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建设管理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市**区文化馆

题目:推动文化馆、图书馆创新与实践

资料提供时间:2021-12-31

目录

更多

玉门市文化馆 :提升干部队伍素质能力 开创群文工作新局面 文章下载

玉门市文化馆 :提升干部队伍素质能力 开创群文工作新局面

今年以来,玉门市文化馆以开展全员业务大练兵为抓手,坚持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干部职工公共文化服务素质能力,努力开创群文工作新局面。

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坚持每周一学习例会制度,组织全馆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党章党规以及文化艺术方面的有关论述等内容,加强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全面落实,引导和激励全馆干部职工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提高觉悟、锤炼品格、强化修养、敬业奉献。

二是积极开展业务练兵,不断提高素质能力。健全完善《玉门市文化馆各功能股室规章制度》,认真制定全年工作学习计划,每周固定时间开展业务练兵,组织群文辅导人员集体学习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专业理论知识并开展研讨交流,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文化艺术水平,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素质能力。

三是深入挖掘坚持创新,推动群文工作开展。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是文化馆从业者的重要工作任务,今年,市文化馆在积极克服疫情影响举办各种文化惠民演出活动的同时,不断满足群众所需,挖掘创新文艺精品,创作编排了音乐群口快板《五中全会指航向》、舞蹈《扎西德勒》、现代舞串烧《潇洒走一回》、歌伴舞《向往》 等一批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并通过“文化惠民”和“文化七进”以及各乡镇举办的“农民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呈现出来,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玉门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2021-3-10

 

 

武汉市江汉区文化馆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培训的创新与实践 文章下载

武汉市江汉区文化馆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培训的创新与实践

全民艺术普及培训是文化馆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的代表性业务工作之一,在基层群众文化的辅导和培训中占有重要地位。武汉市江汉区文化馆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在推行全民艺术普及培训方面多措并举,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江汉区文化馆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培训工作概况

2016年,江汉区文化馆正式启动全民艺术培训工作,推出了“江汉区文化馆免费艺术培训进社区”(原名为“江汉区文化惠民免费培训进社区”)活动。在经历了一年的试点工作后,明确了以春、秋两季的形式开展持续性的免费艺术培训活动,并制定了每个培训班12个课时、每课时90分钟、以每周一课的频率推进的执行方案,于2017年面向全区12个行政街道的基层群众推出了26个培训班,培训课程涉及合唱、声乐、舞蹈、时装表演、口琴、汉剧、摄影、剪纸、汉绣等9个项目,培训基层学员近万人次。

2018年,相关活动实现了从街道到基层社区的辐射,并将江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绣、单弦拉戏、手工拼布纳入艺术普及培训课程,全年共开展了64个培训班,总共培训基层学员约25000余人次。

2019年,“江汉区文化馆免费艺术培训进社区”活动被纳入江汉区政府“十件实事”,并通过征集基层群众的意见,将全民艺术普及培训课程项目增加至16个,全年共开展培训班58个,约20000人次参与学习。

2020年,江汉区文化馆将全民艺术普及培训工作与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相结合,根据基层群众的需求,邀请专业的制作团队,录制了总时长约2880分钟的线上培训视频,通过江汉区数字文化馆平台,向全区12个街道分馆推出了包括声乐、合唱、朗诵、京剧、汉剧、古典舞、时装表演、口琴、二胡与单弦、剪纸、汉绣、工笔画等共计12个项目的线上培训班。与此同时,在线上视频授课的基础上,每个课程分别开展3次线下辅导,以此巩固艺术培训的教学质量,约30000人次参与了相关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江汉区文化馆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培训的创新举措

1、采取多方联动机制,保证艺术普及培训质量

为保证全民艺术普及培训的有效开展,江汉区文化馆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了文化馆、各街道分馆、授课老师、活动执行公司之间多方联动的推进方式,并制定了一整套活动执行及监督管理制度,明确了各方的责任与义务:文化馆负责制定活动方案、推动活动宣传、审核培训申请、明确培训任务、考核培训成果;各街道分馆负责组织学员、落实培训场地、提交报名申请、跟进培训进度及活动管理;授课老师负责日常培训教学、组织学习成果创作、参与结业汇报展演;活动执行公司负责落实专项资金、管理教师团队、发放教材教具等工作。

与此同时,江汉区文化馆除了于每年培训活动完成后,以动态类演出、静态类展览两种方式组织成果展演,对授课老师开展教学质量考核以外,同时在培训活动期间,对各培训班进行开课、课中及课终三次巡视检查,以此评估各街道分馆对培训班的管理质量,有效推动了培训活动的高效、高质开展。

2、联合街道社区力量,充分发掘基层艺术培训阵地

在江汉区文化馆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培训工作之初,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基层群众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既已明确了相关活动以江汉区文化馆为中心、向各街道社区辐射的执行方案,不仅突破了文化馆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培训的局限性,同时有效提高了各街道社区文化阵地的利用率,更为基层群众参与培训活动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各街道社区在参与全民艺术普及培训活动期间,对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基层文化阵地的改造升级工作,使各培训班的教学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为江汉区全民艺术普及培训的良性推进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3、扩展社会招募渠道,壮大培训师资力量

在保证艺术普及培训质量方面,江汉区文化馆针对本馆业务干部不足的问题,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助力,通过社会招募、专业院校推荐等方式,集合了一批在艺术教学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文化志愿者,成立了“江汉文化授课志愿者”团队,共同参与江汉区全民艺术普及培训活动的教学工作。目前团队成员已达48人,其中不乏国家一级演员、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高校教师、资深群文工作者。师资力量的壮大,不仅为基层学员接受专业的艺术知识培训提供了质量保障,同时也基本满足了江汉区文化馆快速扩展全民艺术普及培训活动规模的师资需求。

4、整合优质学员资源,巩固艺术培训成果

经过四年的发展,作为江汉区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汉区文化馆免费艺术培训进社区”活动以其公益性质、“零门槛”的包容特点,吸纳了大量具备艺术发展潜质的学员。一部分培训班学员经过长期培训,艺术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江汉区文化馆通过资源整合,将这些优秀学员引进到各街道社区文艺团队中,大大增强了江汉区的群文力量。据统计,目前通过“江汉区文化馆免费艺术培训进社区”活动完成整合的艺术团队已达6个。这些团队不仅在全区各类文化活动中大放异彩,更有部分团队多次代表江汉区参与市级、省级文化艺术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江汉区文化馆进一步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培训工作的新动向

1、加强学习引导,健全全民艺术普及培训门类

目前,江汉区全民艺术普及培训存在艺术门类不齐全问题。因此,计划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文化馆对基层艺术培训的引导工作,通过定项推广方式,丰富艺术普及培训门类。以江汉区文化馆开展汉绣培训为例,汉绣的受众面小、学习难度大,在前期推出培训课程时,均被学员自主选学淘汰,但经过文化馆大力引导扶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邀请名师任教、提供教材教具等方式,目前已在两个街道分馆建立起了汉绣定点培训班。由此可见,加强学习引导,是健全全民艺术普及培训艺术门类的有效办法。

2、开展错时培训,吸纳青少年群体

青少年群体,是促进社会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不应成为被全民艺术普及培训遗漏的对象[2]。为此,江汉区文化馆计划尝试专门针对青少年群体安排晚间、双休时间段的培训课程,通过开展错时培训,解决艺术培训与学习、工作冲突的矛盾,提升对年轻学员的吸引力。同时,增加青少年群体喜爱的艺术培训项目,并推出高质量的线上课程,完成全民艺术普及培训对青少年群体的覆盖。

3、鼓励社会参与,丰富管理方式

仅靠基层群文工作者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全民艺术普及培训的管理需求。江汉区文化馆在进行总分馆制建设的过程中,采用区聘街用的方式,已对各街道分馆增加了人员配置。同时,计划在政府购买服务的基础上,开展项目合作、建立培训基地等方式,吸纳更多优质的社会文化资源,以丰富的管理方式进一步提升艺术培训的“全民性”。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馆肩负的推进全民艺术普及的责任不断增加,文化馆应更好地发挥工作职能,加强基层艺术培训活动的开展,使人民群众能够确切的掌握艺术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网易 2021-11-30

 

 

雅俗共赏 百花齐放 九江市文化馆实现新跨越纪实 文章下载

雅俗共赏 百花齐放 九江市文化馆实现新跨越纪实

近年来,九江市作为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城市,打造了“八个一”亲民品牌工程,在全省影响广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市文化馆主动作为,积极进取,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建设开放式共享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抓手,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为重点,以“雅俗共赏,文化惠民”为突破,着力整合资源、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水平,无论是阵地建设、活动开展、文艺创作还是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文化馆品牌项目创建方面、在文化产品服务社会方面,我们做了积极思考和有益尝试。

一个充满艺术气质的“标新立异”的地标建筑

五年前,九江市政府启动“九江市文化馆”新馆(市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工程于2011年5月29日动工兴建,2014年12月31日正式交付使用。

文化艺术中心坐落在九江市八里湖新区内,位于美丽的八里湖畔,为高起点、多功能、综合性文化设施,建筑风格兼具中西特色。整个设计以“山水一脉”为设计理念,一个连绵起伏的建筑屋顶将大剧院、多功能厅、文化馆及公共文化设施部分三栋建筑有机的统一起来,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九江独有的生态地域文化特色。

文化艺术中心占地面积83亩,总建筑面积34700平方米,总投资3.68亿元,是集演出、培训、排练、会议、免费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成果展览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综合体。文化艺术中心主楼即大剧院采用了国内一流的声学设计,配备了如高清背投、多功能机械舞台、舞台专用音响、电脑灯光、升降乐池等高新设备,可容纳1200名观众,能够满足各种大型舞台演出的功能需求,填补了历年来九江市无法承接和欣赏高水平演出的空白。群众文化活动用房面积为19123.31㎡,达到使用面积88%。全馆有文化活动厅室18个,每个厅室都超过30㎡。设有LED宣传屏,宣传橱窗、各类宣传栏有22块。室外活动场地总2万㎡,其中前广场约1万㎡,亲水平台2000㎡。

一个充满前瞻意识的“唯我独创”的改革实践

不久前,市文化馆成功接受了全国文化馆第四次评估定级。全国文化馆第四次评估组成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国兴认为,九江市文化馆的服务和管理模式极具特色,其中是队伍的特殊性。

上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后,市话剧团和市歌舞团与市文化馆合并,没有完全推向市场,没有彻底解散,没有被边缘化。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为九江的文化事业保留了一大批的专业人才和文艺骨干,是立足长远,极富前瞻性的。

一个充满使命担当的“承接地气”的文化品牌

九江市文化馆近几年开展的工作卓有成效,李国兴认为,其中有几项工作可圈可点:一是文化馆职能的转变。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精神,全民艺术普及将成为今后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核心职能。九江市文化馆紧跟趋势,准确定位,迅速转变工作思路,组织开展的“百姓剧场 文化惠民”大型公益文化活动把群众免费请进大剧院,与高雅的艺术“零距离”接触,这在全国剧院中尚属首次,是九江市公共文化事业的一个亮点工程,极大地推动了九江公共文化产品品牌和服务社会化发展,效果显著,要坚持下去。二是品牌项目的建设。公众文化参与率,是衡量文化馆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人群覆盖率,打造持续时间长、质量高和社会影响大的文化品牌,是今后文化馆的主要工作。九江市文化馆的“魅力九江”大型广场文化活动举办多年,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拥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要加大资金投入,办长办好办响,作为九江市的特色文化“名片”,成为全国文化品牌建设的典型。

一个充满文化情结的“凝神聚力”的工作队伍

市文化馆在编职工中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98人,占业务人员总数95%,本科及以上学历59人,占业务人员总数的45%。

近两年,通过社会公开招聘和“绿色通道”政策共引进7名专业技术人才,为我馆专业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进一步提升了我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增强了我市文化创造活力。

全馆设置音乐、舞蹈、戏剧、书法、美术、摄影、文学、理论研究、网络管理、非遗等10个门类,每个门类都配备专门人员。2011年—2014年,多项工作和艺术生产成果受到省、市文化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当地行政部门的奖励。业务人员获市级以上奖项共51项。

2014年由省委书记强卫倡导、省文化厅主办,各设区市承办的“百姓大舞台,大家一起来”大型公益文化活动在我市全面开展。2014年我市共组织演出930多场,观众达200多万人,演出人员近10万人,演出场所次列全省设区市第一名。在全省的评比中,九江市文化馆被评为先进单位,获优秀组织奖。

九江市文化馆现有馆办业余文艺团体23个,数量多、质量高、群众普遍认可。群星红韵舞蹈团多次在省大型比赛中摘金夺银,其自制广场舞网络教学视频点击率已突破百万,是众多广场舞爱好者的必学课程,该团现已成为江南地区广场舞文艺团体的领头羊和生力军。群星合唱团建团13年,曾获全国比赛银奖并多次摘得省合唱比赛一等奖,为九江群众合唱艺术事业在全省争得一席之地。群星蓝天墨痕驿站成立于2010年,始终坚持以书画创作、弘扬九江文化为己任,现有国家级和省级书画名家20多人,逐步发展壮大为九江市书画界交流和展示的重要基地。

一幅充满勃勃生机的“振奋人心”的宏伟蓝图

今后,九江市文化馆继续肩负起更大的使命责任和担当,让“九江文化艺术中心”成为九江群众文化和专业文化的领头羊,成为九江文化建设的精神高地;利用“九江文化志愿者协会”的平台,扩大免费开放的覆盖面和辐射力量;还要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意见》中提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的要求,要建设线上服务与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数字文化馆。还要建设好一座“九江市非遗展示馆”,让更多的老百姓感受11个国家级非遗和47个省级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还要在建设九江文化艺术中心的同时,实现新老互补,有机衔接,确保今后浔阳老城区整体改造偿还的新馆面积科学合理利用。当然,九江市文化馆还将一如既往地“走进军营”“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让文化的硕果直接受惠于民,让文化的力量真正直抵人心。

搜狐网 2021-11-29

 

 

西宁市文化馆美术馆:文化生活新阵地 文章下载

西宁市文化馆美术馆:文化生活新阵地

文化馆和美术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和体现,反映着城市的文化发展活力,作为西宁市群众艺术文化交流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宁市文化馆和美术馆,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架起群众艺术桥梁新阵地。

西宁市文化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西宁市文化馆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民众教育馆”,1981年改称群众艺术馆,2019年改称西宁市文化馆。市文化馆长期致力于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辅导、培训等方面工作,形成了融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和农村文化于一体的文化新格局。多年来,组织开展的活动有声有色、培训辅导成就喜人、群众美展精彩不断、社会团队异彩纷呈、非遗工作成果显著、数字文化走在前列、理论研究提质升级,同时承担季刊《西宁文化》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

几十年来,市文化馆创作的舞蹈、戏曲、论文、歌曲、美术、书法、摄影等作品分别获国家级、省级、市级百余件;部分同志先后获得了文化部“群文之星”荣誉称号、青海省“四个一批”优秀人才、“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西宁市“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西宁社火”、“百姓大舞台”分获“群星奖项目奖”。分别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荣获2016年全国优秀文化馆;两次被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多次获得各类活动优秀组织奖及西宁市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等。

近年来西宁市文化馆虽业务工作开展丰富多彩,成绩喜人,但由于馆舍面积不足,在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化馆评估工作中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群众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之一的西宁市文化馆,面积约为7983.7平方米,是一座集文化活动、艺术辅导、排练演出、影音制作、书画展览、数字体验于一体,多功能、全方位、现代化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交流中心。

主要功能包括咨询前台、综合活动区、少儿活动区、电子阅览室、数字体验厅、文化展厅等功能区域。

其中,数字体验厅占地110平方米,是一个中小型数字化实体互动体验空间。分为国家公共文化云资源展示、书画互动墙、书法体验、国画体验、棋乐无穷、文旅骑行、AR互动涂鸦、大数据展示等在内的十大线下互动体验区。用虚拟场景、AR技术、影像捕捉等现代技术手段与文化融合,将数字装备、艺术普及和互动体验巧妙结合,通过美术书法临摹、国画棋类体验、文旅虚拟骑行等文化元素,提高了文化艺术普及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感、体验感,让市民在接受文化艺术熏陶的同时,真实感受互联网信息化时代下文化活动和互动体验的无穷魅力。

二楼建筑面积1985.22平方米,主要功能包括培训教室3间、几何文创区、办公区、河湟花儿名家工作室、老年艺术学校等功能区域。

其中,西宁河湟花儿名家工作室是西宁市文化馆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河湟花儿艺术,从理论层面不断进行挖掘、创作、研究河湟花儿的内涵,着力打造河湟花儿艺术品牌;从实践层面对河湟花儿从演唱、表演、传承、保护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创新,同时培养“花儿”艺术人才特别成立的,以收集和整理与花儿相关的资料为宗旨,定期举办“花儿”表演、演唱、创作等培训班来传承和保护“花儿”这一青海民间艺术为根本原则。

老年艺术学校是在原有培训业务的基础上成立的,每年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40余期,涵盖舞蹈、合唱、美术、器乐等各门类的艺术培训。

三楼建筑面积2052.27平方米,主要包括培训教室4间、排练厅1间、小剧场、影音工作室、综合休闲区等功能区域。

四楼建筑面积1578.93平方米,主要包括排练厅3间、党员活动室、档案室、综合活动区等舞蹈排练厅,面积为168平方米,内设专业舞蹈镜和训练把杆,可开展舞蹈、合唱、器乐、戏曲等项目的排练。

相信伴随着西宁市文化馆新馆的搬迁开馆,这里将会成为西宁人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陶冶文化艺术情操,学习文化艺术技能的重要场所。

西宁市美术馆架起群众艺术桥梁

西宁市美术馆外表沉稳彰显大气,内在激情富有活力,坐魅力夏都而览天下,居河湟谷地而绽新芽,于平和中透出先锋锐气,在稳健中倡导新青海精神。

西宁市美术馆建筑面积为2542.17平方米。其中包括,一个面积700平方米的标准展厅、1个户外雕塑广场、1个大型画库。配套设施有:多功能会议厅、接待厅、艺术家画廊、少儿画苑和画家之家、艺术图书及美术用品和纪念品商店、书画装裱、油画修复室,以及涵盖馆长室、办公室、档案室、收藏室等功能的16间办公室。

西宁市美术馆集展览、收藏、研究、公共教育、国际国内交流、艺术品修复、文创产业于一体。其区域划分为“展陈展示区、艺术创作区、美育培训区、典藏研究区、文创产品开发区”五大功能区。

开放的西宁市美术馆将立足艺术界,放眼文化圈,联通海内外,与艺术家、艺术爱好者、艺术机构及艺术市场、艺术教育等从业人员为友,成为沟通艺术和大众、作品和市场、艺术家和评论家的渠道。

作为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新文化地标,西宁市美术馆是释放艺术激情的空间,解读艺术深度的殿堂,传播艺术之美的窗口,促进艺术创新的推手,逐步成为新青海美术界最活跃、最前沿、最具影响力的展示空间与学术平台,成为中国西部美术馆业的领军力量,也是中国艺术版图上的重要一员。

摄影:张诚睿

为了实现业务职能及资源上的互补,提升内涵管理水平的目的,西宁市美术馆与西宁画院实行“一套人,两块牌子”的管理办法。作为全省美术专业人员最集中、创作实力最强的单位——西宁画院策划了“河湟画卷”“魅力西宁”等新型展览模式,产生广泛而持久的社会影响。2021年,作为东道主,西宁市美术馆将承办第十一届全国大城市画院美术作品展。此次画展的成功举办,将成为西宁市美术馆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建设中,西宁市美术馆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典藏大家艺术精品、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促进当代艺术创作、打造美术高原高峰、惠及公共文化服务”为文化职责,以弘扬黄河文化、高原文化、河湟文化为出发点,以沿黄九省区联盟建设为着力点,在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发。

青海新闻网2021-9-28

 

 

文化馆如何破圈?来这本新书寻找破解密码 文章下载

文化馆如何破圈?来这本新书寻找破解密码

什么是文化馆?当前文化馆发展又面临哪些痛点?如何破局?日前,由四川省文化馆副书记、副馆长,研究馆员,四川省公共文化专家库专家,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和旅游政策研究实验基地特约研究员唐健春撰写的《中国文化馆(站)历史进程与高质量发展》由长江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通过对文化馆(站)发展的实践性经验进行了学理性总结,为文化馆领域的行业发展和改革提供了一种基础性的支撑。12月14日,记者联系上唐健春,听他讲述新书出版背后的故事。“希望能为文化馆人改变困境提供一些思考和作用。”提及撰写初衷,唐健春说。

唐健春

调研文化馆超500家 历时2年编写而成

在文化馆战线工作30余年,唐健春走访调研的文化馆超过500家。随着走访的深入,他对文化馆的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他提到,在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文化馆(站)系统无疑是体系最为完善、内容最为广泛、深入基层最彻底的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和平台。当下,全国省级文化馆有32个、市级文化馆有350余个、县级3000余个,乡镇街道文化站更是达到4万余个。从机构总量来看,均远远超过同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图书馆、美术馆和博物馆。

放到四川来讲,尽管有着庞大的数量基数,文化馆却面临着效能不高、优质文化资源还未发挥出最大效能等困境。针对这些困惑,唐健春将自己的所思汇成《中国文化馆(站)历史进程与高质量发展》一书,着重探讨了中国文化馆(站)建设和发展历程,旨在推动文化馆(站)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更好地发挥功能作用,更大化地满足社会文化需求,更健康地稳步发展。

书中,他从中国文化馆(站)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沿革、功能职责、社会价值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研究出发,以其发展模式为剖析对象,进而将文化馆(站)社会功能变迁总结为:经由“唤醒民众”到“自娱自乐”后归于“关注民生”,聚焦于进一步夯实文化馆(站)建设基础,激活文化馆(站)发展活力,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水平,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文化馆(站)事业高质量发展探索路径等提出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探讨。

《中国文化馆(站)历史进程与高质量发展》

文化馆并非现代产物 清末就有雏形

在编撰过程中,唐健春几度想要放弃。“和图书馆、博物院等不同,文化馆缺乏专业学科建设。这使得一直以来,文化馆(站)的学术研究理论成果相对较少。”唐健春说,这给编撰增加了难度,不少资料都难以收集,需要靠自己通过田野调查,一步一步梳理,历经两年时间,他才最终完成书稿。

在很多人印象中,文化馆似乎是一个现代化的产物,唐健春解释,“这属于误读。”他提到,早在清末,文化馆就有雏形存在,不过那个时候,不叫文化馆,而是叫做民众教育机构。“清末及民国初期,在当时政府的主导下,以提高社会文化水平、改进社会生活为目的的民众教育馆,汇集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及音乐厅等各种社会教育功能,采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施教方式,对城市市民和农村民众进行有效的教育。”他举例,1911年,辛亥革命后,全国各省组建了通俗演讲所、通俗教育馆和社会教育馆。1915年,当时的民国政府教育部规定“通俗教育馆”是实施社会教育的中心机构,以“开通民智,改良风俗”为宗旨,通令各省设立,以提倡开展社会教育。1929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将“通俗教育馆”改为“民众教育馆”,使之为教育民众的中心机构。从此,民众教育机构在全国各地被广泛建立起来,以提高社会文化水平、改进社会生活为目的。

不过,他也强调,民众教育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兴起的一种社会文化运动,为当时的社会文化活动开展和以后的文化建设均提供了诸多的探索价值和实践意义。

放到四川来看,最早成立的民众教育馆的是成都市民众教育馆。1924年3月,筹建成立成都通俗教育馆,首任馆长卢作孚。此时的成都市通俗教育馆设有博物、图书、体育、音乐、讲演、出版、游艺、事物八部。1935年,成都市政府依据《教育部修正民众教育馆暂行规定》,将“成都市通俗教育馆”改为“成都市民众教育馆”,并将其定为二等民众教育馆。

1924年8月,成都市通俗教育馆正式对外开放,开放时间每天早上8时至晚上8时,在此时限内,任人游览,”其职责一是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二是举办群众性文体活动,三是进行大型群众集会。各个场馆都会举办各种展览会、运动会、音乐会和戏剧表演,并成功举办了四川第一次大型运动会,吸引了众多民众前来参观。”当时,如遇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还会邀请名人演讲,表演新剧、武术、游艺、电影等,市民众教育馆也是政府举行欢迎活动的场所。从内容来看,当时的“文化馆”内容颇为丰富。

突破效能是关键

从“民众教育”到“群众文化”,再到如今的“公共文化”,唐健春说,发展至今,当今的文化馆(站)内容更为精细,主要功能是“开展全民艺术普及”,保障公众获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

不过如何提高文化馆效能,一直是一个难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馆如何关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何构建群众文化活动互动参与的阵地、如何创新融合发展的基层服务模式等,成为文化馆发展转型亟需研究的课题。“只有从需求出发,去研究群众的文化需求,而不是闭门造车,才能从消除文化供给的‘剪刀差’。”

唐健春还特别提到,当前文化馆的发展困境在于基层。“对于基层来讲,缺乏人才、资金等难题,通过建立总分馆制,是一个不错的破解方式。通过统一设施管理、统一人员调配、统一制度考评等,可以激活基层文化馆的发展‘活水’。”如今,在上海、浙江嘉兴,甚至成都龙泉,都有这样的尝试,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不过,要走的更远,文化馆的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短板也要及时补上,“没有相关理论研究,文化馆发展容易陷入‘致盲’困境。”

四川在线2021-12-14

 

 

台州市路桥区文化馆:守正创新 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文章下载

台州市路桥区文化馆:守正创新 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2020年,我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市委宣传部的有力指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中心大局,统筹疫情、社情、舆情,推出了多项在全省全市有分量、有特色、成标杆的工作,为决胜“两手硬、两战赢”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舆论支持和精神文化条件。

用活理论宣讲为精神“补钙” 为思想“提神”

伟大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我区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深化理论学习中心组规范化建设,严格学习清单和通报制度,认真组织“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等专题学习宣传。

2020年12月30日,在“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上线两周年主题活动上,区委宣传部作为供稿单位代表在会上作典型发言。

“学习强国”已成为嵌入路桥基层生活的重要学习平台和宣传窗口。向浙江学习平台供稿1260篇,录用535篇,供稿数量和质量名列前茅。全区实现所有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全覆盖,日均活跃度位居全市前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青年力量响应时代号召。2020年,路桥区统筹融合青年理论学习宣讲和青年思政工作,组建青年学习联盟841个,成立台州市首支少年宣讲团星火少年宣讲团,涌现出“青年说”志愿宣教团等16支特色队伍。

同时,推行“学习讲理·青年说”,创新推出市集宣讲、广场宣讲等特色活动,30个“青年说”系列宣讲短视频抖音浏览量达2000W+,推动青年理论宣讲工作全覆盖。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2020年,路桥区不断丰富思政教育载体,设立浙工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实践教学基地,新增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家、市社科普及基地3家。社科研究取得新业绩,列入省规划课题1个,市规划课题4个,市研究课题2个,3项课题获得市委领导批示。

唱响时代强音构筑网上网下“同心圆”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内宣外宣齐头并进,社会宣传铺天盖地,及时传达疫情防控最新消息,将共克时艰、战胜疫情的信心传递到每一个人的心里,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为恢复经济社会正常秩序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对外宣传提质增量,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八大区块”百日攻坚等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宣传再上新台阶,路桥经验四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路桥企业“云上广交会”做法多次被央视“焦点访谈”“两会你我他”等重点栏目报道。创新开设“网上新闻发布厅”,民生部门主要领导积极参与网络发布,领导干部的新闻发布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增强。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我区媒体融合发展。2020年我区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三比三看”赋能提质行动,挂牌成立浙报集团县级融媒中心共享联盟路桥工作站、浙江广电集团“蓝媒联盟”路桥协作站,在全省县市区级率先启用“5G+8K+360度VR”融媒体直播。

站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宣传战线更要善于化笔为剑、激浊扬清。2020年,我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主动创新推出意识形态“十条百例”,推出一批契合时代要求、反映地方特色的项目,基层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更扎实、更有效。

在这一场场没有硝烟的舆论战争中,我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牢牢守住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实施网络生态“瞭望哨”工程,正面发声、精准引导,防范化解多项风险,维护了我区良好的舆论环境。

播撒文明火种扬正气树新风聚人心

支援武汉的白衣天使许城娟、“暖男”民警管敏宇、“民间反扒勇士”李祥……一批批“文明之星”相继涌现,让路桥这座城处处绽放文明道德之花。

这一年,我区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宣传学习活动,加大先进典型选树推介力度,扎实推进“诚信高地 德润路桥”公民道德工程建设。

2020年12月31日,在2020年度路桥区“道德红榜人物”联评会上,10位拟公示表彰对象出炉,自2009年开展道德红榜人物评选以来,目前我区共选树道德红榜人物达127人。2020年,我区更是1人入选“浙江好人”,5人入选“台州好人”。闪光名字的背后,是一个个充满正能量的身边典型,一个个诠释真善美的动人故事。

礼让斑马线、光盘行动、公筷公勺……当下的路桥,文明之风扑面而来。螺洋街道水滨村、台州银行分别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守正创新、开创新局的一项重要举措。

为居家隔离对象提供“一对一”“点单式”志愿服务、暖心咨询服务,为值守一线的交警、环卫工人等提供免费餐饮……从防疫战打响的第一天起,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者以力所能及的小爱,让这座城市温情涌动。

2020年,我区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级试点工作,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以及实践点、实践基地建设全域全覆盖,全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5万余次。建立完善“路桥文明云仓”志愿服务体系,启用“路桥文明云平台”,成立全市首家县区级志愿服务联合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会,区青年志愿者协会更是上榜浙江省志愿服务工作先进集体。

书写文化自信获得感幸福感“双提升”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拟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2020年12月28日,中国文艺网上一则“关于中国曲艺之乡的公示”让人欣喜不已。

过去一年,我区积极争创“中国曲艺之乡”,稳步推进“一馆十基地”等五大创建提升项目,路桥曲艺馆顺利开馆,圆满完成中国曲协考察团验收。成功承办中国曲协文艺志愿服务团走进浙江台州惠民演出、长三角(沪苏浙皖)曲艺名家展演、省第九届故事会汇报演出等大型曲艺活动,乡村文艺能人载歌载舞,浓浓乡情在奔涌流淌,汇聚祝福美好的新时代笑声与歌声,让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上持续发力,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加绚丽的时代光彩。我区实施传统历史文化传承工程,举办“叶适事功学说与当代价值”文化研讨会,完成《叶适与路桥史料汇编》。全年建成扶雅书院(文昌阁)等10家和合书院,书院服务扎根农村社区,“到书院去”成为新时尚。

“我们有了自己的‘家’,能在这里进行文化交流、艺术共享、相互学习沟通。”2020年9月14日,路桥首个“文艺家之家”建成投用,我区文联及广大文艺工作者齐聚一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着眼于繁荣文艺创作,2020年我区推出了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现代戏《追梦之路》入选省、市重点扶持精品项目;台州鼓词《一张船票》入选中国文联扶持项目;路桥莲花在2020全国非遗曲艺周展演……

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区重新制定了《路桥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路桥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加强对外交流展示,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深圳文博会(云上展览会)、长三角国际文博会等重大展会活动,其中壹朵布贴画《和合二仙》获工艺美术铜奖。

一路向前,春日渐浓。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区宣传文化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拿出前瞻性思路、开创性举措、引领性项目,着力打造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路桥“两个高水平”标杆区建设贡献宣传力量。

台州市路桥区文化馆2021-1-6

 

 

青州市文化馆创新全民艺术普及模式 “艺术进万家”奏起乡村文化振兴“交响乐” 文章下载

青州市文化馆创新全民艺术普及模式 “艺术进万家”奏起乡村文化振兴“交响乐”

“宋老师,你能再做个示范吗?俺录下来,回家跟着练习。”“韩老师,这个手的动作怎么做?”“老师,您啥什么时候再来?”……近日,青州市弥河镇文艺骨干舞蹈培训课一结束,当地学员们就向青州市文化馆选派出的“艺术进万家”舞蹈教师宋宇婷、韩静等围拢过来。2019年7月以来,弥河镇近百名舞蹈学员先后跟宋宇婷、韩静学习舞蹈艺术,得益于专业教师的精心指导,这些舞蹈爱好者们的舞蹈技艺由纯“业余”到逐渐“专业”,渐入佳境。

2019年7月,青州市文化馆创新全民艺术普及模式,将培训重心下移,在潍坊市率先启动了“艺术进万家”基层艺术普及培训,创新开展艺术进乡村(社区)、进校园、进部队、进医院、进企业培训等活动,旨在以“城市包围农村”的“一对一”模式,从专业化精准化层面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文艺水平。

青州市文化馆文艺创作室负责人介绍,该活动启动以来,一支由当地文化馆认可、德艺双馨的文化工作者和文艺志愿者组成的20人“艺教”(艺术教师)队伍活跃在全市13处镇街、开发区,开展了包括舞蹈、声乐、锣鼓、太极拳、二胡、腰鼓、书法在内的艺术普及培训,切实将培训及演出搬到了农村群众家门口,成为青州市又一个“文化惠民”品牌项目。这项活动首先由各镇街、开发区文化馆分馆及企业、医院、学校负责招集本辖区(企业)内的文艺骨干,根据各自需求“点单”,文化馆再选派专业老师到基层,“面对面”全过程辅导,通过“专家带骨干”“骨干带队伍”两个阶段,提高当地业余文艺骨干和基层文化队伍艺术水平。

经过专业培训后,基层学员艺术水平得到极大提高,部分文艺骨干作为“文化惠民演出”演员,白天培训,晚上演出,把新学到的艺术技能充分运用到演出中去,普遍反映感到学习后带“专业范儿”了,表演不再费力了,自信心明显上升。在青州市组织的“文化惠民演出”“百姓大舞台”等文艺活动中,“培训+演出”模式相辅相成,以培训促演出,以演出检验培训,两者相得益彰,为广大群众献上了一场场高水平的艺术表演,受到了群众的真诚欢迎。云门山街道“梦之缘”舞蹈队,经过专业培训后,动作、表情、表现力、选材等都已脱离纯广场舞而向舞蹈方向发展,她们凭借极具感染力的舞蹈《太阳出来喜洋洋》展演,先后获得青州市广场舞大赛冠军和潍坊市广场舞大赛十佳。

据统计,自“艺术进万家”启动以来,青州市基层艺术培训共开展各类班次602个,培训20000余人次。青州市文化馆负责人李江涛说,“‘艺术进万家’基层艺术培训将课堂设在百姓家门口,方便了乡村艺术爱好者参与活动。通过我们的专业老师团队的专业指导及培训,广大乡村文艺爱好者普遍反映自身艺术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下一步,我们青州文化馆将扎实推进基层艺术培训工作,让文化发展充分适应并渗透到老百姓的精神层面的生活中,让乡村文化振兴在青州城乡枝繁叶茂,遍地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大众报2021-2-5

 

 

如何让秦淮文化续写“新秦淮故事”?南京秦淮区文化馆一直在做这几件大事 文章下载

如何让秦淮文化续写“新秦淮故事”?南京秦淮区文化馆一直在做这几件大事

纵横千载的秦淮河孕育了古老的南京文明,被誉为“南京的母亲河”。作为南京文明的发端之地,孕育出“江南诗河”、天下文枢夫子庙、江南贡院、秦淮灯会等人文地标的秦淮文化则早已成了南京文化的代名词,一直以来默默滋养着秦淮河两岸南京人的心灵。不过,时代在加速发展,面对新时期的文化需求,历史源远流长的秦淮文化如何在时代大潮中蜕变并焕发出生机?这是留给相关文化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现实重任。秦淮文化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它的历史定位和文化自信,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带着这个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南京秦淮区文化馆馆长李蔚。

文化惠民 唱响“文化四季歌”

作为传承弘扬秦淮文化、开展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最前沿阵地,秦淮区文化馆成立于1949年10月,是建国初期全国最早建立的文化馆之一,目前是全区群众文化艺术辅导、指导、活动及调研中心。

李蔚馆长介绍,秦淮区文化馆在秦淮区政府、区文旅局的领导和帮助下,秉承人文秦淮、公益为民的服务宗旨,三十多年来打造了以春季“和谐大戏园”、夏季“秦淮之夏”社区艺术节、秋季“都市文化节”、冬季“秦淮灯会”为代表的秦淮“文化四季歌”惠民活动。也可以说,它们已经成为宣传秦淮文化的品牌活动。

“秦淮之夏”社区文化艺术节

“我们打造的四季文化活动品牌,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比如说,我们夏天主做的‘秦淮之夏’。”李蔚馆长向记者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秦淮之夏’最早是怎么来的呢?最早是在南京城南地区从几个街道率先开展的纳凉群众文化活动,然后慢慢兴盛起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到了夏天,家里没有空调,南京人就都在外面乘凉,一张席子,一张凉床,大家摇着扇子聊天,自娱自乐,渐渐就有了纳凉晚会的雏形。后来就形成了‘秦淮之夏’,现在叫‘秦淮之夏’社区艺术节,在炎炎夏日用文艺之风给市民们送去一丝清凉。”戏曲、音乐、美术、摄影……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市民一年四季均可享受到文化盛宴。

传承非遗 秦淮区传承人总量全市各区第一

秦淮区是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区,非遗保护工作是新秦淮总体规划中保护更新老城部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秦淮区文化馆陆续开展了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申报、非遗日系列展演、非遗大师专题讲座、传承人集中培训、非遗项目社区巡演等系列工作,一直致力于守护秦淮非遗文化这颗璀璨明珠。

据李蔚馆长介绍,秦淮区文化资源丰富,具备“特而精、最南京”的先天基因。区域内有非遗项目93项,其中2个人类非遗项目,4个国家级项目,16个省级项目,36个市级项目,市级以上项目占全市比重30%。非遗传承人243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6人,占全市比重50%;省级传承人8人,市级以上传承人101人,占全市比重32%;另有区级传承人144人。

谈起秦淮区的非遗项目,李蔚馆长更是如数家珍,“比如说在曲艺方面,像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南京评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南京白话,还有南京地区唯一的古老曲种--南京白局,目前已是国家级项目。这些都是我们重点保护的对象。另外,还有手工技艺类、医药类、饮食类、民间文学类,种类十分繁多。”

第二届秦淮风光带南京白局表演培训

李蔚馆长介绍,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需要长期的规划,秦淮区文化馆每年都致力于寻找有历史、有传承、符合规定的南京本土项目和手艺人,帮助他们申请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传承人的责任是什么?就是让这些珍贵的文化历史不间断,要推广传承,要培养学生、培养下一代人。像南京白局,一开始只有十多人,现在通过我们的努力已经发展壮大了;还有南京古琴、金陵琴派,一开始也是非常小众,现在受众基数已经发展得非常大,只要我们开展培训活动就不愁没有观众。”

提起这些,李蔚馆长满脸自豪。据介绍,秦淮区文化馆在上世纪50年代就成立了南京乐社,下设古琴、昆曲、民乐三个分支,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把传统音乐艺术从南京带向世界,在全球“开枝散叶”。

文化创新 将艺术送到市民家门口

“现在已经是多媒体时代了,观众也在不断地分化、细化。之前我们举办一个活动,会邀请各社区的人员来参加,这时,你的观众是请来的。后来我们渐渐发现,服务的人群与提供的产品不相匹配,我们就开始研究如何有针对性地、精细化地、准确地服务市民,接着就有了一些调整和创新。”李蔚介绍,为更好服务市民,秦淮区文化馆打造了秦淮视界戏剧沙龙、摄影沙龙、电影沙龙、朗诵沙龙等一系列艺术沙龙活动。

其中以秦淮视界摄影沙龙为例,会员都是省市级以上的摄影家,在沙龙活动中通过和市民互相交流、开办展览等形式,吸引更多市民。

秦淮视界摄影沙龙

秦淮区文化馆每年还会参与组织关于秦淮灯会的摄影大赛。“你都想象不到,最早上世纪90年代开始办活动的时候,那时候没有电子档,都是洗好的照片。但北至东北,南至海南,都有人给我们投稿。那时候能收到一两万张照片是什么概念?我们举办个展览都好几万人观看,影响比较大。至今我们已经举办了十几年了,形成了一个品牌。”李蔚馆长回忆起这一路的成绩,十分感慨。通过这些活动和比赛,南京走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摄影名家。

“七彩童年”系列少儿艺术教育活动

提到创新,秦淮区文化馆打造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又是可圈可点。比如,面向放暑假的学生,秦淮区文化馆自2016年开始开展“七彩童年”系列少儿艺术教育活动,带领孩子们在馆内做手工、学舞蹈、学唱歌、学唱戏,去体育馆运动锻炼身体,沿着城墙看历史,到大自然里认识植物……面向中老年人,组织京剧艺术节、合唱音乐会、诗歌朗诵会;面向青年人,开展交流绘画展、非遗访学营、健身操(舞)青春精英大赛……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对象涵盖老中青幼多个年龄段,市民们在家门口即可参与活动。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变化、人民生活的变化、欣赏习惯的变化、对文化需求的变化。现在的文化活动,就是借用各种文化资源和社会力量让文化出新,来服务于老百姓。在这种大形势下,我们当然要不断地与时俱进,用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来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李蔚馆长说,秦淮区文化馆一直在满怀激情地续写着秦淮文化的精彩,创造着五彩缤纷的“新秦淮故事”。

秦淮区文化馆2021-4-8

 

 

深圳市文化馆新馆方案,巨构下的‘村落’ 文章下载

深圳市文化馆新馆方案,巨构下的‘村落’

由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组织开展的深圳市文化馆新馆(原深圳市群众艺术馆新馆)全过程设计招标吸引了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47家设计团队参与,经过组织资格预审及方案评审,最终由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局内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体)中标,获得国际竞赛第一名。

文化馆新馆以“湾区中心、国内标杆”为定位,融教育、交流、培训、表演、展览、文创等功能于一体,是一座覆盖各类群体、各种艺术门类的具有公共公益群众文化服务性质的综合性文化地标建筑。

深圳改革开放40年,无数来自五湖四海、默默无闻的城市市民耕耘不辍,成就了深圳今天的辉煌。新文化馆面对的用户不是殿堂级的艺术家,而是这些普普通通而又心怀艺术憧憬的城市市民。本方案无意在此营造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艺术圣殿,相反她应该是轻松亲切、自由接地气、开放包容的精神家园,就像客家旧村里的“宗族祠堂”,日常且毫不欠缺仪式感。在这里,宏大的叙事会被解构成亲人尺度的日常生活场景,是每一个城市市民聚集交付精神寄托的场所,是城市记忆与未来的一次和解。

未来深圳市文化馆新馆将被打造成为创新型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基地、市民参与体验休闲文艺展演中心、多门类文化艺术共享营、粤港澳大湾区城际文化交流聚集地、全市文化馆联盟数字化网络平台和群众文化艺术骨干创作创意园。

深圳市文化馆新馆位于深圳龙华区民治片区,用地面积为约3.14万平方米,区位十分优越,位于“交荟门户,枢纽双芯”城市设计方案的东端,和北站以及未来的枢纽核心 CBD 中央绿洲遥相呼应。作为一个城市文化建筑,文化馆的设计尽可能的注重开放性和体验感,为了增加使用体验,适应更多的需求,以及增设更多的开放性场所,建筑和场地往下凹陷形成三层平台空间,形成了依次对应的三个群众艺术广场。

群众广场由途径临近城市道路和步行空间的下沉广场即可到达,设置于场地北侧的椭圆形“群艺广场”,此处的空间开阔亲水,适用于大规模文艺集会。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穿越轻松自由的艺术商业休闲区,来到三层开阔的“青年活力广场”,这里是年轻人交流街舞,举行派对的理想之地,继续乘坐扶梯上行,最终到达顶部的“曲艺广场”,是市民自发曲艺才艺表演的最佳场所。

“云上艺村”处于文化方舟顶部,这里树影婆娑,曲径通幽,让你在喧闹的都市之中找到一片可以自由徜徉放逐灵魂的艺术净土。 “五心--两轴”的立体艺术空间结构未来将在室内与室外,地上与天空,水岸与公园,生活与艺术之间构建深圳市民文艺生活的方舟,把每一个市民带到自己精神的彼岸,文化的绿洲。

腾讯网2021-2-19

 

 

南宁市青秀区推动文化馆、图书馆创新与实践调研 文章下载

南宁市青秀区推动文化馆、图书馆创新与实践调研

当前,南宁市青秀区正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致力于以优质的公共服务提升幸福感、以务实保障举措提升获得感、以现代治理体系提升安全感,全力推进“六个典范城区”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当前,南宁市青秀区正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致力于以优质的公共服务提升幸福感、以务实保障举措提升获得感、以现代治理体系提升安全感,全力推进“六个典范城区”建设。

近年来,南宁市青秀区积极探索文化馆和图书馆“民办公助、合作共赢”的城市共享分馆、上下联通的乡镇分馆和农村支馆的实践模式,通过全民艺术共享课堂、数字阅读平台、戏剧节等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圈,破解了文化馆、图书馆“两馆”一直以来面临的“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局面,不断推进公共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以及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和延伸,让广大群众获得感更足、满意度更高。

“您听课、我买单” 全民共享艺术课堂盛宴

2017年,为深入推进青秀区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服务效能的提升,逐步搭建覆盖全城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全民阅读和全民艺术普及,青秀区启动了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

通过广泛与辖区的文化综合体、艺术中心、大型商业体等社会力量合作,按照“企业提供场地服务,图书馆、文化馆提供内容”的模式,青秀区相继打造了邕州书院分馆、中国东盟-青少年艺术中心分馆等十余个“两馆”城市共享分馆,把总馆的优势资源进一步延伸到基层社区,深入推进“两馆”的免费开放工作。

坐落于南宁市青秀山脚下的邕州书院是青秀区启动“两馆”总分馆制建设后建立的第一个全民阅读与全民艺术普及中心。在这里,2021年青秀区图书馆“声阅汇”朗读培训、国学课堂青少年硬笔书法及写意山水国画培训刚刚落下帷幕;同时,依托书院自身的党建书房、美食书房、养生书房、电影书房等特色书房,青秀区还不定期在书院开设免费的全民艺术共享课堂。

“吹啦弹唱话九州”民乐艺术赏析、“你所不知道胡琴”胡琴艺术赏析、周末电影鉴赏沙龙、二胡演奏培训……“您听课、我买单”的全民艺术共享课堂是青秀区开启“两馆”总分馆模式后为推动全民艺术普及而重点打造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品牌,辖区群众只需通过关注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即可在线报名参与。

青秀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覃兴辉介绍,青秀区通过常态化开展公益讲座、培训、艺术赏析沙龙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不断把高品质的文化内容输送到各个分馆,提升广大城区居民艺术素养,满足辖区居民高品质的文化需求。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启动“两馆”总分馆制建设以来,青秀区共开展读书会、阅读分享会、“青秀讲坛”、少儿双语绘本阅读等全民阅读品牌活动260场,惠及群众5万余人次;举办500余场名家讲座、艺术赏析沙龙、艺术培训等不同主题内容的全民艺术共享课堂系列活动,真正起到了在文化服务中的引领作用。

村里有了文化专管员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再下沉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重点和难点仍在农村。为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发展,青秀区在乡镇启动了以城区“两馆”为总馆、各镇文化站为分馆、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为支馆的上下联通总分馆制建设。

青秀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彭志伟介绍,目前,以青秀区四个乡镇文化站长为分馆馆长、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为支馆馆长的“两馆”总分馆体系已经基本确立,“两馆”优势资源的下沉,将推动实现城市和乡村公共文化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真正实现让广大农村居民就近、便利、免费的获取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

为推进全区37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规范化管理,2018年青秀区重新选聘文化专管员队伍,并每年为每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投入经费1万元。村里文化专管员由兼职转为专职,每月工资从400元提升至1200元,工作有了积极性;青秀区同时规定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每周需开放5天以上,每天开放不低于4小时,同时通过开展培训、年终考核等措施,专管员工作逐步走向正规。

此外,为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青秀区还积极推进城乡文艺团队结对帮扶工作,提升农村文艺团队的业务水平,为“两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支馆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按规定,城区文化馆将帮扶培训列入对城市文艺团队的考核中,要求平均2至3支城市文艺团队对口帮扶1支农村团队,每年每支城市文艺团队需根据帮扶对象的需求深入农村至少完成10天的培训任务。

据统计,近两年来城乡团队开展结对帮扶培训400多个课时,城乡帮扶创作反映脱贫攻坚题材等的文艺作品10余个,为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激发农民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热情、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文旅深度融合助推“六个典范城区”建设

随着青秀区“两馆”总分馆建设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覆盖面不断拓展,青秀区致力于打造的15分钟公共文化圈正在逐渐形成,城区的“图书馆+”、“文化馆+”服务模式有力推动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集看书、观剧、逛展、享美食、文创于一体的城市生活空间403禾集是青秀区重点打造的“两馆”分馆之一。书巢书店、红椅剧场、留白美术馆、野歺烘焙馆、禾米绘本馆……时下热门的业态在这里统统可以找到。

按照“民办公助、合作共赢”模式,青秀区为403禾集提供了图书5万余册,小型全民阅读平台、朗读亭、电子借阅机等系列电子图书设备以及数字图书、音频、视频资源超过30万册;同时,作为每年青秀区创意生活节的分会场,403禾集还承办了青秀·新青年戏剧节,为群众提供国内外经典与先锋话剧、南宁本土话剧等。

据了解,青秀区十余个“两馆”城市共享分馆大多设在景区、商圈和网红打卡地等,大量文化服务内容的下沉,一方面满足了辖区居民、游客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为分馆所在地增加了文化内涵、聚拢了人气、带动了旅游。

目前,邕州书院分馆、403禾集分馆、中国—东盟青少年艺术中心分馆等已成为青秀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体验基地,古岳艺术村分馆已经成为青秀区乡村振兴的文化名片,会展中心城市书房分馆已经成为商业中心的公共文化体验场所等。

青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提升城区群众获得幸福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是青秀区全力建设“高能级产业集聚典范城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典范城区、高质量乡村振兴典范城区、高颜值生态宜居典范城区、高效能城市治理典范城区、高品质民生幸福典范城区”的重要内容。下一步,青秀区将继续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总分馆”体系建设,进一步探索“政府主导、市场配置、社会参与”的新途径,增加高水平、高品质的公共文化供给。

金融信息网 2021-9-1

 

 

南阳“三馆一院”:打造文化新地标 点亮“宛”美新生活 文章下载

南阳“三馆一院”:打造文化新地标 点亮“宛”美新生活

总投资18亿、南阳市重点民生工程,南阳“三馆一院”坐落在南阳市美丽的白河河畔,自2020年12月29日免费开放以来,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网上活动点击量700万次,成为南阳市民和全国游客感受南阳厚重历史和文化魅力的新窗口,休闲娱乐、学习提升享受“宛”美生活的好去处。

博物馆:楚风汉韵新地标 文化根脉润古今

市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前身为南阳历史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集文物收藏、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多功能于一体,是豫西南最大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走进博物,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综合展览区,青铜器、铭文铜觚、陶器、玉器、漆器……一件件文物穿越古今,展示着南阳璀璨的历史文化;汉风街市,古色古香的集市摊位,精美的仿古礼品,热闹的乐舞表演,再现了两汉时宛城街市的繁华景象;文创区,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三国人物,陶狗、汉代铜钱等文物被做成了可口的蛋糕和巧克力,成了市民争相抢购的文创产品……

2021年国庆期间,丰富多彩的惠民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的踊跃参与:市博专家免费鉴宝现场,前来咨询的市民络绎不绝;汉风国潮文化体验周,参与汉服体验、国潮丽人选拔的游客排起了长龙;“小小考古家”培训班,六十名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体验拓片制作技艺、编钟演奏、考古挖掘盲盒及文物修复等研学项目,在博物馆度过一个充实而快乐的国庆假期……

图书馆:最是书香能致远 笔墨浸润满城香

市图书馆创建于1924年1月,现为国家一级图书馆。新馆面积3.6万平方米,由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的馆名遒劲有力,熠熠生辉。新馆现有藏书95万册,阅览坐席2000个,开馆至今不到一年借阅量高达24万余人次。新馆设有开架阅览室、期刊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报告厅等功能区块,是开放型、文化型、休闲型、数字型、智能型的多功能综合体。

著名诗人博尔赫斯曾说:“若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市图书馆外观恢弘大气,内部宽敞明亮,满载未来感和科技感:图书自助借阅系统方便快捷;智能机器人“小宛”服务热情周到;触屏读报机、电子阅览机50余万册电子图书提供丰富的免费资源;“智慧数据展示平台”让馆内实时动态一目了然。幼儿阅读室绘本区、手工体验区深受家长、孩子喜爱;阅读厅藏书丰富,环境安静,阅读桌集台灯、电源插口、USB充电接口于一体,馆内免费WIFI、热水全时供应,保障读者安心学习;青少年阅读区,图书精挑细选,搭起孩子成长进步的阶梯;视听区视听资源丰富,环境优美舒适,读者学习休闲两不误……

形式多样的便民服务,为南阳推进书香社会建设营造了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新春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剪纸、泥塑、雕版印刷、烙画、送春联等活动吸引大量小读者和家长朋友们热情参与;“书香敬老暖重阳”活动,图书馆文化志愿者走进养老中心陪老人们一同读书,分享阅读体验;宛图讲堂,“戒除手机游戏、提升学习成绩”公益讲座,帮助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找到方法,树立信心;“小星星”故事绘,亲子绘本剧《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用实景人偶剧的方式生动地把故事呈献给孩子;手工坊里,孩子们在互动操作中学习技能,体验动手创作的乐趣……

文化馆:书山曲海承古今 宛腔宛调响白河

市文化馆前身为南阳市群众艺术馆,2020年11月更名为南阳市文化馆,建馆史60年。

文化馆新馆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由百姓剧场、非遗展厅、静态展厅、数字文化馆、公益性培训教室等功能区组成。馆内数字资源丰富,拥有线下数字一体机5台,数字长廊1个,各艺术门类数字展示墙4组,非遗互动展示墙1座,拥有馆办活动和社会活动、艺术培训视频等数字资源共30余TB。

文化馆一经开放就受到全市人民的欢迎,成为全市人民享受文化大餐,展示才艺、交流创作的平台:百姓剧场,各种省市大型赛事、群众文化活动轮番上演,“我的家乡我的县”、“童心向党”音乐大赛、红色经典诵读大赛为广大文艺爱好者搭建展示才艺、交流创作的平台,线上同步直播让优质的文化服务飞向千家万户,仅2021年10月承办河南省第十四届群星奖小戏小品曲艺大赛决赛,三场演出直播观看高达406万人次;静态展厅,《河南省脱贫攻坚优秀摄影作品展》一幅幅精美的照片述说感人的扶贫故事,定格脱贫路上的精彩瞬间;数字文化展厅,气势恢宏的“南水北调千米书法长卷”数字卷轴前众多书法爱好者流连忘返;省级非遗社旗木雕展厅,丝绸之路、花鸟虫鱼等一件件木雕吸引了市民驻足欣赏;文化培训中心,戏迷孙女士和伙伴们优美的唱腔、专业的伴奏,赢得围观者热烈的掌声和喝彩……

大剧院:荟萃中外艺术精品 打造中原文化高地

大剧院总建筑面积3.04万平方米,由大剧场、多功能小剧场、休闲娱乐厅及餐饮服务厅、行政管理、业务办公区域组成。大剧场共分为两层,第一层观众席有740座,第二层有355座,共1095座。整体布局采用正红色,中和端庄,暖光搭配米黄色墙面,整个剧场温馨又大气;小剧场共有478个座位,风格清新,淡粉色的座椅显得更有活力。

走到大剧院门口,一幅幅海报预告着即将上演的儿童剧、话剧、音乐会等各类文艺演出,让南阳市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中外文化大餐:新年音乐会,近百名演奏者、演唱者为南阳观众献上了一场高水平的音乐盛宴;宛梆《五世请缨》,让观众通过经典剧目再一次感受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宛梆艺术的独特魅力;梦幻互动亲子剧《人鱼公主》,跨越时间和空间带着小朋友在童话世界开启一场充满冒险的奇幻旅行;开心麻花经典剧《乌龙山伯爵》,悬念迭出的复仇大计、惊天动地的爱情传奇、笑料百出的妙语连珠,看似荒唐的剧情却埋藏着小人物深刻的悲哀和直面自我、改变命运的渴望,让观众笑中带泪,回味无穷……

从开馆的爆红到走向“长红”,南阳市“三馆一院”成为市民和外地游客网红打卡、休闲娱乐、享受优质文化服务的文化新地标的背后,是南阳市委、市政府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文化强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责任担当;是南阳市文广旅局落实部门监管责任,不断加强文旅行业建设,落实文化惠民政策的初心使命;是“三馆一院”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为广大市民提供便捷优质文化服务的不懈努力。南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曲艺之乡、楚风汉韵古帝乡正乘着新时代文化自信、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东风,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南阳文化馆2021-11-2

 

 

焦作解放区文化馆: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华丽篇章 文章下载

焦作解放区文化馆: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华丽篇章

文化馆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厚精神食粮的重要阵地。近年来,焦作解放区文化馆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大力繁荣社会文化,开展了一系列规模大、形式多、特色鲜、亮点新,彰显时代精神风貌的文化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褒扬和好评。荣膺国家一级文化馆、河南省“先进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集体”等诸多荣誉。

据该区文化馆馆长董海霞介绍:“自建馆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坚持“三贴近”“四强化”,凝心聚力做好文化艺术工作的开展、传播、研究和创新,参与或原创了上百部作品。其中小品《帮扶》获得河南省小戏小品大赛金奖;原创舞蹈作品《岁月》获得河南省‘群星奖’音乐舞蹈大赛三等奖、河南省中老年舞蹈大赛二等奖,舞蹈《云台恋歌》《得劲儿》《不如跳舞》《走向辉煌》等作品分获省市一、二等奖。”

在做好文艺作品创作的同时,该馆致力探索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就如何改善基层文化阵地设施使用率不高、开放时间不长、文化资源不优、服务人员不专的问题做积极的创新,成功打造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以1个文化馆总馆、10个分馆和57个基层服务点模式,推进文化活动的创作、丰富、传播与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活动在线约、场馆在线订、演出在线看、非遗在线赏等“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只要关注“解放区数字文化馆”微信公众号或扫描二维码,即可享受;坚持“一手抓公共文化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一手抓精准掌握基层群众公共文化需求”,开启“订单式”“菜单式”配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化。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等传播方式,实现10个分馆优质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线上线下运营完美融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截至目前,该馆累计开展线上线下文体活动3400多场,实体活动总受益群众接近6万人次,线上活动总受益群众50万人次以上。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数字文化馆更是充分发挥了线上服务的优势,共收集发布各类抗击疫情文艺作品200多个,宣传片3个,抗击疫情相关推文40篇,阅读量达到4万多人,充分调动了老百姓宅家享文化、抗肺炎的积极性。

社区文化作为是城市文化的基石,是现代社会衡量社区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参考和标准。为丰富解放区社区文化生活,让居民真切感受到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带来的收获和精神享受,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增光添彩。该馆从1996年起就开始组织每两年一届的社区文化节,仅2020年第十二届社区文化节,就有2000多名文化志愿者为辖区群众带来了10多场丰富多彩系列文化活动,此次活动通过百姓文化超市、数字文化馆平台全程同步直播,单场最高浏览量达到36.4万人次,总线上浏览量突破300万人次,得到了省文旅厅、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先后15批次160多名来自国家、省、市相关领导实地调研 “百姓文化超市”和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大力称赞总分馆实践模式对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厚重的文化在总分馆实践模式中得到不断的弘扬、滋长,越来越多的文化志愿者投身其中,做文化的传播者。目前,文化志愿者队伍就已经达到33支,参加人数2200人,其中99%都是女性,她们走基层、迎酷暑、斗风寒,和基层文化工作者团结一致,及时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把文明新风吹遍大街小巷,把文艺的甘霖洒进人们的心田。无论是四城联创文艺演出、抗疫作品创作……处处可见她们的身影。

同时,该馆还加大文化阵地建设,积极争取上级奖励资金120万元,用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改造,文化功能及配套设施日臻完善。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解放区文化馆将积极发扬‘三牛’精神,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紧扣‘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活动、生态保护治理、守护蓝天碧水、乡村振兴等时代脉博,创作出更多讴歌新时代发展的文艺作品,继续加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以崭新的面貌书写新时代文化馆壮美锦绣篇章,为精致城市,品质焦作和‘五个解放’建设贡献文旅力量。”该区文广旅局局长和毅表示。

河南经济报2021-3-7

 

 

江门蓬江区文化馆:多举措深耕细作,满足侨乡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文章下载

江门蓬江区文化馆:多举措深耕细作,满足侨乡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要素、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文化馆以为人民谋文化福祉、为民族谋文化复兴为初心和使命,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而存在。

持之以恒、精耕细作。一直以来,江门市蓬江区文化馆认真贯彻落实江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文化人、以文融城”的文化发展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原则,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适用性和实效性为目标,探索改革机制体制,建设完善总分馆制,打造人才队伍,开展全民艺术普及,鼓励精品创作,活化利用非遗文化,结合地域特色创新开展群文工作,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以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常态化公共文化服务,为辖区市民群众增添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政府主导、财政支持,持续建设完善文化馆服务阵地

蓬江区文化馆建于1996年,占地面积602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全馆有行政办公室、创作培训部、活动策划部、网络信息部、非遗中心办公室5个部室,设非遗展览厅、舞蹈室、合唱室、曲艺室、民乐室、少儿艺术培训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电子阅览室等10多间功能室,自2007年起连续3次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

近年来,蓬江区政府主导的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投入资金持续提升。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借助蓬江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1+3”平台建设,投资9.5亿元的蓬江区文化中心预计2021年完成主体工程,投资3.6亿元的蓬江区文化馆新馆已开展前期设计,投资1.7亿元的荷塘镇文化场馆设施建设项目业已完成立项,专项资金业已用于区镇村三级文化场馆的提档升级……蓬江区文化馆服务阵地持续建设夯实。

积极探索机制体制改革

蓬江区文化馆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于2020年5月正式组建成立了蓬江区文化馆理事会并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会议,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打造上下联通、服务优质、全面覆盖的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

一是建设完善6镇街、18个服务点的场地设施设备。蓬江区文化馆按《广东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验收指导标准》,做好6个镇街分馆、18个服务点的场地设施设备建设,实现文化馆总分馆服务阵地全区全覆盖,并致力打造一分馆一品牌。

二是建设完善文化馆总分馆制度。蓬江区制定出台《蓬江区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推出总分馆管理制度。在设施设备上,蓬江区文化馆实行“四个统一”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配置、统一验收);在工作人员方面,实施“双派”制度,派驻任命干部职工到各镇街分馆任职副馆长,指导协调分馆工作,选派业务骨干到分馆、基层点参与工作;在产品供给上,蓬江区文化馆统一明确总分馆服务项目,统一策划总分馆活动,并通过建立文化馆总分馆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定期公布文化服务项目、服务内容,让群众广泛知晓和参与。

三是充分发挥区文化馆领头作用,实现三级联动。蓬江区文化馆在建设总分馆制的同时,致力发挥区文化馆的枢纽作用,通过“1总馆+1分馆+3服务点”模式,推动三级网络建设,充分整合区级、镇街级文化机构的行业指导、资源保障和人才队伍方面的优势,深入社区、学校、园区开展各类型流动服务、数字服务,实现区、镇街、社区三级联动,将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输送至基层民众身边。

四是完善文化馆总分馆设置服务一体机,开展线上公共文化服务。蓬江区文化馆打造群众文化资源库、文艺精品资源库等线上资源库,持续完善服务网站和微信平台建设,开展线上文化服务。特别是2020年疫情以来,蓬江区文化馆充分利用各网络数字平台开展公益培训班、非遗展览、文雅慕课、新书新荐等线上活动,让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突破时间地域限制。

专业业余两手抓,打造高素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

一是加强馆内人才队伍建设。蓬江区文化馆现有在职人员12人。该馆全力不断提升在职人员职称水平,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申报初级、中级、高级职称。

二是大力引进专业人才,打造蓬江区“艺术顾问导师团”。近年来,蓬江区文化馆持续引进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打造“艺术顾问导师团”,目前共引进李小可、陈加林、赵海风等音乐、戏剧、美术、舞美设计等方面国家级、省级专家10名为艺术顾问,及尹继红、林俐、刘小艾等本市10位名师为艺术导师。另将178名文化艺术人才纳入蓬江区文化人才库。同时筹办蓬江区文化名家工作室,开展课题研究、交流演出和合作项目等。

三是组建蓬江区文化馆艺术团。蓬江区文化馆在2017年3月组建蓬江区文化馆艺术团,为广大文艺爱好者交流技艺打造平台、提供支撑,进一步加强文艺队伍力量。截至目前,蓬江区文化馆共组建成功喜戏工作坊、蓬韵尚乐民乐团、禾雀花舞蹈团、麋鹿乐队、青椒室内乐团、拉丁舞团、蓬江乐社、爱莲舞蹈团、江门市男声合唱团9支业余艺术团队。

四是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蓬江区文化馆采取公开招募与定向招募相、经常性招募与阶段性招募相结合等方式,鼓励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以及各类文化团体、文化人才加入到文化志愿者队伍。另做好文化志愿者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其服务水平;建立志愿者管理制度,确保文化志愿服务做到有制度、有项目、有成效;积极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如动员文明实践志愿者投入疫情防控一线,打造“文明城市、爱心之城”品牌志愿项目等。

五是扶持民间文艺团队发展。蓬江区文化馆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扶持文联现下属作家协会、曲艺家协会、舞蹈家协会等民间文化团体发展,壮大业余文化骨干队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公益培训常态化,品牌活动特色化

一是开办蓬江“艺术学堂”。蓬江区文化馆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和中老年人开设公益培训项目“艺术学堂”,设置成人古筝班、成人舞蹈班、成人声乐班、保健按摩班、美容养生班、瑜伽班等文化、艺术、技能辅导课程,常年面向全区免费招生。

二是开办“童声童戏”公益培训班。蓬江区文化馆设“童声童戏”项目,每年开设一期针对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暑期公益培训班,设置少儿拉丁舞班、少儿书法班、少儿美术班等课程,为青少年儿童提供免费学习艺术的平台。近年来特别聚焦异地务工随迁子女、贫困家庭子女等特殊群体,通过“童声童戏”进一步拓展“绿色暑假”品牌内涵。

三是开设“蓬江艺术大讲堂”。依托2018年4月成立的蓬江区“艺术导师顾问团”优秀的师资资源,蓬江区文化馆打造品牌文化活动“蓬江区艺术大讲堂”,邀请顾问团的艺术导师作为主讲人,为市民群众带来不同艺术领域的知识分享。

四是举办“遇见最美蓬江——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为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蓬江区文化馆推出“遇见最美蓬江——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品牌,在春节、端午、七夕、中秋等中国传统佳节期间以文艺演出的形式为市民群众送上节日问候。

五是举办蓬江区老年钢琴大赛。蓬江区文化馆为辖区老年人搭建起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举办蓬江区老年钢琴大赛,让高雅艺术丰富老年人文体生活。

六是开展“大篷车走基层”活动。蓬江区文化馆每年举办多场次“大篷车走基层”活动,文化志愿服务队深入乡村,与当地文化团队联袂将文艺演出、文化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

七是打造“百姓文化大舞台”品牌。从2013年起,蓬江区以辖区市民群众为主角,由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常态化举办文艺表演、阅读推广、政策宣传、社区服务等群众参与度高的“百姓文化大舞台”活动。

八是举办主题大型文化活动。蓬江区文化馆协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0戏曲春晚(江门)分会场活动,举办“蓬江情·祖国颂”蓬江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文艺晚会、蓬江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奋斗吧,蓬江儿女——蓬江区2020年新春联欢晚会”等多场大型文化活动,让高品质的文艺晚会走近寻常市民。

九是做好送戏下乡和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工作。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看戏、观影需求,蓬江区文化馆精心挑选剧目、影片,全年送戏、送影下乡,满足农民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扶持培育创作人才

为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繁荣群众文艺创作,蓬江区文化馆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扶持培育文艺创作人才。

一是建立文艺作品激励机制。为鼓励精品文艺作品创作,蓬江区文化馆坚持把促进精品生产、推出优秀作品作为工作重点,建立文艺作品奖励机制,激发全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

二是大力推动大型文艺精品创作。蓬江区文化馆持续发动全馆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创作,创作采风、题材讨论会、创作研讨会等各类创作活动贯穿全年,持续推动紧扣时代主题、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型文艺作品创作。

三是发挥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舞蹈)创排基地作用。作为全省仅三个“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舞蹈)创排基地”之一,蓬江区文化馆充分发挥阵地作用,指导引领各艺术团、戴爱莲文化艺术中心等单位、社团,创作推出多个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原创舞蹈艺术精品。

四是鼓励侨乡文化题材文艺精品创作。蓬江区文化馆重点支持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突出江门地域特色、体现侨乡文化精神的文艺创作,积极培育陈白沙、陈垣、戴爱莲等名人题材,推出良溪古村落、潮连祠堂群等人文自然题材的文艺作品,以优秀文艺作品传播、传承侨乡精神。

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载体

蓬江区文化馆坚持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

一是积极挖掘非遗项目资源,做好各级非遗项目、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和扶持工作。蓬江区文化馆将潮连民间故事、罗贵率众南迁故事、杜阮凉瓜外婆茶制作技艺、梁家拳、荷塘煎鱼饼5个项目推选入蓬江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送“罗贵率众南迁故事”作为民间故事类别入选江门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成广东省级非遗项目东艺宫灯制作技艺的2019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并在全市首个争取到区级财政非遗专项资金,对区级传承人给予每人每年3000元的财政补贴,加强代表性传承人(群体)保护。

二是组织非遗项目进行展示、交流,推广蓬江非遗项目文化。蓬江区文化馆组织非遗项目东艺宫灯、卢艺鹿角椅、罗氏柑普茶参加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民间工艺精品展;派员带领罗氏柑普茶、东艺宫灯、潮连铜虾三个项目参加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在古兜温泉举办的2019“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的现场展示;组织棠下白眉拳、周家拳传承人率队参加广东省第十二届武术精英大赛……通过走出去力促辖区非遗为更多人认识和喜爱。

三是组织开展蓬江区“非遗进校园”活动,在青少年儿童中奠定非遗保护意识基础。蓬江区文化馆多次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如举办篁湾中心小学第八届纱龙文化节闭幕式、周家拳展演活动、荷塘纱龙进校园等活动,将非遗文化传承与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发挥学校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四是多举措宣传推广、活化利用非遗项目。蓬江区文化馆不断促进非遗项目的活化利用和宣传推广。如利用南芬里华侨祖屋设计墟街非遗体验展销馆,推广非遗产品;推动东艺宫灯、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成为本地及华裔青少年传统文化体验项目等。另于2020年在蓬江区文化馆公众号推出“蓬江区线上非遗展览”,图文并茂传播辖区非遗项目,联合江门日报等媒体宣传推广蓬江非遗。

五是大力发展非遗文化产业。蓬江区文化馆助力区内创新发展非遗+文旅、非遗+会展、非遗+教育、非遗+文创、非遗+互联网(电商)等“非遗+”文化产业,让荷塘纱龙、东艺宫灯制作技艺 、卢艺鹿角椅制作技艺、潮连酿鱩制作技艺、潮连铜虾制作技艺等一批传统非遗手工艺技术通过产业化收获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化馆服务阵地软硬并进攻坚做强,总分馆建设成效凸显

蓬江区文化馆已建成“1个总馆+6个分馆+18个服务点”的总分馆体系,实现标识统一化、设施标准化、资源共享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化,形成以区文化馆为龙头、镇(街)综合文化站为纽带、村(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并依托总分馆制实现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的纵向下沉和横向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全覆盖。

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高素质、专业化

目前蓬江区文化馆有高级职称人员1人,中级职称人员3人,初级职称人员8人,拥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达100%,馆长殷雄2020年成功获评江门市高层次人才;“艺术顾问导师团”20位在各文化艺术领域有着突出成就的艺术家吸引了更多文化要素资源集聚蓬江;蓬江区文化馆成立的蓬江区艺术团下设的音乐部、舞蹈部、戏剧曲艺部3个专业部门荟萃全区各类优秀艺术人才近1600人;9支业余艺术团队各有特色,丰富了蓬江区的日常公益小型演出,宣传了蓬江区文化馆的品牌形象,促进了文化馆的对外文化交流;蓬江区文化馆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人员共有78人,队伍组织机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完善,为城乡群众提供专业性、公益性的文化志愿服务,2017年至2020年在267场群众文化活动中服务群众32万余人次;蓬江区文联现下属作家协会、曲艺家协会、舞蹈家协会9个一级协会共有600余名会员,其中包括国家级文艺家23名,省级文艺家33名……蓬江区文化馆成功打造了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推动辖区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公益培训、品牌文化活动叫座又叫好

2017-2020年,蓬江区文化馆“艺术学堂”共举办了8期632班次,培训受益群众达7290人次,创新、科学、悦人的教学方式系统性提升了学员的文化艺术素养;2017-2020年,“童声童戏”暑期公益培训班共开展了4期400班次,累计培训青少年儿童7700人次;“蓬江艺术大讲堂”累计举办《如何排演一出好戏》公益讲座、白沙戏剧社喜戏工作坊话剧《雷雨》读剧会、《你也是指挥》、《浅谈摄影创作思维》等活动近20场,为市民群众带来专业多元的艺术分享;“遇见最美蓬江——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累计举办“因为爱情 七夕之约”朗诵音乐会”“春满蓬江岸 瑞犬闹元宵——我们的节日元宵晚会”等22场覆盖6个镇街的节日文化活动,向辖区居民广泛推广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老年钢琴大赛”累计举办了4场,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大篷车走基层”联合各镇街举办了16场活动,服务群众5000余人次;“百姓文化大舞台”每年举办各类文体活动1000多场次;“高雅艺术进村居”的“健康养生舞”教学服务活动培养出一支基层舞蹈志愿服务队,至今受益群众超4万人次;2019年,蓬江区文化馆完成农村电影放映684场,2020年全年完成“送电影下乡”672场;“送戏下乡”专场巡演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共开展81场,受惠群众超10万人次……蓬江区文化馆叫座又叫好的培训和文化活动有效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受欢迎和好评。

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成果累累

蓬江区文化馆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以来,大批文艺精品力作涌现。2017年至2020年,蓬江区共有百余件文艺作品在省级以上文艺赛事中获奖或入选,其中市级奖项42项,省级奖项12项,国家级奖项6项;《新蓬江 潮生活》蓬江系列音乐作品组曲、器乐合奏《踏梦》、原创舞蹈《相思染》《鸡公榄》《纱龙飞天》、戏剧作品《我心中的英雄》等作品参加了上百场演出;舞蹈创排基地创编、排演了《老街寻趣》《乒乓》《希望之光》等多部舞蹈精品力作;侨乡题材的原创舞蹈《五邑侨乡美》、文学作品《万里赴戎机 五邑华侨抗战实录》、器乐作品《侨乡美》、曲艺作品《侨乡新唱》等参与多次演出;美景美食类短视频——“风情万种华侨屋”被推选上“学习强国”平台;“禾雀花奖”过去2届评选中共有166人次获奖……通过有效激励扶持措施,蓬江区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持续擦亮蓬江文化名片。

非遗文化弘扬传承、活化利用亮点纷呈

蓬江区目前共有20项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名录1项、省级3项、市级5项、区级11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手工技艺和民俗等多个类型;现有省级非遗传承人3名、市级非遗传承人4名、区级非遗传承人1名;在文化馆、博物馆、学校等地建有6处非遗展示馆(厅)。

蓬江区文化馆切实掌握了解各项非遗传承动态,活化利用好“活的遗产”:2017年至2020年参与各类非遗展览、交流会等活动共40场;组织开展6场“非遗进校园”活动;“蓬江区线上非遗展览”累计推出荷塘纱龙、东艺宫灯制作技艺等8期非遗专项介绍,让市民群众足不出户感受蓬江非遗文化魅力;另协助南方日报、江门日报等媒体推出蓬江区非遗专题或传承人的相关报道,扩大非遗宣传的受众面。

多举措的活化利用取得多项积极成果:梁家拳赴香港红磡体育馆参加以“跃动大湾区”为主题的庆祝香港回归祖国 22周年晚会表演;蕴涵“合和”文化的潮连洪圣庙会,成为当地联结海外乡情的情感纽带,近年14次的庙会共筹集3300万元慈善捐款,全部用于潮连地方公益事业等。

“云端文化”工程建设快速加强

蓬江区文化馆依托数字文化馆及综合性数字文化融合平台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同时注重数字化内容创作,根据线上传播特点,积极开发新内容、新服务;另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扩大宣传面,2020年以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出的活动预告、报道信息共计61条,向蓬江发布报送信息量36条,向江门电视台报送信息量8条,向江门日报报送信息量17条,向南方日报报送信息量9条。

在总分馆建设方面,蓬江区文化馆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原则,创新扶持引导与规范管理民办文化机制,加大民办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整合力度,三级文化馆服务网络覆盖全区各镇和社区;在人才队伍打造方面,蓬江区文化馆已基本建立起一支由专业文化人才、群众文艺骨干、文化辅导员和文化志愿者组成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在公益培训开展方面,蓬江区文化馆针对辖区人口构成特点,着重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和其子女,推出覆盖中年、青少年儿童年龄阶段的培训课程;在品牌活动开展方面,蓬江区文化馆结合本土艺术导师资源优势及文化特色和地域特点,“遇见最美蓬江——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蓬江艺术大讲堂”“老年钢琴大赛”“大篷车走基层”“红色文化讲堂”等品牌活动切实惠民悦民;在文艺精品创作方面,蓬江区文化馆推出激励措施和专门奖项,发挥创排基地阵地作用,具有鲜明侨乡文化特色的文艺精品力作硕果累累;在非遗文化弘扬传承方面,蓬江区文化馆积极挖掘、申报、扶持、保护、宣传推广,让非遗文化绽放新时代光彩的同时,还通过产业化收获更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以非遗带动文旅融合发展……蓬江区文化馆立足江门市中心区务实耕耘,自觉地把根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在书写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有诸多亮点值得参考和借鉴。

【专家点评】

蓬江区具有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积蓄深厚、侨乡特色鲜明的区位优势。蓬江区文化馆注意顺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品牌引领的发展路径: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完善保障措施,充分发挥区文化馆的引领作用。

二是加强阵地建设,丰富活动内容,努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三是立足本地特色,活化非遗资源,积极促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四是注重跨界融合,创新科技手段,不断助推公共服务供给数字化转型。

五是发展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努力讲好侨乡文化品牌故事。

文旅中国2021-5-13

 

 

江门蓬江区文化馆:满足侨乡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续篇 文章下载

江门蓬江区文化馆:满足侨乡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续篇

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扶持培育创作人才

为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繁荣群众文艺创作,蓬江区文化馆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扶持培育文艺创作人才。

一是建立文艺作品激励机制。为鼓励精品文艺作品创作,蓬江区文化馆坚持把促进精品生产、推出优秀作品作为工作重点,建立文艺作品奖励机制,激发全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

二是大力推动大型文艺精品创作。蓬江区文化馆持续发动全馆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创作,创作采风、题材讨论会、创作研讨会等各类创作活动贯穿全年,持续推动紧扣时代主题、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型文艺作品创作。

三是发挥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舞蹈)创排基地作用。作为全省仅三个“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舞蹈)创排基地”之一,蓬江区文化馆充分发挥阵地作用,指导引领各艺术团、戴爱莲文化艺术中心等单位、社团,创作推出多个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原创舞蹈艺术精品。

四是鼓励侨乡文化题材文艺精品创作。蓬江区文化馆重点支持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突出江门地域特色、体现侨乡文化精神的文艺创作,积极培育陈白沙、陈垣、戴爱莲等名人题材,推出良溪古村落、潮连祠堂群等人文自然题材的文艺作品,以优秀文艺作品传播、传承侨乡精神。

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载体

蓬江区文化馆坚持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

一是积极挖掘非遗项目资源,做好各级非遗项目、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和扶持工作。蓬江区文化馆将潮连民间故事、罗贵率众南迁故事、杜阮凉瓜外婆茶制作技艺、梁家拳、荷塘煎鱼饼5个项目推选入蓬江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送“罗贵率众南迁故事”作为民间故事类别入选江门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成广东省级非遗项目东艺宫灯制作技艺的2019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并在全市首个争取到区级财政非遗专项资金,对区级传承人给予每人每年3000元的财政补贴,加强代表性传承人(群体)保护。

二是组织非遗项目进行展示、交流,推广蓬江非遗项目文化。蓬江区文化馆组织非遗项目东艺宫灯、卢艺鹿角椅、罗氏柑普茶参加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民间工艺精品展;派员带领罗氏柑普茶、东艺宫灯、潮连铜虾三个项目参加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在古兜温泉举办的2019“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的现场展示;组织棠下白眉拳、周家拳传承人率队参加广东省第十二届武术精英大赛……通过走出去力促辖区非遗为更多人认识和喜爱。

三是组织开展蓬江区“非遗进校园”活动,在青少年儿童中奠定非遗保护意识基础。蓬江区文化馆多次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如举办篁湾中心小学第八届纱龙文化节闭幕式、周家拳展演活动、荷塘纱龙进校园等活动,将非遗文化传承与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发挥学校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四是多举措宣传推广、活化利用非遗项目。蓬江区文化馆不断促进非遗项目的活化利用和宣传推广。如利用南芬里华侨祖屋设计墟街非遗体验展销馆,推广非遗产品;推动东艺宫灯、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成为本地及华裔青少年传统文化体验项目等。另于2020年在蓬江区文化馆公众号推出“蓬江区线上非遗展览”,图文并茂传播辖区非遗项目,联合江门日报等媒体宣传推广蓬江非遗。

五是大力发展非遗文化产业。蓬江区文化馆助力区内创新发展非遗+文旅、非遗+会展、非遗+教育、非遗+文创、非遗+互联网(电商)等“非遗+”文化产业,让荷塘纱龙、东艺宫灯制作技艺 、卢艺鹿角椅制作技艺、潮连酿鱩制作技艺、潮连铜虾制作技艺等一批传统非遗手工艺技术通过产业化收获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化馆服务阵地软硬并进攻坚做强,总分馆建设成效凸显

蓬江区文化馆已建成“1个总馆+6个分馆+18个服务点”的总分馆体系,实现标识统一化、设施标准化、资源共享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化,形成以区文化馆为龙头、镇(街)综合文化站为纽带、村(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并依托总分馆制实现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的纵向下沉和横向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全覆盖。

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高素质、专业化

目前蓬江区文化馆有高级职称人员1人,中级职称人员3人,初级职称人员8人,拥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达100%,馆长殷雄2020年成功获评江门市高层次人才;“艺术顾问导师团”20位在各文化艺术领域有着突出成就的艺术家吸引了更多文化要素资源集聚蓬江;蓬江区文化馆成立的蓬江区艺术团下设的音乐部、舞蹈部、戏剧曲艺部3个专业部门荟萃全区各类优秀艺术人才近1600人;9支业余艺术团队各有特色,丰富了蓬江区的日常公益小型演出,宣传了蓬江区文化馆的品牌形象,促进了文化馆的对外文化交流;蓬江区文化馆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人员共有78人,队伍组织机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完善,为城乡群众提供专业性、公益性的文化志愿服务,2017年至2020年在267场群众文化活动中服务群众32万余人次;蓬江区文联现下属作家协会、曲艺家协会、舞蹈家协会9个一级协会共有600余名会员,其中包括国家级文艺家23名,省级文艺家33名……蓬江区文化馆成功打造了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推动辖区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公益培训、品牌文化活动叫座又叫好

2017-2020年,蓬江区文化馆“艺术学堂”共举办了8期632班次,培训受益群众达7290人次,创新、科学、悦人的教学方式系统性提升了学员的文化艺术素养;2017-2020年,“童声童戏”暑期公益培训班共开展了4期400班次,累计培训青少年儿童7700人次;“蓬江艺术大讲堂”累计举办《如何排演一出好戏》公益讲座、白沙戏剧社喜戏工作坊话剧《雷雨》读剧会、《你也是指挥》、《浅谈摄影创作思维》等活动近20场,为市民群众带来专业多元的艺术分享;“遇见最美蓬江——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累计举办“因为爱情 七夕之约”朗诵音乐会”“春满蓬江岸 瑞犬闹元宵——我们的节日元宵晚会”等22场覆盖6个镇街的节日文化活动,向辖区居民广泛推广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老年钢琴大赛”累计举办了4场,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大篷车走基层”联合各镇街举办了16场活动,服务群众5000余人次;“百姓文化大舞台”每年举办各类文体活动1000多场次;“高雅艺术进村居”的“健康养生舞”教学服务活动培养出一支基层舞蹈志愿服务队,至今受益群众超4万人次;2019年,蓬江区文化馆完成农村电影放映684场,2020年全年完成“送电影下乡”672场;“送戏下乡”专场巡演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共开展81场,受惠群众超10万人次……蓬江区文化馆叫座又叫好的培训和文化活动有效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受欢迎和好评。

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成果累累

蓬江区文化馆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以来,大批文艺精品力作涌现。2017年至2020年,蓬江区共有百余件文艺作品在省级以上文艺赛事中获奖或入选,其中市级奖项42项,省级奖项12项,国家级奖项6项;《新蓬江 潮生活》蓬江系列音乐作品组曲、器乐合奏《踏梦》、原创舞蹈《相思染》《鸡公榄》《纱龙飞天》、戏剧作品《我心中的英雄》等作品参加了上百场演出;舞蹈创排基地创编、排演了《老街寻趣》《乒乓》《希望之光》等多部舞蹈精品力作;侨乡题材的原创舞蹈《五邑侨乡美》、文学作品《万里赴戎机 五邑华侨抗战实录》、器乐作品《侨乡美》、曲艺作品《侨乡新唱》等参与多次演出;美景美食类短视频——“风情万种华侨屋”被推选上“学习强国”平台;“禾雀花奖”过去2届评选中共有166人次获奖……通过有效激励扶持措施,蓬江区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持续擦亮蓬江文化名片。

非遗文化弘扬传承、活化利用亮点纷呈

蓬江区目前共有20项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名录1项、省级3项、市级5项、区级11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手工技艺和民俗等多个类型;现有省级非遗传承人3名、市级非遗传承人4名、区级非遗传承人1名;在文化馆、博物馆、学校等地建有6处非遗展示馆(厅)。

蓬江区文化馆切实掌握了解各项非遗传承动态,活化利用好“活的遗产”:2017年至2020年参与各类非遗展览、交流会等活动共40场;组织开展6场“非遗进校园”活动;“蓬江区线上非遗展览”累计推出荷塘纱龙、东艺宫灯制作技艺等8期非遗专项介绍,让市民群众足不出户感受蓬江非遗文化魅力;另协助南方日报、江门日报等媒体推出蓬江区非遗专题或传承人的相关报道,扩大非遗宣传的受众面。

多举措的活化利用取得多项积极成果:梁家拳赴香港红磡体育馆参加以“跃动大湾区”为主题的庆祝香港回归祖国 22周年晚会表演;蕴涵“合和”文化的潮连洪圣庙会,成为当地联结海外乡情的情感纽带,近年14次的庙会共筹集3300万元慈善捐款,全部用于潮连地方公益事业等。

“云端文化”工程建设快速加强

蓬江区文化馆依托数字文化馆及综合性数字文化融合平台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同时注重数字化内容创作,根据线上传播特点,积极开发新内容、新服务;另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扩大宣传面,2020年以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出的活动预告、报道信息共计61条,向蓬江发布报送信息量36条,向江门电视台报送信息量8条,向江门日报报送信息量17条,向南方日报报送信息量9条。

在总分馆建设方面,蓬江区文化馆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原则,创新扶持引导与规范管理民办文化机制,加大民办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整合力度,三级文化馆服务网络覆盖全区各镇和社区;在人才队伍打造方面,蓬江区文化馆已基本建立起一支由专业文化人才、群众文艺骨干、文化辅导员和文化志愿者组成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在公益培训开展方面,蓬江区文化馆针对辖区人口构成特点,着重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和其子女,推出覆盖中年、青少年儿童年龄阶段的培训课程;在品牌活动开展方面,蓬江区文化馆结合本土艺术导师资源优势及文化特色和地域特点,“遇见最美蓬江——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蓬江艺术大讲堂”“老年钢琴大赛”“大篷车走基层”“红色文化讲堂”等品牌活动切实惠民悦民;在文艺精品创作方面,蓬江区文化馆推出激励措施和专门奖项,发挥创排基地阵地作用,具有鲜明侨乡文化特色的文艺精品力作硕果累累;在非遗文化弘扬传承方面,蓬江区文化馆积极挖掘、申报、扶持、保护、宣传推广,让非遗文化绽放新时代光彩的同时,还通过产业化收获更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以非遗带动文旅融合发展……蓬江区文化馆立足江门市中心区务实耕耘,自觉地把根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在书写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有诸多亮点值得参考和借鉴。

【专家点评】

蓬江区具有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积蓄深厚、侨乡特色鲜明的区位优势。蓬江区文化馆注意顺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品牌引领的发展路径: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完善保障措施,充分发挥区文化馆的引领作用。

二是加强阵地建设,丰富活动内容,努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三是立足本地特色,活化非遗资源,积极促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四是注重跨界融合,创新科技手段,不断助推公共服务供给数字化转型。

五是发展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努力讲好侨乡文化品牌故事。

文旅中国 2021-8-24

 

 

惠州市文化馆整合资源探索新形式,推进文化艺术消费升温 文章下载

惠州市文化馆整合资源探索新形式,推进文化艺术消费升温

为助力惠州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提升城市艺术和文化的吸引力,市文化馆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不断打造文化新业态,构造独特惠州文化肌理,加速推进文化艺术消费升温,激发城市文化消费活力,成为助推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

“非遗”走上直播平台,首款非遗手信受追捧

在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惠州一款非遗手信不仅深受本地人青睐,前来游玩的游客也不忘买上一些。

近年来,惠州通过不断挖掘、研究文化内涵,将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全面推进和发展惠州文化旅游产业,使之成为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去年8月,市文化馆参与打造的惠州首款非遗手信亮相,传统非遗以新形式进入市民生活。该款手信礼包由3个市级非遗项目组合而成,礼包内有“德源楼传统糕点制作技艺”的花生糖和鸡仔饼,“惠州糯米酒酿造技艺”的糯米酒,“博罗凉果制作技艺”的佛手瓜和甘草梅。

“很高兴有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手艺人有更好的展示空间,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品尝惠州老味道。”惠州糯米酒酿造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周毅说。

受疫情影响,线下门店长时间无法开业,各类文艺活动无法开展,许多民间手工艺人面临生存困境。为此,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探索新形式,推出了“探寻非遗之美”直播带货、“非遗e食堂”等活动。

“非遗+直播”的新形式,不仅为非遗文化从展示传播到商业盈利带来了更多可能,也更接地气,为“高冷”的非遗带来了人气,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流量。据统计,2020年,市文化馆共推出13期“非遗e食堂”、9期“探寻非遗之美”直播带货,总点击量近65万次。

搭平台助艺术普及机构转型在线教育

艺术慕课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怎样的?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文化馆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全吉认为,惠州市文化馆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在2020年疫情期间,市文化馆在公众号开设“趣学慕课”专栏,包含“线描创意”“成人非洲鼓”“零基础学油画”“瑜伽课堂”等多门课程。其中,“悦享·艺术”慕课课程名列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国文化馆协会举办的“2020云上全民艺术普及最受欢迎点播课”第七。

记者了解到,去年,市文化馆在线艺术教育规模初步显现。截至去年11月30日,共推出100个在线艺术慕课班次,参加学习人数达18064人次,远超市文化馆过去七年的线下培训招生量;线上课程完成学习数累计52843课时,网站视频有效播放时长约325150.47分钟,“线上学习+微信群辅导”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得到市民认可。

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惠州数字文化平台及数字服务能力,还为各类线下艺术普及机构提供了线上教育平台,助力各类线下艺术普及机构实现在线教育。

“受疫情影响,我市许多线下艺术普及机构面临停课的挑战和压力。转型线上服务,成为了很多机构的选择。”市文化馆馆长林博伟说。2020年,市文化馆助力逾20个社会艺术普及机构“停课不停学”,指导培训机构开发线上艺术慕课项目。

线上线下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惠及逾19万人次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富有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很好地发挥了美育作用,构建起良好的城市艺术和文创生态。

或在文化场馆,或在田野乡间,或在企业工厂,在惠州总能见到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令人沉醉。“歌剧惠民夜”“艺苑微展”“歌唱比赛”“油画部落”“声乐部落”,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应有尽有。2020年,市文化馆共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60场,其中线下文艺活动46场,文化志愿服务12场,线上文艺演出及讲座直播活动26场,线上展览55期,网络群文作品征集活动6场,惠及约19.74万人次。

此外,市文化馆与移动公司合作,在广东移动IPTV平台上线“惠州文化馆”专区,目前已上线约120个精品节目,让市民足不出户、打开电视即可享受全民艺术普及的乐趣。

惠州日报2021-1-14

 

 

皇上皇匠心传承八十载 品牌文化馆玩出新潮流 文章下载

皇上皇匠心传承八十载 品牌文化馆玩出新潮流

2020年12月31日,始于1940年的中华老字号、广式腊味领导品牌皇上皇在广州东方宝泰广场重磅打造的80周年文化馆,邀请一众老广来品味一份由1940年沉淀至今的广式传统腊味文化,感受国潮老字号的跨界新尝试,为市民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国潮与美食文化盛宴,拉开花城喜迎新年的序幕!

靓腊味广东味,匠心坚守八十年

始于1940年的皇上皇,经过80年的传承与发展,穿越了动荡、浮躁、迷茫的历史岁月,成长为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广式腊味产销量全国第一,在新时代处处焕发着新荣光。昔日的一个小手工作坊,皇上皇如今已成长为全国领前的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肉类全产业链集团,发展成为“广味”食品冠上明珠和广式腊味行业龙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我最喜爱的广州十大手信”等百余项殊荣,广式腊肠制作技艺更是入选“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80年间,无论是生产工艺、技术设备,还是面对市场需求,皇上皇一直秉承“独具匠心,品质传承”宗旨,一步一脚印踏踏实实走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奋斗路上。如今,皇上皇品牌和产品已跨长江、过黄河,覆盖全国线上线下主流消费渠道,成为受到全国人民欢迎的中华老字号,更成为广式腊味的代名词。大家提起广式腊肠,心中自然会浮现皇上皇的名字。

作为广式腊味领导品牌,皇上皇一直致力于传承推广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和发展壮大民族食品品牌。既让市民领略到传统文化之美,又有力呈现了老品牌的新活力和历史文化底蕴。

老字号新活力,玩跨界有实力

粤语达人现场talk show、潮人名嘴强势助阵、书法大家即席挥毫、非遗大师传授秘籍、腊肠研究所趣味亮相、限量腊肠咖啡……文化馆当天人头攒动,人气爆棚,不仅吸引了大批市民现场打卡互动,还有众多皇上皇品牌拥趸线上强势“围观”。皇上皇非遗大师团队的腊味大师更是亲临现场,手把手传授“靓腊味”的挑选秘诀,连粤知一二的潮人名嘴——郭嘉峰也来到现场向腊味大师偷师,他说:“这个新年,大个仔了,要帮阿爸阿妈拣靓腊味”! 除此之外,皇上皇更是以粤语栋笃笑的方式去传递广式腊味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作为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品牌,皇上皇打造80周年文化馆是老字号注入新活力的新尝试,深挖品牌文化的基因,从年轻化的视角,以既有文化沉淀又有创新潮趣玩法的形式,展现老字号皇上皇的新活力。

好企业有使命,“肉盘子”工程出分力

在这次80周文化馆的活动中,皇上皇展现出中华老字号80年的卓越成就和创新追求,更表现出对未来继续坚守广式腊味匠心制作的决心及承担起广式腊味传承创新的责任。皇上皇集团作为全国领前的肉类全产业链集团,将一直牢记国企使命,积极发挥老字号品牌和肉类产业链优势,在保障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肉盘子”产品的安全、稳定中贡献力量。

观生活解说2021-1-18

 

 

公益培训一座难 潍坊昌乐打造新时代县级文化馆样本 文章下载

公益培训一座难 潍坊昌乐打造新时代县级文化馆样本

记者9月5日从山东省昌乐县文化和旅游局获悉,近年来,昌乐县文化馆始终坚持围绕“群众需求”开展工作,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第一标准,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增强服务效能,拓宽文化服务渠道,积极拓展群众文化服务线上、线下结合的新模式,进一步满足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为全面提升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今年以来,昌乐县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等主题,先后开展了送文化下乡、“金牛闹春”传统民俗文艺表演、“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歌曲演唱快闪、“颂歌献给党”经典红色歌曲歌手大赛、“红心向党”歌咏大合唱、广场舞大赛暨太极拳健身活动、“不忘初心”昌乐县书画名家作品精品展等各类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及书画展览18项,服务群众5万人次,活动真正立足于群众需求,质量高、服务好,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参与度。

昌乐县文化馆举办文学艺术创作讲座昌乐县文化馆供图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昌乐县第九届广场舞大赛暨太极拳健身活动中,首先将活动定位明确,结合文化馆总分馆制,由昌乐县文化馆搭建起交流、展示的平台,将活动渗透到基层,到社区、到镇街、到每一个自然村,力求村村有队伍参与。让所有喜爱广场舞的群众一是参加活动,二是把整体的表演水平提高上来,经过广泛宣传发动,今年参加广场舞大赛海选的人数超过6000人,参赛队伍400支,较去年增长30%。同时,县文化馆将公益培训贯穿活动始终,派出3个业务小组,分赴各镇(街区),共11个服务点,对进入决赛的23支队伍进行了靶向针对性的辅导培训,使各个队伍的表演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并进行了一个线上、线下的互动,对进入复赛的50支队伍进行了线上了展示,决赛现场进行了现场直播,通过活动,评选了十大最美舞者,力求让参与活动的每一支队伍和每一名队员都感受到幸福快乐,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

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活动主阵地的作用,昌乐县文化馆以“文化惠民”为总抓手,常年开展免费开放和公益性艺术培训活动。先后开展广场舞文艺骨干培训班、曲艺表演培训班、书法讲座、春秋两季公益性艺术培训、各类线上培训等10余项,业务人员常年不定期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校园、进镇街、进社区,为群众提供公益培训服务,惠及群众5万人次。同时,充分利用场馆,为广大群众及馆办文艺团队提供活动场地和演出辅导等公益服务项目。

昌乐县文化馆春、秋季公益性艺术培训,自2017年开始举办,经过几年来的精心打磨,已发展成为文化馆一年两期的固定保留项目。培训班由文化馆业务人员和聘请社会优秀专业人才任教,开设有10多门课程,涵盖器乐、书画、瑜伽、太极、舞蹈、声乐等科目,培训时间共6个月,每年近700位市民参与其中,每学期培训结束时,都会组织学员进行精彩的结业汇报展演。今年以来,根据群众需求,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新增设手鼓、吉他等课程,实行错时延时服务,充分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自春、秋两季公益性艺术培训开展以来,群众参与热情高涨,反响热烈,每次招生都会出现“一座难求”“科科爆满”的现象。

《宝石城文艺》是由昌乐县文化馆创办的文艺期刊,也是昌乐县最早的刊物,创刊于1992年,开始为年刊,后为季刊。主要刊发反映昌乐本土文化的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美术等,现已为5000余名作者发表各类作品近1万篇(首),培养了各级会员1000多名,其中省级以上作协会员100多名,成为了对外宣传昌乐文化的一张名片。

昌乐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昌乐县文化馆将继续秉持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群众需求的服务宗旨,着力推动品牌文化建设、文化阵地建设、文艺精品创作、数字文化馆建设,稳步推进文化惠民服务,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海报新闻2021-9-6

 

 

阜阳市文化馆新馆将带您体验文化魅力 文章下载

阜阳市文化馆新馆将带您体验文化魅力

7月9日,市文化馆新馆二次装置项目公开招标(数字化装修),该项目将于签订合同后三个月内完成。记者了解到,届时此馆将变得科技感十足,带您身临其境体验文化的魅力。

文化功能齐全,内部装修接近尾声

市文化馆新馆位于城南新区“科技文化中心”东南侧,全馆1层-4层(地下一间53平方米),总面积约为9062平方米(实际使用面积约6212平方米),有大小16个文化活动室、1个小剧场、2个展厅、1个录音棚、1个视听室、8间工具用房、1个资料室、1个阅览室。

其中,一楼包含文化馆门厅、数字文化、非遗展示厅、演员门厅、化妆间、非遗陈列馆、多功能报告厅等;二楼包含艺术展厅、数字文化体验馆、剧场前厅兼艺术厅、剧场观众厅、舞台、候场区等;三楼包含办公室及会议室,以及少儿活动室、老年活动室、体育健身活动室等;四楼包含钢琴室、舞蹈排练室、戏曲票友活动室、录音录像室、陶艺室和泥塑室、书法室和绘画室、综合艺术活动室、声乐合唱室、器乐室,以及大型综合活动室等。

目前,新馆主体建筑已基本完成,内部装修接近尾声。

满满科技范儿,带您领略文化魅力

根据全国其他地市文化馆馆舍的建设规模及服务模式,结合对安徽省各新文化馆建设的实地考察,阜阳市文化馆将对新馆进行二次深化设计改造,实现数字化建设。

在各个具体的文化展馆,“智慧数据墙”“横板触摸屏”等必不可少,对展示内容进行介绍,还可与市民互动。

在非遗展厅,还将设“虚拟解说员”。它是全息投影中的一种,虚拟出逼真的人物形象。当参观者走到感应区域时,互动感应系统会将解说员形象投射在特种玻璃屏幕上,为参观者介绍展馆的主题分布及特色展区。设“非遗展示柜”,文物展品会通过透明屏展示在市民面前,市民可用手触控屏幕获取关于该展品的更多信息,例如图文介绍、历史追溯、视频欣赏等。还可以看全息戏曲、“幻影成像”,结合“实景还原”和“光学投影”,将所制作的三维影像(人、物)投射到布景项中的主体模型景观中,演示剧情的发展过程。比如,观众可身临其境体验“临泉肘阁、抬阁”。此外,馆内展示的书画作品,市民们可以扫码“带走”。

在数字化体验区,有虚拟演播厅、VR骑行等。最好玩的是“智慧魔法墙”,这是一款互动投影类产品,包括垃圾分类、文字发展史、海洋馆等主题,画面炫酷,互动性强,寓教于乐。在“唱吧”,市民可以记录、上传自己的朗诵作品音频,并可以“带”回家。“跑酷学英语”让小朋友接触到最前沿的科技,在学习认知的同时,身体也能得到锻炼。在“书法桌”,使用者可通过普通毛笔在触摸屏上进行书法体验……

新浪网2021-7-12

 

 

“微改造 精提升”—— 泰顺县文化馆强化创新 打造全民共享的文化艺术空间 文章下载

“微改造 精提升”—— 泰顺县文化馆强化创新 打造全民共享的文化艺术空间

为进一步推进文旅融合和“数字化”改革要求,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泰顺县文化馆通过优化基础设施和功能布局、创新服务制度、强化数字化服务等一系列微改造精提升行动。根据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的目标,持续打造全民共享的“幸福文化馆”文化艺术品牌。

一、优化空间布局,打造多功能的文化艺术空间

为更好的提升场馆使用效率,文化馆融入具有泰顺特色的文化艺术元素,对原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进一步提升场馆的多功能及使用率。把茶艺教室改造为文化创意吧,打造成为休闲、沙龙、阅读的文化创意空间。把文祥剧场打造成兼具小剧场、展览空间、打卡区的多功能的场所。

并以艺术创作手法打造了钢琴楼梯、彩虹通道、演唱亭等网红打卡点。新建了志愿服务台,进一步规范馆内公共信息导向标识,给群众提供行李寄存、雨伞借用、开水供应等便民服务。

二、创新服务制度,打造全民参与的文化艺术空间

阵地完成改造后,通过创新5.23文化馆日、错时服务工作制、沉浸式演出、强化线上线下宣传等服务制度,进一步拓展幸福文化馆活动覆盖人群,打造全民参与的文化艺术空间。

新创5.23文化馆日

文化馆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筑牢群众文化活动主阵地。首创包含主题沙龙、主题快闪、文艺体验打卡、红歌会等十多项体验内容的“泰顺县文化馆日”活动,线下线上累积参与人数7万余人次。

新建开放升级服务

文化馆加强完善文化馆公共服务制度,推出“错时、延时”服务工作制度,2021年以来共开展各类活动880次,服务人次达15万余人。其中“文祥阁文化驿站”78期、“明日之星”16场、“全明星秀场”13场、“周末影院”9场、“文化快线”51次、展览8场,“艺起游泰顺”71场等。开展57个舞蹈、美术、朗诵等全民普艺公益培训,累积培训学时达1106小时,服务12536人次。

新推文旅融合品牌

积极响应泰顺全域旅游发展的中心任务,组织开展“闽浙边畲歌邀请赛”、“泰好唱”旅游歌曲培训、“艺起游泰顺”演艺进景区活动等活动,积极探索旅游景区演绎活动,成功举办蝶·遇蝴蝶谷小型沉浸式演出。进一步提升“走走泰顺、一切都顺”旅游品牌知名度和传播度。

三、建设数字化服务,打造全民共享的文化艺术空间

文化馆积极响应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的部署要求,通过微信公众号预告宣传、线上预约、活动直播、短视频等创意宣传,扩大文化活动的受众面和传播度。截止日前,馆办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208篇,阅读量达15万次;视频号发布原创视频70个,阅读量达168.5万次;联合“今日泰顺”等平台开展大型活动直播15场次,累计观看达686.2万人次。

旨在将泰顺本土文艺档案分类整理,升级为数字资源的“泰顺艺术档案库”建设初见成效,积极探索活动报名、场馆预约、文化点单等多项线上数字化服务,以数字化的服务方式打造全民共享的文化艺术盛宴。

温州泰顺县人民政府2021-12-19

 

 

“科技+创新”赋能文化馆,首场“云联播”全网观看59万 文章下载

“科技+创新”赋能文化馆,首场“云联播”全网观看59万

2021年1月8日晚,由中共常德市委宣传部、常德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主办,常德市文化馆、常德市音乐家协会承办的“筑梦启航”2021年常德市新春音乐会在市文化馆剧场举行。

“直播+演出”模式

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加强全国各地群众文化活动的交流与共享,让文化生活深入到每一个百姓的日常,此次新年音乐会云采用了创图科技“文化云5G直播间”平台,由常德市数字文化馆本馆直播,国家公共文化云、北京数字文化馆、天津市数字群艺馆、重庆群众文化云、湖南省公共文旅云等同步进行“云联播”,据统计,全网直播在线浏览量高达59万人次,这也是常德市文旅战线应对疫情影响,积极拥抱互联网,创新“直播+演出”模式的一次成功尝试,并得到了行业专家的关注和极高肯定。

线下空无一人,线上高朋满座

常德市新年音乐会作为常德市的文化品牌活动,已经连续举办八年,现已成为市民非常喜欢的文化活动,每年的音乐会门票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从一场演出300名观众,到一场直播几十万的关注量,这样的变化对于常德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来说也是一次全新的探索。

对于此次常德市文化馆首次尝试的“新年音乐会云直播”,常德市文化馆馆长李明用“开门红”这三个字总结了对“云上演”这种方式的新认识,他说:“运用云服务,帮我们获得了比传统剧场多成百上千倍的观看量,这样的投入产出比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开展数字化公共服务将会是我们文化馆人开展惠民服务的重中之重。”

新年音乐会云直播一结束,常德市文旅广体局公共服务科科长邓中林就对此次的云直播尝试予以充分肯定,他说:“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积极开展公共数字文化云服务,老百姓享受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捷了,公共文化机构也将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与生产,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更多的数字文化资源,为广大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和运营服务交给专业的机构去完成。”

中共常德市委宣传部2021-1-12

 

 

好看、功能多!博州文化馆展新颜 文章下载

好看、功能多!博州文化馆展新颜

“文化馆是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是一座城市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不仅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能提升群众文化素质,提高城市文化品位。”3月25日,博州文化馆馆长朱香兰介绍道。

当天,博州文化馆各个排练厅内,跳舞、合唱、弹琴的,热闹非凡。

合唱室内,博乐市克尔根卓街道明珠社区居民马金莲随着音乐旋律与大伙儿一起合唱。“曾经,我们合唱团没有固定的排练场地,到处‘打游击战’。现在,排练室明亮宽敞、设施齐全,我们只要有时间就过来排练。”

2020年年底,博州文化馆从旧址搬迁至博州文化艺术中心四楼,建筑面积2600余平方米,内设大舞蹈排练厅1个、合唱室1个、综合排练厅2个、茶艺培训室1个、书画培训室1个、党建活动室1个,总计8个功能室。该馆还争取到自治区项目资金300万元,用于数字化建设、乐器及小型设备购置、馆内各功能室装修等。经过2个月的试运营后,今年3月中旬,博州文化馆正式对外开放。

硬件条件好了之后,文化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文化素质提升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群众艺术培训,强化人才队伍及馆办团队建设,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目前,馆办团队达到9支,人数400余人。

“文化馆按照中青年群体的文化需求,举办茶艺、摄影、器乐、声乐等各类免费文艺培训班。3月24日,发布了第一期摄影基础培训班的公告,当天就报满了30个名额。”博州文化馆文化活动部主任周丽娜说。

与老馆不同的是,迁新址后的博州文化馆新设数字文化馆。该馆由数字化传播推广平台、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和业务科技融合与数字化体验三大部分构成,旨在打造以博州文化馆为中心,以艺术资源和艺术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各级文化馆(站)、艺术院团、艺术培训机构、艺术家、艺术爱好者为主体,以艺术鉴赏、艺术普及、艺术传播为主要目标的博州艺术生态圈。

“馆内所有场地都是免费对外开放的,有需求的团体或个人可通过电话、现场预约登记等方式免费申请使用。今后,我们将致力于打造更为丰富全面的服务产品,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文化供给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朱香兰说。

博尔塔拉报2021-4-5

 

 

“十四五”文化馆如何转型?白雪华、李国新等大咖们支招了 文章下载

“十四五”文化馆如何转型?白雪华、李国新等大咖们支招了

看文物去博物馆,查资料到图书馆,赏艺术品进美术馆……为了怎样的文化服务,人们才会首选文化馆?这样的“灵魂之问”,其实一直是文化馆从业者自我发现、自我革新、自我创造的动力源泉。最近,零星疫情的再次出现,使得中高风险地区的线下活动、服务再次受限,公众对线上文化服务的需求再次增加,文化馆也再次面临“倒逼”态势。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以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为指引,如何精准定位、谋求高质量发展?这要求文化馆行业有进一步思考。

文化馆是干什么的?

01过 去

文化馆要回答“有没有”的问题,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基本文化权益。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文化馆提供的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的是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的是人民群众读书、看报、看展览、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这一职能定位与当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密切相关,也与文化消费环境密切相关。“十二五”时期,党和政府进一步强调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坚持政府主导,形成了“保基本、强基层”的服务格局。

02现在

文化馆要回答“好不好”的问题,提供丰富、多元化服务,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如今,文化馆产品和服务更多元,正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从“基本”向“丰富”转变,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三五”时期,文化馆的职能定位迎来转型关键期,打破基本文化服务边界,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被纳入“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总体方针思路是“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政府部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多头管理和资源“碎片化”向资源整合、扩大服务人群覆盖面和适用性转变,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鼓励群众主动参与文化服务全过程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近年来,文化馆发力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向多元产品、优质服务的目标进发。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要从满足基本文化需求向多样化需求转变、基本服务提供向优质服务提供转变、标准化供给向个性化发展转变。这为文化馆打开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各行业在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建设方向。文化馆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真正实现由“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从“基本”到“丰富”的跨越式发展,才能回应美好生活需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未 来

面向“十四五”,文化馆将致力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向公共文化管理与服务综合体转型。

“十四五”已开局,站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角度,站在助力国家现代治理体系建设的高度,回应群众文化多元化需求的急剧增长,以及全民精神力量的亟待增强。文化馆事业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不仅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要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供需精准对位,创新服务方式,革新工作机制,尤其是提高数字服务能力,向全社会开放,让全民共享成果。

定位是发展的基础。文化馆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精神食粮的重要来源,只有找准定位才能实现与时俱进。

从法律规定层面,可以准确定义文化馆职能。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二十七条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促进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和传播,支持开展全民阅读、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全民艺术普及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文化馆的社会职能第一次通过法律被明确下来。

从财政支持层面,可以了解文化馆主要功能。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刚刚印发的《中央对地方公共图书馆 美术馆 文化馆(站)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对文化馆的补助范围和支出内容明确界定为:举办普及性文化艺术类培训项目,举办公益性讲座、展览,开展宣传活动,组织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基层文化骨干业务辅导,民间文化传承活动,流动文化服务,业务活动用房小型修缮及零星业务设备更新等。

从评估定级层面,可以把握文化馆建设、管理、服务的重要指标。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9月启动了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评估定级指标体系从业务建设、服务效能和保障条件三个维度考量文化馆行业建设基本要求、重点任务及考核标准。馆舍面积、人均财政投入、业务门类配备、数字化服务能力、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从业人员培训、服务满意度评级、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等核心指标被纳入等级必备条件。

从行业体系层面,可以认识文化馆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自2012年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更名,到2014年成立中国文化馆协会,再到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服务发展中心新的职能定位,作为我国文化馆行业龙头,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国文化馆协会补齐行业体系空白,发挥引领作用、集结业界力量,统筹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统筹实施全民艺术普及,将优质的资源和便捷服务进一步向乡镇基层输送和延伸。

从国家战略层面,可以找到文化馆发展新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新时代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出的新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相关内容中,特别提出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这是中央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摆上更突出位置,这是国家规划愿景给出的新高度。

诸多维度交织,全民、普及、公益性、文化传承和数字化等关键词频频出现,文化馆呈现新画像。新时期,文化馆必将迎来新发展。

大咖谈:文化馆如何转变做法?

谋定而后动,万事皆有法。由疫情冲击之下阵地服务转型,到丰富多彩的线上产品服务,群众对文化馆的认识发生不小变化,业界思考也随之不断深入,大家普遍感受到:转变思路的时机已到来。

公共文化服务要聚人气,强化普惠性、全民性,做到哪儿人多到哪儿去,吸引更广大人民走进公共文化场所,享受文化建设发展成果。

2020年三四月间,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国文化馆协会在国家公共文化云上推出“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和讨论”。随后,国家公共文化云升级改版,从服务文化馆行业向针对广大基层群众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方向上转型;云上全民艺术普及U课征集项目推出,汇集全国各级文化馆线上直录播艺术课程;首届全国公共和旅游产品云上采购大会开幕,搭建永不落幕的云上文采会平台;“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启动,带动文化馆服务业态创新;文化馆发展研究院、乡村公共服务研究院等机构相继成立,建立建全文化馆研究与决策的顶层设计。

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文化馆协会理事长白雪华:

打出这套组合拳,是向全社会发出文化馆行业面向“十四五”深化改革、竭力创新的明确信号。以“全民艺术普及和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为己任,着力树立文化馆行业形象;以“互联网+文化馆”为抓手,全面推动文化馆服务模式创新转型;以供给侧改革为引擎,促进优质产品和服务供需精准对接;以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等新媒体手段,加强文化馆服务传播的渗透力和适用性。

白雪华

全力推进线上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高适应性。最近,疫情出现多点散发的情况,公众对线上服务的需求再一次激增。同时,线上服务应更加适应新要求,推动由单向供给到交互服务的格局转变,实现线上“点单”。

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国新:

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线下关门、线上开花”,显示了我国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成效。但与群众需求相比,文化馆的数字服务依然是短板,表现出来的最明显问题是数字资源总量不足和适用性不好。要强化和完善数字服务,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最为关键。

▲李国新

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王全吉:

数字文化平台是文化馆吸引用户的有效途径,后续运营首先要注重文化馆和公众间的双向互动,提高服务质量;其次要满足社交需求,提高社群凝聚力;还要可持续发展,注重孵化优秀文艺团队。

重庆市大渡口区文化馆馆长郑启超:

通过融合资源,优化供需,公共文化服务能实现单一阵地服务向“阵地+流动+数字化”服务转变,从“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转变,从“单一供给”向“多元供给”“交互供给”转变,进一步满足百姓文化需求。

线上、线下服务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引入社会化机制,共同提供高品质、多品种、精供给、优互动的产品和服务。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公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乘虎:

文化服务更多依赖于阵地和场馆,而线上更多扮演了宣传窗口、信息推动和平台窗口的角色,这不仅导致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单一性,还导致了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的割裂感。由此,需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在线和在地融合发展,处理好技术赋能、文化赋能和价值赋能的关系,让线上、线下两个不同服务方式、不同服务空间协同,共同创造出新的机制,打造文化馆新的服务形象。

▲杨乘虎

线下服务要更加场景化、富有体验性,凸显互动性,一方面推动服务对象向服务提供者或志愿者身份转变,一方面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的文旅生活链,充分利用自有及周边实体文化旅游设施,拓展打造集文化旅游体验、休闲、娱乐、社交于一体的文化服务综合体。

他山之石:新探索、新实践、新经验

面向“十四五”,文化馆全行业创新实践的步伐一直在加快,各地结合实际,在服务城乡一体化进程、社会化发展、数字化建设,乃至促进文化消费等方面,探索前行,进展明显。

2020年12月,“首届全国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云上采购大会交流展示活动”在广东东莞举行,一场题为“面向‘十四五’:文化馆行业的创新发展”主题论坛和范例分享,让人们对文化馆的新探索、新实践、新经验窥见一斑。

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与乡村文化治理有机结合,积极融入乡村振兴大局,以文化馆服务助力文化育民、文化兴民。

首届全国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云上采购大会交流展示活动颁授仪式

如河南省垌头村成立村级“文化合作社”,由各类“文化合作社”管理、使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河南省垌头村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与乡村文化治理有机结合,彰显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发展的功能。

该村从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6300多万元,兴建了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礼堂、乡村大舞台、大剧院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从学唱爱国歌曲入手,充分开展群众性基层文化活动,坚持以文化活动团结群众、凝聚人心,成立了村级“文化合作社”,由各类“文化合作社”管理、使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实现服务效能最大化。文化建设不但满足了群众各类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也为村里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力量。

提升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以年轻人欢迎的方式,办年轻人喜欢的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互动,引导年轻人投身公共文化服务,如深圳市文化馆打造“深圳青年文化服务联盟”。’

做精做好数字化,先转变思维,开放融合,再转型发展,共谋大局。

如东莞文化馆开设“南方+东莞云上文化馆”,形成专业融媒体与优质文化资源强强联手局面。疫情发生后,文化馆很多业务被迫停止,有几个问题摆在面前:群众不能在场,服务如何在线?数字资源展播外,文化馆数字服务还有哪些?迈入新时期,如何调动整个文化馆的高效运转?

就此,东莞文化馆做了大量探索实践。2020年,该馆联合广东权威媒体开设了“南方+东莞云上文化馆”,形成专业融媒体与优质文化资源强强联手的局面,将文化馆品牌活动服务进行适于现代传播环境的包装,将互联网服务与文化业务密切结合,引发关注和参与人次指数级的增长。

此外,该馆搭建东莞公共文化服务社会主体“研究+学习+交流+实践”的平台,提供业务培训、场地设施、推广平台、实践项目、交流空间五大服务,通过定制成长方案孵化培育优质的社会服务主体,从而主动培养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有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让年轻人走进文化馆,一直被行业视为攻坚克难的目标。深圳市各级文化馆准确把握城市特质,围绕年轻人和都市白领展开服务,通过“潮流艺术沙龙”“星空音乐会”“午间文化1小时”等一系列现代、时尚、有号召力的活动,有效吸引年轻群体参与。

通过“文化馆+志愿服务”等方式,引导青年人投身公共文化服务。目前,深圳市文化馆正在打造“深圳青年文化服务联盟”,为青年群体搭建多领域、广覆盖、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展示和筑梦交流平台,壮大青年文化事业。

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制,不仅强总馆、办分馆,还要形成“制”,注重“质”,形成一体化服务。如重庆市大渡口区由单一阵地服务向“阵地+流动+数字化”服务转变。

据统计,全国已有96%的县建立了文化馆总分馆制,从形式上可以说基本覆盖,但要真正形成“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十四五”时期,总分馆制作为一体化发展重要路径,仍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重点改革任务。

作为总分馆制先行区和示范点,重庆市大渡口区的建设亮点频出。在发展过程中,大渡口区理顺管理运行机制,强化总馆的统筹和引领作用,有效解决了过去区文化馆和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各自为政,资源不能共享、不能调配的问题,将文化“孤岛”现象转化为文化“广岛”。

发挥了带动功能,总馆工作人员派驻分馆担任业务副馆长,下沉基层现场,强化管理和指导;优化了服务方式,由单一阵地服务向“阵地+流动+数字化”服务转变,从“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转变,从“单一供给”向“多元供给”“交互供给”转变,进一步满足了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提升了服务效能,随着公共文化资源向“整合、一体”转变,服务范畴随之向“对象广泛、人员层面丰富”改变;扩大了开放融合,凭借“文化馆总分馆制”的创建经验、成果和影响,扩大了对外合作,全国来访参观交流者络绎不绝,增强了文化馆行业影响力、存在感。

成都市成华区文化馆2021-2-22

文化馆管理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