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亮点经验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市**区科技局

题目:各地科协以更扎实有效的举措推进人才工作

资料提供时间:2022-05-06

目录

更多

助力人才强市建设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济宁市科协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 文章下载

助力人才强市建设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济宁市科协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

今年以来,济宁市科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和科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人才工作大局,紧盯“五个济宁建设”“八个强市突破”目标任务,认真履行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责任,扎实做好全市科协系统人才工作,精准服务科技人才,深度挖掘人才资源,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将全市发展目标与科技工作者价值实现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人才势能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动能,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强科技人才团结引领

市科协全面落实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改革精神,紧扣强“三性”、去“四化”要求,对科协工作进行再思考再定位再谋划,自觉把党的人才工作部署落实到科协工作中。通过市科协常委会、全委会、读书班、培训班等形式,传达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国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精神,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认真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扎实开展科协系统党史学习教育,坚持以党建促会建,全面加强所属学会党建工作,定期召开学会党建工作会议,印发《加强科技社团党建引领科技工作者服务济宁高质量发展暨党组书记抓党建突破项目实施方案》,对新建学会实行“党建前置”程序,党组织覆盖率从77%提升到100%,推动学会党组织更好发挥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和战斗堡垒作用,夯实党在科技界的执政基础。加快推进人才集聚攻坚行动,推进科技社团、企事业科协、园区科协等基层科协组织的建设,紧扣济宁市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装备制造、高端化工、“三新”产业、生物医药等现有优势主导产业,突出靶向引才、按需引才,做好人才培育和选用。今年4月,市科协联合部门举办上海市济宁籍博士座谈会,市委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21名济宁籍在沪博士代表参会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和发展,介绍各自技术资源和产业项目,全力支持家乡双招双引和经济社会发展。今年以来,全市科协系统累计引进科技人才130余人,建立专家服务站、基地等20余个,引导科技团队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7个,全市科协系统科技人才资源规模持续稳定增长。

提升科技人才服务能力

济宁市科协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职责定位,着眼科技事业长远发展、后继有人,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积极发现、举荐、培养科技人才。资助、协助国家级、省级学会在本市举办泰山科技论坛、山东科学大讲堂、儒医论坛等一系列高端学术交流活动,全市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累计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70多场次,为科技工作者搭建交流成长的平台。大力开展优秀科技工作者宣传、举荐、表扬,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期间,举办庆祝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活动,表扬10名最美科技工作者和20名最美科技工作者提名奖颁奖,在济宁日报、济宁电视台等社会媒体广泛宣传科技工作者的典型事迹。推荐2名科技人才参评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推选4个科技项目入选淮海科技奖,推选12名老科技工作者获批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承办第二届山东省大学生医养健康创新创业大赛,吸引来自全国10余个省份、70余所参赛高校的1000余支参赛队伍通过线上参赛,形成数十份创新人才典型案例、创新项目典型案例,向融投资企业、众创空间、孵化器推介推广。科协人才服务水平稳步提升,赢得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的广泛赞誉。

推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

济宁市科协围绕“聚焦靶心抓重点、整合资源铸品牌”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金桥行动”和“好奇心”工程两个品牌。研究出台《济宁市“金桥行动”实施方案》,制定16条举措,推动企业科技需求库同人才资料库的有机衔接,促进企业家“所需”和科学家“所能”有效对接,搭建双方沟通“金桥”,实现效益最大化。借力“科创中国”“科创中国@山东”平台,主动对标对表全市“231”重点产业,精准对接国家级、省级学会高端资源。推进山东省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园区(邹城)开展省级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发挥山东中煤集团电子商务优势促成50多家企业达成网上平台建设合作意向。联合山东省农机学会成功申报的山东省智慧农机装备协同创新基地,获得省级协同创新项目奖励,推动创新成果、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导入基层、引向企业。组织山东省企业研究会、山东机械工程学会、山东金属学会、山东化学化工学会、山东环境科学学会、山东纺织工程学会等20余个省级学会与汶上县、兖州区、梁山县企业项目开展交流对接,邀请专家为全市装备制造、煤盐化工、服装等主导产业的有关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和现场指导,建立专家服务站,帮助解决企业在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把众多省级创新成果、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导入基层、引向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依托“中国科协专利信息系统与企业创新中心”济宁分中心,举办山东省知识产权宣讲专业培训及科技信息应用培训,大力实施专利信息推广应用和转化工作,济宁市企业注册数量1241家,专利检索量2178条,专利遴选量6618条,企业注册数和应用量位居全省前列。

刚刚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今年召开的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人才工作、对科协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市科协将深入学习领会,完整准确理解、全面深刻把握“八个坚持”重要要求,全力服务济宁区域人才高地建设,切实推动党中央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2021-11-16

 

 

重庆市科协:搭建平台聚人才 真情服务助建功 文章下载

重庆市科协:搭建平台聚人才 真情服务助建功

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

对于人才来说,环境就是生产力,服务就是凝聚力。

重庆市科协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人才工作会议部署,坚持“四个面向”,坚守“四服务”职责定位,把“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作为工作重点,聚识聚智、善作善为服务科技工作者,让他们既有获得感、又有使命感,更好地凝神创新、聚力创造,为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高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强化政治引领

激发科技报国初心使命

党有号召,科协有行动。

“市科协高度重视对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明确了要做好科协工作的‘五抓手’,其中一个重要抓手就是要抓好加强思想政治引领这个根本。”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说。

2021年7月9日,重庆市科技英才专题研修班在市委党校结业。

参加这次专题研修班的英才们纷纷表示,这次研修“非常解渴”“非常过瘾”,强化了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既如获至宝,又如坐针毡”。

每年围绕一个主题面向基层开展大宣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科技创新新征程上再立新功。这项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协的肯定。

组建科学家精神报告团,打造一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激励科技工作者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

发布《努力攀登科技高峰把论文写在重庆大地上——向全市科技工作者的倡议书》,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直面问题、迎难而上,争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

建好引育平台

招才引智广聚天下英才

“如何让重庆的人才成长为英才,成为‘塔尖’人才,搭建起助力人才成才的平台很重要。”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说。

市科协牵头实施院士带培计划,持续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加快形成协同育人、薪火相传的院士培育链条。2020年,遴选12名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作为首批带培对象。2021年,院士带培对象、陆军军医大学蒋建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带培计划成效初显。

高标准建好“两站一基地”(院士工作站、海智工作站、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目前,全市院士工作站增至29家;海智工作站达到53家;两江新区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新建合作中心或站点6个;重庆高新区获批“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同时,与中国工程院合力建好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积极筹建中国科学院重庆院士联络处,并与四川省科协、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人才合作,促进人才引育。

提升服务温度

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环境

建好建实科技工作者事业之家、组织之家、精神之家、服务之家,是科协组织的重要职能。

2021年5月,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交办〈重庆市“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工作清单〉的通知》,为科协赋予了重要使命、增添了有力抓手。

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市科协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同41个成员单位共同推进20条工作清单落地见效。其中,筹集人才公寓10826套,落实子女入学服务938人次,新设高校附属中小学3所,确定77家定点医疗机构提供24小时便捷服务,出台支持高水平科技社团和高品质科技期刊建设等政策措施15项。

市委、市政府的“交办单”变成了科技工作者满意的“成绩单”。中国科协《科技界情况》予以专题推介。

“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为科技工作者服好务、建好家的重要任务。我们将建立‘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长效机制,继续通过用心用情的良好服务,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办好事,让他们在重庆干得安心、住得舒心、过得开心。”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说。

加强表彰宣传

激励人才奋进新征程

典型是一种力量,是一面旗帜,是一座灯塔。

近年来,市科协坚持开展重庆市创新争先奖、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重庆市十佳科技青年奖表彰工作,“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漫画形象展持续在重庆科技馆及部分区县展出,把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树起来、推出去。

2021年底,市科协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剑春、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周小元3位院士专家到江津田家炳中学,与中学生们展开了一场精彩的科学对话。

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重庆市科技英才庆建党百年华诞报告会、“党的旗帜在科技界高高飘扬——百名科技英才颂建党百年辉煌”系列宣传活动、重庆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十大重庆科技创新年度人物评选……

“通过评选表彰、风采展示、面对面交谈、典型宣传等方式,引导全社会以科学家为偶像,促进科技工作成为人人向往的职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人才、重创新的社会环境。”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说。

下一步,市科协将全力打造全国地方科协综合改革示范区,围绕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完善工作链条,不断拓展服务科技人才的广度和深度,在服务全市人才工作大局、建设全国重要人才高地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

重庆日报2022-4-26

 

 

阳泉市郊区:以科技创新“强引擎” 注入人才工作新动力 文章下载

阳泉市郊区:以科技创新“强引擎” 注入人才工作新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阳泉市郊区以深化省校合作为发展契机,以校企牵线助推产业转型,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动能,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推进创新项目落地

产学研用“引育”人才

省校合作开展以来,郊区先后与浙江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多所省内外高校达成重点项目合作,以产学研用融创平台共建共享人才交流引育成果。其中,中科泓源固废综合利用、山西天合新材料多功能环境生态陶瓷材料两个项目被列为全市省校合作科研平台示范项目。耐火、装备制造等行业企业与驻地两所高校建成先进高温功能耐火材料市级重点实验室、特种个人防护装备研究院、产学研实训基地,校地融合创新不断深化。河坡发电牵头承担的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低热值煤清洁高效燃烧资源利用与灵活发电关键技术)是近年来我市唯一的国家级重点科技专项,实现全区科技领域重大突破。项目强区的定位和人才兴区的愿景在科技创新力量的助推下实现了“双向奔赴”

加快融创平台建设

植梧引凤“集聚”人才

抢抓平台建设,是实现人才工作争优夺旗的关键一招。全区陆续出台施行《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人才新政十条》《企业人才引进十条》等政策文件,全力搭建“1+N”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健全承载人才扎根成长的“软平台”。聚焦重点产业,依托平台引才,通过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各类创新平台集聚“高精尖缺”智力资源,如阳泉裕盛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与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成功能食品与大健康产业研究院等,吸引大批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落户郊区,从而以高端智力资源促进产业高端发展,切实打通“硬平台”建设壁垒。

精准队伍靶向定位

因地制宜“使用”人才

建强基层科技人才队伍是做好全区人才工作的重点一环。近年来,区委立足实际,高位推进,紧密围绕乡村振兴、农业项目等重点工作,统筹选派14名农村科技特派员结对帮扶全区24个贫困村,近三年举办技术培训47期,现场技术服务1000余次,开创了科技支农新局面。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全区农村科技特派员通过线上培训、线下实地指导、捐助春耕物资等方式开展应对疫情科技服务,在助力乡村振兴、保障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重政策措施保障

事无巨细“激励”人才

以《企业人才引进十条》为政策指导,建立全区企业人才信息库,打造企业人才信息管理服务平台,鼓励人才注册创办科技型企业、鼓励民营企业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一事一议”支持奖励企业重大创新成果,与山西工程技术学院、阳泉职业技术学院等驻地高校合作打造“一园两区”,实施柔性引才机制,订单式培养人才,进一步提升了全区人才整体质量,初步形成了“人才集聚—产业发展—人才驱动”的良性循环。2021年对全区42名作出突出贡献的高级技术和技能人才、农村科技特派员、高校院所专家教授、高校毕业生发放人才奖补金26.34万元。

郊区将进一步围绕科创中心建设规划布局创新平台和双创基地,以深化省校合作为重要抓手,探索建设“科创飞地”,使更多的创新团队和高端智力资源汇聚郊区、服务郊区,推动校地融合创新开花结果。

领航阳泉2022-5-5

 

 

重庆市科协:积极构建科技志愿者队伍体系 文章下载

重庆市科协:积极构建科技志愿者队伍体系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新蓝图已经绘就,新征程全面开启。中国科协网开设“奋进新征程”栏目,聚焦省级科协亮点工作、创新工作,记录奋进足迹,携手砥砺前行。

2021年2月7日,重庆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普教育基地在重庆科技馆挂牌成立。这也是全国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普教育基地。

重庆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普教育基地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国科协、中央文明办《关于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技志愿服务试点工作发通知》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坚持党建带科建、开展科学普及、推动科技惠民、服务基层治理、展现科协作为的必然要求和时代使命,对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重庆市科协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的积极作用,构建科技志愿者队伍体系,广泛开展以科技惠民、科学普及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志愿服务,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坚力量,取得积极成效。

以“四型”科技馆建设为发力点在科技志愿服务中展现作为

科技场馆是科技志愿服务的主阵地。重庆科技馆作为全市十大公共文化设施和全国特大型、综合性、公益性科普教育场馆,作为“体验科学魅力的平台、启迪创新思想的殿堂、展示科技成就的窗口和开展科普教育的阵地”,开馆11年来已累计接待服务观众超过2300万人次,开展公益讲解突破2万余场次,各类公益科普活动超过1万场次,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年文明号”等国家级奖荣誉20余项。

“重庆科技馆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四型’(即公益性、平台型、开放型、研发型)科技馆建设为发力点,构建‘四位一体’现代科技馆体系,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普教育活动中积极作为,在科技志愿服务中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重庆科技馆负责人表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重庆科技馆积极开展应急科普,充分发挥场馆公益作用,全面整合资源,打造了全新品牌“科学·家”,并策划实施线上活动40余场次,受众11万余人次。同时,为了保障中小学生“停课不停学”,采用馆校结合的方式,开展科学探究课程700余课时,惠及3.3万人次。

此外,重庆科技馆还发挥流动科普设施效能,组织流动科技馆陆续在开州、潼南等6个区县巡展,累计开放176天,受众近10万人次,培训当地志愿者354人次;科普大篷车走进各区县开展活动25场,运行天数71天,直接受众4.6万余人次。

为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科技馆还与四川科技馆开启战略合作,并首次开展“云联动”,共同策划了“云游川渝科技馆,携手共谋新发展”线上主题活动,实景漫游、益智游戏、知识问答等科普形式,吸引了45万人次参与体验。

调动各方力量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

不仅是以重庆科技馆作为平台和载体,重庆市科协还积极调动区县科协、学会/协会力量,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引导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志愿服务。

为了积极做好疫情防控的科普宣传,2020年,重庆市科协面向全市基层科协“三长”发出了《关于积极为打赢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阻击战建功的倡议书》,3100名“三长”成为基层应急科普主力军。同时,组建健康科普专家库,编印了《关于新型病毒,我们能做什么》等宣传海报,紧急印制《新型冠状病毒社区(村)防控行动指南》,向全市400余个科普示范社区和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分发。

2020年2月,重庆市老科协启动了“科学防疫”系列在线科普讲座活动,并以建微信群的方式,组建了两个规模500人的微信群,向中小学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开展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辅导,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心理干预支持;重庆市生理科学会、市数字医学会等医学类学会专家及时通过媒体等渠道发声,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疑释惑和科学辟谣,对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0年4月,重庆市科协、市委宣传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方案》,探索科技志愿服务与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机制,开展创新课堂、全域科普、工匠传承、科技惠农等特色主题活动,积极打造新时代科技志愿服务“智惠行动”品牌。随后,又启动科技志愿服务示范团队建设试点工作,重点支持北碚区、潼南区、奉节县、石柱县、万盛经开区科协高质量组建科技志愿队伍,高标准开展科技志愿服务。

“科普信息员、科技专家、基层‘三长’、乡土科技人才等各方力量组成的科技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实施‘智惠行动’,推进科技志愿服务,有力地推动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重庆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六讲”志愿服务为例,2020年7月,重庆市科协通过组建“讲科技”市级宣讲志愿服务队伍,遴选60篇“讲科技”优秀宣讲稿,组织113名科技志愿者深入2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区县,围绕实用技术、青少年科普、应急安全技能、反伪科学反封建迷信等开展宣传,取得良好反响。

统筹优质科普资源传递文明新风尚

重庆科技馆将围绕新时代科学传播与文明实践的新形势新任务,以科技志愿服务为基本主线,凸显“科学普及+文明实践”主要特色,着力构建“资源整合—科普活动—志愿服务”融合模式,打造实体科技馆+数字科技馆+流动科普设施+基层科普场馆“四位一体”科普文明实践组织体系,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科技志愿服务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等活动和应急科普工作,积极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技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不断提升群众思想觉悟、科学素质、文明素养和文化程度。

目前,重庆科技馆已制定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方案。根据方案,科技馆将聚焦宣传群众,进一步强化青年干部理论学习提高班、科技·人文大讲坛等活动载体,建好主流阵地,并融合推进“2网3微1端”网络阵地建设,建设“网络+科普”传播战线。聚焦教育群众,综合运用主题讲解、互动活动、科普剧、科普实验等主题科普教育方式,组织策划科学家展、科技成就展、抗疫事迹展等,深植科学文化,建设“展览+互动”教育阵地。聚焦关心群众,开展科普大篷车进社区活动,把科技馆的科普讲座、科学课程等深入区县基层,建设“重点+精准”暖心平台。聚焦服务群众,建设供需精准对接的展厅科普服务模式,构建志愿队伍广泛开展科普服务和文明实践进基层系列活动,建设“队伍+联盟”志愿体系,为不断提升群众科学文化素养提供强劲的科普支撑。

重庆市科协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积极统筹优质科普资源、发挥科普场馆阵地优势,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进一步构建多样性、专业性的科技志愿服务队伍体系,打造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中坚力量,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志愿精神、传递文明新风尚。

重庆市科协2021-3-1

 

 

荣昌区“3+1+N”基层科协组织队伍显活力 文章下载

荣昌区“3+1+N”基层科协组织队伍显活力

近年来,重庆市荣昌区在地方科协深化改革中,积极探索“党建带群建”工作新机制,形成了区委统一领导、区科协主管主抓、基层科协落实的组织体系,完善和优化了“3+1+N”基层科协队伍,从而延伸了科协工作的手臂,进一步夯实了基层组织建设的根基。

强化党的领导,健全科协工作机制

荣昌区把科普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列入党政重要议事日程。区委明确由专职副书记分管科协工作,区委常委会坚持每半年专题听取区科协工作汇报,每年对区科协、镇街科协进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同时,由荣昌区科协牵头建立起了全区群团组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研究群团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落实机关编制,选优配强领导班子

为有效解决区科协领导班子人员不足、力量薄弱和专业性不强的问题,荣昌区科协在原设1名主席、1名副主席的基础上,区委明确增设1名挂职副主席、2名兼职副主席,从荣昌区林业局选调了1 名专家型、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干部到区科协任挂职副主席,2名兼职副主席也从具有相关专业的企业(公司)领导中选配。同时,荣昌区科协新增设了科技服务中心,成立了区老科协、区农技协联合会,区委编办专门给了4个事业编制,开发了7个公益性岗位。

壮大基层队伍,发挥一线人员作用

荣昌区着力推行基层科协组织队伍“3+1+N”改革工作,在深化“三长制”改革的基础上,区委和区科协明确,镇街科协主席由党(工)委专职副书记兼任,切实发挥好“1”的领头雁作用。同时,注重调动“N”的积极性,吸纳由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负责人兼任科普指导员,依托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把更多的科普志愿者充实到基层科协队伍。目前,荣昌区21个镇街科协全部实现了基层科协队伍“3+1+N”模式,有73名镇街科协“三长”,近5000名科普志愿者。同时,在42家科技型企业建立了科协组织,在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等5家事业单位建立了科协组织,建立了29家科普基地。优化完善了27个农业技术协会、26家区级学会(协会)。

完善经费保障,确保工作有效开展

几年前,荣昌区科普经费人均只有0.6元,2018年提高到人均2元,2021年达到了人均5.5元。荣昌区还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和2200万元农牧高新专项基金,支持科技成果在荣昌的转化;对认定为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分别给予100万元、30万元的补贴。同时,对工作开展扎实、作用发挥明显的优秀科普基地、科普大学教学点、学(协)会、企事业科协、农技协、农技协领办人、农村科技应用示范户等,符合条件的给予项目支持。

重庆市荣昌区科协2021-9-2

 

 

浦口高新区加速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科技人才服务探索! 文章下载

浦口高新区加速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科技人才服务探索!

为深入落实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进一步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和人才政策知晓度,及时精准推送科技人才相关服务,3月26日下午,浦口高新区召开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及人才政策解读专题培训会,邀请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军、浦口高新区一区七园相关部门负责人、新型研发机构及企业代表参会。

开场致辞

首先,由浦口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干晟代表园区致开场辞。干主任总结了过去一年浦口高新区取得的良好成绩,对园区新型研发机构及企业的付出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专题讲座

随后,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军就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做专题讲座。周院长从新型研发机构产生背景、构成特点、当前存在问题及主要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分析,并特别与大家分享了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在构建新型研发机构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既具有理论的高度,也具有实操的意义。

解读政策

之后,浦口高新区科技人才局相关负责人就人才政策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为大家梳理了全年人才项目,并重点就科技顶尖专家集聚计划、创新型企业家培育计划和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的申报条件、扶持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

总结讲话

最后,由浦口区委常委、浦口高新区党工委书记丁爱民对此次培训会做总结讲话。丁常委就进一步完善新型研发机构功能、提升新型研发机构质量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鼓励园区新型研发机构找准方向,做大做强,全力提升备案通过率,着力打造一批成长性好、转化率高的示范性重点工程。

下一步

浦口高新区将继续紧扣创新名城建设要求

和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

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

探索有效方法,精准对接需求

全力做好科技人才服务工作

推进科技人才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

南京浦口高新区 2021-8-11

 

 

龙华:汇聚人才雁阵 打造科创高地 文章下载

龙华:汇聚人才雁阵 打造科创高地

1月7日是龙华区4周岁生日。当天上午,坐落在深圳北站汇德大厦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下称“双创中心”)正式启用并投入运营。

在双创中心,龙华区精心为港澳青年搭建起了一个创新创业、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大舞台。港澳青年可以享受房租、物业管理费及水电费优惠政策,跨境人才招牌与猎头服务;港澳创新创业社群可以在此交流碰撞出更多创意“火花”,一处对接港澳及国际创新资源的前沿阵地正加速崛起。

营造一流环境,加快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体系,让人才“如鱼得水”。近年来,龙华区以优越的区位交通、雄厚的产业基础、优惠的扶持政策和完善的人才生态等优势,不断扎实推进人才政策优化、精准引才、贴心服务等各项工作,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驱动同频共振,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向往龙华、融入龙华、扎根龙华,在龙华实现自己的梦想,为龙华区打造“创新城区”注入澎湃动能。

●聚一流人才 为“创新城区”提升“智”的高度

截至2020年底,全区人才总量超过80万,其中高层次人才数量6年增长18倍,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占比超过86.14%;行政区建立以来,新引进人才以年均超过50%的速度递增;工匠人才队伍每年增加人数近2万;24家省市创新创业团队、17个高层次医学团队、96家名师工作室争相落户……

日前,龙华区首份人才大数据研究报告出炉,一组组靓丽的数据成为深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有力注解。龙华,正加速打造深圳人才新高地。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早在2012年新区成立之初,龙华就发出了打造“人才新高地”的强音。通过积极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龙华大力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开启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首秀”,策划“百名海外博士龙华行”,多年来,龙华区一系列的“走出去、请进来”的揽才行动收获颇丰,先后吸引70余名海外博士与龙华区达成合作,成为龙华高层次人才方阵的中坚力量。

除了走出去、请进来,龙华还不断推出各种人才政策。2014年,龙华开始实施“龙舞华章计划”系列人才政策,至今已逐步构建起广泛涵盖高端、中端、基础人才的“金字塔”型人才政策体系,分层分类在奖励补贴、住房安居、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2018年,针对辖区医疗卫生、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情况,龙华区制定出台了《深圳市龙华区人才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纲领性文件,以及《深圳市龙华区引进和培养医疗卫生人才实施办法(试行)》《深圳市龙华区引进教育系统高层次及青年人才实施办法(试行)》等具体实施政策。

2019年,龙华区又制定出台了《深圳市龙华区文化体育名家工作室扶持办法》和《深圳市龙华区技能人才扶持办法》等人才专项政策,构建了总体全、局部优、导向实的人才政策体系链条,为各领域高端人才引进、培育和评价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撑。

从事创新能源研究多年的茆胜是国创新能源研究院院长,几年前,他从从美国硅谷回到国内创业,特别喜欢龙华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和龙华优越的地理位置。“未来,我们要协同政界、商界、科学界,高效率整合科技资源,打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为龙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造一流环境

让人才感受“家”的温暖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须以一流的人才环境为依托。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

多年来,龙华区秉持“人才优先”理念,厚植人才培育沃土,用最好的资源礼遇人才,全力营造人才创新创业和聚集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区域人才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人才发展生态日渐成熟,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2017年第一个“深圳人才日”,龙华区建立深圳市首个区级人才安居服务大厅;

2018年4月第十六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中国版画博物馆人才版画馆亦隆重揭牌,借助版画这一既富有民族特色又世界通行的艺术载体,为人才“造相”;

2019年“深圳人才日”,龙华开通全国第一条人才绿道示范段,将大量的人才元素融入绿道景观,打造出“串园景连山城,敬人才享自然”的绿道典范,再次刷新识才、爱才、聚才、育才的范式;

2016—2019年,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这一全球英才风云聚会的舞台上,龙华区延揽英才,乘势而上,人才工作更大放异彩,连续4年获得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突出贡献奖”;

秉持“人才优先”打造人才工作IP,2020年11月的第四个深圳人才日上,龙华区一次启动10个创新项目,直指塑造龙华区具有全球辨识度的人才工作标识体系,向全世界彰显龙华爱才初心;

已成功举办7年的龙华区“百名海外博士龙华行”活动,如今已升级为“深圳行”,在深圳各区开枝散叶,衍生出新的品牌,“百博行”的品牌矩阵规模初具……

除了用最好的资源礼遇人才,龙华区还完善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在人才引进、奖励申请、商事登记、党组织关系转接、子女入学等方面,开通一站式“绿色服务通道”,以为高精尖人才提供上门服务的方式为人才提供各类综合保障。

发出龙华引才最强音,2019年,龙华区还举办了首届“突出贡献人才”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对在龙华作出突出贡献的、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人才和团队进行表彰,不断强化龙华重才、爱才的城市引才格局。

●育一流产业

助城区增加“创”的浓度

2011年,龙华区高层次人才、大数据专家贾西贝回国,投身大数据行业,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2014年,龙华区开始实施“龙舞华章计划”,以优渥的政策邀约海内外英才逐梦龙华。正是在这一年,贾西贝将他创立的华傲数据迁入龙华,公司享受税收政策优惠、产业配套支持的同时,还得到1000万元创业资金。

在最优营商环境的氛围中,九载衔枚疾进,华傲数据按下了发展快进键,如今已成为国内数据治理领域专利最多、参与一线城市数据治理融合最多的大数据企业,是名副其实的行业冠军。

而在龙华,和贾西贝一样,越来越多的人才扎根于此逐梦奋斗,与龙华共同成长。

“工业互联网,现在全球没有哪家企业敢说它是老大,我们就瞄准这个定位去努力。”2018年10月,李军旗掌舵“工业富联”,肩负起探索富士康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转型的重任,如今他所主导的工业互联网项目获得“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国家人工智能试点示范项目”以及“广东省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等多项荣誉称号。

扎根龙华不到两年,罗兹曼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周国瑛领导的亦诺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就向美国食品与医药管理局(FDA)递交了T3011(瘤内注射)IND申报,获FDA批准开展临床I期试验,该产品成为全球首个在三国同期开展临床试验的溶瘤病毒,为龙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书写了精彩一笔。

温书豪、马健、赖力鹏三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联合创立的晶泰科技,致力于以算法加速药物早期发现、药物筛选、药物临床前开发等研发关键环节。在国内领先的科技新媒体发起寻找“新基建之王人工智能领域TOP50企业”活动,晶泰科技成为人工智能药物研发方向的唯一入选企业……

创新是龙华的底色,人才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如今,龙华区正在全面打造“数字龙华”,构建“一圈一区三廊”发展格局,推动“产城人”到“人城产”转变。在“双区建设”和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让人才成为龙华新一轮发展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龙华区提出了“一个计划、两个人才圈、三大品牌工程”人才发展新思路,通过优化提升一个“龙舞华章计划”,创新打造“一南一北”两个人才圈,加快推进大数据、人才街区、人才绿道等人才“三大品牌”工程建设,为龙华 “引才”“聚才”“敬才”注入新动力。

深圳特区报2021-1-9

 

 

六安市科协聚焦人才智力优势 服务乡村振兴 文章下载

六安市科协聚焦人才智力优势 服务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六安市科协充分科协科协组织和人才优势,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服务江淮果岭和西山药库建设,助力我市乡村振兴。

一是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会同市绿色发展研究会,围绕我市农文旅融合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存在问题等,面向全市科技工作者开展论文征集和学术交流活动,并邀请安师大博导、教授杨效忠出席论坛并做专题报告,论坛还评选出一等奖作品2篇、二等奖作品4篇、三等奖作品6篇,形成《六安市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意见建议》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

二是服务“江淮果岭”。支持学会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有关县市区调研,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省园艺学会围绕“江淮果岭”建设在我市设立学会服务站,对江淮果岭瓶颈问题研发展示和培训,解决六安脆桃产业发展方向问题,编制了2个市级标准,助推六安桃产业健康标准化生产、建设标高效绿色准园1 个、引进桃新优品种5个。2021年8月,该服务站被表彰为优秀省级学会服务站。

三是支持“西山药库”。目前,全市黄精总种植面积2万余亩,已有专业黄精种植、加工企业200余家,产值超过1亿元。市科协积极争取安徽省植物学会在金寨县中药(西山药库)产业发展中心建立了学会服务站,为我市食用黄精种植、黄精制品加工销售、黄精文化及其衍生产品交易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和科技服务,力争年底前开展科技培训100人次,转化科技成果和推广新技术2项,申报国家专利、省级黄精新品种和地方标准2项,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六安市科协2021-8-26

 

 

瞄准原始创新,北京这个新型研发机构在激发人才活力上下功夫 文章下载

瞄准原始创新,北京这个新型研发机构在激发人才活力上下功夫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脑科学中心”)由北京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共建,瞄准国际脑科学研究前沿,集中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原始创新成果。作为北京新型研发机构之一,北京脑科学中心采取全新的体制机制,在扩大用人自主权、科研经费使用、科研评价、开放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突破与创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3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报道了《瞄准原始创新 激发人才活力》,全文如下,一起来了解。

首次发现D型丝氨酸对睡眠的调控作用,开发出一套基于腺相关病毒载体的稀疏高亮标记方法,实现全脑范围单神经元完整重构……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脑科学中心”)成立近4年来,瞄准国际脑科学研究前沿,集中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原始创新成果。

作为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北京脑科学中心采取全新的体制机制,在扩大用人自主权、科研经费使用、科研评价、开放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突破与创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罗敏敏在准备动物手术。北京脑科学中心供图

郭青春为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更换物镜。北京脑科学中心供图

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注重科研潜力,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实行国际化评估

“实验已经开展了。这个冬天,我们收集了实验动物几个不同时间点的数据,还差一个春天的时间点,下个月完成收集。”今年春节刚过,北京脑科学中心研究员王同飞像往常一样忙碌。关注哺乳动物的冬眠现象以及可能的临床应用,是他实验室的长远规划。

冬眠是生命科学领域非常重要的课题。它不仅仅是调节动物体温或睡眠的简单问题,还涉及许多其它相关的适应问题。

“心血管手术中的病人会面临缺血,但更大的挑战在于病人醒来时的风险。动物冬眠状态下血流很慢,醒来却没有受到相应的损伤,这里面存在一个保护机制。再比如,动物冬眠几个月不动,肌肉为什么不萎缩?”王同飞接连举了几个关于冬眠研究的例子。

“显然这不是一个短期可以见效的项目,但北京脑科学中心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支持我开展研究。”王同飞说,“很多学生都会觉得研究冬眠‘很酷’,我对他们说,‘你要是能忍住10年不发文章,那么欢迎加入’。”

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是北京脑科学中心的重要理念。正如北京脑科学中心联合主任罗敏敏所言,“脑科学领域有很多重要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我们希望实验室负责人做一些难的、早期不一定出成果但重要的工作。这看上去是‘减压’,其实也是‘加压’。我们不要求在期刊上发多少论文,但要看实验室负责人做的是不是真正重要的工作,实际上是更高水平的要求。”

为鼓励科研人员去研究未知、重要的问题,北京脑科学中心有一系列体制机制作为保障。

遴选实验室负责人时,北京脑科学中心不唯论文、不看“帽子”,而是重点考察应聘者的科研潜力,所研究的课题是否契合中心的发展方向,其他实验室负责人组成的招聘委员会参与面谈、打分。罗敏敏说,曾出现发表过不错的论文的申请者被淘汰的情况,“我们觉得课题不是特别有意思,或者作者可能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

支持方式上,北京脑科学中心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科研人员无需写基金申请,即可获得长期(6年)的稳定支持。他们还专门为博士后提供经费支持,并与北京大学等6所国内一流高校开展联合招生项目,帮助科研人员组建一流团队。

评估体系方面,北京脑科学中心不设置短期、硬性、定量的考核,没有论文方面的硬指标,而是以6年为周期,邀请国际同行参与评议,进行是否转为长聘制的审核,主要看的是研究方向、选题和水准,以及是否有国际影响力。

“新型研发机构提倡以科学家为中心,北京脑科学中心最重要的工作出发点是科学探索,怎么有利于科研,就怎么去做。”北京脑科学中心行政副主任张泽工说。

一切以服务科研为导向

有一流的科研辅助平台,灵活的用人机制,高效的科研经费使用模式

“在这里建立实验室非常快,整个审批建设流程都是为科研工作服务的。”2021年才回国的研究员白凌,主要从事内感觉神经系统的机制及功能研究。虽然入职只有7个多月,白凌的实验室已经初具规模。“我主要的精力放在怎么搭建实验室、怎么开展实验上,一切都非常高效。”白凌说。

王同飞也有同感,2020年回国的他清晰记得,实验室招聘的两名科研助理跟自己是同一天来报到的。“实验室管理员甚至比我的入职时间还早一个月,我回来以后大概一两个星期,就正式开展实验了。”

在这里,目前已经建成8个坚持“公共属性”的一流科研辅助平台,还有2个正在建设中。这些辅助平台几乎囊括了脑科学领域最新技术。在罗敏敏看来,这些支撑平台能统一提供便捷的服务,避免了科研仪器和人员的冗余。

“一切以服务科研为导向。”北京脑科学中心光学影像中心主任郭青春说,为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和技术支持,光学影像中心拥有激光扫描共聚焦正置显微镜、高通量玻片扫描仪等多套先进设备,可满足透明化全脑图谱的构建、活体成像、活细胞成像、高通量生物学筛选等实验需求,成本大部分由北京脑科学中心承担,光学影像中心只收取较低的机时费用。尽管如此,过去一年,这里仍收回来机时费用近50万元。

“这50万元印证了这里的科研活跃度。”郭青春坦言,虽然是科研辅助平台,他的团队同样忙碌,完全是“跟着科研的节奏走”。

围着科研转的,还有这里灵活的用人机制。除了面向全球遴选实验室负责人,北京脑科学中心还致力于延揽优秀的博士后人才,改变国内科研团队长期以研究生为主的局面。“博士后是通向独立研究员的必由之路,从全球看,顶尖实验室都是以博士后为主的。”罗敏敏解释,“如果实验室一直靠不停换学生来维持运行,那么它就很难摆脱实验室负责人的影响。相反,受过较好训练的博士后不仅上手更快,也能带来新的思维和技术,对实验室的自我创新是很有帮助的。”

实行“预算+负面清单”的科研经费使用模式,为人的创造性服务,也是北京脑科学中心创新管理运行机制的重要一环。罗敏敏介绍:“我们的科研经费用来招人行,买仪器也行,买科研服务同样可以,觉得重要就去做,我们给科研人员极大的自由度。”

白凌认为,科研充满不确定性,在北京脑科学中心,科研经费可以随着研究的变化灵活调整,能够避免青年科研人员过早地被“锁定方向”。

跨学科、跨技术合作出成果

统筹资源优势,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协同创新机制

2021年11月,2021年度“北脑(青年)学者”入选人员名单出炉。迄今为止,北京脑科学中心已举办两批评选,来自中科院、北大、清华等单位的共50位学者入选。按照共建平台、科研合作等方面的规定,北京脑科学中心与这些科学家及其所在单位签订双聘协议,促进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随着脑成像、生物传感、人机交互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脑科学正在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科学领域。作为落实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而成立的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北京脑科学中心实行与国际科研机构接轨的人员聘用制、薪酬灵活化等模式,引导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以全职、双聘方式参与工作,推动人才自由流动,统筹发挥首都高校院所、医疗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资源优势,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

在罗敏敏看来,颠覆性的科研更需依靠跨学科、跨技术的合作。“我们积极鼓励合作,关键是把事情做出来。北京脑科学中心对于论文署名没有要求,不一定非要‘第一完成单位’,关键是有发现,真正解决问题。”

北京在脑科学研究方面优势突出,拥有完整的学科布局、较强的研究队伍、国际一流的实验条件和技术资源。除了“北脑(青年)学者计划”,北京脑科学中心以多种形式开展合作交流,如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联合举行的“神脑交汇”青年学者论坛,就加强神经科学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结合,展开热烈的讨论。罗敏敏也跟有关专家开展过抗抑郁症药物的研究合作。

罗敏敏表示,未来要力争把北京脑科学中心建成在科学上有独特发现、在世界上有吸引力的研究机构。“要在重大发现上有所突破,在应用方面有所推动,同时培养一批脑科学和类脑科学优秀人才。”

人民日报2022-03-18

 

 

江西省九江市科协:筑牢人才基石,服务万家灯火 文章下载

江西省九江市科协:筑牢人才基石,服务万家灯火

近年来,江西省九江市科协人才工作始终在九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下,在江西省科协的指导和支持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各级科协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四个服务”职责定位,自觉融入大局,凝聚各方力量,营造创新氛围,厚植人才沃土,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凝心聚力,搭建人才平台

“这次推进会非常接地气,通过观摩、座谈,各县(市、区)在一起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强院士工作站建设,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瑞昌市科协主席范远强深有感触。岁末年初,九江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推进会在瑞昌市举行,瑞昌建有3家院士工作站,最多时曾达到8家,为助推加快瑞昌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截至2020年底,九江市建有院士工作站14家,其中全国示范院士工作站2家,涉及石油化工、电子电器、现代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及现代纺织等多个领域,建站总量和引进院士数列全省设区市前列。当地精心指导各工作站的建站和运行,先后出台了《九江市人才新政30条》《九江市院士工作站管理办法》,构建起引育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体系。

院士工作站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立足于解决企业重大核心技术问题,在战略决策咨询、联合科研攻关、科研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17至2020年,院士工作站转化科研成果94项,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8.31亿元,间接经济效益25.65亿元。位于湖口县的同方江新造船公司是全省船舶工业系统唯一一家“双院士”工作站,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闻孙、闻雪友入驻,指导企业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合作实施项目共8项;实现技术突破4项;转化院士工作站科研成果2项;申请专利39项。该工作站曾获中国科协表彰的“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

服务创新,攻克技术难题

九江市科协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开展“5+1”千亿产业集群重点企业技术需求专题调研,推动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帮助企业加快高端科技人才和先进科研成果与相关项目的对接应用,为全市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推进产业链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服务,同时大力支持本土科技工作者与企业产学研对接。

自2019年6月,九江市科协启动科技工作者帮扶企业“双百行动”以来,采取上门指导、把脉问诊、学术交流、技术研讨、协作攻关等形式,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柴桑区历源整流设备有限公司遭遇发展瓶颈,在专家的帮助下,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名公司合作,创建智能化工厂,自主研发的高速正负双脉冲电源,填补了国内空白。

农技下乡,助力乡村振兴

“科技小院”是中国科协组织科研人员驻点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的一项创新实体,在江西省科协的支持下,九江成功申报并建成中国农业技术协会修水宁红茶、彭泽凯瑞虾蟹科技小院。2020年,彭泽凯瑞虾蟹科技小院被评为“全国十佳科技小院”。

“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在彭泽凯瑞虾蟹科技小院,江西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士阮记明带着他的研究生扎根在这里,拿出科技成果助力农业生产。彭泽凯瑞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国平说:“彭泽凯瑞虾蟹科技小院建成以来,凭借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大学的技术支撑,从育种环节开始就提供养殖技术。公司可年加工口味虾3.6万吨,调味虾6000吨,萃取虾壳素80吨,达产后年产值达45亿元,年上缴税收1.35亿元,带动2300人就业。”

农技协的专家服务团队是创业者的“救星”,他们聚智汇力,破解了一道道难题。2020年4月,修水县路口乡柏林村200余亩柑橘苗出现枯萎现象,九江市农技协组织农业技术专家到现场,手把手教种植户修枝保苗。2020年以来,九江市科协共组织23次农技专家下乡,通过技术帮扶,提升了产业科技水平,培育了农业科技能人。

江西省科协2021-4-15

 

 

发挥科协优势 开拓人才工作新局面 文章下载

发挥科协优势 开拓人才工作新局面

2021年,乐清市科协的高层次人才温州(乐清站)行、全国低压电器年会暨前沿技术高峰论坛、科创中国--国家级学会助力乐清发展三项重要活动都列入2021温州青科会主要活动,为高水平开好青科会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市科协以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为平台,发挥科协系统人才资源优势,引进国际级学会,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促进人才与乐清产业相融全,开拓人才工作新局面,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助力乐清高质量发展。

一、青科会内容切合乐清产业实际、专家层次高

一是举办国家高层次人才温州行(乐清站)活动。积极和温州世青会创业孵化器对接,联系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开展产业对接活动。本次活动结合乐清智能电力物联网“万亩千亿”新产业的共性需求出发,聚焦物联网智能器件、智能制造、光伏新材料、新能源电子器件等技术领域,自6月到10月间,针对乐清市41家优质企业的共50余项技术和人才需求,预先组织专家与企业开展了25场次线上交流对接,最终邀请11位国家高层次人才来乐清开展产业技术对接。 9月17日,受邀专家围绕企业需求的7个专业领域进行了推介路演,和与会企业进行了现场交流。会后,分5个组组织专家走访13家企业,深入企业创新一线调研并解决产业需求,把脉解困,为企业后续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本次活动成功促成8对专家与企业达成进一步合作意向。

二是在上海成功举办中国低压电器标准委员会年会暨前沿技术高峰论坛。今年4月开始,经市政府同意,市科协协助柳市镇政府与上海电科院及中国低压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达成协议,中国低压电器标准委员会年会系列活动拟定11月在乐清城区和柳市镇举办,并将中国低压电器前沿技术高峰论坛作为青科会乐清分会主论坛活动。此后论坛筹备工作迅速全面展开,论坛方案细节逐步成熟。活动内容有标委会有关会议、技术培训、技术论坛、庆典活动等9大项内容。拟邀请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总局等部委领导,高校院所有关专家、国家电网、南部电网、ABB、施耐德、西门子等行业头部企业和跨国公司高管,有关会员企业负责人等800余人参加。后因疫情原因,将会场转移至上海扬子江大酒店举行。正泰、德力西等乐清市有关会员企业参加会议,郑巨化副市长应邀在开幕式做视频致辞。此次主会场虽然未在乐清举行,但在前期筹备工作中,有关宣传预热、人员邀请已经进行,乐清产业、企业的良好形象在相关人员和行业内产生了较好的影响,我市有关部门、企业与上海电科院、中国低标委和有关机构、专家的联系进一步密切,对于我市低压电器产业发展、有关企业的招才引智等具有积极意义。

三是成功举办“科创中国”国家级学会助力乐清发展论坛―工业互联网与工业大数据主题论坛。由于疫情原因,11月12日,我们在乐清长三角电气工程师创新中心设立会场,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并通过中国科协的“科创中国”平台和乐清本地的“乐音清扬”平台进行线上直播。论坛由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沈卫明教授、阿里云智能副总裁曾震宇等7位专家在线作专题报告。论坛结合市委组织部“三新”系列培训一并进行,市人才办、科技、经信、科协等部门领导,有关乡镇街道工业口负责人,及有关企业技术负责人现场听了报告。在“科创中国”和“乐音清扬”两个线上平台的直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专家、技术人员23余万人次听取报告。人民网等主流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二、青科会成果落地效应明显,高层次人才引进成效突出

峰会溢出效应成果明显。通过连续举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乐清分会活动,于俊崇、李德群、叶奇蓁、陈学东、叶志镇、沈卫明、李颉等院士,图灵奖获得者马丁·赫尔曼等来乐清参加峰会,共有高层次人才200余人与乐清相关企业开展合作,2020年纳入温州考核76个平台及人才项目,市科协牵头,人才办、经信局、科技局按照各自分工,目前已全部落地完成。

2021年,共引进沈卫明院士等8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周羽博士、王飞波博士、郭伟博士、张健博士、程维维博士、黄永章教授、陈素红教授、何伯伟、于国光、徐丽红、陶正明等专家与台邦电机集团、正理生能科技、聚优品等十余家乐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现共有19个院士专家团队与我市企事业单位进行项目合作,其中院士有12名。

三、与国家级学会紧密协作,“科创中国”工作扎实推进

根据中国科协“科创中国”的要求,吸引国家级学会智力资源,市科协于2018年开始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建立创新联合体,并积极对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联合国家级学会先后举办服务乐清电气产业发展论坛——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专题活动,“科创中国”国家级学会助力乐清发展论坛等活动,累计举办在线技术培训、研讨会和重点企业产品推介活动25场,乐清参加活动人员达3万人次,有效助力乐清产业发展。

乐清市科协2021-12-31

 

 

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 建设“一带一路”智库科学城 文章下载

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 建设“一带一路”智库科学城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就是人才,特别是能够紧跟并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创新型人才。

我国一直在大力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和人才工作,多次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将“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完成“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举措。

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宝贵资源。强国重在强智,智库是高端人才的聚集地,充分发挥智库对于建设现代化科技强国的智力支撑作用是践行人才强国战略的应有之义。智库科学城以新型智库的智慧科学决策为引领和驱动,以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宗旨,有效实现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对接融合,服务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迈入新发展阶段的陕西西安应牢固树立国家战略意识,勇于承担使命,积极发挥西安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禀赋优势,高水平推进“一带一路”智库科学城建设,为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西安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和深远的世界影响力,决定了西安具备建设“一带一路”智库科学城的必然性。

西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一带一路”核心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根基情感,赋予了西安“最中国”的城市印记。西安背靠中华民族的祖脉秦岭,华夏民族在这里孕育,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更替,“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等6处遗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西安鼓乐、秦腔、社火、剪纸、皮影戏等数百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至今。这里走出了仓颉、老子、董仲舒、范仲淹、张载等思想家,外交家苏武,书法家颜真卿,激励更多中华英才从民族的祖脉走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拥有极强的民族文化代表性、识别性和包容性,在相当长的时期被视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西安是沿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中心城市,历史上长期承载着国家间合作交流的外交使命。两千多年前的长安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中心,各国使节、商团、学者纷至沓来,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西安见证并推动了古丝绸之路的发展繁荣,成为欧亚大陆多元文化汇聚交融的中心,至今仍是许多外国政要访问中国的首选之地和必到之城。

时代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时间标尺,是一个国家谋划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当前,西安深挖自身文化软实力优势,增强文化感召力与文化竞争力,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模式,全力构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重要门户。西安是欧亚经济论坛、世界文化旅游大会的永久会址,着力打造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人文交流平台,成功举办欧亚经济论坛、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全球程序员节、全球创投峰会、西安国际马拉松等国际节会赛事,城市影响力持续提升。建设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中心、丝绸之路文物考古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文化交流中心,与“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博物馆联手打造智慧博物馆。当选世界城地组织联合主席城市,国际友好城市达到37个,“丝路朋友圈”不断拓展。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合作,成立丝路城市广播电视媒体协作体,开播全国首家丝路频道,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举办“丝绸之路万里行”大型跨国全媒体活动,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致力于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华文化建设新篇章。

西安心怀“国之大者”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西安这座领衔过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城市,在新时代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自贸试验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国家战略叠加赋能,西安再次站到了向西开放的前沿,创新活力不断激发。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丝绸之路科创中心、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国际文化旅游中心、“一带一路”国际会展名城......时代赋予西安更加重要的使命和得天独厚的战略机遇,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正成为令人向往的创新创业之都。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西安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枢纽作用,积极加大与物流枢纽城市、发达港口城市之间的合作,着力构筑以西安为中心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亚欧陆海新通道。往返于中国与中亚、欧洲之间的中欧班列“长安号”,正在缩短中国许多城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距离。目前,“长安号”常态运行15条干线,覆盖欧亚大陆全境。2020年全年开行3720列,是上年的1.7倍,班列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第一。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纳入国家示范工程,通过“干支结合”的方式构建“+西欧”集结体系,西安相继开行了12条集结线路,辐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等主要货源地。丝路驼铃犹在耳畔,中欧班列“长安号”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制造走出国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产品进入中国的“丝路使者”。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是国家赋予陕西自贸试验区的一项重要使命。成立近4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利用中欧国际合作产业园平台,带动博世、阿尔斯通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西安;探索“长安号+跨境电商”模式,加强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与央行长安号票运通、保理金单等供应链金融工具结合,为平台小微企业提供在线资金支持......通过一系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探索,西安区域吸引聚集了大量国内外市场主体,成为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热土。

近年来,西安贯彻落实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若干措施,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对接,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和西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2020年西安市GDP首次跃上万亿元新台阶,西安由此成为西北地区首个跨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加快建设西安都市圈,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打造引领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增长极,已成为西安城市提速发展可以预见的未来。

人才优势支撑西安成为未来东方创新中心

在西安建设“一带一路”智库科学城是对未来全球科技创新趋势的科学研判。随着世界创新重心逐渐向东转移,亚洲成为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转移的重要目的地,特别是东亚将成为全球研发和创新密集区,未来很可能产生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中心。西安的人才资源优势、硬科技企业优势将支撑西安成为未来东方创新中心。

西安是“硬科技”概念的策源地,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才和科研资源:63所高校,460多个科研机构,100万专业技术人员,超过1.2万项技术成果的科技资源加速平台,近40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标准。2020年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14家,新建院士工作站10个、博士后创新基地12个,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7.6件,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0余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5.17%、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西安入选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最具创新力城市,在2020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进至全国第六。

为进一步招才引智,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力和转化力,西安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城市吸引力。《西安市打造内陆改革开放人才高地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及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明确,以“建设三类平台、实施两项工程、健全一个体系”为抓手,以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科技政策,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把西安打造成创新创业活跃、海内外人才向往汇聚的内陆改革开放人才高地和丝路科创中心。

得益于有效的人才政策和精准有力的产业创新支持,西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硬科技产业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培育出上百家硬科技企业,形成了门类齐全的硬科技发展领域。西安数字经济高位发展,卫星导航、人工智能、虚拟成像、集成电路等技术水平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以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链正加快形成,产业体系逐步健全,数字经济与智慧农业、先进制造业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数字化治理水平全方位提升。当前,西安正在建立西安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库,以提升世界文化遗产点的数字化管理能力。充分发挥西安位于中国几何中心的地理优势,抢抓地理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窗口期,不断拓展技术应用领域,聚集生态链合作伙伴,为西安构筑空间智能驱动、万物互联的新型智慧城市提供基础支撑。

国声智库助力西安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对接融合,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涵养一流人才生态,全力打造丝路国际人才高地。国声智库在西安先后举办货殖论坛、“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论坛、“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投资发展论坛、“一带一路”核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智库论坛、丝绸之路智库峰会等活动,在西安主导发起成立全国首个“一带一路”建设智库共同体组织“丝绸之路智库共同体”。为智慧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搭建开放、共建、共享的合作平台。支持西安把握数字经济战略机遇,聚焦数字产业能级提升和产业数字化赋能,推动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丝路国际高铁科技产业创新联合体”等创新联合体建设,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服务硬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硬科技产业化发展进程中重点抓科研成果知识产权转化,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为西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建设“一带一路”智库科学城 西安高水平支撑人才强国战略

“十四五”时期,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被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现代科学城建设迎来了黄金机遇期。近年来涌现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以及广州、武汉、成都、合肥和杭州等城市的科学城,代表了我国综合性科学或某一学科领域发展的最高水平,不仅是各地加快城市发展升级版的重要举措,还承担着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科技创新职能,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带一路”智库科学城以新型智库的科学决策为引领和驱动,汇聚数量众多的高水平科研机构、高校、科学家、研究人员,以及国际一流创新型企业、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高端创新项目、孵化团队,同时整合京津冀、长三角、西部各类禀赋资源、要素,致力于搭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将助力西安将科技实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丝路科技产业聚集区和创新高地,服务强国目标。

建设“一带一路”智库科学城是创新型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是西安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汇聚了具有前瞻性、创新性、战略性和先进技术的专家团队,理论与应用研究融会贯通的跨领域复合型专业技术研究团队,以及熟悉现代智库发展规律的运作管理团队,为高水平的智力产出提供了保证。同时,新型智库在“智库+平台”“+知识产权”“+投资”“+产业”“+大数据”“+城市”等方面具有禀赋优势,有助于整合、协同各类创新要素,形成高端人才聚集推动、科研咨询创新驱动、高端产业集聚拉动、金融市场融合互动的良性生态系统,打造智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智库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转型发展。

高水平建设“一带一路”智库科学城,应发挥丝绸之路智库共同体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跨界融通和推动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智库共同体以新型智库为支撑和引领,是一个智政产学研媒联动的共建共享大平台,具有平台经济的特质,能够形成系统性工程,发挥联动作用。应充分发挥丝绸之路智库共同体“一体多元”的平台优势,打造智慧科学产业生态链,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项目、新产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大局。

西安建设“一带一路”智库科学城应强化人才、资本、市场、知识产权、品牌等要素,以数字经济为主导产业,建设数字丝绸之路,点亮“数字丝路明珠”。应以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创新为核心,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结合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特点,依托西安产业研究力量,聚焦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夯实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并利用西安国际友好城市的联动效应,塑造“丝路国际”品牌,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智库科学城。

西安网2021-2-18

 

 

激发人才活力 点燃创新激情 文章下载

激发人才活力 点燃创新激情

实现从二氧化碳和氢气到淀粉分子的人工全合成!

不久前,这项来自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重大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面对成绩,该所所长马延和研究员这样感慨:“我们经历过太多次失败,是什么让我们坚持下来?是因为我们的科研人员有种韧劲,更是因为院里给了我们相对宽松的创新环境,不以最终结果论成败,这样我们才有底气做下来。”

宽容失败,鼓励探索,更多从“0”到“1”突破的背后,是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厚植创新沃土的浓厚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减法”。要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强化规划政策引导,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烦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扩大科研经费管理自主权到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从减少“填表”“贴票”到将保障科技人员的科研时间上升为法律,拆障碍,破藩篱,为科研人员减负放权的“政策红包”密集发出,激发了人才活力,点燃了创新激情!

1.科研经费改革:尊重规律 给予更大自主权

“我对为科研人员减负放权的这一政策点赞!”作为农业一线科研人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深有感触。他记得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向社会公开发布。随后三个月内,科技部就出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综合绩效评价财务管理新办法,此后,“揭榜挂帅”项目也随之推出。“落实国家方案,科技部不光行动迅速,给出了具体政策‘套餐包’,还形成了有效衔接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服务基层单位落地执行,实实在在地为科研人员‘松绑助力’。”刘录祥说。

管好用好科研经费,对促进科技创新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时间回到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

也是在那一年,《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印发,提出坚持“放管服”结合,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2016年的科研经费改革,解决了经费管理过程中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大家一直担心的‘每年经费来得迟,收得早’的问题。”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副院长陈填烽说。

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2019年起,在批准资助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试点实行“包干制”,给予项目负责人更大的自由度;2021年,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进一步改革,从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等7个方面,提出25条“松绑+激励”措施。

2021年年底,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开展的一项针对全国科研人员的问卷调查显示,接近八成的科研人员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方面出台的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取得了良好成效。

2.科研人员“减负”:保障时间 莫让桎梏扰创新

预算编制对科研人员来说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甚至科研行业内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做完一个国家项目,你就能变成一位财务专家。”而各类与科研相关的填表申报、评审评比等琐碎事务,更是成为科技工作者颇为挠头的现实问题。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员持久的时间投入。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2018年12月,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印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7项行动(简称“减负行动1.0”),直指“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等突出症结。

2020年10月,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印发《关于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的通知》(简称“减负行动2.0”),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人员保障激励、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等方面暴露出的一些阻碍改革落地的桎梏,再次发力。

“‘减负行动2.0’的出台,进一步放权于项目负责人,是一场及时雨!”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物联网标准化研究所所长胡冶这样感慨。他认为,新政策充分放权于项目负责人,让科研人员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最近,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助理岗位招聘公告陆续发布,为科学家配上好助手,也为高校毕业生打开一扇窗。“科研助理能有效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满足高质量完成科研项目任务的需要,推进科研项目经费结构调整,解决高校科研人员‘有钱买米,没功夫做饭’等问题。”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说。

“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少一点科技人员参加,不会带来什么损失!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为科研人员减负。大会现场,掌声如潮,诉说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鸣和感动。

3.加大人才激励:完善制度 让科研人员安心探索

“在我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学生们的接触中,深刻地感受到,要让科研人员安心进行科学探索,稳定支持不仅仅指科研经费的稳定,也要能让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有稳定保障。”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的一番话,传递出青年科研人员的心声。

为进一步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保障支持力度,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启动的53个重点专项中,有80%设立了青年科学家项目,将支持230多个青年科学家团队举青春之力集智攻关。

202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张军民倍感振奋,他所在研究所育成的新品种白羽肉鸡和华西牛,均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这样的成绩得益于科技部对破“四唯”等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政策的出台。“对于专门做畜禽资源、牧草资源评价的科研人员来说,如果用论文指标评价,他们很难晋升。改革后的综合评价体系能让这些科研人员的成果得到认可,科研经费的持续支持也得到保障。”张军民说。

据统计,2020年2月以来,全国各省市共出台60余项涉及科技评价改革的文件,对破“四唯”特别是破除“唯论文”提出要求。瞄准科研人员普遍关注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科技评价不良导向正加快扭转。

改革行至今日,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我国国家创新能力综合世界排名已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12位。

减负放权,松绑激励,正如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所言:“我们改革的核心关键,始终是为科研人员搞科研、搞创新提供好的政策、环境、条件,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在中国开展科研工作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始终围绕科研人员遇到的困难和烦恼进行整体考虑,真正落在细微之处,真正让国家创新体系更加科学、更加完整、更加系统。”

光明日报2022-3-28

 

 

江苏省科协以更扎实有效的举措推进人才工作 文章下载

江苏省科协以更扎实有效的举措推进人才工作

江苏省科协深入学习中央、中国科协、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服务推动科技人才工作大发展,努力在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中抢抓机遇、抢占阵地,主动作为。

深刻领会人才会议精神,切实加强政治引领。省科协先后多次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会,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中央、中国科协、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党组书记孙春雷亲自领学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张玉卓、省委书记吴政隆的讲话,强调把发现用好人才、实现科技人才价值最大化作为科协组织的时代使命。制定出台《江苏省科协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科技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省科协人才工作的目标和重点任务,调整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完善人才工作会议制度、通报制度、督查制度等。加强对科技人才政治引领,持续开展青年科技人才“爱国·奋斗·奉献”精神教育培训,承办中国科协党校“领航计划”国情研修和省委人才办“高层次人才理想信念教育”专题培训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实施“科学家精神传播计划”,打造“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赵淳生院士获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建设4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合力打造江苏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举办“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等主题展,现场参观超2万人次,线上超12万人次。

强化战略梯队布局,助力科技人才成长成才。助力高层次人才发展,改建扩建院士之家,成立人才服务中心,开展战略科学家和在苏院士的日常联络服务工作。以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项为抓手,引导科技领军人才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近5年提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近40名,江苏35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2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6人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王泽山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资助青年科技人才近500人;打造江苏省青年科技奖品牌,评选表彰以“十大青年科技之星”为主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340多名。服务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发布省工程师学会团体标准《江苏省工程能力评价通用规范》,推动完善工程师职称评审认定机制,健全卓越工程师评价、培养、使用制度体系。推动开展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出台面向港澳或海外专业人士在省内准入类专业领域执业试点政策,推动其在长三角区域执业落地。加强与香港工程师学会等科技团体的交流合作,建立苏港澳专业领域的常态交流机制。

打造高能级集聚平台,服务人才强省建设。实施“科创江苏”行动。出台“科创江苏”三年专项行动计划,立项并实施3大类别69个项目,无锡、常州、徐州等3个市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聚力推进33个“卡脖子”攻关项目,建成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平台19个。举办江苏科技论坛、长三角科技论坛等活动,搭建政产学研用一体交流平台。建设“智汇江苏”平台。选聘170位科技智库专家,建设47家科技创新智库基地。以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为载体,建立了一支以院士和高端专家为支撑的核心研究团队。2021年上报《江苏省科技工作者建议》《江苏省科技智库专报》23篇,获得省领导批示26篇次。深化“海智江苏”计划。成立“江苏省海外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加强省级离岸基地试点建设,2021年共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团队172个,推动418个海外项目在省内孵化,建设第二批省级离岸基地10家,增聘海智特聘专家10位,为全省各地对接海外人才提供了精准服务。

江苏省科协2022-4-2

 

 

激发人才活力 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文章下载

激发人才活力 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创新资源具有创新区域高度集聚的规律,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技人才更是如此。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是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引领驱动力、人才引领发展与科技自立自强互为促进的重大举措。 建设全球人才高地,需要与我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紧密结合。

以人才引领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国家创新体系优化提升,引领带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近年来,党中央不断优化我国科技创新空间布局。随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建设布局的启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重点创新区域的不断优化,我国各具特色、协同发展的区域创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就是其中重笔。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率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带头作用,是党中央交给北京、上海和粤港澳的任务。近年来,三地积极发挥人才引领作用,努力打造人才国际竞争优势,以人才优势不断积蓄科技创新优势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优势。

北京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着力打造一支懂科技、敢创新、爱奋斗的创新发展战斗队。全国40%的“两院”院士和数以十万计的科学家、工程师云集北京,奋力攀登自主创新科技高峰;依托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用事业和平台吸引人、留住人、用好人,打造更加适合人才创新和发展的环境,吸引更多顶尖人才及团队创新创业;加快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致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上海则努力打造全球高峰人才的集聚地和成长地。一方面聚焦重点人才群体,通过多种措施加快引聚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相继出台了人才“20条”和“30条”,提出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多项新举措,扩大各类人才计划的资助面和资助力度,实施知识价值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推进用人制度改革,优化人才评价机制,降低人才参与创新的门槛,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和营造了激励创新创业的人才生态社会环境。上海科技人才国际竞争优势显著增强,有效集聚了全球优质创新资源、推进了高素质科技人力资源发展、构筑了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为上海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纵深推进,深圳先后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及“鹏城英才计划”等系列人才政策,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目前,全市全职院士61名,高层次人才1.9万余名,留学回国人员近17万名。《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提出,要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深圳正在通过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人才对外开放,努力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城市聚才新格局。

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的努力方向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人才高地,既要求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更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高地和辐射带动枢纽。

“十四五”时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全球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对标全球最高标准、最好水平,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在引领国家高质量发展方面还有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仍存在结构性短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前沿领军人才相对较少,青年基础研究人才支撑不足,重点领域技术创新人才紧缺;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人才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与全球科技创新领先地区相比尚存差距,有全球影响力的引才聚才城市品牌尚待加快形成。

“十四五”时期,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应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更开放的态度,准确定位各自科技人才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对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按照创新链部署人才链,优化服务链,配置全球优秀人才资源,优化人才创新生态,在全球人才高地和全球科技人才枢纽建设方面积极探索。

#01

创新策源

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创新高地

放眼全球,对标国际。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人才高地,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一流,服务国家战略,把人才发展作为战略先导,着力推进人才政策和制度创新,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集聚和配置全球范围内创新前沿、产业主导、具有影响力的优秀人才,搭建世界级事业发展增值平台,创设与全球城市建设定位相衔接、与人才自由流动相适应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人才制度和治理模式,建构和优化适宜居住、充满活力、和谐幸福的人才环境。

高峰引领,大力引才。疫情后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人才引聚面临着新的机遇挑战,引才方式、引才工具、引才靶向面临着新变化。适应新形势新变化,需要转变观念,积极打造全球人才集聚新高地。一方面要拓展引才渠道,延揽一流人才,抓紧机会大力集聚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海外青年人才,突破创新吸引集聚海内外人才的政策举措。另一方面要精准引才,充分适应数字化转型机遇,增强人才工作大数据技术应用,结合人才测评、人才画像、人才图谱等手段,明确重点引才目标和方向,实施精准引才。

重大工程,创新策源。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依托现有设施平台等延揽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强化北京怀柔、上海张江、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和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持续凝练攻关方向任务,继续推动国际大科学计划,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高水平创新平台、重大科学计划项目发现和培养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探索示范,改革试验。探索在重点区域开展人才政策试验示范,对标国内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特殊政策,在国内人才户籍、住房、专项、培养、激励,国外人才工作许可、签证、执业、税负补贴、服务等方面加大政策示范力度。综合政策实施反馈效果,探索扩大相关人才政策应用范围和政策力度。

#02

自立自强

培养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团队

聚焦战略,突出优势。结合三地自身实际,围绕提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显示度、影响力的角度出发,聚焦优势领域、核心区域,推进重点人才群体建设,形成竞争优势,围绕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点引进培养光子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计算科学与信息技术、类脑智能、能源科技、纳米科技等领域人才;围绕创新单元、研究机构与研发平台,重点聚焦物质、材料、生命科学、量子科学等领域人才;重点突出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人才。

做强品牌,优化资助。做强科技人才计划品牌,优化人才计划资助方式,完善各类计划相互衔接配套、覆盖不同发展阶段的梯次资助体系。适当扩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资助面和资助力度,推进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使更多潜心向学、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增强对发展潜力巨大的基础研究人才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发挥科学家团队,特别是其中青年科学家的积极性,加快形成国内外创新团队的协同网络,让青年人才有机会参与大项目、登上大平台、进入大团队、获得大发展。加强中央、部门、地方、机构、军民之间的沟通协调,强化创新平台建设、重大项目布局及创新资源配置的宏观统筹。

健全机制,赋权赋能。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强化知识价值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赋予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技术路线决策权、项目经费调剂权、创新团队组建权。创造条件、配套设施、打造平台,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从事科技创新工作开辟支持渠道,配置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事业发展平台,实施国际通行的工作体制,健全人才及其团队的社会保障。聚焦重点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和关键核心领域紧缺急需人才,加大培养力度,使人才开发与科技创新有效匹配,精准对接。

#03

引领驱动

营造人才发展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创新发展,尊重关怀。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在人才发展战略上创新突破,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真正重视,尊重关怀,人才战略理念上要有创新、人才政策制度上要有所探索、人才的实施举措上也要有所突破。真正做好战略的创新突破大文章,三地才能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新路,才能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以人为本,服务保障。坚持以人才政策的开放度、宽松度、灵活度,提升集聚培养全球人才的国际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着重优化人才服务,为科技人才集聚和发展营造良好平台环境。重视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和科学管理服务,面向创新全链条、人才发展全过程、科技创新全领域,注重人才政策协同、注重人才工作成效,注重人才服务优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便捷高效的沟通协调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高人才工作效率,简化办事流程,节省办事时间,切实增强人才满意度和获得感。

合作发展,协同推进。系统推进三地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充分调动三地所处区域全力,配置更多的创新要素资源,需要与周边城市形成更好的联动协同。要在整体性综合发展的框架下,综合考虑协同发展的人才战略目标和规划,完善区域协同的人才制度和机制,实施相对应的科技人才协同保障体系,实现区域内人才协同共赢的战略愿景。

搜狐网2021-8-26

 

 

恩施州着眼创新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纪实 文章下载

恩施州着眼创新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纪实

近日,记者走进恩施德源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部门,3名博士、10余名硕士为核心的研发团队,正按照生物制药5G管理模式和要求,进行新食品原料、食品营养强化剂、功能健康食品、美容护肤产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深度开发。

公司负责人储震介绍,目前,公司已获批或获得申请受理的相关发明专利30余项,备案恩施特色富硒功能食品企业标准超过60项,建立了富硒植物蛋白、植物硒肽等植物源高有机硒技术体系,开发了上百种富硒功能食品配方。

人才聚,事业兴。我州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作用,将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科技创新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2021年,我州高新技术企业数增幅居全省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增幅居全省第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增幅居全省第一;技术合同交易额完成率居全省第一;科技创新综合考核上升到全省第12位,摆脱了多年垫底的困境。

创新机制 为发展聚才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创新服务环境,想方设法引才,不拘一格用才,千方百计留才,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发展聚人才。

2021年,我州成立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实行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双组长制,先后出台关于加强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措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激励措施和行动方案,为科技人才施展才华创优环境、提供舞台。

创新科技特派员遴选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日前,州委组织部、州科技局、州人社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恩施州科技特派员管理暂行办法,首次明确科技特派员工作协调小组及成员单位职责,形成主管部门、责任部门和科技特派员派出单位协调联动工作机制。

2021年,我州一改过去自上而下的“派”为自下而上的“选”,首次采用“同台竞技、差额遴选”的办法,遴选出55名州级科技特派员。截至目前,全州共有各级科技特派员510名,服务于全州83个乡镇729个村,覆盖农业种植养殖、中药材、茶叶、畜牧、旅游等多个产业。

实施人才培育计划,为产业发展聚集人才。近年来,我州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先后出台人才引进培养“双十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20条”、硒谷英才计划“30条”和柔性引进“候鸟人才”等具体办法,人才政策环境不断优化。2020年,全州共培育10个州级重点创新团队。经过一年运行,经专家绩效考核,7个团队获评优秀等次,兑现奖励补助资金100万元。同时,认真组织企业和科技人才参加国家“三区”人才项目揭榜,共争取“三区”科技人才150名,获得资金支持300万元。

搭台引路 助人尽其才

毫无疑问,当下的恩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慕人才,也比任何时候更能成就人才。给人才打造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最好舞台,是全州科技部门始终不变的追求和愿景。

我州在全力推进恩施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的同时,认真谋划创建恩施硒都科创中心,推进湖北省硒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硒研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支持湖北民族大学创建硒科学与产业研究院,加快湖北恩施道地药材产业技术研究院、藤茶产业技术研究院、有机茶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截至目前,全州已拥有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校联合创新中心、46家州级校联合创新中心。2021年,全州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星创天地2家、州级星创天地8家。

大力培育创新主体,让才智有地可施。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54家,同比增长86.2%,全州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93家;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2021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65家,同比增长138.7%;2021年全州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约2.2亿元,较2020年增长20%。

2021年,州农科院、湖北民族大学参与的4个项目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湖北恒贸茶油有限公司入围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

为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州科技局积极组建恩施技术交易市场,完成资源站点和基层站点布局,“科惠恩施”网络服务系统正式运行,为科技人才与企业搭建了技术交流成果转化的平台。2021年,全州新增省级技术转移机构2家、技术经纪人14人;组织开展“专家企业行”科惠宣传月行动,50余名专家深入企业开展“三送”服务,促成产学研和成果转化项目10项;开展“联百校转千果”活动,现场签约1项,签约金额达200万元;组织高校院所入企产学研对接服务签约11项。

聚焦主题 为发展用才

今年,我州科技人才工作将紧扣“立足大生态、构建大交通、发展大旅游、打造大产业”发展思路,彰显“土、硒、茶、凉、绿”特色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全州科技创新工作。

“自今年1月发布征集恩施州‘揭榜制’科技项目技术需求以来,已征集技术需求30余条,我们将按程序发榜,然后组织同台竞技、公开揭榜。”3月1日,州科技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我州科技人才工作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其中,将重点开展四项科技人才工作:举办恩施州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揭榜挂帅”活动。广泛征集、公开发布科技需求,组织州内外高校院所、企业科技人才同台竞技,公开公平公正揭榜,通过科技项目吸引聚集人才。

举办2022年硒科技创新发展大会。结合“科技成果巡展”“联百校转千果惠万企”恩施专场、科惠行动月、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开展高端科技人才论坛活动,巡展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及产品,宣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开展重奖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活动。评选恩施州高新技术十强企业,对州内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才和科研成果给予重奖,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举办恩施州创新大赛。通过路演、专家现场打分等办法,评选高校院所、民间优秀发明创造创新案例、创新项目、创新团队,对具有商业前景的项目引进风投机构跟进培育。

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我州科技部门正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制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科技人才施展才华搭建舞台。在鄂西深山,创新已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科技创新破局之路正越走越宽。

恩施日报2022-4-6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