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体育工作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市**区文广旅体局

题目:不断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资料提供时间:2021-12-10

目录

更多

宿迁市体育局:公共体育惠及民生 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文章下载

宿迁市体育局:公共体育惠及民生 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宿迁体育紧紧围绕国际时尚体育城市建设目标,全面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时尚体育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9日上午,在宿迁市委宣传部、宿迁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开展的“辉煌十三五·奋进新宿迁”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宿迁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钱辉介绍了宿迁市体育事业发展情况。

“十三五”期间,宿迁举办全民健身系列活动1400余次。宿迁市体育局供图

  钱辉说,宿迁的全民健身环境更加优质,已完成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提档升级工程和乡镇体育公园、笼式足球场、农民体育健身场地提升工程,实现各区行政村体育健身器材全覆盖。利用体育公共服务设施,以全民健身需求为目的,实施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9个体育馆、4个游泳馆、5个体育场、40余个体育公园等公共类体育设施,利用节假日开展全市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全市30多家经营性收费的公共体育场所实行低收费开放。

宿迁连续多年举办国际生态四项赛。宿迁市体育局供图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宿迁举办全民健身系列活动1400余次,其中市本级400余次。连续多年举办国际生态四项赛、国际壁球公开赛、全国城市定向赛、全国跳绳比赛、江苏省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大赛等群众体育赛事。

  宿迁坚持举办元旦万人长跑、5·8绿色骑游、“6·10长江经济带”体育大联动、8·8全国全民健身日活动、10·8全市“敬老月”老年人体育活动等系列活动,组织江苏省第十九届运动会,第七、八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选拔赛。开展以体育社团为主体,春季“户外运动节”、夏季“青少年体育七彩夏日”、秋季“社区公益行”、冬季“走进美丽乡村”为主题的四大全民健身活动,累计40余次,参与群众超十万人次。

宿迁体育设施齐全。宿迁市体育局供图

  “十三五”以来,宿迁围绕全民健身需求,搭建平台,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相继成立市太极拳协会、市钓鱼运动协会等9家协会,市级新增会员达9000余人。全市所有乡镇体育组织均在民政部门登记或备案,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宿迁也取得长足进步。一是体育行政改革不断深化,按照“三集中三到位”要求,所有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进驻政务服务事项管理平台;二是公共体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19年全市共有体育场地面积1492.65万平方米,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3.02平方米;三是体育产业政策加快落实,突出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引领,落实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发挥体育产业引导资金作用,优化市场环境。

中新网江苏 2020-12-9

 

 

新发展格局下的体育产业如何发展? 文章下载

新发展格局下的体育产业如何发展?

近期,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城市马拉松热潮回归。据统计,仅4月10日、11日和4月17日、18日两个周末,全国已举办了40多场马拉松赛事。随着各项体育活动的热度快速攀升,下一阶段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引发广泛讨论。在此背景下,人民网研究院近日召开“新发展格局下的体育产业发展趋势”研讨会,围绕疫情背景下体育需求的新变化、体育消费的新特征和城市如何更好发展体育产业等话题展开讨论。

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三级职员王军;人民日报体育部主任薛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亚洲休闲产业促进会会长王琪延;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研究院院长唐维红;新华社高级记者,首都媒体跑团创始人、领队汪涌;安踏集团副总裁李玲;中迹体育董事长张思杰;众辉致跑总经理李璐;中奥路跑(北京)体育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婧楠;凯乐石集团品牌运营副总裁程蔚;人民网文体健康采访部副主任张帆、社交媒体部副主任郑紫豪;人民网资深记者,“丁丁runner”陈远丁等参加研讨会。研讨会由人民网研究院副院长、舆论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刘志华主持。

体育产业整体发展势头强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 0 3 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体育强国,扩大体育消费,发展健身休闲、户外运动等体育产业;发展服务消费,推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消费提质扩容,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体育市场主体不断增加,体育健身和体育消费潜力加快释放,体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2018年末,体育产业法人单位23.8万个,从业人员443.9万人,占全部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1%和1.2%。体育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突破3万亿元,达到31498.2亿元,占全部二、三产业比重为0.3%。体育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23460.4亿元,占全部二、三产业企业比重为0.8%。体育行政事业及民间非营利组织法人单位支出(费用)合计2002.3亿元,占全部二、三产业行政事业及民间非营利组织比重为0.9%。

今年1-2月份,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5.6%,增速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7.8个百分点;一季度,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0.4%,两年平均增长4.8%。从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单位各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速均超过10%。其中,体育娱乐用品等8类商品零售额基本恢复至疫情前增长水平,两年平均增速超过10%。从月度数据看,3月份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9.9%,两年平均增长6.9%,增速比1-2月份加快3.1个百分点。

王裕雄表示,中国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增长速度非常快。从2016年到2019年,中国体育产业的实际增速超过了16%。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未来体育产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

王琪延认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总体面临八大趋势,即体育运作模式由政府行为走向市场化;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科技等融合化;体育产品从价格优势走向品牌优势;体育运动由精英体育走向大众体育;体育发展战略由着眼于国内走向国际化;体育产业进一步标准化;体育环境生态化与体育产品的分时化、网络化。

体育消费关键词:年轻人、女性、场景化

李玲表示,Z世代,即85后、90后、95后这一批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已经成为体育产业发展非常重要的消费力量。目前这部分人群总数约2.6亿,这2.6亿人每年的消费增速超过28%,很多零售渠道已经在关注这一趋势。体育产业的发展一定要关注年轻人。

陈远丁提出,女性开始引领体育消费习惯和消费趋势。例如,阿里体育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在滑雪、潜水、跳伞等极限运动商品的预订上,女性玩家占比均超六成,订单量是男性的近2倍。在天猫国际上,女性银发族购买运动户外类用品的金额过去半年同比增长41%。过去一年,天猫上女性购买拳击手套的人数翻了一倍。另外,相比去年同期,“增肌”必备的蛋白粉消费增速女性是男性2倍。其中95后和00后女性是“增肌”消费的主要力量。

程蔚认为,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几乎重新定义了大众消费市场和消费习惯。通过终端店铺的反馈可以发现,用户的消费习惯越来越理性化,消费的目标越来越清晰。顾客购买专业户外品牌产品和专业户外服装,都与运动场景的连接更加紧密。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消费的需求和驱动力越来越明显。

科技与数字化助力体育商业模式重塑

唐维红提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人民群众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体育锻炼需求日益增加,极大地撬动了体育产业的内在动力和外在需求。在疫情防控过程中,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工作生活、体育娱乐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后疫情时代,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也会为赛事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撑和可能。一些马拉松赛事应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跑者检录,通过随身设备实时监测跑者的身体状况……她认为,随着新技术的研发,包括马拉松在内的体育产业还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李玲表示,当前“好看+科技”的产品更加好卖。体育产业的一大趋势就是无论本国品牌还是国际品牌,都在运动科技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精力。以安踏为例,每年科技研发的投入占整体销售成本5%-6%。可持续发展在体育行业也成为一种新力量,例如安踏对鞋底研发所使用的材料都是可再生材料。同时,数字化转型和变革的趋势不可忽视,包括商品售卖渠道数字化、与消费者沟通数字化和供应链数字化等等。无论是体育赛事的举办,还是体育行业最前沿的变化,都离不开数字化转型。

王裕雄也提出,要特别关注科技对体育产业、商业模式的塑造,比如大数据可以为产品营销和消费者沟通提供很大便利,也能够重塑体育产业的商业模式,增加新的盈利模式,对体育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城市体育产业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唐维红提出,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树立城市品牌,增强城市竞争力。不过城市只打造“知名度”还不够,也要提升“亲近度”,让民众不仅知道它,更要有走进它的愿望和途径,与城市亲密接触,同城市建立“强关系”;而举办马拉松等大众参与的体育赛事就是增强城市“亲近度”的重要抓手和平台,让众多民众在参赛、消费的同时,也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跑一场马爱上一座城。

专家提示,未来的城市体育产业必须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应重视几个关键问题。薛原提出,城市发展体育产业要注重软硬件的结合,在打造硬件的同时,要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更多关注当地老百姓的需求。如现在各地都竞相建设奥林匹克中心、大型场馆,但就近就便服务群众的小型多样、因地制宜的场地建设仍然存在短板和软肋。他强调,发展体育产业要把握好内与外的关系,以马拉松为例,不少地方政府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初衷是宣传自身,作为地方的名片向外推介。但眼光也要向内看,体育产业本质上是民生事业,是幸福工程,归根到底还是要服务当地的群众。

同时,城市发展体育产业应注意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赛事活动,注重赛事丰富性,做好与日常大众体育活动的结合。李璐以众辉致跑举办的“越山向海人车接力赛”为例指出,选择赛事城市其实是在着重和城市探讨赛事能为城市做什么,也就是城市的诉求究竟是什么。众辉致跑的赛事是超长距离,融合了户外、露营、派对的形式,因此选择城市会更关注旅游产业和户外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应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发展。马婧楠以马拉松赛事为例提出,城市应进一步增加赛事的丰富性,下一阶段应发展覆盖各个区县的、各种距离的、各种性质的赛事,以服务更多群众。一座体育之城不仅仅是举办大型赛事多的城市,更多的还应该体现在市民参与体育运动多、市民的健康状态好。只有丰富的赛事才能进一步降低运动的门槛,让更多还没有开始运动的人参与进来,而不是只有半马和马拉松这样的比赛能够选择。作为体育公司首先要从服务参赛者出发,进而服务城市的跑者,服务城市的居民,这是一个体育公司的责任所在。

同时,专家表示,发展体育产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键要培养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特别是青少年体质和习惯的培养是整个体育事业发展最根本的东西。张思杰提出,学校要培养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让青少年爱上体育,养成陪伴一生的运动习惯,最终走向全民健身。他还建议,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要加强IP建设。讲起体育IP,人们想到的可能是美国四大联盟、环法自行车赛,而中国自身的内容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一个品牌建设没有三五年、十年是起不来的,如果有政策支持,扬长避短,深挖资源,就能够形成吸引全世界来参加的体育IP,这是体育人应该去追求的。

汪涌认为,融合营销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他举例说,河北正定滹沱河附近已经打造成类似于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地方,集生态、健身、休闲功能为一体。未来体育产业要和这些产业融合,带着项目、带着服务、带着装备融入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体育公园里去。未来生态公园复合体是城市的标配,也是小镇的标配,居住区的标配,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面临无限可能。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进一步强化对体育产业发展规律的认知,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以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未来体育产业必将奔跑在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

人民网 2021-5-5

 

 

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做强我国体育产业 文章下载

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做强我国体育产业

当下,面对北京冬奥会带来的机遇,以及全球经济下滑、国际形势变化等带来的挑战,中国体育产业链上的不同利益主体需协同做好价值创新,在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助力下,发展壮大体育产业,拉动经济发展。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院长肖淑红教授在《国家治理》周刊撰文,对如何在新发展阶段挖掘体育市场价值,推动我国体育产业融合多维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

更多内容,请点击封面购买本期杂志

新时期体育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及根本逻辑

当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各大产业面临重重挑战。2021年2月开幕的世界体育周相关数据表明:由于体育经济的独特性,导致其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比其他经济领域更大,衰退更加严重。与此同时,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亟待培育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新动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一国家战略背景下,企业传统一体化模式相对封闭、对外部市场及竞争态势变化反应迟缓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构建新型产业链整合模式、获得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寻求体育经济发展新的竞争优势,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势在必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作出指示,特别强调:“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办过之后就成了‘寂静的山林’。要积极谋划冬奥场馆赛后利用,将举办重大赛事同服务全民健身结合起来,带动首钢、延庆、张家口等重点区域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体育产业如何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我们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产业实践、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以终为始,来分析发展的根本逻辑,显然,无论是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双循环”,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如何贯彻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以“冬奥+”推动北京、京津冀高质量发展,还是如何促进冰雪运动发展,如何以冬奥为契机推动文体旅产业繁荣发展,以及前沿科技如何赋能北京冬奥、如何引领更好的未来发展,以上问题,其核心都是如何构建体育产业生态系统、实现价值创新的问题。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企业家是其代理人。面对北京冬奥会带来的机遇,以及全球经济下滑、国际形势变化等带来的挑战,中国体育产业链上的不同利益主体需协同做好价值创新,在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助力下,方能发展壮大体育产业,拉动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如果从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开始算起,至今已是第8个年头。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倾向需要重视,即重物化管理、轻价值管理。从竞赛表演业到健身休闲业,再到体育用品行业,贯穿全体育产业链来看,事情虽然做了,但价值挖掘不够。例如,大型赛事运营,从赛事的整体运营方案到工作流程的每一个细节,价值创新不足;一些体育产业园区规划、体育小镇规划及产品设计,也都存在重物化管理、轻价值管理现象,导致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在体育产业的价值核心——体育赛事版权运营方面,赛事内容的设计(即产品研发部分)、赛事执行和营销推广,价值挖掘均有待深入。

通过对数十家体育企业近7年时间的跟踪调查发现,目前体育市场仍没有解决好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没有面向细分的顾客群研发产品;第二,资源的价值深度挖掘不够,主线不突出;第三,产品研发未能与体育文化等相关领域充分深度融合,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第四,同质化现象严重,创新能力不足。以上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解决,就无法实现各类体育产业规划中的目标。

首先,领军体育企业有待培育。自《意见》发布以来,市场中的大批企业兴起,但是目前,第一批所谓的领军企业80%已经开始转产、资产重组或是被淘汰出局,他们都或多或少体现出其自身竞争力缺乏、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其次,产业低端化有待突破。无论是竞赛表演业还是娱乐健身业,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在赛事产品的研发、健身俱乐部的商业模式等方面仍存在重复投资低端产品,以及低端领域恶性竞争等问题。

最后,体育产业政策有待完善。目前,政府出台了很多改善市场环境的政策,但还存在一些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堵点和难点等问题的针对性指导性政策(如体育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制度的构建、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持性金融政策等),有待深入研究。

体育产业市场主体,亟需从重产量转向重价值、从实物型管理转向价值型管理,这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竞争战略,其中价值创新成为新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回归商业本质,以不变应万变,实施价值创新战略

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凸显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共存特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已成为中国打造升维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无论环境如何变,市场的逻辑永远没变,为顾客创造价值,价值创新的核心内容从未改变。竞争优势归根结底产生于企业为客户所能创造的价值,体育企业应以不变应万变,回归商业本质,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价值创新。

价值创新是围绕功能与其所需要的费用存在的关系展开的,价值等于功能与成本的比值,围绕着这个特定关系,从一切有关方面,创造性地寻求提高价值的方法和途径。价值创新有两个根本途径:一是你的产品,提供和别人一样的功能,但是成本要比别人低;二是提供和别人不一样的功能,进行以功能为先导的价值创新,即走差异化的道路,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体育产业界要进行价值创新,就需要学会用科学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整合资源、提升价值。围绕着竞赛表演业,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赛事版权和媒体分发、体育旅游、体育地产、授权产品经营、运动员经纪、体育培训、票务、体育装备制造等关联和衍生产业,均在体育生态系统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共同构成体育产业生态链的价值全部。体育产业的价值创新涉及体育领域的方方面面,而目的就在于让所有市场主体要站在一个理论平台上重新审视所有的投入,围绕这个基本逻辑提升资源价值。

把握未来,做强我国体育产业

加速推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重视数字体育经济发展趋势,促进体育经济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为体育企业选择价值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教育和科研机构等的服务协调作用,为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从中微观层面来看,需要考虑如何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产业链节点企业的科研、营销、采购、制造、财务、人力等各业务流程进行协同管控,为产业价值链增创价值。将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集成在一起,探讨应用,构建新的数字体育经济、创新出有更高价值的商业模式,重组或创新生产关系。面对数字体育经济时代的到来,要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抓住互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发展应用的关键机遇期,为我国体育产业实现弯道超车、领先世界奠定基础。

稳步提升体育市场化治理水平。充分考虑当前国际国内背景下的环境特征,强调系统的环境适应性及相互关联性,制定好国家体育产业生态系统顶层设计方案。对于政府来说,要高度重视通过政策及制度创新促进市场更好运转,扶持产业发展,刺激需求方的发展,制定出能让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创新性政策。充分发挥指导保障作用,出台相应政策,做好市场的政策引导,激发体育市场活力;引导体育企业树立价值创新意识,促进企业加快供应链创新,增强及寻求新竞争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整合资源、提升竞争力;借助冬奥会契机,支持冰雪经济等相关重点产业发展,对冰雪产业的功能定位、人才储备、业态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系统综合规划,实现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持续健康发展;高效配置社会资源,提升体育市场监管能力和水平。

创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体育产业涵盖了不同业态中的体育精神产品、物质产品及体育服务,体育产业供应链应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协同,创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以供应链为切入点,强化与创新产品的竞争优势。对于社会与市场环境中的突发事件,企业经营者应具备应急处置能力,为此,企业应结合新兴的信息技术,进行战略层面的经营管理模式升级。与设备商、器材商、供应商等各个利益主体共同创造价值,创造国际市场,共享价值,共同打造价值链;聚焦难以替代的产品与服务,培育核心竞争力,打造具有共同战略目标、积极响应顾客需求的动态供应链生态体系,将供应链各节点整合成为巨大的虚拟组织。

注重相关新型人才培养。大数据已成为引领跨境体育产业、做大做强体育产业的关键技术。在大数据时代,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基于体育产业大数据共享的发展理念,依托大数据对市场的精细化和个性化服务,旨在构建产业融合的体育产业链,构建体育产业大数据平台,从而打通线上体育消费和线下体育体验,因此,相关数字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和部门,跟进各种信息,实施动态管理。每个市场主体审视自己的风险管理系统,细分风险分类以及不同的应对措施。认真分析影响成本、业绩与增长的因素,优化供应链。重视数字化技术应用及国际化运营经验的学习,提升抗风险能力。围绕北京冬奥会赛事和后奥运时期的冰雪产业发展,参考相关理论和国际经验,研究冬奥经济及体育经济融入“双循环”的最优路径;研判后冬奥时期财政、金融和债务风险点,形成及时预警和对策方案。

深度挖掘资源价值,精细化企业运营,实现价值创新。围绕体育资源的种种业态关联,精准定位,深耕细作,这是做大做强我国体育产业的重点。充分激活我国巨大的体育爱好者人口红利,在大量顶级赛事版权属于国际体育组织或国外体育机构的情况下,做好关联和衍生产业的价值创新,从而实现对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超越,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竞争力。

国家治理2021-4-8

 

 

体育产业发展融合提速 文章下载

体育产业发展融合提速

导言:回顾“十三五”时期体育产业发展历程,可谓硕果累累。云南省积极优化体育产业布局和结构,做大全民健身,做强高原基地,打造特色少数民族体育,积极开发健身休闲等新产品新业态,全省体育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回顾“十三五”时期体育产业发展历程,可谓硕果累累。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引导下,云南省积极优化体育产业布局和结构,做大全民健身,做强高原基地,打造特色少数民族体育,积极开发健身休闲等新产品新业态,全省体育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逐步形成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群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始终贯彻落实优惠税费、优化体育产业用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政策,实施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专项行动,推进“百万公里健身步道工程”和“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加大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力度,扩大体育基础设施和服务产品项目的覆盖面。据统计,“十三五”期间,云南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高原体育基地、体育设施建设、健身服务、体育旅游等领域,共投入资金约1.46亿元。

云南省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拓展冰雪竞赛表演,发展冰雪产业。2019年6月,云南省体育局与启迪冰雪文旅(北京)体育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示范性冰雪场馆项目。目前省内规模最大的气膜式室内冰上运动场馆——腾冲启迪冰上运动中心已投入运营。

“十三五”期间,云南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群初步形成,昆明形成以海埂基地为核心的呈贡、松茂、北教场、体工大队基地群;泸西足球训练基地以足球训练比赛为主的作用已逐步显现;曲靖打造的以会泽水上基地、市文化体育公园为主要内容的基地建设已投入使用,全省范围内的体育基地群可为足球、击剑、游泳、攀岩、高尔夫等24个项目提供训练场地。

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和布局

云南省以“一圈三带”体育产业发展格局为引领,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地管理、体育培训、用品制造、用品销售、彩票服务等业态为主要支撑,以体育旅游、体育会展等新业态为重要补充的产业体系。积极开展“云南省体育产业智库建设项目”课题研究,形成《云南省健身休闲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研究报告等成果。

重点推进体旅融合发展,积极开展体育旅游资源调查和精品项目申报工作,每年组织征集、推荐产业深度融合的体育旅游景区,凸显体育文化特色的体育旅游线路,体现高原特色的名族、民间、民宿体育旅游赛事,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及推广性的体育旅游目的地。

此外,云南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引领成效显著。腾冲市、曲靖市麒麟区被命名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保山市永子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安宁温泉半岛红土网球休闲项目、紫溪户外-摩尔农庄体育活动营地被认定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培育了昆明市安宁市温泉国际网球小镇、红河州弥勒市可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昆明嘉丽泽高原体育运动小镇、保山永子围棋小镇、腾冲启迪冰雪双创小镇等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或体育特色小镇;昆明市列入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名单。

整合资源创新思维带动“体育+”

云南省以知名体育旅游品牌赛事带动地方旅游产业发展,通过与省文旅厅的联动合作,筛选出11个体育旅游赛事活动列入2019年全省“旅游革命”九大工程实施方案文件。“十三五”期间,全省共有63个项目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中国远征军之路、怒江大峡谷漂流、昆明十峰体育旅游登山线路获评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线路,梅里100极限耐力赛获评中国体育旅游十佳赛事,香格里拉、腾冲获评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目的地。梅里雪山被评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七彩云南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节被评为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

充分利用全国性博览会交流合作平台,推介我省优质体育产业项目、体育旅游资源,全面展示云南体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云南省还开发云南省体育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以“互联网+体育”方式整合体育旅游产品,助推体育旅游、健身指导、赛事参与等综合服务水平提升。2019年8月,云南省体育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正式运行,“云南体育旅游”微信公众号开通。截至2020年末,信息平台共发布全省体育旅游信息图文视频846条,文章阅读量累计达到42万人次。

体育彩票工作成为全国亮点

五年来,云南省一直关注体育产业领域资金收支、采购管理、资产管理、产品业务、执纪监督问责等多项问题,建立全方位责任彩票沟通机制,定时发布体育彩票责任报告,主动展示公益成果。目前,云南体彩已获得国家体育总局彩票中心责任彩票三级认证,体育彩票销售额稳居西部前茅、全国前十。2016—2020年,累计销售418.65亿元,筹集公益金114.01亿元,为全省社会事业发展,服务脱贫攻坚大局作出重要贡献。

目前,云南省体彩产业已从依托新产品上市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加强已有产品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式发展,形成了乐透、竞猜、即开协同发展的产品格局,助推实体销售渠道规模进一步扩大,销售网点提档升级,同时,强化了以公益公信为核心的品牌内涵。

云南体育产业在“十三五”时期迈出了令人可喜的步伐,为云南体育的发展注入强心剂。未来将进一步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加速培育体育产业市场主体,助力云南体育提升实力,为体育强省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生态体育2021-2-28

 

 

数字化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新增长点 文章下载

数字化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新增长点

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服务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江小涓在《中国体育报》撰文指出:“十四五”时期,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各种智能设备制造等技术和产业支撑下,在我国市场规模超大、制造业基础雄厚等优势的支持下,体育数字化将沿着“数字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数字技术”这两条路径快速发展全面发力,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数字化促进体育消费市场潜在优势加速实现。数字化已经广泛深入渗透社会各个方面,数字形态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体育消费形态。我国扩大数字体育消费有突出优势。一方面,我们有全球领先的网络应用技术,有极具活力的数字企业和平台,支撑多种形态的数字体育;另一方面,我国具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线上消费市场,我国移动互联网联接人数超过11亿,人均每日线上时间超过6小时,线上市场总规模巨大,能够支撑的数字体育市场规模超过任何一个国家,因此,数字化创新与服务,将在我国体育消费中发挥主导作用。

数字化借力先进技术赋能体育产业加快发展。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在体育全域广泛应用。例如,在健身产业中,数字感应技术可以实时感知人体运动的生物学信息,在大量数据基础上深入了解人体运动能耗规律,提出运动辅导建议,消费者可以在家庭小型健身设备上健身并从线上得到科学指导。还有数字传播业,可以利用信息与数据挖掘等技术增加体育提供方与观赏方的互动性,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娱乐度。这些技术应用提升了传统体育产业开发新产品新服务的能力,促进体育产业加快发展。

数字化利用新基建机遇提升体育产业技术水平。未来几年,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推进,5G基站、云计算、物联网、数据中心等为体育数字化创造新的应用领域。例如,可以为体育信息处理系统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实现人工智能识别、健康数据全程跟踪等物联网技术深度应用。还有,可以为运动现实模拟系统提供支撑,如应用数字仿真技术虚拟显示运动场地、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展示运动过程等。总之,能够极大拓展各类体育项目数据汇聚、分析和使用边界,提供更多的生产、服务和增值空间。

数字化连接全球市场和资源促进体育对外开放。数字技术是天生的全球化技术。网络空间全球连通,可以在网络空间提供的服务都非常适宜全球化发展。体育产业中有许多类型都是网络适宜型的。例如各种赛事适宜在全球网络空间传播和观赏,这也是新媒体版权成为近几年各国职业体育首要收入来源的原因。据媒体报道,2019-2023年,北美地区共有118座场馆总价值为162亿美元的升级改造,全方位地提升赛事精彩度和观众体验感,并通过线上提供更多服务,不仅扩大当地观众现场消费,也吸引全球的消费者“线上”入场观赏比赛和参与各类增值服务。

北京日报2021-3-25

 

 

数字时代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展望 文章下载

数字时代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展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到2035年,我们要建成体育强国,这是今后各项体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和指引。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和提升水平,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这个进程的重要力量。

发展体育产业需要高度重视数字化问题。我国数字技术应用广泛深入,人民生产生活和娱乐社交中的较大部分迅速向线上迁移,以数字形态呈现。体育产业要持续快速增长,必须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本文简要分析“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面临的新机制和新挑战。

一、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体育产业地位重要

从“十四五”开始,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个新征程中,体育产业将加快发展并发挥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体育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领域

体育产业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将从物质消费、必需品消费、发展消费向舒适消费、健康消费、快乐消费延伸拓展。在这些新型消费中,体育消费是重要内容。特别是4亿多“90后”“00后”迅速成人走向社会,他们更具社交意识和专业健身需求,健身房、户外活动、比赛场所、赛事转播是他们重要的生活内容。最近几年“双十一”期间,几大电商销售额中体育消费占比约3%左右,这正是高收入阶段体育消费占总消费的“平均”比重。其中垂钓用品、冰雪、骑行运动、露营、攀岩、马术等运动用品增长最快,这些运动比传统体育项目更“贵”,表明体育消费不仅总量增加,而且结构多元和水平提升。

(二)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我国人均GDP已经迈过1万美元并继续向高收入国家攀升,从国际经验看体育产业将持续较快增长,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从我国国情和数字技术发展态势看,我们不仅会呈现出与先行者相同的趋势,而且有可能比先行国家表现更好。第一,我们体育用品制造业规模大,产业类型齐全,能够与数字制造的发展相呼应,迅速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规模,并为数字体育服务提供连结和载体。第二,体育服务业是相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够吸纳就业并保持相对低成本,扩大消费规模。体育产业是绿色产业,直接满足人民消费需求,能够有效扩大内需和满足美好生活愿望,与国家今后发展战略目标匹配度高。第三,体育产业发展既需要市场主体不断创新,也需要政府在场地供给和场景提供方面给予支持。我们有市场和政府两个积极性,推动发展力度大见效快。总之,体育产业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社会各个方面会共同发力促进发展。

(三)体育活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凝聚力量

体育活动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体育锻炼和观赏体育比赛,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能够舒缓压力,带来愉悦、休闲、期待、满足等精神感受,促进公民身心健康。身心健康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减少医药费用支出,还能提高生活质量。职业体育俱乐部能够增强当地居民的荣誉感归属感,能激励更多的年青人从事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和城市间赛事地域特点鲜明,市民归属感明确,能产生聚合作用。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能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拼搏精神。总之,体育消费不仅创造GDP,还能创造健康生活,创造社会凝聚力,创造向上拼搏精神。

(四)体育锻炼是健康快乐老龄生活的重要源泉

我们的老龄化社会具有“长寿、长期、空巢”的特点。长寿是指我国人均寿命较长,已经接近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长期是指我国退休年龄相对较早,退休后的生存时间较长,即使从退休开始参与一项运动,也将有一二十年的时间成为活跃的体育参与者和观赏者。空巢是指“一孩政策”开始实行时的那一代人陆续进入了退休群体,老龄空巢家庭的比例较高并将继续上升。老龄化+长寿化+空巢化,对体育消费产生较强需求。有研究表明,在六种类型家庭中,只有老年空巢家庭在对闲暇时间活动选项排序时,将参加体育活动排在第一位,表明体育所能提供的健康、娱乐、社交和归属感,符合空巢老人的多元需求。老年人群将是体育消费的一支重要力量。

(五)体育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的重要内容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教育不可或缺。通过体育运动,能够增强青少年体质,还能增强其拼搏、团队合作、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学校体育有3亿学生、51万所学校、65万个场馆以及学校竞赛,是体育消费的重要部分。从国际经验看,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家长教育水平提高,子女更有可能参与课外体育俱乐部,这也预示着我国青少年校外体育消费的较大增长空间。

二、数字化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新增长点

“十四五”时期,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各种智能设备制造等技术和产业支撑下,在我国市场规模超大、制造业基础雄厚等优势的支持下,体育数字化将沿着“数字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数字技术”这两条路径快速发展全面发力,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一)数字化促进体育消费市场潜在优势加速实现

数字化已经广泛深入渗透社会各个方面,数字形态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体育消费形态。我国扩大数字体育消费有突出优势。一方面,我们有全球领先的网络应用技术,有极具活力的数字企业和平台,支撑多种形态的数字体育;另一方面,我国具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线上消费市场,我国移动互联网联接人数超过11亿,人均每日线上时间超过6小时,线上市场总规模巨大,能够支撑的数字体育市场规模超过任何一个国家,因此,数字化创新与服务,将在我国体育消费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数字化借力先进技术赋能体育产业加快发展

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在体育全域广泛应用。例如,在健身产业中,数字感应技术可以实时感知人体运动的生物学信息,在大量数据基础上形成更为科学的人体运动能耗规律和运动辅导建议,消费者可以在家庭小型健身设备上健身并从线上得到科学指导。再如互联网体育社区丰富了体育服务的种类和消费者参与方式,七大类千余种健身服务类APP不断为用户创造出个性化的专业服务。还有数字传播业,可以利用信息与数据挖掘等技术增加体育提供方与观赏方的互动性,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娱乐度。这些技术应用提升了传统体育产业开发新产品新服务的能力,促进体育产业加快发展。

(三)数字化利用新基建机遇提升体育产业技术水平

未来几年,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推进,5G基站、云计算、物联网、数据中心等为体育数字化创造新的应用领域。例如,可以为体育信息处理系统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实现人工智能识别、健康数据全程跟踪等物联网技术深度应用。再如,可以为体育技术辅助系统提供技术支撑,应用运动捕捉系统、信息库和数学建模技术,深度挖掘和分析揭示体育活动规律,更高效指导运动训练。还有,可以为运动现实模拟系统提供支撑,如应用数字仿真技术虚拟显示运动场地、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展示运动过程等。总之,能够极大拓展各类体育项目数据汇聚、分析和使用边界,提供更多的生产、服务和增值空间。

(四)数字化连接全球市场和资源促进体育对外开放

数字技术是天生的全球化技术。网络空间全球连通,可以在网络空间提供的服务都非常适宜全球化发展。体育产业中有许多类型都是网络适宜型的。例如各种赛事适宜在全球网络空间传播和观赏,这也是新媒体版权成为近几年各国职业体育首要收入来源的原因。还有互联网健身平台、智能体育、网络体育社区等,都可以跨国运作。甚至场馆数字化建设也能够促进体育开放与全球合作竞争。据媒体报道,2019-2023年,北美地区共有118座场馆总价值为162亿美元的升级改造,全方位地提升赛事精彩度和观众体验感,并通过线上提供更多服务,不仅扩大当地观众现场消费,也吸引全球的消费者“线上”入场观赏比赛和参与各类增值服务。

三、数字体育全面发力多态呈现

“十四五”期间,数字技术对我国体育产业的推动作用将全面呈现,将创造更多新产品、新服务、新商业模式和新跨界生态,推动体育产业在极为丰富并不断更新迭代的业态下发展壮大。

(一)数字体育服务业将呈现多元丰富的新业态

在5G等新技术的支撑下,数字体育服务将不断开拓新形态。数字健身服务、数字群众体育活动、数字赛事转播、数字体育培训以及电子体育项目等,都将较快发展,既带来传统体育消费品质提升,更创造许多新的消费场景。例如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健身连锁服务快速发展,自助程度很高,消费者可以选择最方便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健身。再如,数字视频平台竭力提升其数字转播技术,支持多点远程制作的云端赛事制作平台,能够在多路赛事信号场景下呈现最精彩画面,使各类体育赛事的线上观赏度达到较高水平,吸引了愈来愈多的消费者上网参与和观看。最近几年,线上娱乐选项日益丰富,许多年轻消费者难有耐心观看整场比赛,因此多种体育类短视频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带来巨大的观赏与参与人群,成为用户流量新高地,成为了供给侧新的增长点。还有,5G技术支撑下的场景仿真技术,促进了互联网体育培训业的快速发展。

(二)数字体育制造业将提升质量并不断开发新产品

我国的体育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大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品科技含量和档次都不高。数字化转型将加快提升体育制造业技术和质量档次。一方面提升生产过程数字化水平,传感器接入大量设备和工具,连通生产过程甚至整个产业链,实时获取生产和运营信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智能制造体系还能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选择,例如消费者可以自助下单,选择将自己喜爱的体育明星印制在产品上。另一方面提升产品档次,生产多种高端体育设备和器材,其中包括多种类型的数字和智能装备,如手表、手环、眼镜、服饰等可穿戴智能设备等,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这些智能设备可以实时感知人体运动的生物学信息,及时、准确判断人体活动状态,为更多的体育数字服务打下硬件基础。

(三)体育制造与体育服务数字化融合将加速推进

在先进技术支撑下,体育制造业和体育服务业两者很大程度上将融合发展。智能制造系统依托于传感器、网络通信系统、数据挖掘和计算能力,形成了硬件制造销售、系统平台与应用开发、大数据及相关服务、广告及其他增值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闭环。例如智能体育项目,以高端智能制造为前端,以运动场景为后端,通过数字技术相连结,集合制造、健身、赛事、文旅、康养、体育培训、内容传媒、场馆运营等业态,是二、三产业复合的生态链式产业。更有意义的是,智能体育将虚拟网络游戏实体运动化,突破物理空间与时间限制,参与者可以足不出户,在室内小空间体验山地骑行、滑雪、高尔夫球等对场地要求较高的运动。对消费者来说,既能享有网络空间和数字技术的乐趣,又有真实的身体运动,实现了娱乐与健身的双重目的。在体育产业诸多领域中,体育制造与体育服务数字化融合发展都有广阔前景。

(四)互联网平台将开发更多数字体育内容

网络平台要开发聚集丰富多元的产品线和服务内容,才能吸引巨量消费者,从而最大化地利用平台效应。在各类平台内容中,体育相关内容特别是体育比赛是关注度最高的内容之一,因此平台都尽可能持有多个赛事版权和开发多类体育内容。我国几个主要视频节目平台,不仅分别持有多个国内外著名赛事IP,而且努力开发潜在观赏者众多的新赛事,力图将更多观众吸引和粘附在平台上。平台依托其强大的互动能力,个性化地推送核心赛事信息、赛事特定信息、赛事花絮、场内外趣闻轶事等,吸引大批核心体育迷、非核心体育迷和非体育爱好者的关注,后两类信息的关注度往往数倍于核心赛事信息。还有一些项目,观众向参与者的转换比例较高,平台提供比赛视频吸引观众,就相当于构建一个社区,吸引这些潜在消费者进入并促其转化。以自行车项目和滑雪项目为例,喜欢看这两个项目的人,转化为自行车车迷和滑雪迷的比例高速度快,此时平台就能够提供骑行设备和滑雪设备以及培训、俱乐部会员、活动安排等相关服务,将流量变现,营销效果突出。

(五)体育IP将跨界成长创造更多数字化消费场景

在网络化数字化时代,著名体育赛事也是著名商业活动,体育明星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数字技术能够跨界连接多个产业和多种场景,形成庞大的IP生态圈。生态圈内的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彼此连结,不断丰富用户需求图谱,不断延展IP的影响,动态满足人们不同的观看欣赏和体验共情的需求。当下,我国体育明星IP价值估计,大体上按照运动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认知度、社交媒体活跃度、粉丝数和代言品牌价值度等多个指标为基础判断,从指示构成上就可以看到其IP价值的构成。这些明星既绝技在身又鲜活有趣,与粉丝们互动交流,分享运动体验、生活方式、情感、时尚、情怀及梦想等等,与网民特别是年轻网民的精神与心理需求特点高度契合。最近几年,以国内体育元素为主的综艺节目异军突起,吸引了大量的非核心体育迷,人气超过绝大多数高水平职业体育比赛。

(六)数字技术将赋能全民健身运动与市场机制相容

互联网时代目光聚集愈多愈有商业价值。全民健身是参加者人多的体育活动,大流量就必有商业价值。例如,马拉松类运动以往都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赛事,但近些年比较有名气和规模的比赛如北马、上马、厦马等,都实现了商业化运作且有不菲的收益。再如覆盖人群多少是走步跑步类APP项目在资本市场融资的重要指标,使用人数获得的数据信息就多,商业价值就大。还有智慧运动场馆,通过APP可以获得运动者的位置信息,文字、声音、图像信息,关联社交媒体信息等,对运动人口进行细分与画像,探知其更多的偏好与潜在需求等。就连大妈们玩的广场舞也受到资本青睐,近几年有多个广场舞APP获得融资,投资者看好近亿广场舞参与者与观赏者,要先做这部分中年群体的娱乐生活入口,再跨进到交易变现。在数字时代,群众体育运动具有了明显的商业价值,许多企业愿意“免费”提供服务,以获取积累用户数据并从中获益。

四、数字时代体育产业发展的挑战及应对

数字技术并非只为体育而生。在赋能体育产业的同时,也推动更多休闲娱乐业态产生,并与体育产业展开激烈竞争。首先是电子竞技和其它网络游戏产业快速发展,据调研国内16至25岁青年人群平均花费33%的闲暇时间用于电竞和其它网络游戏活动,挤压和替代了大量传统体育活动的时间。其次是各种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消费者能够为传统体育项目付出的时间难以增长甚至被分流。2017年《战狼2》有56.83亿元票房,中超收入仅为14.8亿元。第三要面对国外赛事的激烈竞争,网络空间观赏节目成本很低,消费者无论身处何处都能随心所愿,在世界范围内观看“最高水平”的比赛,国外精彩赛事会分流国内观赏市场。总之,多种娱乐节目和休闲方式正在与体育产业争夺消费者,体育产业想要站稳脚跟并持续发展,必须适应数字时代要求,不断创新再创新。

(一)要明确导向加快行动

在制定体育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重要政策文件时,要明确数字技术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期战略,明确重点领域。要将体育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水平作为体育工作开展情况的重要指标。要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与数字体育发展更好融合。各类体育产业、体育企业和体育组织都要重视引入数字人才,对体育产业“入网”“上线”做出整体部署,对传统体育设施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对传统体育项目制定数字化拓展方案。

(二)要支持市场主体进行数字化创新

在数字化时代,技术变化快,商业模式创新快,消费者在不同消费热点之间转换快。要稳定已有市场和开拓新市场,必须用好数字技术,并以持续的迭代升级粘住现有消费者,识别潜在消费者,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参与机会。在这种数字化市场中,政府规划和其它干预很难有效发挥作用,只有当市场主体有足够动力和能力时,持续创新才能做到。因此要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给企业足够的自主权,并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要与时俱进接纳新的体育形态

那些依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体育形态,要与当下和未来技术及社会主流场景相匹配。尤其是线上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互联网空间早已是他们工作生活娱乐社交的主要场所,电子竞技、智能体育等与他们的消费诉求高度匹配。我们既要尽可能地将传统体育渗透和融入到新的数字载体中,也要对各种新型体育运动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努力带动传统体育产业共同发展,共同创造更为丰富的体育消费与娱乐场景。

(四)要培养适应体育数字化时代的人才

数字化时代,体育运作和创新需要大量投资和技术方面的知识,有大量的跨界应用,供给侧和消费侧的场景日益复杂,热点消费又不断变化和迭代。此时的体育产业发展,不仅需要体育专业方面的相应知识和能力,还要有应对数字竞争的相应知识和能力。要加大对数字体育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等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鼓励数字企业与体育机构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行业咨询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

(五)要深入研究数字化发展中的体育治理问题

数字时代不仅为体育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治理挑战。例如在数字传播渠道中,明星运动员为俱乐部和联盟带来更多商业利益,就有可能要求更多的利益分配,还可能对非商业性质的赛事持消极态度。这与我们传统的运动员管理体制发生冲突,与社会公众对顶级运动员的形象定位产生冲突,如何处理好这其中的多种关系就是新的挑战。此外,新媒体转播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数字技术应用与运动员及消费者的个人隐私保护、大型数字化平台在产业链条中的控制力等,都会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各方面协商共治,优化治理模式,促进我国数字体育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2021-1-21

 

 

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未来大有可为 文章下载

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未来大有可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过去一年,体育产业一度被迫按下“暂停键”,但也迎来求新求变的转折点。业内人士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竞赛表演业、智能体育等领域大有可为,体育产业未来值得期待。

体育消费空间广阔

近日,围绕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蓝图,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刘扶民表示,竞赛表演业依然是体育产业发展的一项重点。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总规模达到2万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19年,我国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的总产出为308.5亿元。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产业仍有不小提升空间。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举办一系列国际顶级赛事。这意味着我国体育场馆等硬件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夯实。”刘扶民说。

赛事作为体育产业链上游,能够直接辐射影响下游的体育培训、体育用品等服务业和制造业,并间接影响旅游、娱乐等周边产业。业内专家表示,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随着民众运动热情逐步复苏,健身热有望进一步带动消费热。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鲍明晓指出,当前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总量在1.5万亿元至1.8万亿元之间。但在体育消费结构中,75%左右来自体育用品装备消费,而体育服务消费占比不够高,这意味着我国居民体育消费增长空间广阔。

数字化转型提升档次

疫情期间,线上线下互动参与体育,成为健身活动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尤其是直播健身、网络赛事、在线培训、线上销售等体育产业新模式发展迅猛。刘扶民介绍,由国家体育总局与中体产业集团合作,在抖音、快手上开展的3个居家健身活动和赛事累计播放量已超过40亿次。京东去年“双11”数据显示,平台内瑜伽服饰成交额增幅达407%,普拉提器械成交额增幅达368%,健身哑铃成交额增幅达134%。

随着数字技术对我国体育产业推动作用日益突出,体育产业领域数字化为发展新业态指出突破方向和路径实现的可能。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江小涓看来,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各种智能设备制造等技术及产业支撑下,体育数字化将沿着“数字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数字技术”两条路径快速发展,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目前,我国体育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大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数字化转型将加快提升体育制造业技术和质量档次。如消费者可自助下单,选择个性化图案印制在产品上;诸如手环、眼镜等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生产,也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江小涓说。

精心谋划挖掘潜力

据了解,多个地区近期公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或建议都提出体育产业未来发展布局,以期更好发挥体育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如上海明确,要全面推动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充分挖掘时尚健身产业的消费潜力,建设一批集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运动中心;成都提出,坚持健康第一、以体育人,深化体教融合,强化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构筑世界体育名城的未来基础。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产业的影响,促进体育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开展促进体育消费试点工作。2020年,10多个省份及相关地市组织发放了体育消费券,财政资金投入超过9亿元,参与市场主体5000多个,体育消费人次超过1100万,拉动体育消费近百亿元。

“十四五”时期,国家体育总局将发挥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先行先试作用,推动体育消费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用更便捷的方式引导广大民众扩大体育消费

体育局2021-2-20

 

 

培育100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中国体育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文章下载

培育100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中国体育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10月26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获悉,《“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正式发布,其中,在培育壮大体育市场主体方面,《规划》提出除了要力争培育100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品牌知名度高、国际竞争力强、行业带动性大的体育企业,还要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和 “隐形冠军”企业,鼓励有条件企业以单项冠军企业为目标做强做优。

在业内人士看来,体育企业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培育百家超百亿的体育企业是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但与此同时也要意识到我国体育产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育产业小而散的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培养专而精、新而强的中小企业对体育产业补链强链、解决“卡脖子”难题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培育百家超百亿营收企业

《规划》按照体育的各个领域来阐述“十四五”时期体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安排了12个部分,分别是全民健身、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对外交往、北京冬奥会备战与冰雪运动发展、体育科教信息及体育人才、体育法治、反兴奋剂、行业作风建设、体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

其中,关于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坚持供需两端发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培育壮大体育市场主体方面,力争培育100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品牌知名度高、国际竞争力强、行业带动性大的体育企业。

事实上,《规划》对体育产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与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不无关系。数据显示,2015-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1.71万亿元跃升至2.9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4.6%。

在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课题组副教授郭斌看来,《规划》提出培育100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目标和重点任务,明显表明国家对体育产业的重视,也说明国家对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有足够的决心和信心。体育企业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龙头体育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体育产业能否成为未来支柱性产业的关键,培育百家超百亿的体育企业是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未来体育产业的重要支撑。

精耕细分市场

除了鼓励部分头部体育企业加速发展,《规划》还提出要“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和 ‘隐形冠军’企业,鼓励有条件企业以单项冠军企业为目标做强做优”。

在业内人士看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优势的中小企业。从某种意义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的前一个阶段,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升级加强版。

事实上,《规划》对中小企业提出精耕细分体育市场与我国体育产业小而散的状态有关。目前我国上市体育公司主要有安踏、李宁、特步、361度等运动鞋服品牌,英派斯、金陵体育、舒华体育等健身器材企业以及中体产业、力盛赛车等主办体育赛事公司,其中不乏营收超百亿的企业,但不可否认当前整体体育产业处于小而散的状态。据统计,全国各类体育产业单位已逾17万家,80 %以上是中小企业,其中从业人员数将近600万。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也在解读《规划》时表示,“我国体育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但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体育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在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看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规模虽然不大,但长期深耕细分市场,创新实力强,都拥有各自的“拿手好戏”“拳头产品”,很多是行业内的“单项冠军”或“配套专家”,对体育产业补链强链、解决“卡脖子”难题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而对于中小体育企业来说,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也会加快其发展步伐。

以福建奥翔体育塑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翔体育”)为例,该公司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获中央首期200万元扶持资金。其EPDM塑胶颗粒是田径场塑胶跑道的主要材料,获福建省第四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据悉,目前我国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计3批4762家,单项冠军企业5批596家;“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再培育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优质企业培育库不断扩围。

落地见效是关键

“《规划》现已印发,关键是要落地见效。”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在解读《规划》中指出,《规划》通过项目落地、地方落实和工程实施,增强了《规划》的可操作性,同时对一些重点任务进行更加具体的谋划,任务和责任更加明确,对各级体育部门、事业单位和项目协会的指导性更强。

那么,《规划》发布后,除了政府端“保驾护航”,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主体,相关体育企业将如何落实践行?

“未来,健身人群下楼就能健身,会像去便利店一样便捷。”以线下健身场馆见长的乐刻运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线下门店扩张、商业健身房改造及扩招技术人员、投资数字化建设,推进健身产业的数字化进程、提升行业的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是乐刻运动目前重点布局的方向。

此外,“互联网+健身”也是乐刻运动未来的发展重点。“在未来,体育产业服务新零售的概念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乐刻在综合总结了前几年规模化和数字化的经验后,孵化出产业赋能平台17练,旨在将乐刻模式更广泛地推广到行业中去,让互联网思维和新零售思维加持健身产业。”乐刻运动相关负责人称。

“政策层面对体育产业和运动赛道公司的鼓励,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助推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地,也是Keep一直以来的战略方向。我们目前无论是从健身理念上,还是业务支撑上,都在朝着这一目标前进。”Keep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业务实践上,Keep帮助降低大众健身的门槛,通过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及服务,让运动变得更简单、随时随地、轻松且高效。

北京商报 2021-10-26

 

 

融入区域发展战略 体育产业紧抓机遇超前布局 文章下载

融入区域发展战略 体育产业紧抓机遇超前布局

禹唐体育注:

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我国体育产业,近几年来始终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态势,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日益凸显的同时,紧抓战略机遇超前布局,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京津冀打造体育产业六大平台

打造京津冀体育产品展示平台;构建京津冀体育产业交易平台;建立京津冀体育场地网络服务平台;创建京津冀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立京津冀健身休闲活动平台;举办京津冀体育产业投资大会……早在2017年,京津冀三地体育局就联合制定了《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旨在进一步推进京津冀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科学发展,发挥体育产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2019年4月,京津冀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在北京产权交易所上线。该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体育产业对接合作,完善体育产业链条,创新体育产品和服务,为京津冀体育产业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规范流转和优化配置服务提供了支撑。

“京津冀运动休闲体验季自2016年启动以来已走过近50个城市,活动内容包括登山、徒步、定向越野、钓鱼、太极、冰雪等多种运动项目。”河北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京津冀三地体育、旅游部门共同主办的此项活动,也是对建立京津冀健身休闲活动平台的一种尝试,旨在培育京津冀区域体育、旅游品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运动休闲营地、体育特色小镇和世界级体育旅游目的地。

长三角共建区域体育产业协作载体

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起步较早,体育产业协作可追溯到2012年,目前已经形成“三省一市一院”的合作机制。

去年10月,长三角三省一市体育局联合印发的《长三角地区体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共建区域体育产业协作载体。共同办好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运动休闲博览会、体育产业高峰论坛等品牌活动,促进长三角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加快建设长三角国家步道系统。定期发布长三角地区最佳体育旅游目的地、体育旅游线路、汽车运动自驾营地等名单。探索建设“长三角全域户外运动智慧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建立长三角体育产业数据中心,促进长三角户外运动发展。推动建立长三角体育产业数据中心,重点打造体育产业名录库、项目库、赛事库、资源设施库等核心数据库。加强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统计、体育消费调查的联动合作。加强长三角体育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建立长三角体育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和权威发布渠道,定期出版长三角体育产业发展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制订三年行动计划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联动发展的重点是以项目产业为龙头,大力开发和普及大湾区城市层面的体育运动项目。”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谭建湘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快竞赛表演业发展,推动产业规模扩张,加速体育优质资源聚集。

据悉,目前广东正在深入开展粤港澳地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交流与互动。广东省体育局发挥体育在促进区域协调方面的独特作用,制订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联合港澳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体育品牌赛事;支持利用大湾区海岸线资源发展帆船、冲浪、海钓、潜水等滨海体育休闲项目;联合香港、澳门特区政府体育部门共同举办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博览会,为大湾区体育行业交流提供融合交流的平台。

业内人士认为,在积极融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体育产业要以更高远的发展站位、更深邃的战略目光,多手段强化体育要素保障,激发大众体育消费热情,努力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和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中国体育报2021-3-26

 

 

龙岗体育产业发展的“时”与“势” 文章下载

龙岗体育产业发展的“时”与“势”

自2021LPL春季赛开赛以来,深圳V5电子竞技俱乐部已在龙岗区这自家主场上上演了多场精彩的比赛,让来自全国各地的电竞爱好者纷纷踏上这片电竞新兴热土。龙岗作为一个已经拥有众多高端赛事落户的城区,却是第一次以“电竞”赛事的模样让众人的目光聚焦到它身上。

深圳V5在英雄联盟职业联赛(LPL)首秀。

而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龙岗区文体事业开始展示其卓越的成绩与无穷的潜力,并尝试华丽“变身”踏足全新产业。这是龙岗体育产业抢抓“时”代赋予的机遇,奋力成“势”的行动。

V5电竞俱乐部主场落地深圳市龙岗区。

V5俱乐部落地龙岗注入电竞城市化发展新可能

电竞行业的发展,是超乎想象的。

电子竞技,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一种文化产业形态。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具潜力的电子竞技市场,而龙岗作为一个年轻、活力、时尚的城区,拥有着丰富的市场资源和一流的场馆优势,电竞产业在龙岗的落地,更是“众望所归”。

2020年7月,深圳大运中心成为了华南地区首个腾讯电竞推荐大型体育场馆。同时,位于大运中心的“佳兆业电竞中心”也计划于2021年改建完成。据悉,该电竞中心包含电竞场馆、实景演播厅、虚拟演播厅、电竞培训厅、产业办公空间、线下泛游戏周边商店等,可以满足不同规模的赛事落地,预计落成后每年都带来超过100场顶级电竞赛事。

今年1月16日,由澳门电子竞技协会会长何猷君创办的V5俱乐部主场正式落地深圳龙岗,当天也拉开了深圳主场的序幕——深广电LPL深圳V5主场正式启动,英雄联盟春季赛深圳主场开赛。作为中国顶级的新生代电竞俱乐部,深圳V5备受青年人的喜爱。V5电子竞技俱乐部将与深圳广电集团携手一道,打造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电竞品牌。

同时,龙岗将依托本地KISA电竞俱乐部(原VTG电竞俱乐部)开展KEL王者荣耀企业联赛、LCC英雄联盟全国企业冠军杯等电竞系列赛事。以系列高端电竞赛事落地为切入点,整合电子竞技优质资源,打造独具深圳特色与魅力的粤港澳大湾区电子竞技文化消费地,拓展体育消费空间。通过培养优秀电竞俱乐部(V5俱乐部),导入港澳电竞及文化娱乐资源,建设电竞企业产业园,提升电竞产业集聚效应。

把赛事更加专业化,把吸引力和参与度不断提升,同时把赛事商业化不断完善,龙岗电竞的各项赛事正走在不断扩大影响力、构建产业生态的路上。

33条措施为龙岗体育产业发展再添“强引擎”

龙岗区打造“电竞之城”的步伐正在不断迈进,对于早已举办过众多高端赛事为基础的龙岗而言,若还想要吸引更多的不同体育项目的“落地生根”,更需要是一个推动体育产业崛起的“发动机”,而龙岗体育产业政策就此应运而生。

在今年1月16日,深圳市龙岗体育产业政策发布暨深广电LPL深圳V5主场启动仪式发布会上,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发布了最新的《深圳市龙岗区经济与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旅游产业、体育产业实施细则》。

据了解,此次出台的《实施细则》共包括4章33条,主要涵盖了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扶持事项,并细分为“旅游产业”“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三大类别。其中,《实施细则》明确,在龙岗举办的国际级高端体育赛事活动A类项目最高可给予1000万元的办赛扶持;在龙岗注册且参加顶级职业联赛每赛季专项扶持最高可达2500万元;对于各类项目职业体育俱乐部,在前三年都可以得到共200万元~500万元不等的落户补贴。

以产业政策为指引,对标最好最优,积极引进高端赛事、职业俱乐部、基地园区、“体育+”融合发展项目和新兴体育项目等落户龙岗,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的体育产业项目,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上档升级”,逐步形成体育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与原有政策相比,《实施细则》还新增了对职业俱乐部、产业聚集发展、文体旅融合发展等板块的扶持内容,细化了对高端赛事类的扶持标准,优化了扶持范围与资助方式,提升产业政策的精准性与创新性。

此外,龙岗鼓励体育产业集群式发展,被认定为龙岗区体育产业园区的最高可给予200万元的扶持。获得国家省市级体育产业园区、基地、单位、项目建设的也给予相应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传统体育项目外,此次发布的《实施细则》中,电子竞技、滑板、攀岩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新兴时尚休闲运动项目也被纳入扶持范畴,积极打造新的体育产业增长点,促进体育产业消费。

其中,首次列入扶持范畴的电子竞技可谓是最大的“赢家”。政策明确了对高端电子竞技赛事、顶级电竞职业俱乐部、电竞场馆等内容的扶持标准和扶持路径,最高可给予1000万元的扶持。

练“内力”强“动力”

打造体育产业集群“生态圈”

体育产业发展,赛事是龙头,它不仅是体育产品的“供给者”,而且在体育产业中发挥着牵引作用。

NBA中国赛(深圳站)、北美冰球联赛、世界无人机锦标赛、国际泳联冠军游泳系列赛、中国网球大奖赛、沃尔沃中国公开赛……近年来,累计有上百场国际、国内著名的高端赛事纷纷选择龙岗作为举办地,龙岗成为全国举办高端赛事最多、最密集的城区。

今年1月初,中国国家田径队深圳龙岗训练基地落户深圳大运中心,这是继中国女子冰球队训练基地、中国国际象棋国家队训练基地后又一国家级训练基地落户龙岗,这也为龙岗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打造体育产业集群打出响亮一炮。“我们将依托训练基地打造体育训练、竞赛和产业集聚地,后续将继续拓展消费产业链,带动文体+经济的发展。”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负责人表示。

随着龙岗的体育赛事活动日渐增多、日益频繁,高端体育赛事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也成为龙岗体育产业向纵深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一个新引擎。但众多高端赛事在龙岗的成功举办,最终仅是雁过留声。而如何练就龙岗体育产业的强大“内力”,让龙岗能打造由本地走出去的体育“招牌”,是龙岗一直以来探索的目标。

此次《实施细则》的发布,从政策层面出台相关文件,实际上这也是龙岗区为整体布局下的一盘“大棋”。通过政策引导,龙岗将建设体育产业园区纳入规划,引进重点体育企业和创新科技体育企业,推动体育产业创新试验。

据了解,近几年龙岗已成功引进昆仑鸿星冰球俱乐部、深圳领航者篮球俱乐部、深圳市足球俱乐部等高端职业俱乐部,在其带动下,接下来也会有更多高端职业俱乐部落户龙岗,进一步提升龙岗区职业体育影响力,拓展职业俱乐部的产业带动作用。目前,龙岗也在探索政策引导、赛事引办、建管模式等创新措施,建好产业基地和俱乐部基地,吸引优质体育项目落户,培育一批成长性较好的体育产业项目,争创国家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全面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龙岗体育产业集群目标迈进的“起势”之年,龙岗正清晰研判“时”与“势”。清晰的定位、招引的高招、成熟的规划,龙岗体育产业的发展,一切都充满发展的势头。

深圳商报2021-2-4

 

 

发展体育产业 建设“城市15分钟健身圈” 文章下载

发展体育产业 建设“城市15分钟健身圈”

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加强城市15分钟健身圈建设;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全力备战省运会、市七运会……3月9日,全市2021年体育工作会召开,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十四五”开局之年,市教体局紧紧围绕全省体育“123456”发展战略,以建设体育强市和健康绵阳为目标,将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生体育、体育产业等方面,开足马力,开启新征程。

在发展群众体育方面,今年,全市将进一步加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15分钟健身圈建设;将新增体育场地面积319万平方米,力争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78平方米以上;将按照《全省公共体育场馆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川体办〔2021〕1号)和《关于做好2021年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川体群〔2021〕5号)精神,抓好公共体育场馆消防安全常态化管理工作,建立消防安全问题台账并限时整改;将推进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特别是5个享受中央补助资金的场馆,预计今年8月底前要全面完成信息化建设;将推动成立市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在发展竞技体育方面,会议要求,各有关部门要不遗余力做好市第七届运动会的各项筹备组织工作。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原计划于2020年召开的市第七届运动会延期至今年举办。会议要求要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要加强与市级部门协作,切实做好竞赛规程制定、报名报项、运动员资格审核等工作;各县(市、区)要提前谋划,认真做好组队、训练和参赛工作。江油市教体局作为承办单位,要加快场地设施建设,切实做好开闭幕式方案、宣传方案、会徽吉祥物征集方案的制定,有序推进各项筹备工作,确保市七运会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将是备战冲刺的关键期。会议要求,各县(市、区)、项目牵头单位及责任单位要站在全市的高度,持续加大科学选材力度,加强运动员注册工作;要围绕“金牌战略”,立足项目实际,认真制定备战计划,全面加强后勤保障;对重点队员要按照一人一策、精确训练的要求,逐一制定训练方案,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绵阳代表团取得优异成绩作出贡献。

少年强则国强。会议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学校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建立“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程,落实好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节、三至九年级每周3节、高中每周2节体育课标准,抓好体育课程质量提升;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家校协同推进鼓励学生参加校外体育健身运动,完善学校体育竞赛(游戏)体系,办好校园“三大球”四级联赛,积极提高体育活动质量,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学生体育竞赛和活动,在竞赛中磨炼品质、锤炼意志、健全人格。

据了解,今年,我市将编制出台《“十四五”体育产业规划》,为全市体育产业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十四五”体育产业规划》按照“一极两带多点聚焦”的总体布局,不断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养老、教育、健康、农业、林业、水利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点面结合、协调推进的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

绵阳日报2021-3-10

 

 

奋进五年 天津体育高质量发展 文章下载

奋进五年 天津体育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以来,天津市体育系统主动出击,敢于担当、奋力实干,强力推进规划实施,高水平举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全国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等重大综合性运动会,并紧抓“十三运”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大力实施“全运惠民工程”,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后备人才培养得到优化,体育产业稳步发展,体育竞赛提档升级,体育科教成果显著,体育机构改革平稳推进,基层体育有序开展,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十三五”体育关键词

赛事盛会

“十三五”期间,天津成功举办了众多国际和国内的高水平赛事,通过精彩的赛事不断提升城市的影响力。

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在我市成功举办。本届全运会共设有33个大项、417个小项的竞技项目比赛和首次增设的19个大项、126个小项群众项目的比赛,12721名运动员、7104 名群众选手以及近万名代表团官员、技术官员和4000余名媒体记者来津。市体育局在国家体育总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第十三届全运会组委会的指导下,坚持以竞赛为核心,成立51个竞委会,高标准完成47个场馆及全运村设施建设改造任务,配置五十余万件竞赛器材,举办比赛总场次达4488场,观众总规模达150万人次以上。

2018年6月8日,首届中俄青少年冰球友谊赛在天津体育馆成功举办,两国青少年冰球选手在场上顽强拼搏、切磋球技。2019年第二届中俄青少年冰球友谊赛在天津奥林匹克中心滑冰馆拉开帷幕,小运动员们场上激烈拼争,场下培植友谊。天津市与俄罗斯乌法市签订了体育交流合作意向书,加强双方在体育领域的交流。意向书主要内容为双方青少年冰球交流合作,包含运动队互访训练比赛、教练员交流、提高精英运动员水平,将该项赛事打造成为两国青少年冰球交流的传统赛事。

2019年9月1日,全国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在天津体育馆落下帷幕。这是我国首次与全运会同城举办的残运会暨特奥会,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共35个代表团的6121名运动员,进行了43个大项45个分项的角逐,参赛规模为历届之最。这是全国最高水平的残疾人体育盛会,运动员展现出了高超的竞技水平,有253人次破124项全国纪录,67人次超35项世界纪录。

天津市第十四届运动会历时3个多月,设青少年组、大学生组、成年组、群众组共52个大项、1567个小项的比赛。各组别共有19717名运动员参赛,共计7487场比赛,产生金牌1529枚。本届市运会首次增设了群众组比赛,设置了太极拳、健身气功、轮滑等12个群众项目,吸引263个社会组织近万人次参加。市运会首次评选100名运动员为“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这是天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综合运动会,既担负着实施奥运争光计划、选拔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任,更担负着促进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和健康天津建设,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展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体育改革成果的使命,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市的一项重要举措。

“十三五”体育关键词

足球改革

2016年12月,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市体育局的积极努力下,下发了《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天津市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的通知》《关于印发〈天津市足球协会调整改革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天津市足球场地建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市足协在全国率先完成机构改革,建立我市足球管理与推动发展机制体制。制定抓实天津足球长期发展规划,全力做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社会足球赛事组织、教练员及裁判员等专业足球人才培训等工作。5年来共举办青少年足球赛事5522场,评选足球 “希望之星”500名;连续举办贯穿全年的5项社会足球赛事,共有2110支队伍的49238名运动员参赛;培训教练员983人次、裁判员660人次。2018年、2019年,12家社会青训机构获中国足协评选的全国社会足球品牌青训机构称号,位列全国第一位。

“十三五”体育关键词

“放管服”改革

“十三五”期间,市体育局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大力落实天津市“一制三化”审批制度改革要求。

印发了《市体育局关于印发〈天津市体育局落实“一制三化”审批制度改革实施细则〉的通知》,确定了领导小组人员构成和各处室的责任分工,形成了主要领导重视、政务服务处牵头、有关业务处室配合、各分管领导把关的固定工作模式。持续推进“五减”“四办”改革,申请材料、审批环节、申请流程减至最简,审批权限依照有关要求能放尽放,全部事项实现“一次办”“网上办”,区级事项全部实现“就近办”,多个事项“马上办”。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制改革,全部事项80%以上申请材料可通过个人书面承诺代替。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制定政务服务事项操作规程,并依据改革进展持续更新发布。通过“政务一网通”平台发布惠企政策。全系统内持续开展“减证便民”活动。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和审批人员进驻市政服务大厅,实现事项许可权相对集中。制定了体育部门政务服务事项事中事后监管细则,进一步加强对区行政审批局的业务指导,转变政府监管职能和方式。印发了《天津市体育局关于进一步推动体育系统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相关工作的通知》,推动《天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在体育领域落实落地。

完成体育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列入市级机构行业协会商会全面脱钩改革名单的60个体育协会中,除1个自行注销、1个由市体育局致函市民政局建议给予撤销登记的行政处罚外,其余58个已全部完成机构分离、职能分离、资产分离、人员分离、外事和党建分离。公务员兼职情况统计及整改和使用体育局系统办公用房统计及整改工作已基本完成。

成立天津体育职业学院,深化天津体育职业学院的内涵建设,推动中、高职衔接的3 3办学模式落地。成立市体校中小学部。认真完成市人大关于《天津市游泳场所管理办法》立法调研工作,《天津市全民健身条例》经过两年调研,成为预备审议项目。按照市人大、市政府要求,积极与市教委沟通协调,共同制定并出台了《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我市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施方案》,取得良好效果。

“十三五”体育关键词

赛场扬津威

“十三五”期间,天津体育在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两大赛场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民健身活动以普及三大球和三小球项目为重点,连续5年举办了足、篮、排、乒、羽、网等项目的市民联赛;连续5年组织健身大拜年、新年登高等一系列群众健身活动;《晨光起舞》全民健身电视展播活动,超过10万人次参与现场互动,受众达300万人次;各行业、各地区积极打造“一行一品”、“一地一品”全民健身活动特色品牌,举办区级赛事活动年均230余次;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组织、承办和参加各类学生竞赛、教师技能大赛等,在学校内营造了人人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的良好氛围。在各个项目中不断涌现出高水平选手,在全国各项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全国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中, 我市选手获得金牌108枚、银牌123枚、铜牌77枚,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参赛人数、参赛项目以及总成绩全面超越上届。组队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3金、10银、4铜的好成绩。

在第十三届全运会上,我市共有710名运动员、222名教练员参加33个大项、183个小项的竞技体育比赛,是天津参加全运会决赛项目、人数最多的一届。全体参赛运动员顽强拼搏、不辱使命,以19枚金牌、17枚银牌、27枚铜牌、奖牌总数63枚圆满完成参赛任务,金牌和奖牌总数全面超历届,实现天津竞技体育历史性新跨越、新突破。在19个群众项目中,我市251名选手在决赛中获得5枚金牌、3枚银牌、9枚铜牌,比赛成绩居全国前列。天津代表团以及31支运动队和45名运动员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2017年以来,我市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高水平比赛中获得86枚金牌,青少年运动员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得近百枚金牌。天津女排第13次夺得全国女排超级联赛冠军。涌现出李盈莹、姚迪、王媛媛、吕小军、朱雪莹、张帅、闫文港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在第31届里约奥运会上,我市共有24名运动员参加8个大项16个小项的比赛,取得了3金1银2铜的成绩。

“十三五”体育关键词

冰雪天津卫

市体育局、市发展和改革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加快天津冰雪运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推动冰雪运动发展。2019年12月启动的第六届全国大众冰雪季,拉开了冰雪嘉年华的序幕,推动了天津竞技冰雪、大众冰雪、冰雪文化、冰雪产业的融合提升。在竞技冰雪赛事和群众冰雪嘉年华的双重引领下,进一步扩大了冰雪运动项目人口,提高群众主动参与意识,促进了体育消费和冰雪产业发展。

2018年6月天津市冬季和水上运动中心揭牌,训练工作始终坚持 “以冰为主,冰雪兼顾,以我国弱势项目为突破口”的发展方向,加速组建具有竞争力的专业运动队,同时做好冬季项目优秀后备人才选拔工作,加速推动我市冬季项目竞技体育发展。组建冰壶队、速度滑冰队等冰雪项目运动队,钢架雪车、冰壶、速度滑冰等项目运动员注册数达到100人。目前已经有多名运动员在国内最高水平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了我市冬季项目在全国最高水平比赛中金牌零的突破。

“十三五”期间,通过改造现有体育旧场馆,先后建成了天津滑冰馆、天津冰壶馆。2019年12月,天津奥体中心滑冰馆投入使用。为积极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蓟州体育训练中心被改建为国家冬季运动专项训练基地。该项目分一、二期建设,竣工后可满足短道速滑、速度滑冰、冰球、花样滑冰、冰壶等全部冰上运动项目的训练需求,成为国家队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冰上项目的集训大本营。

“十三五”体育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

为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精神,2015年3月,市体育局与北京市体育局、河北省体育局共同签署了《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议定书》。2017年,联合印发了《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规划》。2017年12月22日,三地体育部门在北京签订《京津冀青少年体育协同发展框架协议》。

整合三地体育休闲资源,推动体育旅游活动开展。2016年4月,组织开展“2016中国·天津体育旅游大会”,京冀两地参与企业众多,观众人数约3000人。2016年9月,在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上推出“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体育旅游板块”,组织“体旅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举办天津市“体育旅游年”等活动。积极推动优质体育旅游目的地开展京津冀赛事活动,举办天津首届赛车嘉年华暨京津冀赛车节、京津冀环团泊湖自行车赛等活动。

联合开展体育赛事。2015年以来,我市举办或参与京津冀传统武术交流大赛、京津冀桥牌邀请赛、京津冀钓鱼大赛、京津冀足球友谊赛、京津冀冰雪运动休闲体验季活动、首届京津冀大众山地滑雪公开赛等比赛和活动。

“十三五”体育关键词

产业创新

自2015年设立天津市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以来,至2019年期间,共扶持体育产业项目102个,累计支出引导资金2.1497亿元。充分发挥了引导资金的作用,促进了社会资本投资我市体育产业。

发行“体育惠民卡”,促进全民健身,拉动体育消费。自2017年8月起,在全市发行“体育惠民卡”,累计补贴人数总计77150人,补贴总金额1516.18万元,拉动消费8580.44万元。

创建体育产业基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十三五”期间,我市创建2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创建11个市级体育产业基地。

疫情期间推动体育企业复产复工,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牵头十余家银行与我市体育企业面对面对接,就企业金融需求进行深度探讨协商,精准施策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需求,已有14家企业成功申请贷款,放款总额4897万元。

推出“体惠卡助健康”活动,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健身服务。与工商银行天津市分行联合开展“体惠卡助健康”活动,活动期间,医务人员可持专用体惠卡到体惠卡签约服务单位免费兑换基础健身卡,进行运动健身,帮助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人员通过运动健身的方式尽快恢复身心健康。

发放“惠民健身消费补贴”。市体育局与中国工商银行天津市分行共同举办了“你健身 我补贴”惠民健身消费补贴发放活动,面向全市发放惠民健身消费补贴100万元。

数字看变化

77

我市共新建和改造77个全运会竞赛场馆,目前,大部分已面向群众免费、低收费开放。拉动社会资金共同建设轮滑场5个,运动休闲基地、休闲圈、户外营地等休闲场地设施13处。区级体育场馆“五个一工程”逐步推进,各区已建成投入使用60个,完成规划设计11个。

291

截至2020年8月,我市已建成291块社会足球场地,“十三五”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指导目标完成率为130%,排名全国第4位。

4100

2016年以来,我市新建和提升改造街镇社区全民健身中心77个,社区笼式足球场等多功能运动场地330余个,为城乡社区建设健身园4100余处,健身器材56000余件。建设登山步道55条,健身步道和自行车骑行道已达200余条。新建海河水上运动中心和航空运动营地等健身休闲设施。

26964

全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26964个,较“十二五”增长10834个。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678.25万平方米,较“十二五”增长600余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2.35平方米,较“十二五”增长0.23平方米。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99%。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100%。

93%

“十三五”期间,我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大幅提升,已达45%,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稳定在92%以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稳定在93%,较“十二五”增长3%。全市每年举办区级以上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330余次。

“十三五”体育关键词

女排精神展

深化推动“一网、两讲、三进、四展、五品”体育精品文化工程,大力弘扬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和天津体育历史文化。

建成天津体育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举办体育讲座、展览活动,向社会传播体育正能量。

推出“天津体育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天津体育事业取得的成就,讲好天津体育故事,为高质量建设体育强市凝心聚力。

与南开大学共同举办了“以体育人”──张伯苓体育思想高峰论坛,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和奥林匹克精神。

与市委宣传部、天津体育学院共同举办了“国家荣誉──中国女排精神展”,向全社会弘扬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中国女排精神,社会各界近50万人到场参观,在我市形成了良好的凝心聚力、砥砺奋进的强大正能量。

在国际篮球日,举办我国首场篮球主题公开展览──“让平凡伟大──中国篮球历史文化藏品展”。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宣传天津体育历史文化、树立城市文化自信,彰显我市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城市形象。

“十三五”体育关键词

疫情防控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我市体育工作造成的巨大冲击,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疫情防控决策部署要求,闻令而动,勇挑重担,主动作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全民健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疫情初期停办假日大型群众健身活动300多场,避免疫情传播风险。

二是认真落实防控决策布署,紧急关停各类游泳馆、各类公共体育场所和多家经营性健身场所,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三是按照市委、市政府对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要求,通过下发一系列文件,指导全市体育场馆开放运营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有力推动了体育行业复工复产,服务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对我市该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四是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特殊形势,不断满足群众健身新需求。开设“抗新冠 巧健身”电视专栏、“健身防疫”网络专栏、“#今儿练了吗”抖音话题,开展居家健身活动成为津门健身新时尚。成功举办2020国际智能体育大会、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大众太极拳网络视频大赛等线上线下全民健身竞赛活动,参与人数过亿。

“十三五”体育关键词

体教结合

以提高青少年体质、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工作根本目标, 坚持强基育苗战略,进一步完善“体教结合”工作机制。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体教结合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意见》《天津市建立“8421工程”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的实施办法(试行)》《天津市青少年训练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天津市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方案》以及《天津市关于加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激励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创新改革配套文件,完善了我市青少年体育工作体系化建设。

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竞赛及“阳光体育运动”。每年举办足球、排球、篮球、田径、游泳、武术等各项目市级青少年示范性比赛达50多项次,参加比赛的青少年人数达24000多人次。创建87个天津市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和23个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命名208所天津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8421工程”训练体系不断深化。我市注册青少年运动员达23000多人,各类青少年体育组织118家。天津市体育运动学校和滨海新区塘沽、河西区、南开区、静海区、和平区、河东区、津南区7所业余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时代价值 文章下载

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体育文化产业作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较高产业关联度的新兴产业,其发展与责任履行关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社会责任。

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我国自从1995年出台《体育产业发展纲要》时起,就极为注意发挥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指出,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促进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件从六个方面进行了详尽规划与总体部署,文件的实施对我国挖掘体育文化产业的社会价值、推动体育文化产业的启动具有标志意义。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文件指出,要发展特色运动,发展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民族民间健身休闲项目,传承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要推动“体医结合”,加强科学健身指导,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要促进产业互动融合,促进健身休闲与文化、养老、教育、健康、农业、林业、水利、通用航空、交通运输等产业融合发展。2019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印发的《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再次强调了产业发展助力全民健身的重要性。

《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鼓励各地采取灵活多样的市场化手段促进体育消费,丰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优化参赛体验。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延长开放时间,鼓励开发健身产品、提供体育培训服务。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经纪、体育培训等服务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力争到2022年,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推动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体育制造领域应用。全民健身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战略,体育产业成为完成国家战略的动力推手,体育与其他产业、领域、业态的融合发展成为体育产业增量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体育产业无论是从外部环境还是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看,都需要主动融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现代化强国建设总体规划中,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逐步落实的重要抓手,进而实现“体育+”产业模式的发展。在“体育+”融合发展的时代大趋势中,体育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与加速价值日益凸显,体育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也逐年加大。

我国的体育事业与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关系极为密切。体育文化产业包括体育健身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及体育生产业等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虽然运营方式、管理模式、产业结构等存在差异,但是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具有共性,即需承担道德责任。以体育竞赛为例,在1992年“红山口会议”上足协实体化、足球职业化思路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正式踏上体育职业化征程。自此,我国体育竞赛的市场开始发育,付费观赛逐渐成为我国公民的体育消费习惯。欣赏体育竞赛不仅是民众休闲娱乐的过程,同时还可以从精彩的对抗与拼搏中汲取精神力量。因为,体育竞赛中涌现出的顽强拼搏、奋勇进取中华体育精神是体育灵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体育精神蕴含在体育行为中,无论是参与体育还是观赏体育,都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获得启迪,在竞赛中体会民族凝聚力、公平、公正、公开、顽强、坚韧的体育精神。精神的浸润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所以体育文化产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承担了对社会成员的道德引领责任,尤其对青少年的道德意识产生较大影响。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常态”理念,强调“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是伴随社会剧烈变化而产生的“异于旧质”并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新常态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灵活运用和中国化思考。新常态理念对体育文化产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体育文化产业是融合文化与产业的新业态,兼具文化传承与产业价值发挥的双重属性。

发展体育文化产业可以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培育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有效措施;体育文化产业是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命脉、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效能、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的时代需求。当然,体育文化产业还具有一个吸引产业界关注的属性,即具有资本增殖的责任。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体育文化产业总产值就占到GDP的1%;而其他国家,如日本、丹麦、法国、芬兰、德国、韩国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体育文化产业总产值现在已占GDP的1.5%。有些国家甚至达到4%,奥地利与体育相关的总产值就占到GDP的4.12%。按照我国的体育强国战略、体育产业及消费发展战略部署,体育文化产业正在由经济增长点逐渐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预计到2035年体育产业将占GDP的4%。

体育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生态产业。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便是要将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创意产业深度融合,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发展国民经济,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与调整。

社科院网站2021-2-23

 

 

江小涓:数字时代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展望 文章下载

江小涓:数字时代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展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到2035年,我们要建成体育强国,这是今后各项体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和指引。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和提升水平,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这个进程的重要力量。

发展体育产业需要高度重视数字化问题。我国数字技术应用广泛深入,人民生产生活和娱乐社交中的较大部分迅速向线上迁移,以数字形态呈现。 体育产业要持续快速增长,必须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本文简要分析“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面临的新机制和新挑战。

一、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体育产业地位重要

从“十四五”开始,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个新征程中,体育产业将加快发展并发挥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体育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领域

体育产业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将从物质消费、必需品消费、发展消费向舒适消费、健康消费、快乐消费延伸拓展。在这些新型消费中,体育消费是重要内容。特别是4亿多“90后”“00后”迅速成人走向社会,他们更具社交意识和专业健身需求,健身房、户外活动、比赛场所、赛事转播是他们重要的生活内容。最近几年“双十一”期间,几大电商销售额中体育消费占比约3%左右,这正是高收入阶段体育消费占总消费的“平均”比重。其中垂钓用品、冰雪、骑行运动、露营、攀岩、马术等运动用品增长最快,这些运动比传统体育项目更“贵”,表明体育消费不仅总量增加,而且结构多元和水平提升。

(二)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我国人均GDP已经迈过1万美元并继续向高收入国家攀升,从国际经验看体育产业将持续较快增长,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从我国国情和数字技术发展态势看,我们不仅会呈现出与先行者相同的趋势,而且有可能比先行国家表现更好。第一,我们体育用品制造业规模大,产业类型齐全,能够与数字制造的发展相呼应,迅速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规模,并为数字体育服务提供连结和载体。第二,体育服务业是相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够吸纳就业并保持相对低成本,扩大消费规模。体育产业是绿色产业,直接满足人民消费需求,能够有效扩大内需和满足美好生活愿望,与国家今后发展战略目标匹配度高。第三,体育产业发展既需要市场主体不断创新,也需要政府在场地供给和场景提供方面给予支持。我们有市场和政府两个积极性,推动发展力度大见效快。总之, 体育产业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社会各个方面会共同发力促进发展。

(三)体育活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凝聚力量

体育活动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体育锻炼和观赏体育比赛,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能够舒缓压力,带来愉悦、休闲、期待、满足等精神感受,促进公民身心健康。身心健康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减少医药费用支出,还能提高生活质量。职业体育俱乐部能够增强当地居民的荣誉感归属感,能激励更多的年青人从事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和城市间赛事地域特点鲜明,市民归属感明确,能产生聚合作用。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能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拼搏精神。总之,体育消费不仅创造GDP,还能创造健康生活,创造社会凝聚力,创造向上拼搏精神。

(四)体育锻炼是健康快乐老龄生活的重要源泉

我们的老龄化社会具有“长寿、长期、空巢”的特点。长寿是指我国人均寿命较长,已经接近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长期是指我国退休年龄相对较早,退休后的生存时间较长,即使从退休开始参与一项运动,也将有一二十年的时间成为活跃的体育参与者和观赏者。空巢是指“一孩政策”开始实行时的那一代人陆续进入了退休群体,老龄空巢家庭的比例较高并将继续上升。 老龄化+长寿化+空巢化,对体育消费产生较强需求。有研究表明,在六种类型家庭中,只有老年空巢家庭在对闲暇时间活动选项排序时,将参加体育活动排在第一位,表明体育所能提供的健康、娱乐、社交和归属感,符合空巢老人的多元需求。老年人群将是体育消费的一支重要力量。

(五)体育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的重要内容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教育不可或缺。通过体育运动,能够增强青少年体质,还能增强其拼搏、团队合作、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学校体育有3亿学生、51万所学校、65万个场馆以及学校竞赛,是体育消费的重要部分。从国际经验看,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家长教育水平提高,子女更有可能参与课外体育俱乐部,这也预示着我国青少年校外体育消费的较大增长空间。

二、数字化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新增长点

(资料图)

“十四五”时期,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各种智能设备制造等技术和产业支撑下,在我国市场规模超大、制造业基础雄厚等优势的支持下, 体育数字化将沿着“数字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数字技术”这两条路径快速发展全面发力,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一)数字化促进体育消费市场潜在优势加速实现

数字化已经广泛深入渗透社会各个方面,数字形态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体育消费形态。我国扩大数字体育消费有突出优势。一方面,我们有全球领先的网络应用技术,有极具活力的数字企业和平台,支撑多种形态的数字体育;另一方面,我国具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线上消费市场,我国移动互联网联接人数超过11亿,人均每日线上时间超过6小时,线上市场总规模巨大,能够支撑的数字体育市场规模超过任何一个国家,因此,数字化创新与服务,将在我国体育消费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数字化借力先进技术赋能体育产业加快发展

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在体育全域广泛应用。例如,在健身产业中,数字感应技术可以实时感知人体运动的生物学信息,在大量数据基础上形成更为科学的人体运动能耗规律和运动辅导建议,消费者可以在家庭小型健身设备上健身并从线上得到科学指导。再如互联网体育社区丰富了体育服务的种类和消费者参与方式,七大类千余种健身服务类APP不断为用户创造出个性化的专业服务。还有数字传播业,可以利用信息与数据挖掘等技术增加体育提供方与观赏方的互动性,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娱乐度。这些技术应用提升了传统体育产业开发新产品新服务的能力,促进体育产业加快发展。

(三)数字化利用新基建机遇提升体育产业技术水平

(四)数字化连接全球市场和资源促进体育对外开放

数字技术是天生的全球化技术。网络空间全球连通,可以在网络空间提供的服务都非常适宜全球化发展。 体育产业中有许多类型都是网络适宜型的。例如各种赛事适宜在全球网络空间传播和观赏,这也是新媒体版权成为近几年各国职业体育首要收入来源的原因。还有互联网健身平台、智能体育、网络体育社区等,都可以跨国运作。甚至场馆数字化建设也能够促进体育开放与全球合作竞争。据媒体报道,2019-2023年,北美地区共有118座场馆总价值为162亿美元的升级改造,全方位地提升赛事精彩度和观众体验感,并通过线上提供更多服务,不仅扩大当地观众现场消费,也吸引全球的消费者“线上”入场观赏比赛和参与各类增值服务。

三、数字体育全面发力多态呈现

(资料图)

“十四五”期间,数字技术对我国体育产业的推动作用将全面呈现,将创造更多新产品、新服务、新商业模式和新跨界生态,推动体育产业在极为丰富并不断更新迭代的业态下发展壮大。

(一)数字体育服务业将呈现多元丰富的新业态

在5G等新技术的支撑下,数字体育服务将不断开拓新形态。数字健身服务、数字群众体育活动、数字赛事转播、数字体育培训以及电子体育项目等,都将较快发展,既带来传统体育消费品质提升,更创造许多新的消费场景。例如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健身连锁服务快速发展,自助程度很高,消费者可以选择最方便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健身。再如,数字视频平台竭力提升其数字转播技术,支持多点远程制作的云端赛事制作平台,能够在多路赛事信号场景下呈现最精彩画面,使各类体育赛事的线上观赏度达到较高水平,吸引了愈来愈多的消费者上网参与和观看。最近几年,线上娱乐选项日益丰富,许多年轻消费者难有耐心观看整场比赛,因此多种体育类短视频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带来巨大的观赏与参与人群,成为用户流量新高地,成为了供给侧新的增长点。还有,5G技术支撑下的场景仿真技术,促进了互联网体育培训业的快速发展。

(二)数字体育制造业将提升质量并不断开发新产品

我国的体育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大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品科技含量和档次都不高。数字化转型将加快提升体育制造业技术和质量档次。一方面提升生产过程数字化水平,传感器接入大量设备和工具,连通生产过程甚至整个产业链,实时获取生产和运营信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智能制造体系还能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选择,例如消费者可以自助下单,选择将自己喜爱的体育明星印制在产品上。另一方面提升产品档次,生产多种高端体育设备和器材,其中包括多种类型的数字和智能装备,如手表、手环、眼镜、服饰等可穿戴智能设备等,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这些智能设备可以实时感知人体运动的生物学信息,及时、准确判断人体活动状态,为更多的体育数字服务打下硬件基础。

(三)体育制造与体育服务数字化融合将加速推进

在先进技术支撑下,体育制造业和体育服务业两者很大程度上将融合发展。智能制造系统依托于传感器、网络通信系统、数据挖掘和计算能力,形成了硬件制造销售、系统平台与应用开发、大数据及相关服务、广告及其他增值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闭环。例如智能体育项目,以高端智能制造为前端,以运动场景为后端,通过数字技术相连结,集合制造、健身、赛事、文旅、康养、体育培训、内容传媒、场馆运营等业态,是二、三产业复合的生态链式产业。更有意义的是,智能体育将虚拟网络游戏实体运动化,突破物理空间与时间限制,参与者可以足不出户,在室内小空间体验山地骑行、滑雪、高尔夫球等对场地要求较高的运动。对消费者来说,既能享有网络空间和数字技术的乐趣,又有真实的身体运动,实现了娱乐与健身的双重目的。在体育产业诸多领域中,体育制造与体育服务数字化融合发展都有广阔前景。

(四)互联网平台将开发更多数字体育内容

网络平台要开发聚集丰富多元的产品线和服务内容,才能吸引巨量消费者,从而最大化地利用平台效应。 在各类平台内容中,体育相关内容特别是体育比赛是关注度最高的内容之一,因此平台都尽可能持有多个赛事版权和开发多类体育内容。我国几个主要视频节目平台,不仅分别持有多个国内外著名赛事IP,而且努力开发潜在观赏者众多的新赛事,力图将更多观众吸引和粘附在平台上。平台依托其强大的互动能力,个性化地推送核心赛事信息、赛事特定信息、赛事花絮、场内外趣闻轶事等,吸引大批核心体育迷、非核心体育迷和非体育爱好者的关注,后两类信息的关注度往往数倍于核心赛事信息。还有一些项目,观众向参与者的转换比例较高,平台提供比赛视频吸引观众,就相当于构建一个社区,吸引这些潜在消费者进入并促其转化。以自行车项目和滑雪项目为例,喜欢看这两个项目的人,转化为自行车车迷和滑雪迷的比例高速度快,此时平台就能够提供骑行设备和滑雪设备以及培训、俱乐部会员、活动安排等相关服务,将流量变现,营销效果突出。

(五)体育IP将跨界成长创造更多数字化消费场景

在网络化数字化时代,著名体育赛事也是著名商业活动,体育明星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数字技术能够跨界连接多个产业和多种场景,形成庞大的IP生态圈。生态圈内的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彼此连结,不断丰富用户需求图谱,不断延展IP的影响,动态满足人们不同的观看欣赏和体验共情的需求。当下,我国体育明星IP价值估计,大体上按照运动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认知度、社交媒体活跃度、粉丝数和代言品牌价值度等多个指标为基础判断,从指示构成上就可以看到其IP价值的构成。这些明星既绝技在身又鲜活有趣,与粉丝们互动交流,分享运动体验、生活方式、情感、时尚、情怀及梦想等等,与网民特别是年轻网民的精神与心理需求特点高度契合。最近几年,以国内体育元素为主的综艺节目异军突起,吸引了大量的非核心体育迷,人气超过绝大多数高水平职业体育比赛。

(六)数字技术将赋能全民健身运动与市场机制相容

互联网时代目光聚集愈多愈有商业价值。全民健身是参加者人多的体育活动,大流量就必有商业价值。例如,马拉松类运动以往都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赛事,但近些年比较有名气和规模的比赛如北马、上马、厦马等,都实现了商业化运作且有不菲的收益。再如覆盖人群多少是走步跑步类APP项目在资本市场融资的重要指标,使用人数获得的数据信息就多,商业价值就大。还有智慧运动场馆,通过APP可以获得运动者的位置信息,文字、声音、图像信息,关联社交媒体信息等,对运动人口进行细分与画像,探知其更多的偏好与潜在需求等。就连大妈们玩的广场舞也受到资本青睐,近几年有多个广场舞APP获得融资,投资者看好近亿广场舞参与者与观赏者,要先做这部分中年群体的娱乐生活入口,再跨进到交易变现。 在数字时代,群众体育运动具有了明显的商业价值,许多企业愿意“免费”提供服务,以获取积累用户数据并从中获益。

四、数字时代体育产业发展的挑战及应对

(资料图)

数字技术并非只为体育而生。在赋能体育产业的同时,也推动更多休闲娱乐业态产生,并与体育产业展开激烈竞争。首先是电子竞技和其它网络游戏产业快速发展,据调研国内16至25岁青年人群平均花费33%的闲暇时间用于电竞和其它网络游戏活动,挤压和替代了大量传统体育活动的时间。其次是各种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消费者能够为传统体育项目付出的时间难以增长甚至被分流。2017年《战狼2》有56.83亿元票房,中超收入仅为14.8亿元。第三要面对国外赛事的激烈竞争,网络空间观赏节目成本很低,消费者无论身处何处都能随心所愿,在世界范围内观看“最高水平”的比赛,国外精彩赛事会分流国内观赏市场。总之,多种娱乐节目和休闲方式正在与体育产业争夺消费者,体育产业想要站稳脚跟并持续发展,必须适应数字时代要求,不断创新再创新。

(一)要明确导向加快行动

在制定体育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重要政策文件时,要明确数字技术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期战略,明确重点领域。要将体育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水平作为体育工作开展情况的重要指标。要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与数字体育发展更好融合。各类体育产业、体育企业和体育组织都要重视引入数字人才,对体育产业“入网”“上线”做出整体部署,对传统体育设施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对传统体育项目制定数字化拓展方案。

(二)要支持市场主体进行数字化创新

(三)要与时俱进接纳新的体育形态

那些依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体育形态,要与当下和未来技术及社会主流场景相匹配。尤其是线上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互联网空间早已是他们工作生活娱乐社交的主要场所,电子竞技、智能体育等与他们的消费诉求高度匹配。我们既要尽可能地将传统体育渗透和融入到新的数字载体中,也要对各种新型体育运动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努力带动传统体育产业共同发展,共同创造更为丰富的体育消费与娱乐场景。

(四)要培养适应体育数字化时代的人才

数字化时代,体育运作和创新需要大量投资和技术方面的知识,有大量的跨界应用,供给侧和消费侧的场景日益复杂,热点消费又不断变化和迭代。此时的体育产业发展,不仅需要体育专业方面的相应知识和能力,还要有应对数字竞争的相应知识和能力。要加大对数字体育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等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鼓励数字企业与体育机构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行业咨询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

(五)要深入研究数字化发展中的体育治理问题

数字时代不仅为体育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治理挑战。例如在数字传播渠道中,明星运动员为俱乐部和联盟带来更多商业利益,就有可能要求更多的利益分配,还可能对非商业性质的赛事持消极态度。这与我们传统的运动员管理体制发生冲突,与社会公众对顶级运动员的形象定位产生冲突,如何处理好这其中的多种关系就是新的挑战。此外,新媒体转播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数字技术应用与运动员及消费者的个人隐私保护、大型数字化平台在产业链条中的控制力等,都会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各方面协商共治,优化治理模式,促进我国数字体育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生态体育2021-3-7

 

 

后疫情时代,新兴体育产业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文章下载

后疫情时代,新兴体育产业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新冠疫情肆虐,让2020年的体育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也极大提高了人们要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的运动意识。近年来,除了大众体育的发展,中国体育经济在消费升级、数字文娱和赛事经济引领下,催生出很多新兴体育业态,小众攀岩、滑雪等场馆不断涌现,体育直播、体育娱乐开始兴起,体育运动向着多样化、娱乐化、体验化发展。

疫情之后的体育消费“潜力”将会在哪里激发?体育经济发展的新兴态势和方向是什么?本文将从消费升级引领、数字文娱引领和赛事经济引领三个方面做一点解析。

01

消费升级引领的小众体育发展

中产阶级和新生代消费者崛起,他们彰显个性、偏好社群、享受深度体验和“秀”,大众体育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他们的运动狂欢与盛宴,曾经“曲高和寡”的小众运动如今打起了翻身仗,滑雪、攀岩、击剑、马术、冰球、汽摩、潜水等运动风靡起来。

在消费升级浪潮下,体育消费也向个性化、参与型转变,引发运动娱乐新时尚,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向内融入商场,激发城市新兴消费;二是向外拓展公园和基地,带动休闲旅游消费。

1

运动主题商业中心——城市购物中心的创新玩法

近年来被“消费需求”裹挟前进的购物中心纷纷瞄向运动业态,体育主题购物中心,运动社交型商业街等创新形式涌现,成为商业中心吸引客流的“磁力场”。

运动主题商业中心,通常以运动体验娱乐为特色,结合文体零售、餐饮美食、运动健身、休闲配套等功能业态,运动类型从游泳、健身、台球、篮球等传统运动到射箭、搏击、轮滑、攀岩、冰上运动、滑雪、卡丁车等时尚运动,满足大众娱乐性、家庭参与性和分众时尚性。如台湾大鲁阁赛车主题Taroko Park、高尔夫主题的深圳观澜湖新城MH MALL、冲浪滑板运动主题购物中心德班GATE WAY等。

区别于一般运动场馆的简单叠加,运动主题商业中心强调特色运动消费,以场馆服务盈利,场馆运营、赛事IP、人气聚集等十分重要,但目前运动项目后期运营依然难度较大,因此形成核心驱动、多功能平衡的业态结构关系成败,如总投资60亿元的常州江南环球港和投资21亿元的无锡华润万象城均是在较大的商业综合体内植入体育元素,引入健身、培训、体验类项目,融合体育、文化、旅游、娱乐、展览等业态,创造了独具吸引力的区域性消费中心。这两家商业中心年度体育设施营业收入占营业总收入比均超过18%,年度体育场地接待总人数近400万人次。

2

体育主题公园——深度参与式的户外运动天堂

不仅室内运动火爆,壮阔山河给户外运动留下了探秘自然的无穷想象,不少地方政府、开发商、体育服务商将目光锁定主题运动公园,如汽摩越野、极限赛车、冲浪、滑雪等。

体育主题公园,常依托场地自然生态资源,在旅游胜地或城市郊区发展起来。以户外运动体验为核心,拓展体育培训、亲子娱乐、赛事活动、企业团建等功能,结合住宿、餐饮美食等配套,甚至衍生下游运动装备、体育周边等产品和服务,满足运动探险、社交娱乐、休闲度假等多种需求,形成体育休闲旅游目的地。

体育主题公园的打造对自然环境依赖性较高,前期投入较大,并且其对城市形象和旅游的带动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品牌营销、赛事运营等,另外 特色体育公园区别于一般的市民体育公园,需要核心运动引擎项目,强调独有性、稀缺性,如清风极限运动基地借冲浪、滑板、小轮车、攀岩项目入奥契机,集专业训练、特色体验于一体,成为国内第一个极限运动基地。而蔚州十八堂,依托四十里峡独特资源环境,配套越野赛事基础设施,打造集越野赛事、厂商4S店试乘试驾、越野俱乐部挑战、山地车赛道体验、企业团建、亲子娱乐等活动在内的7148主题越野公园。

02

数字文娱引领的数字体育发展

在数字生态多方渗透下,体育运动方式和内容也开启了深度变革。一方面在泛娱乐化时代,数字传媒的创新提供了多样化的云端娱乐、运动、社交场景,以体育为核心的文娱内容成为消费热点;另一方面在全民健身和后疫情时代,在线健身、线上培训和体育竞技游戏悄然升温,成为数字创意与体育融合新业态,为此资本蜂拥而至,线下体育培训机构纷纷探索线上课程,体育用品厂商切入智能体育产品市场。

数字文娱引领的体育产业呈现线上和线下两大趋势,线上以健身培训、体育直播等内容创新丰富为主,线下以智慧化体育游戏体验为主。

1

数字体育游戏——青年潮流娱乐的风向标

足不出“户”来一场丛林冒险,轻轻松松与智能对手“过招”….娱乐化、游戏化、沉浸式的运动体验深受市场追捧,校园、亲子项目、体育训练场等不约而同引进体感互动类智能游戏,各种数字化运动娱乐馆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数字化运动娱乐馆,“现身”商场、公园、街头、景区等,场地灵活,场馆小而“精美”。一般通过引入AR体感、VR技术、数字运动、全息投影等技术,实现电子竞技、模拟运动、智能互动、智慧健身等功能,将体育运动与科技娱乐相结合,创新运动场景,丰富运动体验,提升竞技娱乐性。

数字体育游戏项目,作为娱乐体验的创新工具,与智能设备生产、数字科技水平息息相关,虽然目前数字体验项目的科技感、智能化、体验感还有待加强,但契合年轻群体需求,已经成为娱乐消费时代的“新宠儿”。

创新型“体育运动+数字科技”业态

2

体育数字产品,潜能无限的内容资产

围绕体育赛事、健身训练等内容的线上数字产品越来越丰富。 在赛事直播领域,互联网传媒企业控场,大型赛事、体育娱乐内容等被头部企业垄断,他们已经从赛事拓展到线上体育社区,短视频,体育娱乐内容衍生,线下衍生赛事等多种形式的文娱影视产品,通过会员付费、广告变现,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和体育名人则纷纷试水“体育+电商”直播。而随着居家健身常态化,线上健身课程、运动社交平台不断涌现,“被限制”的体育消费通过线上获得更广阔的内容创新空间。未来体育类数字产品将更加普及,甚至成为体育消费重要方式和不容低估的内容资产。

03

赛事经济引领的娱乐体育发展

随着体育赛事娱乐化、表演化趋势,赛事的实际运营向市场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注重品牌赛事的培育,掌握核心赛事资源和技术,通过赛事为城市赋能,创造经济新动能。如电竞、足球、篮球等赛事热度不减,马拉松、自行车等大众赛事日渐成熟,以赛事为引领的体育产业多环节迎来发展契机。

1

从赛事场馆到多元化的体育综合体

围绕赛事开展,离不开大型体育场馆和比赛场地的支持,赛后如何充分利用场馆设施,激发体育消费动能成为现实问题。一方面利用体育场馆,可以拓展健身休闲、体育培训等体育服务产业链,甚至开发趣味性体育游戏,实现多元化项目经营;另一方面依托场馆,可以在周边完善商务休闲、城市商业等功能,发展现代服务业。从单一赛事场馆到多元化的体育综合体,成为举办赛事、发展体育服务的趋势,如镇江会展中心、深圳大运中心、成都文轩体育中心、深圳湾体育中心、万国体育中心等均已树立品牌,探索综合性体育运动服务路径。

2

赛事旅游,城市文化新地标

作为体育最核心要素的赛事,即使在体育遇冷的2020,依然吸引各地蓄力“眼球经济”,上海提出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成都全力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杭州全力打造赛事之城…..在各大城市纷至沓来的背后,赛事之于城市,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体育赛事的竞技性、娱乐性和参与性带来大量客流和热度,借助赛事爆点,发展“体育+旅游”成为很多地方的经济热点。以赛事为主体,植入城市文化、节庆活动,配套娱乐休闲、餐饮购物等旅游服务功能业态,为专业选手、体育爱好者和普通游客等不同客群提供针对性的体验项目。如宁波举办大型赛事的同时,融合城市特色文化,组织美食节、啤酒节、文化节、海钓节以及产品博览会等活动,创新“体育休闲+文化”模式,形成体育旅游城市文化品牌。

未来将会涌现更多赛事,成为城市文化、旅游的代名词,如电子竞技作为21世纪快速崛起的世界性文化现象,正从小众娱乐逐渐演变成主流体育运动。电竞赛事对凝聚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品牌,带动城市旅游的意义凸显,电竞赛事的主场化已经激活各地电竞产业,多地纷纷建设电竞场馆,发展电竞赛事。如顶级活动赛事相继落“沪”,上海电竞之都优势尽显,而成都、西安等城市也先后举办大型电竞职业赛事,聚集人气,带动城市文旅发展。

搜狐2021-1-19

 

 

关于金昌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文章下载

关于金昌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市突出政策引导,改革体制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投资体育产业,逐步形成了以体育彩票和体育用品销售为龙头,以健身休闲和体育场馆运营为支撑,以全民健身、竞赛表演、体育技能培训和体育社团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体育产业已逐步成长为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

一、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一)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夯实体育产业发展基础。认真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面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统筹推进城乡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截止2020年底,我市共实施雪炭工程2个(金昌市游泳馆、永昌县体育馆)、体育公园2个、体育健身步道项目4个、乡镇农民健身工程3个,体育惠民工程58个、较高标准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个、城市多功能运动场1个、可拆卸冰场1个、拼装式游泳池1个、笼式足球场13个、国家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场馆4个。经过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暨体育场地普查,我市现有各类体育场地1827个,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达2.50平方米,人均面积居全省第一。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一村一场”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城市社区10~15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公共体育场馆已全部实现免费或低收费对外开放,部分学校、企业和单位体育场馆逐步实现免费开放,城乡居民健身环境明显改善。以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为抓手,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18万人,市民体质监测抽样合格率达90%以上,市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和全民健身意识明显增强。

(二)提升体育惠民服务水平,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深化体育部门“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推动体育产业健康发展营商服务环境。充分发挥“互联网+体育”模式效应,有效激发市场竞争活力,体育企业、体育俱乐部和协会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主运营能力水平不断提高。按照群众体育组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求,市县(区)已全部成立体育总会,各乡镇社区均成立了群众身边的体育社团组织。目前,全市建立各级各类体育协会、行业体协76个(其中:市级单项体育协会31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9个、国家传统项目学校1个、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9个、市级俱乐部17个,其他体育社团组织9个)。培育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613名,其中:国家级33名、一级48名、二级1323名、三级1209名,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名以上,每年完成各类体育人才培训1000多人/次,己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服务队伍,成为指导全民健身活动、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三)精心打造体育品牌赛事,营造体育产业发展氛围。跳出体育看体育、放大格局做体育,围绕“活力金昌·健康金昌”主题,按照体育+文化旅游、环保科技、国防教育、亲子互动和生存体验模式,创新中国·金昌青少年生存训练营等体育赛事办赛理念,努力培育和打造知名度高、社会反响好的优质品牌赛事。在2019年承办的第十八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第十赛段和主办的中国·金昌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事中,来自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及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我市1.3万多名自行车与马拉松运动爱好者踊跃参加比赛。做强体育城市新名片,品牌赛事在通过人民日报新媒体转发、今日头条、人民网直播及企业家日报网、甘肃头条、凤凰新闻、每日甘肃网、兰州晚报、市属媒体等多家新媒体跟踪报道赛事活动的同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全国文明城市中国镍都·大美金昌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城市魅力,让世界了解甘肃金昌,让甘肃金昌走向世界。

(四)加快体育项目建设,壮大体育产业规模。坚持以项目论英雄、以发展论能力工作导向,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驰而不息外引内促,推进项目建设落地见效。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与甘肃众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签订1.2亿元投资新建甘肃省金昌市健身器材及体育场地建设材料生产厂项目,招商引资入金为金昌南坝滑雪场项目投入建设资金1.5亿元,填补了我市无体育生产企业、无冰雪产业空白。二是与甘肃天象文化产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签署金昌市全民健身中心(PPP)项目建设投资合同,投资规模8998.65万元,该项目已于2020年3月20日正式开工建设。三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2019年共争取项目资金2072万元,完成市上下达任务561万元的369.34%。2019年高质量完成龙首湖体育公园健身步道项目建设,成为我市首个健身步道、全省首个高标准环保彩色健身步道、全国首个主题健身步道,与金昌紫金花海等景观交相辉映,成为我市体育健身的标志性场所,已成为我市网红打卡和婚纱摄影的首选地点。四是提升体育彩票销售服务水平,加强体育彩票销售网络建设,拓宽体育彩票销售渠道,扩大体育彩票发行量。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覆盖全市体育彩票销售点62个,“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筹集使用体彩公益金7800多万元,真金白银落地见效,助力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发展,成为支持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以此不断壮大体育产业规模。

(五)培育体育消费市场,激发体育产业发展活力。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培育我市体育休闲运动品牌,将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快乐体育、亲子体育、生存训练、拓展技能培训融入大漠营盘体育运动休闲园、野狐湾体育运动休闲园和金昌南坝滑雪场等项目建设,推动体育+文化旅游、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康养深度融合发展,拉动体育消费市场快速发展。全面落实体育惠民利民政策,利用国民体质监测服务平台数据分析加大“科学运动处方”推广力度,顺应体育消费新趋势和体育产业新业态,积极开发体育消费市场,带动体育夜间消费。根据健身群众需求提供各具特色体育产品和服务,培育充满活力,对市民粘合度高的体育消费热点。

(六)推动普及足球冰雪项目,补足体育产业发展短板。以足球项目为抓手,推广校园足球,普及社会足球,加快足球特色学校和训练基地建设。完善校园足球、社会足球、专业足球立体式竞赛体系,不断扩大足球项目参与人口规模,利用足球项目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集体参与度高的特点,通过引进和组织具有影响力的城市足球联赛项目,推动足球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补齐我市冰雪运动短板,以市冰雪运动协会和金昌南坝滑雪场为抓手,加强冰雪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轮滑专业人才培训。认真落实冰雪运动“西扩”国家战略,激发青少年对冰雪体育运动热情,组织开展冰雪项目进校园活动,举办青少年冰雪赛事活动,开展金昌市大众冰雪季系列活动,普及冰雪体育运动以“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提高我市冰雪运动竞技水平。

(七)健全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能力。一是根据国家已出台的体育产业发展法规政策,结合金昌实际主动将体育产业发展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健全完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在甘肃率先出台《金昌市群众性体育比赛奖励暂行办法》《金昌市室外公共场所体育设施维护管理办法》。二是出台《金昌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金昌市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体育产业发展方向目标任务,改革创新、科学施策,强化对体育产业政策、规划、标准落实力度,保证了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延续性。三是紧紧围绕重点项目、体育赛事和体育产业新业态,回应市民群众对全民健身和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重点围绕体育赛事、健身休闲、体育培训和体育创意新业态项目开展市场化开发,鼓励体育企业和社会力量成立体育行业协会,支持体育企业和体育社团整合资源抱团发展,提升了我市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助推体育产业发展能力。

二、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全市体育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规模相对小、实力相对弱、科技含量和产业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整体规模和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整合资源不够融合程度低。在推动我市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市县(区)体育部门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状态,统筹发挥发改、教育、科技、公安、民政、财政、自然资源、住建、农业农村、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和统计等相关部门职能和相互支持配合发展合力尚未形成,部门之间缺乏联动机制,导致体育产业与其他行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不够。

(三)扶持政策有待完善。虽然国务院出台了《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省财政厅、省体育局也出台了《甘肃省省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但受市县(区)财政困难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市还没有设立市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注入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等方面还不够到位。

(四)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受我市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等因素的影响,缺乏上规模的体育产业化企业等条件制约,吸引人才的能力较弱,体育专业化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特别是熟悉体育产业市场化运作和经营的高层次人才匮乏,制约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体育产业消费需求动能不足。受全市体育人工作理念和载体不够创新,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完善及受市民传统观念、经济收入、文化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市民的体育消费动能不足,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加快发展的内在潜能还没有释放出来。

三、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国家《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体育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根据国家发改委有关会议精神,体育产业发展将纳入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全市体育人必须积极抢抓政策机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结合我市实际科学谋划,主动作为,统筹推动我市体育产业稳步健康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市场环境,在培育体育产业主体上下功夫。加强体育企业产业政策引导,统筹协调全面落实税费、场馆管办分离改革、规划、土地和金融等方面优惠政策,保证体育企业和体育社团组织充分享受到国家释放出的体育产业改革发展红利,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投入。支持和鼓励各类学校、社会体育组织充分发挥人才和场馆设施优势,尝试开展大型体育场馆市场化经营。优化营商环境,健全配套支持政策,充分运用好河西走廊(县域)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平台,努力打造集体育产品生产加工、体育健身消费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体育产业园。

(二)凝聚工作合力,在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体育产业具有发展链条长、业务涉及面广、辐射效应强和投资收益慢,与其他相关行业和领域产业发展的交叉粘合度高的特点,在其发展过程中会衍生出相关新兴产业门类。推动体育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不只是体育部门一家的事,应建立和形成包括发改、教育、科技、公安、民政、财政、人社、自然资源、住建、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和统计等部门在内的联动协调机制,凝聚力量,形成推动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合力,丰富体育产业发展的内容,延伸体育产业链条,形成集聚发展效应,助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丰富活动载体,在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上下功夫。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全民健身运动、品牌赛事平台作用,培育体育表演和健身休闲消费市场,精心策划努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体育品牌赛事和全民健身活动项目。培育和挖掘特色鲜明的体育运动项目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家庭,鼓励支持体育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贴近群众生活的体育健身表演、比赛、培训等活动。加强对《全民健身条例》宣传,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培养群众科学健身习惯,努力营造全社会崇尚健身、参与健身和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良好环境氛围,通过大健身推进大健康。

(四)创新工作载体,在应用智能体育上下功夫。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发挥“互联网+体育”平台作用,加快体育服务移动客户端建设和大数据应用,整合体育用品、赛事表演、健身康养等各类体育资源,提高体育产品延展服务能力,支持体育企业推行线上线下运营模式和开发多形式、多功能的体育服务项目,培育体育消费新热点,释放潜在体育消费需求。

(五)创新体制机制,在引进培养体育人才上下功夫。重视体育人才在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健全完善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大胆使用人才推动我市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建设一支综合性和专业性较强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队伍,为我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紧紧围绕重点项目建设,力争聘请国内专家组建我市体育事业人才专家智库,邀请和引进体育产业发展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发挥好人才在开展体育业务交流与培训和体育项目建设中的作用。建立体育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根据体育产业发展需要,落实培训场地和经费,每年组织开展各类体育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

(六)激活消费动能,在培育做大体育消费市场上下功夫。实施好体育惠民工程,加大基层体育设施建设,优化体育设施布局,形成我市各类体育设施布局合理、互为补充和面向大众的体育健身格局。引导社会资本开发建设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立足我市辐射全省的攀岩、冰雪、电竞骑行、徒步、轮滑、越野等体育健身休闲项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加大乡镇体育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投入和相关赛事活动安排力度,丰富市民体育文化生活,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消费群体和竞赛表演市场。充分利用新媒体和自媒体宣传渠道,引导市民转变消费观念、培育体育消费理念、养成体育消费习惯,特别是将假日人流吸引到全民健身、娱乐休闲等体育活动中来,带动社会资本流向体育产业。

(七)提升管理水平,在拓展体彩销量份额上下功夫。创新思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宽体育彩票销售渠道,增加体育彩票销售收入。加强对彩票销售规范化管理和销售团队与销售网络建设,提高消费者风险意识,正确引导社会预期。依法严厉打击非法体彩销售行为,确保我市体育彩票销售量、公益金筹集和市场占有率保持稳定增长,让我市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持全市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的体彩公益金,最大化支持我市体育产业健康发展。

金昌市人民政府研究室2021-3-3

 

 

打造产业名城打响体育“金牌”—金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考与对策 文章下载

打造产业名城打响体育“金牌”—金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考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是民生,体育是文化,体育是时尚,体育是消费的现代体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群众参与体育的热情不断浓厚和强烈。在市委市政府对体育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都得到了全面高效的发展。根据此前国家统计局金华调查队发布的权威数据,2020年金华市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达213.06亿元,人均体育消费为2801.98元(406.24美元),已接近欧美发达国家体育消费水平,并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在此背景下,我市如何做好体育产业发展这篇特色文章,着力打造全省领先的体育产业示范城,势在必行。金华市体育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以理论学习为指导,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对全市体育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思考。本文结合金华市体育产业基本情况,将调研情况介绍如下:

一、金华体育产业基本情况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需求逐年增加,体育消费市场逐步扩大,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正以较快速度加速发展。多年来,我市充分发挥体育制造业优势,在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的同时,在体育健身、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等产业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培育形成了九大特色亮点。

(一)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连续五年全省第一

2014年我市体育产业总产出136.68亿元,2019年总产出达到227.47亿元,五年增幅达66.4%,年均增幅为13.28%。2019年体育产业增加值达76.94亿元,占GDP比重为1.684%,分别高于杭宁温0.3、0.07和0.03个百分点,居于全省第一。

(二)体育企业入库数居全省第二

据中国体育机构名录库显示,我市体育企业数由2016年的2621家上升至2020年的6051家,年均增长幅度超26%。其中,制造类占比为46.19%,销售类占比为43.35%,服务类占比为10.45%。入库总数仅次于宁波,居全省第二。

(三)全市体育消费进入快车道

2020年金华市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达213.06亿元,人均体育消费为2801.98元(406.24美元),占2020年金华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5%,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9.1%。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人均体育消费水平普遍在400美元以上,我市作为全国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先行城市,体育消费水平已经接近欧美发达国家体育消费水平。

(四)上级扶持资金由九进二

2015年我市获上级体育产业扶持资金277.63万元,2020年上级扶持资金996万元,涨幅达258.7%,争取资金金额从2015年的全省第九上升至全省第二,仅次于杭州。

(五)体育产业双创全国首创

2016年以来,我市全国首创开展体育产业“双创”,已成功创建“体育+”特色村(居)52家,总投资达20.41亿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约10亿元,建设气排球馆、门球馆、足球场、武术馆等体育场馆49个,累计建设用地达10.32万亩,共带动乡村增收约1.38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914个,聚集中高级人才336人。成功创建市体育产业(运动休闲)产业基地、示范基地77个,吸引社会资本超25亿元,新增气排球馆、门球场、足球场、武术馆等体育健身场馆60个,承办各级体育赛事活动超1000场,直接带动体育消费超14亿元。

(六)体育赛事活动如火如荼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氛围打造,全年办赛数量由2015年的106场上升至如今360场以上,基本实现群众身边“天天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因疫情影响,2020年赛事缩减,全市共办赛308场,累计参赛人数24.2万人,观众数30万人次,总投入超9千万元,带动体育消费超1亿元。各类主流媒体报道近2000篇,新媒体阅读点击量达2.6亿次。

(七)智慧体育平台全国领先

与阿里体育深入合作,创新搭建金华运动银行服务平台并于2020年10月正式上线。截至目前,已完善体育场馆信息查询、预定、导航,赛事信息查询、报名,体育场馆/健身场馆预约、优惠、打卡,生活权益兑换,体育场馆后台商户管理平台等功能,平台已接入体育场馆104家,上线兑换权益(含美食代金券、影视会员、游泳券、球馆体验券等)47项,平台月均服务用户已达67.78万人次。

(八)国家省级体育产业创建成果全省第二

累计创建国家、省级体育产业项目131个。其中,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2个(永康市、武义县)、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个(飞神集团),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1个(武义大斗山飞行营地),浙江省运动休闲基地5个(义乌、永康、武义、磐安、横店)、浙江省运动休闲小镇1个(永康龙山),累计94个项目入库省体育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库、6项赛事入库《浙江省重点培育品牌体育赛事名录库(2020年)》,创建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4个、精品线路1条、优秀项目16个,总创建数居全省第二。

(九)体育制造业走在全省前列

我市生产的平衡车出口额近1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70%;我市生产的跑步机销量占全国60%,自行车配件销量占全球15%;无人机出口欧洲,渔具远销世界各地,渔线产量占全国70%,渔具的网上销量占全国30%。我市一苇科技自主研发生产的电动冲浪板是国内首个使用锂电池动力的冲浪板,同时,也是世界上首个速度可以达到国际赛事竞技水准的电动冲浪板。是动力型水上运动器材的革命性成果。

二、特色做法

我市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既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也是金华体育人不懈努力、深耕细作,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及旺盛社会需求共同作用的成果。这期间,金华市体育局秉着“强化亮点、补足短板”的工作态度,先后创新开展了体育产业双创、智慧平台建设和品牌赛事培育等一系列产业引导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实布局谋篇,扎实推进产业发展

坚持政策引领,为深入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着手开展《金华市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0-2035)》编制工作,针对体育设施空白区域统筹进行场馆设施布局。为推进全市体育场馆数字化管理,跟进出台《金华市智慧体育建设奖励办法》,与金华银行签订《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信贷资金,对我市重点扶持的体育项目、体育赛事、体育场馆建设、“金华运动银行”入驻商户、体育行业企业等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并在授信支持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受理、审批、安排,并享受优惠利率。此外,还制定颁布《金华市区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金华市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金华市体育产业促进三年行动计(2019—2021)》、《金华市“体育+”特色村(居)创建(试行)办法》、《金华市品牌体育赛事培育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安排了近2000万元配套资金,全面的政策和资金保障为我市体育产业持续、协调、快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依托自然资源,办大赛育精品,全面营造体育氛围

一是精心打造自主知识产权品牌赛事。我市山水资源丰富,地形地貌独特,发展以山水为主题的户外运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金华市体育局与北京体育大学合作,因地制宜一起研发中国“山水四项”赛事,注册获得独立知识产权,该项赛事是我市首创的体育品牌赛事之一,于2018、2019、2020连续三年入选浙江省重点培育品牌体育赛事名录库。赛事目前已连续举办4届,每届参加人数均超千人,能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近1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1500万。通过举办山水四项赛事,大大拉动了全市旅游业发展,有效促进了体育消费,提升了宜居城市品位,溢出效应明显。二是全面培育“一县一品”特色体育赛事。精心谋划、统筹布局,依托当地山水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赛事活动,形成“一县一品牌、一地一特色”亮点。婺城区依托仙源湖及南山资源,举办全国钓鱼大赛和南山越野赛;金东和兰溪依托绿道,连续六届举办绿道马拉松赛;东阳以横店影视城为抓手,以“跑进电影,穿越历史”为特色主题,文体融合连续5年举办横店马拉松;义乌以“一带一路”倡议和小商品城为重点,连续6年举办国际半程马拉松,永康依托制造业和龙山特色小镇,举办越野摩托车公开赛,浦江依托山水资源打造“诗画浦江”野跑赛事,武义依托大斗山飞行营地,连续举办国家级航空系列赛事,磐安以中药材为抓手,结合山水资源,打造中药寻宝越野公开赛。三是完善体育赛事评估体系。体育赛事具有公共性,所涉及的社会成本和社会产出难以用货币计量,为推动赛事评估体系化,金华市体育局与高校合作开展《金华市体育赛事绩效评价体系》课题研究,从赛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创新性、宣传力等方面建立赛事评价指标,并于2021年1月3日起正式发布,评价体系将进一步提高赛事申办水平和质量,扩大规模及影响力,打造具有更高水准、强聚合性、深影响力的全国性品牌体育赛事。

(三)以创建为引领,促产业聚集,做大做强体育发展平台

一是紧抓产业政策,推进项目创建。高度重视体育产业项目创建,积极跑部进省,5年内向上争取资金4627万,用于扶持全市产业项目做大做强。累计下基层调研超500次,做好项目创建指导。全力支持永康、武义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永康飞神车业有限公司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持续培育打造一批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和优秀项目,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二是开创“体育+”新模式,推广特色村居。 市体育局构建创建标准,不断夯实“体育+”建设基础。2019年1月正式发布全国首例《“体育+”特色村(居)管理与评价规范》,明确基本要求、运营管理、结果效益、安全保障4个大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信息宣传、经费保障等12项具体评价指标,以引导“体育+”特色村(居)创建工作走向特色化、差异化和科学化之路。每年安排市级资金400万元,将命名的单位纳入金华市体育产业发展项目库管理,通过给予一定奖励的方式鼓励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体育项目创建。三是开拓体育会展领域,精心筹办长三角体博会。市体育局结合实际,向上争取,将长三角体博会三年举办权落户金华,通过高水平举办体博会助力金华体育制造转型升级。2020年体博会设立了4万平方米的展区,分特邀展商区、体育服务机构、体育用品、竞赛活动区、房车大会区五大区域,参展企业单位300余家,同期活动20多个,并首次融入直播带货新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在为期3天的展会期间,现场累计观众人次超过50000人,成交额超1亿元,直接拉动吃、住、旅游购物等收入2000多万元。成为我市展示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平台。

(四)深化体育改革,贯彻数字赋能,推动体育事业新发展

一是深化数字体育改革。2020年,金华市体育局与浙江省体育局、阿里体育签订金华市数字体育新服务战略合作协议,依托阿里体育云数据技术开展“金华运动银行服务平台”建设项目,通过对全市公共运动场所和社会性体育运动场所的智慧化升级改造,汇接“金华运动银行”服务平台,将已建、新建的体育场地设施100%纳入平台,提供查询、导航、预约、支付等功能,构建以“金华运动银行”服务平台为载体,以智能化体育运动场所为条件,以健身人群为基础,以“运动卡币”为纽带,以入驻商户让利消费权益为支撑的新型健身运动消费生态,推动体育制造产业带数字化转型升级。二是深化赛事放管服改革。坚持政府办大赛,社会多办赛的方针,自2018年起每年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并交由社会力量承办。通过公开征集、初审、专家评审、公示等环节流程,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确定资助对象、补助标准。2020年通过公开征集有30个赛事入围,共补助市体彩公益金222.03万,赛事共有9万多名运动员参加,现场观众20万余名,带动社会资本投入1500余万元,直接带动消费达5000余万元,带动相关企业产品的成交量达2000余万元,打破以往体育赛事“贴钱赚吆喝”的尴尬局面,不断提升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活力。三是深化体育协会实体化改革。鼓励具备条件的游泳、足球、篮球、钓鱼等市级体育协会组建经营实体试点,推进实体化改革。支持市篮球协会开展政府职能转移改革省级试点工作,每年给予市篮球协会资金约200万元,逐步把篮球项目赛事组织、行业标准制定与认定以及相关人员专业技术培训等职能交由市篮球协会承担。市篮球协会在原来“八婺杯”和机关篮球赛的基础上,推出面向全市社会的3307业余篮球联赛,每场赛事均通过“我奥篮球”APP对每场赛事进行直播,平均观看人数达到了2万人次以上,赛事效益已初具规模。

三、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产业发展缺少大投入大项目大平台。我市政府投入体育发展力量分散,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相对不足。我市每年财政支持体育产业项目发展资金为400万元,相对于温州和绍兴的1000多万,存在一定差距。体育产业发展处于体育部门、协会和企业自循环、自发状态,市场化运行程度还不够。体育产业项目较多,但规模较小,质量不高,缺乏高端产品。尤其是具有特色的领头项目。体育制造业优势明显,但具有国家标准、国家品牌的体育产品极少,装备制造业投入研发经费低,创新性不强,制造业产业链低端化的情况普遍存在。

(二)体育产业产值及GDP占比未达到城市发展要求。目前我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1.684%,说明近几年体育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目前,我市已进入二线城市阵列,相对于其他二线城市,我市体育产业总产出总量偏小,GDP占比也未达到2%,体育产业对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贡献率还不高,与杭宁温差距较大。

(三)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够。目前我市“体育+”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旅游层面,对于体育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不够紧密。普遍存在政策不完善、产业市场占有率低,产品相对单一;宣传力度不够,融合程度较低;资金投入少,相关人力资源缺乏;产业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定位基本相同等问题。

四、下一步发展思路

紧紧抓住亚运省运筹办历史性机遇,以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创建为抓手,统筹规划体育产业布局,精心做好体育产业发展六篇文章,到 2026年基本建成全省领先的体育服务消费体系,将金华真正打造成“产业结构合理、品牌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劲”的体育产业示范城。

一是做好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创建文章。重点开展促进消费八大行动,高质量、高标准做好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创建工作,落实好各项体育消费政策措施,创新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体育市场,扩大体育市场,全力推动体育产业两个一批建设。即一批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一批省级运动休闲乡镇、运动休闲示范基地、体育产业示范企业、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优秀项目。按照创建一批、发展一批、培育一批的思路,鼓励、引导各县(市、区)、社会机构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创建。支持东阳、义乌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浙江一苇科技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婺城区、东阳市创建浙江省运动休闲基地,持续培育打造一批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和优秀项目。力争中国体育产业机构名录库累计入库数突破10000家,实现体育产业增加值增幅占GDP比重保持全省前列、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00亿元的目标。

二是做好“体育+”融合发展文章。以市级体育产业“双创”为抓手,促进“体旅融合”,推进“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市级体育产业(运动休闲)基地创建,力争5年创建30个市级体育产业运动休闲示范基地;持续深化全省首创的“体育+”特色村(居)建设,力争建成30个“体育+”特色村(居)、5个“体育+”特色村(居)提升工程单位。编制金华“体育+”特色村(居)蓝皮书,总结完善体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上报国家体育总局,全国推广金华经验,擦亮金华体育助推乡村振兴金字招牌。大力发展体育会展行业,拉动消费,促进体育经济创新发展。通过举办中国长三角国际体育休闲博览会,结合金华特色,培育打造金华国际运动休闲博览会本地自主品牌,每年展览将达20000平方米,标准展位数量不少于350个,充分展示本市体育发展的丰硕成果,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进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体育消费。

三是做好品牌赛事培育文章。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完成2022年第19届杭州亚运会足球小组赛、藤球比赛和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重大比赛承办任务。以一流的组织、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服务,将第19届杭州亚运会足球小组赛、藤球比赛办成“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盛会,将第十七届省运会办成环境最好、服务最佳、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特色省运、生态省运、精彩省运”。借亚运省运东风,积极申办藤球、足球、田径等高水平的国际比赛,提前谋划金华马拉松、金华市运会,指导督促各区市县举办综合性运动会。以户外运动为重点,推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冰雪运动发展,扶持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推广登山、攀岩等山地户外运动项目,持续开展金华市品牌体育赛事评选活动,浮动更新入库赛事。以“水上运动、航空运动、山地户外运动”为重点,培育10个以上的省级、20个市级品牌体育赛事。

四是做好体育数字化改革文章。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助力体育工作转型升级。全面建立体育服务信息化平台,推动智慧体育与体育新业态、新技术全领域应用。以“数字化全民健身促进体育消费繁荣”为主要思路,推进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智慧化场景全覆盖,通过体育运动场所智慧化升级改造,力争全市运动场馆智能化覆盖率超过60%。将已建、新建的体育场地设施100%纳入全民健身地图管理平台,提供查询、导航、预约、支付等服务。加快推进赛事一件事应用建设及上线,推动训练竞赛领域核心业务数字化、一体化管理应用,提升训练与竞赛科学化管理服务水平。依托“金华运动银行”服务平台激励全民健身,创造新型数字化全民健身运动模式,联动国内互联网龙头力量,构建新型健身运动消费生态。

五是做好体育培训规范化管理文章。深入体育领域“双减”培训改革政策,落实政府对体育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主体责任,研究制定《金华市青少年(幼儿)体育类培训机构监督管理实施方案》,明确外体育培训机构标准规范,引导机构按照标准建设、前置准入备案和规范管理,构建体育培训行业良好生态。强化政府主阵地作用,全面规范体育培训机构管理,稳妥推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改革工作,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力争到2025年,全市体育培训机构备案率100%、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体育培训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培训行为全面规范,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金华市体育局 2021-12-10

 

 

不断推动南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下载

不断推动南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扎实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0-2022年)建设,推动我市体育消费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打造体育消费新业态,促进体育产业提质扩容,我市日前印发《南昌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为“五城”建设增添新动能

《方案》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彰显省会担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在建立推进机制、强化体育设施用地保障、完善体育消费政策、创新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等方面推动体育消费试点先试先行,不断推动南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为“五城”建设增添新动能。

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包括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的体育骨干企业或体育产业集团落户南昌,形成一批有南昌特色和国内影响力的本土体育品牌;构建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培训、健身服务、竞赛表演等优势领域持续发展,“体育 ”融合发展加快兴起,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八一体育场综合体建成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体育市场供需繁荣,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供需结构基本均衡,体育生态系统生命力旺盛,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

深化体育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为加快机制改革创新,《方案》提出,要深化体育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实施开放办竞技体育策略,推动体育行政部门与培训机构、健身机构、单项协会、运动俱乐部、企业等体育类社会组织深度合作,建立不少于40个社会力量合作办体育训练基地,进一步扩大青少年体育训练人口,推动体育培训业发展;深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改革,推动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工程。积极探索政府投资新建体育场馆委托第三方运营机构经营管理的模式,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高运营效能,激发场馆活力;深化体育产业统计分析机制改革,依托统计调查部门,做好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建立健全包含体育消费统计在内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对体育消费数据进行收集、监测、分析,对体育消费人次、消费支出、消费规模以及带动经济增长情况进行统计,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动态分析和监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针对性;鼓励达到标准的体育企业及时“升规入统”,做到“应统尽统”。

降低体育场馆经营成本

为加大产业扶持,《方案》明确,要落实现有惠企政策,鼓励通过谈判协商、参与市场化交易等方式,确定体育场馆及健身设施使用水电气热的价格。经第三方机构评估合格,并积极参与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的体育健身场馆,用水价格按照二类(非居民用水4.45元/吨)标准执行,有效降低体育健身场馆经营成本。

《方案》明确,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在全市扶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增设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扶持资金,加大对重点赛事、龙头企业、体育设施建设、体育场馆运营、体育健身服务和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等扶持力度。引导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开发符合体育市场特点的信贷品种,加大对中小微体育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满足体育企业融资多样化需求。鼓励金融机构拓展体育消费信贷业务和金融服务,促进人均体育消费支出理性增长。

推动体育消费模式升级

我市还将深化“体育 互联网”融合发展,鼓励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发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体育消费服务平台,综合集成健身设施查询预订、社会体育指导员咨询、体育培训报名、体育商品销售、体育赛事信息、体育赛事报名、体育新闻推送等功能于一体,推动体育消费便利化、个性化,打造体育产业新增长点。

深化“体育 旅游”融合发展,加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打造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精品赛事、精品景区和体育旅游目的地。鼓励各县(区)结合自身优势建设户外运动基地,有序发展自驾游、房车露营、水上运动、航空运动、自行车、马拉松等户外运动。

深化“体育 教育”融合发展,与教育部门共同制定出台“一条龙”训练体系实施方案,在全市选择一批硬件设施好、师资力量强的中小学,以项目为中心设立训练梯队,建立体育、教育部门共同培养运动员机制。鼓励各县区将体育训练基地、运动营地等纳入青少年研学基地,不断扩大青少年体育训练人口,促进我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丰富体育消费产品

《方案》明确,要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经纪、体育培训、体育会展等服务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制定出台《南昌市体育消费券配送实施办法》,发挥政府消费券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保障民生、促进发展等政策目标作用。利用八一体育场体育综合体优势,定期举办集体育文化展示、体育技能表演、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培训中介等多元素于一体的体育夜市、体育博览会等活动,引领带动全民健身消费,促进体育服务业发展。

为丰富体育文化产品,我市将开展群众性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广场健身操(舞)等项目联赛,带动全民健身向深度、广度发展。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积极开展“我要上全运”“社区运动会”等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升全民健康和免疫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娃娃练体育,体彩来买单”“科学健身进基层”等成功经验,进一步扩大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我市还将向社会公开赛事活动目录,提升赛事活动市场化运作水平。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参加或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健身活动和培训项目,发挥社会力量在营造氛围、组织活动、服务消费者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构建特色品牌赛事体系

《方案》提出,依托南昌“山江湖”生态优势资源,形成以体育旅游、竞赛表演、户外运动、健身康养为核心的绿色生态体育产业带。以打造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为牵引,大力推进环青山湖、赣江风光带等体育公园建设;持续推进八一体育场、体育公园、青山湖水上运动中心组成的体育综合体建设,拓展南昌国际体育中心、昌南体育中心产业功能,持续扩大休闲运动圈。

依托南昌丰富的山水资源禀赋优势和红色、绿色、古色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南昌马拉松、世界名校赛艇邀请赛、全国象棋男子甲级联赛等品牌赛事影响力。鼓励各县(区)挖掘自有特色资源,打造“一县(区)一品”特色赛事活动,积极扶持和培育环象湖绿道健身大会、瑶湖自行车骑行大赛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品牌赛事,提升体育消费市场的活跃度。充分发挥体育赛事对器材装备、住宿、餐饮、旅游、交通、VR、传媒、广告等关联消费的拉动作用,深入挖掘品牌赛事的消费空间,拉升赛事服务产业链;支持赛事承办单位和运营公司以委托、冠名、特许、广告、战略合作等形式商定签订赛事商务开发及赞助合作协议;鼓励相关赛事文化创意衍生品的设计、开发、销售,深化体育赛事文化创意内涵,丰富赛事文化产品体系。

因地制宜建设体育设施

《方案》提出,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探索利用旧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等既有建筑及屋顶、地下室等空间建设改造成体育场地设施。深入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聚焦群众就近健身需要,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小型足球场等健身设施,完善“15分钟健身圈”。将体育设施的用地纳入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加大对体育产业新增建设用地的供给力度。倡导复合用地模式,支持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供地。鼓励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城市边角地块、“邮票”绿地及符合条件的“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产业与康养融合发展 文章下载

促进体育产业与康养融合发展

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离不开民众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养护。体育与康养是为民众身体健康素质提升服务的两个重要项目,是全民健康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康养产业是健康山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山西省发布《支持康养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谋划培育一批康养小镇、康养社区,提出“康养山西、夏养山西”规划。与此同时,山西体育产业处在由外生向内生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型时期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合力完成,实现资源共享、权力共享、责任共担。大力发展康养产业,促成体育与康养融合,有助于体育产业转型升级。

山西省体育与康养融合是在现有环境条件下,对人民生命安全保障和共同满足健康需要目标而采取的方式,以促进体育产业与康养产业互惠发展。基于质参量兼容原则,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如体育培训、健身设施、赛事运营等满足康养需求,而绿道骑行、徒步慢跑、定向越野等需求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空间。体育与康养互可为对方提供技术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二者融合、互利共存,形成无形渗透有形、高端统御低端、先进提升后进的界面,最终加快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步伐。

山西省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文旅、区位、温泉、饮食等优势,规划形成以“养生·养心·养老”为主题的康养产业带,吸引京津冀豫等地区消费者来山西度夏养生、休闲养心、抱团养老。项目关键点是康养小镇和康养社区,建设内容包括农耕体验、湿地公园、水上乐园、滨水度假、风情度假、村屋酒店、水乡别墅及百花坊等项目。同时,也需融入等量的体育活动场所,如布设乒乓球台、篮球场、网球场等体育设施。

现阶段,山西体育与康养产业融合度还不高,仍需补齐一些短板,一要补齐发展平衡匹配的短板。康养产业以“健康”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满足人们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等多元化需求,其中养老是康养项目发展的核心关键。未来十年,山西省65岁以上人口将增至377.58万人,老年人口增加必然加剧对医护、医疗等生活养老之外的健康需求。当前,我国慢性病运动治疗机构数量较少,难以满足增长的慢性病人群需要。在慢性病预防及治疗中,由于康养占据优势地位、体育处于辅助地位,致使体育和康养在融合中非同步化进化,难以形成一体化的融合模式。二要补齐融合管理模式的短板。现有项目中体育和康养结合缺少融合机制,两者都仍在各自领域进行健康服务。体育要素在体育与康养互动过程中存在感低,仅仅依靠康养产业提供健康服务又难以满足养老需求,造成健康服务供给的低效与不均,难以实现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三要补齐项目规划关注点的短板。目前,多数项目规划中对体育的关注点不高,缺乏对体育的认知,限制了体育与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体育与康养融合度主要取决于康养项目及体系对体育项目的接收度,康养项目落地很大程度依赖体育产业规划与支持,项目规划是促进两者深度融合的关键和核心。四要补齐管理体制的短板。体育与康养分属两个部门主管,容易形成“体育治体”“康养治养”的局面,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式管理。五要补齐人才匮乏的短板。体育与康养融合的推动力离不开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康复治疗师、运动处方师、运动防护师、健康指导师等人才匮乏,增加了体育产业与康养产业相互融合的难度。

积极探索体育与康养的融合路径,一要共建健康良好生态体系,促成体育与康养高度融合。体育与康养的融合,就要建设体育与康养协同共进的生态体系,激发康养与体育的融合效应。体育与康养融合要落到实处,需要二者在共处中不断认知、认同、欣赏对方,双方在相互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功能互补、价值匹配,进而在良性生态环境中实现“1+1>2”的效果。

二要合理规划硬件设施建设,构建体育与康养融合环境的互惠界面。体育与康养产业的融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设施的共享,融合过程应规范相关政策法规,保证融合社会环境政策向好、动力充足,实现资源优化整合,科学开发区域性体育与康养服务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资源整合可保证康养服务质量,提高康养服务的水平。在体育产业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优势互补发展态势,力争以更专业的角度、更有效的方式保障人们的健康生活。山西省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体育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中,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构建不同的模式,根据具体实情合理规划硬件设施建设,形成特色。

三要创建一体化融合模式,夯实体育与康养融合基础。转变体育与康养的融合模式,实现一体化对称性发展。当前,体育与康养的融合模式为非对称性,康养表现为强势融合单元,体育表现为弱势融合单元,形成单方受益、单边单向的不稳定模式,这种模式限制了两者的同步发展。实现一体化对称连续性互惠融合模式,要求康养、体育部门转变陈旧观念,淡化利益驱动,培育复合型专业人才,以人民健康为核心,引导人们利用体育工具防治疾病。最终,通过建立全方位沟通、稳定均衡的主导融合界面和支配介质,转变现有模式,努力创建一体化对称连续性互惠融合模式,促进体育与康养产业的优化与升级。

山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2021-4-11

 

 

“互联网+”背景下体育产业发展趋势与构建模式分析 文章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体育产业发展趋势与构建模式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体育产业逐渐向智慧、普惠和服务等方向发展。为此,要用智慧技术精准收集、研判大众健身需求,以融合共享理念整合体育资源,通过丰富体育服务项目、创新发展理念,实现体育产业线上线下融合,在满足大众健身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体育产业的多元价值。

以“互联网+”为研究背景,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化研究,并提出体育产业发展新模式。

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引下,应通过整合体育服务、智慧技术、相关企业等资源,推动全民健身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构建全民健身服务机制,“触发”大众健身动机,孕育大众体育消费习惯,推动体育产业向高质量、内涵式的良性方向发展。

一 、“互联网+”背景下的体育产业发展趋势

推动“互联网+体育”融合发展,既是孕育全新业态、激发优势动能的重要路径,也是惠及大众体育健身需要的必然趋势。针对“互联网+”新形态,要围绕大众健身需求,通过积极引入智慧技术,提升体育产业效能,拓宽产业发展空间。

技术层面:智慧平台引导产业走向

新型技术催生体育产业新形态,成为产业发展的“先导”力量。第一,在互联网平台助力下,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智慧分析、科学预判大众体育健身需要,提高了体育产品、服务与大众需求的匹配度,营造了多维融合发展环境。第二,在智慧媒介、大数据等优势资源助力下,通过开发大数据健身采集系统,使体育服务更加精准,实现了服务链的全面延伸。第三,通过发挥社交平台、智慧体育APP软件等优势技术,为大众提供专业、在线健身指导,形成了多形态的体育产业发展形态。

用户层面:大众体育消费主导产业走向

在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升级进程中,大众健身习惯、运动爱好成为驱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首先,在用户思维影响下,通过搭建智慧、融合的体育产业平台,以融合共享思维为指引,汇聚优势资源,以理念创新为基础,重构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产业发展。其次,在社交媒体助力下,大众成为推动体育产业优质发展的重要力量。大众借助计步类APP、社交媒体平台分享交流运动经验,形成了新的体育社交模式,助力体育运动成为大众分享、交流的生活方式。最后,在全民健康理念驱动下,通过唤醒大众健身意识,将通过运动锻炼来强身健体从弹性需求转化为“刚需”。

通过在体育产品研发、健身指导和赛事合作等领域全面发力,为大众提供专业、优质的体育引导服务,主导体育产业发展走向。

服务层面:多元服务探索产业走向

为全面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体育产业发展。大量企业、技术和市场资本涌入体育产业,丰富了体育服务项目,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一是服务主导,产业形态更加完善。目前,各地区以扶持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为基础,持续优化体育服务项目,激发产业发展活力,通过将优质资源、体育运动与大众需求进行深度融合,全面拓宽了“体育+”发展空间。二是市场驱动,参与力量更加多元。当前体育市场日益规模化、体系化,大量企业、市场资本涌入体育产业,通过建设体育俱乐部、体育产业园和体育公园等场所,为大众参与健身提供了良好平台。三是产业加速融合,形成了规模化的“体育综合体”。在“互联网+”平台驱动下,围绕“体育+”,将智能体育、体育彩票、体育培训、体育赛事等各类资源融入其中,形成了规模化的“体育综合体”,为体育产业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开发提供了明确走向。

二、“互联网+”背景下体育产业构建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要结合大众消费习惯变化和产业转型趋势,通过整合体育服务、智慧技术等优势资源,构建智能、普惠、共享的体育产业模式,进而提高大众体育锻炼的获得感,拓宽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推动体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元价值。

资源融合:以共享优势资源为基础,建好体育智慧平台

“互联网+”为融合优势资源、驱动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机遇。通过搭建“互联网+”平台,促进体育产业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推动体育产业向医养、文旅等多个领域积极延伸,实现了体育资源供给与大众需求的精准衔接。第一,要以优质体育资源为前提,整合体育竞赛、场馆设施、健身指导、体育用品等要素,形成优势共享的体育资源利用机制。目前,体育资源存在配置不均匀、市场与公益配置融合不足等问题,既影响了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也造成了体育资源供给与大众需求的缺口。

因此,在“互联网+体育”发展理念下,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智能管理优势,通过统一整合、调度体育资源,提高体育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发展效益。第二,要以体育智慧平台为支持,持续扩大产业覆盖面。通过融合体育服务、体育产品、大众需求和智慧技术等优势资源,建设“一站式”的体育产业资源共享平台,为大众满足自身健身需求、增加产业附加值提供了优质载体。第三,要精准把握“互联网+体育”的发展走向,持续研发全新的体育产品、项目。随着全民健身热情不断高涨,产生了云健身、体育直播等全新体育产业形态,为体育产业链条增值、扩能提供了新的“增值点”。要明确为大众提供更优体育服务的产业发展导向,通过制定完善、科学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增强体育产业的发展动力。

理念更新:以模式创新为支持,提升体育产业成效

随着智能技术、智慧穿戴设备应用的不断完善,可借助网络平台优势,推动优质体育服务下沉,扩大产业覆盖面,使体育融入大众健康生活。一是优化体育产业发展形态,推动体育产业与互联网平台“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当前体育产业既有“互联网+”成熟发展的时代机遇,也有大众健康、养生的现实需求。因此,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要积极引入“互联网+”技术,丰富体育产业产品、服务项目,打破传统体育产业的融合壁垒。二是要秉持“优质服务、专业品质”的服务理念,构建线上、线下协同的体育产业生态圈。通过为大众提供参与体育运动的优质资源、服务,满足大众不同运动场景下的消费需求,以优质体育服务引领全民健身的时代热潮。三是要将互联网基因融入体育产业,通过为大众提供线上体育教育、在线健身培训指导等服务,推动大众线下锻炼与在线体育学习一体化融合。

需求导向:以大众需求为核心,推动体育产业“供需均衡”

在国家政策引导、大众需求驱动下,体育产业向纵深领域发展,通过搭建体育产业平台,深耕体育市场,推动跨界协作,为大众提供普惠、特色的体育服务,充分满足大众参与体育锻炼的多元需求。一是要做好“需求端”管理。利用智慧技术对大众体育健身需求进行及时、全面的收集,并结合大数据平台进行需求分析,建设大众体育健身需求数据库,实现大众需求的及时回应。为充分释放大众健身需求,需要搭建“互联网+”平台,营造智慧化、及时化的体育健身场景,通过优化体育服务项目,为大众提供高品质、普惠型体育产品,有效破解以往体育健身缺少专业指导、优质资源等现实问题,使大众寻找到适合自身的体育健身途径。二要做好“供给端”建设。要以大众健身需求为核心,积极传递体育价值,构建持续更新、优异品质的体育服务体系。通过收集、分析大众体育健身需求,构建“优质公益体育服务+多元增值服务”为核心的体育服务供应链,实现“大众需求”理念驱动下的产业升级。

优势共享:以多方协同为导向,推动体育产业“跨界融合”

要从体育产业整体视角出发,充分发挥协同效应,通过搭建智慧平台,孕育体育市场,增强体育产业的市场效益和品牌影响力。一方面,推动产业跨界融合,构建“大体育”产业格局。在“互联网+”背景下,产业界限逐渐模糊,体育产业融合共享发展模式日益成熟。互联网企业借助平台优势,积极向体育领域延伸,形成了以京东体育、腾讯体育为代表的互联网体育企业,全面拓宽了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以腾讯体育为例,其通过借助微信运动、智慧可穿戴设备覆盖大众群体,采集用户运动信息,收集健康数据,开展“步数点赞”等活动,为大众提供赛事直播、游戏竞技、体育增值服务和体育用品等多类型服务,构建了市场主导的“大体育”产业格局。另一方面,推动资源跨界整合,建设“大体育”产业体系。互联网催生了大量体育新业态,为体育产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依托互联网平台,推进体育产业链内部高效协作,形成了体育、医养、旅游等多方参与的体育产业生态圈,全面拓宽了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

结语

当前“互联网+体育”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体育产业要充分依托“互联网+”优势,以大数据、智能穿戴为技术基础,以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为基础框架,将体育产业内各项资源统一融入互联网体育平台,积极整合医养、旅游和教育等资源,通过塑造以“体育+”为基础的复合产业形态,为大众提供精品质、专业化的体育服务,倡导大众养成健康、休闲的生活方式,充分体验运动乐趣,营造“互联网+”环境下的全新体育产业形态。

搜狐网 2021-12-2

 

 

川渝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速 企业如何站上风口起舞 文章下载

川渝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速 企业如何站上风口起舞

川渝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正在加速。近日,重庆市体育局在解读重庆“体育强市”时间表时表示,计划启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体育产业“六个一工程”。也就是说,未来两地在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互利共赢方面将迎来更多机会。市场利好已经释放,企业又该如何抓住风口,乘风而起?

协同发展加速

近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体育强市的实施意见》公布。重庆市体育局在解读《实施意见》时提到,重庆体育未来将分“三步走”:

2025年夯实体育强市建设基础,让重庆成为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2035年基本建成体育强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2000亿元;到2050年,全面建成体育强市。

值得注意的是,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方面则有了更多明确方向。

据透露,两地计划启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体育产业“六个一工程”,包括建立体育产业协作机制、共同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成立一个联盟(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打造一个体育旅游休闲消费季、培育一批川渝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和搭建一个平台。

市场红利释放

两地体育深化融合发展早已成为战略共识。3月11日,四川搏捷体育与重马体育携手推出了“跑遍川渝”川渝线上马拉松,正式开启首日就近2万人报名参加。据悉,这也是川渝两地马拉松赛的首次合作。

4月初,由重庆和四川两地6家赛事公司共同发起的川渝路跑赛事联盟揭牌成立。记者注意到,川渝路跑赛事联盟由重马体育、四川搏捷体育、重庆千君智行体育、重庆云动体育、重庆开承体育、重庆炫豹体育6家川渝赛事公司联合发起。目前6家联盟成员共运营路跑赛事达32场。其中,中国金银铜标赛事达16场(其中,金标9场,银标和铜标各7场),国际银标和铜标2场,国际金标2场,赛事数量、规模和量级,均占据了川渝、西南马拉松赛事的大半壁江山。

在川渝体育公司看来,通过资源互通、联动营销,可以实现合作共赢,提升赛事品质,推动川渝地区马拉松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抱团取暖,融合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重庆重马体育总经理李伟表示,联盟成立后,将在赛事的宣传、招商、运营等各个方面全方位融合互动、资源共享,尤其是要积极探索新的市场运营模式。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黄晓灵表示,不断加速的川渝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将成为推动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数据显示,2019年,重庆体育产业总规模达504.72亿元,成都市体育产业实现收入达到732亿元。也就是说,成渝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千亿元。此外,2020年,重庆和成都双双入选“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两地不仅体育资源丰富,同时还具备多样的山水、美食、文化等资源。”黄晓灵认为,两地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为两地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便利的交通条件,则为跨区域体育消费带来更多可能。

消费需求激活

川渝两地浓郁的休闲生活氛围,让体育运动休闲及体育文化旅游消费成为风潮,形式多样的体育消费需求正被激活,区域体育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此次“六个一工程”提到很多具体方面。比如,从今年起,川渝共同打造“巴山蜀水·运动川渝”体育旅游休闲消费季,今年重庆两站,5月将在荣昌区举办春季体育旅游休闲消费季,暂定10月将在沙坪坝区举办秋季体育旅游休闲消费季。

同时还将整合川渝两地特色体育旅游资源,支持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开展体育旅游综合体、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体育旅游精品赛事评选工作,同时发布一批川渝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地图、明信片、路书等。

重庆嵩悦集团旗下主要有体育和旅游两大板块。运营有重庆南天湖国际大酒店、重庆南天湖国际滑雪场、重庆武隆蓝珀酒店,在建项目有重庆巫溪天子山国际滑雪度假村。

“川渝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速之后,将增加赛事和活动密度。同时,以赛事活动促进相关产业升级。”重庆嵩悦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尤其是在旅游方面,除了吸引重庆周边,还将有更多四川游客前往南天湖景区进行游览和消费,无论在雪季和非雪季,都能体验到冰雪运动相关旅游内容。

黄晓灵则表示,从区域发展来看,整合两地体育资源,将使两地的体育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进行优势互补。不仅能培育一批体育产业的专业人才,同时还可以孕育出一些好的市场项目。

企业需找准“风口”

在业内人士看来,成渝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要实现“共赢”“协同”和“互补”,共享区域体育产业利益、共谋区域体育产业未来。

嵩悦集团相关负责人建议,可以增加两地企业的沟通交流频次,拓宽交流机会。同时积极落地举办相关项目示范会、体育展会等,为川渝两地企业协同发展创造纵深空间。

“顶层设计已经有了,接下来需要落实,以好的项目,适合的产品来带动。”黄晓灵称,双方需要加强交流和沟通,相互合作,实现特色资源优势互补。一方面,开发出适合大众消费特征的“体育+”的项目,真正释放市场动能。另一方面,体育企业也要积极融入其中,找准目标定位,主动参与,乘风起飞。

上游新闻2021-4-10

 

 

“大象”如何起舞?——深圳龙岗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密码 文章下载

“大象”如何起舞?——深圳龙岗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密码

全国电子竞技大赛和V5电子竞技俱乐部16日宣布落户深圳市龙岗区,此前这里已经聚集了中超深圳队、CBA深圳队、冰球昆仑鸿星等职业俱乐部。而就在几天前,中国国家田径队训练基地宣布落户龙岗,这是继女子冰球、国际象棋等基地后,又一在此落户的国家队训练基地。

目前,龙岗已经成为国内职业俱乐部和高端赛事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依托场馆的市场化运营,龙岗构建了以群众体育参与和消费为基础,以职业体育俱乐部为核心,以高端体育赛事为龙头的产业“金字塔”,体育产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大象”起舞

最近,家住深圳龙岗大运中心附近高层住宅的陈先生从自家阳台眺望,发现大运体育场的草皮像变魔术一般,在三天的时间里焕然一新。

这是深圳朝向集团提供的72小时一体化更换草皮服务,这项服务能够让这座容纳6万人的大型体育场将承办大型赛事和活动的“翻台率”提高到每周两次——在开完一场演唱会后,哪怕草坪变成了泥地,在三天内即可完成全部草坪的铲除与重新铺设,达到举办国际级赛事的要求。

如果不是疫情的影响,此时作为龙岗体育地标的大运中心应该热闹非凡——赛事和演唱会等大型活动几乎每周都会上演。因此,这项能够倍增体育场馆利用率的快速换草皮服务,对运营方来说可谓“如虎添翼”。

近年来,国际冠军杯、法国超级杯、NBA中国赛、国际泳联冠军游泳系列赛等国际高端赛事在龙岗轮番上演,让这里成为全国高水平赛事密度最高的城区之一。

2019年,大运中心实现了运营的财务平衡,这在国内大型体育综合场馆中显得颇为珍贵。不久前,大运中心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服务综合体典型案例,成为国内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的典范。

从场馆到“综合体”

从一组数据可以窥见大运中心场馆群的规模——总占地面积超过5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2011年大运会期间这里产生的金牌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场馆赛后利用,在国际上是一个难题,避免让这头大象变成“白象”,需要管理者用智慧和魄力,激发出市场的活力。

“大运会为龙岗留下了宝贵的一场两馆资源,我们围绕着怎么避免大型赛事之后场馆闲置做了很多探索。为了让大运中心高效利用,我们一方面大胆采取新的运营模式,另一方面政府积极牵头引入高端赛事等内容。”深圳市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刘德平说。

2013年1月,佳兆业集团与深圳市龙岗区文体旅游局签订修建-运营-移交协议,佳兆业获得了项目40年的运营管理期。

刘德平认为,政府部门将场馆委托给市场化机构运营后,不能当“甩手掌柜”,要积极为高端赛事和职业俱乐部的落户提供支持和服务。

“大运会留下了场馆,更留下了承办国际赛事的宝贵经验。政府部门和企业经过消化吸收,形成了系统化的核心竞争力——从场馆、后勤保障、交通和安保的公共服务等各方面,我们建立了跨部门协调机制,通过顶级的支持和服务让顶级的赛事和俱乐部来了龙岗能够放心和省心。”刘德平说。

数据会说话:2015-2019年,大运中心的营业收入年均保持30%以上的增速,从2015年的2750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7967万元,在2019年实现了运营的盈亏平衡。

未来,龙岗将继续推进精细化运营,在体育场馆的商业配套上做足做细,将大运中心打造成为国内体育综合体的典范。

“现在大运中心的功能还不是特别完善,最大的痛点是周边缺少商业配套。我们正在准备做二次开发,增加新型的体育活动空间、用品零售、餐饮休闲区域和体育文创空间,将大运中心打造成真正的体育综合体标杆。”刘德平说。

体育产业的“金字塔”

依托一流场馆、引进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承办高端赛事——深圳龙岗体育产业的“金字塔”已经渐渐清晰。

而支撑这座金字塔的塔基,是市民的参与和消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供给优,则消费旺;消费旺,则产业兴。

近年来,深圳龙岗足量的高端赛事供给逐步培育了周边市民的体育消费习惯,大运中心举办的赛事上座率逐年提升,每逢赛事,周边酒店入住率爆棚。据统计,“十三五”期间,龙岗区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25%。

而冰球,可能是龙岗体育产业“供给创造需求”的另一个代表性例子。

为了贯彻“北冰南展”战略,2017年,昆仑鸿星冰球俱乐部正式落户龙岗,2020年,深圳昆仑鸿星万科阳光队获得俄罗斯女子冰球联赛总冠军,深圳的冰球球迷数量从接近零发展到场均数千名观众。周末看一场冰球比赛,正成为不少龙岗市民的日常,冰球培训也越来越受到孩子和家长的欢迎。

“未来,龙岗将在政策引导和市场力量下共同推进供给侧改革,提供高质量的体育产品和服务,让市民的体育消费需求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刘德平说。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