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新路径方法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驶入快车道
众志成城再登高,扬优成势拓新局。
近年来,上海民防审时度势,抓住民防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窗口期,创新思路,在全市民防系统内陆续开展“大调研年”、“制度建设年”、“训练演练年”、“基层基础年”,弘扬“对党忠诚、勇于担当;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心怀大局、知责有为;无私奉献、强盾固防”新时代上海民防精神,营造“讲政治、爱民防、精业务、干成事”的浓厚氛围,取长补短促提升,比学赶超争先进,一时蔚然成风。各机关处室、直属事业单位、各区民防办围绕市民防办年度中心工作聚焦关键点,补强薄弱点,突破空白点,用好支撑点,系统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现代民防治理体系建设。
近日,上海市民防办组织召开了2022年区民防特色亮点工作交流会。与去年相比,今年各区民防工作亮点和特色做法各有千秋,有“国家人防改革试验区”新一轮改革推进、市区两级人民防空方案协同编修,也有人防宣教“六进”品牌整体创建、人防训练演练系列开展,更有“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民防工程公益化使用、全市应急避难场所持续建设......成绩喜人。
为进一步推动全市民防工作优化升级,助推各区民防工作高质量发展,高起点谋划明年民防工作思路,近期将陆续展示各区民防领域改革创新举措、成效成果。欢迎关注!
建好管好用好应急避难场所是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具体实践,是构筑超大城市现代应急管理体系、人民防空体系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城市功能韧性、过程韧性、系统韧性的重要一环。2022年,各区民防办践行“融合式建设、标准化嵌入、功能性叠加、多灾种防护”理念,扎实推进“十四五”及中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任务落地,部分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有效提升了上海超大城市基层民防治理和综合防护能力。
浦东新区
特色亮点:
浦东新区在“十四五”期间应急避难场所目标任务:836.46万平方米,人均达到1.5平方米。通过两年的建设,现有直接认定应急避难场所1079万平方米(含临港55.6万平方米)、计906处;其中等级避难场所682.2万平方米,计252处;社区应急避难场所397万平方米,计654处。融入新建等级应急避难场所70万平方米(含临港36万平方米),计79处。
目前,浦东新区总计有应急避难场所1149万平方米,985处。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完成率137%,人均达到2.0平方米。
主要做法:
高度重视,快速部署。
浦东新区应急避难场所量大面广点多,市民防办高度重视,区民防办成立推进领导小组,向区政府上报专报,形成推进细化实施方案,召开区动员部署会,向相关委办局及各街镇明确推进目标、明确职责、明确任务、明确要求,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
关口前置,应建尽建。
区发改委对新建、改建的学校、公园、绿地、体育场馆等财力投资项目设置准入关口,在立项、工可等方面主动推送行政协助,征求民防部门意见。我们按照“应建尽建”的原则,从严把关,做到应批尽批。
统筹协调 凝聚合力。
区民防办、区应急管理局与临港新片区做到深度衔接、经验共享、数据融合,联动发力;区教育局、财政局等单位态度积极,跨前服务,主动履职,有力支撑,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推进领导小组及时评估审核,形成认定意见。
全力推进,力争超前。
制定《浦东新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采用调查摸底、统计核实、现场勘测、技术评估、等级认定方式,推进评估认定工作。
下一步计划:
一是加快评估进度。今年避难场所面积评估认定工作繁重,又受疫情影响,困难迭加。必须做到档案齐全、统计全面、管理对接、上报及时,必须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任务。
二是加快推进制表挂牌工作。按规范标准要求,积极与应急局等委办局沟通协调,完善相关资料,做到一表一图一册。
三是加快推进职责厘清。与区应急局共同拟定《浦东新区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区相关委办局在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认定、管理维护、启用等工作的职责界面。目前正在征求相关委办局意见,待市民防办批准后,由区政府发文实施。
崇明区
特色亮点:
针对“十四五”时期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实际,崇明民防迎难而上、凝聚合力,全力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落实落地。
今年采取直接设置方式建成等级应急避难场所8.97万平方米,建成社区应急避难场所22.7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崇明区已建成等级应急避难场所16个,有效避难面积25.09万平方米;社区应急避难场所79个,有效避难面积45.56万平方米。
主要做法:
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在“建”上下功夫
一是规划引领,统揽全局。编制崇明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总体规划、五年实施方案和分年度计划,由区政府批复通过,成为推进本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均衡分布的崇明三岛防灾减灾综合体系。
二是加强领导,凝聚合力。联合相关部门成立崇明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和指挥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建立统一部署,上下联动的体制机制。目前已经形成民防办负责建设等级应急避难场所,各乡镇分别负责建设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模式,使本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步伐更加有序、顺畅。
三是细化调研,摸清底数。全面排摸,做到底数清。秉持因地制宜、立足实际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直接设置、配建设置、融入新建”的方式,以便在不影响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嵌入或叠加防灾减灾设施,建成功能完备、兼顾多灾种防护的应急避难场所。
明确责任,建章立制,在“管”上勤思考
一是各司其职,明确责任。按照条块结合、属地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单位为权属单位,指定一位场所管理员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日常维护管理工作。对于执行不力的情况予以追究责任。
二是建立制度,强化巡查。今年区办实地检查应急避难场所10余次。每季度联合相关单位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巡检,填写《应急避难场所检查手册》,全面推进场所规范化管理。
三是广泛宣传,提高认知。利用5.12防灾减灾日,联合相关部门开展防灾减灾系列宣传活动。根据市民防办要求,将已建应急避难场所的名称、位置、面积、经纬度等基础信息纳入到民防地图。
完善预案,组织演习,在“用”上做文章
一是完善启用预案。指导各乡镇编制应急避难场所启用预案,理清各有关单位的职责,设定场所启用和关闭的条件,明确紧急疏散时的注意事项,确保场所启用时群众听从指挥、有条不紊。
二是组织培训演习。各乡镇建立了防灾减灾救援队,通过理论培训和实操演习,强化救援队对于应急设施和疏散流程的了解认知。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启用实战演练,各救援队伍反应迅速、业务精熟,锻炼了队伍、磨合了机制,达到了预期演练效果。
今年,在台风“梅花”来临之际,长兴平安小学开设应急避难场所转移重点区域人员700余人,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三是落实储备物资。严格按照应急避难场所的等级和可容纳避难人口数量设定基本生活物资、基本医疗物资、疏散安置用具等物资的储备量,与应急局、民政局等单位协调好物资供应商,畅通供货渠道,以便灾害来临时能及时保供。
下一步计划:
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结合实际、深挖潜力、凝聚合力,扎实推进“十四五”及中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任务落地,不断提高基层民防治理和综合防护能力。力争到2025年底,基本实现应急避难场所主要城区覆盖;到2035年底,全面实现应急避难场所区域全覆盖,切实满足全区人民群众的灾时避难需求。
闵行区
特色亮点:
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应急避避难场所53处,有效避难面积82.6万平方米,完成全年任务的107%,等级避难场所比例59.7%,避难场所设置在持续推进中。
主要做法:
规划对接。会同区应急局组织召开5次推进会议,研究并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实施方案》,将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管理的投入作为完善城市功能配套设施重要组成内容,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严格考核。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列入区应急办2022年度应急管理和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考核体系,建立工作简报机制,及时通报应急避难场所推进情况。
督导检查。组织召开14个街镇应急避难场所现场认定会,对标识标牌设置、应急供水供电、应急医疗救护等开展督导检查。
上海市民防办20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