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基层治理网——宁都县创新实施“13345”工作模式
走进宁都县城区,看到的是一张张幸福笑脸,感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的氛围。这一景象,与宁都县创新实施“13345”工作模式密切相关。
近年来,宁都县以党建为引领,突出一个核心、建立三项机制、用好三支队伍、落实四重保障、打造五个平台等“13345”工作模式,推动城市基层治理,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建引领
“单兵作战”变“联合作战”
“这些辖区单位特别积极,真正做到了民有所呼、有所回应”,宁都县雪竹坪社区党委书记郑荣华说,5月城管清理辖区卫生死角、6月法院进社区普法、7月中医院组织义诊……在雪竹坪社区里,月月都有活动,月月都有辖区单位活跃在服务群众一线。
这是宁都县推进社区与辖区单位共驻共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面对城市基层治理中的多元变化,该县发挥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核心作用,健全组织体系,实行“46名县四套班子领导挂点21个社区、106个县直单位结对共建21个社区”制度,并以“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为抓手,形成县级主导、城市社区党工委主管、社区主抓、共建单位主帮、网格主战、党员主体的一体推进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治理由“单兵作战”变“联合作战”。
为让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有制度保障,宁都县建立全要素保障机制和考评机制,将网格治理、共驻共建纳入基层党建工作和年度综合考核内容,列入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把干部参与社区共建作为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督促工作落实到位。
下沉网格
“问题清单”变“幸福账单”
城北社区是宁都县最大的城市社区,辖区面积大,常住人口14398人,管理难度大,“思想乱、治安乱、环境乱”问题突出。如今,穿行在城北社区中,感受到的却是阵阵新风。
“社区面貌变化这么大,'三支队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该社区党委书记曾艳介绍,2020年开始,宁都县试点在城市社区探索“社区干部+在职党员+志愿者”服务模式,协同对小区物业、环境等进行综合管理。
为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宁都县组织社区书记外出学习,常态化对社区两级干部、网格员和“四长”开展业务培训;推行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工作,组织4100多名在职党员、共驻共建单位党员进入社区,下沉网格,提升解决群众“问题清单”。
同时,该县还联合社会多方平台组建志愿服务队。截至目前,该县共有121支巾帼、青年、绿背包等志愿服务队,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开展1088次志愿服务活动,把群众的一份份“问题清单”变成沉甸甸的“幸福账单”。
近年来,宁都县推动网格治理人、财、物要素持续下沉社区、进入网格;建立全方位激励机制,出台《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建立社区工作人员准入机制、退出机制、报酬增长、晋升机制等,为基层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系统集成
“多元治理”变“体系服务”
“每天都像在打仗,一睁眼就有一大堆工作在等着做,但是经常找不到人手落实。”在去年8月份以前,潘云所在的中山南路社区仅有6名工作人员,却要服务近万居民,人手不足成为工作走深落实的“拦路虎”。
去年10月,宁都县建立181网格党小组,实现党组织无缝隙全覆盖;加强人员力量,配齐城市社区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90名和181名专职网格员,配备181名妇女小组长、181名居民小组长、1630名楼栋长;强化了阵地建设,解决14个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面积不达标问题,实现科学分区,使党群众服务阵地更好满足群众的需求;增加了经费保障,确保优秀的网格人才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组织人员深入辖区开展“敲门行动”,中山南路社区逐栋逐户开展拉网式、全覆盖排查,对党员、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特殊人群、重点人员、经营主体六大群体分类建立信息库,并进行动态更新,为实现网格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为畅通居民诉求反馈渠道,每逢周五,崇文社区都会组织开展“周五说事”活动,活动由党委书记主持,社区内各共建单位、楼栋长、居民代表等多方人士参与,集中听取解决居民反映,并列出为民办实事台账。
“周五说事”只是宁都县搭建多元服务平台,畅通民情民意的一个缩影。
为进一步延伸党群服务中心服务链条,宁都县优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布局,将社区服务功能和服务阵地前移,实现“15分钟便民服务圈”;设立一站式服务平台,打造居家养老活动中心、童心之家,实现社区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搭建虔新驿站延伸服务平台,建立十分钟“党群驿站”服务体系;搭建红色物业服务平台,实现物业企业党组织全覆盖。(李丹)
赣南日报2023-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