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与人防工程建设规划
01规划背景
呼和浩特市是省会城市、国家一类人防重点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现阶段城市面临着用地紧缺、交通拥堵的问题,中心城区的平面扩张已不能适应发展需求。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利用呼和浩特市地下空间能够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完善轨道服务网络、提升地下交通功能、增强防空防灾能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地上地下一张蓝图”,打造寒地地下空间示范城市。
02项目思路
项目难点主要在于呼和浩特市现状地下空间开发系统性较差,布局分散,缺乏连通与综合利用,人防工程建设不均衡、尚未全覆盖,且地下空间管理方面存在权责不清的问题。
项目秉承着“国际高度、国内领先、本地特色”的理念,横向上将地下空间、人防、地下空间与人防建设相结合三个规划同步编制;纵向上涵盖了前期专题研究,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管理办法制定,信息管理平台构建等多个层级,涵盖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全生命周期,实现了全过程指导。技术路线上包括五部分:
前期专题研究:在全面深入的驻场调研基础上,对地下空间资源现状、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公共空间与历史保护等10个地下空间开发相关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专题报告;
专项规划:确定发展策略,系统规划地下空间、人民防空、地下空间与人民防空建设相结合的整体结构与各系统设施,有序开发、协同管控;
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地下空间与人民防空示范区进行方案设计、提出管控指标;
管理办法编制:探索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与地下空间兼顾人民防空管理办法,在政策法规上为实施起到良好的指导和管理作用;
信息管理平台构建:结合现状地下空间工程建设情况与未来规划内容,建立地下空间规划管理平台。
03规划内容
1明确地下空间资源储备,开展专题研究夯实规划基础
对呼和浩特市地下空间进行全面详细的调研,明确现状利用水平与存在问题。通过对场地岩土、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分析,对地下空间地质条件适宜性进行评估,结合绿色低影响开发理念,从工程地质安全性、地上城市建设条件两个方面出发,将规划范围划分适宜建设区、有条件适宜建设区、不适宜建设区三类管控区。
为了使规划成果更具科学性,在编制专项规划前,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梳理总结,结合呼和浩特市需求与特色,对包括地下空间发展战略、地下交通、地下市政、轨道沿线站点与历史文化名城地下空间开发等十个专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专题研究报告。
2构建高质量、高效率、高标准、高品质的寒地示范城市
(1)因地制宜,打造寒地地下空间示范城市
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呼和浩特市城市布局结构,确定“轨道交通引领,构建系统网络;分类系统指引,强调平战结合;老城节点驱动,新城立体开发”的开发策略。
近期“现结构”,实现地下空间与轨道融合发展,搭建地下空间发展的主骨架。远期“成网络”,完善地下空间综合开发体系,构建地上地下复合型发展城市。形成“以轨道交通网络为骨架,两主、五副、九点”的地下空间平面布局与“分层利用、统筹开发”的竖向布局,各中心节点实现对城市地下空间全面、充分、高效的利用、形成城市地上、地下空间功能协调一体、开发机制健全完善、运行管理规范有序的良好局面。
根据呼和浩特市城市内部的公共服务、停车、避难、仓储需求与外部的区位、交通条件等影响因子确定地下空间开发需求,将全市划分为三类利用区域,各类区域地下空间的开发功能、规划要求、建议模式等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
(2)统筹地下空间各项系统,建设高水平立体城市
建设高质量的城市空间:利用TOD理念引导站点周边空间立体综合开发,促进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利用。
建设高效率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立体换乘的交通枢纽、快速便捷的地下车行系统、连片成网的地下步行系统、需求导向的地下停车系统。
建设高标准的城市保障体系:结合新建项目,将用地紧张地区、对城市空间有影响的雨水调蓄、污水处理、变电站等设施规划建设于地下;衔接综合管廊专项,鼓励与其他地下设施结建;设计与建设过程中注重地下空间防火、防水与防恐怖袭击的防护措施与设备。
综合管廊与与轨道线路区间并行、同步建设、非同步建设位置图
建设高品质的公共空间体系:综合考虑功能定位、服务范围及开发规模,划定市级与区级的城市地下公共服务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注重环境品质、提升综合业态;将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与风貌协调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活动分成三类开发控制区,提出开发导则,确保不影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对地下空间重点地区进行设计引导
对重点片区地下空间进行规划引导:空港新城规划建设一体化换乘中心、通过系统开发产生规模效益,形成品质优良、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地下商业网络体系;新华广场规划建设地下公共设施与地下通道将新华广场地下空间、新华广场轨道站与海亮广场轨道站相连接,打造地下连片成网的旧城商业中心,目前新华广场地下空间互联互通建设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进入施工阶段。
3规划现代人民防空体系加强地下空间平战结合利用
结合最新形势政策,构建呼和浩特市巩固可靠的现代人民防空五大体系与类型完备的综合防护设施体系,统筹人防工程战备、社会与经济效益,实现深度军民融合,对呼和浩特市各个防护分区进行人防体系建设引导。
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人防工程建设相结合规划,对每类地下空间战时如何与人防工程相结合进行了方案示意,确定了十三五时期的建设项目清单,引导人防工程落地,完善城市人防设施体系建设。
4以示范区为例,编制地下空间、人防控规进行精细化管控
在专项规划基础上,将呼和浩特东站核心区作为地下空间示范区、如意中心区作为人民防空示范区,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化管控指标,引导规划落地。
对呼和浩特东站核心区地下空间的平面、竖向进行规划布局,提出轨道接驳一体化策略,规划布局公服、市政、防灾等设施,强化公共空间利用,注重连通,提出开发时序与地下空间控制性指标与引导性指标。
结合如意中心区现状工程规模、布局与规划人口分布,科学测算人防设施需求量,确定人防建设指标,与防灾规划充分结合,合理布局五大类工程,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人防相关内容。
5编制地下空间管理办法,完善地下空间法律体系
响应国家完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立法体系建设的要求,综合整理国内20个省份34个城市的地下空间综合法规,构建法规、规划、管理三位一体的政策与标准体系,编制了《呼和浩特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与《呼和浩特市地下空间兼顾人民防空要求实施管理办法》两个管理办法,有效保障地下空间规划实施建设。
04项目创新
1采用GIS等相关技术,为呼和浩特市构建地下空间规划管理平台
采用ArcGIS Engine、MS、NET框架、Dev Express界面库等技术,建设呼和浩特市地下空间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具备地图浏览、切换、二三维一体化、属性查询与成果输出功能。将地下空间与人民防空建设的现状调研数据与规划布局的重要地下空间设施进行信息系统入库,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地上地下一张蓝图”,有利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数据的查询、分析、管理。目前已协助呼和浩特市人防办构建了人防工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优化了人防工程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2多规合一、充分衔接相关规划,地下空间与人防规划同步编制
多规合一编制规划,顺应呼和浩特市城市发展与规划体系改革,与国土空间规划、各项上位规划、相关规划同步编制,不断优化调整地下空间、人防规划结构与内容,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编制。并将地下空间专项规划与人民防空工程建设规划同步编制、充分衔接、相互协同,保障了地下空间项目与人民防空工程的实施落地与同步建设,避免了先建后补、布局不均的局面。
3完成专项规划基础上,探索实施与管理内容
在完成呼和浩特市地下空间与人防工程专项规划、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基础上,根据“急用先立”的原则,编制管理办法,填补空白,目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管理办法》(草案)、《地下空间兼顾人防管理办法》(草案)与立项报告书已提交人防办审核。发挥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响应国家地下空间十三五推进城市地下空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探索建设地下空间规划管理平台,提高了规划的可操作性,实现“多规合一、地上地下一张蓝图”。
4规划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全生命周期进行规划引导
规划体系完整全面,涵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全生命周期,从现状调研、专题研究、规划编制、管理办法的研究和信息系统建设,涵盖投融资管理、用地管理、规划管理、建设管理、产权管理、使用管理和信息管理,全过程指导呼市地下空间相关工作。全套成果包括3套专项规划、2个重点地区示范控规、10个专题研究、2个管理办法与1套地下空间规划管理平台。
专家点评
项目类型创新,很好的综合解决城市问题,规划协同综合施策,因地制宜,规划落地性强。
专家点评
规划研究内容非常全面,对呼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开发利用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平台全部覆盖,对呼市的具体工作指导意义重大,并于控详规进行了有效对接。
网易 202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