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烟台文化发展之路
烟台是中国近代北方最早的开埠城市之一,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由来已久,是著名的京剧码头、文化重镇。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烟台率先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领开放风气之先,以开放的视野发展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文化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初步走上了一条经济文化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路子。本篇从五个阶段陈述繁荣的烟台文化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初期的烟台文化
1978年7月,烟台地区革命委员会文化局改为烟台地区行署文化局,这一变化拉开了烟台市文艺工作拨乱反正的伟大序幕。1983年11月,烟台地区文化局正式改名为烟台市文化局,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强化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做好舆论引导和新形势宣讲,为改革开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烟台对外美术交流活动变得十分活跃。全国各地的书画家开始走出家门,纷纷到各地参观访问、举办展览,一批全国著名书画家来到烟台。1979年9月,由山东省美协原驻会副主席迟宾带领著名书画鉴定大师张伯驹及夫人潘素(山水画家),著名画家周怀民及夫人计燕荪(花鸟画家)一行五人来烟访问、作画并鉴定文物。1980春节期间,举办了烟台地区籍六画家《月是故乡明》书画作品联展,参展的名家有孙其峰、刘宝纯、隋易夫、马龙青、宋新涛、冯凭六人。他们都是首次回家乡办展,引起了轰动,从这以后与家乡的来往日益密切。1981年7月,北京著名花鸟大家许麟庐(蓬莱籍)及北京著名山水大家秦岭云来烟。期间,他们游览烟台一些名胜并作画讲学,使烟台本土画家受益很大。以后许麟庐每年都回烟台看看,他晚年将自己的心血之作及藏品捐赠给烟台市博物馆。除以上所述,还有李苦禅、黄永玉、韩美林、武中奇、于希宁等全国著名书画家来过烟台,给烟台书画界吹来了阵阵暖风,这也为1982年烟台画院的成立做了必不可少的前奏,铺了路。
烟台美术事业借改革开放之风蓬勃发展,各方面因素促成了地委领导作出决策,成立烟台画院。作为全国改革开放之后成立较早的地市级画院,烟台画院在全国的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国各地知名书画家慕名而来,或举办画展,或来访问讲学。1986年初冬,“烟台美术博物馆工程项目”举行动工奠基仪式,1989年底落成。这是烟台有史以来第一座由国家专款投资立项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也是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最早的一处艺术殿堂。
文化艺术创作生产上,体制机制的改革有效推动了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尤其是1982年2月,烟台地区文化局举行全区群众文艺创作会演,3月,烟台地区召开文艺创作会议,在改革开放全面开展之前,描绘了烟台文艺事业发展的美好蓝图,极大地推动了烟台市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工作,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文艺精品。
电影创作上,1980年,掖县、黄县、牟平县、海阳县等制作的11个幻灯片进京为全国文化局长会议放映;牟平县制作的《青蛙夜行记》等幻灯片在全国省市文化局长会议放映;海阳县创作绘制的幻灯片《傲雪红梅》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幻灯调映。烟台地区吕剧团演出的《海盗的女儿》由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故事片在全国放映;荣成县农民袁学强编剧的电影《咱们的牛百岁》享誉全国,获得第七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戏曲创作上,吕剧《双玉蝉》等三部作品被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吕剧《三看御妹》由中央电视台录像。大型吕剧《楝树坡》1994年,登陆首都人民剧场演出。新编京剧《甲午恨》应邀晋京演出,配合爱国主义教育和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活动。
文学创作上,新创作小说《海滨的孩子》获得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代世界儿童小说选》;小说《买蟹》获全国优秀小说奖。小说《老人仓》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群众艺术上,创作的筝曲《春汛渔歌》、胶东民歌叠唱《送哥哥参军》、舞蹈《樱桃红了》分获1986年“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创作一、二等奖。摄影作品《暖》获第四届全国人像艺术摄影金牌奖;市群众艺术馆创作的小品《旮旯饭店》获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首届“群星奖”创作银奖。舞蹈《细雨情丝》《海阳秧歌》、小品《上梁大吉》分获1995年全国第四届“群星奖”金银铜奖。
随着烟台对外开放,文化的外向性开始凸显(1984-198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文化为龙头的经贸文化活动在烟台逐渐兴起,并很快成为促进全市对外交流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创新运用以节兴市的思维,自1986年10月起,烟台市先后较成功举办了首届艺术节、葡萄酒艺术节、“三胞”联谊会京剧艺术节、国际葡萄酒节、中韩国际经贸洽谈会和东亚城交会等一系列全国性和世界地区性经贸文化活动。各县区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继举办不同内容的艺术节。
1984年,烟台市被列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与国内外的交往日益频繁,需要发挥文化艺术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通过文化搭台,促进对外开放,提升城市发展水平。1986年10月5日晚,烟台市首届艺术节在市体育馆开幕,经过角逐,独唱《砌花墙》、小合唱《五月的山村塞满了笑》、二重唱《小鸟和绿树》、舞蹈《养扇贝的姑娘》、《海情》、京东大鼓《凤落梧桐》等以及优秀话剧《叶子》、吕剧《鸳鸯礁》、《清官箴》等作品,被评为一等奖;有225人获得优秀演(奏)员奖。
书画摄影艺术展览是艺术节的又一大项活动,适逢中国书法家协会在烟台召开理事会。10月5日上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鼎力支持的“烟台市首届艺术节书法、美术、摄影展览”在市展览馆开幕。各区县选送的1600件作品,100多位中国书协理事、特邀画家的350件作品参加了展出,分国画、油画、彩画、版画、年画、壁画、雕塑、摄影和民间剪纸、面食艺术等不同门类,陈列在展览馆的12个展厅,规模空前,整个展览犹如一座艺术宫殿,令人目不暇接,接待观众两万多人次。
艺术节期间,烟台市还举办了3次报告会,分别向国内外来宾介绍烟台情况,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放映了《美丽富饶的烟台》《烟台访古》等纪录片。
这期间,国际艺术交流也相对频繁起来。1985年8月,印度玛玛塔·香卡芭蕾舞团一行21人,来烟台访问演出。1988年10月,烟台市青年剪纸能手栾淑荣和花边编织能手王桂凤应邀赴巴西,参加中国主办的艺术节,并作现场表演。1989年8月12日至11月5日,烟台京剧团便应拉美六国的邀请,受文化部委派,赴乌拉圭、智利、玻利维亚、古巴、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六国进行访问演出。访问团演出历时近三个月,横跨两大洋(太平洋和大西洋),通过四大洲(亚洲、欧洲、南北美洲),行程约10万公里,演出49场,观众达5万多人,为拉美人民献演我国京剧传统剧目《盗仙草》《三岔口》《望江亭》《大闹天宫》《八仙过海》等,圆满完成出访演出任务,给所到之处带去了“中国京剧热”。这也是烟台市文化对外交流的一次华丽绽放。
在国内艺术交流方面,1984年6月,烟台艺术学校在山东省首届戏曲教学剧目汇演中,17名学生获“蓓蕾奖”。是年,乳山县吕剧团的古装吕剧《林娘》获全省专业剧团调演剧本创作奖、导演奖、演员奖和作曲奖。85年,长岛县吕剧团受到文化部嘉奖,招远农民创作的小戏曲《书记买瓜》获全省农村业余戏剧创作奖、青年作家矫健的《老人仓》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86年,山东省曲艺比赛上,烟台市代表队获一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和四个三等奖。是年,著名书法家刘海粟、欧阳中石来烟台、蓬莱等地参观;著名画家刘勃舒、尹瘦石、方济众等到掖县举办画展和讲学。87年,山东省博物馆学会陈列艺术研究会成立大会在烟台举行;市京剧院演员张萍、董翠娜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
第一轮文化繁荣期(1990-2002年)
1990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活动,烟台市委市政府根据这一决议要求,把这一活动立即纳入工作的重点,在全市范围内层层发动,全面展开,并根据烟台的实际,首先把创建活动的重点定在基层条件较好的莱州市和长岛县。到1993年,在全省第二批“社会文化先进县”名单中,烟台市的龙口市、牟平县、蓬莱市、招远市入选。在创建“社会文化先进乡镇”活动中,1992年有72个乡镇、1994年有44个乡镇被评为“烟台市社会文化先进乡镇”,15个乡镇文化中心被评为“烟台市模范乡镇文化中心”,1995年又有65个村庄被评为“烟台市文化模范村”。
1995年4月17日在全国文化工作经验交流及命名表彰会议上,烟台市被文化部和人事部命名为“全国文化模范市”。同年5月,牟平区又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致此,烟台市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的县市区达到了4个,被命名为“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的县市区达到了6个,被命名为“全省社会文化先进乡镇”的116个,被评选为“全市模范乡镇文化中心”的15个,评选出“全市社会文化模范村”65个。
1990年以来,各县市区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继举办了不同内容的艺术节,各县市区艺术节呈现出百花齐放现象。具代表性的有:莱州市月季花节,莱阳市梨花节,龙口市菊花节,海阳县樱花节,栖霞县苹果节,长岛扇贝节,牟平区家庭文化节,牟平县三胞联谊会等。
打造文化大市强市,迎来第二轮文化繁荣期(2003-2009年)
2003年10月18日,烟台市首届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开幕,共推介文化项目200个,包括公益文化和文化产业两大类,内容涵盖了艺术创作生产、群众文化娱乐、文化设施建设、文物保护开发以及文化培训服务等方方面面,涉及文化工作的各个领域。首届推介会签约项目36个,协议资金总额400多万元。
2003年市文化局举办首届“烟台市专业艺术院团演出季”,加大公益演出力度,在市区主要剧场组织门类丰富的舞台表演艺术,活动安排贯穿全年。
为努力提高演出数量和质量、层次和品位,市文化局狠抓文艺院团演出质量,在“演出季”中推出了以市直三院团为主打的京剧、吕剧和歌舞的演出月品牌,院团以演出季为动力,先后打造了一批原创且主旋律突出的优秀剧(节)目,体现了较高艺术水准,公演后受到各方好评;院团每年除下乡演出外,在市区演出数场次达到60场以上。
2005年,全市认真贯彻全省、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积极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建设,并组织市区各公共图书馆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动员社会捐赠图书54.1万册,大大提高了市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使市区公共图书达到每百人167册。是年,烟台图书馆荣获国家人事部、文化部颁发的“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市群众艺术馆被确立为国家一级馆标准,芝罘区、牟平区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
2006年,烟台市出台《烟台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细化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全年组织了两次全面的考核调度,有44.3%的行政村建成了文化大院,比上年增加了11%。全年全市农村电影放映达到了15000多场,在政策资金保障和放映场次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007年,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实施共建共享,各项基础性工作加快推进,硬件设施和技术服务工作日趋完善,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分中心1个、县级分中心12个,建成共享工程乡镇服务点100个,农村服务点6000多个,覆盖全市农村。
2008年,烟台市狠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五大工程”之一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制定出台了《烟台市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健全农村电影公示、监管、统计等各项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市县两级农村电影专项补贴政策,对上争取农村电影放映补助资金240万元。以市电影公司为主体,成立了烟台市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积极开展数字电影放映服务,促进了烟台市农村电影放映制度化、规范化和数字化建设。全年全市农村电影放映达到6万场,是2007年的3倍。8月3日“冰心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烟台市公共文化场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市文化局召开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调度观摩会,表彰“十佳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十佳农村文化大院”,树立基层文化工作先进典型,推动了面上工作的深入开展。同年,国家文化部启动了对国家级文化先进县的复查工作。经过努力,烟台市继续保持“全国文化模范市”荣誉称号,龙口、莱州、招远、蓬莱、牟平、长岛6个县市区继续保持“全国文化先进县”荣誉称号,数量居全省前列。
2008年,广大文化工作者情系灾区,踊跃捐款捐物,奉献爱心。与此同时,充分运用文化的力量、艺术的形式,纷纷开展“文化援助”行动,连夜赶排《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戏曲联唱节目,加班创作抗震救灾题材的书画作品,《映秀的孩子们》《天使在人间》等一批感人至深的美术作品入选“山东省抗震救灾艺术创作展”。“烟台百位书画家抗震救灾作品义卖”所得14.5万元,全部支援地震灾区。
2007年5月,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召开文化工作会议,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民生、就是抓和谐”的文化自觉,将文化建设放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作出了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的战略部署,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烟台召开的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文化工作会议,掀起了以打造烟台文化中心等“文化高地”为标志的文化发展新高潮。文化中心2007年9月10日奠基,2009年9月11日举行首场演出,仅用两年便竣工启用。烟台广大市民从此不需远行便可充分享受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文化权益得以保障,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进步。
2003年,烟台市召开了新创作剧目研讨会,对烟台市新创作的8个剧目进行打磨加工,使其在思想性、艺术性上有了新的提高,为下步搬上舞台演出进行二度创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创作排演了大型近代吕剧《沧浪》,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两场,姜春云、刘明祖及中宣部、文化部等部委领导观看了演出。创作的京剧剧本《巾帼须眉》荣获我国戏剧创作最高奖——第十七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大型现代吕剧《江海情》在全省人口文化奖评选中荣获戏剧类二等奖。艺术教育取得新成绩,烟台艺校一名教师荣获文化部第五届“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群众文艺创作也取得了好成绩,市群众艺术馆群星合唱团参加第五届中国老年合唱节荣获金奖;海阳大秧歌在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广场艺术展演中获得最佳表演奖和优秀组织奖;歌曲《珍重》在全省人口文化奖评选中荣获歌舞类二等奖;连环画《古桥、老屋、乡情》在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评选中荣获优秀奖。据统计,在今年以来组织参加的省以上小品、书画、摄影等各类比赛评奖活动中,仅市直文化单位就获奖项10个。
2004年,大型近代吕剧《沧浪》荣获省第七届“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参加省第八届艺术节荣获5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大型吕剧《江海情》荣获2004年度山东省人口文化奖和省首届“泰山艺术奖”铜奖。全市专业剧团新创作剧目4台、小戏1台,复排包装加工各类剧目20台,新创作剧本6个。组织参加全省吕剧中青年演员比赛,全市荣获2个一等奖、 4个二等奖;组织参加“金狮奖”第四届全国小品比赛,吕剧小戏《信用人家》获综合演出银奖;组织参加“中国博兴第二届国际小戏艺术节”,京剧小戏《洞房》荣获金奖。书画创作取得重大突破,在参加省级以上各类比赛评奖活动中,有30余件作品入选、获奖,有4件作品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其中水彩画《变奏》、中国画《寒林》分获银奖和铜奖,这是烟台市参加历届全国美展首次获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我省首届“泰山艺术奖”评奖活动中,烟台画院创作的国画作品《和风》荣获银奖。美术博物馆和画院克服拆迁造成的影响,组织开展了40多个展览展销活动。美术博物馆以庆祝建馆20周年为契机,推出了以“举办10个大型美术展览,出版发行6本书画作品集,召开1个艺术博览会(烟台第五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和两个美术学术研讨会”为主要内容、被业内人士称为“10612”工程的系列大型文化庆典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群文创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36件参加第十三届国家文化部“群星奖”的评选,其中有8件作品以省级一等奖的身份参评,曲艺《小猫钓鱼》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国家级“群星奖”。舞蹈《山那边的女人》荣获省首届“泰山艺术奖”金奖,舞蹈《欢乐》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星光奖”颁奖仪式的演出。在第七届中国国际合唱节、首届中华青少年曲艺大赛、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成就展、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评奖等各类比赛评奖活动中,烟台市均有作品入选并获奖。在全市推出8个门类33件优秀作品参加全省群文干部业务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13个,进一步激发了全市群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作热情。
2005年,以争创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为目标,大型近代吕剧《海殇》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填补了烟台市在这方面的空白。吕剧小戏《王二虎过年》和《信用人家》参加全省地方戏小型戏曲新创作剧目会演,获得好成绩。市文化局组织市戏剧创作室加大创作力度,在《戏剧丛刊》发表了2部戏曲作品,完成了新编戏曲《千古烈宦》、新编京剧《太平湾》等5部剧本创作,使创作数量和质量较往年有明显提高。2006年,新编近代吕剧《海殇》、新编京剧《巍巍功德楼》和大型歌舞晚会《岁月如歌》搬上舞台,呈现出齐头并进、争奇斗艳的良好势头。
2008年,烟台市成功举办烟台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以艺术形式热情讴歌了烟台市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良好反响。以最新阵容创排推出了张派经典名剧《西厢记》。与文化企业合作,推出了表现禁毒题材的新编话剧《爱与宽恕》,使烟台市阔别多年的话剧再现舞台。美术创作保持在全省领先水平,中国画《霜林》入选“2008·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花仙子》、《鄂温克族姑娘》等入选“中国民族风情工笔人物画提名展”。特别是国画人物作品《嫦娥奔月》光荣入选我国首次神舟七号太空飞行艺术之旅活动,对于弘扬“和平与和谐”主题、激发人民群众爱国热情具有重要意义。完成了吕剧现代戏《姊妹易嫁之后》和现代戏《大学生村官》、传统戏《魂断紫禁城》等剧本创作,并参加山东省重点剧本申报工作。2009年,市文化局加大对烟台红色文化题材的挖掘整理和艺术创作力度,创排了以抗战胜利后发生在烟台市的“杨禄奎事件”为题材的大型纪实性吕剧《烟台山作证》。还有5件美术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有1件雕塑作品入选“第七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戏曲《魂断紫禁城》荣获第六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银奖,小戏曲《改牌子》荣获全国农村题材小戏小品征集一等奖。
2006年,烟台市积极筹备参与山东省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全市开展了文化产业项目梳理申报工作,建立了全市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库。在省文博会开幕式上,推出重点文化产业招商项目60个,签订合同、协议23个,投资总额超过40亿元。
2007年9月12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烟台为“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烟台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全国八大基地之一。该动漫基地已入驻各类动漫企业45家。企业现有员工约500人,房屋面积1.7万平方米,已建成动漫作品制作摄影棚、录音室、渲染机房、影像制作中心等公共创作区,并配套了各类专业制作设备。基地已完成各类作品10多部,计200多集,动漫作品总产值达7000多万元,已从以投入建设为主转变为以动漫产品创作产出为主的动漫基地。
打造文化大市强市(2010至今)
为实现打造文化大市强市目标,市委、市政府积极决策部署,组织实施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三局合一”的改革工作,决定成立由各领导班子成员参加的文广新局改革领导小组,积极推进烟台广播电视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
2011年2月以来,烟台市积极组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申报工作。6月2日,中宣部、文化部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烟台市召开。在此期间,烟台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做法引起了中央各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在重要版面、黄金时段,对烟台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做法和这次全国会议进行了集中突出、多角度地宣传报道,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多手段、多角度展示“文化烟台”,烟台市在市区主要街道、车站、码头、各考察点、宾馆等场所悬挂统一拟制的宣传标语,摆放从内容到形式都精心设计的宣传刊板。
经国务院批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山东举办,2012年初,省委、省政府指定烟台作为赛事承办主要分会场。3月,市政府召开“十艺节”烟台市筹委会工作会议,从推进场馆设施建设、抓好文艺精品创作等方面对十艺节筹备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2013年10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正式开幕,烟台市成功夺得十艺节赛事承办与参赛夺奖“两块金牌”,向全国展示了烟台作为胶东文化龙头城市的风采和文明形象。
2011年11月,作为十艺节大型赛事活动全国首场的“群星奖”音乐门类作品复赛在烟台市举行,比赛分为5场,赛程6天,共有106件参赛作品展开激烈角逐,文化部领导、省领导、各省文化厅(局)负责人、中央和省各大媒体以及演职人员共1500多人集聚烟台。烟台市全力以赴做好各项承办工作,确保赛事取得圆满成功,为我省十艺节筹备工作赢得开门红。
根据国家文化部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具体要求,烟台市扎实开展省级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2013年4月,烟台市被公布为山东省首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省共5个),并被省里推荐到文化部参加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申报创建。10月23日,烟台市被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全省唯一的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
2015年,烟台市制定出台了《烟台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先后八次召开示范区创建工作调度会,从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文广新系统三个层面推进创建工作。结合市政府为民服务实事,向社会推出60多个文化惠民服务项目、300多项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暖心工程”、“六进工程”和创建示范区2015系列公共文化活动,并将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确保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施农民工文化保障行动,放映“同在阳光下”农民工免费电影专场500多场,发放1000多张“文化亲情卡”。依托89000民生服务热线,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三维模式”,实现电话服务、网络服务、实体服务的有机融合,使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在文化部召开示范区创建城市区域文化联动华东片区经验交流会议上,烟台市的示范区创建工作受到了文化部领导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的高度评价。
从2013年8月以来,市文化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胶东红色文化建设的部署要求,全力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史料收集认定、史馆建设、创作策划三方面工作,为烟台市叫响胶东红色文化品牌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在烟台山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中,市文化局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注重以详实史料阐发胶东红色文化,以精品展陈体现烟台重要历史地位,组织召开烟台山教学区建设专题会和专家论证会十余次,扎实开展资料收集、展陈大纲和讲解词撰写、布展施工、环境提升、讲解员培训等工作,完成环境整治总面积达上万平方米。胶东革命史陈列馆作为烟台山教育基地的重中之重,市文化局聘请业内顶尖的策展团队进行建设施工及设计布展,着力打造成为国内一流革命历史展陈。为确保展陈竣工赶在烟台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前,干部职工加班加点,倒排工期,馆内每天施工时间都在18个小时以上,70天的工期仅用时40天便全面完成了场馆改造和布展工作,被业内人员称为“烟台速度”。改造提升后的烟台山开埠陈列馆、胶东革命史陈列馆、抗日烈士纪念碑三个点,共同组成一条胶东革命历史教育线路,充分发挥了文物的教育功能,体现了其重要的历史价值。2015年,胶东革命史陈列馆和海阳地雷战纪念馆被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确定为山东省第一批党史教育基地。2016年下半年,省委决定打造胶东党性教育基地烟台、威海教学区,重点在烟台打造一次胶东党性教育基地的主体馆、核心馆。10月,烟台市按照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围绕“奋勇争先”这个主题,以“先驱、先锋、先行、先进”为主线,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芝罘俱乐部及部分附属建筑约6900平的建筑内,积极参与筹建胶东(烟台)党性教育基地,承担教育内容编写设计和布展工作。经过半年多夜以继日的努力到2017年5月,烟台市成功打造胶东革命纪念馆。截止2017年8月底,该馆已接待省市各类培训学习班87次,教育人员2567人。其中,8月24日,全省党性教育现场会在烟台市成功召开,与会领导参观了胶东党性教育基地,胶东红色文化龙头城市品牌进一步深入人心。
精品迭出、好戏连台,胶东红色文化艺术创作成果丰硕。市文化局着眼于在全市掀起“重温革命历程,传承红色文化”的热潮,创作推出了一批有震撼力和影响力、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艺术作品,并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文化惠民,为烟台市胶东红色文化建设营造了浓厚氛围。共推出4部胶东红色文化题材戏剧剧本,其中吕剧《俺娘》、现代京剧《党员登记表》已搬上舞台;举办了“心连心,鱼水情”——烟台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场晚会,大型主题歌舞《胶东儿女》已演出10余场;复排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4部红色经典京剧折子戏,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进行了全市巡演,并加盟中国保利院线演出;在“烟台解放日”和庆祝建国65周年期间,全市集中放映胶东红色革命题材影片9655场。2016年,红色主题剧目《烟台解放》成功入选“山东省地方戏振兴与京剧保护扶持工程”,并于8月24日“烟台解放日”当天在烟台大剧院举行汇报演出,引起广泛社会反响。全市有17件作品入选山东省纪念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数量列全省首位。2017年,京剧《闯王进京》列入全省重点剧目扶持计划,京剧《烟台解放》入选第八届全国京剧艺术节,我省仅两部大戏入选。大型歌舞晚会《英雄胶东》创排完成,在全省党性教育现场会期间向与会领导进行了汇报公演。
为了深入发掘、科学保护胶东革命历史资源,市文化局组织专业力量赴国家博物馆和军事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和图书馆等单位搜集整理胶东革命史料,共征集相关文献、图片、实物等共计266条。积极开展红色革命遗迹的普查工作,在全市范围内普查勘验红色革命遗址、旧址、纪念地329处。对图书馆馆藏胶东红色文献进行发掘整理,共整理出231种532册;对博物馆藏品进行筛选登记,共选出革命文物567件(套)。以胶东革命历史文物保护为重点,自2014年5月份启动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确定公布市级文保单位39处,其中红色革命遗址和纪念地数量达11处。结合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市文化局创排打磨革命现代吕剧《俺娘》、现代京剧《烟台解放》,开展“胶东红色剧目巡演”,举办“烽火胶东”红色文化美术创作等系列文化艺术活动,营造浓厚的弘扬红色文化氛围。
2014年,烟台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创作了一批弘扬核心价值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新编吕剧《姊妹易嫁之后》入选2014年山东省十大地方戏保护与振兴工程项目,吕剧小戏《四知太守》入选并参加庆祝建国65周年“老百姓最喜爱的戏”——全省小型戏剧新创剧目演出。在第12届全国美展评奖中,烟台市有8件作品入选,数量居全省前列。2015年,烟台市新创排的大型主题歌舞《胶东儿女》、现代吕剧《俺娘》、现代京剧《党员登记表》和《秧歌魂》,入选“山东省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数量居全省前列;现代京剧《烟台解放》,入选“山东省地方戏振兴与京剧保护扶持工程”2015-2016年度扶持项目。积极组织开展红色胶东美术创作工程,全市有19件作品入选山东省红色美术作品展。2016年,全市4个项目成功申报国家艺术基金,数量居全省前列;3台节目入选全省舞台艺术重点选题作品,2部剧目入选全省舞蹈优秀作品展演;1项美术策展项目入选全国美术馆优秀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9件作品入选国家级美展、43件作品入选省级美展。全市成功举办烟台市京剧、吕剧青年演员大赛,并首次通过网络全程直播大赛颁奖晚会盛况,直播当晚点击量达5780人次。
此期间,烟台市成功举办第四届烟台国际葡萄酒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并推出30多项文化活动予以配合,为“两节一会”营造了浓厚氛围。举办“情颂中华”——烟台市大型诗文朗诵会、“红色经典京剧演唱会”、 “纪念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诞辰90周年京剧演唱会”、市群众艺术馆和市歌舞剧院成立5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相继策划推出了“葡酒飘香——舞动的旋律”专场晚会、庆国庆“音乐歌会第二季”、“2011明星名曲演唱会”、“十艺节”倒计时两周年庆祝晚会等演出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节庆氛围。2012年10月,烟台市以“展示烟台文化建设成就、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主题,举办了首届烟台文化艺术节,推出体现时代精神与地域特色,涵盖专业艺术展演和群众文化活动等8大类、32项、200余场文化艺术活动,参与群众超过80万人次,充分体现了“艺术盛会、市民节日、人人参与、文化乐民”的办节宗旨,成为广大市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喜庆节日,将打造成为烟台市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盛典和富有重要影响的城市文化品牌。2013年,组织开展了“国粹飘香”戏曲票友演唱会、“周末音乐汇”系列音乐主题演出、“唱响中国梦”合唱艺术周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50余场。举办为期两个月的第二届烟台文化艺术节,推出10大类、40项、200余场文化活动,参与群众人数达100万人次,为十艺节承办营造了浓厚氛围。
值得一提是,自2016年起,烟台市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工作,全力建设书香烟台。2016年,开展全市全民阅读普查工作,在全省率先出台《书香城市(县级)、书香社区标准指标体系(试行)》,《指标体系》共12项82条,对全市书香县市、书香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成功举办为期三个月的“全民阅读体验季”活动,共推出包括图书流动服务、经典诵读、读书讲座、读书征文等阅读服务项目70多个,受到群众广泛欢迎和认可。2017年,全市以讲烟台故事为主线,全力打造全民阅读特色品牌,建立了烟台市全民阅读工作协调机制,出台了《关于推动全民阅读 建设“书香烟台”的实施意见》,发布了《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烟台倡议书》。围绕“世界读书日”,举办“书声琅琅 香飘烟台”——2017烟台市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开展“讲烟台故事、建文明城市”活动,召开全民阅读工作现场推进会,组织烟台市首期儿童阅读推广人培训班。邀请宁夏著名作家郭文斌、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作了专题讲座,举办“书香烟台——敬一丹读书分享会”讲座暨签售活动,举办“品书香 诵精彩”第七届烟台市读书朗诵大赛及颁奖晚会。全市上半年共举办全民阅读活动140多场。
2010年,为庆祝烟台—台湾直航,组建文化团队赴台进行文化交流,取得丰硕成果。成功举办“相约世博.走进烟台”美国杨百翰大学舞蹈团和捷克国家芭蕾舞团来烟演出,庆祝中印建交60周年“印度节”专场文艺演出,为广大市民奉献了异域文化盛宴。
工作中,市文化局重视以烟台大剧院为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对外交流活动,2013年10月31日-11月4日,烟台友城美国圣迭戈市友好代表团一行155人访问烟台市,代表团在烟期间举行了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美国圣地亚哥交响乐团在烟台大剧院举行了汇报演出,乐团董事会终身名誉理事、“世界500强”企业高通公司的总裁雅各布先生首次乘专机来烟台观看演出,这一交流对烟台市高雅艺术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也进一步加深了烟台市与圣地亚哥市的了解和友谊。以此次活动为契机,2014年,圣地亚哥室内乐团来烟台市交流访问;2015年7月,在烟台与美国圣迭戈市缔结友好城市30周年之际,美国圣地亚哥青年交响乐团与集聚了美国经济、文化界知名人士的亲友团、圣迭戈友好代表团共140多人访问烟台市,为烟台市民奉献了两场精彩纷呈的音乐会,并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交流和经贸考察活动,增进了沟通了解,加深了友城情谊,为进一步推动两市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开展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与美国圣地亚哥市开展文化交流互访的同时,烟台市与法国昂热市、韩国群山市、仁川市的文化交流活动也一直保持高热度。2013年烟台市法国昂热市举办了友好城市文化周系列文化交流活动。2014年,烟台市成功举办了中韩徐福文化周系列活动。2015年,烟台市与韩国群山、仁川等地成功举办了中韩国际美术书法交流活动,开展了中韩友好音乐会、台湾噶玛兰民族音乐会、中俄油画展等文化交流活动20余场。2016年,成功举办“第二十二届中韩(烟台·群山)美术书法交流展”,全年引进俄罗斯芭蕾舞剧《天鹅湖》等国外演艺团体舞台演出20余场, 3月,“胶东风情——烟台美术作品展”走进北京中国美术馆,“山海掇英”——烟台美术博物馆馆藏名家名作巡回展等多个展览项目赴上海、南京等城市巡回展出。在各类对外文化交流中,市文化局以文化艺术为桥梁纽带,展示形象,扩大影响,营造良好氛围,在招商引资、对外开放和吸引国内外各行业精英来烟投资创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母网201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