攻坚——送欢乐到基层文艺巡演活动”,吸引了大量群众参与;与贵阳市省府路小学、达德小学合作,定期走进课堂举办“民族文化大课堂”系列活动,让孩子们“零距离”感受文化魅力……

大力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已成为省文化馆的工作常态。图为省文化馆“民族文化大课堂”走进贵阳市达德小学,学生们在学做衍纸作品。(省文化馆 供图)

同时,为全面回顾我党40年来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今年以来,省文化馆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举办全省合唱展演、中华经典朗诵大赛、广场舞展演等系列文化活动,以文化艺术的形式展示我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辉煌成果。

此外,省文化馆积极开展省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前往内蒙古、宁夏、天津等地参加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之五省市区群众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巡回展,并积极参加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春雨工程”——陕西省西安市文化志愿者贵州行、贵州省文化志愿者赴海南农民画展等活动。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搭建我省与外省的文化交流与学习平台,不仅提高了我省文化工作者创作创新能力,还促进本土文化元素和外来文化元素的融合。”郭伟说。

文化培训强素质

7月23日至27日,贵州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培训班在盘州市开班,200余名学员认真听取专家授课,并以座谈形式交流学习心得。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了利用互联网推广公共文化服务的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把所学用于实践,推动我省基层文化繁荣发展。”学员们纷纷表示。

今年,省文化馆通过“纵向交流”、“横向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省文化馆基层文化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为我省培养了急需紧缺的基层文化从业人才,使他们在基层培训工作中承担起了重要的师资骨干作用。

4月9日至12日,“多彩贵州·激情广场”贵州省第四届群众广场舞大赛暨理论及编导培训班在贵州省文化馆开班。培训班邀请了国内舞蹈专家授课,来自全省各地140余位优秀基层舞蹈文艺骨干参加培训;

9月10日至14日,贵州省文化馆美术书法摄影部油画培训班在仁怀市三合镇开班,来自全省各州、市文化馆的美术干部60余人,深入到当地进行采风创作;

……

同时,省文化馆深入推进群众公益文化培训工作,针对基层业余人员文化培训工作特点,加强舞蹈、音乐、戏曲曲艺、摄影赏析等培训内容,增加群众文艺知识积累,提高群众综合素质。

省文化馆组织省内戏剧曲艺专家赴惠水县、安顺市、凤冈县等地进行授课,开展“戏剧、曲艺、诵读”培训活动;

积极开展基层阵地文化帮扶培训。目前,全省已开办织金示范点舞蹈培训班、独山示范点舞蹈培训班等,授牌三合镇油画写生基地;

开设成人舞蹈培训班、二胡培训班、农民工子女舞蹈班等,定期为广大群众提供舞蹈、音乐、美术、摄影等免费培训。广大文艺爱好者受益匪浅,反响热烈。

数字手段提效能

省文化馆力争让文化惠及更多群众,给百姓送去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以“数字文化馆”建设为抓手,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提供便捷高效服务,成效显著。

省文化馆积极完善贵州省数字文化馆多层级总分馆平台建设。着手建设以省级馆为枢纽馆、市(州)级馆为区域馆、县级馆为服务总馆、乡镇(街道)文化站为服务分馆、村(社区)为服务网点的全省文化馆站联盟。并草拟了《关于在全省推进数字文化馆总分馆建设的意见》(草案),拟订了《贵州省数字文化馆总分馆云平台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对接实施方案》,旨在全省各级文化馆站推广应用数字文化建设与服务工作。

为配合多彩贵州文化云工作,从筹备到上线以来,省文化馆按时上传和拷贝各类信息、视频,并配合多彩贵州文化云开展“曲苑艺坛”相声专场演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放歌新时代 筑梦新征程”合唱展演活动的数字化网络直播。

此外,在数字多媒体体验建设方面,省文化馆大厅安装了朗读亭、智能书法台等数字文化馆多媒体服务体验空间设备;在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上,制作了“黔籍艺术家”系列专题片。

省文化馆以“数字文化馆”建设为抓手,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图为省文化馆大厅里安装的朗读亭、智能书法台等数字文化馆多媒体服务体验空间设备。(省文化馆 供图)

省文化馆建设数字文化馆,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造面向全省各级文化馆的综合服务系统,建设网络化数字文化馆综合管理体系。“构建全省文化馆网络化数字管理服务体系,有效整合省、市(州)、县文化馆(站)管理和服务需求,弥补基层文化馆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运营经费不足、设施设备相对陈旧的缺陷,积极探索解决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发展平台,极力满足公众“我想要知道”“我想要服务”“我想要空间”“我想要互动”等方面的需求,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惠民。”郭伟说。

当代先锋网2018-11-29

 

 

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文章下载

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近日,市政协相关委室和部分市政协委员围绕“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主题,既赴贵州省毕节市考察学习,又深入我市相关区县9个乡(镇)共15个村(社区)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总体情况及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狠抓基层文化建设,全市建成文化馆6个、图书馆6个、美术馆2个、博物馆(纪念馆)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城市街道文化服务中心)194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29个,全市2581个文化馆(站、室、中心)均已免费开放。全市共组建群众文化队伍267支,年均开展群众文化辅导活动1500余场次。我市被授予“中国石刻艺术之乡”,巴州区被授予“中国曲艺之乡”,平昌县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四川扬琴《守望》荣获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四川清音《中华医药》《竹颂》等获国家、省级“群星奖”大奖。廉政川剧《挂印知县》、大型曲艺剧《望红台》先后在北京、天津成功展演。恩阳镇、白衣镇成功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基层文化阵地及设施建设参差不齐。乡镇综合文化站存在阵地被挤占、设备被挪用、人员被抽调等现象。近几年,全市虽基本解决了贫困村文化室建设资金,但非贫困村和社区由于无项目支持,其文化设施投入较少,建设标准较低,有的村(社区)甚至没有专门的文化活动室。村文化志愿者由于补助太低(贵州省毕节市为每人每月不少于800元,我市为每人每年1200元),大都由村社干部兼任,因其事务繁忙,几乎无暇组织开展文化活动,许多乡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由于图书购买经费仅靠上级新闻出版部门安排,致使农家书屋图书更新不及时、供需不对路。

二是基层文化人才及队伍建设青黄不接。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少,老龄化现象突出,中青年人才缺乏,招引困难。文化遗产保护、文艺创作、文化管理、文化辅导、节目主持等专业人才严重断档,文化领军人才极度匮乏,既难以招引,又难以留住。乡镇综合文化站承担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建设、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等职责。但目前我市部分乡镇文化专干业务不熟、能力太差,有的被挪作他用、专干不专,致使基层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三是基层文化服务及产业培育缺乏生机。贵州省毕节市每年实施文化惠民“四送六进”活动12000余场,市级财政每年投入250万元购买文化服务,实施“百场演艺下乡”工程,全市塑造乡村特色文化活动产品266个。我市基层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内容单薄、形式单一、效能较差,特别是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存在着“不开门、不见人、没经费、没活动、没服务”等现象。基层文化阵地的凝聚力、向心力不强,一些村未能有效组织群众开展各类活动。村文化室虽然建起了,有的还建得不错,但大都未能充分发挥其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引领群众、教化群众的综合效能。即使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也不太适合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参与,缺乏针对性、适用性,更缺乏吸引力和生命力。基层文化阵地、文化设施的服务效能较低,亟待提升。全市乡村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谋划,文化产业规模小、档次低,发展后劲不足,缺乏亮点和精品,缺乏对农民群众脱贫奔康的引领和支撑。

三、基层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

(一)坚持文化建设与产业振兴相结合。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没有产业振兴,文化振兴难以支撑,难以持续。实现文化建设与产业振兴相结合,很有必要创新基层文化管理机制,不断探索完善条块结合、条块共管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模式,试点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作为文化管家承包管理乡镇综合文化站、城市街道(社区)文化服务中心。通过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理事会,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产业振兴融合发展、协调发展。让文化与农业融合,吸引农民投身文化建设。可重点打造南江正直七彩林业那样的特色农业产业,植入文化元素,挖掘文化内涵,开展文化活动,助推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农特产品销售持续发展,吸引群众参与,实现增收富民,激发乡村经济活力。让文化与旅游融合,吸引游客参与文化建设。真正把文化当作旅游的灵魂来建设。可重点抓好平昌西兴镇皇家山翻山铰子传习所那样的乡村文旅示范带建设,引领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旅游设施建设。可持续举办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办节、农民增收,凝聚人气、拉动消费、促进发展。让文化与商业融合,吸引企业支持文化建设。可持续举办云顶茶文化旅游节、南江正直大酥肉节、恩阳柳林镇罐子沟荷花节等文化活动,以文化活动促进商业繁荣,既汇聚企业商业人气,又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二)坚持文化建设与乡村治理相结合。一方面,积极促进乡村治理。学习借鉴贵州省毕节市设置“新时代农(居)民讲习所”的办法,充分发挥乡(镇)、村(社区)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的作用,办好“农民夜校”和“晏阳初讲堂”“道德讲堂”,采取开设专题讲座、印发宣传资料、制作宣传展板等方式,加强法律法规特别是依法治村、民主管村、科技兴村政策法规和乡规民约的宣传讲习,让乡(镇)、村(社区)文化活动与法治建设相结合,让村(居)民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守法。另一方面,有效推进依法治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稳妥推进文化馆(站)、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理事会改革,逐步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认真实施《巴中市红军文物保护条例》,积极推进《巴中市石窟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早日出台《巴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不断健全地方文化法规体系,力求使基层文化建设与管理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三)坚持文化建设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坚持精神家园与物质家园同建,按照“一馆一品”“一乡(镇)一特”思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提升“秦巴大讲堂”“水乡大舞台”“美丽乡村·幸福有我”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围绕“巴文化中心””川陕苏区首府”“晏阳初故里”,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创作生产一批展示巴中文化形象、传承巴人精神、具有巴山情怀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支持川剧、四川清音、皮影戏、四川扬琴等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大力开展地方戏曲进乡村进校园、优秀地方文艺作品巡演、全民阅读、全民健身、全民守法等活动,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推动基层文明创建工作落地落实落细。

(四)坚持文化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着力以文化人,引导群众增强脱贫信心。深入挖掘各地独具特色的乡贤文化、名人文化、励志文化,因地制宜建设村史馆(农耕文化博物馆),指导建立村规民约,千方百计增强群众战胜贫困、脱贫奔康的信心和决心,增添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摘穷帽不罢休的干劲和定力。着力以文补短,帮助基层做实脱贫硬件。实施好文化精准扶贫项目,按照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加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着力以文化愚,激励基层增强发展活力。发挥好贫困村文化室等基层文化扶贫项目作用,积极推动文化惠民专项行动,做到书报全民读、演出人人看、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电影月月放,持续增强基层脱贫奔康的生机与活力。着力以文兴旅,促进文旅融合协调发展。坚持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文旅资源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新动能,提升文化产业支撑力。实施“文化+”工程,立足“山水”“洞天”“红色”“人文”“康养”等五大要素,全力打造“山水画廊·秀美巴中”这块“金字招牌”,着力促进文化与旅游、商务、教育、体育、农业深度融合发展,以特色文化串联景点景区、特色文化小镇、旅游精品线路,提升红色文化、农耕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品位,增强文化体验性和吸引力,打造“川陕苏区特色文化旅游区”和“特色乡村旅游聚集区”,为脱贫奔康奠定坚实基础。

巴中日报2018-11-30

 

 

赣州市推进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纪实 文章下载

赣州市推进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纪实

“客家摇篮”赣南,是世界上最大的客家文化分布区,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遗产,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客家社会形态、地道的客家方言、古老的客家民居、淳朴的客家风情、精湛的客家技艺及丰富的人文景观,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特色鲜明。然而,长期以来,受资金、人才、场地等方面条件制约,许多文化遗产出现青黄不接、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部分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濒危情况。如何保护并传承赣南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借振兴发展之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了摆在赣南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考题。

2013年1月,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赣州客家文化的保护上升到国家层面,是第15个获批设立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自此,我市全面启动保护区规划编制及建设,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传统客家文化进行深入调研、挖掘整理,开展抢救性保护,并创作编排出大批优秀的文艺精品,让客家文化大放异彩。2017年1月,《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获批实施后,我市坚持以规划为总纲,牢固树立“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理念,客家文化保护工作实现由以项目、局部、个体为主,向整体、全面、全民为主的方式转变,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赣南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日益繁华。

保护,传统文化重现光彩

近日,江西省灯彩展演活动比赛在石城县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包括石城县2支代表队在内的省内13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将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精品灯彩节目呈现给观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尽千余年浮沉的石城灯彩这一民间艺术奇葩,经系统的挖掘、整理与创新,在新时代又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国家级非遗石城灯彩。

动听的兴国山歌、欢快的于都唢呐、原生态的赣南采茶戏……今年以来,除石城灯彩外,独具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项目在我市各地轮番登场,客家民俗文化表演精彩纷呈,系列非遗项目在传承中绽放光彩——

今年2月开幕的文化惠民周活动好戏连台,创意草编、客家织带、瓷板画等民间工艺精粹轮番登场,九层皮制作、糖画、南安烫皮画、萝卜饺等现场制作的各地美食,让观众们既饱眼福又饱口福。

6月,“多彩非遗美好生活——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在省美术馆举办,在“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展厅,独具特色的会昌藤器、上犹手工榨油、大余锡制品、崇义竹乐等非遗项目,让游客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

2017年以来,以往散落于赣南民间,名不见经传的音乐、民俗、工艺、器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走入百姓视线,成了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在不同的平台上重现风采,这得益于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国家级战略的有效实施。2017年1月,《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获批实施,我市文化广电系统牢固树立“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理念,坚持以《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为总纲,开展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的挖掘、筛选、整理和保护工作,使赣南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集客家文化精髓和赣南非遗精华于一体的大型赣南民俗音画《客家儿郎》。

我市以编制保护区总体规划为契机,在全市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调查。2014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各类田野调查200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45次,走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080人(次),重点调查了60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挖掘筛选了220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普查的基础上,系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理完善工作,对非遗项目实施分级保护;对普查成果建立档案,实行数字化、网络化、规范化管理,为后续保护、发展、利用提供资料依据及操作平台。同时,开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试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采茶戏代表性传承人陈宾茂进行了抢救性记录资料录制,并为其撰写个人纪事,在全市宣传推广。

对整理后具备条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遴选最具典型性、有更高价值的项目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升保护层级。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项、省级96项、市级165项、县级556项。同时,建立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体系,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75人、市级192人、县级336人。

传承,全民参与守护“国宝”

曾经,赣南采茶戏动听的曲调回荡在赣州城乡大地,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而今,经过400多年的磨砺与沉淀,原生态的乡土小戏又重回舞台,成了赣南地区最响亮的文化名片,最具乡土气息的文化奇葩,在传承、保护、创新中绽放出新的光芒。

赣南采茶戏源远流长,是集客家文化之大成的一种地方剧种,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赣南采茶戏的振兴,离不开我市对赣南采茶戏艺术保护工作的层层推进,离不开一代代从艺人员的深情守护。近年来,我市就如何传承保护、振兴发展非遗项目做出了积极探索,努力营造全民了解、全民感受、全民保护的良好氛围,取得了突出成效。

2015年3月,我市制定出台了《赣南采茶戏振兴工程实施意见》,大力推进实施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创新工程。积极壮大采茶戏专业院团,全市现有市、县两级专业采茶歌舞院团19个,演职人员600余人,每年演出采茶戏3000场以上。赣南采茶歌舞剧院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被列为“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重点院团,曾两次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此外,为推进采茶戏文化交流共享,近年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举办了赣南采茶(现代)小戏展评、采茶小戏剧本创作征集大赛、“我来演采茶”电视大赛等活动,发动全民参与采茶戏传承与保护。

中国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赣州展厅。

全面加大采茶戏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充实赣南采茶戏后备力量。从2007年起,由政府买单,在本市大中专院校设立专门的采茶戏表演班,定向培养赣南采茶戏表演专业人才,共录取学生145名。今年起,又在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立赣南采茶戏表演大专班,连续五年每年定向培养40至60名五年制赣南采茶戏表演专业学生。继续开展“名师高徒”活动,发挥老艺术家的“传帮带”作用,大力选拔和培养后备人才。建立中长期人才培养计划,设立院团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分批次举办培训班,对专业技术人才、现代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进行培训。同时,对传统剧目进行复排提升,在注重传统内容的完整性基础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现代元素,使经典剧目焕发出时代的气息,多个经典、大型采茶戏在赣南红土地涌现。

对采茶戏的传承保护,是我市推进非遗项目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通过建设传承基地、创建“艺术之乡”等措施,全面开展客家文化传承与保护。至今,我市已建成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研究基地,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承、传播基地,9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承、传播基地。兴国(山歌)、于都(唢呐)、安远(采茶戏)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6个乡镇入选“江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时,按照“宜文则文,宜古则古,宜绿则绿,宜红则红”的原则,体现群众意愿,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新村。如:龙南、定南依托客家围屋,打造一批客家文化新村,瑞金、于都依托红色资源,打造了一批红色文化新村;崇义县依托客家梯田资源创建了上堡戏剧村。

此外,我市各县(市、区)层层推进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于都唢呐“公婆吹”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该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大型普查,以最大力度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于都唢呐在民间重新活跃起来,共有唢呐乐队800多个,唢呐乐手2000多人。同时,成立“红娃唢呐艺术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开设于都唢呐“公婆吹”的传承教学课程,让极具地方特色的“国宝”走进寻常百姓家。

创新,民间艺术精彩纷呈

“哎呀嘞……”2018年10月10日,嘹亮的兴国山歌,唱响了第十一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开幕式。当天,为期六天的第十一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民歌)初评在兴国县体育中心开幕,这是江西省首次迎来中国民间艺术节,也是我国民间文艺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传统民族民间文艺交流活动,来自江西及河北等22个省、市、自治区,汉、回、壮、满、维吾尔、蒙古族等民族的多支民歌队伍参与表演。

当天,第十届兴国山歌艺术节、第二届“四星望月”美食旅游节同时拉开帷幕。热气腾腾的“四星望月”等传统美食、朗朗上口的兴国山歌、独具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博览会等活动轮番上演,吸引了数万群众前来参与。

2006年,兴国山歌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兴国县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兴国山歌普查,整理出版了《兴国山歌选》等书籍,并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让兴国山歌传唱四方。近年来,经不断创新创作,兴国县大量艺术作品获中央、省、市级文艺大奖。大型山歌剧《女人河》荣获江西省第四届玉茗花戏剧节创作一等奖;大型山歌戏《山歌情》获“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文华大奖”和中国文联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

对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创新,让亘古的山歌散发出时代的光彩,让革命时代的美食成为地方旅游文化的一大名片。除兴国山歌外,散落在我市各地的传统戏曲和民间工艺等文化瑰宝,都在传承保护中得到很好的创新和加工,为民间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价值,让非遗真正贴近生活、贴近时代。

客家瓷画曾经是与客家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艺术,伴随着客家人婚嫁、乔迁、丧葬等重大的生活场合出现,自清中期兴起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近年来,由客家瓷画传承人蒋洪亮创作的“赣州八景”系列客家瓷画灯具、茶具,经贴花量产烧制后,因价格适中、地域特色明显,受到市场的热捧。很多非遗产品因工艺复杂难以量产,制作时间长、产量低,而且价格不够亲民,不利于传承推广。为让传统工艺产品走入平常百姓家,蒋洪亮做出了大胆的尝试,通过两条路线推广非遗工艺:私人订制与复制生产,前者面对高端客户手绘订制瓷画,价格更高;后者则由他设计创作后量产烧制,价格适中,也为大众消费者所接受。

除此以外,赣县东河戏、上犹寺下车马灯、会昌藤器制作、信丰小河锡壶等传统戏曲和民间工艺,都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的光彩。

在此基础上,我市积极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如“百姓大舞台 大家一起来”“文化惠民周”等文化品牌。提升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美术馆的展览展示水平,丰富免费开放内容,并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举办民俗展演展示,使群众文化活动的特质更加鲜明、丰富多彩。此外,打造了大批文艺精品,让传统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如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的合唱《长征组歌》获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兴国县山歌剧《老镜子》、会昌县采茶小戏《畲山情歌》、南康区采茶小戏《富民桥》、安远县采茶小戏《圆梦九龙山》等等,均获国家级或省级奖项。

百家号2018-12-4

 

 

春风化雨四十年 文化惠民遍地花 文章下载

春风化雨四十年 文化惠民遍地花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砥砺奋进,40年成就辉煌。40年来,我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阔步迈进,综合实力逐步增强,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发展中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血脉,是衡量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尺度。春风化雨四十年,从基本解决温饱到丰富文化生活的转变,我市的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文化繁荣发展,文化惠民遍地生花。

“戏曲之乡”实现新突破

正在人们普遍关注乡音乡情及乡愁的当下,我市早已拥有了代表地域文化的符号——“戏曲之乡”。这一文化标识的确立,在凸显地域文化面貌独特性的同时,也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为这座城市接下来的文化发展铺垫了必要而又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为戏曲文化带来了发展机遇,给古老的戏曲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任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的苏本栋,长期从事戏曲、曲艺的创作和研究,为繁荣地方戏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我市戏曲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回忆起我市戏曲事业的发展,苏本栋如是说。

2012年,我市顺利完成了对所属国有文艺院团的全面改革,菏泽市戏剧院正式更名为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同时在院团内部完善了业绩考核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和用人机制,激发其内在活力和创造力,在新剧目创排、惠民演出、剧种传承保护等方面成果丰硕,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濒危剧种传承保护模式——“依团代传”,荣获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依团代传”解决了大弦子戏有剧种无剧团、有技艺无人传的难题,培养了翟玉省、宋秀红等一批掌握大弦子戏技艺的中青年戏曲人才,并相继恢复了大弦子戏传统经典剧目《两架山》和《金麒麟》。其中,《两架山》应邀参加“中国戏曲节2016”,于2016年7月15日晚在香港大会堂剧院进行了专场演出。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新创、移植、改编剧本100余个,在全国和省级各类戏剧表演、汇演、邀请赛和艺术节评奖活动中,获得270余个奖项。山东梆子大型现代戏《山东汉子》获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并于2004年10月晋京参加建国55周年献礼演出,2008年11月在国家大剧院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现实题材优秀剧目展演。山东梆子大型现代戏《古城女人》荣获第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跑旱船》《南国之春》《爱心家园》《乡魂》《分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退彩礼》《跑旱船》入选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2016年7月,我市地方戏曲应邀赴港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是建国以来菏泽地方戏曲第一次走进香港,也是香港“中国戏曲节”首次邀请地市级剧团参演。《两架山》《金麒麟》《大汉英后》《跑旱船》《春秋商圣》《草根大师》等十余部剧目入选山东省“4+1”工程。2017年4月份,牡丹区获评“中国曲艺之乡。2017年12月30日,《跑旱船》参加了由中宣部、文化部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2017年新年戏曲晚会,习近平总书记等七名中央政治局常委与首都千名观众一起观看了演出。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广大艺术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依托“戏曲之乡”的丰厚底蕴,创作了一批批具有菏泽特色的精品力作,为群众送上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动了“戏曲之乡”实现新突破,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也把菏泽推向广阔的大舞台,让“戏曲之乡”彻底走出了家门,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

家门口乐享艺术盛宴

10月22日至31日,花城戏韵唱盛世——菏泽地方戏曲传统经典惠民演出活动在菏泽大剧院举行,枣梆《蝴蝶杯》《天波楼》,山东梆子 《老羊山》《贺后骂殿》等10场传统经典戏曲轮番上演,市民争相领票观看演出,场场座无虚席。

“这几天我可真是过足了 ‘戏瘾’,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多精彩的剧目。曲艺家们把文艺送到群众身边,为大家呈现了一场难得一见的艺术盛宴,观众们都高兴极了。”连续几天到大剧院看戏的市民李宝军对活动连连称赞。

今年入秋,我市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第五届中国菏泽艺术节暨菏泽市 “文艺惠万家”系列活动,涵盖舞台演出、艺术展览、精品赛事、学术交流、县区风采五大版块,共计58项艺术活动,让市民过足了“文化瘾”。去年牡丹绽放时节,第五届“中国梦·牡丹行”大型公益演唱会在牡丹区委广场举行,众多知名演艺明星及戏曲明星为市民奉上一场饕餮视听盛宴。2015年10月20日晚,演武楼内人声鼎沸、荧光挥舞,一场大型文艺汇演在此举行,乐坛常青树“情歌王子”齐秦倾情献唱,现场观众兴奋不已……

进入新世纪后,全市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截至2017年底,全市先后举办18届大型广场文艺展演、9届农村文化艺术节、13届“牡丹杯”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4届戏曲节、3届戏曲迎春过大年、9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先后创设免费服务特色品牌160多个。随着文化民生实事的持续推进,城乡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至2018年,全市共组织送戏下乡20000余场,免费放映农村公益电影52万余场,组织获奖剧节目巡回展演1000余场次,培训基层文艺骨干4万余人次。村级文艺团体实现全覆盖,招募各类文化志愿者10000余名、团体300余支。市文广新局两次被省委宣传部授予送文化下乡先进单位,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授予送戏下乡先进单位,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荣获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居民在家门口便可观赏各类文艺演出,是菏泽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大餐的缩影。40年来,我市立足经济实力扎实攀升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繁荣文化艺术事业,努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在菏泽,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四季不断,城乡居民共享着改革发展的成果。

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百姓获得感

一个充盈书香的城市,才是一个富有精神气质的城市,才是一个富有文化魅力的城市。市图书馆则积淀着这座城市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眼前的这座建筑,虽然没有大城市图书馆优雅的阅读环境和丰富的藏书量,但它的存在,也让菏泽人民受益良多。自2014年市图书馆正式免费开放以来,就结束了菏泽没有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历史,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打造了无障碍、零门槛、全免费、全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到图书馆去!”已成为广大市民一种时尚的文化生活方式。

今年50多岁的赵大爷,家住市区牡丹新城,退休后喜欢研究诗词,每天开车来市图书馆,一呆就是一整天。“退休后闲了下来,市图书馆建好后,现在最享受的一件事情就是每天在这里摘录喜欢的诗词,有灵感的时候就写写诗、作作词。”赵大爷说,市图书馆经常举办尼山书院国学讲座、曹州大讲堂、书画艺术展览等各式各样的公益文化活动,使其日益成为广大人民喜爱的文化殿堂。

图书的丰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文化设施的落成也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现在,村里不光有硬化的活动场地,而且还配备了健身器材、音响设备,我们跳广场舞越来越起劲了!”从尘土飞扬的简易型文化广场一路跳过来的单县高老家乡许楼村村民许友菊深有感触,“农闲时候,大家都来活动活动身板,开春才能干好农活。我们就盼着有个好场地,现在都实现了。”如今,村村有了文化广场,老百姓的锣鼓可以随时敲,歌可以随时唱,舞蹈、秧歌可以随时跳。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城乡文化设施从无到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批大型标志性文化设施先后建成,城乡“15—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建成,为我市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载体和平台基础。截至2018年10月,全市共建有国有博物馆13个、文化馆10个、图书馆10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581个、农家书屋4200余家、乡村记忆博物馆10个、乡村儒学讲堂3000余个,城市数字影院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实现了全市覆盖。广电盲村成为历史,全市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公益电影实现标准化放映。自2008年起,全市国有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实现对外免费开放,自2011年起,全市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全部实现对外免费开放。至今,我市公益性文化单位已全部实现对外免费开放,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激发了民众参与公共文化的热情,百姓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

非遗是城市的“根与魂”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各级名录体系逐步健全。

我市是“非遗大市”,自2005年全面启动普查、申报工作以来,截至目前,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名录项目分别达到31项、93项、241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别达到22人、73人、362人,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3位,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已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2013年,我市申报的曹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评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潍坊潍水生态保护实验区之后第二个以市域为单位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市共有各类非遗保护、管理、科研、收藏机构40个,建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馆)78处,建有牡丹区穆李非遗生态小镇等1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小镇。鄄城砖塑、大弦子戏等一批濒危项目得到抢救性保护和有效传承。大弦子戏“依团代传”保护模式、山东琴书在菏泽学院的创新教学模式被省文化厅在全省推广,并获评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大亮点工作。“曹州非遗大讲堂”系列非遗讲座、振兴传统工艺花冠酒酿造技艺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被分别评为2015年、2016年度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亮点工作。王凤云、樊庆斌等获评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佳传承人。鄄城县“精一坊”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花冠集团酿酒股份有限公司等5个企业被评选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了花冠集团等10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众多优秀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走出菏泽、走出山东、走出国门,多次赴瑞士、法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变化,菏泽的文化事业正在蓬勃发展;菏泽,正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演绎着新时代改革故事;全市人民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乐享文化惠民成果,让文化自信洋溢在每一个菏泽百姓的脸上。

菏泽日报2018-12-4

 

 

成都公共文化服务探索三方共赢 文章下载

成都公共文化服务探索三方共赢

11月25日,由四川省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第二届公共文化服务超市在成都市文化馆落幕。在为期两天的活动时间里,89家参展企业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产品进行现场展示和推介。借助公共文化服务超市平台,成都在一步步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菜单”。

周末两天,家住成都金堂县的市民张崇喜往成都市文化馆跑得很勤。“没想到文化产品和服务也能搬上‘货架’交易,就像平时在超市挑选商品一样,很方便。”张崇喜说,本次活动最吸引他的是可以在线上向政府推荐自己喜欢的文化产品或项目。最终,他在线上推选了成都前进歌舞团的系列惠民节目。“希望他们能到金堂来演出。”张崇喜说。

一直以来,政府主导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的“剪刀差”不时出现。为此,成都市于2015年推出公共文化服务超市,旨在以“超市化”供应、“菜单式”服务的方式,在政府、社会力量、群众三者之间搭建起高效、便捷、规范的采购服务平台。本次活动为了吸引社会公众广泛参与,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推介模式。市民在超市现场了解项目和产品的同时,可以通过手机随时点选自己喜欢的服务和产品,政府将市民的需求和喜好作为重要参考进行“买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惠民,也让优质的公共文化项目和产品找到“用武之地”。

在成都市第二届公共文化服务超市“最受欢迎产品排名TOP10榜单”发布时段,现场参展人数超过6000人,线上、线下共计1.1万余人参与“最受欢迎产品”投票。其中,“群众最喜爱产品”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数字公共文化服务、文艺演出和文艺创作,在“产品供应量”中排名前三类的产品分别是文创产品、文艺演出和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市民需求和产品供应显示出较强的一致性。

同样作为需求方的政府机构也希望借助超市平台寻找到更多有创意、有思路、有技术的高性价比社会企业。成都市锦江区文化馆正在着力推动总分馆制和“一楼文化”建设,馆长张洪波在本届超市活动中被四川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壁画板等产品吸引了。他说:“借助数字化设备既可以使有限的场馆空间承载更丰富的文化信息,也可以应用在我们的‘一楼文化’建设中,更便捷、及时地宣传最新文化动态。”

作为参展方,成都灵感工厂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负责人芶妍表示,此次公司选取了非常有成都特色的文创产品进行展示,融合了成都美食、美景、人文等元素。“公共文化服务超市不仅让我们的产品为更多人所知,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公共文化发展政策,通过与政府、公众、同行的沟通,获得了更清晰的发展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本土资源,本次活动还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10个省市的296家单位(企业)报名参加,共有313家供应企业参加了公共文化服务超市线上展,一大批丰富的文化项目和服务、产品供采购方和市民查阅、点选。

中国文化报2018-11-28

 

 

传承京都古韵之风的嵯峨岚山文化馆 文章下载

传承京都古韵之风的嵯峨岚山文化馆

山气巃嵸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楚辞·淮南小山》用“嵯峨”形容山势陡峭,错落有致。这里春天有樱,秋天赏枫,依山傍水,美不胜收…….。

位于京都西郊,包含号称京都第一名胜的岚山和嵯峨野,两地以横跨川上的渡月桥相联,合而为“岚山嵯峨野”。自8世纪,自日本首都从奈良迁至京都以来,这里便是皇室、贵族们春日赏樱、秋日赏枫、川上游船的美景胜地。“岚山嵯峨野”有很多古庵古寺,其珍藏颇多,很多都是日本的国宝或重要文化财产。而嵯峨岚山文化馆将“岚山嵯峨”艺术风雅之魂代代传承至今,成为窥见“岚山嵯峨”古韵之钥。

沿着大堰川游客们可闲庭信步地走进嵯峨岚山文化馆,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嵯峨岚山和京都相关的的艺术和历史。馆内1楼设“常设展”有介绍汇集了日本七百年100首和歌,广为流传的和歌集“百人一首”的历史和魅力。2楼设有以自古贵族和文人墨客喜爱的与岚山嵯峨相关的绘画、俳句、和歌为主题的展览。在足足有194.4平米之大的空间里不但能悠闲自在地欣赏传承至今的古韵画作,沉浸在博物馆的绝美景色中,而且还能享受博物馆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精致点心及小食。

1楼的常设展示室的“小仓百人一首”是由歌圣藤原定家在小仓山的山庄创作而得名。在江户时代,还被制成了“歌留多”即纸牌在民间流传。特别是作为新年的游戏,一直受到民间的欢迎,代代传诵,家喻户晓。千百年来对日本民族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意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能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百人一首”作者所营造的玄妙的诗的境界,展馆展示了100个分别与诗歌相对应的“歌仙人偶”,在臧品解说地同时更深刻领略其精髓之妙。同时,展馆还设立了英文字幕的影视角,还可以通过视频再度了解“小仓百人一首”的人文历史。

2楼的主题展室陈列着不同主题的精美画作。阳光从拉窗和天窗中洒落,展示室外的长廊上随着四季更替,岚山和大堰川的景色会更迭变幻,就让人置身于艺术与自然,古韵与现代融汇交织之中,也成为了“网红打卡”之地。

岚山之韵,嵯峨野之风,古来有之,延绵至今。嵯峨岚山文化馆作为岚山嵯峨的风雅之钥矗立于今,向我们展示了古风之韵,自然与艺术之美。作为京都之行的压轴大戏也是不容错过之地。

中国旅游新闻网2018-11-29

 

 

传统文化温润人心 莆田多地用创意活动点亮生活之美 文章下载

传统文化温润人心 莆田多地用创意活动"点"亮生活之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为讲好传统文化故事,带领更多人领略传统文化之美,莆田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开展一系列创意缤纷的文化活动,引导当地人礼敬传统文化,在亲身参与中让文化温润心灵,引发情感共鸣,滋养一方文明。

莆阳书房办中国结编织活动 绳结间尽显传统艺术之美

莆阳书房办中国结编织活动向书房所在的社区居民推广传统民间艺术。

中国结作为我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以其精致的造型、美好的寓意深受大众喜爱。11月29日晚,莆田莆阳书房联合一方手作举办中国结编织免费体验活动,向书房所在的社区居民推广这项传统民间艺术。

在三清殿活动现场,记者看到,30多位学员里,有附近的居民带着孩子,也有不少热爱传统艺术的女学生结伴前来。

室内,现场授课的大李老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中国结的寓意、来历和做法。中国结包括双钱结、纽扣结、琵琶结、团锦结、十字结、吉祥结等十多种结式,不同中国结的寓意也不同,但都有“团圆温馨、福寿安康”之意。编织一枚中国结,需要用到塑料板、剪刀、镊子、大头针以及五彩丝线和流苏吊坠等材料。

现场学习编织的是最经典的十字结和吉祥结。完成一枚吉祥结需要14个步骤,用到12枚大头针固定,采用双线并绕的方式进行。而十字结的编织手法则更为直观易学,只见学员们紧跟着大李老师,手指翻飞间,以红绳勾勒出曼妙复杂的曲线,很快,精致的十字中国结便见了型。

带着女儿同来的市民蔡女士说:“我很喜欢这个活动,能够让大人孩子一同接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边学习传统手工活,一边也享受一下三清殿内难得的清静安逸。”

“举办这场公益活动,想让大家在这生活方式急速改变的时代感受到中国传统手工艺之美,助力古典文化传承。”活动负责人表示,学员们自己亲手编织中国结,可将其带回家中装饰,也可以送给亲朋好友,传递美好祝福。

莆田市博物馆举行百人汉服活动普及汉文化

莆田汉服联盟成员身着汉服走秀

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1月下旬,莆田市博物馆携手莆田汉服联盟,举办“汉服运动十五周年”纪念出行活动暨莆田市首届“汉服节”。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名汉服同袍现场展示汉服、普及汉文化知识。

当天,活动现场广袖飘飘,衣裾渺渺,百名汉服同袍以自身穿着的汉服进行宣传,介绍汉服知识,让市民了解“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於衣冠,达于博远”,感悟中国传统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古筝演奏、方言吟诵、汉舞展现等节目,再配合莆田市博物馆浓厚的文化氛围,以文明的方式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让传承千年的汉服文化“不忘初心,与子偕行”。千年诗韵,余音绕梁,观众仿佛穿越回古代,纷纷赞叹汉服的精美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据介绍,汉服运动于2002年在网络上悄然兴起。此后,全球各地的汉服同袍约定每年的11月22日着汉服上街,弘扬汉文化。目前,莆田市汉服同袍有500多人。此次来参加活动的汉服同袍来自各行各业,不仅有20多岁的年轻人,还有两鬓斑白的老人以及中年人。其中,年龄最大的要属莆田方言研究会的林春明。他说,汉服和方言一样,都代表一种古老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每个人都有责任将其传承下去。看到活动反响热烈,他对汉服文化的传承就更有信心和动力了。

妙!莆田大学生手绘妈祖文化建筑 助力非遗传承

莆田学院开展妈祖文化建筑手绘比赛

11月27日下午,来自莆田学院的16名师生在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懿明楼前,开展妈祖文化建筑手绘比赛。该活动由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主办,旨在加深当代大学生对妈祖文化建筑装饰艺术设计的了解,同时提炼妈祖文化建筑装饰艺术设计中的精华,为现代装饰艺术设计、室内陈设设计、建筑景观设计提供丰富元素。

现场,同学们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笔尖迅速跳跃。或是颇有意境的国画,或是靓丽吸睛的水彩画,作品形式新颖,均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昂扬精神面貌与不俗的创造力。这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围观,他们纷纷掏出手机记录下各位同学现场创作的画面。

“妈祖建筑艺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妈祖庙在建筑装饰上繁缛细腻,富丽堂皇,选择了更具有独特风格的石雕艺术,这为我们将来设计作品提供灵感。”获得本次比赛一等奖的林岚媛同学说。

“用无声的语言讲好妈祖故事,这对于更好弘扬妈祖文化,扩大对外影响是十分有益的尝试。”评委朱金水老师这样认为。

据悉,2009年联合国把“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2016年初,全国人大会通过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将妈祖文化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福建日报2018-12-03

 

 

白云区文化馆四举措加强阵地意识形态建设 文章下载

白云区文化馆四举措加强阵地意识形态建设

贵阳市白云区文化馆为国家文化部授予的国家县级二级文化馆,内设多功能排练厅、舞蹈室、器乐声乐排练厅、书画室和非遗展厅。建有白云艺术团,下辖鼓乐团、民乐团等多个馆办艺术团队。

自建馆以来,白云区文化馆坚持正确导向,不断抓好阵地意识形态建设。一是坚持“双百方向”“二为方针”,注重在文艺活动中、 在阵地环境氛围建设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二是在文艺作品创作中贯穿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如原创小品《阿牛哥的心事》歌曲《黔中仙界美丽白云》;三是在文化馆馆舍布置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展墙,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四是在文化活动中 “以人为本”,服务人民,以春风化雨的模式积极引导市民构筑正确的价值理念,发挥文化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力量。

白云区2018-11-22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