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建设管理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文化馆

题目:以文创产品开发促进文化馆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经验探析

资料提供时间:2022-12-28

目录

更多

提升数字文化建设水平 文章下载

提升数字文化建设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文化正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对数字文化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当前,提升数字文化建设水平,需要统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数字与文化的关系。数字文化是数字化的文化形态,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点。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发展,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为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广阔舞台。提升数字文化建设水平,要彰显文化的主体地位,把握数字文化发展方向,防止出现重数字技术、轻文化内容的问题。处理好数字与文化的关系,要坚持把数字技术与文化繁荣有机融合,让数字技术深度赋能文化创新,助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数字文化产业是技术引领型产业。技术的更新迭代在推动数字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安全问题,如影响数据安全、文化安全,冲击文化市场秩序等。特别是数字文化产品具有海量化、实时化、全球化、互动化、移动化等特征,在提高文化传播效率、拉动经济增长、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同时,在信息传播、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风险隐患。提升数字文化建设水平,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在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传输存储、使用管理等环节加强综合治理,制定相关安全标准,形成完善的数字文化监管体系,为数字文化发展营造安全环境。

共建与共享的关系。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数字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数字文化建设的智慧和力量来自人民,发展成果也应该由人民共享。一方面,要努力营造全社会广泛关心、支持和参与数字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依法参与数字文化内容的生产与传播。另一方面,要坚持数字文化发展服务人民,丰富数字文化内容,创新数字文化出版传播形态,努力消弭城乡、地域、代际之间的数字文化鸿沟,让数字文化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民。

自主与开放的关系。对于数字文化建设来说,自主与开放是相辅相成的。我国数字文化建设既要坚持扩大开放,又要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既要坚持交流互鉴,又要坚持独立自主。提升数字文化建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强交流与合作,创造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数字文化产品,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让更多中国数字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数字文化发展要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要不断融入新的文化成果、技术成果,实现创新发展。提升数字文化建设水平,一方面要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加快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推动数字技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创新中发展。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机构接入国家文化专网,利用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积极推进理念、内容、形式、技术、管理等创新。

人民日报2022-8-3

 

 

中国联通开拓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 文章下载

中国联通开拓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

7月28日,中国联通携手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话剧《铁流东进》直播专场,通过5G智慧剧场生动呈现红色电波的历史故事,彰显薪火相传的通信力量。中国联通APP、沃视频及中国联通官方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同步播出。

在线上线下“双演融合”的话剧舞台内外,5G+8K、多视角直播等冬奥科技带来极致观演体验,数字藏品、视频彩铃等多元触角助力数字文化消费与传播,展现了中国联通以科技赋能艺术,开拓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的有力实践。

联通5G智慧剧场 服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红色电波从未消失,通信力量正传承壮大。《铁流东进》根据人民文学奖小说《最后的电波》改编,是第七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开幕大戏,通过聚焦通信兵的战斗生活,将神秘的摩尔斯电码和铁军的战斗融合,红色电波在舞台上构成一道东进铁流。如今,中国联通秉承红色基因,践行科技赋能,将彼时通信人的一幕幕感人事迹直播呈现在云端舞台。

当下,伴随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已成趋势。中国联通作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运营服务国家队、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主力军、数字技术融合创新排头兵”,探索和实践文化产业与5G、超高清视频、云转播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将国家顶级、优质的舞台艺术通过科技力量向更广泛的人民群众传播,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本次《铁流东进》的云端登场,验证了5G智慧剧场的精彩和潜力。中国联通和中国国家话剧院于2021年9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为5G智慧剧场联合实验室揭牌,开启剧场上网、剧目上云的新阶段,推出云上舞台的新建设模式和网上剧场的新运营模式。相较于传统剧场,5G智慧剧场可以弥补剧场观演的视觉局限和审美的平面化,更能突破时空限制全方位调动感官体验。在历经文艺创作和科技赋能的反复演练打磨后,《铁流东进》的红色通信故事,终于通过5G网络来到了剧场外的万千观众面前。

5G+8K云转播 冬奥科技打造极致艺术体验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中国联通的5G直(转)播技术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首次全程以4K超高清格式向全球转播,部分重要赛事更是以8K格式转播,广泛应用“自由视角”“子弹时间”等新技术,在京张高铁上实现超高清直播……如今,这些冬奥科技在《铁流东进》直播专场再次精彩上演。

多视角直播的应用,以科技力量拓宽了舞台的时空塑造。本次直播中,中国联通在剧场架设好多路摄像机位,实时视频通过网络上传到云端后,在云端进行画面的导播和处理,观看机位可由观众在终端自由决定。以往,观众在线下剧场观看演出的角度是相对固定的,收看直播时通常也会受到机位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观赏细节。多视角直播的出现,极大的满足了用户对观看细节和角度的需求,增强即时互动性,实现“在线即在场”。

本次活动还特别开设了拥有8K超高清大屏的“第二剧场”。在超高清电视技术研究和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实验室,5G+8K超高清直播给观众带来超现场感的沉浸式观剧体验:每帧图像达到3300万像素,是目前剧院通常采用的高清转播画面清晰度的16倍,配合50fps的帧率,高动态范围(HDR),宽色域范围(WCG)等超高清技术,借助高速率、低时延的5G网络实时传送,已很难分辨图像与实物的区别,丰富的画面层次、精致的细节,呈现出场景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真正实现“身临其境”。如果“第二剧场”的模式得以复制到更多8K超高清大屏,将为文化产业数字化创造更多可能。

极致的直播体验,来自5G匠心网络和科技力量的助力。前期,中国联通技术团队一遍遍前往剧场勘察场地,根据剧情反复调整机位和角度,模拟测试拍摄效果,从声音到画质再到直播顺畅度层层把关,并做好充足的应急预案,才最终为观众奉上了这场兼具科技与艺术的视听盛宴。曾经圆满通关冬奥“大考”的中国联通通信铁军,以智慧冬奥科技力量,带动更多新时代的人们见证红色电波和铁军精神代代延续。

多元数字文创 助力数字文化消费与传播

在观剧之余,中国联通和中国国家话剧院还推出了多种数字文化周边,为观众带来更丰富、更新潮、更有科技感的数字文化产品,让优秀文化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

《铁流东进》主题数字藏品,将3D模型、音视频等多种富媒体元素相结合,相比传统的静态藏品,数字藏品将话剧舞台的经典场景数字化,流动的光影中营造出浪漫诗意的景象,具备更独特的收藏价值。本次将发行数字舞台收藏品和限量版收藏短片两款数字藏品,共计限量发售16000份,基于“联通链”确权认证、生成独有的数字身份。“联通链”是中国联通区块链产品和能力的统一承载平台,中国联通借助“联通链”底层能力打造官方数字收藏品发行平台“联通数藏”,其具备数字藏品数字化管理、智能化藏品铸造、多商户支付清结算等能力,帮助多领域IP创造新价值,推动文创艺术品的版权保护。

视频彩铃是5G时代通话社交的新宠,当传统的音频彩铃已不能满足当下更多元化的需求,视频彩铃从“听”升级到“看”,成为展示数字文化的全新载体。《铁流东进》主题视频彩铃的上线,以最新的通信技术,承载起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带来穿越时空的回响,进一步深化拓展红色故事的内涵和外延,助力数字文化传播。

直播结束后,观众在沃视频中可以选择付费点播重温精彩剧情,这也能为错过直播的观众弥补遗憾。点播费用可以选择话费支付,后续还将打通更多权益通道。中国联通正持续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不断融合创新,深度推进产业合作,打造运营商特色的直播新业态。

科技感满格的5G智慧剧场,精彩绝伦的5G直播体验,丰富多彩的数字文化产品……《铁流东进》直播专场在剧里剧外带来振奋人心的力量和展望未来的信心。中国联通将继续秉持通信人不变的初心与坚守,全面承接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锚定数字技术融合创新主战场,全面发力数字经济主航道。

中国联通2022-7-29

 

 

以文创产品开发促进文化馆新发展格局构建 文章下载

以文创产品开发促进文化馆新发展格局构建

近年来,以故宫为代表的博物馆、以首都图书馆为代表的图书馆、以中国美术馆为代表的美术馆等,均以其丰富的静态文物典藏为资源优势,文创产品开发工作蓬勃开展。相比之下,全国3000多个文化馆却在文创产品开发上步履滞后。文化馆文创产品开发不仅能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推动文化馆高质量发展,构建文化馆新发展格局。文化馆如何在文创领域异军突起?

为何裹足不前

体制机制阻碍。一方面,文化馆大多数是公益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这种体制机制严重阻碍了文化馆进行市场推广与经营;另一方面,文化馆从事经营活动的专项资金、研发管理、收益分配、激励机制等相关配套政策长期模糊不清,致使经营活动无法和绩效评估及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挂钩,导致整个行业文创产品开发的积极性不高。

文创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文化馆囿于传统的演出展览、艺术培训等常规职能活动,竞争意识和自我创新的服务意识不够,缺少策划组织创意型文化活动的创新思维;对文化馆文创理念认识不够,将文化馆文创等同于设计、生产、销售旅游纪念商品等实体物品生产行为,没有前瞻性地认识到文化馆文创对行业新格局的构建,对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未来整体文化发展趋势中的重要性和市场潜力。

产业链发展动力不足。一是文创人才匮乏。文化馆深谙文化内涵、洞悉市场规律、精通工艺设计、长于运营管理的复合型文创高端人较少。二是开发模式僵化。现有文化馆的文创产品开发基本上是独立自主、简单粗放式开发,没有积极引进具有专业水准的社会力量来壮大文创队伍实力;在经济效益上与市场需求脱节。由于前期缺少充分市场调研,导致文创产品无法满足顾客实际需求。三是资金短缺。文化馆日常工作运营经费都依赖于财政拨款,有严格的经费预算、审批和支出规章制度,无法腾挪出多余资金进行文创项目的调研、搭建、研发和推广。

三个方面发力

文化馆文创事业发展,要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树立“大文创”理念。要突破公益不收费的惯性思维。尝试建立公益与收费并存,多元化、阶梯化的公共文化财政服务体系;要倡导公益性和经营性公共文化服务融合态势;要转变文创思维理念,摒弃过去对文创文化资源的狭隘界定,重视文化馆各项特色文化活动的动态文化资源;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时,要将打造创意型文化活动作为未来文化馆努力的方向。

二是探索建立文化馆文创产业体制机制。以文化馆行政部门为主导,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文创产品开发模式,鼓励自主开发、授权、合作等不同开发模式齐头并进,鼓励文化馆以文化资源产权入股的方式,投资并设立企业,专门进行文创产品开发经营;在经营管理上,坚持事企分开原则,将文创产品开发与公益服务分开,原则上以企业为主参与文创市场竞争;在收入分配上,将文化馆文创经营收入按相关规定纳入文化馆预算,进行统一管理,用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和增加文创产品开发经费;将文化馆馆员工作绩效与文创产品开发业绩挂钩,将文化馆文创经营绩效纳入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的重要衡量指标;在人事管理上,设立文创部门和文创专职专岗人员,招聘或者引进高端文创人才,同时允许技术人才到文化馆下属企业或者合作企业开展文创实职工作;在财政支持上,要将文化馆文创工作纳入中央和地方文化产业专项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各级文化文物专项资金支持范围;打造文化馆文创产业联盟,为同行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

三是提升文创产业层次。文化馆目前的文创产品大多过于关注设计形态,而忽略对特色文化、历史传承、文学艺术等文化内涵的挖掘。要对文化馆的动态文化和非遗文化等资源通过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的方式进行深挖。开启文创“传统业务—衍生业务”的双引擎驱动模式,大力开展数字创意平民演艺活动,借助VR、AR、区块链等新科技,有效结合现实场景和虚拟场景,积极创造出互动体验文化空间。开辟演艺新空间,打造“演艺+”一站式文化消费新模式,构建沉浸式演出新场景。鼓励有条件的文化馆开展夜间文创活动;尝试建立文化馆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在强化文化馆传统常规业务的同时,将动漫、游戏、影视剧、网络文化、数字化装备、数字艺术展示等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引进到文化馆,更新文化馆业务体系范畴。打造文化馆特有文创产品品牌,提炼文化馆文创超级IP。要秉持文化IP元宇宙理念,突出“文创+”深度融合模式,打造出集故事IP、形象IP、品牌IP和产品(活动)IP四合一的文化馆文创超级IP。

浙江新闻2022-8-1

 

 

福建:试行错时延时开放 让公众乐享文化“深夜食堂” 文章下载

福建:试行错时延时开放 让公众乐享文化“深夜食堂”

华灯初上,在福州市图书馆参加“榕图拾节”活动,一边做手工一边学中华传统文化;相约九日台音乐厅,聆听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欣赏一场高水平的音乐盛宴;走进福建博物院,欣赏百件青铜器,领略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历史光辉和璀璨成就……今年暑假,福建各大文化场馆夜晚灯光璀璨,活动多彩,人气十足,给城市夜晚增添了别样魅力。

福州青年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现场 福州市文化馆供图

近年来,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推进全省公共文化场馆试点错时延时开放,并不断创新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提供多元服务,为城市增添一抹文化色彩的同时,也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打造精神文化“深夜食堂”,把文化“带”回家。

试点示范,带旺“人气”

“以前晚上有时要补课,等有时间出门了博物馆已经关门,现在晚上就能来看展览,实在太方便啦。”7月24日晚,在福建博物院举办的“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上,福州小学生张朋一边欣赏青铜器,一边兴奋地说。

“‘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是福建博物院联合四川博物院等13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的,展示了从长江上游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巴山蜀水至长江下游楚越之地的百余件青铜器,其中一级文物数量过半。”福建博物院副院长张焕新介绍说,该展览在双休日延长开放至晚上8点,目前已吸引超过16万人次的市民和游客观展。

福建博物院是福建公共文化场馆试点错时延时开放的一个缩影。

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继续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进一步加强错时开放、延时开放,鼓励开展夜间服务。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响应,下发了《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单位错时延时开放工作的通知》,提出要逐步有序实施,鼓励加强创新,强化志愿服务,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单位错时延时开放工作落实落地。

今年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2022年为民办实事工作的通知》,明确福州、厦门等60家公共文化场馆试点错时延时开放,并纳入省委、省政府年度为民办实事工作项目和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其中,周末和重要节假日延时服务不少于3个小时,其余时间不少于1个小时。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单位错时延时开放工作,对延时服务时间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要多向兄弟省市学习借鉴经验做法,并对已有做法总结提升,研究差异化举措,争取在更大范围推广。

7月27日晚上8点,沙县区图书馆一楼阅览室灯火通明,安静的环境、宽敞的空间,不少群众来此或翻看图书,或阅览报刊……“为满足广大群众的阅读需求,从1997年开始,我馆全年365天均不闭馆,并主动延长开放时间,实行夜间开放,周开放时间达60小时,延续20多年风雨无阻。”沙县区图书馆馆长龚新光介绍,在考试季及假期,一座难求的情况时有发生,晚上读者在图书馆门前提前等待开门的情景成为一道风景线。

据了解,为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单位错时延时开放顺利实施,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督查与指导相结合,由厅领导带队,赴福州、厦门开展专题督查调研;及时下发了省级补助资金950万元,并指导督促各地各馆管好用好资金,提高使用效益,取得了积极成效。

截至目前,全省60家试点场馆已全部落实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要求,实施错时延时开放。今年上半年,23家公共图书馆接待读者近480万人次,21家文化馆文化服务惠及群众近181万人次,12家博物馆接待观众近135万人次,4家美术馆接待观众近25万人次,夜逛文化场馆成为新常态。

创新活动,点燃“夜”态

7月21日晚7点,“榕图拾节”之“大暑:夏日晴空,万事可期活动”在福州市图书馆火热开展。活动现场,老师从节气由来、发展、习俗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大暑的相关知识,讲解了肌理画创作的步骤及注意事项。随后,读者们通过手中的画笔和颜料,加入石英砂,用刮刀在画板上创作出一幅幅纵横交错、富有纹理变化的夏日晴空。

创作肌理画 福州市图书馆供图

“图书馆的手工课等活动结合了文化知识,很有意义。孩子很乐意参加,每次都主动要求来图书馆看书、听讲座,这里成了我和孩子的夜间课堂。”参与活动的读者刘文静笑着说。

肌理画作品展示 福州市图书馆供图

为满足广大市民和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繁荣夜间文化生活,2020年9月,福州市图书馆策划推出了“榕图·夜读”阅读推广活动。“我们通过嘉宾对谈、主题分享会、古风民谣音乐会、手工体验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读者们将阅读作为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求、一种生活方式渗入生活的每个片段,共享阅读之美,用文化的魅力点燃榕城新‘夜’态。”福州市图书馆信息服务部主任黄梦玲介绍说。

“夜晚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场景资源,例如星空月光、江畔夜景、夏日晚风等。要做好错时延时开放,就必须深入挖掘夜间优势,了解都市中青年群体的夜间生活规律习惯和文化审美取向,进行精准化、个性化服务,而不只是白天服务的简单复制和延伸。”福州市文化馆馆长池小霞说。

去年以来,福州市文化馆以“相约九日台”周末音乐会为平台,每月推出不少于2场的高端音乐会演出,打造艺术美和景色美相融合的“星空音乐会”文旅IP;依托两江四岸风光,在台江码头连续开展了“闽江之夜”快闪、数字福州“仲夏之夜”等文化活动;依托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借助街区灯光秀和本馆数字化体验设施、场景增强应用等,让游客体验到不一样的“非遗奇妙夜”。

试点错时延时开放以来,福建各大文化场馆还充分利用春节、五一等节假日以及中国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与文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策划举办各类主题活动,提供特色化差异化服务:其中,省艺术馆举办了“奋进新时代”庆五一非遗展演展示系列活动,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氛围;省少儿图书馆打造“悦读暖家行动”,每月一期,每期招收30至50个家庭,通过阅读“打卡”、跟踪指导、成果分享等方式,大力推广亲子阅读、儿童阅读;2022年元宵节期间,福建博物院举办了一场新春雅集之夜——赏琴音、品香茗,邀请观众聆听古琴大师的琴音,观看经典的宋代点茶表演,让人们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忙里偷闲”,到博物馆赏一份诗情,享一段闲情;福建民俗博物馆举办“福韵八闽 魅力民俗”主题系列活动,夜间古筝表演,为夜游民俗馆的观众送上惊喜。

为了深化错时延时开放试点工作,厦门市图书馆创新“图书馆+”模式,依托厦门地铁等平台,重构全民阅读新场景,延长公共阅读的服务时长,在全市形成了贴近市民的“阅读服务圈”。

地铁赠书 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为引导市民走进图书馆度过‘书香’假期,早在2018年10月1日,厦门市图书馆集美新城馆区推出以‘乘着地铁去阅读’为主题的‘试读员’体验周活动,国庆7天假期共接待读者10.8万人次;2019年10月至11月,厦门市图书馆联合厦门地铁一号线推出福建首辆公共图书馆阅读主题地铁专列——‘乘着地铁去阅读’主题专列,吸引了超30万人关注。”厦门市图书馆流通部副主任黄雪梅介绍,2021年、2022年,图书馆还先后承办推出“书香鹭岛地铁同行”暨“书香地铁 红色经典” 地铁阅读专列、“书香地铁”读书月——“书香鹭岛·阅读时光”读书日主题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在地铁上扫码,可以免费在线看书、听书、借书、答题、诵读等,进一步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

多元服务,提升体验

随着社会大众对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错时延时开放成为趋势。“但目前来看,各文化场馆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主要是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延长、管理费用增加、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等问题。”有关业内专家表示。

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错时延时开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福建省文化和旅游系统积极应对挑战,推出多元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福建省文物局从省级文物经费中安排390万元用于补助省属博物馆和福州地区的7家试点错时延时开放的博物馆。其中150万元用于补助福建博物院的错时延时开放试点工作。“从2021年7月起,福建博物院便开始试行常态化错时延时开放,现已形成周末和重要节假日延时开放不少于3个小时,工作日不少于1小时的夜场开放形式。”福建博物院副院长龚张念介绍。

当前事业单位编制紧缩,实行错时延时开放,各馆工作量骤增,面临人力不足的问题。福清市图书馆实际在岗的编制内员工11人,每年却有80万余人次的读者接待量。为了做好错时延时开放等工作,该馆向社会招聘临聘工作人员23名。“这些人员不仅要值夜班,还要运营微信公众号、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策划活动方案、采写宣传报道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错时延时开放导致的人员压力。但由于工资待遇偏低,人员流动较为频繁,影响了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与发展。”福清市图书馆副馆长陈小群说。

福州市美术馆位于台江区中平路172号黄培松故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保障夜间安全有序开放,该馆调整优化了室内展厅灯光,在通道及转角处增加布置了隔离带和文明提示牌等。目前正在进行夜间开放灯光安防及外围景观提升工程,拟于8月底前完成。

“美术馆现在一周累计开放时长为58小时,较之前延长了16小时。自6月18日夜间开放至7月24日,累计接待观众约0.65万人次,同比增长约75%。下一步,将进一步优化夜间观赏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并拟在周末夜间开馆期间提供导览讲解服务,丰富群众观展体验。”福州市美术馆馆长郭辉介绍说。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福建将继续按照2022年为民办实事工作有关要求,全力抓好错时延时开放试点工作,指导督促各地各馆管理使用好补助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指导引导各试点场馆积极策划开展艺术公益课堂、阅读推广等线上线下活动,提升错时延时开放的社会效益;提升各场馆、景区软硬件设施水平,提升工作人员文明服务素养,强化督查,逐步建立完善工作长效机制,推动错时延时开放常态化,把好事办好做实。

福建旅游2022-7-30

 

 

潍坊以六项新成绩 全力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文章下载

潍坊以六项新成绩 全力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潍坊历史悠久,其宽博厚重、包容创新的城市品格,承载着三代三朝的东夷文明和绵延恒久的农耕文明,彰显着积淀丰厚的人文资源和蔚为大观的金石翰墨,流露着仓颉、虞舜、郑玄、范仲淹、李清照等贤哲名流的历史风骨。苏东坡在诸城“把酒问青天”的词章广为传颂,潍县县令郑板桥的诗句多次被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今天,潍坊凭借“千年文脉汇潍水,贤哲巧匠遍坊间”的强大文化自信,已经成长为一座有温度、有活力,温文尔雅、刚柔相济的全国文明城市,正乘着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变、创新性发展”的东风,以六项新成绩,迎接“东亚文化之都”的考试。探索文化城市建设新路径

说起潍坊,外地人往往想到老潍县“二百支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场面;想到今天的“动力之城”“纺织之城”“世界风筝都”“中国蔬菜之乡”的称号;想到繁荣的商贸流通、发达的现代物流和“华北地区重要物资集散地”的美誉。“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真实的潍坊,更是一座底蕴深厚,善于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创新文化的魅力之都。千百年来,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盐渔文化与农耕文化在这里相得益彰,齐文化与鲁文化在这里觥筹交错,金石学与考古学在这里表里相合,佛教与道教在这里东鸣西应,文学与艺术在这里此呼彼应,最终成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

进入新时代,潍坊始终践行一个理念:“文化是促进理解、形成城市特征的强大力量。它可以跨越障碍,颂扬差异,激发灵感,带来教益,创造财富。”多年来,潍坊坚持把文化力作为经济结构升级和城市活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整合了“东夷文化”“齐文化”“农耕文化”“盐鱼文化”“金石文化”“书画文化”“风筝文化”等系列文化形态,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建设、文旅融合发展、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持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最前列。昔日“世界风筝都”,正以“农业产值超千亿、工业营收过万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全省第一”的辉煌战绩,实践着传统文化与城市经济的良性互动,开启了由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蜕变的潍坊路径。打造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

潍坊文化,历久弥新。过去是东夷文化核心、齐文化腹地、两汉经学重镇、南北朝佛教文化的东方热土和明清时期海岱间的文学中心,今天是世界风筝都、国际和平城市、中国画都、金石之都、国家级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潍坊是“仓颉造字”的发源地,大禹铸九鼎、开九州,潍坊青州是古九州之一,被誉为“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从“农圣”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到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肯定“三个模式”,潍坊寿光的农业文化基因赓续相传、熠熠生辉。潍坊滨海区海洋渔盐文化遗产众多,卤水制盐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佛寺中佛尚在,孔融祠内草尚青。”潍坊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4099处、可移动文物51.9万余件(套),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近年来,潍坊牢固树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对潍坊市文物资源进行系统化保护利用,创新实施的国有建设用地“先考古、后出让”做法,被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国推广。“十三五”期间,实施了文化名人、名胜、名牌、名品、名馆、名典、名企、名事、名论的“九名建设工程”,十笏园古建筑保护维修成效显著,坊子德日建筑群整体利用稳步推进,潍县乐道院暨西方侨民集中营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潍坊民间手工艺丰富多彩,是江北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国第四个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拥有联合国人类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国家级17项。建成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4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6个“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成非遗数字管理系统,实现运用大数据和AI分析技术,完成对传承人的信息收集、展示以及信息分类、分析;建成线上专业化非遗商城“美非遗”,共签约传承人400余名,可全面展示240多个品类、5000多种产品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实现了非遗资源向文创开发的新突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新高度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潍坊始终秉承“共建共享、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城乡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尤其是文化获得感大幅增强。制定出台了《潍坊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实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工程,建成总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的潍坊文化艺术中心,建成118个镇街综合性文化站或服务中心。潍坊市拥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6726处,其中国家一级文化馆12家、一级图书馆9家、一级博物馆2家。另有文艺院团139个、剧院8个、鸢都书房32处。“十四五”期间,潍坊将建成涵盖各门类、各行业的“博物馆之城”“文化馆之城”,形成上下联通、覆盖城乡的总分馆服务体系。

“戏曲进乡村”“流动舞台车”“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和“广播电视户户通”等项目扎实推进,广播和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9.59%,潍坊市每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0万余场,送戏下乡1万多场次,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无处不欢乐”的生动场面。成功创建了“书香潍坊”“悦读·潍坊”“京广读运会·名家校园行”等多个全民阅读品牌,获评“山东省全民阅读示范城市”,连续三年囊括“新时代乡村阅读季”4项活动全国第一,在山东省文化满意度测评中,始终名列前茅。开创文旅融合发展新局面

潍坊钟灵毓秀,厚德载物。沂山为中华五大镇山之首,先后有十位帝王登山祈福,并留下众多碑刻和摩崖石刻。云门山、驼山有我国东部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佛教石窟造像群,其中的摩崖石刻“寿”字,被誉为“天下第一高寿”。临朐山旺古生物化石世所罕见,素有“万卷书”之美誉。昌乐远古火山口遗迹景观奇特,该县被誉为“中国蓝宝石之乡”。诸城恐龙化石群、足迹群,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地质奇观。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佛教造像窖藏,被列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六九上元佳境多,满城灯火映星河。”近年来,潍坊始终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之路,依托域内丰富的文化资源,建成了6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9个省级景区化村庄、5个省级精品文旅小镇、3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和1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通过组织实施“双十工程”,打造了潍坊市文旅集团、滨海旅游集团、红高粱集团等一大批有潜力、有活力的文旅龙头企业,2021年潍坊市文旅产业增加值和增速两项指标山东省第一。在城市规划方面,潍坊坚持把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建设,让特有的文化元素渗透到市区建筑、广场、街区甚至路灯设计和道路绿化各个环节,提升了城市休闲旅游新高度。新建一批口袋公园和“十笏园非遗空间”,吸引了风筝、年画、核雕、古琴、刺绣等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入驻,形成了集保护、交流、展示、传承于一体的非遗发展新平台。实现对外文化交流新跨越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起点之一,潍坊1904年开埠,1988年成为沿海开放城市。先后与11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文化联系,与26个国家的40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已连续举办38届潍坊国际风筝会、27届鲁台经贸洽谈会、22届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13届中国(潍坊)文化艺术展示交易会、10届中国画节、4届陈介祺艺术节,潍坊与国际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已成常态。结合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创建工作,组织了“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潍坊国际峰会”、创意城市“携手放飞创意梦想”交流会、“潍坊好手艺”文创大赛等30多项主题活动,通过开展高峰论坛、主题展览、观摩体验、参访学习,与国内外26个世界创意城市建立了永久合作关系。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潍坊主动与驻东亚国家使领馆、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合作,利用其展览空间及官方网站、新媒体平台,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官方、民间多方互动的方式,既展示了潍坊的民间艺术之美,也表达了早日战胜疫情、再创美好未来的东亚人民共同心愿。虎年伊始,在日本、韩国、老挝举办了“飞扬和平,潍坊——风筝之都走世界”专题展,展示了年画、风筝为代表的200余个非遗作品。展示期间,向当地民众赠送了剪纸、泥塑等精美礼品,送上新春祝福。通过积极拓展交流平台和展览方式,为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实现“各美其美,和合东亚”的新跨越提供了借鉴。争做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新标杆

潍坊道承齐鲁、襟连海岱,守正创新一直是潍坊人民的最强基因。风筝会首创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文化经济互融互通”模式,已被其他城市广泛学习借鉴。作为中日韩产业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坚持以文化交流带动产业合作,已发展成为三国商品交易、双向投资、文化交流的“孵化器”“发动机”。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韩国前副总理黄祜吕等国家政要和世界500强企业高管,各行业专家学者等800余人先后来潍参会,共促成智能制造、服务贸易、乡村振兴、健康养老等合作项目200余个,总投资额达1042.9亿元,实现贸易总额256.4亿元。通过举办地方政府圆桌会议等活动,达成工商界“一带一路”潍坊倡议等多项务实合作多边协议。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潍坊坚持把创新和提高贯穿始终。聘请高端专业机构编制了《潍坊市“东亚文化之都”发展规划》,出台了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城市宣言》和《公民公约》。作为金石之都和非遗文化名城,潍坊探索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承诺获评“东亚文化之都”后,将在所有获评城市创建1000个文化交流基地,并为每座日韩获评城市筹建1处“中日韩金石文化公园”。作为东夷文化和齐文化核心区、发源地,潍坊充分利用文献资料、考古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了东亚文化专家智库,形成了中日韩专家学者交流研讨长效机制,组织开展了以古汉字、汉文和宗教、礼法为主题的系列学术研讨活动,在充分尊重三国文化差异基础上,通过求同存异,进一步明确了东亚文明的核心要义和文化支撑,为推进东亚地区“国相交、民相亲、情相融”和“东亚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夯实了思想基础,作出了潍坊贡献。

文旅中国2022-8-3

 

 

深圳戏院:承载深圳文化记忆的活标本 文章下载

深圳戏院:承载深圳文化记忆的活标本

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南方都市报社携手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宣传部、深圳市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推出的“深圳文化口碑榜”评选活动已经进入到人气评选阶段。活动开幕以来一直受到深圳市民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与此同时,“深圳文化口碑榜深调研”系列走访也在持续进行中,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为深圳市民更深入展示各参评项目。

日前,深调研成员来到了位于罗湖东门老街口的深圳戏院。深圳戏院始于1960年,至今已横跨逾六十年。从对外文化宣传阵地到经典戏曲传承中心,从边陲小镇中的巍然独立隐入国际化大都市的林立楼宇,张张黑白照片中,深圳戏院守望特区,凝聚着鹏城人的独家记忆。历经多次重建,更新转型后的深圳戏院肩负传承中华戏曲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以全新的方式继续陪伴新一代特区人。

引领时代,精品演出见证深圳历史

“始于1960”。伫于东门繁华街景中的深圳戏院,一个古色古香的LOGO下简单的这几个字,轻描淡写里风云已过。

深圳戏院的故事说起来比特区的年岁还要久远。据《深圳文史第十四辑 宝安的文化建设与深港文化交流》资料显示,1960年,驻宝安的中央部属单位外贸、边检、海关、中旅社集资100多万元,完成了深圳戏院的建造工程。而彼时,宝安全县全年财政收人只有40多万元。

作为当时深圳唯一的剧场,深圳戏院是深圳重要的对外窗口和文化纽带,肩负着宣传文化的重任。深圳戏院开幕演出邀请粤剧大师马师曾、红线女演绎经典剧目《搜书院》,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座无虚席,广泛的好评声中,鹏城重要的文化发源地就此诞生。得益于深圳戏院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戏院的精品演出也始终受到港澳同胞的广泛关注,吸引大量香港同胞前来观演,成为连接港澳的文化纽带。

“全国第一家有空调的戏院”、“深圳第一家文化艺术场馆”、“深圳最大的新型影剧院”……无数首创头衔共同书写着深圳戏院的光荣和骄傲。据资料显示,广东粤剧院、中央乐团、上海越剧院、新疆歌舞团、北京京剧团、广州粤剧团等知名艺术团体到深圳戏院进行演出;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马思聪与夫人王慕理女士在这里举行独奏音乐会,还筹得了一台依巴赫牌钢琴为音乐会伴奏。而这台钢琴也被称为“深圳第一琴”……

“这是我小时候可以看电影唯一的地方。”“抢不到两块钱的原价票,硬着头皮在黄牛手上加了一块钱才买到票。那时候工资才八十块,但是觉得值!去深圳戏院看表演就是那时我们最憧憬的娱乐活动。”提及深圳戏院,这是一代深圳人的集体回忆。

1997年,经过合建翻新,深圳戏院重新开业,迎来上海芭蕾舞团《白毛女》、北京人艺《古玩》、辽宁歌剧院《苍原》等国内外知名剧团剧目,连台好戏又一次汇聚国内外目光,延续深圳文化地标。

发展中,深圳戏院在始终保持自身老字号优势和特色的同时,亦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需求不断革新。历经改制更新,如今,深圳戏院已逐步完成影城向戏院的转型,观照历史,与时俱进,探索出自己独有的发展新方向。

1960年3月5日戏院开幕首演《搜书院》主演红线女。

1965年马思聪深圳小提琴演奏会。

深耕曲艺,丰富活动传承中华文化

深圳戏院始终传承中国特色文化,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立院之初,深圳戏院通过中华经典剧目的演出向外展示中华的璀璨文明,如今则深耕民族经典,不断助力戏剧经典的普及和焕新。

作为深圳唯一一家国有影剧院,深圳戏院在不断尝试中明确“以戏立院”的发展方向,以“剧场运营”为主体,“演出业务”和“影视业务”为辅,在发展多元演出形式的语境下深耕经典曲艺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

以助力戏曲艺术发展为宗旨,多年来,深圳剧院举办了一系列丰富的活动,成功打造了六大公益项目,年均公益惠民演出近200场:“深圳市戏曲名剧名家”展演荟聚名家名剧,旨在为戏迷带来顶尖艺术享受;“深戏民乐演出季”在传统节日奏响经典民乐曲目,打造民族节日仪式感;“戏曲早茶”唤醒周末,讲赏结合丰富观戏体验;“粤剧在周末”粤剧连台开锣韵味十足,传承中华戏曲情怀;“少儿演出季”甄选优秀儿童剧目,激发少儿艺术热情;“深圳市中老年歌手大赛”为市民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致力于引领全民文艺风潮。精彩好戏覆盖多年龄段,长期受到广泛欢迎,保持着超过85%的极高平均上座率。

另一方面,作为爱国主义影视教育基地,深圳剧院以爱国主义题材电影为主要媒介,持续举办精选红色影片展播、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展览、红色交流沙龙、特色党建活动、关爱未成年人电影展播活动等活动。深圳戏院、深圳粤剧团总经理周昊介绍:“我们希望将艺术与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通过戏院这一特殊传播场所,借助文艺作品,更好地展示和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开放,多元陪伴沉淀深圳精神

深圳戏院发展的脚步中始终体现着创新开放的特区精神。面对网络时代浪潮,深圳戏院锐意创新,打造深戏“戏播”直播平台,积极开拓“互联网+”新模式,通过数字化工具拓宽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模式创新与内容经典相结合,打造“越经典越流行”新局面。据介绍,自2019年深圳戏院“戏播”直播平台开播以来,合计直播场次150余场,合计点击量约1800万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为观众欣赏中华优秀曲艺提供更多机会。这一创新打破时空限制,为经典传承提供有力支持,无疑是特区精神的极佳注脚。

包容开放也是深圳戏院的一大特色。作为粤剧艺术的重要演出交流场所,深圳戏院亦持续策划京剧、昆曲、评剧、豫剧、川剧、黄梅戏、花灯戏等经典戏曲演出,汇聚多地域剧目精华,旨在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爱好者提供更多元的艺术享受。

除此之外,深圳戏院在运营中格外注重与观众的情感联结。“戏院二号厅舞台和观众席距离非常近,观看表演时观众能够与名家近距离接触,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演出时的隔阂。”周昊表示,这也和戏院的服务宗旨相吻合,“观众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我们希望打造‘亲情式’的服务氛围。”

风雨六十载,深圳戏院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见证者,已经成为与深圳的文化标本。“我们将不忘初心,立足市民迅速增长的对传统文化的需求,继续做好优秀文化艺术的推广传承工作。”周昊说。在未来,深圳戏院也将始终秉承特区精神,积淀文化厚度,以接地气的姿态致力于浸润特区生活点滴,以自己的方式,陪伴守望一代又一代的深圳人。

南方都市报2022-8-1

 

 

深圳市文化馆探索“云上”公益艺术培训新思路 文章下载

深圳市文化馆探索“云上”公益艺术培训新思路

69岁的黄树新在深圳市文化馆学习声乐多年,疫情期间,他并没有耽误上课,打开深圳市文化馆线上平台,他与数百名跟自己一样热爱声乐艺术的学员一道,在家便能听到声乐教授、研究馆员刘燕平的线上声乐课。

自2006年起,深圳市文化馆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行面向市民的公益艺术培训,成为颇受广大深圳市民欢迎的惠民项目,每年,数以万计的市民走进文化馆接受艺术的熏陶。自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以来,为了能让更多市民足不出户也能与艺术零距离,市文化馆将工作重点转移至线上,紧抓网课转型风口。老师们化身主播,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多个环节转移至线上,以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转型能力,保证了广大市民接受艺术美育的质量“不掉线”。

讲师用心 学员有情

黄树新是深圳公益艺术培训的一名受益者,他因此将唱歌这门业余爱好发展为自己颇为自豪的专业特长,并在深圳中老年歌唱比赛中屡屡获奖,还曾在老家山东举行过个人独唱音乐会。“深圳市文化馆的公益培训模式在全国都是‘第一号’的,这里的培训活动搞得最火,近些年我老家山东淄博也开始学习深圳的公益培训模式”。

黄树新的老师刘燕平从事公益培训已有18年,累计共培训学生近 3 万人,多次被评为市、省文化先进工作者。由她授课的深圳市文化馆公益声乐培训班,在学员中人气颇高。她发现随着学员们的学习不断深入,许多人不仅仅把这里当做学习课堂,更是把课堂视作了展示自我,交流沟通的平台。有感于此,她借鉴了音乐学院教学模式,并创新开展理论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更多学员在课堂上有收获、有满足。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刘燕平的课程转为线上开展,她调整了自己的授课时间,在上班族的业余时间开展授课,连弹带唱带讲,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在深圳市文化馆,像刘燕平这样开展公益培训的老师共有34名。深圳市文化馆在原有公益艺术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全民艺术普及要求,研究打造了在线教学升级版,并分别于1月、4月启动“2022年深圳市文化馆线上公益艺术培训”第一期、第二期教学,面向老、中、青、少年群体开设中国舞、现代舞、拉丁舞、声乐、钢琴、吉他、合唱、语言表演、趣味彩泥、模特、京剧、朗诵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并为各年龄段分设基础班与提高班,累计设立班级78个,参与报名人数超过8000人次。

而为了学员们快速上手,适应、融入网课环境,市文化馆在操作层面简化了线上报名与审核录取程序,线上课程均不设参训门槛,同时采用在线直播、线上录播、短视频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加强网课技术保障,优化课程资源保障,统筹组织优秀公益培训教师录制教学视频,通过课前认真设计课程内容、课后跟踪授课效果,保障学员的网课学习有效果。

打造多元化线上课堂

为打造多元化线上课堂,深圳市文化馆创新开设了“云上红绸”居家防疫彩虹系列课堂和“全民美育大课堂”系列培训。

“云上红绸”居家防疫彩虹系列课堂依托“深圳市文化馆联盟”平台,联合联盟成员单位合力推出的系列线上课堂。通过组织全市优秀培训教师录制大量教学素材,以录播的方式进行教学推广,加大公共文化“精准服务”力度,市民可以随时随地、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点播学习。截至目前,此系列课程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推出教学视频400个、教学时长约60小时,累计点击量达125770次。

“全民美育大课堂”系列培训是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指导下,深圳市文化馆联合龙华区文化体育发展中心、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打造推广的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品牌。以线上系列课程模式,课程以“视听+图文+解说”的生动讲述方式,由“全民艺术普及推广人”精心设置教学内容,课程涵盖了好书分享、美术鉴赏、音乐鉴赏、舞蹈赏析等方面。

不久前,该系列课程就为市民带来了中国歌剧舞剧院倾情演绎的舞剧《孔子》,来自龙华区龙澜学校音乐舞蹈教师、龙华区舞蹈家协会会员李可嘉作为“全民艺术普及推广人”从专业和欣赏角度,带领广大市民共同赏析舞剧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期,龙华区第三外国语学校美术教师、深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资晖丽泽带来了美术鉴赏《清明上河图》。

有此基础,系列课堂也通过不断选拔优秀培训教师,打造“全民艺术普及推广人”队伍,接下来还将在现有培训师资参与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更多美育名人名家,广泛实施全民艺术普及工程。

深圳市文化馆2022-8-3

 

 

台州市文化馆丰富美育供给,给“双减”加点料 文章下载

台州市文化馆丰富美育供给,给“双减”加点料

今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作为与本地群众精神生活关系密切的文化馆,在青少年精神素养提升中,也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这个暑假,为进一步落实“双减”工作精神,台州市文化馆联动各县(市、区)文化馆,向青少年群体提供融合创新服务,以活动为载体,以培训为抓手,形成青少年美育全面参与的良好氛围,让全民艺术普及更精准,惠及面更广。

创新服务,

开辟“第二课堂”

《通知》中,鼓励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机构,为青少年就近参加文化活动,提供场地、设备、师资等方面的便利。

暑假期间,全市各地的综合文化站、文化礼堂,成为家门口的好“趣”处,一系列惠及青少年群体的美育实践活动,早已备好。

7月15日,2022台州市“苔花开”乡村美育课堂志愿服务活动在市文化馆开幕。

据悉,“苔花开”乡村美育计划是由市文化馆主导运作,各县(市、区)文化馆联合推进的群文服务品牌项目,自2019年正式启动后,使得文化馆的延伸空间和美育职能得到进一步扩展。

“苔花开”乡村美育课堂志愿服务活动走进路桥区路桥街道人峰社区文化礼堂。

市文化馆公共服务部主任林柔凯介绍,今年暑期,“苔花开”活动注重向青少年群体延展服务触角,在全市已建成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礼堂中,选取29个教学点,由各地群文系统的艺术骨干和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成40名文化志愿者,面向8岁至18周岁基层未成年人“配送”美术、舞蹈、音乐、书法、戏曲等美育课程。

“苔花开”乡村美育计划也得到了台州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支持。18位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作为志愿者,背起行囊,分别前往椒江区前所街道兴岙村下岙文化礼堂、临海市杜桥镇杜东村文化礼堂等多个基层教学点,将艺术之美送去乡村学童身边。

7月中旬,在路桥区路桥街道人峰社区文化礼堂,来自台州学院的大学生文化志愿者金紫嫣、杨婕,为小朋友们带去妙趣横生的音乐课程与美术课程。

课堂上,金紫嫣绘声绘色地引导小朋友们挥动画笔,在空白的卡纸上描绘各种美丽图案。声乐老师则耐心引导孩子们开口唱歌,指导歌唱中有关咬字、吐字的技巧。课堂氛围轻松热闹。

下乡教学的暑期实践为期一周。大一学生金紫嫣对于首次当老师颇有感触,在美术课上,很多孩子爱上画画,还加入自己的想法,用作品传达丰富的想象力。“学生们都很热情,能够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教授给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名师开课,

探索更多文教结合

除了沉到乡村的文化工作者们,台州市文化馆的馆办艺术团队,也为青少年积极开课指导,给孩子们的艺术梦想插上翅膀。

7月23日下午,记者走进台州市文化馆一楼教室,一群“小花旦”在越剧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刀枪把子基本功练习。

在台州市文化馆一楼教室,孩子们在越剧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刀枪把子基本功练习

而位于市文化馆二楼的俞叶萍名家工作室,正在进行暑期“戏曲表演人才培养”课程。工作室领衔人俞叶萍对着6名小学员,一字一句认真教学唱腔咬字。这些孩子来自台州市少儿越剧团,都是从各县(市、区)选拔出来的优秀少儿越剧人才。

近日,浙江省第七届少儿戏曲小金桂暨第二十六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浙江选拔赛落下帷幕。台州向省赛输送了16位小选手,最终摘得3金2银2优。

少儿戏曲人才频出的背后,正是台州市连续多年开展针对青少年的戏曲文化通识教育,以及日益完善的少儿戏曲人才选拔和培养体系。

通过“文化超市”面向社会开设戏曲普及课程,致力于人才挖掘和储备;2018年,台州市少儿越剧团成立,为青少年打造艺术实践平台。近年来,台州市少儿越剧团参加各类省级和国家级比赛,表现突出,孩子们从中也收获了丰富的艺术体验。

90后椒江戏迷陈巧是台州市文化馆馆办团队“萍聚”越剧团团员。女儿陈若瞳在妈妈的耳濡目染下,逐渐对戏曲产生兴趣。于是,陈巧让女儿报名参加市文化馆“文化超市”的越剧班。

如今,陈若瞳已学戏三年,今年首次参加第五届台州市少儿戏曲“小丹桂”比赛,就夺得银奖,还成为台州市少儿越剧团的预备团员。“孩子取得明显进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剧团的训练和多次登台演出的历练。她对传统戏曲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近年来,台州市文化馆还联动全市的戏曲传承发展培育基地,组织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探索更多文教结合的可能。

去年暑期,玉环楚门的7岁孩童徐敬磊,报名参加玉环市越剧保护传承中心(原玉环县越剧团)青少年越剧班,“我们这个班,加上我,就只有两个男孩子。”徐敬磊至今已学戏一年,表现出对戏曲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今年,他也报名了第五届台州市少儿戏曲“小丹桂”选拔赛。在折子戏《牡丹亭·醉画》中,他成功演绎,还秀了一手的水袖功,一路挺进省赛,斩获金奖。

徐敬磊的妈妈也在儿子的影响下,开始接触越剧。她说,虽然是公益组织,但是有越剧团的专业越剧演员担任老师,开展戏曲基本功训练,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儿子喜欢学戏曲,我们也会支持他继续学下去。”

据了解,玉环市越剧保护传承中心从2018年开始,持续开展“送越剧进校园”以及寒、暑假面向未成年开设戏曲普及班。“培育台州的观众要从小抓起,尤其是怎样让青少年懂得欣赏戏曲,然后再去热爱,再去传承发展。”该中心越剧老师金雪黎介绍,通过长期培养和学习,该中心已有学员考入专业戏曲艺校、杭州越剧院等专业剧团定向班,开启艺术人生。

赛事搭台,

孵化孩子的艺术梦想

7月,台州市文化馆很忙。在该馆推送的活动清单中,集中亮相的青少年群体赛事是一大亮点。

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市文化馆面向青少年打造更多平台,主办了第五届台州市少儿戏曲“小丹桂”荟萃、首届台州市少年儿童音乐大赛、首届台州市少年儿童舞蹈大赛、首届台州市少年儿童现场书画大赛、首届台州市青少年摄影大赛等。各类赛事活动,将“双减”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相结合,以文化赋能推动全市少儿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通过赛事挖掘好苗子,首要做到覆盖幼儿园、小学、中学全年龄段,再是拓展戏剧、音乐、舞蹈、曲艺、书画、摄影等六类才艺比拼,全方位打造精彩舞台。

7月9日至10日,台州市文化馆传来阵阵悠扬的琴声。第十九届“星海杯”全国钢琴比赛台州赛区选拔赛在此举行。

来自全市各地的461名小选手参与角逐,通过现场演奏,在专业评委面前展示丰富的乐感和精湛的琴技。作为国内一项权威性全国少儿钢琴比赛,本届“星海杯”钢琴比赛在台州首设分赛区。钢琴比赛甄选出的优秀选手,还能站上“星海杯”全国赛事的舞台,与各地琴童竞技琴艺。

这方唱罢那方登场。11日,首届台州市少年儿童戏剧、曲艺大赛在台州市文化馆开幕。

本次参赛的曲种多元、题材丰富,除了传统相声、快板、双簧,还有鼓词、莲花落等台州特色非遗曲艺形式。

小选手们凭借出色的表演,得到担任评委的曲艺大咖们的拍手称赞。大赛评委、宁波市曲艺协会副主席张红坤告诉记者,“台州举办此次比赛,充分展示了青少年曲艺的活力与风采,也挖掘了不少曲艺好苗子。”

多方协作,

推动青少年美育发展

7月,在市文化馆举办的多场青少年赛事现场,记者也随机采访了多位陪同孩子参赛的家长和带队老师。

在“星海杯”全国钢琴比赛台州市赛区的幼儿组选拔赛现场,80后家长程佳用手机记录下5岁女儿乐乐在台上表演钢琴的片段。这是乐乐第一次参加比赛,“希望她通过比赛得到更好的锻炼,能给自己留下别样的童年回忆。”

程佳说,利用假期让孩子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事情,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兴趣,发展一技之长,可以终身受益。”

椒江曲艺老师余恭立带领12名学生报名参加首届市少年儿童戏剧、曲艺大赛。他告诉记者,“参加一场权威性的比赛,学员们就有了更多切磋和展示的机会。比赛也是一个展示曲艺的窗口,希望能让更多观众了解曲艺的魅力。”

台州市文化馆馆长俞叶萍表示,通过各县(市、区)选拔,市级同台竞技,多项才艺赛事集中展示我市广大青少年的才艺特长与艺术风采,这既为培育青少年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艺术修养形成良好氛围,又有利于推动青少年美育日常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台州新闻2022-7-29

 

 

以数字文化提高创新的系统性 文章下载

以数字文化提高创新的系统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十四五”时期,我省应着力从创新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等三个方面着手,构建文化强省新格局、推动文化振兴发展。

创新发展数字文化产业

一是完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动现有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场馆开展数字化改造,运用5G、VR/AR、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开发文化文物馆藏资源,推进市、县两级媒体深入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区级融媒体中心。推广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可视化保存,建立文化遗产(地)保护监测信息系统,活态、立体、生动地展现龙江传统文化。

二是推动数字文化创新发展。抢抓元宇宙发展机遇,抢占新赛道,培育龙江文化发展新优势。构建多元化、互动式的特色数字文化消费场景,打造开放型数字文化消费平台,扩大各类数字文化消费品供给,以新消费技术、新消费模式、新消费格局、新消费产品助力数字文化消费,以高质量内容满足消费者更多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社交化需求。

三是推动文旅数字融合发展。开发旅游景区建设数字化体验产品,利用5G网络、人工智能、全息投影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智慧景区、智慧厕所、智慧停车场等旅游公共设施智慧化建设,探索“云旅游”模式,深度开发“一张地图游”和“一部手机游龙江”。支持互联网企业打造和发展数字文化传播平台,鼓励相关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加强与旅游目的地合作,开发数字文旅资源,探索数字文旅产业新模式。

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

一是促进文化资源数字化。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让优秀龙江文化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将所蕴含的价值内容与数字技术的新形式、新要素相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支持文化场馆、文娱场所、景区景点、街区园区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将创作、生产和传播等向云上拓展。支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新媒体传播推广,鼓励线下文艺资源、文娱模式数字化,创新表现形式、深化文化内涵。鼓励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二是深化“文化+”融合发展。促进数字文化和文化创意向旅游领域拓展,支持文化场馆、景区景点开发数字化产品,拓展龙江文旅融合的数字化新阵地。推进数字文化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智慧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与金融、物流、教育、体育、电商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数字文化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结合,发展旅游直播、旅游带货等线上内容生产新模式。

三是满足新文化消费需求。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促进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互动消费等新型消费发展,创新文化消费场景,培育壮大“云旅游”“云娱乐”“云演艺”“云展览”“云逛街”等新型消费形态。支持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冰雪文化及其相关旅游产品,推动数字文化融入冰雪经济、双碳经济、夏日经济,激发消费活力,为龙江经济增添新动力。

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

一是推动文化产业链创新。创新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推动内容创作生产、消费终端生产和文化投资运营,做大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特色产业,做强动漫游戏、数字文化、创意设计等新兴行业,促进数字文化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结合。推动文化产业链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智慧产业链体系。

二是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强化创新驱动力,建设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联合的数字文化产业创新中心,探索开放协同创新模式。建设创新与创业结合、孵化与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数字文化双创服务平台,支持各类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打造数字文化“双创”服务体系。

三是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建设一批数字文化产业集群,鼓励数字文化产业向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重点功能平台集聚。围绕“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东北全面振兴、哈长城市群等发展战略,培育若干产业链条完善、创新要素富集、配套功能齐全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集聚区。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域旅游、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市场化方式促进产业集聚,实现溢出效应。

黑龙江省委党校2022-8-1

 

 

拥抱新场景,推进数字时代的文化新基建 文章下载

拥抱新场景,推进数字时代的文化新基建

编者按: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对此,天下秀联合上下游合作伙伴对文创行业的发展作出一些探讨,供环球网读者讨论分析。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加快推进文化数字化进程,为文化数字化指明了方向。在各方的推动下,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数字经济及数字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从根本上讲,文化数字化就是要实现各类文化机构大数据的贯通,完成数字时代的文化新基建。

“数字经济”要对

文化艺术创新

进行赋能和指引

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基础设施,包括公共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覆盖较之前已有改善,但内容的充实性、社会覆盖的广度,尤其对年轻一代知识接触方式的契合程度,目前仍有不少缺憾,亟需得到文化领域的数字化赋能。

现如今,随着文化数字化的创新发展,“云端”听音乐会、观看戏剧演出、观赏展会,甚至很多景点、文创园区直接被投射进一个虚拟数字世界,透过手机、VR( 虚拟现实技术)等移动设备就触手可及。线上线下的一体融合,线上+现场相结合的文化活动,高雅的文化艺术创作被广泛融入数字化新场景,带给广大用户丰富的文化体验。

政策层面旨在推动“数字经济”对文化艺术创新的赋能和指引,不远的将来,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构建中促成了当今时代各地各级文创成果的汇集,更是给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自信注入新的发展动能。然而,现阶段的文化数字化依然面临不小的挑战,国家文化大数据的硬件体系是绕不过去的基础和基石,对数字设备的算力、网路带宽要求很高,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突破。

另外,文化数据的标准化、资产化,以及各类文创企业对于文化资产的衍生开发,需要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支持。

与元宇宙结合

文化产业探索数字新业态

如今看来,政策面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行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及文化生产、消费环节的效率方向已十分明确,文化数字化新基建的长期构建,最终是要实现文化资源的高效流通与利用,而应用端的场景丰富有着广阔空间。相关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发展上的投入,已经初见成果。比如,天下秀在以“文化数字化场景”、“数字藏品”、“文化衍生品”为代表的多维度版权的应用、保护上有了不少创新成果。

2018年天下秀成立了区块链价值实验室,基于相关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出3D虚拟生活社区“Honnverse虹宇宙”、自媒体数字藏品工具集“TopHolder头号藏家”等产品,致力于抓住社交、内容、文创场景向内容资产化演绎发展。近期这两款产品与敦煌、非遗等传统IP,爱慕、拉菲等品牌,新华社、中国日报等媒体开展合作,推动了对文化数字化新场景的长期探索。

天下秀创始人及董事长李檬认为:“元宇宙将会是下一代互联网,这已经是广泛共识,而文化产业早已领先一步结合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探索新业态、新模式,系统布局内容创作、版权资产和场景交互等领域的虚实融合,成为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的重要创新引擎。”

而要实现文化数字新场景在元宇宙的真正落地,还需要许多技术硬件的支持。天下秀旗下星矿科技与创维集团酷开科技共同发布的HASHII加密数字版画,创新性地用加密硬件承载数字藏品,为艺术品提供安全可溯的版权保障和艺术品高保真还原,极大拓展了数字藏品的应用场景。

本质上讲,数字藏品就是运行在区块链上的一段代码,但可以通过编程赋予数字藏品一些的权利,比如查看、欣赏、商用、二次创作或是打开某个程序的权利等,包括音乐、潮玩、卡牌、画作、摄影作品、GIF动图、表情包等等都可以做生成数字藏品。这就使内容创作者完全突破创作空间和交互空间的限制,不断运用数字化工具构造各种文创新场景,带给广大用户更多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的文化体验。

盘活传统文化,赋能文化创意,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必将带来文化创作方式、传播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一片蓝海。

环球问策2022-7-29

 

 

大连市创建“东亚文化之都”的思考 文章下载

大连市创建“东亚文化之都”的思考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东亚文化之都”是亚洲第一个国际性文化城市命名活动,是2013年在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机制下创建的三国人文交流领域重要品牌,从2014年至2022年已有3个国家的27座城市获此殊荣。“东亚文化之都”风格鲜明、风韵精明、风采文明,关注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受众面越来越广,业已成为东亚三国城市之间国际交往的新名片、人文交流的新渠道、文化交融的新平台。

大连市创建“东亚文化之都”的价值彰显

“东亚文化之都”是指具有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和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具备一定的东亚文化资源、东亚文化气质,反映东亚文化精神,对促进东亚文化交流与互学互鉴具有引领与示范作用,经过一定程序认定的城市。2021年8月,大连市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区位优势、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优势、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优势、氛围浓厚的传播推广优势,成功入选2024年“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目前,“东亚文化之都”创建工作正在大连市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如火如荼地推进和开展。

大连创建成为“东亚文化之都”,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大力实施文化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华文化与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的生动实践。大连创建成为“东亚文化之都”,有助于打造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文化强市,有助于塑造“开放创新之都,浪漫海湾名城”的亮丽品牌,有助于创造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的崭新业绩,能够为大连“两先区”建设、三年挺进“万亿GDP城市”和高质量发展赋予更加充实的文化动能、更加充足的精神动能、更加充沛的国际动能。

大连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应遵照“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基本宗旨,突出“共生·创新·和谐”的理念共识,实施“文化彰显,品质提升”的发展战略,以高质量创新发展为驱动,激发城市文化活力,提升城市文化张力,展现城市文化魅力。坚持以文兴城,壮大城市文旅新产业,缔造城市文化新品牌;坚持以文惠民,做大城市文化新空间,创造城市百姓新生活;坚持以文会友,扩大城市交流新渠道,塑造城市国际新形象。为此,笔者从以下六个维度来探寻“东亚文化之都”的创建路径。

一是聚焦文化传播,在“广”字上下功夫。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强东亚青少年文化交流。开展中日韩三国城市之间青少年文艺作品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产业创新、文化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交流活动,举办东亚地区大学生艺术比赛和青少年艺术周,鼓励支持青年主播、博主开展对外文化推广,利用体育赛事、文艺演出、节日庆典、学术会议、商务展览等国际交流平台,策划具有高话题性、高参与性、高传播性的活动内容,打造现代自媒体、融媒体、全媒体“三位一体”的营销矩阵,构建数字化、立体化、国际化的文化传播新格局。

二是聚焦文化保护,在“活”字上下功夫。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视文物保护与利用,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传承与创新并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体验性利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活色生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线展演平台,让非遗从书本中走出来、从历史中走出来、从传说中走出来,走进民间、走入心田、走向未来。“非”同凡响、“遗”鸣惊人,“非”你莫属、“遗”见钟情,滋润现代生活,绽放迷人风采。

三是聚焦文化服务,在“好”字上下功夫。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中心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发动企业、协会、机构、文艺团体、个人等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打造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纪念馆、展览馆、科技馆、少年宫、影剧院“九宫格式”公共文化空间。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机制,搭建文化服务网络平台,大力发展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踏上“云端”、跃上“指尖”。建立常态化的文化设施疫情防控管理制度,提升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是聚焦文旅产业,在“精”字上下功夫。加大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投入,重视智慧化文旅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机构和数字文化企业的对接合作,拓展数字文化应用空间,做细文旅项目设计、做深文旅产品研发、做美文旅场景营造、做精文旅业态培育、做优文旅机构管理、做强文旅产业能级,策划设计“欢乐大连”文娱之旅、“纵览大连”文博之旅、“书香大连”文学之旅、“奇妙大连”文创之旅、“健美大连”文体之旅、“鉴赏大连”文艺之旅等精品文化旅游项目。

五是聚焦文旅融合,在“深”字上下功夫。坚持以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为依托,以融合为手段,以体验为目的,推动文化和旅游在理念、职能、产业、市场、服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发展,提升文化和旅游供给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通过场景营造、情景创造、实景建造、幻景智造等手段,打造沉浸式深度体验项目,推动文化引领、浸润和滋养旅游景区、休闲街区、文创园区、生活社区的高品质发展。

六是聚焦“文都”保障,在“动”字上下功夫。完善“东亚文化之都”创建工作的保障机制,建立政府策动、行业联动、企业推动、社会活动、人才带动、科技驱动的创建体制。加强文化领域专、精、特、新人才的引育力度,给予文旅企业奖励、贴息、补助、减租、降税等财政扶持,扩大优质文化供给,提升“文都”创建的热度、广度和效度,做到规划保障有法、制度保障有序、金融保障有力、科技保障有方、人才保障有为、安全保障有效。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未来,大连要做好东亚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友好使者,打造东亚地区的文化高地,主动担当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任,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作为大连文化强市建设的新蓝图、新愿景,朝着创新开放之都、浪漫海湾名城、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阔步前行。

大连日报2022-8-1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