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科技中心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xx科技局

题目: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各地探索

资料提供时间:2024-01-19

目录

更多

上海市科协:为科创中心建设凝聚智慧激发动能 文章下载

上海市科协:为科创中心建设凝聚智慧激发动能

市科协在弘扬科学家精神、国际交流合作、区域创新服务等方面聚力提升

为科创中心建设凝聚智慧激发动能

2023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日”启动仪式上,一场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巡展拉开帷幕。谈家桢、王振义、叶叔华等15位上海科学家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传递出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此次巡展以社区书院为平台,已在本市8区15个街镇展出,让市民在家门口了解科学家,并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

10月10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将在张江科学会堂召开。回首过去5年,市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在弘扬科学家精神、举荐科技人才、国际交流合作、区域创新服务和科普教育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弘扬科学家精神,优化人才举荐

“雪域高原的播种者”钟扬、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毛献群、“一生守护一片‘海’”的孔海南……上海近年来涌现出众多优秀科技工作者,如何传播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是科协系统工作的一个重点。据介绍,上海现有18家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为充分发挥基地的作用,市科协建设了线上和线下两个阵地,一方面,开展主题临展、专题讲座等宣教活动,组织学校师生和各单位职工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参观;另一方面,通过策划“电子地图”等方式把18家基地在线上串珠成链,展示各家基地的特色内容,也方便市民和团体预约参观。

“我高中时省下妈妈给的三天午饭钱,买了这本《分子物理学》,因为我对物理感兴趣。如果你们对一个学科感兴趣,就要深入学习并且坚持下去。”在“大师课堂——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对高中生如是说,在他们的心田植入当科学家的种子。这个系列活动由市科协与市教委联合主办,邀请多位科学大师走进中学课堂,为孩子们讲解前沿科技知识,在言传身教中让科学家精神得到传承。

举荐选树科技人才,也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举措。据统计,上海共有86人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获奖数量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在历届上海市科技精英和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中,已有85人当选两院院士。

近年来,市科协进一步优化人才举荐工作体系,将目光投向工程师这支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不容忽视的力量,创设“上海杰出工程师选树”活动;加强学科领域覆盖,关注农村一线科技工作者,开展了“上海乡村振兴杰出科技人物”活动。人才举荐工作体系还加强了对青年人才的发现和托举,从2022年起,在上海杰出工程师、大众科学传播人物等举荐项目中为青年人才专设选树序列,并创办青年科技论坛,为获得选树的青年人才提供展现舞台。

邀青年科学家与顶尖科学家对话

今年11月,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将在上海举办,已有包括26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约百位海外顶尖科学家、逾百位中外优秀青年科学家和国际组织嘉宾代表确认出席。从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举办至今,在中国科协和上海市政府的指导下,市科协以论坛承办为契机努力打造“世界科学家之家”。

在筹备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时,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提议设立上海中心,以形成更具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品牌平台,更有利于顶尖科学家资源持续引入。市科协与市社团局、市公安局紧密合作,实现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作为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处的注册设立,并在上海科学会堂落地,让这个“科技工作者之家”也成了“世界科学家之家”。

科学研究需要开放的思维,也离不开国际交流合作。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20位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受邀参会,与多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科学大奖得主共话科技发展前沿。

青少年也在受邀之列,获得了与顶尖科学家对话的机会。在历届论坛上,市科协均选拔邀请了热爱科研探索、入选“英才计划”的青少年。科研是否要注重应用前景?如何选择大学本科专业?他们的问题得到了科学家饱含智慧的解答,也许会影响这些“小科学家”的一生。

为“科创街区”提供智力支撑

科研不仅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也要面向经济主战场。为此,中国科协打造了“科创中国”这一科技经济融合服务品牌,促进地方产业发展。近年来,全球出现了科创回归都市的趋势,比如纽约“硅巷”对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在“科创中国”建设背景下,上海市科协与市科委、市经信委、上海科创办等部门开展战略合作,并聚焦各区政府的重点工作加强市、区联动,探索性地提出了“科创街区”试点建设工作,希望借鉴国外经验,打造一批创新要素集聚、生活气息浓厚的“科创街区”。

目前,杨浦区“大学路”、长宁区“上海硅巷”、宝山区“环上大”、嘉定区“菊园新区”等重点区域在探索打造“科创街区”。其中,杨浦和长宁已入选第一轮“科创中国”全国试点,并于今年完成首轮试点建设任务,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创新驱动示范市”。

科协组织如何为“科创街区”服务?市科协发挥所属学会的专业优势和服务力量,让学会专家走进区域,在调研基础上为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在长宁区“上海硅巷”建设过程中,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和上海市区块链技术协会就扮演了重要角色,两家社团组建的“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对接服务了新微科技集团、黑湖科技等多家落户“上海硅巷”的企业。

“通过调研和后续服务,我们与黑湖科技开展了深度合作。”市机械工程学会有关负责人说,“这家公司成为我会牵头的《离散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估方法》团体标准参编单位,共同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如今,在愚园路、定西路、武夷路等合围而成的1.48平方公里区域内,“上海硅巷”正在成形。这里集聚了2家中国科学院研究所、10多家创新载体和500多家科技企业,正在科协系统的智力支撑下快速发展,有望为都市街区的创新转型树立标杆。(记者 俞陶然)

金台资讯2023-10-08

 

 

上海稳步迈向国际科创中心 文章下载

上海稳步迈向国际科创中心

顶流盛会汇聚全球“脑力”

上海稳步迈向国际科创中心

滴水湖畔,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官宣如约亮相,百名“顶科”将齐聚上海,迎来最大规模线下聚首;张江科学会堂,浦江创新论坛举办的全球技术转移大会释放数百亿元需求,面向世界“揭榜挂帅”;四叶草中,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老骥伏枥”,近千项新技术悉数登场……

仅仅9月,上海多个会展地标,全球“脑力”激荡,一扇扇与世界联接的全球科创“窗口”,让顶级科学家、企业家、学者院士们纷至沓来,不仅为上海带来全球智慧与先进理念,也向世界展示上海创新发展、迈向国际科创中心的努力和成绩。

上海发起,

这些大科学计划测寰宇寻微尘

平常人们体检,最多几十项检查,但在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中,志愿者需要在两天一夜中检测2.4万项表型。目前,已有20个国家的科学家加入这一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研究。

“通过科学的手段,认知疾病的本质。”在不久前召开的2023年浦江创新论坛上,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表示,发起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上海是创新策源地,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的表型分析,构建未来生物医学研究的“导航图”,让未来的研究者不需要在黑暗中摸索。

人类历史上生命科学领域的第一个大科学计划是人类基因组计划,规模相当庞大,花了整整10年时间,在2001年正式宣布完成。而从基因到表型的深入,需要一个新的国际合作计划来牵引。

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的倡议最早于2015年正式提出;2016年,召开首届国际人类表型组大会,提出核心任务和路线;2018年成立国际协作组,科学界正式启动。“大科学计划就像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有一个科学的共同体,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金力说。

上海已经成为多个前沿领域的大科学计划、大科学装置发起地,在创新策源上扛起大旗。科学家们在人体的极小维度上、在宇宙的极大尺度间,既探乾坤大、也怜草木青。

“只有中微子可以穿越整个地球,每一秒钟有百亿个太阳中微子穿越我们指甲盖,其他粒子都办不到。”在2023年浦江创新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李政道学者”徐东莲说。她和团队发起了南海中微子望远镜计划——“海铃计划”,在3000米深的海底,接收“宇宙来使”中微子的敲门。

创设于2008年的浦江创新论坛,如同一扇观察中国与世界创新同进的“浦江之窗”,始终以创新为名、向全球开放。

“只有建设创新网络、把握未来趋势、培育青年力量,才能更好服务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说。

上海搭建,

这些创新平台向全球募新友觅新知

9月20日,正式官宣:包括26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约百位海外顶尖科学家、逾百位中外优秀青年科学家以及国际组织嘉宾代表确认,将线下出席今年11月举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是论坛举办以来“顶科”最多的一次。

这一源于滴水湖、兴于黄浦江、面向太平洋的会议,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交流和创新合作平台。

发端于这一论坛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也正式揭晓,“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和“生命科学或医学奖”两个单项奖共产生5位获奖者,来自英、美、意、俄等国家。

两个奖项的揭晓,让“凸优化”“核小体”等冷门的基础科研词汇,进入大众视野。获奖的卢格教授说,她将获奖典礼视作“核小体”研究的盛大庆典,希望能将优美而具有标志性的“核小体”雕塑摆放在舞台中央。

尚未有科学家因为“核小体”相关的研究成果问鼎诺奖。“我们既打造独一无二,又不会特立独行。和其他科学大奖一样,我们也在践行‘鼓励基础科学这件难而正确的事’。”顶科协奖有关负责人表示,那些为基础科学负重、为人类谋福祉的前行者就是奖励对象。

无论是顶尖科学家大奖“出圈”,还是全球技术转移大会等平台上技术全球流动交易,都在说明,中国创新正在与世界同进。

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上,中国商飞大飞机创新谷、阿斯利康、微创医疗等企业释放3381项创新需求,意向投入资金超250亿元。从大飞机到小芯片,从技术展示到人才需求,线下展区设置18个国家和地区主题馆,600余个高校院所的待转化成果亮相,2万余项科技创新人才岗位需求发布。

“前沿技术正在改变临床医学,我们这次在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布了十余项创新需求。”微创医疗知识产权高级副总裁张丽红说:“期待与全球的技术达人碰撞交流,共同开发一些独家、有创意的新产品,解决病患需求。”

上海奋进,

国际科创中心从建框架转向强功能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牵头、最新推出的通用大模型“书生”,不仅是考试界的“学霸”,更是多行业的智能“助手”:在书生体系下,“浦语”高考表现突出;“天际”实现100平方公里城市实景三维建模;“万卷”开放中文高质量语料让大模型读“万卷”少“胡说”……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助理王延峰介绍,作为高质量的语料库,“书生·万卷”在发布两周时间内达到18万次下载量,创国内大模型整体兴起后公开的单体数据集下载量之最。

一个个具有传统诗意的中国名字,承载着大模型这一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创新梦想,向开源进发,促应用、建生态。上海在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过程中,不仅在通用技术上下功夫,也注重更多搭“基建”的工作。

自东向西横跨上海,链接全球的科创盛会不间断接力,凸显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正在从“建框架”迈向“强功能”,进入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新阶段。

数据显示,9月19日至23日在四叶草——国家会展中心举办的2023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下了多项新纪录:瞄准“新型工业化”,总展览面积超30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超2800家,发布新品超1000个。而且,与会国际品牌占比达30%,超过了2019年的高峰。

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国之重器”在工博会上大放异彩。上海联影医疗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敏说:“中央将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到关系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高度,让我们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决心更大、底气更足。”

从张江到世博,从四叶草到滴水湖……通过一场场顶流盛会,上海正在打造更多面向世界的科创“会客厅”,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坚定迈进。

记者 杨金志 周琳 董雪

经济参考报2023-09-27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北京探索 文章下载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北京探索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不断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了更好地交流经验,进一步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中国人才》组织“推进人才工作改革创新”系列报道,介绍中国各省(区市)、副省级城市的做法经验。

——编者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北京探索

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实施科技强国战略的具体部署,也是时代赋予北京的历史重任和重大使命。

北京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丰富,拥有96所高校、1000多家科研院所、2.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据《北京地区人才资源统计报告(2021)》测算,北京地区人才资源总量达792.6万人,汇集了全国一半的两院院士,人才密度达68.4%,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56%。

用好科技、教育和人才优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世界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是新时代北京作为大国首都的自觉担当。

经过多年努力,北京逐步在建设战略科技力量、完善人才政策支撑、优化区域创新格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探索出有益经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日渐显著,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

近期,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牵头发布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2》显示,北京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排名中位列第3,仅次于旧金山和纽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北京在全球百强科技集群中排名第3;连续六年蝉联“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首。

建强战略科技力量

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及国家级创新平台。围绕生物医药、基础领域大科学装置、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能源等领域,全力服务保障昌平、中关村、怀柔三个国家实验室实现高质量在轨运行,在体制机制探索和重大科技任务攻关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优化重组75家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12家成为首批标杆全国重点实验室,加速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等7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整体统筹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等资源力量,凝聚中央和地方合力,贯通科研体系,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网络正逐渐形成。

打造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按照“在用一批、在建一批、谋划一批”的总体格局,推动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聚焦能源、空间、生命、物质、地球科学和信息智能等重点领域,29个科学设施平台进入建设与运行并重阶段,综合极端条件、地球系统数值模拟2个大科学装置已投入使用。进一步强化服务用户需求与服务国家战略的对接,提升设施成果产出能力和技术外溢效应,累计已开放服务150余家科研单位、180余项重大任务。依托“大科学装置+大科学计划”,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关键技术攻关和设备自主研制,培养壮大了一支熟悉尖端、复杂工程建设的科研、工程、技能人才队伍。

持续布局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出台《北京市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试行)》,布局建设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等9家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引进专兼职科研人员1702人,其中首席研究员及以上145人,汇聚了一批战略科技人才及创新团队。新型研发机构突出新运行体制、新财政支持政策、新绩效评价机制、新知识产权激励、新知识产权激励等“五新”机制,更好激发了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诞生出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Quafu、首次实现高码率异步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装置且其通信距离突破500公里、“悟道3.0”大模型、首次实现哺乳动物完整染色体的可编程连接等重大原创成果。

完善人才政策支撑体系

营造一流人才生态

大力集聚战略科技人才。出台《新时代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行动计划》《“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人才支撑保障行动计划》,研究制定《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方案》,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深入推进系列重点人才工程,集聚形成从战略科学家到顶尖产业领军人才再到青年科技人才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与国家移民管理局签订合作备忘录,推出一系列国际人才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为延揽国际顶尖人才增添有力因素。

自主培养高质量人才。深入实施“北京学者”“智源学者计划”“脑科学科研开放合作计划”等培养支持项目,培育有国际影响力潜质的优秀科研人才。截至2022年,科技新星计划、北京杰青项目、智源学者等各类人才计划累计共遴选支持超过3300余人。推进工程硕博士项目实施,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工作,24家园区企业与14所高校联合培养工程硕士92人、博士53人。开展科学家创业CEO培养工作,联合清华、北大、国科大围绕前沿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两个领域启动三个科学家创业CEO人才特训班招生。设立北京技术转移学院培养技术转移硕士,招收首批金融专业学位(科技创新方向)技术转移硕士研究生30名。

“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推进科研机构专业技术职称自主评聘,对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的人员实施分类评价,推行代表作制度。按照人才的特点和成长规律,调整完善1100多个职称专业的评价标准和权重。组织自然科学研究系列和工程技术系列(技术经纪)专业职称评审工作,超1600人获得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落实《关于北京市面向战略科技人才及其团队放权改革的若干措施》以及中关村“24条政策”的工作方案,推动3家市属单位、6家央属单位完成26个项目的赋权工作,转化总金额达1.57亿元。

优化区域创新格局

发挥创新驱动引领作用

健全“三城一区”统筹联动机制。近年来,“三城一区”主平台融合发展日趋紧密,“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发展”联动体系不断深化。中关村科学城统筹南北区均衡发展,不断完善创新前沿布局。未来科学城深化央地协同和校城融合,建好生命谷、能源谷、沙河高教园区“两谷一园”,打造生命科学创新走廊和清华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打造高端科学仪器装备产业集聚区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积极承接三大科学城成果外溢,经开区实施“创新成长计划”“创新伙伴计划”,近年来承接三大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78项;顺义区挂牌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聚集三代半导体企业22家,航空航天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

加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编制实施《“十四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进一步擦亮中关村“金名片”。推动“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优化各分园产业布局,按照“一园一产”原则,支持分园出台主导产业政策,实现十六个分园均有特色园区布局。持续激发和保护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将北京市15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部纳入“服务包”,实施“助航计划”“强链工程”,开展独角兽企业管家式服务。2022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总收入8.7万亿元,约占全国高新区比重1/6,增加值约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1/3。

加速成型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编制实施《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设规划》,引导创新资源向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集聚,共同打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形成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效应,实现两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三地签署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协议及《共建先进制造业集群 共推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组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6个产业协同创新中心,2021-2022年北京市流向津冀技术合同11315项,成交额707.3亿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改革。印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管理办法》,实行申报单位、项目(课题)负责人、评审专家、主管工程师等主体在项目(课题)管理各环节的承诺制,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绩效为目标、规范为保障”的项目管理制度。出台《北京市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工作方案》,选取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专项等以及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独立法人机构开展“包干制”试点,覆盖创新主体2400余家,科研人员约2.6万名。印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实施方案,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发布12批榜单。

促进科技与金融不断融合。出台《关于对科技创新企业给予全链条金融支持的若干措施》,打造多层次、专业化、特色化科技金融体系。在全国率先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认股权综合服务试点。推进科技信贷产品、科技保险金融服务模式等创新,创新知识产权融资模式,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本分担和风险补偿机制。为服务科技公司上市,2021年设立北京市证券交易所,推出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一系列综合服务计划,降低企业上市成本,让优质创新型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对接上市。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达200余家,总市值超2640亿元,84家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8家公司获得国家级“单项冠军”认证。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印发实施《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致力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良法善治的法治环境、开放包容的投资贸易环境、便利高效的政务环境和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更大力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推广市场主体登记告知承诺制和全程电子化工作,推广“证照联办”新模式,提升创新主体获得服务便利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在自贸试验区范围内积极推行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截至目前超过1万户企业选择确认制方式办理登记。

未来,北京将继续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坚持“四个面向”,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根本,以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率先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为科技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陈焕友 徐展。作者单位: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 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

海智计划 2023-09-26

 

 

武汉: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文章下载

武汉: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编者按

8月下旬至9月初,由省社科联组织的2023年社科专家市县行武汉课题组,围绕“武汉推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主题,前往深圳、东莞、广州、武汉开展调研。

武汉已成为国家批准建设的第五个,也是中部地区唯一一个全国性科技创新中心。将武汉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不仅是湖北打造“三基地、两高地”的必由之路,更是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关键一步。新形势下,武汉高标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应聚焦“驱动力、辐射力、竞争力、创造力”四个抓手,全面提升创新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形成“双引擎”创新驱动力

加快建成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抢占制高点夯实科研条件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武汉要实现“双中心”建设目标,需要有世界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核心支撑,应加快补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短板,聚焦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性、交叉性研究,激发在汉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以超常规手段加快推进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作物表型组学研究(神农)、脉冲强磁场优化提升、武汉光源等重大基础科研设施建设,以“优化提升一批、启动建设一批、培育预研一批、谋划部署一批”的紧凑步骤系统推进。同时要通过集群化布局、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开放,抢占制高点,全面提振基础科研支撑。

构建集约高效的多层次高水平实验室体系,以“团体赛”实现体系化创新。基础设施与高水平实验室相辅相成,形成科创“双中心”的关键架构。武汉争创国家综合性科创中心,需进一步围绕科创优势领域,构建集约高效的多层次高水平实验室体系,要以原始创新带动技术突破,力争国家实验室布局武汉。要抢抓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契机,支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平台优化重组、提档升级,发挥科技领军企业能动性,争取建设更多高能级创新平台。推进湖北实验室高效运行,明确功能定位、推动错位发展、鼓励自我造血。以系列组合拳和团体赛,实现资源集约、力量集中的体系化创新。

扩大科技创新辐射力

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提升战略站位,筑牢经济基础,做优产业空间。通过“空间延伸”奠定发展基础、“创新延伸”塑造核心动力、“价值延伸”带动经济增长,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

强化东湖科学城的创新策源能力,推动全市域、全省域科技创新网络协同互联。要加快东湖科学城重点项目落地启动,以项目平台为牵引,鼓励新机制、新理念、新技术在东湖科学城先行先试,同时,要充分发挥龙头引领和网络协同的联动作用,健全总部研发和重大项目在武汉,生产制造和产业配套在周边的发展模式,探索城市间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全市域、全省域科技创新网络共建。

积极扩大光谷科创大走廊向外辐射范围,打造中部地区崛起新引擎。《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年)》指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是湖北省重大国家战略承载区,是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增长极,“应坚持世界眼光、突出未来引领,以更大格局、更宽视野谋划布局科技前沿领域,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构筑面向未来的战略竞争优势”。要支持武汉联合长沙、南昌等城市,共同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科创中心,将光谷科创大走廊延伸至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等长江中游城市群,同时,积极响应长三角、珠三角,构建科技创新互补链,形成空间关联紧密、创新能力强劲、经济发展活跃的科技创新前沿阵地。

塑造科技创新竞争力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将科教资源转化为科技创新动力,进而支撑产业发展,带动区域发展,需更多以“用”为导向的创新活动,持续不断解决真问题、找到真市场、实现真应用,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发展中,塑造科技创新竞争力。

区分科学与技术的差别,进行定制化支持和考核。科学侧重知识探索,技术直接指导与服务生产。在武汉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应当针对科学与技术的差异性,进行分类支持与定制化考核,让科研支撑技术,让技术服务产业。鼓励高校院所重点开展基础科学研究,支持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加强技术成果转化,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开展“有用的科研”。

加快科教融合发展,以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撑“卡脖子”技术攻关。经过多年探索,武汉已形成良好的产学研内生创新机制。但在新形势下,解决重点领域“卡脖子”问题对产学研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武汉应充分发挥科教基础优势,提升科教融合水平。一方面,鼓励科研人员结合基础研究与“卡脖子”技术发展规律进行持续探索;另一方面,持续优化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政府支持的政产学研协同模式,实现科教一体、产教结合、多方共振的科创生态。

围绕重点产业构建平台化、融合化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创新效能。一是聚焦“965”产业重点领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的产业创新体系,开展产业共性技术与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快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建设。二是深入推进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强化武汉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联动发展,鼓励企业跨界开展多元化合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

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造力

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既需要有为政府的统筹协调启动建设,也需要靠有效市场激发创新活力。在体制机制上,应围绕增强活力、优化生态目标找准“缺失”“低效”环节,针对性改革创新。

强化科技创新的平台服务功能,补齐成果转化短板。深入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积极扩大中试平台建设规模,降低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本,打通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的合作通道;大力发展产业基金平台,增强产业基金支持力度与产业金融工具覆盖范围,通过科技投资、科技担保、科技融资租赁等多措并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构建基于“供应链思维”的资源协调机制,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要以资源集成协同、供需有机互促、总体安全可控的“供应链思维”,系统性考虑科技创新资源的协调分配。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出发,建设科技创新集成平台,综合提升科技基础设施、科技信息服务、科技金融、科技成果交易等要素的运行效率,实现科创资源高效精准链接,营造围绕科技创新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供应链新生态。

打造精准分类、开放包容的人才引育体系,挖掘各类人才创新潜能。要以不同形式的组织、管理与评价体系对科学家进行精准分类与灵活考核,以多种聘用方式灵活引进海内外领军科学家和顶尖人才;建立高水平人才梯队培养体系,锻造青年人才队伍,充分挖掘复合型人才创新潜能,在实战中磨砺出一支讲政治、懂产业、擅管理的人才队伍。

(执笔人:杨道虹,湖北江城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湖北日报2023-09-27

 

 

打造合肥科技创新中心 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 文章下载

打造合肥科技创新中心 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省科技厅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省科学技术档案馆)始终坚持发挥科技情报耳目、尖兵、参谋作用,聚焦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组建研究团队持续开展相关研究,强化科技战略咨询。在这一过程中,所(馆)研究人员杨秀丽、陈晓华、孙靓撰写的题为《打造合肥科技创新中心 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理论文章于2023年9月27日在《合肥晚报》第二版“理响合肥”栏目头条刊发。

作为全国第二个批复建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始终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在量子信息、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重点产业领域取得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芯屏汽合”“急终生智”已成为合肥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产业名片。2022年,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3%,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率达到78%,科技创新已成为合肥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当前,合肥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按照前瞻布局、需求导向、产业匹配、空间优化等为原则,做好顶层设计,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合肥科技创新中心,为科技自立自强做贡献,为高质量发展增动能。

发挥承东启西地理优势 突出国家战略地位重要性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使命主要是通过中心城市对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吸引,从而促进要素质变转化,产生海量科技成果,并通过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联动扩散,辐射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最终支撑促进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长江经济带这一经济总量占比超全国45%的流域板块,其协同创新发展对塑造创新驱动新优势,保障全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已分别批复长江上、中、下游城市成渝、武汉和上海打造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战略定位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未来方向重点在于依托基础研究参与全球竞争,抢占科技制高点。在上海与武汉延绵700多公里的广阔区域内,需要一座中心城市以应用研究为支撑引领产业发展,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作为中部省会城市,合肥既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又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向东可连接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强化长三角区域联动,实现沪苏浙皖城市创新要素融通协同;向西可联合武汉、成渝科技创新中心,探索共建长江中游技术市场联盟、建立联合发布共享利用机制等。打造合肥科技创新中心,能够将上海、武汉、成渝科技创新中心连点成线,促进科技创新辐射带动连线成面,形成“沿长江科创走廊”,从而破除中东部创新要素流动障碍,有效促进中东部地区一体化,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战略支撑。

协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突出创新资源集聚优势

创新资源高度集聚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首要条件。作为全国五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合肥2022年度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达18%,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布局建设的大科学装置数量12个,居全国第三;组建运行包括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等在内的一批高能级研发机构,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27个,新招引大学生超30万人。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发优势,合肥不断完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的科技攻关模式,推广国家实验室新型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立足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基础优势,统筹集聚重大设施、研发机构、技术攻关、人才集聚等创新资源力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探索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及交叉前沿领域原创性引领性成果突破,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打造合肥科技创新中心,有利于发挥已建或在建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资源集聚、引领带动作用,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共用,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扩大重大成果全国影响力 突出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中心其实质是通过科技创新产生科技成果并在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动转化,从而引领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重点产业发展,产业创新是其重要职能。合肥始终秉持“科技即产业”理念,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取得量子计算原型机、动态存储芯片、超薄柔性显示屏、高性能异构DSP处理器等丰富重大产业成果,并在多项产业领域取得核心技术突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国家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依托安徽大市场,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在合肥已经举办两届,有效促进省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对接。合肥应以重大产业成果为基础,以优势新兴产业为重点,以科大硅谷建设为先导,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联动机制,形成一批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打造合肥科技创新中心,有利于在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合肥已有成果,放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等优势新兴产业辐射带动范围,更好发挥长江科创走廊关键节点作用,加强东中部互联互通协作发展,为我国抢占以量子信息、未来能源、空天信息产业等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国际地位提供重要支撑。

安徽省科技厅2023-09-27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