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蓬江区文化馆:多举措深耕细作,满足侨乡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要素、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文化馆以为人民谋文化福祉、为民族谋文化复兴为初心和使命,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而存在。
持之以恒、精耕细作。一直以来,江门市蓬江区文化馆认真贯彻落实江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文化人、以文融城”的文化发展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原则,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适用性和实效性为目标,探索改革机制体制,建设完善总分馆制,打造人才队伍,开展全民艺术普及,鼓励精品创作,活化利用非遗文化,结合地域特色创新开展群文工作,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以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常态化公共文化服务,为辖区市民群众增添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政府主导、财政支持,持续建设完善文化馆服务阵地
蓬江区文化馆建于1996年,占地面积602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全馆有行政办公室、创作培训部、活动策划部、网络信息部、非遗中心办公室5个部室,设非遗展览厅、舞蹈室、合唱室、曲艺室、民乐室、少儿艺术培训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电子阅览室等10多间功能室,自2007年起连续3次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
近年来,蓬江区政府主导的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投入资金持续提升。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借助蓬江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1+3”平台建设,投资9.5亿元的蓬江区文化中心预计2021年完成主体工程,投资3.6亿元的蓬江区文化馆新馆已开展前期设计,投资1.7亿元的荷塘镇文化场馆设施建设项目业已完成立项,专项资金业已用于区镇村三级文化场馆的提档升级……蓬江区文化馆服务阵地持续建设夯实。
积极探索机制体制改革
蓬江区文化馆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于2020年5月正式组建成立了蓬江区文化馆理事会并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会议,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打造上下联通、服务优质、全面覆盖的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
一是建设完善6镇街、18个服务点的场地设施设备。蓬江区文化馆按《广东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验收指导标准》,做好6个镇街分馆、18个服务点的场地设施设备建设,实现文化馆总分馆服务阵地全区全覆盖,并致力打造一分馆一品牌。
二是建设完善文化馆总分馆制度。蓬江区制定出台《蓬江区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推出总分馆管理制度。在设施设备上,蓬江区文化馆实行“四个统一”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配置、统一验收);在工作人员方面,实施“双派”制度,派驻任命干部职工到各镇街分馆任职副馆长,指导协调分馆工作,选派业务骨干到分馆、基层点参与工作;在产品供给上,蓬江区文化馆统一明确总分馆服务项目,统一策划总分馆活动,并通过建立文化馆总分馆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定期公布文化服务项目、服务内容,让群众广泛知晓和参与。
三是充分发挥区文化馆领头作用,实现三级联动。蓬江区文化馆在建设总分馆制的同时,致力发挥区文化馆的枢纽作用,通过“1总馆+1分馆+3服务点”模式,推动三级网络建设,充分整合区级、镇街级文化机构的行业指导、资源保障和人才队伍方面的优势,深入社区、学校、园区开展各类型流动服务、数字服务,实现区、镇街、社区三级联动,将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输送至基层民众身边。
四是完善文化馆总分馆设置服务一体机,开展线上公共文化服务。蓬江区文化馆打造群众文化资源库、文艺精品资源库等线上资源库,持续完善服务网站和微信平台建设,开展线上文化服务。特别是2020年疫情以来,蓬江区文化馆充分利用各网络数字平台开展公益培训班、非遗展览、文雅慕课、新书新荐等线上活动,让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突破时间地域限制。
专业业余两手抓,打造高素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
一是加强馆内人才队伍建设。蓬江区文化馆现有在职人员12人。该馆全力不断提升在职人员职称水平,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申报初级、中级、高级职称。
二是大力引进专业人才,打造蓬江区“艺术顾问导师团”。近年来,蓬江区文化馆持续引进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打造“艺术顾问导师团”,目前共引进李小可、陈加林、赵海风等音乐、戏剧、美术、舞美设计等方面国家级、省级专家10名为艺术顾问,及尹继红、林俐、刘小艾等本市10位名师为艺术导师。另将178名文化艺术人才纳入蓬江区文化人才库。同时筹办蓬江区文化名家工作室,开展课题研究、交流演出和合作项目等。
三是组建蓬江区文化馆艺术团。蓬江区文化馆在2017年3月组建蓬江区文化馆艺术团,为广大文艺爱好者交流技艺打造平台、提供支撑,进一步加强文艺队伍力量。截至目前,蓬江区文化馆共组建成功喜戏工作坊、蓬韵尚乐民乐团、禾雀花舞蹈团、麋鹿乐队、青椒室内乐团、拉丁舞团、蓬江乐社、爱莲舞蹈团、江门市男声合唱团9支业余艺术团队。
四是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蓬江区文化馆采取公开招募与定向招募相、经常性招募与阶段性招募相结合等方式,鼓励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以及各类文化团体、文化人才加入到文化志愿者队伍。另做好文化志愿者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其服务水平;建立志愿者管理制度,确保文化志愿服务做到有制度、有项目、有成效;积极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如动员文明实践志愿者投入疫情防控一线,打造“文明城市、爱心之城”品牌志愿项目等。
五是扶持民间文艺团队发展。蓬江区文化馆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扶持文联现下属作家协会、曲艺家协会、舞蹈家协会等民间文化团体发展,壮大业余文化骨干队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公益培训常态化,品牌活动特色化
一是开办蓬江“艺术学堂”。蓬江区文化馆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和中老年人开设公益培训项目“艺术学堂”,设置成人古筝班、成人舞蹈班、成人声乐班、保健按摩班、美容养生班、瑜伽班等文化、艺术、技能辅导课程,常年面向全区免费招生。
二是开办“童声童戏”公益培训班。蓬江区文化馆设“童声童戏”项目,每年开设一期针对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暑期公益培训班,设置少儿拉丁舞班、少儿书法班、少儿美术班等课程,为青少年儿童提供免费学习艺术的平台。近年来特别聚焦异地务工随迁子女、贫困家庭子女等特殊群体,通过“童声童戏”进一步拓展“绿色暑假”品牌内涵。
三是开设“蓬江艺术大讲堂”。依托2018年4月成立的蓬江区“艺术导师顾问团”优秀的师资资源,蓬江区文化馆打造品牌文化活动“蓬江区艺术大讲堂”,邀请顾问团的艺术导师作为主讲人,为市民群众带来不同艺术领域的知识分享。
四是举办“遇见最美蓬江——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为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蓬江区文化馆推出“遇见最美蓬江——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品牌,在春节、端午、七夕、中秋等中国传统佳节期间以文艺演出的形式为市民群众送上节日问候。
五是举办蓬江区老年钢琴大赛。蓬江区文化馆为辖区老年人搭建起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举办蓬江区老年钢琴大赛,让高雅艺术丰富老年人文体生活。
六是开展“大篷车走基层”活动。蓬江区文化馆每年举办多场次“大篷车走基层”活动,文化志愿服务队深入乡村,与当地文化团队联袂将文艺演出、文化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
七是打造“百姓文化大舞台”品牌。从2013年起,蓬江区以辖区市民群众为主角,由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常态化举办文艺表演、阅读推广、政策宣传、社区服务等群众参与度高的“百姓文化大舞台”活动。
八是举办主题大型文化活动。蓬江区文化馆协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0戏曲春晚(江门)分会场活动,举办“蓬江情·祖国颂”蓬江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文艺晚会、蓬江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奋斗吧,蓬江儿女——蓬江区2020年新春联欢晚会”等多场大型文化活动,让高品质的文艺晚会走近寻常市民。
九是做好送戏下乡和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工作。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看戏、观影需求,蓬江区文化馆精心挑选剧目、影片,全年送戏、送影下乡,满足农民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扶持培育创作人才
为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繁荣群众文艺创作,蓬江区文化馆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扶持培育文艺创作人才。
一是建立文艺作品激励机制。为鼓励精品文艺作品创作,蓬江区文化馆坚持把促进精品生产、推出优秀作品作为工作重点,建立文艺作品奖励机制,激发全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
二是大力推动大型文艺精品创作。蓬江区文化馆持续发动全馆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创作,创作采风、题材讨论会、创作研讨会等各类创作活动贯穿全年,持续推动紧扣时代主题、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型文艺作品创作。
三是发挥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舞蹈)创排基地作用。作为全省仅三个“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舞蹈)创排基地”之一,蓬江区文化馆充分发挥阵地作用,指导引领各艺术团、戴爱莲文化艺术中心等单位、社团,创作推出多个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原创舞蹈艺术精品。
四是鼓励侨乡文化题材文艺精品创作。蓬江区文化馆重点支持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突出江门地域特色、体现侨乡文化精神的文艺创作,积极培育陈白沙、陈垣、戴爱莲等名人题材,推出良溪古村落、潮连祠堂群等人文自然题材的文艺作品,以优秀文艺作品传播、传承侨乡精神。
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载体
蓬江区文化馆坚持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
一是积极挖掘非遗项目资源,做好各级非遗项目、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和扶持工作。蓬江区文化馆将潮连民间故事、罗贵率众南迁故事、杜阮凉瓜外婆茶制作技艺、梁家拳、荷塘煎鱼饼5个项目推选入蓬江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送“罗贵率众南迁故事”作为民间故事类别入选江门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成广东省级非遗项目东艺宫灯制作技艺的2019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并在全市首个争取到区级财政非遗专项资金,对区级传承人给予每人每年3000元的财政补贴,加强代表性传承人(群体)保护。
二是组织非遗项目进行展示、交流,推广蓬江非遗项目文化。蓬江区文化馆组织非遗项目东艺宫灯、卢艺鹿角椅、罗氏柑普茶参加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民间工艺精品展;派员带领罗氏柑普茶、东艺宫灯、潮连铜虾三个项目参加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在古兜温泉举办的2019“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的现场展示;组织棠下白眉拳、周家拳传承人率队参加广东省第十二届武术精英大赛……通过走出去力促辖区非遗为更多人认识和喜爱。
三是组织开展蓬江区“非遗进校园”活动,在青少年儿童中奠定非遗保护意识基础。蓬江区文化馆多次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如举办篁湾中心小学第八届纱龙文化节闭幕式、周家拳展演活动、荷塘纱龙进校园等活动,将非遗文化传承与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发挥学校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四是多举措宣传推广、活化利用非遗项目。蓬江区文化馆不断促进非遗项目的活化利用和宣传推广。如利用南芬里华侨祖屋设计墟街非遗体验展销馆,推广非遗产品;推动东艺宫灯、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成为本地及华裔青少年传统文化体验项目等。另于2020年在蓬江区文化馆公众号推出“蓬江区线上非遗展览”,图文并茂传播辖区非遗项目,联合江门日报等媒体宣传推广蓬江非遗。
五是大力发展非遗文化产业。蓬江区文化馆助力区内创新发展非遗+文旅、非遗+会展、非遗+教育、非遗+文创、非遗+互联网(电商)等“非遗+”文化产业,让荷塘纱龙、东艺宫灯制作技艺 、卢艺鹿角椅制作技艺、潮连酿鱩制作技艺、潮连铜虾制作技艺等一批传统非遗手工艺技术通过产业化收获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化馆服务阵地软硬并进攻坚做强,总分馆建设成效凸显
蓬江区文化馆已建成“1个总馆+6个分馆+18个服务点”的总分馆体系,实现标识统一化、设施标准化、资源共享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化,形成以区文化馆为龙头、镇(街)综合文化站为纽带、村(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并依托总分馆制实现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的纵向下沉和横向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全覆盖。
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高素质、专业化
目前蓬江区文化馆有高级职称人员1人,中级职称人员3人,初级职称人员8人,拥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达100%,馆长殷雄2020年成功获评江门市高层次人才;“艺术顾问导师团”20位在各文化艺术领域有着突出成就的艺术家吸引了更多文化要素资源集聚蓬江;蓬江区文化馆成立的蓬江区艺术团下设的音乐部、舞蹈部、戏剧曲艺部3个专业部门荟萃全区各类优秀艺术人才近1600人;9支业余艺术团队各有特色,丰富了蓬江区的日常公益小型演出,宣传了蓬江区文化馆的品牌形象,促进了文化馆的对外文化交流;蓬江区文化馆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人员共有78人,队伍组织机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完善,为城乡群众提供专业性、公益性的文化志愿服务,2017年至2020年在267场群众文化活动中服务群众32万余人次;蓬江区文联现下属作家协会、曲艺家协会、舞蹈家协会9个一级协会共有600余名会员,其中包括国家级文艺家23名,省级文艺家33名……蓬江区文化馆成功打造了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推动辖区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公益培训、品牌文化活动叫座又叫好
2017-2020年,蓬江区文化馆“艺术学堂”共举办了8期632班次,培训受益群众达7290人次,创新、科学、悦人的教学方式系统性提升了学员的文化艺术素养;2017-2020年,“童声童戏”暑期公益培训班共开展了4期400班次,累计培训青少年儿童7700人次;“蓬江艺术大讲堂”累计举办《如何排演一出好戏》公益讲座、白沙戏剧社喜戏工作坊话剧《雷雨》读剧会、《你也是指挥》、《浅谈摄影创作思维》等活动近20场,为市民群众带来专业多元的艺术分享;“遇见最美蓬江——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累计举办“因为爱情 七夕之约”朗诵音乐会”“春满蓬江岸 瑞犬闹元宵——我们的节日元宵晚会”等22场覆盖6个镇街的节日文化活动,向辖区居民广泛推广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老年钢琴大赛”累计举办了4场,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大篷车走基层”联合各镇街举办了16场活动,服务群众5000余人次;“百姓文化大舞台”每年举办各类文体活动1000多场次;“高雅艺术进村居”的“健康养生舞”教学服务活动培养出一支基层舞蹈志愿服务队,至今受益群众超4万人次;2019年,蓬江区文化馆完成农村电影放映684场,2020年全年完成“送电影下乡”672场;“送戏下乡”专场巡演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共开展81场,受惠群众超10万人次……蓬江区文化馆叫座又叫好的培训和文化活动有效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受欢迎和好评。
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成果累累
蓬江区文化馆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以来,大批文艺精品力作涌现。2017年至2020年,蓬江区共有百余件文艺作品在省级以上文艺赛事中获奖或入选,其中市级奖项42项,省级奖项12项,国家级奖项6项;《新蓬江 潮生活》蓬江系列音乐作品组曲、器乐合奏《踏梦》、原创舞蹈《相思染》《鸡公榄》《纱龙飞天》、戏剧作品《我心中的英雄》等作品参加了上百场演出;舞蹈创排基地创编、排演了《老街寻趣》《乒乓》《希望之光》等多部舞蹈精品力作;侨乡题材的原创舞蹈《五邑侨乡美》、文学作品《万里赴戎机 五邑华侨抗战实录》、器乐作品《侨乡美》、曲艺作品《侨乡新唱》等参与多次演出;美景美食类短视频——“风情万种华侨屋”被推选上“学习强国”平台;“禾雀花奖”过去2届评选中共有166人次获奖……通过有效激励扶持措施,蓬江区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持续擦亮蓬江文化名片。
非遗文化弘扬传承、活化利用亮点纷呈
蓬江区目前共有20项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名录1项、省级3项、市级5项、区级11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手工技艺和民俗等多个类型;现有省级非遗传承人3名、市级非遗传承人4名、区级非遗传承人1名;在文化馆、博物馆、学校等地建有6处非遗展示馆(厅)。
蓬江区文化馆切实掌握了解各项非遗传承动态,活化利用好“活的遗产”:2017年至2020年参与各类非遗展览、交流会等活动共40场;组织开展6场“非遗进校园”活动;“蓬江区线上非遗展览”累计推出荷塘纱龙、东艺宫灯制作技艺等8期非遗专项介绍,让市民群众足不出户感受蓬江非遗文化魅力;另协助南方日报、江门日报等媒体推出蓬江区非遗专题或传承人的相关报道,扩大非遗宣传的受众面。
多举措的活化利用取得多项积极成果:梁家拳赴香港红磡体育馆参加以“跃动大湾区”为主题的庆祝香港回归祖国 22周年晚会表演;蕴涵“合和”文化的潮连洪圣庙会,成为当地联结海外乡情的情感纽带,近年14次的庙会共筹集3300万元慈善捐款,全部用于潮连地方公益事业等。
“云端文化”工程建设快速加强
蓬江区文化馆依托数字文化馆及综合性数字文化融合平台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同时注重数字化内容创作,根据线上传播特点,积极开发新内容、新服务;另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扩大宣传面,2020年以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出的活动预告、报道信息共计61条,向蓬江发布报送信息量36条,向江门电视台报送信息量8条,向江门日报报送信息量17条,向南方日报报送信息量9条。
在总分馆建设方面,蓬江区文化馆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原则,创新扶持引导与规范管理民办文化机制,加大民办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整合力度,三级文化馆服务网络覆盖全区各镇和社区;在人才队伍打造方面,蓬江区文化馆已基本建立起一支由专业文化人才、群众文艺骨干、文化辅导员和文化志愿者组成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在公益培训开展方面,蓬江区文化馆针对辖区人口构成特点,着重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和其子女,推出覆盖中年、青少年儿童年龄阶段的培训课程;在品牌活动开展方面,蓬江区文化馆结合本土艺术导师资源优势及文化特色和地域特点,“遇见最美蓬江——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蓬江艺术大讲堂”“老年钢琴大赛”“大篷车走基层”“红色文化讲堂”等品牌活动切实惠民悦民;在文艺精品创作方面,蓬江区文化馆推出激励措施和专门奖项,发挥创排基地阵地作用,具有鲜明侨乡文化特色的文艺精品力作硕果累累;在非遗文化弘扬传承方面,蓬江区文化馆积极挖掘、申报、扶持、保护、宣传推广,让非遗文化绽放新时代光彩的同时,还通过产业化收获更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以非遗带动文旅融合发展……蓬江区文化馆立足江门市中心区务实耕耘,自觉地把根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在书写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有诸多亮点值得参考和借鉴。
【专家点评】
蓬江区具有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积蓄深厚、侨乡特色鲜明的区位优势。蓬江区文化馆注意顺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品牌引领的发展路径: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完善保障措施,充分发挥区文化馆的引领作用。
二是加强阵地建设,丰富活动内容,努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三是立足本地特色,活化非遗资源,积极促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四是注重跨界融合,创新科技手段,不断助推公共服务供给数字化转型。
五是发展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努力讲好侨乡文化品牌故事。
文旅中国202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