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46载 用心用情点亮群众文化生活——记西安市高陵区文化馆馆长甄陵
甄陵,西安市高陵区文化馆馆长、研究馆员,西安市劳动模范,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群众文化学会理事,陕西省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群众文化理论研究委员会主任,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陕西省民协理事,陕西省作协、摄协、评协会员,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三届陕西省“柳青文学奖”、第五届陕西省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得者,获文化和旅游部“七五”普法优秀个人,陕西省“最美基层文化人”、敬业奉献“西安好人”、敬业奉献“陕西好人”、高陵区首届“道德模范”等荣誉。
近年来高陵区文化事业发展蒸蒸日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活了群众文化生活的一潭春水,走出了一条文化发展的新路子,这一切,都离不开高陵文化人背后的锐意进取和呕心沥血。
在高陵区的“文化圈”和街街坊坊,人们都把甄陵亲切地称为“老馆长”。从一个普通的群文工作者,到基层“三馆”的馆长,甄陵坚守文化阵地,热爱传统文化始终如一。
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他对群众文化的坚守。他执着于自己的人生理想,怀着满腔热情,扎根基层46年,一枝一叶,寄托着他对文化事业的无限热爱,一点一滴,汇聚着他对这方土地的无限深情。
不畏困难 用情服务基层文化事业
走进高陵区文化馆,只见墙上挂满了各类奖牌:国家一级文化馆、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基地、“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先进集体等多不胜数。看到这么多荣誉,前来参观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文化馆跟以前比,变化简直太大了!
但辉煌的背后,只有奋战在一线的高陵群文人才能体会到这些成绩的来之不易,体会到作为馆长的甄陵呕心沥血背后的良苦用心。
从小就学说快板、讲故事的甄陵,对文化有着与生倶来的喜爱。1976年参加工作后,下过乡、插过队,和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逐渐爱上群众文化这方舞台。1996年,调入文化馆任副馆长后,他二话不说一头扎进了群众文化工作的大海,彼时的他还兼任高陵区作协主席。2002年5月,甄陵任文化馆馆长主持工作至今。
彼时的文化馆,仅仅只有300平方米的办公地,办公条件十分简陋,无名无等级,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经费不足、人员流失等困局,重重难题落到了新任馆长甄陵的肩上。
“说干就干,干了就要干好。” 为解决群众文化活动经费不足问题,他毫不犹豫地抵押自家房产,筹措资金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把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当作是“自家事”。
担任馆长的20年间,他积极创作文艺作品,精心打造文化品牌,免费开放文化场馆,扎实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动和繁荣高陵区群众文化事业。
在他的带领下,文化馆实现了 “跨越式”发展:率先在全省实行覆盖县(区)、乡镇、村、组四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基地现场会连续四次在高陵召开。为群众服务的文艺团体达百余个,为农村社区群众文艺团体配发各种设施器具价值300多万元,每年下基层演出达1000余场次,受众20多万人,形成百团千场万人参与的庞大的群众文化活动大军,其中仅文艺志愿者就有3000多人,这种“高陵公共文化现象”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高陵文化馆获得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基地,省委宣传部授予“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先进集体。
2021年,甄陵也交出了自担任馆长以来的“国家级成绩单”,高陵区文化馆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国家一级文化馆。这份“国字号”荣誉,如今已成为文化馆的“常态”。
用心探索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公众参与。在高陵区文化馆活动室里,每天下午都有不少人前来唱戏、跳舞……她们都是当地居民,吹拉弹唱舞,好不热闹,大家都沉浸在这文化乐园里享受生活。
眼前的繁荣景象,与多年前的鲜有人问津形成鲜明对比。而这样的变化,还得从一次创新之举说起。
“文化馆上班时间,我们没空来。等我们有时间了,人家早就下班了。”这是甄陵在一次下乡时无意中听到群众的话,就是这句话,激发着他不断思考探索:如何让文化馆更好地服务于民?
群众有文化诉求,我们得随时在!2012年,甄陵创新性推出“有求必应”“随叫随到”的公共文化“110”电话服务。
一石激起千层浪!“110”一经推出,激活了沉寂多年的高陵文化爱好者们的热情,甚至在全国都引起关注。
电话铃声不断,甄陵生怕错过群众任何一个诉求,24个小时值机。由于长时间接听电话,他落下了四级听力的残疾。但他却笑着说,“轻伤不下火线,能为群众服务,值了!”
自实施“公共文化‘110’电话”服务以来,文化馆真正做到了全天候文化服务,把文化惠民落实到每一个人。2013年,“公共文化服务‘110’模式”被国家文化部、财政部认定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项目——这是陕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文化项目,当年获得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优秀文化品牌,甄陵荣获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和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创新奖一等奖。
立足文化惠民 让群众“乐在高陵”
农村致富需要带头人,发展文化同样需要领路人。而甄陵,就是高陵文化事业的领路人。
“开展卓有成效的文化活动是文化馆工作的生命线,只有不断打造文化精品,才能充分发挥文化的服务和引领作用。” 甄陵一直这么认为,也是这样做的。
让群众走进文化场馆,让文化惠民走近群众。2007年,他策划并主持开展的“高陵县农民文化节暨群众文化大舞台建设工程”,就是集农民群众文艺演出、群众文艺创作、基层文化骨干队伍建设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惠民工程。可谓是后来的“中国农民丰收文化节”的“前奏曲”。
2022年,由他发起策划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 ——走进高陵“家晚”2022高陵区家庭新春晚会,引起各界高度关注。高陵区“家晚”春潮涌动,以视频呈现的方式,通过走进一个个“小家”,来看全区群众的“大家”,用文艺小节目的集结展示,以小见大,传递参与文化活动的愉悦、享受文化的自信以及其乐融融的幸福感。
在抗击新冠疫情不聚集的大背景下,该活动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种创新。创新的"高陵家晚"文化进万家品牌,也成为继公共文化服务“110”后,陕西省上报中宣部、文旅部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第一案例。
近年来,文化馆抓住活动引领这个“牛鼻子”,着力打造多种品牌文化活动,产生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在各村镇文化广场随处可见,就像文化的种子,种到了基层群众的心里。
年有大型活动、季有创作成果展演、月有文艺汇演、周有单项赛事……随着一项项群众文化工程的深入实施,在高陵已形成常态化的群众文化繁荣景象。
这些,都是甄陵带领区文化馆打造的“高陵样板”。
热心公益 用爱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身兼文化、文物、图书“三馆”重任的甄陵,在忙碌之余也始终不忘投身公益。
作为陕西省文化志愿者,他先后8次赴老、少、边、远地区参加由文化部、中央文明委主办的边疆万里行的“春雨工程”。到青海省玉树、四川省甘孜、贵州省遵义等少数民族和革命老区进行群众文化辅导工作。
作为特聘专家,甄陵先后应邀赴甘肃、云南、青海、新疆、宁夏、河北、湖南、贵州等地进行专业讲座或文化馆、图书馆等级评估工作。
2010—2019年间,他先后4次参与全国人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修订讨论,2次参与全国人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修订讨论,5次参加陕西省人大等组织的《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和《陕西省图书馆保障条例》的修订工作。
他负责申报的国家和省、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32项,编辑出版了《高陵文化遗产名录》《高陵文物》《高陵民谣》等,还率先成立了高陵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协会,团结全区民俗文化骨干和乡贤艺人超千人,经常性开展民俗文化专业培训、讲座和调研活动。率先组织发动千人进行“口述史文化调查”。
他组织动员农民加入“放下锄头握起笔”的文艺创作队伍,并辅导这些农民作者发表各类文艺作品1350(篇)件,出版专集70多部,获得省、市级及以上奖项百余个。2012年被陕西省作家协会命名高陵为“陕西文学之乡”,这是陕西省唯一一个获得殊荣的区县,为此省市专门在高陵召开了“高陵文学现象”研讨会。
他还兼具大爱之心,利用节假日,自费进行传统古村落调查,并资助贫苦村民;先后主动捐款万余元资助地震灾区和抗疫工作……近年来,他先后荣获国家和省、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等荣誉60多项。
心里有梦想,眼里有光芒,脚下有力量。46年来扎根高陵,他为高陵群众文化事业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甄陵真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我们可以在甄陵身上,看到他对文化艺术执着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以及对艺术的坚持。
46载群文路,一路风雨一路歌。如今的甄陵,依旧在他热爱的群文道路上坚持着、奋斗着、幸福着。
西安新闻20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