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18下半年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职业学校

题目: 2018职业教育工作信息第47期

资料提供时间:2018-12-20

目录

更多

中国职业教育哲学:嬗变、规律与展望 文章下载

中国职业教育哲学:嬗变、规律与展望

内容提要:中国职业教育在历史的发展中,先后经历墨家思想、科学主义、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行为主义、多元哲学、人本主义哲学等哲学派别的影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彰显着不同侧重的服务职能。在融合中西方哲学的基础上,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结构功能主义的取向,并与国家的政治哲学相关联。面向未来,中国职业教育哲学应更加关注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并注意继承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为厚重的文化基础。

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GDP从2007年的268019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6年的743585亿元人民币。尽管近两年GDP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7%左右的水平。2016年GDP总量排名全球第二,增长率排名世界第六。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将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无论是经济的规模增长还是高质量发展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供给,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擎作用。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第三季度全国97个所调查城市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强烈,供需严重失衡,高级技能人员、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2.09、2.08和1.92[1]。一系列数字的对比提示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国如何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高技能人才来支撑国家经济的发展呢?在此基础上,又应该如何响应新时代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呢?关于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很多研究者纷纷展开论述并建言献策,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一个隐藏在职业教育发展背后的哲学基础。哲学是什么?哲学的功能何在?美国学者埃利亚斯(Elias)和梅里亚姆(Merriam)认为,哲学可以澄清问题,帮助人们做出合乎情理的决定[2]。这同样可以用来解决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考察中国职业教育哲学发展的历史,总结背后发展的规律,进而展望中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职业教育哲学的历史嬗变

中国职业教育哲学源远流长,伴随着整个职业教育乃至教育的发展史,并与国家政治哲学联系在一起,在特定的时代发挥着其特有的价值,促进着职业教育不断走向完善。关于中国职业教育哲学的发展史,笔者在此前的一篇研究成果中将其分为六个阶段[3]。本研究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并将其分为七个阶段。

(一)1840年以前:儒家思想狭缝中职业教育的萌芽

在19世纪末之前,中国的传统哲学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教育领域达2000多年的时间,在“三纲五常”“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里,职业教育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萌芽。在儒家思想里,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君子来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秩序,但它却没有给予技术技能一个合法的地位,这种技术技能只能由贫穷的孩子在家里跟随父母或长辈学习,而不是在学校里进行。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非常鄙视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当其弟子樊迟询问有关种田的技术时,孔子批评其为“小人”。因为在孔子眼里,“君子向上通达的是道,小人向下通达的是术。”但是,幸运的是,在战国初期中国出现了原始的职业教育哲学思想,它是由当时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提出来的。墨子认为,劳动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他更为关注体力劳动者的教育,强调农民和工匠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墨子作为世界上最早发明风筝的人,精通工艺技术、建筑技术、制造技术,同时还将各种技术传授给后代,例如他将制作风筝的技术传给了其弟子鲁班,这深刻印证墨子对技术教育实践的重视。电影《墨攻》中“墨者革离”的守城技术正是对墨家建筑技术的形象隐喻和历史褒奖。墨子培养的技术人才不仅要懂乎“术”,而且还要知乎“道”,凸显出“德技双馨”的人才培养规格,因而其学生鲁班成为我国工匠的鼻祖。但是不幸的是,在西汉初年由于统治者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策略,儒家思想就此成为正统的国家政治哲学,此后墨家思想逐渐消失,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充分的萌芽,一直没有取得合法性的地位,更多的是在家庭或手工作坊中通过学徒制的形式呈现。

(二)1840-1912年:科学主义与实业教育的引入

直到19世纪后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哲学才迎来新的曙光。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为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促进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批教育思想家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西方科学、技术以及民主思想不断传入中国,受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实业教育得以产生。科学主义的代表人物裴斯泰洛齐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认为民众苦难的根源是缺乏教育,导致他们不会安排生产,因此他通过创办儿童学校践行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思想。另一位代表人物赫尔巴特认为,职业培训在国家控制的教育机构里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实施,因为国家需要有效的劳动力[4]。在洋务派和维新派的倡导下,中国各地通过创办各种新式学堂,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培养在造船、军事、矿物、冶炼、机械制造等方面的国家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以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随着第一所实业学校福州船政学堂在1866年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职业学校教育的诞生。福州船政学堂“训练造船制器的工匠”,并雇佣外国工匠“教导中国工匠、匠首及艺童”[5]。随后,各类学堂在地方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不仅包括军事、工程领域,还涉及农、政、商等行业,但各地的学堂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制等方面差异甚大。清政府为进一步规范统一办学,分别在1902年、1904年、1912-1913年颁布了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和壬子-癸丑学制等一系列现代学制,尤其是在1904年的癸卯学制中,从初等实业学堂、中等实业学堂到高等实业学堂之完整实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雏形。

(三)1912-1949年:实用主义与现代职业教育的建立

随着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开始从美国传入中国。实用主义哲学在教育领域体现为进步主义教育思潮。进步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史奈登认为,学校是社会控制的有效工具,教育是一种“药剂品”[6],在职业教育方面他倡导真正的“职业教育”,即“一种为装备青年人走向认知职业而设计的教育模式”,并保证毕业生能够与经济活动的世界相一致[7]。这种思想很快被布鲁索发扬光大,并最终促成美国现代职业学校系统的建立。民国初年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失业率增加,普通民众的基本生活难以保障。而实业教育逐步走向高大上的发展道路,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需要一种面向普通民众的新型职业教育形式。为此,黄炎培提出“实用主义教育”的口号,并在考察美国职业教育后,将蕴含有实用哲学的现代职业学校引入到中国,很快创办了中华职教社和中华职业学校。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有三个目的:一是为个人谋生做准备,二是为个体服务社会做准备,三是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社会生产力做准备,并将其作为中华职教社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职业学校则以“敬业乐群”为校训,并提出“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的教育原则,以实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教育目的。随着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职业教育替代了原来的实业教育,第一次成为中国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进而开启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起点。而后,黄炎培又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要求职业教育与一切教育界、一切职业界和一切社会界相联系,奠定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天然优势。随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在“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下,职业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关注国民的“生活之知识”和“生产之技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包含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1949-1978年:马克思主义与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的改革

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经济的重建成为国家政治任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职业教育则成为履行这种政治任务的重要手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职业教育充分彰显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哲学理念。事实上,从1921年开始,在中央苏区和敌后根据地进行的工农群众教育和干部教育可以视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职业教育的雏形。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教育的真正任务就是要揭露和消除隐藏在无产阶级头脑中掩盖事实真相的虚假意识,从而解放全人类;而且教育应包括智力、体力的发展,以及工艺技术的培训[8]。“工艺技术培训”“综合技术教育”作为苏联职业教育的实践形式,它面向最广大的无产阶级,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特别重视“技术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都得到重要发展,其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招生政策具有普惠性,对培养新中国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起到积极的历史作用。在职业教育的具体实践方式上,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社会必须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学结合。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面对当时中国“人多、穷、生活水平低”的社会现实,刘少奇提出的“半工半读”教育模式成为职业教育新的实践形式,且符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哲学原理。然而,在1966-1976年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职业教育被作为资产阶级的产物被抛弃,新中国成立后获得一定规模发展的职业教育遭受重创。

(五)1978-2000年:改良的马克思主义与职业教育的经济服务

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作为国家的主要任务被重新确立,职业教育哲学随之发生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被遗弃,而是随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马克思主义得以中国化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也需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基础是民生之本,要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必须首先解决好经济问题。邓小平认为,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要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在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发挥重要作用。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形式,理应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后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渐确立起来。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实现“教育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1991年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强调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进一步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意义;1996年的《职业教育法》特别指出,职业教育是一项国家教育事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行为主义的取向,在培养目标上注重技术能力的训练,在课程建设上借鉴德国、美国、国际劳工组织等能力取向的课程模式如CBE、能力模块课程、项目课程等,在实践方式上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体系逐渐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互通都在《职业教育法》中得以明确。可以说,行为主义导向的职业教育实践方式、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式为特定时代的中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六)2000-2010年:实用主义哲学的复归与多元哲学的并存

2000年后,实用主义哲学呈现复归的趋势。实用主义哲学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视角出发,不仅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关注人类本体的诉求。“科学发展观”理论是此时国家政治哲学的代表,“科学发展”意味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经济发展不再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唯一任务,在经济的粗放式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还需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但是在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仍然是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因此,此时的政治哲学思想其实融合了儒家思想、马克思主义、进步主义、行为主义等多元哲学思潮,不仅关注教育的普及与公民素养的提高,还关注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仍然不可掉以轻心。因此,有学者认为,此时中国正处于职业教育哲学思想发展的十字路口,处于中西方哲学的交汇中,很难说朝着某一单一的方向发展[9]。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哲学与旨在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更加贴近。在兼顾社会发展的同时,职业教育逐步关注个体的诉求与综合能力的培养。首先,在服务的对象上,职业教育的面向更广,普惠性的特点更加彰显。2002年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职业教育不仅面向初、高中毕业生,还面向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以及其他社会成员。时任总理温家宝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应确保让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其次,在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上,综合素质教育得以进一步强调,2002年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特别指出职业教育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此时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功能仍在彰显,在2005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国家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七)2010年以来:人本主义哲学的渐显与职业教育的人性关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意味着人本主义哲学的意蕴渐显。2012年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得以孕育和发展,并在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得以确立。人本主义哲学关照人之本体,关心个体的完满发展,关注和谐关系的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对国家未来几年的发展做了全方位的规划。据统计,在十九大报告中,“人民”出现了203次,彰显出新时期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的关照,彰显出新时代人本主义哲学的意蕴。新的时期,经济的发展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教育领域仍然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对于职业教育,习近平同样寄予厚望,认为职业教育不仅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因此职业教育应“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因此,职业教育承载着人人“成才”“成功”“出彩”的重要责任。为实现这些目标,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政策文件先后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重要规划,如旨在通过到2020年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完善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通过健全技能高考、单独招生、技能拔尖免试等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元渠道。人本主义哲学视野下的职业教育不仅关注个体成长路径的获取,还关注在此基础上的职业生活的美好。在这一时期,“工匠精神”得以大力弘扬,每一位值得尊敬的劳动者都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并在社会中发扬光大。相信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每一位职业人都将获得幸福的“职业生活”,进而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贡献力量。

二、中国职业教育哲学的演变规律

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在特定时代的哲学背景之上,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与发展。从以上七个阶段的演变历程来看,中国职业教育哲学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国家政治哲学共命运

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上,相继经历墨家思想、科学主义、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行为主义、多元哲学思潮以及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彰显出中国职业教育哲学嬗变的历史发展规律。在这一纵向发展的过程中,几乎每个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都与国家的政治哲学紧密联系,并为国家特殊时期的发展任务贡献着力量。墨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与儒家、道家并列的三大哲学体系之一,在特殊的社会时期对于早期职业教育的萌芽发挥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基础。虽然后来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正统的哲学思想被国家所贯彻,墨家思想逐渐走向消亡,但是它在民间对职业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依然存在。欧洲科学主义思想是在中国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尤其是由代表上层阶级利益的开明地方官员组成的洋务派在实业教育的引进中起到了积极带头作用,他们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拯救了特殊时期中国的命运,奠定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开端。随着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国进一步借鉴西方教育哲学,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得以降生,在面向最基层人民的生计、生活方面发挥了普惠性作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职业教育与国家政治哲学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复兴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国家政治哲学一直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也在不断丰富着其服务的职能。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与国家的命运共始终,与民族的命运同“甘苦”。

(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始终蕴意其中

不同时期的职业教育哲学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职业教育哲学在历史的实践中也蕴意有另一显著的共同特点,即体现着一定程度的结构功能主义意蕴。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由一系列相关的部分组成,为了运行良好,这些要素必须相互协调一致,任何超乎寻常的因素都会导致要素之间的冲突,进而引发整体社会的非和谐状态[10]。中国职业教育虽然在历史的不同阶段执行着特殊时期所需的特定职能,但总体呈现出结构功能主义的哲学视角,即在寻求职业教育不同功能方面的统一性。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之“为个人谋生做准备”“为个体服务社会做准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社会生产力做准备”三重递进式目的,正彰显出特殊时期职业教育在服务个体的基础上完善社会秩序的重要价值。社会、国家、世界由每一个个体组成,只有处于其中的所有个体的生计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才能谈及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繁荣和世界的进步。在此基础上,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更是对结构功能主义的另一视角的阐释,即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只有关注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与职业世界、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才能实现职业教育本身的完善和健全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第一要务,因此职业教育在发挥服务经济发展功能中起到了直接的作用。但是经济的发展不代表经济本身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这正是职业教育结构功能主义的重要体现。新的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哲学开始逐步关注社会生态、绿色发展、人类文明等话题,科学发展观、人民美好生活幸福的满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正是新时期社会关注的重点,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人人皆可出彩”的服务个体职能的过程中,必将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建构,是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最为充分的注释。

(三)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思想的结合

中国职业教育在历史的发展中,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近现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儒家哲学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代表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深远。儒家哲学对“圣人”“贤人”“君子”的培养是为了维护社会良好的秩序,体现出强烈的结构功能主义意蕴。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中国职业教育在不同时期都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综合素养的培养。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在帮助个人获得“一技之长”“自求知识的能力”“坚定的意志和优美的感情”的终极目的就是造就“健全优良分子”,以促使个体在获得适当生活的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黄炎培尤其强调“精神陶冶”的价值,认为“高尚纯洁的人格”“博爱互助的精神”“侠义勇敢的气概”“刻苦耐劳的习惯”是支撑个体完成社会使命和职业任务的根本精神。在新的时期,“坚持立德树人”成为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这既是对高素质、高品格人才培养的诉求,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德技并重”是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最好诠释。另一方面,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一直受到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科学主义思想引导下传入的实业教育以及实用主义哲学影响下引入的现代职业教育,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祖国的悲惨命运,先进的教育思想家将西方的教育理念或实践方式引入中国,并结合本国的实际进一步本土化,促成了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产生,进而职业教育体系不断走向系统化。新中国成立后从苏联引入的“技术教育”促进了我国技工教育的发展,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实践形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虽然逐步建立起适合本国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在课程模式、教学方式等微观实践层面却也借鉴了德国双元制和行动导向教学法,促进了职业教育实践形式的灵活化。时至今日,融合中西方哲学思想的职业教育仍在中国不断进行着,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名片。

三、中国职业教育哲学的未来展望

在新的时代,面对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为满足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新需求,未来中国职业教育的哲学理论该走向何方?为此,笔者提出以下思路建议:

(一)人本主义哲学应更加彰显

在前面论述中已经提及,中国职业教育实践在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12年以来体现出逐渐增强的人本主义意涵。人本主义宣称对“个体、人类内在尊严、人性权利和价值……的神圣不可侵犯性”[11]。在新时代的中国,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职业教育应基于人本主义理念,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中国职业教育在发展体系上,应包含从职业技术启蒙教育、职业技术准备教育到职业技术继续教育在内的完整体系。应基于个体的潜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启部分学生对技能型岗位的向往,为职业技术准备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职业技术准备教育不应是终止于专科教育的断头式教育,应包含更高层次的职业学历教育,以便为更多的学生成就出彩的人生提供更高的舞台;职业教育应基于终身教育的理念,为更多的社会成员提供职业培训的机会,满足他们对更新工作岗位、提升职业技能和幸福职业生活的渴求。“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职业作为个体的生活方式和服务社会的媒介,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位劳动者都有值得尊敬之处,每一位技能型人才都有匠人之心、匠人之魂。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使每一位工匠都能找到人生出彩的机会,进而为社会贡献高贵的人生价值。

(二)后现代主义思想应被关注

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还体现在群体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后现代主义哲学需要被关注。后现代主义强调个体差异性、主体多元性,满足每一位个体的自主、充分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人本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不仅要关注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更应该关照规模化发展之下的各个维度的均衡发展。例如,目前实施的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乃是对经济弱势群体的一种教育补偿,为他们获得更高级别的教育、免于早期辍学提供了公益平台,进而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然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学费却在很大程度上高于普通本科教育的学费,且生均拨款低于后者,这无疑对于经济弱势者圆高等教育的梦设置了一道屏障,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也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戛然而止。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这方面应做深刻反思。与此同时,残疾人群体是另一个必须关照的群体。在大多数残疾人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进入普通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路径时,职业教育应承担起培养、培训其“一技之长”的职能,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奠定最为基本的物质基础。建议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应试点开设面向残疾人的专业学院,为不同残疾程度、残疾性质的个体量身定制适合其生涯发展的职业项目,进而指导与跟踪其职业技能的成长。甚至在硬件设施方面,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应有足够的配套,为残疾人群体正常的学习生活提供基本的保障。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应保留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积淀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儒家哲学便是重要的文化之一。“德技兼备”之“德”,工匠精神之“魂”都是儒家哲学与中国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最好诠释,更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影响。全体人民的共同幸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每一位社会公民的共同参与,美德、公德、奉献精神、兼爱他人是成就美好社会公民的最为基本的素养。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培养“健全的优良分子”。除此之外,道家哲学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哲学思想在职业教育具体实践中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研究者认为,问题解决、基于问题的学习、独立性学习都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体现[12]。对于个体学习者而言,问题解决是其内心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沉下心来,排除外界的干扰,感知知识在脑海的交汇中答案的自动浮现。与此同时,道家思想还倡导教育者和政策的制定者在寻求解决方案时不应“技术至上”,而是应从长远的眼光出发,关注社会的最好发展[13]。这正是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最好补充。在新的时期,职业教育必须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全方位的条件,而不仅仅是最为基础的操作性的谋生能力。

职教论坛2018-11-27

 

 

校联会发布高职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 文章下载

校联会发布高职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

最满意同学关系,最不满意师生课外交流时间少

校联会发布高职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

本报记者 翟帆

12月8日至9日,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简称“校联会”)2018年年会在福州召开。会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发布了受校联会委托所作的成员校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校联会成员校总体满意度指数高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满意度指数最高,领跑全国高职。

10万名学生为学校打分

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所长张男星介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从2013年开始从事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研究,开发出大学生满意度测评问卷,并在全国本科、高职院校进行满意度调查。2018年5月,受校联会委托,研究团队在校联会成员校中进行了调查,调查所使用的模型和问卷,与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相同,因此可以与全国数据对照比较。

满意度调查主要了解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对重大办学因素和重大教育政策的看法。调查以问卷形式,从教育期望、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环境几个维度指标,推导出教育总体满意度指标。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研究团队还将问卷内容变换角度,对教师和雇主两个群体进行调查,这样可以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考察对教育的满意度。

本次满意度调查,共有206所校联会成员校自愿报名参与,最终有203所高职实际完成调查,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62所,国家骨干性高职46所,一般高职95所。学生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大三毕业年级学生,按照每所高职不少于600人抽取。教师问卷调查对象包括专任教师、行政教辅人员等,按照每所学校不少于50人抽取。最终,调查获得有效样本数据学生106502人,教师9800人,雇主2224人。

10大满意与10大不满意

“校联会成员校教育满意度指数高于全国高职和全国高校平均水平。”这是张男星调查报告得出的一个结论。据她介绍,这次调查,校联会成员校的总体满意度指数为76.39,比全国高职满意度指数高2.26,比全国高校满意度指数高3.15。其中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总体满意度指数最高,达到91.19。调查报告还指出,总体满意度排名前20学校的均值为86.64,远高于成员校均值(高出10.25);国家示范性高职在教育质量、环境、公平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总体满意度指数排名前20学校中,国家示范性高职占据13席,获得了学生较多肯定;从区域分布来看,西部高职满意度指数不高,排名总体靠后。

从调查问卷中,研究团队整理出学生、教师、雇主最满意的10个方面和最不满意的10个方面,可以反映出校联会成员校办学的优势和不足。

学生最满意的10个方面依次为:同学关系、教师备课充分性、师生关系、处理不诚信行为的准则、贫困生资助、学习场所、顶岗实习收获、课程考核评分规则、企业教师水平、校内实训基地充足。说明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资源、教师教学和规则公平等方面比较满意。

教师最满意的10个方面与学生有些不同,依次为:贫困生资助、考试评分公平、实习权益保障、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师备课充分性、奖学金评定标准、处理不诚信行为的准则、参加技能大赛机会多、学生权益得到尊重。这表明,高职教师对学校的机会公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等方面最满意,且均值高于学生。从对雇主的调查结果看,雇主满意度指数远低于学生和教师,最满意的5个方面依次为:与同岗位其他学历毕业生相比薪水期望值较合理、人际关系较好、能力满足单位需要、收入与产出相比其他学历毕业生较合理、质量水平符合用人单位预期。

学生感到最不满意的10个方面依次为:师生课外交流时间、国际化资源、餐饮服务、参与权、参与实践创新机会、社团活动吸引力、校企活动吸引力、表达权与监督权、心理咨询、继续升学机会。其中7项属于教育环境维度,1项属于教育公平维度,2项属于教育质量维度。

教师最不满意的10个方面依次为:国际化资源、参与权、参与实践创新机会、师生课外交流时间、餐饮服务、学校反馈、课程教学有效性、创业支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企业教师水平。其中6项属于教育环境维度,4项属于教育质量维度。雇主最不满意的5个方面依次为:理论知识学习、实习质量、总体质量、总体印象和知识水平。

三年里品质与能力的提升

调查中,校联会成员校的学生自评了高职三年教育自身提升最大的几项品质,选择责任心的最多,占23.2%;第二是集体感,13.8%的学生选择了此项;第三为主动性,有12.56%的学生选择;第四为克服困难的能力,有11.18%的学生选择;第五为遵守规则意识,有7.96%的学生选择。

高职教师感受到的学生品质提升和学生自评结果基本相符,责任心这项品质依然排在首位,有38.39%的教师选择了这一选项,高于学生。排第二位的是主动性,有16.23%的教师选择这项品质,之后依次是集体感、诚实度、专注度、奉献精神、遵守规则意识、热情心和好奇心。和学生相比,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诚实度和专注度,而对于遵守规则意识、好奇心和热情心的关注低于学生。雇主调查中,责任心这项品质也排在首位,之后依次是主动性、克服困难的能力、专注度、集体感、诚实度、奉献精神、遵守规则意识、热情心和好奇心。雇主对主动性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学生,这也提醒高职学生要多关注主动性的培养。

调查中,学生还自评了三年学习后自身提升最大的几项能力。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能力,选择这项的占19.68%。合作能力紧随其后,15.38%的学生选了该项能力。排在第三位的是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排第四,第五是就业能力,再之后是岗位胜任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写作能力和外语能力。

在教师问卷中,学习能力也排在首位,有45%的教师选择了这一选项,远高于学生,反映出教师比学生更加重视这一能力。合作能力排在选项中的第二位,而对于学生关注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选择的比例非常低。与学生相比,教师更加关注就业能力的培养,排在第三位,之后是创新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雇主调查中,学习能力仍然最受重视,有23.81%的雇主选择了这一能力,高于学生。雇主对其他能力的重视程度依次是岗位胜任能力、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就业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语和写作能力。

对校联会成员校的改进建议

张男星所率领的研究团队采用满意度重要性矩阵,对校联会成员校的教育环境、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进行分析后发现,教育环境落入了急需改进区,说明教学环境是影响学生总体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学校在这一方面有所欠缺。教育质量落入次需改进区,对此高职管理者也应该关注,注重提高教育质量问题。教育公平落入竞争优势区,说明学校在解决教育公平方面比较好。

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一是加强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引导教师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和教学效果。

二是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学定期诊断机制。定期研究和改进教学问题,定期修订教材,更新教案,加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三是建立制度化的师生课后教育交流机制。针对师生都对课外交流满意度低的问题,加大师生课后教育交流环节,可以规定教师每周有一定的课后办公时间,同时为师生交流提供必要的场所和条件。

四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性的教育环境。学校各部门从物质、制度、文化等层面,为学生提供教育支持。增加课外活动的吸引力和活动质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此外,研究团队还在增强实践育人能力,提高学生外语、写作等通用基础能力,完善学校内部治理,加强与示范校和骨干校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

中国教育报2018-12-11

 

 

襄城县职教中心 职普融合闯新路 因材施教育新人 文章下载

襄城县职教中心 职普融合闯新路 因材施教育新人

这是一所令人称奇的学校: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初中毕业生在这里经过补差培优、因材施教的精准培育后,竟然能分别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既为高校输送继续深造的合格新生,又为社会提供紧缺实用的技能人才。

这里近年来亮点纷呈,捷报频传,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学校”,2018年建成了“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荣获了“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在刚刚结束的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他们代表许昌市参赛,又一举斩获两项大奖。

这里,就是融中等职业教育、综合高中教育、成人教育、技术培训与人才输出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中等专业学校——襄城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以下简称襄城县职教中心)。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韩争强通讯员 李永涛/文图

因材施教 分类培养

搭建成才“立交桥”

走过水波不惊的汝河湾,穿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墙,记者来到位于西瓮城旁的襄城县职教中心校园,只见绿树环绕,处处书香,甬道两旁摆放的一幅幅素描和水粉画吸引了记者好奇的目光,要不是听陪同采访的职教中心主任闫海军介绍,真不敢相信这些逼真传神、具有相当艺术水平的画作竟出自这个学校艺术部的学生之手!

“Good morning, teachers and classmates. I am…”循着这略显生硬的英语朗读声,记者在可容纳数百人的大餐厅里见到了一批正轮流上台用英语演讲的学生。闫主任告诉记者,这里的每个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学习高中语、数、外和德育等基础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素质,现在进行的就是每周一次的例行“素质比拼”现场。此外,还有每月一次的“技能比武”,让各科学生同台竞技,公开展示和检验专业课学习成果。

记者在这里巧遇最近在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分获二、三等奖的陈雨和韩世晋,本想听他们细说在全省高手如云的大赛现场连闯三关,以过硬技术为学校争光的经历,谁知这两位十六七岁的2017级中职生却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他们原来都是来自当地农村学校的“差等生”,中招考试仅考了300多分,是这所学校给了他们继续学习的信心和成才的技能,让他们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这正是襄城县职教中心从实际出发闯出的一条职普融合的独特办学新路。为了“让每个初中生都有学上,每个毕业生都有工作”,他们大胆探索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先学习普通高中基础课程,并补齐初中知识短板。

从第二学期开始,再根据学生自身特长、兴趣和意愿进行科学分流。程度好、进步快,愿意上大学的进入综合高中部,底子较差但有艺术爱好和潜能的进入艺术部专门培养,其他学生可进入中职部自选一门专业,或参加对口升学,或为就业创业打好基础。

为了克服中职生“重技轻文”的通病,学校对普高生、特长生和中职生一视同仁,从加强德育建设和通识教育入手,把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技能实训的全过程,德智并重,育技结合,使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得到同步提升。这种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办学模式,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自主选择,适应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追求,为学生搭建了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和发愤成才的“立交桥”。

该校对口升学率连续多年位居许昌市前列,在2018年高考中,该校参加对口升学的200名学生就有46人突破了本科录取线,专科上线率达到100%,再创历史新高。

市场为导向 巧设专业

开通就业“直通车”

“您好!这里是上海移动客服热线,请问您对我们的服务满意吗?”“你好!上海移动正在进行交话费送流量活动,您想参加吗?……在位于学校综合楼六层的中联心传移动呼叫服务中心大厅里,近百个工位座无虚席,在这里实习的男女学生正头戴耳麦,按照刚刚学会的操作规范,用标准的普通话亲切地与客户沟通。

值班经理徐会涛告诉记者,这是中联心传在河南设立的第二家外包客服基地,这里的学生基础好,素质高,经过短期实训就能熟练上岗实习,目前主要承接上海移动的用户回访和活动推广业务,每天的外呼量就有一万多通。学生毕业后马上就能入职就业,每月薪酬都会有几千元。

闫海军主任告诉记者,这只是学校的多个实训基地的一角,也是为学生开通的一列“就业直通车”。近年来,他们贴近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先后开设了现代农艺技术、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会计电算化、旅游服务与酒店管理、汽车维修、计算机软件、电子商务等10多个市场急需和人才短缺的“热门”专业,学生在校就能考取专业技能资格证和从业证,没出校门就被企业争相“预定”。

为了把学生真正培养成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襄城县职教中心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对口设置专业,实行“订单制”培养,与中科润心(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设软件专业,定向培养学生110名。与河南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采用现代学徒制委托培养汽修专业技师,工学结合,学生实习期间就能拿到工资。最近,他们又与一汽大众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为大众4S店培养专门技师。

在提升软件的同时,襄城县职教中心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先后建成了覆盖全校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和先进的理实一体化教室以及电子商务、酒店、旅游、会计电算、远程呼叫、汽车维修等配套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6级电商专业学生方文榜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在学校学的知识记得牢,用得上,到哪儿都受欢迎,去年他们几个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全县对口扶贫,到贫困乡村开办了10多场讲座,还帮王洛镇前顿村16户贫困家庭在淘宝网上开设了个人网店,代收代卖,天天有单,助力脱贫,深受好评。

抢抓机遇 砥砺奋进

拉高标尺再跨越

融融的冬日暖阳透过襄城县职教中心新能源汽车多媒体教室的大玻璃窗,照亮了正一丝不苟拆装发动机的学生们那一张张青春稚气的脸庞,今天勤奋求学的他们,正是明天的大国工匠!闫海军主任指着教室外的一块空地,踌躇满志地向记者介绍,这里就是国家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产教融合项目——职教综合实训基地。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的实训楼明年建成后,整个一层都是一汽大众的卓越英才项目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和高标准4S店,二三层是现代化的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会计电算化、软件、旅游专业实训教室,四层以上是可容纳1000个工位的远程呼叫中心和实训室,仅仅这个基地就能为全县提供几千个收入丰厚的就业岗位。下一步他们还将与河南职业学院、河南水利职业学院等多所高职院校深度合作,探索中高职贯通、分段培养的“3+2直通车”模式,并同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达成了合作意向,大胆尝试对外开放办学的新路。

闫海军主任满怀感激地告诉记者,襄城县职教中心的跨越式发展既得益于国家大力振兴职业教育的政策利好,也离不开县委县政府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县委书记宁伯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汉涛、县长孙毅等领导经常到学校调研指导,听取学校发展规划思路,帮助指导职业教育专业化、规模化、系统化的发展规划,及时解决资金配套、项目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并委派县委副书记韩培鑫兼任学校党总支第一书记,帮学校把握方向,攻坚克难。我们一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拉高标尺再跨越,砥砺奋进不停歇,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主力军的优势,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襄城从“劳动力大县”变为“人力资源强县”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东方今报2018-12-12

 

 

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发展路在何方 文章下载

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发展路在何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社团,使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说校园环境文化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师生的话,那么包括校风、教风、学风、文化氛围、精神风貌、规章制度、社团活动在内的内涵文化,则直接影响和熏染着师生的思想和情操。

如今,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发展迅速,在促进学生素质拓展、有效调适学生心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学生社会化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在职业院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瓶颈,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道路。

职业院校学生社团数量和类别急剧增加,但发展不平衡。职业院校学生社团的成立,需要拟成立的学生社团负责人,向系部学生管理科室或者相关指导教师提出书面申请,由挂靠院系或团委签署意见,再由学生工作处或者团委负责人批准。尽管按照程序逐级审批,但毕竟不像社会组织团体成立那么复杂,需要资金门槛、办公场地、人数要求等,学生社团的成立相对较随意、门槛较低。如音乐协会,往往会衍生古筝协会、吉他协会、钢琴协会等很多分支社团,种类繁多,数量过大,不利于管理和指导。同时,一些分支社团因为具有专长和兴趣爱好的学生数量较少,往往形同虚设,不利于长远发展。

院校层面支持力度不够,学生社团管理制度缺失。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社团的功能在增强、作用在扩大,职业院校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院校发展重点在于校企合作、招生就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容易忽视以学生为主的社团工作,社团活动往往缺少资金,阻碍社团活动的开展;缺乏专门管理人员,学生社团一般由学校团委兼管,兼管教师难免因为本职工作繁重而忽视所兼管的社团,极易出现管理盲区,造成管理不够深入,难以控制社团内有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因此,需要院校层面构建符合社团发展的管理体系,把思政教育导入团委工作、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社团活动中。

学生社团思想活跃,但缺乏适时引导。无论是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专科生,还是高考录取的科班生,都有较强的社交欲望,而其社交活动很多都是基于互联网来实现的,如利用QQ、微信、微博、视频APP等社交软件。他们通过网络接触到缤纷多彩的世界,受到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其中不乏各种不良思想,容易造成学生的迷茫,甚至在社团活动中走入误区,在学生中、社会上产生负面影响。此外,有些社团仅凭少数具有特长或相关兴趣爱好的学生发起成立,靠着满腔热情维持社团,尽管很有特色,但影响力和涉及面小,发展空间不大,又因为后继无人,往往很难长时间维系。

社团经费管理混乱,容易出现乱收费、乱花费的情况。通过调查显示,学生社团经费一般来源于商业赞助、社员会费、学校经费三个部分,最主要的来源还是社会的商业赞助和收取会费,社团发展往往缺乏学校拨款。商业赞助对学生社团和赞助方来说是双赢的事,但也有一定问题,如明显造成校园内社团的“贫富不均”,一些理论性强的社团就难以获得企业的赞助;商业赞助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容易使一些社团活动脱离初衷、流于形式,一切唯赞助企业是从;一些社团为了获取赞助,热衷搞“排场”大的活动,却忽视了内部建设;一些社团经费使用缺乏监督、活动开展缺少计划,造成管理混乱,容易出现各种隐患。

学生社团是职业院校学生的第二课堂,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纽带,通过学生自发的组织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发现学习的真正意义、磨炼学生的意志品格,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那么,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到底应该如何健康发展呢?

学校行政管理部门要重视学生社团建设。争取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支持,建议设立专门管理人员编制,扩大社团影响力和学校知名度。尤其是宣传部、学工处、财务处等部门,要为学生社团提供经费、场地、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的支持。同时,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先进作用,大力开展正面宣传、正面教育、正面指导,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此外,社团成员深入新生中宣传,要做出能够吸引人眼球的宣传方案,使新生能够对社团主题和活动意义有更深层次了解,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社团中来。

加强引导,健全社团管理制度。锻炼社团全员做事能力,并推行责任制,将活动责任具体到每一个组织者;实行奖励与批评相结合,督促各活动组织者开展好每项活动。以学生社团换届选举为例,要秉着“公平、公开、公正”原则进行,由社员和指导教师投票,现场公布结果;同时,要有学院相关管理部门教师进行监督,避免随意性,保证社团发展宗旨和政策的连贯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要保证以人为本、以服务社会和同学为宗旨举办活动,确保活动的精品性与创意性,将年轻人的公益热情调动起来。

创新活动形式,扩大活动范围。遵循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并重的原则,争取在原来校内和县区内活动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内科学合理地开展社团活动。菏泽家政职业学院爱心社团成功举办了多次社会实践活动,多次到本地的敬老院、民营老年公寓、公办养老服务中心等老年服务单位开展活动,利用所学专业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使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这类活动让社团学生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尊老敬老意识,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奉献了爱心,在劳动的同时培养了团结互助的精神。

加强统筹管理,促进对外交流。一所学校往往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社团,需要加强统筹管理,做到全校社团活动“一盘棋”。在管理中,要求各社团年初上交年度工作计划,由社团管理部门协调组织统一安排活动内容、时间、场地等,避免社团活动过于频繁、重复、撞车等现象发生。各社团每年应该组织1—2次对外交流活动,到兄弟院校学习社团管理先进经验;以社团活动为载体,积极与兄弟院校合作,在合作中共同提高。在院校大力支持、管理部门科学引导、指导教师悉心指导下,学生社团一定会科学规范有序地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中国教育报2018-12-11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共生机制构建的困境与策略 文章下载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共生机制构建的困境与策略

内容提要:共生是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基本存在方式,共生机制的构建面临法律法规不完善、资源依赖的非对称、协调、激励、监控机制缺位,多元参与未能实现等诸多困境。职教集团化办学共生机制的构建要从共生规范、共生纽带、共生动力、共生保障等方面入手,注重法律法规的完善、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办学的多元参与、协调激励和监督机制的建立,同时积极借鉴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境外先进经验。

共生是一个来自生物学的概念,主要意指不同物种相互依存、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生物现象。共生的思想理念在古代就已有雏形,比如中国古代医学就出现了相生相克的共生思想。20世纪中期,共生思想被运用于医学、农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学者们一致认同现代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密切与频繁,就如同生物系统一样,人和人、人和物的关联度高,整个社会是一个共生的整体。作为共同体,社会系统中的不同要素互相影响、相互依存。职业教育是社会系统的重要构成,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以其集团化、多元化、共生性等独特性受到了职业教育领域理论研究的关注与实践方面的改革尝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内部共生机制的特征与构建机制值得深入思考。

一、共生: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基本存在方式

在自然生态环境中,不同物种集聚形成群落,群落中优势物种决定并控制着群落发展。这种优胜劣汰自然法则的作用,外加环境的各种影响,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网络与链条构成了系统内部不同物种的关系。共生是基于利益获取共同诉求而形成的,共生让不同生物体保持平衡状态,促进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但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涉及物种、生态等领域,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职业教育集团内部参与方包括行业组织、企业、职业院校和其他办学参与主体,借由职业教育办学资源的互补,增强办学效益。[1]共生是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基本存在方式,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职业教育集团共生理念。职业教育集团是一个系统,具备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特性,在系统和外部环境中相互沟通,职教集团内部拥有共同的合作理念,这是集团存在的基础。共生理念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合作,政府的大力支持、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企业和行业的参与、职业院校的服务等都是基于共生理念来展开。共生理念促进学校积极与办学环境加强联系,增强学校与外界的共生能力,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切性。共生理念推动行业和企业逐渐增强对人才的重视和投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2]职业教育集团基于共生理念、拥有共同的目标和追求。这是其存在以及办学共生机制的首要特征。

第二,职业教育办学资源的整合、协调互补。共生理论认为,组织是依据系统中的不同要素根据特定的结构与功能而形成的整体。组织中各要素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协同共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共生机制是对组织中各要素的有机整合、是对职业教育办学资源的重组和配置,激活创新动力,不同办学主体进行深度合作,推进组织的变革。通过办学资源与要素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系统的优速发展。整个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办学资源的整合,成为一个协同性的系统,各办学成员按照特定的组织结构,办学由无序变为有序,构成多方互通与交流,共生互动的循环,发挥系统的良性功能。

第三,职业教育集团多主体互动。基于共生理论,共生的关系表现为互惠互动多赢的关系,职业教育集团的共生机制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以职业教育集团办学主体的分工和协作为前提,在协作中产生系统能量;二是职业教育集团办学共生系统在多主体之间进行对称性信息与资源流动,唯有进行规范、有序、互动、协作的职业教育交流,才能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共同体,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良性发展,达到富有秩序的新平衡状态;三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共生机制中的多主体交流机制,能最大限度地增强系统的能力,减少职业教育办学成本。职业教育集团多主体的互动共生,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和改革发展给予了有力的保障,职业教育集团自发地依照自组织特性进行运转。

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共生机制构建之困境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共生规范缺位

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同样缺乏相关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如何协同职业院校办学欠缺相应的政策引导。尤其是当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改革和发展走入关键发展时期,职教集团面临着不少新形势和新问题,政府所指定的职业教育政策和相关的制度未能适时调整。各办学主体的权利义务规定模糊,亟须通过法律理顺各主体的关系,平衡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此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组织架构、人事管理、课程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均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政策,在法治框架下实现有序运行。[4]没有法律的规范,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共生机制的构建势必缺乏相应的规制保障,因而,政府如何进一步进行协调,完善法律制度,提供政策支持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共生机制构建中的一大困境。[5]

(二)办学主体资源依赖非对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共生纽带脆弱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质是一种基于资源依赖的战略联盟,集团化办学主体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相互依赖性和互补性,这也成为了其共生的重要纽带。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职业院校对企业办学主体的自由依赖性较强,而企业对学校资源的依赖性相对较弱,因而双方的联合办学在资源相互利用上不对等,合作难以可持续推进。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因资源依赖的不对称带来的最明显表现在于,企业对职业教育办学缺乏积极性,参与的动力不足。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与创造最大的价值是企业的核心追求。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如果企业所付出的办学成本高于其最终获得的利益,那么恐怕企业难以再继续参与这种“赔本的买卖”,因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共生机制构建所要突破和克服的难题在于非对称型的资源依赖,这也成为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否持续进行的关键所在。[6]

(三)多元参与未能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共生动力不足

健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多元参与机制,完善多元治理结构,建立多元参与的办学体制和治理机制,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共生机制构建的基础和前提。首先,政府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引导的缺位,使得职教集团整体上呈现松散状态,职业教育资源难以实现整合与优化配置。全国虽然存在数目众多的职业教育办学集团,但由于组织结构松散缺乏多元主体参与,阻碍了职教集团的课程资源整合、教学的共享合作、人员相互流动。其次,多元参与的投资办学体系尚未形成,职业教育办学仍然较为封闭,亟须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满足多主体利益诉求;再次,各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成员,彼此之间缺乏合作意识,专业的充分开设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职业教育资源浪费,也带来了不同成员单位彼此之间竞争的加剧。[7]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并非单一办学主体的教育实践,而是一个具有多元参与的共生联盟。多元参与的缺乏直接影响了职教集团办学共生动力的不足。

(四)协调、激励、监控机制缺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共生保障不健全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协调、激励、监控机制缺位是职教集团共生实现的一大难题,怎样建立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的有效联合机制,是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共生的关键。协调机制的缺位带来了职教集团共生中多主体配合的不融洽;激励机制的缺乏使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缺乏长效合作机制,难以激励办学合作行为持续运行;监控机制的缺位造成职教集团办学有效规制缺失,存在着个人违法违规或集团办学不规范的隐患。

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共生机制构建之策略

(一)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共生规范

共生规范对共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持至关重要。通过语言约定或书面文本形式建立的共生关系,从社会宏观层面说,主要存在法律法规、教育政策、从中观层面说,主要有各种地方性法规、集团的章程以及集团内部规则等,从微观层面说,主要有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协定、办学协议、合同等。[8]

尽管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正逐步完善,但是整体上职教集团法治化办学尚未实现,甚至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共生规范缺乏法律保障,相关法律对集团化办学仅做了一些概括性说明或原则性规定,缺乏对应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另外不同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之间缺乏协调,并无统一的法律体系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进行保障,不少法律法规对集团化办学的条文较为模糊,缺乏实际操作性。因此,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共生机制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法律法规,健全相关政策文件[8],比如,进一步细化职教办学意见等相关文件的实施细则,并提高不同政策法规的协调性,合力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提供共生规范。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集团章程,以章程形式明确职业教育集团成员享有的权利以及应当履行的义务,并且通过法律保护集团成员单位,进一步明确债权人的合法权益。[10]

(二)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维系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共生纽带

职业教育资源是共生基本纽带。职业教育集团之所以建立共生关系,归根结底在于资源,教学、文化、人力等资源构成了集团化办学的主要纽带。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共生机制的构建,维系共生纽带,不能忽视职业教育供给侧的改革,同时建立集团化办学的集群价值链。

注重供给侧改革,促进合作共赢。任何性质的职业教育集团,组建之初都离不开抱团生存和进步的想法,随着职业教育集团不断发展,集团成员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演化为多元联动、多方参与、自由共享、合作共赢的关系,不是教育资源的简单相加,而是资源的整体优化,整体效益高于单独办学,这就需要职业教育集团一方面供给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进行文化的相融、认同和重构,增进集团成员文化的整合,实现集团的深度合作。[11]

构建集团化办学的集群价值链。建立政府引导、校企合作联动机制,全面对职业教育的供给侧和需求侧进行整合,理顺二者关系,使职业教育的供给与需求实现自由平衡,对职业教育资源的调度、规划和协调更有序,实现学校和政府以及行业企业的融合,实现职业教育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基于价值链管理理论,职业教育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由共生纽带构成的网状链条,其中,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培养单位、用人单位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要素,由此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动力的相互关联结构,因此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集群价值链作用的发挥,需要依靠办学多主体的合力,集团成员通过共生纽带构成密切关系。通过对职业教育集团整体系统的优化,增进办学资源、职业教育信息、职业技术等的共享、合作、优化,不断提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整体价值。[12]

(三)坚持多元参与,增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共生动力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参与单位作为共生单元是共生系统能量存在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是构成共生关系的前提,多方参与促使共生单元彼此相互影响、共同作用,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互通,多元参与的共生关系是一种互惠互利、互信互赢的关系,多元参与主体共生而非寄生,主动投入和参与到互动中,在共生环境的影响下,达到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的最高效益。

纵观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方面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办学的一种基本方式,也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一种基础形式。多元参与将有效避免职业教育集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自娱自乐”“固步自封”的危险。进一步克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封闭办学模式,逐步实现职教开放办学、多元参与成为了职教集团化办学的重要基础,为共生机制的建立保驾护航。[13]职业教育集团共生机制必须积极发挥政府在集团办学共生互动中的作用。政府有效调控是保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国际上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成功经验来看,衡量职教集团化办学共生机制是否健全以及评估其是否健康发展的一个标准在于,办学活力的强弱以及集团化办学是否有序。

此外,还需培育集团成员单位的集群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与职业院校集合在一起,倘若缺乏信仰,就难以形成合力,信仰的冲突矛盾会带来合作关系的冲突,从而产生功能的失调,阻碍职业教育集团集群目标的实现。因此,集团成员单位要超越自我,在更大的时空以及更长的时间中实现自身价值,不满足于短期眼下的利益,只有实现一种文化的超越,才能推进集群的整体涌现,从而帮助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获得最大增值。[14]

(四)建立协调、激励、监控机制,健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共生保障

职业教育集团共生关系是一种协调互补关系。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各个参与主体,在地理位置上较为接近,在职业教育资源结构、职业技术、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等方面均有较强的互补性,应该说关系密切,具有较高的关联度,满足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共生关系构成的前提,同时为职教集团共生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虽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各参与主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也拥有参与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强烈愿望。因此,应积极建立和完善职教办学合作的政策和机制、提高办学主体在共同收益的获得上的相容性,满足多主体利益诉求,逐步推进协调互补共生关系的形成,使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更具活力和竞争力。[15]观照世界各国以及各地区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方面的实践不难看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顺利开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机制,缺乏了相关的机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正常运转就得不到有效保障。在这些保障机制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三大共生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第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协调机制。协调机制主要体现在需要通过政府制定政策和规定来明确职业教育集团办学各方的职责,规定各方的权利及义务;需要通过行业发挥中介职能来规范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行为以及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质量进行监督;第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激励机制;第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监控机制。监控机制包含目标监控、过程监控与结果监控,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有效监控是逐步提升其办学水平,规范办学行为,保障职教办学质量的关键举措。在集团内部构建办学质量管理体系,保障办学结果的质量。

(五)积极借鉴境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共生机制构建经验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分析国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共生机制,对有代表性的国家在职教集团化办学历史中形成的主要做法进行总结,归纳其共生机制,有助于为我国提供有益借鉴。

1.德国的经验

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闻名世界,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德国职业教育一直非常重视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双方优势互补,合作互动,达到一种双赢的结构。事实上在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中国所说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学校与学校的合作形式一般是项目制的,但是,从广泛意义上来说,德国职业教育所强调的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也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集团化办学,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与学校分工合作,最终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技能人才培养,因此,可以说德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有实无名。[16]随着德国职业工种越分越细,德国企业由于受到企业职业培训发展落后的制约,企业员工培训的需求远得不到满足。在这样的一种大的历史背景下,为平衡德国企业员工培训供需的矛盾,以项目教学法为核心的跨企业培训中心纷纷得以建立,并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通过对不同企业职业培训资源的充分利用,并对培训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重组与配置,帮助德国中小企业及时地解决职业教育培训上的难题。[17]跨企业培训中心作为一个巨大的集团,体现出融合性、多方协作性等特征。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要旨在于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关心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职业培训资源、支持职业教育办学,并逐渐汇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推动德国职业教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德国的法律规定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使得合作具有规范性和严肃性,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指导与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并推进校企双方的这些合作向深层次发展。对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企业一方,政府进行了强力支持,给予减免一定的税收、无偿或低价提供场地等优惠政策,并且对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中绩效好的企业给予经济奖励。[18]当然,税收优惠、经济奖励法并不是政府唯一的主导手段,有时也辅以其他的激励机制。政策法律的激励是企业与职业教育院校联合的初始动因,后来有些行业与企业与职业教育院校合作的意愿越来越强烈。跨企业培训中心作为民办的非营利性的机构,它的资金来源多元,主要由德国联邦科学教育部、劳动部以及经济部进行承担,另外各地方的行会也对跨企业培训中心提供经济上的援助。该培训中心的特色鲜明,其特色主要表现在,它是由政府来进行资助,能得到政府的强力支持,另外,多家企业联合参与,另外一种方式是由社会中介机构直接管理。跨企业培训中心是一种以法律合同为契约的互补性非常强的人才培养联盟,同时也是超越行业壁垒的职业教育培训联盟,是企业培训的重要补充,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企业培训的不足。

2.澳大利亚的经验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特色是新学徒制,这是其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也是职业教育集团的一种模式。[19]新学徒制重点以技术与继续教育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理念,联合社会各类主体共同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合力进行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推进职业教育与社会的有机融合与可持续发展。职业培训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市场导向,遵循优胜劣汰法则,根据培训质量的优劣来决定对职业教育的拨款标准,积极推动多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职教集团办学走出国门,成为跨境职业教育集团。充分鼓励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有序、健康地开展竞争,保障职业教育培训的良性有序发展。新学徒制规定,要注重法律保障,明确雇主与学徒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增强其严肃性和法律效应。为了促进新学徒制健康、有序、良性运行,服务对象包含学员和培训机构,服务的范围很广,涉及以下内容:向学员提供拟从事的行业和职业的相关资料,给予就业咨询与指导,使学员对所从事行业前景与职业发展有所了解,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培训机构规划和安排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使培训得以顺利开展与进行。

3.美国的经验

美国各类型的职业学校与私立的教育机构之间签订技术准备计划的相关协议,以协议来规范、推进这些职业教育单位的合作;在海外开展广泛的合作,利用境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21]著名的阿波罗教育集团公司是以拓展品牌影响力为核心目的的连锁化办学机构典型,成立于1973年,为全球提供全方位教育服务与教育项目。[22]经过努力探索,其职业与成人教育领域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与成人教育的这些改变使得阿波罗教育集团公司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市公司。[23]

4.国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启示

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集团内部共生互动的效率。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共生机制值得我们借鉴的先进经验重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企业在共生系统中的参与程度是职教集团化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企业参与越充分、越深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越能取得成功。其次,是否能够吸引游离于集团之外的机构、部门加入职教集团办学是职业教育集团社会效益最大化能否实现的关键。再次,政府在职业教育集团办学共生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应运用多元杠杆对职业教育集团办学实施统筹和调控。[24]

我们要认真研究和学习国外职业教育集团办学共生机制对我国的启示,不断促进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体化进程,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我们需要从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与管理模式,使其逐步实现集团办学的规范化可持续发展。

现代教育管理2018-11-28

 

 

探索职业教育“沈职模式” 文章下载

探索职业教育“沈职模式”

“创新创业”“精益求精”“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沈职院)校园漫步,你会被道路两旁的“校园旗语”吸引,这些“旗语”就像一部打开版的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讲话”,时时刻刻激励着大学生、高校教师们。

来自沈职院的统计数字显示:2018年毕业生总数为4438人,实际就业人数为4320人。学院初次就业率为97.34%。其中,省内就业人数3788人,省内就业率高达85.35%。

沈职院党委书记张黎明教授表示:“作为职业院校,我们要主动适应辽宁乃至沈阳的产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忠诚可靠,为国家服务的高素质人才。”

沈职院是一所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学校。时间回溯到1953年,沈阳市机电工业学校创建,为我国东北工业重镇沈阳,培养大量技能人才。65年弹指一挥间,与城市共同成长的职校,如今成长为国家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和实习管理50强,辽宁省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和高水平特色专业群立项建设单位……沈职院还先后荣获国家、省技能大赛奖项300余项,学院高考报名人气指数、学生规模、就业质量在东三省内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立德树人先“育师”再“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在2018年新生开学典礼上,面对第一批00后大学生、“千禧青年”,沈职院王久成院长代表学校提出四点希望,希望大学生们:要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青年;要成为敢于担当、勇于奋斗的青年;要成为勤于钻研、崇尚工匠的青年;要成为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青年。

王久成院长进一步表示:高校要将立德树人嵌入学校教学管理以及各项工作当中。立德树人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育师、育人。简言之就是要实现“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现“五维”,即以德育人、以智育人、以体育人、以美育人、以劳育人。

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沈职院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2018年荣获“辽宁好人”荣誉称号的王素艳老师,是工程硕士、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她不仅参与国家、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屡获大赛奖项,而且指导学生参加省市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并年年获奖。2018年,她带领学生一举获得“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国赛三等奖。

2018年“沈阳好人”候选人、沈职院首个现代学徒制班“i5智能机床班”的班主任赵慧老师,通过夜以继日的努力,让首批24名学徒制学生受到企业高度认可,在顶岗实习期间就有2名学生成为了培训师、3名成为技术支持、1名成长为销售精英。毕业那年新年,学生张蕊送给赵慧老师的贺卡上写道:“我们在机床厂实训的20天,您每天都和我们在一起,一起实训、一起吃饭,一起学习机床编程……在返校的大巴上,您还认真倾听我们实训过程中的趣事。真心感谢您的陪伴和鼓励。”还有一位毕业生说得言简情深:“慧姐是我们一辈子的朋友!”

在沈职院的“文化建设方案”中写道: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院围绕技高品端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就连新疆的职业教育教师们,都来到沈职院“取经”。11月19日,新疆和田和阿勒泰地区的五位教师来到了沈职院交流学习。老师们表示:“我们感受到了来自沈职院各位领导的热情招待和精心安排。他们为我们量身制定了周密的学习计划,包括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9大方面。这让我们更加珍惜沈阳的学习机会。”

开放合作“校校合作”携手共赢

11月15日,沈职院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原则,全面促进两校间教育、人才、科技、文化、社会服务的交流与合作。具体包括:教师互派、科研开放、课程互认、实训室共享等全面战略合作。截至目前,沈职院已经聘任沈航一位教授为机械学院院长,沈航也将聘请沈职院一位优秀教师为客座教授。

其实,沈职院早在八年前,就已经开始探索股份制开放办学。该学院软件学院就是混合所有制的二级学院。去年挂牌的沈阳中德学院,按照市里的方案,也将采用新体制、新机制,引进社会力量、社会资本,采取股份制合作办学,以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把更多人才引进来。

目前,沈职院正在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合作,双方将共同签署全方位战略合作协议。“我们将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共同组建团队,共同研发,成果共享等全方位合作。”信息工程学院马力院长介绍,“希望借助对方在专业领域的优质资源,进一步提升我们教师队伍的专业实力。”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紧跟前沿技术

高端人才培养需要与高端企业合作。腾讯、华为、阿里巴巴在沈职院均建有实训室;沈阳自贸区电商联盟等单位与沈职院进一步洽谈合作;欧盟沈阳汽车城140多家企业与沈职院达成合作协议,将成立校企合作联盟……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沈职院已经成为华为东北地区人才培养中心,负责华为的人才培养和认证。下一步,还将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今年10月末,沈职院科技学院与阿里巴巴正式签约,培养以大数据为主的相关专业人才,预计明年9月将开始“学徒制班”招生。“此次合作,阿里巴巴出资300万元,在学院建设两个实训室,还将派出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三年400学时的教学。毕业后,通过考核的学生,就可以获得阿里的上岗证。”科技学院董凤服院长介绍,“沈职院‘学徒制班’为中专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就业机会,毕业生最高月薪能达到5000元左右。下一步,华为与3com合资共建的华三公司也将与我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培养专业人才,通过学校实训室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学院办学水平。”

人才培养“双元制”服务地方发展

“双元制”“现代学徒制”已经惠及沈职院每一名学生。沈职院还总结出独有的“2611”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即按照“二双”(双重身份:学生、企业员工;双导师:校内教师、企业师傅),“六共”(共定培养方案、共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培养、共同管理、共同考核评价),“一交替”(学校和企业交替学习),“一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探索并实践校企深度融合的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作为国家首批双元培育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沈阳服务中德合作战略,为德资企业服务,提供高素质人才。沈职院去年11月挂牌成立的沈阳中德学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同时收获颇丰。2018年,德国宝马从沈职院招聘了近150名毕业生。其中,沈阳中德学院表现亮眼,毕业生全部被德企“抢走”。宝马班毕业生20人、德科斯米尔和欧福招聘19人,还有宝德等德企也加入了“抢人大战”。

沈阳中德学院侯伯民院长介绍:沈阳中德学院成立以后,教师与企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学习。以德科斯米尔“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计划”为例,从今年3月开始,双方教学团队数次互动、合作,最终确定人才合作培养方案,其每一门课程,都是按照企业需求精确调整。

今年4月26日,米其林班第二期开班仪式上,米其林公司生产部长Christophe Gelloz表示:“米其林班的成功举办,使校企双方增进了互信和了解。米其林班一期学生在岗位的出色表现,反映出沈职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素质。米其林公司愿与学院共同开展更广阔的合作。”

放眼国内,除了机床班、燃气班,沈阳新松也将与沈职院合作,酝酿开办订单班……今年11月,沈职院还与市经信委联合举办2019届毕业生与中小企业双选洽谈会,致力于落实市委、市政府聚集人才、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针对沈阳中小企业在科研、生产工艺、技术难题的解决方面,急需职业院校的支持和参与的现状,为学校毕业生提供千余个就业岗位,促进学校毕业生留在沈阳,为沈阳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助力。

外企、国企、民企,包括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对沈职院的毕业生也越来越认可。王久成院长表示:“沈阳本地企业一直是沈职院服务的重点。专业对接产业,我们紧紧围绕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调整专业结构,从63个专业调整到51个专业,与沈阳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较远的专业就停办。同时增加了装备制造、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商贸等主导产业的招生数量,服务沈阳地方经济建设。”

与此同时,沈职院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沈职院软件学院成立国际学院,招收了20多名来自非洲的留学生。作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沈阳分盟成员单位,学院还将进一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联系与合作。11月末,尼泊尔驻华大使专程来到沈职院,为尼泊尔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寻求导游、酒店等方面留学生的合作培养。

“双高”示范

实现职教振兴的“沈职模式”

实现“双元制”突破,实现教育振兴的“沈职模式”,沈职院正在努力打造职业教育产业集团。而实现目标的路径,就是从辽宁省“双高”示范,到全国“特高”的职业教育升级之路。

“双高”示范,是辽宁省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大做强一批高水平现代化职业院校和特色专业群,为辽宁省产业转型升级和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提供技术技能人才与智力支撑,自2017年起组织实施的“辽宁省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和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简称“双高”示范。目前,沈职院已经成功通过专家遴选,成为“辽宁省职业教育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学校;学院的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群成为“辽宁省职业教育高水平特色专业群”立项建设单位,学院还成功获得沈阳市政府1.2亿“双高”项目建设支持资金。

马力介绍:“目前‘双高’示范建设过程中,我们院正在建设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这是一个集人才培养、国际认证、创业孵化、技术研发等为一体的基地。以实现政校企行各方资源有效整合,打造全方位基地。”

王久成表示:“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是国家战略。在高质量完成辽宁省‘双高’示范各项建设任务的同时,我们要把沈职院建设成为办学理念领先,管理机制创新,办学条件优良,专业特色鲜明,培养模式先进,国际影响力强,政府支持力度大,行业企业高度认可,产教融合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高职院,为沈阳及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沈阳日报2018-12-19

 

 

现代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文章下载

现代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强化统筹 规划引领 政策支持 加大投入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提升我市软实力的战略举措,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通过强化统筹、规划引领、政策支持,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进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创新,有力推动了职业教育各项改革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强化统筹推进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11月20日上午,室外寒气逼人,宿州逸夫师范学校艺术楼舞蹈房里暖意融融,同学们个个身着单薄的舞蹈服,面带微笑,在舞蹈老师郑飞飞的指导下,翩翩起舞。

“从教十多年来,我见证了学校的变化与发展,从中受益良多。”谈及新校区,郑飞飞感慨万千,他说,以前的老校区,教学设施非常简陋,学校没有专业的舞蹈房,地面是很硬的水磨石地面,学校礼堂四处透风,到了冬天就特别冷。而新校区里,脚下有地暖,教学有一体机辅助教学,冬天上课不冷,非常舒适。

据了解,宿州逸夫师范学校新校区一期建设已投入使用土地200亩,建设资金2.3亿元,完成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满足学校基本功能的教学楼、宿舍楼、实训楼、艺术楼、图文信息大楼、食堂、超市、洗浴中心等建设完成,投入使用。

近年来,我市统筹职业教育发展资金,用好国家和省市有关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投入政策和资金,完善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把资金重点用于建设职教园区,示范校、示范专业和示范实训基地建设。我市现有应用型本科院校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所,技师学院1所;中职学校13所,其中,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示范校2所,国家级重点校3所,省级示范校6所;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1个,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2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乡镇)15个。一本多专、中高职衔接、覆盖城乡、职成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统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根据我市人口、产业、经济、教育等因素,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区域内产业发展规划,印发了《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市级统筹的实施意见》,并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形成职业教育层次、规模、布局、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协调互动。大力鼓励支持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目前,宿州环保工程学校、砀山铁路高级职业学校、砀山中等专业学校通过托管、股份合作制、公办民营等多种模式开展办学,进一步激发了办学活力。

推进校企合作 确保学生高质量就业

2003年毕业于宿州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现宿州工业学校)的王文静,被学校推荐到上海名古屋精密工具有限公司实习,由于表现突出,被公司录用。2006年他通过考试,进入日本总部进修,2009年顺利结业,回到上海继续工作。几年来,他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打拼,如今已是苏州分工厂的一名中层管理人员,月薪税后两万多元。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和王文静一样,从宿州工业学校走出来的优秀人才还有很多。“我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宿州工业学校副校长顾文虎告诉记者,学校先后与我市各园区知名企业,以及江苏恒力集团、浙江吉利汽车等近百家省内外大型企业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合作期间,校企双方共同确定课程设置、学业考核、就业安置等,最大化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共同打造合作品牌,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搭建跨地区校企合作平台,确保学生高质量就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近年来,我市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机制,各校广泛开展“订单”式培养,在企业建立就业和实训基地。宿州工业学校与中国中部(宿州)鞋业基地联合办学,为其培训近万名高素质技术工人。宿州应用技术学校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对接,建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链整体转移示范基地。有的企业还把生产车间搬进学校,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企业派出专业人员帮助学校规划专业设置、改革课程和教材,向学生宣传企业文化,进行就业指导,并定期接受学生顶岗实习。

落实大赛制度 推进专业技能教学改革

今年1月18日至19日,由市教体局组织举办的2018年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举行。大赛设安徽工程技术学校、宿州工业学校、宿州逸夫师范、宿州应用技术学校、灵璧高级职业技术学校5个赛点,设11大类专业,33个比赛项目。共有来自全市12所中等职业学校的479名选手参加比赛,是我市历届技能竞赛中规模最大、覆盖最广、规格最高的大赛。通过大赛层层选拔,3月,我市选派在大赛中脱颖而出的138位选手参加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得5个一等奖,18个二等奖,22个三等奖。我市韩智慧、赵倩倩两位同学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竞赛,获得团体二等奖。

为推动专业技能教学改革,落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从2007年至今,我市每年坚持开展中职学校技能大赛,竞赛规模逐步增大,比赛项目、参加的学校选手不断增加,社会影响逐步扩大,已成为我市职业教育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品牌。每年组织选手参加省级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共有500多人次获奖,在全省形成较大影响,市教体局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奖。我市选手还多次代表省参加全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加强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实施职业学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激发办学活力,不断提高职业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推进职业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印发了《宿州市职业学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6-2018年)》,重点推动职业学校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和文化育人创新行动。市教体局每年对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新专业申报进行核准,对学校办学资质和办学专业全面清查,对不具备办学条件,办学水平较差的专业坚决取消招生资格,确保每所学校、每个专业都培养出合格人才。

拂晓新闻网2018-12-10

 

 

“三全育人” 育全面发展之人 文章下载

“三全育人” 育全面发展之人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课程育人量体裁衣,资助、实践、文化育人春风化雨

“三全育人” 育全面发展之人

外艺宣

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全国对接活动上,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生、虹彩艺术培训中心负责人许德贤迎来高光时刻。他代表广东省教育扶贫项目与河北省平山县教育部门相关处室签约,把文化课与艺术课教育结合的先进教育理念输送到贫困地区。

“学校老师教导我们,社会责任感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这让我懂得创业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近年来,许德贤知行合一,把青春梦想融入奉献社会的荣光中。

近年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把准教育“定盘星”,筑好思政“压舱石”,抓牢抓稳抓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学生打好人生底色,该校打出课程育人、资助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组合拳”,把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目前,学校构建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实现“育人过程无断点、学生培育无盲区”。

所有课程都为学生人生“领航”

“你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心里,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而不仅仅只是背会。”在讲授思政“第一课”时,学校党委书记卢羡文用深入浅出、生动翔实的案例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由于讲课内容生活热度与思想深度兼具,被学生亲切地称为“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精神食粮”。

在思政“第一课”上,该校党委书记、校长率先垂范,举起课程育人大旗,给学生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该校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也积极行动,讲理想、谈信念、树目标、教方法,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为促进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近年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牢牢抓住课程育人主阵地,构建“4+1”模块化课程体系,引导所有教职工都成为学生的“人生领航员”。

“我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能力素养要求,目标倒推,构建‘HAPPY365’学生素质培养体系。”学校校长曾用强教授带队用心锻造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将其具象为诚信、笃志、勤奋、知礼、阳光,“这五项品质的英文首字母连起来就是HAPPY。我们演奏好课程育人‘交响乐’,让学生在幸福快乐中,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应用外语学院教师钱立武引入PBL教学理念,挖掘英语教材的思想教育资源,与思想教育“相融相长”。学生们感受到知识技能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也进一步升华。

“让所有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在卢羡文看来,课程育人不应是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而应是所有教职工同心同德,共画“育人同心圆”。她着力推动全体教师将课程育人从潜意识变为强意识,用新思想为课堂带来新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将自身专业与国家改革发展相融合的格局意识。

“课程育人重点是协同育人,各科老师既种好责任田,又打好配合战。”曾用强发现,目前学校各二级学院争先恐后,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共振。他举例说,在该校音乐舞蹈学院的声乐课上,声乐教师李贞和思政课教师一起筛选红色经典歌曲,思政课教师讲好歌曲背后的故事,李贞老师教好声乐技能技巧。

学校还给课程育人插上互联网等新技术的“翅膀”。2016年,思政部教师刘程雯研发出“我们的树洞”互动平台。学生只需扫二维码,就可匿名进入到一个页面,畅所欲言。刘程雯每天至少花1个小时,在树洞平台上解疑答惑,让思政课更“有知有味”。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课程育人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4年至2017年,学校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职业核心能力优秀单位”;近两年来,该校学生工作夺得近70项国家级别、省级别荣誉。

“组合拳”搭建资助育人“彩虹桥”

今年强台风“山竹”袭击广州,狂风暴雨大作。为防止玻璃掉落,学校图书馆读者服务部勤工助学组的邹同学等8位女生,在第一时间用胶布给图书馆所有窗户贴上“米”字。

近年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秉持一个不能少的理念,构建以物质资助为基础、精神培育为引领、能力提升为核心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实施勤工助学职业化管理,扶贫与扶志、扶能有机结合,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学校的温暖和指引。

担任图书馆学生工作委员会读者服务部勤工组组长后,陈同学慢慢学会了微笑面对贫穷,更学会换位思考,自信心、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比翼齐飞”。

“我校大力推进勤工助学工作改革,让资助育人落地生根,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心怀阳光走向社会。”卢羡文希望,学校资助育人不但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温饱之忧”,更要破“发展之难”,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学校学生处、公共管理学院等部门集智聚力,探索推行“尊重个性发展、促进全面发展”等新举措,资助育人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拓展。对于低年级学生,该校开展以适应大学生活为主的帮扶活动;面向高年级学生,学校开发以提升技能为主的帮扶项目。

“授之以鱼并授之以渔,我校以勤工助学职业化管理为抓手,着力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造血能力’。”曾用强介绍说,学校定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教育等,强化他们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在勤工助学中,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林同学通过制定招聘计划、组织现场招聘等真实任务,将专业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到实践中。据该校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杜晓晖介绍,《人员招聘》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分别承担勤工助学改革项目中相对应的任务,专业教师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项目,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

学校还以“益坚计划”“菁英学校”等为依托,构建学业提升、就业帮扶、励志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旅游英语专业的林同学受益于“益坚计划”培训活动,学习了剪纸等手艺。“益坚计划”还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摄影、插花等培训,为其搭建“自助”平台,强化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据统计,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每年有5000余人次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均顺利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资格。在2015年、2016年广东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中,该校均获评“优秀”,总分位列全省高职类院校前列。

实践、文化育人奏响德育“大合唱”

近年暑期,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薪火实践团队到井冈山等革命老区取景,拍摄《薪火》《信仰》《传承》等微电影,让红色资源“开口说话”。目前,该团队已创作10余部红色主题微电影、微视频,《朱德的扁担》等三部作品入选广东省教育部门思想引领类优秀作品集,激活了很多学子血液中的红色基因。

近年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融入社会实践活动,用传统文化滋养塑造学生的灵魂和人格。在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交相辉映中,该校学生品味“知行合一”的“德育大餐”,心灵与身体一起茁壮成长。

2017年暑期,该校大学生党员和学生志愿者赴广东清远市阳山县七拱镇和平村。他们完成了村庄VR全景作品,并用墙绘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美丽乡村”建设。

近年来,学校共组织4000余人次志愿者奔赴广东粤西、粤北山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青年建功行动”。学校通过教育培训、旅游服务开发、乡村文化氛围视觉化设计等,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同时,该校深入开展青年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等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实施好“南粤美丽乡村”“井冈情·中国梦”“大学生党员实践项目”等一批实践精品项目。

实至名归,在2018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评选中,学校团委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近3年,学校连续两次获评该项殊荣。

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高兆华手把手指导下,学校玉器设计与工艺专业李同学把一块璞玉雕成一件工艺品,亲身感受到了“匠心”“匠魂”。

近年来,学校将大师纳为学校重要教学力量,将传统工艺和艺术以及工匠精神引入教学课堂,为培养传统艺术人才“添砖加瓦”。学校与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著名玉雕大师张森才等能工巧匠合作,建立了玉雕、广彩、广绣等一批大师工作室,入选首批广东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学校还积极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用传统文化滋养塑造学生的灵魂和人格。

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学校成立了“百人广东音乐团”等组织,引导学生与广州黄埔区文化馆等机构合作,深度挖掘岭南文化资源,创编了《绣缘》《木棉花开》等歌舞剧,携《绣缘》等作品到国内外展演。

“从剧终到全体演员谢幕完毕,掌声一直在持续。”回想起在韩国蔚山大学表演《绣缘》的情形,五燕艺术团成员黄同学仍很自豪,“当时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正撑着一支“三全育人”的“长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长河中“漫溯”,寻找立德树人的一船“星辉”。

中国教育报2018-12-6

 

 

强化内涵建设 提升服务水平——黎明职业大学改革发展纪实 文章下载

强化内涵建设 提升服务水平——黎明职业大学改革发展纪实

近年来,黎明职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国家教育部门、福建省教育部门和泉州市政府部门的部署要求,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线,弘扬“爱国、求真、自强、笃行、奉献”黎明精神,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三会协同、二级管理、一院一策、民主监督”治理结构,构建“思想发动、顶层引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绩效拉动、制度推动、责任促动”动力机制,强化党委的全面领导和纪委的全面监督,坚持内涵式发展和开放性办学鼓翼奋进,大力推进从严治校、质量建校、特色立校、创新兴校、制度管校、人才强校和开放办校,学校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治校能力不断增强,办学的成效全面提升。2016年、2017年学校发展潜力综合排名蝉联福建省高职高专首位,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2016年度考评为A类之首,学校入选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重点校、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

实施三个策略,推进产教协同育人

(一)亲产业,推进“专业群与产业群动态对接”

学校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实施“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专业链服务产业链”策略,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专业数从54个调整为40个,强化专业岗位的契合度。根据泉州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智能制造、材料化工、电子信息、纺织鞋服、文化传播与创意等8个专业群。智能制造专业群主动对接“泉州制造2025”,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等专业,2015年获泉州市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建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该专业2016年入选国家教育部门职业教育领域工业机器人合作院校建设项目,并与华中数控、嘉泰数控等公司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技术研发岗位的人才。同时,学校牵头联合恒安集团、凤竹股份等龙头企业成立福建省首个“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针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进行研发攻关。智能制造等5个专业群被省教育部门认定为福建省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学校在现有3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9个省级财政支持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探索建设共享型公共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校中厂”“厂中校”,为培养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二)重聚合,实现“政行企校多方共建专业”

学校创新办学机制,集聚政府部门、行业、企业资源,实施“政行企校多方共建专业”策略。主动对接“泉州制造2025”,助力泉州传统主导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形成“学校办学服务地方、地方支持学校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7个专业培养急需人才获学费减免支持。学校建立产业园区、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专业建设新机制,成立战略理事会,发挥决策指导、资源整合、顾问咨询的作用;实行实战培训、研发带动、实体融合、智力合作、订单融入等多种校企、校地合作模式,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学校成为福建省首所上汽通用汽车ASEP校企合作项目院校,与华为公司共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开展“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人才培养;与北斗开放实验室合作共建“北斗导航技术应用推广平台”,联合开展环境监测、导航定位、智慧城市照明和北斗导航仿真人才研修。

(三)抓牵引,实施“产教融合二元协同育人”

学校不断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实施“产教融合二元协同育人”策略,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一是推进“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与安踏公司、九牧王公司等龙头企业在鞋类设计与工艺等5个专业开展“二元制”改革试点,在“招工即招生”框架下,实施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机制。二是推进校企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放课程。《海上丝绸之路技艺传承与文化传播》备选国家资源库,主持省级教学资源库2个,获得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20门。学校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和全国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项目,获得全国微课大赛优秀组织奖。三是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行退教室为实训室,倒逼“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方式改革;推行专题实训周制度,落实专题实训、综合实训,工科和应用文科专业实践教学课时数分别超过60%和55%。四是推进泉州市职业院校联盟建设。联合14所中职学校成立泉州市职业院校联盟,并在其中4所优质中职学校设立“黎大分校”,在此基础上建立以专业(群)为单位的校企合作机制,协同探索中高职协调发展、系统培养产业急需人才的方式与路径。

把握三个抓手,打造特色专业集群

(一)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创新

学校不断强化“一切为了教学,一切服务教学”的理念,构建党委决策、校长主管、教授治学、院系主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建立专业、课程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教育教学改革。一是坚持四个优先,落实教学中心地位。坚持顶层设计优先,召开季度党委教学务虚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会议和学期教学工作会议,实行校领导联系院(部)、听课、教师访谈等制度,及时解决教学困难问题;坚持政策配套优先,设立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奖、教坛新秀奖等,引导教师将研究项目融入人才培养,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坚持经费保障优先,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创新创业等;坚持人员选配优先,将精兵强将选配到教学一线,及时招聘教学急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注重从教学一线选任干部,支持教师合理流动、挂职锻炼和访学交流。二是坚持三创引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立创新创业实体学院,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活动、创业实战”一体化的“三创”教育体系,荣获教学成果奖省级特等奖、国家级别二等奖,参加各级各类“三创”竞赛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500多项。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依托真实生产和服务项目,共建校企课程开发团队。完善全校性信息化教学竞赛机制,开发“颗粒化”资源,建设精品在线开放等结构化课程,形成“国家—省—校”系统化资源库;开发本土化课程和校本教材,推进公共课层次化、应用化改革。实行分层次、项目化、翻转式、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构建“厂校并进”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模式,打造“实习—就业”直通车。三是坚持三全育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一主线七融合”构建黎明文化生态圈,打造黎明讲堂、最美黎园、书香黎园、阳光黎园、双创黎园、工匠黎园、多彩黎园等系列文化品牌,健全教工量化育人、学生导师团育人、政行企校协作、家校联动和学生自我教育等机制,涌现出福建省首届“最美学生”、省“创业之星”标兵、全国易班十佳工作站站长等标志性育人成果,育人经验选入全国、省高职质量年报典型案例。

(二)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学校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把落实“师生本位”、促进教工成长作为强化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的内在要求,推进“定编、定岗、定责”工作,实施教工360°综合考核和师德师风考核,完善事业、感情、待遇、环境“四个留人”。一是改革职称评选,强化绩效导向。完善职称改革的系列规定,将师德表现作为首要条件,提高教学业绩的比重,将实践教学能力、质量工程建设、技能竞赛、决策咨询、育人工作等纳入评审指标,将个人绩效和贡献情况作为重要评聘条件。实行“能力适应型、工作需要型、结构优化型、素质调整型、末位淘汰型”干部轮岗交流制度,探索成立人力资源交流中心,试行干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机制,形成以发展论英雄、以绩效论英雄、以贡献论英雄的选人用人导向,激发干事创业激情。改革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学校入选泉州市人才高地。深度推进社会系列服务,成立“黎大智库”,对32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予以奖励,实现教师服务能力建设由碎片化向系统化、长效化转型。3年来,学校教师科研项目、到账经费均居全省同行前列,拥有授权专利324项,年均社会培训超3万人次。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学校实施干部精准培训,与市委党校合作办学,利用暑期开展年均5个班次250人的规模培训。健全教工进修、挂职锻炼、双师认定的师资培养制度,实施“双师三能”“校企双师互聘”“卓越人才引领”“教师发展激励”等计划,双师素质教师达89%,学校入选全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100强、国家人社部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开展黎明精神、“三个为什么”“七个问”大讨论,遴选“黎园最美教师”,建立名师培育机制,实施项目带动,推动教师投身教育提升计划项目建设,构建“教坛新秀、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和领军人才”梯级教师队伍,引进技术能手、非遗传承人入校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致最亲爱的你》荣获国家教育部门2018年新时代教师风采公益广告优胜奖。

(三)健全教学诊改体系,落实质量保证责任

学校特别重视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以落实党委办学治校主体责任为统领,拓展系统监控与服务功能,构建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管理的质量监控保障平台,提升全面管理与系统协同综合水平。一是强化一岗双责,落实人人有责。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以落实“两个责任”为统领,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领导分工负责制、中层领导干部工作责任制、全体教职工岗位责任制、全体党员岗位工作制、全校教工AB角制度,完善部务会、处务会、党政联席会制度,推行首办责任制、挂图作战制、一站办公制、工作督查制、问题追究制、情况通报制,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分类型分层次细化教工工作职责,构建目标管理、压力传导机制,形成一岗双责、人人有责、人人履责的责任体系。二是创新执纪方式,落实过程管理。校党委旗帜鲜明地为纪委和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开展工作“撑腰鼓劲”,实行纪委对学校工作全面监督制。修订《权力运行流程图》,实行重大事项督查督办制度;成立招投标领导小组、项目采购工作小组和工作(项目)督查小组,制定《工程项目第三方服务管理办法》;实施“一学院(部门)一方案”预算编制方式,实行经费管理和使用考核项目化;完善政府部门监督、审计监督、内审监督“三位一体”监督体系,规范经费、基建、采购、资产管理等关键环节制度与工作流程,确保纪检监察全程参与,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学校建立常态化内部审计机制,对科研经费等15个重大项目和15个学院、部门进行内部审计。落实“两个责任”调研督查,建设学校纪检谈话室,注重关口前移、防微杜渐、惩防结合,落实“四种形态”,做到任前谈话、提醒谈话、诫勉谈话、立案查处并举。三是构建质保体系,落实综合治理。聚焦“五纵五横一平台”标准,启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构建“五位一体”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强化质量标准建设和满意度调查,推行校院两级质量年报制度,完善反馈、问责机制,形成循环提升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学校以IEET专业认证为抓手,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及持续改进机制融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校园安全防控工作新模式。建设OA系统和智慧学习平台,建成校园ERP系统,建设学校集控中心和网上办事大厅,推进治理建设信息化、数字化,学校信息化条件位居全省同行前列,成功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实验校。学校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优质化服务、机制化运作和无界化落实”,着力提升内部质量保证水平。2017年5月《福建日报》刊载的《省级教育评估的福建实践》,黎明职业大学成为福建省大专院校仅有的典型案例。

聚焦三个能力,提升服务贡献水平

(一)聚焦人才支撑,实现“区域离不开”

黎明职业大学主动对接“新福建”“五个泉州”建设号召,构建政行企校发展共同体,使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持续提升,为福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持。聚焦“泉州制造2025”、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及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相应设置土木建筑工程、智能制造工程、信息与电子工程、材料与化学工程、纺织鞋服工程、经济管理、国际贸易、文化传播等12个学院、40个专业,形成以应用工科、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专业布局。办学以来,黎大为八闽大地特别是泉州的繁荣发展输送了一批批合格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达到6万多人,遍布各行各业,众多毕业生已成为单位业务骨干、业界精英、高管、专家、带头人、企业家等,毕业生得到了各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学校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介绍培养区域产业急需人才典型经验。

(二)聚焦智力支持,实现“行业有影响”

学校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深度推进社会服务,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在全省高职高专率先成立“黎大智库”,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以项目、课题组建研究团队,强化学校战略理事会、学术委员会等职能作用,开展264项纵向课题和55项省情、市情、校情研究。受市教育部门委托,负责起草2016年、2017年泉州高职教育质量年报。牵头成立泉州市职业教育研究所,与泉州市社科联联合开展职业教育专项研究,承办福建省社科学术年会“一带一路”倡议与“海丝先行区”建设分论坛,作为研究、咨询机构,在区域改革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参谋、咨询作用。二是牵头组建与开展建筑行业和石油化工行业两个省级职教行指委、泉州市职业院校联盟和若干个专业群产教协作委员会工作,牵头组建省级多元投资主体的建筑职业教育集团,为主参与6个职业教育集团,创建泉州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有效提升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质量。三是着力提升社区教育水平,累计与8个社区10个乡镇建立共建机制,2017年开展12562人日的公益性培训、12688人次的志愿服务、18场校地大型文体活动;学校着力提升技术服务水平,依托4个省级应用工程或协同创新平台,技术服务收入达1179.05万元,取得授权专利117件,转让专利6件。

(三)聚焦国际合作,实现“国际能交流”

学校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积极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涵,正迈着有力的步伐走向世界,助力福建高职“走出去”。学校完善顶层设计,设立国际交流学院,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教学生活设施等方面夯实国际化办学基础。发起组建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职业教育国际化联盟,不断壮大“海外朋友圈”,与世界上11个国家和地区的28家院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与华侨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泰国博仁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签订合作协议8份,推进区域职业教育合作项目14个;与美国沃恩航空科技大学联合开设航空机电设备维修、机场管理等两个专业,承接中国商务部门“南非鞋类设计与制作技术培训班”;与泰国博仁大学合作开设国际本科预科班以及开展韩国“2+2专升本”国际本科教育合作;与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教育机构联合开展海外华文教育,积极拓展与韩国、新加坡、柬埔寨、乌克兰、俄罗斯等国家的合作项目,已落实招收来自韩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留学生15名,并计划继续招收留学生达100名左右;承办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冬令营,为中国与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学生提供了互相了解和交流的平台,已成为海内外青年学生文化交流的品牌项目。截至目前,学校已选派学生14个批次、390人次赴台学习交流,选派干部、教师110人赴台研修交流,引进国(境)外优秀教师10人,建设1个台湾名师工作室,建设了具备国际合作能力的师资队伍;引进FAA证书课程和IE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并开展专业认证试点;接待中国台湾、澳门地区和韩国、新加坡、泰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境)外12个团来校参访。师生发挥专业优势服务“海丝”主题重大文化活动,得到了中宣部门、活动组委会和泉州市政府部门的好评,专任教师王强、沈文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届丝路网上平台国际会议、“一带一路”文化互动地图国际专家会议、青年创意与遗产研习班等重要国际场合宣传推广海丝文化,王强工作室微博账号已成为宣传泉州“海丝”文化大V和先锋平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黎明职业大学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实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为契机,持续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强化内涵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奋力做强福建示范校、争创国家优质校,进一步书写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奋进之笔”。

黎明职业大学党委书记 王松柏

中国教育报2018-12-11

 

 

坚持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之路——成都市特色职业院校建设实践与探索 文章下载

坚持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之路——成都市特色职业院校建设实践与探索

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近年来成都市投入60多亿元资金用于发展职业教育,与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互为支点、互相支撑。为推进“优教成都”建设,服务成都“5+5+1”产业发展不断培育出更多的“成都工匠”新苗,为成都建设成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强大人才支撑,为奋力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贡献职教智慧和力量。

自2015年以来,成都率先探索特色职业院校建设。旨在以优秀文化为引领,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特色项目为载体,以学生的全面、终身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着力建设一批具有成都区域文化、产业文化特色的,办学风格独特、特色鲜明、示范性强、具有引领和辐射作用的职业院校。

“精益”文化、“融合”文化、“幸福”文化……改而多变、革而常新,3年时间,通过对顶层设计、特色体系、督评管调的实践与探索,成都走出了一条特色建设之路,第一批、第二批特色职业院校的11个建设单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文化。

“精益”管理 传承发扬巴蜀川菜文化

美国烹饪学院、加拿大大鱼餐饮学院、法国蓝带学院……仅11月份,四川省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校(以下简称“成都财贸职高”)教师就多次带领学生走出国门开展厨艺交流活动,践行着“把川菜文化名片撒向世界”的承诺。

宽窄古韵,琴台悠长。成都财贸职高紧邻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宽窄巷子与琴台路,独特的地理位置和30余年的办学经历,赋予她传承发扬巴蜀川菜文化的历史使命。在建设特色职业院校过程中,成都财贸职高以“精益”文化为引领,坚持“128”办学思路,把“积微成著,精益至臻”的精神融入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不仅培育了大量高素质、精技能的川菜烹饪引领者,还让学校逐渐成为外籍人士了解体验川菜文化的基地。

四川省川菜产业的发展和成都市“国际美食之都”的建设,对餐饮人才特别是川菜烹饪优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成都财贸职高立足行业发展需求,创新“工学结合、渐进顶岗”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企业相结合,有效实现校企育人之间的无缝对接。同时结合就业方向,对职业岗位(群)及能力要求进行分析,以典型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展课程体系改造。依托由来自成都餐饮行业协会、高星级酒店管理人员和成都市王启武烹饪大师工作室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自主开发了“川菜热菜制作技术”“菜肴创新与流行菜”“川菜凉菜制作技术”“川点技术”等精品川菜特色课程。

“金针银丝”“萝卜渔网”“蓑衣黄瓜”,这些都是成都财贸职高烹饪专业学生刀工表演的拿手节目,他们在各种活动及赛事上进行展示,让不少人叹为观止。学校建立的中烹社团、面点社团等,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学校曾4次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烹饪项目(中职组)比赛,获得了9金15银的优异成绩。

作为“成都市华文基地学校”“成都市国际化窗口学校”,成都财贸职高随着“引进来+走出去”国际交流的频繁互动,把川菜文化作为巴蜀文化的一张名片,撒向世界。学校承办了“家在成都”外籍人士端午文化体验活动、外国人才艺大赛、“国际友城”公务员培训等国际交流活动,接待了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澳大利亚、波兰、奥地利、玻利维亚、南非等36个国家的政府公务员、教育团体、师生交流团,向他们展示川菜技艺、传播川菜文化。同时,学校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材建设、师生培训等领域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主动走出去进行厨艺交流,融会贯通,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川菜文化的魅力。

川菜,更耳熟能详的无非是麻婆豆腐、回锅肉、宫保鸡丁、夫妻肺片等,现在人们在成都财贸职高不仅能了解川菜的历史、原材料、工艺,品尝到美味的川菜,还能亲自体验烹饪川菜。如今,学校内集教育、科普、体验于一体的“川菜文化体验中心”已显雏形,即将迎来更多热爱川菜文化的国际友人。

“融和”教育 推进德国“双元制”的本土化实践

成都,蒲江,中德(成都)AHK职教培训中心。

宁显奎身着红色的工作服,在铣床车间来回穿梭,指导学弟学妹们操作铣床。他是蒲江县职业中专学校首届AHK订单班毕业生,如今留校继续锻炼提升自己。而他的同学们,大多已在西部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区内的企业顺利就业。

AHK订单班是蒲江县职业中专学校(以下简称蒲江职中)在“融和”教育理念下,积极抓住中德合作契机进行的探索与实践。如今AHK订单班已连续招生4年,报考人数众多,已成为学校炙手可热的专业。

“德国是制造业强国,其宝贵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在开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借鉴与发展。”近年来,蒲江职中以“融和”教育为理念,在特色职业院校建设过程中重新思考并努力构建融和“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战略”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6年蒲江县按照德国标准完成装饰装修、设施设备安装调试的中德(成都)AHK职教培训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培训中心融“德国双元制人才培训及模式推广、高新技术培训、产品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孵化、中德多元文化交流”5项功能于一体,筑建“政行园校企”五方融和下的发展建设平台, 旨在通过引进德国AHK职业资格培训体系,承接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双元制师资培训、AHK资格证书考试认证,为企业培养工匠人才。

依托培训中心的平台,蒲江职中在特色职业院校建设中注重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开发、培养方式等的“中德融和”发展,扎实推进德国双元制的本土化实践——一方面带动机械制造类专业群(含机械加工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和其他工科专业(汽修、建筑)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另一方面借鉴、吸收德国双元制课程体系构建的经验,推动其他专业群的课程体系的改革,共享教学资源。

“中德(成都)AHK职教培训中心”专门设置教学委员会、考试委员会以及质量委员会,均有德国专家参加,目的在于改革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办法,保障培训质量,构建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的,包含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

全方位的衔接融合才是真正的“国际化”。蒲江职中在德国AHK双元制职业教育示范推广基地的指导下,融合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的理念和职业培训条例,制定了本土化教材开发计划。目前已开发并投入使用《手动工具加工机械零件》《数控车床加工机械零件》等5本校本教材。

“定岗双元、工学交替”,蒲江职中学生在入学初期,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企业就与学生签订三方培养协议,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共同派遣师资,以4∶6的时间安排,在“中德(成都)AHK职教培训中心”和生产型企业两个场所交叉轮换分阶段进行教学,建立以“双主体、双目标、双身份、双师资、双场所、双证书”为特点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与企业真实岗位的无缝对接。

“融和”,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去”!近年来,学校多次组织AHK订单班和KUKA订单班学生赴德国考察交流学习,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掌声。“我们的标准要与国际相通,我们培养的人要向世界中心走去。”这也许就是蒲江职中“融和教育”的目标吧。

“幸福”理念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大赛中获奖是幸福的,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和备赛时的紧张有序也是幸福的!”在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比赛中,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汽车职校”)学生徐磊获得“汽车运用与维修”一等奖。他在刚刚举行的四川省2018年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总结会后如是说。

幸福,是汽车职校的办学理念。在建设特色职业院校过程中,他们将“幸福”理念深植于教学及管理实践,一环扣一环,努力实现着“教师幸福工作,学生快乐学习”的目标,用心涵养获得感强的职教师生。

有成就、待遇好、环境和谐,是汽车职校教师的幸福之基。学校把对教师的尊重放在首位,实现了他们兴趣、特长、职业三者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引导教师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师兴趣和特长,通过开设第二课堂,让他们在特色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自我提升;同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通过开展教学研讨、专业培训、专家讲座、学习交流等活动,让教师从中获得成长。

教学一体,师生一体,教师们的幸福情绪和身上的正能量迅速传递给学生。汽车职校确定了“让学生有特长、会生存、可发展、高品质”的育人目标,并通过多条路径去实现——

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打造“五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的背景下,汽车职校紧扣产业发展优化和新建专业,依托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教联盟,率先开设新能源汽车方向的新兴专业。搭建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合作平台,与天津职业师范大学共建新能源汽车教学研究与实践基地。2017年汽车职校的汽车制造与检测专业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进入教育部门、装备制造部门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点名单,成为国家示范专业。这样与汽车产业链和谐共振的专业体系,覆盖汽车产业全产业链,形成了“招汽车人才,到汽车职校”的社会声誉,学生就业形势良好。

为拓展学生视野,学校聘请专家进行培训讲座,提升课程专业水平,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平台。同时积极构建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专业成长的智能化实训基地,引进先进设备,有的达到甚至超过行业企业要求。

学校特别重视德育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成立将学生爱好与特长充分结合的学生啦啦操社团和德育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的“汽修标兵”社团;每年举办“汽车文化节”,将专业色彩和企业文化融入活动中;每年举办一次学校艺术节,让学生们尽情展示才艺……正是通过这多种形式的交流提升、视野拓展,汽车职校的学生们实现了寓教于乐,学会享受学习、享受实训,从而珍惜在职中学习生活的每一天。

在汽车职校,教师的幸福就是过上“有尊严、有成就、待遇好、环境和谐”的职场生活;学生的幸福就是成为“有特长、会生存、可发展、高品质”的有用之才;合作企业的幸福就是能用到“能吃苦、好使用、能敬业、讲规范”的放心员工;家长们的幸福就是拥有“有希望、收入高、懂事理、能感恩”的好儿女。

(成都高职中专教育学会 曾 丽)

中国教育报2018-12-7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吸纳湾区新动能 构建双创新生态 文章下载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吸纳湾区新动能 构建双创新生态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大而不强,人才培养规格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战略的发展需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是东莞仅有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区位优势明显。学校主动回应新时代对高职院校高水平发展所提出的新命题,积极吸纳大湾区建设对高职提供的新动能,以创新育人模式驱动育人质量提升,形成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新生态。

吸纳发展新动能,创新双创改革新机制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联动工作机制。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出台《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行动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及工作重点。完善体系设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双创教育工作纳入“十三五”规划、“创新强校工程”“省一流校”及“省示范校”等重大建设项目中来,形成以领导小组牵头、各级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动工作机制。

深化改革创新,校企共建双创学院。贯彻落实《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引入中科创大及社会资本,成立东职中科创新创业学院,双方在师资建设、课程建设、项目孵化等方面共同投入,共同培养新时代优质双创人才。学院统筹全校双创教育整体布局,设院长1名,由校领导兼任;设副院长一名,由中科创大选派业务骨干担任。通过以双创学院为主体,以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校企合作与就业指导中心及各院系为支撑,全校各部门相互配合、工作各有侧重,全面推进学校双创教育综合改革。

政校行企协同,共建双创导师库。教师是践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主体。学校一方面在校内遴选具有资质、能胜任双创课程的教师担任兼职导师,另一方面聘请一批熟悉本行业、本产业情况,有行业公认的专业能力、强项和绝活的技术人才担任双创导师。聘请了智能制造行业李泽湘、张国军和印刷行业高峰及园林行业汪华清等大师级人物,建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印艺大师工作室、园林技术大师工作室。工作室以项目为带动,依托校企合作资源,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升育人质量。学校还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教师或指导教师,建立了双创导师库。目前,导师库有来自企业的创业导师112名,形成了储备丰富、行业齐全、热心教学的双创导师库。

过去几年,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大中城市社科先进工作单位”、国家教育部门“中美产教融合+高水平应用型建设院校”、国家教育部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以及“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等荣誉称号。

聚焦湾区新发展,构建双创育人新生态

贯穿育人主线,构建育人新生态。学校双创教育改革始终围绕“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育人主线,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构建课程体系、搭建双创实践平台、打造师资队伍、开展项目孵化、培育双创社团等途径,构建了符合高职办学规律,契合学生成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生态。

计算机工程系郑唐兵同学的创业故事是学校在“互联网+”背景下,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典型之一。2015年,郑唐兵同学创办了东莞墨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6年,墨非文化公司获得光大创投基金投资100万元。如今,他的互联网公司服务东莞各大高校,“冒泡校园”“冒泡出游”“今日莞工”等微信公众号成为东莞大学生极具活力的社群,服务的大学生已超过5万人,占东莞高校在校大学生的60%。他的创业事迹先后被《南方都市报》、东莞阳光网、南方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遵循成长规律,绘制双创课程地图。对照学生学习历程,设置了三类双创课程,绘制“2+0.5+0.5”的双创课程地图。三类课程分别是通识课程、专业(群)核心课程、“专业+职业”课程。通识课程贯穿学生大一、大二全程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课程相互渗透、互为补充,课程设置与学生能力螺旋式成长相匹配;大三阶段,学生通过创业实践和顶岗实习,提高双创实践能力。

健全学分体系,全面服务学生发展。在通识课程等三类课程基础上,构建通识启蒙课程、专业融合课程、精英实战课程、讲座补充课程及创业实践活动的五层课程,各专业双创教育不得低于4学分。课程分别以必修、选修、讲座及活动等多元方式开展,纳入学分管理,构成了五层多元学分体系。比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立项、创业团队获批入驻学校创客空间等实践项目,均可以通过申请认定得到相应学分。参加挑战杯等系列比赛获得奖励,可以申请相关双创专业课程免修,实现双创学分与专业课学分的转换及替代、减免专业课学分。

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一批创业意识强、思维活跃、敢想敢干的青年创业者。王卓龙同学是学校2013届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他刻苦钻研自动化专业技术,加入学校机电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团队,在老师带领下参与企业自动化项目开发。毕业后,他凭借过硬的本领和扎实的创业知识,创办了东莞市安胜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至今已研发多套智能机器人集成系统,成为比亚迪、富士康等公司的合作供应商。

夯实平台建设,提升双创综合素养

依托项目载体,在双创基地实践中自我赋能。依托省技术工程中心、市技术研发中心及校级技术服务中心优势,充分利用学校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及各系部先进的实训平台,打破专业壁垒,共享各实训资源,鼓励师生跨专业组建团队、参加各类双创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学生在创业平台中得到全方位的训练与服务,增强了双创技术技能的积累,实现从创新、创业到创赛的进阶式成长。

学校政府绩效评价服务中心以社会服务项目驱动方式,带领师生团队,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市财政节省资金超过5000万元。近5年,300多名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来,先后承接财政支出项目100余项,社会服务到款额400多万元,学生双创能力得到了提升。师生团队撰写的《东莞市社工购买专项经费绩效评价项目》报告获得省市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在业界引起良好反响。

建设创业基地,在创业实践中提供全面保障。学校将第三教学楼改造成4000多平方米的双创实践中心,建设了双创展示中心等6个集专业建设与学生双创教育于一体的基础平台。搭建了数字创业学院——乐创学院,支持创业团队孵化项目。学校还和人力资源部门、国家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等积极协调互动,共同为学生提供帮扶、指导和一站式服务。陈志高同学创立的“学盟文化公司”等实体化项目被选送入驻松山湖大学生创业孵化园。

完善投入保障,打造高职特色创客校园。学校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设置奖学金,支持双创教育教学,资助双创项目。2018年,政府部门专项支持学校创新创业资金达800多万元,获得企业捐赠资金达205万元;学校被认定为东莞市首批创客培育学校。

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求,突出人才培养核心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据教育部门职教中心研究所统计,近5年学校获国家授权专利130项,专利数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49位;CNKI收录期刊论文数居全国高职院校第13位;南大核心期刊论文发表量位居全国第10。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这些成绩反映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推进双创教育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也为学校建设具有东莞特色全国一流职业技术学院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李玮炜 肖 霞 贺定修

中国教育报2018-12-11

 

 

 

搭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青云梯” 文章下载

搭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青云梯”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精准施训,啃下教师培训硬骨头,助力校地协同争先进

搭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青云梯”

“原来我做培训时经常唱‘独角戏’,有些听课的昏昏欲睡。后来我找到了标杆。”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全省幼教培训者高端研修项目,就是学员广东珠海市教育研究中心学前教育教研员冯军眼中的标杆。

学前教育大咖们分层分类的精准培训,多环节、多场景的课堂形式,成为冯军等幼教“师者之师”的“新知加油站”。冯军听时很激动,听后更有行动。此后他尽量通过“世界咖啡”等丰富多彩的方式,谱写好教师研修“合唱曲”。

近年来,随着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广东省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挂靠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进行建设,两中心大力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师资培训供给侧改革,探索分层分类、分科分段的“自助餐”研修模式,破局培训和实践“两张皮”现象,促进学前教育、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水涨船高”。两中心还着力构建教师教育校地发展共同体,助力地方政府共谱广东教育“奋进之笔”新篇章。

“精准施训”促学前教育师资专业能力“上台阶”

深圳市罗湖区教工幼儿园教师孟培培原来面对喜欢捣乱的“小魔王”,经常干着急。在广外艺承办的广东省幼儿园骨干教师能力提升高端研修班上,实践经验丰富的园长“传经送宝”,她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问题等“绝招”,引导“捣蛋鬼”变身“小天使”。作为级组长,她还把学习心得分享给同事。

“国家前不久出台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不但给新时代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新的春天,也为我们做好学前师资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广外艺党委书记卢羡文介绍说,近年来,该校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苦练内功,整合资源,努力探索创新学前教育师资专业成长机制。

“我校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仰望星空,邀请专家开展培训理论研究,健全培训课程标准;中心还脚踏实地,精准培训直击教师专业发展的‘痛点’,打造南方学前教育培训‘最强大脑’。”在广外艺校长曾用强看来,该校根据目标倒推模式精准施训,输出更多学前教育领跑者。

在“猜测”中把握需求,曾是学前教育教师培训的“痛点”。如何让培训供应端“无缝对接”培训需求端,广外艺给出的答案是组织精锐力量开展教科研“攻关”,夯实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的理论“上层建筑”。该中心用“供给创造需求”等理论,为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供给侧改革“保驾护航”,革除方式和形式较单一的培训,让参训学员从消极被动的状态解放出来。

学校省教师发展中心执行主任方坚伟举例说,该中心承担的广东省幼儿园骨干教师能力提升高端研修项目,就探索出“需求为主、专家引领、名师指点、个人反思、诊断体验、能力提升”的模式,以工作坊形式强化聚焦专业能力打磨。

理论再好,也怕“歪嘴和尚”念“歪经”。为了打造好广东省幼教师资培训核心阵地,广外艺着力打造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全明星阵容”,从校内外精心选聘一定数量的优秀专兼职教师,组建培训专家库,为开展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教师培训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和智力支持。

“雁飞千里靠头雁。”学校省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恬介绍说,该中心先对学前师资培训者、园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关键少数进行培训提升,培育高水平的学前教育“专业领路人”,以此辐射引领更多教师。

近年来,广外艺承接幼儿园园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转岗教师培训等30个省培项目,2636名幼教工作者从中受益,专业能力及技能水平“水涨船高”。实至名归,广外艺成为广东省学前教育教师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广东省职业教育学前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落户单位。

“对症下药”让乡村教师“老树开新花”

“培训内容‘解渴’又‘管用’。”广外艺开展乡村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让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沙田镇中心小学副校长陈允志找到“金钥匙”,破解了办学活力不足等难题。他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该校鼓号队夺得区级比赛二等奖,取得历史性突破。

近年来,广外艺精准对接乡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需求,“靶向治疗”培训分层分岗不清等难题,开展全科型教师培训、置换培训等“造血行动”,搭建好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台子”。精准培训让乡村教师“老树开新花”,逐渐实现自我“造血”。

参加广外艺承办的乡村小学教师多学科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后,广东省湛江市南三镇中心小学音乐教师郁雯“活学活用”美术知识,通过带学生裁剪彩色纸音符等形式,为传统音乐课堂“锦上添花”。

为进一步缓解音体美等薄弱、紧缺学科教师短缺矛盾,广外艺推行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广外艺在为乡村小学教师制定全科培训方案、设计培训课程时,既有乡村教师实际教学需要的“规定动作”,又有乡村教师个人需求的“自选动作”。“理论+实践、讲授+案例、分享+讨论”等培训方式交相辉映,提高了全科教师们整合重构各学科教学内容的能力。

自然拼读法让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罗坑镇中心小学英语教师温小波上课更轻松,学生们记英语单词更省劲。温小波还拿到区级立项的课题。这些突破的“催化剂”都来自于广东省强师工程乡村小学英语教师置换培训。

“部分乡村学校教师‘一个萝卜一个坑’,难以外出学习培训,教育观念、方式慢慢变得老化。”方坚伟介绍说,广外艺近3年连续开展置换培训,助推乡村小学英语、音乐、美术教师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步步高”。

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小学名教师培养对象马善波曾到广东潮州“传经送宝”。她通过“德育活动体验本开发与制作”等讲座,示范引领当地特殊教育教师开展寓教于乐的德育活动。

“名师带着智慧、知识走进乡村,面对面地传授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催生更多‘种子’发芽生根。”卢羡文给出一组数据:广外艺连续3年承办广东“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走进乡村教育活动,累计组织266人次名师下乡送教,辐射129519人次乡村教师,优质教育“同心圆”越画越大。

“把脉开方”助力校地协同发展“共奋进”

近年来,广外艺坚持服务助力地方教师专业发展为原则,“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并举,奏响校地合作的“欢乐进行曲”。

在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过程中,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面临教育督导队伍专业水平不高等“痛点”。广外艺送去“及时雨”,帮该区培训了一支“能打硬仗”的“督导特战队”,为中小学、幼儿园点亮了规范优质发展的“绿灯”。过去一年,广外艺为该区量身定做了8个教师培训项目,涵盖学前以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义务教育各学科,对于地方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广外艺做到了“有求必应”。

除了组织教师培训之外,广外艺着力打造教师教育研究与政策咨询智库,为地方教师教育规划、政策出台当好“参谋助手”。该中心整合校内外教师教育研究资源,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东莞“摸家底”,通过对当地师资队伍建设进行研究,开展师资培训项目和课程的设计与规划,最终形成了《东莞市幼儿园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策略研究调研报告》,该报告数据翔实,取样广泛,为当地学前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把脉开方”,对东莞市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具有较大借鉴意义。

广外艺招揽“大咖”,依托专家资源助力校地协同发展。目前,该中心已成立英语、语文、音乐、美术、舞蹈、学前、信息等7个教育委员会,各委员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聚合专家资源,发挥所长,为地方提供师资培训规划、科学研究和指导等服务,帮助地方啃下教师教育“硬骨头”。如广东部分乡村学校英语阅读课程开展情况不甚理想,英语教育委员会到梅州丰顺县等地送教上门,开展了20场走进乡村——英语教育委员会送教活动;语文教育委员会组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走进韶关翁源县,指导当地教师上课评课;舞蹈教育委员会到肇庆怀集县开展“送剧到校”,结对创建以艺术为特色的专业发展学校。

目前,广外艺着力打造校地合作“升级版”,已与广州市、茂名市等4市联合开展校地对接教师发展与培训工作,与广州番禺区等18个县(区)签订了战略合作或教师培训工作协议。此外,该中心“联姻”东莞、珠海、佛山等地,探索构建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教师新机制。广外艺与茂名市、云安区等试验区“珠联璧合”,打造“HAPPY520广东省小学教师发展标准体系”,该成果荣获2017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二等奖。

该中心不但积极发挥自身师资培训优势,还扮好“红娘”角色,促进广东省优质教育资源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学校“手牵手”,为西藏、四川等地的教师教育注入“智慧星火”。在该中心“撮合”下,今年10月,广东省机关幼儿院与西藏林芝市第三幼儿园结为“姐妹园”。该机关幼儿院院长潘虹带队打出岗位互换、资源共享等“帮扶组合拳”。

“将来中心要为更多教师搭建专业成长‘青云梯’,帮更多地区的教师教育按下发展‘快进键’。”曾用强希望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继续用创新做法、有为行动,书写南粤大地教师教育“得意之作”,在传统师范教育走向现代教师教育的转型期,成为广东“新师范”这一“奋进之笔”的重要书写者。

中国教育报2018-12-12

 

 

广西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为“一带一路”培养人才 文章下载

广西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为“一带一路”培养人才

近年来,通过多方努力,广西建立了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由重视“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质量提升”转变,从“参照做”走向“专门干”,实现横向融通、纵向贯通,优化了整体人才培养结构,成为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教育,为广西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两轮“攻坚”上台阶

2007年年底,广西全面启动首轮3年职业教育攻坚战。2011年,又打响了为期5年的深化职业教育攻坚战。一项项政策的落地,使广西职业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职教整体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人们对职教的观念也在变。在广西各地,流传着“狠抓职教如抓普九”的说法,各级党委、政府把职业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两轮职业教育攻坚战,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工匠是这样炼成的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广西职业教育紧跟最前沿的职教理念,通过以赛促教促学促建、校企合作办学等措施,屡屡在全国各种大赛中拔得头筹。各院校培养的一批批技能型实用人才,成为广西各领域的工匠担当。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精准对接业内新动向,快步抢占市场先机,于2011年启动了BIM(建筑信息模型化)技术研究。

“我们对连续3年年均招生规模不足30人、与区域产业不匹配、办学水平低、就业质量差的专业执行退出机制。经过专业结构优化,全区共调整设置了213个中职专业、380个高职专业。”广西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覃壮才说。

为“一带一路”培养人才

广西职业教育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深化中外合作办学。在汽车、农业、铁路、物流、信息服务等行业中培养大量技术技能型国际人才,覆盖越南、印尼、泰国、缅甸等东盟国家。为建立跨国职教共同体,广西还成立了“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

“我们将充分发挥与东盟国家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往来频繁的优势,继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打好东盟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人文交流项目为纽带,夯实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推进双方民心相通。”广西教育厅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处长罗耀光说。

尚七网2018-12-10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