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18下半年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职业学校

题目: 2018职业教育工作信息第46期

资料提供时间:2018-12-13

目录

更多

中国经济新常态时期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文章下载

中国经济新常态时期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内容提要: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呈现低迷态势,进入“新平庸”时代。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迈入了以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结构深度调整和发展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时期。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紧密、与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关联最为直接的教育类型。经济新常态时期,职业教育必须明确自身肩负的使命,重点在促进就业、培养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和培训农民工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助力中国经济顺利度过新常态,越过中等收入陷阱,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经过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国际金融危机长达二十余年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低通货膨胀率与低失业率为特征的“大稳定”(Great Moderation)时期后,世界经济进入了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调整阶段,“就业的创造和经济包容性持续处于低水平”①。联合国于2013年12月18日发布了《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对2014年和2015年全球GDP增长预测分别为“2014年增长3.0%,2015年增长3.3%”②。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情况普遍处于长期低迷(Secular Stagnation)态势,全球经济进入了“新平庸”(New Mediocre)时代。

在全球经济持续处于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进入了以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结构深度调整和发展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时期。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与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必须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制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将职业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和国计民生的高度,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重大使命。尤其是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正处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研究现代职业教育在经济新常态下需要肩负哪些使命,如何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大局顺势而为,以更好地适应和推动经济发展,满足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阶段性诉求,到2020年同时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经济新常态的中国语义解读

经济新常态在国际上主要是指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态势。新常态的概念在经济领域普遍使用源于2010年在第40届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PIMCO)的总裁埃里安(Erian)用“新常态”来描述危机后的欧美发达经济再也回不到之前的状态,其主要特征是低增长、高失业率将长期持续,企业利润率将缩减,资本回报率将降低。此后,我国领导人和学者也开始使用“新常态”一词,用以阐释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和新趋势。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用“新常态”来描述当下的中国经济:“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③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人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正在变化中的中国经济。

中国语境下的经济新常态有其特殊含义。中国的经济新常态是要在全面结构性改革中重构新的增长模式,重塑新的发展动力,其主题是全面改革和结构调整,而不是危机救助。新常态的“新”意味着经济发展的特征不同以往,主要表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三期叠加”的阶段性新特征,即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常”则意味着相对稳定,即经济新常态将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因此需要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新常态意味着告别过去高增长、高消耗、低效率和不协调为基本特征的外延式发展道路,向低消耗、高效率、可持续与和谐有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转变。经济新常态是新旧矛盾交织、原有矛盾更加突出、新矛盾逐渐浮现的一个经济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显著标志是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的预测结果显示:“在2011-2015年、2016-2020年、2021-2030年3个时段内,中国潜在增长率区间分别为7.8%~8.7%、5.7%~6.6%和5.4%~6.3%。”④虽然当前我国经济出现下滑,但这符合典型经济体的一般规律。“1956-1973年,日本GDP年均增长9.2%,之后经济增速显著回落,1974-1991年,年均仅增长3.7%;1951-1960年,联邦德国GDP年均增长8.2%,1961-1970年回落至4.4%,1971-1991年进一步回落至2.7%;1966-1995年,韩国GDP年均增长8.4%,1996-2011年回落至4.2%。”⑤

后发国家追赶周期可以分为起飞、高速增长、中高速增长、中低速增长、增速回归五个阶段(见下图),当前中国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的过渡时期。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结束后,后发国家并不必然自动转入中高速稳定增长阶段,并且此阶段很容易出现原有发展动力减弱、新发展动力无法接续的现象,从而出现克罗格曼所言的增长性衰退现象,即经济增长远低于潜力增速,因此需要主动应对。经济新常态的本质正是经济结构重构和增长动力重塑的过程。经济新常态下,传统人口红利和环境红利等经济增长动力正在逐渐淡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正在集聚。正是原有发展动力逐渐消退,新的发展动力正在形成,新旧动力切换的过程导致经济减速。因此,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只是经济新常态的表象,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是经济新常态的实质。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一)经济下行压力下就业增长势头良好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衡量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标志。当前在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过程中,就业水平不降反升。“2016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69万人。四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2%,低于4.5%的年度调控目标。”⑥

从需求角度来看,这是因为服务业比例不断增长,吸纳了大量劳动力的原因。服务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与包容性,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比第一、第二产业更强,有利于增加就业。此外,小微企业蓬勃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也是就业增长的重要原因。第三次经济普查首次对全国小微企业的调查显示,广大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数量最大的市场主体,主要体现在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小微企业从业人员14730.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0.4%,工业、建筑业和批发业分别位居前3位,分别占全部小微企业的50.3%、11.4%和9.9%。”⑦从供给角度来看,我国劳动力资源比重下降使就业压力有所缓解,“15~60岁的劳动人口在2012年已达到峰值,按照20~60岁的劳动人口计算,2014年全国净增劳动力仅为183.5万,2017年后将呈现负增长。”⑧

(二)中国正从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转型

数据显示,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13-2017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6%、42.6%和52.8%,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比第二产业高10.2个百分点。其中,2017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2012年提高了13.9个百分点。”⑨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开始进入服务业经济时代,这是经济新常态下一个重大而积极的变化。

相关研究表明,“2013年的未来10年,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将从目前的35%下降至10年后的20%左右,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将保持相对稳定,新增就业岗位绝大多数将来自服务业,10年后接近50%的劳动力将从事服务业。”⑩发达的现代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国由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强国的趋势正在形成,正在进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时代,将会逐渐形成现代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从而牵动经济社会全局转型。

(三)新型城镇化孕育巨大的内需空间

经济新常态下,亟待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能够有效扩大内需。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曾指出,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最深刻的两件事情是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镇化。“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17.92%变为2011年的51.3%,2011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水平有了飞速的提高。”(11)联合国关于世界城市化展望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5%~70%,每年要转移城镇人口超过千万,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总量,未来中国还将增加约3亿城市人口,相当于目前美国的人口总量。随之而来的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必然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

三、中国经济新常态时期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新常态下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激化

保罗·A.萨谬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将失业分为均衡性失业和非均衡性失业两种类型,其中非均衡性失业包括周期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在我国经济转型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产业结构和行业内技术结构调整不断加快,新技术发展导致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变革以及不断涌现的新兴产业,使职业岗位能级和层次结构处于上升趋势,对劳动者素质、技能等方面有了新的更高要求。然而,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劳动者技能素质结构依然存在问题,现有人力资源并不能完全匹配新的就业岗位,从而导致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错位,造成“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是劳动者素质结构失衡导致劳动市场所需要的技能与劳动者实际供给的技能不匹配。

要实现劳动市场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需要将衰退产业的富余劳动力向新兴产业转移。衰退产业往往是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偏低,新兴产业多属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就导致衰退产业流转出来的劳动力无法胜任新兴产业的工作岗位。不仅如此,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人才流动日益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高于实际岗位也会导致结构性失业。因为用人单位很容易对具有高就业能力的劳动者产生负面归因解释和联想,用人单位会认为其在本单位的工作稳定性不高,担心其离职。在经济新常态下,以提高生产率、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为主要特点的产业转型升级引发劳动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将使得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矛盾在短期内进一步激化,就业结构性失衡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从而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顺利实现和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实际GDP便低于潜在GDP的2%。在经济新常态下,结构性失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加剧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

(二)现代服务业低端化发展

当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面临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人才短缺正严重制约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以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例,“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中级管理人员占比为10%,高级管理人员占比仅为2%~3%,中高级人才的年需求缺口达5万人左右。中高端人才缺口比较严重,特别是缺少能带领大型技术团队承接复杂业务订单的行业领袖、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国际营销人才。”(13)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健全,导致目前在新增就业领域出现新增劳动力流入低端现代服务业的趋势。虽然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如果这种情况长期持续,最终将会导致整体劳动生产率降低,经济增速持续走低。经济新常态下,培养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进而优化现代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推动现代服务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势在必行。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低技能水平和双向流动与双向就业问题

1.农民工技能水平低,导致农民工陷入贫困恶性循环陷阱。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6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171万人,接受过农业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仅占32.9%,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14)农民工教育程度、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等方面明显不足,使得他们只能从事建筑、家政服务等临时性职业,难以实现稳定就业,无法真正融入城市。我国劳动力市场正由原来按户籍制度分层,转变为按人力资本积累状况进行分层,人力资本积累状况正成为社会分层的决定性因素,但我国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的不良状态导致农民工陷入“低工资—低教育—低技术—低劳动生产率—高劳动淘汰率—低工资”的贫困恶性循环陷阱。他们对于企业而言,只是成本低廉的用工资源而已,并不构成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本。

2.农民工双向流动与双向就业问题。“2017年末,中国大陆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49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7661万人,减少1312万人;城镇化率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15),但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距离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不仅如此,当下我国农民工“回流”现象正从“生存型”向“社会理性型”转变,经济、制度、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与影响着农村流动人口做出“决定”。“回流”现象的出现不仅凸显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的艰难,更对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造成影响。随着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条件和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农民工回流现象日益显著,呈现出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与“双向就业”的新局面,这给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经济新常态下,正确处理好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与“双向就业”问题,对国家推进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进而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发展,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中国经济新常态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职业教育要建立起以培养就业能力为核心的现代学徒制体系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征是企业本位培训与学校本位教育的结合。就业能力是指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其两个核心要素是获得岗位与职业发展。就业能力是就业之基,职业教育是就业能力之源。众多结构性失业人口亟待通过职业教育获得新的就业能力,从而消弭劳动者与就业岗位之间的技能鸿沟。因此,职业教育要建立起以培养就业能力为核心的现代学徒制,按照岗位实际所需要的技能来培养劳动者,使赋予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与岗位实际所需能力相匹配,从而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匹配度,有效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

一是要建立以就业能力为核心的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要以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能力等核心能力,新岗位、新技术和新工具的出现不断催生出的新就业能力,以及生产、服务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等综合能力为基础,设计职业标准,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二是要建立起专、本、硕、博层次相互衔接贯通的现代学徒制体系,为劳动者就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上升通道。例如,英国现代学徒制主要包括中级学徒制、高级学徒制和特级学徒制,分别对应英国国家职业资格2级、3级和4级,凡是16岁以上,居住在英国且没有参加全日制学习的人均可参加。我国也应建立起专、本、硕、博一贯制的现代学徒制体系,尤其是要吸纳和借鉴国外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建设的创新经验。如英国设立的新制博士学位,在专业设置上不但强调学生知识的拓宽和加深,而且为学生提供多样性技能培养。我国应调整五级制的国家资格体系,以使专、本、硕、博一贯制的现代学徒制体系与国家资格体系相协调,使劳动者在现代学徒制体系内部获得向上进修的学习机会,满足劳动者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劳动者就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保障。三是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的要求,将现代学徒制真正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以有效培养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四是要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测量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与构建体系化、标准化、定量化的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测评体系。

(二)职业教育要肩负起大力培养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面临着从产业低端走向高端的任务,这意味着现代服务业的知识和技术含金量将越来越高。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将不断催生出技术综合化和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岗位,需要大量能够从事现代服务业的高技能人才;与此同时,大规模的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储备也会支撑产业发展,以保持现代服务业的领先优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强调,要根据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趋势,逐步提高面向服务业的职业教育比重,重点加强服务金融、物流、商务、医疗、健康和高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育,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的新型服务人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劳动力素质正处于快速提升时期,中国将形成新的质量型人口红利。人的要素在劳动三要素中起决定作用,越是高层次的产业,对物质资源的依赖度就越低,高技能人才所发挥的作用就越重要。高技能人才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吸纳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是推动现代服务业高端化的重要力量,而职业教育是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的重要途径。

在经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一是要调整专业结构,依据区域特色,重点开设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专业是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提高质量的核心内容,也是职业院校建设和发展的立足点。要扩大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自主权,有效实现专业建设紧紧围绕本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院校自身资源优势来展开;逐步编制和推广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调整现有专业结构,重点开设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和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旅游、家政和养老等市场需求大、就业吸纳能力强的生活性服务业等相关专业。二是课程的设置要紧紧围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课程是实现职业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决定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在经济新常态下,为助力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与产业人才质量需求对接,将顾客导向理念运用到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面向现代服务业的高技能人才。三是职业教育师资要不断更新知识技能,更好地满足现代服务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职业教育师资是培养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关键。职业教育教师要具有追踪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识,自身的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要紧跟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四是职业教育要为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顺畅的上升通道。职业教育要以对接现代服务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整体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系统确定中高职分工格局,明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各自的培养目标以及在专业内涵、课程体系、教学条件、教材建设和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为培养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打造绿色通道。

(三)职业教育要肩负起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使命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0号)指出,到2020年,转移农业劳动力总量继续增加,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000万人次,要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努力使未升入普通高中、普通高等院校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紧密、与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关联最为直接的教育类型,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和受教育程度契合度最高的教育类型,必须肩负起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使命。

1.以农民工的职业培训需求为中心,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相关研究表明,“掌握了技能的农民工比没有掌握技能的农民工就业稳定的机会比率高1.68倍”(16)。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可以使农民工在城市中稳定就业,有利于形成稳定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助力新型城镇化发展。由于农民工在文化程度、学习习惯和时间等方面存在特殊性,只有充分考虑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为农民工提供无缝衔接、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才能改变绝大多数农民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低效劳动,大幅度提高生产率。第一,提供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入学机会,设计短学制以及时间和地点灵活的职业教育。政府提供的公益性服务与企业免费培训相结合,开设农民工夜校和新市民培训,以及技能培训上门服务,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实用技术培训,按照农民工文化程度、技能等级划分,量体裁衣进行层次化教学;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采取开放、非正规的远程教育、函授教育;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学分银行、职业教育培训劵等培训制度。第二,针对农民工文化水平低的特征,职业教育需要承担基础文化知识补习的任务。尤其是要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补偿教育,如职业技能的补缺教育、信息素养补充教育等。这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工获得更好的职业,而且有利于他们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第三,加强农民工社区职业教育。社区职业教育具有全员性、社会性、文化性和终身性,在塑造新市民心理素质的健全教育、文化认同的适应教育方面大有作为,能够有效促使农民工实现从“过客心理”到“市民心态”的内在转变。

2.构筑农村和城市统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受教育程度和人力资本在劳动力回流决策中有重要影响,人力资本较低的农民工在工资、福利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容易产生回流决策。职业教育是培育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完善的城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促进农村劳动力理性、合理流动。在城乡统筹规划、集约高效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建设具有包容性的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服务体系:第一,政府要明确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国家公共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发展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是政府的职责,要从国家的高度系统规划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国家职业培训总体规划。第二,要做到农村职业教育与城市职业教育联动发展,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建立同时覆盖乡村和城市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硕士教育和专业博士教育相互贯通与衔接的职业人才培养“立交桥”,为农民工长远发展开辟通道,促进农民工从事的职业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第三,在职业教育内部畅通的基础上,构建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行以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为目标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策略。因为直接的目的是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所以职业教育一直是“三教统筹”的核心内容。构筑农村和城市统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对于促进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转移就业具有重要意义,还会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教育与职业2018-12-6

 

 

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的基础、框架和路径 文章下载

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的基础、框架和路径

内容提要:职业教育协同治理不仅是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更是贯彻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以治理论和协同论为理论指导,在宏观层面上,建立政、行、企、校、社、研多元主体协同架构;在中观层面上,健全校企合作双制双赢体制机制;在微观层面,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以此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监督的多元参与、共建共享、良性互动的职业教育协同治理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系统、综合、多边、合作、共赢为特点的“协同”和“治理”已成为当今社会乃至全球发展的主题词。职业教育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飞速发展,已形成了占据中等和高等教育“两个一半”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新时代职业教育站在新起点上,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是主题,这更需要加强管理作为保障,而协同治理是深化管理的重要体现。

一、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意义

1.协同治理是全球性的历史进程

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1]治理模式是世界各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探索的时代命题。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市场采取早期自由主义和“嵌入式自由主义”的治理模式,然而并未实现“帕累托最优”;战后经济全球化时代,西方国家采取新自由主义治理模式,仍无法处理好市场与国家、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导致“制度失灵”,西方社会在持续思考“后西方、后秩序”的治理模式和时代走向。[2]我国也在不断探索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十八届三中全会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以协同和治理作为关键词,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时代号角。世界各国多年实践一致表明,以多元协同、共建共享、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治理现代化已成为全球治理的时代强音和重要共识。

2.教育协同治理是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意

教育治理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利益群体和公民个体,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进行合作互动,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的过程。[3]管理、经营、领导力、治理四个关键词在教育管理领域的应用大致勾勒出教育治理理念和特征的演变和延展,也反映出教育治理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管理”注重步骤、程序、过程、细节,强调权力和规范,重共性,刚性强;“经营”重视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教育消费者的需求,强调在管理中增强学校和市场、教育管理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领导力”注重意义和价值、人文和艺术、目的和结果、柔性与个性,突出强调领导的影响力和魅力对组织发展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提出推动了教育治理范式的深刻变革,教育治理以“管办评分离”“放管服结合”为实施载体,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相结合,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协同性、民主性特征。教育治理理念的变化过程,也是教育管理不断朝向教育协同治理和教育现代化的演进过程。教育协同治理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涉及教育治理理念、模式、方法等多方面的根本性变革,是教育现代化的动力系统和保障机制,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意。

3.职业教育协同治理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伴随经济社会转型,从注重规模和速度转为以调整结构和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职业教育重心也从数量外延式转为质量内涵式发展。职业教育在历经规模扩张、基础建设、立法建制、完善体系、特色探索、示范建设等,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后,新时代又面临新的跨越,即必须适应国家战略需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证相当规模的同时,更要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管理是软的生产力,是有效手段和保障,提升管理效能,加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与此同时,当前1388所独立设置的高职和1.23万所中等职业学校,近3000万中高职学生,约150多万教师,近千个专业,1406个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深入到“十个共同”,系列7S管理制度建立;跨界的、复杂的、全纳的、开放的、灵活的职业教育,要求其管理工作必须改革、创新、延展、深入,如何处理规模和质量、硬件和软件、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规范和灵活、刚性和柔性、传统和现代,学校和政府、学校和行业企业等关系,如何从粗放型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如何从经验管理走向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这些都是摆在职业院校面前“新老交织、悬而未解”的问题,需要综合、系统和协同化破解。因此,推动职业教育协同治理已成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

1.治理理论和协同理论是职业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

治理理论的核心是解决公共治理中权力的再分配问题,核心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重构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关系。治理理论包含五个主要命题:一是政府不是国家治理的唯一主体,治理的成效也不只是取决于政府的权威和权力。二是现代社会中国家正在把原来由政府独立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及各种公共组织、民间组织以及私人部门。三是治理不是一套规则、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其运行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是以协调为基础的持续的互动过程,也是治理主体的利益博弈和互动融合的过程。四是政府是“有限政府”,但不能忽视和弱化政府的职能,政府要在公共事务管理中扮演催化剂和促进者的角色,负有宏观调控和引导的责任。五是治理参与主体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和管理系统的复杂性机制,以信任、互利和系统协作为基础,通过主体间的新型伙伴关系和良性互动机制发挥作用,实现“善治”的价值目标。

协同理论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为基础,认为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等任何复杂系统的各部分(子系统)之间都存在相互竞争和协同关系,当系统内各子系统独立运动占主导地位时,系统呈现为无规则的无序运动;当各子系统相互协调、相互影响,整体运动占主导地位时,系统呈现为有规律的有序运动状态。[5]协同理论有三个重要的分析工具:一是序参量,指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的机制,它由各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而产生,一旦产生后便成为系统向有序演化的控制中心,决定了系统演变的整体效应;二是协同效应,在复杂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当受到外界控制力的影响而使序参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子系统便会表现出协调和合作,从无序走向有序,即产生协同效应;三是自组织,指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输入的条件下,系统会通过大量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而形成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结构。[6]协同理论与职业教育协同治理在系统目标、主体多元、要素多层等方面均具有内在契合性,因而对完善职业教育协同治理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首先,职业教育协同治理具有系统性,建立职业教育协同治理框架是系统发挥功能的基础;其次,建立职业教育多元主体间的协同机制,增强职业教育各方利益相关者了解、熟悉议事规则且自愿遵守议事规则的约束力,是职业教育治理系统由无序向有序演化、进而产生协同效应的关键。

2.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的特点和原则

较其他行业的管理而言,职业教育管理具有十个方面的重要特点,即管理环境的外生性和多变性,管理思想的社会性和开放性,管理主体的多层性和多类性,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和交叉性,管理体制的复杂性和合作性,管理范围的广阔性和整体性,管理内容的多样性和职业性,管理方式的灵活性和多变性,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管理目标的适应性和多层次性。[7]基于职业教育管理的特殊性,更需要以治理论和协同论为基础加强理论指导,加强职业教育协同治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管理效能。

职业教育协同治理应具有多元化、民主化、现代化特点。第一,管理主体多元化,政府不再是职业教育治理的唯一主体,要加强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对职业教育治理的主体参与,构建政府、职业院校和社会之间的多边多层关系;第二,责权配置平衡化,以权责平衡为基点,构建政府、院校、社会间的权责依赖和互动型伙伴关系;第三,权益保障法治化,以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为准则,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第四,教育决策民主化,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构建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的利益协调、合作治理和共同决策机制;第五,教育管理现代化,在宏观层面上深化“放管服结合”和“管办评分离”,微观层面上不断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职业教育协同治理应坚持组织性、系统性、创新性原则。第一,协同具有组织性,以职业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管理现代化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组织战略目标。第二,协同具有系统性,以结构、机制和平台为主要载体推进系统产生协同效应。职业教育协同治理应在主体、内容、操作等层面建立不同层次的协同有序的组织结构;协同治理机制建设是核心,也是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包括协同治理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反馈机制和调节机制等;同时,协同治理需要信息化管理平台作为技术条件保障。第三,协同具有创新性,创新是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的永恒主题,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是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目标实现且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职业教育协同治理框架与实现路径

1.宏观架构:“政—行—企—校—社—研”多元主体协同

在宏观层面上,建立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间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院校自主的协同组织架构。

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外部性、地方性、行业性特征,这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中央—地方分级管理、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深入推进放管服结合和管办评分离,以多主体分工合作、多元共治形成职业教育管理合力,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政府的定位和责任重点是把方向、促公平、调结构、建标准、抓改革、强督导,促进政府职能从办教育、指令式管理、直接管理、微观管理向管教育、服务式管理、间接管理、宏观管理转变。总的原则是分权、放权、让权、归权、监权。[8]分权是将职业教育的人权、财权、事权、物权分给政、行、企、校、社、研等多元主体,明确划分和界定各主体的责权利;放权是落实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将专业设置、人事管理、教育教学、考试招生、科学研究、经费管理等权力下放给学校;让权是以委托管理、合作办学、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将权力让渡给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归权是指政府统筹、理顺体制、齐抓共管,将职业教育培训归口管理;监权是政府要通过运用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督导监测等综合政策工具,对职业院校规范办学进行引导、调节和监督。

以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为载体,加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构建政府、社会、学校间的新型关系。落实行业在人才供需、发展规划、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行业参与、集团办学、技能大赛等方面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行业组织建设机制、政府委托机制、对话沟通机制、对接协作机制、多方合作协调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积极发挥行业在制定行业标准、参与技能鉴定、组织技能大赛、指导监督校企、提供政策建议、参与企业管理、推介企业信息、统筹中小企业等方面的职业教育指导功能。发挥企业办学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校企双主体育人体制机制。深化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与职业院校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发挥社会评价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对职业院校办学方向、战略目标、人才培训模式和办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监督与评价,并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以监督、评价、反馈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职业院校以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建设。在纵向上,加强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衔接;在横向上,完善职业院校与普通学校、培训机构的沟通,打造职业教育治理院校共同体。同时,以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加强规范管理、精细管理、科学管理和内涵建设,不断提升职业院校治理能力和水平。

2.中观架构:校企合作双制双赢

校企合作双主体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重要的办学模式,也是实现职业教育协同管理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40年来,职业教育在实践、理论、政策等不同维度的校企合作之路,呈现出由下而上、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轨迹,即从单方面偏重教育走向产业和教育双向相互依赖;从单一强调人才培养模式走向经济转型升级和人才开发双重功能;从基层探索为主走向高层引领与基层实践并重的国家制度;从职业教育延伸到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整个教育体系;从一种办学理念和教育制度拓展到国家人才开发和教育整体改革的制度安排;从“供给—需求”单项链条转向“供给—需求—供给”闭环运行;从比较松散合作转向更加紧密融合;从突出形式和方法走向重视内容和效果;从要素间若即若离走向多要素良性互动。[9]

第一,校企合作从校企层面、区域层面向国家层面不断推进。20世纪80年代到90中期,职业学校附属于国有企业和行业,与行业企业发展紧密结合,20世纪末期大部制调整,将职业教育划拨地方政府管理,切断了校企之间的天然联系,职业院校开始自发寻找校企合作结合点。在这一时期,校企自由结合,中介联姻;合作时间有长有短,合作程度有浅有深,人际关系是校企合作的主要驱动力,缺乏长效机制。21世纪10年代中后期,伴随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地方政府逐渐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其标志是搭建平台,为校企合作牵绳搭线;建章立制,为校企合作建立制度保障。校企合作法律法规率先实现地方突破,继2008年宁波市率先出台《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之后,重庆、天津、山东、广东、河南等地纷纷出台了支持校企合作发展的政策文件、法规制度,推动校企合作制度化。2014年国务院召开新世纪以来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此后在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规范、引导、激励、约束、保障校企合作的系列制度文件,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校企合作完成了由下而上、从个体到系统的制度性跨越。

第二,校企合作从国内合作向国际合作不断延展。一方面,国内各地探索了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校企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教产对话协作机制等多种丰富的校企合作模式,行业企业与院校对接合作实现常态化;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紧密对接和服务“走出去”企业需求,通过招收留学生、与“走出去”企业联合办学、将行业企业制定的“中国标准”引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多种形式为我国产能转移奠定人才支撑。

第三,校企合作从操作层面、制度层面向文化价值观层面不断深入。校企合作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是操作层,是零散的、单向度的“院校+企业”合作实践;中间层是制度层,是系统、可固化的法规、政策、体制、机制;核心层是理念层,是校企双方在文化价值观层面的高度认同,也是校企合作的最终诉求。当前,校企合作实践正以制度层为重心,不断向核心层深入。

第四,校企合作从单项合作向全方位、系统化合作不断深入。校企合作从共同招生、共同培养逐渐向培养规划、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场地设施、实践教学、实习管理、教学评价、招生就业、研究开发“十位一体”协同治理转变。

3.微观架构: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在微观层面,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是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的核心。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是学校内部一系列基础性的制度和单元,是职业院校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力的分配、制约和利益实现的制度规定和体制安排,集中体现职业院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其规制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核心是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是现代职业院校发展目标与功能的集中体现。职业院校要在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发挥主体性、落地性作用。

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一般包含学校章程,理(董)事会、联席会制度,学校自主权,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内部评价分配制度等方面,具体体现为在制度建设、校企合作、专业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学生安全与发展、招生与就业、学校文化、财务与后勤等方面实现跨层与同层的协同治理。其中,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内部评价分配制度与普通高校现代学校制度具有共通性,当前,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应在学校章程、理(董)事会和联席会制度、学校自主权三个方面着力,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第一,章程是学校内部治理的全局性、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战略构划,也是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依法接受监督的根本依据和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重要载体。章程制定的重点是根据职业院校学校性质、隶属关系、经费拨款渠道等方面的差异,在进行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章程,凸显职业性、地方性特征。第二,理(董)事会、联席会议制度是健全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完善决策机制的重要保障。要以章程为基础,促进理(董)事会建设的制度化。充分激发职业院校利益相关方参与积极性,理(董)事会、联席会成员由职业院校、政府、行业、企业、社区、专业骨干代表和教职工代表等共同组成,其中来自企业、行业和社区的成员比例保持在50%以上。同时,明确各主体权责利能,不断激发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活力。第三,落实且有效行使办学自主权是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基础与前提。调查显示,当前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不足与对已有自主权利使用不充分的问题并存,因此,要树立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理念,以章程为遵循,充分落实和有效运用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院长选聘、人事管理、“双师型”教师评聘、内部收入分配和招生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2-13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推进思政课改革 培育新时代建设人才 文章下载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推进思政课改革 培育新时代建设人才

近年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省市党委和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加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相关文件,稳步推进思政课改革,大力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为培育思想政治合格的新时代建设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重点发力 确保育人实效

——领导高度重视。该院不断加强院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纳入学院事业发展规划整体格局,大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政策理论学习不断深化。该院时刻保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相关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咸阳职院党委关于贯彻落实<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体制机制日趋完善。该院不断健全思政课教学质量保障各项机制。一是加强对教研室教研活动计划的检查、落实和指导,加大教师对教学方法、理念的研究力度,促使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层次,拓宽知识面,增强责任感,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二是要加强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多媒体运用水平,增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三是落实好青年教师导师负责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指导,规范教学行为,通过教学观摩、听评课、说课等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四是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教案、进度、作业”三检查制度,坚持教学检查常态化,营造“抓教风、促学风、强内涵”的氛围,从整体上提高了该院思政部教学工作水平。

强化管理 推进教科研

——加强日常教学监管。一是坚持抓思政部例会,研究教学工作,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学常规情况通报,学生教学信息的反馈等;二是主管教学领导和工作人员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并组织教师课后评课,每月检查教案、作业各1次;三是贯彻落实《思政部教研活动制度》,该院思政部各教研室要求每位教师确定研究方向,积极利用周三下午教研会开展教研活动和专题研讨,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研讨,交流教学案例,探索教学方法,提高备课和授课的质量;四是要求教师都能自觉执行教学计划,按时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同课程教师的授课计划与教学进度基本一致,教学环节运行正常;五是要求教师严格履行调课的审批手续,并严格限制教师申请调停课,坚决不允许教师随意调停课;六是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注重加强学风建设,能够根据不同年级、学制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既加强课堂管理,又注重知识传授,更注重现实践行。通过检查监督,该院思政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满意度平均92%以上,教学优良率95%以上,全年无教学事故发生。

——大力推进课程建设步伐。该院将思政课课程建设与学院重点工作同部署、共落实,全力配合该院省级示范院校、国优院校建设,大力推广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资源,进一步细化了课程教学目标,优化了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建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搜集、整理、上传了大量的教学图片和视频教学资源,包括6个课程教学视频的录制;针对微课、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配套一课一练自测习题库等,极大地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育人效果。

——加大思政教师培训力度。该院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近年来,先后选派优秀思政课教师接受各类培训40多人次。公开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余篇,晋升副教授2人,讲师6人,助教3人。申报院级科研课题8项,结题3项。建成并完善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面向全院师生提供教学文件、教学资源及在线答疑平台。我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和展示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咸阳职院和省教工委组织的微课比赛,其中1名教师获省级二等奖;4位教师参加省高教工委举办的全省高校教师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均取得较好成绩。

提高认识 勇担思政责任

——一个宗旨,夯实思政课基础。该院坚持“育人惠民”的办学宗旨,坚守“德能兼备”的培养目标,在提高该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教育质量上发力。为大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水平,根据该院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要求,制定《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工作实施方案》,为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长效工作机制夯实基础。

——四大工程,推动思政课改革。该院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环境,将思政课作为培育思想过关、政治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抓手,精心实施了“四大工程”。一是将思政课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奠基工程。二是将思政课作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铸魂工程。三是将思政课作为培养具有中国精神的塑人工程。四是将思政课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文明工程”。通过“四大工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明行为引导贯穿思政课教学全过程。

——六个引导,明确思政课方向。该院将思政课作为教育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一堂课,充分发挥思政教学在引导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一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二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道德水准。四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掌握学习、研究方法。五是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职业本领。六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文明素质。通过思政课教学让学生了解、熟悉、信仰马克思主义,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十二个方面,教育引导该院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培育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坚守个人品德。

精心准备 抓好课堂教学

——潜心钻研,紧贴学生备好课。该院紧抓思政课教师课前备课,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一是学懂弄通思政课程。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吃透思政课课程,搞清理论体系,做到心中有数。要通读思政课教材,认真提炼思政课教材中所蕴含的理论。二是熟悉掌握学生状况。思政课教师要对学生的家庭、生活、学习、思想状况有详细的了解,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上是精妙制定课堂设计。要提前做好课堂设计,充分利用辅助刊物、著作、图书、视频、案例、互联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利用“微助手”等现代信息手段,精心做好学生课前准备工作。

——理实结合,抓住热点讲好课。该院要求在思政课教学中重视将学生关注度较高、社会热议问题融入课堂,不断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一是巧设问题。巧妙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开展集体讨论、分组交流、上台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二是讲清概念。要讲清名词、定义、内涵、理念、观点。三是巧解六点。该院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讲好重点、讲清难点、讲透疑点、讲活热点、讲明焦点、讲响亮点。四是巧用六小。精心策划小研讨、精心策划小课题、精心组织小活动、精心组织小实践、精心选择小故事、精心选择小案例。五是讲究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总结反思,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学。

六是巧用新技术。引导教师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新资源,大力开发微课、慕课、翻转课教学反思,提高思政课教学感染力和有效性。

——创新模式,优化思政课教学。该院进一步细化了课程教学目标,优化了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采取“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实施“三互式”课堂教学、“三化式”平台讲学、“三翼式”课外研学相结合,修订确定了理实一体的授课计划,对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等做了进一步优化细化了课堂教学设计,完善了配套的PPT课件。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2018-11-29

 

 

延安职院“六魂”文化育人体系涵育学生德行滋养学生心灵 文章下载

延安职院“六魂”文化育人体系涵育学生德行滋养学生心灵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从80年前鲁迅师范学校的根脉、办学更迭的历史变迁中凝练、总结,紧密衔接现代职业教育新理念,“围绕学生 关照学生 服务学生”,坚持“以生为本”、让生命增值,考量当代高职学生思想精神中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历史观、能力观、品行观等“六观”要素,设计并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六魂”文化育人体系,用文化来培育学生的“六种”精神、“六种”品格。

“六魂”文化育人的着力点在于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要使“六魂”文化育人“掷地有声”,必须有具体而有效的育人载体。为此,该院坚持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将“六魂”育人目标转化、融入“三全育人”之中,形成多向性的映射关系,全力实施“扬帆起航”“引擎助力”和“梦想远航”三大工程,即入学时、在校期间、实习过程和毕业前通过有针对性的系列教育活动,以“润德无声”的方式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实现“挖掘潜能、增强自信、发挥特长、张扬个性”的目标。

——红色文化为“六魂”打底。依托延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学校的优秀教师、研究团队,设立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人文素质专委会革命传统教育研究中心、延安红色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延安干部培训学院枣园分院等机构,经常举行专题教育培训和研讨活动,大力弘扬优良传统,传承延安精神和梁家河大学问。经常组织、学生自发到革命旧址研学,组成宣讲队到农村田间地头和城镇居民社区开展红色故事宣讲。学生在心灵深处已经烙上了红色印记,对信仰坚定、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等价值取向有了高度的认同。

——传统文化为“六魂”滋养。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吸引优秀剧目来校演出,组织师生送戏下乡,年均演出30余场次,受众愈万人。该院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开设《国学经典解读》《汉字规范书写》《陕北民歌欣赏与学唱》《剪纸》等传统文化选修课程,要求每名学生在校期间熟读古文经典、书写规范汉字、至少学会5首陕北民歌、会打安塞腰鼓、会扭陕北大秧歌。陕北民歌协会、肤施汉服社、国学社、书画社、太极拳社、中国功夫协会等一大批校园社团参与人数众多、活动频繁。2016届学生刘欣愈认真学习陕北民歌,举办个人演唱会、毕业时考入本科院校。她坦言:是从陕北民歌的学唱中体悟到淳朴、善良、坚毅、奋斗。文世龙老师在英语教学中用英文演唱陕北民歌,一直唱到了中国驻外使馆,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

——企业文化为“六魂”添彩。该院在引入企业文化时做到了“三结合”:一是与学院办学定位相结合,二是与教育教学过程相结合,三是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与“服务转型 助力发展”的办学定位相结合,深度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以区域产业和企业人才需求、技术服务为导向,与省内外179家著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结对帮扶两个县区、三区人才帮扶的60个村分布在5个县区,订单培养计划逐年增加,服务社会成效显著;与教育教学过程相结合,该院推行以“整理、整顿、清扫、安全、清洁、素养”为内容的“6S管理”企业文化,使教室、宿舍、实训室等学生为主体的场所干净、整洁、文明、有序;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对38个专业10大专业群分别营造不同的文化精神,如师范专业着力传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精神、经管专业着力传承“诚信为本 不做假账”精神、石化专业着力传承延长石油“埋头苦干”精神等。

——军营文化为“六魂”亮色。该院利用定向培养海军、武警以及空军士官人才的优势,在全院学生中进行国防知识、军事知识、军营文化教育,邀请军旅名人来学院作专题报告,利用新生入学军训、集中进行国防知识教育,让士官班学生担任新生军训教官、给其他专业学生传授军事技能,安排其他专业学生观摩士官班宿舍、体验军事训练项目。以士官班“队伍军事化、宿舍军营化、行动一致化”的管理模式为示范引领,使全体学生受到了军营文化的熏陶。

——校园文化为“六魂”烙印。该院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围绕一条主线、创设一种氛围、打造一个品牌”的“三个一”特色。围绕“延安精神为本、工匠精神为魂、特色文化为根”的校园文化建设主线,在硬件建设和文化品牌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以著名工匠命名学校的每条道路,如进喜路、雷锋路、庖丁路等,使学生在行路中得到体悟。校史馆、诗书礼乐图、诗林灯柱、劲风负翼雕塑、模拟海船等文化场景分布校园,每面墙都会说话、每个地方都是育人场所,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涵育着每个延职学子的心灵。每年都举行主题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近三年分别以“启迪智慧 自信人生”“放飞梦想 成就未来”“创新筑梦 创业远航”为主题,开展各类活动,丰润校园生活,做到了“周周有特色、天天有活动,人人能参与、系系呈亮点”。经常举办歌咏比赛、演讲赛、诗歌朗诵、师生书画展、田径运动会、冬季越野赛等活动,“参与就在眼前、参与就有快乐、参与就能提高”的理念深入人心,学生参与度达85%以上。

——劳动教育为“六魂”强能。该院在文化育人中,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培育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和吃苦耐劳品格,塑造有文化、爱劳动的技术技能人才。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组织学生走访 “特等劳动模范”赵占魁、杨步浩、郝树才等劳模后代,开展学习劳模活动,把劳动课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赋予学分,纳入考核,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

该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六魂”文化育人体系将进一步充实内容、丰盈内涵,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怎样培养人”的“六个下功夫”上着力用劲,进一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切实做到涵育德行、滋养心灵、铸魂育人。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2018-12-2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三五”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文章下载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三五”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弘扬优秀文化 培育现代工匠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三五”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一、背景介绍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复合技能型高素质人才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学生职业发展导向”,聚焦职业素养培育“一个中心”,以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文化“三化”为引领,构建包含思想政治、专业技能、人文艺术、身心健康、职业发展的五大素质教育体系,大力推进“双休日工程”,探索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三五”素质教育模式,育人成效凸显。

二、实施过程

1.强化顶层设计,聚焦职业素养

学院强化顶层设计,将职业素养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构建了三年三阶段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与计划。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工匠精神大讨论系列活动,出台《服务与育人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等文件,使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培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

2.依托优秀文化,实现“三化”引领

学院结合地域、历史、行业等特点,将优秀文化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实现“三化”引领。传承红色文化,通过红色思政“四心课堂”,依托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开展红色经典、“重走长征路”等系列活动,培育具有爱国精神的现代工匠。全面融入职业文化,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及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行业归属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南岸艺术中心为核心,培育人文气韵,提升职业信念。

3.服务学生发展,构建“五大体系”

学院以服务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标准的全面分析,完善了包含“思想政治、专业技能、人文艺术、身心健康、职业发展”的五大素质教育体系:

一是体系化构建,明确五大素质教育体系各自的培养目标、建设理念、内容和实施路径,完善各类保障,实现系统化构建。二是规范化推进,建立五大教研室,努力实现规范化,通过组织相关课程教学改革、课题申报等,促进素质教育与教学工作的融合。三是社团群聚集,围绕五大体系打造学生社团群,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四是新媒体融合,通过“互联网+素质教育”,打造出“思政微语”等素质教育公众号平台。五是品牌化战略,不断提升高度,建成省级校园文化品牌“双休日工程”。全年开设项目150余项,参与学生逾6000人。

三、特色创新

1.构建“三全”融入体系,形成“一三五”素质教育模式

围绕“一个中心、三个文化、五大体系”,通过三课堂“全融通”、时间上“全沉浸”、空间上“全覆盖”,构建形成独具特色的“一三五”素质教育模式,服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

第一课堂融入内容,第二课堂创新载体,第三课堂强化实践,实现一、二、三课堂“全融通”。一年级重在行为规范养成和生涯规划,二年级侧重专业、职业能力培育,三年级着力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提升,实现时间上“全沉浸”。

2.依托南岸艺术中心,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全渗透

学院依托南岸艺术中心,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为主的陶瓷专业;打造了一批特色艺术工坊;集结校内外资源,打造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系列课程及活动。南岸艺术中心成为集艺术鉴赏、教学、培训、社团活动、竞赛、文化讲坛“六位一体”功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基地。

在“南岸文化”的影响和辐射下,形成省级校园文化品牌“金石文化”,“风雅机电”文化育人模式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成果二等奖。“高职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创新与实践”获全国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3.立足“一性三度”目标,实现社团“三化”发展

学院社团工作着眼于“以生为本”的选择性教育,呈现出集群化、规范化、精品化的趋势。通过开展品牌活动“一周一夜”、完善社团管理制度、编著《社团指导手册》、培育精品社团等举措,使选择性、参与度、指导度和满意度的社团“一性三度”内涵不断提升。现有社团150个,每年开展活动数量逾600场,涌现出“全国百强社团”飓风文学社等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社团,形成国家级别、省级、校级三级精品社团网络。

四、取得成效

1.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创新价值获得肯定

学院“一三五”素质教育模式的有效推进,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学院“打造多元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在学生养成教育中加强思想引导”先后两次获国家教育部门思政机构思政简报报导。学院多次获得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先进集体,连续三届获得全国大艺展“优秀组织奖”。

2.技术人文相互融合,综合素质全面凸显

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培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极大地促进了综合素质的提升。近年来,学生先后获得国家级别、省级以上各类奖项530余项,其中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级别一等奖19项,省级一等奖100项,竞赛成绩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其中,获国家级别人文艺术类奖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省级奖项64项。

3.育人成果典型突出,现代工匠不断涌现

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毕业生获得上海铁路、上海大众等知名企业争相聘用。以浙江省第五届“十佳大学生”入围奖获得者陈家、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樊文天(高职仅有)为代表的优秀学生群体,展示了机电学子“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的工匠精神。

中国教育报2018-11-29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思考 文章下载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思考

内容提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是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是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抓手。但是,民族地区高职还存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专业设置比例失衡缺乏特色和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要提升民族地区高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结构应与当地产业结构“同频共振”、按照专业大类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及增强专业调整的及时性与科学性。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背景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强抓机遇受惠政策红利得到快速发展,其服务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自身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大大提高。自2014年以来,为加快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内蒙古、广西、宁夏等自治区和有少数民族自治州的湖南、湖北和甘肃等省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就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做出相应部署,破解民族地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瓶颈问题。与此同时,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对职业院校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由于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发展受到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客观因素和自身软实力建设、办学理念滞后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与非民族地区和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归根结底这些差距表现为专业建设水平的差距。专业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万变不离的“宗”之所在,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皮”之所存,没有了好的专业就不可能附着好的师资、好的生源、好的硬件条件。而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既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要求,更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抓手。

一、民族地区高职专业服务能力的现状

(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布局结构

民族地区一般有两个口径,一个是指民族八省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和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贵州、云南和青海三省),一个是指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17个自治县、3个自治旗。根据教育部2017年5月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来看(含民办院校),分布在民族八省区高职院校有208所,占到这些地方普通高校总数的47.71%,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15%;分布在5个自治区(含所属自治州)的高职院校有114所,分布在8个省份(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吉林、湖南、湖北、甘肃)的25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高职院校有23所,共计137所,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10%,这些院校主要集中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从举办类型上看,公办院校为绝对主力,占总数的80%以上。从招生和在校生的总体情况来看,比较稳定,且呈逐年增长趋势,这为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源基础。

近年来,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培养了大量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民族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外,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院校空间布局上来看还不尽合理,绝大部分院校和专业集中于自治区(自治州)首府和省会城市,还有部分少数民族自治州没有高职院校,比如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青海6个自治州中只有一个州有高职院校,这意味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能直接得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少数民族地区适龄青年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并掌握就业技能的机会和诉求。总的来看,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73所地区、自治州、盟属高职院校无一所进入国家级示范性(骨干性)高职院校行列。

(二)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布局现状

为了深入地了解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布局情况,笔者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的高校名单,根据各个高职院校最近一年的招生计划,对民族自治区内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进行了整理汇总,统计出各专业的设置频次。统计结果显示,民族自治区内的高职院校开设了近600个专业,覆盖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2]中的19个专业大类,其中旅游大类、土木建筑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财经商贸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公安与司法大类的专业开设率较高;(如图3所示)从专业设置的频次看,会计、旅游管理、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工程造价、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筑工程技术、酒店管理等专业属于“热门”专业。

二、民族地区高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高职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的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发布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3]和201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4],三大产业对应的高职专业大类分别为: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对应的高职专业主要是农林牧渔大类;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对应的高职专业主要是资源环境与安全、能源利用、土木水利、装备制造、材料、化工与生物和交通运输大类;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对应的高职专业主要是轻工纺织、食品与粮食、电子信息、健康服务、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新闻传播、教育与体育、公安与司法和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从图3和表1中反映出的民族地区高职开设的专业大类和专业(种)数分布来看,呈现如下特点:(1)对应第一产业的专业规模最小,第二产业的专业规模居中,第三产业的专业规模最大,呈现“三二一”的分布态势;(2)由于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互联网相关的专业较为热门,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和通讯技术等专业;(3)专业设置的“同质化”倾向非常明显。

(二)民族地区高职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1.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通过对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民族地区现有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同质化”倾向明显,部分院校的专业设置“随意性”较大,“一哄而上”的局面仍然存在。部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缺乏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调研,一味追求“热门”专业、“时髦”专业,专业体系杂乱,出现“人有我劣”的现状,导致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比如,有调查研究发现,因缺乏整体谋划,贵州省民族地区(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所在地区支柱产业的协调度在0.33-0.65之间,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追求“热门专业”的现象较为严重,专业重复设置率较高,其中,财经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专业的重复率最高,民族地区的7所高职院校中有5所设置了市场营销专业。而与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设置则相对较少,如化工产业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支柱产业,但当地高职院校涉及化工产业的专业数量为零,结构性矛盾突出。[5]无独有偶,从宁夏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的数量来看,对应第三产业的专业规模最大,占专业大类的64.71%,占专业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与当地“二三一”产业结构特征明显不符。[6]

2.专业设置比例失衡缺乏特色。从图3和表1中可以看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主体专业大类和专业(种)数过于集中,三产比重偏大。会计、旅游管理、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等热门专业发展过快,开设的院校数多,专业设置同质化问题突出,供过于求,专业缺乏特色,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国内其他非民族地区热点与冷门专业基本一致,地区特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富有民族特色的专业设置较少。比如,通过对宁夏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分析可以看出,能够反映宁夏羊绒、枸杞、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等优势产业的特色专业缺失。一些民族地区处于农牧区(比如内蒙古),但相关专业设置较为滞后,反而开设了大量与自治区产业结构不相协调的“低成本”、行业性不明显的通用专业。缺乏特色的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现状,加上职业教育生源不稳定的情况下,没有特色的职业院校在激烈的院校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也会进一步加剧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3.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部分职业院校不顾及自身实力和区域产业发展实际,为扩大学校规模、拓宽招生渠道,在师资和实习实训条件不具备的情况盲目上马新专业,“贪大求全”,对已有专业改造不力,造成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不高,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师资匮乏,特别是高素质的专业课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缺乏,比例较低,部分高职院校由中职及成人高校合并升格而来,办学层次虽有所提高,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影响了学校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三、提升民族地区高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对策

(一)民族地区专业结构应与当地产业结构“同频共振”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定位是紧密依托民族地区优势和对接地方产业需求。政府要发挥统筹引导的作用,结合当地经济和产业结构特点,引导和调整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结构和规模,逐步使服务三大产业的专业结构、在校生比例结构和优势专业的结构与民族地区产业的发展需求相匹配、相协调。积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根据民族地区地方发展战略与产业发展需要,加强紧缺人才专业、民族特色专业、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和能反映未来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趋势专业的建设,使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7]因此,高职教育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要积极主动面向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等加强专业建设,为行业企业量身培育急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全力支持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还应积极融入城镇化建设的大潮,服务和助推城镇化建设,并开设相应专业,切实有效为地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按照专业大类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促进民族地区专业设置调整与优化。围绕区域民族特色产业、民族文化产业,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使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更加符合国情、省情、市情。通过专业设置调整与优化,加强相关专业建设,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8]因此,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应轻装上阵,不贪大求全,做好减法,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好1-2个专业大类,实现差异化发展。民族地区要结合现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扶强扶优,重点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专业,而对于与地方经济与产业结构发展趋势不相一致、重复率较高或学校不具备办学条件的专业可予以撤并,努力构建竞争优势要素明显、民族地区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打造一批在行业内或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牌专业。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不断增强所设置专业的特色。如内蒙古自治区部分职业院校可重点打造蒙医学专业,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高职院校可重点发展枸杞栽培与加工专业方向等。积极开设传承创新民族工艺、民族文化的专业,如农牧区高职院校可以开设民族服装设计与制作、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民族餐饮、民族医药等专业,还可以开设与当地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如民族歌舞表演、民族体育等专业。[9]总之,一定要立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按照专业大类,结合本地区的特色资源,不断凝练特色专业和特色专业方向,使得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达到“人优我特”的目标,争取“以特取胜”。

(三)增强专业调整的及时性与科学性

由于民族地区部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过程中“贪大求全”的做法,使得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出现了形式上的全,却忽略了专业设置过程中的内涵发展,使得所设置的部分专业过于“陈旧”,有的专业甚至有些“过时”。为此,要“审时度势”“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立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对部分“不合时宜”的专业应做出及时的调整。另外,民族地区部分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存在“盲目跟风”的倾向,使得学校的专业设置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但却忽视了对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需求的调研。这样缺乏科学性的专业设置,使得民族地区的专业设置存在大量的重复,也很难使本地区专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及时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情况、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变化、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对人才的新需求,在充分广泛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入论证,从而不断提高学校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使得专业在同类院校中能够“脱颖而出”,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

总之,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要不断调适专业,适应产业结构变化,以特色谋发展,以品牌取突破,才能实现服务能力的提升。

职教通讯2018-12-11

 

 

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政策发展轨迹与实现路径 文章下载

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政策发展轨迹与实现路径

内容提要:经过多年的试点探索,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雏形已基本显现。观察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由理论探讨上升为国家意志背后的政策推动发展轨迹以及总结正在进行实践的探索,有助于从中把握规律性的方向,并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当前,进一步深入推动现代学徒制,在制度层面需要法律保障,在机制层面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在实践层面需要学校在课程、教学模式及指导方面开展更加微观和细化的改革。

关 键 词:现代学徒制 职业院校 政策推动 制度

基金项目:吉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吉林省职业教育校企联盟办学模式研究”(吉教科合字[2012]第541号),主持人:程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15)09-0028-05

一段时期以来,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出现了招工难和高技能人才匮乏的难题;另一方面,尽管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不断深入,但学校、企业之间还远没有达到真正的有效融合,企业也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因此,无论是职业院校还是企业,均迫切希望寻找到一条更为有效地促使校企深度融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式。

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在传承人类社会技术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经历工业革命后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后,以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为特征的现代学徒制因其对德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使得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并思考学徒制。其强大的人才培养功能和效率受到各国瞩目,因此成为很多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

在此背景下,现代学徒制受到我国职业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在理论和实践中提出建立现代学徒制的呼声不断加强,一些地方和企业也积极开展试点工作。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1],建立现代学徒制已上升为国家意志。为了更好地探索和建立现代学徒制,有必要梳理其由理论探讨上升为国家意志背后的政策推动轨迹以及当前正在进行着的实践探索,以便我们从中把握具有规律性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政策推动轨迹

从世界范围来看,一项教育制度的兴衰通常与政府的干预有直接关系。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安排,特别是政府的教育政策对职业教育影响巨大。历史经验表明,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单纯取决于职教自身,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教育的制度设计。可以说,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制度和方式,在我国的发展更是体现了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

2011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推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专题培训班上首次谈到现代学徒制,希望地方政府和企业通过组织参与现代学徒制来解决东南沿海“用工荒”的问题。2011年6月,在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上,教育部将新余市的江西职教园区列为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平台,按照鲁昕副部长对新余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世界眼光、中国特色、国际标准”的总体要求开展试点。2011年10月,在全国现代学徒制实践经验交流研讨会上,鲁昕表示,“如果能把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做起来,这不仅仅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还解决了中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2012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明确“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2013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再次提出“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至此,现代学徒制成为教育部在职业教育领域重点推进的试点工作之一。

与此同时,对其他国家现代学徒制的经验介绍与交流活动,以及理论探讨活动也深入展开。2011年以来,教育部主办了多次中德职业教育校企对话会,就德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此外,教育部还与英国商业创新与技能部联合主办了多次专门探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会议。2013年,教育部委托部分地区、科研机构、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这些会议及相关研究,对于借鉴国外现代学徒制的政策法规和成功经验,研究我国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下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国家层面,建立现代学徒制的工作紧锣密鼓,有序推进。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刘延东副总理也多次批示,要求加大力度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由此建立现代学徒制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制度。

2014年9月4日,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9月5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2014年12月,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进会在唐山举行,会议要求,必须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各地要系统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工作,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2015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遴选一批有条件、基础好的地市、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这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开始进入由点到面的大范围实质性推进阶段。

二、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实践探索

从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来看,检验现代学徒制成败的一个关键是看学生毕业是否可以顺利进入企业工作,并能胜任企业提供的岗位,因此现代学徒制的成功实施必须要发挥好政府、企业、学校等各方的优势。在教育部的推动和指导下,江西、浙江、广东、湖北、湖南、上海等一些地方和学校都积极开展了对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经验和做法。

(一)区域政府主导推动

江西新余市2011年率先出台了《新余市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开启了以现代学徒制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改革试点的序幕。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将试点工作列入了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市财政每年安排预算100万元专门用于现代学徒制试点。在完善现代学徒制“顶层设计”及相关配套文件基础上,新余与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签署了《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探索合作协议》,提升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能力。新余市江西工程学院、赣西学院、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分别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选取电子商务、服装设计与制作、光伏发电、冶炼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汽车营运与维修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每个专业30~40名学生,建制成班。学徒岗位由学校和企业统筹安排,第一年以在校学习基础理论为主,第二年进行实训、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第三年在企业学徒、顶岗实习,技能检测与考核鉴定合格的学生,可取得毕业证、技能等级证、素质拓展证,成为参与学徒制企业员工。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保障学生学徒期间工资福利、三险一金、劳动强度以及毕业后就业等合法权益,学徒第一学年享受企业给予的生活补贴,第二学年享受一定的工资待遇,第三学年享受准员工待遇。

浙江省湖州市从2011年开始探索现代学徒制“三三四”模式,即政府、企业、学校“三元管理”,在校学习、轮岗实训、顶岗实习“三段教育”,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合作式、分段式、递进式培养人才。在顶层设计方面,湖州市先后印发《中职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334”模式实践与研究方案》《关于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建立学徒注册制度,本着学生自愿、家长同意的原则,符合条件的中职学生列入现代学徒制培养对象;规范试点企业资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市教育局对相关企业进行资质审核;实行财政税收优惠,试点企业因接收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在具体人才培养方式上,主要采用如下四种不同样本实践现代学徒制:一是“2+0.5+0.5”样本。2年以学生身份在学校学习,半年(第五学期)以学徒身份到企业轮岗培训,半年(第六学期)以准员工身份在企业顶岗实习。二是“1+1+1”样本。第一年以学生身份在学校学习;第二年采用“2+3.5”(2天学校、3天半企业)形式,以学徒身份到企业轮岗;第三年以准员工身份在企业顶岗实习。三是“2+1”样本。2年以学生身份在学校学习;1年把学徒和准员工合在一起,培训一个岗位,顶岗一个岗位;然后再转入下一个岗位,再培训,再顶岗。四是成人“双元制”。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在企业职工中针对企业需求培养“本土化”高技能人才。

(二)院校主动合作实践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和订单式培养的基础上,根据校企合作伙伴的特点和招生生源的不同,采取三种不同的招生方式和培养形式探索现代学徒制[2]。一是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实施联合分段培养;二是招收往届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联合交替培养;三是校企联合自主招收合作企业员工,在岗培养。三类生源的三种不同培养途径均采用双导师培养制度,学徒在双导师指导下完成学业。操作性专业课程和涉及企业文化的课程,以企业在岗培养为主,企业导师采用师带徒方式授课,学校导师以送教上门的方式进行理论辅导。学徒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完成课程学业,理论知识和基础技术技能培养,以在校培养方式为主,从企业员工中招收的学徒在企业教学点集中学习,主要由学校导师授课。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现代学徒制的招生、日常教学管理、双导师培育与管理、考核评价等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合作企业出台激励员工报考现代学徒制的措施和其他考生报考现代学徒制的优惠政策;学校出台实施激励二级院系探索实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政策。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选择唐山市美术瓷厂、亚洲时代陶瓷有限公司等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一是签署“两份协议”,实现联合招生。学校利用河北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政策,联合招收现代学徒制班,企业参与考试方案制定、专业技能试题命题和招生考试工作,在录取后与学生签订学徒协议,做到招生与招工同步。根据协议,企业安排8名陶艺大师、2名外籍陶艺专家和专任教师担任师傅。学生在学徒期间参与完成3~5件企业订单产品的生产制作,企业根据作品的艺术水平及价值为学生发放报酬。二是制定“两套方案”,实施联合培养。学校将原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变为校企分别实施、相互协同的两个方案。根据协议,学校负责传授通识教育课程和陶瓷彩绘基本理论知识,企业负责训练实践技法,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市场适应能力。学生每周去企业2~3天,遇有大型陶瓷壁画等市场订单,学生可连续校企交替、工学交替学习。三是实施“两套标准”,规范培养过程。学校提供校内课程标准、教学工作标准和考核标准。企业提供培训标准、职业标准、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和技能考核标准。四是建设“两支队伍”,校企双师育人。整合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陶瓷艺术大师、工程师、特聘外籍陶艺教师等资源共同组成课程教学团队,校企双师授课。

(三)企业积极参与探索

徐工集团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与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中,按照学生自主报名、企业选拔的原则,组建“徐工班”,企、校、徒三方分别签订协议,明确责权利,学生成为企业的预备员工,入学即入职。由徐工主导、学校组织策划,按照装备制造系列岗位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实景教学—分解演练—真实操作—多岗轮训”四层递进的学徒制教学模式。企校将学徒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共同建立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对学徒制教学实施全过程共同管理。2013年,企校签约共建技师培训中心,面向社会招收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挖掘机操作手,将机械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探索由学历型延伸至非学历型。

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开展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在学校招生的同时,集团进行招工面试,合格者既是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学生,同时也是集团的预备员工。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集团企业师傅“双导师”共同承担。集团选派兼职专业带头人,选聘7名工程师、61名技术骨干担任企业师傅,并成立以高水平工程师为带头人的技师工作室和教师流动工作站。双方通过联合投入,在集团车厂共建了集实训教学、技术培训和产品研究于一体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创建了企业师傅带学徒的实践教学环境,丰富教学资源。集团与学校共同制订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组织与运行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并作为毕业入职的考核指标和择岗录用的依据。

三、推动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思考

总体而言,经过多年的试点探索,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雏形已基本显现,但就实践整体而言,仍然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就目前学徒制试点的情况来看,各级政府均已对校企合作给予高度重视,并已着手制定规范。政府规范不仅包括强化行政管理,加强资金支持力度,而且政府越来越多地扮演起协调学校和企业之间联络沟通的角色[3],但目前而言,这些规范主要是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出现,约束力不足,以法律形式明确的制度保障还不完善。而综观实施现代学徒制比较成功的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无不是从国家层面给予规范管理,德国的公法和私法、澳大利亚的国家框架和国家标准,都从国家层面为现代学徒制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是缺乏强有力的协调组织机构。与传统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有很多新特点,涉及相关的利益主体也更多,其有效开展离不开入力、财力、物力等一系列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现代学徒制采用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式,学徒毕业要拥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而这两类证书的管理则分别涉及教育部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分散以及之间的协调沟通等也为学徒制的有效实施带来一定困难。

三是试点形式还比较单一,仍是低水平的校企合作、个别专业与企业进行的合作。从所试点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来看,主要是以订单班为主,运作模式基本是职业院校与某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选拔学生组成以企业名字冠名的订单班,学生毕业后经过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学生可到订单班冠名企业就业[4]。多数学校与企业进行的学徒制培训项目主要针对个别专业,并没有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可选择性,也不利于学校课程灵活性和多元化的调整。同时企业参与的动力不强,主体地位不突出。

结合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轨迹与实践探索,并借鉴国外现代学徒制模式建立的经验,进一步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关键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考虑。首先,在顶层设计方面,要进一步明确现代学徒制的国家制度性特征。在落实好现有的政策制度基础上,在正在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中以法律形式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和赋予学徒法律身份,同时出台配套法律法规为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还应尽快建立国家统一的资格框架,实现职业资格制度与学历学位制度的融通,并建立适当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提高对非正式学习所获技能的认可,将非正式的现代学徒制纳入到国家教育培训系统体系,扩大现代学徒制的对象[5]。

其次,在机制推动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可依据各地实际,借鉴如英国的国家雇主服务机构和国家学徒制服务机构、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培训制服务中心等,设立相应的服务机构或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作用,真正统筹利用好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资源,协调好教育、人社、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的关系,推动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

第三,在学校实践层面,可在拓宽现代学徒制的培训内容、课程、教学模式及指导方面开展更加微观和细化的改革。职业院校可将跨文化和创业素养等纳入到学徒培训中,通过学徒培训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学习,以更有利于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鉴于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以校企融合与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对接协调式人才培养模式[6],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有必要在理论学习、工作任务设计和实践、教学组织、教师指导、课程内容设置等各个方面,都根据学徒的特点和职业发展要求精心设计,实现职业院校教学与企业培训的充分融合。

职业技术教育2018-12-3

 

 

完善职教体系 培育工匠精神 文章下载

完善职教体系 培育工匠精神

近年来,通过多方努力,广西建立了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由重视“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质量提升”转变,从“参照做”走向“专门干”,实现横向融通、纵向贯通,优化了整体人才培养结构,成为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教育,为广西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两轮“攻坚”上台阶

规范的运动场、明亮的教学楼、先进的实训设备……几年间,南宁市一职校占地面积由70亩扩大到370亩,学生从3000人发展到7000多人。谈起变化,校长李莹感言“沾了职教攻坚的光”。

2007年年底,广西全面启动首轮3年职业教育攻坚战。2011年,又打响了为期5年的深化职业教育攻坚战。一项项政策的落地,使广西职业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职教整体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目前,广西有各类职业院校373所,有5所高职院校进入全国前100名,32所中职学校入选全国1000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性中职学校,职校在校生规模达103.2万人。

人们对职教的观念也在变。在广西各地,流传着“狠抓职教如抓普九”的说法,各级党委、政府把职业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两轮职业教育攻坚战,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近400亿元,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工匠是这样炼成的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广西职业教育紧跟最前沿的职教理念,通过以赛促教促学促建、校企合作办学等措施,屡屡在全国各种大赛中拔得头筹。各院校培养的一批批技能型实用人才,成为广西各领域的工匠担当。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精准对接业内新动向,快步抢占市场先机,于2011年启动了BIM(建筑信息模型化)技术研究。仅2017年,学院师生在全国BIM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中,获国家金奖、一等奖等100余项;土木工程系师生作品在第三届国际BIM大奖赛中荣获“最佳高校BIM技术—设计应用奖”,设计艺术系师生作品获得2017艾鼎国际设计大奖—乡村营造类金奖。

“我们对连续3年年均招生规模不足30人、与区域产业不匹配、办学水平低、就业质量差的专业执行退出机制。经过专业结构优化,全区共调整设置了213个中职专业、380个高职专业。”广西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覃壮才说。

目前,广西已重点建设400个对接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基本实现千亿元产业对接的全覆盖,建成行业性职教集团27个,参与职业院校、企业、科研院所等成员单位1500多家,覆盖近80%的职业院校,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

为“一带一路”培养人才

“中国高铁技术很先进,未来中泰铁路合作会越来越深入,我希望将中国高铁发展技术带回泰国。”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泰国留学生素塔马·偏通说。

自2016年以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7期泰国、印尼轨道交通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班,与泰国东北皇家理工大学合作建设“泰中轨道交通学院”。2018年在泰国成立大城府分院,并牵头成立首个中国-东盟轨道交通职教集团,助推中国高铁走向世界。

广西职业教育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深化中外合作办学。在汽车、农业、铁路、物流、信息服务等行业中培养大量技术技能型国际人才,覆盖越南、印尼、泰国、缅甸等东盟国家。

为建立跨国职教共同体,广西还成立了“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涵盖边境地区55家中高职院校及行业企业。2012年以来,广西招收学习技术技能的外国学生超过5万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300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我们将充分发挥与东盟国家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往来频繁的优势,继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打好东盟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人文交流项目为纽带,夯实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推进双方民心相通。”广西教育厅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处长罗耀光说。

教育部网站2018-12-10

 

 

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规格定位初探 文章下载

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规格定位初探

内容提要:高职本科发展转型首当其冲的是要解决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基本问题。这一规格需要遵循以下逻辑前提,即要联系中高职人才规格定位进行系统性思考,要有利于现代职教体系的建构,要有跨界整合的哲学思考,要进行自身定位的元思考。采用中高本系统比较的方法,从性质、特点、价值几个维度分析高职本科人才规格定位的内涵,得出了中职是培养经验技能、操作型的实用型人才,高职是培养策略技能、复合特征的高端型人才,高职本科是培养拥有智慧技能、知识技术性特征的创新人才的结论。

一、高职应用本科产生的逻辑因由

第一,长期以来,我国的本科教育一直是学术和精英教育的“产床”。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迅速膨胀的本科院校和人才培养数量,使精英的身价开始“缩水”、含金量被“稀释”,尤其是扩容背景下,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更是处在精英不“精”、能力不“能”的尴尬“夹缝”中,办学定位不清、专业特色不显、就业效果不佳,转型发展成为这类院校的必然选项。第二,从人才需求的比例看,“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供求的结构是相吻合的。”[1]而我国当下的比例按通常人们所说的,“高职已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来反推,也达到50%,远远超过20%的需求量。显然,这样的人才结构必然造成人才供求的失配。一方面,大量过剩的人才“萝卜”找不到自己的岗位“坑”;另一方面,大量期待高端知识技能型人才来填充的岗位“坑”又空着,非常不合理。所以,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强调:“在传统的大学理念中,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但是,中国社会不仅仅需要研究高深学问的专门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业性的、应用性的、职业性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2]“数以千万计”的这类人才,显然不能与应用技术类本科人才无涉。第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连续34年以10%的速率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已发展到了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驱创新发展的关键期,对人才需求将进一步提升高移。正如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指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关键是要有升级版的劳动力结构与之相适应。”[3]第四,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在产业的转轨升级过程中,面临着产业链整合、工艺流程改造、优化管理、技术创新等重大使命,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出相应的人才能够担当这样的使命。这样的人才必须具备以下能力:一是可以解决高难度操作问题。二是完成技术革新和工艺流程改造。三是适应性强,可以适应日益普遍的岗位流动。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叠加效应,使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转型,培养更高层级、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提上了议事日程、成为势所必然。

发展高职本科是职业教育由来已久的期冀,是职教人心中难以释怀的一种心结、守护的一个发展梦想,也是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创新必须补上的一个“缺环”、建构的一个层级。2014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职教大会一个最大的创新“亮点”,就是对发展本科高职的明确定调和适时“松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第五条,“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明确提出要“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在第二十二条中,又强调“支持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也提到,“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教育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可以说,这些顶层的政策信息吹响了高等职业教育向着本科领域挺进的进军号,是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创新过程中迎来的一个新的历史“节点”,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职教发展的里程碑,它将为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提供全新的发展机遇,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再次蓄能,使其能量“满格”,重新上路。

发展高职本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澄明,其中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就是一个首当其冲的前提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向就不明确,规格标准就搞不清楚,所谓培养,就只能是盲从的培养,糊涂的实践。就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梁卿博士指出:“从当前来看,当务之急是要理清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是本科技术技能人才或应用型人才。这虽然正确,但对引领人才培养来讲并不够,还应该进一步明确本科技术技能人才或应用型人才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4]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点思考和浅见,意期引“玉”和引发深入的思考探究。

二、高职本科人才培养规格思考的逻辑起点

什么是人才培养规格?规格,原指产品所规定的型式和标准。这里所强调的人才培养规格是指人才产出的质量规定和式样,它是目标层面的规范。对应用技术本科转型发展具有定位引领的方向性意义,也是人才培养必须率先明确的逻辑前提。因为不同的目标必然导致不同的教育设计。而只有搞清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才能确定“如何培养人”的方案。

(一)对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定位要进行系统性思考

高职本科人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系统链条上的一环。考量其人才培养规格,一定要有一个宏观的视野,用整体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人才的不同特性和系统布局,明确中职、高职、应用技术类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不同规格。不要一研究本科人才规格,就只看到本科这一个“点”,就把它“择出来”进行孤立的、割裂的、静止的思考,而不及其余。这样极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顾此失彼的定位偏颇,迷失本科人才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所处的方位、应有的归属和定位。换言之,高职本科人才规格的定义,一定要放在与职业教育其他层次人才培养规格的关系于比较系统中和坐标上予以澄明和揭示,才能看清中高本不同层级职业人才的规格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高职本科人才规格定位的逻辑因由及科学性,才具有令人信服的定性价值和逻辑力量。

(二)本科人才规格定位要有利于现代职教体系的建构

现代职教体系的建构是我国职业教育宏观战略布局的诉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这对打破“天花板”,打通“断头路”,建构我国纵向到顶、横向到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极大的“利好”。相应的,对“中高本”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也一定要有体系意识,使其规格定位既相区隔、又相联结,既是独立的纽结、又属系统的网络,形成相互关联、彼此衔接、层级呼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定位要有跨界整合的哲学思考

职业教育不同于定界的学科教育,定界的学科教育是以知识为主的,培养的是研究型、教学型或研究教学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则不同,它是跨界和整合的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也应该具有跨界属性。例如,《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高职人才规格的定位是“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三型”的定位描述,即体现了跨界和整合的理念。同理本科高职人才的规格定位也应该循着这样的思路去思考、界定,才符合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本质属性。

(四)本科人才培养规格转型要进行自身定位的元思考

本科院校向职业院校转型,究竟是转为职业教育本科,还是转为普通本科应用?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定位。关系到究竟是归属普通高等教育体系,还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大问题。我们认为,要转就彻底转过来,转到职业教育的轨道上来,充当职业教育的“鸡首”,放弃普通本科“牛后”的地位和留恋。这是关乎人才规格定位的前提性问题。如果是普通本科应用,按照国际上人才的“四分法”,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种类型,它是属于工程和技术型人才。如果是职业教育本科,就是技能型人才,是有一定区别的。职业教育本科只有纳入职业教育类别和体系中来,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型、转轨,而不是形转而实不转、而神不转。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先生在中国—爱尔兰应用技术型教育创新发展高层对话会上的发言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应用型本科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层次,也是普通本科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我们对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讨论,就应该建立在这一定位的基础上。因为只有这样,所建成的职业教育本科才是隶属现代职教体系的,而不是与这种体系貌合神离“两张皮”的,果如斯,那将是违背本科转型本义和初衷的。

三、分析高职本科人才规格定位的三个维度

当我们把高职本科人才也归到技能性人才范畴和大类后,对这类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就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这样的讨论必须放在与中职和高职人才规格定位比较的系统中,这样的讨论才是系统的、建设性的、富有逻辑层级性的和具有说服力的。二是职业教育类人才是跨界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对高职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讨论,需要明确人才定位的几个逻辑维度。我们设定的几个维度是性质的、特点的和价值的。

(一)性质维度——技能

技能是什么?《辞海》的定义是: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能力叫技能。技能是应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技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操作”难度增大而呈现出复杂性的动作难度技能;一类是基于“认知”思考增加而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知识含量高的技能。前者对应的技能型人才是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后者对应的技能型人才是技术工人、技术员、技术师。技能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练习形成的对待和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它是知识与技能的复合,技术与技能的联姻。它是职业类人才的共有本质。

技能也是分层次的。有经验技能、策略技能、智慧技能。分别对应于中、高、本不同的人才层次。经验技能是实操技能,是在操作过程中积累和习得的“怎样做”的技能。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技能旨在掌握“初级技能”,是实操层面的技能,要求“会做”,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操作掌握的,其所追求的是达到熟练的境界即可。策略技能是改进技能,是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的“怎样做得好”的技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技能旨在掌握“高级技能”,它是策略型和改进型的技能,不仅要“会做”,而且要善于思考,能够“巧做”“做巧”,追求的是一种熟能生巧的境界。智慧技能是高超技能,是对经验技能和策略技能的升华和超越,是追求“怎样做得更好”的,力图掌握技能操作的规律,达及“进乎技也”的哲学上的“道”的境界。比如技术的改进与创新,优化与完善,都是属于智慧技能的范畴。智慧技能亦指智力技能。姜大源先生指出:“技能最高层次为‘实践智慧’。那些具有实践智慧的‘大国工匠’,是与钱学森等大科学家平起平坐的。”[5]因为这种实践的智慧技能已不是一般的基于经验的动作执行的操作技能,而是指能够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智力活动,而完成的操作智力含量很高的复杂的高端技能。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应用技术型人才进一步走向智能化,强调知识和技术对技能的引领,在美国就有人提出“知识工人”的概念。概而言之,经验技能的最高境界是“熟”,策略技能的最高境界是“巧”,智慧技能的最高境界是“道”。《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的寓言,颇能说明这几种不同技能的关系。“族庖,月更刀,折也”。一般的厨子解牛是用刀砍,所以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但他也会解牛,这是经验技能。“良庖,岁更刀,割也”。好的厨子解牛是用刀割,一年换一把刀,这是策略技能,已经做了改进,有了“巧”的成分。“今臣之刀十九年矣,而若新发于硎”。而这位姓丁的厨子一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因为他对牛的感知是“目无全牛”,解牛上手时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应牛体结构的缝隙而运刀,所以他的技能已达到了顺应规律、“进乎技也”的境界,是一种智慧技能。本科高职人才应追求智慧技能的培养。

有人也许会质疑,我们为何只提技能而避谈技术,难道职业教育不培养技术人才或人才的技术吗?这样的质疑当然是有道理的。我们的回答是,技能和技术是不分家的。技能中包含技术,技能是对技术的开显;技术也离不开技能,技术是技能的支撑和引领。所以我们讲技能,并不排斥技术,二者是内在融合、有机浑成的,只是就职业性和职业教育的主导倾向而言,我们突出强调了技能罢了。

(二)特点维度——能倾

教育心理学中将人的能力倾向简称为“能倾”。它是指一个人经过适当的学习或训练后展示出的完成某种职业活动的可能性、潜力和特长。中高本不同层级的职业人才其能倾取向是有一定差异和不同的,彰显出三种人才的不同特点。第一,从能倾取向看,中职的能倾取向是操作。他们是一群形象思维占优,而抽象思维较弱的群体,学习知识的能力并不是他们的特长,但他们追新乐动,喜欢尝试,动手能力强,所以宜于培养成操作技能型人才。本科层面人的能倾取向是知识。他们是一群喜好学习、思维能力较强的群体,起码也是知识接受能力比较强、知识基础见长的人。它要求这类“从业人员具有更高的理论水平和更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够把科学发现转化为工艺流程,把宏观决策转化为微观管理。这种人才既要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仅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和组织工作的能力,还应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6]所以他们是知识技能型的人才。中职和高职本科,前者远离知识,故偏重操作;后者侧重知识,故弱于操作,都是执其两端而见长的。高职是复合型的,他们是介于中职的操作和本科的知识之间的,是执其两端取其中,双方的特点兼而有之,故而我们称其为复合技能型人才。概括起来,中职培养的是操作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的是复合技能型人才,本科培养的是知识技能型人才。比如机械技术领域,从业者分为一线操作者、设备维修人员、装备设计工程师和机械技术研发人员。此三类人才可分别对应于中高本的规格定位和岗位层次。第二,从职业性质的特点看,职业领域的人才工作,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三种。这是三种内在含量不同、逐级提升的产业类型,其对人才需求恰与上述三种人才形成一个大致的对应关系。劳动密集型对应于中职人才,技术密集型对应于高职人才,知识密集型对应于本科职业人才。第三,再从不同的智力特征看,经验性智力是基于个人过往的经验(缄默知识),而形成的顿悟和动手制作能力,它是对应于中职人才的。组合性智力是指运用知识分析整理信息能力,涉及思考、判断、推理等能力,它是对应于本科高职的。高职是复合性的,既具有中职的经验能力,又具有本科高职的知识组合创新潜能,他们是介于二者之间复合性的。

(三)价值维度——功用

中高本不同层级的人才具有不同的价值区分,由此构成了人才规格定位的第三个维度,即价值功能维度。中职培养的人才是操作性的实用人才,重在动手操作的“用”,他们是那种一线的,能把设计的理念、图纸转化为实际产品的人。高职专科在本科高职尚未出现之前,一直是职业教育的顶层存在,其所培养的人才亦被称之为“高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既是技能的,具有中职人才的动手制作、经验操作能力,同时又是高端的,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比如同是汽车专业的人才,中职生更侧重实际的操作维修等,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则更多从事汽车故障排查与维修有关的工作。高职本科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并非本科人才独有,中职的经验操作、高职的策略复合人才都有创新。只是与其相比,本科应用型人才对创新的要求有鲜明的特点而已。这种创新对知识的要求更高,更加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将科学的新理论变成新技术,是一种开发性创新。这种创新不同于技术运用创新,技术运用创新偏重技能,技术开发创新偏重设计,它是以科学为支撑的、将新技术运用于生产过程或社会活动过程。因而高职本科生应更加重视其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以上三个维度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对照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中高本三个层级人才的基本规格。

其综合描述性结论是:中职是培养拥有经验技能的操作性实用人才,高职是培养拥有策略技能的复合性高端人才,高职本科是培养拥有智慧技能的知识技术性创新人才。

以上观点,仅个人一得之见,一家之言。期待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关注并研究讨论这个问题,以便对这一问题获得更加清晰、准确、科学的认知,正确指导本科转型和人才培养工作,为职业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

职教论坛2018-12-6

 

 

高职院校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研究——以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为例 文章下载

高职院校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研究——以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为例

【摘 要】翻转课堂是近几年国内外讨论比较多的新的教学模式,但其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等方面缺乏充足的实验证据。本研究通过对比实验方法和调查问卷方法相结合,在两个平行班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对两个班的教学结果进行测评。结果显示,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班级分数要高于传统教学方式的班级。

【关键词】翻转课堂 电子商务概论 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类研究基金项目“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研究”(项目编号:GJ1737)。

翻转课堂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课堂模式下,学生能够更专注于具体的学习内容,重点学习课前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对所学知识有着更加深入理解。教师可以利用更少的课堂时间来讲授某些学生能够自学完成的信息,使课堂教学更高效。学生可以通过看视频微课、阅读PPT、电子书,还可在网络课堂上与别的同学讨论,并通过网络课堂和网络查阅所需材料。目前,翻转课堂不仅应用于理工学科,在人文学科如语文、英语等也有成功探索,在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阶段都有广泛应用。

在高等教育领域,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还不多。潘炳超采用准实验研究的方法,以教学程序为实验变量进行教学实验。研究发现,翻转课堂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邢磊、董占海在大学物理课的两个平行班分别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发现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班级分数提高的幅度显著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班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效果如何,还缺乏足够的实验证据。本文通过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提升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研究方法

1.实验设计与抽样

本研究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和调查问卷的方法相结合,分别选取实验组和控制组两个平行班作为研究对象,同一门课程由同一位教师授课。总共12个教学周,前6周两个班都采用传统授课方式教学,后6周实验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授课,控制组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本研究选取的对象是电子商务专业2017级的两个平行班,课程为电子商务概论,该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必修专业课,面向大一开设。实验组共32人,控制组共33人,两个班都是统招生,两个班的授课教师为同一人。

2.实验处理

在制定完研究计划后,授课教师开始作准备。翻转课堂课前学习视频由教师在学校录播教室录制,微课形式包括PPT课件、教师讲解视频、动画演示等。

微课视频上传到学校在线学习系统,学生可以进行在线观看课件、视频、做作业、参与教学讨论等活动。学习资料课前向实验组学生布置,课堂上教师以习题为主,利用课前准备的问题,让学生解答,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总结,控制组则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3.教学效果测量

为了能有效测量教学效果,可以对两个班的学生分别进行了两次测试,第一次为本门课前测试,前测是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差异;第二次测试在课程结束时进行,目的是考查本门课程学效果,后测的内容只包含本门课程后6周的内容。两次测试的试题都由授课教师根据经验、授课内容编写。两次测试都采取笔试的形式,试题内容相同,满分为20分,提前印制试卷,课堂测试,由授课老师进行阅卷,成绩分析,所用软件为Epidata3.1。

4.学生、专家评价

在考查学生对翻转课堂的评价时,我们设计问卷调查实验组的同学。专家对翻转课堂的评价,我们采用专家听课的方式,在后6周的教学中,选取同样内容的一次课,请专家分别对传统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进行现场听课,随后对翻转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研究结果

1.翻转课堂教学效果

对前测和后测成绩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后测成绩平均值都大于前测成绩平均值,差值分别为0.74和0.19,说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成绩都有提高,但实验组的差值大于控制组。

进一步对前后测差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t=2.123(p≤0.01),差异显著,可以总结为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大于传统教学效果。

2.学生、专家对翻转课堂模式的评价

(1)学生对翻转课堂模式的评价

通过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果,“我很喜欢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式”这一项,“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的学生占57%,“不同意”或者“不太同意”的学生占20%。

“课前微课的学习比课堂学习效果好”这一项,62%的学生同意(包括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23%的学生不同意(包括不太同意和不同意)。

“整个课程都采用翻转课堂形式我会学得更好”这一项,40%的学生同意(包括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40%的学生不同意(包括不太同意和不同意)。“按照学习内容的性质选择翻转课堂这种方式”这一项,62%的学生同意(包括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15%的学生不同意(包括不太同意和不同意)。这两项结果表示,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态度不能简单说喜欢还是不喜欢,要根据内容选择授课方式。

“所有课程都采用翻转课堂形式我会学得更好”这一项,21%的学生同意(包括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58%的学生不同意(包括不太同意和不同意)。这个结果可能是因为翻转课堂在课前学习的内容较多,如果所有课程都采取这种方式,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占用太多,会影响到学生的评价。

(2)专家对翻转课堂模式的评价

通过对专家进行访谈,得到以下结论:翻转课堂较传统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学习的氛围更浓厚;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更多。但专家同时提出了质疑,学生课前要学习的内容会不会太多,制作课前学习资料会花费教师大量精力。

结 语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成绩效果显著

从两组的前后测成绩分析可以看出,实验组前后测成绩差值大于控制组,说明实验组相对于控制组的成绩提高要显著,说明翻转课堂模式较传统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成绩。

2.大部分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持积极态度

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57%的学生表示“喜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62%的学生表示“课前微课的学习比课堂学习效果好”。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翻转课堂持积极态度,但少部分学生不太能接受这一模式。

3.翻转课堂还有很多挑战

翻转课堂还有很多挑战。例如,如何能尽量少占用学生课余时间,同时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制作课前学习资料,如何能尽量少花费教师的精力,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如何能根据所教学知识点的性质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有效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凌职业技术学院2018-12-2

 

 

改革开放40年 德阳职教发展历程与展望 文章下载

改革开放40年 德阳职教发展历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基本上形成规模较大、层次多样、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向地方工业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高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全市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及模式,初步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稳步上升,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各类职业培训保持良好态势的大好局面,促进职业教育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进行回顾与展望,将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从总体来看,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职业教育调整改革时期,全面改革与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产生、发展与提高质量时期。

职业教育调整改革时期(1978—1985年)。三线建设时,德阳就具有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基础,拥有多所中专学校和职工大学。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时期,我市初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同时跨进了重大调整时期,第六个五年计划末,全市共有单设职业中学13所,职业高中招生数占当年高中招生人数的近20%,职业高中在校生大约为3000人;中等师范学校有3所,在校生为1861人;中等专业学校4所,在校生为2676人。

职业教育全面改革与发展时期(1986-2000年)。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而后,省教育厅拟定了《关于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中学的初步规划和实施意见》。我市根据省教育厅文件精神制定了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将目标下达到有关部门进行具体实施。我市先后建成国家重点职业学校3所,四川省级重点职业中学3所。1996年《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有机构成部分,为我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政策上的依据。

高等职业教育产生、发展与提高质量时期(2001年至今)。我国首批职业大学是国家教委在1980年批准建立。1994年和1996年,原国家教委先后批准18所重点中专学校通过举办五年制高职班的形式,继续探索五年制高职教育。1998年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大力扩大招生规模。接着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又把设立高职院校审批权下放到各地的省级人民政府。基于上述原因,结合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对技能人才新的要求,2001年我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升格高等职业院校。2004年我市高职院校又新增两所。至2017年8月我市共建成高职院校8所,其中2所是国家示范高职院校,2所是四川省示范高职院校。

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基本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市基本建成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我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导,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及其它职业教育形式属于从属的地位。已经建立沟通中职、专科到本科不同层次的培养体系之间的桥梁,建立内外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体系。

办学指导思想不断完善。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促进学生就业、社会和谐发展,逐步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在办学体制上,坚持“共建、共管、共享”的理念,重点探索了省市共建、校企共建、公民共建,大力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形成公办、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不断优化。我市职业院校根据企业要求和学校特点设置专业课程,集聚优质职教资源,努力实现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教学过程全面对接生产过程,提升产教融合水平。全市8所高职院校已经陆续成功完成38个不同层次重点专业的建设,显著提升专业的内涵及影响力。全市中职学校也已完成18个省级骨干专业和28个市级骨干特色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发展的展望

随着我市经济发展质量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动力转变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要求,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高移化是必然的趋势。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应把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带动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体系更趋完善。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已基本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同比较成熟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将来我市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人才成长的特点,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努力在机制体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经济途径、合作办学等不断完善。

产教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职业教育目的是为产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所需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我市应坚持“紧密对接、快速反应、同步跟进、动态调整”的理念,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勇于探索产教融合的模式,创新产教融合机制,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两大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产教融合切实落到实处,最终实现双方的共赢良好态势。

德阳日报2018-12-12

 

 

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结构研究 文章下载

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结构研究

[摘 要] 技能大师工作室是近年来在国家人才培养政策的倡导下产生的新型组织。在国家政策及各方利益的推动下,技能大师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花开中华遍地。但是,其组织实力良莠混杂,社会效益也有天壤之别。同样经过详细论证、正规审核而成立的各级各类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何产能与效益会有如此大的差别?究其原因,是人员使用的问题。由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核心人员在工作室申报之初即已是固定,因此相对固定的人员如何使用,如何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应该从组织结构方面进行考虑。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组织结构的选择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类型下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所适合的组织结构。

[关 键 词] 技能大师工作室;背景组织;组织结构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8-0008-02

近年来,根据国家人才培养计划与产业发展政策,各类技能大师工作室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根据国家的要求,技能大师工作室通常依托大中型企业、行业研发中心、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载体,以相关行业的高技能人才和技能带头人为核心建立,且主要倾向于高精机械加工、传统技艺传承和高新技术产业。

即使有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的支持,各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建设水平、发展前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除当地政策、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行业特性、资金来源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另有一个核心因素即“人”的因素。人力资源的使用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一个组织内固定的几个人员,根据组合的不同,使用方式的不同,产生的整体影响力会有天壤之别。因此,技能大师工作室人员结构,应作为关键因素自申报成立之初即予以周密考虑、详细论证。同时,由于人员能力的发挥水平依托于组织管理结构,因此,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组织结构是组织运行的根本依据,应当首先予以确立。因此,本文将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组织管理结构之选择问题进行讨论,抛砖引玉,望与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学习探讨。

当前常见的组织结构有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网络型等。由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经济通常不能独立,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而是基于不同背景的组织(又称为“原生组织”,即一个独立的单位或多个单位)成立,因此背景组织的组织结构通常会被毫无意识地惯性沿袭至新成立的、相对独立运行的技能大师工作室。而此种毫无意识的沿袭背景组织的组织结构的模式是否适当,值得探討。

一、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立背景

(一)背景组织为传统组织结构单位、背景组织为非传统组织结构单位

1.背景组织为传统组织结构单位

技能大师工作室所依托的行业背景有两种情况:传统行业、新兴行业。若为传统行业,可以适当沿袭背景组织为传统组织结构(层级管理、或者职务分工明确的组织结构,例如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的类型。若为新兴行业,应考虑使用新型的组织结构进行管理,否则,将严重影响技能大师工作室整体能力的发挥。

2.背景组织为非传统组织结构单位

能使用非传统组织结构的单位,通常要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同时,组织成员在思想上相对能够接受新型的模式,可以延续使用背景组织的管理结构,或者创造新型的管理结构。

(二)背景组织为一个组织、背景组织为两个或多个组织

1.背景组织为一个独立组织

此时组织结构的选择一般有两个选项:一是延续背景组织的组织结构模式,二是选择新的组织结构模式。

2.背景组织为两个或多个组织

此时组织结构的选择需要考虑延续哪个组织的组织结构模式;是否选择新的组织结构模式。其中,延续哪个组织的组织结构主要取决于新生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由哪一个背景组织管理控制。

二、如何选择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组织结构

(一)所在行业特点

所在行业,应至少笼统地分为两类:传统行业、新兴行业。

1.所在行业为传统行业

当所在行业为传统行业时(如餐饮行业、木雕行业、陶瓷工艺等民间手工艺行业),通常有较强的等级观念,其背景组织通常有较强的管理层级的概念,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产生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通常由背景组织直接任命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管理者或领导者,新被授权的管理者(通常拥有一定的职位、职务、权利、影响力)由于历史原因、思维模式、行业文化、习惯等因素,通常难以放弃层级管理的习惯或者利益,因而会较多地选取层级式管理模式。较多使用直线型、直线职能型等组织结构。例如,部分传统技艺行业,由于传统手艺传承与师徒培养的要求,通常会有严格的管理等级(师徒等级)。由于行业文化习惯性的禁锢作用,管理者通常为“师父”,而师父通常具有绝对的管理权与话语权。但是,虽然师父的专业技能有可能很高,其管理能力与管理方式却未必符合当代经济社会的科技发展要求。因此,能否合理地选择新型的管理结构,对此类行业下建立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突破性的发展机遇。

2.所在行业为新型行业

当所在行业为新型行业时(如网络信息行业、金融理财行业、新材料工艺、新能源开发等知识型、科技型行业),背景组织内部通常没有过多的等级概念,组织内人员的年龄层次、文化背景通常差异不大,组织内文化包容性较强,自由度高,组织运行灵活性强。由于新兴行业的科技型、包容性、创新性特点,其背景组织通常使用的是较为新型的管理结构(如事业部型、项目型、矩阵型、网络型),通常比较注重发挥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注重激励与创新,注重探讨与合作。在此类行业下创立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通常也延续其背景组织的组织模式,或者使用创新的组织模式。优点自不必说,但是缺点是:是否能统筹各成员的创造性,能否领导和团结各成员向统一目标努力,因此,在此类技能大师工作室中,需要一个灵魂人物,作为团队的“领导者”或者“协调者”“组织者”,这个灵魂人物的个人能力与个人魅力通常决定了这个新生的组织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能够高效运行,同时,,这个灵魂人物通常不是背景组织赋权而更加强调“自然赋权”。因此,能否在技能大师工作室组建之初选出这样的灵魂人物,或者在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中能否自然产生这样的灵魂人物,便成了此新生组织运行效率的关键。而这个“灵魂人物”的选取、培养难度很大。

网易2018-11-29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激发活力 产教融合创新发展 文章下载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激发活力 产教融合创新发展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信息化智能化为引领,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多方式多渠道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创新、合作发展,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学校构建了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办学模式,积极吸引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新机制,主动对接大型、知名企业,合作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在职业教育领域打造校企合作的新样板。

●合作知名企业多。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与阿里巴巴集团、微软、百度、苹果、安恒信息、瑞士迅达电梯、北方天途航空、福建金科集团、星网锐捷、网龙、福州地铁、东南汽车等大型、知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目前有298家企业主动参与合作办学。

全国首家高校与阿里巴巴合作成立阿里巴巴大数据学院;

全国首家高校与微软(中国)合作成立微软创新学院;

全国首家高职院校与百度合作成立“百度云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百度云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合作模式多样化。校企合作探索混合所有制,组建职教集团,与企业联盟、行业联合、园区联结,开展现代学徒制、“二元制”、订单培养、委托培养等形式多样的合作。通过多元模式合作实现工学结合,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学校教育事业与企业和区域经济同步发展。

●合作程度深。校企强强联手,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培训中心,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实习就业、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科技研发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实现专业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对接。

创新政校企合作机制,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学校创新“政策保障”“共建共享”“互兼互聘”等办学机制,构建政校企协同体系,突出政府部门主导保障、企业多元主体参与。成立了由福州市领导担任理事长、分管副市长担任执行理事长、29个政府相关部门及54家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参与的“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政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福州市相关部门出台各类支持学校政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文件,促进了政校企合作办学制度化。在政策机制的引领与保障下,全国知名企业主动参与合作办学,激发了学校办学活力。校企合作项目《政校企协同,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打造校企共同体,创新多元合作办学模式

混合所有制办学。微软创新学院是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试点项目。由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福州福职蕴智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牵头,与微软总代理“深圳伊登件股份有限公司”及“福建新东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福州东湖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福州市政府部门提供办公场所(福州市滨海新城东湖大数据园区),学校提供部分师资和教学组织管理,企业提供微软认证及培训师资。微软创新学院将在未来3年内为福州市培训大数据人才。2018年首期1600多名大数据相关专业学员正在受训,同时成功开办两期微软创新学院师资培训班。

“校企双主体”育人。阿里巴巴大数据学院是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成立的全国首家大数据学院。大数据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由校企双方共同组成,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担任理事长。阿里云教育培训事业部总经理担任阿里巴巴大数据学院院长,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派出执行院长、教学行政管理团队和各专业教师队伍。通过“校企双主体”育人,双方联合招生,共建专业、实训基地、双师团队、大数据教学资源库等,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成功申报并建设省级人工智能专业教学资源库、省级互联网应用技术特色专用群等一大批标志性的教学质量工程。学生在技能大赛、双创大赛、“互联网+”大赛上屡获佳绩,荣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一等奖3项、省赛一等奖5项,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校企双主体共同为省市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共同构建高水平专业集群

学校根据区域产业发展,主动服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持“契合产业设专业、产教融合建专业、凝练特色强专业”的专业建设理念,按照“对接产业、依托行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引领创业”的基本思路,明晰“强化工科专业,优化现代服务业专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的专业发展定位。通过精准化调研、科学论证,逐步形成“酝酿—构建—实施”三级递进的专业适度超前动态调整机制。契合《福州市推动新一轮经济创新发展十项政策》中“重点突出加快发展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战略部署,学校开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等7个专业(方向)。对接福州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建设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的战略,开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学校围绕区域产业带和产业链,以优势特色专业为基础,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纽带,将智能技术等7个对接福州主导产业群的专业群链成一个新技术智能化专业集群,对接“中国制造2025”产业集群。

构建校企协同培训体系,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以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驱动,以培训项目为抓手,校企联合构建了覆盖认证培训、员工培训、师资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的多维度多层次培训体系。校企合作开展认证培训,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展ACA、ACP、ACE认证培训;与百度合作共建百度云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百度云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开展ABC认证培训;与思科合作开展CCNP认证培训;与杭州安恒共建“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实训与培训中心”“涉众型经济犯罪数据监测预警实训中心”和“互联网金融犯罪数据监测预警实训中心”三大实训中心,开展CISP认证培训;与微软达成合作开展MTA、MCP、MPD等认证培训意向;与北方天途航空达成合作开展无人机AOPA认证培训意向。校企合作开展员工培训,与东南大数据产业园、瑞士迅达电梯、福州地铁、东南汽车、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等企业达成员工岗前技能培训协议,形成了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常态化,累计培训850余人次。校企合作开展师资培训,与苹果公司合作开展“苹果A+雏鹰”项目,作为国内与苹果公司合作开展该项目的8所高校之一,学校承担了8所高校的项目师资培训。校企合作开展技能鉴定培训,与东南汽车等企业开展汽车维修工、电工、车工等15个工种的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培训,2017年完成社会职业技能鉴定3590人次。多层次多维度的校企合作培训,提升了受训人员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助推了区域产业发展。

探索“校校企”合作模式,服务“走出去”的中资企业

学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构建“校校企”合作模式。与阿里巴巴、百度、北方天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唐风汉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众为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国际培训教材、线上线下课程,组建国际教学团队,在泰国、匈牙利、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成立“鲁班学院”。与境外合作院校及走出去的中资企业联合,拟成立各类技术培训中心,在培训项目等方面探索校企协同“走出去”,共同拓展国际交流合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专业技术和对外汉语培训,为中国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和即将“走出去”的企业培养和培训目的国的本土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于“走出去”企业的用人需求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建设。

新时代,新要求,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成为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的必然要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秉承“以服务求支持,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和社会用人需求,积极开拓校企合作新路径,实现了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筑牢了产教融合的新模式,谱写出校企合作的新篇章。

中国教育报2018-11-28

 

 

廊坊职业教育高就业率是如何实现的 文章下载

廊坊职业教育高就业率是如何实现的

近来,廊坊职业教育界盛事不断。继9月20日,经省教育厅批准,河北省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在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廊职”)挂牌成立后,11月1日,由廊职牵头组建的廊坊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大会隆重召开。

立足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技能传承、学生发展四大职能,培育打造技能文化、校企融通、社会服务“三个品牌”,廊职近3年来,在校生规模分别增长了6%、9%和27%,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该校就业率连续3年保持在了98%以上,每年近3000名毕业生走向社会。

结合发展需求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办学质量

今年9月,廊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迎来了第一批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学生,这是该系今年新增设的专业。

“面向中国制造和‘互联网+’、大智移云等高端新型产业,我们紧密对接信息产业高端人才岗位需求,提升专业内涵、质量。”该系主任张昕介绍,他们还跟教育主管部门申报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准备2019年进行首批招生。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从2003年开始创办的,至今这一专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张昕说,过去的教学主要侧重局域网、企业网的规划设计运维,而近年来则顺应社会的变化,将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无线互联技术都融入课程之中,培养社会急需的新型计算机人才。

城建工程系教学楼后,一片园林施工场地上,园林技术专业老师带着几名学生在进行实训,动手搭建一处园林景观——青砖砌成的围墙,鹅卵石铺成的路面,木板连成的小桥……俨然一个微缩的公园,非常漂亮。

将技能培养与文化育人有机结合,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职业意识、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专业认证、实习实训、技能培训、竞赛活动等为路径,课上学技能、课下练技能、竞赛比技能、实训促技能,实现学生有技能、就业有优势、发展有潜力、办学高水平。另外,学院积极构建对接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目前校企共同开发教材96本,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将课堂搬到生产现场,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实用人才

高职教育一头连着高等教育,一头连着就业创业。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生命线。”廊坊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建强介绍,学院确立了“三个互动”的校企合作理念,即企业的人力资源与学校的师资队伍互动、企业的物质资源与学校的办学条件互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互动,深度融入企业,实现了校企双赢。

最近,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陈子轩,通过了H3CSE(华三)高级工程师认证,取得了这个业内颇具权威的“通行证”。

2010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成立华三网络学院,与新华三集团展开深度合作。在专业培养过程中,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了华三企业主流、前沿技术和华三技术标准的融入。

11月27日上午,廊坊精雕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实训车间,来自廊职机械设计与自动化专业的大三学生张小权正在一台三轴数控机床前,操作按钮进行软件编程。“一台数控机床,从最初的一张图纸任务单,到编程、造型、测量、检测等全套工序,公司为我们设计了11个教学模块。”张小权说。

将课堂搬到生产现场,积极推进“厂中校”培养模式,廊职坚持联手名企,开展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合作。他们选派骨干教师驻厂承担系统的公共课程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工作,企业选派德才兼备的带徒师傅承担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另外,学院建立了“一系一品,赛学并进”的技能文化活动体系,每个系围绕重点专业,打造系专业技能大赛品牌,坚持赛学并进。

为给学生提供仿真实习实训环境,学院投入上亿资金建设了数控加工技术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会计金融实训中心、汽车检测技术与维修中心、航空和高铁实训中心等23个现代化的实训基地,包含127个实验实训室,充分满足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锻炼的需求,充分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河北日报2018-12-10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