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18下半年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职业学校

题目: 2018职业教育工作信息第45期

资料提供时间:2018-12-05

目录

更多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根植行业 以文化人 文章下载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根植行业 以文化人

大行相成 大融相生 大美相随 大通相尚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根植行业 以文化人

通讯员 严洪广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案例

镜头下,一座座精美桥梁模型矗立;阳光里,笑容洋溢在每个学生脸上……这是中央电视台《文化十分》节目里的一幕画面,以“百年廊桥,连接传统与未来”为主题,聚焦廊桥保护和传承。节目中展示了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浙江古桥馆,介绍了学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具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发祥地之称的杭州良渚,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植根交通行业,融入中华传统美德,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大行相成、大融相生、大美相随、大通相尚”的传统美德教育理念。

大行相成:构建美德育人生态系统

学校依托交通行业发展,凝练了“励志力行”校训精神,并以校训精神演化出来“行”文化,“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成为学校“行”文化的发展基因。

“行”文化蕴藏着行动的理念和哲学思想,不仅包含人与物的物理空间之行,也意指教师和学生心灵成长之行。学校倡导“大行相成”的美德教育理念,就是把交通行业文化植根于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养成于学生社会实践,绽放于交通建设事业中,形成以“理念先导、平台支撑、活动实践”为内容的美德育人生态系统。

为推进交通行业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学校先后成立了交通文化研究所、浙江古桥文化研究中心、国学教研室,建立了浙江古桥馆。学校还开发了展示学校交通行业文化和育人成果的“领航交院文化之旅”主题项目,5年来共接待大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和社会各界人士5万余人次,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中华传统美德是交通行业发展的精神来源,孕育出的“航标灯”“铺路石”“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敢为人先”等交通精神,哺育了“公交铁人”毛志浩、“乘务妈妈”叶卫芬、“铺路磐石”余先保等一大批交通“最美”人物。学校把这些“最美”人物引入校园,聘为学校的德育导师;请进课堂,把善德追求传递给学生,传承“最美”交通精神,成就优秀交通人才。

大融相生:形成美德育人交院模式

学校强调“大融相生”的美德育人理念,突出“行业融入、环境融入、课程融入、文化融入、实践融入”五个方面,强调学校与社会相融合,与交通行业发展相融合。“行”文化的最大特征是行动和践行,融入是“行”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载体,通过五个方面的融入,把传统美德与育人紧密结合,构建学校以文化人的育人模式。

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凸显爱国主义教育,倡导志存高远,成为交通行业建设和发展的领航者。学校在海军定向士官生培养中,将精忠报国等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的军营文化融合在一起,实施准军事化管理,铸就学生的钢铁军魂。学校依托地处中华文化五千年发祥地良渚文化和世界非遗项目运河文化保护区范围的地理优势,紧扣良渚博物院、运河博物馆等特殊资源开展中华美德实践教育。学校还围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课程的要求,开设了文学修养、中外历史、文艺常识等专题课程和讲座,通过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以“行”文化为内涵的学校核心文化哺育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子。如好村官沙智萍、全国高职百名就业创业之星沈晓锋、浙江省首席技师徐永清等。在这些优秀毕业生身上,可以看到交通人勤劳勇敢、忠于职守、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自强不屈的进取精神,扶危济困的利众精神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大美相随:丰富美德育人文化内涵

美德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提升道德情操。学校提出“大美相随”的美德育人理念,就是把美的根本问题与学校依托交通行业的“行”文化提升到美德的高度,把培养具有传统美德品格的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根本任务。

立足“行”文化,学校美德教育重点围绕引导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审美观。以美引境,提高育人环境和人生境界;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技术技能;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情趣。“大美相随”凸显学校教育倡导的心灵美与环境美。学校以美育为内容,倡导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通过培养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身心全面发展具有理想人格的新时代大学生。学校倡导用最美的环境伴随师生的成长与发展,将学校美丽环境与生活重叠,使学生在大美中领航人生。

把“行”文化融入美育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近年来,学校还取得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称号;师生设计制作的“江南水乡大型场景模型”亮相第16届西湖艺术博览会,模型作品获最佳模型创意奖;开展的“千名学生寻访千座古桥讲述千个故事”为浙江古桥保护提供了重要素材。

大通相尚:贯通美德育人共育体系

以“行”文化为核心的“大通相尚”美德育人理念就是把学校通达社会、通畅人生发展作为重要的内生动力,以培育高尚的人格为目标,使学校教育更加完善。学校以“通”为主线,凸显“领航人生,通达天下”,将在校求学与人生发展有效对接,将“通”字贯穿学生大学生涯,贯穿学校与社会、学校与行业、学校与校友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贯通的整体。

学校建设的浙江古桥馆,面向社会开放,中小学生和社会人员现场观摩、亲手实践,感受古桥制作工艺、文化魅力。学校还助建了江南古桥研究会和恒基文化博览园,面向当地社会传播古桥记忆与文化。学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建立“海外鲁班学校”,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传播“编梁木拱桥文化与营造技艺”,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得到有力提升。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植根交通行业,延续“行”文化育人理念,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领航书院”,把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

中国教育报2018-11-20

 

 

一所贫困地区高职的起死回生 文章下载

一所贫困地区高职的起死回生

曾经“一亩地招不来一个学生”,如今在校生人数过万、合作企业超百家——

一所贫困地区高职的起死回生

本报记者 高靓

3年前,这所学校还被社会上讽刺为“一亩地招不来一个学生”。如今,这里在校生人数过万。

3年前,这所学校被省里挂了“黄牌”,两次被约谈。如今,这里在创建省级优质高职。

3年前,这所学校险些被企业接管。如今,这里的合作企业超过百家。

都说贫困地区发展教育难,因为缺乏产业支撑,发展职业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短短3年,靠什么触发了一场吸引力“聚变”?

绝境逢生,唯有紧贴地方经济发展一条路

“不改不行了,省里每年给1500个招生指标,最少一年只报到300多人,学生来校园里转一圈,哭着就走了。”2015年,刚到学院担任党委书记的罗俊深受刺激,“学校面临两条路,要么被省里摘帽取消高职招生资格,要么被‘卖’给企业。”

面对企业提出的苛刻条件,憋着一口不服输的气,带着几百教职工的期盼,2015年6月,黔南职院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新一届党委班子上任后,选择了另一条路——“逆境中求生存,只有紧贴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路可走!”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为繁重的省份。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辖12个县市,目前还有8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一个是深度贫困县。“当地最大的需求,无疑是在脱贫攻坚战略下,通过产业发展,带领百姓脱贫致富。我们的定位,就是将学院建成黔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罗俊说。

定位有了,学校随后对专业进行了重新梳理:

贵州多山,黔南州“十三五”规划提出发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据此,过去的生物系改造为“现代山地农业工程系”。

黔南州希望通过改善人居环境,带动当地旅游、生态、文化等系列发展。学院以室内设计专业为基础,新建包括设计装潢、建筑工程和园林设计3个专业的建筑系。

大数据是贵州弯道超车的主打产业,地处“环贵阳经济带”的黔南州也计划到“十三五”期末,引进100家以上大数据开发企业。学院将过去的计算机系改为大数据与电子商务系。

……

“贵州省、黔南州要做什么,我们就设什么专业。”罗俊说。按照这个思路,学校的专业数从37个减少到28个,但是招生人数却从过去的1000多人增加到去年的3500人。

“并不是改个好名字就能吸引学生,那样长不了。”现代山地农业工程系主任范大有告诉记者,“整个培养目标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以畜牧兽医专业为例,范大有解释说,过去这个专业,就是按照传统的养殖模式来教,现在通过与大北农集团、正邦集团等现代养殖企业合作,搭建基础实训平台、技术实训平台、上岗实训平台和预就业实训平台等4个实训平台,学生可以熟悉现代化养殖企业多个岗位,实现“岗、证、课”融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家禽生产、猪生产、牛羊生产等方向。

“看到我们能为州里做事了,州委、州政府也加大了投入。3年来,黔南州先后投入3.5亿元,改善学院的软硬件条件。”罗俊指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教学楼、实训楼和规划有序的橘园、桃园、茶园说,“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我们错过了职教发展的前两次大机遇,现在三步并作一步走,基础建设、内涵提升、品牌树立同时做。”

投身扶贫,老百姓的口碑就是我们的品牌

贫困地区发展职教,没有发达地区的企业和资源作支撑,困难不容小觑。黔南职院化劣势为优势,以专业资源吸引企业,以专业技能孵化、培育产业,积极投身黔南州精准扶贫大势。

三都水族自治县是深度贫困县,想发展当地特有的香猪养殖。现代山地农业工程系组织骨干教师为当地引来企业,并一起完成三都县香猪全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技术依据。在三都县“十三五”规划中,香猪产业已被列为重点发展产业。今年贵州省确定“巫不香猪”为三都县“一县一业”支持发展产业。

黔南的“都匀毛尖”曾与“贵州茅台”齐名,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折桂。为进一步发展茶产业,黔南职院成立都匀毛尖茶学院,围绕都匀毛尖茶育种、栽培、茶叶加工、质量检测、包装销售、茶艺、茶文化推广提供全产业链支撑。学院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子全、国家级制茶大师欧平勇共建“张西林都匀毛尖茶大师工作室”。与黔南州茶办、贵天下茶叶公司、十里茶香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共建“都匀毛尖茶开放性实训基地”,并成为非遗项目“都匀毛尖茶手工技艺制作”培训基地。3年来举办培训班8期,共培训“非遗”传承人群420人。

质量上来了,怎么转化为效益?“黔货出山”,电商必不可少。电商专业的教师立马提供了相关培训内容和服务。该专业参与的“背篼姑娘”毛尖茶品牌已实现年销售收入500余万元。

与州农委、都匀市绿航科技、长顺天农等共建“黔南功能性农产品协同创新中心”,独创工艺研制出富里酸硒原料、富硒大米、富硒茶叶、富里酸硒叶面肥;与州农委共建“黔南州测土施肥实验室”,近3年完成黔南区域5230个土壤样本57530个指标检测;作为黔南州属单位科技特派员人数最多的单位,27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扶贫一线……黔南职院服务企业、服务政府的举措可以列出长长一串。

“我们学院还组建了农技服务队,和全州12个县签订了协议,需要哪方面的服务,一个电话,老师带着学生就到乡村里去。”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饶辉说,“当老百姓看到你的技术能帮他解决问题,能让他的生活发生改变,再加上学校浓浓的人文情怀,怎么会不放心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校想树品牌,靠的不是别的,就是老百姓的口碑。”

扶志扶智,一名学生就是一个脱贫“能量源”

“原来我家里种的茶几十块钱一斤就卖了,现在我跟随大师学了手工制茶,茶叶也能卖到1000多块钱一斤了。”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大三学生高智文告诉记者,他家就在学校不远处,是都匀毛尖的主要产地,听说这个学校可以学做茶就来了。

和高智文一样,大三学生王琴也是慕名而来,而且来自更远的毕节市。她告诉记者,她入学后选择了正邦集团的订单班,毕业起薪就有5000元。因为正邦集团要在毕节设厂,她刚好可以回家乡发展。

他们的话语间,透着自信和希望。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88%来自农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占30%左右。该校致力于招收并培养贫困地区的学生,通过招生政策倾斜、设立奖助学金等措施,面向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2760个深度贫困村花大力气宣传,5年来在深度贫困县招生超过4000人。贵州最贫困的纳雍、威宁、赫章三县学生占十分之一。这些学生中有80%留在当地就业。

“贫困家庭渴望教育,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使这些孩子成才,后果会很严重。相反,如果我们的教育做好了,这里的每一个学生就可以成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的脱贫‘能量源’。”

饶辉告诉记者,黔南职院的每一名学生进校后,都要和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讨论,结合个人特色、家庭期望、学校就业等做一份个人规划。中途可以修改、调整,但是教务处每年要督察进展。所有专业的课程改革必须涵盖三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形象。

晚上6点半,都匀毛尖茶学院的教学楼里灯火通明,三层的几间茶艺实训室里人来人往,这些实训室晚上都对学生开放,只要有兴趣的都可以来练习。高智文沉浸在水和茶叶混合散发出的香气中。电商专业的实训室里,电商二班的支娜在为自己的淘宝店铺上传产品照片。这里的不少学生两年前才第一次接触计算机。在学校的体育馆,健美操队正在训练,前不久他们在全国健美操大赛上包揽全部赛项的特等奖。

说起学校带给自己的变化,王琴说:“以前,我是一个很内向的人,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和去企业实践,现在我家里人都说,你怎么这么能说了!”

中国教育报2018-11-27

 

 

浙江建院60周年 匠心甲子书写走在前列的“高职样本” 文章下载

浙江建院60周年 匠心甲子书写走在前列的“高职样本”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当下中国,呼唤大国工匠;当下中国,迎来匠心时代。

传承工匠精神、培育工匠型人才,职业院校堪称“主力军”。在该领域,位于杭州的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浙江建院)堪称代表。这所成立于1958年的高职院校,用一个甲子的坚守与创新,累计为国家和地方建设行业及经济建设输送各类人才超6万名,成为国家建设行业重要人才培养基地,也用“匠心办学”书写了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样本”。

“我们希望成为在浙江乃至全国走在前列的高水平高职院校,为国家和地方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不断培养‘融天下建设于心、担建设天下于肩’的技能人才队伍。”该校党委书记宋立说。而这,是一所高职院校的情怀,亦是工匠精神的情怀。

风雨兼程60载

6万人才记录春华秋实

杭州东部的萧山高教园区,是该市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板块。占地近35万平方米的浙江建院坐落于此,其现代大气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又因深厚的底蕴而颇显不同。如学校北面不远的钱塘江水,令人心生澎湃又极易闻到历史的味道。

这是几经起落、见证改革发展历程的“甲子之路”:

1958年,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的头一年,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大大超过以往,建筑行业技工人员严重短缺。当年,国内一批建筑类学校成立,浙江建院前身——浙江省建筑工业学校正是其一。4年后,因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学校被迫停办。

1965年至1971年是建工学校第二次办学时期,后因“文革”学校被迫撤销。1974年,学校第三次办学,彼时因新址尚在建设,该校经历了三年之久的借楼办学历史。

伴随着改革开放大幕开启,建工学校也迎来了其发展加速阶段:1984年,该校成为浙江省教育部门中专教学改革试点学校;1993年,被确立为浙江省首批省部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1994年,成为浙江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试点单位;2002年,在建工学校与浙江育才职工大学基础上筹建的浙江建院经浙江省政府部门批准成立;10年后,该校入选浙江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后又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回顾过去,我们经历了中专办学阶段、高职办学阶段及近年的高职本科混合管理阶段。”浙江建院院长何辉说,学校从中专院校转型为高等职业院校,并发展为浙江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加之今年上虞校区的新建为学校师资力量、校园规模等带来质变,均是该校60年来踏实前行的重要印记。

件件大事串联起浙江建院的奋进征程。而人才的培养输出,更是该校以“为建设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服务建设行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荣耀见证。

本月举行的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时代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上,万邦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邵铭法成为受表彰的55位杰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之一。

这位浙江工程管理咨询领域领军企业的“掌门人”,正是浙江建院走出的优秀人才代表。而翻开该校校友目录,德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一平、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游劲秋、浙江众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世安、迪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卿宝、杭州永正房地产土地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志菲、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张金星、浙江世贸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福等一众行业领军人物、知名专家等,均有着“浙江建院人”的同一标签。

“浙江建院建校60年来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培养了6万余名工程技术人员,为浙江的建设事业发展提供了有目共睹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现在浙江乃至全国建设行业当中,有许多骨干技术人员都是我们的校友,在不同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宋立说。

春风化雨育人路

工匠精神担纲核心精神

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高职院校,浙江建院历经60年不衰的成长故事足够令人骄傲。探究其发展原因,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支持,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教育部门对学院的坚强领导,学校师资力量的持续补强,学校产教融合的理念和模式可谓关键。值得一提的是,在浙江建院,工匠精神也与职业精神、担当精神一道,被列为学生应当具备的核心精神。

“浙江各级政府部门和省建设部门、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是学校取得一系列发展成绩的重要原因。”在宋立看来,这番话并非虚言,该校新校区的落地便是代表。

3月,在浙江省有关部门特别是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浙江建院与绍兴市上虞区政府部门举行签约仪式,共建浙江建院上虞校区。

据了解,该校区占地面积500亩,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预计2020年9月投入使用,进驻3年内,达到全日制在校生5000人左右,教职工300人左右。

师资方面,宋立指出,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也为浙江建院内涵提升、跨越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

他介绍,刚建校时学校教师仅有几十人,而现在拥有教职工500余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371人,高级职称教师159人,博士21人。有5名教师获得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称号,两名教师获得浙江省教学名师称号,2名教师获得浙江省教坛新秀称号,18名教师成为浙江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105名教师取得了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等国家注册师执业资格。

政府部门支持、师资力量雄厚,也带动着该校在教学模式与教学质量上实现着质变。

近年,浙江建院学子连续3届获得全国“大艺展”一等奖、连续两届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挑战杯”竞赛特等奖;而从就业情况看,该校每年学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去年更是高达99%,毕业生质量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我们学生的很大特点就是和行业的融合度、契合度非常高,进入社会以后能够直接在企业、行业中发挥作用。”宋立表示,这一良好现象的出现得益于浙江建院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持续探索。

该校创新办学模式,在完善面向企业进行“订单”培养、牵手中职学校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基础上,携手名企,持续推进联合办学、联合育人的“1+1”校企合作学院。依托行业创新实践“1+1+X”办学模式,成立浙江省建筑业行业联合学院、浙江省房地产行业联合学院等6家行业联合学院。同时立足专业,积极探索工程造价、楼宇智能、园林工程等“1+X”专业一体化发展联盟。

教学路径的选择也彰显着学校育人理念。何辉指出,作为高职院校要着力培养3种技能,弘扬3种精神。前者即熟练掌握必要技术的硬技能,以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合作精神、沟通意识为代表的软技能,及学生持续发展、创新所代表的元技能,而后者则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肩负建设使命的担当精神。

新时代启新征程

建中国高水平高职院校

在技能人才愈发受到国家重视,职业教育步入“黄金时期”背景下,走过60年的浙江建院也开启了发展新征程。如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引领下,该校也将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高职院校作为发展目标。

几天前,加拿大罗耶斯特文理学院校长顾问一行造访浙江建院。这也是加方第二次访问该校,主要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国际工程方向)的合作办学项目进行研讨。在此前与美国贝茨学院合作举办建筑设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与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教师培训项目基础上,该校国际化步伐有望继续加速。

在何辉看来,要真正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院校,进一步强化国际合作是必由路径,通过最大程度发挥中方和外方优秀教育资源优势,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此外,做强专业、优化体制、做强服务也是他眼中的未来关键。

“专业是核心的核心,我们希望通过做强优势、做优特色、开设新型专业、把每个建筑类专业做精致,成为建筑品牌专业的领军者。同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体制制度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模式的创新等都是现代学校建设的重要任务。而在做强服务上,学校要做社会服务中的领航者,不仅提供技术和人才的支撑,更要提供文化的支撑以及各类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何辉说。

宋立说:“我们希望将浙江建院打造成为在浙江走在前列、全国进入一流的高水平的高职院校,能够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浙江建设行业在全国的地位相匹配,能够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能够为行业所欢迎,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院校。”他表示,要实现这一目标,浙江建院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艰苦的奋斗过程。其同样谈及专业建设问题,指出该校将进一步培养和招聘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带头人,提升教师队伍的技术水平和道德素养,让学校教师在建设行业中成为技术权威,也是教师队伍中的杰出专业带头人。

风雨沧桑六十年,春华秋实一甲子。回首过去,浙江建院书写了属于自己的魅力篇章。放眼未来,在“敢亮剑、志筑强”的建院精神引领下,这所地方高职院校的传奇故事也正写下新的续篇。

(王逸飞 谢盼盼 胡哲斐)

中国教育报2018-11-26

 

 

我国职业教育站上新起点 未来发展方向明确 文章下载

我国职业教育站上新起点 未来发展方向明确

河北保定的职高三年级学生李涵(化名)最近正在紧张备考之中,明年3月,她将参加几所省内大专院校的单招考试,“周六日也要上课,压力不比我那些上普通高中的同学小。”李涵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自己的中考成绩中等偏下,和父母商量后,主动选择了职业高中,学习会计专业。“学一门实用技术,也许更有利于今后的就业。”李涵说,她的目标是考上省内口碑最好的职业技术学院。

而除了个体观念的变化外,数据更能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提供佐证,“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于职业院校,职业教育进入了‘黄金时期’”。在教育部日前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两项行动计划实施成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如是说。

据了解,3年前,为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启动实施了上述行动计划。如今,两项行动计划收官在即,国内众多职业学校已“容颜焕发”,正刷新着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那么,进入新发展期,职业教育相关工作该如何开展?

行动计划成效显著

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发展格局。

据介绍,旨在通过改革创新来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3年间共布局实施了65项任务和22个项目,以高职率先改革引领带动了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

首先,通过树立优质院校标杆,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据介绍,截至目前,共有31个省(区、市)启动骨干专业建设项目,覆盖834所高职院校的408种专业,建设布点数达3815个。

总体来看,骨干专业第三产业占比达62.59%、第二产业占比达33.03%、第一产业占比达4.38%,与同期三大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基本相当;分类来看,装备制造大类、财经商贸大类、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布点数量最多,分别占比为16.88%、15.91%、10.69%,符合国家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其次,通过校企联合培育,有效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27个省(区、市)共投入1.5亿元布点建设了660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其中学校自建161个、校企合作建设481个、校校合作建设18个,呈现出以校企合作建设为主的格局。各基地依托优质企业资源,促进了高职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合作。

此外,职业教育特色彰显。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发展格局,如制造业十大重点产业相关专业新增专业点1253个,年度招生43万人,分批布局了55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1480多个专业点,使9万余名学生学徒直接受益。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进一步落实,全国平均水平已达到1.2万元,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进的同时,职业院校在管理上的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职业教育在获得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的同时,一些管理上的漏洞与问题也开始暴露,如有偿招生、虚假学籍、课程开设与教学实施随意变动、学生实习的安全责任分担机制不健全、学生顶岗实习岗位与其专业对应岗位群不吻合等。一些职业院校内部管理比较松散,制度化、规范化程度比较低。

管理制度标准不断健全

通过诚信招生承诺、推行阳光招生、学校主要领导和招生工作相关人员签订责任书、开展招生规范管理专项检查等举措,虚假宣传、有偿招生等现象得到了遏制。

“以前有个说法,认为职业院校是‘放羊式’教育。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就如何加强提升职业院校的管理水平专门制订了一个行动计划来全面推进。”王继平表示。

经过3年努力,在招生管理方面,通过诚信招生承诺、推行阳光招生、学校主要领导和招生工作相关人员签订责任书、开展招生规范管理专项检查等举措,虚假宣传、有偿招生等现象得到了遏制;在学籍管理方面,通过专项治理,各地全面落实学籍电子注册和管理制度,虚假学籍、重复注册现象大幅减少;在实习管理方面,深入开展实习管理专项治理活动,清查了一批违规实习情况,及时进行了整改,使实习乱象得到广泛整治。

总体来看,职业教育近3年来管理制度标准不断健全,治理结构不断完善,管理队伍能力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手段广泛应用,“文化育人”理念深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已基本建立。

需要关注的是,中等职业教育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基础,王继平表示,中等职业教育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保证。同时,中等职业学校是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的基本形式。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要发展,还要增强吸引力。

“以前我觉得只有中考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无奈选择职业高中,混完高中再混个大专,现在发现职业教育未必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一所县级高级职业中学任教一年后,王晓鸿(化名)改变了对职业教育的看法,她认为,虽然职高的文化课深度不及普通高中,但学生可以更早接触到较为系统的专业教育和实操训练。“也许是一条更适合他们发展的道路。”王晓鸿对中国商报记者说。

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既要摆脱职业教育的普教化,同时还要克服职业教育的技能化,把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以及培训共同做起来。

两个行动计划即将收官,职业教育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下一步发展方向将如何呢?

“当前,我国已建成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体量大而不强、产教合而不深、体系不完善、吸引力较弱等仍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对优质、多层、多样职业教育的需要与职业教育发展不强、不优、不活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王继平表示,因此下一步的目标是要聚焦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制度标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增强多方协同工作合力。

对于近期的具体实施举措,王继平用“出台一个文件、完善一个机制、召开一个会议和启动两项行动”来概括。

一是要研究制订并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11月14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已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会议强调要将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在过去成立的职业教育工作部级联席会议的基础上,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方面的统筹和协调。三是召开国务院会议全面部署职业教育下一步的改革。四是启动两项行动,包括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特高计划”)和“1+X”证书制度改革。

据记者了解,“特高计划”的重点是建设一个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和一个技能创新和技术研发服务的平台。“1+X”证书制度中的“1”是指学历证书“,X”是指代表某种技术技能的资格证书,不同的专业对应不同的资格证书。

王继平表示,即将启动的两项计划事关职业教育下一步改革目标,即既要摆脱职业教育的普教化,同时还要克服职业教育的技能化,把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以及培训共同做起来,直接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18-12-2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三维多元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纪实 文章下载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三维多元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纪实

创新实践教学 让思政理论融进学生心灵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三维多元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纪实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衣;最后一个娃,送他上战场……”一曲平山小调不时从教学楼传出来。歌声来自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李永生老师的课堂,这是该院思政课西柏坡红色实践教学的一个场面。凄婉的曲调、动人的旋律将炮火纷飞的年代,党和人民血肉相连、唇齿相依、生死与共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给了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将思政课从课本搬到了荧屏,让西柏坡精神从历史走进了学生心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主阵地,肩负着理论武装、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长期以来,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以说理代替说教,用润物无声代替“满堂漫灌”,是该课程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构建了三维多元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尝试。

该院构建的三维多元实践教学体系,以增强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为核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由课堂空间到社会空间、由理论知识到实践生活的拓展。同时,与实践教学体系同步形成的是该院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合作,思政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团学干部、实践基地工作人员等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多元工作机制。

强化情感体验的课堂实践

该院紧紧围绕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梦等课程内容,结合学院“三魂”文化,设置爱国影视欣赏、红色主题读书周、爱国主义演讲、毛泽东诗词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事件背景、探寻发展趋势,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和情感共鸣。在讲授爱国主义精神时,安排爱国主义演讲,学生用富有感染力的演讲充分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内心情感与理论知识产生共鸣,增强了教学效果。在学习职业道德时,结合该院铁道兵精神的传承以及服务铁路建设的行业特点,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学生们纷纷表示要以铁道兵为榜样,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在讲授毛泽东思想时,由学生在课上自主组织毛泽东诗词朗诵会,在充满激情的朗诵中,回望革命历史,感受伟人情怀,学生们被毛主席的伟人气魄所折服,更感动于中国共产党人无比坚定的信念和顽强不屈的精神,教学效果明显增强。实践活动的开展避免了简单说教,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增强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学生在给老师留言中写到:“我印象中的思政课,是那种特别死板特别枯燥的,现在这样的思政课我喜欢,也觉得特别有意思!”

营造育人氛围的校园实践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与宣传部、团委、学生处协同配合,开展微电影大赛、宪法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每年6月,举办以“学党史、颂党魂、立壮志”为主题的党史国史知识竞赛活动,在全院营造学党史知国情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培养学生树立爱家、爱校、爱党、爱国的情怀,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每年11月,开展以“修身行善 明礼守法”为主题的微电影视频制作大赛活动,鼓励学生拿起手机拍摄身边人身边事,每年获奖的40余部微电影作品,涵盖大学生诚信、校园文明、理想信念等多方面,反映出该院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德修身、砥砺品格的精神风貌。每年12月国家宪法日之际,都会有一场宪法知识竞赛决赛在该院大礼堂精彩上演,在全体学生中经过初赛的筛选脱颖而出的几十位选手组成九个代表队,他们围绕着宪法和法律知识进行了激烈地竞答。全院范围大规模的宪法知识竞赛,普及了宪法和法律知识,弘扬了法治精神,营造和谐、法治的校园氛围。在浓厚的实践氛围中,学生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收获与体验,城轨工程1601班高旭同学在《宪法颂》中写到:“我曾不止一次的凝视,那一面闪闪的国徽,红色的绶带,将齿轮与麦穗紧紧相连,国徽簇拥下,庄重而又威严”。这些校园实践活动纳入思政教学体系常年坚持不谢,在全院营造了良好的思政育人氛围。

注重价值引领的社会实践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着力挖掘各种社会资源,拓展了西柏坡、曲寨等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探索学院与基地合作育人的实践教学模式;依托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暑期主题社会实践,搭建社会实践育人新平台。

在曲寨实践教学基地,学生们参观民居、图书馆、幼儿园、养老院等场所,亲身体验曲寨由贫困村变身全国示范村的建设成就。在曲寨中心公园,学生自发地组织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曲寨精神”为主题的讨论交流,进一步深化了对曲寨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内涵的认识,坚定了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在“做西柏坡精神传承人”主题实践活动中,该院组织学生到革命圣地西柏坡进行实践教学。参观西柏坡革命纪念馆和中共中央旧址。一幅幅历史画面,一件件承载历史的展品,学生们沉浸在那段伟大的历史当中,真切地感受了西柏坡精神。院外实践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提前查阅资料、了解历史,带着问题和思考去探求,返校后教师指导学生整理文字、照片、视频等资料,开展小组讨论,撰写心得体会、制作课件,组织学生走上讲台,谈体会、聊感想。因此,在返回学院后,该院组织学生组建了西柏坡精神宣讲团,学生走上讲台抒发自己的心灵感悟。铁道供电1601班李浩波同学满怀深情地朗诵了他的原创诗歌《颂圣地西柏坡》:“啊!伟大的革命圣地西柏坡,你有挺拔的参天大树,你有壮美的风景名胜,你更有一种深刻的革命精神……”。学生们以此来表达了自己对革命圣地和革命前辈的无限敬仰之情。

该院思政部还组织师生实践小分队,利用暑期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2017年、2018年暑期,组织开展了重走襄渝线、京津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状况调查、改革开放四十年河北农村成就调查等活动。师生深入社会,用心感受社会的现实,引导学生体察省情国情,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机电一体化1601班赵竞翱说:“重走襄渝线,实地走访铁道兵战斗过的地方,了解了铁道兵历史,也让我睁开双眼看到了真实的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今后更应该坚持不懈学习知识,持之以恒担当历史赋予的使命。”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三维多元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了思政育人的院园文化氛围,真正做到了积极的价值引领,让思政课突破了传统教室的空间限制,扩展到了校园乃至社会,形成了三维的思政课堂,使书本上白纸黑字的理论在实践中鲜活生动、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师生面前,使沉闷枯燥的思政课真正“活”起来。教师由原来的课堂主角变成了活动的导演和指挥,学生则由被动听课变身成为课堂的主角,从活动筹备、组织、管理到后期总结全程参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思政课带给我的不只是书本上理论知识,更是关于信仰、关于生活、关于做人的智慧,在实践教学中所体验到的道理必将让我受益终生。”学生的这些话语,是对该院思政课三维多元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大肯定和最好褒奖。

德育报2018-11-20

 

 

浅谈高职院校钢琴教学中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文章下载

浅谈高职院校钢琴教学中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摘 要】钢琴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技能必修课,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弹唱与独奏的音乐技能,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实施,职校学生的艺术审美价值也在发生变化。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音乐素养,也要侧重于学生乐理与视唱、钢琴基础、儿歌弹唱等方面的训练,以促进学生音乐素养与音乐表现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钢琴教学 音乐表现力

在钢琴教学中,经常发现许多学生在弹奏乐曲时,只是弹出单纯的音符、节奏、时值等,触键动作僵硬,缺乏表现力,少有音乐情感。钢琴是一种音乐艺术表现形式,教师如何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是非常重要的。

从学生方面来看,每个学生的钢琴基础是不同的,由于音乐素养的不同且个人的音乐天赋也不尽相同。因此,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制定合理科学且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训练模式,以学生音乐表现力培养为出发点,通过钢琴基础课教学,有效培养学生钢琴音乐表现力。

引导学生用心感受音乐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歌唱来推动钢琴弹奏,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内心歌唱感觉,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弹唱结合,从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入手,并在演唱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体会。学生掌握了歌唱的旋律,才能进一步在弹奏过程中将这种自己理解的旋律表达出来,也可通过技术表现弹奏技巧、合理运用踏板等方式,使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自然地流露出来。由于每个学生乐感存在差异,对音乐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是钢琴教学的基础。好乐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理解每首音乐作品的内容与情感,并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融入演奏中,才可以真正在表现中体会旋律,为钢琴演奏赋予浓重的感染力。天赋很重要,但后天有方法的刻意练习培养则更重要,通过不断训练与累积,感知体会的乐感会更加稳定。至此,钢琴教师更要借助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挖掘学生潜在的音乐感知表现力。

1.培养学生“仔细聆听”的能力

学生首先要学会聆听乐曲,钢琴演奏最明显的特点是双手同时弹奏,且双手要弹奏不同的旋律声部,只有这样表达出的旋律、和声才是完整的。聆听时学生必须要在放空的状态下,集中注意力不受外界干扰地用心去听。正式演奏作品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听心中所想的钢琴声音,然后再聆听现实演奏中钢琴发出的声音,通过这两种不同声音的对比,分辨钢琴发出声音的强弱、时值长短、延长音、装饰音等能否表达作品内容。音色的优美与否和钢琴触键方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有的学生练习弹轻声时却不能发出声音,就像人说话一样,有的声调虽低但力度很强,有的声调很高但由于发声方法的不同没有共鸣,声音其实传的距离并不远,或虚或飘。而练习弹强音时压腕外力过度,也易产生噪音。因此,无论时值长短,强或者弱,都要保证声音坚定圆润、音质悠远。

2.培养学生“环绕立体”多声部听觉

钢琴身为乐器之王表现力最为丰富,可以同时演奏多个声部。因此,学生要养成“环绕立体”多声部练耳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多进行复调作品的弹奏训练,多听多弹多想,借助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多声部线条横向思维教学,以强化学生多声部听觉能力。钢琴音乐作品和声的紧张、松弛、色彩在表达音乐情感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学生要用心去欣赏作品和声的变化,感受和声的内涵,懂得如何控制音色,从而弹奏出层次鲜明,极具表现力的和声。

3.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与水平的培养,应随着学生对音乐的深入而逐渐提高,主要包括增强学生对美的旋律的判断。一是在课上教师应通过不同风格钢琴作品,帮助学生建立对音乐审美的理解,提升审美水平;二是提升学生对钢琴中美的音色的理解,增强学生自身钢琴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力;三是提高学生对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从而能够更深层次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进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分辨不同流派的钢琴曲的风格特点,解读钢琴音乐发展历程,有利于学生体会钢琴曲的魅力与灵魂。细腻、明快、奔放的钢琴曲,会因演奏者的不同体会与感受而呈现出富于变化的状态。因此,钢琴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倾听与感受经典乐曲,在艺术宝藏内汲取养料,打开学生视野,深化学生对钢琴音乐的感受力,让学生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情感,摸索出自己独特的处理风格,从而加强个人的音乐表现力。

深化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对作品风格能够准确把握,可以演奏出独具个人风格的作品,说明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趋向成熟,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审美价值。从西洋音乐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其就是一部音乐风格演变的音乐史。巴洛克时期音乐华丽严谨,古典音乐讲究对称均衡,浪漫主义注重情感但结构方面比较自由,较注重强调个人主观意识,充分体现民族特点。音乐理解力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重要途径,对钢琴乐曲曲式结构、旋律与调性学生必须要有正确理解。如果学生缺乏对音乐的理解力,那么自身钢琴乐曲的演奏风格就会受限。为培养学生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钢琴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音乐作品的核心,并根据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作品风格等去启发学生思想情感。面对不熟悉的钢琴作品,经过欣赏、分析、再欣赏、再分析进行反复揣摩,定可感受到音乐作品的内涵。虽然每个人对音乐作品认知不尽相同,但是底层逻辑的理性分析结果却很相似。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学生音乐理解力的培养,为提升学生音乐表现力打基础。钢琴乐谱分为音符、指法、重音符号与速度等,这些都是音乐家的智慧精华,也是学生学习中最为宝贵的细节要领。对此,读谱训练是学生养成音乐理解力的基础。钢琴音乐作品演奏魅力的体现源于作品本身,只有静心分析乐谱,对作品的解释与模仿才可能更到位。钢琴的演奏手法非常细腻,教师可着重于力度的微妙变化,由强到弱、由弱到强或是枣核状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摸索到音乐旋律与伴奏之间的关系,读懂乐谱给出的信息后,学生结合自身理解深入挖掘作品的表现手法,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融合,实现作品的再创造,更加深入感知乐曲带来的音乐表现力。

注重钢琴基础练习,强化节奏与速度训练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程度不尽相同,但同时也有很多钢琴弹奏技术扎实的学生,他们手指灵活、弹奏速度快、节奏感也不错,但是弹奏出的乐曲不具美感,展现不出乐曲的魅力。所以要想改变现状,从基础做起是最为有效地提高演奏技巧的有效途径,要让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就要学习正确的弹奏技巧,不能将动作快作为弹得好的目标。钢琴弹奏技术是弹奏者表现作品的手段,技术越是娴熟,弹奏就越流畅,有一定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提高,对音乐作品的表现才会更加深刻。如果弹奏作品不流畅技术生疏,又怎么提升音乐表现力,就会出现音不清晰、双手不协调甚至是“漏”音“吃”音的情况。扎实的技术是展示表现力的前提,尽管我们强调不要把弹奏技术训练作为钢琴教学的唯一手段,但是也要在正确弹奏技术训练上花足精力,节奏是钢琴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也是钢琴音乐的重中之重。节奏变化不是单纯的声音强弱、局部变化,而是贯穿整曲的节奏脉搏,没有了节奏乐曲就失去了生命力。

教师要意识到节奏训练是钢琴教学的基础,使学生了解钢琴并非只是弹准拍子,更是要把握节奏韵律。节奏是指将音乐分为交替的长音与短音,衍生出一种律动,使音乐更具弹性,也可左手打基本拍右手打旋律拍进行节奏训练。音乐作品基本是以不同的节奏、韵律来表现乐曲风格,比如圆舞曲、夜曲等。钢琴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体会节奏的不断变化,通过反复练习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以把握乐曲律动,从而演奏出作品的节奏韵律和风格,为听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在节奏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弹性节奏,弹性节奏属于节奏自由、松弛有度的一种节奏形式,节奏的快慢必须根据音乐自然流露,可紧拉慢唱但不可随心所欲。为能恰如其分地把握节奏弹性,学生必须深入研读音乐作品,掌握弹性节奏应用方法,了解音乐作品表现诉求,合理地把握节奏自由度,才能表现出生动的音乐形象。

音乐的速度与节奏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首音乐作品的演奏,既要表现作品的节奏韵律,又要通过不同速度表达音乐作品的风格。音乐作品的风格决定着速度,学生演奏音乐作品时一定要严守速度,一个可以贯穿音乐作品内容的速度,对演奏者而言是十分关键的。速度训练时,学生要严格遵守乐谱速度的信息,且只能在速度允许范围之内合理定位速度,有效把握速度分寸,从而定位钢琴音乐作品的表现风格。为了诠释钢琴音乐作品的内容,作曲家通常会在作品的每个段落详细标注速度信息。比如,钢琴曲作品会标有渐快、突慢、突快等。基于此,学生要用心地去研读、体会作曲家想要表现的音乐内容,获得感悟后再演奏。钢琴实践教学时,培养学生节奏感与速度分寸感,有利于提升学生音乐表现力。

积极参与校内外的艺术实践活动

音乐表现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后天努力也很重要,通过合理科学的训练,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因此,高职教师需要侧重于课堂内容的巧妙融合,引导学生参与课内外学习,参加考级、比赛等。让学生懂得欣赏不同大师演奏的同一首作品,这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养成也起着重要作用。钢琴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倘若钢琴教学与艺术实践脱离,就会显得无色。钢琴曲的音符是作曲家人文思想、精神、艺术修养的结晶。实践证明,钢琴实践经验的累积,有利于深化学生表演自信心,使其感受表演成功带来的愉悦感,身心得到锻炼,信心倍增,从而自主参与钢琴学习,用心去研读音乐作品内容,有效提升音乐表现力。教学中,针对平时练得不错可临场发挥不好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地给他们进行专业的技能辅导和心理疏导,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不定期组织表演观赏也是学习的好方式,鼓励学生参与钢琴表演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总之,无论是考试、展演、比赛,音乐表现力是弹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应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为重心,坚持循序渐进的方式,慢慢积累,还可以与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努力,进而提高自身钢琴演奏水平和音乐表现力。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2018-11-21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立足地方办学打造“服务+”名片 文章下载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立足地方办学打造“服务+”名片

矢志笃行竞千帆 立德树人铸品牌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立足地方办学打造“服务+”名片

高校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使命所在,也是自身发展的源头活水。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校60年来,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地方发展”的理念,本着“主动作为、有为有位”的思路,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锐意提升专业实力和办学水平,持续深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有效扩大了学校在服务地方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

近5年,学校培养毕业生11019人,学生就业对口率为73.24%,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为94.2%。其中面向马鞍山市及所辖县区输送小学和幼儿园教师400余人,面向地方现代服务业、软件与互联网产业、食品加工企业等输送了3200余人,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学校同时还建立起了“聚焦基层一线、面向农村生产”的以“岗前培训、职后培训、考证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培训体系;实施培训项目61个,服务单位307家,培训基层一线人员6500人次,面向农村的技术培训工作和面向青年的创业培训成为学校社会服务的亮点。

【教师教育篇】

紧抓质量 培养“好用”人才

学校按照“服务地方、集群延伸、一体两翼、错位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分别构建“精品培养、知行并重”教师教育专业群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从培养面向小学、幼儿园全部课程师资到培养多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服务转型,初步形成对应行业链的专业集群发展态势。

“通过一年级的见习、二年级的实习、三年级的顶岗实习,我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了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该校语文教育专业的贺夏寒同学经过3年学习后深有感触,她谈及的“一见二实三顶岗”是学校针对教师教育专业而实行的梯度式实践教学体系,3个阶段分别是在一年级进入小学幼儿园进行每周半天的见习,并辅之以入学时的专业思想教育,加深专业理解,促进学习规划,提高教师职业理想;二年级进行为期8周的实习,并通过实习前的校内模拟教学和微格教学,提高教师职业技能;三年级全面进入教育教学“实战”之中,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促进学生全面锻炼和自我修养,努力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培养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进行师资培训是该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看家”本领。教师教育类专业注重“精品培养,一专多能”,学校开展校地合作(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合作)、校校合作(与初等教育学校合作)、校园合作(与幼儿园合作),组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校校共建”三位一体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共同体,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实习实训项目,共同落实和指导学生的见习、实习和顶岗实习工作。完善教师职业基本功培训体系,着力抓好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促进学生“一专多能”发展。修订并实施了《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八证书”制度实施方案》,将原来的教师职业基本功考核考证制度“5+3”模式(5项必修+3项选修)改为8项必修模式,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高职教育篇】

有的放矢 做足特色文章

2016届毕业生聂宜成创办的马鞍山疆阔航拍服务有限公司,从事无人机行业发展项目,主要服务于消防系统、勘探系统以及航拍高清正摄图等,月纳税额两万余元,目前已服务30多家企事业单位。谈及自己的“创业经”,聂宜成表示,职场的“小成就”与从一进校就接受的专业认同、职业规划教育息息相关。学校高职教育专业明确规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类课时需达到总教学时间的50%左右,并通过“三层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加以落实。第一层次是通过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实现“学做合一”,同时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尽量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第二层次是通过校企合作,安排学生在企业实境中进行教学和实训,让学生在不同生产岗位上进行轮训,实现“工学合一”,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第三层次是通过紧密型校企合作,辅之以学校的毕业、就业(创业)一体化指导制度,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合一。

学校先后与马鞍山市及周边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软件与互联网学院、食品学院、旅游学院,联合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市区各小学、幼儿园,成立教师教育合作委员会。学院、委员会均实行理事会制,在理事会领导下,政、行、企、校共同参与人才需求形势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质量监控与评价,形成了多方参与、协同建设、多元评价的人才培养工作运行机制。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如何使培养的人才更具有针对性,满足现代企业的用人需求,马鞍山师专高职教育类专业强化“产教深入融合、专业服务产业”,推进校企良性互动,实施人才培养上的“两个结合”,即“引企入校”与“引智入校”相结合,“课堂进企”与“就业进企”相结合。推进校企合作平台,实施“双主体”培养,由校企联合建设办学实体,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在不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教学要素的“五合一”,即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

【社会服务篇】

接好“地气” 助推社会发展

2016年3月,马鞍山师专通过与马鞍山黄池集团签署校企联合培育协议,建立双元育人的培养机制,为黄池集团147位职工进行授课培训,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教学和考核标准,实现学生与学徒、教育与培训、考试与考核的“多重培养”模式。使学生同时具有“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实现了学业与职业的零距离对接。

对接地方发展,抓好特色人才输出工作。近3年来,为适应马鞍山市大力发展现代旅游等服务业、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动漫产业、服装产业、食品加工产业、学前教育等产业事业的需要,学校在加大对相关专业的投入、适当扩大相关专业招生规模的同时,加强专业规划,以服务区域内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事业和旅游、电子信息、文化创意、商贸服务等重点发展的第三产业和食品业为宗旨,以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控制专业总量,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特别对现有46个专业进行优化组合,重点建设教师教育、计算机和软件、管理3个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有力基础较好的专业群,重点培育食品、艺术设计、语言和传播3个契合区域产业发展要求能体现学校特色和优势的专业群。

学校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升级、园区转型、创新引领,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体制机制,定期开展与地方行业企业信息交流活动,拓展校企合作的平台,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217个,涉及计算机操作、市场营销、食品检验等实践教学工位2242个,生均工位数0.31个;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0.05天。围绕新落地项目、新入驻企业、新兴起产业等,主动跟进、因需而为,通过新设新专业或新专业方向,启动“即时服务”模式,开设订单班、冠名班等,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校企联合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计划和课程实施方案、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和师资队伍,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切实解决企业用工和人才储备问题。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马鞍山师专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继续发扬“抢抓机遇、实干创业,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光荣传统,勇挑重担、争先进位、追求卓越、再立新功,锁定加快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着眼于“地方性、特色化、高水平”,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多样化社会服务,争取早日实现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和第三产业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中国教育报2018-11-25

 

 

泾阳全力推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 文章下载

泾阳全力推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

近年来,泾阳县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市确立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强化教育资源统筹协调,推进该县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了以学历教育为主、短期技能培训为辅的多层次办学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泾阳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泾阳县始终把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政府统筹、部门合作、中心实施”的思路,出台了《泾阳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以县职教中心为主,整合优化了各部门教育培训资源,形成了“五统一”的管理运行机制,合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2018年10月,顺利通过“全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验收。

该县始终坚持把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助力精准脱贫作为重点,创新办学模式,大力扶志扶智,培育产业基地和产业工人,并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以镇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以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积极构建县镇村三级职业教育培训网络,辐射带动全县职业教育水平提升。近三年来,依托县职教中心和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为中心,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4.68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4.2万人次、创业培训2550人次、人人技能培训6500人次、其他培训4.5万人次。

同时,坚持市场化方向,积极对接市场,对接产业,对接科技,打造了电子商务、汽车运用与维修2个省级示范专业和茶叶生产与加工1个特色专业。建成绿盈盈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天人合一现代农业示范园、龙泉公社等5个县职教中心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辐射带动3000余户群众参与种养殖,年实现经济收入2.4亿元。建成了产业基地和园区123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91.8%,认定就业扶贫基地15家、社区工厂12家,全县97.2%的贫困户镶嵌到产业链条之中,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5万元以下“清零”。成立了茯茶、畜牧、果业、蔬菜四个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和技术服务110指挥中心,并整合其技术推广、科技服务、教育培训职能,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着力培养“乡土型”人才。在今年9月全市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上,该县桥底镇村民杨满军荣获咸阳市“十佳职业农民“荣誉称号。

目前,泾阳县依托“黑白红绿”四大产业,以产学研基地建设为抓手,以贫困群众为重点,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待业人员,积极开展茯砖茶、种植、养殖等农民实用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其掌握更多的技术和信息,增加脱贫致富手段,特别是以茯茶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速,已成为泾阳泾济快速发展的一张名片。

泾阳信息办2018-11-30

 

 

为职校学子打好人生底色 文章下载

为职校学子打好人生底色

——记佛山市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职场德育”的探索与实践

当前,现代产业下的行业、企业更加关注人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这就对职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受生源、师资、理念等因素的制约,传统的职校德育往往内容比较枯燥,形式比较单一,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职校人才培养如何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柔性结合?怎样使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交融互促,让学生从容自信地走向职场?如何聚合优质资源,使职校德育更加得心应手?一系列问题考量着当代职教人的责任意识、教育智慧与改革胆识。令人欣喜和赞叹的是,如今,上述问题已经在南粤大地得到了解答——

佛山市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銶校)创办于1988年,是首批国家级别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以盘日伟校长为核心的銶校人深知,职业道德是关系到国民素质教育的大事,职业学校应当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职业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以充分体现职业学校教书育人的功能。为此,銶校在深入分析当前职业教育使命和职校德育难点的基础上,秉承“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职业素养”的德育理念,创造性地构建了“职场德育”模式,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协同育人,开辟了职校德育的新路径,很好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禁毒教育示范校、广东省优秀学生会等荣誉称号,并作为全省仅有的三所中等职业学校之一,参加了由省宣传部门等主办的“南粤德育新篇章——广东大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展”。德育的成功“突围”,有效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銶校因学生综合素质高、社会认可度高、就业率高而被誉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

“职场德育”的价值诉求

中职德育须姓“职”

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有着特殊而紧密的渊源关系。为适应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岗位文化的需求,銶校的“职场德育”坚守中职德育姓“职”这一特性,将德育与教学进行柔性结合,在人才培养上紧密对接市场需求。促进职教文化与产业文化相结合、校园文化与职场文化相结合、专业文化与岗位文化相结合,使学生养成职业化工作态度、职业化工作形象、职业化工作技能和职业化工作道德,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现代社会合格公民和高素质职业人。职场德育服务的不仅仅是“职场”本身,而且是“职场人”,旨在切实为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

“职场德育”的开展途径

环环相扣促落实

銶校的“职场德育”模式主要是通过“123458”工程来实施的。简单的数字,丰富的内涵。各环节相互促进,共同为学生的出彩成长保驾护航。

打造“一班一品”。班主任与学生一起分析、研究班情,形成班级特色,凝聚班级精神。“一班一品”促进了学生素养和班主任能力的提升,构建了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学校还将“一班一品”作为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目标,通过引领示范,促进团队共同进步。

融合名校名企“二元文化”。学校对名企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等进行主动品鉴和接纳,形成了丰富多元、和谐包容、充满活力的职校文化,促进学生从“文明职校人”向“准职业人”“企业人”的渐进成长。超过40%的学生实习时获得企业“优秀员工”或金、银、铜牌员工奖励。“名校名企二元文化”被纳入学校国家德育科研课题研究。

搭建“三个平台”。借助“职业经理人”培养、“职场起跑线”访谈活动和职场体验大课堂,增强学生成长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综合提升。三大特色平台在区域内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引领作用。

建设职场德育“四维空间”。通过常规的校园文化教育、职场文化教育、职场文化模拟实践和职场全真实践,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专业气质,促进职校生向高素质职业人的蜕变。

形成“五联动”运作机制。成立了学校德育指导委员会,形成了“校企合作委员会、教务处—教研组—科任教师、德育处—专业部—班主任、团委—学生会—团支部/班委、总务处—舍管/门卫/饭堂”的“五联动”运作机制,强调体制上的相互衔接和德育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从组织上保障职场德育的实施。

开拓八@+途径。即銶校8S素质拓展、义工服务、技能艺术节、校园机会榜、社会实践、创业教育、承包企业生产线顶岗实习和职场德育模式行动研究。为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学校成立了六大类36个学生社团。2007年至今“我微我在”义工队连年被评为顺德区优秀义工服务团队,2012年获评广东省十佳社团。“匠心美厨”“燃点创客工作坊”等被评为顺德区首届德育品牌展演活动品牌社团。数控技术社团、机器人应用社团等多次斩获全国大奖。“2+1办学模式下毕业生就业指导与下企业顶岗实习管理实践研究”获国家“十一五”课题成果一等奖。

“职场德育”的强大保障

协同育人路更宽

在“多方协同,共同育人”理念指导下,銶校积极构建育人“立交桥”,形成了“学校为龙头,企业共参与,社区搭平台,家长齐支持”的协同育人工作格局,实现共育共赢。

校企协同育人。学校立足产业、服务产业,借助社会力量,形成了“点对面”的校企合作模式,共同研发推出“职业素养大课堂”系列课程。充分调动企业资源,聘请能工巧匠、技术一线人员担任实践指导老师,实现理实结合,人才共育。开展企业家进校园系列活动,形成模式,在顺德区成为引领和示范。

校社协同育人。学校重视“四校长”工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法治、禁毒、交通、消防安全教育宣传活动。2017年11月,由銶校发起成立顺德区少年司法护苗行动“法治online”基地建设,协同创新少年司法途径,提升学生法治素养。“i志愿”微公益成为学校文化坐标,“社区创行”成为顺德区青年公益的名片。銶校社工驻校模式成为顺德教育创新的新亮点。学校还携手企业家公益组织,共建共享“知行合一”公益文化,培育优秀公民。

家校协同育人。学校深化家庭教育协同机制,成立了三级家委会,建设规范化家长学校,创新家长会形式,促进家校互动。自2015年以来,学校得到广东狮子会顺德分会专业义工人士指导,每学期至少举办两次家庭教育沙龙,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支援环境。

“职场德育”的实施效果

创新之花香满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銶校基于“职场德育”的先进理念和创新实践成功申报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课题“职业院校建设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基地的路径”。一批教师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从职校生到企业人》等5本德育专著出版。“职场德育”被广东省教育部门领导誉为顺德教育创新的新的创新点。2016年6月,北京市团组织在国家民政部门的推荐下,专程到銶校参观访问。山东、广西、江苏、西藏等十多个省份的几十所学校先后到銶校交流学习。学校成功举办“首届全国中职院校德育与班主任工作高峰论坛暨国家级别重点示范校德育特色观摩活动”,并多次举办“茂名市德育骨干班主任培训班”。学校发起成立了顺德中职学校德育专委会,牵头成立“沪粤鲁名中职班主任联盟”,并与《德育报》联合举办全国首届德育论坛。2017年3月9日,“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职业素养培训基地”成立,面向全区、全省、全国开放职业素养培训。学校德育案例《多方协同,共同育人》入选国家教育部门201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

銶校的“职场德育”模式不但是广东省德育特色品牌,还成为全国中职德育创新发展的典范。职场德育凸显了“大德育”理念,它以“眼中有‘世’、心中有‘是’、手中有‘事’”为德育基点,以“工作+生活+发展”为德育模块,以“学生活常识,学生存技能,学生命尊严”为德育内容,积极建构基于“成长—成才—成功”的行动德育实践体系,使德育的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在中职德育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如何发展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人才,真正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落实到职校德育工作之中?相信您一定可以从銶校的实践中找到答案,得到启迪。

中国教育报2018-11-26

 

 

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成效的提升及创新教学设计 文章下载

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成效的提升及创新教学设计

【摘 要】文章在研究中以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为核心,分析高职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明确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现状,提出针对性措施,创新教学设计,提升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成效,并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高职英语 口语教学 教学成效 教学设计

口语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下,为了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将口语能力列为学生专业能力之一,以顺应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形式。高职院校应加大对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视,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水平。对此,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要审视和反思当前英语口语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学生现阶段英语口语水平,并以此为教学设计依据,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开展各项英语口语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完善的英语口语教学体系,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成效的提升及创新教学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忽视实用性训练

现阶段,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准确语言表达训练,纠正学生口语错误,以提高英语口语的准确性。但实际上,由于学生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并不牢固,过度强调学生语法、语音、词汇量,在语言训练中通过打断的方式纠错,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压力,降低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英语口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教学要应用于语言交流中,而不是一味地造句练习,让学生使用各种句子进行实际描述与再现,这才是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方式。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专科教育属于一种独立的培养阶段,强调学生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工具性极强,这就表露出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重点。对此,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要突出应用功能,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学以致用,提高应用实践能力。但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内容脱离市场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偏离,英语学习多集中在课堂上,学生在课余时间很少进行系统性学习,只是应付考试,口语训练很少。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必须改变,将教学内容、专业特色以及市场需求紧紧联系在一起,结合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设计学与用结合的教学内容,促进专业与就业的融合,进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3.文化背景与英语思维欠缺

就学生口语锻炼而言,文化与语言环境的缺失是当前英语教育的主要问题,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完善的文化语言环境。教学中,教师多以词汇、语法、写作为重点,听力训练与口语训练力度不大,学生被动听取教师的讲解,对地道的英语发音接触面小,阻碍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同时,受文化习俗与礼仪规范的影响,学生在英语口语交流时表达问题较多,文化思维的差异形成交流障碍。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也是教师忽视对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使其思维表达能力不足,学生习惯通过汉语进行思考和转化,这样很容易形成中国式英语。对此,为了突破学生的口语交流障碍,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必须得到重视。

高职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现状

1.英语基础薄弱

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增加了高职院校生源数量,也使得生源综合素质水平较低,尤其是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抢生源,不断降低录取门槛,提高了生源整体结构的复杂性,使得学生整体英语成绩基础差。同时,由于各个地区基础教育存在差异性,方言影响英语口语表达,特别是偏远山区或是农村地区的学生,由于教学设备和语言环境不足,考试成绩好,但是英语口语能力较低,使得高职学生英语口语水平普遍较低。

2.学习心理障碍

在英语口语学习中,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学习心理障碍,为了提升英语口语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突破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摆脱挫败感、自卑等心理阴影。一方面,由于自信心不足,学生不敢在公众场合说英语,自卑心理和回避心理较为明显;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性格内向,会因英语口语学习中遇到困难而形成心理阴影,再加上语言基础知识不牢固,害怕出错而不敢于表达,口语训练时过于紧张,达不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学习方法呆板

除了口语基础薄弱之外,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方法过于呆板,缺少科学性,受消极被动因素的影响,没有科学的口语学习时间,对在校口语学习缺少反思,选择学习方式过于随意。通过大量调研分析,在课堂讨论与课外实践时,高职学生在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较为困难,有一些学生甚至以逃课方式逃避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尽快帮助学生增强英语口语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成效的提升及创新教学设计

1.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控制着教学方向,对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提升十分有利。对此,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要完善英语口语教学评价体系,将英语口语考试、评价方式融合到评价体系中,使得英语口语考评系统可以反映出学生综合口语水平,形成评估标尺。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口语应用能力,要保证教学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出日常教学的漏洞和问题,为完善教学结构、提升教学成效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依据。同时,教师要了解英语口语教学评价体系,熟悉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中的标准与要求;要遵循口语交际特征、口语交际衡量标准;要凸显全方面特点,结合当前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情况和学生口语水平,选择灵活多变的口语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根据学情差异开展分类教学,提高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综合质量水平。

2.创新教学方法,制订教学策略

(1)重视因材施教

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当前高职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现状和口语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无论是课堂活动组织还是教学内容设计,都要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开展,逐步推进,结合课堂教学变化与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重点,促进听、说、读、写的协调发展。在这一理念引导下,要针对学生个体进行针对性教学,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从多角度了解学生的口语水平、兴趣爱好以及优势特点,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教师要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的贴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引入信息技术

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粉笔[+]黑板”相比,现代信息技术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而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使得教学效果也非常显著。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口语能力,要在实际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引入网络资源,并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进而提高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述澳大利亚国家中,引导学生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包括澳大利亚的地理环境、人口以及区域分布,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并在口语交流中,以文化和知识为支撑,丰富学生的对话内容,形成自需自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英语能力。

(3)探究教学法

探究教学法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应用探究教学法,教学流程为“发现问题—搜集资料—整合资料—提出解决对策”。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适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保证问题的广泛性和多样性特点,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究调查。在观察、分析、思考、交流和探究中,学生经过了认真的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后,进入高质量的协作交流阶段,为学生提供思路交流、观点碰撞、成果分享的平台,从而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获取了英语知识,将英语知识应用到实际探究和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可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属于学习惯性动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引进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定针对性教学策略,通过互动和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丰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能力。

(1)模仿性学习

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模仿,选择高质量经典口语材料,在模仿中获得趣味体验,提高英语口语表达的准确性,消除学习中的乏味与枯燥,提高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自信心。

(2)读英语习惯

在英语口语训练中,巧妙运用“读”的练习技巧,提高发音器官的灵活性,保证语音准确性,并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和默读的结合,强化学生的英语思维,进而有利于学生综合英语水平的提升。

4.建立友好型师生关系

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和学生构建平等而尊重的师生关系。口语交际是课堂互动的一部分,学生的课堂表现会受到教师态度与言语方面的影响,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与表扬,维持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兴趣,并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并将英语口语交流带入生活中,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心理障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让学生乐于表达、主动表达,增加学生英语口语训练的内在动力,选择合作小组、情境创设或是竞赛游戏等方式培养口语兴趣,并在课堂教学中,转换学生的陈述者、裁判者、评论者等身份,维持学习中的新鲜感,让口语学习变成学生的习惯与爱好,为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要完善教学环节,提高各个环节的连贯性。为了让学生摆脱对英语口语的畏惧感,教师要抱着多鼓励少批评的态度,设计低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愿意回答问题,积累成功经验,获得自我肯定与成就感,增强学生口语交际的自信心,创造性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中,若学生回答不上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也要积极引导,采用包容性评价方式,面向全体进行批评,避免打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重视口语表达效果,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018-11-20

 

 

阜平县发展职业教育助力精准脱贫调查 文章下载

阜平县发展职业教育助力精准脱贫调查

“智”拔穷根

“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在阜平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2013年以来,阜平县聚焦贫困的短板弱项,从“病根病灶”上精准用力,通过职业教育“智”拔穷根,订单培养、产教融合、协作扶贫,使贫困对象学到一技之长后精准就业、精准脱贫,为解决脱贫攻坚“后三年”和“三年后”问题趟出新路。

订单式培养,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

今年中秋佳节,上汽集团南京基地的汽车装配工人郑森武没时间回老家,他把攒下来的工资全部寄回阜平县平阳镇康家峪村,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一片孝心。

郑森武母亲多病,经常住院,全家原来主要靠父亲外出打工维持生活。作为阜平县职业教育学校(以下简称阜平职校)为上汽集团订单培养的学生,经过三年时间的专业学习和实训,今年4月,郑森武毕业后直接入职上汽集团,每月工资收入五六千元。他说:“有了稳定工资收入,家里脱贫已不是问题。”

2013年,阜平县组织扶贫办、统计局等部门,对全县农村人口教育水平和接受技能培训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发现,全县19.2万农村人口,初中以下文化人口达17万之多。在家劳动力文盲、半文盲较多,缺乏有效的脱贫致富技能和本领。县教育局局长李炳亮说:“阜平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通过普通教育进入不了大学,很容易陷入打工没技术、创业没门路、务农没出路的窘境,其结果和他们的父辈如出一辙。”

“必须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李炳亮认为,“职教扶贫既可以管当前,又可以利长远,具有‘长短结合’的独特优势。”开展职教扶贫,可以让不同年龄段的贫困对象迅速掌握专业技能本领,通过就业或发展产业实现短期快速增收,并且终身受益。为此,该县积极落实贫困生就学“三免一助”和“雨露计划”等各项扶持政策,以阜平职校为依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必经之路。阜平职校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就业脱贫为目的”,积极与优质企业、行业协会对接,实施订单培养、无缝就业培养模式,打造贫困人口就业平台。

2013年,阜平职校与一汽、上汽、长安、比亚迪等4家大型车企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创建“梦翔汽车培训基地”。几年来,四家车企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汽车发动机等25个实训室,先后选派200多名技术骨干到学校任教,并参与课程开发,使学校的专业技能培训与企业需求无缝衔接,学生入职后即能适应工作岗位。目前,汽车专业已成为该校优势特色专业,每年毕业季,车企都要到学校争抢毕业生。

结合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阜平职校还与北京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5家会员企业合作建成“梦翔楼宇智能化培训基地”,和京东集团、河北和道国际电商创业园合作建成“电子商务双创中心”,引北京庆长风商贸公司、华江文化公司等企业入校共建生产实训基地……目前,该校共与全国20多家企业建立订单合作关系。

2013年以来,阜平职校4000多名毕业生全部实现毕业即就业。其中,包括11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在内,共有2000多名毕业生在车企就业。常务副校长韩文达算了一笔账:“毕业生就业后,每月平均工资都在4000元以上。按一家四口计算,每家仅此一项,年收入就约5万元。”

产教融合,培训一项技能,发展起一个产业

周金林家是城南镇北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仅有1.5亩耕地,每年靠种些玉米过活。2016年,镇里发展葡萄特色种植,他加入村里的合作社。可流转完土地,担心没有技术,一度打起退堂鼓。

“是县职校给我吃了定心丸。” 周金林说,“老师们利用镇成人学校,集中培训合作社成员,并在不同节点指导我们该怎么做。”去年,仅是初果期,他家12亩葡萄就纯收入1万多元。

在脱贫攻坚中,阜平县因地制宜,重点培育发展了食用菌、林果、旅游等产业。但是,祖祖辈辈习惯于种庄稼的农民却苦于没有技术,也不懂经营。面对各种扶持政策,仍犹豫不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阜平整合扶贫、农业、科技、林业等部门的培训资金,支持阜平职校捆绑使用。同时,以中国农科院驻阜平专家团队为基础,统筹校内优秀专业师资及县内农业、林业、科技等部门的55名技术骨干,建成培训专家库,围绕扶贫主导产业,通过“空中课堂”、微信教学、送课下乡、送教上门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农民培训,并探索出了三种培训模式。

校校合作,借力培训。在该县旅游部门大力支持下,学校主动对接北京昌平职业学校,面向天生桥景区周边乡镇,联合开展农家乐经营培训,重点培育了10家经营示范户,推动当地“肘子宴”等特色饮食品牌提质升级,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校企合作,订单培训。依托阜平嘉鑫食用菌有限公司、阜裕高山苹果种植公司等县域龙头企业,学校整合校企双方技术、实训等资源,面向当地农民联合开展相关技术技能培训,促进贫困人口就业或靠技能脱贫。

校社合作,精准培训。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不精、粗放经营的现状,主动联系农民专业合作社,送教下乡,送技术上门,开展种植技术、电子商务、经营管理等各类针对性培训。

民俗旅游班、高山苹果班、电子商务班……据统计,2013年以来,阜平职校累计完成各类培训2.75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2万人次,惠及贫困家庭5236户。

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探索区域协作扶贫新模式

从阜平职校毕业并在县电商馆工作两年后,黄海莲已经成为该馆的中层负责人,月收入达4000元。她说:“我能有今天,得感谢北京丰台职教中心的帮助。”

多年以来,北京一直为阜平职校发展提供帮助。2016年,该校设立电子商务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到专业课程设置,都是丰台职教中心帮助完成的。此外,该专业师生还有机会去那里接受培训。黄海莲学的就是电子商务专业。据介绍,多年来,阜平职校先后与北京10多所职校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优势。

基于职教扶贫的共同理念,2013年5月,保定市提出“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发展大职教”的发展思路,放大阜平职校优势,以阜平为龙头,联合周边顺平、唐县等8个贫困县,成立九县职教协作区,实施资源共享、错位发展。7月,毗邻阜平,同属国家级贫困县的山西五台、繁峙两县又申请加入,使协作区覆盖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11个县。2013年以来,阜平职校完成协作区招生1840人,全部实现就业。

“贫困地区受经济发展状况影响,职业教育大都存在办学规模小、专业设置不优、就业和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而发达地区拥有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却普遍存在招生困难的现实。”在总结“9+2”职教协作区成功经验基础上,经阜平县提请,保定市发起,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协调支持,今年8月28日,北京·燕太片区职教扶贫协作区在阜平成立,范围覆盖北京和河北、山西、内蒙古的6市、34县。

据介绍,协作区内的51所职教学校将通过开展区域协作和集团化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赢,集中面向建档立卡贫困生和贫困人口,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探索“集团化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

河北日报2018-11-30

 

 

高职学生在线开放课程学习效果实证研究 文章下载

高职学生在线开放课程学习效果实证研究

【摘 要】在线开放课程的蓬勃发展,引发了学习上的变革。本文旨在通过高职学生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实践,探讨影响在线开放课程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案例详细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力,为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学习效果评估提供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 在线开放课程 教学资源 学习效果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7JK0057);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ZK16-15)。

前 言

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1]教育部于2015年3月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及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鼓励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在线开放课程的同时,也需要对在线开放课程的使用效果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研究对象为某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探讨学生对于在线开放课程参与学习、讨论及考核评价等教学过程的学习效果。

研究方法

1.课程设计

教学方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学生层面,课前通过线上预习,主要完成阅读教材、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知识点测试、归纳知识疑惑点等学习内容;课上针对问题进行集中交流,并完成任务扩展练习;课后通过线上评测对知识进行总结巩固。教师层面,课前通过学习任务布置引导学生学习,并对学生课前预习提出的问题进行监控和整理;课上组织学生对知识点集中讲解并布置扩展训练;课后完成教学效果反思与改进。在一学期12周课程中,教学分七个主题:计算机的发展历史、Windows7操作系统的使用、Word2010的使用、Excel2010的使用、PowerPoint2010的使用、Internet的使用和计算机安全与维护,每周课上4个小时的面授时间,整学期共48小时,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进度自行安排在线学习时间。

2.研究设计

(1)资料来源

本研究对象为某高职学院2016学年入学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情况,针对来自不同专业的三个教学班139位学生进行研究分析。

(2)个案背景介绍

参与研究的学生知识储备存在差异,计应1601班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对计算机操作熟练,有一学期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经验;质检1601班为质量检测技术专业,对计算机的操作尚不熟练,没有在线开放课程学习经验;道桥1601班为道路桥梁工程专业,对计算机操作有一些基础,有一学期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经验。

(3)资料收集

学生对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环境体验调查、在线教材的满意度调查、在线课程视频满意度调查和在线开放课程使用的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形式展开调查。问卷共涉及43个问项,每学期的期中及期末考试后一周填写提交。学生在线学习登录次数、在线教学视频得分、讨论区发言及回复次数、在线测试得分、在线作业提交得分均以在线开放课程教师管理端导出数据进行分析。

(4)资料分析

①问卷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在线开放课程的平台体验、学习体验、社群体验、教学资源有效性、讨论自我效能六个方面进行设置,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四点量表设计,属同一向度的问项测量每位受访者对各项目的态度反应,代表受访者对该项目的认同程度,评分标准为:非常同意(3分);同意(2分);不同意(1分);非常不同意(0分),得分平均在2分以上的即表示有效数据。

②学生参与

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教师管理端存储了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记录,每个课程登录账号(教师、学生)详细记录了教师和学生上线及离线时间、视频观看记录、视频漏看记录、测试题得分记录、作业提交记录以及讨论区发言及回复记录。通过对在线学习过程记录数据的统计分析,说明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状态。

③在线讨论

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服务端导出教师和学生在课程讨论区发言及回复数据,根据发言及回复内容与课程的相关度分为三类:学习方法讨论、学习内容讨论和其他交流,通过统计各项讨论发言的次数,衡量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态度。

研究内容

1.在线讨论对在线学习的影响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及进度,任课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讨论题目,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展开在线讨论,及时回复学生的留言并在回复的同时适当进行问题扩展,以提高学生问题探究的热情。

对课程讨论区发言及回复内容的分类统计,可以发现开课初期、中期阶段学生讨论发言的次数大约占讨论发言总次数的75.1%,末期阶段对课程内容的讨论次数明显偏低。主要原因是开课初期,学生对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方式还未完全适应,在线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占总发言的31.6%;在中期阶段学生逐渐适应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环境,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及时反馈,占讨论发言总次数的43.6%;在末期阶段学习接近尾声,在线讨论发言的次数明显下降,占讨论发言总次数的14.8%。通过对老师发言及回复次数的统计,表明课程初期老师的发言次数明显较高,随着课程进度的深入,中期和末期老师发言和回复的次数大幅降低,表明老师对于在线开放课程讨论的主导地位由课程初期到末期在逐步降低。

2.教学视频对在线学习的影响

本门在线开放课程共有127个教学视频,每个教学视频时长约3~15分钟,通过在线开放课程教师管理端导出的数据进行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看教学视频的时间平均在47.3小时,从个别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分析,如从学生拖拽漏看教学视频的记录可发现学生对同一视频存在反复观看和有拖拽漏看视频的情况。通过视频长度对观看次数的统计,发现时长在5分钟以下的教学视频重复观看和拖拽漏看的几率为0;6~9分钟的教学视频重复观看的几率为27%,拖拽漏看的几率为16%;10分钟以上的教学视频重复观看的几率为63%,拖拽漏看的几率为57%,表明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视频“易短不易长”,短视频学习的效率更高。

3.网络环境对在线学习的影响

通过对在线开放课程问卷数据分类统计,问卷各向度平均得分在2.31~2.84之间。其中平台体验层面主要包含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访问的便利性、界面的友好性、观看视频的流畅性等7个问项,平均得分2.78,显示学生对课程平台的认可;课程学习体验层面主要包含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进度计划、技能提高、测试形式、评价方式、素质养成等13个问项,平均得分2.84,显示学生接受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模式;社群体验层面主要包含教师或助教团队工作态度、互动学习、发言及回复有效性、学习心理感受、学习团队氛围等17个问项,平均得分2.57,说明学生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主动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互动,感受到了线下集中教学中互动的真实感;教学资源的有效性层面主要包含教学内容在线提供数字资源的易用性、实用性和完整性等4个问项,平均得分2.72,表明学生普遍使用在线数字资源的能力得到提高,并逐渐接受了数字教学资源应用于学习的发展趋势。

4.在线开放课程学习效果分析

本门课程以考证通过率作为学习效果分析,2015—2016学年计应专业、质检专业、道桥专业三个教学班共选课人数134人,课程考试未通过人数15人,考证人数126人,考证通过人数99人,考证通过率为79%;2016—2017学年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同专业的三个教学班共选课人数139人,课程考试未通过人数7人,考证人数132人,考证通过人数124人,考证通过率达到94%。通过两学年的考证通过率对比,2016—2017学年考证通过率提高了15%。

结 语

在线开放课程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评估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效果成为推动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实践的关键。由于在线开放课程学习效果受个人学习自主性、网络环境、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评估在线开放课程学习效果变得更加困难,只有应用信息化手段对课程学习过程的关键因素实现全过程监控,及时优化在线开放课程在线讨论、教学视频和网络学习环境等组织方式,才能吸引更多的学习者,改善在线学习体验,使得高职在线开放课程的推广应用工作可持续性发展。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11-20

 

 

教师教育铸品牌 改革创新谱华章 文章下载

教师教育铸品牌 改革创新谱华章

——湖南省道县师范学校办学60周年纪实

锦绣潇湘,濂溪河畔,莘莘学子会聚师范求真知;和美永州,道县师范,肩负育才重担励壮志。2018年金秋时节,湖南省道县师范学校迎来了60周年华诞,谱写了一曲与时俱进的历史赞歌。

道县师范学校创建于1958年,是湖南省大专层次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基地、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永州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和永州市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学校育人环境优良,教育教学设备先进。占地面积130亩,拥有教学大楼、练功厅、实训楼、艺术大楼、学生公寓、400米标准运动场,建有理实一体化教室、微格室、电子阅览室、心理咨询室、仿真幼儿园教室、标准化普通话测试室等专业教学场所。学校现有教职工168人、学生3469人,开设公费定向师范生五年制大专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中专层次学前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社会文化艺术等专业。60年间为社会培养了40000多名各类人才,成为享誉三湘的师范名校。

学校荣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学生法治知识网络大赛杰出组织奖、全国中职“文明风采”大赛优秀组织奖、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湖南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湖南省双特色示范学校、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园、湖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永州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永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永州市绿色美丽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走出了一条教师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坚守教师教育 60年初心不改

60年风雨兼程,60年砥砺前行。道县师范经历了创校之初的艰辛、复校办学的发展、中师振兴的辉煌和创建高师的奋斗。在历任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始终坚持教师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全方位打造了富有师范特色的潇湘名校和永州市小学幼儿园教师摇篮,为永州市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入新世纪,学校面临着生源、就业、改革的挑战,学校新的领导班子临危受命,提出了“以教师教育为主体,多专业、多层次、多形式”的多元办学新格局。2002年学校挂牌成立“永州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2005年被认定为湖南省14所“中专层次幼儿园教师培养基地”之一,并在湖南省率先提出了创建“永州高等师范学校”的设想。2008年学校成为“湖南省大专层次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基地”,2012年学校作为师范学校成功入围湖南省示范性中职学校重点建设项目,2013年学校明确提出“立足现实办好学,着眼未来创高师”的总体工作思路,以建设省示范性中职学校、创建永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契机,探索了一条融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为一体的办学发展新机制、新路子。

经过创新发展,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办学特色不断凸显。2015年学校以优秀等级成功创建省示范性中职学校。同年12月永州市作出决定:整合道县师范、祁阳师范两校现有教师教育资源,新建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新校区建设正式启动,2017年湖南省高等学校“十三五”规划师范高专布点永州,学校高师创建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书写了60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光彩华章。

坚持立德树人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教育人才为培养目标,以铸造“两代师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教师素质等为突破口,全面凝练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特色,是道县师范学校的成功经验。

——铸造“两代师表”,确立培养目标。近年来,学校不断提高政治意识,围绕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担负起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师的神圣使命。经过60年教师教育的积累,学校已拥有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

学校秉承“求实创新、团结奋进”的校训,践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风,弘扬“博学笃行、自强不息”的学风,强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推行“以文化人,活动育人”德育模式改革,通过课堂教学、养成教育、国旗下的讲话、道德大讲堂、主题班会、“中国好人”和“最美中职生”先进典型事迹学习活动、校园主题文化系列活动等多种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实现了两代师表同铸,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的目标。

学校被评为全国军民学雷锋先进典型单位、湖南省青少年教育研究基地、永州市五四红旗集体。学校1991届毕业生吴才有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最可爱乡村教师、特级教师,1992届毕业生周彩莲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省优秀教师,原校长罗德康被评为“中国好人”(孝老爱亲),学生沈思平、王梅分别被评为2016年度、2017年度“全国最美中职生”,2017年郑凯京、眭紫烨等荣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学生法治知识网络大赛”高级中学组一等奖……

——推进教学改革,构建育人模式。为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以一个模式、三基教学、五项改革为抓手,以校本研究和信息化改革为推手,基本实现了“以文化人、活动育人”德育模式全面覆盖,“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再焕生机,“小先生制”实践课程特色鲜明,“集中顶岗实习”模式闯出新路,教学综合评价形式多样。其中,“以文化人、活动育人”德育模式改革被确定为2016年度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被确定为2012年度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获2017年度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学校社团活动、特长生培养与“小先生制”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实践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

近年来,学生在国家和省中职“文明风采大赛”、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以及湖南省青年文化艺术节等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荣获奖项100多项。学校两次被评为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大赛“优秀组织奖”,并获湖南省第四届青年艺术节“优秀组织奖”。学生文婷婷、高颖、唐佳文等获得了全国第二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竞赛本专科团体一等奖、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大赛二等奖、“三湘蒲公英”少儿舞蹈大赛金奖等。

——提升教师素质,夯实育才根基。学校坚持“引进”“培养”两手抓,通过政策引导、有效激励、骨干示范、新老教师传帮带等举措,有力地支撑学校的人才培养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学校引进和培养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21人,拥有市级校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28人、正高级讲师1人、特级教师2人。教师荣获国家及省市教育教学和专业技能比赛奖项300多项。2016年5位教师获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二、三等奖;2017年6个教学团队获得湖南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二、三等奖;2018年3个教学团队获得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技能大赛二、三等奖。教师创作的舞蹈、音乐、美术作品《爱莲》《雕龙船》等多次获国家和省市级大奖。舞蹈教师何启秀荣获“第二届永州市文艺奖”,音乐教师陈艳玲获得湖南省青年艺术节金奖。

坚持创新发展 铸造学校特色品牌

——坚持科研创新,促进特色发展。学校秉持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发展的宗旨,营造出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和发展舞台。学校教师出版专著13部,主编和参编教材50多本,主持国家及省市级课题30多项,发表和获奖论文300多篇。学校领导撰写的《永州市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分析及对策》,提出了加强小学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和构建“定向—订单式”培养新型模式,为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专项培养计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论证,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中长期规划征求意见活动”的高度关注。学校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创新,研究成果之一《农村幼师职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的重新审视》在国家双核心期刊《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上发表。

——坚持服务社会,推进区域发展。学校紧紧围绕永州教育强市、文化强市、旅游兴市三大战略目标,实行“三对接三服务”,促进了地区教育、文化、旅游的大发展大繁荣。以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为例,学校开展各级各类教师学历提升培训和非学历培训累计上万人次。自2008年承接五年制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以来,为永州市输送专科层次优秀乡村教师近500人。学校推进小学、幼儿园的深度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近百所,通过实施“百名教师下小学、幼儿园”工程,每年组织多个教研团队深入幼儿园和小学一线开展实践调研、现场讲座和专家指导等,推动了本地区小学、幼儿园办学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坚持文化引领,带动文化发展。近年来,学校创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节目17个,参加省市大型文艺演出30多场次。2017年学校被评为湖南省“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优秀组织奖”,承担了被评为“2017年影响中国社会十大文化要事”的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纪念活动暨第八届理学文化节的全部节目演出任务,得到了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

60年筚路蓝缕,一甲子栉风沐雨。目前,湖南省道县师范学校正上下一心,不忘教师教育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坚持创新发展,以建设永州市小学教师培养培训中心、永州市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中心、永州市文化艺术人才培养中心、永州市小学学前教育研究中心为目标,谱写建成建好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光彩华章。

中国教育报2018-11-23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80年办学回眸 文章下载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80年办学回眸

80年传承幼师学脉 新时代再启新征程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80年办学回眸

80年岁月如歌,每一段旋律都神采飞扬。

80年砥砺奋进,每一段征程都缀满辉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脚步不停,为了八桂大地的幼教事业,将继续奋勇前行。

初心如磐 行稳致远

1938年,北平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广西幼稚师范学校在桂林市东华门大街正式成立,张雪门先生任校长,开创了广西全日制幼儿师范教育的先河。

绵延的战火中,学校被迫3次迁校,虽历经艰辛,仍初心如磐,于辗转中坚持办学,为学校乃至广西幼儿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1年,学校秉持香山慈幼精神,创办了北京香山慈幼院柳州慈幼小幼儿师范班;次年,扩建为柳州幼儿师范学校。1957年,学校与南宁幼儿师范学校合并,成立了广西省南宁市幼儿师范学校,这也是广西仅有的专门培养幼儿师资的中等师范学校,为广西各地的幼教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1974年,走过风雨,老幼师人凭借一颗创业心、一股创业劲,再度起航,于1977年春天广西幼儿师范学校建成恢复办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阔步前行,成为广西幼儿教育战线的生力军。

2005年起,学校厚积薄发,接连取得跨越式发展。2008年顺利通过自治区和国家教育部门的两轮评估,并于2009年升格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迈上新台阶。

经过一代代师生跨越80年的薪火相传,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始终坚持创校人张雪门先生的教育理念,不断砥砺前行,逐渐发展成为今天拥有6个教学系部、25个专业方向,并构建了以学前教育专业为龙头、特殊教育专业为特色、艺术类专业为亮点,以师范教育为主、非师范教育为辅的专业结构体系。据统计,广西自治区级示范性幼儿园园长、98%优质幼儿园的园长、幼教特级教师均为广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学校因此被誉为广西学前教育师资的摇篮、幼儿园园长的摇篮、广西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领头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有力地提振了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干事创业的信心和热情。面对机遇与挑战,学校勇担重任,对未来作出了清晰擘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设全国领先、特色鲜明、开放发展、校园和谐、社会满意的高水平学前师范院校。

教育似笔 点亮芳华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始终坚持以“拥抱小小孩,国家才有大未来”的办学理念,秉承“慈幼为源,立人为本”的校训,建设“育心养正、学做合一”的校风、“以爱育爱、以智启智”的教风、“尊师重道、崇德善能”的学风,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力求以教育为笔,点亮芳华。

教书育人上,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构建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明显提升。

专业设置上,学校按照“以学前教育为核心,不断向两端延伸和横向丰满”的思路,不断丰富专业群规模,既优化了结构,又为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学科专业建设基础。

人才培养上,学校依托职教集团、学前教育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校企、校园、校际合作育人模式。其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工学结合,校园(企)合作”“道技融合、业师同授”人才培养模式,特殊教育专业的“产教融合”、职前职后一体化协同发展模式;艺术类专业的“德艺树人、演展促学”人才培养模式,都在同行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学校教学设施完备,拥有学前教育实训中心、语言教育实训中心、艺术教育实训中心、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等将近150个实习实训室,与广西自治区内外250多家单位共建教育实习实训基地,深度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升格以来,学生荣获国家级别技能比赛奖项共561项,其中一等奖235项;自治区层面奖项共1201项,其中一等奖302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高位稳定状态,连续4年荣获“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荣誉称号。

课程改革上,学校积极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资源体系建设项目”,相关成果接连荣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其中,《学前教育专业“道技融合”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基于生活体验的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与创新》两项成果参与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奖评比。

队伍建设上,学校坚持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人才建设第一要务,通过发掘、选树和推广师生先进典型,组织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专题活动、师德论坛活动,实现“两代”师表共同提升;与此同时,学校坚持增量与提质、内培外引并举,狠抓领军人物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有力地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学校现有教职工426人,副高以上职称58人(其中教授11人);200多名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

学校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邀请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专家到校讲学或访问交流,并将重点面向东盟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成功举办了首届桂台幼儿教育发展论坛、“桂台幼儿民族艺术教育成果汇演与民族文化体验”等对台交流项目,受到高度肯定。现如今,交流的形式和内容已由人员互访、师生交流扩展到合作研究、合作办学等领域。

使命如山 服务八桂

作为广西仅有的一所独立建制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校以高度的使命自觉,将自身建设融入八桂大地的发展进程中,以服务谋求发展空间,增强科研活力,强化特色,提升影响力。

学校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增强科研服务人才培养和地方发展能力。升格以来,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教研科研项目26项,市厅级教研科研项目220项;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研科研成果奖项19项;1人入选“广西高等学校卓越学者”,4人入选“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1个教学团队入选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高校服务社会的新模式,成立广西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集团、幼教集团,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特殊儿童关爱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和优质资源,深度开展校企合作,面向社会开展一体化教、学、研和社会服务。继续发挥广西壮族自治区幼儿教师培训中心和广西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两个平台作用,持续开展幼教、特教师资培训、职业鉴定和继续教育工作,承担多项“国培”“区培”项目,获得“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培训机构资质,培训影响扩大到全国19个省市,年培训量达到10000多人次,被国家教育部门评为“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年度优质省级培养培训基地”、自治区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项目建设单位。实施广西贫困地区“稚慧工程”,助力教育扶贫,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全区54个贫困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并被政府部门网站、国家教育部门网站、《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网等多家国家级别媒体报道,受到广泛关注。与广西北海市教育部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激活当地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办学活力。

学校还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完成多项广西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改革发展项目。承办了全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幼儿园教师风采大赛等六大赛事,主办了广西幼儿讲故事、幼儿经典诵读、幼儿绘画大赛,推动专业行业发展。学校承办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师发展专委会高职高专分委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幼儿教师国家教育部门2018年会。国内近60所大中专院校党委书记、校长以及全国各地的学前教育教师代表参加大会,扩大了学校社会影响力。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升格以来,学校选派15名驻村第一书记、8名驻村工作队员深入9个贫困村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校领导带头深入扶贫联系点指导扶贫工作、走访慰问贫困户124次。学校支持村集体经济项目30余万元,争取专项、社会帮扶资金100余万元,1名第一书记荣获“自治区优秀第一书记”称号,4名第一书记获县级以上表彰。

迈向未来,新坐标已经清晰可见——深化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聚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师范教育。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特色鲜明、开放发展、校园和谐、社会满意的高水平学前师范院校奋斗!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中,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师生群策群力,开拓进取,迈进新时代。未来,属于坚定者,属于奋进中的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国教育报2018-11-25

 

 

广州铁职院:跳好产教融合“集体舞” 文章下载

广州铁职院:跳好产教融合“集体舞”

专业促产业“换挡升级”,校企同创共赢,“教育出海”服务“一带一路”

广州铁职院:跳好产教融合“集体舞”

前不久,来自全国27家轨道交通企业的53名接触网工到广州地铁“华山论剑”,这些轨道交通“蜘蛛侠”现场较量毫米级精准操作。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广州铁职院)毕业生邓志灵凭借“硬功夫”,技压群雄,夺得首届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接触网项目冠军。

邓志灵2009年毕业后,从一名普通班组成员迅速“蝶变”为接触网高级检修师,成为肩扛重任的优秀工班长。他所在的班组,夺得广州地铁列车脱轨事故联动处理技术比武团体之冠等多项荣誉。

这仅是广州铁职院立德树人的缩影。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广东省仅有的一所以培养轨道交通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广州铁职院坚持办学依托行业服务行业,与广东乃至国家轨道交通事业同呼吸、共奋进。该校打通产学研“壁垒”,“锻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技术支撑。

2016年,完成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验收并被确定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后,广州铁职院以梦为马再出发,着力挥洒出更为精彩的教育“奋进之笔”。该校坚持依托行业、立足广州、服务全省、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以创新政校行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为引领,以建设高水平轨道交通特色专业(专业群)为依托,以打造“名师+大师领衔、专兼结合”高水平教学团队为关键,着力创建轨道交通特色鲜明、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高职院校,助力广东省轨道交通产业“换挡提速”,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添柴加火”。

让专业的“鞋”更合产业的“脚”

广州铁职院省一流校高水平建设专业——铁道供电技术,这两年迎来“大丰收”,累计产出8项国家级别、13项省级标志性成果。该专业更是助力轨道交通类专业群,斩获国家级别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一等奖。

广州铁职院曾隶属广州铁路(集团)公司,2004年移交广州市管理。“分家不分心,我校服务轨道交通产业的办学定位从不动摇。”在广州铁职院党委、行政班子的带领下,学校一直坚持弘扬行业血脉,扎根行业大地办教育,以华南轨道交通产业等需求作为办学“罗盘”,深化专业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重点专业引领、骨干专业支撑、特色专业带动、通用专业融合的调整策略。

“我们既走好两条‘钢轨’,又走出两条‘钢轨’。”广州铁职院党委书记雷忠良解释说,“走好”是脚踏实地,固守根基;“走出”是仰望星空,顺时而动,服务好广州市乃至广东省支柱产业发展。为此,广州铁职院坚持做“优”轨道交通类专业,做“强”先进制造类专业,做“精”电子信息类专业,做“实”现代服务类专业。

到2025年,广州希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集成研发和产业基地。今年1月,广东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推进“环线+放射线”珠三角城际铁路网的建设,完善环大湾区城际轨道网。

为更好地对接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现代服务等珠三角地区重点产业链,助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毛细血管网”,推动专业群与产业群无缝对接,广州铁职院建立健全专业建设随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持续优化机制。围绕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组建原则,华南轨道交通产业升级发展、广州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需要什么专业,该校就办好什么专业,提升专业设置与华南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和“依存度”。

“我们快速响应、精准施策,致力于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打造成王牌。”随着中国逐步迈入高铁时代,广州铁职院机车车辆学院院长陈选民不仅带队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等专业“老树开新花”,还促使该学院在原有专业基础上,新设动车组检修技术等专业。

为助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广州支柱产业发展,广州铁职院还增设物联网应用技术等特色新专业。“产业在‘调频’,学校就要一起‘共振’。我们的新专业都有浓浓的‘铁味’。”雷忠良介绍说,为使新标准、新规范、新技术为学校发展助力,该校特色新专业从“压舱石”轨道交通类专业中汲取营养,延伸发展,开枝散叶。该校的“绿叶”专业正逐渐荫护广州支柱产业发展,满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广州铁职院通过撤、并、改、增等举措,改造提升了传统专业,着力推进了专业建设“强基、固本、散叶”,专业设置与产业脉搏“同频共振”,形成了高度契合产业、集约建设、轨道交通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目前,该校专业对接轨道交通的“车、机、工、电、辆、供”6个领域岗位群,打造了轨道交通机车与车辆、轨道交通供电与工程、轨道交通运营与物流、智能装备制造与检修等6个吻合产业集群发展的专业群,覆盖了轨道交通产业上游的装备制造、中游的综合集成和下游的运维服务。

办学体制改革奠基校企协同育人“金字塔”

广州铁职院“订单班”毕业生赖泽团已是“动车医生”,经常为动车组“疑难杂症”等“把脉问诊”。他还通过传、帮、带培养了一批班组技术骨干。近年来,广州铁职院已通过校企协同育人,为广铁集团等企业培养了1000多名“动车医生”。

近年来,广州铁职院力撑一支体制机制创新驱动的“长篙”,向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河中“漫溯”,寻找“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的一船“星辉”。

早在2013年,为打造产教融合发展浪潮中的“联合舰队”,广州铁职院就联合130多家企业,成立了广州工业交通职教集团。这项市属高职院校组建职教集团的“破冰之举”,吹响了该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大改革的“冲锋号”。

“近3年,我校体制机制改革大动作频频,我们用体制机制改革的‘登山杖’,夯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金字塔制度‘塔基’,攀上了产教融合‘新高峰’。”据雷忠良介绍,2015年,该校借助职教集团内紧密型合作企业及政府资源,成立了广州市属高校首个学校理事会,打造了校企合作“升级版”。理事会助推广州铁职院校企合作从“项目合作”,升级到“契约合作”和“制度合作”,“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体制与协同育人机制自然生成,助推该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制度轨道”上蹄疾步稳。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改革重点应是内涵、质量。”在雷忠良看来,校企合作不但要在形式上创新,更要在内核上突破,“我们在校企双方都有利可图的前提下,找准切入点,在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研发教材,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专兼结合‘双师型’队伍等关键环节寻求突破。”为此,广州铁职院探索践行“产教一体、寓学于工”人才培养模式。该校与广铁集团、广州地铁、深圳地铁、东莞地铁等知名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量身培养“来之能战”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无缝对接”产业需求侧。

自1994年为广州地铁开设首个订单班以来,广州铁职院坚持为广州地铁等7家企业“量身定制”人才。相关专业的学生很多在大一时就被企业“抢光”!近年来,该校订单式培养人数占当年毕业生总数60%以上,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毕业5年就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两次斩获“广东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广州地铁订单班毕业生徐志标的成功,正是学校校企协同育人硕果累累的缩影。“订单班学生不光在校内学习培训,更充分利用企业资源顶岗实习。”广州铁职院电气工程学院院长王亚妮发现,订单班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已成为用人单位眼中的“香饽饽”。

2015年,广州铁职院成为国家教育部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努力推进学校对接企业、专业对接产业、学生(学徒)对接岗位“三对接”,实现招生与招工、上课与上岗、毕业与就业“三融合”。目前,学校4个二级学院6个专业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其中铁道供电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两个专业为国家试点专业。

张林鸿既是广州铁职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班”学生,又是广东泽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准员工。入学后即到企业,由企业安排两位师傅“手把手”地教“实战技能”,学校教师到企业送教理论知识,现代学徒制培养让他迅速成长为公司“正式员工”。

从订单班到现代学徒制,广州铁职院的毕业生离“大国工匠”越来越近。目前,广州铁职院已与全国大多数铁路部门建立了人才输送长效机制,成为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地铁公司的人才定向输送学校,为轨道交通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该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比翼齐飞”,获得“2018年中国职业教育就业百强”等荣誉称号。

“组合拳”练就“文武双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广州铁职院电气工程学院教师刘让雄曾在企业工作18年。他常把生产一线中的技术和案例带到课堂,让学生们不出校门就能接触到更新工艺。近年来,电气工程学院引进刘让雄等5名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教学生远离“纸上谈兵”,练就“真功夫”而非“花拳绣腿”。

近年来,为打造一流师资,广州铁职院坚持外引内培,构建“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该校在“双师型”和“双师”结构方面“双管齐下”,柔性引进行业、职教领域领军人物和企业技术技能大师,多措并举打造一支“大师名师领衔、骨干支撑、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专业教学队伍。

王吉峰原来是浙江巨化集团公司一名高级工程师。被引进到广州铁职院后,他迅速由能工巧匠变身教学名师。他发挥所长,助力铁道供电技术专业入选2018年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备选库。目前,广州铁职院每年邀请超过100名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兼职参与学校人才培养。

每周六,广铁集团工程师王新周会准时到广州铁职院机车车辆学院,为学生讲授“轨道交通车辆电器检修与维护”这门专业核心课程。近年来,机车车辆学院建立了由240人组成的企业兼职教师库。来自企业实战经验丰富的“武教头”们,向学生们传授行业企业更实用的“攻关秘籍”。

广州铁职院不但做强增量,更着力优化存量。该校实施专业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能力“双升”计划,引导校内教师到企业“回炉再造”。该校全面推行校内专业教师“2+1”校企交替工作制度;要求专任教师人均年企业实践时间不低于30天;新入职专业教师如无企业工作经验,5年内需累计下企业实践不少于1年。为了让教师从企业带回“真本领”,广州铁职院不走过场,在“实践烈火”中“炼铁成钢”,要求专业教师每年至少参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科技攻关项目1项。

广州铁职院为着力提升校内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依托来自行业的能工巧匠,建立了31个“双师工作室”、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技术专家、校内教师共同带领学生从事小发明、小创造,“真枪实弹”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从学校到学校,我原来上课纯粹讲理论,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张茂贵一毕业就进入广州铁职院,由于没有企业工作经验,他缺乏有说服力的教学案例。通过下企业实践锻炼,他不但拥有了大量企业真实案例,还引导学生知行合一,获得过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等荣誉。

“我校专业教师正朝着‘三能教师’进发,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训,还能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雷忠良给出一组亮眼的数据,目前,广州铁职院品牌专业3年以上企业全职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比例达30%,“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79.2%。学校教师也在学校提供的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人才辈出,涌现出全国铁道供电专指委主任委员1名、全国职业教育“轨道交通行业名师”1人、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1名、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领军人才1名、省高层次技术技能兼职教师11人。

“科创星火”促产业“跃马扬鞭”

由于不同地铁车型检修时要匹配不同的工艺转向架,广州地铁等企业不得不购置多种工艺转向架。广州铁职院轨道交通机车车辆检修装备研发创新团队负责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涛,带队直击“痛点”,研发了一款“万能”电力驱动工艺转向架。今年年初,该发明获广东省教育部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及应用研究重大项目立项。

近年来,广州铁职院不仅引导教职工点亮“科创星火”,解决企业难点、痛点和堵点,该校还“联姻”企业,协同创新,产出一流成果,助力产业“极速前进”。此外,该校采用送教上门、集中培训等灵活开放的形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培训服务。

今年,广州铁职院探索教师分类考核改革,开展科研专岗试点。科研专岗教师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技术服务工作为主,仅承担少量教学任务。科研专岗教师熊志金现在有更多时间泡在实验室,研发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地铁隧道安全监测系统,为地铁“保驾护航”。

“为引导老师在产学研中提升教学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学校近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鼓励教师亲近产业、聚焦一线。”广州铁职院科技处处长李营介绍说,学校出台《专业教师社会服务工作量核算办法》等新规,将教师开展社会服务情况与岗位级别认定等直接挂钩,如对专任教师评价时,与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分值占比为30%。

为避免地铁设备因零部件损坏而产生安全事故,广州地铁等企业采用定期维修。由于对设备零部件缺乏科学有效的“体检计划”,定期维修等方式不仅容易增加维修成本,还容易造成维修过度或维修不足等一系列应用技术难题。

能否科学分析列车装备运行状态,为每一种设备制定更科学、更经济的维修策略?为破解轨道交通一系列应用技术难题,广州铁职院集智聚力,联合广州地铁、广州新科佳都科技有限公司等,申报成立了广州轨道交通系统装备安全与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

“我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作为广州市首所拥有市级重点实验室的高职院校,雷忠良推动学校联合广铁集团等企业,分层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应用技术协同创新等技术创新平台,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应用开发、推广服务平台。这些独具特色的专业技术实践平台,成为广州铁职院与企业同创共赢的利器。

钢轨产生眼睛看不出来的伤损,需要铁路探伤工用仪器“把脉”。陈选民曾担任原国家铁道部门钢轨探伤工技术比武裁判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是一名经验丰富的钢轨伤损诊断“医生”。因此,他时常被广州地铁等企业请去培训一线钢轨探伤工。

广州铁职院是广东省仅有的具有43个铁路特有工种鉴定权的高职院校,设有铁路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广东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点等机构。该校每年为地铁、国铁及相关行业企业开展岗位培训、技能鉴定与考证,已成为轨道交通企业重要的应用型人才南方培训基地。

近两年,广州铁职院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44件,国家、省、市立项各类纵向教科研项目达79个,新增到位经费659.955万元;开展横向课题44个,技术服务到账经费2563.88万元,面向社会的培训近两万人次。

铺就“一带一路”教育交流“彩虹桥”

“中国老挝铁路项目正在建设中,我来中国学习汉语和铁路机车知识。”来自老挝的李贺已在广州铁职院学习两个多月,他正努力成为中老两国铁路、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今年9月,李贺等来自老挝4所高职院校的17名学生,入读广州铁职院铁道供电技术、铁道机车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3个专业。这17名留学生是全国铁路类高职院校首批全日制学历教育留学生。

这仅是广州铁职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人才、技术“输血”“造血”的缩影。近年来,中国铁路走出到哪儿,学校就主动服务到哪儿。广州铁职院通过搭建教育交流“双向车道”,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通轨道事业发展“授之以渔”,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使古老丝绸之路的轨道交通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广州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我校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发力,搭建合作平台。”雷忠良介绍说,广州铁职院坚信并践行“众人划桨开大船”。今年5月,广州铁职院牵头成立华南“一带一路”轨道交通产教融合联盟。联盟成员包括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学院等两所外方高校、西南交通大学等15所国内高校、广铁集团等17家企业。联盟打出研制轨道类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与规范,开发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组合拳”,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铁路本土化师资与国际员工培养培训等。

“要将联盟建成人文交流的平台,通过职业教育实现民心相通,推进与沿线各国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在原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看来,华南“一带一路”轨道交通产教融合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一带一路”轨道交通职业教育同相关行业的产教融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开启了轨道交通教育新的历史篇章。

广州铁职院依托联盟与俄罗斯国立交通大学等高校签订了《共建亚欧高铁合作学院框架协议》。在学生交流、教师互访及培训、共建轨道交通科研合作基地等方面,该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同心同德,联合开办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专业,共同开发“铁路信号安全”等课程。

高铁“走出去”已成中国名片,而原来在高铁输出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方面,仍存在职业教育国际标准缺乏等问题,需要以轨道交通为主的高职院校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课程体系。广州铁职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是中国轨道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牵头制定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的教学标准。雷忠良希望广州铁职院为轨道类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与规范“添砖加瓦”,通过联盟输出“中国范本”。

广州铁职院师生在“一带一路”对外交流时还努力讲好中国故事,让我国改革发展伟大成就和光明前景“漂洋过海”,为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递上中国的教育名片。在拉曼大学游学时,广州铁职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黄国浦发挥所长,和同伴一起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和铁路知识。

如今,当中国高铁向世界证明“中国品牌”的闪亮光辉时,广州铁职院也树立起自己的“高铁品牌”。目前,该校通过联盟开发3个轨道类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交流与输出,参与培训3期泰国轨道行业人员、赞比亚铁路官员和铁路运营管理人员等。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光荣使命。”雷忠良踌躇满志,未来,广州铁职院这列“高铁”,将继续沿着产教融合的“铁轨”,以铸一流师资、建一流专业、育一流人才、产一流成果为“牵引力”,跑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加速度”。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教育报2018-11-21

 

 

从“一厢情愿”到“两情相悦” 湖南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观察 文章下载

从“一厢情愿”到“两情相悦” 湖南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观察

近年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两个词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被频频提起。但现实情况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空隙”,学生毕业后需要较长的“二次培养”时间,容易出现职业院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学校和企业之间如何有效对接?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从何而来?我省不少职业院校探索出一条从“一厢情愿”到“两情相悦”的产教融合之路。

构筑“利益共同体”,与企业共成长

5月8日下午,一场特殊的讲座在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政策技术部经理陈志伟正式收徒,并第一次踏上讲台为“学徒们”奉上一堂精彩的讲座。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益贵介绍,这是学院与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后的第一次讲座,今后类似这样的讲座会越来越多。现代学徒制强调校企“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教学,更侧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学院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创新合作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做到校企双方无缝对接,促进学生零距离上岗。根据校企双方的新型合作关系,双方将进一步明晰各自职责,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专业教学标准、改革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等方面正式展开合作。

就在5月7日,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还与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协议,创新合作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广胜表示,公司与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时间长达10年,先后接纳了该校近200名毕业生,目前有120名毕业生在职,其中的大部分已成为公司的中坚力量。

在湖南,像这样长时间的校企合作案例还有很多。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方小斌说,学院与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08年开启首次合作以来,共有200余名毕业生进入“博众精工”工作。今年,学院又与该公司签订了现代学徒制培养项目的协议。校企合作越来越紧密的背后,是学校与公司实现优势互补、校企一体化育人的结果。

“职业教育本质是为产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所以职业学校只有紧紧抓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个‘牛鼻子’,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产业发展、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正因为构筑了“利益共同体”,企业与学院才能共同“尝甜头”,产教融合的路子才会越走越远。

对接地方需求,与区域经济共提升

祁阳阳泰电子厂负责人唐朝晖在外打拼多年,在深圳创办多家企业,一直有回乡创业、回报乡亲的想法,但对内地人才的供求颇有顾虑。带着矛盾的心态,唐朝晖找到了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校不仅为其提供厂房等基础设施,还帮其争取到税收优惠政策,最重要的是有一批技术精湛的专业教师和积极肯干的学生全程参与企业生产,解决了企业人才短缺的困扰。

祁阳阳泰电子厂很快从零起步,快速发展成企业员工达500人、年产值6000多万元的新兴企业。与此同时,企业也为学生实训提供了生产环境。学生经过“工学交替”的多轮生产实训后,动手能力大幅提升。

这是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探索实施产教融合的一个缩影。共建专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短期培训、送教进厂、企业支教、挂职锻炼……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角度校企合作的立体平台,为地方企业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也让学校的专业内涵建设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无独有偶,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把产教融合的着重点放在了服务地方经济上。该校探索构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学院主动”的院村合作模式,在娄底市娄星区中阳村建成了对接产业的“产学研创”教学基地,将“课堂搬进田野,论文写在大地”。

现在,该校农林专业教师团队在中阳村带领农林专业毕业生创建了占地40亩的“院村合作”农林创业教学基地,包括湖南绿一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金手指特色果树创业园等实体。该校以此为创业培训基地,建立了“中国特色植物网”等农林科普网站,将南方刺葡萄、桑葚、香桂等特色植物及产品推广到全国各地,并开通园艺科技咨询热线进行技术推广、科学知识普及。

职业教育的根本职能是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地方产业提供人才保障。可以说,湖南不少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上找准了切入点,让地方经济与学校发展实现共赢。

服务“一带一路”,与国家战略共发展

2016年5月,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与肯尼亚铁路技术培训学校共建“东非(肯尼亚)铁道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被誉为“中国铁路职业培训海外第一单”。该学院与肯尼亚铁路局、肯尼亚铁路培训学院、中国路桥工程公司、西南交大等单位开展校企合作,采用混合所有制模式,筹建肯尼亚铁道国际学院,开启了职业教育海外办学新模式。

同年9月,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装备输出为契机,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又与马来西亚铁路局合作共建“东盟轨道交通人才培训中心”,由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提供先进装备,学院组织场地、师资及教学管理,培养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地区铁路和地铁员工。

目前,该校已探索出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走出去”“引进来”以及“共建基地”等多种国际职业培训发展模式,开展了10个国际项目。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同样在国际教育合作方面找到了产教融合的着力点。该学院与澳大利亚坎甘TAFE学院、美国德克萨斯州阿拉姆学院等13个国家(地区)的23个教育机构、跨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教师培训、学生实习、课程联合开发、产品联合开发等合作。该校毕业生的国际化服务能力越来越受到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青睐。在出口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等国的轨道交通产品中,学校的毕业生占售后服务人员的50%。

近年来,湖南职业教育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努力探索职业教育走出国门的途径和方法,开展合作办学和职业培训。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走出了一条国际化道路。

省教育厅职成处负责人表示,海外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很大,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像我国一样,各行各业人才紧缺,能工巧匠尤甚。跟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步伐,湖南的职业教育将大有可为。

湖南教育新闻网2018-11-20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