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18下半年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职业学校

题目: 2018职业教育工作信息第44期

资料提供时间:2018-11-29

目录

更多

职业教育步入“黄金时期” 文章下载

职业教育步入“黄金时期”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邓志革的话语中有掩饰不住的自豪——

9年前,他所在的学校还是湖南省内一所默默无名的“三无”高职院校,无行业背景、无专业特色、无品牌效应,有着与不少高职院校类似的苦恼和艰辛,招生难,办学难,“难到让人一想起来就心酸。”邓志革说。

而如今,这所学校已经成为湖南省首批卓越高职院校之一、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两个月后就会全部搬去位于湖南省株洲市职教城的新校区,国内最大的汽车类专业教学大楼正在那里翘首以盼。邓志革将这9年概括为从“三无”到“卓越”的奋进之路。

这一路走来,不仅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国内众多职业学校已容颜焕发,正刷新着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昂然迎来了属于他们的“高能”时刻。可以说,职业教育已进入高质发展的“黄金时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从“全面撒网”到“壮士断腕”

谈到从“三无”到“卓越”的秘诀,在邓志革看来,就是要办出“特色”。

他曾问自己,“和其他学校比,我们学校的优势究竟在哪儿?”然而并没找到答案,尽管9年前的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有着40多个专业。2009年,学校申报湖南省示范高职院校未果,邓志革才幡然醒悟,“这种‘大而全’的路子是走不通的,一定要把学校的未来聚焦到一个行业上来,然后举全校之力办好相关专业。”

结合自身条件和湖南省、株洲市未来的产业发展规划,邓志革将目光锁定在汽车领域,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裁减专业,重新设计课程……现在,学校紧盯地方支柱产业、瞄准地方特色办学,已经形成了“覆盖前后市场、兼顾新旧能源”的汽车类专业结构,汽车类专业数、学生数分别占全校的75%和70.4%。

“要改变高职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必须要有自我革命的精神,下大力气推动专业结构调整。”同样的,在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朱厚望也掀起了一场“壮士断腕”般的“专业改造工程”。

自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高职院校以来,先后开办了经、管、文、工等33个专业,而与航空产业紧密对接的仅有11个,更多的是生物制药、旅游、会计等诸多与航空领域毫不相干的专业。没有办学品牌,缺乏专业特色,一度让朱厚望处境尴尬,学校在2000年至2010年间招生很不景气,考生高考成绩只要达到最低控制线就能被录取。“学生就业也成问题,空军航空装备修理系统十几家工厂,都不太愿意来学校招人”。

后来,朱厚望通过走访企业、用人单位,摸底航空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果断采取“停招、撤销、新增、转向”等措施,砍掉了对接不紧密的旅游英语、文秘等23个专业,新增通用航空器维修、航空机械制造等13个与航空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如今,学院专业已由2012年8个大类33个专业调整为目前的4个大类22个专业,形成了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航空机械制造、航空服务与管理四大特色专业群。

“高职教育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现在已经走到了内涵式发展这一阶段,要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学校的专业设置就要顺应时代发展,要响应国家战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斌举例说,“我们是民政民生类的特色学校,那就要响应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面向社会需求,这样方向就不错,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

据了解,目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民政,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上,关注生命的各个阶段,开办了学前教育、婚庆、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护理、临床医学、社会工作、社区管理、殡葬等14个民政民生专业,涵盖了“生老病养死”生命的全过程。

从“一头热”到校企深度融合

如果说,专业群的调整与建设为学校的发展指引了前行方向,那校企合作便为前进提供了更多驱动力。

“学生不只是学习理论,更要在实践中学习,并且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院长张晓霞看来,这是校企合作的一大优势。

目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的一些课程便是在与企业共建的基地或企业内进行。张晓霞认为,近几年校企合作也在不断迭代升级,“很早以前,校企合作多是学校培养学生,企业招收学生。现在不仅是学校培养,企业也会多方位地参与到培养过程中来,共同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如今已与民政行业中的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办学关系,比如与企业合作建立了民政智能化技术应用协同中心、健康养老服务协同创新研发中心、中兴智慧城研究院等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研究基地;与企业共同研发标准,形成养老服务生态链,开展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学徒制试点等。

本就脱胎于企业的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同样早早踏上了校企合作之路。2010年,该校便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共同启动牵引变流器核心器件生产线项目,为高铁的“心脏”培养更多守护者,成立了3个学徒制订单班共120人。在随后的学员选拔、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等过程中,企业方均深度参与,真正实现了全过程共同培养。

“订单班的学员也会全过程参与该核心器件生产线的设计、建厂、设备安装调试、产品试制,在培养过程中就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实现了零距离上岗。”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姚和芳介绍,目前学校已将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融入到轨道交通产业的产业链中,与铁路局、站段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共同进行实训、实习项目的研发,探索共建“校中站”“站中校”。此外,在全校所有专业中,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订单式”培养,精准培养定制人才。

姚和芳表示,如今的校企合作已由学校唱主角转变为企业唱主角,双方共同开发“普适性”与“个性化”双重兼顾、“能力”和“素养”双线并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并开发相应的课程教学资源,建成集教学、培训、自主学习服务的现代学徒制培养共享型资源库等。

据了解,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近3年校企合作开办“全订单”“半订单”等多种形式培养班共计148个,订单学生达6000余人,“订单培养”学生覆盖率达74%,更多的订单班正在持续组建中,学生毕业达到标准即可顺利就业。

从聚焦技能培养到聚焦素质提升

在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的操场上,可以看到有这样一辆观光车,不用司机,不用控制方向盘,不用踩刹车、油门,只需轻触按钮切换,这辆无人驾驶观光车便可稳稳地行驶在既定区域内。

“这都是我们师生自主研制的。”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车辆工程学院院长李治国介绍,这一无人驾驶观光车是依托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共建的专家工作站完成的,“智能汽车是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自主研制的无人驾驶观光车能学习和模拟人类的驾驶习惯,从而达到适应各种多变路况的效果。”

之所以花大力气建院士工作站,研制自主无人驾驶观光车等,邓志革可以说是想得长远,“职业院校不能只把自己定位为产业的服务者,应该通过科技创新,努力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上谋求转型。既对国家发展有所贡献,又能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

“以往我们职业院校的学生就是学技能,面向工厂培养工人。但如今产业的技术更新迭代很快,未来究竟需求怎样的技能人才,学生究竟要掌握怎样的技能才能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有立脚之地?”这是邓志革一直思考的问题。他认为,未来的技能人才不仅需要的是技能,更是需要整体素质的提升,“比如有了创新意识,他们会有主动学习、创新的内驱动力,就会努力适应社会,不被淘汰。”

在李斌看来,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其实就是培养出的学生高质量。“怎么算是高质量人才?比如他的道德素质如何,是否具有工匠精神,能否有家国情怀和担当等。我们培养的核心是‘人’,而非流水线上的工具”。

为此,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力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充分发挥学校在社会工作、健康养老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建立了500多个注册志愿服务团队,开展专业化的扶贫济困、扶残助残、救援救灾、敬老爱老等志愿服务,以强化学生“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理念。

走进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你可以看到有学生通过高龄者体验等方式来强化对服务对象的了解,从而能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也有学生为服务老年群体自主设计研发了方便老年人使用的置物盒、老年人听力辅助产品、老年鞋垫等物品……

“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要成就学生的职业人生。不仅要精心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更要用心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李斌说,这一理念眼下正在职业教育中化为一步步实际的行动。

中国青年报2018-11-19

 

 

信息技术如何与中职课程有效整合 文章下载

信息技术如何与中职课程有效整合

如今,中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此次课程改革不仅涉及到各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对数学等文化基础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师应更新观念,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努力推进现代信息化教学。”因此,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中职课程的有效整合既是课改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也是提升中职教学质量的必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以笔者所教授的“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为例,在传统教学中,对于该内容的设计常常采用导入环节教师叙述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新知环节教师引领公式推导并板演过程,练习环节学生在书本上完成教材习题等。而在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无论是教学思路还是教学手段都有了较大变化。比如,笔者就针对中职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强,但数学基础十分薄弱且学习兴趣严重缺乏的现实情况,在情境导入环节,以“计算机病毒传播”问题为例创设教学情境,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这种结合专业特点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辅助学生理解题意并建立数学模型。在发现新知环节,将动画演示与教师书写有机结合,并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有限到无限,实现由“形”到“数”再到“符号”的转化,能够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逐步突破教学难点。在学生练习环节,分公式辨认、直接应用公式及综合应用公式三关设置练习,并以闯关游戏的方式检测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记忆和运用情况,不仅能够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检测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引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明显,一是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信息化手段的直观形象性对人感官的冲击力,是单纯依靠教师口头叙述题意所不能及的,能够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信息化手段能基于中职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水平,将难懂的数学推导过程简单化、形象化,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并在头脑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三是能实现即时评价和反馈,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和双向互动。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即时统计汇总、双向传输等功能,比传统教学更加方便、高效,使教师和学生能及时把握掌握知识的情况。

但是,信息化教学的劣势也同时彰显,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成本和技术问题仍有待解决。所以,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全面普及需要一定的时间,除了学校对环境、硬件的支持和配备外,还需着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更新观念,增强教师的信息化意识,更重要的是对教师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从而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真实的课堂实践。因此,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和思考,笔者就中职信息化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首先应是优秀的“教学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突出实用性,不能为“信息化”而“信息化”。如今,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从最初的几个学科逐步扩展到多专业、全学科。随着信息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其优势和效果也逐步得到教师们的广泛认同,技术越来越精良、花样也不断被翻新。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教学是一门艺术,表现力固然重要,但实效性才是根本。并非所有学科、所有内容都需要信息化,“用不用”“什么时候用”“怎样用”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首先应是优秀的教学设计,它既要有先进的理念、高超的技术,又要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它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对学情的准确定位,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判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到不盲从、不做作、不夸大、不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更不能用信息化手段代替学生的思考和实践。只有经过理性思考后,才能从教学的本质出发,使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最终真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二,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应逐渐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应致力于每位学生的需求,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发展。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不仅应着眼于教师“教法”上的不断创新,更应聚焦于学生“学法”上的不断改进。要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出发,致力于满足不同基础、不同能力学生的不同需要。比如,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设置教学进度和闯关练习;根据学生的反馈效果生成个性化的作业等。改变“一刀切”的传统模式,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这一切都要依赖于信息化技术的强大支撑,更与教师的学生观、教育观密不可分。

第三,教师是信息化教学推进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也可能成为最大的阻力,要加强对教师理念和实践的双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化教学的硬件投入固然重要,但关键因素在教师,它不仅有赖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更有赖于教师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先生曾说:“即使在信息技术运用教育投入巨大的国家,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没有明显提升,两者之间并不简单相关。技术确实很重要,但为了实现技术所体现的巨大潜能,各国必须提高投资的效率,关键一点是必须把教师推到设计和实施信息技术变革的前线。”瑞士教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1/2资源投入教师培训,1/4投入硬件,1/4投入软件,他们强调,如果不投入1/2的教育资源在教师培训上,其他所有的投入可能白费。由此可见,教师是信息化教学的主力,亦可能成为最大的阻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改革的成败。因此,要加强对教师理念和实践的双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作为中职教师,在新课改理念的倡导下,我们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探索的空间,要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以学生能力的提升作为检验教学成败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切实提升中职教学质量,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作者单位: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

中国教育报2018-11-20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跨越式发展纪实 文章下载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跨越式发展纪实

勇于创新 积极探索 建设国家优质校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跨越式发展纪实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校长王升

王升校长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二级教授,中国教科院博士后,国家教育部门全国本科院校教学评估专家,先后获得“春晖基金奖”“顾明远教育基金奖”“香港中文大学奖”、河北省社科一等奖。王升校长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兼任河北省创新教育学会副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石家庄市文化学会副会长、河北省高教学会理事、石家庄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副会长、石家庄市社科联副主席、山西师范大学等兼职硕导等职。

职业教育发展事关国计民生,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职业教育曾面临一系列问题和难题。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全校上下凭着高度的事业心和使命感,不畏艰难、大胆开拓,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使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实现了从2014年的398名到2016年位居全国百强、2017年位列全国73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快速发展,这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和赞叹,该校为何能在短短几年间取得如此佳绩?其大获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这与该校坚持开放式办学、注重人文关怀、发扬公益精神是分不开的。近年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开放式办学、产教融合、积极推行教育教学创新改革、深入探索双主体办学模式,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学校实现了教学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态势,走出了一条石家庄职教品牌跨越式发展之路。

坚持开放式办学,打造服务区域经济主阵地

为了配合国家重大战略,学校先后建立京津冀区域规模较大的电子信息类等8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石家庄市3支队伍培训基地等7个培训基地;与社区共建各级各类教育基地381个,完成企事业单位及社区各类培训项目54个。相继建立了5个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2个省级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立院士工作站、雄安文化创新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30余个;培育、遴选、外推优秀科研团队、科研带头人、技能名师及科技特派员。与此同时,学校大力创新科研管理与激励机制,使技术技能积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学校支持教师面向区域内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技术研发等服务,选拔100余位院级企业特派员圆满完成服务企业任务65项,技术交易折合价值达2211万元。此外,学校与企业联合出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穿越千年的窑火》在河北卫视播出,获得了一致好评。此外,学校全方位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利用等各个环节,成功打造了产、学、研、用科技铁军,成为了学校创新的典范。

2018年,该校软件学院启动了“软件项目经理差异化人才培养”项目,开创省内高职教育精英培养的先河,通过分阶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为IT业打造了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学校“‘七维度’产教深度融合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获得2018年度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晏钧设计学院建立了技艺大师工作室,通过了国家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省级验收,成为省重点支持的文化创意基地,研发了系列文创产品,获得了2018国际标志双年奖金奖。不仅如此,学校还开设河北省高校学报首个“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探索”系列专栏,构建了混合所有制办学研究专业体系。

注重人文关怀,幸福校园建设亮相国际舞台

2014年9月30日,王升校长主持召开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幸福校园建设”主题会议,标志着幸福校园建设与探索正式启动。为深入推进幸福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学校上下大力开展理论研究,出版著作《幸福校园建设理论与实践》,发表《高职院校“幸福校园建设”理论与实践框架性思考——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等系列论文,为幸福校园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同时,该校深入推进实践探索,不断加强幸福校园标准化建设,新增标准172项,修订标准301项。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 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大力打造幸福校园特色项目,在学生培养、师资建设、校园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社区教育、国际交流、人文关怀等多个方面推动幸福校园建设理论实践化,真正将幸福校园落到实处。2017年底,学校幸福校园建设亮相国际职教舞台,成为联合国教科文国际职教中心、韩国国家职教研究院和泰国教育部职教委员会联合举办的2017年东亚职教机构网络大会“绿色教育”的典型案例,被介绍给亚太地区职教同仁,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关注。

发扬公益精神,“石家庄模式”在全国形成影响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提出“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的目标任务。2015年教育部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到2018年,将支持地方建设200所左右的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学校领导班子根据新形势下的需要,加强作风建设,积极开展“双问计”,通过广泛调查和反复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学校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新举措。

首先,明晰学院的特色发展定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84年,原名“石家庄大学”,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全国仅有的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广播电视大学和社区教育为两翼的独特办学格局。近年来,学校积极推动发挥“两翼”功能,有力地拓展了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领域。

其次,在2015年,学校成立了石家庄社区学院。2017年学校完成各级各类培训4500余人次。学校与协会、社区三方合作的社区教育模式,被省教育部门誉为“石家庄模式”,在河北省及全国予以推广。截至目前,已经建立了21个分院、142个中心、177个教学点、4个老年学院;此外,学校还创建了石家庄社区学院,梅花镇和贾市庄镇等29个实验基地;开展社区教育活动60多场,参加人数3万余人次。财经机构负责人多次亲临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指导社区教育工作,他认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站在国家的高度上,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着想,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再其次,学校还成立了全国首家社区税务学院,协助郝如玉教授起草的《推进社区税务学院建设 服务地方社会治理与民生发展》报告,引起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给予批示,对学校社区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院校纷纷来校考察和学习,王升校长应全国人大邀请赴青海、黑龙江宣讲“石家庄模式”,有力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影响力和服务社会的贡献度。

学校人才的培养必须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需求,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班子及全体师生统一思想、团结一心、开拓创新、不断进取,促进了学院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使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美誉度逐年提高。与此同时,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班子在河北省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是石家庄市属高职高专院校中仅有的获得优秀等次的院校。

目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优质高等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对助推当地的职业教育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满足人民享受优质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践行“以人为本 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秉承“崇德、修身、博学、笃行”的校训,不断开拓创新、再接再厉,为把学校打造成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而不懈努力。

中国教育报2018-11-19

 

 

陕西省高职院校新浪微博平台建设研究 文章下载

陕西省高职院校新浪微博平台建设研究

——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新浪微博为例

【摘 要】微博是应用率非常高的新媒体之一。调研微博平台在高职院校信息传播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挖掘陕西省高职院校微博平台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可以很好地促进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宣传工作的深入推进。

【关键词】微博 高职院校 信息传播

基金项目:2017年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校本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7YX031)。

手机作为现代社会第一大上网终端,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据统计,大学生最常用的手机APP应用中,微博占据了23%的份额,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发布动态、了解时事最重要的平台之一。正是基于这一发现,陕西省各高职院校已经将微博平台作为信息宣传的新阵地,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信息沟通,塑造学院品牌形象。本文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微博平台在运营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新浪微博平台的应用特点分析

媒介即讯息,在信息时代微博平台已经成为人们精神交往、情感沟通、信息互惠的重要风暴眼。微博平台具备用户群体广泛、信息传播呈现即时性、便捷性、互动性强等特点。据统计,微博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五亿人并逐年稳步增长。而在这些用户中,大学生的比例高达80.3%。

首先,用户只要注册一个账号,借助电脑或手机等电子设备就可以在此平台上发布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这一点与传统媒介相比较有着先天性优势。其次,在网络覆盖的环境下,信息的生产、流通及反馈只需要几个点击动作就可以完成。从编辑信息到发送信息,从信息的传播到反馈,均呈现明显的即时性特点。另外,微博具备评论、关注、转发等功能,有很强的信息互动性。可见,作为一个公开信息平台和互动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上发表信息、表达思想,即时实现线上沟通,还可以在第一时间触发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对舆论事件快速反应,实现信息共享和舆论发酵。

正是基于上述应用特点,微博平台在高职院校塑造学院品牌形象,增强与学生之间的线上沟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从可行性上分析,学生用户可以通过微博平台搜索到高职院校微博公众号,了解学院发布的即时信息,掌握学院教学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动态,通过转发、评论进行实时信息互动和反馈,并在多个用户之间实现信息辐射,提升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微博公众平台即时发布学院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信息,传播校园文化,打造学院品牌,增强学院社会影响力,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线上互动了解学生动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陕西省高职院校新浪微博平台建设现状分析

截止到2016年底,接近于九成的陕西省高职院校将微博平台作为信息沟通、打造学院文化品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主阵地。一方面说明高职院校已经充分意识到微博平台在高校宣传工作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微博平台建设的功能上,各高职院校也在充分提升平台的影响力,加强对学生的舆论引导和人文素质养成教育,塑造学院的品牌优势,激发社会各阶层对学院的认同和肯定。从微博平台的内容发布上,陕西省内高职院校的学院教学、招生等实时信息发布,已经渐渐呈现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品牌打造等内容更为多元的趋势。

1.陕西省高职院校新浪微博平台宣传内容分析

根据陕西省高职院校新浪微博平台的数据分析,笔者发现各高职院校在新浪微博平台运营上主要倾向于以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维护。一是学校教学、招生等信息宣传;二是学校品牌形象宣传;三是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内容占比为高职院校信息宣传类为57.2%,高职院校舆论引导方面的内容占15.6%,高职院校品牌维护的内容占25.9%,其他内容占1.3%。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在官方新浪微博上发布的内容为例:2016年度新浪微博平台上,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发布的多条微博中,内容涵盖了学校教学、招生等信息宣传、学校品牌形象宣传、校园网路舆论的引导三个主要方面。具体比例为:学校品牌形象宣传占44.4%,校园信息动态宣传占51.9%,舆论导向占3.7%。

其中,在学校品牌形象宣传这一内容中,我们通过基于数据的权重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校园文化占16.7%,名师影响力占16.7%,而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则占66.70%。而在学校品牌形象宣传这一部分内容中,学生线上的转发率、点赞率比较高。尤其是在校园景观文化这一方面,学生线上互动比较活跃。

微博公众平台发布的学院信息中,内容主要分布在以下四个方面。学生管理、招生信息、教学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其中各部分占据的权重比例为:学生管理信息发布占14.3%,招生信息发布占21.4%、教学活动信息发布占35.7%、文化娱乐活动信息发布占28.6%。但是,从学生线上互动的活跃度来看,招生信息的动态发布和校园文化活动这两方面信息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反馈。

2.陕西省高职院校新浪微博平台影响力分析

根据陕西省高职院校新浪微博平台的数据采集我们发现,各高职院校新浪微博平台影响力仍需加强。通过对陕西省高职院校官方新浪微博关注度、粉丝数及微博发布数量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高职院校在新浪微博官方网站上的动态,其关注度、粉丝数及微博发布的数量呈现出不均等的样态。而陕西省教育厅官方新浪微博在2017年5月25日发布的《陕西高等学校官方微博数据一览》上,BCI影响力指数前五十名中,高职院校位次排名50。排名的依据为微博传播指数BCI(Micro-blog Communication Index),是评估微博账号的原发微博传播力的重要参数。其中,通过对微博的活跃度和传播度的科学测算,以求客观反映账号的传播能力和传播效果。通过相关数据比对,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高职院校官方微博原发微博数量少,转发数和评论数滞后的现象。

高职院校新浪微博信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相关数据我们能够看到高职院校新浪微博在内容发布上的权重分配与学生线上活跃度并不一定成正比。这一现象从侧面说明了高职院校在信息内容的发布上,仍然需要调整。据陕西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的走访调查结果看,在关注本校新浪微博的学生中,只有25.3%的学生转发、点赞或评论学院微博发布的内容,其原因比较复杂。认为学校微博上信息发布没有新意的占53.2%。据了解,校园每天播放的广播内容与微博上发布的内容有一定的相似度,而在学校学生对广播信息的接收更为直接,因而降低了学生对微博信息线上反馈的热情度。

发布的信息内容与学生的真实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对高职院校发布的信息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关注度比价高的部分是学院的文化娱乐活动、就业信息等这些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文化娱乐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也是缓解学生学习、就业及生活各方面压力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这一信息的反馈度上,学生转发率、点赞率均比较高。而在就业信息这一部分也出现了线上反馈的峰值,在微博公众平台发布的学院信息中,占35.7%的教学活动信息发布关注度比较低。

从陕西省高职院校新浪微博平台影响力分析,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陕西省高职院校微博官方网站的影响力仍然比较薄弱,粉丝人数与在校生之间的比例差距过大,学生基础薄弱。虽然陕西各高职院校已经对新浪微博平台的功能和特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在此平台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宣传,但总体样态上仍然显示新浪微博的利用度较低。可见,在学生宣传以及新浪微博平台的建设方面后劲不足,仍需要加大关注力度。

高职院校新浪微博信息建设策略

针对调研中高职院校新浪微博信息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内容的深度优化,实现线上、线下数据整合分析的良性反馈机制,从而促进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宣传工作的整体推进。

首先,高职院校应整合宣传媒体及平台,统筹管理信息发布。高职院校面向学生的媒体平台中,除了报纸、布告栏等传统媒介,还有微信公众号等电媒平台。这些媒介在发布信息的过程中,同一条信息可能出现在多个媒介平台上。比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校园广播内容与高校微博官网上发布的内容有重叠,因而降低了学生对微博信息线上反馈的热情度。在微博上关于教学活动信息发布占微博公众平台发布的学院信息总量的35.7%,但学生的线上互动却寥寥无几。经随机采访调研,笔者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认为这些信息已经在学校其他平台出现频次很高了,没有转发和评论的必要,势必会降低学生对微博的热情度和关注度。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媒体及平台的特点,对发布内容进行统一整合,既发挥每个媒介自身的特点,又能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关注度。

其次,高职院校应建立数据整合分析的良性反馈机制。较之于信息发布,对线上学生反馈情况的收集、整合、研究也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该走出“只发布不管理”的格局,对微博信息发布的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调整、试行、反馈、再次调整,从而真正实现微博平台的职能和价值。通过对学生关注度高的内容进行研究,准确把握学生心理需求。对关注度低的信息也要进行定点分析,结合线下对学生调研进行内容调整。调整后,再进行实时追踪,不断促发反馈机制,从而促使微博平台信息发布的良性循环生态。

最后,高职院校应扩大新浪微博平台影响力。在对宣传媒体及平台进行整合、统筹管理信息发布的基础之上,研究学生关注的热点、重点话题,通过反馈机制,激活新浪微博平台活跃性。通过线下走访、调研,了解学生需求,提高新浪微博官方网站的信息发布质量和数量,与学生实现良好互动的沟通环境,向外界输出学院正能量,最大程度地激活学院的品牌效应,从而提升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结 语

总而言之,新浪微博平台作为学院信息宣传的重要阵地,在高职院校塑造品牌形象,增强与学生之间的线上沟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职能。在调研的基础之上,通过陕西省职业院校在新浪微博平台上的各项数据反馈发现的问题,我们应有的放矢,整合宣传媒体及平台,统筹管理信息发布,建立数据整合分析的良性反馈机制,从而促进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宣传工作的深入推进。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2018-11-21

 

 

精准扶贫,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文章下载

精准扶贫,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教改透视】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更是指导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思想武器。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作用独特、不可或缺,是造血式扶贫的重要主体,是脱贫攻坚的有生力量。精准扶贫,职业教育为什么行?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对于职业院校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余克泉(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全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协作联盟理事长)

职业教育能精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职业教育是培养产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是能满足产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教育,也是能够提升就业、服务民生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在精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职业教育承担了绝大部分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任务。调查数据显示:很大一部分中职学校学生是来自农村家庭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而91%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则是其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在校生中贫困生比例高于普通高中和本科院校。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对象与我国精准扶贫对象高度契合。广大贫困群众也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他们子女“靠得住、读得起、学得好”的教育类型,就读职业院校是他们最明智、最实惠的选择。二是职业教育能使贫困家庭学生直接掌握就业本领。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让学生获得就业本领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职业院校学生通过学习后,基本上都能掌握从事某一职业的技术技能。贫困家庭学生普遍具有刻苦学习的特点,专业技能合格率高于其他学生,同时,这一特殊群体能吃苦耐劳,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这为他们顺利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职业教育能有效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职业教育是直接为企业培养人才的教育,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最突出的办学特征,这为培养对象顺利就业创造了条件,加之职业院校均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就业创业,从而使就读职业院校的贫困生保持较高的就业率。

近10年来,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90%,其中贫困家庭学生就业率更高,且大都能实现高质量就业。如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不仅对贫困学生实行全免费,还提供全部生活费用,学生毕业后优先安排在吉利集团就业,年薪不低于6万元,这足以使一个贫困家庭脱贫。

职业教育能精准帮扶贫困人群脱贫

职业教育不仅开展学历教育,还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具有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特殊功能,在精准帮扶贫困人群脱贫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一是能给贫困人群植入脱贫致富“基因”。贫困人群中绝大多数缺乏脱贫致富信心,思想观念落后,这是他们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帮助贫困人群脱贫,首先要给他们植入脱贫致富“基因”,让他们在思想上脱贫,恢复“造血”机能。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思想教育、信念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职业教育能通过相关培训,帮助贫困人群增强脱贫致富信心。全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协作联盟调查显示,几乎所有职业院校均举办了帮助贫困人群增强脱贫致富信心的专门培训或在相关职业技术培训中有效渗透脱贫致富信心的教育内容。二是能让贫困人群掌握脱贫致富技能。缺技术是贫困人群致贫的主要原因,要帮助贫困人群脱贫致富,就要授之以渔,帮助他们斩断贫穷之根。职业教育是以技术培养为主的教育类型,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是其重要任务,能够有效帮助贫困人群快速掌握一技之长。据统计,全国职业院校每年开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上亿人次,贫困人群是职业院校职业技术培训的主要对象。三是能为贫困人群生产经营提供指导与服务。贫困人群致贫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缺乏生产经营能力,职业教育不仅能帮助贫困人群掌握脱贫致富本领,还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生产经营能力。据调查,全国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均面向贫困人群免费开展了技术咨询与服务,帮扶大批贫困人群提升生产经营能力,实现了稳定脱贫。

职业教育能精准助力贫困地区脱贫

到2020年,我国不仅要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还要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帮助贫困地区精准脱贫,职业教育能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是能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职业教育是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能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技能人才。贫困地区技术技能人才主要来源于职业教育。据统计,全国职业教育年均毕业生近1000万人,有近70%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当地就业,为所有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能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职业院校是技术技能积累的高地,聚集了众多的专业师资和技术人员,可组建强大的产业扶贫专家团队和技术团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全国近80%的职业院校单独或联合组建了技术服务团队,为贫困地区开展技术服务。三是能帮助贫困地区开发脱贫致富项目。贫困地区要实现长期稳定脱贫,必须开发有效的脱贫致富项目。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很强的特点,能根据当地实际开发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项目。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全国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帮助贫困地区开发了大批脱贫致富项目,为贫困地区实现整体永久脱贫作出了突出贡献。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作用独特、不可或缺,是“造血式”扶贫的重要主体,是脱贫攻坚的有生力量。当前,脱贫攻坚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必须更好发挥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为了在职业院校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更好发挥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65所职业院校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协作联盟”。联盟将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为指导,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战略部署,按照教育部职业教育扶贫工作安排,联合全国职业院校协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2018-11-22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加快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纪实 文章下载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加快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纪实

培养千亿工艺美术产业人才的摇篮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加快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纪实

福建省莆田市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中部骨干城市、湄洲湾临港工业集中区、海峡两岸对接集中区和妈祖文化交流重要基地。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是莆田市仅有的一所高职院校,被评为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2018年A类培育院校。学院牢固树立“服务地方发展、服务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承“学为成人”的校训,确立了“坚持立足莆田,面向福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仪,培养身心健康、品行优秀、技术精湛,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创新素养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办学成效显著。

为对接莆田工艺美术产业,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工艺美术学院,现已发展成为莆田千亿工艺美术产业人才培养的摇篮。

现象:服务工艺美术产业贡献卓越

据介绍,工艺美术产业是莆田市“十三五”期间的四大千亿支柱产业之一。莆田工艺美术产业涵盖木雕、古典工艺家具、玉雕、宗教雕塑、金银首饰、石雕、油画框业、工艺编织、铜雕、漆器等十大门类,目前莆田市共有工艺美术企业5000多家。

这个产业的发展,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有着卓越的贡献!

2009年,学院成立二级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开设宝玉石鉴定与加工、艺术设计等专业,先后与行业企业在产业集聚的上塘珠宝城、莆田工艺美术城设立办学点,培养工艺美术产业高端人才,促进了工艺美术产业提质增效,取得一系列令人赞许的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仅工艺美术城教学点就培养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名,国家级别玉石雕刻行业大师3名,高级工艺美术师5名,市工艺美术大师27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名,一大批大国工匠从校园走出,走向世界。

更令人称道的是,2017年9月金砖会议期间,国家领导人向外国元首展示介绍的莆田木雕作品,系学院毕业生林建军创作。

学校教务处负责人介绍,2013年以来,师生在全国、省、市各类技能竞赛及双创大赛,与全国工艺名家大师、高等院校教师、专家学者等工艺界人士同台竞艺,共获80多个奖项,先后斩获首届福建省大学生文化创新创意设计大赛“非遗”工艺类金奖、最佳投资奖和第四届(2017)福建文创奖“文创产品奖”金奖等,多名学生迅速成长为新生代民族传统工艺大师。

事实上,学院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式,培养了上千名莆田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新鲜的血液激发了工艺传承和技术创新的动力,工艺美术产业呈现出“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知名品牌不断涌现、人才数量不断增多”的良好态势。截至2017年,莆田市规模以上工艺美术企业产值突破500亿元,预计“十三五”末产业规模产值将超1000亿元。

探因:创新培养工艺美术产业高端人才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许冬红表示,为适应莆田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层次、规格、知识和能力的新要求,学院努力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下功夫,深化校行企协同育人,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办学中的重要主体和主导作用,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切实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第一招是依托产业办专业。根据莆田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布局,学院开设家具雕刻、宝玉石鉴定与加工、艺术设计等专业,专业设置全方位对接莆田工艺美术产业。其中,与莆田市寿山石雕行业协会合作,开办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确定了“以工艺大师传统传授和现代学校培养相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实行招生招工一体化,实现学生员工双身份,招生就业一条龙。与莆田市工艺美术协会合作,在莆田工艺美术城开办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点,实行“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工艺城大师云集、实训设备完善、原材料丰富等优势,由校企教师联合进行教学。

第二招是对接岗位设课程。根据民族工艺生产岗位能力要求,在上塘珠宝学院,实行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确立了“实践为主、创意核心”的课程体系,实践课总量达70%以上,创新创意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在莆田工艺美术城教学点,根据每期学员特点及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应实践和理论课程。同时,针对工艺产业变革对复合型工艺人才的需求趋势,加大工艺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力度。

第三招是紧贴生产过程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推行学做一体,做到“四个合一”。即,教室与工作室合一。除了公共课,其他课程均在与企业共建的真实性实训车间实行基于产品生产过程的岗位教学。教师与大师技师合一。聘请国家、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及生产线的高级技师、技师承担占课程总量70%的实训教学任务。实施“一师多徒、一徒多师”。教程与工艺合一。用产品导向、以项目推进,教学过程服从工艺流程。作业与产品合一。每个作业都直接指向产品,或是产品生产中的某个工艺流程,以产品呈现学业水平,学习即创作、学习即生产。

第四招是紧扣用人要求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上塘珠宝学院采取“过程考核、师徒捆绑”的考核评价方式,学生的成绩即师傅的业绩。学生通过上一项目考核,才能进入下一项目学习,学生未达成学习目标,也即师傅未达成教学目标,师生必须补课、补训,直至过关。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本部和工艺美术城教学点,则引入行业企业工艺大师来当评委,与授课教师共同来考评学生,评价内容为毕业作品设计,以此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

学院服务工艺美术产业办学的两项成果:《行业企业为主导的珠宝玉石人才“二元”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基于“以实践为主线,以创意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体系实践》分别获得2017年、2018年职业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各相关专业及市内职业院校、相关行业企业广泛推广、应用,受益学生上万人。2013年以来,省部级、厅级领导干部来院考察指导70多人次,30多所省内外职业院校来到学院考察交流……

展望:引领莆田工艺美术产业转型升级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林建华表示,学院在为产业培养人才的基础上,还充分整合资源,特别是发挥高职院校科研、技术等优势,服务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在整合教师资源方面,学院聘请李凤荣、林建军等20多位国家级别、省级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任学院客座教授,定期来学校举办讲座;聘请林伟国、许元潘等9位国家、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实行专业教师和工艺大师结对,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互补、互学、互助、互促;依托传统工艺实习实训基地,有计划地安排专职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技能。

2017年,传统雕刻技艺资源库入选国家资源库备选项目,这就是该校有意识地整合教学资源的结晶。学院整合莆田工艺美术城、上塘珠宝城及福建省内工艺美术资源优势,联合18家企业和30多位工艺美术大师、非遗技艺传承人,建设传统雕刻技艺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已开发“雕刻基础”“原材料鉴别及取材立意”等14门课程,积累课程PPT资源427套,视频素材资源1312个,动画类资源82个,文本类资源822个,素材总量为3133个。该平台已为5000多名教师、学生、企业员工、社会人员提供雕刻技能在线学习服务,较好地适应了大数据云时代的工艺美术产业技术变革及学习网络化、在线化的需要。

整合宣传资源则是一步校企共赢的好棋。学院组织师生开展大师访谈活动,先后采访12名国家级别、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录制大师求学求技成长经历、创作心得及对产业发展的看法等;已制作《莆田工匠》12部系列宣传短片,配合文字全面介绍莆田工艺美术大师及作品,在行业内及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扩大了产业的社会影响力。

林建华说,学院围绕莆田工艺美术产业集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工程,加大教科研投入力度,培育优秀教科研队伍,落实教师下企业实践、“访问工程师”制度,参与工艺企业技术攻关和技术研发,教师教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及成果取得明显成效。

近3年来,该校师生在核心期刊发表美术类论文50多篇,承担省部级课题5项以上。由林伟国老师和学生共同设计的金镶玉生肖系列共120余件作品,注册国家专利,价值5000多万元。

此外,学校联合莆田工艺美术城、省沉香协会等行、企业,成立莆田市传统雕刻技艺产业现代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以国家(省)级大师、非遗文化传承人、壶兰学者等学术领军人物为核心的创新协同团队,服务莆田工艺美术产业技术创新;联合深圳卫国教育公司,利用校内卫国产业学院的五轴数控机床,对林建军、李凤荣等工艺大师和部分莆田工艺美术企业设计产品进行加工,实现了高端工艺品规模化生产,促进莆田工艺产业转型升级。

林建华表示,学院已逐渐走出了坚持内涵质量发展、特色创新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亲地方产业、创行业特色、树职教品牌”的现代高职院校特色发展之路,努力服务好莆田工业美术产业转型升级,切实履行好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使命与担当。

(陈各辉)

中国教育报2018-11-20

 

 

培养更多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要这样做 文章下载

培养更多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要这样做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称,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人们欢呼,中国职业教育扬帆起航的号角已经吹响。

学生受欢迎,刚入学就被预订

教育部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388所,中等职业学校(机构)8181所。王继平称,每年新增劳动力中,职业院校毕业生占到70%。接下来,职业教育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特高计划”)和“1+X”证书制度改革等两项行动。

“我们也在申请‘特高计划’。”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轻工分院(下称工贸学院)院长王剑白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2007年至2015年,工贸学院坠入发展的低谷,一度要被关停,“因为招不到学生”。但近几年,工贸学院迎来转机。“学生刚进校门就会被企业预签约,毕业后就业率100%。”王剑白说。

“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到教育部,再到国务院,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组组长李宁在职业教育耕耘了10多年。她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国家扶持,也与校企合作的探索密切相关。“为什么出现用工荒?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面临转型升级,但高校难以培养市场迫切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校企合作能改变被动局面。”

李宁强调:“职业教育一定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如此才能改变职业院校学生的命运。”

胡萍正是这样改写了命运。2015年,她还是工贸学院一名普通中专生。2017年10月,19岁的胡萍成为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服装技术项目的冠军,在中南海受到李克强总理的接见。

如今,她在北京ESMOD法国高等服装设计学院念书,免除了每年10万元左右的学费。两年后将奔赴ESMOD法国本部深造,在这所被称为“时装界哈佛大学”的艺术殿堂把人生裁剪成想要的模样。

“感谢职业教育,让我很早就找到所爱并把它变成终身追求的事业。”胡萍直言,她从一个“学习不好”的中考落榜生变成世界技能大赛冠军,离不开职业教育。

偏见待消除,读技校不代表差劲

“不要看轻自己,踏实学好专业,一定能实现人生价值。”胡萍中考落榜使父母和亲戚都觉得她很差。“他们认为上大学才是对的。”胡萍说,“他们没想到一个学习不好的学生也能走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从此改变了对我和技校的看法。希望社会改善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多关注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比较迷茫的学生。”

李宁说,看低技校学生的不只胡萍父母。“社会认可度不高导致职业院校学生自我认知低。他们以被淘汰者自居,挫败感很强。”李宁希望职业教育能传递这样的理念:帮助每个孩子找到成功路径。“有些学习不好但动手能力强的孩子需要发挥才能的平台。”

如果社会对技校生有偏见,就不会有人主动选择职业院校就读,职业院校就缺乏优质生源。“德国教育有两条线,一条是职业教育,一条是文理教育,二者比例约为6∶4。”王剑白发现,德国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给学生“分层”,老师们通过观察初步判断哪些学生适合进职业学校。

除了观念转变,让李宁和王剑白焦虑的还有教师资源缺乏。“我们希望职业教育的教师引进方式与高等教育能有所区分。职业教育迫切需要来自一线的工匠,他们经验丰富,也了解市场需求。”在备战2019年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过程中,李宁和王剑白邀请了4位独立设计师给10位预参赛选手培训。

“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应有明确分野。”李宁认为,落实国家政策需要课程设置、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细则。王剑白强调,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离不开高素质技能人才。

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就在工贸学院,进门左手边的白墙上,古铜色的“匠心”二字很醒目。一间工作室中,三个十几岁的姑娘穿着校服,正熟练地度量、裁剪、打板……她们沉静而专注,为俄罗斯喀山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做准备。

新浪科技综合2018-11-22

 

 

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文章下载

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访威海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吴永刚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必须全面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深化对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认识,办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办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

日前,威海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吴永刚接受记者采访,就深化认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深入系统地谈了认识和体会——

首先,要深化对职业教育地位作用的认识,牢牢把握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一样,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其他教育形式不同的是,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是职业生成教育,不是职业准备教育。因此,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着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面向人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千千万万怀有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精神,拥有较强动手、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其次,要深化对职业教育服务面向的认识,强化服务发展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合”字要落到实处。职业教育要得到真正的支持,必须有明确的服务面向。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几乎都是区域办学、行业办学,甚至企业办学,这决定了职业院校的服务面向,首先是特定的区域、特定的行业和特定的企业。只有这样,才算真“融合”、真“合作”。大而化之,盲目求大,只能自说自话,很难得到真正的支持。同时,作为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肩负着服务“一带一路”的重大使命,更需要强化服务面向意识,既要与“走出去”企业结成紧密型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搞好技能人才培养,积极创造条件把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教育标准推介出去;又要积极寻找与当地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最佳结合点,急他们之所急,帮他们之所需。

第三,要深化对职业教育办学路径的认识,积聚各方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同时,要求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直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既具有公益性质,更具有市场属性。当前,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有明确的政策导向。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必须“开门办学”,通过积聚社会资源推动学校发展,不能一味地靠政府支持、靠财政投入。作为被服务的区域和用人单位,要通过政策引导,让其更多分担学校的办学成本,既减轻财政压力,又推动校企共赢发展。

第四,要深化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着力改革教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师傅带徒弟,而不是老师教学生,重在实操实训,而不是理论教学。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大多脱胎于普通教育,教师也大多毕业于普通高校,不可避免地带来以普教理念办职业教育的问题。因此,必须下大决心改变以理论灌输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不办成所谓的专科教育,更不搞成本科教育的压缩版。要坚持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要通过深化以实训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以技能为导向的教学体制改革、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模式改革,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让老师变成师傅,把课堂变成车间,用老师的真本事培养学生的真本领。

第五,要深化对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助力青年成功成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这一科学论断充分说明,职业教育不仅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学历教育;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肩负着非学历教育特别是社会培训等重要职责。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培训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当前,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相对于其他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具有多样化的办学条件,具有多领域的专业教师,具有与经济社会发展广泛的联系,在培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作用不可替代。对党委政府特别是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主管部门来说,关键是要强化职业院校的培训职责和培训能力建设,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培训平台,把更多的培训工作赋予职业院校,同时打通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渠道。对职业院校来说,关键是要提升对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社会培训放在与全日制教学同等甚至更重要的位置,积极承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综合社会部门和广大企业的社会培训任务,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央提出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两方面发力,为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的转型提升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只要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指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对职业教育本质规律的认识,职业教育必将迎来新的春天,在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众日报2018-11-22

 

 

山东省淄博市中职学校探索学分制下的模块化教学改革 文章下载

山东省淄博市中职学校探索学分制下的模块化教学改革

内涵建设激发职教内生动力

——山东省淄博市中职学校探索学分制下的模块化教学改革

通讯员 傅宁 李光桢

“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动力不足的现象。我们通过实施学分制,有了一个评价的杠杆,把3年学习的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学习内容设成模块,初、中、高级层层深入,就像玩游戏通关一样,学习也设关卡,设计分系统,这样学生会有更多选择、更多挑战、更多乐趣。”淄博工业学校副校长冯波如是评价学分制下的模块化教学带来的新变化。

“我觉得非常人性化的一点,就是学校不是只靠分数来评价,而是根据我们在校的综合表现给出学分,同学们都觉得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地发掘身上的优点。我学的是建筑专业,每完成一个钢筋工或资料员的模块学习,就会挣得相应学分。”淄博建筑工程学校2017级建筑工程施工班学生张浩然对学习充满自信,他深信“只要有了真才实学,是金子总会闪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学生对学校所开设课程和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并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有效激发内心的荣誉感和发展内驱力,实现自我发展,是当下每一所中职学校致力探索并急需解决的课题。近年来,为进一步深化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推动专业建设步伐,山东省淄博市中职学校以着力打造学分制下的模块化教学为抓手,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学分制

找准兴趣优势 激发内生动力

淄博市在全市中职学校推行学分制改革始于2013年。此举,不仅是该市职业教育一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就是要承认孩子的差异性,树立‘因材施教,不放弃每一名学生’的理念,从而适应市场经济和教育发展需要,把更多中职学生培养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淄博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学分制改革负责人赵忠良道出其核心所在。

根据这一新的人才观,淄博市在学分制改革上不断开拓思路、持续深入探索:对一线教师和学生加强学分制宣传,特别是让学生了解学分制就是鼓励他们发挥特长、扬长避短,实现对他们的多元评价;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重点抓好课程改革,提出选修课可以少而精,但要不断进行开发,开出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倡导建立导师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利用导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等,有效指导学生选修课程,制订学习计划;召开学分制改革推进会,邀请实施学校进行典型经验介绍等,从而初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学分管理体系和学分评价体系。

“我先后参加了临淄区职工技能大赛和淄博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修赛项的比赛,均获得一等奖,学校奖励了我15个学分;当我取得了汽车维修工高级工资格证书后,学校又奖励了我6个学分。这让我的学分优势一下子彰显出来,让我更自信的同时,敦促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淄博工业学校汽修专业2016级8班学生潘已博说。

“以前孩子的表现,都是通过和老师交谈得到一个大概的了解。”淄博理工学校学生袁晓雪的家长由衷地说道,“现在好了,有了学分制,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孩子的表现,上课、实习、品德、技能比赛等都有了量化的学分。实践证明,学分制的最大意义在于能够让每一名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激发内心的荣誉感和发展内驱力,实现自我发展。”

淄博信息工程学校调查发现,86%的教师认为学分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潜能。目前,该校教师更新观念、发掘潜力,努力开设各类选修课程,选修课程达25门。而对选修课的开设,90%的学生给予肯定评价,认为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基本满足了自身个性发展需要。

模块化

构建课程体系 深化内涵建设

模块化教学是国外先进的课程理论和我国职教课程改革实践经验相结合而产生的创新教学模式,对于推动中职学校专业内涵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淄博市各中职学校根据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于2014年开始探索和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模块化课程体系。

此举,既是淄博市在中职学校推行学分制改革的延展与深化,也是其深化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在出台专业课模块化教学改革工作方案、推出系列保障措施的同时,加强对企业的调研,根据企业对专业工种的需求,通过调研论证,进一步确定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每门课程都由若干技能模块组成,且每个模块都对应一定的学分,制定专业模块技能考核标准,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及时进行考核,直到学生完全掌握这一模块技能后再进行下一模块的学习与训练。

“我堂哥也学建筑专业,记得他毕业时,家里让他去建筑工地,可他只会纸上谈兵,几乎不会动手操作。而如今,放线、预算、施工等建筑技术工作,我基本都能胜任。我觉得模块化教学不再让知识杂乱无章,能让学习特别有条理。”淄博建筑工程学校2015级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李雁炜如是说。

据了解,在模块化教学改革中,淄博建筑工程学校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构建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由公共课程模块、基础工种模块、综合岗位模块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邀请企业人员着力于“实”、尝试于“新”、指向于“活”、侧重于“动”,共同编写出基础工种模块和综合岗位模块的实训教材,从而达到学生好学、教师好教、培养的学生企业好用的预期。

“齐鲁名师”边继玲是淄博理工学校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带头人,她所带领的省级教学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模块化课程建设的研究:将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专业课程,规划为纺织品原料、原料的选配与混和、纺纱技术、织造技术、纺织品染整加工5个模块,模块下包含着络筒、整经、浆纱等26个项目,项目下包含练漂、染色、印花等74个任务,每个模块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同时,根据专业总体培养目标,每个模块、项目、任务都制定了各自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置教学内容、授课时数、授课形式及自学时间。

“模块化课程打破了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教学体系,构建了以国家职业标准为核心、以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为中心的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体系,使学生毕业后即能达到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结果,实现零距离上岗,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推进学分制下的模块化教学,致力让每一名学生都拥有一个出彩的人生。”面向未来,淄博市教育局分管职业教育工作的谷虹满目憧憬、信心满怀。

中国教育报2018-11-20

 

 

记重庆市统景职业中学校长罗光福校长的追求:办优质特色职业教育 文章下载

记重庆市统景职业中学校长罗光福校长的追求:办优质特色职业教育

正是初冬时节,天气一天天冷起来。即便在著名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中国统景泉世界,也渐渐有了一丝萧瑟之感。但在毗邻景区的重庆市统景职业中学(以下简称统景职中)校园,似乎跟冬天没有丝毫关系,这里一如既往地荡溢着春天般的昂扬蓬勃之气。

置身于这样的校园,感触最深的无疑是校长罗光福。常常,他会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打量校园,看三三两两的学生在自己眼皮底下活蹦乱跳,看一个个老师捧着教具走向教学楼;有时,他会独自走进教学楼,从一间教室到另一间教室,透过窗户和门洞看师生们认真的样子……

十四年前 情况不容乐观

十四前的2004年,罗光福成为统景职中新一任校长。如果把统景职中看作是一本书,那么2004年前是由别人撰写的历史,而2004年之后则是由罗光福带领全校师生书写的发展史。毫无疑问,始建于1956年的统景职中,在风风雨雨中曾创造过辉煌的办学成就,为当地农村教育作出过巨大贡献。但到了2004年,曾经的辉煌成了过眼云烟,统景职中就像一辆老朽的破车,眼看就要散架崩塌。

当时,由于学校培养的学生达不到企业要求,加上就业渠道不畅通,招生极其困难,统景职中仅招收了46个职高生、59个初中生,学校濒临注销的困境,这就是摆在新校长罗光福面前的严酷现实。

都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但罗光福似乎有些“不”识时务。很多人都劝他,你完全可以离开这个学校,以你的能力何愁没有去处?你干吗要接手这个“烂摊子”?搞好了皆大欢喜,但搞不好统景职中这块牌子就在你手里彻底砸了,你就成了统景职中“最后一任校长”,这个名声可不那么好听。

其实,罗光福对统景职中的现状了如指掌,因为他长期在这里工作。他也犹豫过,上级找他谈话后,他曾在破败的校园里徘徊到半夜。最终,他没能说服自己逃走,而是咬牙接受了任命,把统景职中这个别人眼里的“烫手山芋”捧在手里,把这副别人畏惧的重担扛到肩上。他愿意接手这个“烂摊子”,我们可以帮他找出一千个理由,但有一个理由最重要:他不想看到学校垮掉。

不让学校垮掉的唯一办法,就是要让学校重获新生。而如何才能“重获新生”?首先得把丧失的信心提振起来,把散掉的心聚拢起来。罗光福很清楚,在学校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首先要振作起来的是领导班子,是党员干部队伍。那阵子他几乎天天开会,天天找人谈话,其目的是要让大家恢复信心,大家拧成一股绳,重振旗鼓扛着统景职中这块牌子往前走。

真抓实干 带领师生奋发图强

罗光福很清楚,职业学校发展的命根子在于用人市场,在于瞄准市场和服务市场。为此,他在传承统景职中学脉的基础上,立足时代发展背景,提出“职诚业精,服务社会”的办学新理念,明确以成就“职诚业精”的学校师生为依归,以“服务社会”为学校教育标杆,提升办学内涵,成就学校的品牌形象。

这些年来,罗光福引领班子牢固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竞争意识,站在时代的高度,抢占发展的制高点,从时代、社会与学校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如何办学、如何发展、如何积极主动地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例如,他们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及教育形势需要,立足于社会及教育大背景,在分析学校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于2013年科学制定了学校十二五规划(2013—2017),明确了学校新的发展目标与方向,划定学校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成名——这就是统景职中新的办学目标。用罗光福的话说,就是专注于高素质职业人才的培养,让学生快乐成长、成人、成才;关注教师的职业幸福与成功,让教师在帮助学生成才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事业;铸就学校品牌,让学校朝着“特色化、现代化、名优化”的方向前进,促进学校和师生的良性发展。

以骨干专业为支撑,以特色管理创建品牌,着重培养忠诚、服从、合作、诚信的准军人式学生,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助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这就是统景职中新的办学愿景。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和愿景,罗光福引领统景职中积极实施“五化”战略,即学生培养机制化、人才强校工程化、教育科研优质化、专业提升统筹化、管理服务人性化。

中国财经观察网2018-11-21

 

 

构建新型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文章下载

构建新型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又说,“师傅不明徒弟拙”。前者是从正面说教师的重要性,后者则是从反面说教师的重要性。职业教育要想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迫切需求,在当下职业教育比其他类型教育尤甚。这是由经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期待,以及职业教育自身高质量发展决定的。

高素质职教教师要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

教师是职业学校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教育改革政策若要取得良好的效果,离不开一线教师的支持和践行。如果教师自身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没有动力,缺乏积极性,那么无论再怎么完美的文件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了解学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基础。在现有的教育分流框架下,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知识基础、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这就需要职业教育教师投入更大的智力和精力,并努力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对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高素质职教教师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专业实践能力。实践导向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特点,这意味着职业教育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娴熟的实践能力,否则很难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实践指导。然而,目前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尚嫌不足,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短期的企业实践杯水车薪,很难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二是教育教学能力。由于现有的职业教育教师很多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更没有系统学习职业技能教学法,所以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亟待提高。

三是自我学习能力。一个不懂得与时俱进、自我学习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更难成为优秀教师。对职业教育教师而言,由于劳动力市场环境的复杂性、生产技术更新的快速性和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独特性等,更需要其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现有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存在诸多不足

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从何而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引进,一种是培养培训。职业教育需要从企业引进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但比例不宜过大,否则会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长远来看,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按照英国学者詹姆士·波特的划分方法,师范教育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的模式——定向型的师资培养模式、非定向型的师资培养模式和就业培训的师资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独立设置一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对职业教育教师进行不同于普通中小学教师的专门培养,逐渐建立定向型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鉴于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的职业教育师资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完全满足职业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原国家教委开始支持在普通本科院校设立二级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参与培养职教师资。从此,职业教育教师培养逐渐从定向型培养模式转为非定向型培养模式,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师范功能则逐渐淡化。

为了破解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未能有效开展的难题,1999年,国务院提出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由此,我国初步形成职前与职后相结合、三种方式并存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随着形势的发展,这样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逐渐暴露出诸多不足。

其一,重理论、轻实践。无论是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还是普通本科院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或是国家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均存在这一问题。从根源上,主要在于未能把职业教育当作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来看待,习惯于直接移植普通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方式。

其二,重专业,轻教学。在进入职业学校以后,教师所从事的专业教学大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近,但自己精通专业与把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学生是两回事,一个不懂得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师,很难成长为一个高素质的专业教师。从现有的培养方式来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都将重点放在了专业能力的培养上,而忽视了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其三,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育部门仍然是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承担者,行业、企业参与不够。作为一种典型的跨界教育,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也应该具有鲜明的跨界特点,否则培养的人将很难开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教学。

其四,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脱节。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一个职前和职后接续的不间断的过程,这就要求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然而现实情况是,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脱节,二者没有清晰的功能分工和前后照应,培养没能发挥出在教师成长中的基础定向作用,培训也没能发挥出在教师成长中的提升作用。

高素质职教教师需要创新培养培训体系

为解决这些不足,必须从源头上改革已有的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点的新型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第一,发挥职业技术(科技)师范大学(学院)的龙头带动作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职业教育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职业教育理论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最近十多年,由于高等教育变革和整体上教师教育政策转向的影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办学受到冲击,有的改了校名试图向综合类院校转型,即使没改名字的也弱化了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职能。事实证明,我国既不能照搬别的国家职教教师培养培训的做法,也不能亦步亦趋地模仿普通教育的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必须在继承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独立的新型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当务之急是,国家要建立若干所技术师范大学,鼓励和支持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重振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雄风。

第二,巩固有资质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的普通本科院校的主体作用。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相比,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历史一般更为悠久,且在综合实力上更具优势,部分专业的建设水平也更为成熟。有关部门应该根据职教教师专业认定标准,支持有条件的普通本科院校承担职教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加大经费支持,使其发挥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的主体作用。

第三,突出企业生产实习基地和职业学校教学实习基地的两翼作用。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无法解决的,它必须依托企业真实的生产工作环境。为此,政府部门应该出台政策,吸引一批企业建立生产实习基地,并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过程中来。同样,职业学校也应该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职业学校不仅是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的受益者,更应该是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的参与者。为此,职业学校应该加强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以及普通本科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合作,建立一批高质量的教学实习基地。

第四,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职前阶段与职后阶段的衔接。无论是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还是普通本科院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都应该加强与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衔接,包括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材使用等方面,有效形成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完整体系。

(作者系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18-11-20

 

 

 

基于“五业融通” 开展“双创”教育 文章下载

基于“五业融通” 开展“双创”教育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还存在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课程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与专业教育契合度不够、实践体验环节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不到位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既具有高等教育又具有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将学业、专业、就业、职业、创新创业五要素融合,在时空上贯穿于高职学生三年课内外的学习生涯,在方法上以专业所属行业职业作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基点,在手段上以教学与科研项目、专业技能大赛项目、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教育载体,在目标上将成功创业作为事业追求的价值之一,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把职业发展与创业成功都作为人生发展的目标并付诸实践,最终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基于“五业融通”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提升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围绕学生的学业进步、专业提升、成功就业、职业发展和创业选择等需求,对学业、专业、就业、职业、创新创业通盘考虑,重构基于“五业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

具体来讲,可以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规律,设置基本素质养成、职业素质养成和创新创业素质养成三个人才培养平台,同时,以三个学业专业知识模块、三个职业就业能力提升模块、三个创新创业素质训练模块分别对应三大人才培养平台。其中,以融入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通识课程、项目化专业课程、知识拓展课程三个学业专业知识模块作为第一课堂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奠定学生职业发展的专业知识;以结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课程自主项目、生产性综合项目、顶岗实习项目三个职业就业能力提升模块来培养学生未来从事行业职业的综合能力;以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等组成的三个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模块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采取由学生组成创新创业团队,以学年为单位,以编制、完善、检验创新创业方案为载体,以必修和选修创新创业课程、参与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实践体验、参与教师主导社会科研服务项目等为手段,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以此实现结合专业、完成学业、规划职业、保障就业、实现创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序化教育教学内容,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整体性学习情境

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必然要求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因此,通过序化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和成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育教学内容设置上,可按照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四个系列,以高职学生的知识技能习得规律为学习阶段,以社会人、职业人、文化人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标准,按照专业学习进阶过程,对应安排相应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形成阶段对应、内容对应、课程对应的双通道教育教学内容序列。比如,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在生产实训中融入创新创业体验实践,利用项目化课程模块的入门、主导、自主、综合多层次项目和生产性综合项目以及顶岗实习中进行工学交替的生产性实践训练,使学生在虚拟或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体验在职业岗位中所必须具备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在专业课程考核中体现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以课程项目作业和生产设计的产品及制定完善的创业计划书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获得的创新创业成果,激发其创新创业自信。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基于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规律相结合的项目化课程开发过程,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可以通识课程方式开设创新方法与创业技能培训课程,以完成依托专业的毕业创新项目和创业计划书为总目标,按照创新创业素质养成规律为阶段,构建项目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案。同时,将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竞赛、创新创业类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的项目化专业课程相呼应,形成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通的整体性学习方案。

此外,还要根据“职业成长阶段划分→职业典型任务归纳→职业行动领域提炼→学习领域创建” 的课程开发步骤,与第一课堂的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相结合,融合第二课堂的相关公选课程与活动,按照“我想创业—产生创业想法—评估创业想法—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创新创业实践体验—实现创业”这个创业过程环节为路径,整合创业过程中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构建贯穿三学年的从“接触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实践—实施创业”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情境。

开展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立交桥

职业生涯规划是求职就业者认识自我、提高职业能力和指导职业选择的重要利器,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无疑将进一步帮助高职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专业特点制定出更为合理的创新创业计划,并实现成功创业的目标。

学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方法手段基本一致,且其内容具有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可以根据高职院校的学时特点,将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就业指导等课程融合起来,形成六学期四阶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其中,第一学期以自我认知等心理健康课程为主体,通过心理测验、职业人格测评、制定学业规划等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判断人格特征,激发创新创业兴趣与热情;第二学期以职业认知等职业概貌课程为主体,通过专业教育、行业企业调研、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创新创业的视角认识职业,形成创新创业期待;第三、四学期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主体,通过系列公选课、创新创业大赛、模拟经营大赛等活动,让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第五、六学期以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为主体,通过参加企业面试、上岗实习、创业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职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最终实现成功创业或具备创业者的素质与能力。

(作者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教育报2018-11-20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性反思与模式构建 文章下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性反思与模式构建

内容提要: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当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更是教育教学理念和范式的创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理性审视教育目的,明确教育对象,创新教育方法,构建具有创新特征和高职特色的教育环境和教育体系。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3334”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抓手,以专业创新和创业教育为重点,以“创业带动学业,提升就业能力”为引领,实现“面向全体、结合专业、分类施教、强化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备受学界和政府关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成为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国家已就这一问题发布了多个相关政策文件,国务院2015年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更是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此政策背景下,高职院校对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已普遍形成共识,但到底如何有效推进亟待理性探讨。本文拟在对前期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理性反思,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模式构建。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尽管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兴起已有多年,“但在学理层面,创新创业教育仍是一个处在讨论和认识中的新概念”[1],尤其是在高职院校领域,目前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从近10年中国知网的文献来看,目前高职院校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方面,王国香提出了“双主体”发展路径,即将高职院校和企业作为双主体,探索动态协作的创新创业教育自组织发展的路径。[2]二是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方面,高世洪等认为高职院校应该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纳入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3];蒋丽君等提出,以竞赛为载体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即以创新创业竞赛中发现的问题为导向,探索以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和模型。[4]三是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方面,黄鹏等基于产学研结合的视角,提出以“四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构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路[5];李兵从政府层面、学校层面、学生层面、社会层面等四个方面构建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6]

郑文等通过对广东省58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普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管理体制不顺,由教学管理部门牵头的院校只占四分之一左右;多数院校已经设立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和学分,但数量和类型偏少,一定程度上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初具规模,但总体水平不高;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总体持支持态度,但相应的配套制度不健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管理体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与国家相关的规定还有一定的差距。[7]

总而言之,当前高职院校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实施”层面,而对于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为什么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等问题少有问津,更多的是在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政策或规定抑或是停留于“自娱自乐”式的校园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一定程度上存在为创新创业教育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象。长此以往将流于形式,很难取得实效,亟待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理性反思,厘清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对象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模式,从而在全校范围内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性反思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创业教育。而创业教育始于美国的斯坦福大学,该校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积极鼓励师生创业,鼓励加强产学研合作,并提出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结成商业合作伙伴的构想。[8]此种境况下的“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9]而所谓的创新教育则是指为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自身主体发展的需要,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利用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调动个体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唤醒个体的主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的教育。[10]尽管我国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但一段时间内其所指称的就是“创业教育”,而直至2010年才正式作为一个新概念。[11]作为新概念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创业教育”内涵的延伸和拓展,把创业教育由经济延伸至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并加入“创新”要素,并赋予了新的内涵。综合以上,笔者以为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非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简单叠加[12],其核心是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其有效途径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有效融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基于以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界定,我们需要追问的是,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必要全面推进吗?如何有效实施?

(一)需要全面推进吗,关于教育对象的探讨

国家确立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对于这一原则的确定,业界有诸多的不理解。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吗?对此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从个体发展需要的视角来看。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天生具有创新的“类本能”冲动,即人具有自我内在发展的动因,外在地表现为个体对当下自我发展状况的不满与自我否定,从而对更高水平、更完善发展状态的企求,以及实现这种企求之“自我筹划”(海德格尔)等。[13]也就是说,每个个体都具有创新和创业的内在欲望和基础,能否实现的关键取决于个体的态度和外在的条件。退而言之,即便学生个体将来不是发明家和创业者,所学到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业精神也会帮助其就业、学习和生活。[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人们对付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

其二,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当前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创新型人才是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细胞,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必须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不能只靠少数精英。有学者指出:“创新体现在不同层面,就像一座金字塔,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发现可看成金字塔顶端;一般的技术工人也可能作出技术创新,那是金字塔的底部。而越是基层的创新者,社会需求越是量大面广。”[15]因此,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其三,从欧美国家的创业教育现状来看,目前的教育对象也不再是针对少数拟创业的学生,而是面向所有的学生。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部长贝克莱斯也强调指出“创业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些学校或某些专业、而应成为整个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成为所有大学生的选择。”[16]可见,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事业心与开拓技能的培养[17],作为普适性教育是不容置疑的。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当前国家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有必要也有义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其核心应以受教育者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广泛“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18],从而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有所创新。

(二)如何有效实施,关于教育方式的探讨

首先需要讨论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依据。当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以“计划行为理论”作为其理论依据。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TPB)是阿耶兹(Icek Ajzen)基于理性行动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提出的,是当前社会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之一。计划行为理论(TPB)主要讨论五个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即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处于各种因素的综合控制之中,如图1所示,行为意向是个体行为的最后前因变量,而行为意向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一,个体的“行为态度”,即行为个体对某一特定行为发生后所产生的结果所进行的评估状况;其二,个体的“主观规范”,即行为个体在综合社会规范和其它压力等所有外界因素后得出的主观评判;其三,个体的“知觉行为控制”,即行为个体对某种行为发生过程中难易程度的主观评判。综合而言,个体的行为意向是个体对于采取某项行为所抱持的态度、影响个体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共同作用的结果。[19]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是要有针对性的影响对学生创新创业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

其次需要讨论的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要义是为学生“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是普遍培养和提高所有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广谱式”教育。[20]有学者提出,个体的创造性不能像具体技能和技巧那样传授,需要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才能潜移默化地生成,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决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21]然而,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似乎就是成立大大小小的“学生创业公司”,培养大大小小的“学生老板”,仿佛创新创业就是某种技能或技巧的掌握而已,诚然这种模式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增加了部分理论学习的内容,但大都同专业学习没有直接关系;也有院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需要从根本上改革现有的专业教育和课程体系,只要增加一些创造学和创业的技能即可。需要明确的是,“结合专业教育”“融于专业教育”而不是“替代专业教育”,需要深化专业和课程等教育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的理念、元素、种子融于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最后需要讨论的是创新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是普适性的教育吗,它和素质教育又是什么关系?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基于我国教育不重视人的内在素质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而提出的“使学生全体、全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要求;其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的学习内化为自身的心理品质,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灵魂的净化;而“创新创业教育则强调在素质形成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创新的激发、鼓励和弘扬,是对素质教育中所要求的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具体关注。”[22]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深化,是当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希曾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大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紧密联系起来”。[23]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要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抓手和重要载体,通过融于专业教育,分类分步施教,重点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构建

基于以上探讨,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构建具有创新特征和高职特色的教育环境和教育体系。笔者依据计划行为理论(TPB)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3334”模式,即践行三大理念、整合三类资源、组建三支队伍、构建四阶段培养体系,具体见图2。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践行三大理念

创新型人才的主要行为表现是:善于发现问题;惯用理性思维;专注重点,注意细节;不断学习;人格健全。[24]培养创新人才要重点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隐喻联想思维能力等人格因素入手。[25]因此,我们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需要注重践行以下理念:一是践行“规划成长,兴趣为本”的理念。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需求,强化批判思维的养成;同时基于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和专业优势等个性特质确定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创新创业生涯规划。二是践行“能力提升,创新为要”的理念。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再是独立于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之外的附属品,而是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双创”教育形成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拓宽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由被动就业转向主动择业。三是践行“创业发展,实战为上”的理念。将企业岗位的创新案例和技能设计成教学项目,开发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双创”课程,搭建创业学院、创业园、创业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器、产学研中心、创业企业等基于岗位和社会需求的双创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实战环境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保证:整合三类资源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整合多方资源以提供保证。一是整合国家和省市的政策资源。高职院校要在贯彻落实好国家创新创业的大思路、大举措的基础上,整合利用好国家、省区市的各类创新创业扶持政策,进而优化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设计。二是整合周边科研院所和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的理论资源。高职院校要善于借智,整合周边的理论研究资源,强化自身创新创业理论研究,进而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指导和服务。三是整合合作企业的实践资源。高职院校要发挥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尤其是拓展与中小微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提供广袤的原野。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组建三支队伍

“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关键之一,是要着力培养建设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专兼职结合的创业教师队伍。”[26]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关键是要组建三支队伍:一是创新创业辅导教师队伍。主要负责讲解创新创业政策和流程,让学生明确创办企业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创新创业各环节中的问题、学会整合优势资源等。二是专业负责人、大师名师与能工巧匠团队。该团队在专业前沿、工艺流程以及设备等方面具有深刻的研究和理解,主要负责与学生探讨本专业内哪些方面具有创新创业的价值,并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指明方向和目标。三是集聚成功人士和社会名流。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应注重发挥典型案例的引领价值,让社会成功人士和社会名流来校现身说法,讲述创新过程、创业局势以及创业经验,帮助学生认清创新创业的方向,让学生少走弯路,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构建渐进式四阶段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要对现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一是要全面推进通识教育,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高职院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纳入公共必修课教学计划中,并按照分阶段、模块化的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使全体学生都能接受创新创业的基础教育,从而唤醒创新创业兴趣和志向。二是融于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结合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各专业要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三是开展针对性专门教育,实现分类施教的创新创业教育。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由创业学院等统筹组织开展SYB等创业类专门培训。在此基础上,针对有创业项目的学生,进一步遴选吸纳进入创业训练营进行全真模拟创业,同时安排校内专任教师、创业导师和校外创业导师共同组成指导团队全程指导。四是助力创业实践,实现强化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针对性教育并经过遴选的创业项目入驻学生创业园、创业苗圃或校内创客空间,进行创业实践。学院为所有学生创办企业安排“一对一”的创业导师,并对创业学生及其团队成员提供个性化的培养和实践指导。

在应对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当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更是教育教学理念和范式的创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理性审视教育目的,明确教育对象,创新教育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符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3334”模式,通过践行三大理念,着重影响学生对创新创业所抱持的态度;通过整合三类资源和组建三支队伍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具有创新特征和高职特色的教育环境;通过构建四阶段培养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重影响学生创新创业行为的“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概而言之,通过构建“3334”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抓手,以专业创新和创业教育为重点,以“创业带动学业,提升就业能力”为引领,实现“面向全体、结合专业、分类施教、强化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1-18

 

 

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 文章下载

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市委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北京职业教育改革,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契合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坚持立足需求、提升质量、优化布局、城教融合、协同发展的思路,构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提升北京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品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导向,注重服务功能。紧密对接人才市场和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明确北京职业教育在促进城教融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问题导向,注重优化调整。根据城市功能定位,整合职业院校资源,优化调整结构和布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做精、做强、做特职业教育。

——坚持目标导向,注重质量提升。完善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机制,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教师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战略导向,注重开放协同。服务“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集成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合力,将国内外先进经验与北京特色相融合,打造国际一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市职业教育规模结构更加合理,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契合,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基本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更加优化,职业院校办学能力和贡献力更加显著,形成职普相互融通、城教充分融合、学段衔接贯通、校企协同育人的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

——调整结构,打造精品。重点建设10所左右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

——对接产业,服务北京。高水平建设100个左右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骨干专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点建设100个左右工程师学院及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

——面向人人,提高素质。每年完成职业技术技能培训100万人次以上。

四、重点任务

(一)立德树人,培育工匠

1.强化立德树人导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探索具有北京职业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巩固拓展“一校一品”、文明风采竞赛、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职业素养护照、“未来工匠”等项目建设成果,培育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实践基地,搭建网上心理检测与咨询、职业指导等数字化德育平台,注重学生人格塑造,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优化布局,促进提升

2.调整优化院校布局。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布局,东、西城区原则上不再举办职业教育;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区职业院校以服务中央和首都功能为方向,精准化办学;其他区职业院校立足本区域功能定位或行业企业需求,特色化办学。坚决清理无办学行为中等职业学校,合理调减中等职业学校规模,稳定高等职业学校规模。到2020年,中职教育在校生规模6万人左右,专科层次高职教育在校生规模10万人左右。重点建设10所左右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世界一流职业院校,建好一批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

3.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首都职业人才需求,按照产业链与津冀职业教育开展跨区域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共享、教学科研成果共享、技术技能大赛等交流合作。发挥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作用,重点建设若干京津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北京新机场、2022年冬奥会等重大项目培养培训应用技术型人才。

(三)构建体系,畅通渠道

4.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稳步推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综合高中等改革试验项目,进一步扩大“中职-高职”贯通培养(3+2)规模,扩大“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3+2)、“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3+2+2)规模。鼓励技工院校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学生,建立技能类职业资格和职业院校学历双向贯通培养通道。

5.完善考试评价体系。对照国家职业标准构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水平测试系统。建立“公共基础课+思想品德+专业技能”的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业院校学生贯通培养考试招生体系,把分类考试作为职业院校学生考试升学的主渠道,安排在统一高考之前进行,逐步提高本科院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比例。建立全市统一的职业院校学籍管理系统。

6.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支持职业院校面向中小学生、社区居民、高校毕业生、在职职工、退役士兵、来京从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失业人员等群体,大规模开展职业体验、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每年根据各职业院校申报的培训项目和培训能力发放培训任务清单,加强培训绩效考核。完善院校培训收入管理、培训教师评聘和薪酬管理等激励机制。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产业技术课程、职业培训包等优质教育资源,探索“互联网+教育培训”模式,推动探索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课程学分转换互认,支持职业院校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购买创新创业、前沿技术课程和教学服务。

(四)强化内涵,提高质量

7.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加强信息交换与共享,建立行业产业动态调整和人才供需状况定期发布制度,形成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优化职业院校专业布局,针对限制和禁止发展产业,撤并一批面向低端产业的专业;针对调整转型产业,改造升级一批传统优势专业;针对高精尖产业,优先发展一批新兴专业;针对城市管理服务、社会建设需求,重点建设一批紧缺人才专业;针对疏解转移产业,与产业承接地合作办好一批品牌专业。定期发布专业指导性目录和禁限目录。重点建设100个左右紧贴产业转型发展、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的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骨干专业,在专业特色发展、实训条件改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予以经费支持。

8.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改革,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理念,探索现代学徒制,广泛开展“有趣、有用、有效”的课堂教学,形成以小班化、模块化、项目式、案例式、混合式教学和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要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和推广信息化教学,坚持以赛促学,建立国家、市级、校级三级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竞赛体系。积极发展集民族工艺传承创新、文化遗产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产业孵化于一体的职业教育。

9.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以课程为主体、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开发和引进行业、企业及国际先进的课程资源。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重构教学计划,合理设计教学模块,改进公共基础课教学,推动专业核心课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操作标准,着重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五)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10.完善校企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扩大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订单班试点,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开展技术研发,鼓励企事业单位承担学生实践和实习实训,形成“人才共育、设备共用、技术共享、文化互补、管理互通”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双向聘用机制,对符合条件愿意到职业院校任职的高技术技能人才,结合职业院校水平和特点,可申报职称评审。

11.共建校企育人平台。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实施引企入教,遴选若干国内外龙头企业或行业开展产教融合试点,与职业院校共建100个左右工程师学院及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重点建设15个左右职教集团和若干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按照财政相关管理规定予以经费支持。明确职教集团和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在人才需求调查、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专业教师培训、兼职教师选聘、实训基地建设、技能大赛组织、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任务,并加强绩效考核。

(六)提升能力,增强师资

12.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统筹安排职业教育专款和国家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支持职业院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素质。加快发展“互联网+职业教育”,统筹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强智慧教室和微课、慕课等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依托“京学网”构建全市优质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一批公共实习实训中心、数字化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和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

13.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依托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和知名企业高标准建设20个左右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依托“京学网”建设教师网络培训平台。定期举办职业院校校长和管理人员领导力研修班;实施新任专业教师经培训后持证上岗制度,到2020年完成首轮新教师培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与政策,重点培养30名左右在本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知名度、居于国内同领域专业前列的职业教育名师和100名左右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成果突出并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带头人;重点支持50个左右专业创新团队,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努力培养400名左右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使其成为教育改革、教学实践以及技术开发的骨干力量;资助50名特聘专家。探索师资培训基地与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双基地”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新模式,进入“双师型”系列的教师,每5年必须在企业实践1年以上,到2020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80%。

(七)国际合作,开放发展

14.提升国际合作水平。以提升国际化综合要素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着力点,加强同国外职业教育机构、行业协会的交流合作,鼓励职业院校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模式和考核标准,探索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相对接、体现北京特色和水平的北京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推进德国胡格(HUG)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开展英国创新创业教育(NCEE)、澳大利亚TAFE等合作项目,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职业资格证书。重点建设若干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职业院校,与在京跨国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15.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与特色文化交流与合作,配合国家战略项目“走出去”,输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支持职业院校国外办学,参照国际先进专业建设标准、课程标准、资格证书标准,与承载地教育部门和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鼓励和支持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交流活动。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

坚持市级统筹,强化办学主体责任,深化区域内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快速响应需求,加强市级相关部门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点难点问题的政策协调。引导职业院校找准学校改革发展定位,增强自身办学能力,不断提升竞争力和贡献力,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

(二)完善保障制度

完善教师评聘制度,建立独立的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定机制。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创新经费投入方式,优化投入结构。对职业教育重点改革项目给予经费支持。依法完善职业教育资助政策体系,逐步扩大职业院校助学金、奖学金的覆盖面,建立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对非城镇户口学生及涉农、养老服务、非遗传承、师范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减免学费。

(三)加强督导评价

教育督导部门要完善督导评估办法,加强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定期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和高等职业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探索职业院校多元评价机制,加强校内督导,发挥行业、用人单位作用,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

(四)凝聚社会合力

充分调动职业教育的科研力量,联合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加强对职业教育改革成果的推广转化,增强科研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营造全社会崇尚劳动、尊重技能,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提升北京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千龙网2018-11-20

 

 

东营职业学院优质校建设之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与实践 文章下载

东营职业学院优质校建设之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与实践

文化制胜 特色育人

——东营职业学院优质校建设之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与实践

李广坤 宣立华 刘红星

东营职业学院坚持“学生中心、质量核心、特色品牌、开放融合、文化制胜”的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路径,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实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工程,从校园文化、政治思想、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职业规划、岗位实习、保障实施等方面,探索并实施了工匠精神培育的体系建设,将工匠精神融入学校精神,教育广大师生把热爱劳动、崇尚技能、富有创新创造精神作为职业理想,特色“创”文化引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文化制胜、特色育人成效明显。近年来,先后涌现了夏乔乔、闫升和等8名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录用的优秀就业者,“山东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董传盟、李肖肖,全国优秀共青团员马明涛,山东省劳动模范、伦敦残奥会亚军袁义志等一大批新时代“工匠”人才。2018年3月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培育工匠精神优秀学校”,2018年7月学校被国家教育部门评选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校园文化导航引领,浓厚工匠精神培育氛围

工匠精神蕴含着严谨、耐心、踏实、专注、敬业、创新、拼搏等可贵品质。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构建的思路就是从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出发,把工匠精神系统地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精神的高度融合。工匠精神的培育关键在文化。

1.学校精神充分体现工匠精神内涵。东营职业学院强化精神文化的先进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精湛技艺、创新本领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凝练形成了“教育让每一个人拥有自信”的教育理念,“事业至上,工作为先;保障权益,民主正义;笃学尚德,崇扬真善;爱敬履信,协谐同进”的核心价值理念,“尊道贵德,敬业立人”的校训,“学以致用”的校风,“知行合一”的教风,“修身修能”的学风,“德厚、识博、技精熟”的教师发展目标和“德厚技高、乐业好用”的学生培养目标。以工匠精神提升学校精神,起到了凝心聚力、引领方向的作用。

2.“创”文化引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校致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职教特点的“创”文化品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艰苦创业的石油精神,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和质量强国的战略,丰富以“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创”文化内涵,建设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育人文化。挖掘“创”文化内涵,实施“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创优、创效”特色“创”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创”文化理论研究,构建制度保障体系,持续提升学校办学竞争力和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学校被国家教育部门评选为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3.产教融合文化浸润“工匠”文化滋长。实施“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工程,引领学生争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政行企校共建教育基地,共同开展齐鲁晚报公益大讲堂、未来企业家夏令营、人文素养品牌活动和主题社团教育活动,共同建成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基地、“青春 东职”专题教育网站,构建起产教融合的“人文素养+工匠精神”教育平台,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生活素养、文明素养、审美素养、职业素养,使工匠精神培育逐步转化为广大学生的行动自觉。

思政教育滋养渗透,助力工匠人才茁壮成长

东营职业学院以思政课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红色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以“工匠进校园”活动为载体,构建起大思政工作格局。

1.着眼工匠精神培育,探索实践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思政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把形势与政策、民主与法治、职业素养与行为养成、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作用,教育启发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和途径,通过辩论赛、征文与演讲、法律大讲堂、案例分析、观摩体验、实践感悟等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学校官微设立网上思政等方式,加强线上线下师生互动,切实推动工匠精神培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传承中华文化与红色基因,厚植学生思想根基。传承中华文化,以“道德讲堂”为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网络春晚、清明笔会、端午征文、中秋联欢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围绕建党纪念日、“五四”青年节、国庆节、长征胜利纪念日、“一二·九”学生运动等,开展系列党史宣传教育活动、“共话中国梦”主题活动。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建立的农村党支部——刘集支部旧址、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胜利油田科技馆、东营市博物馆等建立12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参观瞻仰学习,牢记革命前辈丰功伟绩,树立学生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之志。

3.开展“工匠进校园”活动,用榜样感染教育师生。建立“工匠”进校园活动机制,以职业教育活动周、毕业季、开学季等为主要活动节点,以“工匠大讲堂”“出彩东职人”等为教育活动载体,邀请劳动模范、技能大师、首席技师、杰出校友等进行讲座、座谈、指导活动,收看“大国工匠”宣传视频,举办工匠精神征文与演讲比赛,学习工匠感人事迹,感悟工匠成长历程,感染教育广大师生,凝聚共识,树立担当意识,校园内“学习工匠精神、争做新时代‘大国工匠’”活动蔚然成风。

专业课程深耕培育,着眼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学校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仅培养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自主学习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与协调的能力,将“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严谨规范、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培育嵌入专业课教学中。

1.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依托“产教研创”平台,与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合作,将先进技术、最新工艺流程融入专业教学,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实施以精品资源共享课为主的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以可互选、可共享、模块化、开放式为目标,以“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支撑平台,以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为重点,以拓展能力课程为补充和提高,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技术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撑平台+岗位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教学中不仅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更注重培养学生敏锐创意、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2.岗位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能力。分析专业所服务核心岗位和发展岗位的要求与趋势,着眼岗位的区域特征和差异化要求,将企业项目、研发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加强岗位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践,深化“厚德强技、实境化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企业导师制度,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带领学生完成项目,学生通过参与项目掌握知识,提升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发能力,培育职业精神。在岗位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践中,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互动、共生共赢,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3.学习领域课程融入国际标准,培育国际视野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引进德国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结合我国产业发展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实际和各专业特点,把行业企业国际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创新基于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工学交替为特色,通过情景体验、工作与学习感悟,促进学生构建探索、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问题的学习体系,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匠心人才。

实践教学反复体验,感悟工匠精神深邃内涵

实践教学是将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是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环节。

1.实验实训课教学体验,初步感受规范严谨、一丝不苟的工匠品质。学生是否具有工匠精神,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现的,学生的工作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也是在一定的实践教学环境下培育而成的。在实验实训课教学中,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环节,拟定学习任务、突出学生中心,创设工作环境、体验形象感知,强调手脑并用、探索知识奥秘,增强实践能力、完成实训任务。让学生在实训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获得职业素养,充分感受到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

2.专业社团活动课体现,感受团结协作、专业与敬业的工匠品格。将各类专业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纳入“第二课堂”进行统筹管理和指导。实施学生社团“五个一”建设工程,即配备一名社团指导教师、挂靠一个校内单位、制定一套完整的社团规章制度、配置一个社团活动场地、合作一个行企单位;建立活动机制,每周四下午为社团活动日、每年5月为社团活动月;建立社团运行机制,实行社团活动项目责任制、活动经费奖惩制、活动方案竞标制、活动成效考核制,开展“研究型、学习型、服务型、实践型”四位一体学生社团建设,逐步培养学生具有团队意识以及团结协作、耐心专注、专业与敬业的工匠品格。

3.技能训练营磨炼,感悟精益求精、锐意创新的工匠品德。专业技能训练营是专业社团的升级版,是经过竞赛选拔组建的技能训练的“特种兵”。专业技能训练营由校企共同选派专兼职教师组成指导小组,精心设计训练计划、高标准严要求,并在训练场地、训练经费上给予重点支持。实施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对技术要领和技能操作一丝不苟、精雕细琢,潜心锤炼过硬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开展“企业实践、志愿活动、技能竞赛、科技攻关、社会服务”5项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实战训练,学生追求卓越、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如化工技能训练营,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4项、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两项,8名学生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录用。技能训练营成为培育新时代“大国工匠”的摇篮。

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孕育学生工匠精神快速养成

学校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引导,并成为工匠精神养成的有效载体,为学生科学择业、就业创业、乐业守业指明方向,撑起一片蓝天。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在大学一年级即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为学生指定校内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和校外就业指导导师,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教育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理论,学以致用指导职业规划实践。教师在对一个学生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职业倾向,逐步完成职业定位,确定其更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2.就业指导教育,培育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树立学生理性就业、诚信就业。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发,建设共享性就业指导与培训精品资源共享课,有效指导学生掌握应聘企业岗位流程与用人标准,真实、客观地设计填报就业推荐书,提高面试技巧,提高就业竞争力。每年集中开展包括就业政策宣讲、就业咨询接待日、就业创业导师系列指导讲座、就业信息进教室进宿舍、就业创业咨询答疑与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报告、学生与企业就业岗位双选等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理性就业、科学就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系列就业指导与教育活动中,建立起学生诚信档案,强化学生诚信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

3.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六创”活力。发挥创业学院、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教育三大平台的作用,构建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公共课程+成长课程+项目课程”立体化创新创业课程群,打造新技术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平台。将创新创业公共课程列为必修课程,将创新创业成长课程列为选修课程,所有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开发创新创业项目课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制改革方案,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可以置换学分,建立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激励机制,激发起学生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创优创效的热情和活力。

实习环节淬炼催化,全面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近年来,东营职业学院探索建立起“产学研创”平台项目实战、跟岗实习过程体验、企业顶岗实习磨砺的“三递进”式实习改革模式,对学生的能力锻炼和工匠精神培育起到了助长催化的作用。

1.“产学研创”平台项目实战,锻炼工作本领。根据专业特点与优势,每个专业与区域内行业或知名企业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大师(名师)工作室等,打造融技术研发、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产教研创”平台。依托平台,遴选企业项目,组建项目团队,每位教师入团队,每位专业学生参与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学生跟随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的技术难题,在实战中得到锻炼成长。

2.跟岗实习体验,培养意志品格与团队协作能力。企业跟岗实习是顶岗实习的准备环节,学生在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导师指导下,从熟悉工作内容、工艺流程、产品规格标准入手,感悟前辈的匠心之举,感恩工匠对产业的贡献,深刻感悟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然后按程序进行反复训练,着重锻炼团队的配合,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不断改正错误的、不合格的操作等,磨炼持之以恒的意志品格,直至达到岗位所具备的要求。

3.企业顶岗实习磨砺,锤炼职业精神与职业能力。企业顶岗实习是实习环节的最后环节,也是更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跟岗实习达到岗位要求后,在校外实习基地、学徒制合作企业等,完全履行其岗位的全部职责,独当一面,进行具有挑战性的企业顶岗实习。在这一阶段校企共同实施实习督导与考核评价,采取“双选组班、协同育人、择岗就业”的实习方式,为企业培养具有匠心、胜任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顶岗实习,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积累生产与管理经验,养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培养胜任岗位的职业能力。

保障体系健全强化,高效实施工匠精神培育工程

将工匠精神培育工作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保证体系。近年来,东营职业学院积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大力度加强“名师名匠”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并从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经费支持等方面建立起工匠精神培育的保障体系,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实现了有序高效的开展。

1.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富有活力。学校章程充分体现工匠精神培育内容。《东营职业学院章程》第二章第九条规定:“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学校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开创产教融合、多元育人机制新格局。建立起工匠精神培育的“432”长效体制机制。建立起四方合力、三级推进、双主体育人的“432”办学体制机制,政行企校四方深度合作,东营市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学校校企合作理事会、二级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三级推进,企业和学校互为育人主体,深化德育渗透、创新创业融入、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教学—实习—科研—生产经营—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政行企校联动协调机制,为产教融合视阈下工匠精神培育建立起长效体制机制。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名师名匠”培育“校园工匠”。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一批热心职业教育事业的“名师名匠”,才可培养出一大批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匠人才。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师德建设为主线,专业“名师名匠”建设、匠心管理队伍建设为两翼,大力实施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加强师德建设,为学生树立“工匠”楷模。学校以建设“德厚、识博、技精熟”的师资队伍为目标,制定教师师德建设实施意见,把师德作为专业技术岗位竞聘、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把每年9月定为师德建设活动月,开展网上“最美教师”“最美班主任”等校园评选活动,浓厚师德建设氛围。加强“名师名匠”教师队伍建设,探索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双挂、企业研修、全员培训、专业培训、国(境)外培训等,实施教师素质能力提升计划;构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名匠”发展通道,实施名师建设工程;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开展职业能力提升培训、新进教师岗前培训等校本培训;聘请企业名匠建设“大师工作室”,带动教师科研和研发转化能力。加强“匠心”管理队伍建设,实施管理育人工程。贯彻“教育让每一个人拥有自信”教育理念,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管理方法,着力加强管理育人机制建设,把严谨、精细、周到、创新的工匠精神渗透到管理育人的每一个环节。

3.建立保障机制,扎实推进工匠精神培育工程。成立以党委书记为主任、其他校领导为副主任、各部门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党委宣传部为主任单位,组织人事、团学、思政部门为副主任单位,建立起党委抓总、“五老”融入、产教融合、学校各部门单位联动的工作机制,工匠精神培育是学校关工委的主要工作,同时列入学校党委、行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组织保证。大力实施“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工程建设,将工匠精神培育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开展鲁班文化节等品牌教育活动,石油文化沙龙、尼山书院等主题教育活动,非遗工坊与工匠精神培育标志性成果建设,技能大赛与创新创业大赛,互动性教育基地建设,建立起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评选、奖励等制度,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制度保障。把关工委“工匠进校园”系列工作和“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工程建设列入年度经费预算,专款专用,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开展与“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工程实施,“双管齐下”,实现工匠精神培育有专人负责、有充足经费、有活动场所、有周密计划、有得力举措、有督导检查的工作格局。

中国教育报2018-11-20

 

 

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路径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文章下载

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路径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摘 要】随着企业对电商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各大高校也在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和各院校自身特色,确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综合能力强的电商人才。本文在分析陕西省电子商务企业人才需求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电商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及培养对策研究》(课题编号:SGH17V004)研究成果之一;校级课题《“双一流”背景下的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现状及培养模式》(课题编号:17G-12-A13)研究成果之一。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实施,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规划的提出,陕西要想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实现追赶超越,人才是关键,尤其是新型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但陕西电商人才的短缺制约了传统企业转战电商市场。只有从企业角度出发,设置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电商人才。

陕西省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现状

1.电商岗位需求情况

笔者通过企业走访、行业调研,以及奥派公司后台抓取的大数据分析发现,陕西市场对电子商务五大类岗位需求情况如下图所示。视觉设计类岗位需求占1.01%;运营管理类岗位需求占14.78%;营销推广类岗位需求占65.27%;供应链类岗位需求占比5.14%;客户服务类岗位需求占13.80%(数据截止到2018年3月15日)。

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得知,在五类岗位招聘需求方面,按岗位数量从大到小排序依次是营销推广>运营推广>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视觉设计,数据显示陕西电商企业当前最急需营销推广人才和运营推广人才。以运营管理类岗位为例,统计数据显示电子商务专员或助理、新媒体运营、业务运营主管或经理等岗位合计占84.32%,其他岗位占15.68%。视觉设计类岗位数据显示网店美工岗位合计占86.12%,其他岗位占13.88%。

2.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缺口大

调查中,笔者特别对跨境贸易的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的贸易部门进行了访谈,发现跨境电商人才在陕西省乃至全国特别稀缺。跨境电商企业在从业人员岗位需求方面,业务岗位占61%,技术岗位占23%,管理岗位占16%。企业急需的从业岗位主要包括跨境电商平台运营专员、跨境电商产品采购专员、跨境电商外贸客服、跨境电商物流销售、跨境电商店铺营运经理、跨境电商商务经理等,毕业生就业前景非常看好。

3.企业对人才的关注点

调查显示,电商企业在招聘时更加关注应聘者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电商专业技能。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计中,不仅要注重电子商务基本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创业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4.企业对电子商务证书的看法

从调研的15家企业反馈信息来看,企业会认为有证书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强。其中,有8家企业认可阿里巴巴公司颁发的电子商务师资格证书,有4家企业比较认可人保部或行业协会的电子商务师证书,有3家企业看重网络营销师资格证书。外贸企业或跨境电商企业对外语的要求相对较高,一般英语要求4级或6级水平。

高职院校电商人才培养路径

1.创新电商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立足陕西经济和电商产业对人才素质的总体要求,校企联合构建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以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互联网[+]大电商、大数据”的电商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打造农村电商、移动电商、跨境电商等多种人才培养途径,增强电商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岗位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

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为例,通过准确把脉市场,以电子商务市场需求和岗位技能为导向,按照“职业技能与电商产业有机融合”“人文素养与专业素质并重”的专业发展要求,构建“工学交替3111”人才培养模式。“3”是指前三个学期,从电子商务工作岗位认知入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时间为三个学期。第一个“1”是指在第四学期集中进行校内综合模拟实训,同时,将理论、实践技能与职业资格证书深度融合,以适应第五学期的顶岗实习。第二个“1”是指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企业中,检验学习效果。第三个“1”是指回炉再造,提升技能,确定职业发展方向,为学生就业实现零距离接轨。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发展方向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电商专业方向主要有电子商务运营、跨境电商、网站设计维护、网络营销与策划等。主要以运营、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主。但是,有些院校设置的专业方向脱离了市场需求,追捧和偏向热门专业,结果导致学生就业状况不理想。高职院校在专业方向设置上,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陕西目前的状况来看,主要还是运营人才和网络营销人才需求最多。因此,各院校可根据自身特色,合理设置专业方向。同时,充分发挥电商专业优势与行业特色,以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为核心,拓展移动商务、跨境电商、网络营销等专业共同发展,促进电商专业群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增强专业服务产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3.构建适应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要成立电商专业建设委员会,吸纳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依据“能力主线、阶段递进、注重发展”的课程设置理念,以职业能力为专业课程设置的主线,设置出能力递进的课程模块。电商发展速度极快,教师要关注行业前沿理论与热点事件,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紧密结合。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

4.通过竞赛强化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

高职院校要积极设置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措施,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综合技能。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为例,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构建院赛、校赛、省赛和国赛四位一体的竞赛体系。学生通过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大大提升了电商运营实战技能,不仅培养了自身团队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还锻炼了自身人际沟通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加强与兄弟院校交流合作,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社团,电商专业可以组建摄影社团、PS社团和沙盘社团,以及新媒体运营等多种社团。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可以学到图片处理制作、店铺装修、网络营销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自觉参加社团活动,社团成员不仅提高了自身技能水平,也培养了自己的专业兴趣。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专业教师积极引导和企业专家实战指导,这是加强社团活动深度与广度的必要保障。

5.内培外引,优化“双师”教学团队

高素质、强技能的学生培养,离不开素质过硬的教师团队。学院应按照“内培外引、专兼结合、重点培养”的专业建设思路,全面提升教师团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

一是加强专任教师的培养。对现有教师从行业经历和专业进修的角度进行培养,选派教师参加全国性或区域性行业发展研讨会、交流会,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还可以参加百度营销大学、阿里巴巴、速卖通等大公司举办的实战技能培训,使教师能够掌握电商运营基本知识,还能掌握计算机、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电商前沿发展等知识,通过实战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二是从行业、校企合作企业引进或聘请能工巧匠和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由院校专任教师负责讲授电商基本理论知识,企业兼职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实战实训教学,可以把企业项目带进课堂,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在实战中教学,在学习中实战,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技能。

结 语

新零售背景下,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全面和专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紧跟时代发展,与陕西区域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从课程体系优化着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打造一支能力强、素质优的教师团队。同时,高职院校应找准定位,培养市场急需人才,使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能够取得积极的成效。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2018-11-21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